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周总结300范文

时间:2023-03-17 08:45:35

工作周总结300

工作周总结300范文第1篇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和大容量发电机组的广泛应用,对离相封闭母线运行安全稳定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为有效保证离相封闭母线内部干燥洁净的运行环境,防止由于结露造成离相封闭母线绝缘降低影响机组安全稳定运行,使离相封闭母线的绝缘水平始终高于国家标准要求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沧东公司660MW发电机组离相封闭母线的防结露措施采用微正压装置。由于原装置采用厂内压缩空气提供气源,空气压缩后含油量大,且此气源长距离输送,在管道内形成结露,因此进入离相封闭母线的气源含油和含水量较大,不能被此装置有效滤除,脏污的压缩空气被送入发电机离相封闭母线内,造成支撑绝缘子污秽,可能引起闪络放电接地故障,严重影响发电机和变压器的安全运行。另外离相封闭母线长期运行,密封没有达到气密性要求,使离相封闭母线的微正压装置保压困难,运行效果不理想,在环境极端潮湿的情况下,离相封闭母线绝缘电阻面临降低的问题,影响机组正常启动并网。经与阜新封闭母线有限公司合作,应用大流量空气闭式强迫空气循环干燥装置,彻底解决了离相封闭母线在潮湿环境条件下的绝缘降低问题,希望通过本文阐述来推广强迫空气循环干燥装置在新老电厂离相封闭母线上的应用。

2 现有离相封闭母线防结露措施及遇到的问题

国内目前已运行的200MW、300MW、600MW、1000MW离相封闭母线主要采取的防结露措施各不相同,其绝缘水平也相差较大,现分别比较如下:

200MW离相封闭母线是80年代产品,绝缘水平较低,密封性较差,防结露措施是采用硅胶呼吸器或在绝缘子处加装电加热装置,没有根本降低离相封闭母线外壳内部空气的湿度,使离相封闭母线在潮湿条件下绝缘较低,离相封闭母线的运行维护工作量较大。在潮湿状态下较长时间停机时再启机前需要对离相封闭母线外壳内部进行较长时间的碘钨灯烘烤和风机吹扫才能提高绝缘水平。

300MW、600MW离相封闭母线是90年代产品,绝缘水平要求较高,离相封闭母线的密封水平也有所提高,国家标准要求防护等级是IP54,离相封闭母线的防结露措施普遍采用微正压装置。由于多数离相封闭母线的密封没有达到气密性要求,使多数离相封闭母线的微正压装置保压困难,运行效果不理想,有的电厂临时加装了定时装置实行定时补气,但也没有彻底解决外壳内部的空气相对湿度降低的问题,在环境极端潮湿的情况下,离相封闭母线绝缘电阻普遍面临降低的问题,采取的临时措施也是使用热风机吹扫提高绝缘,运行维护工作量较大。

1000MW离相封闭母线是2000年以后的产品,绝缘水平要求很高,额定电压是35KV,离相封闭母线的密封水平的要求也大幅提高,要求达到IP65气密性,防结露装置也采用微正压装置。虽然1000MW离相封闭母线密封按气密性要求,封闭母线外壳保压良好,使微正压系统可以正常运行,保证母线外壳内部的空气相对湿度在正常水平,绝缘水平较高。但有一个问题是:离相封闭母线在经过第一次大修后,在外壳检修孔和绝缘子可拆装置处的密封再保持气密性很难,所以从长期运行效果上看,这种防结露措施也不是最好,在极端潮湿情况下也会出现母线绝缘降低的情况,采取的临时措施也是使用热风机吹扫提高绝缘,运行维护工作量较大。

3 解决离相封闭母线防结露最新方法

针对这些年运行中的离相封闭母线绝缘遇到的上述问题,我公司进行了大量在沿海及湿热带地区提高离相封闭母线绝缘水平的调研,比较了多种技术方案,最后采用闭式强迫空气循环干燥装置取得成功,经过实际运行验证,效果很好,彻底解决了离相封闭母线壳内空气相对湿度问题,现总结如下:

微正压正常使用保持绝缘水平的前提是离相母线的密封水平保持在气密性,这也是目前国际上大量使用的原因。但在对国内外离相封闭母线大量的研究后发现,由于离相封闭母线服役期的越长,外壳的密封性也越差,大多数离相封闭母线最后由于密封性降低导致微正压保压不好,环境潮气进入外壳内部,长时间积聚形成结露导致封闭母线绝缘水平始终较低,影响母线正常稳定运行,尤其是处于我国南方地区和沿海地区电厂的离相封闭母线绝缘问题尤其突出。

鉴于离相封闭母线不能保证气密性的问题,我公司借鉴了强迫风冷封闭母线密闭空气循环的工作原理和再生除湿工作原理,应用强迫空气循环干燥装置。即采用大流量风机把离相封闭母线壳内空气整体闭式循环到离相封闭母线壳外干燥装置中进行干燥再生处理后再送回离相封闭母线外壳内部,密闭循环,往复使用,利用监测封闭母线壳内的空气相对湿度进行自动控制运行,达到使离相封闭母线壳内空气相对湿度始终保持在50%以下,从而提高离相封闭母线绝缘水平。彻底解决湿热带地区离相封闭母线的防结露问题。

4 主要技术参数和配置

空气循环干燥量:≥50m3/h

干燥后出气相对湿度:≤15%RH(一个工作周期后)

吸附筒最大吸水量:9.40kg×2(一个工作周期)

吸附筒循环工作周期:14h

分子筛用量:50kg×2

推荐的壳内相对湿度设置(可以根据要求调整):

上限(装置自动开始工作):50%

下限(装置自动停止工作):30%

电源:AC380V(3P+N)

总功率:3.9kW

风机功率:1.5kW

电加热器功率:2.4kW

主要配置:罗茨风机,电磁阀,截止阀,吸附筒,加热器,分子筛,空气过滤器,湿度传感器

工作周总结300范文第2篇

下面是我们文秘站的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扶贫工作经验年终总结供大家参阅!

今年四月以来,我镇紧紧围绕上级精准扶贫工作部署,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大胆创新工作举措、精心组织强化落实,全镇建档立卡的2380户贫困户、5231名贫困人员脱贫计划得到了顺利有效实施,全镇上下呈现出良好的精准扶贫工作新常态。

一、强化组织领导,做到责任精准。一是夯实工作队伍,成立____镇精准扶贫工作组,严格执行“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责任到人”和“月走访、季登记、年汇总”的工作机制,督促各级帮扶干部与贫困户“结对认亲”,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二是健全机制保障,结合我镇扶贫工作实际,制定了《____镇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____镇2015-2020年总体脱贫工作计划》等制度措施,层层落实目标任务,推动精准扶贫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三是逗硬绩效考核,加大对驻村工作组的考核力度,切实做到扶贫工作周汇报、月总结。不定期开展走访督查,将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各村(社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把扶贫成效与干部绩效考核相结合,进一步激活了扶贫干部工作的内在活力。

二、强化宣传引导,做到意识精准。一是落实扶贫政策宣传,加大扶贫工作宣传力度,通过入户走访、召开村(社)扶贫工作会、发放扶贫工作手册和悬挂横幅标语等方式,向广大群众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政策,确保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贫困群众不等不靠、不依赖,自主寻找脱贫途径、增添脱贫措施;二是着重致富理念引导,加强村民责任心和感恩教育,积极灌输“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脱贫理念,呼吁各村(社区)率先致富的村民回乡投资创业,助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村民共同致富;三是注重脱贫技能提升,实施“扶贫先扶智”工程,先后聘请县、镇农业技术骨干为群众上技术培训课,共举办油橄榄、核桃、青脆李等种养殖培训18期,培训村民1200余人,极大地增强了村民的创业能力和致富本领。

三、强化工作举措,做到目标精准。一是变生活扶贫为产业扶贫。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广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罗山槽村建成1500亩油橄榄产业基地,闲置山地发展青脆李300余亩。胜利村大力发展牲畜养殖,新培育养殖户14家,年出栏山羊1200余只、生猪1400余头。水口庙村依托红花山生态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蔬菜产业,流转土地40亩,20余人实现本地就业;二是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实施公路户户通工程,新建村道4.5km,筹资硬化16.8km村道和14km人行便道。实施天然气、自来水入户工程,2015年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完成天然气安装856户,自来水入户572户。实施灌溉沟渠、人畜饮水工程,新建山坪塘32口、水池25口、水井6口,实现新增灌溉面积700亩,惠利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200余人;三是变粗放扶贫为精准扶贫。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的扶持力度,____镇抽调9名精干力量组成3个扶贫工作调查核实组,与扶贫帮扶工作组一道,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等方式,对全镇4个贫困村贫困人员进行摸底排查,建立了《____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基本信息核查表》。进一步完善数据台账,细化脱贫措施,按照国家“3211”计划要求,帮助贫困户精准脱贫。

工作周总结300范文第3篇

今年四月以来,我镇紧紧围绕上级精准扶贫工作部署,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大胆创新工作举措、精心组织强化落实,全镇建档立卡的2380户贫困户、5231名贫困人员脱贫计划得到了顺利有效实施,全镇上下呈现出良好的精准扶贫工作新常态。

一、强化组织领导,做到责任精准。一是夯实工作队伍,成立__镇精准扶贫工作组,严格执行“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责任到人”和“月走访、季登记、年汇总”的工作机制,督促各级帮扶干部与贫困户“结对认亲”,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二是健全机制保障,结合我镇扶贫工作实际,制定了《__镇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__镇2015-2020年总体脱贫工作计划》等制度措施,层层落实目标任务,推动精准扶贫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三是逗硬绩效考核,加大对驻村工作组的考核力度,切实做到扶贫工作周汇报、月总结。不定期开展走访督查,将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各村(社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把扶贫成效与干部绩效考核相结合,进一步激活了扶贫干部工作的内在活力。

二、强化宣传引导,做到意识精准。一是落实扶贫政策宣传,加大扶贫工作宣传力度,通过入户走访、召开村(社)扶贫工作会、发放扶贫工作手册和悬挂横幅标语等方式,向广大群众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政策,确保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贫困群众不等不靠、不依赖,自主寻找脱贫途径、增添脱贫措施;二是着重致富理念引导,加强村民责任心和感恩教育,积极灌输“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脱贫理念,呼吁各村(社区)率先致富的村民回乡投资创业,助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村民共同致富;三是注重脱贫技能提升,实施“扶贫先扶智”工程,先后聘请县、镇农业技术骨干为群众上技术培训课,共举办油橄榄、核桃、青脆李等种养殖培训18期,培训村民1200余人,极大地增强了村民的创业能力和致富本领。

三、强化工作举措,做到目标精准。一是变生活扶贫为产业扶贫。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广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罗山槽村建成1500亩油橄榄产业基地,闲置山地发展青脆李300余亩。胜利村大力发展牲畜养殖,新培育养殖户14家,年出栏山羊1200余只、生猪1400余头。水口庙村依托红花山生态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蔬菜产业,流转土地40亩,20余人实现本地就业;二是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实施公路户户通工程,新建村道4.5km,筹资硬化16.8km村道和14km人行便道。实施天然气、自来水入户工程,2015年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完成天然气安装856户,自来水入户572户。实施灌溉沟渠、人畜饮水工程,新建__32口、水池25口、水井6口,实现新增灌溉面积700亩,惠利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200余人;三是变粗放扶贫为精准扶贫。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的扶持力度,__镇抽调9名精干力量组成3个扶贫工作调查核实组,与扶贫帮扶工作组一道,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等方式,对全镇4个贫困村贫困人员进行摸底排查,建立了《__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基本信息核查表》。进一步完善数据台账,细化脱贫措施,按照国家“3211”计划要求,帮助贫困户精准脱贫。

工作周总结300范文第4篇

[关键词]煤炭 矿压 规律 顶板 周期来压步

中图分类号:TD823.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334-01

一、274m长、5.0m支架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

1 工作面概况

52214工作面长度为274.32m,推进长度为3970.09m, 煤层厚度为3.14-4.87m,平均厚度4.1m,倾角为1-3°,容重1.31t/m3,可采面积为1089075.1 m2,地质储量584.9万吨,设计平均采高4.1m,可采储量544万吨,工作面回采率为93%。52214工作面地表广覆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起伏变化较大。从回撤通道至2398m上部57-61m处为43305、43306工作面采空塌陷区,剩余段松散层厚度0-78m,上覆基岩厚度78-92m;工作面内地层的总体趋势是以极缓的坡度向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局部略有起伏,倾角1-3°;断层不发育,后生裂隙发育。

52214工作面老顶为粉砂岩及中粒砂岩,厚度约为18.8-19.2m ,平均19.0m,灰色及灰白色,泥质胶结,水平层理。

直接顶为泥岩,厚度约为0-1.3m ,平均1.28m,黑灰色,块状,致密,含炭屑。

直接底为粉砂岩,厚度约为0.55-0.9m,平均10.5m,灰黑色,泥质胶结,均一致密,质较软。

52214综采工作面选用DBT公司生产的8638-24/50型二柱掩护式液压支架支护。支护高度为2.4-5.0m。

1.1 初采期间矿压显现规律

1.1.2 初次来压矿压显现规律

52214综采工作面推进了58刀(46m)时,工作面45-155架顶板开始来压,平均压力为405bar。其他支架压力在300bar左右。

工作面推进持续到63刀(50.4m)时,工作面中部40-140#支架上放的顶板开始来压,平均压力450bar,随着推进向机头机尾范围扩大,第二次来压结束后,工作面开始了有规律的正常周期来压,而此时地面已塌陷。得出52214综采工作面的初次来压垮落步距为58.2m(含切眼)。初采期间,采高控制在3.5m左右,老顶垮落后,采高逐渐升至3.7m。

当工作面推进58m时,地表出现裂缝塌陷呈O型,中间呈整体下沉,裂缝很小。四周出现较大的裂缝,裂缝宽度在100-300mm,可见深度在1-3m。

1.2 正常回采期间矿压显现规律

1.2.1 矿压显现规律

1、通过工作面周期来压曲面图以及10次周期来压特征表分析,52214综采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平均为13.9m,来压持续距离平均为2.93m,来压平均压力值为402.5bar。

2、工作面支架周期来压期间,顶板下沉,支架立柱压力增大,全面在400bar左右,局部压力较大的地方超过450bar,立柱下缩量在2-5cm左右,平衡千斤顶缩进量在2~4cm,支架掩护梁被下沉的顶板下压,支架仰角增大。

3、支架的各个安全阀卸载,并且伴随着卸载漏液。

二、结论

1、52214综采工作面的初次来压垮落步距为58.2m(含切眼)。当工作面推进58m时,地表出现裂缝塌陷呈O型,中间呈整体下沉,裂缝很小。四周出现较大的裂缝,裂缝宽度在100-300mm,可见深度在1-3m。

2、工作面初次来压前工作面以及两顺槽压力显现不明显,工作面压力平均在250左右,煤壁无明显片帮现象,直接顶垮落不及时,滞后工作面3-5m。因此在初次来压前期间,检修班应加强支架维护,确保支架能够达到初撑力,无跑冒滴漏等现象,初次来压前工作面人员应严格执行初次来压前的安全技术措施。

3、工作面初次来压时支架压力显现明显增加,来压强度较大,来压期间平均压力达到400bar左右,工作面煤壁上有轻微片帮现象,两顺槽压力显现不明显。工作面初次来压时,由于老顶垮落而形成飓风,工作面人员应全部佩戴好安全头盔并系好帽带,来压时人员应该遵守初次来前安全技术措施。

4、52214综采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平均为13.9m,来压持续距离平均为2.93m,来压平均压力值为402.5bar。工作面支架周期来压期间,顶板下沉,支架立柱压力增大,全面在400bar左右,局部压力较大的地方超过450bar,立柱下缩量在2-5cm左右,平衡千斤顶缩进量在2~4cm,支架掩护梁被下沉的顶板下压,支架仰角增大。

5、工作面来压期间表现为工作面中部先来压,随工作面推进两端头再来压,且两端头的压力显现明显小于中部的压力;中部支架期来压支架压力在400-480bar,两端头来压支架压力在350-420bar。

6、面宽对矿压显现的影响:面宽W超过埋深H的1.0~1.2倍使得覆岩中不存在“拱结构”而仅存在关键层结构时,定义为浅埋煤层。

52214综采工作面埋深为80-200m,工作面长度为274.32m,因此W>(1.0-1.2)H,因此52214综采工作面为浅埋煤层,面宽W超过埋深H的1.0~1.2倍时,覆岩中将不存在“拱结构” ,对矿压产生影响的覆岩范围加大,采场矿压将趋于强烈。

7、采高对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影响: 52214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采高变化范围为3.3-4.2m,采高在3.3-3.6m下回采时,工作周期来压时煤壁片帮现象不强烈,端面漏冒现象轻微,当采高增至3.8-4.2米时,工作面周期来压时煤壁片帮现象较为强烈,端面漏冒现象增大,但无论采高如何变化对周期来压步距影响较小。

工作周总结300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名教师工作室;教师专业成长;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9-0030-03

名教师工作室,是“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在专家教师的组织下,旨在通过对话、合作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体”。常州市于2005年建立第一批27个“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是江苏省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领域的创新项目与领先项目之一。三年的工作周期结束后,首批工作室领衔人与成员都取得了丰硕的教学与研究成果,促进了一大批青年教师的成长,涌现出多个优秀教师群体,对区域内外的教师成长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第二批42个工作室工作周期也已过半,经过中期评估,大部分工作室也都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中小学名师工作室模式的创立,建立了中小学优秀教师合作互动的新机制。工作室领衔人以自身深厚的专业素养、精湛的教学艺术、高尚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数百名有共同教育追求的优秀青年教师,他们以学科为纽带、以名师为品牌、以网络为载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研究,在合作互动中提升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名师工作室创新了教师培训的新模式,显现了其特有的教师教育功能,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其对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和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专业共同体――成就优秀教师群体

名教师工作室成员都是来自全市各学科的教学骨干,他们有着共同的志趣、共同的梦想、共同的追求。为了实现共同的教育理想,他们在共享互勉中共创共生,实践着对学科教育本真的理解。“打造名师群体,产生名优效应”是他们共同的追求,也是工作室成员的共同愿景。共同的愿景、共同的目标追求构建了个体的集合体,使个体的“我”转型为集体的“我们”,名教师工作室成了工作室成员共同学习、相互分享、共同提高的学习型共同体。

名教师工作室构建了学习型、研究型的专业共同体,真正成了教师们共同学习、互勉共助、共同成长的摇篮。名教师工作室的成立,让名教师在帮助他人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得到提高。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校长、常州市小学语文教育李伟平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李伟平谈起工作室的成立颇多感慨:“工作室的申报和评选过程,对自己确实是个挑战,特别是初选时的自我展示和复选时的答辩,要面对那么多专家和各校教师的评判与提问,这就逼着自己不断地读书、思考、学习。”而接下来的招聘工作室成员的过程对李伟平来说又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他说: “通过网上洽谈、面试、阅览报名者论文等方式,在与青年教师的交流中了解到不少来自教育教学一线的新鲜的内容,这种相互学习和借鉴,对双方都是一种提高。”名教师工作室浓浓的学习氛围、教师们执着的工作热情、年轻教师的睿智、灵气、充满智慧的思想碰撞,都感染着他、影响着他,也成就着他。名教师工作室也成了进一步成就名教师的宽广舞台。

二、研训一体――优化教师培训的组织方式

研训一体,是指重新思考教学、研究和培训的功能定位,将教、研、训相融合,将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和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有机整合。也就是将教师培训内容定位由以学科为中心变成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师参与问题解决的经历和反思,获得对自己、对自己的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事物更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获得经验,实现新的专业成长的教师培训组织模式。名教师工作室以项目领衔制为工作的主要职责之一。以领衔人及导师专长为基础,以工作室群体成员智慧为依托,以“课题”为载体,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专题研究。他们依据课题,以教学为抓手,植根课堂,以问题为切入点,以教师培训教师,整合了“研”、“训”教育资源,做到了“研中有训,训中有研,研训合一”,实现了“研”“训”的统一和整合,形成了“研训一体”的教师培训组织模式。

如高中生物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对新课程标准和不同版本的配套教材进行了研读和分析,最后确定以高中生物新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该项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和有效案例,推动全市高中生物学的课改工作。他们运用反思性教学和教育行动研究原理,以课堂教学中同课题比较研究为主要方法,采取“设计实践再设计”的研究步骤,针对同一课题,多种教学设计方案,让大家发出不同的声音。还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教学论坛和教学沙龙,让大家的思想相互碰撞,共享经验,激发智慧。

三、优质资源共享――发挥辐射效应,促进梯队成长

成果辐射制也是名教师工作室的主要职责之一,名教师工作室是教育成果的“辐射源”。名师工作室是开放性的。这种开放性,一方面要求工作室的工作要能面向学科教师开放活动内容,扩大工作室的影响;另一方面,名师工作室也安排一定数量面向区域内教师的指导性工作,担负起引领和带动作用。工作室并不局限于几个相对比较好的学校或者是城区学校进行活动,而是把研究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以工作室为一个点,以成员所在的学校拉出一条线,以此覆盖一个面,把工作室的成果辐射到了全市各个学校,对区域内的教师群体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此外,做客常州市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名师大学堂”菜单式培训,对全市教师讲学也是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辐射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所有名教师工作室建立的工作室特色网站,搭建了资源学习专业化的平台。工作室在网站介绍各种教育信息和动态,上传活动报道、项目研究成果、经验总结,在网上开展学术沙龙等等,使更多的教师们在网上就能分享他们的教育成果和优秀的教育资源。名教师工作室网站为更多的教师提供了资源学习专业化的平台,放大了培训效益。

导师培养制也是名教师工作室的主要职责。吸纳中青年教师,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促使中青年教师专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建立名教师与中青年教师合作互动的培养机制,使工作室真正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台阶,是名教师工作室努力的方向。工作室领衔人作为工作室其他成员的导师,制订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训课程、培训形式、研究专题、培训考核等,使工作室成员在工作周期内达成既定培养目标――至少是让工作室成员在常州市优秀教师成长的“五级梯队”中相应提升一级,较高的目标是成为在某一方面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知名教师。名教师工作室成了青年教师起跳的高台。

名教师工作室不仅培养工作室的教师,成就工作室教师的成长,还形成了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指导工作室成员,工作室成员带动学校学科教师乃至本地区学科教师的教师培训网络体系。常州市的名教师工作室成员不仅自身要获得专业发展,同时还肩负着培养2至3名年轻教师的职责。首批名师工作室近300名工作室成员,又带动了全市近800名教师获得不同程度的专业发展。可以这样说,名教师工作室已构建了其特有的教师培训网络,其培训的触角已延伸到广大的普通教师,扩大了培训效益,促进了更多教师的专业发展。

由于常州的名教师工作室在促进教师团队专业成长方面的优良成效,吸引了周边多个地区的教育部门和学校来学习经验。对于常州本地区来说,市级的名教师工作室也带动了各个层次的相类似教师专业共同体的产生,一批区级的、校级的名教师工作室正蓬勃发展起来,并在区域教师专业发展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春玲.构建教师群体的知识共享机制[J].教师教育研究,2006(2).

[2]周成海,衣庆泳.专业共同体:教师发展的组织基础[J].教育科学,2007(1).

[3]全力.名师工作室环境中的教师专业成长[J].当代教育科学,2009(13).

[4]李奕.名师工作室:辐射优质教育资源[J].中小学管理,2005(1).

[5]李长志.让“名师工作室”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助推器[J].中国学校体育,2006(9).

[6]于国宁,刘源春.常州:名教师有了“孵化器”[J].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01-11(1).

Famous Teacher Workshop and Teacher Training Mode Innovation

YIN Cheng-yu

(Changzhou Center for Teacher Training, Changzhou 213001, China)

Abstract:Famous teacher workshop is a kind of community promot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also innovation of teacher training mod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eacher education. Its main values are as follows: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mmunity for an excellent society of teachers; optimization of training organization for unity of study and training; realization of radiating effect for high quality resources; formulation of training networks for the promoting of member growth.

工作周总结300范文第6篇

关键词:名教师工作室 教师专业成长 模式创新

名教师工作室,是“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在专家教师的组织下,旨在通过对话、合作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体”。常州市于2005年建立第一批27个“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是江苏省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领域的创新项目与领先项目之一。三年的工作周期结束后,首批工作室领衔人与成员都取得了丰硕的教学与研究成果,促进了一大批青年教师的成长,涌现出多个优秀教师群体,对区域内外的教师成长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第二批42个工作室工作周期也已过半,经过中期评估,大部分工作室也都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中小学名师工作室模式的创立,建立了中小学优秀教师合作互动的新机制。工作室领衔人以自身深厚的专业素养、精湛的教学艺术、高尚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数百名有共同教育追求的优秀青年教师,他们以学科为纽带、以名师为品牌、以网络为载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研究,在合作互动中提升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名师工作室创新了教师培训的新模式,显现了其特有的教师教育功能,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其对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和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专业共同体——成就优秀教师群体

名教师工作室成员都是来自全市各学科的教学骨干,他们有着共同的志趣、共同的梦想、共同的追求。为了实现共同的教育理想,他们在共享互勉中共创共生,实践着对学科教育本真的理解。“打造名师群体,产生名优效应”是他们共同的追求,也是工作室成员的共同愿景。共同的愿景、共同的目标追求构建了个体的集合体,使个体的“我”转型为集体的“我们”,名教师工作室成了工作室成员共同学习、相互分享、共同提高的学习型共同体。

名教师工作室构建了学习型、研究型的专业共同体,真正成了教师们共同学习、互勉共助、共同成长的摇篮。名教师工作室的成立,让名教师在帮助他人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得到提高。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校长、常州市小学语文教育李伟平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李伟平谈起工作室的成立颇多感慨:“工作室的申报和评选过程,对自己确实是个挑战,特别是初选时的自我展示和复选时的答辩,要面对那么多专家和各校教师的评判与提问,这就逼着自己不断地读书、思考、学习。”而接下来的招聘工作室成员的过程对李伟平来说又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他说: “通过网上洽谈、面试、阅览报名者论文等方式,在与青年教师的交流中了解到不少来自教育教学一线的新鲜的内容,这种相互学习和借鉴,对双方都是一种提高。”名教师工作室浓浓的学习氛围、教师们执着的工作热情、年轻教师的睿智、灵气、充满智慧的思想碰撞,都感染着他、影响着他,也成就着他。名教师工作室也成了进一步成就名教师的宽广舞台。

二、研训一体——优化教师培训的组织方式

研训一体,是指重新思考教学、研究和培训的功能定位,将教、研、训相融合,将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和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有机整合。也就是将教师培训内容定位由以学科为中心变成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师参与问题解决的经历和反思,获得对自己、对自己的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事物更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获得经验,实现新的专业成长的教师培训组织模式。名教师工作室以项目领衔制为工作的主要职责之一。以领衔人及导师专长为基础,以工作室群体成员智慧为依托,以“课题”为载体,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专题研究。他们依据课题,以教学为抓手,植根课堂,以问题为切入点,以教师培训教师,整合了“研”、“训”教育资源,做到了“研中有训,训中有研,研训合一”,实现了“研”“训”的统一和整合,形成了“研训一体”的教师培训组织模式。

如高中生物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对新课程标准和不同版本的配套教材进行了研读和分析,最后确定以高中生物新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该项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和有效案例,推动全市高中生物学的课改工作。他们运用反思性教学和教育行动研究原理,以课堂教学中同课题比较研究为主要方法,采取“设计实践再设计”的研究步骤,针对同一课题,多种教学设计方案,让大家发

出不同的声音。还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教学论坛和教学沙龙,让大家的思想相互碰撞,共享经验,激发智慧。

三、优质资源共享——发挥辐射效应,促进梯队成长

成果辐射制也是名教师工作室的主要职责之一,名教师工作室是教育成果的“辐射源”。名师工作室是开放性的。这种开放性,一方面要求工作室的工作要能面向学科教师开放活动内容,扩大工作室的影响;另一方面,名师工作室也安排一定数量面向区域内教师的指导性工作,担负起引领和带动作用。工作室并不局限于几个相对比较好的学校或者是城区学校进行活动,而是把研究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以工作室为一个点,以成员所在的学校拉出一条线,以此覆盖一个面,把工作室的成果辐射到了全市各个学校,对区域内的教师群体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此外,做客常州市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名师大学堂”菜单式培训,对全市教师讲学也是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辐射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所有名教师工作室建立的工作室特色网站,搭建了资源学习专业化的平台。工作室在网站介绍各种教育信息和动态,上传活动报道、项目研究成果、经验总结,在网上开展学术沙龙等等,使更多的教师们在网上就能分享他们的教育成果和优秀的教育资源。名教师工作室网站为更多的教师提供了资源学习专业化的平台,放大了培训效益。

导师培养制也是名教师工作室的主要职责。吸纳中青年教师,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促使中青年教师专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建立名教师与中青年教师合作互动的培养机制,使工作室真正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台阶,是名教师工作室努力的方向。工作室领衔人作为工作室其他成员的导师,制订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训课程、培训形式、研究专题、培训考核等,使工作室成员在工作周期内达成既定培养目标——至少是让工作室成员在常州市优秀教师成长的“五级梯队”中相应提升一级,较高的目标是成为在某一方面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知名教师。名教师工作室成了青年教师起跳的高台。

名教师工作室不仅培养工作室的教师,成就工作室教师的成长,还形成了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指导工作室成员,工作室成员带动学校学科教师乃至本地区学科教师的教师培训网络体系。常州市的名教师工作室成员不仅自身要获得专业发展,同时还肩负着培养2至3名年轻教师的职责。首批名师工作室近300名工作室成员,又带动了全市近800名教师获得不同程度的专业发展。可以这样说,名教师工作室已构建了其特有的教师培训网络,其培训的触角已延伸到广大的普通教师,扩大了培训效益,促进了更多教师的专业发展。

由于常州的名教师工作室在促进教师团队专业成长方面的优良成效,吸引了周边多个地区的教育部门和学校来学习经验。对于常州本地区来说,市级的名教师工作室也带动了各个层次的相类似教师专业共同体的产生,一批区级的、校级的名教师工作室正蓬勃发展起来,并在区域教师专业发展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春玲.构建教师群体的知识共享机制[j].教师教育研究,2006(2).

[2]周成海,衣庆泳.专业共同体:教师发展的组织基础[j].教育科学,2007(1).

[3]全力.名师工作室环境中的教师专业成长[j].当代教育科学,2009(13).

[4]李奕.名师工作室:辐射优质教育资源[j].中小学管理,2005(1).

[5]李长志.让“名师工作室”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助推器[j].中国学校体育,2006(9).

[6]于国宁,刘源春.常州:名教师有了“孵化器”[j].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01-11(1).

工作周总结300范文第7篇

关键词:名教师工作室 教师专业成长 模式创新

名教师工作室,是“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在专家教师的组织下,旨在通过对话、合作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体”。常州市于2005年建立第一批27个“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是江苏省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领域的创新项目与领先项目之一。三年的工作周期结束后,首批工作室领衔人与成员都取得了丰硕的教学与研究成果,促进了一大批青年教师的成长,涌现出多个优秀教师群体,对区域内外的教师成长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第二批42个工作室工作周期也已过半,经过中期评估,大部分工作室也都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中小学名师工作室模式的创立,建立了中小学优秀教师合作互动的新机制。工作室领衔人以自身深厚的专业素养、精湛的教学艺术、高尚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数百名有共同教育追求的优秀青年教师,他们以学科为纽带、以名师为品牌、以网络为载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研究,在合作互动中提升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名师工作室创新了教师培训的新模式,显现了其特有的教师教育功能,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其对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和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专业共同体——成就优秀教师群体

名教师工作室成员都是来自全市各学科的教学骨干,他们有着共同的志趣、共同的梦想、共同的追求。为了实现共同的教育理想,他们在共享互勉中共创共生,实践着对学科教育本真的理解。“打造名师群体,产生名优效应”是他们共同的追求,也是工作室成员的共同愿景。共同的愿景、共同的目标追求构建了个体的集合体,使个体的“我”转型为集体的“我们”,名教师工作室成了工作室成员共同学习、相互分享、共同提高的学习型共同体。

名教师工作室构建了学习型、研究型的专业共同体,真正成了教师们共同学习、互勉共助、共同成长的摇篮。名教师工作室的成立,让名教师在帮助他人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得到提高。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校长、常州市小学语文教育李伟平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李伟平谈起工作室的成立颇多感慨:“工作室的申报和评选过程,对自己确实是个挑战,特别是初选时的自我展示和复选时的答辩,要面对那么多专家和各校教师的评判与提问,这就逼着自己不断地读书、思考、学习。”而接下来的招聘工作室成员的过程对李伟平来说又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他说: “通过网上洽谈、面试、阅览报名者论文等方式,在与青年教师的交流中了解到不少来自教育教学一线的新鲜的内容,这种相互学习和借鉴,对双方都是一种提高。”名教师工作室浓浓的学习氛围、教师们执着的工作热情、年轻教师的睿智、灵气、充满智慧的思想碰撞,都感染着他、影响着他,也成就着他。名教师工作室也成了进一步成就名教师的宽广舞台。

二、研训一体——优化教师培训的组织方式

研训一体,是指重新思考教学、研究和培训的功能定位,将教、研、训相融合,将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和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有机整合。也就是将教师培训内容定位由以学科为中心变成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师参与问题解决的经历和反思,获得对自己、对自己的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事物更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获得经验,实现新的专业成长的教师培训组织模式。名教师工作室以项目领衔制为工作的主要职责之一。以领衔人及导师专长为基础,以工作室群体成员智慧为依托,以“课题”为载体,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专题研究。他们依据课题,以教学为抓手,植根课堂,以问题为切入点,以教师培训教师,整合了“研”、“训”教育资源,做到了“研中有训,训中有研,研训合一”,实现了“研”“训”的统一和整合,形成了“研训一体”的教师培训组织模式。

如高中生物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对新课程标准和不同版本的配套教材进行了研读和分析,最后确定以高中生物新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该项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和有效案例,推动全市高中生物学的课改工作。他们运用反思性教学和教育行动研究原理,以课堂教学中同课题比较研究为主要方法,采取“设计实践再设计”的研究步骤,针对同一课题,多种教学设计方案,让大家发出不同的声音。还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

教学论坛和教学沙龙,让大家的思想相互碰撞,共享经验,激发智慧。

三、优质资源共享——发挥辐射效应,促进梯队成长

成果辐射制也是名教师工作室的主要职责之一,名教师工作室是教育成果的“辐射源”。名师工作室是开放性的。这种开放性,一方面要求工作室的工作要能面向学科教师开放活动内容,扩大工作室的影响;另一方面,名师工作室也安排一定数量面向区域内教师的指导性工作,担负起引领和带动作用。工作室并不局限于几个相对比较好的学校或者是城区学校进行活动,而是把研究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以工作室为一个点,以成员所在的学校拉出一条线,以此覆盖一个面,把工作室的成果辐射到了全市各个学校,对区域内的教师群体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此外,做客常州市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名师大学堂”菜单式培训,对全市教师讲学也是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辐射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所有名教师工作室建立的工作室特色网站,搭建了资源学习专业化的平台。工作室在网站介绍各种教育信息和动态,上传活动报道、项目研究成果、经验总结,在网上开展学术沙龙等等,使更多的教师们在网上就能分享他们的教育成果和优秀的教育资源。名教师工作室网站为更多的教师提供了资源学习专业化的平台,放大了培训效益。

导师培养制也是名教师工作室的主要职责。吸纳中青年教师,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促使中青年教师专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建立名教师与中青年教师合作互动的培养机制,使工作室真正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台阶,是名教师工作室努力的方向。工作室领衔人作为工作室其他成员的导师,制订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训课程、培训形式、研究专题、培训考核等,使工作室成员在工作周期内达成既定培养目标——至少是让工作室成员在常州市优秀教师成长的“五级梯队”中相应提升一级,较高的目标是成为在某一方面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知名教师。名教师工作室成了青年教师起跳的高台。

名教师工作室不仅培养工作室的教师,成就工作室教师的成长,还形成了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指导工作室成员,工作室成员带动学校学科教师乃至本地区学科教师的教师培训网络体系。常州市的名教师工作室成员不仅自身要获得专业发展,同时还肩负着培养2至3名年轻教师的职责。首批名师工作室近300名工作室成员,又带动了全市近800名教师获得不同程度的专业发展。可以这样说,名教师工作室已构建了其特有的教师培训网络,其培训的触角已延伸到广大的普通教师,扩大了培训效益,促进了更多教师的专业发展。

由于常州的名教师工作室在促进教师团队专业成长方面的优良成效,吸引了周边多个地区的教育部门和学校来学习经验。对于常州本地区来说,市级的名教师工作室也带动了各个层次的相类似教师专业共同体的产生,一批区级的、校级的名教师工作室正蓬勃发展起来,并在区域教师专业发展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春玲.构建教师群体的知识共享机制[j].教师教育研究,2006(2).

[2]周成海,衣庆泳.专业共同体:教师发展的组织基础[j].教育科学,2007(1).

[3]全力.名师工作室环境中的教师专业成长[j].当代教育科学,2009(13).

[4]李奕.名师工作室:辐射优质教育资源[j].中小学管理,2005(1).

[5]李长志.让“名师工作室”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助推器[j].中国学校体育,2006(9).

[6]于国宁,刘源春.常州:名教师有了“孵化器”[j].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01-11(1).

工作周总结300范文第8篇

关键词:名教师工作室 教师专业成长 模式创新

名教师工作室,是“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在专家教师的组织下,旨在通过对话、合作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体”。常州市于2005年建立第一批27个“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是江苏省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领域的创新项目与领先项目之一。三年的工作周期结束后,首批工作室领衔人与成员都取得了丰硕的教学与研究成果,促进了一大批青年教师的成长,涌现出多个优秀教师群体,对区域内外的教师成长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第二批42个工作室工作周期也已过半,经过中期评估,大部分工作室也都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中小学名师工作室模式的创立,建立了中小学优秀教师合作互动的新机制。工作室领衔人以自身深厚的专业素养、精湛的教学艺术、高尚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数百名有共同教育追求的优秀青年教师,他们以学科为纽带、以名师为品牌、以网络为载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研究,在合作互动中提升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名师工作室创新了教师培训的新模式,显现了其特有的教师教育功能,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其对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和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专业共同体——成就优秀教师群体

名教师工作室成员都是来自全市各学科的教学骨干,他们有着共同的志趣、共同的梦想、共同的追求。为了实现共同的教育理想,他们在共享互勉中共创共生,实践着对学科教育本真的理解。“打造名师群体,产生名优效应”是他们共同的追求,也是工作室成员的共同愿景。共同的愿景、共同的目标追求构建了个体的集合体,使个体的“我”转型为集体的“我们”,名教师工作室成了工作室成员共同学习、相互分享、共同提高的学习型共同体。

名教师工作室构建了学习型、研究型的专业共同体,真正成了教师们共同学习、互勉共助、共同成长的摇篮。名教师工作室的成立,让名教师在帮助他人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得到提高。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校长、常州市小学语文教育李伟平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李伟平谈起工作室的成立颇多感慨:“工作室的申报和评选过程,对自己确实是个挑战,特别是初选时的自我展示和复选时的答辩,要面对那么多专家和各校教师的评判与提问,这就逼着自己不断地读书、思考、学习。”而接下来的招聘工作室成员的过程对李伟平来说又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他说: “通过网上洽谈、面试、阅览报名者论文等方式,在与青年教师的交流中了解到不少来自教育教学一线的新鲜的内容,这种相互学习和借鉴,对双方都是一种提高。”名教师工作室浓浓的学习氛围、教师们执着的工作热情、年轻教师的睿智、灵气、充满智慧的思想碰撞,都感染着他、影响着他,也成就着他。名教师工作室也成了进一步成就名教师的宽广舞台。

二、研训一体——优化教师培训的组织方式

研训一体,是指重新思考教学、研究和培训的功能定位,将教、研、训相融合,将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和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有机整合。也就是将教师培训内容定位由以学科为中心变成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师参与问题解决的经历和反思,获得对自己、对自己的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事物更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获得经验,实现新的专业成长的教师培训组织模式。名教师工作室以项目领衔制为工作的主要职责之一。以领衔人及导师专长为基础,以工作室群体成员智慧为依托,以“课题”为载体,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专题研究。他们依据课题,以教学为抓手,植根课堂,以问题为切入点,以教师培训教师,整合了“研”、“训”教育资源,做到了“研中有训,训中有研,研训合一”,实现了“研”“训”的统一和整合,形成了“研训一体”的教师培训组织模式。

如高中生物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对新课程标准和不同版本的配套教材进行了研读和分析,最后确定以高中生物新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该项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和有效案例,推动全市高中生物学的课改工作。他们运用反思性教学和教育行动研究原理,以课堂教学中同课题比较研究为主要方法,采取“设计实践再设计”的研究步骤,针对同一课题,多种教学设计方案,让大家

发出不同的声音。还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教学论坛和教学沙龙,让大家的思想相互碰撞,共享经验,激发智慧。

三、优质资源共享——发挥辐射效应,促进梯队成长

成果辐射制也是名教师工作室的主要职责之一,名教师工作室是教育成果的“辐射源”。名师工作室是开放性的。这种开放性,一方面要求工作室的工作要能面向学科教师开放活动内容,扩大工作室的影响;另一方面,名师工作室也安排一定数量面向区域内教师的指导性工作,担负起引领和带动作用。工作室并不局限于几个相对比较好的学校或者是城区学校进行活动,而是把研究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以工作室为一个点,以成员所在的学校拉出一条线,以此覆盖一个面,把工作室的成果辐射到了全市各个学校,对区域内的教师群体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此外,做客常州市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名师大学堂”菜单式培训,对全市教师讲学也是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辐射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所有名教师工作室建立的工作室特色网站,搭建了资源学习专业化的平台。工作室在网站介绍各种教育信息和动态,上传活动报道、项目研究成果、经验总结,在网上开展学术沙龙等等,使更多的教师们在网上就能分享他们的教育成果和优秀的教育资源。名教师工作室网站为更多的教师提供了资源学习专业化的平台,放大了培训效益。

导师培养制也是名教师工作室的主要职责。吸纳中青年教师,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促使中青年教师专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建立名教师与中青年教师合作互动的培养机制,使工作室真正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台阶,是名教师工作室努力的方向。工作室领衔人作为工作室其他成员的导师,制订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训课程、培训形式、研究专题、培训考核等,使工作室成员在工作周期内达成既定培养目标——至少是让工作室成员在常州市优秀教师成长的“五级梯队”中相应提升一级,较高的目标是成为在某一方面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知名教师。名教师工作室成了青年教师起跳的高台。

名教师工作室不仅培养工作室的教师,成就工作室教师的成长,还形成了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指导工作室成员,工作室成员带动学校学科教师乃至本地区学科教师的教师培训网络体系。常州市的名教师工作室成员不仅自身要获得专业发展,同时还肩负着培养2至3名年轻教师的职责。首批名师工作室近300名工作室成员,又带动了全市近800名教师获得不同程度的专业发展。可以这样说,名教师工作室已构建了其特有的教师培训网络,其培训的触角已延伸到广大的普通教师,扩大了培训效益,促进了更多教师的专业发展。

由于常州的名教师工作室在促进教师团队专业成长方面的优良成效,吸引了周边多个地区的教育部门和学校来学习经验。对于常州本地区来说,市级的名教师工作室也带动了各个层次的相类似教师专业共同体的产生,一批区级的、校级的名教师工作室正蓬勃发展起来,并在区域教师专业发展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春玲.构建教师群体的知识共享机制[j].教师教育研究,2006(2).

[2]周成海,衣庆泳.专业共同体:教师发展的组织基础[j].教育科学,2007(1).

[3]全力.名师工作室环境中的教师专业成长[j].当代教育科学,2009(13).

[4]李奕.名师工作室:辐射优质教育资源[j].中小学管理,2005(1).

[5]李长志.让“名师工作室”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助推器[j].中国学校体育,2006(9).

[6]于国宁,刘源春.常州:名教师有了“孵化器”[j].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01-11(1).

工作周总结300范文第9篇

中小学名师工作室模式的创立,建立了中小学优秀教师合作互动的新机制。工作室领衔人以自身深厚的专业素养、精湛的教学艺术、高尚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数百名有共同教育追求的优秀青年教师,他们以学科为纽带、以名师为品牌、以网络为载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研究,在合作互动中提升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名师工作室创新了教师培训的新模式,显现了其特有的教师教育功能,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其对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和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专业共同体——成就优秀教师群体

名教师工作室成员都是来自全市各学科的教学骨干,他们有着共同的志趣、共同的梦想、共同的追求。为了实现共同的教育理想,他们在共享互勉中共创共生,实践着对学科教育本真的理解。“打造名师群体,产生名优效应”是他们共同的追求,也是工作室成员的共同愿景。共同的愿景、共同的目标追求构建了个体的集合体,使个体的“我”转型为集体的“我们”,名教师工作室成了工作室成员共同学习、相互分享、共同提高的学习型共同体。

名教师工作室构建了学习型、研究型的专业共同体,真正成了教师们共同学习、互勉共助、共同成长的摇篮。名教师工作室的成立,让名教师在帮助他人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得到提高。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校长、常州市小学语文教育李伟平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李伟平谈起工作室的成立颇多感慨:“工作室的申报和评选过程,对自己确实是个挑战,特别是初选时的自我展示和复选时的答辩,要面对那么多专家和各校教师的评判与提问,这就逼着自己不断地读书、思考、学习。”而接下来的招聘工作室成员的过程对李伟平来说又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他说:“通过网上洽谈、面试、阅览报名者论文等方式,在与青年教师的交流中了解到不少来自教育教学一线的新鲜的内容,这种相互学习和借鉴,对双方都是一种提高。”名教师工作室浓浓的学习氛围、教师们执着的工作热情、年轻教师的睿智、灵气、充满智慧的思想碰撞,都感染着他、影响着他,也成就着他。名教师工作室也成了进一步成就名教师的宽广舞台。

二、研训一体——优化教师培训的组织方式

研训一体,是指重新思考教学、研究和培训的功能定位,将教、研、训相融合,将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和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有机整合。也就是将教师培训内容定位由以学科为中心变成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师参与问题解决的经历和反思,获得对自己、对自己的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事物更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获得经验,实现新的专业成长的教师培训组织模式。名教师工作室以项目领衔制为工作的主要职责之一。以领衔人及导师专长为基础,以工作室群体成员智慧为依托,以“课题”为载体,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专题研究。他们依据课题,以教学为抓手,植根课堂,以问题为切入点,以教师培训教师,整合了“研”、“训”教育资源,做到了“研中有训,训中有研,研训合一”,实现了“研”“训”的统一和整合,形成了“研训一体”的教师培训组织模式。

如高中生物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对新课程标准和不同版本的配套教材进行了研读和分析,最后确定以高中生物新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该项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和有效案例,推动全市高中生物学的课改工作。他们运用反思性教学和教育行动研究原理,以课堂教学中同课题比较研究为主要方法,采取“设计实践再设计”的研究步骤,针对同一课题,多种教学设计方案,让大家发出不同的声音。还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教学论坛和教学沙龙,让大家的思想相互碰撞,共享经验,激发智慧。

三、优质资源共享——发挥辐射效应,促进梯队成长

成果辐射制也是名教师工作室的主要职责之一,名教师工作室是教育成果的“辐射源”。名师工作室是开放性的。这种开放性,一方面要求工作室的工作要能面向学科教师开放活动内容,扩大工作室的影响;另一方面,名师工作室也安排一定数量面向区域内教师的指导性工作,担负起引领和带动作用。工作室并不局限于几个相对比较好的学校或者是城区学校进行活动,而是把研究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以工作室为一个点,以成员所在的学校拉出一条线,以此覆盖一个面,把工作室的成果辐射到了全市各个学校,对区域内的教师群体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此外,做客常州市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名师大学堂”菜单式培训,对全市教师讲学也是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辐射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所有名教师工作室建立的工作室特色网站,搭建了资源学习专业化的平台。工作室在网站介绍各种教育信息和动态,上传活动报道、项目研究成果、经验总结,在网上开展学术沙龙等等,使更多的教师们在网上就能分享他们的教育成果和优秀的教育资源。名教师工作室网站为更多的教师提供了资源学习专业化的平台,放大了培训效益。

导师培养制也是名教师工作室的主要职责。吸纳中青年教师,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促使中青年教师专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建立名教师与中青年教师合作互动的培养机制,使工作室真正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台阶,是名教师工作室努力的方向。工作室领衔人作为工作室其他成员的导师,制订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训课程、培训形式、研究专题、培训考核等,使工作室成员在工作周期内达成既定培养目标——至少是让工作室成员在常州市优秀教师成长的“五级梯队”中相应提升一级,较高的目标是成为在某一方面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知名教师。名教师工作室成了青年教师起跳的高台。

名教师工作室不仅培养工作室的教师,成就工作室教师的成长,还形成了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指导工作室成员,工作室成员带动学校学科教师乃至本地区学科教师的教师培训网络体系。常州市的名教师工作室成员不仅自身要获得专业发展,同时还肩负着培养2至3名年轻教师的职责。首批名师工作室近300名工作室成员,又带动了全市近800名教师获得不同程度的专业发展。可以这样说,名教师工作室已构建了其特有的教师培训网络,其培训的触角已延伸到广大的普通教师,扩大了培训效益,促进了更多教师的专业发展。

工作周总结300范文第10篇

【Abstract】 The type of mine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Xin'an coal mine is very complex, In 2010 and 2011, there happened two ordovician limestone water inrush accidents.

【关键词】水文地质;双疏水降压法;措施

【Keywords】hydrogeology; double hydrophobic depressurization; measure

【中图分类号】TD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072-02

1 引言

自2012年复产后,矿井百废待兴,但由于矿井深部工作面准备周期较长,严重制约矿井的生产发展。为保证顺利完成生产衔接,矿研究决定回采29区深部的11296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采用“双疏水降压法”防治底板水害,实现了无水害安全生产。

2 工作面概况

2.1 工作面位置

辛安矿11296工作面西与11293下块工作面顶层采空区相邻,东以F1断层为界。北至29区运煤下山,原-280北大巷位于工作面内部,横穿工作面。该工作面为29区边角煤回收工作面,开采煤层为二号煤,工作面标高-262~-306m,走向长450~500m,倾向长23~124m,煤层平均厚度2.8m,可采储量18.6万吨。

2.2 工作面地质构造情况

11296工作面处在F8与F1断层间次生背斜――29区背斜的两翼,工作面主于背斜轴北翼。地层走向NW5°~20°,南端渐变为NW走向,煤岩层倾角15°~21°,一般18°。工作面东部毗邻F1、F1`断层组(落差分别为100m和140m),断层产状控制程度高,资料可靠。工作面次生小断层较多,但对回采影响较小,工作面内部地质构造比较简单,回采中预计揭露2条断层,落差1~3m,对回采影响较小。

2.3 水文地质条件情况

虽然29采区大部分区域已经回采,但该区以往的水文地质条件探查孔以及探查成果较少,且随着2011年矿井发生的奥灰突水淹井事故,该区各充水水源特征可能发生变化。故11296工作面在掘进前后利用物探和钻探相结合的手段对工作面下伏野青、伏青含水层的水文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探查。根据钻探可知,该工作面野青灰岩含水层上距2#煤一般为40m,厚约1.5m,施工的21个钻孔揭露野青灰岩时均出水,单孔涌水量为0.015~1.2m3/min,水温17~18℃,水位-96~-246m。伏青灰岩含水层上距2#煤约80m,厚3.5m,揭露伏青灰岩的14个钻孔均出水,单孔涌水量为0.1~1.5m3/min,水温17.7~18.9℃,水位-94~+98m。且结合物探成果资料可知,两含水层整体富水性较弱,但局部相对富水,且富水区均集中在F1、F1`断层附近。(见图1)

3 工作面存在的水害隐患

通过水文地质条件的探查,发现工作面存在以下几个水害隐患问题,待要解决:

工作面下伏野青、伏青灰岩含水层在F1断层带附近较为富水,单孔最大涌水量分别达到1.2m3/min和1.5m3/min;

伏青灰岩含水层局部水位高达+98m,推测伏青灰岩含水层与下伏大青甚至奥灰含水层可能存在水力联系;

野青、伏青灰岩含水层的最大突水系数分别为0.06220.0622 MPa/m、0.0598 MPa/m,分别大于或逼近突水临界值0.06 MPa/m(因煤层底板在断层破碎带影响范围内,故突水系数临界值取0.06MPa/m)。

4 水害防治方案的选择及应用

针对工作面存在的水害题,一般采取底板注浆加固改造方法和疏水降压的方法。

4.1 水害防治的方案可行性分析

加固改造方法的可行性:工作面上下两巷均已掘进完毕,巷道支护牢靠,可以进行井下钻探工作,且井下已建立了临时注浆站,可以完成注浆改造工程的注浆任务,该方法可行。

疏水降压法可行性:在工作面掘进期间,我们进行了多次野青、山伏青的简易放水试验。放水试验成果表明:第一,降深漏斗波及范围广,在溜子道中部放水,距其300m远的观测孔水位在较短时间内联动,说明工作面底板下伏野青、山伏青灰岩含水层富水性较弱;第二,水位降深大,在保持30m3/h下,两含水层水位可分别疏降至-240m和-70m以下。故该方法也适用于本工作面。

4.2 水害防治的方案对比(表1)

综上所述为保证矿井生产能顺利衔接,在利用工作面掘进期间的钻孔对工作面局部区域注浆加固的基础上,我们采取“双疏水降压”的措施防治工作面回采期间的水害问题。

5 经验与教训

双疏水降压法在辛安矿11296工作面水害防治中的成功应用,我们总结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经验:

①双疏水降压法在辛安矿11296工作面水害防治中的成功应用,表明该方法可以解决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区域的水害防治问题;

②相对于底板注浆加固的手段,该方法可大幅度节省防治水工作周期,可以确保矿井生产正常衔接;

③对于工作面甚至于整个采区的水害防治工作而言,查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是重中之重,只有查明水文地质条件,才会有更多的防治水方案选择可能。

教训:

①放水孔受自然影响较大,无法100%的在指定位置施工成满足放水要求的钻孔,变性因素多;

②工作面排水系统复杂,形成多级排水,用工用电费用较高。

6结语

上一篇:本人任职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安全工作年终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