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5 00:20:32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篇1

《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明确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这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即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虽然我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多年实践总结的基本经验和办学模式,但多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都停留在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上,使得校企合作成为“一头热、一头冷”的尴尬局面,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两张皮”,也造成学生理论与技能的培养相互割裂和比重失衡。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是国家高职“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作为切入点,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尤其是2012年以来,在学校领导的精心指导和各部门的全力支持下,物流管理专业与大道物流等8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并进行了深度合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为特点,即课堂学习和生产岗位实习交替进行,在此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成为熟练员工。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主线,交错安排课堂教学和学生上岗实习,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上采取分段式教学。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落实骨干校建设方案“校企交替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改革,自2012年以来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着的经验和成绩。

2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内容设计:

校企合作重构课程体系与内容,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物流专业教师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未来主要就业岗位分析、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分析,与大道物流、中百集团等知名企业的物流骨干专家一起共同商讨,构建了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和人文素质拓展学习领域等构成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工学结合、与职业能力要求相一致的特色。同时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及内容,确定课程培养目标,研究制定相关课程标准。

2.2改革措施:

工学交替分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首先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物流专业的教学阶段和形式,把物流专业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学年以校内理论课程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一周的企业认识实习;第二学年在完成运输、仓储、配送等专业课程学习后,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1~2月的实习,利用企业真实经营环境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第三学年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特长选择顶岗实习企业,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其次,校企合作确定工学交替“递进式”人才培养过程。第一学年在理论学习中插入认识实习,让学生对物流企业性质、相关岗位职责有基本的了解。第二学年通过“工学交替”学习,将所学理论和企业实习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第三学年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习惯;最后要注意实行“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模式,近3年合作企业共有50多人担任过相关指导任务,物流专业也为每家合作企业指派2名专业教师协助指导,效果良好。

2.3保障措施:构建工学交替分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2.3.1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物流专业“工学交替”模式实施的保证

目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物流专业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9人为“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都来自物流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形成了以专业带头人、学术骨干为核心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学梯队。物流专业还建立了教师挂职锻炼制度,每学期均有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岗位锻炼,同时每位老师都参加过由国培单位组织的“双师”培训,“双师型”专职教师队伍和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为“工学交替”模式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2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合作

企业是实行工学交替分段模式的重要保障校内实训基地是实行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的重要保障。目前我院建立了“物流实训室”,学生首先在物流实训室完成仓储、配送、ERP沙盘模拟等课程的实训任务,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目的,物流专业学生通过这些实训项目的训练,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物流沙盘大赛省赛一等奖、国赛二三等奖的好成绩,物流专业的老师还对大道物流等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了相关项目的培训。精选合作企业也是实行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的重要保障。物流专业近三年与8家大型企业签订实习协议进行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企业负责提供实习岗位并安排相关工作,企业教师负责实践教学、教学指导和对学生实践的考核。合作企业的性质、实力及合作意愿

是保证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物流专业在选择合作企业的过程中,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我们在选择合作物流企业时,注意根据企业的实力、行业的代表性及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等指标进行筛选。在工学交替合作企业中,大道物流公司和武汉京昌物流有限公司是武汉市有名的公路物流企业,其中大道物流公司一直是物流专业深度合作企业,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湖北省内知名物流企业,主营华中、华东及华南地区的仓储、运输、包装及市内配送等业务,2014年2月被中国道路运输协会授予“中国道路运输领袖品牌”。中百集团、苏宁云商和武商量贩都是全国知名的大型流通企业,其中苏宁是中国商业企业的领先者,线下实体门店1600多家,线上业务位居国内B2C前三,而中百集团在大力发展连锁超市的同时,着力开发建设购物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金致物流有限公司是一家现代化物流金融企业,积极拓展汽车物流、物流金融等业务,开展了动产质押的库外监管业务。九州通是国内领先的医药商业流通企业,拥有丰富的经营品种资源和上下游客户资源,建立了全国性的营销网络。上述校企合作企业,代表了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和武汉市的物流发展水平,与之合作有助于学生对物流专业和物流行业的全面理解,也有助于提升工学交替分段式的教学效果。 2.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着

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效果良好。一是实习实训针对性强,效果显着。学生按计划参加培养方案内的各类学习活动,采用动手与参观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等形式,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二是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通过校内外专业课程学习和实习结合及相互补充,物流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断巩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如物流专业学生在京昌物流公司实习期间认真考察了该公司各部门的运作管理,提出了多项合理化建议,得到了公司的认可。各家实习单位对物流专业工学交替分段式的教学效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学校对部分用人单位进行的的问卷调查表明,通过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活动,物流专业学生在工作态度、适应能力、职业素质等10个方面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认可。

3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启示

物流管理专业多年来与地方知名物流企业深度合作,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立了“校企融通、课岗对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经营需要,实施“校企交替的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通过工学交替实现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升。

3.1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并向“厂中校”、“店中校”升级转变

在三年的骨干校建设期内,物流专业在原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建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分别与它们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保证了物流专业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活动的有效落实,也为专业教师在实习基地挂职锻炼及学校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建立了良好的“平台”,从而建立了互利互惠的长效合作机制。物流管理专业与大道物流公司及中百集团两家企业深度合作,分别建立了“厂中校”和“店中校”,把教室建在企业,承担分段式工学交替教学任务。学生在企业进行理论学习和多岗位轮训,共同培养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实现了“企业经营与学校教学”一体化。

3.2加强管理,建立全方位实习合作和评价机制

物流专业与大道物流及中百集团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同编制了专业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方案,为开展工学交替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由学校教师、企业指导师傅双方共同协商,编制实践课程教学方案。建立合作管理机制,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负责学生校外实践性教学的日常管理工作,学校教师侧重考核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企业师傅侧重考核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4总结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篇2

关键词:工学交替;中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陈继红(1966-),男,湖北云梦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分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中职职业教育、数控加工技术等。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0-0041-03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工学交替”是其中一种。通常有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无论是什么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人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下面是我们学校(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工学交替”的一些尝试。

一、中职教育“工学交替”的实训教学思路

(一)确立具有中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院校属于“教学、服务”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是培养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企业生产建设服务提供适用人才。传统的以课堂和学校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难以培养训练学生的高技能,这就要求中职院校必须探索与“教学、科研、服务”类院校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式,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分院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探索研究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确定了“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和“教学外置,社区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之路。

(二)诠释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教学外置、社区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和学过程,从传统的、封闭的高校教育情景中解脱出来,并以较大的程度置于校园课堂以外的真实社会环境之中,通过教学、实训与社会实际嵌入式胶合而不是模拟式、仿真式结合来及时实现满足现实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

(三)开展“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工作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分院与武汉光谷、华中光电等企业合作,建立了“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基地,,实训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成效显著。

二、与“工学交替”的实训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改革

对于搞好工学交替实习这项工作,我们认为做好如下几项工作很重要:

(一)“一级核算,二级管理”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分院负责除医学类、财会类中专以外的所有中专教学、管理,负责中专对内对外联合办学,实行成本核算改革试点,财务实行“一级核算,二级管理”;实行权限下放,扩大分院自,将教学管理重心下移至分院,每年按工作量和学生人数将经费划拨到分院,分院制定管理分配方案,行使管理权限,方便了“工学结合”实训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公共课教学改革

为便于分院开展“工学交替”的实训教学工作,中职院校必须进行公共课教学管理改革。如将体育、公共英语、公共数学、两课教师部分下移至分院,根据分院的专业特点开展体育、外语、数学和两课教学,特别是两课教学与实训教学、与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三)实现分院由教学功能到教训功能的转变

传统的大学院系主要组织教师与学生在教室里、黑板上传授知识,而中等职业教育要求教师不能只在黑板上“画饼”,而应该自己先走出校门进行专业研修和专业实践,然后带领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训练职业动手能力,教师的职责更多的是训练学生。

三、“工学交替”实训教学的基本形式

“工学交替”实训教学的基本点是校企合作,按校企合作的程度来划分,可将其分为三种形式,一种是学生进厂式,学院的课程、教师、管理、学生进企业,在企业建立与学院相同的教室,实践课全部在车间授课,理论课老师在学院的专用教室授课,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交替授课,企业环境与学校环境结合,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结合,是一种学训在企业的工学结合形式。另一种是企业进校式,即企业的文化、管理、课程、设备、技师、员工进入学校,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交替授课,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结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结合,学生在学校与企业共建的教室、实训室学习知识,培养技能,是一种学训在校内进行的学工结合的形式。还有一种是校企合一式,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学制,校企双方联合组建管理机构,灵活恰当的安排学生在不同的阶段进厂、进校,学校既是工厂,工厂既是学校.校企合一。校企合一是工学结合的较高层次。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分院“工学交替”工作已经进入校企合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形成经历了主动外置、耦合互动、合一共鸣三个发展阶段,特点是进厂进校结合、显性付酬与隐性付酬结合、实习与顶岗实训结合。

四、“工学交替”实训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主动外置

即学院主动与企业合作。如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分院主动与武汉光谷、华中光电等企业接触,主动提出将教师、课堂、学生外置到这些企业,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开始共同探索建立“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机制。

(二)耦合互动

1.合作成立冠名的学院。校企双方在共同办专业、配备师资、配备实训设备、编写教材、开辟实训场所、接纳毕业生等各方面全面合作。

2.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3.合作制定教训计划。企业的专家与学院的教师共同研究并按企业的岗位群制定教学计划,企业专家被聘为学院专业管理委员会成员参与审定教学计划,企业文化被列入教学计划成为必修课。

(三)合一共鸣

1.企业的技师在校内授课,并承担指导学生实训、实习等。

2.企业员工在学校培训。利用学院的教育资源,为企业培训员工。

3.共建校外实训教学基地。

4.接受学生见习、实训、顶岗实习,共同培养训练学生。

5.教师到企业研修实践。学院定期派出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研修和实践,教师在生产一线学到的知识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研修期间教师要研究企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研究教学方式方法、总结和编写教学案例。

6.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

7.企业为实训学生支付工资。

8.企业接受毕业生。

2007年11月,我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分院)与国家AAAA级景区湖北汤池温泉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学生工学交替实习协议,旅游酒店管理专业0681班48人、0682班42人分别在2007年12月至2008年3月和2008年3月至2008年5月进行工学交替实习,在协议里面明确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及义务、实习待遇等,去实习前我作为班主任与0681班每位学生进行了沟通,充分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并与其家长交流以便相互配合管理学生,学院教务处制定了该工学交替实习计划下发给每一位学生,在计划里面指出此次工学交替实习的目的,该班课程的教学安排、考试安排;明确了班主任在实习中的责任、工作任务、考核要求;对实习学生也明确了具体事项要求,将工学交替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环节,我院有实习成绩的评定标准,既实习成绩=实习单位评定成绩(50%)+调研报告的成绩(30%)+实结(10%)+实习过程中的纪律(10%),实习单位评定成绩以实习鉴定表(有实习单位的评定和盖章)为依据,调研报告的成绩依据相应的各等次要求,即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的评定标准来核定,实结也根据具体内容要求评分。2008年3月,我们送0682班学生实习,同时接回0681班学生返校上课,0681班学生与前来送行的公司员工们依依惜别,有的女生满含泪水,在现场的我无声感觉到他们此次实习收获颇丰,特别是在温泉部实习的迎宾、导游学生,经历了50年来难得一遇的大雪室外考验,春节期间坚守岗位,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0681班实习结束,现刚返校正在上课,学生们交上的材料反映他们实习的各方面收获巨大,实习单位反映对学生们的各方面表现满意,对我院的教学评价甚高,与我们签订了“工学交替实习基地”协议。

五、“工学交替”实训教学的成效和体会

我们通过开展“工学交替”实训教学,收到了如下实效:

(一)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训练学生的技能更实用,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分院与武汉光谷、华中光电等企业合作开展的实训教学,提高了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具体表现在起点高、工作稳定性强、发展空间和升职机会大、薪酬水平和企业满意度较高。学生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和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到企业生产线上的培训和顶岗实习,很快适应了岗位工作的要求,融入企业并承担起相应的工作任务。毕业生得到的工作表现机会多,业绩突出,发展空间较大,升职机会较多。

(二)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困难

部分家庭条件特别困难的学生安排在企业边工作边学习,所获得的劳动报酬解决了学生的生活困难,协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业,重要的是通过实训教学,让学生掌握了生存的本领,贫困学生自尊自立,非贫困学生也得到了锻炼,心态更好。

(三)校企双方合作培养学生,定位准确,学生素质高,受企业欢迎,同时企业也降低了培养成本

(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企业文化的薰陶下,在企业严格的管理环境中,学生的意志力、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等都得到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增强。

(五)提高了学院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竞争力

按企业岗位群制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聘请企业的专家授课,引入企业的管理,如5S管理新观念,利用企业的设备资源,使学院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培养的人才竞争力增强。

(六)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

学校利用了企业的优质资源,企业获得了符合自己要求的技能人才,学生获得了劳动的本领受益最大。

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我们有如下体会:

1.必须要有完整且切实可执行的实习计划,特别要让每一位学生、班主任了解其细节、内涵,可依据其各项要求对比参照一一去做、去执行。

2.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保持沟通,做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指导他们如何解决学习、实习工作中面对的实际问题,我这样做后,0681班学生思想稳定,遇到挫折困难有相应的应对之策。所以全部学生坚持完实习,没有一个打退堂鼓。

3.通过高效有力的组织协调工作,让实习企业配备具有“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能力的管理干部,带领指导学生实习工作,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动手去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

大中型企业支持中职院校的发展,与学校开展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工作,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我们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必须要承担的课题,探索“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是中职院校特色化发展的基础之一,它将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真正“企业人”,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太刚.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创新实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96.

[2]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培均.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特征和基本建设思路省略/research/administer/1195.shtml.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篇3

关键词:工学交替 校内实训 校外实习 师资建设

一、高职投资理财专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择

(一)几种主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必须体现职业性,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工学结合的操作形式是多样的,有“工学并行”、“工学交替”、“项目导向”等形式。

“工学并行”是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工作实践。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一方面进行理论学习,一方面在业余时间参加工作实践。在校内学习文化、基础理论课模块课程的同时,合作企业为各专业学生留出一部分工学并行的工作岗位,并随着学生学习进度轮换岗位。

“项目导向”是学生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用人单位提交的实际项目,如调研任务、规划勘测任务和产品或项目设计任务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工学交替”是全日制学习学期与全日制工作学期的交替,工作学期的工作是经学校认可的,学期的长度取决于学校采用的学期制。在校内学完一定文化、基础理论课模块课程之后,到各合作企业工学交替工作岗位上进行全日制的较长时间的上岗训练。

(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优势分析

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和需求,不能简单地拿来就用,应该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办出自己的特色。笔者认为“工学交替”较之“工学并行”等其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更适合投资理财专业的特点,是更适合投资理财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习一实训一学习一实习交替进行的过程,全面推动了教学时间、空间、主体交替向纵深发展,更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1,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教学时间与工作时间相互交替使学生在一个学期课堂上学到的系统理论能充分融入到工作实践中,同时通过一学期工作实践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又可在下一学期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融会贯通,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呈螺旋式提升。

2,有利于教学空间的延伸。工学交替将主要教学场所从教室、学校延伸到模拟或仿真实验室、顶岗实习基地等,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3,有利于不断丰富教学主体。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在全体教师与全社会的参与下推行,教学主体将从教师、学生拓展到企业、社会、其他职业部门等主体。学生不但可以从中获得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锻炼了与人相处的能力。

4,更容易获得对口单位的认可与配合。由于投资理财专业所需要结合的主要对口单位是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顶岗实习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实习单位的人力成本,更容易得到对口单位的认可与配合。

二、高职投资理财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设计

(一)校内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整合理论课程体系,本着高职教育“必须、够用”的原则,将课程内容模块化,明确课程内容与培养技能的关系,分解出各技能所具备的知识,从而根据技能设置课程模块。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开发出有特色的投资理财专业的系列课程。

(二)校内实训设计

为了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应建设校内仿真的实训基地,采取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训交替的方式。校内实训采取利用校园内仿真的实训环境,在一学期或者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课程完成之后,紧接着进行校内实训。

1,学生在校内专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在仿真实验室内开展各类有校外兼职指导老师参加的投资与理财活动,如大学生模拟证券投资大赛、金融知识大讲堂、理财方案设计大赛等,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沟通能力。

2,在仿真的实训环境中开设专门的技能课,如点钞、计算机输入、小键盘数字输入等,聘请校外银行技能冠军为校外指导老师,定期举行各项技能大赛,进一步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

3,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如成立金融投资协会等组织。定期开展邀请老师开办礼仪培训讲座或讲课;在投资理财实训室的公告栏上及时公告信息中心收集的重要信息、投资理财知识以及业务技术中心的分析成果;出版投资理财信息报等活动。

校内实训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有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实践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及综合能力。

(三)校外实习设计

校外实习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培养目标,充分利用建设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素质教育环境中学习做人做事的本领,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就业的竞争力。

高职院校应努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选择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公司等对口企业合作办学,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弥补校内实训基地的不足,丰富学生的实践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提升投资理财专业职业能力。笔者通过对多家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调研得知,由于工学交替,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比较长,金融机构对工学交替的模式比对轮训式的工学并行模式更感兴趣。

三、高职投资理财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校内仿真实验室不健全。校内仿真实验室的建设是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校内仿真实验室的建设消耗是比较大的,而目前高职院校在理财专业这方面的投入是非常少的,校内仿真实验室不健全。真正用在学生实践训练中的费用更是少得可怜,这与实际操作训练的需要有太大的差距,很多实践训练只能流于形式。

2,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比较困难。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也是困难所在。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工学交替的难点在于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能否找到共同的目标、利益及动力,必须使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参与者找到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体现“多赢”,这是工学结合模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3,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正规编制的教师大多从高校毕业直接进高职院校从教,教师本身就是理论有余、实践不足,在教学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高职投资理财专业师资队伍数量短缺和结构不合理将极大制约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二)解决方案

1,学校加大校内实训的资金投入。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大实训经费的投入,加强实践教学环境的硬件投入。高职院校的特色就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院应购置投资理财专业技能训练的设备、软件系统,在实训过程中,创建和模拟金融企业、证券、保险、期货等经营环境。规范课程实验教学和实训教学,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使学生掌握规范的操作技能。

2,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工学交替模式,对学校而言不但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和改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对学生而言可以提高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对企业而言可以有目的地培养、选择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减少培养成本同时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应该主动与行业、企业加强联系,根据各专业不同要求,设计工学结合方案,争取政策支持,与企业寻找利益的结合点,尽可能地减轻企业负担。同时,要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籍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进行制度改革,以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真正体现“多赢”。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篇4

关键词:

物流管理;工学交替;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065-02

1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及内容

1.1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内涵

高职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中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一种教学类型,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其内涵是指高职院校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下完成一体化学习、实验、实习、实训、技能竞赛、科研实践、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活动环节,使学生获得技术知识、职业技能、综合职业能力、实践智慧等,养成一定的职业态度并以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学。

广义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监控体系、管理体系等七个子体系,七个子系统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各组成部分构成。在实践教学体系运行过程中,各个要素、各部分既要发挥各自的作用,体现各自功能,又要协调配合,从而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

狭义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即高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人们经常在教学计划中使用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课程体系等,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

1.2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内容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通用基础能力、专业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三大模块。(1)通用基础能力:是指能胜任职业岗位(群)的基本能力所必需的基本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与某一职业群或技术类别相联系,是完成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须的基础性技能;(2)专业能力:是指能胜任职业岗位(群)的专业能力所必需的专业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是完成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技能;(3)职业综合能力:是指能胜任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综合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以培养学生技术和创新技能,与某几个专业相联系,是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为目的、训练学生应用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不足

目前, 多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一直注重引进美国等发达国家物流学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 因此在教材中更多的体现新的理论,实践内容的实施也同本地区的发展状况会有所差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物流管理这一最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却成为其中最薄弱的环节, 如在课程设计中时, 根据专业发展的要求,实践课程的开展学时应不低于总学时的一半,多数高校开展的实践课程往往学时数满足,但在设计时往往没有考虑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高职物流教育缺乏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导致其实践教学模式不能保证科学性、可操作性导致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未能从理论上得到有效的解决,严重阻碍了高职物流教育的快速高效发展。

2.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一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师质量良莠不齐, 大多数的教师是从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在此之前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更不用说是实践经验;二是专业教师 “双师”结构不合理, 来自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外聘兼职专业教师数很少。虽然大部分的专任教师进行过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 物流科学新知识新理论的研究和培训,获得了“双师资格认证”,但却缺乏真正实际的工作经验,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无法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更好的解决问题,同时也使教学过程空洞乏味。

2.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条件建设投入不足,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校外实训基地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有政府支持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一些高职院校也与物流企业进行合作建设, 但是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只是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带领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完成于教学任务相匹配的实践任务,而不是完成企业的实际任务,忽略了校内实训室的内涵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只是带领学生参观物流企业的工作环境、设施设备和各操作流程, 很少有机会让学生真正置身其中学习实践。

2.4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环节缺乏科学指导和考核标准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环节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科学的指导,毕业实习前缺乏清晰明确、可操作性强的任务书,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时只是根据老师布置的设计任务完成物流一个活动的设计任务,多数学生没有同实习岗位联系在一起,实习过程中缺乏与企业中负责实习指导的管理人员就毕业设计任务的沟通, 导致毕业任务的设计缺乏实际可操作性。毕业设计的考核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往往由在校的老师进行考核,负责实习指导的企业人员没有参与。

3 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探索

3.1 高职“工学交替”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子系统:

(1)驱动系统由实践教学观念、实践教学目标构成。

(2)主体系统由实践教学主体(学生和教师)、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实践教学方式和手段、实践教学评价等构成。

(3)环境系统又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教学设备、综合实训室、实训车间、校内外实训基地等;软环境可以分为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训基地管理体系、实践教学运作保障体系等亚体系。

3.2 高职“工学交替”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

(1)工学交替。“工学交替”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行的学生校内学习理论与校外实践交替进行的一种教育模式,实践教学活动既包括学校内部完成的实践教学活动,又包括校外企业实践工作、社会实践活动等。

(2)“产学研”结合。学校和企业在校内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在生产、研发和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获得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以及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的养成。

(3)注重应用。“工学交替”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需要依托企业,学校必须建立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保持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关系,强调满足社会的岗位需求,教学内容要贴近应用有明确的专业岗位的指向性,只有这样的应用才是学以致用,才是应需要而用。

“工学交替”是指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它是在校企双方联合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即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工作,让学生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弥补相关知识和技能,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的心理转型期,实质是产学结合、合作育人,使学生真正达到毕业与就业“零过渡”。

3.3 构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工学交替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一般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分层分级分类训练的原则,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设计、建立了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1)基本技能培养阶段。

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在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阶段,除了使学生具备基本素质外,作为物流人才,学生还应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在教育阶段的要求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德育,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基本技能培养阶段主要集中在工学交替模式2+1中第一个学年,学习者在校内除了要完成公共学习领域课程包括基本的“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大学语文”使其具备最基础的计算机处理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应学习物流人才所应具备的一些基础课程如“‘市场营销’管理学基础”、 “物流基础”、“统计学基础”、“财会基础”等使其具备市场调查、分析、预测能力,具备公共关系能力和会计核算能力,当然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基本技能培养阶段最应该学习的物流的基础课程“物流基础”使学生了解物流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物流,在学习的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物流企业一些基础岗位进行参观、邀请一些企业专家和基层工作人员到学校作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物流专业职业特点、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更清楚的整体认识。

(2)专业技能培养阶段。

专业技能培养阶段主要集中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第二学年,这个阶段的培养体现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工学交替,学习者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主要是利用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在校内学习者要完成“物流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成本管理”、 “物流采购管理”、“国际物流”等理论知识,同时也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仓储运作实训课程“的学习,在校内学习的同时也会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安排,课程的一些模块会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通过这样的工学交替使学真正生具有运输、仓储、配送、资源配置等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门能力。

(3)综合技能培养阶段。

综合技能培养阶段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最后一学年完成,该阶段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该阶段的教学重点旨在通过专业实践和顶岗实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学重点以企业为主导,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资源和数据实施校内实训基地中“供应链沙盘模拟实验”、“国际货代与报关实训”、 “物流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创业模拟实训”等相关教学任务。使学习者更好的融技能培训与理论培训于一体,使学生能够真正具备物流商务处理能力、单证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控制能力,本阶段的培养为学生的预就业顶岗实习、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到预就业顶岗实习阶段时,学生分岗位实施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双重身份(学生与企业员工)完全顶岗,也可根据学生个人发展需求进行转企顶岗实习,为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沈杰.物流管理专业(高职)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7): 38-4.

[2] 钱廷仙.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J].职业技术教育,2008,(3):148-150.

[3] 李玲.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性教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6,(2):79-80.

[4] 平海.国外物流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6,(3):45-47.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篇5

关键词:岗证一体 工学交替 会计专业 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强调“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助推下,各高职院校也应积极探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

(一)多渠道进行专业调查。要了解市场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必须每年进行各种方式、渠道的专业调查。如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对用人单位进行走访调查,了解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还要对工商、税务等管理部门进行走访调查。如笔者所在的河北省一所高职院校根据多年来对各方调查了解到,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是中小型企业,90%的学生从事的是一般性的会计实务工作。从而明确了该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是立足河北,面向环首都经济圈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规模小,会计从业人员少,企业中设置的会计岗位主要是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岗位涉及的业务内容并不复杂,但要求毕业生有从业资格,工作能快速上手、独挡一面。

(二)积极听取行业企业一线专家意见。为保证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适应岗位需求,还要经常听取会计行业企业实践专家的意见。首先要定期召开实践专家座谈会,所聘请的专家必须是来自各行业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工商、税务等生产、管理一线部门,实践经验丰富,对企业实际工作所需人才的要求有明确的认识。通过听取他们对人才规格、课程体系、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意见,从而进一步明确会计专业建设思路,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其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也必须有一线专家参与进来,根据他们对所从事会计工作的描述,对照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标准进行归类整理。确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掌握该岗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再次,由会计专业的任课教师结合会计专业学生的招生层次和学习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进一步修订,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充分结合各方面的意见,河北省某高职院校探索实施了“岗证一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会计相关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以真实的职业环境和业务为载体,按出纳、会计核算等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开展教学;在授课的过程中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整体上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融入模拟实训、顶岗实习,实现工学交替。

二、“岗证一体,工学交替”模式实施现状及其实施难点

(一)“岗证一体”实施情况。“岗证一体”是教学中通过对出纳、会计核算等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确定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并以这些工作任务为内容开展教学。比如,针对出纳岗位设置了《出纳业务操作》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不仅了解了出纳岗位职责,而且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掌握了该岗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授课过程中还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将另一门《会计基础》课程融入《基础会计》课程中。为配合学生考证和工作的需要,还将《会计电算化》课程分为两门课程,在两个学期开设。其中《会计电算化基础》在第二学期开设,主要讲解、练习考证所需模块(如表1)。《会计电算化操作》在第四学期开设,主要讲解、练习供应链等工作所需模块;将助理会计师考试课程《初级会计实务》融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经济法基础》融入《税收管理》、《出纳业务操作》课程。同时,为了与考证时间相衔接,将《税收管理》课程由第四学期调至第三学期(如表2)。教学中根据考试课程的需要增加相应的内容。岗证一体,使学生明白了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又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就业。

(二)“工学交替”实施情况。工学交替是指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交替进行。在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中,突出实践性教学,形成了由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个层次,手工会计处理和电算化会计处理并行,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内外结合、三层双轨”实践教学体系。

1.校内实训。校内实训包括: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在基础技能训练中,加入小键盘录入、会计数字书写、珠算等方面的训练。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加入凭证、账簿、报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的训练;专业技能训练,是在学习了相关岗位课程内容和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开设“出纳业务操作实训”、“固定资产会计实训”、“应收应付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等专业实训,是对主干学科和主要岗位的分项训练,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相关岗位工作。“综合技能训练”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主要体现为对专业的综合训练,包括ERP沙盘对抗训练、会计仿真综合实训(手工账)和会计仿真综合实训(计算机账)(见表3)。在会计仿真综合实训中实行分岗实训,同时并行手工处理和电算化处理。具体做法是:

按内控制度中内部牵制原则,把会计岗位分为会计主管、总账会计、明细账会计和出纳四个岗位,让学生分组扮演其中角色,并定期进行轮换。实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手工实训。实训资料选取小型企业12月份的典型业务,使学生除掌握分岗实训的基本技能外,还全面完整地实训包括会计核算、年终结转及报表编制等内容;第二阶段,会计电算化实训。让学生将上述手工实训资料,带到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进行电算化处理,并通过与手工处理方式的对比感悟两种账务处理环境的差别,为今后从事会计和会计电算化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校外实习。在校外实习过程中,会计专业不断探索实施“实习三阶段”校外实践教学模式,即暑期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暑期实习不限岗位、不限地点,既可以由系部统一安排,也可以学生自选单位。主要目的是通过实习增长学生的人际沟通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真正做到教学相长的人材培养途径。顶岗实习是在第二学年暑假引导学生实习收银、收费、出纳、税务等相关会计工作,通过实习及时发现并弥补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全面提高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强岗位责任感。毕业实习是毕业前的综合实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的能力。完成学生从学习岗位到工作岗位的初步过渡,并为毕业后从事相关行业岗位工作奠定坚实的职业基础。

(三)“岗证一体,工学交替”模式实施难点。一是会计专业学生人数多,而且会计岗位又较特殊,每个单位能够接收实习的学生人数有限,多的有10-20人,少的只有1-2人。人数多客观上造成工学交替实施困难。二是教师知识和能力要求问题。这一模式不仅要求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会计工作岗位职责、技能融合,而且要对实际岗位非常熟悉,这对大部分是从校门到校门的高校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三是管理上的问题。因为会计专业学生人数众多,而且每个企业接受实习的学生人数较少,所以校外实习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如何更好地对实习进行管理,更好保障校外实习学生的安全成为难题。

三、“岗证一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如果高职院校因实习单位少,难以满足学生校外实习的需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一)打造高度仿真的校内会计实训室。由于会计专业学生到校外实习存在诸多限制,因此学校应当建立高度仿真的校内实训室,力求做到环境真实、流程真实、业务真实。所谓环境真实,是指实训室的建设要与企业会计工作环境相一致。会计分岗位模拟实训室的布置要按照与企业相关联的各单位的形式进行布置,分别设置企业、工商、银行、税务四个单位。把课堂变成虚拟企业财务部门的办公场所,使用真实的账簿、报表,同时在实训室的墙壁上也张贴与企业相关的管理制度,努力达到企业真实的情境。所谓流程真实,就是在分岗位实训过程中,学生分组扮演出纳、明细账会计、总账会计、会计主管四个角色,根据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对其进行分工、授权和控制,如出纳签发支票后必须找会计主管审核盖章,然后才能到银行取款,一旦流程错误就不予办理。通过这种真实角色的扮演,帮助学生早日了解企业中会计岗位的不同和相应的职责、作用,使其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需要。所谓业务真实就是必须使用高度仿真的原始凭证来进行实践教学。学院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发真正反映企业会计中典型业务的实训教程,通过票据仿真、签章仿真的高仿真业务,使学生熟悉企业真实的原始凭证,实现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的无缝对接。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岗证一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既精通会计理论知识,又具备会计的职业能力,还要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因此,教师的组成尤为关键。学校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从行业企业一线引进具有中高级会计职称或具备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兼职教师,担任会计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现任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专任教师定期或轮流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兼职、培训,以此来提高专任教师的专业技能。总之,高校应努力建立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建立多功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结合学院自身的条件,由学院出场地、出资或学院出场地、若干名专业任课教师出资组建财务咨询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创一种新型全真实践教学模式。公司对外开展各种记账、财税咨询等业务,对内作为学生的实践实训基地。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公司实践,让学生真正参与企业实际会计工作,训练学生的实战经验。公司由专业任课教师负责业务指导。在专任教师的工作安排上需要学院出台政策予以支持,如本学期专任教师在公司上班,就可冲抵课时,不再安排系部的教学工作。这样既解决了学生校外实习的难题,同时也增加了任课教师的实践经验。S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创造性人才特征与教育模式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0,(6).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学改革;职业素养

在土建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领域,孟胜国提出土建类专业建设与改革必须以行业为依托,构建适应学生实际情况、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体系,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1]。陶红林提出了具有行业特点的“高职土建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展示了实践应用中所取得的实际效果[2]。景海萍提出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模式、三方考核制度和校企共建教学团队等培养建筑工程应用性人才关键要素[3]。许成祥等对土建类专业生产实习模式现状与弊端进行了分析,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采用“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模式,利用企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培养企业需要的、满足岗位能力要求的高技能人才[4]。陈红秋等提出了“面向农村、面向乡镇建筑企业、面向工程建设第一线”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考核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的建设性意见[5]。

鉴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以及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为更好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满足广西建设行业企业需求,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培养建筑业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2011年底我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作为“特色引领型”申报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依托该项目建设,专业团队按照服务和发展相结合原则,专业建设形成基于“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师资队伍素质双师化、学生职业素质素养提升双通道,校内外实训场所双交替,学生毕业双证书”的“五双”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同时,为区域建筑业培养一批优秀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提升了专业服务社会能力。

图1基于真实工程项目建造过程为载体的工学结合的

“五双”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合作双主体

专业根据企业规模,采对企业进行分级分类,本着“联大,引中,服小”的方针,开展校企合作。与区内最大行业协会广西建筑业联合会、区内龙头企业广西建工集团开展合作,开展了开展建筑业高职人才模式改革和高职课程标准的开发,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将企业规模一般的,如南宁天朗工程检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成立建筑材料检测中心,引进广西建设项目管理中心工程成立工程造价咨询工作室,初步形成了“校中企”模式。针对小微企业方面,专业主要采取技术服务、合作就业等方式进行合作。专业教师团队成立工作室,针对企业实施的项目,专业教师带领专业学生参与其中,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同时,为满足小微企业人才需求,专业将学生顶岗实习部分安排在小微企业,学生在小微企业得到锻炼,企业获得需求的人力资源。实现就业合作。通过上述方式合作,合作企业数量总量达到28家。专业实现在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共享、课程开发和建设等取得了一定成果,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一定提升。

2师资队伍素质双师化

一方面,在校内专任师资团队建设中,既有经验企业的人员,也有刚参加工作年青教师,对于年青教师采用下企业锻炼方式,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针对企业派出的专业人员担任课程授课的,由专业团队派出专业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开展帮扶,提升企业人员授课能力。此外,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还提供了一批优秀员工进行师资共享,每学期保证一定数量员工到校任教,促进了教师团队内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的交流。

专业经过2年建设,专任教师人数由原来的22人,增加到现在的28人。教师参与各类培训和进修次数达到50人次。教师的职称明显提升,副高及以上职称人数达到13人,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3人,到企业挂职锻炼达到46人次,教师双师数量达到23人,双师素质明显提升,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超过80%。师资总体水平得到提升。

3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双通道

在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的教学过程以真实的校内在建工程项目为载体(校内会议中心项目和建筑工程技术综合实训体项目),开发建设6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先通过虚拟仿真现实软件在课堂进行教学,然后再将学生带到项目建设现场实地教学,通过两种环境和途径的教学和训练,这学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升了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提升职业素养。

4校内外实训环境双交替

鉴于建筑行业技术性强,实践性要求与真实工程项目紧密结合。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实习实训场所在校内实训基地和真实工程项目现场交替。在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完成专业课程的基本实训,在校外真实工程项目现场完成认识实习、顶岗实习、工作试用。认识实习是在第一学年暑期2周内完成,顶岗实习在第二学年暑期至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寒假完成,在第六个学期,学生基本能胜任岗位工作,开始领取工作薪水。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的同时,建筑施工管理经验得到不断丰富。

5学生毕业双证书

学生除正常修学分取得毕业证书,还要求有一个职业资格证书。为实现毕业生能力能达到建筑业能力需求,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主办的建筑业“员(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机械员、劳务员、资料员)”岗位资格考试,必须取得一个岗位职业资格证书。2013届毕业生双证获得率达到96%以上。就业率达到95%,就业对口率达到96%。就业质量好,学生平均薪水达到2300元以上。

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企业合作意识有待提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所需的配套制度需进一步健完善;其次,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实践时间,2012年专业形成的人才培养课程方案,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一个艰辛的颠覆性改革过程,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等体现改革成效的指标生成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需要进一步收集信息和总结提升新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孟胜国.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J].中国建设教育,2007(09).

[2]陶红林.高职土建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3]景海萍.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4]许成祥,曾磊,刘昌明.土建类专业“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05).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篇7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其人才规格目标区别于普通高校,职业性与行业性是它的重要特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出的学生应该具备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等。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仅靠有限的校内课堂教育资源难以胜任,甚至传统的“课堂+实践”的工学交替模式也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只有将课堂直接搬到企业,建立“场中校”,实现职场与课堂的互通,才能更好地达成目标,真正实现校企融合、学做一体、开放办学。所谓“场中校”,是指在合作企业的施工现场设立可移动教室、工艺流程式实践点等教学场所,确保对一个自然班的学生能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教学,并提供满足数量要求的顶岗实习岗位。作为一种新型的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模式,它为工学交替提供了具体的工作任务、真实的学习场景、完备的实践实训设备及辅材,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的工学交替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资源匿乏、时空分离、情境不对称等系列难题,为工学交替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了物质基础。

工学交替在表现形式上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实训工作交替进行,遵循“知行合一、产教融合”的基本思路,完成理论与实践相互检验、协同旋进的过程。“场中校”的建立确实为工学交替创设了不可多得的设施与条件,有效地提升了工学交替教学的实施平台。但任何事物只有做到软硬兼容、内外兼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价值。这对施工现场的工学交替提出了客观的要求。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工学交替”的研究颇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其传统意义上的概念、内涵和组织管理方式的论述,而对于在“场中校”模式下如何开展施工现场工学交替教学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尝试借助四维度理论,结合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长期的“场中校”建设与管理实践经验,构建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理论层面构建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四个维度

“四维空间”是由通常的三维空间和时间组成的总体,它呈时空流动性,被X,Y,Z和时间T四个维度共同确立。从广义上讲,维度又可以理解为事物“有联系”的抽象概念的数量,四维就是四个有联系的抽象概念的有机组合。“四维度理论”要求我们认识宇宙万物都必须从这四个维度去探索和实践,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教学实践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人力、物力、组织、管理等方方面面。从理论层面构建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四个维度,对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尸经过前期大量的理论研究和企业、行业的实践调研,提出了施工现场工学交替必备的四个核心维度:教学任务维度、工作项目维度、双配师资维度和教学实施维度。根据四维度理论初步构建得到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四维空间模型。

维度一:教学任务维度(代号X)。教学任务是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纲领性文件,以课程的总体目标为依据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教学任务的具体内容建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基础上,它直接决定着工作项目的选择、双配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场中校”模式下的工学交替在教学方式上实现了“现场即课堂”,而课堂的授课内容又完全取决于学期的教学任务安排。因而,选择合适的专业、合适的课程和合适的时期开展工学交替就显得格外重要。

维度二:工作项目维度(代号Y)。工作项目是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平台支撑,通过选择合适的施工项目或项目群,实现与课堂内容、课程体系的无缝对接,将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场中校”模式下的工学交替突出“项目即教材”的特点,以项目的真实资料为教材,实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维度三:双配师资维度(代号Z)。双配师资是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基本保障,通过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1:1的比例配备开展专业课教学,实现校内外教师的合理分工和师资互融。“场中校”模式下的工学交替施行“工程技术人员即教师”的理念,校内专业教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的授课,企业技术人员包括项目部经理以及施工、监理、造价等相关专业的工程师负责专业课的实际化教学和应用化教学。

维度四:教学实施维度(代号T)。教学实施是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教学过程,通过双配师资的协同合作,分解教学任务,匹配工作项目,按照制定汁划、执行作业、检查控制和考核处理的形式组织教学工作,并注意随时调控教学进度以顺利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场中校”模式下的工学交替秉持“操作即考试”的原则,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岗位能力结合起来,以企业评价为重点,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共同考查学生的职业素质。

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构建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四维度教学模式

1.四维度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模型。

(1)模型的构建。

以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四维空间模型为基础,结合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在“场中校”工学交替教学实践中的研究和探索,进一步构建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四维度教学模式(参见图之)。

 

(2)模型的内涵。

在四维度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模型中,X,Y,Z和T分别代表工学交替教学实践的四个维度:教学任务维度、工作项目维度、双配师资维度和教学实施维度。教学任务维度x可按计划进度分解为X1··· ···Xn, Xn以课堂教学任务的形式表现;工作项目维度Y对应教学任务维度X的内容而设立,并且细分为Yl··· ···Yn。Yn以项目工作内容的形式表现,它与教学任务维度的Xn一一对应;双配师资维度Z包含了校内专业教师Z1和企业技术人员Z2,两者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协同合作、相互融合。教学实施维度T重在整合对应的理论知识点和实践工作面,建立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学习模块。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按简单到复杂的逻辑关系,制定教师工作计划和课程实施方案,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融合到“做”上,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螺旋递进式工学交替,使学生学习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不断提升。

2.四维度教学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场中校”当中的应用实践。

由四维度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模型可知,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四大维度各有特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缺一不可。以四维度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为指引,充分把握四个维度的内涵及逻辑关系,对开展“场中校”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工学交替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场中校”的运作为例,阐述工学交替四维度教学模式应用的具体举措。

(1)教学任务的重构与分解。

首先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审定。教学任务的具体内容取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在“场中校”模式下的校企双主体合作必然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予以重新审定。组织专业教学团队对浙江20多家企业进行系统调研,深人了解企业需求并充分论证,与典型企业合作开展了工程管理岗位结构分析,共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教师及行业企业专家集体制订审核,并且在实施中实时调整,充分体现企业和行业对建筑工程管理人才能力培养的最新需求。

其次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建构。在设计思路上,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的需求展开,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最后建立起适合企业、行业及社会需求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根据岗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需要,专业人才的培养分为工程技术应用、工程经济分析、工程项目管理三大学习工作包,每一工作包所包含的具体课程在内容上按照知识点界面设立学习模块。在课程开发上,由校企双方互派企业技术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共同构建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体现工学交替的课程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共同开发了多门专业课程,如“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与施工”、“建筑工程计价”等。

最后是教学任务的重构与分解。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重定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的重构。根据教学任务维度的基本内涵,可以把课程的教学任务分为学期教学任务和课堂教学任务。准确有效地把学期教学任务分解为课堂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模块化和衔接化是工学交替教学设计的关键。如“建筑工程计价”课程的教学任务可按照土建工程的基础、主体、屋面、装修等分部工程的形象进度划分单元模块,再对各单元模块按照分项工程的划分标准进行分解,再根据各分项工程的特点和相关性予以聚类组合,最终形成相对独立又前后衔接的课堂教学任务。

(2)工作项目的选择与匹配。

首先,工作项目的选择归根到底是做好合作企业的选择。高职院校需要在综合考虑工学交替所需的项目类型、大小和进度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具备此类条件,同时合作意愿又强,规模、资源、能力和影响力等都属行业一流的品牌企业作为“场中校”的合作对象。,鉴于这样的理念,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选定了浙江五洲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企业,与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签订了合作协议,成立了浙江省影视制作中心工地“场中校”,使人才培养有了基地保证、师资保证和实践保证。

其次,工作项目内容的分解必须与课堂教学任务相匹配。教学任务是总纲,决定了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工作项目是现场教学任务实施的载体,应遵循职业能力培养规律,科学分解项目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地实现项目实际生产任务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对接,进一步提升工学交替教学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浙江省影视制作中心工地属于省重点项目,该项目群包含了多个大型单项工程项目的建设,从根本上满足了现场教学所对应的工作项目内容需求。“场中校”刚建立并开始实施的时候,有三栋大楼正在施工。“建筑工程计价”课程前四周的授课以第三栋大楼基础部分的工作内容为载体,第五至第十一周的授课以第二栋大楼的主体结构和屋面所包含的工作内容为载体,第十二周至期末的授课以第一栋大楼的装饰装修所包含的工作内容为载体,充分保证了整个课程课堂教学任务的实施都有相应的工作项目内容模块与之一一对应。

最后,把工作项目的真实资料转化为现场课堂教学的辅助教材。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每一阶段都会形成相应的技术资料、财务资料和综合资料,由双配师资和学生骨干共同围绕课程教学任务对这些真实资料进行有目的性的整合、编排和设计,使之转化为课堂教学可以参照和使用的辅助教材,将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协助企业完成了工程项目资料的特色化管理。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教学团队最终整理形成了《浙江影视制作中心建设全过程综合资料汇编》,其每一章节都包含了项目真实的技术、财务和组织管理方面的资料,有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为以后的案例教学积累了宝贵的原始材料。

(3)双配师资的分工与合作。

首先,做好双配师资人选的确定。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因素,“人”在推动事物发展中起着最积极最主要的作用。“场中校”模式下的工学交替教学要顺利和有效的实施,除了应具备基本的物质条件外,关键还在于双配师资人选的确定。作为高职院校,必须选配优秀教师领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作为企业方,选派的技术人员必须是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且具备一定教育教学能力的人。这里特别强调企业技术人员的教育教学能力,只有高级职称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在选择人选时应重点考虑这个问题。

其次,对双配师资进行合理化的教学分工。在工学交替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有着明确的分工。一般由校内专业教师负责教学任务的分解、课堂教学内容的确立、课程理论部分的授课以及学生的日常管理;企业技术人员负责工作项目的对接、课程实践部分的授课以及过程性的评价。如“建筑材料与施工”课程的教学,由校内专业教师从理论层面讲授材料的名称、特点、力学性能以及在实际施工中的应用等知识,然后由企业高级工程师带学生了解现场材料的堆放、管理和用途,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体验材料的基本性能,对材料在施工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深人的分析。

最后,实现双配师资教学实践的合作与共赢。虽然校企双配教师有着明确的分工和职责,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秉承分工不分家、精诚合作、开拓创新的基本精神开展各项工作。校内专业教师普遍存在实践经验缺乏、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问题,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扶持和帮助下可以获得个人能力的有效提升,从而更好地协助企业人员现场实践教学。而企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专业技术高但教育教学综合素质不够的问题,采取学校补助、企业奖励等举措调动企业技术人员加强个人学习与进修的积极性,通过校内专业教师授课技巧的传授,着力提高企业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企业拥有高素质的培训师队伍,真正实现校内外双配师资在工学交替教学实践中的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

(4)教学实施的循环与递进。

首先,把理论知识点和实践工作面整合成为学习模块。将模块理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其基本含义是:将一门学科中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组合成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模块教学中学生是主动学习者、自主建构者和积极行动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引领者。施工现场工学交替教学活动的实施关键在于双配师资能否通力合作把教学任务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和实践工作面整合成为相对独立的学习模块,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适宜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需要学习什么,并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

其次,制定教师工作计划和课程实施方案。工作计划即授课计划,课程实施方案即教学实施的技术路线。工作计划的制定需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以及工作项目实际进展情况综合考虑,工作中的各项关键节点和时间节点在计划中应表述清晰、有据可循。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工作计划,如遇到特殊情况需调整,应立即执行变更,并对变更后的影响做深人分析。课程实施方案是对工作计划执行路线的具体反映,它进一步明确了各项工作的执行内容、执行人、执行方式和执行效果评价方法等关键内容,为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实施提供了有迹可循的脉络和操作思路。

最后,利用PDCA循环阶梯式提升改进教学质量。PDCA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指的是按照制定计划(P)、执行作业(D>、检查控制(y)和考核处理(A)的形式组织实施教学工作。PDC: A在模块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一个模块可以是一堂课、一个小的学习点,一也可以是一个单元的知识,或者几个单元的组合。通过课堂教学任务螺旋递进的设置和安排,最终实现工学交替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场中校”模式下的工学交替,按照过程评价与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企业技术人员、校内专业教师和学生等多方共同评价,构建了学生技能、职业素质双元评价体系,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考试方式。

四、结语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篇8

[关键词]订单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020-02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职业院校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学校将人才培养方案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紧密对接,实现针对性的岗位技能学习,在学历教育阶段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将课堂搬入就业岗位,定向实施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校企深度育人合作培养模式。工学交替是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实际需要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学校的理论学习与在实习岗位的实践教学交替进行的高度职业教育形式。“订单式工学交替”则是一种校企合作、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以工作导向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工作导向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为出发点,构建以工作导向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它依据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将学科与课程的理论体系重新构建,重新进行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容、课时的安排。

职业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是“订单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一切教学组织都建立在职业岗位分析、工作技能要求分析的基础之上,知识结构因工作导向的不同呈现模块化特征。教学计划、课程体系需要由企业共同参与制订,只有如此方能实现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高职工学交替校外实践环节一般安排在第二学期2周、第三学期8周、第四学期8周、第五学期10周、第六学期16周。在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校内专业教师将会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生产技术人员共同探讨,结合生产实际,对照职业岗位进行专项能力分析,按照生产计划合理安排企业教学,通过对教学计划讨论分析,安排教学实施,顺利推进教学。在教学计划的推进中,也存在企业生产的变化,进而造成实践教学的推迟或提前,而教师一般都是根据企业的年度生产计划及时进行课程的调整,这种情况也造成了知识模块的衔接问题,需要校内教师与企业及时沟通,及时确定合理解决方案。

二、实施集成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模式都是将一门课程以周课时的方式,按学期进行教学,按学期编制教学计划,按学期组织教学任务。但在“订单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每4周将会在企业与学校间交替进行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训练,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时间占一半以上,其中校外实训占时超过80%。如果按照传统学期来组织教学,将造成学习环节出现脱节,不能适应工学交替的实际需要。

集成式教学模式是指按照教学目标将相关联的课程集中在一起讲授。集成式教学模式一方面具备职业培训典型特征,能够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另一方面,在一个较短的周期内集中学习,学生所接触的知识容易得到强化,能够加深记忆。在“订单式工学交替”教学实施中,集成式教学模式最显著的优势为:及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需要的变化,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集成式教学模式对于专业教师来讲,可以在完成教学任务后,与学生一起驻厂指导,深入生产一线,及时解答学生在生产中的问题,准确把握专业发展方向,提升自身实践工作经验,提升现场教学能力。

三、形成讲义式教案和校本电子教材

传统教学模式中,一套教材对应一门课程,课堂讲授通常围绕教材进行教学组织,不关注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岗位的关联性,不关注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致性,这是当前绝大多数高职教育教学中比较普遍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学与企业的人才岗位技能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都追求理论的完整性、学科的系统性、知识的连贯性,但这样的教材对于“订单式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讲,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交叉知识的不足、设备操作指导不足、加工工艺中解决问题的知识不足、与企业生产结合度不足,造成高职教学难以与企业的需要完全契合。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讲,教师应当脱离教材的羁绊,摆脱教材对学科体系的束缚,将教材作为参考书,围绕职业岗位要求,从参考书中抽出岗位所需知识,形成不同职业岗位的教案与讲义。只有这样,才能按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实现对高技能人才的技能培养,而不是等到学生毕业后再一次重新学习。在“订单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教育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一定要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打破单一的教材体系的束缚,形成讲义式教案。

由于就业岗位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及时对课程的课时安排和教学侧重点做出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和学生的职业岗位情况进行适度的调整,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理论和相对次要的内容删减与压缩,对教材没有讲解的却实用性很强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化和扩充,与同类教材的知识进行整合。讲义式教案充分体现了专业教师对职业岗位的理解,对社会发展需求的归纳总结能力,体现了专业教师对知识的整合重构能力。专业教师的知识归纳整理能力表现在对职业岗位要求知识的融合,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知识的接纳能力,表现为对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理念的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了解和感受到知识的价值、职业的认同,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提升教学的效果。

讲义式教案要求专业教师跳出教材的内容,对内容重新进行梳理,将不符合专业岗位的内容丢弃,将其他教材中满足教学需要的内容吸收入讲义,围绕岗位需求将知识内容重构,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操作与实习中。

四、建立以专业教师为主的班级管理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班级管理教师应该在学生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方面发挥引导作用。“订单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班级管理包含在校期间与企业实习期间的教学管理。职业技能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应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教师作为班级管理教师,既需要负责班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专业学习,又要辅导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当学生进行企业实习实训锻炼时,班级管理专业教师也应随班进驻,不仅负责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也要承担教学实践中专业问题的指导和问题的解答。由于教师与学生共同工作与生活,专业教师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熟悉班级每个学生专业的职业发展状况,这样利于专业的针对性培养与辅导,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也有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感情,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五、建立全过程,多元化课程考核体系

过程性考核是站在学习的全过程看待学生的学习成效,打破考核时间与考核空间,将考核贯穿在实习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过程性考核的重心在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以及实践任务的完成情况,它贯穿于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职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是综合素质的要求,所以对学生的考核也应该是多元的,不能用统一的考核模式或标准去看待不同岗位学生的学习成效。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以不同的考核手段和方式去衡量不同学生的学习成效是十分必要的。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学生能否在今后的工作中被认可。因此职业学校学生考核主要应依据校内外两个标准进行。校内考核标准主要依据实际操作能力。校外考核标准主要包括专业技术水平、求职能力、职业生存能力以及创业能力。“订单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将校内标准与校外标准有机结合,在校内学业评价过程中,将传统的课程考试成绩与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结合起来考核。在校外考核中,需要考核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的综合表现,既包含工作岗位上的生产技能水平、操作水平、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创新能力,也包括团队协作精神、同事交往能力、表达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吃苦精神等方面。在评价主体上,由学生互评、企业指导老师评价、驻厂专业教师评价等共同组成。

六、结束语

“订单式工学交替”是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它将职业技能教育与企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实现了将课堂搬到车间,学生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个课堂,实现由学生到学徒的转换,为学生实现就业岗位的平稳过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现了培养企业应用型高技能技术人才的新模式,是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 参 考 文 献 ]

[1] 毕建涛,于秀丽,闫会娟.全过程、多元化基于能力的课程考核体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129-132.

[2] 刘继平.高职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l):23-25.

[3] 石伟平,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7-60.

[4] 陈联.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校企合作式课程开发观[J].大学教育科学,2006(4):46-48.

[5]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23-124.

[6] 陈小波.论订单式培养模式中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J].教育与职业,2006(27):18-20.

[7] 舒莉.工学交替中的学生管理问题探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3):22-24.

上一篇:师范专业顶岗实习总结范文 下一篇:实习幼师工作岗位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