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四大职能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19:18:03

管理学四大职能论文

管理学四大职能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管理学》理论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过程中应定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完善创新的实践考核体系,发挥其高职高专经济管理基础课的作用。

管理无处不在,任何一个部门、组织,要协同劳动,要经营要发展,都需要进行管理。《管理学》课程就是研究各种社会组织中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实践性极强。

一、实践能力型课程教学定位

《管理学》课程是高职高专所有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也是其他各类专业的选修基础课。《管理学原理》课程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124”教学内容体系。“124”是指“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

1.一条主线。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这种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是指企事业单位基层部门主管等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进行设计。

2.两大基础。一是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等;二是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

3.四大关键能力。按照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管理学》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决策与计划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管理的四大职能反映了各级管理者的共通作用与程序。教学过程中在介绍四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主体与重心放在基层管理者所需的实用技能上。

鉴于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管理学》课程服务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具体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基本管理实践技能,同时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后续教育考试打下基础。

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结合《管理学》课程实践能力型的定位,适应管理职业的要求,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

1.头脑风暴法。针对讲授中、案例中、寓言故事中、学生身边生活中提出的管理问题,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放开思路,大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

2.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管理学》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3.角色扮演法。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设身处地地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4.实地走访法。在课上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条件时,直接访问企业家及其他各级组织管理者,组织学生与企业家等各级组织管理者的对话活动。

5.管理游戏法。游戏围绕着对技能的学习和使用而展开,它帮助参与者思考、反应、操作,更重要的是会有很多启迪,通过一个完整的游戏过程,让他们在非正式的、非紧迫的情境下学会一个技巧。

三、创新型的教学考核

针对《管理学》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管理技能培养的要求,同时又鉴于各专业教学大纲中以考查课的身份出现,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理论、概念,注重考核思维与技能。二是考核的答案是多元化、开放式的。特别是思维力与能力的考核,可以无标准答案,可以超出教材与课堂讲的范围。三是实行全程化考核,要对学生平时的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

基于工作过程,在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以实践性为中心的课程定位、教学手段方法和考核形式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学理论的拓展,必然还会出现新的价值认识、教学手段和方法,《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只有具备积极的、开放的心态才能适应这种发展变化,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管理学四大职能论文范文第2篇

.vdo497 { display:none; }

【论文关键词】管理学 教学方法 悟性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论文摘要】《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效果与学生综合能力和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本文通过自身实践,就课程安排、课程特点、案例教学、多媒体使用和学生悟性培养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其对管理学授课效果有所帮助。 毕业论文网

管理学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其性质属于专业基础课。讲授良好的管理学课程对学生后续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自身素质的培养有莫大帮助。笔者通过对自身教学方法和过程的反思及总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管理学教学进行了探索: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一、规范课程标准,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论文

1.管理学基础概念的讲述。在这个层面上,主要要向学生介绍管理活动的形成、概念、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对象和环境等,并由此引出管理者的概念。此外,要向学生简单介绍管理的基本职能和管理的社会责任,此部分课程目的有三个:一是让学生认识到管理活动形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认识到管理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三是认识到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管理者才是一个真正追求卓越的管理者。管理思想发展的讲述。前人管理思想的形成对我们的后续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个部分的讲述是让学生认识到学科形成的源远流长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力量。在这个层面的教学上,应该按照管理理论从萌芽开始,发展到古典管理理论再到现代管理理论的时间发展脉络进行,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理论的形成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分不开的,管理理论没有过时和现代之说,只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之说。管理职能的讲述。在这个阶段,重点要向学生讲授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具体方法,同时要向学生阐述四大职能之间的关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在讲课过程中将四大职能分开造成学生各个职能是割裂开来的错觉,要始终在课程中灌输管理学各个职能是一个系统的观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总体和部分的哲学观。 作文 /zuowen/

将课程的标准规范起来,按照合理的顺序安排好管理学中涉及到的重要的几块内容,可以有效避免学科知识无法有效整合的可能,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毕业论文

二、深度把握管理学课程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1.根据管理学通俗性的特点实行疑问——自学——老师解惑授课过程。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即使他们还没有真正学习到管理的知识,但他们管理有自己的认识(虽然有一部分是错误的)。他们通过自己班级的管理、家庭的管理等等方面已经开始对管理有了较高的兴趣,渴望通过学习掌握实用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来处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管理问题。认识到学生的特点和对管理学的认识,就可在课程安排中,首先提出一个他们本以为是正确的但实际却是错误的观点引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在课本中自己先寻找答案后,在课堂上进行深刻的剖析和阐述,让学生通过疑问——自学——老师解惑这样的过程完成事半功倍式的学习。根据管理学抽象性特点实行提前预防授课方法。许多学生在学习管理学之前会以为管理学案例丰富,应是一门有意思的课程。而管理学由于其自身的科学性必然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加之管理无定法,这就造成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给出学生标准答案的现象。但是因为学生心理准备不足,一旦面对抽象的东西就会降低对管理学的兴趣,开始怀疑学习管理的必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学生心理的变化,在遇到抽象的知识前提前给学生打好预防针,让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管理学面对实践时千变万化,才使管理学充满了魅力,而找到万象中的头绪正是每个管理学者孜孜以求的事情。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提前预防授课方法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三、正确使用案例教学法 作文 /zuowen/

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意义的学科,引进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因为案例常常来自于现实生活,可以让学生有加强的真实感,另外案例分析中总是充满着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在这种高度仿真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站在一个社会人的角度来分析和考虑问题,加之在案例分析时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环境中转化到主动参与的情境中来,这对其综合分析能力和学科兴趣的培养都很有益处。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求能正确的使用案例,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作文 /zuowen/

1.案例的选择要紧扣课堂内容。管理学的案例有很多,但是要找到紧扣课堂内容的案例却很难。授课教师不能因为案例不好寻找就选择一个贴切程度不高的案例,也不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只寻找生动有趣的案例,因为偏离了教学目标的案例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案例的选择是一项艰苦的过程,授课教师要认真做好准备,从大量的案例中精选出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管理规律或原理的案例。如果寻找到的案例比较枯燥,教师可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视频等的形式展现案例来增加趣味性。总之,案例的选择是一项繁重但是有意义的工作,授课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坚持紧扣课堂内容的原则,然后辅助多种教学手段。授课教师要为案例分析做好充分的组织准备工作。良好的组织准备工作是案例分析成功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授课教师首先充分考虑在课堂案例分析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然后在案例分析中调整好自己的角色,使自己永远站在幕后,但课堂讨论的氛围却一直在自己无形的控制之中。既充当教练,又是导演;既是顾问、又是联络员。当学生出现偏离案例分析目的情况时,应巧妙的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思维道路上来;在学生们观点独特、思维开阔的时候,又要无形中将这个氛围带到一个新的高潮。总之,教师时刻不能忘记案例讨论的根本目的,通过自己合理的组织安排引导学生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注重案例讨论后的总结和评价。总结和评价是一个案例讨论画龙点睛的地方,有了这个步骤,整个案例分析的目的才会更清楚,学生才会学到更多东西。案例分析总结可采用小组报告的形式,先让学生通过内部讨论形成小组意见,然后由各个小组相互比较对方的总结报告,给出学生自己的评价,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分析结果重新思考,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也颇有益处。最后,由授课教师根据案例分析的过程观察和结果分析进行最终评价。在最终评价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同时,要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意见,最后,要进一步强化案例所要传达的信息,使学生切实认识到案例分析对课堂学习的作用。 作文 /zuowen/

四、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论文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学生普遍喜欢一种“嬉皮”文化,他们热爱搞笑,但是希望这种搞笑的形式中蕴涵有某种社会现象。而笔者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按照课件讲授的话,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10-15分钟,但是,如果能在课件中插入有意思的图片的话,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延长;而如果能在课件中插入跟课程相关的短小的动画或视频的话,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会延长更多。所以笔者认为授课教师如搜集到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短小的动画或搞笑视频,并将其融入到课程的讲述中,使学生在哈哈大笑的同时对视频反应的内容进行思考,会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论文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悟性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笔者对“悟”的理解是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一个有悟性的学生会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融入到课程知识中去,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且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或者情况的时候,会比较容易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关键。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悟性比正确的答案更重要,人的成功与否,到最后,往往不是由知识的多少决定的,而是由悟性的多少决定的。”在管理学的学习中同样如此,一个有悟性的学生往往得到了更多有用的东西。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悟性是可以在课堂上培养的,这需要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来发展学生的右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靠在课堂上压力提问形成的,因为压力情景并不利于学生悟性的培养。笔者认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自由的环境中提出一些开放性而非结构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线性思维习惯向右脑及逆向思考习惯方面转化。起初这种教学方法对习惯规律性教育的学生可能会比较难,但是,一个优秀的管理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悟性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不是遇到困难就退缩,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时刻谨记培养学生的悟性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就不会因为短期没有成果就放弃这方面的努力。笔者也相信,经过每个老师的努力,我们定能培养出一批有思想有见地的优秀管理人才。 毕业论文网

参考文献: 论文网

初蓓.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无锡商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论文网

李瑞峰,康秀梅.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3).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管理学四大职能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 要】《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效果与学生综合能力和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本文通过自身实践,就课程安排、课程特点、案例教学、多媒体使用和学生悟性培养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其对管理学授课效果有所帮助。

管理学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其性质属于专业基础课。讲授良好的管理学课程对学生后续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自身素质的培养有莫大帮助。笔者通过对自身教学方法和过程的反思及总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管理学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规范课程标准,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1.管理学基础概念的讲述。在这个层面上,主要要向学生介绍管理活动的形成、概念、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对象和环境等,并由此引出管理者的概念。此外,要向学生简单介绍管理的基本职能和管理的社会责任,此部分课程目的有三个:一是让学生认识到管理活动形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认识到管理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三是认识到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管理者才是一个真正追求卓越的管理者。

2.管理思想发展的讲述。前人管理思想的形成对我们的后续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个部分的讲述是让学生认识到学科形成的源远流长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力量。在这个层面的教学上,应该按照管理理论从萌芽开始,发展到古典管理理论再到现代管理理论的时间发展脉络进行,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理论的形成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分不开的,管理理论没有过时和现代之说,只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之说。

3.管理职能的讲述。在这个阶段,重点要向学生讲授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具体方法,同时要向学生阐述四大职能之间的关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在讲课过程中将四大职能分开造成学生各个职能是割裂开来的错觉,要始终在课程中灌输管理学各个职能是一个系统的观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总体和部分的哲学观。

将课程的标准规范起来,按照合理的顺序安排好管理学中涉及到的重要的几块内容,可以有效避免学科知识无法有效整合的可能,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深度把握管理学课程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1.根据管理学通俗性的特点实行疑问——自学——老师解惑授课过程。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即使他们还没有真正学习到管理的知识,但他们管理有自己的认识(虽然有一部分是错误的)。他们通过自己班级的管理、家庭的管理等等方面已经开始对管理有了较高的兴趣,渴望通过学习掌握实用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来处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管理问题。认识到学生的特点和对管理学的认识,就可在课程安排中,首先提出一个他们本以为是正确的但实际却是错误的观点引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在课本中自己先寻找答案后,在课堂上进行深刻的剖析和阐述,让学生通过疑问——自学——老师解惑这样的过程完成事半功倍式的学习。

2.根据管理学抽象性特点实行提前预防授课方法。许多学生在学习管理学之前会以为管理学案例丰富,应是一门有意思的课程。而管理学由于其自身的科学性必然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加之管理无定法,这就造成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给出学生标准答案的现象。但是因为学生心理准备不足,一旦面对抽象的东西就会降低对管理学的兴趣,开始怀疑学习管理的必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学生心理的变化,在遇到抽象的知识前提前给学生打好预防针,让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管理学面对实践时千变万化,才使管理学充满了魅力,而找到万象中的头绪正是每个管理学者孜孜以求的事情。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提前预防授课方法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正确使用案例教学法

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意义的学科,引进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因为案例常常来自于现实生活,可以让学生有加强的真实感,另外案例分析中总是充满着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在这种高度仿真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站在一个社会人的角度来分析和考虑问题,加之在案例分析时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环境中转化到主动参与的情境中来,这对其综合分析能力和学科兴趣的培养都很有益处。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求能正确的使用案例,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1.案例的选择要紧扣课堂内容。管理学的案例有很多,但是要找到紧扣课堂内容的案例却很难。授课教师不能因为案例不好寻找就选择一个贴切程度不高的案例,也不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只寻找生动有趣的案例,因为偏离了教学目标的案例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案例的选择是一项艰苦的过程,授课教师要认真做好准备,从大量的案例中精选出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管理规律或原理的案例。如果寻找到的案例比较枯燥,教师可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视频等的形式展现案例来增加趣味性。总之,案例的选择是一项繁重但是有意义的工作,授课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坚持紧扣课堂内容的原则,然后辅助多种教学手段。

2.授课教师要为案例分析做好充分的组织准备工作。良好的组织准备工作是案例分析成功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授课教师首先充分考虑在课堂案例分析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然后在案例分析中调整好自己的角色,使自己永远站在幕后,但课堂讨论的氛围却一直在自己无形的控制之中。既充当教练,又是导演;既是顾问、又是联络员。当学生出现偏离案例分析目的情况时,应巧妙的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思维道路上来;在学生们观点独特、思维开阔的时候,又要无形中将这个氛围带到一个新的高潮。总之,教师时刻不能忘记案例讨论的根本目的,通过自己合理的组织安排引导学生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

3.注重案例讨论后的总结和评价。总结和评价是一个案例讨论画龙点睛的地方,有了这个步骤,整个案例分析的目的才会更清楚,学生才会学到更多东西。案例分析总结可采用小组报告的形式,先让学生通过内部讨论形成小组意见,然后由各个小组相互比较对方的总结报告,给出学生自己的评价,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分析结果重新思考,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也颇有益处。最后,由授课教师根据案例分析的过程观察和结果分析进行最终评价。在最终评价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同时,要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意见,最后,要进一步强化案例所要传达的信息,使学生切实认识到案例分析对课堂学习的作用。

四、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学生普遍喜欢一种“嬉皮”文化,他们热爱搞笑,但是希望这种搞笑的形式中蕴涵有某种社会现象。而笔者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按照课件讲授的话,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10-15分钟,但是,如果能在课件中插入有意思的图片的话,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延长;而如果能在课件中插入跟课程相关的短小的动画或视频的话,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会延长更多。所以笔者认为授课教师如搜集到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短小的动画或搞笑视频,并将其融入到课程的讲述中,使学生在哈哈大笑的同时对视频反应的内容进行思考,会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悟性

笔者对“悟”的理解是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一个有悟性的学生会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融入到课程知识中去,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且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或者情况的时候,会比较容易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关键。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悟性比正确的答案更重要,人的成功与否,到最后,往往不是由知识的多少决定的,而是由悟性的多少决定的。”在管理学的学习中同样如此,一个有悟性的学生往往得到了更多有用的东西。

悟性是可以在课堂上培养的,这需要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来发展学生的右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靠在课堂上压力提问形成的,因为压力情景并不利于学生悟性的培养。笔者认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自由的环境中提出一些开放性而非结构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线性思维习惯向右脑及逆向思考习惯方面转化。起初这种教学方法对习惯规律性教育的学生可能会比较难,但是,一个优秀的管理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悟性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不是遇到困难就退缩,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时刻谨记培养学生的悟性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就不会因为短期没有成果就放弃这方面的努力。笔者也相信,经过每个老师的努力,我们定能培养出一批有思想有见地的优秀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初蓓.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无锡商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李瑞峰,康秀梅.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3).

管理学四大职能论文范文第4篇

1.教学课堂师生互动性差师生互动性差是目前管理学课堂上一个典型的问题。管理学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被动听。师生之间的交流往往只能在课后实现。这种缺乏互动的课堂一方面不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枯燥的听讲会丧失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2.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对于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很多高职院校目前还是沿用总结性考核的方式,即期末时采用闭卷笔试考核,且期末考试的成绩占总成绩的70%或80%,平时成绩仅占很少一部分,而对实践性的考察在总成绩里根本得不到反映。这种“一卷定乾坤”的课程考核方式只能检测学生在特定时间内对知识点的记忆,而不能检测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改进高职管理学教学的措施

1.明确高职管理学教学目标高职管理学以既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高职管理学课程设置应以掌握基本管理理论和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构建理论与实践技能深度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通过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方式,实现理论教学与注重技能培养的统一,达到理论与技能的深度融合[3]。因此,笔者认为应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把培养学生的搜集、分析信息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目标管理能力,制定计划能力,组织设计能力,招聘、应聘能力,指挥能力,激励能力,沟通能力和有效控制能力等作为高职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任何单一的教学模式都无法收到完美的效果。因此,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融合,共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笔者认为管理学课程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尝试以下几种互动式教学方式:(1)案例教学法,将典型案例、与行业有关案例和社会热点案例等进入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展开探析、讨论和总结。(2)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掌握,并且能够将所掌握的知识充分运用在管理实践中。如“举棍子”的游戏可运用于总结管理职能时让学生对抽象的四大职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4]。(3)情景模拟教学法,让学生在模拟管理情景中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定任务、掌握特定管理技能、感受管理内涵。这些教学方式在管理学课堂的运用,既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又有利于学生通过亲身的体会掌握相应的管理技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目的。

3.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得管理实践技能的一种有效方法。分小组设立“模拟公司”、组建管理团队就是实践教学法的具体运用。例如讲到计划职能时,要求学生小组拟定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计划,讲到组织职能时,要求学生小组设计出公司的组织结构、内部职权分配、人员的配备和公司的企业文化等,课程结束时学生对整个的管理职能活动就有了亲身的体会。还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请进来”指的是邀请校外专家和管理者到学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让学生聆听真实的管理经历,感受管理的真谛。“走出去”可以是组织学生到校外知名企业进行组织调查、参观工作现场(生产流程)或者在企业短期的生产实习。

4.改变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既然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和培养其实践能力,那在课程的考核上就不能仅是采用“期末闭卷笔试”,而应建立起与教学目标匹配的多环节、全方位的考核体系。笔者认为,可以将管理学课程的考核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技能成绩。平时成绩占30%左右,具体包括平时作业、出勤率、课堂提问表现和案例讨论等;期末成绩占40%左右,可以开卷的方式进行着重考察学生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是技能测试占30%左右,以小论文或企业实习报告的方式进行。

管理学四大职能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美高校;教学比较;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7)03005307

受学校选派,笔者于2015年赴美国乔治亚州卫斯理安学院(Wesleyan College)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及学术交流与合作,深入观察和参与了该校经济管理系所开设的包括《管理学》《现代企业管理概论》《人力资源管理》等多门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课堂教学。针对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该校相关课程教师及学生分别进行了多次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本文采用深度访谈法,以广州大学和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为例,比较和分析了两所高校《管理学》课程在教学中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美国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特点及其对中国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启示,希望为国内高校管理类课程的教W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1中美两高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1广州大学《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管理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当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学生学习后续的管理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管理学》课程在广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分和学时设置为3学分、48学时,开课时间为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课学院包括工商管理学院、经济与统计学院、政治与公民学院、人文学院等15个专业,约1600名学生,由工商管理系管理学课程教学团队8位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和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由于课程学生人数较多,管理学课堂通常是2~3个专业班合班上课,课堂人数多达一百多人。目前广州大学《管理学》课程的教学采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计划及统一的期末考试命题试卷模式。

《管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除了理论学习外,还必须辅助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广州大学的管理学课程团队成员围绕课程教学大纲,建立了包括教科书、电子教材、案例库、习题库等资源的网络教学平台。课程教学团队编写了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管理学》教材,增加了本土企业案例、趣味阅读、管理启示、课后思考、技能训练和自我检测题等模块,并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管理学课程团队定期进行教学研讨活动,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反馈的意见进行讨论并做出适时的调整和改进。

1.2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在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分和学时设置为3学分、45学时。美国的高校每一学年通常划分为3个学期:春季学期、夏季学期和秋季学期,卫斯理安学院在春季和秋季学期都会开设《管理学》课程,一般开展的是小班教学,人数控制在10~30人左右,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上课学期。目前该校有两位教师讲授《管理学》课程,分别在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开课,课程讲授内容和考核方式由教师自主决定。笔者通过对该校两位教师的《管理学》课程的全程观摩和学习,了解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及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在课前向学生提供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计划安排,明确提出教学要求及成绩评定标准,让每位学生都清楚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及教学计划。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教材中相关章节的内容,并在系统中按时完成和提交教师布置的作业,教师会认真批阅学生作业并给出成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针对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而不是每个知识点面面俱到,一般一次课时就要完成一章的学习。教材章节覆盖面较广,讲课效率比较高。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穿插3~4次测验,这些平时测验的成绩是构成课程总评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结束会有期末考试,并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论文或案例研究报告,训练学生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格式及技巧。

2中美两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比较

教师的课程教学活动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教学管理活动,从初始的教学计划到教学组织,再到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即领导)以及最后的教学过程及质量的控制,管理的四大职能始终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活动中,因此不妨从管理的四大职能出发,探寻中美高校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不同。

2.1课程教学计划的不同

计划作为管理的首要职能,在课程教学的管理活动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同样,在高校的课程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做好教学计划。目前国内各高校在课程教学计划方面都会要求任课教师编写好课程教学大纲,在授课学期提前制定好课程教学进度表,但这些计划主要是用于上交给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存档备查,学生对此知之甚少。除非教师在课程之初向学生进行介绍,否则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安排以及成绩评定方式都不太清楚,学生一般是这个月不知下个月将会学习什么内容,甚至不知下周的课程将学习哪一章节,难以积极主动地掌握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计划,基本上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走[1]。

而在美国高校,教学计划虽然也需要提交给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但更重要的是面向学生。课程教师会在每门课程的第一次课将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的纸质版本发给学生,人手一份,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初就能清楚地了解课程教学的相关信息。同时所有的教学相关信息都会在该校教学系统(Wesleyan Portal)上,只要学生选择了该门课程,并完成了注册,随时都可以进入系统中及时了解课程有关信息。学生的作业提交、教师对学生的考勤记录、作业、作业反馈及成绩评定等教学相关活动都会在系统中进行。

笔者对比了广州大学和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可以发现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教学大纲都包含了课程名称、课程编号、授课教师、课程简介、教学目的及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同,具体见表1。

在师生交流方面,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教学大纲中将包括教师个人联系方式及办公地址在内的个人信息都明确告知学生,方便学生有问题时可以找到教师,教师会在给出的工作时间段进行答疑,学生也可以提前与教师预约时间见面;在教材和参考书的指定方面,美国高校的参考书目更多一些,如《管理学》课程除了指定的教材外,还列出了能在该校图书馆看到的24种经济管理类专业期刊,其中包括《Harvard Business Review》《Forbes》《Fortune》《The Wall Street Journal》等知名期刊,要求学生定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帮助学生完成平时作业和课程论文;在教学目标方面,美国高校的教学目标除了给出课程的总体目标外,还会结合具体章节内容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中还明确地规定了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和对学生的考勤、纪律以及行为规范的要求,让学生能在一开始就了解到整个课程绩效评价的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来完成学习;在教学大纲后面所附的教学进度表中,会明确标注出每一章节的学习日期,以及教师计划布置的平时作业和提交日期、课程论文进度安排、中期y验时间等信息,学生需要严格按照教学进度安排来提交作业和课程论文或报告,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计划性和主动性。

课堂是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组织得好,教学效率就高,反之,教学效率就低。课程教学的组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作为名词的组织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师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动词的组织则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采取一系列组织管理和调节控制的措施。教师应运用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活动向着既定的教学目标推进。本部分的讨论将围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等几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分为班级授课、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目前国内外高校《管理学》课程都是采用班级授课为主、分组教学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讲解理论知识点时多采用班级授课形式,而进行案例教学或情景模拟时则采用分组教学。不同之处在于,国内高校的授课班级是按照专业和年级的不同将学生编成相对固定的班级,学生在班级中同步接受教育和学习,班级人数一般40~50人。由于《管理学》开课班级和人数较多,经常都是2~3个班级合班上课,因此大班教学的情况比较普遍。而美国高校则没有按照专业和年级组成固定的班级,只是按照选课的不同组成不同的课程班[2]。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班中有来自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甚至还有一些是在职的从业人员。美国课堂人数相对较少,一般一个教学班10~30人左右,这样可以保证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都非常了解,互动也更为充分。

在教学模式方面,中国的《管理学》课堂教学一般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讲和练习为辅。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则是知识的传授对象,是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者[1]。美国的《管理学》课堂则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只是起到咨询、辅导、启发和激励的作用,主要讲解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并回答学生的提问。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中美两所高校的区别不大,章节的设置都是围绕管理导论、管理的发展史以及管理的四大职能展开。由于国内高校更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每一个知识点都会面面俱到地进行讲解,因此每一章的讲授时间会相对较多,一般需要4~6学时完成一章的教学,由于总学时数有限,因此整个课程会有选择性地讲解教材中重要的8~10章内容。而美国高校的教师讲课是基于学生已经自学了相关章节内容,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讲授每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解答学生在预习或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太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全面,只突出重点。一般一次课就会完成一章的学习,课程讲授一般会覆盖整个教材的所有章节。教师讲课过程中联系实际比较紧密,经常会给学生分享和分析与课程相关的近期时事新闻或管理领域所发生的重要事件。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选择的方法和手段,既包括教师的教的组织方式,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方式,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1]。目前国内高校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学习和借鉴了国外高校的很多很好的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游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大班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实施的效果也不太理想[3]。美国高校《管理学》教学则多采用参与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更多地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教师会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解答。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会经常停下来,询问学生是否有问题需要提问[4]。由于是小班教学,案例讨论和情景模拟等也更容易实施,效果相对较好。

2.3教师领导者角色扮演的不同

如果将教师的教学活动也看成是一种管理活动,那么教师无疑是整个教学管理活动中的领导者。但是作为教学领导者的教师应采用何种领导风格和领导方式来带领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良性沟通,是值得探讨的。在教师的领导风格、对学生的激励方式及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方面,中美高校也存在一定差异。

领导风格通常有3种类型:专断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中国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风格类似于专断型的领导方式,教师是课堂的绝对权威,学生要求在课堂上要绝对服从教师的指挥。教师通常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记好笔记,课后再将所学内容记熟,并据此来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一般不太希望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更不希望学生质疑教师的观点[1]。而美国高校的课堂中,教师的领导风格则更接近于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教师和学生是平等自由的关系。教师很愿意也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会对学生提问或质疑给予耐心的解答。每堂课中会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用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当然,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领导者的风格需要与下属的成熟度相匹配,民主式的领导风格必须建立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成熟度的基础之上。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通过对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学院双学位项目55位交换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在美国学习压力比在国内学习压力大得多,压力主要来自于课程的平时测验和教师所布置的平时作业、课程论文等,学生必须在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否则无法完成平时作业和应对平时的测验。这种压力无形中就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这样做的好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边学习边复习消化,避免了在国内高校学生们主要是在期末考试前一两周才开始看书和复习、死记硬背以应付期末考试的状况,考试一考完全部忘光,根本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另外,美国高校期末复习也与国内教学方式不同,复习串讲并不是由任课教师将本课程的重点再串讲一遍,而是由教师提出课程中的重点复习问题,由学生分工完成问题的回答并在课堂上共享,这样既能让学生主动学习,也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理论知识。

在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方面,美国高校的课堂氛围较为轻松随意,教师上课时比较放松,甚至于坐在课桌上讲课[2]。学生在课堂上的姿势也是轻松随意的,在课堂上吃东西喝饮料也是允许的,有时教师还会发一些巧克力给学生作为奖励。在美国高校,学生在课堂上有问题可以随时发问,教师都会及时进行解答。课后学生也可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答疑,只需要提前预约好时间即可。而中国高校的课堂则更加严肃,上课讲话、吃东西、玩手机等都是绝对不允许的。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相对较少,有时教师主动提问,由于学生事前并没有做好自学或预习工作,被教师点名提问却哑口无言,不能达到双向沟通的效果。

2.4教学过程控制的不同

在管理的四大职能中,计划和控制是遥相呼应的,好的计划和目标的实现必须要靠有效的控制手段来加以保证。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服务,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对教学的期望、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等[5]。教学服务质量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服务过程更应得到关注和有效的控制。本部分将从教学中的两大主体分别探讨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其差异详见表2。

首先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效果评价。以《管理学》课程为例,广州大学《管理学》课程采用的是期末闭卷统考的形式,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这就造成一些学生平时不愿看书,等到临近期末考试时才突击复习,考完之后很快就会忘记。而且学生只有一次机会来评定其学习效果,“一考定终生”,期末考试成绩直接影响到这门课程最终能否通过。而在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和标准是由教师决定的,并在第一次课就向学生清楚地说明,整个课程的成绩评定由平时测验、期末考试、平时作业、考勤、课程论文等几个部分构成。其中期末考试所占比重比较小,与单次平时测验成绩所占比重相当,每学完4、5个章节就要复习和测验一次,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边学习边消化,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平时作业的提交时间和平时测验的时间都在教学进度表中清楚列出,学生可以提前做好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

其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评价是教学过程控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国内高校在教师的教学评价方面经过不断地改革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广州大学,对专业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来自于授课班级学生的评分和督导听课的评分。除此之外,广州大学还有同行听课和领导听课的要求,如专业教师每学期的同行听课不少于4课时,领导听课不少于6课时等。除学生的评分外,其他评价结果一般不会反馈给教师,有时难免会流于形式。教学评价的分数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绩效工资和职称晋升。而在美国卫斯理安学院,教师的教学评价则更接近于企业的360度员工绩效评价模式,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来自于学生的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和包括系主任、院长在内的上司的评价。其中学生的评价采用单独的量化评分法,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和上司的评价则采用相同的定性评价指标。所有的评价结果都会反馈给被评价教师,其中学生的评分最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晋升和能否续签合同,但一般不与教师工资和奖金挂钩。

3对中国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启示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相比,还存在不足[6]。通过以上对中美两所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比较,可由点及面,为中国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3.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及模式

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大学教育主要侧重于教师的“教”,教学过程大都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学生对学术权威的尊重和对知识的传承,注重对知识的灌输积累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美国大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与权威的质疑以及对知识的创新和拓展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4]。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把学生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获得的经验将十分深刻[1]。

高校教学服务对象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符合市场营销学中的“以顾客为导向”的营销理念。高校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都应当处处考虑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方面要兼顾市场和学生自身的需求,课程的设置尽可能人性化,给学生更大的选课空间。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精心准备教案,采用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辩论、游戏法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意愿,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对学生的疑问要进行耐心的解答,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只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7]。

3.2教学计划应让学生清楚明了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沟通和互动至关重要。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迫切需要了解教师关于教学活动中的相关信息,如教师的联系方式、教学计划进度安排、课程考核方式等信息。在美国高校,每门课程的第一次课都是教师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说明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认识和了解。因此教师应在课程教学的第一堂课就清楚明确地告知学生相关信息,即使不能做到人手一份,也可以将电子版本共享给每位学生。教学计划进度安排应具体到每一个章节的授课日期,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或者其他任务也尽可能具体到阶段性的时间点,让学生能尽早了解教学进度安排,提前做好预习和准备工作,使学生的学习更具计划性。教师应留下联系方式方便与学生课后的交流、咨询和指导,真正做到与学生亦师亦友。

3.3教学方法应注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及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课程教学不仅要学习现有知识,更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探究,自主学习,互相学习对知识进行分析、整合、评价与创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能力[5]。因此在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可借鉴美国高校教师的做法,让学生在课前自学相关章节内容,在课堂上采用提问、测验等形式来检验学生的自学效果。学生只有经过认真的事前准备,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中接受和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师布置的案例讨论、项目研究以及课程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和展示,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为后续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3.4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工商管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企业需要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要有效地提供从事管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训练,为学生运作和管理未来的企业、创造财富提供支持[5]。随着管理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管理理论和方法日新月异,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增加管理领域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的选取,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知识点的讲解可结合一些知名企业的实例来加以说明,切不可照本宣科。在案例教学中,应选择一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本土企业案例,或采用教师的科研项目所编写的案例,这样效果会更好。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与学生分享一些最新的与管理相关的时事新闻或重大管理事件,剖析其中所蕴含的管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吸引力。

3.5建立以过程为导向的成绩评定方式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评价标准应设置一些阶段性的目标,而不宜采用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体系。国内高校在学生成绩考核中普遍表现出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特征,而美国高校的学生成绩评定则更为灵活和全面[2]。因此,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方面可借鉴美国高校的一些好的做法,如采用多维度、多指标的评价标准,除了期末考试以外,还可以增加课程论文、项目答辩、案例展示等多种形式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另外也可考虑将期末考试分为阶段性测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保持均衡的学习压力,边学习、边消化、边应用和实践,加强知识的内化和固化。由于国内高校班级人数众多,增加多次平时测验和平时作业,教师的工作量会成倍增加,但测验和平时作业是目前高校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力,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更为主动地学习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值得一试。

3.6加强教学硬件及软件设施的配备

随着教学投入的不断加大,中国高校在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高校都拥有了美丽的校园、先进的多功能教学楼、实验室以及馆藏丰富的图书馆等,但中美高校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软件方面。如网络和打印机的配备,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充分利用网络,每一座教学楼都会提供无线网络连接以及打印机和复印机,方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查资料和打印文件。在教学信息化方面,美国高校所有的教学管理工作全部进入教学系统,教师的课程计划、课件、作业的、课堂考勤以及成绩的评定全部通过网络信息系统来进行管理,学生也可以在系统中提交作业、课程论文、与教师通过邮件沟通和互动,甚至于有些课程的测验也可通过网上进行,有些软件还可以帮助教师完成改卷工作。国内高校还需要不断加强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建设,让师生的教学互动有更好的平台和环境。

4结论

工商管理R敌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如何提升高校工商管理教育水平值得思考和研究。对管理类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中外比较研究,有助于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成熟的教学经验,为中国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思路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叶进,雷志敏.中美高校课堂文化对比研究[J].云梦学刊,2008,29(1):125127.

[2] 姚庆.中美高校教学差异比较――以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公共关系学》教学为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26(5):102105.

[3] 宋丹霞.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调查与改进分析[J].文教资料,2013(26):152154.

[4] 梁金兰,郭双宙.中美高等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11):9093.

[5] 孙理军,王开明,杨贺盈. 工商管理核心课程教学过程的中外比较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27(11):9093.

[6] 李庆胜.中美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培养体系比较研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32(2):1417.

[7] 刘志梅.中美教学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比较与思考[J].高教探索,2010,26(1):7679.

Abstract The targe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 but how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leve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is worthy of thinking and researching. This paper used the methods of indepth interview and case study, taking the examples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and Wesleyan College, through the comparison research on SinoAmerica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 and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training concept and mod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Finally, some improvements have been found to push the r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

管理学四大职能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管理学 教学 改革与创新

1、《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动因

1.1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

《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的基础骨干课程, 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实质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所以, 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不是强调管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 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础管理理论,形成现代管理思想和思维方式, 能主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环境, 在工作岗位上能正确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但目前高职教学仍没有完全脱离普教的模式, 过多地强调学科的完整性,没有以职业活动行为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 课程内容多、覆盖面广,但没有突出重点。

1.2《管理学》课程特点要求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是对客观规律进行总结, 形成一系列管理原理、理论和方法, 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决策及制定计划、如何设计组织结构、如何指挥与激励下属、掌握各种控制技术。但管理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即管理的艺术性, 懂得管理基本知识,并不意味着在实践中能正确地运用, 在管理实践中运用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时, 要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不同,如果死搬硬套注定要失败。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 必须改变在讲台上一味向学生灌输管理理论,而是要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相结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更要分析实践中的管理经验,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1.3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

现代企业需要的高职毕业生是适应性强、实际操作能力强, 能胜任工作岗位要求, 又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即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职业技能。而现在的讲授教学方法很难适应这样的人才培养,必须对目前管理学教学进行改革。

2、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管理学教学应围绕市场需求并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目前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我认为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应包括管理概念、管理者、古典管理思想和现代管理思想、管理四大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 并要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以适用为主, 重点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和市场发展的最新动态介绍给学生, 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3、教学方法的创新

《管理学》课程应用性强, 如果不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 渐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对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管理四大职能也很难理解和掌握,从而不能实现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

3.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师把社会现实的管理案例带到课堂上,通过案例来讲解理论,让学生开展讨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参与感,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极大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借助于案例教学法,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基础理论, 同时也使学生通过课堂,间接地看到和认识管理实践, 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和提高决策能力与管理能力。如讲解组织结构这部分内容时,我借助于一个企业的实际结构图来讲解这部分内容, 并让学生展开讨论, 分析该结构的优点和缺点, 学生感觉很直观, 并且能很容易理解相关内容。为了配合案例教学法,我们通过企业管理调研,已经形成了一本与教学大纲一致的、适合于高职管理学教学的案例集。

3.2实践教学法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缺少实践环节只能纸上谈兵,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我院《管理学》课程组的教师通过创新教育项目为载体,给学生确定一个相关主题, 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中进行调研、参加企业管理实践活动、与企业某管理者进行交谈等,当在课堂上讲解该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来主持一部分, 把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的管理知识带入课堂, 这样能调动学生的自觉学习性和积极性,并且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游戏教学法

游戏法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 它还有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在做游戏中理解和掌握管理的理论。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知识和体验都是真实的,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是教师在游戏的选择上一定要恰当。如我在讲述协作职能这部分内容时, 为了说明协作的重要性,利用了游戏教学法, 让6~ 7个学生蒙上眼睛,由一个人指挥他们去取一个放在别处的东西, 这项任务的完成需要这几个学生的密切配合才能较顺利完成。通过游戏,学生既可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又能认识到协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3.4 网络教学法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 网络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网络教学法能将理论、实践、创新集成为一体, 它可以使学生进行自学、自教、自测和自评, 通过网上查阅、讨论、答疑、作业、测试等方式来学习,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觉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地学习的能力。《管理学》课件的制作质量是影响网络教学的主要因素.

4、考核方式的改革

《管理学》教学强调的是灵活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管理理念, 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管理概念和理论, 是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的。实践中我们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 如我们采用了一页开卷考试形式, 撰写小论文方式, 增加答辩环节, 强化平时成绩的考核等等,有利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参加管理实践活动,增加感性认识, 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促进了学习效果的提高。总之,教师必须时刻树立以学生为本位、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观念, 不断探索、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云波.浅谈案例分析教学法[J].机械职业教育,2003,(5).

[2]冯拾松.管理学原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管理学四大职能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知识图谱;行政管理;研究热点;主题演化;方法演化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2-0095-06

自1973年3月,在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需要补课”[1]后,行政管理学开始真正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得到了重视和发展。为了帮助学界同仁把握行政管理学发展状况,我国学者先后撰写了一些研究行政管理学进展的成果。这些成果大体可以分为4类:

(1)基于学者学术经验视角的研究进展成果

张康之[2]从行政学历史入手,回顾行政学的前史,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行政学的研究方向做出了概括和展望,并指出了我国行政管理学的努力方向。许淑萍[3]在对行政管理学科的前身、发展有着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对我国21世纪的行政管理学的内容、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的发展趋势做出概括和总结。

(2)基于单一期刊客观数据分析的研究进展成果

姜春林等[4]以《中国行政管理》1998-2009年的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其载文量基本情况、研究主体和研究主题3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张春博[5]等以《公共行政管理评论(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为数据源,选取1975-2008年间期刊研究型文献,使用引文分析找出前50名高被引作者,运用可视化软件绘制出作者共被引图谱,展示了公共行政领域的主要学术流派,验证了学科领域的研究是随着范式研究转移的轨迹更迭交替。

(3)基于多种期刊客观数据分析的研究进展成果

董建新[6]等对2000-2004年上半年间5种学术期刊上的研究论文为对象,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呈现出行政管理学方法论的发展概貌,并且与国外同期方法论研究进行了比较分析。何艳玲[7]以1995-2005年间的《中国行政管理》、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4-2005年间的《公共管理学报》、《公共管理评论》,以及1995-2005年间《政治学研究》、《中国管理科学》、《管理科学学报》中的行政学论文为数据源,对拟定的10个评价指标(论文出处、年份、作者单位、研究主题等)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关于中国行政学研究存在危机的反思。

(4)基于学位论文客观数据分析的研究进展成果

董建新[8]等以1998-2007年行政管理科学学位硕士论文为数据源,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研究主题、研究阶段、研究导向等8个指标进行分析,从研究状况、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三个方面透视整个中国行政管理专业的的学术状况。

以上研究都对学界同仁了解行政管理学科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从前述可知,基于学者学术经验视角的行政管理学研究进展成果明显较少,主要是学者学术经验视角过于主观,不容易得到学界认可,所以在学科研究进展的研究中很少选用该方法。在行政管理学研究进展的成果中,基于客观数据分析的研究使用较为普遍,是主流的研究视角,这主要是因为它是基于客观数据的对行政管理学实际研究现状的真实反映,较容易得到学术同行的认同。

基于客观数据分析的行政管理学研究成果,主要采用了文献计量学、内容分析法、数据描述统计分析等方法,除个别文献采用可视化方法外,大部分研究采用数据、表格的简单罗列展示相关数据,并从学科的热点、主题、方法论、作者等角度研究了行政管理学。

本文以行政管理学科2001-2011年间CSSCI收录的全部核心期刊论文作为客观数据源,使用知识图谱的可视化研究方法,分析了行政管理学学科热点、主题和方法的演化。

知识图谱结合了信息可视化、科学(文献、信息)计量等多个领域的理论与方法,用图形来展示学科(领域)的研究概貌[9-12]。近年来,知识图谱开始得到较多学科领域学者的关注,用于发掘研究热点,观察学科发展等。绘制知识图谱的软件很多,本文采用Netdraw和Citespace II[13]。

以CSSCI为数据源,将行政管理学科在2001-2011年间的所有研究文献共10 991篇作为来源数据,将数据处理后导入可视化软件中进行分析。

2研究领域与主题分析

对文献信息进行处理,经统计,共得关键词17 368个,其中,出现频次大于90的高频关键词共有20个,如表1所示:表12001-2011年行政管理学科高频关键词

圆圈代表的是关键词频次的高低,圆圈越大,频次越高,反之则越低。圆圈外层的圆环粗细表示中心性大小,中心性大的节点代表核心节点,在节点的沟通中起到枢纽作用。节点之间线条的粗细,代表节点之间连接关系的紧密程度(详见图1)。

结合图1与关键词共现数据分析,将我国行政管理的研究热点主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是中心性和频率都很高的核心节点,这两个主题之间有很强的关联。以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同时作为主题的研究,以概念划分、学科范式的关系辨析为主。行政管理领域主要研究主题有:(1)理论研究,涉及学科的基本原理,学科发展相关问题;(2)行政改革研究,主要以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展开研究;(3)行政方法研究,集中在电子政务,依法行政问题;(4)服务型政府相关研究,属于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的交叉主题。

公共管理研究主题集中在公共服务、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3个方面。其中,新公共管理主要研究公共管理到新公共管理的转变,是热点研究主题。同时,这种转变带来的政府管理思路、方法、制度的变革,也引发了一系列相关现状、对策、问题研究。

2.2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这一节点频次最高,可见其热门程度。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密切相关,在政府转型中电子政务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电子政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网站建设和应用;政府信息安全;政府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共享;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相关研究;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的相关研究。此外,由于电子政务的建设本身存在风险,所以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研究也是热点主题。

2.3服务型政府

我国正经历一场以政府治理模式为中心的改革,政府由传统的管治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因此对于服务型政府的研究得到学界关注。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11图1行政管理研究热点知识图谱11

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实现着服务职能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14]。

服务型政府的一系列研究主题集中在: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研究;关于政府再造、建立有效评估体系的研究;以电子政务为主的研究;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的相互关系研究。

以上研究主题之间的联系说明关于服务型政府的研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背后是对行政管理思想和制度的改革创新的深入探究。

2.4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是一个中心性和频率都很高的节点,说明这一研究主题不仅是研究热点,与其他主题也存在密切联系,如政府职能和服务型政府的联系就十分紧密。

政府职能属于行政管理中的行政职能领域,主要研究主题有:(1)公共服务理念对政府职能的影响,以及带来的政府职能改革;(2)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和谐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3)社会管理领域中的政府职能问题;(4)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2.5和谐社会

自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后,“和谐社会”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这些年来一直是行政管理学的研究热点。但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和谐社会是行政管理学科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派生领域,与其他研究主题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

与和谐社会相关的主题有:(1)政府廉政问题研究,廉政与和谐社会相互为条件、互为基础、互为保障,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廉政问题也涉及到党内和谐,党群关系和谐的研究;(2)民族关系的研究,民族关系和谐研究是社会和谐研究的一部分,同时,和谐的民族关系也是推进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动力;(3)公共治理与和谐关系研究,从公共服务、公共经济管理、公共制度和公共行政几方面来看,公共治理都是影响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反腐倡廉也是公共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4)和谐社会与依法行政研究,和谐社会同时也是一个法制社会,因此依法行政也是和谐社会中政治和谐的重要部分。

2.6民族与宗教

由图1可见,“宗教工作”、“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是3个直接相连的中心节点,共同构成了民族与宗教这一研究领域的聚类。

宗教工作研究集中在我国宗教政策、宗教观、宗教事务以及地方宗教工作几个方面。

民族工作研究包括以下几个主题:民族团结问题、多方面民族问题(如民族问题、基层民族问题)、邓小平民族理论研究、民族关系研究、民族区域自治和城市少数民族工作问题研究。

民族政策研究集中在:(1)民族政策研究,包括历史民族政策、国外民族政策、中国共产党相关民族政策;(2)民族区域自治相关研究,包括民族团结、民族干部、民族文化等一系列主题。

由上述可以看出,民族与宗教是一个多维度、多领域的研究热点,涉及我国行政发展、社会稳定、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还需要学者继续对该领域给予关注。

2.7地方行政

这一聚类是由“公共服务”、“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4个中心性较高、频率也较高的节点组成。其中,“公共服务”与“政府管理”直接相连,而“地方政府”和“行政体制改革”联系紧密,这说明4个研究主题之间虽是同一聚类,但主题之间也有亲疏关系。

地方行政的研究范围很广,包括国外地方行政、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和现代地方行政三方面。目前,地方行政研究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和地方行政区划研究,尤其以地方政府的改革研究最被关注。

此外,政府管理中的公共服务研究也是热点主题。近年来学者关注的相关主题有公民民利、政府工作效率和政府形象问题。例如,如何以政府信息化为手段公开透明政府信息,塑造政府良好形象,是政府形象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2.8体制改革

“体制改革”是一个中心节点,其中 “反腐败”、“三个代表”两个主题与它有着紧密联系。体制改革是反腐败工作的根本之策,因此,体制改革与反腐败之间关系密切。

三个代表属于理论政策的研究范畴。它同时属于体制改革和民族与宗教两大主题,连接了“体制改革”和“民族工作”两大热点,属于一个交叉的研究主题。

体制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以服务型政府为主题的体制改革。

2.9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这个节点的频次有121(见表1),村民自治,简而言之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它和“新农村建设”、“行政管理体制”共同构成了一个聚类。

村民自治这一领域的热点集中在乡村治理、乡村关系的研究,民主政治中的基层民主研究,以及对基层行政单位村委会的研究。

3研究主题演化

以“研究主题”与“年份”构建“年份-主题”网络(如图2所示)。其中,大圆是年份,方块表示在多个年份都涉及的关键词,小圆表示只在单独一个年份出现的关键词,线条的粗细代表节点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

2001年到2011年,行政管理学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包括: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研究(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公共行政、公共政府主题);行政改革(主要包括行政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创新研究);行政人事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如公务员制度、公务员管理研究);地方行政研究中的村民自治;行政方法研究中的电子政务;民族相关主题(民族工作、政策、理论、少数民族)研究。

除了这些年一直关注的热点领域之外,由于社会的变迁,在行政管理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尽相同的问题,这使得我国行政管理学的研究热点在四个阶段呈现出了明显差异。

第一阶段(2001-2003),行政管理学研究的热点主题集中在行政管理和政府职能改革方面。主要涉及小康社会、三个代表等主题,侧重于对行政管理模式和管理内容的探索和研究,他们都属于理论政策研究。此外,经济全球化对行政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以及促使发生的转变,是这一时期理论政策研究的主要方面,同时也包含一些行政方法的研究。

第二阶段(2004-2007),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主题热点逐渐转移到行政方法、行政行为和行政职能三大领域,其实质是对行政体制内容改革的深入探索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从行政方法、行政行为两方面展开:从行政方法来看,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危机管理、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政府治理、有限政府、责任政府等主题;从行政行为来看,研究的主题主要以执政为民为核心,例如以人为本理念研究。行政职能领域的热点主题从执政能力建设逐渐转移到政府职能的转变上来。

第三阶段(2008-2010),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主题主要涉及理论政策、公共管理、地方行政和绩效管理四大领域:(1)从理论政策方面来看,主要研究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两个问题,实际上是对2008年以前关注的热点主题所进行的延伸,注重政治体制改革的长久与稳定。(2)从公共管理方面来看,其特点是对2004年提出的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两大主题进行了持续的关注。这是由于政府在进行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只注重行政方法和行政效果,同时也更加关注行政主体的指导思想、行政行为和社会反应,更加注重树立政府为公众服务的行政理念和政治形象,是政府通过公共管理促进现代民主发展的表现。(3)地方行政,主要包括地方政府的相关研究。(4)绩效管理,主要研究政府、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估问题。关注政府、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带动了行政管理方法的改变,同时这也是行政管理学在研究政府职能水平时参考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阶段(2011年),行政管理学科研究的热点主题出现了新的变化,比较关注的新主题有,该主题在2010年就开始得到学者关注,但当时还不是研究的主流。总体来说,从2011年开始,研究热点多是结合社会热点衍生而来,更加贴近社会发展和民生中的实际问题。11图2行政管理主题演化图谱11

综上所述,行政管理学科研究的主题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主要表现在由单一方面理论政策研究逐步向多领域研究转变。其中公共管理、行政方法领域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持续得到关注,这是由于政府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的逐步转型促进了公共管理理念的兴起,同时带动了行政方法的研究。从研究主题中还可以看出,行政管理学科一直保持着对社会政策热点的高度关注。此外,行政管理学研究开始由理论政策类研究向对行政实践有积极作用的实践性研究转变。

4研究方法演化

基于数据中“研究方法”的关键词,构建“研究方法-年份”共现知识图谱。其中,大圆表示年份,小圆表示研究方法,方块代表在多个年份都使用的研究方法,线条的粗细表示节点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详见图3)。

2001-2011年间行政管理学领域一直在使用的传统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和历史资料研究方法三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此外,由于学者对行政改革这一热点关注较多,出于对相关的改革研究[15]、市场化下的行政管理和行政立法等研究方面的需要,从其他学科引进衍生的博弈类方法也一直被使用。

除了上述常用方法外,随着学科交叉性的不断增强和学者的不懈探索,新的研究方法被引进到行政管理学科,在不同的时间段出现了不同的新方法,这种研究方法的演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阶段:

从第一阶段(2001-2003年)来看,学者在研究中仍以问题演绎、思维辨析这样的定性研究方法为主,虽然出现了“模式构建方法”、“实践模型”等关键词,但是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文中采用的还是以文字描述为主的方法。

第二阶段(2004-2007年)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1)量化研究方法,主要指数据统计、分析方法;(2)层次分析法,主要运用在评价体系研究中;(3)模糊评价分析法,具体运用在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地方行政管理中人事、制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建设的研究中;(4)聚类分析,该方法主要运用在电子政务、政府网站建设的相关研究中。总体来说,从第二阶段开始,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新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穷,但是使用的频率还不是很高。

第三阶段(2008-2011)在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中又出现了因子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回归分析法、内容分析法、SWOT分析法、结构化方程模型和数据包络法(DEA)。结构化方程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区域关系、影响因子和满意度研究,是近年来各学科都在研究使用的方法。数据包络法(DEA)主要研究个体和同类之间的相对有效性,已有学者已将该方法引入行政管理学科研究,如研究不同地区的公共服务的相对有效性[16]。这说明,我国学者11图3行政管理研究方法-年份共现图谱11

通过多年来不断积累,对不同研究方法的使用已经比较熟练,同时不断将其他领域的研究方法引入我国行政管理学科中,这些方法的引入,有助于学者产生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我国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演化呈现出如下特征:(1)2001-2003年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从2004年开始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种类不断增加,研究方法的运用呈现出多样化特点;(2)行政管理学科开始引进一些新的研究方法。(3)在国际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论文中,一般都会应用定量研究方法。虽然我国行政管理学的定量研究论文偏少,但是我国已有学者在论文中引入了定量研究方法。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越来越重视定量研究方法的应用的这一现象,标志着我国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

5结语

通过对行政管理学科文献信息进行挖掘,绘制出可视化知识图谱,对2001-2011年行政管理的研究热点、主题演化、研究方法演化进行了解读,得出如下结论:

(1)研究热点方面。我国行政管理学科的热点主题较多,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电子政务、服务型政府、政府职能、和谐社会、民族与宗教、地方行政、体制改革、村民自治九个方面。

(2)主题演化方面。2001年-2003年的研究以理论政策研究为主。从2004年开始,研究主题呈现出研究热点多、研究范围广的特点。学者一直保持着对社会政策热点的关注,研究由理论政策类研究向对行政实践有积极作用的实践性研究转变。

(3)研究方法演化方面。2001-2003年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从2004年开始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种类不断增加,研究方法的运用呈现出多样化特点;行政管理学科开始引进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正在逐渐与国际接轨,越来越重视定量研究方法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邹红雷.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框架概述[J].社会科学动态,2000,(2):23-24.

[2]张康之.从行政学的历史中解读我国行政学的研究方向[J].理论与改革,2002,(3):5-8.

[3]许淑萍.二十一世纪初中国行政学发展的趋势[J].行政论坛,2002,(3):11-13.

[4]姜春林,张春博,胡志刚.回眸与展望:《中国行政管理》文献计量分析——基于CSSCI(1998-2009)数据[J].中国行政管理,2010,(8):16-20.

[5]张春博,王续琨,杨木.基于作者共被引的公共行政研究状况图谱分析——以《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为研究对象[J].公共管理学报,2009,6(4):38-44.

[6]董建新,白锐,梁茂春.中国行政学方法论分析:2000-2004[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2):50-55.

[7]何艳玲.我们在做什么样的研究:中国行政学研究评述[J].公共管理研究,2007,(0):21-42.

[8]董建新,陈贵梧.问题与反思:1998—2007年行政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研究,2009,(0):101-116.([9]Moya-Anegón F,Vargas-Quesada B,Herrero-Solana V,et al.A New Technique for Building Maps of Large Scientific Domains Based on the Cocitation of Classes and Categories[J].Scientometrics,2004,61(1):129-145.

[10]Ibekwe-SanJuan F.How Thematic Maps can Assist Collection Management: A Qualitative Assessment of Journals Thematic Focus [J].Library Collections,Acquisitions &Technical Services,2005,(29):295-306.

[11]Borner K,Chen C M,Boyack K W.Visualizing Knowledge Domains[J].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03,(37):179-255.

[12]Samoylenko I,Chao T C,Liu W C,et al.Visualizing the Scientific World and Its Evolution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11):1461-1469.

[13]Chen,C.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14]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5-7.

[15]王焕祥,郎玫.权力视角下的公共行政模式演化路径研究——一个基于演化博弈的分析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08,(2):112-117.

管理学四大职能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会计属性; 会计学科; 经济学属性; 管理学属性

一、问题:会计学到底属于什么学科

(一)我国官方对会计学的不同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简称《学科分类与代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学科分类的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9年5月6日公布了新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自2009年11月1日正式实施。这个标准把会计学设在一级学科经济学(790)下,作为二级学科(790.37)来定位。表明中国科学院等参与修订工作的部门和专家认同会计学学科的经济学属性。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简称《学科、专业目录》),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1997年版《学科、专业目录》把会计学(120201)列示在管理学(12)门类下,作为一级学科“工商管理”(1202)下的二级学科定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是中国教育部制订与修订的有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目录。1998年颁布实施的《本科专业目录》与《学科、专业目录》接轨,把会计学(110203K)列示在管理学(11)门类下,作为一级学科“工商管理类”(1102)下的二级学科定位。第四次修订目录正在教育部网站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将于2012年颁布实施,对会计学的学科定位没有发生变化。

《学科分类与代码》与《学科、专业目录》、《本科专业目录》都是国家部委所作的权威解释。但是,二者对会计学这种截然不同的定位使会计学长期以来处于这样一种两难境地:一是会计学专业1998年以前授予经济学学士、硕士或者博士学位,1998年开始改授管理学学士、硕士或者博士学位;二是每年申报专业建设项目时一级学科要填写工商管理(1202或1102),而申报科研项目时,一级学科要填写经济学(790)。

(二)专家学者对会计学的不同定位

1922年,利特尔顿(A.C.Littleton)在其经典名著《会计理论》(《Accounting Theory》)中明确指出“从本质上看,会计不容置疑地带有经济学属性。”经济学家博尔丁指出:“会计学和经济学是一对非同族(不协调的)的孪生兄弟。”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也认为,最近若干年(主要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会计学同经济学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学科分类上,会计学已经从数学的一个分支转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1929年,经济学家兼会计学家坎宁(Canning)在其《会计工作中的经济学》着重引进了著名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关于资本与收益的理论。除了资本、收益等概念外,会计学还从经济学移植了许多可用货币量化的概念,其中包括资产、负债、收入、成本等等。可以说,目前流行于西方国家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上来自新古典经济学。

1968年,鲍尔和布朗应用计量经济学,写出了第一篇严谨的会计学实证研究论文。1986年,瓦茨和齐默尔曼在其出版的名著《实证会计理论》中多处明确强调会计学的经济学基础,指出:本书回顾了会计学中大量的、与日俱增的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经验性理论和方法。

当今会计学界权威杂志,如《会计评论》、《会计研究》和《会计与经济学杂志》上刊登的论文,大部分属于实证会计方面的内容。其中,《会计与经济学杂志》(JAE)的主编瓦茨和齐默尔曼在该刊1979年创刊号的编者按中写道:“JAE的编辑策略是只发表最高质量的稿件,文章要利用经济学(包括企业理论、公共选择、政府管制、理论和财务经济学)来解释会计现象”。这代表了西方会计学者的一种主流观点,也明确表明了实证会计的理论源流正是经济学。

管理学自从20世纪初产生后,其若干论述和重要学派都对会计学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法约尔、韦伯、泰罗等在科学管理理论建立中就“会计地位的确认”都明确地指出,在公司经营活动管理中,财务会计与其他活动结合为一体,已经成为公司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11年,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论述了“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后来发展成为标准成本制度和预算控制。与此对应,在会计领域产生了责任会计、行为会计等,并大量地运用行为科学学派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学科的诞生,标志着管理学家和会计学家在会计的管理学科属性上的一次认识趋同。

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创立了决策学派,提出了“管理就是决策”这一著名论断。不同的决策需要不同的成本数据,企业内部管理需要不同于对外报告所用的方法来计算成本,于是变动成本法应运而生,并成为决策会计中分析和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在1989年的《管理会计概念公告》中明确指出,管理会计是管理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为管理计划和管理控制提供相关信息。余绪缨教授更是明确地指出:管理会计是融现代化管理和会计于一体的专门领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2年8月杨纪琬、阎达五教授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上发表文章,题为《论会计管理》,正式提出会计这一社会现象属于管理范畴,是人的一种管理活动。1983年6月,成圣树教授发表《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文,指出会计“是经营管理的核心,是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并使之达到一定目的的一种能动行为,是有组织且有管理职能的一种管理活动”。另外,会计学具有管理学属性的最显而易见的有力证据,便是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归属。西方国家会计学专业一般设在商学院内,这也可以看作西方对会计学管理学属性的认同。

同时,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会计学具有双重学科属性,如陈德刚(2009)认为,会计学具有经济学和管理学双重学科属性,其中,对外会计具有经济学属性,对内会计具有管理学属性。还有学者提出会计学应当从工商管理学科独立出来,提升为一级学科。

二、基于会计起源与发展的会计学科属性判定

时至今日,会计学到底属于管理学学科还是经济学学科,无论在官方定位层面,还是专家对会计内涵与外延的论述层面,从现有文献来看,学术界对会计学学科属性的公开探讨不多,更缺乏权威专家的指点和解释,造成了目前“一个学科,各自表述”的尴尬现实。有的学校把会计学专业设在管理学院,有的设在经济学院,还有的设在数学院。事实表明,会计学学科属性问题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葛家澍教授在《会计理论》一书中指出,关于会计学科归属,是可以讨论的理论问题。

从会计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及其运行规律来判定会计的学科属性,是会计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现实和未来原本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历史是“向前进的科学”。经济学始于1662年,以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发表《赋税论》为标志。管理学始于1911年,以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为标志。而会计学始于1494年,以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的《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一书为标志。所以,以学科理论起源论属性显然不合常理,不可能讲理论起源早者为母体。而从会计行为的起源与发展来理解会计到底属于管理行为还是经济行为,会更有助于我们认清会计学的本质属性。

第一,从会计思想和会计行为的起源来看,会计与管理同宗同源。郭道扬教授认为,人类最早的计量、记录行为产生的历史动因,取决于剩余物品的出现,人类正是在有了剩余产品这个前提下,产生了对储备物品的管理;其次,由于围绕剩余物品的合理分配与保障,这些物品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人们的生存需要,从而产生了人类早期的计量、记录的观念和行为。从有关会计史文献来看,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会计特征,直到原始公社制末期或达到文明时代的初期才表现出来。私人占有财产现象出现之前,人们进行记录、计量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生产生活,为了管理好储备物资,实现合理分配。私有现象出现以后,计量记录的目的则在于保护私有财产。因此,人们从事原始会计计量、记录行为,一是为了保管好剩余物品;二是为了合理分配甚至交换剩余物品;三是通过会计计量、记录行为维护个别强势人物的霸权。因此,从会计思想和会计行为的起源来看,会计体现着管理的目标和管理的行为,既是管理的一种产物,也是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从具有现代会计意义的会计行为演进来看,会计演变始终与企业管理活动如影随形。在西方早期的个人私有制企业里,企业的出资者同时也是企业的管理者,设立会计的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管理企业,既没有必要对外提供会计信息,也没有会计信息的外部需求。这一时期的会计,实质上就是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后来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需要了解和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方面的信息,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需求和使用者分离为外部监督和内部管理两部分。会计的目标也调整为反映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即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从企业的内部转到了企业外部。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表达方式、提供方法以及会计工作流程等都提出了规范性要求。但是,这种会计信息提供对象的转换,以及对信息表达方式和提供方法的规范是为了监督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情况,其主要目标还是为了控制企业管理活动。从这一点来认识,会计无论从内部管理,还是外部监督来看,会计作为反映和控制企业管理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应用性学科,都应当属于管理类学科。

第三,从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来看,会计学始终保持着与管理学在发展经历、实务应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等方面的一致性。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和新经济自由主义四个阶段;管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三次革命。经济学重理论轻实践;而管理学重实践轻理论。经济学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的社会阶段社会经济资源为什么不能得到优化配置,并提出经济发展对策;而管理学则始终把提高组织的效率作为目的,研究怎么样配置组织资源。经济学侧重于解释Why;而管理学侧重于解释How。经济学以研究一般社会资源的使用为主要内容,而管理学以研究特定组织资源的使用为主要内容。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认为,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会计和会计学从诞生到发展历程,无不与企业管理息息相关,会计的使命本质上就是管理的使命。

第四,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规范了会计理论,并帮助构建了比较完整的会计理论框架。经济学理论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这就决定了只能有一套理论能准确解释社会经济现实。为了证明旧理论的错误,新经济学理论逻辑结构都非常严密,因而经济学理论体系非常完整。而管理学理论发展的轨迹建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之上,管理学从各种不同的人性出发发现了各种各不相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管理方法和理论,这就导致了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比较松散。1968年,鲍尔和布朗应用计量经济学,写出了第一篇严谨的会计学实证研究论文。1986年,瓦茨和齐默尔曼在其出版的名著《实证会计理论》,使“经济学革命军占领了会计学主要学府”(李志文,1997)。思考著名的会计学家从威廉・A.佩顿、A.C.利特尔顿、亨利・R.哈德菲尔德、约翰・B.坎宁、亨利・W.斯威利、史蒂汶・吉尔曼、爱德华兹・贝尔、井尻雄士等人,到鲍尔、布朗、瓦茨和齐默尔曼等等有关会计带有经济学属性的论断,我们会发现,无一例外的观点是,只有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视角来看,会计学才具有经济学属性。因为会计研究离不开经济学,正是因为借鉴或引入了经济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并将其予以具体化,并采用了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才形成了今天比较规范的会计理论,并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会计理论框架。

但是,对于一个学科而言,借鉴其他学科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和丰富本学科的科学性和广泛性,并不能改变一个学科的属性。从来没有一个学科因为借鉴其他学科的概念和方法而改变属性的先例,就像是一个人“拜师学艺”,拜认的是“师傅”,而不是“血统”属性。沿着会计思想和行为的起源与发展之路,研究会计学学科属性,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人类的先辈们在经济事项的计量、记录等方面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这些奇迹所形成的思想、行为和理论,深刻地体现着会计学学科的历史渊源和本质属性。人类会计思想和行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是管理工具和管理活动的创新和进步,而不是经济学。事实上,会计自诞生之日起,便不是一种处于被动状况的工具,它自始至终都是经济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越是朝着更高级别的阶段发展,会计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便越重要,所发挥的作用就越大。

财务会计是以提供企业管理活动中可以货币化的会计信息为主要职能,它与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如边际效用理论、收入费用理论、生产理论、就业理论及价格理论等几乎没有关联。所以,把财务会计列为经济学学科,逻辑起点和逻辑过程上都是行不通的。会计学因为管理学研究方法上的弱势,转而向经济学“取经”正说明会计学的包容和强大,而不是会计学“弃暗投明”。会计一方面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为企业经营计划、管理决策提供财务信息;另一方面,企业所有者可以利用会计信息监督和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所以,会计学研究是一门如何真实、有效地反映和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学科。

三、明确会计学管理学属性的重要意义

在社会科学中,经济学和管理学都以研究资源配置和利用为对象,经济学为管理学提供理论支撑和研究方法;管理学为经济学提供了研究成果检验的时间和应用空间。会计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特征明显的学科,明确认定其管理学属性,对于认清会计学应该是什么,现在是什么,以及会计学的未来发展方向非常重要。

(一)有助于认清会计的目标、职能应该是什么

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会计不仅与管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渊源相同,而且二者在理论形成和发展中也是同步的。人们从揭示经济管理的实质出发对管理和管理学下出定义,一般认定经济管理是针对人力和资源的结合,通过计划、组织和控制来实现预定经济目标的过程。这一认定包含的目标和职能与会计存在的意义完全吻合。第一,管理的定义明确了会计的对象――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第二,明确了会计的手段是利用会计信息系统参与一个组织的经营和管理。第三,管理所追求实现的目标集中体现在提高组织的经济效率方面。由于现代会计已经演变为对内会计和对外会计两大分支,会计的目标也逐渐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即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提高组织的经济效益,具体目标是履行组织的受托会计责任。

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集于一体的时期,会计的责任体现于企业管理的经济责任之中,没有形成一种专职的责任。到近代,股份制企业从家族企业形态中摆脱出来以后,组织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分离,具有现实意义的委托机制形成,企业管理中出现了受托责任制度,会计便自然而然地承担起受托管理责任当中的受托会计责任,这当中包括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应当认识到,现代会计的目标,核心就在于履行受托管理中的受托会计责任,这是在对会计的本质研究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更为现实的是,认清这一问题,有助于清晰地描述现代会计的职能应当是什么。以下笔者试着从企业仿生学的视角来分析会计的职能。

企业仿生理论认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组织,其自身功能的实现往往要依靠很多系统间的协作,企业由许多部门构成,这些部门就如同人体的各个器官,任何器官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其他器官的支持。把企业各部门同人体的各器官进行比较,目的是通过寻找企业这一有机体与人体的相似性,把人体的养生和平衡理论运用到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中。根据对企业仿生理论的理解,笔者把企业组织部门与人体器官类比如图1所示。

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物质是血液,而实现企业正常运转的基础是资金,因此,我们常说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在企业管理中,财务与会计岗位就是企业的“心血管医生”。作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心血管医生”,其基本职能有两个:一是反映职能,即按照科学的方法,遵照公认的程序和准则,正确、全面、系统、及时地将一个企业组织内有关资金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各项指标分门别类地表现出来,并且明确指出,哪些指标在正常值范围内(健康区间),哪些指标过高或者过低(如血压、血脂偏高或者贫血)。二是控制职能,表现为对一个会计实体的资金系统指标进行控制,使企业组织的各项资金指标保持和控制在正常值范围内(健康区间)。例如,通过科学的资金调配,保证资金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匀速流通;通过制定合理的财务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的循环机制,以避免企业“心肌梗塞”或者“心力衰竭”问题的产生;通过技术革新不断提高企业的“造血”功能;发现企业“贫血病症”后提前举债(从体外获得血液),保证企业正常的经营和运转等等。对于偏离健康区间的资金指标,会计要及时、准确地开出“处方”,相关部门接到“处方”后,要迅速行动,该“抓药”的“抓药”,该进行“手术”的进行“手术”。

基于以上分析,从现代会计反映与控制两大职能的相互关系来看,会计的反映职能是会计发挥控制职能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是为进行会计控制职能服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控制职能则是调整企业资金健康指标,提高企业精神和活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职能。现代会计的优秀与合格与否,基本功在于其会计反映(会计诊断)水平的高低;关键处在于会计控制(“对症下药”和“手术治疗”)的科学性和及时性。

(二)有助于认清目前的会计实务和研究存在哪些问题

会计的反映职能以揭示会计事项的本质为目的,提供真实、客观、决策有用的、高质量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会计实务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和基本要求。真实的财务指标(包括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获利能力指标、所有者权益指标四大类)能够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和获利能力,正如体温计应当真实反映人体温度一样。如果体温计反映的不是人体体温的真实数据,则以体温计反映的体温作为诊断疾病、开具处方的依据则有可能会出人命。财务信息是否真实地反映企业客观状况,对于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企业管理者以及社会公众)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影响巨大。

但是,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2009年8月至12月对217家企业总会计师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6.07%的总会计师对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不相信,仅有3.80%的总会计师认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可信。2002年财政部检查了192户企业,其中,资产不实的企业36户,利润不实的企业103户,设账外账的企业22户,合计161户。2003年财政部检查了152户企业,资产不实的企业23户,利润不实的企业82户,设账外账的企业16户,合计121户。再看国外,美国的会计界一直是国际会计诚信的楷模。但是,2001年的“安然事件”却颠覆了人们的这一认识。此后,全球著名的默克公司、世界通信公司、宝丽来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太平洋煤气电力公司、美国环球航空公司等相继爆出会计造假丑闻;2008年的华尔街金融骗局大爆发;2009年麦道夫诈骗案大爆发;2011年11月15日消息,华尔街著名投行奥林巴斯设立百慕大对冲基金掩盖亏空。 一幕一幕会计造假行为使我们认识到,会计信息舞弊、会计职业道德丧失,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而是一个国际通弊。

至于会计的控制职能,目前还是一种奢望。笔者没有调查到哪个企业设置专门的会计控制岗位,赋予会计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控制的权力,正如许多企业老总所说,只有需要用钱时,我才会想到会计。

关于会计研究工作,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会计准则建设、公司治理改革、审计与内部控制制度、公司财务与金融机构改革等重要议题引起了全球会计学术界、实务界和监管层的关注。然而,关于会计研究成果是否有助于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实际问题,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论。杨雄胜在中国会计学会2011年7月学术年会上提出了三个深刻问题:第一,当前会计学术界有多少研究是在研究会计?第二,有多少人在研究中国会计?第三,学术界进行会计研究时,文献是前人的,假设是随意的,模型是老外的,数据是人家的,计量是自动的,作者到底做了什么工作呢?同样,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发了会计界的诸多思考。例如,会计准则以及会计信息在金融危机当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会计的控制职能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会计准则需要做出哪些改进?

作为会计实务与理论工作者,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和医务工作者相比,会计的“医德”堪忧,“医术”乏善可陈。会计对于企业资金(心血管)健康状况的反映(诊断)工作没做好,提供的财务报告(主要包括三大报表)几乎没有投资者能看懂(尽管虚假)。而不是像心血管检查一样,提供会计所特有的四大类80多项财务指标,更重要的是会计自己根本不知道这80项财务指标的“健康区间”,也就奢谈会计控制系统建设和控制职能发挥作用了。

(三)有助于明确现代会计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会计界深刻认识到,会计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具有全球性和复杂性。抓住重点和热点,破解难点和弱点,是规划会计改革与发展目标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明确会计学的管理学属性,把会计放在企业管理和政府宏观管理框架内,有助于以更加重视会计实务的视角和定位,明确和把握当前与今后一段时期内会计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第一,会计人才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我国会计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会计规范化建设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为战略思想,先后颁布实施了两部企业会计准则。但是,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施来看,要求会计工作者具有扎实的专业判断能力和接受良好专业训练的会计素质,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多元会计方法使用、债务重组、合并报表等方面的会计处理,还包括会计政策选择、会计职业判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整体财务策略等问题,都需要在会计人才战略、会计教育质量标准、会计人员职业资格、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等方面加强理论研究,构建科学完善的会计人才质量标准体系。

第二,会计工作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包括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会计监管体系建设和会计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目前,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分散体现在会计的基本准则第十二至十九条当中,即会计信息的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性、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八项原则。但是,我们还没有针对这八项原则制定详细的质量标准体系。仅仅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保障会计信息质量,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从监管和绩效评价角度讲,我们还没有一套真正有效的会计监管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会计监管体系仅仅局限于会计师事务所和证监会的事后监管,缺乏社会公众投资者、企业员工的参与;监管过程也缺乏事前和实时的监管;更缺乏对会计行为的外部监管。绩效评价是有效监管基础上的量化考核,包括对会计人员工作的绩效评价和对企业财务指标信息质量的绩效评价。作为评价体系,应当包括财务、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福利等多个方面;指标性能应当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保性。

第三,会计控制系统建设。相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我国的会计控制系统建设还有很多问题。现代会计控制系统包括经营循环控制系统和决策过程控制系统。前者由市场、计划、过程控制、成本、库存、价格、营销、内部审计等八个部分组成,其中过程控制又包括设计、采购、投入、产出、质量、储存、计价、运输、销售以及盈亏等环节;后者则围绕参与决策与本部门决策,由预测、分析、决策、计划、建制、审核、检查、监督和追踪决策等九个运行环节构成。目前,我国会计控制职能作用得不到发挥,根本源于缺乏现代会计控制系统。会计控制系统理论的研究、教学和应用都处于荒漠化。如前分析,会计的反映是为进行会计控制服务的职能。而会计控制缺乏系统运行机制,会计反映也就失去了真正的目的和意义,这也是“会计无用论”观点的依据。

第四,会计理论研究与企业财务会计改革。最近一段时期,会计研究到底采用规范研究方法还是实证研究方法,会计理论到底依赖于经济学理论还是管理学理论,一直争论不休。这种争论是一件好事,同时也说明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幼稚。从前述关于会计学学科属性的分析来看,不容置疑的是,以经济学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为主导的会计学理论研究,对于我国目前支离破碎的会计反映系统和会计控制系统来讲,是一件非常重要和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计大事。我们不能因为会计是管理学的“孩子”而拒绝拜经济学为“师傅”。在企业会计实务方面,随着我国快速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会计思维、理念和方法逐步涉及经济、财政、金融、法律、道德等领域,企业财务会计如何应对随机性和突发性会计事件,如何掌控和把握企业财务机会,如何判断和防范财务风险等等,都需要企业财务会计运行体制的改革。这将是中国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参考文献】

[1] GB/T13745-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2]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 A.C.利特尔顿.会计理论结构[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5] 葛家澍,杜兴强.会计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 瓦茨,齐默尔曼.实证会计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7] 余绪缨.管理会计学科建设的方向及其相关理论的新认识[J].财会通讯(综合),2007(2):6-8.

[8] 阎达五.阎达五文集(上下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 成圣树,丁平准.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J].会计研究,1983(3):4-11.

[10] 陈德刚.论会计学的双重学科属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7):99-105.

[11] 傅建设.会计学提升为一级学科的可行性研究[J].会计之友,2004(8):11-12.

[12] 郭道扬.会计史教程(第一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3] 武博,严旭,陈晓文.经济学与管理学区别和联系的再思考[J].经济评论,2007(5):15-20.

管理学四大职能论文范文第9篇

记者:在我国目前近千种管理学教材中,您主持编写的两种管理学教材特别耀眼,有着近50万册的年均销量。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年来,这两种教材的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着不断增长的势头,用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的话来说“几成管理学教材的经典”。您对这一现象怎么看?您理想中好的管理学教材应该是什么样的?

周:在高校教材自主选择的大背景之下,这两本书所以能长版畅销,我想从内在原因看,应该是其内容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满足了市场的需要,毕竟管理学教材必须努力为实践服务,并在结合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外部环境看,近二十年来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管理类教育迅猛发展的时期,市场需求很大,我们的书出得早,因而较早地得到许多同行老师的应用、帮助、认同和厚爱。

我理解,一本好的管理学教材,不应当只是空泛的理论阐述,而应该密切联系中国和世界管理的实际,尤其是对那些震撼人心的关键性事件,教材在内容上不能回避,理论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要有解释力。一本好的管理学教材,应当是把管理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行为来研究,不只针对大企业、小企业也针对其他组织,不只针对企业管理者、政府公务员也针对每个人,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要具有普适性。一本好的管理学教材,不应当是陈旧概念的堆砌和陈词滥调的组合,而应当动态地及时地反映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迅速变化对管理带来的影响,并预测未来的发展。

记者:听说您刚刚在北京开过高教版《管理学》第四版修订的读者见面会,和前两版修订一样,听取了不少高校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这一次修订将会有哪些新变化呢?

周:2013年高教版《管理学》即将迎来第四次修订,复旦版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也正在进行第六次再版。这两本书确实倾注了我们整个学术团队的心血,我要求我们的作者团队,必须以对用这两本书的广大老师、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以严谨、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用写专著的要求来写教材。说严谨,是说在内容框架的科学性上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说务实,是说要脚踏实地,结合中国的实际,不能“拿来主义”,要有实用性;说创新,是要与时俱进,要有前瞻性。所以,对于每一次的修订与再版,我们丝毫不敢懈怠,必须对得起每年50多万读者啊!

说到这次修订,最主要的变化有两点,其一是要更加深刻地认识“经济全球化”对管理的影响,既包括宏观的也包括微观的,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不是老生常谈,而是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比如富士康事件,就是“全球制造”背景下中国企业面临的具有代表性的管理问题;比如全球性经济危机袭来的时候,中国的管理者如何处变不惊,他们在危机管理中的经验与教训、改革与创新就是我们管理学教材生动鲜活的案例。其二是要更加充分地反映“信息化”时代催生管理革命的紧迫性,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管理的方式方法、运行规则、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至于社会生活方式和某些行业的生存状态。这两点,我们力图在新一版的教材中能有更多体现,同时要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我非常认同美国管理学会主席徐淑英教授去年在波士顿举行的美国管理学年会上提出的,管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从“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转变为“最有益于世界的”。我们写管理学教材以及讲授管理学,应该站在“让普通人的生活更美好”的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关爱人的生活,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记者:这些体现在教材内容上的变化,让我们更理解刚才您说到的一本好的管理学教材的特质,也深深地感受到您作为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周:我经常收到全国各地许多学校教授“管理学”课程的老师和广大读者的来信,对我们的教材进行点评或者提出这样那样的修改意见。每当我认真阅读这些信件时,信中的真知灼见和深厚情谊,都使我受益匪浅。高教出版社做过《管理学》一书的统计,自2000年8月第一版首次出版到2012年的这十多年间,累计发行量已超过300万册。算下来,两本书的总发行量肯定超过了600万册。于我,不是为这个庞大的数字所陶醉,而是感到无比巨大的压力和责任。几百万册的销量意味着对几百万读者的责任,大到管理学学科理论体系,小到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会对莘莘学子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把每一句话的斟酌、每一个字的勘定都放在心上。从另一方面讲,能有这么多人读我们的书,我们通过教材能为中国管理学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也许就是我们人生价值的体现吧。人生苦短,我深信这两本书的存在,可能比我的生命更长久。

记者:回首26年前您的第一本管理学教材的酝酿和编写,到现在这两种教材承载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学框架被广泛认可,能否请您回顾一下重建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的过程?

周:1987年夏天,全国许多著名高校的管理学者曾在长白山开过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研讨会,一起讨论中国管理教育的发展和重建管理学理论体系的问题。会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应该向市场经济的发源地——西方发达国家学习,我们不必也不可能重建管理学体系,把美国大学中最优秀的管理学教材拿来翻译、应用就行,用不着自己编写教材。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西方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科学体系,但管理学毕竟是涉及人的科学,而人的思维习惯、意识活动必然与所在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国情密切相关,所以结合国情重建中国自己的管理学理论体系,应该是中国管理学教育的应有之义。我个人是持后一种观点的,在美国行之有效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不可能都适合于中国,即使具有同样东方文化背景的日本的管理方法也不能照搬。所以我主张借鉴和学习的同时必须与国情结合,不能拿来主义,观点与当时还是年轻编辑的复旦大学出版社副总编刘子馨教授一拍即合,这也是我们编写出版第一本教材《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的缘起。

记者:如今再看这两本书重建的管理学理论体系,您认为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周:应该说这两本书重建的管理学理论体系,较好地贯彻了“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的方针。从理论体系上来说,基本上采用了美国经典教材中常用的以管理过程为顺序,以管理职能为模块的构建框架。但对于书中的内容、方法和案例,我们结合中国国情加以取舍、增加和发挥,实际上是将管理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起来。这是第一个突出特点。

第二个突出特点是较好地体现了“博古通今、厚今薄古、古为今用”的精神。书中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都做了必要的阐述,对新中国成立后管理思想的演变,特别是以“两参一改三结合”为代表的企业管理经验作了必要的分析和批判,有肯定,也有否定。其实,管理的实践和理论是与各个民族的文明史和各个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比如重“道”,比如守信,在中国的《管理学》教材中不应该缺席,植根于本土的“中国管理思想”可以为今天的管理工作所用。

第三个突出特点是把创新作为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进行深入阐述。这是以前所有中外《管理学》教材和文献中从未有过的。今天创新的重要性愈来愈被实践所证明,无论是国家、政府、军队、企业以及一切组织甚至个人,其活力的来源全在于创新,创新作为管理职能已被我国广大管理学者所认同,但在二十多年前提出这个观点,是要有一点学术勇气的。

第四个突出特点是书中首次提出了管理学的四条基本原理,即人本原理、系统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实践一再证明,人类的任何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守这四条基本原理,才能取得成功,才算是科学管理。这也是前人没有系统提出过的,但从泰勒《科学管理原理》开始,所有的管理学研究都是围绕着实现和完善这四条基本原理进行的。所以提出四条基本原理也应视为是我们在管理学理论上的突破。

总的来说,无论是“洋为中用”,还是“古为今用”,“创新”,或是“四大管理原理”,都是要立足中国的现实,为中国的现实服务,为中国的实践所用,这就是我们一直倡导的“管理教育中国化”。理论体系的重建也是一样,这是一个根据实践需要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迄今为止我们所做的一切,也只是学习过去、立足当下,世上绝没有永恒、没有止境。

记者:您非常看重把“创新”列入管理的职能,这也是您的教材区别于其他教材的独创之处。您是否可以进一步谈谈创新的要义?

周:在我们构建的管理学理论体系中,首先提出并始终坚持,创新应作为管理的职能之一,甚至是管理职能的核心。管理的理论、原理、方法及各项职能都需要创新,创新也深刻改变着管理,同时创新需要以其为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创新在管理中处于轴心地位。我和陈传明教授提出过“管理=维持+创新”的观点。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是创新的逻辑延续,卓越的管理是实现维持和创新最优组合的管理。面对“山寨”产品比比皆是的现状,我们更要强调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创新还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引导,包括管理学教材的编写也是一样,要基于对现实的观察和调研,更要前瞻性地提出一些观点和主张,比如在我们的教材里就较早地认识到管理教育中重视管理道德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开设专章论述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这比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整整提前了十年。管理更重要的作用应当是“防患于未然”。

记者:您的很多弟子,毕业之后都从事创新性的工作,是不是也与您将创新的理念渗透在教学中密切相关?

周:在南京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中,非常重视创新,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贯穿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比如我们对论文的创新点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甚至有学生因在此方面有欠缺而没有毕业。还记得早些年信息技术应用还不是很普遍,我有个博士生到北京的国家图书馆查阅文献,光复印带回南京的资料就有40多公斤重, 报销了4000多元的资料费,那个年代可不是个小数字。要创新,必须要有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和借鉴作为基础。

我认为,管理学的教学,不仅在于给学生讲授管理学的知识,更要帮学生找到管理学的坐标系和研究管理学理论的知识框架。同时讲授管理学的过程,也伴随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与时俱进,创新思想的潜移默化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应该是非常有益的。

你说到他们中间不少人在做创新性的工作,我想也和他们在工作中比较注重实践中的创新,能够也更善于把一线的鲜活经验,尤其是那些理论上没有反映的经验提炼和总结,并加以推广有关吧。管理本身应该具有超前性,好的管理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具备应用所学理论

指导企业管理的能力,能为所在企业引入前沿的战略管理理论与先进的方法,指导企业的发展,这也是管理学学习的意义所在。

记者:您一直十分强调实践,您的许多弟子曾不约而同地谈到您设法为他们的调研活动提供支持,是这样吧?

周:理论来源于实践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管理学理论体系的重建与完善、管理学教材的编写,同样也适用于管理学教学。所以我认为调研工作非常重要,这应当是整个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际上也是管理学如何结合国情、如何本土化的问题。

记得当年写教材的时候,我们写作团队曾几次共赴苏锡常地区的乡镇企业做调查,深入车间班组、作坊工场,与“草根”企业家促膝谈心,了解乡镇企业发展的过程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后来也曾多次借助做课题的机会,带博士生们到苏州的企业做调查研究,现场剖析企业的问题,和企业家一起讨论问题出现的症结。现在,我仍然很愿意抓住机会,随时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从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说,我就是在军队、大学、农村、工厂的基层实践中砥砺过来的。

在我的影响下,我的团队,我的学生们,也都能够实事求是地深入一线。比如南京大学商学院的贾良定老师,借助做科研的机会,走访企业,收集分析了1500多个生动的案例。科学的理论体系一定要对现实具有解释力,必须随时总结才能跟得上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对于管理中的问题,起到防患于未然的预警作用。

记者:作为从教50多年的老教师,对从事管理学教学的年轻教师,您有什么样的建议和希望?

周:作为管理学的教师,要能够将国际化的视野与本土化的实践相融合。首先知识面要宽,要有丰厚的理论积淀,中国的、外国的,书本上的、实践中的。更为重要的是,管理必须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科学研究中,应该充分重视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以实证式的研究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注重科学研究的服务性和实用性。在这里,我依然要强调调研的作用。我觉得高校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可以采取与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双向兼职,既可增强专职教师在实践环节和解决实践问题上的经验和能力,又可使课堂教学与实际保持广泛的接触和密切的联系。

一本《管理学》教材经过近20年时间的市场竞争,仍能保持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拥有如此众多的读者,在我国管理学发展的历史上,可能是罕见的。但当我敬称这是“教材史上的经典”时,周老师却说,“谈不上经典,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就像他早在1993年撰写《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的序言时写的,“我只把它看作是一个逗号”。

周老师是管理教育家。几年来,我曾多次诚恳向周老师提出专访的请求,但他总是以“没什么新东西好谈”婉拒。“不炒冷饭”是周老师的习惯,作为南京大学文科首席教授、商学院的首任院长,作为第一届全国MBA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MBA入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的他,接受各大媒体各类采访的次数很多。于我,要考虑的是如何能在内容上有所创新。当提出能否和周老师一同探讨两种教材受到广泛认可的成功经验,请他谈谈基于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学体系和理论框架是如何重建的,以及他为管理学教育普及所做的开创性工作时,周老师欣然同意。

“实践”、“调研”、“中国化”……一串串关键词跳出,管理学——这门转型期社会的致用之学,如何结合中国国情、指导管理实践,是周老师在五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思考最多的问题,也是采访中聊得最多的内容。茶席间,我们落座的惠量小院的老板季烨也加入进来,这位曾任世界500强企业的高管,如今是游艇俱乐部的职业经理人、“中国式生活方式”倡导者的年轻人,规划着他将“相对高端的第三产业需求与相对稀缺的第一产业资源相结合”的战略构想,谈着他对企业文化要义的理解——“正面、积极、创造、分享、感恩”……周老师赏识地点着头,指点我应该把这些记下来。哦,这是周老师若干年形成的“调研”的习惯使然,也是他给我上的生动的一课。

真正的学问是从对大自然对人以及人文规律的谦卑和敬畏开始的。周老师就是以谦卑敬畏之心,以化繁为简的洞察力,以实证分析的方法在管理学研究及教育领域身体力行、探究规律和创新理论的。《道法自然》是周三多老师八十寿辰之际出版的摄影集的名字,也与这位深谙管理学实践性特征的大家的高瞻远瞩一脉相承,更与他践行“管理教育中国化”且桃李天下的长者的至朴情怀相得益彰。

周老师的弟子、长江学者樊和平教授在品评周老师早年间的研究时说,“论文的先知气质与先知贡献,集中体现于它们之于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启蒙意义”。先知之为先知,不在于告诉后人和世人一切的知,而在于启蒙。周老师“行不言之教”,让人如坐春风,重拾一种久违甚至遗忘的传统:师道尊严。“师”尊严,但“道”更尊严,“师”因“道”并唯因“道”而获得至上尊严。

我以为,这是师道尊严的来处。

(上接第26页)“走近”、“走进”这些医学大家,在心灵碰撞中促进思想升华。

学生们所敬仰的这些医学大家,既有长期在医教研奋斗的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也有出类拔萃、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既有在医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军人物,也有长期默默无闻工作在乡村、精神病院、麻风病院等普通医护人员。尽管他们的人生经历不尽相同,但触动人们灵魂、震撼人们心灵,都是有着“大医精诚”的高尚人格!在学生们案例分析、生动演讲的背后,处处折射出“刻苦钻研”、“甘于寂寞”、“不惧权威”、“勇于创新”等崇高人文境界,时时闪耀着“关爱仁慈”、“不畏艰难”、“谦逊好学”、“淡泊名利”等珍贵人文涵养。说者动情,听者动心,“完善人格”可信、可敬、又可亲。

参考文献:

[1] [美]哈瑞·刘易斯(Lewis.H.). 失去灵魂的卓越[M]. 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注:“医学人文概论”课程曾用名为“医学与人文”,开设于2004年当时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合并组建成立新的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该课程被列为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2009年该课程被评选为上海市精品课程,这也是该年度上海市唯一的一门文化素质类精品课程。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04-10-15.

[4] .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管理学四大职能论文范文第10篇

罗宾斯的《管理学》(第七版)是一本比较经典的管理学著作,从它的版数就能看得出来,一直经久不衰。这么好得一本书,如果读完之后不写点什么岂不是跟没读一样。虽说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读后感,但更确切的说是读书笔记,因为书里不仅有理论,而是还有很多案例,一边读总会想到些什么其他的东西,理解之后有的问题更是可以扩展的很远,一发而不可收拾,不仅仅限于管理学的范围了。但在这篇文章里不会有扯得很远的东西,首先要说一些书中的理论,然后理论要联系实际,针对中国现在管理领域的一些问题,说自己一些浅薄的看法。

第一,书的结构。本书共有六个部分,第一篇,绪论,主要是讲管理和管理者及迄今为止的管理理论;第二篇,没有题目,因为主要讲现今环境下管理的一些影响要素,包括组织文化,全球化环境,社会责任和管理道德;后四篇,按照管理过程论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顺序,分别讲解。每一篇后面都要插入一个创业单元,也按照职能顺序分析;每一章后面的习题部分都有一个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这样一个思考单元。书里讲了很多理论,但让读者思考的东西更多,比如道德和责任的问题,就像小标签一样,时不时出现提醒你,电子商务也是,现在的新趋势嘛,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而创业单元,就像一步步手把手教你创业一样,循序渐进,这让我想起另一本书的名字,《从优秀到卓越》,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学到了点东西。书的结构安排合理,写的好不枯燥,让人有兴趣读下去。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没有案例,无论是对教的还是对学的,都是不完整的。

说到这里,有一些很重要的问题,虽然扯的有些远,但我个人认为,其实是十分重大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在这里介绍书的结构?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材没有这么好的?为什么在很多领域,比如计算机还有这个管理学,经典的教材都是外国的?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文化的影响问题。中国的管理学学术方面一直没什么成果,一来是因为天生的劣势,二来,最重要的是,一缺态度,二没方法。缺乏做学问的基本态度,据说有一个中国某大学的教授一年出了13本书,乐得不得了,觉得自己很行,可在外国呢,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个教授可能13年才出一本书,人家出的书里有多少价值是不言自明的吧。现在中国的社会整体都处在一种十分浮躁的心态下,有,计算机的书最好看外国原版的,翻译的有的说的根本不是人话,不如不看,国内的书都是互相抄,抄点字,截个图就出书了,没有半点自己经验的总结。大学里也是如此,实在不应该,论文互相抄袭,而教材竟也是这样,某大学的管理学教材,以为还不错,是自己学校编的出版的,翻开看里面的内容,基本上就是照这本《管理学》扒下来的,当然话是讲的更本土一点,但实质内容没有什么差别,这样怎么教书育人啊!你可能水平差一点,但你能研究出什么就写多少,这样一个理论体系才能慢慢的构建起来,中国现在确实没有管理实践很好的企业,但毕竟都在慢慢探索改进,这样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的管理理论。二是没方法,中国企业的实践在不断的印证这些经典理论,但缺乏足够的论据,有太多说不清的东西,关系了,人情了,这些在中国社会远比法和理更好使,没有法制观念,这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影响,不是几本书几个人就能改变的,可这种文化及其严重的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在学术领域就是没有使用定性定量研究的习惯,还有教育体制的问题,总是在读别人的书,学别人的经验,没有创新。所以,结论就是——我们写不出这样的书来。很难看的一个答案,但事实就是如此,以上的话可能说的重了点,也夸张了点,但,就像我一开始说的那样,这是一个基本问题,尤其是对于管理学这样一个实践性学科,没有态度没有方法,你研究什么啊?扯远了,打住不说了。

第二,核心概念。管理当然要从管理的定义和管理者讲起。这本书对管理的定义是:一个协调工作的活动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这个定义可以分成几个层次,第一,管理是一个过程(引出管理职能理论)。第二,管理要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有人说管理过程的核心是领导而领导的核心是激励)。第三,管理既要有效率又要有效果(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第四,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什么是组织和怎样实现目标就是决策及战略管理等)。这个定义是高度概括和总结性的,包括了最重点的理论。但定义这个事嘛,很有意思,因为,尤其是管理学,全世界恐怕有不下100种不同的定义,西方也没有定论,所以,定义这种东西是不宜深究的,理解他真正要说的就可以了,因为每一个定义都有它的侧重点,罗宾斯强调的,或者说看重的,是上面说的第二点——别人,他强调组织,领导,激励的作用,强调协作,团队。这一部分是中国的企业最缺乏的,独生子女从小就没有团队意识,文化上还很喜欢窝里斗,正所谓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啊。还有一些概念,管理者,组织等等就不想抄写在这里了,没什么太大意思,因为这些概念都大同小异。

第三,特色概念。罗宾斯写的这本书,一是对前人概念的总结,其次就是他自己对这些理论的发展,提出了他很多自己的观点,这些我觉得有创建值得拿出来说说。

上一篇:大学生校园安全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小学继续教育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