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16:03:55

管理学术论文

管理学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学术共同体;学术期刊;大数据;排序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3)10-0114-01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十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处于转型升级的时期,也是旅游研究的黄金十年。2011年,全国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已达1115所,而2002年仅407所,十年期间平均增长10.6%。而同期旅行社和星级饭店的数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4%和2.8%,旅游教学和学术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2008年6月,国家旅游局成立了颇具规模的中国旅游研究院,表明了旅游行业最高管理部门也开始重视旅游学术研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旅游发展,我国旅游研究已经逐步走出早期理论研究滞后于行业实践的困境,呈现了理论研究指导行业实践,科学研究适度超前的良好态势,形成了以多学科和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旅游学术研究个人与团队。一门学科的生存与发展必须有一批从事研究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队伍,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一批以刊载旅游学术论文为主或经常刊载旅游学术论文的学术期刊,这些就是所谓的“学术共同体”。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壮大是旅游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是一个涉及全行业、全产业链和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旅游学术共同体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交流的主要载体,学术论文是联系作者与期刊之间的纽带,也是反映学科发展水平的晴雨表。本研究以2003~2012年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审视和评价近十年来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发展现状、结构特征、空间分布和分类评价。

二、文献综述

通过统计学术期刊上的作者简历(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和工作单位等)、论文主题、关键词、学科归属等信息,来认识和评估某一学科的现状格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是一种较为简易、直接、有效和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旅游学科,有不少学者做过类似的研究,其中以《旅游学刊》为单一研究样本的论文就为数不少:如赵幼芳通过对1990~1999年期间《旅游学刊》文献库的统计研究该刊的作者人群和研究旨趣;吴必虎等通过研究《旅游学刊》1986年创刊至1999年所载的全部论文来分析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态势;曹诗图和胡书玲以《旅游学刊》为例,对我国旅游研究进行检视与反思;曾丽则从2000~2009年《旅游学刊》载文的统计来探究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董晓莉等通过对《旅游学刊》关键词的分析来解析中国旅游研究的知识体系。也有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国际旅游权威学术期刊《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来认识国际旅游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如张立生通过《旅游研究纪事》文献来分析国外旅游学研究进展,吴宇华则以此来阐述国外旅游学科体系的建构;吴必虎、邢珏珏等通过对《旅游研究纪事》30年的文献统计,分别研究了旅游学学科树构建、时空特征分析以及旅游学分支学科相关性动态演化研究。朱竑等通过《旅游学刊》和《旅游研究纪事》文献比较来研究中外旅游研究的异同和趋向。

有的学者以多种相关的学术期刊作为研究样本,如汪德根等通过《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和《自然资源学报》研究近20年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与之进行国内外旅游学术比较研究;张凌云等对我国4种旅游学术期刊的论文统计来分析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数字图书馆和学术文献数据库如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和万方数据(WanfangData)、中国学位论文库(CDDB)等不断丰富完善,使得文献资料收集和数据处理都变得更加便利和更有效率。刘人怀等以CSSCI收录的旅游研究文献来探讨我国旅游学学科发展;廉同辉等也同样应用CSSCl分析了2000~2010年我国旅游学科知识图谱;冯凌等基于期刊论文库研究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30年的发展历程与内生规律;张薇等基于SCIE、SSCI和A&HCI国际三大检索文献研究了1998~2007年全球旅游研究进展;孙业红等利用国内外旅游类核心期刊论文数据库研究了2001~2012年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类似地,刘庆余利用国家基金项目库研究20年来国家自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反映的学术态势,来总结中国旅游研究进展;朱峰等则通过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旅游类项目的分析,反思了旅游研究中存在的“去旅游化”现象。

此外,章锦河等研究了我国旅游类博士硕士学位论文,陈德广从我国旅游博士论文选题分布来研究我国旅游学科的发展,以及与北美旅游地理博士论文进行了比较研究;唐顺英利用博士学位论文库分析了近十年中国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和类型。一般而言,论文的学术价值与期刊的学术地位有着较大的关联性,大多数学者是利用学术期刊平台来研究论文。而兰超英和张凌云则是利用所载论文来研究我国旅游学术期刊影响力和影响因子。张凌云在线检索和整理的160种国际旅游学术期刊,其中英文期刊132种,其他语种27种(不包括中文期刊),并给出了35种英文主要旅游学术期刊的主编、主编工作单位以及出版方等信息,对其中的20种学术期刊选题方向进行了分类统计,研究我国学者利用《旅游研究纪事》和《旅游管理》进行国外研究综述和中外旅游比较研究的状况。

在国外,谢尔顿(Sheldon)、乔噶南等(Jogaratnam,et al.)分别分析了1980~1989年和1992~2001年学术机构对于《旅游研究纪事》、《旅行研究杂志》(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和《旅游管理》(Tourism Management)等3本旅游学术期刊的论文贡献;瑞安(Ryan)以35种旅游、酒店管理、休闲和旅游文化等相关学术期刊上在线被点击的数量,对刊物和作者进行了排序;麦克切尔等(Mckwecher,et al.)研究了旅游与酒店管理类学术期刊的评价方法。近年来,国外同类研究中影响较大的是帕克等(Park,et al.)在《接待业与旅游研究杂志》(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Research)发表的“新千年的第一个十年:酒店及旅游研究——根据6种杂志按照作者、大学和国家进行排序”,其成果已受到国际旅游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上述国内论文对于认识我国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旅游学术研究概貌和基本特征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但是,由于旅游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和跨学科等特点,目前,旅游学科并没有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而是寄生在其他学科中成为该学科的一个分支,缺乏母学科的归属。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旅游归于管理学门类之下,在出版系统又将其归为地理类,如《旅游学刊》是与《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划为同一类别,而在图书管理系统(中图法)中,旅游归入经济学门类。正是由于旅游学科的这一特性,使得上述研究涉及的样本数和样本框都受到了较大的局限。上述成果中样本数量最多的也只抽取了3000多篇论文(且研究的时间跨度为10年,平均每年不足300篇),少的只有几百篇,而抽样范围也主要集中在几本刊物上。事实上,旅游论文的分布具有类似于长尾理论(The LongTail)的学科分散性,仅统计几本旅游或与旅游学科密切相关的学术期刊,无法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价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学术成果和学科建设。

同样地,帕克等只是选取《接待业与旅游研究杂志》、《国际酒店管理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康奈尔酒店季刊》(Cornell Hospitality Quarterly)、《旅游管理》、《旅游研究纪事》、《旅行研究杂志》等6本旅游学术期刊(共选取了10年期间发表的2834篇论文,平均每年283.4篇),来研究全球的旅游学术概貌,其结论难免以偏概全。目前,进入SSCI的旅游类(包括户外运动和休闲)学术期刊已经达到35种之多,而帕克等只是在酒店和旅游的学术刊物中各选取了3种,像《可持续旅游》(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旅游地理学》(Tourism Geographies)、《旅游经济学》(Tourism Economics)等均未列入,更何况一些旅游学术论文是发表在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心理学、生态学等主流学术期刊上的。如英国学者巴勒特(Butler)关于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的著名论文就是发表在《加拿大地理学家》(Canadian Geographer),一本影响力不大的非旅游学术期刊。又如以色列著名的旅游社会学家科恩(Cohen)一些有影响的论文大多发表在《社会学年度评论》(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社会学》(Sociology)和《社会学研究》(SocialResearch)等社会学主流刊物上。

三、方法与数据

衡量作者、大学和研究机构对学术研究的贡献一般采用的方法有:问卷调查、引文分析、内容分析和德菲尔法。但这些研究都是基于小数据的抽样调查。如前所述,旅游学科分别散布于各个学科门下,刊物名称中含旅游的寥寥无几,而进入北大核心期刊的仅《旅游学刊》一种,进入南大核心(CSSCI来源期刊)的也只有《旅游学刊》、《旅游科学》两种,以及南大核心扩展版的《旅游论坛》。这就意味着大量的旅游学术论文都是发表在非旅游刊物上的。兰超英等应用布拉福德分散定律(Bradford’s law ofscattering),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ese JournalFull-text Database)、维普和万方3个数据库中的6367种期刊刊载的80831篇论文进行了检索,确定了89种期刊为核心区刊物(但未剔除非中文核心期刊和非CSSCI来源期刊),并对核心区期刊的载文量、被引频次、下载频次和影响因子进行测量和评价。尽管89种期刊数量已经较之以往的研究放大了许多倍,但从方法论上看,仍属于小数据的抽样。事实上,旅游学科的论文分布非常类似于安德森(Anderson)提出的长尾理论。因此,本研究尝试大数据(big data)的方法,让数据说话,通过更多和更杂的数据,达到更好的效果。具体地说,大数据遵循以下3个原则:1)利用所有的数据,而不再仅仅依靠一小部分数据,全数据模式就是,样本=总体;2)允许数据的混杂性,不苛求精确性;3)不强调因果关系,而是看重相关关系。

综上,本文采用全样本的研究方法。在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CSSCI数据库(不计扩展版)、CSCD数据库中分别设计了25组字段进行“题名”或“关键词”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2003~2012年),共得出74497篇文献。对这些文献再从“作者、年份、标题、期刊”等多个方面对各数据内部和各数据之间跨库进行,并经删除发表在增刊上的文献,以及会议通知、会议报道、专访、征稿启事、广告等非学术性文章,论文数量还剩下20895篇。最后,再根据出刊周期,剔除旬刊、周刊和半月刊等出版周期较短的刊物,得到论文样本数为16024篇。

为了使本研究的成果便于国际比较,在评价和计分时,采用帕克等的标准和口径。1)作者评价和计分:假设一篇文章有Ⅳ个作者,则每个作者的得分为1/N,将该作者每篇文章的得分相加即得“总分”,按作者出现的频次统计“文章总数”(作者现任职为2013年8月通过各作者机构官方网站查询得出);2)作者单位的处理:仅计一级学校和单位,分校、二级学院及下属部门均纳入一级范围内。假设一篇文章有Ⅳ个作者,某一作者分属M个作者单位,则该文章下属的每个作者单位得分为1/NM。频次N指某一单位在Ⅳ篇文章中出现过。

目前,旅游学科的分类归属在旅游学术界内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此外,学术界和出版界对于旅游学科的分类差异更大。本研究采取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的学科分类和旅游文献中的具体研究内容进行整合和调整,共分为:旅游理论和研究、旅游地理、旅游策划及规划、旅游公共管理与行业管理、旅游教育、旅游道路与交通、旅游环境、旅游心理、旅游营销、旅游信息化及应用、旅游法、旅游人文、旅游经济、目的地和区域旅游发展、其他等共15大类,在大类下设90个二级分类和120个三级分类。

四、结果与简析

通过检索近十年(2003~2012年)的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CSSCI数据库、CSCD数据库,并按前述的方法经处理加工得到论文样本数为16024篇;期刊样本数为784种;作者样本数为13608人;作者单位2565家。平均每本期刊载旅游学术论文20.44篇,平均每位作者撰写1.18篇论文,平均每家机构5.03位作者。这是我国近十年旅游学术共同体的一些总体特征和基本状况。由于这些因子是呈长尾分布的,总量和均值无法揭示其内在的样本结构和优势样本的形态特征。

1.刊载旅游学术论文的期刊排序

在784种来源期刊中,按照载文数量和旅游论文所占全部论文的比例列出前100本学术期刊(表1)。

这100种期刊占期刊总样本的12.76%,刊载的论文数12124篇,占全部旅游论文样本的75.66%。列在前10位的,除《旅游学刊》和《旅游科学》外,地理类刊物4种,经济类和商业类各2种。从学科结构看,地理学在旅游学术研究贡献最大,在100种期刊中地理学的刊物达18种,其中还包括地理学界的权威刊物《地理学报》,以及所有较具影响力的地理学期刊。其次,经济学类也有18种之多,但这些期刊在经济学界学术地位不像地理学这样显赫。相比较而言,在教育部学科分类中,旅游管理虽作为管理学门类下的分支学科,但管理类的学术期刊仅有3种,且《管理世界》、《管理学报》、《南开管理评论》等著名学术期刊榜上无名。

2.旅游院校和科研机构排序

对2565家单位的作者应用上述介绍的评价和计分方法,列出前100家旅游院校和科研机构(表2)。表2中所称的旅游院校和科研机构系指设有旅游系科(或专业方向)和研究旅游的科研院所(或非实体研究中心)的教学科研机构,得分值与频次值之间差距程度说明作者所在单位的团队中与外部单位合作的程度。根据每个机构的得分利用自然间断分类法(natural break)将前100名的旅游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分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AAAAA级至A级,共分5个等级,阈值区间分别为[39.33,65.17 ],[68.22,103.35],[108.82,162.20],[168.65,254.10],[293.70,431.72]。自然间断分类法是通过标识数据值之间的间断点,基于数值自身特征的自然分组分类方法,一般选取数值跳跃相对大的临界点。该方法保证每个级别组内各得分数差异最小化,组间得分数差异最大化。

由于统计的是2003~2012年期间的论文累计数,一些成立历史较短的单位在排序上会因此受到影响。如2008年6月才开始筹备成立的中国旅游研究院仅列在第82名。

从排列在前9位的单位看,全部都是地理学科背景,中国科学院的论文数达465篇,几乎涵盖了全国各省(市、区)的相关研究所(研究中心),但仅位于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家,发表的论文就有251篇,占到54%。这一结果与表1得出的结论互相印证,说明地理学对于旅游学科的贡献要大于其他相关学科。此外,还可以从表2中具体看出每个院校机构的重点研究领域和研究优势,以及在旅游学科各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内哪几所旅游院校和科研机构处于领先地位,也可以按照专业方向和专题列出排序,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展开论述。

将表2的机构以所在的城市为单位,将分值累加,可以得出全国前100所旅游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城市分布图(图1),从这一分布图上,可以发现这些机构的地理分布密度,竟然与我国著名的人口地理学创始人胡焕庸1935年提出的人口密度分布线,即从黑龙江瑷珲(今黑河爱辉区)到云南腾冲的“胡焕庸线”高度吻合。这是偶然巧合,还是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3.论文作者排序

论文作者是旅游学术共同体的核心,也是旅游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用上述评价和计分方法,列出前100名作者(表3)。由于可能存在同名同姓的情况,已经对前100名的作者逐一进行了核实,排除了不同的作者论文汇集在同一姓名下的可能。

从表3中也同样可以发现,地理学对于旅游学科的重要贡献。在前10名的作者中,除了位列第5名的作者是管理学背景外,其余9名的学术背景都是地理学。此外,作者的得分值与频次值之间差值大的话,一般为学术(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基金项目主持人等,也就是本单位的学术骨干。将表3与表2对比可发现,在表2中名列前茅的单位,其研究团队成员在表3中不仅排名较为靠前,而且,进入前100名的人数也相对较多。从中可以窥见这些学术机构的整体实力、学术骨干和在全国的相对地位。与表2相似,也可以从表3中具体看出每位学者的重点研究领域和研究优势,以及在旅游学科各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内哪几位学者处于领先地位,也可以按照专业方向和专题列出排序。

4.旅游学术研究主题分类

为全面了解16024篇论文的选题分布情况,对所选的论文样本进行主题的聚类分类,分类方案主要参考《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通过标题、关键词和摘要等内容信息确定二级分类和三级分类,如果上述内容的信息不充分、不确切的话,则可通过对全文进行语义分析来确定(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在15个大类中,旅游地理的论文达3032篇,列第一。而且诸如在旅游策划及规划、目的地和区域旅游发展等类别,属于旅游地理学的应用领域,在其中的作者也大多是从事地理学研究的。总之,从表4可以看出近十年我国旅游学术研究的概貌。本研究收集到的数据也支持增加时间维度的研究,即可以对选题结构进行逐年研究,从而寻找出各选题之间此长彼消的演变规律,以及背后的成因,并利用大数据对未来走势进行预测和推论。受本文篇幅所限,这部分研究暂未涉及。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借鉴大数据的全样本方法,研究了近十年来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现状和格局,得出了一些较之以前同类研究更全面、更系统的结论。与国外同类研究(大多是研究全球)相比,本文(仅研究一国)的文献样本数都较前者多出近十倍、作者样本数多出几十倍,期刊样本数更多出上百倍。但必须指出的是,论文数量只是衡量学术影响力和学术贡献度的一个侧面,论文的学术质量还与被引频次和下载量相关,本研究之所以没有考虑这些因素是为了保持与帕克等采取的研究方法相一致,以便于进行国际比较(限于篇幅本研究没有涉及)。

本文的不足之处是,在方法论上,只是借鉴了大数据中的全样本概念,数据来源也仅限于三大数据库,没有跨领域、多渠道地收集更多的相关数据,特别是动态数据。对于已获得的数据,未能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和数据挖掘,表1~表4中披露的数据以及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也还有进一步分析研究的空间。此外,数据采集的范围还不够多样,如没有采集作者的年龄(这对于研究学术梯队尤其重要)、性别、学历、职称、职务、博硕士生导师、海外留学经历、学科背景、工作经历、师承关系、基金项目、所获奖项等个人信息,也没有采集作者单位的人员规模、学术资源、学科重点、发展条件等相关信息,从而未能挖掘和发现更多更有价值的结论,也没有对全样本的学术论文进行一些专题或关键词的文本分析和数据挖掘,这也是本研究下一步工作的努力方向。

最后,必须说明的是,本文采用的评价和排序方法只是为了与帕克等的研究相对应,并不意味着没有可商榷之处。事实上,论文的数量只是衡量学术贡献的一部分,学术著作、会议论文、研究报告等也都应该成为衡量指标。乔噶南等和瑞安也持有类似的观点。所有这些都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采集海量半结构、非结构性数据,综合应用语义分析、模糊识别、文本分析等人工智能技术来寻求一种有效的算法方案。

管理学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 引文分析 研究人员 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吸收能力 科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250.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6-0021-05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of Researchers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Wen Tingxiao Liu Xiaoying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Abstract: According to bibliometrics theory and citation analysis principle, the quantity and distribution of referenc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researcher's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absorbing abil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hypotheses and inferences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principle, and chooses five evaluation indexes such as paper publishing quantity, references quantity, references quantity per paper, ratio of Chinese and English references, ratio of all types of references. In order to prove the hypotheses and inferences, this paper chooses nine authoritative Chinese academic periodicals as sample to carry out citation statistics and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 makes known that reference quantity and structure can be used as the foundation to assess researcher's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absorbing ability.

Key words: bibliometrics; citation analysis; researcher;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informatin asorbing ability; scientific evaluation

CLC number: G250.25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6-0021-05

文献计量学和引文分析法告诉我们:科学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科学研究人员总是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对研究现状掌握越充分,越能表现其创新性和创新能力。而把握研究现状最好的方式就是了解现有文献和信息,对现有文献和信息了解越充分,就越能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上进行创新。所以牛顿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一点,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对文献和信息的查寻与获取能力也自然成为衡量和评价研究人员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据和指标。创新是相对于已有的研究成果而言的,为了体现其研究成果的创新性,研究人员在从事研究过程中会尽量查寻现有文献和信息,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会尽量列出相关文献。据此,我们可以认为:一般来说,信息获取能力越强,参考文献列举就越充分。除非研究者认为无须列举或有意省略,而这往往会带来学术风险,如违反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

按照文献引用规范的要求,被引用文献应当是全部相关文献中质量最好和相关度最高的,而且只要引用就必须列举。这就意味着,文献引用必须建立在对相关文献实现充分获取的基础上。在信息查寻中存在一个“索普定律(M・E・Soper)”[1][2]:文献引用与相关文献和信息的可获得性密切相关。用户在利用信息时总是倾向于选择距离较近、容易获取的信息源。这一方面说明,用户在信息获取中存在求便心理和占有准则,另一方面也说明,用户信息获取量与其能力大小有关。这种求便心理是建立在用户平常注意信息源获取和积累的基础上的,这也是一种信息获取意识和能力。由此可以认为,利用引文数量特征及分布规律来初步判断研究者的信息获取能力是可行的。

1 引文分析的基本原理

1.1 引文分析的理论依据

从根本上讲,科学文献之间的相互引证由科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所决定。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认为:[3][4]研究人员的引证行为和引证动机受一定规律的支配。科学文献的引证与被引证,是科学发展规律的表现,体现了科学知识和情报内容的积累性、连续性和继承性,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统一性原则以及学科之间广泛的交叉、渗透和综合现象。科学文献作者在创作科学论文时,不可避免地要引证他人的文献,汲取别人的经验和成果。因此,科学工作者的引证行为是科学活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科学交流不可缺少的部分。科学文献的作者一般不会在论文中无缘无故地引证与其论述主题完全无关的文章。文献的相互引证有多方面的原因。温斯托克(M・Weinstock)在进行系统归纳后指出,文献被引证大概有15种原因。引证行为和引证动机为我们从事引文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1.2 标注引文的重要意义

标注引文(参考文献)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而且也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科研活动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在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中标注引文可以起到如下作用:[5][6][7]

(1)体现科学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历史;

(2)尊重和保护他人的著作权;

(3)精练文字,缩短篇幅,避免重复;

(4)便于编辑和审稿人准确评价论著的学术价值和技术水平;

(5)提供情报信息线索,与读者共享信息资源;

(6)通过引文分析对论文、作者、期刊、机构等的学术影响力(应用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等指标)做出客观的评价;

(7)有助于建立科学公正的国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评价平台;

(8)促进科技信息、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研究,推动学科发展。

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在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中实事求是地标注参考文献,而科研工作者在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中也会根据所获取的信息和实际需要来列举参考文献。

1.3 引文量大小的决定因素

引文分析原理告诉我们:“引证行为为何会发生”、“引证行为的测度指标、工具与方法”、“引证原理的主要应用”,但并未指出“引文量大小的决定因素”以及“引文量与信息获取能力的关系”。

一般来说,科学文献中引文量的大小取决于如下因素:

(1)与信息获取能力有关,信息获取能力强则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大;

(2)与学术规范和引用规范有关,学术研究越规范和引用要求越规范的领域和地区,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大;

(3)与科学论文的类型有关,综述性和述评性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大,一般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小;

(4)与学科领域有关,不同学科领域的论文的包含的引文量大小不同;

(5)与研究主题有关,原创性和前沿性主题研究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小,热点和焦点研究主题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大,普通主题研究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更大。

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统计,一个科研人员花费在查找和消化科技资料上的时间自占全部科研时间的51%,计划思考占8%,实验研究占32%,书面总结占9%。[8][9]由此可见,科研机构、企业或者科研人员花费在科技出版物上的时间为全部科研时间的60%左右。如果能够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就能缩短文献查阅时间,提高科研效率,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创造性的研究中。可见,一个科研工作者如果其信息获取和吸收能力不强,要想提高科研效率,开展创造性研究是不可能的。

1.4 基于引文分析理论的假设

基于引文分析原理,我们可以建立以下假设:

假设一:所有的学术论文都是在遵守学术规范的前提下完成的,研究者在完成学术论文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列出相关参考文献,以体现其论文的创新性。

假设二:研究者在完成学术论文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尽量把其能够搜集到的相关文献列在参考文献中,以表明当前研究现状、论证其学术观点。

假设三:研究者在完成学术论文的过程中,在列举参考文献时,一般都会优先列举容易获得的文献、权威人士的文献、高质量的文献、高级别的文献来论证其观点。

假设四:学术论文中没有列举参考文献,一般可以认为,要么研究者信息获取能力有限,无法获取所需信息;要么学术论文中所包含的观点为完全创新,不需要列举参考文献;要么学术论文中所述观点为常识性知识,无须列举参考文献。

假设五:基于以上假设,可以认为,学术论文中所包含的参考文献数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研究者在完成学术论文的过程中获取相关文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学术论文中所包含的引文量与研究者信息获取能力相关。

1.5 基于引文分析理论的推论

如果以上假设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推论:

推论一:不同学科的学术论文中参考文献的平均数能反映各自学科领域研究人员信息获取能力。一般来说,不同学科对研究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求不同,要求越高,学术研究越规范,列举的参考文献就越多,对研究人员的信息获取能力要求就越高。

推论二:不同级别的学术期刊中的论文中所包含的参考文献数量不同(如按影响因子区分的期刊类别),一般来看,高级别的学术期刊中的论文创新程度要高于普遍期刊中的论文,为了体现其创新性,高级别的学术期刊中的论文应包含更多的参考文献。

推论三:不同学科、不同级别学术期刊的学术论文所包含的参考文献中,中文和外文参考文献的比例不同,反映了不同学科和不同学术期刊对研究者外文水平的要求和获取外文信息能力的要求。

推论四:不同学科和不同期刊的学术论文所包含的参考文献中,不同类型载体的参考文献数量不同(如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等),反映了研究者获取不同类型载体文献信息的能力。

推论五:不同学科和不同期刊的学术论文所包含的参考文献中,被引期刊的影响因子之和和平均影响因子,反映了该领域研究者获取高质量信息的能力。

2 基于不同学科期刊引文的数据调查

2.1 样本选择

为了证明以上假设和推论的合理性,本文选择了图书情报、经济管理、法学、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中11种具有代表性的中文权威学术期刊来进行数据调查,基本覆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要学科领域。由于每种学术期刊每期的载文量及论文中所包含的引文量大体相当,变化不大,相对稳定,因此本文仅以每种中文学术期刊2011年第1期刊出的论文中所包含的参考文献为调查统计样本。实际调查表明,这种随机样本抽取方法抽出的样本尽管数量不大,但具有代表性,能够有效反映样本整体情况,具有稳定性和可检验性。进行尝试性研究是可行和有效的,能够推广。这11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及所属学科如表1所示。

2.2 指标选择

根据引文分析原理,本文重点选取了5个关键指标来重点统计分析中文学术期刊中引文数量及分布特征,据此来考察引文量及分布与信息获取能力的关系。5个关键指标如下:

(1)载文量:即每种中文学术期刊每期发表的论文数。

(2)引文量:即参考文献总量,包括每篇论文的引文量和每种学术期刊每期的引文量。

(3)篇均引文量:即每种学术期刊中每篇论文的平均参考文献含有或占有量,等于每种学术期刊每期的引文量除以每种学术期刊每期的载文量。篇均引文量可以反映每种期刊的平均引文量和每个学科论文的平均引文量。篇均引文量反映的是论文、作者、期刊和学科的信息吸纳能力。

(4)中英文参考文献的比例:即每篇论文所含参考文献中中英文参考文献在引文量中所占的比例,可以推广至期刊和学科中英文参考文献在引文量中所占的比例。它反映的是论文、作者、期刊和学科吸纳英文信息的能力。

(5)不同类型参考文献比例:即每篇论文所含参考文献中图书、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文献、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网络引文等文献类型的比例。它反映的是论文、作者、期刊和学科吸纳不同类型信息源的能力。

2.3 数据调查

通过调查统计,2011年第1期9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引文量及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3 数据分析及基本

3.1 引文格式不统一,有待规范

在文献计量学中,引用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引”,即直接引用(观点、数据、结论等的直接引用,一般用引号标出,按照一定的格式标注,如括注、脚注和尾注,通常也称为注释);一是“用”,即间接引用(观点引用,援引已有的知识成果,作为信息源而利用,一般不用引号标出,以尾注的方式标注,通常称为参考文献或引文)。

在我国,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对参考文献的标注要求和格式不统一,即使是在同一学科内的不同学术期刊对参考文献标注的要求和格式也不统一,学科和期刊差异较大,不利于有效开展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中的引文分析研究,有待规范。借鉴国际标准或建立我国统一的参考文献标注格式和标准都是有效的举措,需要学术界呼吁和有关部门重视。如国际通用1979年创建温哥华格式,2006年2月采用最新版本。我国文后参考文献标注格式采用GB/T 7714-2005。但很多学术期刊并未规范使用这些标准。

从11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引文(覆盖经济学、法学、管理科学、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数学、化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11个学科)的调查数据整体上来看,我国学术期刊引文标注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引”(注释)、“用”(参考文献)不分或不完全区分。大多数学科领域的期刊都没有区分“引”(注释)和“用”(参考文献),或者是将两者混在一起。如《管理学学报》、《中国管理科学》、《数学学报》、《化学学报》、《物理学报》和《计算机学报》就没有区分“引”(注释)和“用”(参考文献),而《法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则将两者混在一起脚注。二是格式不统一。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的期刊在标注格式上基本一致,而在社会科学领域,基本上是一个学科、一种期刊一种标注格式。三是标注不完整。在所调查的9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中,除《管理学学报》、《中国管理科学》和《计算机学报》有文献类型标识外,其它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都没有。《经济研究》期刊论文中还没有标注引文序号。

3.2 篇均引文量不高,信息获取能力有待加强

论文和期刊的平均引文量,是考察论文、期刊和作者吸收他人学术思想的水平。平均引文量通常可以反映论文、期刊和作者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交流程度的高低。篇均引文量反映的是论文、作者、期刊和学科等的情报信息吸收能力。篇均引文量是与情报信息吸收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密切相关的,虽然篇均引文量小可能不能说明作者信息获取能力差,但篇均引文量大则能表明作者信息获取能力强。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应尽量对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或主题进行全面的了解,这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本领域或主题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没有一定信息获取能力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从所调查的9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篇均引文量来看,尽管每种期刊的篇均引文量都高于全国各种学术期刊的平均水平,但与国外学术期刊的篇均引文量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国内1 765种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平均引文量为10.01条/篇;另据2008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国内6082种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平均引文量为7.92条/篇。而国外期刊的科技论文的平均引文量超过30条/篇。[10]这一方面说明国外研究者注重相关研究领域信息的获取,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外研究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注重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从所调查的9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的篇均引文量来看,高于30条/篇的只有《法学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两种,分别为42.89和60.6,如果去掉注释的话,则篇均引文量只有37.33和51.13。虽然仍高于国外科技论文的平均引文量,但是与国外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期刊相比,则又存在较大的差距。[11]据统计,每篇外文论文的引文量平均比中文论文的引文量要多6篇,它反映了国内外研究者在文献利用上的差距。[12]综述性论文的引文量则尤其如此,我国综述性学术论文的引文量一般在15~100篇之间,个别论文引文量较小。而国外综述性论文一般较长,参考文献量也较大,大多在100篇以上,多则达几百篇。

3.3 英文引文比例上升,仍需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国际化,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借鉴和交流十分频繁。研究者在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活动过程中,会尽力了解国内外某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站在学科研究和发展的前沿上,才能生产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研究科学论文中引文语种的分布,正是测度作者获取和利用国外文献和信息能力及情报信息吸收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查寻和获取外文资料和信息的能力在科学研究活动过程中意义重大。

引文是由不同语种的文献构成的。中外文引文比例的大小反映的是研究获取和吸取外文信息的能力。某一种语种的引文量越大,说明该语种比较重要和常用。对我国《大气科学》、《金属热处理》等10种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1979年的引文统计表明:[13][14]中文引文量占全部引文总量的27%,英文引文量占58%。这说明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要掌握英文,再加上中文,就足以查阅所需文献和信息的85%。而对《数学学报》的引文统计分析表明:[15][16]引文语种只有四种,中文、英文、俄文和德文。其中英文占73.99%,中文占23.88%,约为英文的三分之一,俄文和德文数量极少,只占2.14%。在数学领域,我国科研工作者只要掌握英文,就可获得97.86%的信息量。两种调查的结果都表明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都特别高,这一方面说明国际上以英文发表可供查阅的相关学科文献和信息数量多,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研究人员多数是以英语为工具检索国外资料的。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11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论文所包含的引文中,中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分别为:《中国图书馆学报》中文引文量占71.54%,英文28.46%;《情报学报》中文引文量占46.08%,英文占53.92%;《经济研究》中文引文量占39.23%,英文占60.77%;《法学研究》中文引文量占71.51%,英文占28.49%;《管理学学报》中文引文量占32.9%,英文占67.1%;《中国管理科学》中文引文量占39.69%,英文占60.31%;《中国社会科学》中文引文量占68%,英文占32%;《数学学报》中文引文量占6.22%,英文占93.78%;《化学学报》中文引文量占21.37%,英文占78.63%;《物理学报》中文引文量占33.87%,英文占66.13%;《计算机学报》中文引文量占6.99%,英文占93.01%。其它语种的引文极少,几乎没有。调查结果表明,除《中国图书馆学报》和《中国社会科学》两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中文引文量的比例大于英文之外,其它期刊9种学术期刊的英文引文比例都高于中文,自然科学中文学术期刊英文引文所占比例大于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社会科学领域,人文社会科学如哲学、历史、法学、文学等中文引文所占比例大于英文,而经济学、管理科学和情报学等英文引文所占比例要稍高于中文。《数学学报》和《计算机学报》英文引文所占比例最高,特别是《数学学报》,较之前的引文统计调查,英文引文所占比例大大提高了,从73.66%上升到93.78%,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学术期刊在投稿须知中还明确规定了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或一半,如经济学和管理学学术期刊。如此看来,我国部分学术期刊在引文语种的分布上具有倾向性和导向性。总体来看,英语已成为我国科研工作者获取国外资料和信息的主要语种。

3.4 引文类型来源狭窄,有待拓展

研究引文的文献类型分布,可以了解本学科论著的文献信息来源及其构成比例,从而确定各类文献载体的情报价值以及研究者获取不同类型文献信息的能力。引文统计调查表明:[17][18]在所有被引文献中,期刊论文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图书,特种文献中的专利说明书、科技报告、会议文献、技术标准、产品样本、学位论文等的被引率有上升的趋势。

从这次调查的结果来看,9种中文学术期刊论文所包含的引文中,除《中国社会科学》图书所占比例最高外,其它学术期刊引文中期刊论文所占比例都远远高于其它文献类型。可见,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更多地倾向于引用图书,尤其是经典著作,如哲学、历史、文学。本次调查还有一些新的发现:一是期刊论文所占的比例在逐渐上升;二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们更多的引用会议论文;三是网络引文开始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逐渐增加,图书情报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关注最多,而经济、管理和哲学、历史、文学等领域则极少使用网络引文,法学领域使用网络引文主要是做案例分析;四是报纸和各类报告受到经济、管理和法学领域研究者们的青睐;五是大量具有重要情报价值的信息源被我国科研工作忽略,如学会论文、专利等。这一方面可以说明我国研究者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需要拓展,另一方面也证明我国科研工作者在获取和利用不同类型信息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文庭孝等.信息咨询与决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69.

[2][5][13][15]罗式胜.文献计量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183-184,116-117,134-139.

[3][6][12][14][16][17]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17-318,370-371,424.

[4][7][18]王佃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及几个相关问题[EB/OL].[2011-04-28]..2010-04-09.

[10]翟凤岐,张芝兰.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引文调查与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1):35-46,95,98.

管理学术论文范文第3篇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N:21-1558/C)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为中国人文社科AMI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国家哲社文献中心“最受欢迎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优秀社科学报、全国编校质量优秀期刊、辽宁省一级期刊、辽宁省高校优秀社科期刊,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波兰《哥白尼索引》等收录,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中教数据库、博看网等数据库的全文收录期刊。编辑部及学报曾荣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先进集体(2次)、辽宁省科技期刊先进集体、全国文科学报优秀编辑团队、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2次)、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网站(2次)等荣誉称号。

该杂志旨在推动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和跨学科学术交流,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以鼓励原创研究和学术讨论为目标,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向学术界和社会大众传播最新研究成果。该杂志注重学术严谨性,接受匿名评审,保证学术论文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在内容方面,该杂志涵盖了各种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不拘泥于某一特定学科或研究领域。它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学术论文、综述、研究报告、学术评论和学术观点交流等。通过刊登优秀的学术论文,该杂志为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观点和分享研究成果的平台。

管理学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2)02-0116-06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改革开放以来,管理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迅速发展,管理学科研究生人数越来越多。但是,我国管理学科的研究生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照搬西方管理学理论,不能很好地与我国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了培养具有应用技能的高层次人才,国家也在有意识地调整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因此,对管理学科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也理应作出调整。我国管理学科研究生教育遭遇的瓶颈,归根到底是研究生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

国内学者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做了一些研究。李晓娟总结出提高理工科博士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包括注重创新品格、创新思维的培养、重视科研实践、开展学术交流以及严把学位论文选题及评审关。杨春梅、陶红认为需要通过保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重视研究方法的训练和采用研究型学习的教学方式,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李海波、董维春认为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而自由的学术氛围需要通过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建设创新型导师队伍、构建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平台、完善服务体系来实现。已有研究多属于观点陈述型和经验总结型,实证研究稀少,研究的客观性不足。此外,国内学者还没有专门针对管理学科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与管理学科研究生数量迅速增加的情况不相称,更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强烈需求。本文将借鉴其他学者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尝试构建管理学科研究生评价体系,并结合某大学管理学科的具体情况,对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应对措施。

二、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些能力难以用精确的数值来衡量,因此给测定带来了难度。实践和经验表明,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可以通过科研行为和科研业绩来体现。本文拟定了以创新基础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为一级指标的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下又设置了二、三级指标(见表1)。其中,创新基础能力主要通过课程成绩和课外阅读情况来体现。专业课学习是研究生从学习知识到开展科学研究转换的重要阶段。通过专业课学习,研究生不仅能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同时能够培养其科研能力,包括文献搜集、处理和阅读能力,文献综述写作能力。将课程成绩划分为专业基础课成绩和专业选修课成绩。课外阅读是研究生完善知识体系,把握学术动态的重要手段,课外阅读包括阅读专业著作与阅读中英文期刊。

学术论文、科研项目是科学研究的直接产物,而科学研究的过程实质上是知识创新的过程,因此,学术论文、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能够反映研究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在设置的三级指标中,既有体现量的指标(数、参与项目数),又有体现质的指标(所在期刊级别、参与项目级别),还有体现参与程度的指标(作者顺序、项目报告贡献排名)。

学术交流能力也体现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学术会议场所是一个富有民主气氛的场所,研究生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学术交流,一方面报告自己的研究工作与成果,让同行了解、评价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又可以与同行学者直接交流沟通,学会怎样评议科研工作。由此可见,学术会议是学术交流的高级形式,参加学术会议的次数、级别、学术会议投稿及被录用情况间接体现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是指研究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主要通过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来体现,在这两个二级指标下也从量、质和参与程度三个方面设置了三级指标。

(二)指标权重系数设置

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之间既存在质的关系又存在量的关系。指标体系结构模型的建立已经解决了各个指标之间质的关系,剩下的量的关系需要通过设置各个指标的权重来实现。本文采取层次分析法设置各级指标的权重,最终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见表1。

三、某大学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调查分析

(一)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为弄清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对象为某大学管理学科各年级研究生,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硕士研究生227份、博士研究生20份(只涉及管理科学与工程与企业管理两个博士专业),工商管理硕士(MBA)40份。回收问卷296份,回收率为98.7%,其中有效问卷总数为288份,有效率为97.3%,问卷总体的有效性良好,数据较为完整,同时调研涉及管理学科的多个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专业)(见表2),使调研效度大大提高。

本文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量化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级量表形式,各项指标的测度采用五分制。严格的五分制形式为最终的计算与总结奠定了基础。依据以上赋值,通过计算,最终结果见表3。

如表3所示,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总体得分为0.65。具体到一级指标,创新基础能力得分为3.46,知识创新能力得分为0.64,学术交流能力得分为0.25,创新实践能力得分为0.26。第一项指标得分相对较高,后三项的得分很低,这表明研究生具备了较强的基本能力,基础知识扎实,课程学习成绩良好,但是在知识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方面较欠缺。

博士生作为高一层次的科研人才,优势显而易见。博士生的总体得分0.77高于硕士生的0.63,具体到一级指标,博士生的创新基础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比硕士生高,在创新实践能力上博士生的得分低于硕士生,说明博士生将大多数时间放在了理论研究和科研项目上。

工商管理硕士总体得分只有0.17,具体到一级指标,创新基础能力得分为2.6,明显低于科学学位硕士,知识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基本为零。由此可见工商管理硕士与科学学位硕士的明显不同。本文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针对科学学位研究生设计的,而对工商管理硕士创新能力的评价要具有针对性,要凸显工商管理硕士的特点和不同的培养目标。

具体到研究生个体,如图l所示,大多数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分数偏低,在0.5以下,个别研究生创新能力相对较高,在3左右,处于分数中间位置的研究生权重不大,导致研究生整体的创新能力分数偏低。

(二)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具体指标分析

1.课程成绩

调查显示:无论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选修课,大约90%的研究生平均成绩都高于80分,无不及格学生。从创新能力评价的得分也能看出研究生的课程成绩表现良好,总体得分4.01,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达到3.96和4.21的高水平。说明经过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专业课的学习,研究生已经掌握了必要的专业知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

2.阅读专业著作情况

总体来看,研究生平均阅读专业著作数量偏少。70%以上的研究生每学期阅读专业著作数量少于4部,甚至还有4.76%的同学从未读过专业著作。博士研究生每学期阅读的专业著作数量明显较高,60%的博士生每学期专业著作的阅读超过5部,而只有25.85%的硕士生每学期专业著作的阅读超过5部。在硕士研究生各个年级内,每学期阅读专业著作的数量差别不大,阅读数量普遍偏低。从得分看,阅读专著的3.03分是创新基础能力中得分最低的一项。

3.阅读中英文期刊情况

调查显示:32.85%的研究生每学期阅读的中文期刊数超过20篇;接近70%的研究生每学期阅读数量超过10篇;10%以下的研究生阅读数量低于5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管理学科研究生阅读英文期刊兴趣却不高,接近15.69%的研究生从不读英文期刊;每学期阅读数量低于或等于4篇的研究生所占比例高于70%;每学期阅读英文期刊7篇以上的研究生不足18%。

将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可以发现:20名博士生中,18人每学期阅读中文期刊数量超过20篇,15人每学期阅读英文期刊数量多于7篇。博士生阅读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的得分分别达到4.89和4.53的高分。硕士生在阅读中文期刊数量方面表现较好,超过65%的硕士生每学期阅读数量在10篇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仍有10.63%的硕士生不阅读中文期刊或阅读数量低于5篇。在阅读英文期刊方面,硕士生表现较差,接近17%的硕士生不读英文期刊,只读1至2篇的硕士生占到了32.28%。

4.学术论文

在总共287份问卷中,共有24人在各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6篇。从总量上看,这说明管理学科研究生发表过论文的人数很少,评价得分只有0.78。在发表的56篇学术论文中,发表在EI、ISTP、CSSCI来源期刊上或被国内、国际会议论文集收录的论文有27篇,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有13篇,剩余16篇发表在国内普通期刊上,发表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的署名绝大部分排在第二及以后,而在普通期刊上则多是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这说明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对学术论文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发表的56篇论文中,博士生发表了25篇,每个博士生平均发表1.25篇;硕士生发表了31篇,平均每个硕士生发表0.12篇。博士生数量明显多于硕士生。

5.科研项目

共有25名研究生参加过科研项目,总共参加了34人次,可见管理学科研究生参加科研项目的人数和参加的科研项目数都很少,评价得分只有0.5。其中部级科研项目有8个,省级科研项目23个,校级科研项目只有3个。从参加科研项目的程度看,研究生在科研项目中大部分排名在第八作者以后,主要从事文献查找、数据收集和整理等基础性的工作。博士生和硕士生在参加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级别上差别不大,但在科研项目的贡献程度上差别较大,博士生大多是科研报告的第二至第八位作者,而硕士生几乎全部在第八作者以后。

6.学术交流能力

只有11人参加过17次各类学术会议,其中,6次国际会议,6次全国会议,5次全省会议;在17次学术会议中,共投稿9篇,被会议录用8篇。博士生参加国际会议2次,全国会议6次;投稿4篇,被录用4篇。硕士生参加国际会议4次,全省会议5次,投稿5篇,被录用4篇。从评价得分看,参加学术会议得分只有0.25分,硕士生低到0.16,博士生略好,也只有0.5分。

7.科技创新竞赛情况

共有10人参加了13次科技创新竞赛。除一次为全省科技竞赛外,其余全是全国科技竞赛,主要是“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在13次科技创新竞赛中,共有8人获得各类奖励10人次,其中,8人次是省级奖励,2人次是校级奖励,没有部级奖励。博士生有1人参加过1次全国科技创新竞赛,获得一项省级奖励;其余科技创新竞赛都为硕士生参加。

通过分析,管理学科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呈现以下特点:参加科技创新竞赛人数少;参加竞赛种类单一;所获奖励级别不高。从评价得分看,参与科技竞赛的次数、级别和获奖情况的分数分别只有0.10、0.23和0.20,参与科技竞赛的次数得分最低。参与科技竞赛的次数限制了参与科技竞赛的得分情况。

8.参与社会实践情况

参与社会实践情况主要从企业实习和学校假期社会实践两个方面反映。在企业实习方面,管理学科研究生有38人参加过56次企业实习。在假期社会实践方面,有6人参加了6次学校假期社会实践。硕士研究生参与企业实习的得分是0.45分,而参与社会实践的得分只有0.07分,博士生的两项得分更是低到0.11和0.05。可以看出,管理学科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不容乐观。

四、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变革对策

(一)重构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

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科学的课程设置可以使研究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深厚宽广的基础,而交叉学科的课程能够为研究生捕捉科研创新点提供良好的机遇,激发创新思维。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生的课程成绩表现比较突出,基础课成绩平均较高,因此,更要注重知识结构的完善,拓宽研究生涉猎的知识面。

首先,为了统筹研究生教育资源、拓宽研究生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不同知识背景的研究生相互学习,可以提供全校范围的选课修,尝试博士生和硕士生共同参与的联合课堂。其次,实施校际合作,在相关学科和专业之间进行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互通有无。目前开展的研究生国内外访学项目无疑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再次,建立各个专业经典文献与最新文献的机制,增强外文文献的检索能力,使研究生能够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为研究与创新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建立多样的考核评价激励方式

现行的研究生期末考试多采用闭卷考试或撰写学期论文形式,简便易行,但往往不能很好地考察一些应试能力差但创新意识强和动手能力好的研究生的潜质,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发现。建议根据管理学科的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察方法,如期末考试、科研论文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做到理论、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核评价,以此促进研究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督和保障上,应大力推行能充分体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激励方式,学校应设立相关的专项基金支持研究生开展具有创新的科技活动,将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列入研究生的综合考核体系之中,形成一种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育人环境和优良氛围。对于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研究生,要进行表彰与奖励。对于获得部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的学生,以及在校内外创新实践活动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可申请免修相关的课程。

(三)营造学术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浓厚的学术氛围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论坛,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企业家的报告。这不仅有利于研究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开阔眼界,而且能够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学会独立思考,产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使研究生在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中培养其创新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其次,为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提供机会,使研究生了解承担科研项目的程序,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参与科研项目中学习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创新灵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导师组作用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导师队伍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导师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建立一支能够适应创新、具有较强责任心、享有一定学术声誉、站在学术前沿的导师队伍。研究生导师只有始终站在学科前沿,掌握学科最新动态,立足知识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另外,要实行研究生指导方式的变革,克服单一导师制的缺陷,充分发挥研究生指导小组和导师组的作用,利用学术梯队人才互补的群体优势,加强协作沟通,发挥集体优势和集体智慧。通过与国内外院校合作,聘请外籍教授、科研院所与企业中相关人员担任研究生导师或兼职导师,促进导师队伍的多元化建设。

(五)构建研究生实践平台,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构建研究生实践平台,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是为了训练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必要的专业技能,从而使研究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训练、提高。

管理学术论文范文第5篇

一、奖励对象

奖励对象为我院在籍研究生。全脱产与其它类别研究生分别评选。

注:在籍的委培、定向研究生参加评优,颁发荣誉证书,但不发放奖金。

二、奖项设置

校级:先进集体1个,研究生标兵1名,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共16名(另在籍的委培、定向研究生3名),单项奖13名(另在籍的委培、定向研究生2名)

注:研究生标兵只能在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中产生。

院级: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共18名,单项奖共12名。

具体分配如下:

班级

校级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

校级单项奖

院级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

院级单项奖

2003级

2

3

3

2

2004级

25班

3

2

3

2

26班

3

2

3

2

2005级

7班

3

2

3

2

8班

3

2

3

2

9班

2

2

3

2

另:在籍的委培、定向研究生由各班申报后,院里集中评选,不给各班分配具体指标。

三、评选标准

(一)评选办法:研究生自愿申报,以班为单位公开评选。每人限申报一项。

(二)评选条件:

1、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上进,积极参加研究生院、经济管理学院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

(2)担任社会工作,积极为学校和学院作贡献,热情服务于广大研究生同学。其中,优秀研究生干部要求必须担任主要干部,如校院两级分团委或研究生会,所在班级的党支部、团支部或班委会的主要干部;优秀研究生要求担任一般社会工作;

(3)积极参加科研和学术活动。优秀研究生要求公开发表2篇学术论文或在学校认定的核心刊物上发表1篇论文,优秀研究生干部要求公开发表1篇学术论文。本项规定研一同学可适当放宽条件,此外,积极参加各类科研项目,或参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英语经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的研究生优先考虑;

(4)学习成绩优良。在已经结束的课程中,全部成绩合格。优秀研究生要求平均分达到82分以上,优秀研究生干部要求平均分达到78分以上;

(5)外语通过研究生院组织的英语通测,或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本项规定研一同学不考虑;

(6)无任何违法、违纪记录或行为。

2、单项奖:必须是在学术、学习、体育、文艺、社会工作、社会实践等其中一方面成绩突出,而在其他方面也较好者。

3、研究生标兵:研究生标兵只能在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中产生。各班在评选出的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中推荐一名参加院里组织的答辩。之后推荐1名候选人参加研究生院的答辩。

参照标准:

(1)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各方面表现突出,并得到师生的普遍好评;

(2)所有课程成绩优良;

(3)当年度在研究生院认定的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不少于2篇或权威期刊上1篇的学术论文,或各类学科竞赛省级一等奖以上奖励,或参加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并取得专家认定的显著成效,或出版专业领域的学术专著,或有国家承认的专利发明。

4、先进集体:

(1)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教育活动,日常研究生管理和研究生党、团工作,学术科研工作,文体活动等方面工作突出;

(2)学术分为浓厚,平均学习成绩高,集体学术成果突出;

(3)集体中无违纪行为。

四、评选时间:

各班在4月25日前将评选结果上报瞿老师。

优秀研究生标兵院级答辩时间:4月26日地点:经济管理学院学术报告厅

管理学术论文范文第6篇

自从《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问世以来,以此为检索和评价工具,对我国经济学、管理学两大学科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计量的统计分析与评价,频频出现。但对两大学科体系的分支学科(子学科)的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定量分析,非常少见。由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范围较广,且子学科间学科性质差异较大,各子学科在文献利用方面有其不同的特点[1],因此,笔者认为,以子学科为单位分别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参考价值。鉴于此,本文以会计学科①为研究对象,对具有代表性的76种CSSCI经济学和管理学来源期刊在2004—2008年间刊载的会计研究学术论文进行了一次系统搜集统计,用科学的量化指标对近五年来我国会计研究学术论文产出的机构分布、作者分布、作者职称学历结构分布、合著论文与基金资助论文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地分析梳理与揭示,以期为了解和掌握会计研究学术论文产出现状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为推动各机构的学术交流、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等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数据来源

(一)来源期刊与文献数据库的确定

严格说来,期刊的质量能反映所刊载的论文质量,而论文(数据源)的质量,又直接影响统计分析的结果,通过反复比较国内几大引文数据库,最终确定以CSSCI2008-2009来源期刊[2]为样本,并参照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提供的2004-2006年各期刊在本学科领域影响因子的统计排序[3],选定CSSCI管理学来源期刊中排名在前的核心期刊②25种、经济学来源期刊中排名在前的核心期刊50种和来源期刊《中国会计评论》,共计76种,作为本次检索统计的来源期刊。选择CSSCI数据库作为本次检索的文献数据源。

(二)数据的检索搜集与建库

由于会计学科与许多相邻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有时对某篇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所属的学科范畴,仅凭论文题名无法准确判断,所以,对文献的搜寻与甄别成了本文的重中之重。具体操作方法:首先,在CSSCI中,对来源期刊发表的“原发论文”(不包括短论、会议综述、非正式论文以及增刊论文,检索时间到2009年7月10日),根据题名海选一遍,保存相关的论文信息,内容包括:题名、作者、中文关键词、中文摘要、作者单位、基金项目、刊名、年、期,在Excel中,按内容项目建立文献数据结构表以便统计整理;对模棱两可、无法准确判断的论文题名,做上标识。第二,对有标识的论文题名,根据中文摘要,进行甄别、取舍。最后,在统计作者职称、学历信息时③,对照纸质期刊仔细地逐一核实,最终确定本文统计分析所需要的文献数据信息。

三、统计分析方法

目前,国内关于文献计量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的外部特征的定量统计分析,包括发文量(或称产出量)和被引量两个指标,它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活跃程度和被认可程度,是衡量所研究对象科研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本文主要以发文量为切入点,基于定量化研究方法,利用Excel为数据统计工具,对76种来源期刊2004-2008年间发表的会计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分门别类,归类后再分类汇总、统计、排序,得出论文的作者机构分布、作者分布、作者职称学历结构、合著论文与基金资助论文分布,试图用科学的量化指标,客观地分析近五年来我国会计研究学术论文的产出现状。

四、统计分析结果

(一)论文的作者机构分析

通过检索统计,76种来源期刊在2004-2008年间共刊载会计研究学术论文5279篇,各年度论文产出基本均衡、稳定(见表1);按第一作者统计,共涉及485个机构。4912篇论文来自高校,占发文总量的93%;科研院所占1.14%;2.96%和2.9%的作者分别来自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为了更具体地了解各机构的发文情况,表2给出了在50篇以上的前27个机构的排名情况。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前27个机构中,除财政部外,其余都是高等院校。26所高校共3189篇,占发文总量的60.42%,其余众多高校占32.58%,高校间研究能力的差距一目了然。尤其是排在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厦门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不仅发文量占绝对优势,而且各年度的发文量非常均衡,这说明它们具有相对稳定的研究力量和可持续发展性,是国内会计研究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和王牌军。由于期刊主办单位容易在自己主办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所以,为了更客观、更合理地反映机构的发文量,笔者特别对各机构2004—2008年间在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期刊的影响因子最高的,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刊物《经济研究》和《管理世界》以及会计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会计研究》上的发文情况进行了统计,从表3中数据可以看出,在这三种影响最大的刊物上发表会计论文较多的机构在会计研究领域的总发文量大多也处在前列。

(二)作者发文量的统计分析

的数量是衡量一个研究者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为了使统计数据趋于合理,本文对多作者合著的论文采取打折计算,具体计算方法参照多所重点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统计标准:二名作者的分值划分为0.6和0.4;三名作者为0.6、0.25、0.15;四名作者为0.6、0.2、0.1、0.1;署名在第四作者以后的均为0.1。表6给出了2004—2008年最多的前40名作者。这40名作者近五年来一直活跃在会计研究领域里,他们当中既有对会计研究一生孜孜以求、笔耕不辍的学界大师、学术泰斗(如葛家澍、潘飞、盖地等),也有年轻的后起之秀(如李明辉、吴联生、雷光勇等)。深入研究样本资料可以发现,这些高产作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或研究主线(如李明辉发表的论文始终以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研究为主线,葛家澍教授发表的论文始终以会计准则研究为主线)。

(三)作者职称、学历结构的统计分析

职称是衡量专业人员工作能力与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检索统计的论文作者中,具有正高级、副高级和中级职称的作者的数量,分别占发文总量的35%、26%和16%;博士研究生(含博士后、在职博士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发文量分别占65%和4%(见表7)。统计时发现,博士后和在职博士生、在职硕士生一般同时也注明了职称信息,这样就可以大致推算出论文作者的职称、学历结构比例为:高级(正、副高)∶中级∶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61∶16∶22∶1。可以看出,具有高级职称(正、副高)的作者是目前我国会计研究领域创作力量最强,论文成果最多的一个群体,也是我国会计研究的主要力量。但也不可小视近40%具有中级职称的作者及博士研究生,他们大多为青年人,学历高、专业基础扎实,且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富于想象、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他们接受新事物快、吸收新知识、新信息、新方法主动性强,同时还有来自职称晋升、科研奖励等诸方面的压力将可能变成他们刻苦钻研的动力,推动他们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四)合著论文的统计分析期刊论文合著是科研合作成果推出的一种重要形式,从表8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论文独撰与论文合著的比例大约为40%︰60%,合著论文的比例明显高于独撰。从各年度数据来看,合著论文的数量和比例还在不断提高,而独撰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从合作的规模来看,在被统计的3204篇合著论文中,2人合著的有2264篇,占总体的70.76%;3人合著的有800篇,占总体的24.97%;4人及以上的有140篇,占总体4.37%。主要还是以2-3人为主的小规模的合作形式,且呈增长趋势;而4人以上的合作偏少,各年度数量上略有起伏。

论文合著是科学研究中的普遍现象,也是一种必然趋势。笔者在检索统计时就发现了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第一,合著论文的作者中许多都是非会计学科的研究背景;第二,合著论文的作者类型多样化:有同一机构内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合作的;有同一机构跨专业、跨学科合作的;还有不同机构间合作的;极少数国际间合作研究的,这无疑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一种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模式。当然,从论文合著来研究科研合作,是基于理想化合著的假设,在实践中,可能还存在大量出于评聘职称等功利性目的的“挂名合著”现象,这里无法严格界定。(五)基金资助论文的统计分析基金资助论文是指由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基金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科研经费而产出的研究论文,它是科研活动的主要产出形式,代表着某研究领域内新动向、新趋势,具有较大难度和较高水准,受到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与重视。本文研究基金论文数量,试图揭示会计研究过程中受到基金资助的情况,表9给出了2004—2008各年度受到各种基金资助的发文情况。从表中数据来看,基金资助的发文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且增长幅度逐年加大,2008年基金发文量已占发文总量的55.94%,比2004年翻了一番。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的会计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和重视;但不同类型基金的论文增长幅度有差别。从基金论文级别来看,受部级基金资助的论文比例明显高于部级、省(市)级和校院其他级,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数量远远多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相差4倍,这可能是由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项目的结项并未作严格要求,致使有的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论文未标注基金来源,从而导致论文数量上的差距。此外,从表中数据还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自科基金还是社科基金,重点(或重大)项目太少,尤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五、结论、启示与思考

基于上述五个方面的数据分析,对近五年我国会计研究学术论文产出现状可以作出以下结论,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与思考:

(一)简要结论

首先,在会计研究学术论文的产出机构中,高校占有绝对优势(占总发文量的93%);且高校间研究能力差距悬殊,总体来讲,综合性大学的研究实力和学术水准强于财经类大学;此外,会计实务界的研究力量太显薄弱(不到3%)。其次,在会计研究学术论文产出的高产作者中,大多出自研究实力雄厚、学术氛围浓厚的学术团队里;深入观察样本资料还可以发现,他们都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或研究主线;高级职称(正、副高)的作者是论文成果最多的一个群体(占总量的61%),其次是中级和博士研究生(占38%)。最后,基金论文与合著论文在数量和比例上皆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两者成正比关系;合著论文的合作规模主要是以2-3人为主的小规模合作,且合作形式多样化;基金资助的论文中,部级基金资助的论文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基金,自科基金论文数量远远多于社科基金,但重点(或重大)项目太少,尤其是部级社科基金项目。

(二)启示与思考

第一,会计专业设置较久、会计专业教育层次齐全(学士、硕士、博士)的老牌财经类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例外),其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准有待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应尽量避免“近亲繁殖”、“几代同堂”[5]的现象。

第二,会计实务界的研究力量太显薄弱(不到3%),值得重视!任何理论研究都不能脱离实践,否则很容易陷理论研究于“隔靴搔痒”的境地,影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会计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学科,为数不少的会计实务界的会计学专业的硕士甚至博士,他们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也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还有来自实践的第一手材料和切身的感受,应该比远离会计实践的高校研究者更容易出成果。同时,会计研究者也不能始终禁锢在书斋里,为研究而研究,应该深入到企业,就像教师深入到课堂中一样,这样会发现有更多的课题需要去研究,其研究成果才能真正对实务界和政策制定者有价值。

第三,高校应充分发挥多学科的优势,优化校内科研资源的配置,促进不同院(系)、不同学科研究背景间的科研合作,加强学术团队特色的培养,形成以核心成员领衔的学术团队[6]。其实深入研究样本资料就可以发现,像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综合性大学所发表的论文成果中,绝大部分都是合著论文,从他们那种或强强联合、或以强带弱、或以老带新的作者组合就可以窥见其学术团队的整体阵容。如果散兵作战、孤军奋战,从长远来看,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学术团队都不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管理学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管理类研究生 科研能力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97-01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培养具有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时代赋予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研究生教育者的使命与责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和关键,因此探讨如何构建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现状

从1978年我国招收了第一届研究生以来,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起来,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振兴、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进一步促进了高校的自身建设。然而,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科结构与学科管理方法问题、教育观念的转变问题等。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对研究生教育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这大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同时也带来了科技的大踏步前进。在美国,研究生教育逐渐地在高等教育中起着支配地位的作用,它们强调研究生课程的先进性,及时反映当代科技的新成果,强调培养研究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鼓励学生大量参加创新工作,以适应当代跨学科、多学科科研的新形势。这样做既培养了研究生从事创造性工作的素质,又可以促进其实践能力的增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立项课题,作为提升研究生综合培养质量的一种方式。

在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组织的前一期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中,由西凤茹教授主持的项目研究了提高管理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机制,其中的一个工作思路就是研究生授课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进行创新以培养学生撰写与的能力。项目通过一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效果,并且进一步申报成功了辽宁省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项目。

2 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保障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主要体现是在四个方面: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学术交流和著作教材。这四个方面中,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占了一个很大的比重。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正常答辩的2010级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率为100%。尽管辽宁科技大学管理类的学术型研究生在数量上取得一定成绩,但在论文质量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研究生实际参与科研项目以及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也需要加强培养。

在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点的支撑下实施这一课题,具有较强的学科基础。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设四个二级硕士点,包括技术经济及管理,企业管理,旅游管理和会计学,现共有硕士生指导教师31名,师资力量厚实,导师研究领域广泛,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突出的成果,对硕士研究生的责任心强,这些都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在现有的科研管理制度促进下,仅今年,管理类研究生及其指导教师已经发表SCI、EI检索的高水平论文十余篇;此外,工商管理学院与MBA教育中心培养资源共享,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硕士生导师组在硕士生培养方面心得颇多,在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成员之间协作性强。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可以获取有益的成果,并以此促进管理类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并且在过去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提升管理类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可行途径。

3 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途径

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研究生撰写高质量论文的能力,包括在高级别期刊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的能力以及撰写高质量硕士论文的能力,以提升研究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创新科研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3.1 授课创新

在研究生授课过程中,相关的授课教师及时把最前沿的理论知识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讲授,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使教学促进科研,并且注重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并进行积极的引导。根据不同的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比如计量经济学课程中计量模型的讲授,通过在授课过程中结合高档次期刊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讲解计量模型的应用,不仅拓宽了研究生视野,同时也使其掌握了实证分析类论文的撰写技巧。对于前沿的会议信息也要在课堂或者课后及时提供给研究生,将最新会议知识和议题糅合进课程的讲授中。

3.2 指导方式创新

导师或导师组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级、分层指导研究生。工商管理学院的有9个学科方向,同一个方向的导师或者副导师协同指导研究生,有效避免单一导师指导视野不够开阔的问题。学院除了本专业硕士生导师以外,还要大量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和理论背景的资深人士担任相关专业方向的硕士生导师,同时聘请了校内其他专业的导师作为相关专业方向的硕士生导师,便于在交叉学科方向上产生高质量的成果。为了便于导师指导与管理研究生,学院为学术型研究生建立了统一的研究室,同时可以分享MBA的案例成果,与MBA学员进行互动交流,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合。

3.3 创新激励

创新激励包括对研究生的创新激励和导师的创新激励。鼓励研究生参加较高层次的本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开拓学术视野;鼓励研究生向高层次学术会议以及高质量的国内外期刊进行投稿,对于本学科有较高支撑的高质量的研究生科研成果建立专门的激励基金,并按层次进行奖励。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到导师的项目中去,通过纵向科研项目可以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理论水平与创新能力,通过横向科研项目可以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4 结语

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要从根本上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除了在培养制度方面加大力度,更要注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以及研究生授课教师的课程创新的培养。学校,学院,指导教师以及研究生个人四方共同努力,相信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会获得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谭德荣,高松.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论文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

[2] 宋志航.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2008(6).

[3] 左丹英,李红军.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探索[J].轻工科技,2012(12):135-136.

管理学术论文范文第8篇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N:22-1382/T)创刊于1988年,是一本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长春工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期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主要刊登哲学、政治学、文学、史学、语言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研究综述等学术性文章。

现已被列为《CJF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特别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以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研究。坚持学术性,强化理论性;坚持时代性,强化功能性;坚持现实性,强化特色性,致力实施期刊精品战略。共编辑出版60余期,发表学术论文1800多篇,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知名教授和学者都曾为本刊撰稿。本刊发表的论文多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或索引。 

管理学术论文范文第9篇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收录了各高校的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按照严格标准收录的文章体现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论文中的优秀作品,具有很强代表性,能够体现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川通过检索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自l郊冷一2(X刀年收录的优秀硕士论文,在本研究中主要检索了工商管理类的优秀硕士论文,学科类别有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等,发现全国8所财经类高校工商管理类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实证论文比例普遗较低。文中,1999一~2008年间共有626篇,其中实证类论文只有33篇,占总数的5.27%。在研究工具上,以SPss的应用较为普遍,结构方程软件应用很少,硕士论文的研究普遍还停留在实证研究的初级层次。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200斤一2008年该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旅游管理等三个专业的硕士论文中实证论文情况。虽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2(X哈一2008年的硕士论文中实证的比例逐年提高,而且总体的比例也超过了10%,但是实证论文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专业论文中,实证论文在专业分布上还不普遍,没有引起各专业的普遍认识;在实证质量上,实际调研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法主要局限于因子分析,研究变量间因果关系论文较少,数据分析工具主要是sPss,能够用到结构方程软件的论文没有,这说明论文质量虽然有所进步但是学术水平一般。

二、国内主要期刊学术论文实证研究现状

虽然国外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重视实证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中的普及和应用,但是实证研究在国内到上世纪卯年代才受到重视并逐渐开始流行起来。与硕士学位论文实证研究层次较低相对应的情况是:国内顶尖的学术期刊越来越重视实证研究,而且重视研究的深度和规范性。在此,我们选取了国内六种学术期刊做文献计量分析,分别为《管理世界》、《心理学报》、《南开管理评论》、《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管理科学》和《科研管理》,因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归到工商管理学科大类,近十年有关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迅速,能够代表工商管理领域理论研究所呈现的特点。本研究中主要统计分析了1997一2加7年间在以上六种学术期刊中人力资源管理类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截止2加7年12月这六种期刊上共发表人力资源管理类论文563篇。国内这6种重要的学术期刊10年间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实证论文比例很高,在1997一2001年间,这些期刊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共146篇,其中实证论文56篇,实证比例为37.58%;2加2--刁(X)7年间,论文总数为414篇,实证论文233篇,实证比例为56.28%;1997一2007年间,论文总数为563篇,实证论文289篇,实证比例为51.33%。其中侧重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报》十年间共发表人力资源类论文%篇,其中实证类论文93篇,实证比例高达%.88%;实证比例较低的如《科研管理》,其实证比例也有23.6%,说明实证论文逐渐成为学术论文的主流趋势。就论文分析工具而言,以《管理世界》为例,1997ee2(X)1年间发表的16篇人力资源管理类实证论文中,仅有1篇用到了SPss,13篇用excel做了简单的描述分析;而在2002一2(X)7年间发表的53篇实证论文中,。用到SPsS的有41篇,比例高达80.39%,用到结构方程软件如LISREL或者AMOS的有20篇,比例为37.74%(sPss和结构方程软件一般配合使用,同一篇论文中可能同时使用两种分析工具),论文在分析的深度和规范性上都有很大的提高(本处限于篇幅不再论述其他期刊的论文的分析工具使用情况),说明学术论文越来越重视论文的分析深度和规范性。

三、培养硕士研究生实证分析能力的模式的启示

通过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现状和国内学术研究发展现状的比较可以看出,硕士学位论文中实证研究尚处在比较初级的研究层次上,而学术研究对实证研究的要求越来越高,硕士研究生中的一部分将会继续攻读博士或者其他的科研岗位,他们是科研队伍的重要后备力盆,所以从硕士阶段注重学生的实证分析能力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而言,实证分析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最和探索分析问题能力。通过与讲授实证分析技术课程的众多老师的沟通,并到相关课堂听课,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的实证分析能力。

(一)设里完善的实证研究方法课程

经济学类硕士研究生课程中一般设有(计t经济学),讲授计t经济学理论和计t分析工具如Eeeviews或者STATA的操作使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数理分析能力;与经济学类课程有所区别的是,管理类硕士课程应侧重实践操作能力,从管理类学术论文的发展趋势来看,应该设t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讲授问卷设计方法、文献处理方法和统计分析工具如SPsS的操作使用,虽然需要一定的统计学和计t经济学知识,但不偏要设工专门的课程,研究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掌握。山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周围资源开展实践调查以获取信息,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是与本科教学显著的区别,本科教学以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主,而研究生教学应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并启迪他们探索“为什么”。SPSS软件的操作应用的课程中包含三个主要部分: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其中方差分析用于比较所取得样本中不同群体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其原理和操作方法均比较容易掌握;因子分析分析部分比较容易掌握应用又较广泛,应着重讲述;回归分析部分对于部分统计或者计全基础不好的学生难度较大,如涉及到运用回归分析来验证中介变里或者调节变t的问题,教师可作适当引导,讲述过程中重视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好的讲授方式是结合专业论文来讲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在论文主题上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比较容易跟进;另外从专业论文引人使学生容易‘棋仿”,能够很快接受一整套研究方法。除了教师的鼓励和支持,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作业也是促进学生的实证研究能力提高。一般可以设工三种类型的作业,第一种是实证研究方案设计,可以很好检测学生对研究方法和逻辑的掌握情况,若采用小组形式,三人为宜,多于三人容易产生搭便车的情况,效果不好;第二种是实证研究论文综述,要求学生对一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脉络进行阐述,指出利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考察学生的文献分析能力;第三种作业是课程结业论文,鼓励学生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完成课程论文,并诺以高分,刺激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论文,有利于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积累经验。对于有余力的硕士研究生,鼓励其刻苦钻研,积极学习结构方程软件的使用和操作,应用较为广泛的结构软件如AMOS、USREL和EQS,但是结构方程软件对于大部分硕士研究生而言不容易掌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悟性和毅力。

(二)学校或者学院设t专项实践基金

管理学术论文范文第10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N:37-1407/C)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是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获得过“全国百强社科期刊”“全国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全国理工农医院校优秀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山东省优秀期刊”等称号。

该杂志旨在推动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和知识交流。秉承着严谨、公正、客观的学术态度,不断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主要刊载内容包括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研究快报、评论、研究方法与技术等。该杂志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涉及到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

该杂志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致力于推动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和实践应用的深化。在学术论文方面,杂志注重学术研究的原创性、创新性和实证性,鼓励学者们开展前沿性、深入性的研究,并提供高水平的学术平台。此外,该杂志还特别关注社会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前沿动态,以评论和研究快报的形式刊载对当前社会问题的深入分析与探讨。在编辑团队方面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和专业水平。编辑团队由知名学者和专家组成,对稿件的审核过程非常严格,确保了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内容的可靠性。

上一篇:人员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信息系统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