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程概论范文

时间:2023-12-13 16:47:00

林业工程概论

林业工程概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林业;标准化;原理;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S7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178-03

1 标准化原理研究综述

1.1 国外标准化原理研究概况

系统地开展标准化原理的研究,始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52年成立标准化原理委员会(ACO)。标准化原理研究较为突出的有英国的桑德斯和日本的松浦四郎。

桑德斯的七项原理:英国标准化专家T.R.B.桑德斯在1972年出版的《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认真总结了标准化活动过程,提出了关于简化、协商一致、稳定性、有序性、可检测检验、分级以及标准的制修订与复审等方面内容的七项原理。

松浦四郎的十九项原则:松浦四郎在1972年出版的《工业标准化原理》一书中,全面系统地研究和阐述了标准化活动过程的基本规律,提出了有关简化、超前预防、协商一致、统一性、稳定性、标准化效益与分析等内容的十九项原则。

1.2 我国标准化原理研究概况

陈文祥20世纪80年代在《标准化原理与方法》中提出了标准化管理中应实施优化原则(包括功能结构优化和参数系列优化)、动态原则、超前原则、系统原则、反馈原则、宏观控制和微观自由结合原则。

王征在1981年发表的《标准化基础概论》中提出了五项标准化基本原理,即统一原理、简化原理、互换性原理、协调原理、阶梯原理。

常捷在1982年提出了标准化“统一、简化、协调、选优”的“八字”原理。

洪生伟总结出标准化活动八项原则,即超前预防原则、系统优化原则、协商一致原则、统一有度原则、动变有序原则、互换兼容原则、阶梯发展原则、滞阻即废原则。

1982年,李春田在《标准化概论》中提出“简化、统一、协调、最优化”四项原理;在1987年4月又在《标准化概论》(修订本)中提出了系统效应原理、结构优化原理、有序原理和反馈控制原理四项标准系统的管理原则。

1.3 标准化基本原理

2010年10年16日,张国庆在科学网博客上发表的《论标准化原理》,以及随后发表的《标准学概论》与《林业标准学》,以及在《现代农业科技》上发表的《论标准化基本原理》《标准的分类及命名》等文章中,首先分析标准化的地位与作用,标准化行为是法律行为的延伸,其主要作用是就是维护生态平衡与社会公平,促进经济有序发展,实现社会和谐与繁荣。然后在分析传统标准化理论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标准化和谐原理、法治原理、系统原理等标准化基本原理以及标准的分类与命名理论、建立全球标准信息系统理论,然后引入系统理论与技术,提出了标准化的系统工程方法、标准化系统评价技术以及林业标准化评价技术与方法,最后论述了标准的制定、实施与合格评定。

标准化和谐原理:旨在维护社会公平,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经济有序发展。标准化法治原理:依据法律规定制定标准,以法治作为保障开展标准化活动。标准化系统原理:为了充分发挥标准化功能,实现标准化目标,运用系统理论与技术,采取相应的手段(如计划、组织、监督、控制、调节等)协调标准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关系以及与外部环境间的关系[1-5]。2010年,张国庆对现有标准化理论进行了对比,具体见表1。

2 林业标准化原理

2010年10年23日,张国庆在科学网博客上发表的《林业的特点与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以及随后发表的《林业标准学》,以及在《现代农业科技》上发表的《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在分析介绍林业的公益性、文化性、经济低效性、广域性的特点以及农业标准化原理的基础上,论述了林业标准化的生态优先原理、功能多样性原理、生物性原理和生态补偿原理,系统介绍了林业标准化方法、实施与监督措施、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原理与数据处理方法、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和森林认证等内容。

生态优先原理:在林业标准化过程中,要努力改善系统生态功能,规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制定促进人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调控政策。

功能多样性原理:要使森林能发挥多功能效益,林业标准化就得充分利用森林的地域和经济条件的多样性,构建一个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体系,实现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生物性原理:林业的经营管理对象是生物,林业标准化就要在诸多影响林业生产的环境因子中,在可适用性范围内,因地因时制宜,选择安全的、稳定的、可操控的因子对其实施科学控制,促进森林资源增长、森林资源质量和生态健康水平的提高。

生态补偿原理:通过林业标准化,理顺和拓宽森林生态建设投入渠道,提高林业生态体系规范化建设水平,引导民众转变生产生活方式,降低人类发展对自然的压力,补偿生态建设给林农带来的经济损失[5-7]。

3 林业标准实施基本策略

林业标准实施是指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地贯彻执行标准的活动,是林业标准制定部门、使用部门或林业企业、林农将标准规定的内容贯彻到生产、管理、流通等领域中的过程。林业标准的实施是整个林业标准化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标准化是否取得成效、实现其预期目标的关键。

林业标准的实施,应遵循服从长远利益原则,既要照顾到眼前,更要考虑到长远,眼前利益应服从长远利益;要遵循顾全大局原则,要局部服从整体,顾全大局;要遵循区别对待原则,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实施区域和实施单位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但有关社会、生态、经济安全等强制性标准则应无条件坚持贯彻;要遵循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对于一些基础标准或强制性标准应该严格贯彻执行,对于推荐性标准可以因地因时制宜做出调整,必要时制定地方标准。

林业标准的实施,一是要加强领导,建立林业标准化责任制,促进林业标准的实施;二是要完善林业标准化机构,保证林业标准化工作有序推进;三是要提高林业标准化意识,尤其是基层一线林业管理工作者的标准化意识,更好地指导、监督林业标准的实施;四是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林业标准化发展规划,按照规划稳步推进。

4 我国林业标准实施中的障碍

首先,林业标准实施力度不够。目前,我国林业标准化支撑体系不完善,基层林业标准化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其次,制定林业标准时未广泛征求基层实施单位的意见;标准实施中缺乏反馈,无法及时修订林业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再次,林业标准化监管不力,有关单位实施不积极,致使林业标准化工作进展缓慢[8-9]。

5 我国林业标准实施对策

(1)国务院、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专职林业标准化管理机构,负责全国林业标准化管理工作;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将林业标准实施工作作为林业技术推广和行业管理的工作重点,融入日常林业工作中,由专人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林业标准化日常事务。

(2)结合县级林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把县级林业科技推广队伍建成为推进林业标准化工作基础力量。

(3)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工具,加强林业标准化宣传推广工作。

(4)将各种林业项目工程建设以及其他行业的涉林项目工程,纳入林业标准化管理。

(5)结合林业标准化体系和林业工程项目建设以及林业行政管理,加强对林业标准化实施的监督。

(6)开展林业标准化的试点与示范,逐步积累相关经验,完善林业标准,从而将林业标准化试点与示范区经验与成果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应用[10-11]。

6 参考文献

[1] 张国庆.林业标准化基本原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23-224.

[2] 张国庆.论标准化基本原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5.

[3] 张国庆.标准的分类及命名[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28-30.

[4] 张国庆.标准学[EB/OL].(2011-07-08)[2012-11-07].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462993,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469416.

[5] 张国庆.林业标准学[EB/OL].(2011-02-20)[2012-11-07].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414776,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469414.

[6] 张国庆.林业的特点与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EB/OL].(2010-10-23日)[2012-11-07日].http:///blog/user_content.aspx?id=376252.

[7] 张国庆.论标准化原理[EB/OL].(2010-10-16)[2012-11-07].http:///blog/user_content.aspx?id=373878.

[8] 麦绿波.标准化原理的评论[J].中国标准化,2011(6):40-45.

[9] 李鑫,张灵光,杨继涛,等.农业标准化原理研究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03,19(5):110-114,121.

[10] 荆光,荆悦,荆弘明.标准化基本原理新探[J].大众标准化,2006(8):45-47.

林业工程概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 PDCS;林业;行政管理;工程化

中图分类号 F32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179-02

1 PDCS理论

2012年,张国庆根据PDCA理论,结合动态原理和学习原理,先后在《标准学》《生态论概述》《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发展学》及《灾害学概论》中论述了PDCS理论[1-13]。PDCA即Plan、Do、Check、Act首字母缩写,PDCA理论是工程化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PDCS理论除了强调管理活动的系统化之外,还强调管理活动中的Study。Study即学习(广义的学习),包括监督与评价,以及对系统管理中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发扬(继承),对于失败的教训要避免重现,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学习其他系统管理经验(狭义的学习),并且这种学习结果是可遗传的(遗传)。

PDCS管理是把管理对象看作一个系统,并把管理活动当成系统的一部分,根据系统发育发展过程中的PDCS循环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对复杂系统而言,理想状态是在系统即将达到成熟期,或者达到成熟期尚未进入衰退期,就对系统进行调整,使其适应新的变化,摆脱衰退与消亡,直接进入新的增长期,即进化。当然,这对系统管理者来说,需要有很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准确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系统理想的生命周期可以用动态的PDCS表示(图1)。在整个PDCS循环中,都贯穿着学习,既总结学习系统本身的经验教训,还向其他系统学习发育发展经验教训。这种学习,贯穿系统的终生。通过学习,获得了先进的进化或更新经验,促进系统进化或更新,使得进化或更新后新的系统更为先进、健康、和谐。

P(Plan)计划,包括系统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系统的活动计划的制定;D(Do)执行,就是具体计划的实施运作;C(Check)检查,就是评估计划执行的结果;S(Study)学习,对评估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发扬,对于失败的教训要避免重现,并将学习结果遗传到下一轮计划中。

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循环,这个循环叫做PDCS循环。对于本循环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应提给下一个PDCS循环中去解决。这样,通过周而复始的PDCS循环,推进系统不断进化。上述过程可以用下面2个公式表达:

Ei+1=Ei+c1=Ri+c2

Ei为第i个PDCS循环计划期望值(目标),Ei+1为第i+1个PDCS循环计划期望值(目标),Ri为第i个PDCS循环结果,c为期望值增量。这个过程表示目标随着PDCS循环不断变化着的。

Ri=Fi[gi(xi),hi(yi),Li,Ei]

若xi、yi分别为系统内部变量与外部环境变量;Fi、gi、hi为作用方式,Li为互动因子,随着系统的发展,可能发生着变化。这个过程表示系统发展是一个互动的、完全的动态过程。所谓完全动态过程,就是指在某一过程中f(x),自变量x与作用方式f都是在变化着的。

2 PDCS理论与行政管理工程化

行政管理中引入PDCS理论,在行政管理中借鉴工程项目管理中相关做法,可以有效克服目前行政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决策经验化、行政成本高以及缺位等诸多弊端。

(1)行政组织机构的结构工程化。当前,我国行政组织机构结构,绝大多采用的是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这种结构模式明显造成行政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性差,行政效率低,行政成本高,负责人权力过于集中容易造成贪腐和渎职失职。

为了克服这一弊端,笔者建议:在中央一级,仍然沿用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同时设立各种综合委员会,建立各种会议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和监督制度,以协调、监督各方面的工作。在省及其以下机构,采用矩阵制结构,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强化负责人的责任,有效遏制腐败。

(2)行政管理工作的流程工程化。借鉴工程项目管理的做法,在行政管理中推进工作流程标准化,加强行政管理的过程公开与监督。行政管理标准化流程可以表示为:

也就是说,行政管理过程,是一个具体化了的PDCS循环,包括调研调查、策划、规划计划、决策、实施、监测反馈、结果评价与学习,在每一个循环中,融入了全程监督和成本管理、进度管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等具体的行政管理行为。

(3)当前我国行政管理工程化的重点。对于当前而言,我国行政管理除了要特别加强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与行政过程中的学习之外,还要强化监督,对行政行为进行可操作的监督:①开展多渠道监督,尤其是公众监督与媒体监督。②严厉责任追溯,将目前的行政与纪律处分种类修改为更具震慑作用、可操作的“警告”、“降级”、“撤职”与“开除”,取消毫无警戒作用的“记过”、“记大过”以及地方政府私自增加的“训诫谈话”、“诫勉谈话”等规避责任的行政处分措施。此外,行政与纪律处分,并不能代替刑事处分与经济处分,对于触犯刑律,还要追究刑事责任,造成经济损失的,还要予以经济处罚和赔偿损失。③取消目前党政政府对自己进行的行政绩效评价,通过大众媒体,让公众对政府进行公开的行政绩效评价。④疏通民意通达渠道,加强公众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参与。对于公众对同一问题多次反映得不到落实处理的单位责任人,予以行政追责,直至行政处分或刑事处罚。

3 我国林业行政管理工程化管理对策

由于体制上的滞后,我国林业行政管理同其他行业行政管理一样,存在着行政管理效率低低下,行政成本高,权力集中且缺少监督,利益部门化,缺少责任追溯,缺位、越位、错位现象时有发生。笔者认为,要改变扭转状况,可以在林业行政管理中引入工程管理措施,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质量与效率。

(1)林业行政质量管理。在林业行政活动中,借鉴或引入ISO9000、ISO14000系列标准的做法,建立标准化的林业行政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体系与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体系,在林业行政管理过程中,将林农作为关注焦点,强化领导的责任与作用以及全员参与,采用系统的管理方法、过程方法和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持续改进林业行政质量。尤其是要在林业工程项目建设中,改变目前的规划设计、施工、检查监督验收为一体的错误做法,将其社会化、市场化,彻底杜绝林业项目审批与建设中的腐败根源,提高林业项目建设质量与效益[1-3]。

(2)林业行政时间管理。在林业行政管理中,积极引入工程管理中的时间管理(time management)方法,建立林业行政时间管理机制,在林业行政管理活动中,采用计划管理、时间“四象限”法、有效的时间管理法、时间abc分类法、考虑不确定性等时间管理技术与方法,以有效提高林业行政效率。

(3)林业行政成本管理。在林业行政管理中,建立林业行政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林业行政成本管理(cost management)机制,引入工程管理中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成本管理方法,从而降低林业行政,提高林业行政效益。

(4)林业行政风险管理。在林业行政管理过程中,引入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技术与方法,以最小的林业行政成本获取最大的林业行政安全、森林资源安全和森林生态安全保障。尤其是要在林业灾害管理中要建立风险管理与灾害管理机制,突出林业灾害风险源的追溯,全面提高我国林业行业抗风险能力[6-8]。

(5)林业人力资源管理。积极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方法,对林业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进行科学地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从林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入手,加强林业员工的招募选拔、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流动管理以及员工关系管理和安全健康管理。就当前而言,最需要解决的是改善林业劳动条件,提高林业劳动报酬,吸引林业人才,留住林业人才,从而提高林业发展潜力[5,14-16]。

(6)林业信息管理。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技术,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应用3S(remote sensing,R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技术,建立服务全社会的林业信息共享与互动平台[17-19]。

(7)林业行政监督。完善现有林业法律法规和有关林业行政的标准,建立高效、透明的林业行政监督机制(oversight mechanisms),强化林业行政责任追溯,将监督贯穿于林业行政全过程,加强执行督察制度、无为与过错追溯制度、工作复命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和行政公开透明制度等制度建设,强化司法监督与公众监督,重点加强无为与过错追溯制度、行政公开透明制度的执行,全面推行公众对林业行政绩效考核制度[12-13,18-19]。

4 参考文献

[1] 张国庆.论标准化基本原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5.

[2] 张国庆.标准学[M/OL].(2011-07-08)[2014-05-18].http:///home.php?mod=attachment&id=8390,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469416.

[3] 张国庆.林业标准学[M/OL].(2011-02-20)[2014-05-18].http:///home.php?mod=attachment&id=8389,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414776,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469414.

[4] 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J/OL](2013-03-27)[2014-05-18].http:///data/attachment/home/201304/01/082301npp13fnh5 bllmra3.attach,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674444.

[5] 张国庆.发展学[J/OL].科学网,(2013-07-14)[2014-05-18].http:///home.php?mod=attachment&id=39086,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quickforward=1&id=707994.

[6] 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190-193.

[7] 张国庆.生态论概述[EB/OL].(2010-04-13)[2014-05-18].http:///home.php?mod=attachment&id=19547,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558716.

[8] 张国庆.灾害学概论[EB/OL].(2012-03-16)[2014-05-18].http:///home.php?mod=attachment&id=18034,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548423.

[9] 张国庆.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2-23.

[10] 张国庆.生物灾害学[M/OL].(2012-05-25)[2014-05-18].http:///home.php?mod=attachment&id=21810,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574783.

[11]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829.

[12] 张国庆.系统法学[EB/OL].(2013-04-13)[2014-05-18].http:///data/attachment/home/201304/16/153824kl1yn6clk43444 o9.attach,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680709.

[13] 张国庆.系统法学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58-159.

[14] 张国庆.发展学基本理论研究[J/OL].(2013-07-18)[2014-05-18].http:///home.php?mod=attachment&id=39087,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709128.

[15] 张国庆.发展学基本理论与我国当前农村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303-313.

[16] 桂方兴.基于劳动链理论的增强我国林业发展潜力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7):194-196.

[17] 张国庆.林产品溯源系统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4.

[18] 仰韵阳.基于生态论的我国林业灾害和谐管理途径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4(7):191-193.

林业工程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生态需求;北京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276-03

一、北京生态需求分析

“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建设世界城市是当前北京市重要发展战略之一。目前,北京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大城市病”。北京面临人口膨胀、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人文资源丰富而自然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城市二元结构日益突出等问题[1]。随着居民生活质量、品味及生态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市民时刻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空间、洁净的水源和安全的食品等已成为居民的迫切需求。

当前,由政府主导和开展的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北京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工程等都是政府围绕建设美丽北京、绿色北京、满足北京居民的生态需求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国外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积累了较多经验,例如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的“影子规划”、新西兰怀塔克尔的“绿色蓝图”等,大多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空间绿化、交通运输方式、住宅和社区建设、城市自然区域的保护、能流和物流的规划、社会经济结构等几个方面来实现[2]。这些生态城市的建设成果离不开强大的科学技术作为后盾[3],推动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态平衡相协调,实现城市中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生态下系统的和谐。当前农林业生产活动过程越来越多地影响到资源环境。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关注范围也相应地由原来传统的农林经济问题扩展到农林业生产所涉及的资源环境问题[4]。在当前北京生态城市建设和农林经济发展要求的背景下,北京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应特别注意强化培养学生农林基础知识和技能,以主动适应北京生态的需求。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业基础知识类课程设置现状

(一)国内农林院校农业基础知识类课程设置情况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将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入农业、林业和农村领域,研究如何促进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如何从市场运作的角度,对农业、林业生产以及农村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的学科。笔者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对于农林业知识的要求和课程设置中农林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情况,调查了5所当前在国内比较具有代表的农林类高校,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具体调查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在调查的5所高校中,除了中国农业大学外,其他4所高校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都明确提出了对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的要求,其中浙江农林大学对于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的要求是“掌握”。其他三所是“具有”。在北京林业大学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别提到了“熟悉(农)林生产及经营管理过程”。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农林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都提出了对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的要求。

分析调查的5所高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可知(见表1),农(林)业基础知识类课程主要以概论类课程为主,其中农业类高校侧重于农业概论,林业类高校侧重于林业概论。从开设相关课程数量和设置地位来看,南京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开设相关课程最多,均为5门,课程地位均是选修课;北京林业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均开设2门相关课程,均为必修课;而中国农业大学未开设相关课程。

(二)北京农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农业基础知识类课程

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部级特色建设专业和北京市特色建设专业,以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使命。该专业目前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是:主要培养具有系统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熟悉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规律,善于深入调研,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能在政府部门、各类涉农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农村社区和其他相关部门从事政策研究、经营管理、企业策划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4]。综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见表2),其中关于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的课程设置在选修课模块,均为限选课,包括《都市型现代农业概论》、《农学概论》和《森林资源管理》三门课程。

(三)改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农林经济管理属于管理学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教学和训练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农林经济管理是基于农林业领域的管理,学生就业岗位定位在农林业企业、农村社区、林区等相关部门,学生应该具备相应的农林业知识,该专业人才培养具有较强学科交叉型,因此农林业基础知识类课程是必不可缺的。国内有不少学者已关注此问题,有的提出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涉农林知识薄弱,目标定位模糊”的问题,这个问题“容易导致学生专业以内的不全会,专业以外的全不会”,并且难以吸引学生对农林领域的专业兴趣;针对“涉农知识薄弱、目标定位模糊”的问题,建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农村、农民和农业基层,为“三农”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管理人才[5]。有的认为,农林业的课程设置少,且没有针对性,应大力加强农业技能知识方面的课程设置[6]。在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中调查“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应加强哪方面课程设置”[7],统计结果发现,实践类课程是最受学生关注的,其次是农林类课程和经济类课程,可见学生对于农林业知识的需求比较强烈。在对浙江农林大学该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8],70.9%的学生反映需要加强实践类和农林类课程的教学力度。

通过以上观点和调查数据可以反映出,无论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还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对于增加农林类基础知识课程都具有比较强烈的需求。

三、关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建议

针对首都生态需求和农林经济发展概况,同时突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笔者认为目前课程体系难以满足北京生态建设需求和学生对农(林)业技能知识的学习需求,进而无法充分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建议:一是尽快修订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北京生态功能定位,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需求,确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二是适应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步伐,及时推动学校“卓越农林经济师项目”,完善课程体系,在第二平台专业基础教学平台中添加《生态学基础》、《作物栽培学》和《动物养殖》三门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强化学生对农林业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理解。三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建设,让学生了解农(林)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增强爱农、学农的自信性,激发学生“崇尚自然、热爱农林”的热情,培养学生未来从事维护自然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公益事业的理想情怀。通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改革,既实现“具备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满足首都生态建设对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杨开忠,李国平,等.持续首都-北京新世纪发展战略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2]鞠美庭,王勇,孟伟庆,何迎,等.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王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展环境管理课程教学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4,(10):70-73.

[4]赵连静,李华,何忠伟.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3+1”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5]杨红强,邬松涛,杨加猛,贾卫国,王浩.我国农林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维比较与改革创新[J].林业经济,2014,(9):123-128.

[6]苏红伟.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4,11(3):91.

[7]柯水发,李红勋,王庭秦.基于学生视角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调查与分析―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3):1-7.

林业工程概论范文第4篇

>> 从复杂系统生态论探讨林业企业劳动计量 论生态建筑及其应用现状 生态足迹方法及其应用探讨 复杂系统建模方法 论复杂经济系统的相似性结构及其动态控制 复杂性适应系统(CAS)理论对中医学方法论的启示 复杂网络模型及其供应链系统应用研究综述 复杂曲面造型原理及其工程应用 复杂整体论视野下的生态中心主义 论生态文明及其构建 论EPS消防应急电源系统及其应用 论建筑消防给水稳压系统及其应用 论EDFA及其在CATV系统中的应用 论构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及其思路 论金融生态系统提出的理论渊源及其假设条件 无线定位系统的应用背景及其实现方法 职业发展管理系统设计的方法及其应用 空管系统安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现场总线检测系统的信息融合方法及其应用 论综合应收账款质量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8-29.

[3] 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EB/OL].(2013-03-27)[2013-03-30]..

[5] 张国庆.Time-Space Dynamic Analysis About Event(TSDA)[EB/OL].(2009-08-05)[2013-03-30]..

[6] 张国庆.和谐论概述[EB/OL].(2012-10-05)[2013-03-30]..

[7] 张国庆.生态健康概论[EB/OL].(2012-04-10)[2013-03-30]..

[8] 谭成旭.复杂装备制造管理系统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9] 张国庆.标准学[EB/OL].(2011-07-08)[2013-03-30]..

[10] 张国庆.林业标准学[EB/OL].(2011-02-20)[2013-03-30]..

[11] 张国庆.生物灾害学[EB/OL].(2012-05-25)[2013-03-30]..

林业工程概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森林防火;信息网;生态移民

收稿日期:20130520

作者简介:姚光贤(1964—),男,甘肃古浪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天然林保护,林区治安管理以及森林防火工作。

通讯作者:张宝学(1983—),男,甘肃古浪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天然林保护,林区治安管理以及森林防火工作。中图分类号:S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24402

1 引言

林火的预防与扑救与诸多因素相关,通过利用科学的技术将林区基本道路、气象资料、树种燃烧特性以及护林站、水源和居民区等与林火的扑救有关的信息进行采集,整合成为详细的综合信息,并以此为基本信息建立“森林防火信息网”,可为林火的扑救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也是林火扑救指挥者做出决策的重要参照资料。

2 林区道路信息

林区道路既是林区的交通路线又是林火的阻隔带,对于保证迅速输送灭火人员、灭火工具到达火灾现场,迅速扑灭森林火灾具有重要意义。

(1)畅通的交通在森林火灾扑救的前期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GPS对林区所有道路(包括林间小道)进行信息采集,并同时明确区分哪些是机动车可通过的,哪些是仅供人通过的,并采集林区道路的坡度以及机动车可到达的最高极限位置。

(2)结合林改后期工作中旅游业开发路线的建设,用GPS将旅游道路采集为基本信息,并将其作为森林消防通道。同时将其视为隔离带也可降低经绿色防火林带的经济建设成本。

2 林区气象资料

气象资料(特别是风向)的收集对林火的发展方向和扑救时机提供初步判断依据,经过长时间的观测风向转变的时间以及山风与谷风的转变时间,可以为森林火灾的扑救提供最佳的时机参考。同时,风可以不断为火场补充氧气并缩短可燃物的预热时间,从而改变林火环境使林火向不利于扑救的阶段加速,危害极大。大部分气象资料可以通过气象部门获得,但山区由于地形复杂条件特殊,气象资料需要观测,特别是重点火灾区必须要有持续的观测数据,为了方便可考虑让临近的护林站人员观测。

3 防火树种信息

防火树种的应用主要是营建防火林带以隔离方式来改变整个区域的火环境,达到预防林火的发生或减缓林火传播的速度。在采集树种信息时一定要把不同树种用GPS将其分别圈出。同时对基本树种的燃烧特性进行测定,并划分成易燃、难燃类别,并在信息图上用不同颜色表示,这些也可以作为隔离易燃与难燃树种的参考和依据。这些信息的采集比较费时,所以这些信息最好能在造林规划设计树种和实施中就予以考虑。

4 护林站与林区向导

(1)防火护林站的选择和建立对森林火灾的预防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防火护林站一般都配备相对专业的护林员和一些基本扑火设施,通过防火护林站和其附属设施,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初期林火的发展,为林火的扑救赢得宝贵的时间,而利用GIS的信息分析功能可以根据地形等要素选出最有利的防火护林站建设地点。

(2)林区的一些信息(如林区道路)可能会发生变化(如道路因自然因素阻断或人为延长),而林区向导将是这些变化信息的最初发现者,如果将这些变化信息及时采集上报,可使各个信息随时处于最新状态。因此每个林区应至少配备一个熟悉地形且方向感较强的护林人员作为林火发生时的向导。

5 水源及其他

(1)水源对控制和扑灭初期火灾有不可小视的作用,特别是永久性水源。通过实地调查将水源,(临时水源和永久水源)用GPS进行分类采集,留作备用信息。

除此之外,居民区水源等也是扑灭火灾的重要的保障力量,也必须采集备用。

(2)结合山区生态移民和生态经济林建设,在营造林工作前期有效合理地搭配防火树种,通过不同树种防火性能的了解,用防火性能相对较强的树种将林区依地势划分为若干区域,并将防火林带的建设与各项林业工程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势必起到良好的效果。

6 结语

林火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通过把道路、气象条件、防火树种以及水源等与森林火灾的预防与扑救相关信息提取出来,结合森林燃烧的火环境制成森林防火专题图,为森林火灾扑救的决策提供了直观、可靠的参考和依据。以上信息数据中大部分明显地物(如护林站位置、主要道路、水源、森林资源分布等)可以通过GIS图形处理与分析软件直接得到,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经费,而其他要素(如不同树种分布、林间小道、气象资料、树种燃烧性能)都需要人工采集或测定。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在地形图上将各种信息要素人工绘制在专题图纸上或用计算机建立数据库将这些信息以数据和电子地图形式管理起来,以备查用。一旦发生林火,决策者可以结合“森林防火信息网”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实现林火的被动防护向林火管理阶段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冯仲科,余新晓.3s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彭望琭.遥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胡海清.林火生态与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4] 胡志东.森林防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5] 林其钊,舒立福.林火概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

[6] 甄学宁,李小川.森林消防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7] 冯中科,余新晓.“3S”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林业工程概论范文第6篇

一、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

对于学生的成功就业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是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也是培养人才素质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因此,很多学者都深入探讨了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厚基础重实践的要求和模式。环境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融合了经济学、化学、社会学、生物学、物理学、法学、工程学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在课程设置上各个学校也不尽相同。在国家规定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各学校根据自身的优势有所偏重。经抽样统计,绝大多数高校在基础科目上设置基本一致。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上,各校的课程设置基本可分为三类:一是基础环境学包括环境毒理学、环境学概论、环境地球化学、环境土壤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质量及评价、污染气象学、环境生物学、数学环境学、环境生态学、化学环境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海洋学、环境仪器分析等课程;二是社会环境学包括环境哲学、环境科学方法论、环境统计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社会学、自然环境保护学、清洁生产概论、环境信息系统、环境保护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美学、景观环境学、环境政治学等系列课程;三是工程环境学包括环境工程学、环境生态工程学、环境保护工程学、环境系统工程学、环境地球化学工程学、水污染防治工程学、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学、固体污染防治工程学、噪声控制工程学、环境材料等系列课程。一般情况下,综合类大学因学科门类齐全,往往环境学科方向齐全,在课程开设上采取分方向开设,如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分为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三个方向,各方向在统一开设公共基础课的基础上,采取模块式教学,不同的专业方向对应不同的专业选修课。理工型高校开设的课程通常侧重于工程技术的运用,结合各自学校的优势和特点,选择与其相对应的专业方向,其专业课设置也与其相匹配。如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则侧重于开设废水处理类、污染控制类课程。管理类学校则着重于开设环境管理与规划类课程,如中国人民大学等。农业类院校环境科学类专业往往是由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等学科发展起来的,课程设置上偏重于土壤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如中国农业大学等。

二、环境科学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环境科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也越来越好。由于环境科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要求环境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多元化。因此,环境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也是多元化的。据李顺兴等人调研显示,环境类专业学生毕业主要渠道有高校和各类大中专院校,环保类企业特别是污染处理企业,环境教育培训类机构、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岗位等。随着社会对高学历人才需求的不断上涨,环境专业选择考研和出国的学生人数也逐年上升,据调查,普通高校环境专业考研率超过了50%。

三、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改革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对专业技能改革要予以重视,对专业基础要进行强化,对专业方向要进行拓宽是课程体系的三大基本原则。在比较分析发达国家林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对环境科学人才的实际需求,从以下几点分析论证新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一,将环境科学课程体系看作一个系统。我们可以遵循课程体系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层次的要求,要积极地去确立各课程的作用与地位。合理安排、组织和选择相关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内容。第二,对于课程体系来说,我们可以按照知识体系的作用与功能将其分为四个基本模块,即技术基础、专业基础、工程基础和理论基础。这样的课程结构不仅能够更好地反映出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还能将不同层次的课程提供的知识内容展现出来。第三,避免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提出行之有效的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多种方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和环境科学专业综合化课程体系。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系统中,直接影响教学目的的达成以及实现教学目的的途径与手段的是教育方法。讲授法,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是以单向的思想交流方式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我们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运用讲授法的同时,我们也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1.讨论法。将学生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以教材中所遇到的问题,展开辩论或讨论,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由于该讨论法是团体合作进行的,在很大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团体协同合作的能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独自思考与学习的能力。

2.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中利用直观教具或实物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中进行观察并轻松感知知识的教学方法。此种教学方法不仅让教师的教学更加轻松、生动,同时其形象的教学方法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很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知识。

3.自主学习法。这种方法是教师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而采取的教学方式。

(三)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学计划的修改与完善

环境科学的广博性与复杂性使教师在进行高校环境类专业课程设置时感到棘手。专业课门类多,所需基础课内容广,而学生在校时间有限。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是如何理清主线,精选主干课程,制定出较为合理的教学计划,以便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竞争力更强的人才。我国目前办环境类专业的院校很多,其中多数是从原先与环境联系较密切的专业演变来。这些院校特长和基础各不相同。各类院校在修订教学计划时,首先应在保证基础课和环境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特长开设相应专业课与选修课,不应强求统一模式。此外,由于工程技术的发展十分讯速,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也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对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充实。从专业知识结构来看,要对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战略、国际标准认证等新技术、新观念、新知识进行了解;从专业课程体系来看,要对知识层面进行视野拓展,对环境经济、环境法规、环境系统分析等课程应予以加强、补充。

四、结论

环境科学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以就业为前提条件的社会环境下,对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已成为林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同时,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治理新技术不断涌现,一些新理论和新技术应增加到教学中,以便毕业生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环境科学也应该积极进取,不断改革创新,在社会需求的前提条件推动下,为培养更多、更好的高质量环境科学人才而不懈奋斗。

林业工程概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分析;防治对策;安徽潜山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153-02

潜山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是安徽省重点山区县之一,地理条件复杂,植物种质资源丰富。潜山县境内交通发达,对外交往频繁,林业有害生物对林区的威胁越来越大。为此,摸清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区域及危害程度,开展其生物学特性、危险性分析及相应的管理策略的研究,以便于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控制和扑灭潜山县林业有害生物,保护潜山县丰富的森林植物资源。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范围

全县所有有林地、木材加工厂、贮木场、苗圃、花卉基地等为普查范围,但以以下范围为普点:一是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绿色长廊等人为活动干扰较多的地区和金紫山森林公园、板仓自然保护区等重点林区;二是潜山县境内铁路、公路两侧,大沙河、皖河、潜水、长河等两岸林地、湿地;三是县内主要经济林和竹林;四是县内木竹经营、加工企业;五是县苗圃。

1.2 调查对象

一是外来林业有害生物。以入侵后对当地已造成危害的种类为普点,对已经在其他地区造成危害的而在当地尚未造成危害的林业外来物种也应列入此次普查对象。二是危险性大的本土有害生物。包括有害植物、有害昆虫、林业病原微生物及鼠、兔、螨类等。三是经济林有害生物。对危害经济林、竹林和新造林地的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重点调查。

1.3 调查内容

一是寄主植物;二是林业有害生物的分布地点;三是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统计;四是危害木材的有害生物普查;五是外来有害生物传入的历史资料追溯;六是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对当地经济、生态、社会影响的调查。

1.4 调查方法

一是访问调查。针对某种病虫害、某种植物,或某个地区(林区)、木材加工厂、贮木场、苗圃、花圃等,有目的地对技术人员、业主、当地群众、有关专家等进行访问咨询。二是野外踏查。踏查路线的设计:以乡镇(场)为单位,根据事先确定的普点区域的分布情况,在林相图上合理确定踏查路线。踏查路线穿过当地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地、主要森林类型。踏查方法: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在其发生期(危害期)沿踏查路线进行目测调查,分不同类型或小班的林分记载有关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和森林调查因子。当踏查发现有危害症状或有害生物时,设立标准地开展详查。此外,在踏查时,根据需要,及时采集标本、制作标本,请有关专家进行鉴定,同时拍摄有害生物生态学照片。对贮木场(木材加工场)的踏查,了解贮木场木材一些概况,现场查看贮木场等现存木材(含包装材料、成品、半成品等)是否有有害生物。对苗圃地的调查,首先进行访问调查和踏查,了解概况,然后按照不同的立地条件、管理方法、发生状况等进行标准地详查。三是标准地调查。在踏查时发现有危害症状或有害生物时,随即设立有代表性的标准地进行详查,详细了解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程度。

2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危害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潜山县危害较大的林业有害生物主要有马尾松毛虫、华竹毒蛾、松墨天牛、松黄叶蜂、松扁叶蜂、樟叶蜂、细纹新须螨、淡娇异蝽、栗实象、栗瘿蜂、板栗疫病、栗实干腐病、桃粉大尾蚜、流胶病、银杏叶枯病、思茅松毛虫等。

除此之外,金龟子类、叶甲类、板栗剪枝象、松针蚧、杨树锈病、杨树黑斑病、杨树溃疡病、天牛类、毛竹基腐病、白蚁拉拉秧、喜旱莲子草等林业有害生物在局部地区偶尔发生,并造成危害[1]。

2.1 常见性病虫害和入侵有害生物种类增多

通过普查,全县林业有害生物有524种,其中昆虫395种,病害102种,植物27种。其中危害范围大、程度较为严重的有16种。

由于纯林增多和管理粗放,一些常见性病虫危害程度加剧。据普查,造成一定灾害的经济林病虫有82种,其中危害面大、程度严重的病虫害有板栗疫病、板栗透翅蛾、栗瘿蜂、栗实象、栗黑大蚜、桃蛀螟等。除上述常发性病虫害外,还有一些偶发性并造成严重危害的有害生物,如杨树黑斑病、板栗疫病、毛竹基腐病、板栗剪枝象、竹织叶野螟、华竹毒蛾、金龟子类、叶甲类、喜旱莲子草等。一些不常见的病虫如松黄叶蜂、松扁叶蜂、松针蚧等,也因生态环境和气象因子的变化而酿成灾害。

2.2 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严重

近几年,潜山县正处在建设高峰期,一些木质包装材料被大量带入,加之当地一些部门和林农、花农盲目引入苗木、经济林树种、花卉等品种资源,造成一些危险性有害生物严重入侵。虽然松材线虫病没有入侵潜山县,但是松材线虫病已经在周边部分县区发生,严重威胁着潜山县的森林资源安全。

2.3 本土森林病虫危害程度加重

潜山县林分结构是以松类为主,近些年来,虽然部分地区发展了以杨树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和以板栗为主的经济林,但是仍以纯林比重较大,人工林面积大幅度增多,天然林面积不断减少,形成了树种结构纯林化、林分结构针叶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本土病虫危害程度进一步加剧。

3 林业有害生物形成灾害的原因分析

3.1 气候环境条件适宜

潜山县地处北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热同季,雨量充沛,适宜于病虫的生长和发育。

3.2 营林机理不科学

在人工造林中,一方面所栽植的苗木均为圃地培育,木质化程度低,而且栽植后经营管理粗放;另一方面垦山整地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由此造成了有害生物入侵、蔓延和猖獗。

3.3 森林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

由于过去超负荷的砍伐和滥砍乱伐,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中群落的复杂结构。近年来,通过实施“五八”造林绿化规划、世行贷款造林、绿色长廊工程建设、林业二次创业等,扩大了森林面积,但所造林相当一部分是纯林,生态系统单纯而不稳定,天敌种群数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有害生物诱发与流行。

3.4 林分结构不合理

全县针叶林和板栗、杨树纯林面积达76 315.3 hm2,占总森林面积的95.22%,而且树种结构单一化,林龄结构低龄化,导致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降低,控制有害生物能力比较差。

3.5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策略有误

在营林过程中,对林业有害生物预防意识不强,无灾年放松警惕;重造轻管,造而不管现象比较普遍;测报预见性差,致使小灾成大灾;有灾时,大面积使用化学防治,造成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周期性发生。

4 潜山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策

4.1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工作

在抓好部级马尾松毛虫中心测报点的测报工作的同时,认真抓好面上测报点工作,确保测报工作及时、准确,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2 全方位开展森林植物检疫工作

认真抓好全县5个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工作,积极组织各地开展产地检疫工作,定期开展森林植物检疫执法大检查,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防止外来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尤其是松材线虫病的侵入。

4.3 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

根据自然条件和森林资源分布特点,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根据不同林业有害生物为害特点,制定不同的防治方案[2~12]。

采用先进的营林技术措施,选育、引进抗病虫的林木品种,逐步更新现有的经济林和工业原料林;大力营造混交林;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采取不同的封育措施,保持林分郁闭,增加天敌种群密度;及时对林木进行抚育,并伐除病弱林木[13]。

在虫口密度较低的山区,严格限制使用化学防治,推广使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以保护林木害虫的天敌[14]。在虫口密度较高的低山、丘陵、圩畈地区,尽量不用化学防治,采用综合防治技术,控制害虫虫口密度。如人工采摘卵块、虫蛹、被害枝叶,及时伐除被害严重的树木和已经枯萎死亡的大枝;在成虫羽化期间,采用灯光诱蛾,诱杀成虫[15];保护林内蜜源植物,增加天敌种群数量;科学释放天敌,提高天敌防治效果;在虫口密度确实很大时,适当进行化学防治,以压低虫口密度[16];推广使用注射、涂干等新的农药使用方式,以减少对天敌的伤害[17-18]。

5 参考文献

[1] 唐贻胜.潜山县林业生物灾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2(16):121.

[2] 张国庆.生态论概述[EB/OL].(2010-04-13)[2013-03-30]..

[3]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8-29.

[4] 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EB/OL].(2013-03-27)[2013-03-30]..

[6] 张国庆.Time-Space Dynamic Analysis About Event(TSDA)[EB/OL].(2009-08-05)[2013-03-30]..

[7] 张国庆.生态健康概论[EB/OL].(2012-04-10)[2013-03-30]..

[8] 张国庆.标准学[EB/OL].(2011-07-08)[2013-03-30]..

[9] 张国庆.林业标准学[EB/OL].(2011-02-20)[2013-03-30]..

[10] 张国庆.生物灾害学 [EB/OL].(2012-05-25)[2013-03-30]..

[11] 张国庆.灾害学概论[EB/OL].(2012-03-16)[2013-03-30]..

[12] 张国庆.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2-23.

[13] 李向峰,乌云毕力格,乌云仓.浅谈通辽地区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技术[J].内蒙古林业,2013(2):11.

[14] 陈会娟,丁永利,苏莉.浅谈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2(32):371,378.

[15] 刘铁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2,32(6):40.

[16] 郑思明,李红玉,李瑞霞.浅析安阳县林业有害生物成因与防治[J]. 科技信息,2012(24):488-489.

[17] 陈志荣,陈娜.试析林业有害生物的治理与控制[J].现代园艺,2012(23):74-75.

林业工程概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工程管理;项目监督

中图分类号:B845.65文献标识码: A

林业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指标,它的成功依靠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正确运营。这主要靠以下几个角度来研究中国林业生态工程管理问题。

一、如何定义管理这个概念

不同的学者对于管理都有着不同的想法,侧重点不同,管理的意义也不一致,但是大体可以做如下的流程展示:管理者将想要做的事情做出一个计划,然后组织好人力、物力和财力,指挥全局,协调内外部出现的矛盾,控制发生的各种危机。所以说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活动,管理是否实施与管理者认为这个是否值得实施是息息相关的,而针对中国林业生态工程这个项目,实施的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这就期望管理者开始对生态工程进行规划,分析成本与收益,进行组织、指挥和控制,让这个动态的过程运转起来。

二、何为生态工程

顾名思义,生态工程是以生态效益作为主导的项目。它是人类运用自然的能力控制外部环境的生态系统管理,希望用最小的成本来建立和维持新的生态系统,以保证在工业发展如此迅猛的时代尊重生态、保护地球,让生态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之中。生态工程普遍采取的措施是将共生和循环再生应用到极致,两者的互相配合,可以防止自然界污染严重,从而让经济更加高效的发展。因为生态工程主要目的是让自然界持续可发展,这就要求相关管理部门有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生态的能力,能够了解和运用它的结构要素。

三、与传统植树造林的异同

两者都是将自然尽可能的回归到工业化污染之前的状态。差别在于传统植树造林只是关心物种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否合适,植物和土地之间的关系,而生态工程想要建立的是生态系统,这已经不是仅仅维护森林资源的可持续,而是在不止一片林地上应用综合措施,使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这样的异同可以显出林业生态工程有着自己独有的一套手段来实现其目标。

四、目前中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欠缺之处

首先,林业的发展是在社会的变革的影响下,不同的历史时间所规划的林业发展是不同的,管理机制和措施也不相一致,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是:工程的实施普遍被行政约束。其次,普遍凸显的一个现象是计划出来的费用和实际需要的费用经常有出入,影响工程的顺利实施,这既与计划缺少可行性的探讨有关,也与行政部门对于资金的运转存在问题。再次,工程建设过程中缺少部门内外间的协调,一个小的误解可能导致整个施工方向的偏离。同时目前的管理工程没有设立监督机制,这会在工程的施工方面留下隐患。最后,工程的总体规划需要进一步加强,应该将计划细分到最基本的部分,这样才能顺畅的将工程运行下去。

五、国外相关研究进展情况

国外关注林业生态工程已经很久了,相关配套实施都已完善。从全局观念统筹环境的总和收益,从环境资源属性来分析生态,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结合。从生态工程最终能达到的目标来建立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对物质、材料等基础作用,来研究生态工程对自然环境的改善状况。通过研究物种间的增长匹配,来探索是否可以在一定的区域下形成经济型生态工程,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借鉴其他行业的信息应用技术,将生态工程的各个细节记录在案,方便以后再有相同类型的工程建设有参考依据,从而提高技术水平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国外目前和政府有着紧密的联系,目的是解决在生态工程中出现的问题,政府依据当地的发展现状和经济趋势制定出相关政策。

六、国内相关研究进展情况

随着社会发展,生态工程逐步被中国所接受,分析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状况和基本特征,从而对其运行状态和从业人员进行严格要求,客观评价工程实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每年都会寻找工程存在的问题。在对林业生态工程有着基本的了解的情况下,解决相关林种草种的选择和设计,尽力构建一个适合全国气候的生态工程参考模式。针对我国生态工程出现的单个问题也进行了汇报,尽力解决林业生态工程的管理机制问题。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都处在简单的植树作为保护环境的主要方法,对于森林尤其是天然次生林缺少关注,又由于经济上投入不多,使得林带变得零乱、狭小,甚至起不到防护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各方的努力下,中国林业有着令人惊喜的进展,不但维护了现存的林业,同时组织个别地域修了固沙林,这对于流沙分布地区,这一举措无疑是解决了水土流失过于严重的问题。但是因为技术水平低,使得造的林成活率很低,也不容易保存。目前中国林业构建了一系列林业生态体系,改变固有的单一生产、培育,采取生态联合的的战略方针,让大部分生态坏境恶劣的地区覆盖了林业生态工程。原来规划的不合理,生态和经济没有更好的配合在一起,导致大部分覆盖林业的地方出现了跟进产业发展很慢,进入了一种一边治理一遍破坏的环境下,这就要求林业生态工程要有一定的管理上的动态管控和系统维护。

七、中国林业生态工程管理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完善管理机制

运行是否顺利与生态工程系统是否完备有很大的联系,只有的完善的法制和政策的保障才能让工程变得严格、可信。中国以生产木材模式转向建设生态模式,原来的政策、标准已经不适合当前所需,这需要相关部门修改、制订新的政策保障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和维护群众的积极性。

(二)加强国家的支持

通过借鉴国外的工程实施成功案例,中国林业要想将生态工程建设的合乎群众想法,首先需要从工程中选出重点,进行战略性规划后,国家从大局着手指导工程的建设流程。在整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国家解决的,应该及时提出处理方案,虽然是以生态效益为主的工程,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个工程将为经济效益提出巨大的贡献。

(三)保障技术的实施

林业工程建设需要人力、财力和物力等的强有力的结合,而这其中最应该关注的是技术因素的加入。技术在各行各业都是一项硬指标,它对于提高技术水平和增加效益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技术的支撑下,将林业生态工程变成科研、生产为一体的新格局,恢复与自然、社会、经济相协调的林草植被,并形成一种利于相关生物生存、发展的工程格局,这也方便为以后在相似地域实施相同工程模板。工程相关部门也要对人力进行足够的培训,从而攻破在工程建设时所发生的各种难题,让技术在有素质的员工的操作下无偏差的应用起来。

(四)将中国林业生态工程变成全民运动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的共同进步,中国的全部生态效益不能仅仅有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更应该有全民的植树造林活动做一辅助。植树造林不是过时的活动,在生态工程为主导下的植树造林是非公有制经济力量完美呈现的做法。尤其是在我国财力有限、人数充足的情况下,每个人做一些举手之劳的小事情可以顶上一个工程的生态效益。这就要求政府应该全力支持群众义务植树运动并扶植各种关于植树团体,让生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好。

结束语:

本文依靠中国的发展趋势来谈论中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史,同时借鉴国外的研究进展来分析本国同一领域下的不足之处。通过对生态工程的管理分析来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中国林业会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从而适应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陈蓬.建立管护经营责任制 有效保护天然林.《林业经济》.2003年第7期.

[2]李小云.参与式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林业工程概论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绿色防火;防火林带;生态移民

一、生态移民后的生态恢复主题体思路

(1)减少人为干扰

生态的破坏,除自然因素外,最终还是人为因素起关键作用。将本地区居民集体搬迁后实施封育,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可使动植物资源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得到很好的恢复,保持水土流失,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人工造林

移民后的地区如果“只封不造”很可能形成成分单一的荒草区,不具有经济效益,保持水土的效果也不太明显。而且一旦起火,就必将形成“燎原之势”,使劳动成果“付之东流”。如通过营造林,成林后不但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增加森林覆盖率,而且还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

二、绿色防火的优点和引入

(1)绿色防火简介

“绿色防火”是指利用绿色植物,通过营林、造林、补植及栽培等经营措施,减少林内可燃物积累,改变火环境,增加林分自身的难燃性和抗火性,达到阻隔或抑制林火蔓延目的的措施。生产上经常采用的防火措施包括营造防火林带、生物防火带,改造现有林分以及营林防火等。这种方法已在南方林区(如福建、云南、湖南等地)被较为普遍的采用,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移民区实施绿色防火林带可行性讨论

根据山区退耕还林地中各种树种生长状况和适应性的连年观察,山杏和白榆都对环境表现出很好的适应性。据实地调查,以1.5×1.5的株行距,再进行适当间作,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6年左右林内郁闭度可达0.7左右,林内无任何杂草,8年后平均胸径可达10cm以上,树高3米以上,树体形成有利阻挡飞火的向阳开心型,已基本成林。所以,通过退耕还林工程中的成功经验和绿色防火林带的建设标准,在山区移民区造林初期将防火树种与其它树种合理搭配在被动防火向林火管理方面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

(3)绿色防火树种的选定

“绿色防火”树种的选择除了满足“适地适树”的总原则外,主要依据7个相关指标(包括含水率、热值、粗脂肪含量、苯-乙醇抽提物含量、燃点、粗灰分含量、叶燃烧速度)和树皮厚度、萌蘖能力树冠结构、自然整枝能力、林内可燃物积累量以及郁闭度等因素。而根据本地实际,山区造林主要树种有沙棘、白榆、山杏三种,其中沙棘属灌木,不适合做为防火树种,而白榆在萌蘖能力和耐旱程度以及粗脂肪含量等方面都优于山杏,是相对理想的防火树种。但考虑到山杏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如果条件允许可探索性的试验营造山杏白榆混交林。

(4)绿色防火林带的营建

“绿色防火”林带的营建应与造林设计、造林施工同步或造林前进行。同时,防火林带要尽可能的形成连续区域,以保证其“隔离”效果的充分发挥。整地方法根据造林地坡度而定,按照造林技术要求定点挖穴。造林一般采用紧密结构,通常是林带边行栽植株距可小些,密度大些;林带中间栽植株距适当加大。在山脊、山腰地段可采取块状整地,山麓、山脚、田边、沟谷可采取块状整地或水平整地。林带在郁闭前,林内光照充足,杂草丛生。在林内可开展林农间作,以豆类作物为主,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既可增加林农收入,又可抑制杂草生长。特别是在栽植后3年内,一定要进行抚育管护,每年要铲草,扩穴、松土,最好在进行间作时适当施肥。加强对林带的保护,包括减少病虫害防治与林火、人蓄危害,造林以后3~5年内应加强管护。

三、总结

移民后的山区,通过营造林来恢复生态的方法是值得肯定的做法,而在营造林过程中将防火林带的建立纳入造林规划,通过科学合理的搭配方式,充分发挥防火林带阻滞林火蔓延速度优势,也是减少林火损失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有力手段。而现阶段这种方法在本地没有任何运用,我们可以以生态移民项目为契机,在移民区探索性的运用绿色防火林带,不但可以达到预防林火的目的,还可以为本地绿色防火的应用和相关规范的编辑提供依据,最终实现将林火的被动防护向林火管理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3s技术及其应用.冯仲科,余新晓.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彭望琭主编.遥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胡海清主编.林火生态与管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

[4]胡志东.森林防火.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林业工程概论范文第10篇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始建于1953年,依托于林业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森林工程二级国家重点学科、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经过近60年的积淀与发展建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部级重点学科建设的推动下,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完善运行管理机制,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凝练优质实验教学资源,拓展实训、交流和合作方式,使实验室建设实现了较高水平的快速发展。实验教学中心下设森林工程基础实验室、森林工程规划实验室、森林工程专用机械与设备实验室、木材工程实验室、林业物流工程实验室、林区道路与桥涵实验室、林产品包装实验室7个专项实验室,主要承担3个学院6个本科专业以及3个博士点和5个硕士点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同时也满足全校59个本科专业通识课———林业概论课程实验教学要求,面向全校及国内同领域专业开放。 1森林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定位 我国是一个少林国家,可利用的森林资源极其有限,木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前所未有的挑战摆在林业科技工作者和林业教育工作者面前。在这种形势和背景下,森林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既要保持和发挥原来的功能与作用,同时又赋予了它更新、更广的任务[1]。森林工程学科是以森林持续经营及木材高效节约利用、林业智能装备工程、林区交通与林产品物流工程,森工产品检测及生物质工程材料开发利用等为核心研究内容,以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推动林区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为合理经营利用和有效地发展森林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环境、振兴林业提供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2]。围绕森林工程学科在我国林业发展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建设目标和研究方向,森林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定位是: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6个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为中心,加强本科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构建创新性实验平台,以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为主,培养高素质人才,将森林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具有开放性、示范性和辐射作用,与培养21世纪林业两大体系建设所需人才相适应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实验教学理念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中国森林工业最优秀的本科学生。本着培养德才兼备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原则,积极协调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模式,做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确立“融课堂课外一体,扬实践实验优势,强生态文明意识,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服务于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的高素质人才”实验教学理念。坚持以先进理念引导高水平实验教学质量的实现,在实验教学中,强调重视基础、强化能力、突出创新,培养21世纪我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产业体系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3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 建立一个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我国到本世纪上中叶林业发展的总体目标[3]。森林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围绕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林业两大体系建设培养人才,建立了“三层次、四模块、五方向”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教学中,注重教学实验与科研活动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经典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野外与室内相结合[4-6],引入集成信息技术、先进的工程技术,培养服务于21世纪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的高素质人才[7]。 3.1三层次 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了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1)基础型层次。主要是验证型和操作型的实验,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学生要通过基础实验项目全面训练,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及技能,正确使用仪器,掌握正确的数据处理方法[8]。(2)综合型层次。培养学生对综合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的知识,根据实验要求针对某个具有综合意义的实验系统,综合运用基础课程知识进行分析、调试等。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设计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9]。(3)创新型层次。侧重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 3.2四模块 实验教学体系分为4个实验教学模块:(1)基础实验模块。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了解共同的学科基础知识,主要由验证性课程实验组成。(2)专业实验模块。通过该模块的实验训练,学生可以掌握专业的实验技能,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由设计性课程实验组成。(3)综合实验模块。涉及到较多的专业前沿内容,重点是训练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主要由综合性课程实验组成。(4)野外实验模块。目的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训练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由创新性课程实验组成。 3.3五方向 通过3个层次、4个模块的实验教学安排与实施,实现对森林作业科学与技术、木材工程、林业装备工程、林区交通与林产品物流工程、森工管理与信息工程5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按不同培养方向,分模块、分层次渐进式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学生要通过基础实验模块的学习达到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训练,掌握专业必备的实验技能;再通过综合实验模块和野外实验模块的实施,利用设计性、研究性、探索性、综合性等实验项目的训练,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工程意识和解决森林工程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三层次、四模块、五方向”的实验教学体系,完整系统地进行实验、实践训练,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得到了有机结合,实现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培养了既有坚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适应我国林业发展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p#分页标题#e# 4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近年来,结合我国森林工程发展的进程和学科专业特色及需求,森林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系统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并引入集成信息技术、先进的工程技术等现代技术,改造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研制专业特色鲜明的实验仪器设备,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等实验项目,建立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学生探索的实验考核方法,推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为此,森林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积极开拓创新,在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逐步形成了森林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自身的特色。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1)调整改革实验课程内容和结构,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实验教学中心对原来以验证性实验课程为主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了较大幅度改革,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积极编写实验大纲,开发实验项目,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比原来提高了80%以上。在充分体现教师指导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地位,学生由观看教师做演示实验,到自己动手操作、设计实验过程、获得实验结果。这样,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强化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0]。 (2)以专业特色鲜明的自制设备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实验教学中心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研发自制了较多先进的实验装置与设备。其中,森林工程规划实验室、森林工程专用机械与设备实验室、林业物流工程实验室自制了室内单索循环式实验索道、国内第一个集声光电于一体的森林作业智能模拟平台、原木自动选材和造材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储系统、智能锯切实验台、链锯测功试验台等,自制设备不仅在国内同类院校中领先,在国际同领域也处于一流水平。这些先进设备既可以满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的实践教学要求,同时还承担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3)以“三层次、四模块、五方向”的实验教学新体系突出森林工程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森林资源缺乏,生态环境恶化,凸显出森林持续经营工程与技术理论的重要性[11-12]。通过“三层次、四模块和五方向”的实验教学新体系,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以适应我国林业两大体系建设(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对森林工程类专门人才的需求。 (4)以广泛的国际交流和多角度的实验室开放,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验教学中心对外交流广泛,与森林工业比较发达的美国、加拿大、瑞典、芬兰、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20多所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坚持实验室对外开放,对本校及省内其他院校学生开放,对国内同行专业技术人员开放,对国外同领域专业教师、科研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开放,年接待国内外来访人员200多人次,并做到时间开放、试验项目开放、常规试验材料开放。通过一系列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多角度的实验室开放,使实验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始终与国际前沿保持一致,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了实验教师水平和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使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水平、科研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和扩大。 (5)野外实验教学基地得天独厚,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东北林业大学占地面积3.3万公顷的凉水实验林场和帽儿山实验林场为学生野外实验实习、毕业实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同时,森林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在多家林业企业建立实践实习基地,如大兴安岭的新林林业局、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局、吉林省汪清林业局等。通过进行生产实践教学,使学生更加了解森工作业生产实际,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生态意识。实验教学中心同时注重科研与教学互动,学生积极参加野外科学研究,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励了学习热情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6)依托部级重点学科,科研促进实验教学。实验中心以林业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森林工程二级国家重点学科、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等为支撑,学科优势明显、科研实力强。在实验教学中,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和教学改革成果引入实验教学中,更好地保证实验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前沿性。科研与教学互动,快速更新、丰富实验教学内容[13],开阔学生视野、激励学习热情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近两年,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各层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项数量增加了几倍。 5结束语 森林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育为核心,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全面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努力将实验教学中心建成“特色鲜明、设施先进、体系完善、运行高效、资源共享、开放服务、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成与我国社会和林业发展需要相适应、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森林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成为国民经济建设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上一篇:工业化建设范文 下一篇:地理信息科学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