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10-17 01:45:06

工学专业

工学专业篇1

1、工程图学、工业设计工程基础、设计素描、产品效果图、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模型制作、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产品形态设计、工业设计方法学、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

2、工业设计专业是从消费者需求出发,专门从事研究产品开发设计的专业,具有技术和艺术的高度统一的鲜明特征,专业所包括的内容有产品的市场调研、设计构思、结构设计、形态设计,交互设计,以及包装、装潢、广告和展示设计,强调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设计管理能力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能力;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业设计工程基础、设计表现基础、设计基础、设计理论、人机工程、设计材料及加工、计算机辅助设计、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具有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的初步能力,有较强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及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力以及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工学专业篇2

 

电子电工作为职业中专重要基础中等教育教学课程,主要培养未来可从事电气电工行业的专业人才,教学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教学中必须围绕电子电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培养目标,积极改进并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下面对职业中专电子电工教学进行思考与探究。

 

1职业中专电子电工人才培养目标

 

1.1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中专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未来就业主要从事电气控制设备、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生产以及供用电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面向各个产业的同类工作岗位。电子电工技术人才需要对机械制图、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工内线与电气安全、电子测量、电机与电气控制、电工识图等有深入了解与掌握,才能够从事电气、电子类技术管理、改造及检验工作,这意味着培养的方向要放在技术工人这一重点,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是培养核心。

 

1.2能力要求

 

职业中专在培养电子电工专业人才中,要确保其能够顺利掌握各类文化基础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对于有关电子电工职业岗位的诸多专业技术知识有较深认识,掌握电机和电气控制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或典型电子整机的组成原理及各部分元件与功能电路的作用,了解相关的本专业岗位上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对于有关技术管理、生产、市场经济、创业等方面基本知识也要有一定认知。

 

电子电工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具备使用电气、电子CAD软件等知识与技巧;二是对常规电工、电子仪器、仪表等可正确、熟练使用,具备一定操作技能与专业分析能力;三是熟悉电气原理,能对各类常用电气控制设备、交直流调速系统、供配电设备等电气控制系统进行安装调试与维护。通过重点培养电子电工专业学生这三方面的职业能力,为他们日后就业提供支持。

 

2职业中专电子电工教学思考与探究

 

2.1建设优秀专业教师队伍

 

要加强职业中专电子电工教师培养。要结合电子电工教学要求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类和实践教学类两种类型,结合职专实际教学要求、人才培养目标等制定相应培训计划,或者组织不同教学竞赛,设置不同的评审标准引导教师进行实践锻炼。比如理论教学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专业应用、尽量引入工程案例、反应或联系学科发展、注重学术性,实践教学类则要求实践联系理论,既明确任务、要求和方法,也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要注重工程性、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反映或联系工程发展新概念、新成果、尽量联系工程标准或规范,并要求实物进课堂。

 

要让教师练习电子电工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实践锻炼与反思,确保范围覆盖所选教学内容,并通过点评与观摩教学等进行教学反思,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三者着手,总结优点,反思不足,提升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电子电工专业教师职业素质。要引导广大教师形成职业成长意识与理念,激发起注重成长、加速成长、全面成长的意识和动力,从而建设过硬的师资队伍,提高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2.2积极开展教学研讨工作

 

职业中专电子电工教学中要以加强课程建设为基础,积极开展教学研讨工作,打造专业、优秀电子电工课程体系。学校内部要结合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方针以高标准、高要求谋划专业建设,以加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强化教学改革,切实发挥专业优势,实现电子电工专业群的做大做强。专业建设上要结合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目标、电子电工专业需求等明确发展方向,明确教学工作思路,发挥电子技术应用实践专业服务社会发展的优势,打造优秀的电子电工专业群,通过创新专业设置、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实践内容、深化校企合作等方式等举措培养优秀人才。

 

要加强教学研讨工作,发挥听课、评课议课和经验交流各项教学工作的积极作用,对电子电工教学进行改进与提升。比如《照明电路安装》的实践课程,教学中可遵循“提出问题相关知识布置任务实践操作检查评价”的教学主线,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观察、发现、模仿、体验等活动中学会基本操作,体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讲课到位、操作规范,吸引学生踊跃参与,提升目标达成度,在评课议课环节,教师要们要围绕教学内容、多媒体的运用和小组合作等进行深入交流,并就如何优化电子电工项目教学以及课程开发进行热烈讨论,为电子电工专业的教学探索架设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落实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3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职业中专学校要积极提升电子电气工程系教学质量,以培养高级优秀人才满足企业与市场需求。要积极选拔优秀骨干教师或聘请拥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电工人才参与教学探索与改革,调动学生们学习积极性,一方面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为晋升电工技师做准备,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授课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以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

 

电子电工教学质量的提升,在科系内部要通过积极组织教学竞赛、教学比武等精心挑选最好的教学团队承担教学质量提升这一任务;教学中要坚持标准、计划先行,确保教学工作有条不紊,联合教师队伍与优秀电工人才组织编写相关教学内容的课程标准、各门课程的授课计划,并召开教学专题研讨会对案例编写、教材选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及要求进行充分研讨、修订。

 

要注意发挥集体备课优势,落实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坚持定期集中研究、研讨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及时解决并及时调整,适应人才培养需要。要积极派出教学团队深入电子电工一线企业,了解企业对相关专业能力和专业技术的最新需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适应工厂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提供支持,明确电工人才培养需求。要通过充分的教学准备、严格的课堂管理、得当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2.4加强电工技术试验教学基地建设

 

要结合职专电子电工教学要求加强建设电工技术试验教学基地,通过构建教学示范中心与实践基地完善电子电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学校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持续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充分保障。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树立先进实验教学理念和文化,构建先进实验教学体系和标准,开发和运用先进实验教学方式方法,完善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模式,优化仪器设备配置和实验环境,提升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共享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结合职专学校电工技术人才培养标准,进一步加大对所属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体系建设力度,健全配套政策,落实支持措施,积极组织其与其他学校、企业单位等开展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和管理的优秀经验,共同探索实验教学改革新思路、新方法,全面提升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电子电工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水平。

 

3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中专电子电工教学要以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专业人才为目标展开教学实践与探索,建设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积极开展教学研讨工作,配合教学实验基地建设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为满足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工学专业篇3

我国的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正式成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时,设立了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学科,并于同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设立了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河南农业大学于1981年设立了农村能源工程本科专业,并于同年正式招收农村能源工程专业本科学生。1982年开始,中国农业大学在农业机械化硕士学位点设立了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方向,正式招收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的硕士研究生;1986年经国家批准正式设立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和农村能源工程的硕士学位点,并于同年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的农业机械化博士学位点设立了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的博士研究方向;1996年经国家批准,分别在中国农业大学和浙江农业大学设立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的博士学位点。在1998年的全国学科调整中,将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下的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和农村能源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合并为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二级学科。至此,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体系已经在我国形成,学历层次为学士、硕士、博士3个层次。目前,我国许多本科院校都开设了该专业,例如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苏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这些单位涵盖了东、中、西部和南北方不同气候条件地区,初步形成了面向我国不同区域特色的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等不同层次的分布,为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合理布局打下了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和能源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对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1)专业建设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从而得以生存与发展?(2)学科及专业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内涵和发展空间?(3)如何在学科结构调整、本科生及研究生层次上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面对机遇与挑战,应该与时俱进、共同努力,继续深入进行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为现代化农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高层次专业人才[5]。

二、河南农业大学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学生就业工作以及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总体要求,河南农业大学全方位推进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坚持通识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保持专业培养特色,合理修订符合可再生能源专业特色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可再生能源专业技术人才。(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1.指导思想(1)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应以党的教育方针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质量为主题,以加快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为主线,把人才培养作为提高质量的首要工作,把内涵发展作为提高质量的核心要求,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出路,把实施《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作为提高质量的有力抓手,把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保障,推动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再上新台阶,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2)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坚持育人为本,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实际需要,适应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以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和核心课程设计,提高办学水平,培养合格毕业生。(3)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体现“六个有利于”,即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利于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有利于知识更新和学科发展,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有利于拓展综合素质教育,有利于强化实践教学体系。2.培养目标和模式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坚持通识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结合,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总体水平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建立并完善因材施教和分层次教学模式,公共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按照专业大类设置,设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并设置不同的选修课教育模块,学生可以自主选课,体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并根据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培养特点安排了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加强课外多环节实践教学,实行具有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保持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可再生能源方向培养特色。(二)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是规范专业核心课程,调整选修课程。在必修课的改革方面,严格修订了专业核心课程和特色优势课程,并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整合,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完善。选修课主要依据创业教育、专业拓展和综合素质3个教育模块进行设置,学生根据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自由选择。在学生自主选择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块之前,学生导师及班主任等要加强指导,确保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潜能。选择之后,将进行分流培养。分流培养的时间,要根据专业培养特点,合理安排,以三年级下学期或四年级为宜。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考试、竞赛及职业资格考试,争取“一生多证”,即每个学生毕业时都要拿到多种通用证书和农村能源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增强社会竞争能力。学生取得的经学校认定的各种证件均可按规定获取相应的奖励学分。(三)专业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在长期的专业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农业建筑环境工程”和“可再生能源工程”两大专业培养方向[6],河南农业大学一直将可再生能源工程作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特色和方向,在国内同行专家们的大力支持下,积累了一些专业建设经验,形成了一些专业建设优势,长期坚持将农业工程、机械工程、热能工程等作为支撑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可再生能源方向)专业的三大主干学科,并确定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太阳能工程、生物质能工程等课程作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可再生能源方向)专业的十大专业核心课程,进一步强化了专业教育教学工作。(四)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育人是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最薄弱环节,河南农业大学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增加了实践教学学分学时比重,进一步强化了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确保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7][8]。实践教学环节有教学实习及课程实验。主要实习有工程制图实习1周、金工实习4周、太阳能工程生产实习2周、生物质能工程生产实习2周、锅炉结构实习3周、沼气应用实习2周、课程设计2周、毕业实习14周,共计30周,毕业实习写出毕业论文,课程设计写出课程论文,教学实习写出实结。开设实验的主要专业课程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太阳能工程、生物质能工程、能量有效利用、燃烧学、流体力学、风能工程、农业建筑概论、热工测试技术、环境工程等。(五)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加大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力度,为提高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更大作用。在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方面,采取自编教材和选用教材相结合的原则,自专业创办以来,本专业教师先后编写出版了具有鲜明应用特色的教材9部,形成了自编特色教材与选用国内一流教材相结合的教材使用机制。河南农业大学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先后承办了两次全国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可再生能源方向)专业国家统编教材编写工作研讨会,联合东北农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有关院校专家就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可再生能源方向)专业教材体系建设和可再生能源系列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进行研讨,首批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可再生能源方向)专业的10门全国统编系列教材(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燃烧学、能量有效利用、热工测量技术、生物质能工程、太阳能工程、风能工程、农村节能工程等)经全国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可再生能源系列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审定后全部交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并列入“十二五”规划教材。

三、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首先就是要转观念,要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坚持强化专业特色意识,促进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教育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要使本专业教师重新认识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组织开展“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大讨论,使大家进一步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进一步树立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的理念,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追求。河南农业大学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长期坚持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要求,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尽量让本专业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并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作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教育教学的最基础性工作,大力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既稳定了学生专业思想,又显著提高了专业教学质量。

工学专业篇4

1.理论基础知识不牢固

理论知识是实践操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对于电子电工专业来说,其理论基础知识主要为电工基础以及电子线路等,这方面的知识内容较为抽象,逻辑性强,学生学习难度大,加之专业本身缺乏趣味性,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技巧掌握不好,从而导致了大多数的技校电工电子专业的教学效果都不是非常理想,学生看似掌握了操作技能,但是由于根基不深,缺乏理论基础,一旦进入工作岗位,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加之电子产品属于精密产品,结构组成以及电路原理都非常复杂,这使得基础教学开展起来更加具有难度。

2.专业操作技能不过硬

很大一部分的中职学生专业操作技能不过关,尤其是在设备养护维修以及实践操作方面,大多数的学生只有较为简单的方法,并且没有足够的实战经验,因此,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往往不知所措,工作效率不高。在学校中,教学设备不够,这样也导致了学生的操作机会减少,技能得不到适当的锻炼,不求甚解的现象普遍存在。

3.毕业生就业安置不理想

很多学生选择技校或者是高职院校,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能够学习一技之长,希望能够在毕业之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然而电子电工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工作的时候,并非如同想象一样,因为他们的专业技能不过硬,理论知识掌握不全面,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问题无法独自解决,并不能完全胜任工作。这样导致了技校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也成了一个电子电工专业毕业生毕业之后的普遍现象。这样一来,其社会影响会比较消极,对技校的招生工作会产生影响,不利于技校的发展。

二、技校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1.对所设置的专业合理定位

首先,要明确专业的教学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要对学校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然后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个体差异等方面进行教学目标的制订。要从整体出发,将学生三年的学习内容与目标确定下来,尤其是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方面。其次,在制订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素质,对他们的接受能力,知识基础等进行综合考虑,同时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制订更加符合本校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最后,制订教学目标还应该从市场的需求以及学生专业技能的多层次进行定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制订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制订教学目标,采用分层教学法。

2.加强直观教学,重视教学

实验电子电工专业中必须要接触大量的实验,因此,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实践教学,强化教学直观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快速地理解掌握那些抽象的理论和技术。从本专业的特点出发,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要合理地借助教学工具,如模型、实物等,从视觉、嗅觉等感官角度进行直观化的教学,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然后,要不断地进行实验演示,在这个过程中,要采取开放教学手段,学生能够独自选择工具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方式,进而更快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教学

从电子电工的特点出发,能够了解到该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抽象内容比较多,而多媒体技术是能够将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化,简单化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有效方法,合理地采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在电动势的方向、电容器放电过程等方面理解会更加简单。尤其是一些较为隐性的内容,比如电磁波等。多媒体技术还能够丰富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趣味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环节

新的时期,市场对于创新型人才以及实践能力强的人才需求非常大,因此,学生不仅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学生应该在课余时间里,积极进行研究,参加第二课堂,多给自己实验操作的机会,学校应该积极地帮助学生到相关的电子电器厂进行实践。学生在实践的同时,能够更加了解工作的性质、内容以及特点、突况等。生产实习近似于将来的专业工作岗位,是实现培养学生真才实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生产实习使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完美融合,增强岗位技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总结

总之,针对电子电工专业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市场需求出发,不断地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增加实验设备,以及实践活动方面进行合理建设。新时期市场对于人才要求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合理地采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工学专业篇5

【关键词】工业工程 专业英语 课程 教学改革

一、引言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社会化生产方式发展起来的产物,它是以工程的方法改善管理,以管理的理念策划工程的一门工程技术与管理思维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根据国家教育1999年专业目录统计,我国有38所高校设立了工业工程专业。2001年设立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为72所,2002年则超过百所。鉴于工业工程学科具有交叉性、拓展性、目的性、人本性、综合优化性等五个方面的特点,同时,社会对外语的要求也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趋势,越来越要求外语应该更多的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学科结合起来,在这种形势下,全面提高工业工程专业学生驾驭专业英语能力日显重要。

二、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专业英语教学往往以培养学生阅读本专业英文文献为主要目标,这与《大纲》中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即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与译的能力、初步的写与说的能力的要求尚不能完全吻合。造成如此状况的原因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不够,未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

以我校为例,工业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课时少(三个学期总计48学时),同其他课程相比,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都没有足够的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任课教师只得按照自己的思路和习惯来组织教学,处于在摸索中完善的阶段。

2.课程安排与专业课衔接不合理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而此时大多数的专业课尚未开始。学生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因此,理解起来就比较费力。教师在上课时,往往需要先用中文讲解一遍相关的专业知识,然后才能进行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这样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3.教材亟待完善

目前,虽然随着工业工程专业的迫切需求,陆续出现了一些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教材,但有些教材中的部分选题较落后,内容过于狭窄,有些词汇专业性太强且难以记忆。整体上看,现有的工业英语专业英语教材,多数是以专业阅读为目的,且课文内容难以满足专业英语的功能性、交际性、任务性的要求。这使得专业英语的教学难上加难,使得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鉴于此,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需要学校管理部门、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配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合适、有效的方法。 转贴于

三、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和思考

1.从培养兴趣入手,认识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有意识的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例子,使学生们理解学好专业英语对今后从事专业工作的重要性。比如在学生进行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过程中,有意识的让同学们注意工厂中的一些英文设备使用说明书、操作规程等,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和工厂的外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交流,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在我国全面的对外开放,与国外进行全方位交往的条件下, 只有懂专业或只懂外语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能够用英语进行良好的专业技术交流(包括书面交流和口头交流)。另一方面,以鲜活具体的数据刺激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如举例:据统计,大约85%的科技资料(包括书籍、期刊、内部技术报告或专利说明书等)是用英语出版的。如果缺乏坚实的专业英语基础、不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根本无法达到了解、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技信息和成果的目的。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使学生在专业英语学习阶段不再感到内容枯燥无味。

2.突出专业特色,选择合适教材

我们选择王爱虎主编的《工业工程专业英语》,该书内容涉及对工业工程的认识、基础工业工程、现代工业工程、工业工程前沿及工业工程展望等多个方面,较好地反映了科技英语的文体、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诸多特点。同时,增设了一些学生们迫切了解的内容,如英文求职信,学术论文、论文摘要撰写以及专业文献检索等,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实用能力。

3.营造师生互动,协作发展的教学过程

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大多采用专业英语阅读的模式,忽视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的培养和应用。因此,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某位学生对老师讲授的某一方面的知识比较感兴趣或有相当的了解,可以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同其他同学交流和辩论,将枯燥的课堂讲授变成互动活泼的自主学习。

4.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教学不应局限于黑板和录音机,而应更多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编制多媒体课件,加入多种媒体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我们初步设想建立自己的专业网站,在其中加设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块,将课程有关资料到网络上,如作业、补充阅读材料、推荐材料等;学生亦可通过网络提出问题,或者就某一问题通过互动的论坛来发表见解,交流学习心得,相互推荐好的学习资料、应用软件、专业相关网站等;也可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想法,对本课程或任课老师的意见,作为教学改进的指导。

四、结束语

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研究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保证基础英语的延展性,另一方面,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对加强与国外学术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要求高校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不断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做出新贡献。

根据工业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特点,我们根据教学实践,探索如何改革工业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以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宜美,齐二石,毛照昉.工业工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工业工程, 2005 (04):106-109.

[2]赵涛,路琨. 我国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3 (02):23-26.

[3]丁双红,张学辉.理工科专业英语教学特点及改革意见[J].理工高教研究,2004(04):114-115.

工学专业篇6

1《工业工程导论》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工业工程导论》是工业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工业工程是一种将人、设备、物料、环境和信息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并对工业等生产过程进行系统规划设计、评价创新,进而提高工业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的专门化综合技术,内容日益广泛。它既带有鲜明的工程属性,又有着显著的管理特征,是一门工程技术与组织管理等有机结合的交叉学科。通过学习《工业工程导论》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与认识工业工程的基本内容、特点和方法,从而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打下良好基础。《工业工程导论》涉及的内容宽泛,以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为例,包括如下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工业工程历史、定义和地位,具体有工程和工程教育的历史概述、工业与系统工程、工业与系统工程职能的组织和管理;第二部分是工业工程的职责范围,具体有生产工程、厂址选择、工厂布置、工作测定和设计、财务补偿、作业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财务管理和工程经济、人事管理、管理系统设计、物料搬运、分配和路程安排;第三部分是运筹学和大规模系统分析的影响,具体有运筹学、确定性的数学规划、工程项目管理、概率模型、系统概念。所以内容宽泛,跨度大,就我校教学计划中规定的32学时来看,只能是选择性的重点讲授上述内容的1/3左右。《工业工程导论》部门内容相对有难度,特别是与工程紧密相关的部分,如:制造工程里面的各种加工方式、流程等相对专业的内容,对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有难度。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只是在认识实习时对制造企业有个初步了解,而认识实习只是走马观花,难以取得更为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方面的课程显得偏难。再者,运筹学、概率模型等又需要有较好的数学功底。

2《工业工程导论》双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我校在制定本专业培养方案时,选择《工业工程导论》进行双语教学的原因如下:首先,工业工程导论部分内容虽然涉及面广,但难度相对较低。其次,工业工程导论是整个工业工程专业的知识基础,进行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两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工业工程与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专业方向一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于专业外语更为娴熟,在期望使学生切实掌握课程基本内容的同时,也可通过对外语的大量运用,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自身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下面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该门课程双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2.1英文教材的筛选

选用什么样的教材,首选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因为,作为双语教学知识的吸取方,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对双语教学的效果有着关键的作用。工业工程专业近年来成为工科院校的热门专业,该专业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总体较好。但中学阶段的哑巴英语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口语和听力偏差。同时,专业词汇贫乏是导致原版教材无法直接使用。另外,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需经过语言和语思维的双重转化。考虑到双语教学的特殊性,教材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要兼顾对学生外语能力的提高[3,4]。因此,生源好、学生基础扎实的院校,应尽量采用原版教材。原版教材语言地道、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内容详实,能够提供该领域前沿专业知识。在选用原版教材的过程中,还应注意英文的难度,语言过难会导致学生的厌烦,进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产生不良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原版教材并非完美无缺,有些内容本该简单精炼,却过于详细,书本过厚,价格过高。因此本人在国外将原版教材《工业与系统工程概论(第3版)》,进行了部分影印编册后发给学生作为教材使用。

2.2教学方法的改进

鉴于《工业工程导论》课程涉及的概念、定义、公式、术语、专有名词的数量较多,并且这些术语不仅仅来自管理科学领域,也来自工程技术领域及计算机技术领域,使用英语讲授对教师和学生都要求很高。教学过程中信息量大,学生在掌握课程的众多知识点之外,还需要记忆大量的专业词汇,并采用英语来进行理解和思维。为保证课堂45分钟的教学质量,课前预习成为必须的过程。在每节课结束前的5~10分钟,在布置该节内容的课后作业的同时,还须安排学生对下一节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双语课程的教学不是单纯的英语教学,不能像大学英语授课那样,把对单词、句子和段落的阅读和理解作为重点。只用英语解释会让学生费解,教师还需要用中文讲解,即采用穿插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外,学生更需要主动学习,到图书馆或网络,包括一些专业论坛来查阅相关资料,及时温习并整理已学知识。对于生源一般的普通院校各专业,由于课程的专业性和理论性,采用英文教材+中文讲授的模式更与实际情况相符。经过4年的摸索,研究者已从最初采用的全英文教授转变为目前的混合型,并且结合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替代课堂板书,丰富了教学内容。如此一来,学生在听教师英文授课的同时,可与授课老师用英语进行课堂专业知识的互动讨论。授课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主要用汉语讲授,再让学生精读教材后与老师交流讨论,以真正受益。通过这种模式,优化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尝试借鉴MBA教学中的“案例讨论式”教学活动,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发挥多种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的优势,真正提升双语教学效果。

2.3多元的考核制度

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不仅对整个教学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是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机制[5]。或者说,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一方面是可以检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反映了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可以督促学习和引导教学过程。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专业素质和外语素质是双语课程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为同时满足大纲和与实际相接的要求,教师要收集和整理很多针对当下中国国情的资料,以充实教学内容,因此其隐性和显性的工作量和难度要比普通教师高很多。此外,由于学生外语能力和专业素质存在差异,采用双语教学往往会对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产生影响。一些外语基础弱的学生会产生厌恶情绪,教师可能会在课堂上面临更多的难题。为此,需要学校管理者在政策上鼓励教师深化研究、大胆实践,完善教师的奖惩制度,对其超额付出给予认可。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双语课程的考核应同时关注教学过程和最终考试结果,使二者实现统一。建议教师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灵活运用笔试、开卷、闭卷、半开卷等方法。并可将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及讨论的次数和质量作为评价内容,鼓励学生阅读英文文献、撰写外文报告,学期末考核可将口头考试与书面考试结合。书面考试可中英文结合,建议多考主观题,让学生自主思考,有更大的答题自由度,以锻炼学生的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从管理的角度来讲,双语教学的监督机制也需要建立完善,并纳入日常的教学管理议程,从制度层面对双语教学实行管控,制订详细可行的评估细则,对教学大纲、教材的选用、教案、教学进度表、教师准入条件、课堂教学检查、试卷、学生意见反馈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做到有案可查,有章可循。

3《工业工程导论》双语教学效果

经过连续4届的讲授,从10级学生的反感厌恶,到11级学生的新鲜有趣,到13、14级级学生的适应融合。连续4届的统计数据来看,《工业工程导论》双语课程较好地完成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并培养了学生的外语兴趣和专业外语水平。从学校近3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统计结果来看,工业工程专业的国家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和优秀率大幅度提高。从学校教务管理系统“学生评教”模块的统计来看:68%的学生反映经过一学期的双语学习,自身的思维和英语水平有显著的进步,学习兴趣大大提高;12%的学生反映课程讲授的速度太快,信息量过多,导致学生的印象模糊,为此,需要教师精心备课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差距较大(以12级学生为例,58名同学中,8人通过六级考试,24人通过四级,还有26人未通过四级考试),学生接受能力差异很大。学生在学量专业知识的同时,大量阅读、理解英语必然难度增大,因此,需要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的不同,因材施教,进行分类教学。

4双语课程教学的建议

双语教学中课程选择与学期设置方面。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需要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整体性要求,专业基础课程由于相对浅显,且有后续更为深入的专业课程来精讲,是开设双语教学的最佳选择。从授课学期的角度来说,在二年级或三年级上学期开设专业基础双语教学应该是比较理想的选择,此时,学生对专业有一定初步了解,并且在英语阅读和理解方面有所积累。关于汉语和外语之间比重的把握方面的建议。目前双语教学方模式包括如下三类:全外(授课英文,教材英文),混合(授课英汉结合,教材英文)和半外型(授课中文,教材英文)。研究者以为,对普通工科院校各专业而言,因为专业课程的系统性和理论性,采用混合和半外式更为合适。对于文科类专业、且生源质量高的学校,可以尝试全外型。在本人的教学中,学期初期更多的采取半外型,学期中后期则采取混合型,因为本校学生的质量层次偏弱,需要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需要说明的是,双语课程教学在该校以及国内同级别工科高校仅是起步阶段,许多工作尚在探索中,为使课程质量得到保证,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认真研究,全面设计与规划双语教学的难度、深度和方法,认真备写教案,准备模型及原版参考资料,使双语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相信在师生共同能力下,双语教学一定可以达到预期目的和要求。

工学专业篇7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建设市场上所需要的不仅是单纯只懂技术的人才,而是需要懂技术、懂法律、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正如中国科学院路甬祥和浙江大学王沛民在《工业创新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一文中指出:“工程,它自古以来就是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为目标的实践。它包含非技术成分,例如经济、政治、人文社科。技术里头既有科学原理也含有非科学因素(经验的、经济的、道德法制的、艺术的、社会传统的等等)或尚未发现的科学道理,它们以综合应用的目的联结成为一个工程整体,文献里现在多用seamless和holistic等词来形容它。”这段话告诉我们,在工科教育中除了要开设诸如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这类工程技术的课程外,还要开设一些工程法规、工程经济、合同管理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择业范围从单一的设计人员向具备专业基础的经营管理人员拓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建筑经济与管理是研究建筑工程经济和建筑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建筑工程经济学主要是以建筑工程项目为对象,对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方案、技术措施和技术政策以及建筑企业的经营效果等进行经济分析和经济评价,以期达到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的有机结合。建筑企业管理学主要以建筑企业为对象,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法对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以达到降低工程成本、缩短工期、质量优良、经济效益好的目的。鉴于建筑经济与管理课对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性,本文拟从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与该课程的关系入手,探讨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现状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存在着重专业技术课、轻经济管理类课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开课时间不合适建筑经济与管理课一般安排在第7学期,而此时正是大四学生考研、求职的忙碌期。教室里空空荡荡,只有少数学生在听课,其中部分还在看考研的书,部分人在消耗时光。2.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已学了大量诸如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之类的课,也做了几个这方面的课程设计,所以思维的惯性会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建筑经济与管理课列入可学可不学的范畴。有些习惯了计算弯矩、应力的学生甚至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学这门课,他们还试图在教材里寻找公式和例题,照着某一个模式去解题。3.课程设置的偏向性纵观整个四年的课程设置,工程技术类课程占了绝大多数,8个课程设计中只有1个是属于经济管理类的概预算课程设计,最后的毕业设计更是倾向于结构设计,毕业答辩时的提问几乎都围绕着结构设计,偶尔涉及建筑设计和制图。这种教学上的偏向极大影响了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4.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主,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措施

1.调整课程的开课时间

以我院06级新生第一学期的课程安排为例,军训结束后开始进行为期14周的学习,总学时234,周学时16.7,其中数学80学时、建筑制图50学时、英语类课程60学时、其它类课程44学时,白天的多数时间学生都无课可上。而那些03级的大四学生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总共8门专业课,总学时280,周学时21.5,另外还有3个课程设计。学生忙得晕头转向,考研、求职、读书,一个都不能少。针对这种前松后紧的现象,建议学校在大一时就开设理论力学等专业基础课,将专业课的教学适当提前,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能较早认识所学专业,也可以避免日后大量专业课与考研、求职在时间上的冲突,既保证了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也兼顾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第1个学期大量的空闲时间也不利于高中与大学教育的平稳过渡。那些十八、九岁的大孩子,远离了父母的管束,面对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和大城市五光十色的诱惑,会逐渐养成懒散的习惯,将多余的精力花在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上,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因此,有必要在前两年打基础的阶段将课程设置得饱满些,不要将大量的专业教学都压在后两年。

2.改变轻视经济管理类课程的观念

在毕业设计前安排学生进行侧重于经济管理方面内容的毕业实习,如到施工企业去了解他们对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投标的决策过程,企业的日常管理;到设计单位去看对初步设计方案经济性的比选;到建设单位去了解一下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投资的经济效果分析等,可供选择的范围很大,实习也方便。实习完毕后,要求提交实习报告并进行答辩,避免使实习流于形式。这样就可以将土木工程学生的三大就业方向(设计院、施工企业、咨询管理部门)通过一个毕业设计、两个实习体现出来,改变学生和老师唯设计独尊、轻经济管理类课程的观念。

3.从造价师执业资格考试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了加速人才培养,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和队伍素质,推进深化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与国际惯例接轨,适应对外开放,国家规定从事建筑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并在执业资格证书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目前与土木工程相关的执业资格有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笔者向学生推荐造价工程师这一执业资格,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1)就业面广只要是从事工程建设活动的建设、设计、施工、工程造价咨询、工程造价管理等单位和部门,就必须在计价、评估、审查(核)、控制及管理等岗位配套有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相比结构工程师之于设计院、建造师之于施工企业而言,造价工程师的执业涵盖了建设领域的各个部门。(2)报名参加考试的时间相对较早工程类本科毕业后工作满4年可报考一级建造师;满4年可报考造价工程师;取得中级职称后满3年可报考监理工程师;评估通过并在合格有效期内的具有工学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在已通过基础考试且职业实践不少于4年的情况下可以报考一级结构工程师。相比较而言,造价工程师考试报名对工作年限要求较短,有利于学生及早考试通过。(3)考试难度相对较低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考试难度相当,且有部分科目是共通的,而结构工程师的基础考试和专业考试涉及到的科目达二十多个,如数学、物理、化学、力学、测量、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地基与基础等,还涉及十几本规范和规程,比前面三种执业资格考试难度都要大。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从事设计工作的毕竟是少数,从事施工、咨询、管理的是多数,因此从考试难度、就业面、社会需求及与课程联系的方面考虑,笔者向学生推荐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只要在建设领域内工作,就免不了要走执业资格考试这条路。及早向大三、大四的学生宣讲这些情况,能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选择就业方向。事实证明,这样的引入是有效的。很快就有学生询问考试内容、试题类型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学生希望能尽早参加考试。其实,考试是激发学生学习源动力的有效手段,另外,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不仅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赢得学生的热爱和尊重,也可以由人及物、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

4.在教学中引入案例

工学专业篇8

(1)实训室进入企业模式。该模式将校内实训室建在企业,这样,校内实训室俨然变为了企业生产车间。实训室以企业为管理主体,将企业产品纳入生产、经营和管理计划当中,学校然后根据企业产品的生产要求,为学生设计实训课程。于是,学生有了理论联系生产实践的机会,在基地顶岗中实现了专业职能与企业岗位的对接;而企业师傅到校任教,又有了提升理论水平的机会。

(2)院校国有民营模式。该模式遵照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将学校的国有资产独立出来,实现资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然后利用民营企业的生产设备与技术进行运营生产。这种模式将学校的经营与管理权交给企业,企业有了自,就可以按照产品的质量和销售的数量来开发课程、设置专业,将企业岗位要求、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工业工程的整个教学计划中,这无疑会使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技术、资产和资本实现了优化组合,有利于双方资源的真正融合。

(3)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该模式利用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与企业共同研发生产技术,然后将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中,在生产实践中培养人才,创造效益。这种模式真正实现了科研、生产与应用的一体化,既有利于校企之间的经济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也有利于高等院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工业工程专业校企合作的教学范式

为了进一步落实“211”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校企之间的真正合作。本课题按照校企合作的模式,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模式。

(1)工业工程专业与机械、汽车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研究。研究基础工业工程、质量管理与可靠性、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设施与规划等工业工程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以及工业工程与机械工程和汽车工程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现有的,雄厚的机械工程和汽车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建立深化机械工程背景,专注某一产业(比如汽车产业),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各课程实验大纲,加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实验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2)统一实习与学生自主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模式探讨。学生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实习内容以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到企业进行实习,优化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专项实习、毕业实习之间的关系,设计与各阶段理论知识相适应的实习内容和实习要求,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实习内容避免重复,使各阶段实习相互衔接,逐层深入,研究学生自主实习的考核机制。

(3)实验室、校办企业与实习基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实验教学都在实验室进行的模式,把实验教学引入企业和实习基地,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内容,拓展实践教学资源,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使学生一毕业就可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改变学生的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

(4)实践教学考核办法与评价模式的改革。以往实践教学主要以最后的报告为考核依据,这就造成了学生不重视实践教学本身,只看重最后的报告,相互抄袭的现象,制定与各实践环节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目标不再注重学生最后的报告,而是主要看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其是否具有不断创新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上一篇:启示作文范文 下一篇:残联工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