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程概论范文

时间:2023-12-13 16:47:00

林业工程概论

林业工程概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林业;标准化;原理;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S7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178-03

1 标准化原理研究综述

1.1 国外标准化原理研究概况

系统地开展标准化原理的研究,始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52年成立标准化原理委员会(ACO)。标准化原理研究较为突出的有英国的桑德斯和日本的松浦四郎。

桑德斯的七项原理:英国标准化专家T.R.B.桑德斯在1972年出版的《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认真总结了标准化活动过程,提出了关于简化、协商一致、稳定性、有序性、可检测检验、分级以及标准的制修订与复审等方面内容的七项原理。

松浦四郎的十九项原则:松浦四郎在1972年出版的《工业标准化原理》一书中,全面系统地研究和阐述了标准化活动过程的基本规律,提出了有关简化、超前预防、协商一致、统一性、稳定性、标准化效益与分析等内容的十九项原则。

1.2 我国标准化原理研究概况

陈文祥20世纪80年代在《标准化原理与方法》中提出了标准化管理中应实施优化原则(包括功能结构优化和参数系列优化)、动态原则、超前原则、系统原则、反馈原则、宏观控制和微观自由结合原则。

王征在1981年发表的《标准化基础概论》中提出了五项标准化基本原理,即统一原理、简化原理、互换性原理、协调原理、阶梯原理。

常捷在1982年提出了标准化“统一、简化、协调、选优”的“八字”原理。

洪生伟总结出标准化活动八项原则,即超前预防原则、系统优化原则、协商一致原则、统一有度原则、动变有序原则、互换兼容原则、阶梯发展原则、滞阻即废原则。

1982年,李春田在《标准化概论》中提出“简化、统一、协调、最优化”四项原理;在1987年4月又在《标准化概论》(修订本)中提出了系统效应原理、结构优化原理、有序原理和反馈控制原理四项标准系统的管理原则。

1.3 标准化基本原理

2010年10年16日,张国庆在科学网博客上发表的《论标准化原理》,以及随后发表的《标准学概论》与《林业标准学》,以及在《现代农业科技》上发表的《论标准化基本原理》《标准的分类及命名》等文章中,首先分析标准化的地位与作用,标准化行为是法律行为的延伸,其主要作用是就是维护生态平衡与社会公平,促进经济有序发展,实现社会和谐与繁荣。然后在分析传统标准化理论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标准化和谐原理、法治原理、系统原理等标准化基本原理以及标准的分类与命名理论、建立全球标准信息系统理论,然后引入系统理论与技术,提出了标准化的系统工程方法、标准化系统评价技术以及林业标准化评价技术与方法,最后论述了标准的制定、实施与合格评定。

标准化和谐原理:旨在维护社会公平,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经济有序发展。标准化法治原理:依据法律规定制定标准,以法治作为保障开展标准化活动。标准化系统原理:为了充分发挥标准化功能,实现标准化目标,运用系统理论与技术,采取相应的手段(如计划、组织、监督、控制、调节等)协调标准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关系以及与外部环境间的关系[1-5]。2010年,张国庆对现有标准化理论进行了对比,具体见表1。

2 林业标准化原理

2010年10年23日,张国庆在科学网博客上发表的《林业的特点与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以及随后发表的《林业标准学》,以及在《现代农业科技》上发表的《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在分析介绍林业的公益性、文化性、经济低效性、广域性的特点以及农业标准化原理的基础上,论述了林业标准化的生态优先原理、功能多样性原理、生物性原理和生态补偿原理,系统介绍了林业标准化方法、实施与监督措施、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原理与数据处理方法、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和森林认证等内容。

生态优先原理:在林业标准化过程中,要努力改善系统生态功能,规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制定促进人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调控政策。

功能多样性原理:要使森林能发挥多功能效益,林业标准化就得充分利用森林的地域和经济条件的多样性,构建一个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体系,实现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生物性原理:林业的经营管理对象是生物,林业标准化就要在诸多影响林业生产的环境因子中,在可适用性范围内,因地因时制宜,选择安全的、稳定的、可操控的因子对其实施科学控制,促进森林资源增长、森林资源质量和生态健康水平的提高。

生态补偿原理:通过林业标准化,理顺和拓宽森林生态建设投入渠道,提高林业生态体系规范化建设水平,引导民众转变生产生活方式,降低人类发展对自然的压力,补偿生态建设给林农带来的经济损失[5-7]。

3 林业标准实施基本策略

林业标准实施是指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地贯彻执行标准的活动,是林业标准制定部门、使用部门或林业企业、林农将标准规定的内容贯彻到生产、管理、流通等领域中的过程。林业标准的实施是整个林业标准化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标准化是否取得成效、实现其预期目标的关键。

林业标准的实施,应遵循服从长远利益原则,既要照顾到眼前,更要考虑到长远,眼前利益应服从长远利益;要遵循顾全大局原则,要局部服从整体,顾全大局;要遵循区别对待原则,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实施区域和实施单位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但有关社会、生态、经济安全等强制性标准则应无条件坚持贯彻;要遵循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对于一些基础标准或强制性标准应该严格贯彻执行,对于推荐性标准可以因地因时制宜做出调整,必要时制定地方标准。

林业标准的实施,一是要加强领导,建立林业标准化责任制,促进林业标准的实施;二是要完善林业标准化机构,保证林业标准化工作有序推进;三是要提高林业标准化意识,尤其是基层一线林业管理工作者的标准化意识,更好地指导、监督林业标准的实施;四是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林业标准化发展规划,按照规划稳步推进。

4 我国林业标准实施中的障碍

首先,林业标准实施力度不够。目前,我国林业标准化支撑体系不完善,基层林业标准化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其次,制定林业标准时未广泛征求基层实施单位的意见;标准实施中缺乏反馈,无法及时修订林业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再次,林业标准化监管不力,有关单位实施不积极,致使林业标准化工作进展缓慢[8-9]。

5 我国林业标准实施对策

(1)国务院、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专职林业标准化管理机构,负责全国林业标准化管理工作;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将林业标准实施工作作为林业技术推广和行业管理的工作重点,融入日常林业工作中,由专人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林业标准化日常事务。

(2)结合县级林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把县级林业科技推广队伍建成为推进林业标准化工作基础力量。

(3)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工具,加强林业标准化宣传推广工作。

(4)将各种林业项目工程建设以及其他行业的涉林项目工程,纳入林业标准化管理。

(5)结合林业标准化体系和林业工程项目建设以及林业行政管理,加强对林业标准化实施的监督。

(6)开展林业标准化的试点与示范,逐步积累相关经验,完善林业标准,从而将林业标准化试点与示范区经验与成果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应用[10-11]。

6 参考文献

[1] 张国庆.林业标准化基本原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23-224.

[2] 张国庆.论标准化基本原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5.

[3] 张国庆.标准的分类及命名[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28-30.

[4] 张国庆.标准学[EB/OL].(2011-07-08)[2012-11-07].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462993,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469416.

[5] 张国庆.林业标准学[EB/OL].(2011-02-20)[2012-11-07].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414776,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469414.

[6] 张国庆.林业的特点与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EB/OL].(2010-10-23日)[2012-11-07日].http:///blog/user_content.aspx?id=376252.

[7] 张国庆.论标准化原理[EB/OL].(2010-10-16)[2012-11-07].http:///blog/user_content.aspx?id=373878.

[8] 麦绿波.标准化原理的评论[J].中国标准化,2011(6):40-45.

[9] 李鑫,张灵光,杨继涛,等.农业标准化原理研究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03,19(5):110-114,121.

[10] 荆光,荆悦,荆弘明.标准化基本原理新探[J].大众标准化,2006(8):45-47.

林业工程概论范文第2篇

>> 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为推动云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 加强信息化建设 促进现代林业跨越发展 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支撑体系与政策选择 服务转型跨越发展大局提供有力的精神文化和智力支撑 为科学发展跨越提升提供理论支撑 科技创新支撑贵州跨越发展 构建跨越发展战略支撑 为推进兵团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湖北企业跨越发展的三点思考 对山西焦化产业转型跨越发展的思考 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加强党的建设 促进农场跨越发展 为跨越发展扬旗铸魂 和谐文化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内在动力的研究 创新争先是实现跨越发展的超常规精神支撑 科技支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跨越发展 解放思想 借鉴理念 为林区追赶跨越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进一步推进云岭职工人才工程为云南跨越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抓好项目建设 推进跨越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7-04-24.

[2]周翔.美洲黑杨杂交F1代无性系造林测定与初选[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3]吴斌.现代林业和谐发展之路的探究[EB/OL].,2012-04-24.

[4]徐小牛.林学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5].高度重视林业的改革和发展[J].林业经济, 2009(10):3~4.

[6]高岚.林业经济管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7]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学术刊),2003.

[8]罗平.营林建设应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J].湖北林业,2007(12)6~8.

[9]梁慧玲.鄂州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EB/OL].,2011-12-17.

[10]李鸿忠.为湖北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绿色支撑[J].中国绿色时报,2011-03-22(A1).

[11]耿怀英.以发展现代林业为目,推进生态建设上新水平[J].山西林业,2008(6):2~4.

[12]谢庶麟.突出科学要义,建设和谐林业[J].湖北林业,2008(11):9~10.

[13]李家阳.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广西现代林业建设[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8(7):49~51.

[14]陈永富,刘华,孟献策.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监测与管理系统[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林业工程概论范文第3篇

>> 参与式林业探究 参与式发展的迷思 数字林业理论和数字林业发展的作用 基于学生视角的参与式教学理论构建与实证检验 基于劳动链理论的增强我国林业发展潜力探讨 基于公共管理理论的我国林业公平发展探讨 基于复杂系统群分析理论的林业企业发展潜力分析 基于生命周期分析理论的林业企业持续发展力研究 论参与式民主理论发展及其意义 林业发展与全民参与的重要性 论林业发展与全民参与的重要性 基于问题的参与式培训 基于参与式发展的理念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研究 参与式理论在“天保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生态发展理念谈林业发展的对策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的实证研究 基于TRIZ理论的手持式照明工具发展分析 基于库恩理论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基于精明增长理论老旧城区内涵式发展的探索 基于生态林业理论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2] 张国庆.标准学[EB/OL].(2011-07-08)[2013-08-30]..

[13] 张国庆.林业标准学[EB/OL].(2011-02-20)[2013-08-30]..

[14] 张国庆.生态论概述[EB/OL].(2012-04-13)[2013-08-30]..

[15] 张国庆.系统学概论[EB/OL].(2013-03-27)[2013-08-30]..

[16] 张国庆.现代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N].中国绿色时报,2008-01-25(4).

[17] 张国庆.系统企业学[EB/OL].(2013-05-21)[2013-08-30].http:///data/attachment/home/201305/22/144145psp965zszrwsto3 t.rar,http:///data/attachment/home/201305/22/144342rn vv84vn8vd4k1dz.rar,http:///data/attachment/home/2013 05/22/14451988uavaszhya33vhg.rar,http:///data/attach ment/home/201305/22/144636fzl198jm5fz6w7x6.rar,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692114.

林业工程概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生态需求;北京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276-03

一、北京生态需求分析

“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建设世界城市是当前北京市重要发展战略之一。目前,北京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大城市病”。北京面临人口膨胀、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人文资源丰富而自然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城市二元结构日益突出等问题[1]。随着居民生活质量、品味及生态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市民时刻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空间、洁净的水源和安全的食品等已成为居民的迫切需求。

当前,由政府主导和开展的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北京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工程等都是政府围绕建设美丽北京、绿色北京、满足北京居民的生态需求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国外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积累了较多经验,例如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的“影子规划”、新西兰怀塔克尔的“绿色蓝图”等,大多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空间绿化、交通运输方式、住宅和社区建设、城市自然区域的保护、能流和物流的规划、社会经济结构等几个方面来实现[2]。这些生态城市的建设成果离不开强大的科学技术作为后盾[3],推动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态平衡相协调,实现城市中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生态下系统的和谐。当前农林业生产活动过程越来越多地影响到资源环境。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关注范围也相应地由原来传统的农林经济问题扩展到农林业生产所涉及的资源环境问题[4]。在当前北京生态城市建设和农林经济发展要求的背景下,北京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应特别注意强化培养学生农林基础知识和技能,以主动适应北京生态的需求。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业基础知识类课程设置现状

(一)国内农林院校农业基础知识类课程设置情况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将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入农业、林业和农村领域,研究如何促进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如何从市场运作的角度,对农业、林业生产以及农村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的学科。笔者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对于农林业知识的要求和课程设置中农林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情况,调查了5所当前在国内比较具有代表的农林类高校,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具体调查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在调查的5所高校中,除了中国农业大学外,其他4所高校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都明确提出了对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的要求,其中浙江农林大学对于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的要求是“掌握”。其他三所是“具有”。在北京林业大学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别提到了“熟悉(农)林生产及经营管理过程”。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农林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都提出了对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的要求。

分析调查的5所高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可知(见表1),农(林)业基础知识类课程主要以概论类课程为主,其中农业类高校侧重于农业概论,林业类高校侧重于林业概论。从开设相关课程数量和设置地位来看,南京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开设相关课程最多,均为5门,课程地位均是选修课;北京林业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均开设2门相关课程,均为必修课;而中国农业大学未开设相关课程。

(二)北京农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农业基础知识类课程

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和北京市特色建设专业,以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使命。该专业目前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是:主要培养具有系统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熟悉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规律,善于深入调研,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能在政府部门、各类涉农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农村社区和其他相关部门从事政策研究、经营管理、企业策划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4]。综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见表2),其中关于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的课程设置在选修课模块,均为限选课,包括《都市型现代农业概论》、《农学概论》和《森林资源管理》三门课程。

(三)改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农林经济管理属于管理学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教学和训练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农林经济管理是基于农林业领域的管理,学生就业岗位定位在农林业企业、农村社区、林区等相关部门,学生应该具备相应的农林业知识,该专业人才培养具有较强学科交叉型,因此农林业基础知识类课程是必不可缺的。国内有不少学者已关注此问题,有的提出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涉农林知识薄弱,目标定位模糊”的问题,这个问题“容易导致学生专业以内的不全会,专业以外的全不会”,并且难以吸引学生对农林领域的专业兴趣;针对“涉农知识薄弱、目标定位模糊”的问题,建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农村、农民和农业基层,为“三农”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管理人才[5]。有的认为,农林业的课程设置少,且没有针对性,应大力加强农业技能知识方面的课程设置[6]。在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中调查“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应加强哪方面课程设置”[7],统计结果发现,实践类课程是最受学生关注的,其次是农林类课程和经济类课程,可见学生对于农林业知识的需求比较强烈。在对浙江农林大学该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8],70.9%的学生反映需要加强实践类和农林类课程的教学力度。

通过以上观点和调查数据可以反映出,无论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还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对于增加农林类基础知识课程都具有比较强烈的需求。

三、关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建议

针对首都生态需求和农林经济发展概况,同时突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笔者认为目前课程体系难以满足北京生态建设需求和学生对农(林)业技能知识的学习需求,进而无法充分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建议:一是尽快修订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北京生态功能定位,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需求,确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二是适应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步伐,及时推动学校“卓越农林经济师项目”,完善课程体系,在第二平台专业基础教学平台中添加《生态学基础》、《作物栽培学》和《动物养殖》三门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强化学生对农林业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理解。三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建设,让学生了解农(林)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增强爱农、学农的自信性,激发学生“崇尚自然、热爱农林”的热情,培养学生未来从事维护自然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公益事业的理想情怀。通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改革,既实现“具备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满足首都生态建设对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杨开忠,李国平,等.持续首都-北京新世纪发展战略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2]鞠美庭,王勇,孟伟庆,何迎,等.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王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展环境管理课程教学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4,(10):70-73.

[4]赵连静,李华,何忠伟.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3+1”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5]杨红强,邬松涛,杨加猛,贾卫国,王浩.我国农林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维比较与改革创新[J].林业经济,2014,(9):123-128.

[6]苏红伟.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4,11(3):91.

[7]柯水发,李红勋,王庭秦.基于学生视角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调查与分析―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3):1-7.

林业工程概论范文第5篇

>> 从复杂系统生态论探讨林业企业劳动计量 论生态建筑及其应用现状 生态足迹方法及其应用探讨 复杂系统建模方法 论复杂经济系统的相似性结构及其动态控制 复杂性适应系统(CAS)理论对中医学方法论的启示 复杂网络模型及其供应链系统应用研究综述 复杂曲面造型原理及其工程应用 复杂整体论视野下的生态中心主义 论生态文明及其构建 论EPS消防应急电源系统及其应用 论建筑消防给水稳压系统及其应用 论EDFA及其在CATV系统中的应用 论构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及其思路 论金融生态系统提出的理论渊源及其假设条件 无线定位系统的应用背景及其实现方法 职业发展管理系统设计的方法及其应用 空管系统安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现场总线检测系统的信息融合方法及其应用 论综合应收账款质量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8-29.

[3] 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EB/OL].(2013-03-27)[2013-03-30]..

[5] 张国庆.Time-Space Dynamic Analysis About Event(TSDA)[EB/OL].(2009-08-05)[2013-03-30]..

[6] 张国庆.和谐论概述[EB/OL].(2012-10-05)[2013-03-30]..

[7] 张国庆.生态健康概论[EB/OL].(2012-04-10)[2013-03-30]..

[8] 谭成旭.复杂装备制造管理系统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9] 张国庆.标准学[EB/OL].(2011-07-08)[2013-03-30]..

[10] 张国庆.林业标准学[EB/OL].(2011-02-20)[2013-03-30]..

[11] 张国庆.生物灾害学[EB/OL].(2012-05-25)[2013-03-30]..

林业工程概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森林防火;信息网;生态移民

收稿日期:20130520

作者简介:姚光贤(1964—),男,甘肃古浪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天然林保护,林区治安管理以及森林防火工作。

通讯作者:张宝学(1983—),男,甘肃古浪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天然林保护,林区治安管理以及森林防火工作。中图分类号:S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24402

1 引言

林火的预防与扑救与诸多因素相关,通过利用科学的技术将林区基本道路、气象资料、树种燃烧特性以及护林站、水源和居民区等与林火的扑救有关的信息进行采集,整合成为详细的综合信息,并以此为基本信息建立“森林防火信息网”,可为林火的扑救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也是林火扑救指挥者做出决策的重要参照资料。

2 林区道路信息

林区道路既是林区的交通路线又是林火的阻隔带,对于保证迅速输送灭火人员、灭火工具到达火灾现场,迅速扑灭森林火灾具有重要意义。

(1)畅通的交通在森林火灾扑救的前期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GPS对林区所有道路(包括林间小道)进行信息采集,并同时明确区分哪些是机动车可通过的,哪些是仅供人通过的,并采集林区道路的坡度以及机动车可到达的最高极限位置。

(2)结合林改后期工作中旅游业开发路线的建设,用GPS将旅游道路采集为基本信息,并将其作为森林消防通道。同时将其视为隔离带也可降低经绿色防火林带的经济建设成本。

2 林区气象资料

气象资料(特别是风向)的收集对林火的发展方向和扑救时机提供初步判断依据,经过长时间的观测风向转变的时间以及山风与谷风的转变时间,可以为森林火灾的扑救提供最佳的时机参考。同时,风可以不断为火场补充氧气并缩短可燃物的预热时间,从而改变林火环境使林火向不利于扑救的阶段加速,危害极大。大部分气象资料可以通过气象部门获得,但山区由于地形复杂条件特殊,气象资料需要观测,特别是重点火灾区必须要有持续的观测数据,为了方便可考虑让临近的护林站人员观测。

3 防火树种信息

防火树种的应用主要是营建防火林带以隔离方式来改变整个区域的火环境,达到预防林火的发生或减缓林火传播的速度。在采集树种信息时一定要把不同树种用GPS将其分别圈出。同时对基本树种的燃烧特性进行测定,并划分成易燃、难燃类别,并在信息图上用不同颜色表示,这些也可以作为隔离易燃与难燃树种的参考和依据。这些信息的采集比较费时,所以这些信息最好能在造林规划设计树种和实施中就予以考虑。

4 护林站与林区向导

(1)防火护林站的选择和建立对森林火灾的预防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防火护林站一般都配备相对专业的护林员和一些基本扑火设施,通过防火护林站和其附属设施,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初期林火的发展,为林火的扑救赢得宝贵的时间,而利用GIS的信息分析功能可以根据地形等要素选出最有利的防火护林站建设地点。

(2)林区的一些信息(如林区道路)可能会发生变化(如道路因自然因素阻断或人为延长),而林区向导将是这些变化信息的最初发现者,如果将这些变化信息及时采集上报,可使各个信息随时处于最新状态。因此每个林区应至少配备一个熟悉地形且方向感较强的护林人员作为林火发生时的向导。

5 水源及其他

(1)水源对控制和扑灭初期火灾有不可小视的作用,特别是永久性水源。通过实地调查将水源,(临时水源和永久水源)用GPS进行分类采集,留作备用信息。

除此之外,居民区水源等也是扑灭火灾的重要的保障力量,也必须采集备用。

(2)结合山区生态移民和生态经济林建设,在营造林工作前期有效合理地搭配防火树种,通过不同树种防火性能的了解,用防火性能相对较强的树种将林区依地势划分为若干区域,并将防火林带的建设与各项林业工程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势必起到良好的效果。

6 结语

林火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通过把道路、气象条件、防火树种以及水源等与森林火灾的预防与扑救相关信息提取出来,结合森林燃烧的火环境制成森林防火专题图,为森林火灾扑救的决策提供了直观、可靠的参考和依据。以上信息数据中大部分明显地物(如护林站位置、主要道路、水源、森林资源分布等)可以通过GIS图形处理与分析软件直接得到,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经费,而其他要素(如不同树种分布、林间小道、气象资料、树种燃烧性能)都需要人工采集或测定。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在地形图上将各种信息要素人工绘制在专题图纸上或用计算机建立数据库将这些信息以数据和电子地图形式管理起来,以备查用。一旦发生林火,决策者可以结合“森林防火信息网”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实现林火的被动防护向林火管理阶段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冯仲科,余新晓.3s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彭望琭.遥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胡海清.林火生态与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4] 胡志东.森林防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5] 林其钊,舒立福.林火概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

[6] 甄学宁,李小川.森林消防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7] 冯中科,余新晓.“3S”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林业工程概论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测绘林业类专业测量学教学改革

信息化测绘体系涵盖了地理信息获取、处理、管理、表达、更新、应用和服务的全过程,其主要特征为:测绘生产自动化、测绘成果多样化、测绘服务网络化及测绘产品社会化。信息化测绘技术是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基础,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是在对地观测技术、计算机技术及通讯技术等支撑下的有关地理空间数据获取、处理、管理和分发服务的所有技术的集合。

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以工、农科为主,理、文、经、管、法协调发展的多学科性大学,测量学是开设面广、实践性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林业类专业如林学、生态学和森林工程等专业都开设测量学课程,测量学课程的授课计划学时依不同专业分别为48学时或64学时,包括课堂授课、课堂实验,外加开课学期末1周或2周的集中实习。

1测量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内容体系不完全合理

测量学课程教学内容以传统仪器获取地理信息的内容多,获得的成果也以纸质图为主,不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不便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更没能充分体现信息化测绘体系下的测绘成果如何方便快捷地为林业服务,测绘新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等交叉融合教学内容比较薄弱。

1.2与课程配套的仪器设备滞后于测绘科技发展

仪器设备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实践教学的内容滞后于生产实践。测绘生产单位早已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测绘生产,可是学校由于经费有限,有的购不齐这些仪器,有的虽然仪器种类齐全,但数量太少,学生仅能进行参观性实习,根本不能用于生产性实习。

1.3体现测绘新技术在林业中应用的内容相对较少

开设测量学课程的专业众多,但不同的专业有各自的特点,所以不同专业在掌握测绘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测量学在不同的专业中的应用应该各有特色。只有不断地完善课程内容设置,强化专业领域特色,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测量学知识在林业中的应用。对于林业类专业的学生,应突出测量学中的中小比例尺的地形图或遥感影像图在林业资源调查和生态规划等中的应用,发挥大比例尺地形图在精细林业中的作用等。

1.4林业类专业的学生对该课程重视不够

由于测量学不是林业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他们认为不过是专业基础课,不太重要,学生普遍对这门课不够重视,加之实验实习使用的仪器设备相对落后,致使很多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有关测量的问题不能轻松解决。

实验实习教学环节正是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巩固和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机会。虽然测量学实践教学占有本课程总学时一半的比重,但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实验实习班级逐渐增多,而实验实习场地并没有相应扩大,实验实习考核较为弹性,学生只是被动地做验证性实验,没能结合林业类专业做些设计性和创造性实验。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学生对实验实习环节不是很感兴趣,不能充分达到实验实习教学的目的。

2基于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测量学教学改革

基于信息化测绘体系,结合林业科学的特点和要求,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实验实习环节的建设、考核制度、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测量学教学改革。

2.1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个重要环节。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前瞻测绘科技发展,面向社会,拓宽测绘领域,组织教师,协同相关高校的教师编写了《测量学》作为林业类专业的测量学教材。正确处理了传统测绘知识与现代测绘理论之间的关系,教材中既有先进的测绘仪器和技术,同时也保留了一部分传统的技术方法。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测量学在林业科学和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2教学内容

顾及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林业类专业测量学教学的目标定位,将测量学教学内容划分为三部分:基础测绘、专业测绘和现代测绘,基础测绘部分包括:概论、高程测量、距离测量、角度测量、测量误差理论及地形图测绘等;专业测绘部分包括:生物多样性测量、林业资源调查及地形图在林业中的应用等;现代测绘部分包括:数字化测图、GNSS、数字摄影测量、遥感技术及GIS等技术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其中,基础测绘部分是学习专业测绘的基础;专业测绘部分突出体现测量学与林业科学的结合;现代测绘部分主要介绍测绘新技术、新理论在林业中的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要求。授课内容体系按照“基础一应用一提高”的基本思路,循序渐进,既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又较好的处理了传统测量技术与现代测绘技术内容之间的关系。

2.3加强实验实习环节的建设

(1)加大投入,更新实验设备。

测量学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应有基本的设备保障。测绘新科技的发展及新仪器的实用化,对教学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加大对测量学教学硬件的投入,建设现代化的测量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必须进行更新换代,除有传统的必要的仪器设备以外,还要有一定数量的新仪器和新设备,如全站仪、GPS接收机、数字成图软件、GIS软件以及遥感软件等。只有不断引进测绘新仪器和设备,并使之充分发挥效率,学生才能接触前沿知识,与时代同步发展。

(2)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集中实习中,实习场地的选择至关重要。在校园内,科学地建设能够基本满足实验实习要求的场地,学生可在基地上进行测绘基本技能的实训。同时,在下属林场建立地形图识读实习基地,此基地地形起伏大、典型地貌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可直接将大中小比例尺地形图应用在林业中。若条件允许,也可考虑将测量学集中实习与林业类专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

(3)规范实验室管理。

对实验室实行规范化管理,全天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到实验室做实验;建立实验设备共享体系,使学生根据需要选择仪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仪器借还制度和设备损坏赔偿制度等。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检验和维修,以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正确处理工程生产用仪器与学生实验实习用仪器的关系;加强与兄弟院校或生产单位的交流,到有先进仪器设备的单位参观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2.4考核制度改革

(1)试卷库建设。

为深化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的改革,推进考教评分离,使考试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及科学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建设了测量学课程试卷库。每份试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综合题和实践操作题等不同类型试题,保证了试卷库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较为全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学生的基本素质与智能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测量,理解记忆、实践操作、综合分析、灵活运用及求异创新等能力应成为测试的重点。

(2)改革课堂教学考核办法。

考试试卷从试卷库中随机抽取,统一进行,阅卷采用流水作业,同一老师评阅同一道试题,评分标准统一了,考试成绩更具可靠性。同时,总评成绩由卷面成绩、到课情况、课堂互动、实验完成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及随机回答提问等方面组成。成绩评定方式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端正了学生们的学习态度,认真地对待平时的作业,以更好地掌握测量学课程要求掌握的内容。

(3)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由于实践教学自身特点,仅凭上交成果或主观印象来确定学生成绩并不科学,为此必须要量化考核标准,科学合理地安排考核内容和形式。实习成绩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仪器操作技能、成果质量、实习小结和实习日记来综合评定,更为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实践成绩。

2.5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创新能力来源于学生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在教学观念上,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技能的训练;只注重动脑能力的培养,忽视动手能力的锻炼;以考试为手段、以高分为目标,使学生偏重死记硬背,以致学生的质疑能力差、辨识能力差、创新意识弱以及创造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方法应提倡将学生从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吸取,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形式,将“讲课、自学、讨论、实验、答疑”有机结合起来,多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逐步形成学生参与和师生双向交流的机制,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形式中找到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制作和开发面向教学、面向学生并简单实用的多媒体课件,将复杂、抽象、隐含的原理及过程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直观表达,让学生身临其境,充满好奇和主动参与教学。进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从事测量学教学的教师绝大部分都系统地掌握了测绘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多数教师也从事过实际测量工作,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经验。但还要注重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例如,教林业类专业的教师就应懂林学概论、树木学等相关知识,能自觉地、有意识地把测量学与这些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教师综合水平提高了,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3结语

上一篇:工业化建设范文 下一篇:地理信息科学理论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