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企业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15 08:43:20

国际企业管理

国际企业管理范文第1篇

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8岁(1987年2月23日)

居住地:盐城

电 话:150********(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9个月]

公 司:XX有限公司

行 业:家居/室内设计/装潢

职 位:大客户管理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国际企业管理

学 校:盐城师范学院

自我评价

为人诚实、正直、喜欢接受具有挑战性工作;上进心强,能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我学习充电,不断提升各项技能;责任心强、工作上努力做到不出错少出错;心态积极乐观向上、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在工作期间,学会与各相关部门同事有效沟通,妥善处理相关工作事宜,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家居/室内设计/装潢

目标地点:盐城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大客户管理

工作经验

2013/8 — 2014/5:XX有限公司[9个月]

所属行业: 家居/室内设计/装潢

销售部 大客户管理

1.负责所辖区域任务制定及目标完成,带领团队完成区域专卖店的市场开拓,渠道开发

2.制定区域店面业绩提升方案,实施所辖区域店面维护及相关销售策略的工作。建立市场客户资料档案,实施客户拓展及网点开发目标并制定相应开发策略

3.负责所管辖区域开拓人员和维护人员的协调、服务、管理工作

4.协调市场部,设计部,生产部等工作,完成上级下达的其他任务

2011/7 — 2013/7:XX有限公司[2年]

所属行业:家具/家电/玩具/礼品

数码事业部 销售代表

1.从事手机、电脑的销售工作,完成公司制定每月的销售目标与利润

2.协助店长制定门店日常排班和盘点工作

3.分析手机电脑类的销售和滞销机数据统计工作

4.参与公司制定的广告宣传工作。解决门店各种售后问题

教育经历

2007/9— 2011/6 盐城师范学院国际企业管理 本科

证 书

2008/12 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国际企业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国际企业;本土企业;管理策略

[DOI] 10.13939/ki.zgsc.2015.24.115

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化,我国日益融人世界经济大潮,本土企业与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都日益强化,两者之间的管理策略也有所不同。为了推动我国本土企业更好地发展,更好地“走出去”、参与经济全球化,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国际企业管理策略的精髓,吸取与借鉴国际企业先进的管理策略。这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且是我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 国际企业与本土企业的区别

1.1 国际企业的概念

国际企业是指以一国为基地,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从事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的营利性组织。可见它是跨越国界、面向国际市场的,它的收益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国外的。它包括常见的跨国公司、多国企业和其他国际性公司等。国际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经验都很先进,并且它积极创新企业管理策略,所以国际企业在管理策略方面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常常创造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

1.2 本土企业的概念

本土企业是指在一个国家境内,主要以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主要在国内进行生产、销售、劳务等经济活动的营利性组织。我们可以看出,本土企业一般是没有跨越国境的,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它的企业收益主要来自国内市场。它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都比较落后,因此本土企业的管理策略具有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和狭隘性,这需要本土企业吸取与借鉴国际企业先进的管理策略,并推动本土企业管理策略的创新。

2 国际企业管理策略研究分析

2.1 与时俱进,时代性和创新性很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也快速发展,但是国际环境瞬息万变,世界经济形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国际企业的管理策略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紧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时刻体现出很强的时代性和创新性。所以国际企业在管理策略方面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是许多本土企业学习的楷模与典范。

2.2 重视跨文化管理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组织理论学家认为,改变一个组织最重要、最困难,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是改变其组织文化。因此,国际企业通过跨文化管理塑造其全球化文化,是实现在不同形态文化并存的同时,构建企业独特文化,以适应企业国际经营需要的有效策略。可见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也推动了文化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冲突。而国际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已经充分认识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的企业员工采取跨文化管理策略,进行文化整合,形成企业的宗旨、目标和共同价值观,来引导员工树立共同的价值取向,克服文化冲突。另外,国际企业对子公司所在国的不同文化也采取跨文化管理策略,采取融合的管理方法,并由此创造出公司独特的文化。

2.3 重视知识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知识经济也产生并迅速发展,它具有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化的特点,它使得知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产,所以国际企业十分重视知识管理。国际企业十分重视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它善于对各种业务建立模型,并对各种模型进行更新,它采取建立数据库的方式,对显性知识加以储存,使之文件化、数据化。另外,在隐性知识管理方面,国际企业常常采用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之间、子公司之间进行知识共享,采用制度创新、文化营造的方式来促进隐性知识交流。可见国际企业十分重视知识管理。

2.4 注重品牌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品牌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品牌对于企业而言,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企业的灵魂。跨国公司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通过消费者对其品牌的忠诚信赖,使得跨国公司品牌在全球市场具有_『强大的竞争力和广泛的市场占有率。可见国际企业的品牌战略意识很强,十分重视品牌的建设,所以国际企业一般都拥有知名品牌,它的品牌核心竞争力很强,大力地促进了国际企业的跨国经营,迅速提高了它的市场占有率。

3 本土企业管理策略研究分析

3.1 人力资源管理不善

一方面,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中国本土企业在管理上存在许多的弊端,普遍存在家族式的管理,感彩严重,这导致在人事任免上存在私心――唯“亲”是举,任人唯亲,这很容易会滋生腐败。而且家长式管理也很严重,习惯地把财政权和人事权集中在一个管理者上,这容易导致“专制”。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等级观念严重,上下级之间的直接沟通少,这显然不利于形成强大的企业凝聚力,不利于本土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2 企业品牌建设意识不强

有些本土企业没有认识到企业品牌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而以自身人力、财力不足为理由,不去建设企业品牌,甚至认为建设企业品牌会阻碍企业市场的开拓。它没有认识到企业品牌是与企业的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甚至是支撑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因而导致本土企业品牌核心竞争力不强,逐渐使消费者失去对本土企业的品牌忠诚度。

3.3 企业不重视研发的投入

本土企业在管理策略上还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不重视研发的投入,而把企业管理策略的重点放在简单的市场开拓上,导致企业提供的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这将使得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明显不利于本土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 结论

国际企业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战略成本管理;国际企业;应用

Abstract Nowadays,with world competition become more and more fiercely,international enterprises have faced huge challenge in every aspects of operation. If international enterprises want to obt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ll over the world,they have to purs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from every aspect. This paper combine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theorymainly from cost management,in order to pursue the cost advantages of international enterprises.

key words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enterprises;Apply

战略的概念由来已久,但是其运用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时间并不长,“战略管理”概念在20 世纪70 年代末才首次被提出,至今已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研究的热点。从80 年代开始出现了从战略管理角度来研究成本的形成与控制,并提出了成本就是管理的理念,由此产生了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SCM)的思想。

对于战略成本管理(SCM)的内涵,美国会计学界的著名教授库珀(Cooper)和斯拉莫得(Slagmulder)认为,战略成本管理来源于战略管理的思想,是指企业在战略管理思想的指引下,运用一系列战略成本管理方法来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和不断加强竞争优势的目的。他们的这一定义反映出了SCM的目标导向,即战略成本管理更加关注外部环境的影响,注重行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了如何保持和增强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上,不再仅仅强调单个产品成本和产品市场的成本高低,而是强调在企业战略的大背景下,提高企业完整价值链和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优势。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战略成本管理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外向性、竞争性等特点。

(一)长期性,即战略成本管理的宗旨,是为了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以便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而传统的成本管理则立足于短期的成本管理,未从长远的持续地降低成本的策略上考虑,属于战术性的成本管理。

(二)全局性,是指战略成本管理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而制定,其成本管理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而且包括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分析,从而达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的目的,并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战略。而传统成本管理的“降低成本”则是站在某一企业的角度,加强成本管理使其成本最低。成本最低并不表明企业能够在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如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代用材料,可能使产品质量有所下降。

(三)外向性,是指战略成本管理将其着眼点延伸至外部环境,将成本管理向前延伸到采购环节,乃至研究开发与设计环节,向后延伸至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而传统成本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

(四)竞争性,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优势,是关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与竞争对手抗衡的基本竞争战略之一,同时也是企业针对来自各方面的许多冲击、压力、威胁和困难,迎接这些挑战的行动方案。与传统的成本管理较少考虑竞争、挑战而单纯为了改善企业现状、降低产品的做法不同,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为了实现成本领先,取得竞争优势,战胜对手,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二、战略成本管理应用于国际企业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企业管理的特点之一是经营战略的国际导向。国际企业虽然以母国为基地,但仅只是将其作为向东道国扩展的起点,以形成跨国生产、经营和销售的系统。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其最终目标只有一个――全球市场。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是没有“边界”的,竞争更没有“边界”。它们所追求的是全球范围的利润和全球市场的份额,既以世界范围为基准开展经营活动。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与实施,可以有效的适应其经营战略的国际导向。在企业竞争不断加剧、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程度日趋加深的情况下,如果企业仍然把目光停留在国内,着眼于从国内寻求发展,势必会失去世界市场的机遇。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为了争夺国外市场,寻找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就应该站在全球战略的高度,在国际市场上培育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而作为国际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成本管理也应该与国际企业的全球战略相配合,将成本管理活动提高到全球战略层次,实施战略成本管理。

(二)国际企业管理的特点之二是国际企业需要从众多的战略中,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的差异性,选择出最适合于企业发展的战略组合。从根本上讲,战略选择决定了战略成本的优势地位。选择不同的战略,将从长期战略意义上对企业发展的方向作出判断,并从源头和战略意义上决定成本的可控与可塑程度。战略成本管理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领域,有利于国际企业正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从而依据子公司所在地区的差异性,正确地选择子公司的经营战略,正确处理国际企业发展与加强子公司成本管理的关系,从而提高国际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形成国际企业的成本优势。

(三)国际企业管理的第三个特点是战略管理一体化。所谓战略管理一体化,是指公司的重大决策和关键性的经营活动高度集中,国际企业的经营活动遍及全世界,其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往往呈网络式辐射。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战略管理体系下,国际企业则更应该更新成本管理的观念。因为在复杂的战略管理体系下,国际企业如果要对各个子公司的成本节约进行管理和控制是不现实的。即制定各种细则力求在生产过程中不徒耗无谓的成本以及改进工作方式,以节约本将发生的成本支出,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收益也甚少。而如果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指导子公司重在成本避免,立足于预防,则具有更现实的意义。在进行企业经营策划时就对国际企业各个子公司的地理位置、市场定位,经营规模等一系列具有源流特质的成本动因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以从源头上控制成本的发生。战略成本管理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建立和保持国际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实现成本效益比的最大化,也就是说国际企业必须探求提高(或不损坏)其竞争地位的成本降低途径。如果某项成本降低的途径会削弱国际企业的战略地位,则应弃之不用;另一方面,如果某项成本的增加有助于增加国际企业的竞争实力,则这种成本的增加是值得鼓励的。

三、战略成本管理在国际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步骤

(一)根据国际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站在国际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角度,来制定国际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的总目标。国际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都比较复杂,在制定战略成本管理的总目标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诸多因素,着重考虑以下因素。①价值链的关系。战略成本管理范围不能局限于国际企业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还应超越企业边界进行跨组织的成本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浪潮下,国际企业成本管理的视野还应在全球范围内重构企业的价值链,以获取全球经济的组合优势;②公司之间的分工与协作。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的国际企业,应当从全球地理位置和资源比较优势来获得成本优势。例如,丰田在美国,Calty成立了设计研究所,在东南亚生产关键零部件,在印度尼西亚生产汽油发动机,在马来西亚生产驾驶部件,在菲律宾生产变速器,在泰国生产内燃发动机。

(二)在战略成本管理总目标的指导下,指导各个子公司制定其相应的战略成本管理分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子公司制定其目标时,母公司的作用应重在指导与协调,而不能过分地干预,因为子公司对其所处的环境有时比母公司更清楚。

(三)根据国际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其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是动态地寻求企业的成本优势,这就决定了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当环境改变时,应当及时地体现在战略成本管理中。

四、简短的小结

战略成本管理在国际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可以使国际企业管理能动地适应和处理它与全球环境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促使国际企业统筹兼顾,以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即子公司的利益服从国际企业的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即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成本优势,并努力改变国际企业自身状况来减少环境对企业的不利影响,从而更好地实现国际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夏宽云.战略成本管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2]邰晓红,赵红.战略成本管理的竞争优势[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4).

[3]熊志根.海外企业的网络化管理[J].中国对外贸易,2001(7).

[4]刘松柏,李姝,顾小明.北京市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4(1).

[5]张庆昌.战略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经济体制改革,2005(1).

作者简介:徐瓒(1978― ),男,湖北宜昌,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程硕士研究生;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调度室主任;

国际企业管理范文第4篇

一、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掌握国际企业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国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国际企业的发展、国际企业对外经营理论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构建国际企业管理的思维模式,然后以国际企业管理涉及的相关内容为主线,掌握国际企业管理的完整内容体系,即从国际企业所处的环境分析入手,在确定国际企业的经营战略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有效进行国际企业的职能管理,包括国际企业的技术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转移价格、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跨国并购和跨文化管理等。在熟练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能利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国际企业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并初步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注重培养学生管理的全球理念和全球意识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跨国公司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尽管比较低,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及中国跨国公司驰骋全球市场的趋势已经势不可当,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刮起一场“中国风”。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企业管理者必须站在全球角度思考相关管理问题,作为培养未来管理者的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管理的全球理念和全球意识。而这一课程正好提供了培养学生管理的全球理念和全球意识的一个平台。例如,作为企业经理一般要具备决策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沟通能力等,但作为外派经理除了要具备上述能力外,还必须具备很强的移情能力。外派经理的移情能力是指外派经理在派往东道国时,能主动探索东道国文化环境中人们行为方式的动因,并根据工作需要尽快融入东道国文化环境,顺利开展工作的能力。在外派到东道国工作期间,还要注意“移情”适度,即不要“移情”不足或“移情”过度,以免出现不适应东道国环境或回国后难以适应母国环境的问题。通过这一分析就把经理人员要具备的能力从国内视野提升为全球视野,学生管理的全球理念和全球意识也就得以建立。

三、让学生完整了解课程的内容体系

作为一门课程,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内容体系是教学的基本目的。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总结,我认为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体系包括四个模块:一是国际企业管理总论,包括国际企业管理概述及国际企业对外经营理论两部分;二是国际企业的环境分析;三是国际企业的总体管理,包括国际企业发展战略及组织管理两部分,四是国际企业的职能管理,包括国际企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及跨文化管理等部分,职能管理这部分内容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管理发展的动态作适度的调整。本门课程的内容体系现在还有另一种观点,即包括国际企业为什么进入国际市场、怎样进入国际市场和如何运营三大模块。本文主要采用第一种观点分析。

四、重点讲授学生知识体系中欠缺的内容和涉外的内容

从本科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在大三第二学期或大四第一学期开设本门课程时,学生知识体系中欠缺的内容主要是管理中涉外的相关内容,归结起来主要有:第一章国际企业管理概论中国际企业的定义与特征、国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当代国际企业的发展;第二章国际企业经营理论中的生产资本国际运动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第三章国际企业的环境分析中主要是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面对的环境差异;第四章国际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国际企业战略模式,包括管理模式、进入模式和发展模式;第五章国际企业组织管理中的国际企业组织结构的类型和国际企业组织结构的选择与设置;第六章国际企业技术转让与创新;第七章国际市场营销主要强调国际企业市场营销的特点;第八章国际企业的税务与转移价格的国际税务和国际企业的转移价格;第九章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讲授国际企业外派人员或外派经理的选聘、培训、任用与激励;第十章国际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强调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第十一章跨国并购中的跨国并购的含义和特点、跨国并购的类型及方式、跨国并购与管理整合;第十二章跨文化管理中的跨文化管理的含义、特征及研究方法、文化差异及文化差异对国际企业的影响、跨文化管理策略。除上述内容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国际企业的生产管理、国际企业跨国经营的国际规范等内容。

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在国际企业管理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应充分运用案例分析、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等方法,将国际企业管理的思想、理念和方法用于分析我国的涉外企业和在华的外资企业的有关管理活动,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管理技能,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方面,除了采用常规的案例分析方法、到企业参观调查方法外,为了让学生了解最先进的国际跨国公司和国内先进的国际企业的管理,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企业的录相,如CCTV的世界商业巨头专访对话录相,主要观看英特尔公司、惠普公司、诺基亚集团、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联想集团等的国际经营管理录相;CCTV的跨国并购专题录像,可以了解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中并购这种方式运用的经验教训,这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效果非常理想。

作者:史惠华 杨增雄 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韩福荣.国际企业管理[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2]马述忠,廖红.国际企业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国际企业管理范文第5篇

1.对标管理的定义。对标管理也称为标杆管理,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首先企业需要确定标杆的企业,然后参考其成功的经验,同时对照标杆企业与自身所存在的管理不同找出差距,最后制定出一套适合自身企业情况的改进增强措施,最终达到一个提高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结果。再具体可以表现为参考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或者竞争力最强的企业的管理经验、业务流程等方面,通过与自身企业进行比较,树立一个具体的学习与竞争目标,具体采用收集资料、学习借鉴等一系列企业行为进行规范化界定,帮助自身企业达到提升的一个管理活动。对标管理主要是通过实践来达到最终目的,但是其本身具有十分强大的适用性与实效性。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主要是因为对标管理中蕴含的管理知识都是十分积极、实践性较强的,因此不管当下的时代怎么变化,对标管理依旧是目前企业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管理方式之一。

2.对标管理的类型与内涵。对标管理的类型可以按照比较范围划分为四种:内部对标、竞争对手对标、行业外部对标、类属或程序对标。企业想要利用对标管理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前提就是需要对自身价值进行一个正确、客观的衡量。需要将企业自身的产品与服务与同行业最强的企业进行细致的比较。这样一来就能够充分发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加强,企业通过各种积极途径将自身的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加强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向标杆企业靠拢。由于当下时代的要求,企业管理层人员对对标管理越来越重视,不同行业都在不断的进行着对标管理工作,具体的工作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确定目标。第二,比较目标。第三,确定标杆。第四,最后评价与总结。只有按照这样一个步骤进行,才能够保证管理的顺利进行。

二、国际对标

将对标管理放在国际化的视野当中,部分跨国企业进入到我国之后可以发现其在国内的发展更加趋向于我国的市场。出现这个局面主要是因为是一方面为了迎合我国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同样需要实现经济效益。因此,跨国企业在进入我国市场之后,会采取一种聘用当地人才、采用当地原材料、符合当地特色的营销方式,进行产品的营销,最终逐渐发展成为开发、科研、运营、管理等一体的企业。另一种就是我国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再结合自身企业特点进行适当的改变。将国际对标引进我国当中,并不是完全照搬过来,而是需要进行弹性的改变。最佳的方法就是企业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融合,紧接着从小范围的区域环境,到大范围的行业环境中思考企业的发展。由于将国际对标理念进入其中关系着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企业需要从战略视野对其进行分析与实施。因此,企业在进行国际对标的期间为了能够真正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三、我国企业管理国际对标期间遵循的具体原则

1.充分结合企业自身情况避免盲目。企业在进行国际对标期间,不能打乱了自身的定位,也就是说企业需要在国际对标的过程中充分保持理性,不能因为看到标杆企业的成功就全部将其管理经验、经营策略照搬过来,而是应该站在我国的国情去考虑。特别是由于部分行业其中的标准不同,因此在实际的对标过程中需要做出适当的改变。例如,我国企业想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时,在美国其适用的电压是110V,而我国的标准电压是220V,国情的不同导致了这个差异化现象的发生,因此我国不能完全按照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在尽心对标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结合企业自身情况,避免出现盲目性。

2.扩大对先进管理思想的吸收利用。当一个企业需要确定一个国际性质的标杆企业时,该标杆企业的成功必定不只是依靠某一方面的技术或者是经验,肯定是结合了各种十分重要的管理思想与理念,因此企业想要向着标杆企业发展,不能够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应该深入到其内部当中进行研究与学习。同时还是需要吸收国际中各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扩大前瞻性目光面积。在经营方面,应该将视野放在国际层面,全面化构建一个安全的、多元化的经营体系。参考国际的大型企业,我国企业在跨国方面的能力还比较弱,随着整个全球一体化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不仅面临着更好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因此我国企业应该参与到国际合作与竞争当中,不断扩大国外的业务市场,提高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与经济效益。

3.充分认识自身企业优点。企业在与国际标杆企业进行借鉴的同时不能完全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同时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优点。加大对技术方面的创新力度。技术作为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想要与标杆企业发展在一个水平线上,就需要加大对技术的创新。由于是站在全球视野的角度考虑,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加紧推快企业的国际化进程,通过与国际科技进行深度融合,实现国际技术并购。在技术方面,注重加强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在不同专业技术方面进行有效的衔接与融合。针对能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要进行重点的研究与开发,组成专业的科研研发小组,将多领域的技术进行融合提升,结合以往的实践经验进行综合开发,保证企业能够配备一套专业的技术,达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4.同时保持自身原有的发展计划。企业在进行国际对标项目时,最初的模仿可能会带给企业一定的市场份额与经济效益,但是企业不能在短暂的利益下就打乱了原有的发展计划,模仿只是对对标管理的表面理解,深入理解就能够发现只有进行创新才是企业获得长久利益、稳定立足于市场的根本途径。企业应该从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作为出发点,在思想上树立全球化的理念,目标设置为提高市场竞争力,根据原有的发展计划结合企业发展,从技术与服务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特别是在国际市场当中,由于各个方面都是出于起步阶段,此时需要充分考虑经济、政治、资源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将发展技术渗透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当中去。

5.客观理性保持发展进度。在看到标杆企业取得了成功时,企业此时应该稳住阵脚不能急功近利。由于大部分标杆企业所运用的管理标准是其已经处于一个稳定发展阶段使用的标准,而我国企业之所有会运用对标管理方法主要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遇到了瓶颈,两者之间的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发展阶段的不同,其发展的计划与战略意图也不同,所采取的管理标准也不同,因此企业在进行对标管理时要充分保持理性与客观。企业在评价自身发展时不能与自身以往的业绩进行比较,而是应该将目光放在企业外部当中,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在帮助企业找出差距的同时又了解具体的发展方向。

6.同时密切关注国际新形势。可以发现,对标管理是一个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当中,特别的国际对标,整个国际形势的不稳定会导致对标管理也发生改变。当企业确定了一个标杆之后,这个标杆不代表就是一成不变的。另外企业在实行对标管理时,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在完成了某一阶段的对标管理时,需要对该阶段的工作进行客观的审视,在需要的情况下对目标进行转变,同时再结合自身发展的情况,密切注视国际形势,保证企业的发展稳定。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管理国际对标期间,需要充分保持理性与客观,必须站在全球化视野的角度下全方位的考虑问题,充分保证对标工作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在国内市场中保持稳定,同时又能够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份额,真正做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国际企业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 案例分析小组 成果展示 声光传播

一、案例教学方法的使用

对于一门高校管理类专业选修课来说,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明显不足。另外,由于本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为跨国经营的国际性企业管理理论,与学生们的生活缺少交集,更是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本文提出利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的国际企业管理案例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的切身体会,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要完成这一目的,需要利用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在开课之初,教师便应提议建立起长期存在的案例分析小组,并告知学生,他们的平时成绩的相当部分将以案例小组的整体成绩和每个人的表现为依据。这一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在管理过程当中,个人的成绩将通过团队的合作来体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1]

其次,在案例小组的组成方面,由教师提出组长人选,而组员的选择,则由组长通过个人努力来实现。这一行为,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在一个团队当中领导的选择将会对这一团队的将来表现带来怎样的影响,同时,结合第一点的内容,也能够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团队当中的每一成员,都将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充分体现团队合作的目的。

第三,在小组成员数量方面,建议以5至7人左右为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数次的尝试,笔者意识到,小组成员的数量不同,将严重影响案例分析的效果。由于高校课程时间的限制,每次案例分析的时长不可能超过一个课时。而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总数基本上是在四、五十人左右,如果小组成员过多,部分学生将不可避免的出现“搭便车”的想法,从而违背建立案例小组的初衷;而过少的组员构成,一方面会使小组架构形同虚设,造成少量学生过度疲累,另一方面不被教学时间所允许。因此,5至7人的小组构成,是较为适宜的。[2]

第四,在案例分析时间控制方面,同样由于课时限制,不可能在课堂上给学生时间来分析案例。因此,教师应当在每节课之前将案例分发至各个小组,并提出问题,由小组成员在课下对案例内容进行熟悉。正式上课时,给所有学生十分钟整理将要展示的成果,然后是每组三分钟的成果展示及回答案例问题时间,两分钟组员补充及其他组成员提问时间。前两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将其思路整理清晰,组织语言,达到让学生展示自我、培养自信的目的;第三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养成查漏补缺、换个视角思考问题的良好的学习习惯。[3]

二、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使用

在信息大爆炸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越来越适应声光等形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传统的传播手段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刻板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一定程度上会抵消学生的学习欲望。

针对以上情况,本文提出了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多媒体教学,并不仅仅意味着使用现代高科技技术进行教学,而是要充分满足学生的新奇感,通过特殊的声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及参与程度。

具体的说,便是要在课堂教学当中,掺加一定数量的相关视频、图片、有声资料,通过这种视觉及听觉的刺激,来提升课堂学习氛围及学生的参与热情。

以《国际企业管理》这门课程当中的心理定价策略的定义讲授为例。传统的讲法无非就是将其定义阐述给学生,缺乏实际的说服力,学生的理解也是片面的。[4]

而在笔者的授课过程当中发现,如果增加一些视频内容,将会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并对其定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笔者所选择的视频是电影《大腕》中的经典桥段――李成儒在精神病院对于房地产销售定价的一番表述,具体台词如下:

“一定得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电梯直接入户,户型最小也得四百平米。什么宽带啊,光缆啊,卫星啊,能接的都给他接上,楼顶花园儿,楼里有游泳池,门口再站一英国管家,戴假发,特绅士那种,业主一进门,甭管有事儿没事儿都得跟人家说:May I help you,sir?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倍儿有面子!社区里再建一所贵族学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学费就得几万美金。再建一所美国诊所,二十四小时候诊,就一个字儿――贵,看感冒就得花个万八千的。周围的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你要是开一日本车,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米得卖多少钱?(我觉得怎么着也得两千美金吧。)两千美金?那是成本,四千美金起,你还别嫌贵,还不打折!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什么叫成功人士,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贵的,不买最好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夸张的台词,貌似严肃的表情,马上便将原本已经昏昏欲睡的学生的热情带动起来了,在发出欢快笑声的同时,学生们也对心理定价策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综上所述,本课程在进行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方法的革新是,既要注意相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的讲述,还要注重实践还节,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在决定教学内容时,应尊循的原则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充分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要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形式把原本枯燥的课堂氛围充分的活跃起来。必须通过这两种形式向学生反复强调:所有的理论知识都将服务于现实社会,真正被理解的知识和理论,是那些能够被实际运用和操作的知识和理论。[5]

参考文献:

[1] 马述忠,廖红.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彭永春.美国高校多元文化教育演进之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3] 刘茜.?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发展 [D]. 西南大学. 2007

[4] 马明辉. 美国科学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作为实践的科学 [J]. 外国教育研究. 2012

国际企业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F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181-02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进一步深化和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国际企业管理》已经成为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国际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国际企业的组织管理、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等多个环节,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如何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在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生动地结合起来,是《国际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ERP沙盘设计为《国际企业管理》课程实践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ERP沙盘课程最初是由瑞典皇家工学院的Klas Mellan 在1978年开发的[1],自引入我国以来,已经在企业管理[2]、财务管理[3]、工程管理[4]等课程的教学研究中广受关注。ERP沙盘教学的优势在于大大缩短了企业管理教学与实际商战之间的距离,在学校里创造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模式。它不但能促使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将知识融会贯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的心理素质、知识结构和操作能力得到全面的训练。虽然ERP沙盘教学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多是对ERP教学模式的描述和经管类专业应用的总体分析,而对其在具体课程中运用的文献却很少。为了保证《国际企业管理》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本文将结合哈尔滨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实践,对《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方案设计和教学安排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实践课程的教学定位与目标

(一)教学定位

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从而传承实践知识以形成技能,并发展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5]。以哈尔滨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为例,《国际企业管理》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理论教学为44学时,实践教学开设在理论教学之后,为30学时。为了准确进行《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课程的教学定位,首先,要对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学习态度进行分析。从知识结构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对经济学、企业管理、会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有所涉猎,但课程学多属于理论学习,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机会很少。其次,从实践能力来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较弱。再次,从学习态度来看,由于ERP沙盘课程形式新颖、内涵丰富、形象生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目标性较强、课堂参与率高。因此,笔者认为《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实践课程的教学定位为:(1)ERP沙盘课程是《国际企业管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补充与升华。(2)ERP沙盘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和领导能力等。(3)利用ERP沙盘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进行良好的内容设置和课堂组织,以最大发挥沙盘课程优势。

(二)教学目标

通过《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实践课程教学,应实现3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知识层次,包括在模拟国际企业运营中所涉及的生产管理、投资管理、营销管理和组织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引入和获得。第二,技能层次,包括市场预测、财务分析等各种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及计算机操作技能。第三,能力层次,包括学习能力、决策能力、规划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组织能力等主要能力的培养。这3个层次的目标逐级实现,又相互作用。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会促进能力层次的实现,反过来,相关能力的提高又会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技能的有效运用起到促进作用。

二、《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实践课程的教学安排

《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实践课程的教学安排是对教学活动基本环节所进行的组织与安排,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与成绩评定3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

《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第一,课程引入。虽然《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实践课程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学生已经对相关的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是在实践课程开始之初,还是有必要对可能涉及的经济管理知识做一定的引入性讲解。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国际企业模拟经营过程中,有目的地查找相关知识点并开展自学,也可以使学生在后续的课程中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运营规则介绍。由于学生对模拟经营的国际企业情况、经营规则、评比规则并不熟悉,教师要对模拟运营的规则及相关知识做适当介绍,使学生对所要完成的任务有大致了解。学生在模拟竞赛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逐渐了解运营规则,因此,教师不必介绍得过于详细,因为,过于详细的讲解不但会使学生丧失自我学习的乐趣,还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第三,试运营。这是学生掌握规则、了解国际企业经营过程和理解国际企业经营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阶段。在试运营阶段,可以根据学时的多少适当安排经营年数,一般应至少经历国际企业的初创期和发展期,因为,这两个阶段企业会面临比较关键的各种经营问题。

第四,模拟竞赛。一般应安排两轮以上正式比赛,由于一些随机因素的影响,单靠一轮比赛的成绩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小组学生的经营能力。成绩评定时可采用两轮或多轮正式比赛的加权平均值来确定最终的比赛成绩。

第五,点评总结。在每一轮比赛之后,教学应该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提出在经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各小组之间也可针对比赛结果进行经验交流。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应为学生做更深层次的国际企业经营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有意识到,在国际企业各部门良好运作的基础上,管理者应从战略高度看待企业的经营和决策。

(二)课时安排

《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实践课程的总学时应在30学时左右,且最好安排集中、连续的时间。例如,哈尔滨理工大学的《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实践课程安排在第六学期的期末考试之后的一周时间。将ERP沙盘课程安排在《国际企业管理》理论课程之后,可以使学生对相关的理论知识有充分的学习和掌握,为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而将时间集中安排在期末考试后一周内,不但可以保证企业模拟过程的连续性,而且较为放松的心情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各教学内容的学时分配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以学生为主的试运营和模拟竞赛是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占总学时比例的73.3%;以老师为主的课程引入、规则介绍和总结点评一共为8学时,占总学时的26.7%。这充分体现了《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核心的。

表1 《国际企业管理》沙盘实践教学内容的学时分配

(三)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是激励学生认真学习的手段。《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实践课程的成绩评定可以采取竞赛成绩与总结报告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竞赛成绩是客观评分,采取小组整体评分,即小组内的每个成员的竞赛成绩都是相同的,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总结报告成绩则由教师对报告中学生记录的活动、分析与决策过程以及感想和思考给出主观评分。这种主客观结合的评分方式既为课程考核提供客观依据,又可体现学生主观方面的努力因素,较为可信和有效。

结语

通过《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实践课程的教学设计,本文明确了ERP沙盘实践课程的定位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升华,其教学目标是综合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实践将国际企业运营的各种活动引入到沙盘模拟中来,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国际企业运营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性。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使教学活动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学生在模拟竞赛的过程中学到许多传统课堂中无法包含的知识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明确《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课程定位、目标、实践方案设计和教学安排等问题将会进一步提升ERP沙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冰.新型教学模式探讨:企业经营模拟[J].财会月刊,2008,(3):91-93.

[2] 刘战伟.高校经管类专业、ERP、实践教学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4):115-117.

[3] 奚云美.基于网络课程的《电算化会计》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9,(9):37-39.

[4] 周慧.工程管理专业开展ERP沙盘模拟实践教学研究[J].市场论坛,2013,(1):107-109.

国际企业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文化传统;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国际比较视角

家族企业是一种比较古老的企业组织形态。直到今天,它还普遍存在于全世界经济社会中,并占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根据不完全资料显示,在世界的自由经济实体当中,家族企业占到其总量的80%-90%。家族企业创造的财富占到多数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75%以上,所雇佣劳动人数为世界就业人数的85%以上,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国际战略角度而言,家族企业有着久远的历史,从产生至发展阶段,均承载了各自的文化烙印及历史的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

一、国外经典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虽然,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的类型很多,但从广泛的国际比较的角度划分,我们可以把世界上成功的多种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大致分为两种典型类型:美英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和日本家族企业管理模式。

(一)美英家族企业管理模式

美国和英国都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家族企业的发展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管理模式。总体来说,美英家族企业在继续保持家族对企业的控制权的基础上,已经有选择地把现代企业制度融入到企业中。

1.股权分散化。19世纪后,美英两国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量提高,大规模生产和大批量地销售已成为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产权集中的家族企业承担的风险过大,也制约了家族企业多极、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因此,一大批家族企业开始进行了股权分散化的制度创新,并成功摆脱了新的条件下家族制对企业扩张的制约。其主要做法有:第一,家族企业成立股份公司或有限公司,甚至是上市公司,广泛吸收家族以外的社会资本。第二,家族企业通过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控制,子公司下面还有很多孙公司以及重孙公司,通过纵向多级方式进行持股。第三,通过投资公司间接地控制着其他的企业。尽管家族企业股权分散化和股权开放度提高,家族仍然可以利用少数的股份通过占据第一大股东的地位来实现对企业的控制。

2.从市场引入职业经理人。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历史条件下,当企业规模扩大时,面临的市场环境异常复杂,仅仅企业主少数几个人,容易导致决策失误,甚至导致企业的破产倒闭。因此,随着美英两国的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完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到一定的时候就必须进行了,即家族继续对企业拥有所有权和控制权,而将经营权交给从市场引入的较为专业的经理人手中。职业经理人则受到开放股权的吸引和整个职业经理市场声誉的影响,以及正式制度的市场力量激励和约束。这种管理模式有助于克服家族高级管理人员的匮乏,有助于引入管理人才,提高企业效率,不断发展壮大家族企业。

3.合约化的非正式制度。在非正式制度方面,美英两国的家族观的核心是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相信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的价值理念,虽然他们也重视家庭,重视家族的荣辱兴衰,但是他们鲜有家族内的伦理,不把个人的喜怒迁就于自己的家庭。这种个人至上的价值观使得他们在实践中将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独立化,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用契约来约束的,而不是用血缘、亲缘、地缘等作为纽带。因此美英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一开始就是一种合约化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使得企业与家庭成员之间,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非常明晰。

(二)日本家族企业管理模式

日本是后起之秀,为了较好地减少与美国家族企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借助于政府的力量以及利用银行的各项制度,不断推动经济的发展。家族企业以及各类企业等经济的发展,均是利用银行的相互持股实现对企业的控制的。其管理模式与美英管理模式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1.股权集中制。在股权的结构上,实行公司与银行之间的互相稳定持股。这种管理模式的特征和优势较为明显:第一,实现了股权的高度集中,有利于保持企业的稳定和竞争力。第二,银行既是重要的所有权拥有者,又是企业重要的债权人,这增强了企业抗拒风险的能力,有利于企业实现持续融资。第三,银行和实业公司等法人稳定持股,而且稳定股东占了很大的比重。这种股权结构使家族企业保持高度的控制权,有助于克服经理人的短视行为,最终有利于企业扩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2.内部培养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一般不通过市场,而更多是通过内部培养,利用企业文化中的“家”文化等非正式制度的力量来激励和约束职业经理人。这种方式较能有效地减少了引入经理人的成本。加上内部培养的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忠诚度一般非常高,能有效避免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成本过高等问题。

3.模拟血缘特征的“家”文化非正式制度。日本的家文化起源于中国的儒家家族主义。儒家家族主义导致日本企业普遍使用模拟血缘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把“家”看成是以保持和继承家产家业为目的、以家名的连续性为象征、由父―子―孙这样的男子直系亲属继承的独立的社会单位,他们更倾向于把家看成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注重这个共同体的延续,因此对血缘相对而言看得不那么重。正是建立在这种家文化基础上的日本家族企业有效突破其继承人或接班人的困境、员工的认同感、企业的创新精神等瓶颈约束,实现了企业的长盛久兴。

二、我国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家族企业通常经过创业期、进而到发展期、成熟期,最后到衰退期。在其生命的发展周期过程中,我国的家族企业,其管理模式也正从家长式的管理、再到家族化的管理、最终发展到家族式的管理等阶段。在未来的发展当中,也必然会走向完全社会化企业管理模式。

(一) 家族企业的创业期――家长式管理

在创业初期,创业资金大多来自家庭的财产积累,原始资金非常有限,人手也不足,出于稳定和节约成本的考虑,需要一个“家长”性的企业的领导者。“家长”能根据自身的丰富经验及较强的责任心,通过理性的决策,善于把握时机,能较好地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这种相对统一的集权制使其能在第一时间,可直接地掌握最及时有效地资料,并且很好地把握全局,有助于企业的更好地制订计划、执行计划。

(二) 家族企业的发展期――家族化管理

“家长”式管理模式是创业初期相对实用及有效的模式。当其具备一定的规模之后,再继续扩大,“家长式”管理模式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及制约,在较为复杂的经济发展之下,其决策缺少科学性与正确性。并且随着其规模的逐渐扩大,对其进行管理的难度也不断增加,仅凭个人能力进行管理,将不能很好地实现其健康快速的发展。此时,还应增加管理人员的数量,并且人选一般是从家族内部产生,这就形成了家族化管理。

(三) 家族企业的成熟期――家族式管理

当家族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其的管理模式发展较为先进,并从“家族”与“管理”两方面对家族管理的概念进行了阐述。首先,家族企业管理中的“家族”指的是家族的网络圈。不仅包括血缘特征以及家族性质等家族群体,还包括在企业的成长中的发起人、同事、同学等相关利益的结合体。其次,是家族式的管理中的“管理”,指的是将传统意义上的家族管理与现代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结构互相融合,从而成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的模式。

三、对我国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启示

(一)树立正确的家族企业管理观念

在看待家族企业的问题上,我们要用唯物辩证的思想对待家族企业。第一,树立正确的家族企业观和家族企业管理观,避免把家族企业看成只能和落后的生产力相联系。实际上,家族企业一样可以存在现代企业中,并且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第二,避免采用僵化和唯心的眼光看待家族企业,虽然家族企业有一些弊端,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它的优势和长处,从而扬长避短,使家族企业在转型中得到发展。第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家族企业,使家族企业在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的结构和管理模式。

(二)将有效控制与职业化的管理模式相互结合

比较国外的家族企业,可从其的管理模式发现: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具有“二位一体”的基本条件和要求,即要确保企业的控制权的基础上,还要加强企业的职业化管理。自我国的家族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后,其的管理模式的发展也遵循积极引入经理人这一发展趋势。但是目前仍有一些因素影响和制约着职业经理人在国内的发展:第一,宏观方面,首先是法律体系未健全。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职业经理人的健康蓬勃发展同样有赖于法律体系作为保证。而这一方面恰恰是我们市场建设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第二,微观方面,国内相当一部分企业,均不同程度存在着“人治”问题:企业内部的相关管理机制不健全,大到企业的大政方针,小到具体的日常管理,有不少方面还未完全走上“法制”轨道。针对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不健全,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相应对策和措施:第一,制定和健全职业经理人市场的法规和监管机制。

(三)重视对企业的文化建设

国外的家族企业不论采用哪种管理模式,其在制度的传承方面,均具有部分共性、也重视对企业的文化进行建设。因此,我国家族企业也应借鉴国外经验,在企业管理模式的建设中还应给予较高的重视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与此同时,在进行建设企业的文化同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它,要把它与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管理规章制度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第二,正确处理企业间各层员工的关系,例如,员工之间、与职业经理人及家族成员等的关系,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家族企业作为一种特殊而又普遍存在的企业组织,其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国家族企业的管理创新之路才刚刚起步,还面临着重重障碍与困难,企业主管部门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家族企业发展与管理创新,使家族企业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逐渐发展壮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跃进.家族企业经营管理[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美]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7

[3]朱世达.当代美国文化[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万俊毅,欧晓明.日本的家文化及其家族企业特征[J].经济问题探索,2005.7

[5]张向前,刘福金.日本家族企业文化创新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

[6]克林・盖尔西.家族企业的繁衍――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M].北京: 经济时报出版社,1998

[7]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1995.11

[8]苏琦,李新春.内部治理、外部环境与中国家族企业生命周期[J].管理世界,2004.10

国际企业管理范文第9篇

本人教授本科生《国际企业管理》课程6年了,在教学过程中有几点教学体会:

1、教师要转换角色,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国际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由于理论性强,学生很难深刻理解,这个时候要引入很多的案例教学,但是老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往往只是简单的充当案例的讲解者,没有成为案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成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能深刻的在案例中了解理论。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曾经请来了INTEL成都封装测试工厂的技术经理,现场阐述他们这家国际工厂实际遇到的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然后提问,让学生们来解决,最后请这位技术经理来问答正确答案。这种新式的案例教学法收到了很多同学的欢迎,不仅学到了知识,活跃了气氛,而且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2、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行。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情境教学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人在教授《国际企业管理》课程的时候,经常提一些在企业中经常遇到的,而又非常幽默的一些难题和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体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从而产生了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由于教学的本质是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思维活动。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2)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教学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4、强化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的进行过程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合作与交流,并让每一个小组抽签来选择一种非常现实而又急切需要解决的国际企业管理的一些问题。在讨论完了之后还评出前三名并分别予以奖励。这种小组的形式不仅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间交往的机会,有利干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和含作,而且加深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增加了学生对老师们的认同感。

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主要以协同活动为中介实现的,因此我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活动中,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不仅要指导组内交流,而且要引导组际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更要重视交流学习方法。

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帮互助的合作意识,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不断向学生传授合作的基本枝能,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不问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5、注重传授知识,不忘育人

如何在教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法国著名教学家包罗朗之万曾说:“在教学中,加入历史具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我国是的教学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教学史,如果将教学科学史渗透到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适应地选择教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比如我在讲授跨国公司的时候,讲到了东印度公司,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家公司,我选配了有关的史料,里边有一些东印度公司跟我国清朝做国际贸易的一些趣事,最后还作了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根据这一段教材的特点,适当选配史料,采用读后小结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理解,而且人类对问题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受感染,兴趣盎然,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国际企业管理范文第10篇

iso体系包含企业文化基础、人文基础、管理职责、质量体系、合同评审、采购以及过程控制等十九个要素。企业在推行过程中,必须依据十九个要素和现有企业的规章制度或管理模式进行有效地融合。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工作是通过iso体系的大闭环,即培训、文件编写、内部质量审核和认证以及具体管理过程中的小闭环,即计划(p)、执行(d)、检查(c)、处理(a)四个阶段的内部闭环管理方式,构成一个有形、高效、周而复始的企业管理体系,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有条不紊,沿着既定的轨道运行。

邮政具有百年历史,企业本身有一整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和业务处理规程。如何把传统邮政企业的规章制度以及众多的业务处理规程与之有效融合,建立一种新的文件体系并使之有效地运行,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推行的关键性系统工作。按照iso体系的19个要素编制邮政企业金字塔式的质量文件体系,将邮政企业六大业务的管理流程按iso体系要求相应地编制成程序文件,而六大业务的实际操作规程则相应地编成作业体系文件。对此,仅企业业务单式一项,共清理、筛选、重新编辑出版企业业务单式目录529种,为规范企业的经营信息和取数的准确性提供了质量品质保障。

质量体系文件分三层:最上层是质量手册,它是企业的原则性、纲领性和法规性的文件,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及质量职责、质量方针和目标;企业外的人员可以通过质量手册了解企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网络;企业内部职工通过质量手册可以清楚地知道他在企业质量体系中的职责和应遵循的规范。第二层是程序文件,它是对质量体系的各项活动做出明确、详细规定的基础性文件,它涉及到各职能部门活动。第三层是作业文件或作业指导书,它是第二层程序实施中所应用和产生的详细的工作文件,这一层文件比程序文件更为详细地阐述某一项工作(岗位)所包含的内容。例如,邮政传统业务作业规程主要依据邮电部1991年12月颁发的《国内邮政处理规则》指导工作,根据iso9002体系,我们重新编制《国内邮政营业作业规程》、《国内邮件分拣封发处理规则》、《邮件转运作业规则》、《邮件投递作业规程》等。对邮政企业管理中原没有规定的而在iso体系的要素要求的内容,如管理评审、采购控制及内部质量审核等内容,则自行组织研讨、编制。通过编制厦门邮政质量体系文件这一过程,重新构架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正是这种新体系,使全局干部职工在思想观念上得到一种全新的认识,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原则的行为与习惯得到纠正,职工在企业内一切行为按规范化、理性化、法治化的轨道运行。至此,已编制1999年版质量体系文件79件。其中质量手册1件、程序文件19件、作业文件 59件;2000年对1999年版质量体系文件的运行情况进行评审后又作了改版,编发了90件iso体系文件。文件下发到各职能部室和科级单位及全市108个支局和班组。对文件的执行,首先是学习、培训,全局统考(二次),其次是评审,三是进度检查、试点推进。

二、理解中推行,推行中加深理解

推行iso体系的关键在于全体员工的认同,让质量的概念、规范的工作程序根植于全局每个员工的意识中。开始阶段,员工中有一种模糊认识,认为象我们这样的服务性行业推行iso体系“没有必要”,“cqc与tqc不是差不多吗”等。对此,我局于1999年6月先后举办了全体员工参加的“iso9000国际标准简介”培训班,聘请厦门市国际标准推行办公室顾问师主讲,使全体员工初步了解iso体系的由来和基本概念,明确与推行tqc是小同大异。1999年6、7月两次对全局管理人员155人/次进行“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标准条款”培训。接着对全局支局长、班组长和普通员工1 400人/次进行了现场管理的培训。2000年5月又对全体员工进行强化培训和考试。通过一系列的培训,不仅提高了推行iso体系重要性的认识。而且明白iso体系是如何训练员工、保证质量、保存档案和修补缺陷的一种规范化体系的观念;使大家明白了iso体系是一个管理系统,并非是一种产品,它不是用来检验产品质量的标准,而是用于检验制造商或服务性企业质量体系的标准;其对象不是产品或服务本身,而是提品或服务的体系;是为企业的质量管理提供了指南和规范化的程序。通过培训,员工普遍能自觉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更加坚定推行iso体系的信心,使大家能自觉地运用iso体系理论来改进工作质量,不断增强自身素质,以适应管理、执行、监督和参与管理工作,为企业管理上档次和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有力的保证。

营业场所的现场管理和营业人员的服务质量是直接关系到邮政企业形象和服务品质。自推行iso体系后,首先对全局闲置、停用固定资产设备和低值易耗品及用品、过期单式、物品再一次进行清理回收。然后对回收闲置物品统一进行清理、检修及鉴定。接着进行全局性的调剂和利用,这不仅整洁了生产、办公场所,而且第一次调剂就为企业节约63万元开支。今后每年将统一进行一次清理和“改版”。在全市108个营业场所按该标准要求开展“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习惯”(即5s)的活动,对邮政营业的用品用具按“三定原则”即定置、定位及定量进行摆放,旨在确保为客户提供高效率、保质量、又舒适的邮政服务。让客户体会到“邮政——情感的事业”。这正是iso体系推行的人文环境。

三、促进企业“三项制度”改革

企业通过推行iso体系,进一步明确企业内部的各个岗位职责。新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职工得以按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开展自己的各项工作,也使得企业的成本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劳动用工管理以及对外服务工作等管理软指标变硬了。值得一提的是我局着手对全局所有的管理岗位和生产岗位,按各岗位职责、任职资格、履职标准进行岗位分析和描述,第一版已完成97个岗位的分析描述,为下一步全面描述和在企业内彻底实现“三项制度”的改革打下基础;为充分体现人本位的企业运行特征,为所有的人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规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邮政企业规章制度和视检办法较为健全,但从iso体系看仍存在差距。为此,我局按照iso体系在各工种中增加了内部审核、纠正措施、管理评审、文件体系以及认证评审五个程序,在企业内全面推行。在推行过程中,对各单位进行全面质量审核,从中发现在培训工作、文件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营业人员的服务用语以及邮政资费表的张贴和执行等日常基础工作等方面存在着140多个问题点,这些问题点恰恰是目前邮政企业中共同存在的而未被引起注意的一些基础性管理工作,这些虽属于“一般性不符合项”,但严重阻碍企业服务品质保持和提高。例如,海后路收投部投递出班前、返班后检查记录中质检员每天检查内容、数量记录不一致,且记录表单无表单号,此现象在我局投递部门普遍存在,违反了iso体系4.16和4.5条款,为此采取的预防和纠正措施是:

(1)要求投递部门组织学习《邮件投递作业规程》;

(2)质检员严格按照《邮件投递作业规程》出、归班检查内容和频次要求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3)对《邮件投递作业规程》进行修改,统一编制“投递出班前检查记录”、“投递返班检查记录”等检查记录表单。如今,这些分布在全局各工种的140多个问题点不仅被逐条逐项地进行整改到位,还针对这些问题点,举一反三,提出下一阶段管理工作可能出现问题点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实践证明,管理过程中发现原来许多靠情面、靠命令的行政管理逐渐过渡为靠规章、靠制度的管理;由粗放型、经验型的管理转向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由靠开会、面对面的管理转变为用文件、用记录进行网络管理。通过不断规范和整改,近两年来,企业通信质量全优,客户满意度稳中有升,全局无各种责任事故、安全事故和刑事案件,确保了一方平安。

四、完善企业一切经济行为

iso体系要求中的“合同评审”是当今国际上企业管理的一种通用性的管理原则。我们汲取标准合同管理模式中有效用的内容,充实和拓展了我局原合同管理的范围,使合同管理更趋完善。我们根据分供方模式制定分供方管理规定。如邮政企业提供给用户的一些产品如信封、纸箱、邮政局设备易损零部件和礼仪服务的鲜花、蛋糕、月饼和各种邮购商品等,其生产制造商都不是邮政企业,但产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用户利益和邮政企业的服务品质。在邮电分营前,这部分采购基本上是随机行为。实行分供方管理后,我们对需长年供货的品种进行确定,并对供货商进行了认真的评定,对于用量较大的又有多家供应商的,采取竞标方式确定分供商,由局计划财务部、法律事务室、审计监察部等相关部门人员进行评标,选出物美价廉的供应商为长年分供方。

上一篇:建筑安全管理范文 下一篇:保险财务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