国学礼仪范文

时间:2023-03-17 15:44:42

国学礼仪

国学礼仪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学经典;礼仪教育;诵读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近二十年来,教育界和社会各界重视向孩子们推荐、传播前人的文化精品,全国上下掀起了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国学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国学大师文怀沙曾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小学思想教育必须做到思想观点正确、说理明白,给学生以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在教学中所引用的代表性人物、典型事例和史实都应经过缜密核证。利用国学经典来进行礼仪教育就特别妥当。著名史学大师钱穆先生也曾经说过:“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礼仪美德,可以促进孩子们的礼仪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好书不厌百回读”――在诵读国学中明礼仪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可谓是百依百顺,忽略了“礼”的教育。而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使其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心美文,懿言懿行,在熟读成诵之中潜移默化,知道文明礼仪的基本知识,逐步养成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

脍炙人口的《弟子规》,这是一部规范青少年和学生的道德行为的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我引导孩子反复诵读,许多学生都能熟练地背诵。古诗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有一天放学后,我坐在教室里批改作业。这时,一位奶奶走进教室接她的孙女,看到孩子已经整理好书包,就关心地问孩子:“哪些家庭作业你记住了吗?”孩子心不在焉地说:“知道了。”奶奶又叮嘱了一句:“回家先把作业写起来,别忘了!”那个女孩大声地对奶奶喊:“好了,别说了,我知道了啦!”听完后,我看了一眼那个女孩,然后轻轻地说了句:“父母教……”还没回家的学生都接着我的话说:“须敬听!”那个女孩听完后马上就脸红了,羞愧地低下了头。第二天,我又碰到了那位奶奶,她向我竖起了大拇指,说:“还是你们老师有办法,你只需3个字,昨天回家孩子第一次向我承认了错误,谢谢你!”我微微一笑:“这哪是我的功劳,都是古人教得好啊!”

诵读国学经典后,我和家长都看到了孩子有明显的变化,于是,我就继续让学生高声诵读国学经典,慢慢领悟道理,赋予孩子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他们通过诵读经典,和睿智的古人交谈,在传统国学的熏陶下开阔胸襟、净化灵魂、塑造人格。这就是古人说的“知书而达礼”。于丹――因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论语〉心得》的“美女学者”,就是最好的例证。据她自己说,她在4岁时,便开始记诵《论语》。应该说她在很小的年龄里背诵了最有价值的经典,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之中,潜移默化了她的气质,养成了良好的个人修养,为她今天巨大成就的取得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蜂采百花,故能酿成蜜;海纳百川,故能成其大;人读百家书,故能成其才。在孩子们正需要以“以读书长知识,以读书习礼仪,以读书促养成,以读书树理想,以读书塑人格”的黄金时期,让学生走进经典,阅读经典,享受经典!在朗朗的诵读声中潜移默化地具有了文明礼仪意识。

“映日荷花别样红”――在国学故事中习礼仪

我经常抓住一些教育的契机,利用国学经典小故事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用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富含生活道理的故事,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学会文明礼仪,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修养。不仅老师讲,还让学生也来讲讲国学故事,学生在讲故事、听故事的过程中,文明礼仪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中。这些故事形象生动,感人肺腑,发人深思,给了学生极大的人生启迪,孩子们特别喜欢听,而且每次都听得十分专注。这种轻松的形式较之单纯的说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学校每天中午学生都坐在教室里一起吃饭。但老师和两位同学每天都要负责分饭、分菜和分汤,这就使得他们要晚一些吃饭。一天中午,很多同学都和往常一样自己端到饭菜,就开始吃午餐了,而我觉得这样不太好了,所以我给学生讲了一个 “义门陈”的故事。故事大概是讲“义门陈”的人都十分注重“义”和“礼”,使得当时皇为之震惊。其中有一个细节说:这儿的狗都知道“义”、“礼”,有“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传说。从此以后,我们班每次吃饭都会等到所有人饭菜装好才开筷,而且,每一位学生在装饭菜和汤的时候,都向还在辛苦分饭菜的人说声谢谢。

当有好朋友因为一点小事吵架了,我给他们讲《负荆请罪》的故事,战国时,廉颇和蔺相如一起在赵国做官。蔺相如因功大,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身为将军的廉颇不服,不断侮辱蔺相如。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处处退让。后来廉颇知道了,感到很惭愧,就脱了上衣披上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请他责罚。教育学生知道错误后应主动向人认错、道歉。

当有学生在学校分水果时抢最好的最大的下手时,我就会给他们讲《孔融让梨》的故事:4岁时孔融不要最大的梨,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长辈吧。”让同学们知道每一个人都应该礼貌谦让。

当有学生言而无信时,我就会给他们讲讲《曾子杀猪》的故事: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妻子就哄他说:“你在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妻子回来,见曾子正磨刀霍霍准备杀猪,赶忙阻拦说:“你怎么,你真的要杀猪给他吃?我原是哄他的。”曾子认真地说:“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说话不算数,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的话了。”他果真把猪杀了。我用这则小故事教育学生应该言而有信。

教育学生尊敬师长的故事就更多了:《黄香温席》、《卧冰求鲤》可谓家喻户晓,《程门立雪》、《曾子避席》、《张良拜师》让人受益匪浅,学生在找故事、讲故事、听故事的过程中,文明礼仪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中。

“万紫千红总是春”――在国学表演中知礼仪

表演式的教学形式,是思品课中教师常用的一种形式,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参与课堂,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走。爱表演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在思想品德课中让孩子们进行国学表演,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真正学有所获。《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应有利于激发学生思想道德情感,提高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实践,避免单纯背诵教学内容。”

国学表演的形式各种各样,一个人、几个人或全班表演都可以。从国学表演的内容来说丰富多彩:有诵读、歌唱、舞蹈、故事、短剧、小品、书法、绘画、器乐演奏等。在小学思品课中加入国学表演,它生动活泼的特点符合小学儿童的心理特征,深受小学生欢迎,对低年级儿童更具吸引力。开展国学表演活动,学生在亲身经历中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整合,促使学生将礼仪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礼仪道德观和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如学生在演小品剧《司马光砸缸》中,司马光他7岁那年,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司马光机智、仗义,其他小伙伴性格鲜明,用创新的表演形式告诉了我们:遇事千万不要慌张,一定要沉着冷静,多动脑筋,这样才能想出好办法。用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教育同学们应向司马光那样,学会做一个遇事不慌、乐于助人的孩子!

国学礼仪范文第2篇

我校从2003年提出“三礼”教育至今,学生的文明礼貌修养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学生仍然缺乏书卷气,学校的人文气息仍然不够。面对这种现状,结合我校现有资源,本着“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原则,通过传承经典文化,将诵读经典作为提升我校学生人文气息和文化素养的突破口,努力实现“书香校园,人文课堂,涵养教师,儒雅学生”的办学愿景。

一、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文化气息

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生活情操,我校打造校园传统经典文化氛围。校园门口两侧建立“诗词墙”;校园操场建立“雅仪厚德文化”长廊;“孝悌”文化墙;“论语”墙;“历史故事”墙等,教学楼各个楼层根据不同的主题,展示各有侧重的经典文化:经典名画,经典唐诗,经典宋词,经典人物等。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学校紧紧围绕传统经典文化来布置班级墙报;每月在校园展示橱窗展示传统经典文化主题;校园网站、微博上定期介绍学校开展传统经典文化活动的动态;每天上学、放学时,无论学生走在校园的哪个角落,都能在学校生活中处处与名人、名家、名作、名画、名曲作伴。

二、校本教材,编撰经典文化读本

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学校组织队伍编写校本教材《经典诵读选本》《三礼小手册》《国学小知识》等读本,从知识、文化到行为,把传统经典文化知识与行为习惯融入国学教育,融入课程教学,融入课堂,融入学生的每日行为。

三、国学课程,经典文化融入课堂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但不应只是简单的知识学习,更应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大新小学把国学经典引进课堂,开设国学校本课程,每学期有计划、有方案、有落实、有检查,以校本教材为主,兼收并蓄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知识,融入校本课程中。教育形式多样化,鼓励各年级的语文课教师大胆进行创新,以更多的教育形式进行课堂,并在相互之间进行交流。

学校设置《国学》课程,开设《国学》早读,建立国学诵读制度,编撰《三礼小手册》,编撰《古诗词诵读选本》等,内容主要包括《三字经》《古诗诵读》《弟子规》《论语》等选篇,让孩子与经典同行,和圣贤对话,让琅琅书声弥漫校园,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仁义敦厚品行的培养,也让语文课程和语文知识得以延伸。

通过每日一读,每周一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达到全员参与、全员受益的教育目的。语文科组开展“读国学经典,诵中华美德”朗诵活动检查孩子们诵读成果。

我们还通过开展古诗词鉴赏社团、书法社团、古典乐器社团等,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孩子们学国学兴趣盎然,举手投足、言谈举止都有显著进步。我们相信经过小学六年的坚持,孩子们儒雅的风度定会得以彰显。

四、活动丰富,落实经典文化教育

在经典文化教育中融入丰富多彩活动,每周分年级开展诗文诵读、名家介绍、名曲欣赏、名画鉴赏集体展示活动。每学年开展古诗考级、诵读之星、书香班级评选,书香家庭评选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等活动。学校每学期举办国学活动月,活动形式丰富,包括国学知识竞赛、国学作文比赛、国学经典诵读展示等,在活动中落实经典文化教育。

五、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加强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讲座,教师读书、分享等加强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学校邀请专家进校园,为老师们开展讲座培训,分批次派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的经典文化素养。学校连续三届参加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研讨会活动,均有老师参加赛课、论文比赛,成果丰硕。

六、家校共建,提高家长文化素养

国学礼仪范文第3篇

一、知礼仪

“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仪,是做事的规范和标准。我们面对幼儿园的小朋友,应该让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礼仪。

1.判断美丑 《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说的就是谦让懂礼。教师通过在故事的讲述中,情景剧的表演中让幼儿知道“大的给别人小的给自己!”“玩具是大家一起玩的。”“他肚子饿了,先送给他吃吧!”这些是对的。反之则是不对的,是不应该做的,通过学习判断美丑、善恶、好坏、是非等简单的道德行为规则,不断提高道德礼仪认知水平。在校园里悬挂了礼仪标语、张贴图片,一张张的笑脸,一句句话语“您先请!”“我跟你做好朋友!”“我来帮助你!”“谢谢你!”……让幼儿在环境中自然而然就感知美好,学习礼仪之道。

2.认知礼仪 在交往中有人感到愉悦、好奇,而这种感觉,用高尔基的话说,就是理解的开始,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因此交往为幼儿获取礼仪知识提供了可能性。如在我们幼儿园,每天园门口都有一位值班老师带领园内的礼仪小分队,主动和教师、小朋友打招呼。这就让每一位进园的幼儿都知道了见面要问好。正如《弟子规》中的“揖深圆,拜恭敬”。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根据三字经的格式创编出一系列三字谣。如:游戏歌、散步谣等每日吟诵,幼儿在这样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就认知到了正确的交往礼仪。

二、学礼仪

“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需要学习的。尤其是如此小的孩子,更是需要学习。

1.潜移默化的影响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三字经》说:教不严,师之惰。就说明了榜样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幼儿园,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早上来园时,老师主动地和幼儿、家长打招呼,道一声:“早上好!”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老师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文明交往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学习的动机,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

2.正确方法的指导 幼儿的自制力较差,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弱,常因一些不经意的小事,如:在活动中别人不小心碰了自己一下就发生争吵,看见自己喜欢的玩具就藏着不给别人玩。《弟子规》说: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针对这每一个契机,引导幼儿集体讨论、思考。启发他们自己寻求适当的解决办法,让他们了解交往中的一些常识,如,礼貌、宽容、合作、分享等,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学习一些基本的交往方法,建立良好的交往规则。如只有一辆玩具小汽车可以两人同玩,或者轮流玩。

三、做礼仪

光知礼仪、学礼仪还不够,必须得守礼仪,也就是做礼仪。我们通过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来让孩子做礼仪。

1.请进来 孩子的交往能力是在不断的交往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我们利用一切机会,努力给幼儿提供全方位的社会生活,逐步帮助幼儿扩大交往范围。《弟子规》说:事诸兄,如事兄。我们开展了混领班大带小活动,孩子们一对一带小班孩子去各个游艺活动室进行活动。观察孩子们在活动中的种种表现,令人惊叹不已,一些孩子能耐心询问弟弟或妹妹想玩什么游戏,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遇到较调皮的小班孩子,他们俨然像个大哥哥、大姐姐,和气地进行劝解;一些平时在班内自控力较差的孩子也一改常态,变得认真负责了,在活动过程中始终拉着弟弟或妹妹的手,看着孩子们把弟弟妹妹送回教室后自豪的神情,我们为孩子们的表现感到欣慰,孩子们确实懂事了。

2.走出去 《三字经》说:昔孟母,择邻处。说明了环境的用处。我们充分利用周边的教育学习资源,带孩子走出去。如到社区去参观访问,给幼儿提供积极表达自己交往意愿的机会,发挥各种环境的综合功能,使幼儿从中提高认识能力和交往能力。还可请家长多带孩子接触外面的世界,多让孩子去体验社会与家庭间的关系,使孩子在感受家庭的温馨气氛,掌握与家人交往的技巧之后,让孩子走出家庭接触外面的社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到小伙伴家中玩等,用种种方式锻炼幼儿的交往能力。

“亲师友,习礼仪。”一学期来,孩子们确实变得懂事、礼貌了,一些老师高兴地说孩子见到她就会主动地问:“老师好!”有时在路上遇到不是自己班的孩子也能听到他们的招呼声,让人感觉真愉快。许多家长也时常反映孩子胆子变大了,家里来客人能主动打招呼并招待呢。交往礼仪教育单靠幼儿园、家庭还远远不够,还需社会大环境来加以扶持,“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幼儿交往礼仪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成人和幼儿不断的努力。成人对幼儿的需求要始终一致,不能朝令夕改,需常抓不懈。

国学礼仪范文第4篇

景舜逸说:书法载礼,是圣人承自然法则而定。没有字法,字则散乱,无规矩,人亦无礼。字的点画之长短、粗细、俯仰,结构之大小、开合、宽窄,皆有节制。失去这自然法则,字就会俗、就会死;得到它,字就会雅、就会生。所以,写字要有虔诚之心,要诚惶诚恐地对待笔、墨、纸、砚及教材(碑帖)。习字前,心要平静,仔细读帖。从点画、结构到章法,都要反复观察、心记。这样下笔才能准确。

习字是磨练意志的过程,亦是修心养性的过程。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会遇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有痛苦、悲哀、苍凉、无奈、失去等。我们要学会节制,只有节制才能平静地思考如何摆脱困境,以良好的心态与周围的人们交往,才能生活得更美好。此时,我们拿起毛笔,对照碑帖临摹数十个字,就会静心、

定性。

景舜逸说:书法是涵养内心而表现在外表的教育。用书法训练、教育学生,不失为最佳的方法。学书识礼,必以礼为准则,在受教育者身上自然体现出恭敬、谦逊、温文尔雅的气质,使其成为践行礼仪的模范。

习书法可以提高少年儿童的智力,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研究证明:人的大脑是由左半球和右半球组成的,且各有分工。左半球多是具备分析性、抽象性、符号性和时间性;右半球更多的是具备形象性、空间性、情绪性、类推性、直觉性和创造性。学习书法可以激活大脑两个半球的效应。只有左右脑协同作战的互补,才能很好地开发大脑的功能,人的智力由此才能提升。而习书法不但在传递信息中刺激大脑,而且在字的点画、结构与章法练习和创作时亦刺激右脑,使左右脑具有协同作战的机制。

此外,习书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中国清代的文学家、书法理论家刘熙在《艺概》中写道:“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书如其人”。文中指出了人的性格决定其命运,而书法的传情与人之性格有着直接关系。一般地说,写甲骨文使人伶俐;写钟鼎文使人淳厚;写石鼓文使人凝重;写秦篆使人庄严;写简牍使人洒脱;写帛书使人儒雅;写隶书使人淳朴;写楷书使人端庄;写行书使人善变;写草书使人敏捷。只要你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碑帖,反复地临摹,就会将其性情移到自己的性格上。然后,纵览揣摩名家法帖,博采众长,久之性格就会发生改变,并逐渐完善。

我国古代伟大哲学家老子曾论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预示丑的观念同时也就存在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当然也就同时产生了。有与无之间相互对立而产生,难与易之间相互对立而完成,长与短之间相互对立而形成,高与低之间相互对立而包含,音与声之间相互对立而和谐,前与后之间相互对立而随顺,这是恒久不变的对立统一体。

老子通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皆有对立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而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书法理论中亦比比皆是。如奇与正、刚与柔、方与圆、大与小、长与短、粗与细、疾与涩、缓与急、虚与实、顾与盼、呼与应、向与背、主与宾、拙与巧、擒与纵等。

书法中的点画与老子论述的对立与依存的关系皆通。如,收与纵、虚与实、背与向各是一对矛盾,没有收也就无所谓纵,没有纵也就无所谓收。同样,若能将点画实处视为虚处,书写时就能达到笔断而意连。背与向者,以点画而言,“)(”为背;“()”为向;“”为覆,“”则为仰。以结构而言,“北”“兆”“驰”等字,如两人相背而立,为背;“好”“卯”等字如两人相对而立,为向。

不难看出,中国书法隐含着哲学的辩证思想。一部优秀的书法作品可以说也是一部哲学概论的图录。

景舜逸说,书法与舞蹈艺术有着相同点。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指出了掌握诗、礼、乐知识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据《尚书・舜典》记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意思是说,舜帝任命夔为乐官,用音乐、诗、舞来教子孙,培养他们率直与温和、宽仁而端庄、刚强而不残暴、简素而不傲慢的品性。诗词要表达志向,歌曲要唱出心声,声音要抑扬顿挫,韵律要五声和谐。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能和谐,互不侵扰,自然与人就和睦了。由此证明,艺术教育对人类文明的作用在远古时代就被帝王所重视。

在我国保存下来的画像石、画像砖、雕塑、陶俑、壁画中,有很多形神兼备、动态各异的舞蹈形象,而这些又为新时代古典舞造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舞蹈造型以圆润、曲线为主,而舞蹈队形则有横线、竖线、曲线、方形、圆形、菱形等多种形式。这些造型与书法楷书的横画、竖画,弧画、曲画等线条样式,及字体的方、圆、菱等形状是相同的。舞蹈根据情节内容的需要,通过眼睛与肢体的有机结合,演绎各种类型的运动路线和造型,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涵,以激起观者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书法家则依据内容,通过大脑支配手,将字的点画搭接成字体,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按书法章法创作出主题性作品,藉以唤醒人们的认识,愉悦、陶冶性情,让欣赏者得到美的享受。

由此看出,舞蹈基本功与书法技法的基础训练完全相通。愈是精彩的艺术作品,内容与技法水平愈是相得益彰。舞蹈家用情感和肢体表现出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主题,从而给观者一种震撼。而书法家通过书法的点、线、面,墨的浓、淡、干、湿、焦,运笔的轻、重、缓、急,传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如果说文化构成了认知的世界,科学构成了智慧的世界,那么艺术则构成了情感的世界。舞蹈、书法艺术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艺术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它不仅使受教育者得益于古今的先进文明成果,而且对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无论书法艺术教育,还是舞蹈艺术教育,皆是礼仪教育。其宗旨都是传承人类文明,使受教育者身体矫健、心灵升华。这对受教育者陶冶性情,提高观察力、独立性、组织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大有益处。

景舜逸说:“书法乃隆礼之道。书法不仅蕴含着哲学,舞蹈、政治、军事等内容,点画符号亦负载着礼仪信息。如,点画的形状:粗处为主,细处为从。圆笔为主,方笔为从。印章字白文为主,朱文为从。前人常将刻有白文的名章钤在上,将刻有朱文的斋号章钤在下。

什么是习书识礼?字的横、竖、撇、捺、折、转,这六者中择其一笔(组),作为字之主笔而余笔则成拱向。久而习之,必潜移默化形成主宾意识,必在事业和生活中懂礼、行礼。

景舜逸说:就以楷书之祖钟繇的《荐关内侯季直笔》帖中的字来说,“言”字第二笔长横为主笔;“策”、“年”字的竖;“录”(繁体)、“不”字的撇;“今”、“人”字的捺;“尚”、“同”字的折;“图”、“因”字的转;皆是字中主笔。因此,在学习书法时,用习书识礼来培养,用临帖来启发,用创作来巩固,用竞赛来培养恒心,用爱心来积善,使礼义融铸人的行为。所以,教师之内心,始终有一个主,这个主就是“行为世范”。教师难,难在衣、食、住、行形象之确立;难在喜、怒、哀、乐之节制;难在读破五车书;难在出口即文章;难在效周公挞儿示成王之方法。

景舜逸说:“国学乃民族精神之本,《周易》中有:“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抱一为天下式”。孔子曰:“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之”。《左传》曰:“千人聚,不以一人为主,不乱则散”。这些经典之语的内涵在书法形体与气势中,自然体现着字的点画主从、方圆、长短、粗细、俯仰、向背和结构的主宾、开合、正侧、虚实、大小、宽窄、奇正与章法之中的抱(第一个字)一启下,首行为数行之主,首尾相顾的对立与统一中。有墨处为阴,无墨处为阳等。没有阴阳就没有万物,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同样,没有阴阳就没有书法之形,没有矛盾就没有书法之势。形即结构,或为体,或为阴,或为静。势则无形。然生于力,又生于形,或为阳,或为动。

人作为天地之灵,自然效法天地之道,而立人道――礼道。弘道,必立书道,正是书魂之所在。所以说:书法承载着国学,是国学的外在表现。在教学中我始终将书法技法贯穿在国学教育之中

教师之责,以铸造人才为己任,即是科学家,又是心理学家,更是艺术家。何谓?科学,在于条理上;心理,在于调整上;艺术,在于方法上。备此三者,学生之大幸。因此,书法礼仪学是老师授课的重要内容,亦是老师用来评判作品优劣的标准。所以,选择经典性法帖,不但是临摹学习的模板,亦是检查、评判等级的依据。要建立统一的原则,其中不乏按年龄长幼和学习时间长短来划分,区别对待。法依礼存在,礼因法而发展。老师能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实为一乐也。

景舜逸说,今年2月,他应邀赴韩国参加纪念中韩建交20周年暨中韩经济领袖对话活动,出席此次活动的还有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代表。席间,安排与韩国前总理郑云灿会面。我赠送了《书法礼仪学》一书和用钟鼎文书写的“厚德载物”书法作品,郑云灿先生非常高兴,他说:“能获赠中国的钟鼎文书法大师景舜逸老师的大作倍感荣幸,尽管本人不太懂中国字画,但感觉景老师的字迹相当有稳重的感觉,几个字里面有较强的气场,是融合景老师书法哲学、礼仪、文德,感情、造诣的极富生命力的杰作,这不仅是简单的书画杰作,更是景老师对人生、对世界的浓缩。能够得到景老师如此贵重的厚礼,深感荣幸,再次感谢并祝景老师健康!也祝景老师在韩国期间开心顺利”。在首尔,与韩国的书法家进行了交流,接受了《韩国艺术报》等一些新闻媒体的采访,参观了博物馆、美术馆等。韩国不仅有专门陈列中国书画的博物馆,就是下榻的饭店房间、楼道走廊墙上亦悬挂有关作品。韩国人对中国书法的酷爱,深感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无国界,回国后即着手整理出版《书法礼仪学》2,该书计划出5本。此外,《中国历代书法礼仪国学系列教材・景云轩书谱》(篆、隶、楷、行、草)计划第一套5册也将在年内出版。能为中国书法艺术瑰宝尽绵薄之力是我一生的最大快事。

据了解,景舜逸近年来潜心书法,成果非凡。《景舜逸临石鼓文》是我国第一部石鼓文理论、创作专著;《景舜逸书钟鼎千字文》是我国第一部钟鼎文临帖范本;《景舜逸书石鼓文千字文》是我国第一部用石鼓文体书写的千字文法帖;《启功书法解析大字典》是他主编的我国第一部当代书法名家大字典。

在北京办的“景舜逸石鼓文书法大展”、“景舜逸教学成果暨师生作品展”,在河北任丘、秦皇岛分别举办“景舜逸石鼓文书法巡回展”。其中“景舜逸教学成果暨师生作品展”的作品分别用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字体书写,集中体现着师生习书识礼,行为世范和教学方面的最佳硕果。当景舜逸到北师大红楼向启功先生汇报师生作品展时,启功非常高兴。在谈到石鼓文时,启功说:清代石鼓文写得最好的是吴昌硕;现石鼓文最好的是你景舜逸。

景舜逸的书法作品多次获各种奖项,其中在《日中书法交流展》、《中国书法美术家艺术精品展》和《第五届国际美术作品展》获得金奖。其作品被日本、韩国、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文种在外文报刊上推介宣传,声誉远播海内外,被海内外文博、企业、名流收藏。

近年来,景舜逸培育的千余学员弟子,在北京及全国书法绘画各项大赛中也荣获多种奖项,其中在教育部艺委会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比赛中获奖率达96%,景舜逸荣获教育部艺委会颁发的指导工作一

等奖。

2004年由文化部对外艺术展览中心等单位主办的“奔向2008――第三届国际儿童艺术大赛”。在颁奖大会上,来自36个国家的比赛选手选出的“十佳小书法家”中,其中有四名学生是景舜逸的学生,这在历次比赛中实属少见。当时媒体对的这一佳绩纷纷予以报道。美、日、韩及港、澳、台学界闻讯多次派员参观、考察,交流汉字书艺教学经验。

景舜逸一边教学,一边继续深入钻研,将体会心得陆续撰写出《书法与礼仪》、《书法与智力》、《书法与性格》、《书法与哲学》、《书法与汉字》、《书法与文学》、《书法与几何》、《书法与国画》、《书法与舞蹈》、书法与军事》、《书法与人生》、《书法与成才》、《书法与时代》、《书法与科学》、《书法与长寿》、《书法与素质教育》等专论。这些对学习书法者很有启发。

面对过去的辉煌,记者问景先生今后还有哪些打算?

景舜逸说:从韩国回来后,即着手整理出版《书法礼仪学(2)》,该书计划出5本。此外,《中国历代书法礼仪国学系列教材・景云轩书谱》是一部百卷本的大书,(篆、隶、楷、行、草)计划第一套5册也将在年内出版。

国学礼仪范文第5篇

一、根据《 纲要 》精神,遴选国学经典

《 纲要 》指出:“中小学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明成果,遵循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根据这一精神,我们以坚持“两个贴近”的原则来严谨地遴选适合学生学习的国学经典。

一是坚持贴近时代特色。我们今天谈学“国学”,是发扬“国学”,绝不是复古。因此,我们要防止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过程中不加分析批判地一哄而上,一定要以21世纪的时代需要和人本发展作为标准,吸取那些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健康成长有益的传统文化要素,用传统中的优秀美德来滋养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性情,促进和谐发展。

二是坚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等都要符合未成年人的年龄和身心发展实际,要有选择、有针对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深浅适中、浅显易行的资源。未成年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重点可以放在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特别是文明礼仪的养成上,要让他们对为人之道、处世之道、人际交往的规范、礼仪、责任有正确的把握和实践,而不必先形成抽象、理性的所谓人生观。

根据这“两个贴近”原则,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最具代表性的国学经典有三部。

1.《 三字经 》

古往今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若一部书被尊为“经”,这就标志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荣耀。历史证明,无数的中华儿女就是靠《 三字经 》的启蒙,开始了他们求学求义的生涯。《 三字经 》就是这么重要的一部传统的启蒙经典,它以最简洁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传统,它用简洁的语句、凝练的方式,把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所集聚下来的最重要的道德、礼仪与知识凝聚于内,值得学生好好研读。

2.《 弟子规 》

《 弟子规 》包含了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重要思想,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这样的一部书,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用来教育孩子、使之形成良好礼仪和行为的经典教材。小学生学习《 弟子规 》便是让孩子从小养成守规范、明礼仪、懂道理的好习惯,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长大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

3.《 论语 》

“半部《 论语 》治天下”,《 论语 》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是治国之本,而在日趋躁动的现代社会,《 论语 》更是我们的“心灵鸡汤”,它教给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生成有智慧、有价值的人生。

二、结合素质发展,研学国学经典

面对国学这块深邃的文化瑰宝,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呢?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就是一把打开宝库的钥匙。学校组织学生研学国学经典,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在学生文明素质、道德涵养的发展上。

1.积极引导,留精去粕

在研学国学经典的过程中,也要结合和谐社会的要求和《 纲要 》的精神,剔除国学中不符合时代特点和学生素质发展需要的内容,正面、积极、创新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如《 三字经 》当中“君为臣纲”的说法应该废止,《 道德经 》中“白马非马”的唯心观念要给予纠正,《 弟子规 》里边孩子要绝对服从长辈等观念,要在学生自主理解的基础上再由教师帮助理解,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判断力,又能促进学生辩证的思考力,这样的教育才是陶行知先生所称的“活的教育”。

2.熟读成诵,融会贯通

《 三国志・魏书 》中有这么一句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研习国学不仅要多读,更要带着思考去读。沈阳师范大学刘兆伟教授曾给予过指导:“读和背都是很好的学习国学的方法,但哪些需背诵,哪些要朗读,应注意掌握分寸。另外,要重视提高教师的国学素质,只有他们读得懂、理解得深,学生们才会得到国学经典的良好熏陶。”只有让学生所读之书与学生的思想贯通起来,才能大受裨益。

3.行成于思,举一反三

在科学的阅读指导下,背诵不是目的,活学活用才是最重要的。例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百善孝为先”,所以《 弟子规 》要求孩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这寥寥数语看似简单,但是要做到却很难,所以教师不能把它简单地当成学习和背诵的过程,而应当成反复实践和不断反思的过程。

三、搭载活动平台,践行国学经典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本性是其本性和环境力量持续不断交替影响的结果。因此,搭建丰富的活动平台,创建浓厚的践行氛围,是学生形成良好文明礼仪、实现道德升华的重要一环。

1.营造良好氛围,经典唱响校园

一是将国学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廊、电子屏、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等传播媒体,大力宣传学习国学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激发师生学习国学的热情,使每一位教师都行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积极营造“诵读国学经典,争当礼仪少年”的良好氛围。二是将国学教育与课堂教学延伸相结合。成立各个层面、不同内容的国学兴趣小组,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深化了国学教育活动,产生国学亲近感,调动践行积极性。三是将国学教育与考评机制优化相结合。依据《 纲要 》要求,采取“过程评价”“定量评价”,实施文明礼仪绩效考评,营造制度氛围,保障有效实施。

2.开展教学研究,走进研习课堂

实践证明,只有在教师层面进行积极的推动,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更加有效,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成效。学校可借力发展,通过聘请专家开设讲座、组织教师培训、开设国学讲堂等形式,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发挥语文教师骨干力量,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具有校本特色的研究课题,关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寻有效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的新方法、新途径。

3.结合阵地建设,开展多彩活动

理论要与活动相结合,学才能为所用,所以学校可以以少先队阵地为依托,为学国学搭载适宜的活动平台,为学习国学提供践行的机会。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团队会、校园艺术节、队报队刊、红领巾广播站、家长学校活动等途径,为开展学国学活动提供积极的支持和保障。学校还可以抓住开展“四好少年”活动契机,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与养成教育融合在一起,开展在经典文化引领下的系列主题活动,通过这些形式扎实地开展美德教育,让中华传统美德深入学生的心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让我们围绕《 纲要 》精神,像陶行知先生那样,以哲人的视野、生本的思想、生活的实践,观照学生文明礼仪的形成、道德品行的塑造,共同构筑起和谐社会的脊梁。

国学礼仪范文第6篇

摘 要 礼仪文化是我国以儒家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作为儒家经典文化之一的《弟子规》分为七个部分:“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等内容都阐述的孔孟中庸之道。正是当代儿童所缺失的外出待人接物和练习格斗类项目跆拳道时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儿童启蒙阶段是身心发展的敏感期,是塑造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培养幼儿的礼仪意识的黄金阶段。通过将《弟子规》与儿童跆拳道礼仪教学相结合来培育儿童学习者的礼仪精神。本文试图提出将国学经典《弟子规》的礼仪精神结合到儿童跆拳道礼仪教育实践过程中去,为一线跆拳道教育工作者再建礼仪教育提供教学思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指导。

关键词 《弟子规》 儿童 跆拳道 礼仪再建

一、儿童修炼跆拳道的礼仪教育再建需要《弟子规》的现状

“以礼待人”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而跆拳道精神“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这十二个字的前两个字就是“礼仪”,它也强调礼仪在我们生活中和训练中的作用。在小我们就学习《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礼”,我们主要以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践行“礼”为辅。通过在现实环境中的实践来完善自身人格,而跆拳道也要求学员“未习武先习德”的教育思想,主张在练习跆拳道技术的同时就要先知道基本的礼貌、礼节准则和要求。在实际跆拳道练习中修养自身品格,而不是照本宣科的仅仅是学习理论和实战技术,而没有礼仪方面深入的学习。在我国大多只依赖于学校的礼仪课程设置,依靠学校来进行礼仪教育,而且形式单一,内容简单。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更需要兴趣班的“余力学文”跆拳道礼仪教育,再一次将“礼仪”的内涵精神贯穿于实践中去,使学生知礼、懂礼、尊礼、守礼,最后践行于礼。

二、儿童跆拳道礼仪教育缺失的成因

(一)道馆教育“重技轻礼”的教育理念

杜威认为: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但是在现实情况中,道馆往往存在着“重技轻礼”的教学理念,而不是重在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不能把礼仪教育放在首位。在实施礼仪教育的过程中,仅停留在对儿童进行跆拳道技术层面的教育,而忽视了在实际行动中对礼仪教育的运用,礼仪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它是人们生活中具体细节的规范,因此更容易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但是,目前的道馆教育中,很少有专门的礼仪课程。虽有些道馆能够将礼仪纳入课程,却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教育内容,使得礼仪教育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淡出部分道馆育人的视野。正是由于道馆礼仪教育的薄弱和缺失,许多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知道该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不知道该如何正确体现自己对他人的尊重,结果可能更容易引起他人的误解。还有一些道馆虽然设置了相关的礼仪课程,并开始注意到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却只将礼仪教育限于“走过程、摆形式”,忽略了对礼仪内涵的诠释,学生对礼仪教育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道馆就必须统筹安排礼仪教育内容,并且为了使礼仪教育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道馆也应该使用多元的教育方式,而不能只局限在单一的技术讲授。单一的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只是对学生进行了技术知识的传输,而不能对学生进行礼仪实践,将礼仪的教授融合在跆拳道课堂的教学和平常训练中去,才能授之于“礼”,施之于“礼”。

(二)家庭活动重“智”轻礼教育思想

现代社会,每一个孩子都被报名参加了不少的补习班、兴趣班。从这个现象不难看出,家长对孩子都有着快速成才的热切期望,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提高学习成绩和忙于各种兴趣班的同时,也让我们不由得深思,谁来培养学生的礼仪素质,谁来在乎学生的礼仪教育呢?孔子认为仁根植于生活体验之中。因此,在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家庭礼仪教育,对于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虽然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面对传统的家庭礼仪却采取了否定与摒弃的态度,而不是进行科学的扬弃。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虽然一些传统的礼仪仍然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规范及行动,但在这些传统礼仪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合时宜的规范,如因循守旧、不懂创新的精神。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这意味着家长日常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将作用在孩子身上。因此,家长良好的礼仪形象、礼仪气氛是十分重要的。家庭礼仪教育并不仅指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对道德修养、对道德人格的教育。

(三)大众传媒及网络对儿童世界观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网络有各种的有害、不实信息和视频传入儿童的视域里,让不懂事的儿童模仿视频里面的角色去伤及他人。这将导致儿童的自我认识和修养曲折,然而很多时候不容易察觉、发现,久而久之将生成一系列的问题。而《弟子规》正是对儿童启蒙教育树立了很好的礼仪规矩、道德规范的一本书,跆拳道即是能增强儿童体质、体能的项目又能再次利用“礼仪”来严格要求儿童的言行举止,将礼仪全完运用在师生之间和家长与小孩儿之间的交际和相处。

三、《弟子规》中礼仪教育思想对跆拳道的启示

(一)道馆运用《弟子规》中“孝”再建跆拳道礼仪氛围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只有具有了孝顺之心,他才能具有了一颗善良仁慈之心。一个人如果不能孝顺自己的父母,怎么博爱而爱人?没有怜悯、感激之心,又怎能被他人认可。幼儿的模仿性强,他们是在模仿中学习做人的。道馆是孩子每周都要去参与训练的地方,道馆里面所有的孩子都是他模仿的对象,如果道馆注重了礼仪的文化和氛围,平时让学员敬老爱幼,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这种善良的情感行为会深深地影响孩子的人格和性格的形成。《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2],都是说明道馆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要从《弟子规》礼仪内容上对孩子的训练和生活进行渗透教育,每天提醒孩子见到国旗、教练师兄,还有我们的父母、长辈们我们也是需要敬礼的对象。由此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激之情和内心的“孝”意。久而久之的道馆礼仪熏陶和教育,就会内化为孩子良好的礼仪习惯,形成良好的道馆礼仪氛围。

(二)家庭运用《弟子规》的“亲仁”再建跆拳道的友爱情景

《弟子规》中指出“泛爱众,而亲仁”。“仁”即是指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品德的养成是后期教育形成的,需要很好的家庭重视力和家庭对礼仪的严要求。当然现实中具有仁德的人并不多,“流俗众,仁者稀”。流俗,是指随大溜的人。在现代社会司空见惯了,都是大海里的海浪,风哪里起就哪里飘,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和追求的人。家长们都希望自己身边有练习跆拳道的小朋友都是具有良好品行的孩子,这是家庭的希求,有这样的希求,我们就要做到在实际生活中严格要求孩子的言行举止,教会他们怎样去结交这样的“仁者”。“能亲仁,无限好”否则“不亲仁,无限害”只会给儿童带来无穷的祸害。跆拳道它是一项格斗类项目,将《弟子规》亲仁精神再次贯穿于他们的脑海之中,他们出门在外就会形成懂礼、敬礼和行礼的良好习惯,就是这句话就是“近朱者赤”的现象,如果家庭未对他们的一言一行按照《弟子规》的要求执行,那么他周边的孩子就会没有“近墨者黑”的道理。所以《弟子规》中的“亲仁”思想就告诫家庭要教育儿童成为有大公无私的精神、有博爱的胸怀,应该智、勇、言、兼备,遵循中庸之道。

(三)社会传播《弟子规》中“谨信”再建跆拳道为人教育

“谨信”教育作为《弟子规》中启蒙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要求弟子要保持严谨有序的生活方式。《弟子规》在生活习惯上“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是在告诉我们要起居有时,韶华易逝,珍惜光阴。在跆拳道社会宣传中都强调“准时”的习惯,准时参加跆拳道训练、准时会面约好的伙伴,不能浪费自己的时间也要珍惜别人的时间。在跆拳道训练当中对他们的时间观念进行规范和纠正,形成一定的时间概念。在跆拳道服装穿着上秉承“衣贵洁,不贵华”,衣服要做到干净整齐,在跆拳道上课之前会让参与跆拳道训练的学员转身整理自己的服装,始终保持衣服的整洁,这是对老师与伙伴的尊重。在《弟子规》中有更详细的“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就要求修炼跆拳道学员们平常生活中语言简洁,不乱发议论,不随便答应别人的要求,如果答应了就要履行责任,实现承诺。在跆拳道训练里,因为是格斗类的项目就更需要诚信和尊重才能将跆拳道真正做到和睦的和别人交往。因此,诚信是一种品行、责任、道义和做人基本准则。

(四)教练运用《弟子规》中“泛爱众”再建跆拳道的处世教育

“泛爱众,而亲仁”这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和谐。“泛爱众”在《弟子规》中是“以博大的、平等的爱心对待社会公众,每个人为自己努力的同时又能兼顾到他人、国家和天下”。平常的跆拳道格斗训练中有很多新学员不熟悉环境、有出现矛盾这就需要老学员去宽容他们、爱护他们、安慰他们、主动带着温暖的心去和他们交流、玩耍,用心感受别人的需要,谦和、有礼貌的和他们交谈,学会出生身边的小事,这对每位学员也是一个锻炼。探究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强调的是“天人合一”。而在跆拳道训练当中要强调的就是“仁”与“武”的天人合一。

四、结语

《弟子规》作为一本至今被广泛传承的国学训蒙著作,熟读它能达到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目的。儿童在第一次踏入跆拳道课堂和进入社会之前,教导他们不论是在家里或是在外面的人际沟通的方式方法、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礼仪与规范,这对“儿童”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施行礼仪教育要按照生活化的轨道,对实施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方法进行规定,加以大众媒体的正确导向,家庭、道馆和社会合理营造现代社会的礼仪氛围。因此,如果把跆拳道练习与国学《弟子规》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大力推广,这不仅是给了儿童跆拳道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绝好空间和最佳平台,而且对深化全面礼仪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生活化。这对整个社会共建社会主义和平、民主、富强起到关键性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2] 李逸安译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 张慧衡.论《弟子规》中的家庭教育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

[5] 范晓燕.《中的礼仪教育思想及当代研究价值》[D].河南工业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国学礼仪范文第7篇

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东西,对于做人,对于成才,都非常有益。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几千年来,不仅创造了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和完整的礼仪规范。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来教育学生。通过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的基本道德礼仪修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净化社会风气。

2国学教育能让学生了解国情国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国学内容中不乏出现叙述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及描述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这对学生了解国情国史,增强爱国情感有很大帮助。如《二十四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史”,记载了历朝历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培养爱国主义,促进国家发展。

3国学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学校德育工作千头万绪,形式多样,但国学教育是重要的辅助手段,它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现代教育很多都是重才轻德,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却不会做人,不会处事。为什么呢?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如何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成为了每所学校不可回避的课题。学校可以将国学课程引入到课堂,开展国学教育,也将国学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主线来抓。学校可以组织教师编写校本课程《国学》,分阶段推进融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学习责任感教育、感恩教育。对国学读本中内容进行精选,去掉一些消极、片面的内容,选出励志、上进的内容,结合学校实际制作《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国学读本。同时开展国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也体现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如:政治课、语文课、历史课、地理课。学校要求各科教师在教学计划、总结和备课、评课中根据具体教学实际进行国学教育;在每周星期升旗仪式上或在全校集会上教师讲国学小故事,开展国学教育,如二十四孝的故事。学校还可以利用校报、校园广播开展国学教育,开辟“国学专栏”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物的故事和历史的发展变化。图书室也要不断丰富国学书库,设置报架,定期对师生开放。

4结语

国学礼仪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国学经典;小学语文;启智立德

国学经典作为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学习和传承国学经典,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奠定人文素质的基础,并能启迪学生的智慧,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言行,培养学生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将国学经典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让国学经典进入课堂、融入行动,以达到对学生启智立德树人的目的。

一、运用多种活动,提升育人功能

要利用国学经典对小学生进行启智立德树人培育,首先就要让学生进行熟练诵读,使这些国学经典的内容牢记在学生心中。为此,学校和教师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活动,把学经典活动融入活动中,让枯燥的背记变为快乐的学习活动,这样既能提高诵读背记的效果,又能提升育人的功能。一是开展宣传活动。学校应有效利用墙壁、亭廊、橱窗展板、电子屏幕等地方,精选一些《三字经》《弟子规》、古代诗词等国学经典中的名篇佳句,让学生随时都能看到这些内容,便于学生记忆。利用学校的广播在课余时间播放中国的古典名曲、配乐古诗朗诵等,使学生经常听到这些内容,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国学经典的熏陶。二是演讲活动。学校和教师要经常组织学校、班级的国学经典的演讲活动,可以让学生背诵经典名篇名句,也可以让学生讲经典故事等内容。例如,让学生讲“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故事,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树立高尚品德,同时进行国学经典知识的文化积淀,这样能收到较好的诵读和育人效果。三是开展创作比赛活动。学校和教师可以开展书画诗文方面的创作比赛,通过书法、绘画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以更好地提升其育人功能。

二、搞好多种结合,增强教育效果

传承国学经典,提升其育人功能,在实际教学运用中,要注意搞好多种结合,提高学习和育人的综合效果。一是把国学经典的学习与课堂教育相结合。为了保证学校的国学经典教育长久坚持下去,学校应将国学教育的内容,入校本课程中,定期开设国学内容的教育课程,使国学经典的学习变为一种持久教学行为,经过潜移默化的过程才能对学生产生有效的作用。要把国学经典的学习教育活动与语文教学、思想品德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等工作结合在一起,发挥其综合教育功能,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把国学经典的学习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利用国学经典对学生进行启智立德树人培养,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家长会等时机对学生、家长进行培训。让学生家长充分了解国学经典在开发启迪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树立高尚道德方面的作用和意义,使家长能够自觉学习国学经典并应用于教育子女中。学校还可以让优秀教师为家长讲课,宣讲国学经典内容,或者为家长推荐有关的书籍,以便让家长自觉。如《国学小常识》《弟子规讲解》等书籍都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教材。三是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学习和传承国学经典可以有效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

三、W习经典国学,规范学生行为

在学校开展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活动,其目的除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要用国学经典的内涵、精神等来教育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洗涤学生的心灵,用来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特别是规范学生的礼仪。在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祖先给我们后人留下许多国学经典的丰富的遗产,这里面包含着大量的礼仪典籍。我们是礼仪之邦,从西周时期把礼仪看作是“国之大柄”;春秋时期荀子强调礼仪对治国的重要作用是“国无礼而不宁”;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后来国人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古人一直把礼仪看得非常重要,并把礼仪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古人把它看成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规范和标准,礼仪也被看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的核心部分。经典国学礼仪典籍蕴含了许多做人的基本礼仪规范和标准。例如,对人们的站立行走、外出归家、对待父母长辈等都有论述。对于这些礼仪规范,在今天仍是长辈教育晚辈的重要内容,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模范遵守和践行这些礼仪规范能充分反映人的文明素养。从目前学生的文明礼仪现状看,其言谈举止和礼仪与时代要求相差很远。因此,有必要用传统经典礼仪来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礼仪和优良品质。

总之,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让国学经典走进课堂,让学生感悟和领会国学经典的深厚内涵,从中吸取营养来丰富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来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水平的新人是语文老师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是学校肩负的历史任命。

参考文献:

[1]孙成波.传承国学经典启智立德树人[J].辽宁教育,2014(18).

国学礼仪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经典诵读 礼仪培养 文明校园

文明礼仪是衡量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文化程度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尺;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实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仪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其重要。自古以来,中国就号称“礼仪之邦”。 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儒家的“仁、义、礼、信”就是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文化的精髓。诵读经典能修正品行、健全人格,使人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诵读经典能更好植根传统文化,掌握优雅的祖国语言,使学生成长为既有知识又有修养的现代中国人。下面,我就怎样在学校开展经典诵读,促进学生修身立人,构建文明校园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1.观经典,净其心

校园文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彰显了学校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底蕴。一个充满文明礼仪的校园无不给人以清新、优雅、朝气蓬勃的感觉。传承经典文化,构建文明礼仪的校园,首先从校园文化建设开始。整洁的校园,醒目的宣传牌,精心打造的楼道文化,美轮美奂的诗词壁画,主题鲜明的班级文化建设,经典读书角的设置,黑板报中的每周的经典语录……校园处处散发着国学的魅力,时时纯净学生的心灵,让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濡染熏陶的教育功能。

2.读经典,晓其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无不蕴含在经典诗文之中。选取国学中经典的篇目,开设经典课,让经典走进课堂,让教学内容与国学精髓有机的组合。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诵读形式,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表演,或质疑,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经典,理解其蕴含的道理,了解祖先质朴的人生指南,精辟的世界观,精准的为人处世,儒雅的接物待人,从而达到陶冶心灵,塑造健全人格的教学目的。周一国旗下齐读、天天午间诵活动,学生通过读和练字潜移默化地将道德礼仪,生活知识和识字阅读能力结合在一起学习语文,使学生在读诵的过程中语言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从根基上自然生长,获得语感语境。与此同时,将道德礼仪,生活知识等教育融入其中,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展 “师生共读经典”活动,通过读书笔记、读书研讨会、读书沙龙等各种形式,让教师体会以德明志、博学多才的内涵,在诵读中感悟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的荣耀,感悟诗文中的真善美,礼义信,体味国学的精美,积淀教师文化底蕴。

3.记经典,正其身

学校开展每日师生同背经典活动,不求甚解,主要能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让经典语句牢记脑中,让经典的思想根植心中。“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我们学生的成长。一支文明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带出高素质学生的关键。因此,学校可聘请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培养指导,使教师不但要诵读,还要用经典指导自身行为方式,学礼,懂礼,施礼,并以此在实际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灵活运用,积极影响学生,培养出文明习惯好、素质高的好孩子。“诵经典,正其身”,让经典的思想精髓在天天诵记中不知不觉修正自己的思想,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身的礼仪,端正个人品性,从而逐步内化成个人品格。

4.践经典,督其行

一种好的思想,需要反复的检验。一种好的行为,需要长期的修得,一种好的人格品质,需要漫长的塑造。因此,传统诵读中付诸一系列实践活动尤为重要。 “学会感恩”“孝敬长辈”“热情待客”“清明祭祀”“走进孔子”“经典伴我成长读书节”“文明在我口中”等德育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古代圣贤胸怀的宽广与学识的渊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开展校园礼仪大讨论,看专题片,结合传统礼仪规范,制定详细的校园礼仪、班级礼仪标准,比如:要求走廊无声、教室轻声、讨论小声、课堂发言要大声、公共场所卫生,问候柔声,询问用敬语,交谈要和声……同时设置红领巾文明、礼仪监督员、卫生监督员、礼仪标兵示范岗进行督查,利用周一升旗对一周的活动进行总结,宣讲全体师生有了文明意识和具体的行动后,校园所发生的实际变化,表扬先进班级及个人,探讨小文明如何变成大礼仪,变成学校特色文化。

5.赞经典,立其志

开展读经典故事,赞文明行为,学榜样人物活动。学生在收集、阅读、讨论中,悟古人的德行,谈生活的艺术,让学生古人的思想、言行、智慧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让其更加明白处事的方式,做人的真谛,弥补道德缺失,找到正确的方向,从小树立做一个知书达理,明理向善之人,让国学的礼仪精髓生根开花。

国学礼仪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医美容专业 礼仪课程 改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44-02

中医美容专业是一个以培养服务型、技能型人才为主的中职教育专业,归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因此对服务的礼仪要求比较高。目前北海市卫生学校正在使用的礼仪课程教材是《医护礼仪与形体训练》,此本教材供中职护理、助产、检验、药学、卫生保健、医疗美容技术、社区医学等专业使用,基本涵盖所有的中职医学专业。内容均是以临床医疗工作的医护礼仪为主,而严重缺乏中医美容专业岗位所需的礼仪知识。因此,目前中医美容专业礼仪的课程与市场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医美容专业岗位的社会市场需求变化,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我们对中医美容专业礼仪课程进行以下改进。

一、教材

中职学校使用的医学礼仪课程教材大多是针对医学生的教材,不适合中医美容专业的学生,因此教材改革是当前中医美容专业礼仪课程当中最迫切也是最重要的改革。中医美容专业是中职卫生职业教育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它有别于其他的医学专业,它的就业岗位主要是美容师、化妆师、化妆品终端销售员等工作岗位,而不是临床医疗岗位。因此它应该使用独立、专用的礼仪课程教材。

(一)增加岗位礼仪知识。中医美容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工作的对象,主要是以求美者为主的客户,虽然有相当一部分人也存在一些身心疾病,但是诊断和治疗并不在中医美容专业毕业生的权限范围内,他们大多数人的工作,仅仅是为医疗机构诊断提供参考信息及在医疗机构治疗过程中提供一些权限内的协助。但目前教材的礼仪主要是适用于临床医疗工作,面对的主要是病患者。因此,教材应改为增设中医美容专业岗位所必需的美容师和化妆师行业礼仪、销售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大幅减少临床医疗工作礼仪知识。

(二)增加职场礼仪知识。中医美容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临求职、就业、新手上岗等实际问题,如何面试竞岗、与同事友好相处、与客户沟通等必须认真应对,但目前的教材缺乏职场实用性礼仪知识,为此应增加相应的求职、面试、与客户沟通等方面的礼仪知识。

(三)增加国学礼仪知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国学博大精深,“仁、义、礼、智、信”思想源远流长,可以把它融入现代医学礼仪教育中。中医美容专业传承了祖国中医学的内涵与精粹,而同是传承的国学礼仪美应融入中医美容专业的服务之中,使两者相得益彰。如国学中“不学礼,无以立”的经典理念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等儒学家关于“礼”文化的倡导,与现代医学礼仪异曲同工,因此运用国学礼仪可以强化现代医学礼仪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端正行为举止,树立“正气存入,邪不可干”的中医学礼仪健康理念,学会“礼者,敬人也”,达到“礼者,事之治也”,能运用礼仪知识正确地为人处世,有效地服务顾客。

二、教学内容

根据以上教材改革的内容,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以更贴近中医美容专业的岗位需要。

(一)重点传授美容岗位礼仪,区别于其他医学专业礼仪。中医美容专业与其他医学专业的礼仪教学侧重点不同。其他医学专业则侧重于临床医疗礼仪的应用,注重与病患者的交谈礼仪以及医护交际、仪容仪表礼仪等,从而营造和谐医疗氛围,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医美容专业应侧重于美容市场礼仪的应用,应大幅减少临床礼仪,给予中医美容专业的学生传授更多的医学美容美体、美容产品销售、善于与顾客心理沟通等方面的礼仪知识,塑造健康向上、真诚可靠的从业形象,引导客户正确追求健康的美容美体。

(二)增加岗位礼仪知识,融入国学思想。针对目前的教材,教学内容中增加岗位所需的美容、销售、职场等礼仪知识,同时在教学中把“仁、义、礼、智、信”思想融入美容产品销售礼仪,学习传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等儒学礼仪,并将之融入言行举止礼仪中,引导学生传承国学礼仪文化,树立良好职业服务形象。

(三)教学不必重复教授化妆技术。医学专业的礼仪教学中都包括有仪容修饰即化妆技术的教学,但作为中等职业卫校殊存在的中医美容专业,它本身就开设有美容化妆、初级美容师等专业课程,因此礼仪教学不必再重复教授化妆美容技术。

三、教学形式

在中医美容专业教学中,礼仪课程的专业性要求不高,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单一、传统的课堂理论讲学方式并不适合礼仪教学。我们应把礼仪课程的理论课和实践课进行适当调整,更多地实行实践互动教学。

(一)情景模拟教学,角色扮演体验。教学中,模拟工作场景如“客户拟进来美容,学生如何招待客户?”或模拟职业场景,如“学生毕业求职,如何进行应聘?”然后由学生进行美容师、客户、招聘者、应聘者等角色扮演,对场景进行表演和练习,体验各种角色的立场与感受,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分析、总结。

(二)小组案例教学,鼓励课堂互动。设计职业案例,例如“小芳上班时负责接待工作,当时背靠椅子翘着小腿,有一个客户进来,小芳当时没有起身迎接,只是询问后用食指进行方向引导。请分析小芳举止有何不妥并说出理由。”然后进行学生分组讨论,接着鼓励每个小组代表发言,最后教师进行分析、总结。

(三)开展实训练习,并以赛促学。实训练习是巩固学生礼仪行为的重要教学,除了绪论,每一章的理论教学课结束后都尽量开展相应的礼仪实训练习课。行动心理学认为,一个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21天的坚持,需要90天的重复,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习惯。因此,良好的言行举止需要反复地实训练习。除了课堂实训练习,还可以利用小组比赛和学校的礼仪比赛,引导学生开展课后礼仪训练,以赛促学,提高学生进行礼仪实践练习的积极性。

(四)“美容模拟店”实习,培养良好职业形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将各种礼仪融入工作岗位,我们安排学生到学校开设的具有真实职业环境的“美容模拟店”进行实习,将个人礼仪、销售礼仪、服务礼仪等融入“美容模拟店”的不同岗位,并由顾客和老师对学生的礼仪行为进行打分,评出礼仪之星。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可以提高美容技能,还可以体验到礼仪学习的乐趣,规范了行为举止,培养了大方得体、谈吐自然、笑容宜人的职业形象,提高了人际沟通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考核方式

礼仪课程的内容相对医学知识而言,浅显易懂,人文性强,操作性强,注重规范行为举止和为人处世道理的教化。因此考核方式可以有别于其他医学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不适宜单纯地采用死记硬背的理论考试方式,可以采取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考试方式相结合,各占分数50%比例的考核方式。

结合多年的礼仪教学经验和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小组角色模拟表演(类似情景模拟教学)、礼仪情景剧展示比赛等考核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如情景剧礼仪展示比赛,以宿舍为单位,学生8-10人一组,时间为5分钟左右,自由设计情景剧,将礼仪的行为举止贯穿全场,一一展示,教师从表情、仪容仪表、站姿、行姿、坐姿、蹲姿、握手礼、鞠躬礼、介绍礼、精神面貌、剧目编排、音乐选曲等方面给予评分,小组最终得分为每个小组成员的个人成绩得分。这种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小组考核方式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增强其团结合作能力和创造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五、成效

中医美容专业礼仪课是培养高质量的医学美容人才的一门重要课程,课程改革的目标是通过与市场需要接轨,改革现有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不断完善礼仪教学体系,提高礼仪教学的实用性以及学生对礼仪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美容专业人才夯实基础。经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第一,提高了礼仪教学的实用性。通过对教材、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岗位礼仪、职场礼仪、国学礼仪知识等,侧重于美容礼仪的教学而不是医护礼仪的教学,从而增强了中医美容礼仪知识的实用性,强化了美容礼仪的重要性和继承性,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了实用性的工作知识,为将来自信地走上职场进行了充分的知识储备。而且对全国中医美容专业礼仪教材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北海市卫生学校使用中医美容专业的礼仪教材提出了改进建议和提供了教材参考,得到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支持和认可。

第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积极性。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案例分析、实训练习、“美容模拟店”实习等实践体验教学,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互动,亲身体验了礼仪的规范性、可操作性,而且教师在教学互动中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规范了学生的言行举止,增强了学生与人交往的沟通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礼仪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实践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通过“美容模拟店”、礼仪情景剧展示比赛、小组案例分析等需要团体合作的教学与考核方式,增强了学生团体合作意识,学生切身体会到“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树立了集体荣誉观,提高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张薇.关于护理礼仪课程改革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1(5)

【作者简介】欧博明(1974― ),女,广西合浦人,在职研究生学历,北海市卫生学校主管护师,研究方向:礼仪、人际沟通、医学伦理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上一篇:企业礼仪范文 下一篇:颁奖礼仪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