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3 14:54:38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学交替 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 顶岗实习 教学模式

一、引言

教学模式是相对稳定的范型式的教学结构,或者说是教学要素的一种相对固定的联系。这些教学要素包括: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角色、教学策略、评价。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往往采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大多以课堂为中心,形式单调,已明显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高职汽车专业学生的要求。

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工学交替,又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它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把整个学习过程分离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交替进行的两部分,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通、能力较强、综合素质高,且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级专业技能型人才。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下,各教学要素存在于校企二元环境中,来自校企双方。在工学交替具体实施阶段,工作的时间应安排在企业用工需求的高峰期,专业学习的时间和假期安排在企业用工的淡季。

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是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专业,但它却有着相当蓬勃的朝气。该专业系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其所属教学团队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为了适应现代汽车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近几年来,本专业积极筹措并运作“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已初见成效。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采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时,需要合理安排企业教学时间和学校教学时间,将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穿插在整个人才培养的工程中,图1为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总体安排。

图1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总体安排

近几年,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在常发集团、黄海客车等企业及常州的汽修厂、武进汽车城的4S店进行“工学交替”实习,并不断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拓展“工学交替”实习企业的种类和数量,对“工学交替”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此模式遵循了高职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实施过程中,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专业课程采用贴近企业实际的施工现场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岗位相结合,学中干,干中学,边讲边练,突出了学生顶岗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重构了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密切了校企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顶岗”能力,实现了“零距离”上岗。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围绕如何完成具体的任务而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可以用图2表示:

图2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图具体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时,把教学分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段。在实践教学这个阶段中,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然后自然地过渡到理论教学阶段。首先,把要学的“知识技能”放在任务中,以任务为“诱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其次,解决任务前要使用一些必需的知识技能,学生使用这些技能来完成任务;最后,面对圆满的任务结果,自然要想一想为什么,明白了为什么,理论教学也基本完成了。这是一个先明确要学的知识技能,再掌握所需理论的一个“探究性”学习过程,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过程。

该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中采用时,以《汽车空调实习》课程的教学为例,实习教师设计的工作任务为:一台桑塔纳3000轿车,由于年代长久,空调系统问题较多,经检查后,需要全面检修和保养。学生从工作任务中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同时制定工作计划,确定报告方式,成立工作小组,制定相应的工作规程。学生在小组内协作完成工作计划中涉及的工作任务,并进行记录。工作任务完成后需要写出工作报告,检查空调系统中的问题是否解决,故障是否清除。最后,指导教师进行知识的拓展讲解,主要介绍其他空调系统类型及今后空调系统的发展方向。

四、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是指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理论基础指导下,遵循“做中学”教学原则,以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学生、项目及教学媒体这四个教学系统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图3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示意图

此模式中,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第一步的工作是项目的选择。对于汽车检修与维修专业而言,进行“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这一内容的讲授时,针对某一特定车型,打开点火开关,发动机不能起动;第二步的工作是查阅该车型相关资料,根据故障诊断过程中先查油路、再查点火、最后测电路的总体思路拟定总项目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案;第三步的工作是分解项目并制定各子项相应的工作计划。例如,油路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分别检查油箱、油泵、供油管路、喷油器等;第四步是根据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情况进行项目总结,并撰写项目报告。在项目完成的每个步骤中,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采用“发现问题文献查阅与思考拟订解决办法尝试解决办法”四步循环法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与项目组指导教师讨论,指导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引导项目组自主解决出现的问题。图3给出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实施过程示意图。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对汽车检修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使用,使得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会”与“会学”,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团体合作精神。

五、顶岗实习教学模式

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不同于其他教学模式的地方,在于学生被置于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挡一面,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职业能力锻炼起了很大作用。我系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年,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岗位特点,熟悉企业环境,认同企业文化,获取就业信息;有利于学校了解企业用人要求,实施“无间隙”教育教学。

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顶岗实习的教学目的,同时进行全新的教学设计;其次,要根据社会需要科学合理的设置顶岗实习内容;第三,要把握好校外顶岗实习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工作流程。这当中,在顶岗实习开始时,使学生清楚了解顶岗实习内容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难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顶岗实习内容的安排情况,具体包括新员工培训、汽车维修工实习、汽车维修电工实习、汽车检测实习、汽车维修前台接待实习、汽车美容维修工实习、汽车维修材料仓管实习、汽车保险与理赔实习、汽车维修班组长管理实习。主要使学生了解企业历史与现状,学习企业规章制度和岗位的职责;熟悉发动机和底盘维修的常用工具、量具和设备,零件检验方法、汽车总成装配、大修竣工验收标准、维修作业的工艺过程、常见故障的诊断和处理等;熟悉汽车电气设备的线路,汽车音响、空调和防盗装置升级、安装及检修方法;学会汽车检测设备和仪器的正确使用、检测项目并对检测结果分析;了解汽车维修前台接待的程序,与客户进行沟通与谈判,掌握汽车的外观检验与判断汽车的维修项目,掌握汽车维修前台与维修车间衔接流程,做好售后跟踪服务;掌握汽车美容的项目,常用汽车美容护理用品的性能和特点,各个汽车美容项目的工艺规程以及常用汽车护理设备的使用;掌握仓库的管理程序、配件的进出货与登记检验;掌握车辆保险的承保实务及理赔程序与方法,学习汽车消费贷款及信用保险实务和车辆置换的相关业务等;了解汽车维修企业管理模式,掌握所在车间与班组的工作流程,学习车间与班组的生产管理、技术质量管理、配件管理的方法。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参考实行“三导师”制,即专业导师、职业导师和企业导师。专业导师负责下达顶岗实习任务书,解答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实习报告,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评定,并负责与企业导师沟通与联系;职业导师由辅导员或班主任担任,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和就业过程中进行思想指导和职业指导,负责维持实习纪律、生活、安全等;企业导师由学生实习单位主管或技术骨干担任,负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日常工作与学习,对学生在工作和技术上进行指导。

通过顶岗实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汽车检测与维修企业的组织及整体运作模式,掌握运用汽车检测与维修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从事汽车行业单位的业务管理、技术服务的能力,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团队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适应汽车行业需要的汽车检测与维修生产第一线高技能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结论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物业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实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2-0024-04

一、物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及目标岗位分析

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物业管理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实现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

2015年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的《全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物业管理面积约为164.5亿平方米,相比2012年的145.3亿平方米增长了约13.5%,在管规模持续扩大;全国物业服务企业约10.5万家,较2012年调查的企业数量7.1万家增长了约48%;物业管理行业从业人员约为711.2万人,较2012年的612.3万增长了约16.2%,人员数量增长速度较快。

物业管理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目前人才储备不足,从业人员队伍建设远远滞后于行业的发展。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职层次应用型物业管理人员就业容量大,高职院校必须针对行业特点培养物业管理专业人才。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了精准的市场调研,将学生的主要目标岗位定位为客服专员、行政人事专员、品质专员、项目经理助理。目标岗位及描述如表1所示。

二、“工学交替”模式下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

科学构建实习模式是有效推进“工学交替”的重要保证。有重点、有步骤、有层次地设计实践性环节,能够有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关键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立足首岗适应,多岗迁移的目标,将多元化实习环节有机地嵌入其中,形成复合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三、物业管理专业主要实习模式的内容及关注点

设计物业管理专业的实习模式时,横向上要考虑每个实践性环节与相关课程的有机衔接;纵向上应考虑各实习环节对职业技能的阶梯式提升、职业素养的持续内化。最终确定的专业实习有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从而构成渐进式、多元化的专业实习模式。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知识结构、能力特点,每个实践性环节应有各自的侧重点、实习内容和关注点。

(一)认识实习――增加感性认识

认识实习是物业管理专业的第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前增加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进入专业领域,开阔专业视野,培养专业意识,激发专业兴趣,树立职业理想,明确专业学习目标,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认识实习的两周内,分别安排专业录像、企业家讲座、优秀毕业生分享、参观优秀小区、参观城市综合体等形式多样的实习活动。邀请的行业企业专家可以有多种风格,如创新型企业家、学者型企业家等,让学生们多角度汲取专业营养。

(二)专项实训――参与前期物业管理

通过专项实训理解新建物业承接查验、入住、装修管理、接待等具体业务的工作规程,同时锤炼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善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专项实训的一个月,通常安排在12月份,此时集中交付的住宅小区也较多,企业刚好需要短期人力资源,学生在承接查验、办理入住的关键业务节点得到了锻炼机会,为接下来的跟岗实习做好“热身”。

(三)跟岗实习――体验客服专员工作

第六学期的跟岗实习,学生们在校内学完《物业管理实操》《物业管理法规》《物业服务礼仪》《楼宇设备维护与管理》等课程,安排学生到物业服务企业的客服岗位实习,按规定工作规程参与客户服务、物业管理现场服务,将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内化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素养,培养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后续提高模块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由于跟岗实习时间为一学期,所以需要提前和物业服务企业多次接洽,确认学生实习物业项目和岗位。因为学生在实习时尚处于三年级,还需寄望于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

(四)轮岗实习――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轮岗实习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不同部门轮岗。第期的轮岗实习,学生们已经完成了《物业服务品质》《物业财务处理》《分类物业管理》等提高模块的学习。学生可以在客服专员、行政专员、品质专员三个目标岗位中进行轮岗实践,全面拓展专业技能,更加人性化地考查自身的能力和特点,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理性分析。二是不同业态轮岗。随着物业管理的发展,住宅、非住宅等各种业态的物业管理项目也越来越多。例如一些大型城市综合体,其包含了住宅、星级酒店、写字楼、商业等多种业态,各种业态的物业管理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侧重点,给学生提供不同业态轮岗的机会,锻炼职业迁移能力。学生通过轮岗能够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全面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积累职场经验,为早日成长为部门经理或项目经理提供条件。

(五)顶岗实习――成为优秀员工

到了第十学期的顶岗实习,学生已经完全具备物业管理综合职业能力,能全面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学生很快成为企业的骨干员工。也有猎头公司锁定笔者所在学校物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为学校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建立信息库,视为日后物业管理精英库的猎头人选。

四、物业管理专业多元化实习环节的管理

(一)实习前期充分准备

1.精选校企合作企业

推行“工学交替”模式,合作企业的选择至关重要,学校教师一定要严加把关。学校可以依托校外实习基地优选规模较大、业务规范的企业共同培养。条件成熟时,可以选择优秀物业服务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订单培养具有以下特征:校企合作的规范性、人才培养的协作性、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教学模式的职业性。

为了严格管理,除了顶岗实习是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其余的专业实习都是由学校统一安排。这要求物业管理教研室主任在行业中有较强的人脉关系和实习资源配置能力,在实习前就进行反复沟通。根据每次实习的内容和目标,学校优选万科、龙湖等知名物业企业和优秀物业项目,精准地落实实习岗位。

2.匹配学生特点合理分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好的教师如同一名好的导演,给学生提供绽放能力的舞台,帮助学生成长,做到人尽其才。教师应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工作能力、团队协作等细微差异,对应地匹配实习企业和物业项目。如将英语好的学生安排在涉外的物业小区实习,让其发挥专长等。实习之前进行统筹分组,每个物业项目实习人数通常在3人以上,并任命1名学生为组长。

3.重视实习动员和安全教育

学生到岗之前,必须进行认真细致全方位的实习动员,动员时除了需要强调实习纪律、实习成果、四勤(眼勤、嘴勤、手勤、脑勤)、待人接物、自尊自重等事项,安全教育必不可少。安全教育通常强调实习场所安全、暂住地安全、上下班交通安全、财物安全、心理安全等方面。心理安全教育就是使初涉职场的学生学会心理调适和情绪管理,增强耐挫力,减少不良情绪和过激行为的发生。

(二)实习过程跟踪指导

走访与巡查。在校外实习期间,要求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教师定期到每个实习地点检查。走访企业指导教师填写检查记录、批改实习周记等,定期汇总学生的情况,及时诊断、沟通和改进。

指引与鼓励。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和引导学生,对学生的工作表现及时关注。学生在实习的不同时期会碰到各种状况,教师应该在学生迷茫时给予指引,得意时给予提醒,困难时给予帮助,挫折时给予鼓励,成功时给予欣赏。

汇报与分享。校外实习学生每月返校进行实结、实习汇报、专题调研、心得分享。通过每个月的实习汇报,学生不仅总结了自己的实习岗位工作,还共享了其他公司的成功经验,知晓不同岗位、不同项目、不同业态的管理模式的差异,丰富职场经历。学生的汇报分享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了团队意识,提高了梳理知识和总结能力。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指导中明显进步。

(三)实习结束注重反馈

实习资料归档。每一个实习环节结束,校企双方结合学生表现,给予学生客观的成绩评价。将实习任务书、指导书、实习日志、实习报告、企业鉴定、实习成绩等资料进行装袋归档。

及时总结反思。实习结束后,对每一次实习的策划、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反思,进行理论总结和专业研讨,也为后期指导实践性环节积累更多经验。

五、物业管理专业多元化实习模式的成效

一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多元化、渐进式的实习环节,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提升岗位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培养职业气质。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环境有全真的体验,在工作中培育了敬业精神,渗透了优秀的企业文化。

二是推进了专业课程改革。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更多的教学方式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如翻转课堂、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团队合作等。这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都需要学生的积极互动。有过实习积累的学生,继续学习提高模块的课程时,对理论知识的领悟更快、更透彻,对课程改革内容的响应度明显提高,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是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职业能力的增强带动了学生整体培养规格的提高,最终体现在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上。连续多年招聘会上物业管理毕业生供不应求,学生都被知名物业公司抢先录用。学生2016年准就业信息统计显示,60%的学生都进入了万科物业、龙湖物业等公司。

四是实现了校企共赢。多元化实习模式给学生提供了边学习边实践的平台,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同时,此模式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提升了学校形象,工学交替模式一经推出,数家媒体以整版报道此事。多元化实习同样深受企业的欢迎,企业可以把自己的企业文化提前渗透给学生,有了对学生的跟进和培养,缩短新员工的培训期和考察期;同时可以增加企业的人才储备,减少用人风险,还可以树立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

总之,物业管理专业多元化实习模式给学生提供了边学习边实践的平台,只有认真策划、系统安排、有序组织、栏窆芾砗妹恳桓鍪导性环节,才能彰显专业特色,深耕学生未来,达到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多方共赢。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教育部高教司[2000]2号.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3篇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企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总理在今年“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给我们指明了职业教育的奋斗目标:“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即校企合作。所以,作为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最佳模式,推进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认识校合作的重要性。

首先,校企合作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能使教师和学生及时了解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有利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促进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的改革和调整,培养更能贴近职业岗位的人才。因此,校企合作能促使专业课程的改革,优化专

业课程,突出实践,用先进的知识理念充实课堂教学,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

其次,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有效资源,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有利的。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在企业建设稳定的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直接进入企业实习;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一支以学校教师为主,企业技术人员为辅的新型教师队伍。内外紧密结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零距离”。

再次,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企业的参与能准确界定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能力和专业技能,使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参与能使实际案例贯穿于教学之中,并可掌握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讨式、实验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另外,校企合作有利于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各高职院校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根据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和根本任务,逐步形成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不仅能使学生和教师都参与到实际的操作中,而且也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师,从而实现师资优势互补,使教师的技能得到提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都明显存在,然而,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却不容乐观!尽管我国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都非常重视,但大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

首先,校企双方签订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到实训基地参观、实训。但事实是这些企业往往与多所学校签订协议,只接待学生参观和临时实习,而且还得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时间内实训和实习,加上多所学校的需求,导致实训和实习远远达不到教学要求、目的,学生只能是走马观花,到了“现场”而已。

其次,校企双方没有协议,到了学生实训、实习环节,由指导老师或者任课老师联系相关企业,带领学生到工作现场参观或实训。由于老师和企业是个人关系,企业一般会派专业技术人员讲解或指导,但仅凭教师个人交际关系,这种实训的机会并不多,而且每次时间也不会持续太长,因此,也不能达到很明显的效果。

再次,校企双方没有协议,但学生在最后一学年,都需到企业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这样,学生提前一年到工作现场实习或实训,同时完成学校的毕业设计等任务。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在毕业后,到企业能够顺利地接手具体工作,实现无缝对接。但在这种形式中,学校提供的实习岗位往往非常有限,大部分要靠学生自己或者家人来找。对于大多数专业的学生来说,实习单位的落实很难,即使落实也往往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导致学生的实习内容对所学专业帮助不大。

另外,校企双方仅有书面协议,实际并没有校企合作内容,企业不到学校,学校也不到企业实践,只是为了完成书面材料和评估指标要求。这种形式对于人才培养没有任何意义,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第五,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目前,我国各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里面,企业很少全程参与学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教学建设。企业没有参与高职院校人才模式制定,其教学模式还是以高职院校为主体制定,不能满足企业、行业的要求,所培养的毕业生自然很难达到企业、行业的标准。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是这样的不容乐观,那么,我们应该有怎么样的模式呢?本人认为如下模式比较理想:

第一,“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叫“2+1”模式,是指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实训教学的模式“。顶岗实习”的主要目标是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更加扩展的外延,它不仅要通过实践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根本特征是学生要顶岗从事实际工作,要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实际岗位的工作。在实习过程中,要重点解决顶岗实习选择企业难、顶岗实习过程管理难、顶岗实习考核评价难等难题,形成规模的“顶岗实习”模式,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这种模式的实施主要解决实际岗位实践的问题,也是学生毕业前富有成效的实习。

第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模式“。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模式。推行“工学交替”的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有效地进行工与学的互相交替,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且加强操作技能,走上工作岗位无须“试用期”就能胜任工作,很快成为企业的高技能人才。

第三,“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教育”又叫“订单培养”,是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订单培养”,就是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确立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供需双方需要,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形成委托培养契约关系,学校保证按需培养人才,学以致用,用人单位保证录用合格人才,用其所学。学校要充分利用试验设施,实施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课堂设计中融入企业特色文化,企业辅助也可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员工,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此文系2012年湘潭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高职院校基于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交替制;制度设计;实证研究

作为省级特色专业,J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从2010级开始,实施实习与在校学习交替进行的实习制度(以下简称交替制),即学生第1、2学期在校学习,第3学期顶岗实习,第4、5学期在校学习,第6学期毕业实习的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交替制的制度设计

(一)第1、2学期在校学习的任务

第1学期,学生应完成综合素质能力模块的学习,并须达到素质高、能力强的要求。为此,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政治理论课、素质拓展训练课、创新性思维训练课、经济数学、统计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第2学期,学生应完成营销具体业务能力模块的学习,并达到精推销、善谈判的要求。为此,开设推销学、商务谈判、商务能力拓展以及推销和商务谈判方面的模拟实训课程。

(二)第3学期顶岗实习的制度设计

1.顶岗实习的功能设计。一是让学生认知企业,认知市场,认知营销。二是培养学生观察和研究市场的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交谈、沟通、观察,来判断顾客类型及其购买心理、购买习惯,并制定推销策略和促销方案。三是为学生提供锻练推销能力和谈判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对不同顾客和推销情景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推销技能和商务谈判能力。四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他们勇于吃苦,不惧压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养成认真、负责、守时、诚信的习惯。

2.严格限定顶岗实习单位和岗位。为了更好地实现顶岗实习的功能,学院规定,所有学生只能选择生产加工企业或贸易企业的销售促销岗位,即只能做有形产品的销售,不能做无形产品的推广。具体而言,学院将可以选择的单位和岗位分为三类。一是消费品零售企业的促销岗位,主要从事导购推销、广告传单散发、卖场布置、市场调研、促销方案设计等工作。二是消费品生产、批发企业的销售业务员岗位,主要从事寻找、约见中间商,与中间商谈判、签合同,为中间商供货,帮助中间商开发拓展市场,维护与中间商的良好关系等工作。三是生产资料生产、批发企业的销售业务员岗位,主要从事面向企业客户或生产资料经销商的推销工作,包括寻找客户、约见、面谈、处理异议、谈判、成交、供货、收回货款等工作。建议能力弱的同学选择第一类岗位,能力强的同学选择第二、三类岗位。

在顶岗实习阶段,学院不允许学生在服务性公司,如保险公司、理财公司、美容院、旅行社、婚庆公司等机构从事推销、客服类工作,反对学生参与专门以老年人为目标、带有夸大欺骗性质的医药保健品促销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实习单位必须保证让学生有工作可干,有收获,有收入,有安全保障。为了避免盲目性,寻找实习单位采用学院推荐与学生自主联系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的,最晚在六月底前必须确定,并通过学院审批。不符合限定要求的实习单位和岗位,必须重新联系、更换,直至符合要求。另一方面,对于找不到合适单位的学生,由学院推荐实习单位。

3.顶岗实习考核制度的设计。为了保证实习的有效性,学院强化对顶岗实习的考核工作。考核制度标准要高,内容要全面,组织要严谨(见表1)。考核工作安排在第4学期开学后的两周内进行。每位学生所得的分数,与其他学期所开课程的分数一样,要记入学生成绩系统,装入档案,并记入奖学金评选的总分。如果得分低于60%(即300分),视同实习不及格,需推迟毕业半年。毕业半年后,重新提交工作日志周志、工作报告和案例资料,并经过汇报、答辩后,符合要求方准予毕业。

主要考核在实习中是否遵守法律和学院以及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不做违反道德的事情,诚信经营,诚信实习;是否服从学院和实习单位的管理,与辅导员和指导老师保持联系,注重安全;是否受到实习单位的表扬、嘉奖等。

(三)第4、5学期在校学习的任务

第4学期,学生应完成营销策划能力模块的学习,须达到能分析、会策划的要求。为此开设企业竞争战略、广告策划、渠道建设、客户管理、促销策划、营销管理沙盘实战模拟课程。第5学期,学生应完成营销执行管理模块的学习,须达到懂管理、知创业的要求。开设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运营管理、创业实务、全面运营沙盘实战模拟、创业沙盘实训等课程。

(四)第6学期毕业实习的制度设计

1.毕业实习的功能设计。一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推销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和沟通能力。二是锻练和提高学生的营销策划能力、制定营销计划的能力、人员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等。三是为毕业论文收集实践数据和素材,有利于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四是为毕业择业服务,以便学生明确职业定位,培养营销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

2.毕业实习的岗位限定。学院要求学生只能选择企业从事营销类岗位,同时,鼓励学生进入企业从事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营销工作,如在生产或批发企业从事推销业务、促销策划等工作;鼓励能力强的学生竞聘营销策划及基层、中层营销管理岗位,如区域市场经理、广告经理、促销经理、公关经理等;鼓励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学生积极创业。

3.毕业实习考核制度的设计。与顶岗实习的考核制度基本相同,但又有所区别。一是将销售案例改为营销案例,二是将实习汇报答辩调整为毕业论文答辩。如此一来,学生创作的案例范围变得更为宽广,既可以是销售案例,也可以是营销策划案例、市场开发案例等,这将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实习答辩的调整,则有利于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融会贯通,进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

二、交替制的实证分析

J学院营销专业2010级学生于2011年7月开始进行第三学期顶岗实习,这标志着该年级实施交替制进入关键阶段。与此同时,J学院营销专业2009级学生也在同一时间开始实习。该年级当时正处于第五学期,他们实行的是常规的单次实习制,即前四个学期在校学习,第五、六学期实习。2009级和2010级学生尽管分属不同年级,但对比口径一致,可为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对比观察机会。通过对这两个年级的实证性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交替制的实习效果明显优于单次实习制。

1.实习状态与实习满意度调查数据的采集与对比分析。学生实习结束后,辅导员组织学生填写“J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习状态调查表”和“J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习满意度调查表”。前者属质性调查,意在了解学生实习期间是否更换实习单位,在单位实习的时长,实习企业的名称、性质、规模、岗位以及实习工作机会的来源等。后者属量度调查,每个选项都分为四个量度,意在调查学生实习收获大小、在实习中感受到的在校所学理论的重要程度、实习期间的平均月收入、通过实习对做好营销工作的信心、通过实习把营销工作作为自己将来职业选择意向的强烈程度等。

两年来共收集到两类调查表各311份,其中,2009级共104名学生,收到两类调查表各101份;2010级顶岗实习结束时,共110名学生,收到两类调查表各110份;2010级毕业实习结束时,有108名学生,收到两类调查表各100份。通过对2009级、2010级学生的调查信息进行统计、汇总,得出这两个年级的实习状态调查对比数据(见表2)和实习满意度调查对比数据(见表3)。

(1)2010级在大中型企业实习的人数,在消费品或生产资料生产、批发企业从事销售业务的人数,以及依靠自身力量寻找实习单位的人数明显多于2009级。相对照的是,2009级学生大多选择在小微企业实习,且在零售环节从事导购工作的人数较2010级多。这种对比,反映了2010级学生在毕业实习时比2009级具有更高的素质和能力。究其原因在于2010级经过了顶岗实习的锻练,到毕业实习开始的时候,他们更加有能力,更加自信,敢于并能够选择更具挑战性的工作。

(2)2010级学生经过两次实习,不仅实习满意度呈上升态势,而且,2010级学生毕业实习后的满意度明显高于2009级。

2. 学生就业状况和就业满意度调查数据的采集与对比分析。2009级、2010级即将毕业的时候,辅导员分别组织学生填写“就业状况与就业满意度调查表”。该表主要针对学生的就业率、就业于大中型企业的比例、就业岗位、就业单位的来源和就业满意度进行调查。

2009级市场营销专业毕业时共有103名学生,收到91份调查表。2010级毕业时共有108名学生,收到88份调查表。通过对收集到的这两个年级的调查表进行统计、整理,制成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对比数据(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2010级学生在大中型企业和在生产、批发企业从事销售业务岗位的人数比例、学生凭借自身能力找到就业单位的人数比例均高于2009级,而2010级学生的就业率也明显高于2009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2010级学生的就业状况好于2009级。另外,在就业满意度调查中,学生选择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比例,2010级为75%,比2009级的69%高出了6个百分点。

3. 实习考核结果的对比分析。根据考核制度的设计,对2010级营销专业的顶岗实习情况在第四学期初进行考核。2010级共110名学生,收到实习日志周志110册,实结110份,销售案例306篇。从实习汇报答辩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升,汇报时自然大方,语速适中,思路清晰,表达准确,表现出了较强的沟通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写出了大量的销售案例。通过评选,我们评出了优秀销售案例。这些优秀案例已充实到学院的市场营销案例库中,并成为教师教学和下一届学生学习的重要素材资料。2010级学生第六学期毕业实习结束后的实习考核及其结果,与顶岗实习的情况大致相同,学生们在许多方面还表现出比顶岗实习更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与2010级相比,2009级的实习成果则逊色很多。每位学生仅有一份2000字以上的实习报告和有实习单位盖章的实习鉴定表。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源在于2009级所实行的是单位实习制。

三、结语

(一)J学院实行交替制的几点经验

1.实习与在校学习交替进行的实习制度,符合“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循环提升的学习理念,符合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它与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模式和英国的“三明治”教学模式具有相同的职业教育理论基础,契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2.科学的实习时间设计和严格的考核制度是提高实习效果的重要保证。事实证明,交替制将实习分别放在第3、第6学期的制度安排,能够使学生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时间,将理论学深学透,并确保教学进度节奏合理,紧凑有效。更为重要的是,每次实习一个学期的时长设计,能够充分发挥实习的时间效益,确保学生实习的效果达到最佳状态。相比较而言,单次实习制一次实习两个学期,其时间过长,易造成学生对实习的厌倦情绪,甚至导致个别学生提前终止实习,无所事事,浪费了实习时间。另外,对学生而言,严格、科学的考核制度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会促使学生认真、自觉地实习。否则,考核不严或没有考核无异于放任自流,难以保证学生实习的效果。

3.顶岗实习岗位界定是取得良好实习效果的关键环节。许多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时不规定岗位,学生找到什么岗位就在什么岗位实习。不少岗位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甚至有的学生到与专业几乎没有任何关系的流水线上做普工。显然,不界定实习岗位的做法,不仅会造成实习岗位混乱无序,难于管理的弊端,而且会严重削弱顶岗实习的效果,甚至使顶岗实习失去其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4.顶岗实习是促使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求证顶岗实习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我们曾对2010级顶岗实习后第4、5学期在校学习的情况,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监测和调查。根据辅导员和各任课教师对学生上课情况的统计,学生平均出勤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无提前参加工作或因实习而不愿上课的情况。而且专业课任课教师普遍反映,该年级学生实习返校后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明显高于往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良好的局面,一方面是由于经过顶岗实习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们对企业、市场及营销活动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体验,他们知道所学的某一理论知识是用在什么地方的、有什么用以及怎样用,从而更善于学习,能够更自觉地把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推行交替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顶岗在寻找实习单位时,应注意瞄准小微企业,瞄准企业用人旺季。由于小微企业的员工素质较低,人员流动性较大,因此,他们愿意使用具有临时性的、素质相对较高的实习学生,并经常为学生安排满负荷的工作任务,而这恰恰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锻练与提高。另外,每年的9月~次年的2月为消费行业的旺季,3~6月为淡季,相应地,这些行业下半年用工多,3~6月份用工少,正好与我们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相吻合。

2. 在顶岗实习前,学校应注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岗前培训,以提高学生找工作的成功率,确保学生到实习岗位后能较快地适应工作,从而得到实习单位的欢迎和认可。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三明治” 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

“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职业能力不强,实际应用和动手操作能力不足。学生就业竞争力,就业岗位层次低、岗位适应期长、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借鉴英国的“三明治”教学方案制定的,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出发,以满足就业岗位需求为基础,根据市场的需求突出技能训练为主,以培养 “产销对路”的人才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

1 “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设置“三明治”课程,采用“三明治” 教学计划即所谓的“从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交替进行的教学计划。就是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领域与课堂讲学有机整合。学生在校期间有很长一段时间要到企业去参加实际工作,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进入工作岗位。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得到印证。在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再回到学校找到理论的支持。实行这种“三明治”教学计划可以使拓宽学生的实践领域,帮助其找到与自己的职业兴趣相符的岗位,并明晰岗位要求。

“三明治”教学计划是把课程设计、理论研究、实习与教学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所选择的典型工作环境中学习,给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造力。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通过直接接触一线工作深入了解专业所学与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毕业后不仅能得到学历认可,而且在应对社会工作方面有一定的经验,这对毕业后的就业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工作经历会使学生们更好的掌握工作技能,使学生变得成熟、自信。让学生轻松应对择业与就业大难题,完成职业生涯规划。顶岗实习后学生对于社会和职业有了直观的认识,从思维上得到转变,这也是很宝贵的经验积累。

2 实施“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2.1 实施“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今天,政府工作报告把“加快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再次提起,这恰恰也强调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实际上,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不但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学校更应先了解社会所需,洞悉企业所需,才能对症下药。职业教育不妨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解决就业为目的,合理地构建有特色的应用型专业,并通过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让企业的高尖人才也投入到职业教育的指导中才能让职业教育现代化。

“三明治”教学突出特征之一是工作为导向;采用学校授课和企业实习相互轮替的教学方式;企业全程参与教学,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强调“工学结合、学做合一”。因此,“三明治”教学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职教育本质,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实施“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2.2 实施“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设计是以各专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分析为出发点,对不同的岗位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相关知识进行详细分解,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适应这些岗位的工作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这种课程设计是与我们教学改革的思路相一致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该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校企“四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形成与企业需求直接对接的全新教育教学模式,打造高职教育特色品牌,实现“三层对接”,即学校对接地方产业、专业对接行业企业和教师对接职业岗位,实现地方、产业、行业、企业和学校多方共赢。同时,应该紧紧依托职业教育集团,以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子项目――集团化办学改革项目为契机,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探索出“厂校一体化模式”、“职教集团模式”、“订单培养模式”、“柔性顶岗实习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科研攻关模式”、“合作培养模式”、“联合共建模式”、“项目主导模式”等校企合作10种模式,有效解决“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下“合多做少”、“短期效应”、“一头热”等共性问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3 实施“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是改变现有课程体系设置与职业教育目标不相适应现状的需要

目前国内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课程模块。其中,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的课程设置以够用为原则,多强调应用性,具有明显的应用性指向。专业课程模块主要是强调实用性。实践模块主要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这种课程体系多是将学科理论以课堂讲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注重专业教材的逻辑组织和知识的传授,课业内容也倾向于理论性,而鲜少涉及学科理论的实际应用。以致讲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与现行的职业教育目标相互脱节,因此很难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实施“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将会有效改变上述现状:课程设置从工作任务实际需求出发;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根据行业领域专家的指导来调整灵活调整学习内容。“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是立足职业教育目标,从校企共建项目工作室、现代学徒制入手,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让学校借助企业的资源和优势,培养出企业对口的、需要的人才,真正把专业理论教学与学生实习实训融为一体,在为学生做好就业准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与创造力。

“三明治”培养模式使用工读交替的教学方式:实践学习和理论学习交替进行、相互结合。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参与校外的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充分运用在校所学知识,实习成为重要的教学环节。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工作技巧和工作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管理知识;熟悉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应从事的工作,在工作过程中的地位及其前后衔接的工作程序和关系。能够使学生毕业后更好的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

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去体验和感受,仅仅通过课堂讲学无法给予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换而言之,理论讲学与实践参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二者相辅相成。各种工作岗位都需要从业者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能力培养的唯一选择,高校还应该根据自身的办校实力和现实条件选择符合本校实际的人才培育模式。在这个前提下,这种模式可以在高职院校的诸多专业的教学中推广。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对于高职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余芝轩.“三明治”课程模式对我国高职实践教学的意义[J].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12(6).

[2]潘舟.论“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2012(2).

[3]李军.地方性本科院校“三明治”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台州学院学报,2010(3).

[4]刘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发展对策[J].新乡学院学报,2008(12).

[5]周明星.中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含”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08(4).

基金项目:

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一般课题,《“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JXH2013-323。

作者简介:

刘静(1977-),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艺术设计及教育,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专业主任;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6篇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酒店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越来越大,在质量规格上也越来越高。校企合作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探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

校企合作;酒店管理;专业建设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逐步改善,我国的旅游酒店业表现出强有力的发展趋势。据《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旅游约36亿人次,增长10%;全年旅游总收入约为3.25万亿元,增长11%……在未来35年,我国将从大到强、从快到好,实现从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到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再到初步富裕型旅游强国的新跨越。”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必然带动酒店业的飞速发展,也必然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规格、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高职院校应如何完善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以培养市场需要的酒店管理人才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酒店管理专业建设进行探讨。

一、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必须同酒店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了解酒店行业岗位需求,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共同进行酒店管理专业建设。

1.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星级酒店有着特殊的氛围和环境,学校很难在校园中进行百分百真实的模拟,而且有很多相应的设施设备也不可能完全达到高星级酒店的标准。因此,最好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将学生投入到酒店真实的环境中,以员工的身份从事相应的工作岗位,担任酒店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同时在酒店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从而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达到做学合一,这就是工学交替。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时可以考虑酒店行业季节性的特点,采用长短结合的方式,灵活地实施教学管理,安排各学期的教学时间。如旅游淡季时可安排学生进行短期的酒店参观、技能实训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和体验酒店企业各岗位工作流程,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职业情感与职业素养;旅游旺季时安排顶岗实习,可长达6个月以上,通常可安排在第三学期或第五学期,使学生作为职业人完全投入到酒店的工作环境中,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专业技能。这样,使实践时间和学习时间相互融合,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训相互衔接,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使人才培养规格最大限度地符合酒店企业的岗位需求。

2.构建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不应仅仅由专业教师进行,而应由专业教师和酒店企业的技术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组成专业课程开发设计小组,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结合酒店企业的职业标准,通过详细深入地研讨论证,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公共基础课及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主要有英语、商务办公技术、应用写作、形体训练、素质拓展训练等课程。通过这部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电脑操作等能力,使之具备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职业素养。二是专业必修课程部分,主要有酒店管理概论、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礼仪、酒店服务心理学、经济法、酒店财务管理等课程。通过这部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酒店营销能力和管理的实战能力。三是专业拓展课程部分,主要有食品营养与卫生、中外民俗、酒水与调酒、宴会设计与运作、酒店企业文化、茶艺等课程。通过这部分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校企合作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良好的专业建设离不开一个优秀的师资团队。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除了要有较强的理论水平,还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成为双师型的教师。但是,实际上目前高职院校的许多教师是走出大学校园后,直接登上高职院校的讲台,并没有从事过酒店的相关工作,不具备酒店管理专业必须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而且由于较重的教学任务、职称评审对科研课题的要求,以及学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缺乏激励等原因,大多数教师对到酒店企业第一线进行锻炼和提高缺乏积极性。这就导致了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的现状。高职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1.要为专业教师多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高职院校要与酒店企业成为长期的合作伙伴,为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多创造到酒店企业第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和专业培训的机会。同时,对双师型教师建立激励机制,把教师工资、奖金、福利等分配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提高教师挂职锻炼的积极性,引导教师自觉自愿地投入到酒店企业,了解酒店行业的发展动态和酒店的经营管理运作,获悉酒店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掌握专业操作技能,积累教学第一手资料,从而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2.要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活动。高职院校应通过校企合作聘请酒店专业技术能手与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既熟悉酒店情况和行业状况,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为了保证兼职教师的稳定性和实际教学效果,应该建立兼职教师激励机制,提高企业兼职教师的待遇。

三、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满足企业对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尽快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熟悉酒店行业环境,掌握基本的服务技能和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酒店管理专业应建设校内拟景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拟景实训室。酒店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分为单项技能实训(如前厅服务与管理实训、客房服务与管理实训、餐饮服务与管理实训、形体训练、酒水服务实训和茶艺实训等)、综合技能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等类型。这几种实训类型必须环环相扣、互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校内有必要通过模拟现实情景组建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配套的实训室,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需求。在建设实训室时,最好按照星级酒店标准配备,使实训室既能满足高职教学需要,又能为酒店员工提供培训和职业鉴定。

2.校外实训基地。酒店实习是酒店管理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在酒店实习,可以让学生了解现代酒店的经营理念,直观地了解酒店经营及管理活动,掌握服务和管理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应选择一些知名的星级酒店进行深度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长期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在顶岗实习之前与酒店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训教学大纲、顶岗实习的内容和考核标准等;在实习过程中,由校外指导教师按照所制定的方案指导学生在相应的岗位进行实际操作和学习,并要求学生定期向学校反馈实习情况;实习结束后,由校外指导教师和校内专业教师评价实习效果。这样,确保学生的在校外实习基地的顶岗实习科学有序的进行。

四、结语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酒店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越来也大,在质量规格上也越来越高。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康,宋建.推进校企合作工作指导手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2]杨新宇.酒店管理专业开发与建设研究——香港专业教育学院的经验与启示,陕西教育•高教,2012年1-2期.[3]冯颖.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南昌召开.中国旅游报,2015年1月16日第001版.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7篇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选定实验题目,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实验要求和内容进行操作,且实验内容侧重于对理论与定律的验证,代表性不强,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不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由此可见,传统的实验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必须精简实验内容,建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机制,为学生多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出符合职业技术教育要求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根据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调整实验课时和课程内容,即实验课时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40%以上,充分体现职业技能教育的特色,实现课堂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化。如,将传统的汽车减速器模型的拆装实验改为实际减速器拆装与轴系测绘操作实验,使学生了解汽车减速器的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感性认识。实验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和亲自动手的空间,为素质教育提供一个操作平台,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体会到实践教学的直观性、实践性和客观性。实践教学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独立发挥思维潜能的环境,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最好方式。

改革实践教学结构,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为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实践性教学,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培养出能够快速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应用型人才是职业学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为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构建了系列实验室。基础类实验室。主要开设验证性实验,针对学生工程实验环节薄弱、对机械感性认识不足的情况,着力建设了机械模型观摩性实验室。分析与综合类实验室。主要开设机械传动性能综合测试、机构运动参数测试和机械结构等综合性实验,增添了三大传动实验室、PLC控制实验室,进一步加强实验、实训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机电一体化实践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中职学校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既是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要求,又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学生知识转化最有效的途径,是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参与,都能从中获益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校可以降低实践教学环境和设施投入的成本,改善实践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改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学生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企业则可以有目的地培养、选择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减少人才再培养成本,进而找到了选拔人才的捷径。职业教育就是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的教育事业,说到底就是就业教育,这就要求职校毕业生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即采用工学紧密结合、校企紧密结合方式,突出技能培养,达到“招生即招工”、“零距离就业”的目的。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中对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资源,使学生的“工”与“学”交替进行,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步发展。

(一)制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借助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由学校派专业学术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企业派技术专家成立顾问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人才培养方案会,共同研讨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特点和校企合作实际,方案加大了实践环节的课程量,使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比例大于1∶1,采用教学循环互动,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二)确立校企合作培养方式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办学过程中,始终应把改进目标定位于市场需求,始终坚持办学的开放性。长期保持和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中实现工学结合,采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将企业的生产线引进校内实训基地,由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环节的讲授;二是把学校的实验设备放置于企业,将部分教学环节直接设置在企业,让学生直接在企业进行实际生产工作,企业对学生按员工要求进行管理并支付薪金。两种方式结合进行,学生的“工”与“学”便可在学校与企业之间交替进行。目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与郑州日产、海马等企业建立了订单式顶岗培养合作关系,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创建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三)合作培养的教学和管理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学校应积极为企业做好各方面的服务,及时了解企业在生产设备、产品研发和生产一线的人力需求等情况。针对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使自己的学生能够适应并融入企业,为企业创造价值。为此,学院应成立以校内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企业相关负责人参与的教育教学管理委员会,负责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开展。学校的教学按照校企双方共同确定的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同时根据企业与市场的需求灵活调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专业理论课主要由学校派专业教师任课,实践课主要由企业派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任课,校企共同开展教学、管理学生。同时,学生也应该定期向学校反馈在企业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

(四)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学院应组建学生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亲自抓顶岗实习工作的落实;组建学院顶岗实习指导小组,由各专业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外聘企业实践指导教师组成,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专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组建顶岗实习监督及考评小组,适时到企业了解和考察学生的实习情况,收集学生实习情况和企业对学生实习的意见反馈,与外聘企业实践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实习过程及实习成果进行综合考评并给出成绩。

实践课程改革的效果

工学结合在职业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通过校内实践和校企合作两种教学方式的交叉运行,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提供了两重保障,既保障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又保障了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效果。学生从最开始对专业理论运用的无从下手到对专业理论技术的灵活应用,实现了质的飞跃。学生通过实习,开阔了自己的视野,通过与企业员工接触,加深了对社会和工作的认识,自我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均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真实工程环境的实践和校外企业的顶岗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加深了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通过与企业结合,专业教师陪同学生一起到企业实习,在指导学生实习的同时也接受企业的专业培训和指导,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对专业核心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职业能力;培养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以竞争关系而言,高职毕业生受到本科生和中专生的挤兑;从其自身状况而言,高职毕业生普遍存在着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盲目求职择业、专业实践能力不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出现了各种就业难现象。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最有效、最直接的策略和方法是重视和加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高职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1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与职业能力培养现状

1.1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

和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比较起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处于起步探索状态,如德国已经形成了体系完善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他们的职业教育令世界瞩目并处于领先地位。和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比较起来,高职院校是对传统高教模式的一种创新和发展。高职院校一般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支持地方产业发展的思路,非常注重实践教学,重视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培养,与地方的政府、行业、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实施了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合作办学、互利共赢的开放办学体制,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1.2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对高职教育指导思想这样定位:“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需要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来。高职教育与岗前培训有本质区别,高职教育并不单纯强调专业教育,不是简单的“基本知识+操作技能”,更不是培养“会干活的工具”。当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尽如人意,体现在动手能力不足,诚信意识、创新意识较差,缺乏自强不息、实干精神等。

2高职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一岗位工作所必需的使职业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体能力,是就业的基本条件,也是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

2.1专业技术能力。

专业技术能力在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理论知识够用,有比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毕业生通过专业学习训练,获得了一定的操作技巧和思维能力,并运用专业技能完成工作任务,得到用人单位认可,在社会分工中发挥自己的价值。比如旅游专业学生,获得了旅游从业者的核心职业能力,胜任客服、导服、计调等工作,为单位创造价值,获得报酬。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对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但因办学水平、环境等内外因素制约,专业建设参差不齐,实践实训条件科技含量不足,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将理论与专业实践结合起来,影响了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

2.2沟通合作能力。

沟通合作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思想与情感,相互理解,共享资源的过程,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重要能力之一。据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第四次会数据显示“2014年高职院校91%的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52%的毕业生家庭背景为农民与农民工。”当代高职学生大部分是“95后”,多数是独生子女,内心脆弱敏感,且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社会发展及家庭因素使他们沟通主要依赖于网络。他们能熟练运用QQ、微信、微博、人人等新媒体,对网络的长期依赖性及在网络中塑造的满足感,使他们的现实感缺失,表现出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缺乏包容,个性独特,集体荣誉感不强等。

2.3自主学习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学习的人。”高职生源录取的批次一般是第三、四批次,学生分数较低;除了全国统考,招收普通中学生外,有些省份开始在部分高职院校试点自主招生,从中等职业学校录取一批技能较优秀的考生。高职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学习方法总结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文化基础是其薄弱之处。职业教育的特点是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文化基础课程的系统性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步入高职学校后,放松了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在环境、自制力等影响下,自主学习受到一定的阻碍。

2.4信息处理能力。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卸任阿里集团CEO职位时发表演讲“我们还没搞懂PC互联网的时候,移动互联网来了,我们还没搞懂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大数据来了。”二十一世纪是大数据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互联网+”的新局面,新产业、新商业、新业态模式将不断涌现。部分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理念不够完善,在信息化的专业设置、教学管理、教学环节等各方面难以达到要求,高职院校在“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方面资源匮乏,由于办学基础、环境等因素,实训系统落后,导致高职大学生基于现代职业信息化的知识掌握不足。

2.5创新创业能力。

有人说,21世纪是创业型经济,创业教育证书是第三张教育通行证。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38次提到“创新”,13次提到“创业”。创新创业素质是可以培养的,对高职学生来说,一旦有了创新创业素质,就拥有了伴随一生的宝贵财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未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单纯依靠就业与创业课程以及创业实践基地,缺少创新创业的氛围,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力度不够,投入不足;同时,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激情和勇气,缺乏钻研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3高职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途径与对策

3.1政策层面: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如教育部确定逐步将600多所本科高校转向职业教育,构建新型职教体系,着力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衔接培养体系仍未建立,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目前还限制在专科层次上,学制三年,学生在校时间仅为两年,第三年转入实习就业期,学生在专业技能上很难有大的建树,只能满足于简单的职业技能学习。建立应用技术类型本科学校迫在眉睫,构建专科、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势在必行。职业教育应当是终身的教育,可以体现在学制和学历上,同时也可以贯穿到人在职场中的一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职业教育要服务中国经济发展,主动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需要,就要大力提升高职院校的培养能力,大力提升学生对于职业技能的高层次需求,通过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历晋升、校内校外学分互换、工学交替、行业参与办学等方式,强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2学校层面:形成独具特色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工作岗位主要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高职院校要建立完善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首先要有独特的办学精神,用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来引领发展,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第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改变过去课堂讲授、老师讲、学生听、以老师为中心的模式,打造有效课堂,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三,树立职业典范,强调职业素养在职业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只有以良好的职业能力为基础,人生价值才能得以体现;第四,强化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学生的技能在工学交替、“双元”环境中得以提升,增强学生的实干精神和敬业精神;第五,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外竞赛,提供广阔的能力训练平台,促进大学生提高职业能力。

3.3学生层面:多途径多平台努力锻炼。

高职大学生应多途径多平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一是结合自身专业的特长优势,注重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水平,通过参加校内专业学习、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训练、校内外技能大赛,强化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技能,形成技能优势;二是加入校内社团组织,积极参加二课活动,扩大交际范围,提升通用能力,如:沟通合作能力等;三是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形成可迁移的学习能力。通过课外拓展阅读,参加专升本等提升学历层次的训练,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思维方式;四是拓宽就业之路,锤炼创新创业本领。创业的挑战性较强,对毕业生可以产生全方位的能力锻炼与冲击,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获得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2015年湖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R].武汉,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Z].2015-10-19.

[3]李海滨,陆卫平.大学毕业生就业力提升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0):24-27.

[4]李吟.论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0):53-60.

[5]朱海琴,王玉杰,付姣.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9):43-47.

[6]何玲霞,陈年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9篇

试水学徒制

2014年9月,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各地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与合作企业共同研制招生与招工方案,扩大招生范围,改革考核方式、内容和录取办法,并将试点院校的相关招生计划纳入学校年度招生计划进行统一管理。学徒制的全面实行,正是基于新余试点所取得的成效。早在2011年,新余市出台了《新余市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人员组成试点工作办公室,并将试点工作列入了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市财政每年安排预算100万元,专门用于现代学徒制试点。在完善现代学徒制“顶层设计”及相关配套文件基础上,新余与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签署了《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探索合作协议》,提升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能力。

江西工程学院、赣西学院、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新余市职业教育中心、江西新余康展汽车科技职业学校等院校,分别根据自身的专业设置,选取电子商务、服装设计与制作、光伏发电、冶炼技术、机械加工技术、汽车营运与维修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每个专业30名至40名学生,建制成班。学徒岗位由学校和企业统筹安排,第一年以在校学习基础理论为主,第二年进行实训、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第三年在企业学徒、顶岗实习,技能检测与考核鉴定合格的学生,可取得毕业证、技能等级证、素质拓展证,成为参与学徒制企业员工。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保障学生学徒期间工资福利、三险一金、劳动强度以及毕业后就业等合法权益,学徒第一学年享受企业给予的生活补贴,第二学年享受一定的工资待遇,第三学年享受准员工待遇。

围绕现代产业用人标准

孙兴是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冶金班的学生。入学不久,他就报名参加了由学院两个冶金技术专业班34名学生自愿报名组成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并签订了就业保障协议和教学协议。自此,他的学习方式与其他班级的学生有所不同,不仅使用的教材是由学校和新钢公司有关企业联合开发的专用教材,而且,除了在学校完成基本的基础理论课程外,大部分时间将在新钢公司炼钢厂跟着指定的师傅见习和顶岗实习,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成为一名准工人。毕业之后,孙兴将成为新钢公司的一名正式员工。在新余各职业院校,像孙兴这样既是学校学生、又是工厂学徒的越来越多。新余推行的以现代学徒制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改革试点,正让更多的职教学生拥有多重身份。新余以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为契机,改革招生与就业制度,真正实现招生与招工互通、上课与上岗融合、毕业与就业衔接,实现职业院校毕业生20%在新余就业的目标。

现代学徒制是围绕企业用工和现代产业用人标准,以学生(学徒)技能培养为核心,以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教授为支撑的校企共同交替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新余提出,职业教育改革应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集团办学,深入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理论和实践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企业与学校的真正结合

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由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执行标准,共同编写学徒制教材,并制定了“学徒技能标准”“学徒课程标准”“企业师傅标准”“学徒考核标准”“企业岗位标准”“学徒成本核算标准”等,按标准进行教学和考核。江西工程学院提出了打造“企业家的孵化器,工程师的摇篮”的人才培养口号,创造了另一种教学模式:学生一面在校学习,一面在校创业或打工,自己做老板。该校将3000余平方米闲置用房改造成大学生创业基地,无偿提供给本校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开办公司,学校提供创业指导甚至创业基金,安排学生到由创业学生创办的公司见习。目前,该校大学生创业基地共有学生自己创办的各类公司39家,200多名学生在这些公司里半工半读。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10篇

一.专业设置与定位

专业设置的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根据专业发展前景调研,二是根据人才需求调研。国家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积极扶持电子商务的发展;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至2011年,具有电子商务应用能力的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4000万家。2011年中国B2B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为1.97万亿元,B2B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C2C模式一直是我国网上购物的主要形式,2011年交易规模达到1600亿元,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因此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前景很好。电子商务是降低企业成本的最有效的方式,但调查显示,电子商务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十大紧缺人才之一,目前推动企业电子商务业务发展的人才还很不足。“目前国内的电子商务人才缺口高达65%”。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曾鸣曾在国际电子商务大会2007年年会上指出,“随着中国电子商务走向成熟,预计未来几年内,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仍将呈几何级数的增长趋势。”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及其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想要了解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他们对既懂技术又精通电子商务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求之若渴,希望聘用相关领域的人才——能够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到商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扎实的电子商务理论基础、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我国每年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是20万,而每年的大中专毕业生只有10万,应该说市场缺口很大。专业发展前景好,人才市场需求量大,因此有必要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专业培养目标,电子商务专业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与完善,在师资队伍、实验设备、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该专业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初步形成了本专业的特色,确定了人才培养中的以现代商务能力为主线,以企业信息化基本技能为辅助,重视基础知识培养,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的专业培养方向。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化商贸理论和电子信息化的专业手段,运用计算机相关应用技术及网络运用技能,从事与现代商务活动相关的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管理、运营和维护、网络营销及物流企业信息流管理等工作岗位,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级职业型人才。专业面向职业岗位定位,根据高等职业学院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及高职学生的特点,最终确定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应职岗位主要为2类,一是电子商务技术类的电子商务平台美术设计中的网站美工人员,二是电子商务商务类的网络营销人员、外贸电子商务人员、网站运营人员/主管、网站推广人员、网上创业者。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根据确定的电子商务专业应职岗位以及应职岗位的工作内容,参照助理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标准,结合用人单位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以及充分参考了《中国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职业发展及薪资研究报告》,确定职业岗位能力,最终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根据应职岗位所从事的工作内容确定其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每个应职岗位的具体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如下:

1、职业基本素质根据职业标准和企业职业岗位的要求,按照教育部门对学生发展的要求,确定职业基本素质,包括德育目标、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通用能力。(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2)具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善于与人沟通,富有团队精神与创新意识;(3)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承受力,较强的自信心,能做到诚信守则;(4)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能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5)能承受工作压力,工作积极主动,思维敏捷,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好。

2、职业基本技能(1)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会使用常用的工具软件;(2)能通过网络进行商务信息的搜寻和分析,具有一定的信息过滤、整理、分析能力;(3)能进行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处理英文商务资料;(4)会应用经济管理与经济法知识处理日常事务;(5)会运用英语进行接单、制单、跟单等业务处理;(6)具有较强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合同谈判能力;(7)能借助第三方网络商务平台进行网上店铺的开设、运营与管理;(8)能进行网站规划与静态网页的制作;(9)能独立进行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与管理。

3、职业综合技能(1)能熟练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和网页设计软件;(2)具备一定的网络零售和B2B内外贸网络销售的能力;(3)熟悉纺织服装或机电行业及其相关产品;(4)具有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使用能力,能熟练利用网络进行产品和业务推广;(5)具备初步的财务核算、财务分析能力;(6)具有良好的客户沟通技巧,能熟练利用网络工具进行网络客户服务工作。(7)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和信息采集、编辑和处理能力;(8)能熟练使用各类商务办公设备;(9)结合电子商务业务流程特点,掌握利用各类网络营销工具完成产品和服务的在线推广方法。

二.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

上一篇:关于幼师实习工作报告范文 下一篇:幼儿实习教师工作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