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硕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2 04:42:26

工学硕士论文

工学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台湾地区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2009年3月,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年度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积极调整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结构,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快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逐步发生挑战,研究生培养从过去的学术性为主转变为应用型为主,并扩大了应用型专业学位的招生数量。这种培养目标的转型,标志着我国现有的单一的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发生改变。在政策上,我国应用型硕士培养的口号早已打响,但实际情况并非如字面的转换简单。应用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构建,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社会企业对于目前培养出的应用型硕士也存在较大的质疑。针对应用型硕士培养出现的问题,本文以正修科技大学工学院为例,剖析其应用型硕士的培养模式,从而对我国大陆地区应用型硕士的培养提供建议。

一、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情况

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与大陆地区高等教育有所不同。大陆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也是分为高等教育和技术与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学术性专门人才,学生可由中学一直读到博士学位。技术与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科学与技术的实用专业人才,包括高级职业学校、五年制专科、二年制专科、二年制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四年制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学生完成职业技术本科教育后,可进入研究所攻读硕士班,如若继续深造,还可以继续读博士班深造。以上两种类型,上下衔接,左右贯通,形成一个渠道多样、体系完整、交叉互通、具有畅通升学未来的职业技术教育一贯体系。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是两个相互平行的教育系列,学生有权利选择普通高等教育,开展学术研究,也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学习,完成博士学位,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台湾地区应用型硕士,等同职业技术教育的硕士阶段。笔者以台湾地区正修科技大学工学院土木与工程资讯系为例,了解其应用型硕士的培养模式。

二、正修科技大学工学院土木与资讯系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

(一)科系简介

正修科技大学工学院土木与资讯系成立于1965年,曾名正修工专土木工程科,1989年增设夜间部两年制,1999年改制为工程土木系,招收大学部及进修部,2006年成立营建工程研究所,2007年更名为土木与工程资讯系。土木与工程系课程规划:以土木工程技术为主题,以电脑应用为辅,并注重专业课程之实务教授以培育具有专精技能的现代土木技术人才。

(二)入学要求

1.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大学或独立学院有关系毕业,取得学士学位者。

2.符合教育部认定标准之国外大学或独立学院有相关系毕业,取得学士学位者。

3.合于以同等学历(报考大学同等学历认定标准――第三条)报考硕士班之规定者。

从上可以看出,其入学要求有其特殊性。由于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双轨制的存在,其硕士招考范围较大陆地区高校范围广,含有大学本科毕业生及职业技术类本科,专科(含工作经验、资格证等)均可以报告,参与硕士研究生的考试申请。大陆高等教育没有达到双轨制的教育系统,在招生上达不到台湾地区的招生灵活性、范围广泛性特点。

(三)课程方面

其课程体现了正修科技大学工学院与资讯系课程特征。从2013年的课程要求中,对于应用型硕士生课程的学分要求都差不多保持在30学分以上。研究生一年级上学期,有海外研习。这一点在大陆应用型硕士培养过程中很难看到。从其课程开设情况看,其开设的课程立足与实际生活、社会所需,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效用。

(四)学制特点

所有硕士均为2年学制,这点和大陆地区全日制工程硕士部分2.5年的不同。大陆地区高校一般都是采取先开设课程,然后实习加硕士论文撰写,毕业。正修科技大学工学院土木与资讯系中营建工程研究所课程中,其课程与硕士论文处于同期,研究生二年级仍有课程需要学习,另外,也开展了硕士论文撰写。

(五)建教结合模式

正修科技大学在建教结合方面较强的优势。原因有:台湾地区教育政策,随着台湾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台湾地区不仅在《大学法》中明确规定大学要与政府机关、事业机关等进行产学合作,“教育部”还颁布了《建教合作实施办法》,对建教合作的内容、经费、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及签订的契约内容进行详细规定,从法律上保障了产学合作的实施。正修科技大学荣获“教育部”典范科技大学示范基地,拥有7个产学研发中心。一方面,解决社会所需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给予研究生以实际接触真实世界的基地,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应用型硕士的实践能力。

三、启示

首先,从入学要求上看,正修科技大学应用型硕士的招考要求,较大陆高校应用型硕士招考有一定的灵活性、侧重学生的实际能力等。这种做法,在招考中扩大了学生生源的数量,有利于学生入学的公平性,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其次,应注重课程的实际性,紧密结合实际生活所需、社会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的解决上,注重课程实际效用性,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再次,优化课程安排,兼顾硕士论文写作。台湾模式,课程与硕士论文同时开展,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学习课程知识;另一方面,无形中也会促进硕士论文的写作。论文写作中的疑惑还可以及时向老师请教,有利于及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工学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1)课程设置和工程硕士教育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工程硕士教育目的是培养工程实践者,故在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时,应该在满足研究生基本的课程设置的基础之上,将其重点课程(计算机和英语)设置的更宽更深,突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另外由于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式是校企结合的方式,许多学生由于时间和地域方面的原因无法亲自到学校上课学习,虽然目前实施了网上课程教学的方式,但是一方面大多数的网上课程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使得学生无法获得最新的知识;另一方面网上课程教学使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这样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使得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2)授课内容不能满足工程硕士的知识需求,与实际脱节。工程硕士学习是带有目的和问题的,需要在老师的课堂中得到解决。然而有些老师在授课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导致教课内容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工程硕士的需求。甚至有些教师讲授的内容已经过时,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

(3)学位论文在选题上没有针对性,在质量上呈现良莠不齐的情况。工程硕士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企业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是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桥梁”。因此,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应该是针对企业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题材,而不是和工学硕士一样泛泛而谈,没有实际针对性,这样违背了工程硕士教育的初衷。虽然有的论文的选题是具有针对性,但是在论文的质量方面却体现不出学员充足的理论知识即论文缺乏理论的支撑,只是单纯的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失去了研究的意义。

(4)双导师制发挥不足。校企联合的培养方式应该是学校和企业双方都是监督人员,共同督促学生完成工程硕士的学习。然而,目前的状况基本上完全由学校一方监督,企业很少或基本上不参与。校企双方在沟通交流方面也不够,导致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未能给企业面临的问题带来实质性的解决方案。

2对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问题的一些思考

(1)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与交流。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明确规定“对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人员实行高等学校与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合作培养。要加强合作培养基地的建设,形成合作培养的有效机制”。因此,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要充分的调动企业和学校两方面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和学校共同监督和担负起工程硕士培养的职责,这样不仅能够迫使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认知观得到改善,而且还能保证培养质量和提高办学效益,达到“双赢”。

(2)工程硕士培养课程应该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工程硕士课程体系的设计,应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着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原则,注重使工程硕士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注意扩宽和加深工程技术知识。因此工程硕士培养的课程应该结合企业需求和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来设置一些比较有特色的课程。另外,由于工程硕士研究生都处于企业当中,随着全球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也越与国际接轨,在工程硕士培养的课程设置中,应该定期的聘请国内外各相关领域著名的专家针对当前此领域最新的发展状况给工程硕士做相关报告,以保障学生能够了解此领域的最新动态,掌握此领域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并将其运用到企业中。

(3)加强教学监督力度。

针对教师授课的情况,我们可以定期的在学生当中举行一次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在评估中不仅要找出哪些老师在交课的过程中存在问题,而且还要找出存在哪些问题。这样不但可以督促老师在课程中更加的认真负责,同时,也可以找出问题的所在并给予及时更正,使教学质量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将教学质量管理真正的落到实处。

(4)对学位论文进行严格把关。

当前,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的选题和评审与工学硕士基本一样,过分的追求学术价值,失去了为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初衷。工程硕士论文的选题应该具有明确的企业应用价值,可以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对工程硕士论文的评审,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并建立一套完备的评价准则,确保工程硕士论文除了满足论文的基本要求外,更应该满足企业培养的需求,实现工程硕士培养的真正价值。

工学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位论文;开放利用;引用分析;文献计量学

中图分类号: G255.9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1968/tsyqb.1003-6938.2015081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published by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and CNKI,this paper analyses the output and collection of dissertation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citation and data downloaded of dissertation in different universities and subjects,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f the openness and utilization of dissertation. It is found that continuous reforms are needed in organization mode, technical support, and management system in dissertation utilization.

Key words dissertation; opening and utilization; citation analysis; bibliometrics

1 引言

学位论文是学位制的产物,是学位申请者在研究导师指导下所进行的科学研究的总结。选题上一般都是本学科需要解决的比较重要的、具有前沿性的理论或运用方面的课题,代表了本专业的发展方向[1]。学位论文涉及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不乏新颖的学术思想和独到的见解,一般具有质量高、专业性强、内容新颖、学术价值高、参考文献多等特点。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学科研究的深入,对学术论文的利用也愈发频繁,对其需求也日益增多[2]。但是通过查阅文献发现,2002~2006年间,我国CSSCI来源期刊的引文数据中,学位论文五年的引文量平均值百分比为0.51%,而期刊论文为35.89%,图书为43.42%。我国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作为具有较高学术质量的学位论文在开放利用上却存在一定的障碍。经过近十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学位论文的利用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发现。

2 我国学位论文产出及数据库收录总体情况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2009~2013年我国博硕士学位论文数共计2184948篇,其士学位论文252786篇,硕士论文1932162篇。CNKI的学位论文库的数据收录范围较大,同时具有相应的引文数据库,是目前国内使用范围较大、频率较高的数据库。本文从知网的博硕士学位论文库中统计到2009~2013年所收录的博硕士学位论文共1364047篇,其士论文127176篇,硕士论文1236871篇。博士学位论文的收录比例是50.31%,硕士论文收录的比例稍高一些,为64.01%。从各年的数据显示来看(见表1),每年学位论文收录比例的变化不大。这也反映了我国学位论文开放利用程度还有待增强。

虽然近年业界不断加强要求电子版学位论文的提交和收集,但仍存在学位论文提交当年授权能够全文访问的比例较低的问题[3]。诸如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时需要签署“学位论文出版授权书”,授权是否允许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全文发表。多数毕业学生选择了不公开或者若干年后公开出版。这就意味着本校的学生在图书馆能够访问或下载学位论文的概率很低,外校乃至世界范围的利用率就更低了[4]。

3 学位论文的引用现状

3.1 学位论文的各学科被引情况

根据CNKI《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库》和《中国引文数据库》2009~2013年的学位论文收录和被引数据统计,我国各学科领域被引学位论文共计534060篇(各学科被引用的篇数以及占总引用篇数比例见表2)。其中,工科类学位论文被引比例最高,达到36.15%,工学类学位论文的收录篇数也是所有学科中最高的,而被引篇数与本学科被收录总数相比,达到了63.81%。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表的统计数据,工科作为我国的第一大学科,2013年大学授予的工学硕士占硕士总数的34.33%,工学博士占博士总数的34.50%,位列第一。这表明工学类的学位论文被收录和利用的程度还需要大幅度提高,才能满足各类工学人才对高水平高质量学位论文利用的迫切需求,才能更加推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5]。除工学学科外,经济学的被引篇数比以及被引收录比也都较高。而军事学由于涉及国家安全和保密的因素,能够被公开和收录的篇数较低,也导致本学科学位论文的被引几率下降。但从被引收录篇数比上来看,军事学的利用率最高,也反映了军事学科领域对本学科学位论文阅读和研究的需求,同时作为专业领域较窄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较少,因此引用本学科资源的概率较大。

3.2 学位论文被引速率

由于学位论文入库的时滞,通常当年的学位论文要到第二年才能入库,所以,我们采用了被引速率这一概念而非即年指数来描述学位论文被利用的速度。本文根据苏新宁教授对期刊论文总被引速率的定义[6],延伸到学位论文的被引速率研究中,即将当年学位论文和前一年学位论文在当年被引用数据与当年提交的学位论文和前一年的学位论文总数的比值。学位论文的被引速率更科学地反映了我国学术领域对学位论文的关注程度和反应速度(2009~2013年我国学位论文被引速率和五年的平均值见表3)。

可以看出,博士学位论文的被引速率快于硕士论文,反映了研究人员对博士学位论文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度更高一些。但是根据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文献学学科的核心期刊论文的被引速率排名情况[7],博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的被引速率普遍低于这些期刊论文的被引速率,这反映了科研人员对学位论文中内容的吸收和利用速度上不如期刊论文,在阅读和引用文献时更倾向于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的被引速率较低一方面是由于其在收录速度上没有期刊论文来的迅速,部分学位论文由于被作者要求3~5年后公开导致了知识的滞后性。同时由于各种部分学科涉及保密的,学校不公开,使得学位论文在收录数量上远低于期刊论文,造成研究人员对学位论文使用的兴趣不高[8]。

3.3 我国各高校学位论文开放利用情况

本文从CNKI《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库》中选取了五年内收录篇数排在前40位的高校,并分别从《中国引文数据库》中采集到这40所高校2009~2013年毕业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在2009~2015年期间被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引用的数据。本文采用的是各高校学位论文的被引篇数而不是被引次数,旨在反映学位论文的开放程度对被引用的影响,而非研究学位论文本身学术价值。

根据2009~2013年我国各高校博、硕士学位论文被CNKI收录的情况以及被引的情况(见表4),从收录篇数的数据可以看出,吉林大学和山东大学学位论文开放利用的规模较大,均达到3万篇以上。这两所大学的被引篇数也名列前位,也都达到五年中有1万篇以上学位论文曾被引用过,这反映了开放利用程度越高,被引的概率就会越大。收录篇数为2~3万的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以及浙江大学其被引篇数也排在前列。从排名前20位可以看出收录和被引规模较大高校为985高校共16所,而其余4所高校苏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也均是211高校。这反映了名牌院校更为注重本校学位论文的对外交流和开放。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985高校中,特别是我国在世界排名靠前的名牌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在博硕士学位论文库的收录和被引数量都较少,均不在表中。其中清华大学五年内被CNKI学位论文库收录的有3868篇,南京大学6055篇,而北京大学只有506篇。这也造成了这三所高校五年内被引数据较低,清华大学1262篇,南京大学1074篇,北京大学仅182篇。

这个问题存在多种原因,一是这些高校内部建立了本校的学位论文库,为本校师生提供电子和纸质的访问;二是由于作者本人没有签署电子出版的同意书或是推迟出版;三是部分学位论文涉及到国家机密或者是敏感问题,不方便对外开放。但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优秀学位论文的文化传播、提高学位论文资源的利用率、便于社会各界共享优秀学位论文成果,便于他人的合法引用、促进学位论文的规范化、更好地保护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提高本校学位论文质量,高校可在允许的范围内,促进学位论文的利用和传播。

从被引比例中发现,部分高校收录篇数排名较为靠前,但是被引比例却靠后。如电子科技大学收录篇数排第3,但被引比例排在36位,华中科技大学收录篇数排第4,但被引比例排在40位。

4 学位论文下载率

本文在《中国博硕士论文库》中检索了2009~2013年博硕士学位论文,按照下载率降序排列,采集了前500篇下载率均在5500次以上的论文。发现其中,182篇是硕士论文,而418篇为博士学位论文。这表明,科研人员更多地倾向于阅读博士论文,博士研究生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能够提出独创性的见解和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因而,较之学士论文和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对学科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500篇论文中,下载数量居前列的有:吉林大学32篇,西南财经大学25篇,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1篇,山东大学20篇,华东师范大学18篇。

从将上述500篇学位论文按照各学科的下载篇数降序排列(见表5)后的学科门类上来看,经济学占了363篇,比例约72.2%;工学和教育学类下载篇数排在第二和第三位,基本保持10%左右;其余9个学科数量都较低(医学、军事学、历史学和哲学的下载篇数和下载量为0是相对数据,是下载数量5500以上的篇数为0)。从各学科的学位论文来看,收录数量较大的学科下载篇数相对较多。从CNKI《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收录的各学科学位论文来看,工学、经济学类收录的数量较多,理学、文学和教育学其次。由于部分学位论文可能涉及到保密等因素,因此收录最少的为军事学学科。从下载的篇均量来看,教育学、文学和法学这三个学科相对较大,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学科对学位论文的浏览和利用率较高。

5 我国学位论文与其他文献类型的开放利用比较

文献的被引既反映了文献在某段时间的利用率,同时也反映了文献的影响力。学位论文作为科技文献中学术质量较高的一类文献,它的利用率反映了我国高校、科研院所对学位论文的管理、开发和利用情况[9]。而影响力反映了我国学位论文的质量和价值。本文从CNKI库中选取了2009~2013年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上发表的19731篇论文(被引频次大于1)作为分析数据(见表6)。通过分析这些论文的引文数据来反映学位论文相对于其他主流文献类型的被引和利用情况。

这19731篇论文共计有197950篇引文,其中期刊论文占57.17%,电子论坛文献占14.39%,图书占12.08%,学位论文仅2071篇,引用比率仅1.05%,远低于其他类型文献的引用率。较低比例的利用率反映了图书情报学学科在学术研究上对学位论文的利用率较低,进而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学位论文的开发利用程度不够,其中表现在多个方面,诸如数据库收录的数量、学位论文的开发利用、获取难度等。这使得研究人员普遍对于学位论文的阅读和引用不如其他类型文献来得更为广泛和简便[10]。

6 数据库收录与否对学位论文利用的影响

根据上述数据的反应,我国学位论文的利用效率普遍低于其他文献类型,而这一点与我国学位论文的开放利用程度紧密相关。为此本文采集了部分上述引文数据加以分析(见表7)。从2009~2013年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上发表的19731篇论文的引文数据中,提取出每年引用的学位论文数量,其中以2007年居首,共计221篇,被引用270次。通过与CNKI《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进行对比后,得出2007年被引用的学位论文中有176篇收录在CNKI的学位论文库中,占总被引篇数的比率达79.64%,而有45篇未被收录,其被引比率仅占20.36%。这说明在2009~2013年度的图书情报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近2万篇文献的参考文献中,引用2007年学位论文的,被收录进数据库的学位论文被引用的概率和次数约是未被收录进数据库的4倍。而从学位论文的收录情况来看,与实际学位论文数相比,未被收录的数量还占很大一部分,与此引用比例结合,这就更加凸显了学位论文的利用率更低。同时从数据中也反映出收录的硕士学位论文高于博士论文,也使得被引次数较高于博士学位论文。

7 结语

学位论文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信息资源,对其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不仅是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学位论文原创性成果的社会化利用和论文创新成果的转移,是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创新发展的需要[11]。而实际情况是2009~2013年的2184948篇学位论文,其引用篇数534060篇,被引比例仅24.44%。同时从数据来看,2009~2013年期间文献的引文量共8004930篇,学位论文与其他类型文献相比仅占6.67%。这无一不反应了我国目前对学位论文的利用程度还是令人堪忧的。

对学位论文的充分利用,不仅可以避免重复研究,节约社会资源,而且有利于本校学科和专业特色的宣扬和传承。今后我国需要在学位论文的数据库收录,高校的开放利用(特别是一些985高校和211高校)以及不同学科学位论文的开发管理上都需要进一步的变革和完善。促进知识共享,从而更加有利于学位论文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学位论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实现学位论文利用与其自身水平提高的良性循环[12]。

参考文献:

[1] 陈传夫,刘婧,孙凯.学位论文开发利用中的知识产权风险与对策[J].图书与情报,2008(4):8-11,23.

[2] 陈传夫,吴钢,唐琼.欧美高校学位论文开发利用版权政策调研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63-68.

[3] 陈淑云.美国学位论文开发利用的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图书馆建设,2008(6):81-85.

[4] 朱金,韦美珠.高校学位论文的管理与利用[J].图书馆学研究,2004(3):80-83.

[5] 刘良璧.基于硕士学位论文引文分析的重点学科文献需求研究[J].现代情报,2008(2):172-174,225.

[6] 苏新宁.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J].东岳论丛,2008(1):35-42.

[7] 王昊,邓三鸿.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期刊被引速率分析――基于CSSCI的统计分析[J].情报杂志,2011(1):27-33.

[8] 杨奕虹,甘大广,林霄剑,武夷山.我国博士学位论文被引状况计量分析[J].情报杂志,2015(1):100-104,115.

[9] 金铁成.中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引文类型统计与分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2-54.

[10] 王智琦,李秋实.基于CSSCI不同类型文献的发展趋势定量研究[J].图书馆,2008(3):38-40,68.

[11] 杨莉.研究生学位论文开发利用中的著作权归属问题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1):48-50.

工学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内容。部分论文选题不合适,所研究的问题范围过大,对于一篇仅需三万字左右的硕士论文来说,题目涉及问题大、多、广,反而哪个问题都说不清楚,造成论文内容宽泛,既没有进行深度系统的分析,也无法得出有现实借鉴意义的深刻结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论文"大而不实",小而不深",即论文选题过小,论文题目是学员根据自身工作实际或生活区域的现实问题来设计的,这就需要学员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获取第一手资料,来作为论文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支撑。但事实是由于自身条件困难或对论文的不够重视而没能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结果导致论文既没有理论创新点也没有解决好实际问题,且对其他地区缺乏普遍借鉴意义。研而不究,有的论文整篇都是对调研或实验数据的简单罗列,并没有用相关理论或先进技术手段来进行分析,论文难度不够,内容不够饱满,不能得出有实用价值的结论。

论文外在形式。学位论文都有规定的形式标准,以便保证学生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和论文的学术质量。从现有论文样本来看,学生论文结构不完整、不严谨的情况仍存在,论文中缺少引言的、没有英文参考文献或参考文献过少的问题相对较多;论文格式不规范,论文整体结构排版缺发统一标准,文献引用和参考文献标注方式五花八门,论文中的图表、文字排列不符合要求,字体、字号等细节问题处理上过于随意;有的论文篇幅过短,内容过简单,达不到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应有的份量,且各部分内容繁简安排不当,主要内容不突出。

一、论文质量问题的原因探究

1.缺乏专门针对农业推广硕士制定的论文评审基本要求和指标

农业推广硕士在我国实行的晚,如何更好的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各培养单位都还在探索当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农推论文,各自的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并没有一个统一可以执行的方案,不同类型论文在论文选题、论文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也不明确,这既不利于培养单位对论文进行有效的评审,也使得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标准可以参照。很多农推硕士培养单位只是简单套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论文评审标准偏重于学术研究,不适合农推专业学位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特殊要求。因此农业推广硕士论文无论是外在写作形式上还是内在硬性质量上,都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问题。

2.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位论文质量过程保证体系

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的工作,学位论文的产出过程需要所有相关组织和人员的有效参与,才能保证论文质量。培养单位、管理部门与管理人员、导师、校外专家与学生本人一起都是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主体,但是实际上在学生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能有效参与其中的人员和参与人员精力的投入都是少之又少,论文偏差无法及时得到纠正,论文进程中质量也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其次,从论文选题-开题-中期审查-论文答辩-论文评优与评估的过程中,论文质量过程保证的这些关键环节,还待更加严格的执行,其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流于形式的状况还存在。

3.工学矛盾和异地教学矛盾

由于农业推广硕士的特殊身份问题,即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脱离工作岗位,而且学员的学历背景差距较大,有的已经毕业多年才重新回到学校学习,相对于其实践工作能力,基础理论和外语水平相对较薄弱,因此学位论文的理论分析往往不够深入,论文写作能力稍差,参考外文文献相对有困难。此外,在职攻读学位,仍存在学习与工作的矛盾,论文写作时间难以保证。异地教学也给农推硕士的论文写作带来一定的挑战。农推硕士的教学方式是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授课,时间短且知识量大,学员短时间内可能无法完全消化吸收,回到工作岗位上若没时间进行连续学习,势必将影响到学员的理论水平和日后的论文质量。在论文撰写阶段,学员也不能脱产进行资料查询和论文写作,不能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大量文献资源。对于论文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该如何构思,也无法得到指导老师的及时指导和纠正。论文中如何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更好的结合,第一导师和第二导师之间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二、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措施探析

1.明确农推硕士不同类型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

农推硕士学位论文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可分为不同的论文类型,如本文上述提到的应用研究、技术示范与推广、农业工程与项目管理、调研报告、农业政策研究等等,每一类型的论文在各自的选题、内容和写作方面都有各自特有的要求,因此从多方面、多角度找出依据,对农推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形式分类,并针对每一类型论文确定其基本的评审要求及详细的评价指标,对于规范农推硕士论文写作,提高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完善并严格执行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过程保障体系

完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的相关规章制度。对论文在整体上要达到标准做一个总的概述,并规定出硬性指标,如论文结构构成、论文字数等;学位论文的各块组成部分,从封面、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到致谢的要求,要做出详细的说明;论文的选题与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报告、论文评审与答辩每个环节所要进行的程序和步骤,负责各环节工作的相关人员的职责,如何有效的执行,要有过程监督,保证落实到位。明确导师的指导工作,制定文字性工作手册。导师应参照工作手册,明确自身职责,在论文写作全程中都要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与互动,定期主动向学生询问论文进展情况,给予指导。组成专家小组,指导论文写作。培养单位聘请校外专家与学校指导教师一起组成评议小组,在论文开题报告和论文中期审查时,针对选题是否合适及论文中期的进展情况,给出意见,农推硕士在专家和指导老师建议的基础上,及时对论文选题和内容进行调整。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与监控,做好质量检查工作。论文答辩前,交与有农业实践生产和管理经验的高级职称专家或校外理论水平较高的学者进行评阅,对论文选题的合理性、理论分析程度、创新性、工作难易度、技术方法的使用以及成果的效益性进行严格审查,合格后才准予答辩;答辩中的评审要严格,要有适当的不合格比例;组织学位论文评优活动,作为一种激励机制,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意愿。建立论文信息反馈长效机制。管理部门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主动收集论文反馈信息,收集论文导师,校外专家和盲审老师的建议,并对各方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加以整合,应用到今后的论文指导与监督中;充分发挥农推硕士在论文信息反馈中的主体作用,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学术交流氛围,方便他们将自己撰写学位论文中遇到的问题及对导师和培养单位的意见反馈给管理部门,为今后做好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3.联合农业部门合作办学,完善双导师制度

农推硕士专业学位主要是为农业应用部门培养人才,农业部门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学校培养学生要努力的方向,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学校要及时全面了解农业部门的生产和管理需要,适时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进行调整,通过更高效的教学手段提升学员的理论水平和论文写作能力。此外,要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对农推硕士论文选题和论文成果产出形式的指引作用。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论文的质量关,对论文选题和内容写作等理论上的问题提供可行性建议;聘请校外有经验的高级职称人员为第二导师,为论文写作提供具体技术指导。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的实际情况,对农推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一些结论。农推硕士论文整体状况较好,但基于农业推广硕士在我校乃至我国起步较晚,在制度和规范的设计上还不健全等原因,论文在内在质量和外在形式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借鉴工程硕士对学位论文的管理经验,提出农推领域应尽快制定论文标准细则和评价指标,完善论文质量过程保障体系并严格执行等建议。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农推硕士学位论文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论文质量定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工学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欧阳征标早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静电混合型自由电子激光器的概念。他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在内的10项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被SCI收录30余篇,被EI收录近60篇,申请发明专利近30项,获美国发明专利授权1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2项、中国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授权1项。

1988年6月,欧阳征标到深圳大学任教,现任深圳大学太赫兹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固态光子实验室主任等职,长期从事光子晶体的理论及相关光子器件的开发研究。

近年来,在光子晶体研究领域,他提出了一系列新型的光子晶体全光逻辑门和全光半加器等逻辑光路;他还提出了一类光子晶体磁光环行器、单TM模工作的磁性材料Bragg光纤结构、宽禁带全角度反射器结构以及正入射情况下超窄频带、超窄角度单偏振滤波器结构等。他发现了光子晶体谐振腔的模式分类特性和复周期光子晶体中的密集多通道滤波特性。他提出的二维FIBONACCI光子晶体的概念,从理论和实验上证实了该光子晶体存在较大的光子禁带。

在太赫兹领域,他提出一种高灵敏度太赫兹摄像头,获得美国发明专利授权。他提出的几种宽调谐范围窄带连续波太赫兹发生器,曾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他还曾获得过机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短波长光子晶体三维谐振腔”获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2000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一种复合型光子晶体微谐振腔”获深圳市2005科技年会优秀论文奖。在深圳大学工作期间,他曾获深圳大学学术创新奖二等奖1次、三等奖4次,深圳大学先进工作者、深圳市优秀班主任、深圳市优秀教师称号,入选美国“马库斯科学与工程名人录”、“马库斯亚洲名人录”、“马库斯世界名人录”。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刘强和毛德鹏获美国大学全额奖学金,分别赴Old Dominion University和Iowa State 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其硕士论文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硕士论文。

欧阳征标曾负责申报成功广东省名牌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名牌专业。他还是创建深圳市微纳光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深圳大学太赫兹技术研究中心的主要负责人。

工学硕士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论文质量;论文选题;目录引导;论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11-02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7年批准设置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目前,许多高校承担了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任务,为公司、企业、部队等单位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才。与工学硕士截然不同的是,在职工程硕士学员“进校不离岗”,他们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因此,有别于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的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1-4]。为此,在职工程硕士培养采用了双导师制,包括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以期发挥双方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优势。尽管如此,在职工程硕士培养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质量问题。为寻求解决方案,目前已有很多的管理人员和校内导师对此开展了多角度研究[1-4],尤其从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质量保障措施。笔者从事多年的在职工程硕士指导工作,对工程硕士学员在论文选题、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导师可起到的指导作用有着一定的体会,下面加以具体说明,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论文选题

保障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第一步就是合理选题。为实现上述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在职工程硕士的论文选题既要结合学员工作单位的实际需求,又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课题过于简单,缺乏工程设计、研制开发、技术改进等必要内容;二是理论性过强,课题缺乏实际应用背景或实际测试条件,论文结果缺乏实际意义或应用价值。在选题阶段,导师的正确引导尤为重要。在避免两个极端的基础上,本着“源于实际而高于实际”的原则,导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指导学员做好细致深入的调研,使其明确拟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现状,并提出两个以上的课题建议。然后,导师需和学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以全面了解学员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积累,以及对几个候选课题的认识程度。据此,导师可以帮助学员选择适合的课题,包括进行必要的课题融合,或者从系统完整性角度对课题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由此可见,校内导师若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其在选题的指导上会更为有力。此外,工程硕士论文切忌追求大而全。针对某一实际问题,给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深入分析方案中的关键参数或部件的影响,并辅以翔实的测试验证,使读者在阅读论文之后至少在某一方面有所收获,这样的论文才具有参考价值,也必然是一篇合格的论文。

二、目录引导法

正确选题粗线条地定位了论文质量,但一篇好的学位论文还要有清晰的结构和良好的系统性。由于平日专心于某项具体工作,且论文写作训练不足,大部分在职工程硕士忽略了论文的结构和系统性设计。在结构方面,多数学员的论文头重脚轻;在系统性方面,往往缺乏问题主线,内容分散,逻辑性差。这样的论文对导师和学员而言,都将是沉重的负担。为此,我们尝试了一种称之为“目录引导”的方法。“目录引导法”实质上利用了学位论文内容构成的规范性。无论工程硕士学员研究的课题有多么大的差异,其学位论文都需要清楚阐述“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的”、“结果如何”等三大块内容。而且,为了说明“问题是什么”,论文还需要给出“背景与相关知识”,以概要介绍问题的应用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工作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论文目录浓缩了全文的结构安排、内容组织及内在逻辑。因此,对于刚刚开始论文工作的学员来说,目录像当于科学的研究计划,能引导学员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而对于已完成大部分论文工作的学员而言,目录不但是高质量、高效率撰写论文的提纲,更是检验所做工作系统性并进行查缺补漏的依据。由此可见,尽早建立一个系统而翔实的论文目录十分重要。实际上,对于远离在职工程硕士的校内导师而言,这种“目录引导法”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指导方法。

三、论文写作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构建了良好的论文目录,不等于工程硕士学员一定能撰写出合格的学位论文。下面简要说明几个影响论文质量的具体问题,主要包括章节比例、阐述方法、写作用词等。首先,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论文的“头重脚轻”问题,同时避免论文工作量不足和高重复率问题,导师在论文写作之初就需向学员明确论文的章节比例要求,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将“问题的应用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论文工作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等内容的比例限制在20%左右,这会促使工程硕士学员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研究课题上,进而写出具有鲜明特色的论文。其次,在阐述方法方面,由于工作性质的影响,大部分学员常常把设计书写成了说明书。也就是说,不是从“怎么解决的”、“结果如何的”角度阐述问题,而是从产品构成、系统性能等角度加以说明。为此,在论文写作阶段,导师必须提醒学员注意两件事:第一,不但要写清楚问题的解决方案,还要阐述该方案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即说明方案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选择依据等;第二,对于设计结果,不能只是给出图表,而要对图表中的数据结果加以详细的分析和说明,以明确图表所呈现的意义、所验证的性能、论文研究方案的优势、局限性及使用条件等,以便于读者对论文工作给出客观的评价。最后,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必须明确论文工作和已有工作的区别,这样既能突出学员自身工作的质和量,也为读者的后续参考提供清晰的思路。因此,在学员撰写论文时,导师需专门对此加以引导。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指导学员通过采用适当动词的方法加以区分。例如,“介绍”是用于交代已有工作的用词,而“提出”、“改进”、“分析”、“设计”、“研制”、“开发”等动词可鲜明地界定学员自己的研究工作。

提高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需要学员个人、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以及科学的制度保障。本文仅从校内导师的角度给出了保障学位论文质量的方法,主要探讨了校内导师在论文选题、课题研究、论文写作中的指导措施,以期有效地指导工程硕士学员合理地选择研究课题、有计划地开展课题研究,并且能高效地撰写出合格的学位论文。上述措施的执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校内导师与学员的交流频度和深度。由于在职工程硕士培养采取了学员“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校内导师与学员的面对面交流机会较少,主要集中于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等阶段。而且,由于工作繁忙,工程硕士学员一般很少主动联络校内导师。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保持网络交流之外,校内导师还需要主动与学员进行定期的电话交流,以深入了解其研究进展、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等,进而给予及时的指导。毋庸置疑,导师与学员的充分交流还能有效杜绝论文抄袭的问题,从根本上保障在职工程硕士的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邱天爽,刘蓉,刘惠,唐洪,朱勇,刘海龙,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1,(17):70-72,.

[2]杨开勇,黄云,刘贱平,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几点意见[J].河南科技,2011,(6):6.

[3]李杰,李镇,薛伟,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04-106.

[4]史萍,关于建立工程硕士论文开题工作系统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80-82,86.

工学硕士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社会体育;课程设置;社会需求

本研究利用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资料室查找相关图书,以及通过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上输入“社会体育”、“课程设置”关键词进行搜索,共获得66篇有关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文章。其中,期刊论文57篇;学位论文8篇;会议论文1篇。通过分析和归纳,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关于社会体育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目标方面的研究

关于社会体育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目标方面的研究有22篇,分别是:刘平江等(2002)首都体育学院学报的《浅谈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陈永军(2006)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颜秉峰(2007)中国成人教育的《体育院校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思路》、梁旭鹏(2008)中国成人教育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白莉芳(2008)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实践的研究》、王宏东等(2009)考试周刊的《课程设置与体育人才市场需求错位差研究——以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为例》、高雪梅(2009)苏州大学硕士论文《江苏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现状研究》、唐吓建(2009)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福建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市场需求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现状的吻合性研究》、罗代华(2010)湖北师范学院学报的《湖北师范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戚白云(2010)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的《安徽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可行性研究》、汪爱平等(2010)遵义医学院学报的《遵义医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规范性研究》、杨建设(2010)价值工程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王瑞茹(2010)湖南大学硕士论文《湖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设置的研究》、唐金根等(2010)体育科技文献通报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剖析》、王云富(2010)文艺生活·文艺理论《关于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思考》、文烨等(2011)《对非体育类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有关问题的思考——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柳春梅(2011)运动《社会需求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湖南省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庄永达(2011)浙江体育科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调研——以浙江省高校为例》、房强(2012)阴山学刊《苏北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现状调查分析》、沈雪(1012)南京体育学院学报《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思考——对培养对象的调查》、赵艳峰(2012)青春岁月《山西大同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研究》、胡勇卿(2012)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广西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二、关于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计与课程设置的研究

关于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计与课程设置的研究共用 16 篇,分别是: 陈杰等(2002)煤炭高等教育的《“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计与课程设置》、冯晓丽(2004)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的《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研究》、陈章玉(2006)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的《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计及其课程设置的研究》、尚宁宁(2006)山东体育科技的《综合性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张英建,王利明(2007)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的《对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思考》、刘强,戴金彪(2008)内江科技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特征匹配的研究》、谢红春(2008)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的《社会体育本科课程设置研究》、叶林娟,吴晓俊(2009)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的《从沪上全民健身发展浅析社会体育课程设置》、徐斌(2009)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我国长三角地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黄瑞霞(2010)福建体育科技的《陕西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夏东明等(2010)浙江省第十四届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孟丽梅(2011)黑龙江高教研究《职业分析视角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构想》、龚红(2011)体育科技文献通报《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体育舞蹈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董婧涓(2011)体育科学研究的《社会体育专业开设预防医学基础课程的理论思考》、刘成香(2012)湖北体育科技《湖南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体育艺术类课程的研究》、陈美琴(2012)体育研究与教育《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视角探析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之研究》。

三、关于国内外社会体育专业的比较研究

关于国内外社会体育专业的比较研究有3篇,分别是:张细谦(2005)广东教育学院学报的《中日美英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比较研究》、秦强(2007)吉林体育学院学报《对国内外高校社会体育类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研究》、王琳(2011)科教导刊《中外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对比研究》。

四、全国各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研究

全国各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研究有17篇,分别是:吕刚(2007)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的《试析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以华东师大体育系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为例》、李壮志(2007)教育与职业的《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程晖,胡锦业(2008)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的《天水师范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李志宏,周振华(2008)中国科技创新导刊的《湖南省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樊翠红(2009)科技信息的《长江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研究》、杨建辉(2009)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社会体育类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对河北省高校社会体育类专业的调查》、高雪梅(2010)四川体育科学的《江苏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与设置比较研究》、郝小刚(2010)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的《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公共基础课设置比较研究——以江苏省普通高校为例》、冯晓霞(2010)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的《从山西省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看课程设置》、陈松(2010)辽宁体育科技的《对东北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对策分析》、秦海生(2010)运动杂志发表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案例分析——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黄瑞霞(2010)福建体育科技的《陕西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研究》、李琴秀(2010)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昌吉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张晓林(2011)四川文理学院学报《重庆市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马振东等(2011)运动精品(学术版)《对新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研究》、宋荣凯(2012)铜陵学院学报《安徽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姚卫(2012)金田《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与分析》。

五、关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

关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有8篇,分别是:卢竞荣、胡水兰(2006)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关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理论课程的改革》、刘善云等(2007)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的《从社会岗位需求状况分析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金燕(2008)华东师范大学的硕士论文《我校社会体育专业改革及其发展对策的调查研究》、王向东(2009)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的《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以河北省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为例》、徐丽,吴秀(2009)中国科技博览的《我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崔邯鹰(2010)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的《对我国城镇居民健身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影响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因素》、赵东平(2010)中国科技纵横的《湖南理工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发展改革研究》、彭筱(2012)西昌学院学报《浅谈西昌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

六、结论与建议

从统计结果反映出,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这方面的研究内容有22篇,而全国各院校也从自己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共有17篇相关的研究文献。从研究时间频率来看,2010年关于社会体育体育的研究达到一个高峰,共有16位学者进行相关研究。值得关注的是从2008年开始,出现了关于社会体育课程设置硕士学位论文,共有3所大学的研究生选择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相关内容进行研究。

纵观各位学者的研究内容,从不同视角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市场需求等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就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践和理论的改革措施。站在前人研究实践基础上,作者就“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提出一些新方向,与各位学者共同将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研究深入下去。

1.新型体育人才需求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关系研究

2.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评价研究

3.休闲体育运动项目进入社会体育主干课程设置可行性研究

4.社会体育专业增设体育产业组织管理知识体系研究

5.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对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反馈研究

以上命题仅仅是作为一个参考,关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和改革研究是一项需求持续坚持和不断与时展同时更新的研究课题,在研究命题设计上,需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发展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定位。

[参考文献]

[1]刘平江等. 浅谈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2(2)

[2]陈章玉. 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计及其课程设置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

[3]金燕. 我校社会体育专业改革及其发展对策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4]唐金根,徐鹏,李北来.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剖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1)

工学硕士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教育质量

自高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我国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计划招收研究生9.1万人,2013年则达到61.1万人。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质量也随之出现下滑现象,尤其是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令人堪忧。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其质量高低直接反映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研究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产出规律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选总体情况

(一)获奖论文数量分布情况

2010―2014年,山东省共评选优秀学位论文599篇:博士学位论文190篇,硕士学位论文409篇。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主管部门是教育部,所以将这三所大学列为部属高校研究对象,将其他高校列为地方高校研究对象。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大都集中在三所部属高校,占到60%。其中,山东大学76篇,占40%;中国海洋大学25篇,占13.16%;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3篇,占6.84%。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大多属于地方院校,比例是72.13%。其中,青岛大学32篇,占7.82%;山东师范大学和曲阜师范大学都是31篇,各占7.58%。部属高校优秀博士论文所占比例高于优秀硕士论文所占比例,而地方院校则与此情况相反。由此可以看出,部属院校是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主要力量,地方院校则侧重培养地方应用性人才,且优秀学位论文产出的首要条件取决于不同层次的高校对于所培养研究生的明确培养定位。

(二)获奖论文所属门类分布情况

我们对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隶属门类进行分析,发现学位论文集中在理学、工学和医学这三大门类,优秀博士论文中所占比例超过76%,优秀硕士论文中所占比例超过72%。其包含的学科专业涉及海洋生物学、材料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临床医学等行业,都是山东省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涉及的主要领域。可见,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院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搭建了前沿性研究平台,有效促进地方院校形成科研成果。同时,地方院校定位偏重实践性,其科研成果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以上表明,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密切契合,这也是产出优秀学位论文的必要条件。

二、优秀学位论文产出实例分析――以青岛大学为例

(一)优势学科是引领

青岛大学是一所定位于为地方经济服务发展的综合高校,就其入选山东省优秀论文来看,主要集中在理学门类中的凝聚态物理和生物学,工学门类中的材料学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以及医学门类中的内科学、眼科学和临床医学,等。这些学科门类都是国家和省级重点(培养)学科。优势特色学科经过多年积淀和发展,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特色体系,在科学研究、导师指导、培养经费、学术平台等方面都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因此,特色学科容易产出较多优秀学位论文,培养优秀人才。

(二)导师指导是关键

优秀的导师队伍是培养优秀学生和产出优秀论文的关键。青岛大学现有两院院士2人,中组部“”入选者4人,泰山学者18人,博导218人,硕导2093人。获得“优秀论文称号”的学生指导老师不乏学科专家,都拥有自己的学科团队、科研项目,具有教育资源优势。学生正是在老师指导下高质量的完成学位论文,如获得2014年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的研究生王焕清,其导师陈兵是山东省系统理论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三)优秀生源是基础

生源质量是学位论文质量得以保障的基础。在2010-2014年期间,青岛大学共有5名研究生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32名研究生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据调查,这些学生基本是全日制脱产攻读相关学位,时间有保障;有些学生在学校是本硕连读,对学校学科有更为深刻的理解,知识得以保障。

(四)管理体制是保障

良好的管理体制是学校得以正常运营的保障。青岛大学实行“校―院/学科/教研室”三级管理组织结构,科研处和科研科均是科研管理职能部门,这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制度保障。在导师遴选上,实施严格选拔导师和学生学位论文导师责任制。在论文评审制上,建立健全学位论文评选管理相关规定,完善学位论文答辩制度,对学位论文全过程质量监管,确保学位论文质量。

三、提高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议

通过对山东省高校优秀学位论文的分析,发现了优秀学位论文的产出规律,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要使研究生教育质量得以保障,需要在学科建设、学生选拔、导师队伍、管理制度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一)明确定位,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一方面,学校定位为学科发展指明方向。学校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秉承“高质量、有重点”的思路,进一步规划学校未来发展方向,以此促进学科建设不断建设和发展。只有定位明确才能规划学校的未来发展,提升自身水平和名气。另一方面,地方院校也应加大重点学科建设力度,建立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相关专业,注重培养优秀人才和导师队伍建设,以便使之成为本校优势。与此同时,地方院校也应注重学科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形成特色学科群,实现资源共享。

(二)采取措施,吸引优秀生源

一是在复试时,要充分重视复试的选拔作用,不断加大复试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适当加大复试分数权重,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并优先录取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生。二是采取措施,加大激励力度。地方院校可适当提高推免生名额,积极落实推免生政策,倡导校际交流与合作,以相互推荐优秀学生到彼此院校。此外,应建立合理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加大研究生补助标准以及生活待遇,既可以吸引优秀生源又可以让学生安心在校学习,减少学生兼职时间。

(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作为研究生主要负责人,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有了“高徒”还需要“名师”的指引,因此,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地方院校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健全合理的导师遴选制度,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引入良好竞争机制,选拔高质量、高水平、高责任心的老师担当导师。二是建立导师考核制度,可实行学生评价、导师自我评价、学校评价等多方评价方式,对导师指导进行客观评价。三是加强导师培训制度,导师个人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加强自身能力提升;高校也应采取措施激励导师参加培训,不断提高导师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

(四)完善管理制度保障

管理制度保障可从内部质量管理制度保障和外部质量管理制度保障来论述。内部质量的制度保障主要指高校自身采取措施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保障。首先,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坚持质量为先;其次,坚持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加大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监督,从生源、课程、学位论文等环节进行管理。外部质量管理制度是指地方院校要理解国家宏观政策和利用社会中介力量对教育质量的监管,由此形成国家、社会和高校三者为一体共同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格局。

参考文献

[1]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组编研组.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2)[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朱小平等.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1):27-29.

工学硕士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科学型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其侧重于工程实践与生产应用,是研究生教育创新的重要体现。我国自1997年开始试点招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目前已有244家培养单位获批在相关工程领域开展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作并行使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障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成为各培养单位日益重视的问题。本文将针对现存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提出有益的建议。

一、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过程和学员特点

1.培养过程特点

(1)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工程硕士培养方式都采用“进校不离岗”的方式,以此保证学员能在不影响自身工作的情况下进行学习。一般来讲,工程硕士理论课程教学的时间为500个学时左右,多采用周末上课或集中学习的形式。课堂讲授内容比较充实,教学节奏紧凑,要求学员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学习内容。

(2)工程硕士学习年限灵活,一般为3-5年,较多学员利用这一特点采用分段式学习方式,即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安排,阶段性地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阶段的任务。

2.学员特点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招收对象主要为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三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因此,工程硕士的学员大多具有丰富的产品研发和生产管理经验。

(2)学员生源行业背景比较复杂,毕业院校和专业背景不同,背景知识差异较大,水平参差不齐。而且由于离校时间过长,或本身基础薄弱,部分学员学习和掌握研究生课程的难度较大。

(3)学员大多是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面对繁忙的工作以及家庭的影响,工学矛盾较为突出,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有限。

二、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前很多高校在执行工程硕士教学过程时,参照或照搬科学型硕士的培养方案和讲授方法,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与工程实践需要相脱节。另外,面对学员复杂的行业和专业背景,并没有对其采用差别化教育,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一成不变,课程设置也不够灵活。

(2)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和企业对学员的实际需求有出入。企业往往希望学员通过学习以后,能迅速培养出较强的创新能力,尽快地为企业创造生产效益。而高校在培养学员时,更注重其理论和学术水平的提升,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生产的需要。

(3)由于工程硕士采用“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只能利用有限地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与学校导师进行沟通交流,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较少。同时,导师在校一般都承担有其他的教学科研任务,很难深入到企业中去对学员进行指导。相比之下,导师对全日制硕士进行的学术指导要比工程硕士细致。

(4)工程硕士都是在职学习,受工作、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较大,加之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难度比较大,部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畏难情绪,丧失学习和深造的积极性,最终往往会使学员降低自己本身的要求,演变成仅仅为了获取学位证书而学习。

(5)双导师制度作为工程硕士培养的一大特色,在贯彻落实时却容易沦为制度上的摆设。学校导师缺乏对学员本人所在单位和实际从事工作的足够了解,企业导师也没有完全参与到学员日常学习和论文研究过程中,而且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学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6)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一般都直接来源于生产和科研工作,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不论是从论文格式还是论文本身的研究水平上来说都质量堪忧。研究生学位论文作为一种严谨的、规范性的科学文献,需要学校、企业和学员本人在整个论文研究过程中高度重视。然而,个别学校和导师忽视论文研究阶段的过程管理,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阅等过程流于形式,对论文内容审查不够严密,造成现在不少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达不到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三、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几点建议

(1)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将本领域前沿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产品研发、工程实践及工程管理能力。在工程硕士培养工程中,学校还应当主动加强与送培单位、企业导师、学员的沟通和交流,围绕企业的技术需求,协商制订既具有学校特色,又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培养方案,实现培养方案的差别化。

(2)为了更好地解决学员工学矛盾,高校的教学方式应该更加多样化。目前,高校主要采用的周末学习和集中学习的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员工作和课程学习之间的冲突,但仍很难保证学员的课程学习时间。建议高校能在周末学习和集中学习之外,让更多的教学老师进入到企业中进行教学活动,采用现场授课的方式,给予企业和学员更多的便利,从而进一步保证学员的学习时间。

(3)高校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贯彻落实双导师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只有切实落实双导师制,使学员的学位论文在学校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才能使其论文质量得到保障,且具有专业学位应有的特点和优势。

(4)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进行工程实践,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如何抓好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关,是整个培养过程中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建议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审查制度应该与科学型硕士区分开来,可成立专门的“工程硕士论文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在培养方案设置、论文标准制定、论文选题审查、论文质量监督、答辩工作等方面进行指导性工作,保证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同时,可单独成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组,负责在授位审核之前从申请授位的学位论文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论文进行盲审,盲审主要考察论文研究内容与所属领域是否一致、论文题目是否与研究内容吻合、论文内容能否支撑论文题目、学位论文中英文摘要是否符合要求、论文格式是否正确、是否达到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等内容。盲审结果将作为学位论文修改、答辩或延迟答辩以及是否授位的重要依据。评估组成员可由本校在职和退休专家或委托第三方组成。

参考文献

[1]李会强,胡忠举,刘衍琼.地方高校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

工学硕士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AutoCAD;化工;统计分析

0前言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各学科领域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愈发紧密,人类社会的发展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化学工程的发展也不例外。当前,计算机技术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已经深入到流程模拟、图形绘制、化工计算等多方面。无论是通用型软件,还是化学相关专业的专用软件,多样的计算机软件使化学工程从教学到应用[1],都更加便捷。在图形绘制方面,电脑绘图软件众多。当前全球使用最广泛的是美国Autodesk公司开发的自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AutoCAD,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一[2]。本文以我国对化工CAD的探索历程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中国知网收录的1985~2017年间的相关文献为数据来源,通过综合运用文献计量、词频分析等多种学科及理论,系统分析CNKI检出文献的总体结构,对文献发表数量、发文机构、发表年限等进行统计,分别展开分析。此次检索以“Auto-CAD”为检索词,在全文范围内搜索并含“化工”的文献,结果显示相关文献的起止年限为1985~2017年。

1文献统计

1.1文献来源

将检索结果中的14558篇论文按来源数据库分类,得到文献类型分布如下:期刊文献5135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4962篇、特色期刊173篇)、博士硕士论文9129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841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8288篇)、会议文献189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61篇、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28篇)和报纸文献105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1.2发表年度

利用中国知网的分组浏览功能,将搜索结果按年份分布,并将检索的结果整理成表1并绘制成折线图.

1.3研究层次

中国知网用户可以通过研究层次分组查到相关的国家政策研究,工程技术应用成果,行业技术指导等,实现对整个学科领域全局的了解[3]。

1.4基金

根据中国知网分组功能,统计获得科研基金资助的相关文献为1327篇,仅占论文总数的9.1%。

1.5关键词词频

为了使选取的关键词能反映知识管理研究热点,且数量适中,经过适当的排序整理,以及同义词的合并,词表中总共收录词频[4]不低于70的关键词24个。

1.6主要科研机构与团队

基于CNKI数据库的检索结果表明,中国从事AutoCAD在化工方面的研究的机构非常多,除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外,还有重庆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排名靠前的多为国内综合性高校。

2结果讨论

2.1多样化的文献类型提示需要多途径、多渠道获取计算机辅助教学资源

从14549篇化工AutoCAD论文的文献类型分布来看,博硕士论文以9126篇居第一,占论文总数的63%,期刊论文以5132篇位居第二,占论文总数的35%。而会议文献、报纸文献合计仅占2%,说明博硕士论文和期刊论文是获取化工CAD相关资源的首选,会议文献和网络资源是获取相关资料的重要补充。其中会议文献往往是经过筛选、质量较高,代表了科学技术中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成就以及学科发展趋势的重要情报源。文献的数量说明了相关学术会议不多,相比本科论文而言,博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大多都跟随导师参与过自身学科与专业领域中较为前沿和重要的课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也有更为丰富的基础知识和文献阅读量。因此这类论文的分布情况更能反映学科的发展动向,在本文中,我国化工AutoCAD博硕士论文的选题方向因此能够基本反映出当前化工AutoCAD高层次研究的某种偏向。

2.2AutoCAD在化工中的应用经历了三个阶段

根据所得论文数量与时间(排除2017年)的曲线图分析,从1985年国内发表第一篇关于AutoCAD(化工方面)的论文开始的25年间,处于我国化工CAD研究与应用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期间相关数量逐年增长,于2009年达到顶峰,论文产出1141篇。说明在AutoCAD与化工行业结合进行应用的早期,广大学者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成果丰硕.数量攀升迅速,极大的促进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紧接着的6年(2009~2013年),每年论文产出呈现波动态势,但幅度不大,波动范围在1101~1249篇之间。此后以2013年为起点,数量逐年减少,该阶段化工AutoCAD的研究出现滑坡,说明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研究可能由于创新程度不高而遭遇了发展瓶颈。也许正如某些作者所言,AutoCAD在化学工程中的发展方向在于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这可能也是AutoCAD应用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思路,我们将拭目以待。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改革开放在我国取得全球瞩目的光辉成果,这一时期各行各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辉煌的15年时间,也是化工行业成长最快的时期。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应用,革新了设计手段和方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不再需要图版,设计更加灵活机动,减少大量重复劳动。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工作效率也得到显著提高。起初无论是电脑技术还是AutoCAD软件的使用,都只有少数专业人员才有机会使用和掌握。现在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AutoCAD,基本实现了设计手段的现代化。结合上述这一具备中国特色的发展历程来看,也从侧面印证了前文从时间总结而来的AutoCAD软件在我国化工业的发展规律。

2.3对实际生产的研究比重大,理论基础研究较少,且缺乏创新

论文研究层次统计表明,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程技术(自科)和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科),分别占比67.5%、17.5%,合计占论文总数的85%。其中工程技术也叫生产技术,顾名思义是应用于实际工业生产的技术。人们为了改造自然,将科学知识和技术发展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在这一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或手段即为工程技术。而手段与方法的差异,以及造成结果的不同,将工程技术衍生出各种不同的形态。而应用基础研究包含于应用研究,属于其中的一种理论性研究工作。应用基础研究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在其基础上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工业技术的突破[5]。也就是说对化工AutoCAD的研究最主要的一方面是针对工业实际生产技术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对设备、工艺的研究,而化工AutoCAD软件正是研究设备与工艺必不可少的现代绘制工具。而应用基础研究层面,从上述解释中可以看到,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改造”和“突破”。就是说当前化工AutoCAD的理论研究难有创新突破,大多研究仍追寻着前人的研究成果。

2.4基金资助强度和范围不大,基金论文比偏低

由于AutoCAD技术对于工程技术而言,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并且作为一款计算机软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一个较为完备的程度,在实际生产的应用中难以有创新性的突破。而作为学术科研的研究对象,化工CAD这一课题更显单薄。仅就调差问卷的结果来看,其相关课程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也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从统计结果来看,也仅有9.1%的论文获得基金资助,还有许多研究成果并未获得基金支持。这一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AutoCAD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这一研究主题,在研究水平和质量方面,有待提高。

2.5科研贡献主要来自国内综合性高校

排名前20的研究机构多为国内985、211综合性高等院校,是目前我国化工CAD研究的主要贡献力量。但AutoCAD作为更具实际应用性能的工具软件,在成产前线的科研人员应当更多的投入对该课题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中找到平衡。

2.6教学是研究的敲门砖,教学研究还需加强

从整个关键词词频的分布来看,AutoCAD技术的研究重点仍在软件本身的优化设计上,尤其是AutoCAD的二次开发。对AutoCAD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少。而AutoCAD作为化工专业的一门课程,实际上对于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是一项非常有帮助技能。尽管AutoCAD有简单易学的优点,适合使用者自学钻研。但在校期间若能更好的获得指导性学习,对今后掌握该软件,进行更深层次的应用和研究将大有裨益,对教学研究的投入将对未来该研究方向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小结

传统CAD软件主要应用在产品的详细设计阶段,作为一个实体造型工具,在化工产品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通过研究,我发现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广泛,用户需求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未来AutoCAD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趋势在于该软件的二次开发,利用二次开发工具或数据接口功能,将各类行业特殊技术研制成AutoCAD系统的各类设计程序,使设计更具针对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化工车间的投产周期。另外由于本文使用的文献计量法虽然是一种定量方法,但其数据收集基于不同的数据库,有时候甚至需要人工录入。本文借助中国知网本身的数据分组功能,但中国知网并不是文献计量法搜集数据的唯一渠道,借用不同的数据库,得到的数据结果一定会不同。并且仅就中国知网这一数据库而言,在不同时间使用相同的搜索条件,搜索结果也会有细微的差别。因此本文仅试图借助这一较为新颖的方法,粗略的探讨国内化工AutoCAD的研究趋势和发展,以期能为广大学者提供新的思路,促进该研究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效率。

参考文献:

[1]黄国波.《化工制图》与AutoCAD组合教学模式探讨[J].广州化工,2011,39(20):146~146.

[2]张波.基于AutoCAD的客船撤离计算辅助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张黎,王立克.高校图书馆基于CNKI的科技查新研究[J].科技风,2010,(17):251~260.

[4]马费成,张勤.国内外知识热点研究———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情报学报,2006,(4):163~171.

[5]吴曼.基于科学计量的知识生产与技术开发时间关联分析[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13.

上一篇:工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科研究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