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研究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22:06:46

工科研究生论文

工科研究生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作者简介:李良碧(1971-),女,江苏镇江人,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海洋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江苏 镇江 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船舶制造工艺力学》立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23-02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增长很快,除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近几年更是增长显著。如何既达成培养目标,又能满足不同生源的需求,同时在培养质量上又有保证,[1]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质量问题目前已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定位是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有区别的。[2]

国外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也开展得颇为广泛。美国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为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实用型人才,有效地满足了社会对这一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其办学规模和专业分布也不断扩展。美国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所占比例至20世纪90年代已达到全部硕士学位获得者总数的55%以上,而且涉及众多专业领域。[3]国际上专业学位硕士数量远多于学术型硕士数量,我国专业硕士教育在数量上仍处于劣势,与国际上75%的格局仍有不小的差距。[1]段丹等[4]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具有职业指向性和专业性等特点,提出了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全程式和个性化职业指导体系以提升培养质量。许长青[5]以华南地区研究型大学为例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发展作了相关评估。

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企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社会急需大批高质量和实践能力强的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本文将从生源、导师、课程学习、论文选题、论文阶段检查和答辩阶段这几个方面来阐述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原因,探讨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的保障

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数是由于分数达不到学术型研究生的要求而选择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他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内容和培养模式不是太了解,学习的动力较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足。为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的质量,应做好以下两点工作:

1.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的筛选

在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时,首先应严格按照国家招生政策把好初试和复试关。除了应达到初试成绩外,对其进行面试时应着重关注学生对本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体系是否了解,对自己的定位是否合适,是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不同之处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因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而带来今后就业及继续攻读更高层次学历可能带来的影响有一定心理上的准备。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进行硕士论文阶段工作时,论文研究内容一般会与相关企业需求有一定的联系。例如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一年级读完相应的课程后会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在二年级时进入相关船企进行与实践紧密相连的论文研究,学生有较长的时间是在相关企业里度过的。

2.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宣传工作

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工作就是向考生宣传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内容和培养模式,特别是在实践环节培养上的优势。其中一些优秀的学生可结合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以积极的态度来报考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这些考生一般都能在今后的课程学习、实践培养、与企业进行合作项目及学位论文方面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好相关课程、较好地完成相关实践任务、做好毕业论文。

所以,积极提高生源质量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提高的途径之一。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质量的保障

导师在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除了应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工程背景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大多数高校一般是以校内学术型导师为主,这样使得他们在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时还是按照学术型研究生原有的模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些只是在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时略微偏向于工程实践的课题或者根本就没有区别。因此,需要从以下几点来关注导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问题。

1.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选拔

为保证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资格的选拔也非常重要。在校内导师选拔中,具有博士学位和副高职称的年轻导师一般建议有一年工厂的实习经历。我校船海学院年轻教师到校参加工作后一般都安排他们进入船厂或海工企业实践一年或半年以上。所以,当他们获得导师资格后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中年指导教师们一般选择有横向在研项目的或有相关企业经历背景的教师。同时积极鼓励指导教师走进企业,全面提高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能力。

2.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与校外导师

同时可聘请校外老师来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指导。校外导师除了必须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经验,还必须有指导学生的经验和能力;校外导师应参与教学实践、项目研究和论文指导等多个教学和实践环节。校内导师承担部分教学工作,不仅教给学生们理论知识,而且要传授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能力。我校船海学院根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要求所有校内外专业学位硕士导师既有硕士人才培养的经验又具有一定的企业工程实践经验。

3.加强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的指导

加强导师对论文的指导对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还是导师。导师的学术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论文质量的高低。将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优势结合起来共同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才能更好地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的水平。

随着近几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的增加,导师所带学生也大量增加,校内导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往往承担者教学、科研课题研究及部分行政工作;校外导师不但要充分保证在企业的工作时间,还要顾及对学生的指导;这些势必造成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时间偏短,常常导致论文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因此,导师应明确指导责任,预留足够时间为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及时和适量的指导,同时管理部门可下达阶段考核点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跟踪。并且管理部门也可以定期与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交流座谈,解决学生在各阶段遇到的困难,及时与导师沟通或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4.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

可以通过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来弥补一些年轻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上的不足。在校内,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指导教师由于一般都是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中走出来的,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缺乏相关经验。因此,在导师团队有经验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年轻的指导教师能很快看清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指导水平。因此,组建导师团队对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极其有益的。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保障

课程质量的保障是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密切相关的。教师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创新意识以及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1.组建多层次课程教学平台

组建好多层次课程教学平台是比较重要的。首先构建基础理论教学平台。一些数学等基础课程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是比较重要的基础课。其次是专业基础课,例如我校船海专业所开设的高等结构力学和高等流体力学等,学好这些专业基础课也是学好专业的前提。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的补充,针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学生可选择相关课程进行选修,为论文的研究和撰写做好必要的准备。

2.注重课程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课程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工程项目教学、讨论互动式教学等方法;任课教师可根据培养目标和当前工程界热点问题并结合教师科研项目的实际案例,增设补充教材,开展学科前沿、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专题讲座以及实践课程,及时对不合理的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目的。

四、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选题质量的保障

当前高校研究生导师中很大一部分主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而直接解决企业生产实际的课题比较少。他们习惯于指导学术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所以选题一般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常常将专业型研究生当做学术型研究生培养。[6]因此,研究生导师应通过承担横向课题或与企业联合培养等手段来对专业型研究生的论文进行合理选题。

1.论文选题的实践性

论文的选题首先应强调实践性。选题主要来自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指导教师在选题时应依据本学科的发展前沿,以导师在研的横向科研项目为背景写学位论文,确保所选题目很好地与工程实际相联系,注重将实践和理论提升并结合,因此论文的成果对生产实践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影响。与科研项目相关联的论文选题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把好论文开题关,对选题的工程实践意义进行审核,对于实用价值差的论文必须重新选题和开题。

2.论文选题的创新性

论文的选题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某一问题的解决除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外,同时还需要一些新的方法和新的思路。而且方法创新的研究更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从总体水平来看,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创新性的要求可以较学术型研究生有所降低。

因此,科学合理地选择专业学位论文题目是高质量学位论文是否能完成的前提。

五、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阶段质量的保障

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开题后,除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论文的研究和撰写,阶段检查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质量保障上也非常重要。选题后首先要进行开题阶段汇报,此时相关学位论文评审教师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的题目及内容进行评审。这个环节是学生是否能顺利开展论文的前提。

1.论文开题

学生在论文开题之后一般就可以开展论文工作。在论文进行过程中,学生除了要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其论文进展外,学生们之间也可开展定期的小型学术交流,这样可获得他人的工作经验,有利于论文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成。一些国外高校的研究生在开题后一般自发组织定期的小规模学术交流活动,学生们之间互相交流和学习,不同学科之间有时可以产生新的思路和观点,这对高质量完成研究生论文是有非常有帮助的。

2.中期检查

对论文开展过程中的中期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重点关注在开题阶段出现问题的研究生。同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否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位论文进行评估。中期论文检查小组与论文开题小组的评审教师基本保持一致,这样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论文的进展情况和完成质量。

因此,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在各重要阶段进行论文检查是提高论文质量的保障之一。

六、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答辩阶段质量的保障

学生经过论文的开题及中期检查,最后到达学位论文的答辩阶段。这也是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后和最重要的阶段。

1.论文答辩前

在论文答辩前,研究生所完成的论文一般须由两名同行专家评阅来判断是否达到了所申请的学位水平。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都已采用外审匿名评审制度,这种方法对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非常有效的。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审上,已有部分高校开展了匿名评审制度。它们的形式各有不同,有的是两个内审匿名评审;有的是一个外审匿名评审,一个内审匿名评审;还有的两个都是外审匿名评审。因此,要很好地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质量,论文评审制度逐步过渡到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一样,都采用外审匿名评审制度是比较关键的途径。

2.论文答辩及评价

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答辩小组的成员应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区别。特别是一些在企业完成论文学生的答辩小组成员应至少有两名以上相关企业高级工程师参加。其论文质量应以应用理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优劣作为其评价标准,论文的创新性可作为次要评价目标,这也是与学术型研究生论文质量评价的区别之一。

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论文的最后阶段严格按要求把关和采用合适的评价体系,这对提高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君,高世乐.多管齐下全面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12):10-11.

[2]李扬.对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11,(5):16-17.

[3]郭长义,王凤玉,欧桃英.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2,(6):112-116.

[4]段丹,林洪.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指导体系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50-52.

[5]许长青.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发展评估报告:以华南地区研究型大学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2,(3):93-100.

工科研究生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论文模式

当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中,研究生培养方式已分为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两种类型。基于工程实际的切实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正在快速发展,将成为今后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这对工科专业研究生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因此,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论文选题、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有所不同。因此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和论文选题进行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应用型、创新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教育部文件明确要求要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的转变,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每年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数都在50万人左右,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从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趋势来看,大量毕业生特别是工科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走向社会实际的工作领域。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在基础理论、整体素质、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培养规划,使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专业领域工程研究、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管理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论文选题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不能完全照搬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需要把握好诸多环节。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设置相关课程,加强基本技能培训,特别要加强工程领域的实践环节。对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课题研究、论文写作与答辩等都要有不同于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内容。其中学位论文选题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核心环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背景和发展方向,科学选题,尤其要定好研究方向和内容。选题的质量和方向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业前景。如果选题没有新意,那么论文写作内容也只是重复前人的工作。同样,选题如果脱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际,研究内容太理论化,那么也就无法达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预期目标。因此,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论文的选题,要从提升实践创造能力的观点和视角来思考,选题既要考虑到科学性、先进性,也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目标要求,确定具有一定难度的实用性课题;既要有理论分析,又要有实践验证;选题应为本学科、专业或工程实际等方面具有实现该课题的基本物质条件,并经过努力能按期完成。

三、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模式研究

1.论文选题范围

一般情况下,研究生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导师已有课题确定选题。依据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选题,在研究经费、实验条件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保障,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导师的科研工作相融合,为学生顺利完成论文提供较好的研究条件。二是结合工程实践进行论文选题。从工程实践中提出研究课题是专业学位研究生选题的重要来源之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解决工程实践的现实问题,学生在深入实践、广做调研的基础上,能够确定现实生活或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提升自己理论水平的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提升,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三是与企业联合培养确定论文题目。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选择企业亟须解决的技术难题作为论文选题,这种选题不仅可以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会设计、研究与实际制作,培养他们从事科研、学习的基本素质和开创性的科研能力。

2.论文选题模式

从生产实际出发,工科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研究类学位论文,如应用研究论文,也可以是设计类和产品开发类论文,如产品研发、工程设计等,还可以是针对某个工程领域的软科学论文,如调查研究报告、工程管理论文等。根据多年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体会,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具体可从五个方面进行选题。

(1)产品设计研发类论文。研究内容来源于生产实际的新产品研发、关键部件研发以及对国内外先进产品的引进消化和再研发,包括各种软、硬件产品的研发。要求遵循产品研发完整的工作流程,采用科学、规范、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研发产品。产品达到行业规范要求,满足相应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性能先进,有一定实用价值。

(2)工程设计类论文。该类题目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技术经济、人文和环保知识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大型设备、装备及其工艺等进行设计研究。要求按照工程类设计规范必备的辅技术文件,包括工程项目概况、所遵循的规范标准、技术经济指标等。综合运用工程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技术手段、技术经济、人文和环保知识等对设计对象进行分析研究。

(3)工程应用类论文。该类题目直接来源于工程领域实际问题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应用性研究。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命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定性或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实验方案合理,数据翔实准确,分析过程严谨。研究成果能解决特定工程实际问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

(4)工程项目管理类论文。该类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工程任务,可以研究专业领域的各职能管理问题,也可以涉及专业领域的各方面技术管理问题等。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工程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工程项目管理问题研究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实地调查、定性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资料和数据来源可信,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并具可执行性。

(5)调研类论文。该类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工程和技术命题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提出命题,发现本质,找出规律,给出结论,并针对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调研的命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实地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资料和数据来源可信。给出明确的调研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

四、结束语

工科研究生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程应用能力;翻转课堂;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双导师;人才跟踪评估反馈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43-03

一、信息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教育部2009年明确指出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应用,为企业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信息学科研究生的培养重心由原来的学术研究型人才正在向工程应用型人才转变[1]。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各大高等院校纷纷创建信息学科相应硕士点和博士点,我国信息学科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在信息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研究,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个人学术能力的提高,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研究生专业知识面狭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不强;研究生的职业道德不高,缺乏诚信,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具有工程背景的研究生导师的稀缺;校企合作没有真正深入地合作[2]。

2004年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常州大学一直致力于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探索研究,逐步形成了以CDIO为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思维活跃、发展潜力大、具有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是常州大学信息学科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二、全方位、多角度对信息学科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进行改革和探索

1.全面修订信息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树立工程观念,创新培养模式和教学理念。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信息学科高层次高素质工程应用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信息学科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和创业能力,常州大学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围绕研究生素质拓展、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以拔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信息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培养突出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定位,以优化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对2013年制定的信息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培养方案更能突出信息学科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程能力、科技英语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以项目案例为载体,开展研讨式教学。基于CDIO模式的信息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应注重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融合应用和课程的综合化,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导向,以实用性、创新性、综合性项目为载体,训练研究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信息学科的研究生,不再适合传统的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研究生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切实可行。研究生导师以专题的形式要求研究生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和文献,以报告会或研讨会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促进研究生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经常举办研究生学术会议或学术沙龙等活动来促进研究生对学科前沿、学术动态的了解;定期邀请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对研究生进行讲学和授课;利用高校与国外高校的国际合作项目,组织研究生短期访学和出国联合培养来增加视野、拓展研究生的学术思维。

通过组织研究生开展创新实践与学术交流活动,开拓了研究生的创新视野,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实践潜能,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应用意识,提高了信息学科高层次创新工程人才的整体水平和培养质量。

3.加强政校企深度合作,设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全面构筑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平台。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是培养具有工程能力高层次人才的有效途径[3]。深入推进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常州大学与设站企业共同建设的研究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目前常州大学信息学科已拥有2个省级工程中心、2个常州市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7个校级科研机构。

同时,常州大学与各企事业单位进行双方共赢的合作,达成校企合作战略,研究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接受企业的文化熏陶,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锻炼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了科研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了信息学科研究生工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了高层次人才的社会竞争力。对研究生奖学金进行评定时,向承担过企业项目,有专利发明申请,完成产学研课题的研究生倾斜。

在政校企深入合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建设投入经费的匮乏;管理经验的不足;观念的误区等。产学研平台的创建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财政支出、制度保障,离不开企业对培养高层次工程应用人才的积极参与,离不开高校高瞻远瞩的深思熟虑,离不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工程能力的认可和支持。积极发挥各方力量,形成利益共同体,政校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研究生工程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

4.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负责,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信息学科研究生的工程研究水平和工程素养。导师指导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导师作为培养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在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过程中占据主导作用。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选聘企业中有强烈责任心的高级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吸收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者专家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群策群力,共同承担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实践证明,双导师制对于研究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增加了研究生的实践工作经验,缩短了研究生创业就业进入社会的适应期限,提高了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工程应用能力,推进了产学研更好地实现有机结合。

随着高校研究生队伍的不断壮大,研究生导师在具体指导实践时也存在着各种问题:指导时间偏少;指导缺乏有效性;部分导师的责任意识薄弱;导师的指导水平参差不齐等。目前,兰州大学、苏州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纷纷开展研究生导师的培训活动,要求研究生导师关爱学生,严谨治学,规范培养研究生;不断提高导师自身学术水平,在学术诚信方面率先垂范;导师要不断拓展学术思维,为研究生搭建高水平的学术平台。这进一步加强了导师队伍建设,健全了导师责权机制,完善了导师岗位管理,提升了导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导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

5.加强信息学科研究生论文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规范论文的审查程序,保障学位论文质量。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或专业实践的载体,是对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检验,是提升研究生科研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保障[4]。常州大学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理念,来加强对研究生论文的过程管理。南京大学高度重视学位论文评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建立了学位论文评阅和评议人专家库,研究生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宁波大学基于网络的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平台的建设,对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规范工作流程起到积极的作用。法国对工科类研究生的过程培养、论文选题、遴选研究生导师三方面执行严格的淘汰机制。中国科技大学学位论文网络评阅系统的开发和投入使用,加强了导师对研究生的过程指导,规范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制度,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6.创建高层次人才的跟踪评估反馈环节,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就业竞争力。对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建立跟踪评价反馈体系,是目前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提高人才竞争力、实现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创建信息学科高层次人才的跟踪评估反馈环节,对研究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后,由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对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工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承压能力等进行评估和检验,并将信息反馈给高校[5]。高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信息学科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结束语

改革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对信息学科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案例为载体,全面修订信息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加强政校企深度合作,加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完善导师队伍建设,加强研究生论文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创建高层次人才的跟踪评估反馈环节,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探索和改革,以培养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工程应用型人才。信息学科研究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不断学习、研究、探索、实践、总结和优化,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周叶中.目标转换与模式重构: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57-59.

[2]刘建树.浅谈研究生工程教育体系的构建[J].纺织教育,2012,12(1):42-45.

[3]吕建平,崔鹏,魏凤玉.产学研合作培养化工专业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5):260-261.

[4]周文辉,李明磊.基于高校调查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13,(3):59-65.

工科研究生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科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1-0133-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raining Mode of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Based o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WANG Yan-ping, HAN Run-pi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cultivation, the necessity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postgraduates’ training mode based o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re indicated in this paper. This training mode of postgraduates is proposed and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this training mode that is applied to the postgraduates of mechatronic engineering at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is also summarized.

Key words: training mode for postgraduate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许多企业都面临着缺乏高学历应用型人才的现状。当前,在高校研究生大面积扩招情况下,如何将研究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全面提升研究生的业务素质已成为各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传统的研究生培养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强调学位论文的核心地位,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和科研水平不高,于是许多高校都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为研究生进行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利于激发其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升。

1 工科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研究生的培养有别于本科生,重点在于让他们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创新性的技术手段,解决应用性问题,并促使他们深入思考,最终达到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目前在我国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研究生的课题研究不接触工程实际,与国外相比,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只是简单移植、简单分析、简单延伸和简单推理。下面主要从研究生培养过程来分析存在的几个问题。

1.1专业知识不扎实,创新意识不够

随着社会的发展,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考研在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变成了很多本科生的第一选择。这样就造成本科生在最后专业课学习阶段花费很大的精力复习考研,专业课的学习受到影响,到研究生阶段需要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时,需回过头来补习以前的专业知识。另外大部分研究生是抱着理想和对专业的热爱进入到研究生阶段的,但有一部分研究生是为拿到硕士文凭将来好就业的目的而来,他们的学习态度影响其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事,是一个贯穿整个教育阶段的事情,研究生阶段主要是将研究生的培养和社会需求结合在一起,加强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对此进行提升。

1.2传统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过去传统工科研究生的就业以充实高校、科研院所为主。现在研究生的主要就业单位是各种生产企业,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传统工科研究生的课题理论性较强,以理论研究、模拟仿真偏多,缺乏实践检验,在工程素养培养方面存在不足。有的研究生课程不能反映出学科的发展,有的甚至只是重复和延续本科实验教学内容,造成实践环节的内容和形式滞后于学科的发展。对工科研究生的考核指标又过于强调学位论文的核心地位,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激励和引导。

1.3工科研究生实践环境建设不够

随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扩招,国家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但是增加的投入中真正用于研究生的教育非常有限。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实验平台建设有其特殊性、专业性和前沿性,需要的经费会比本科教学更大。目前研究生教育经常面临实验室紧张、实验设备短缺和经费不足,限制了工科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一部分研究生没有条件直接参与实际研究,只能在实验室从事虚拟研究。

2校企合作的意义和合作企业的选取

加强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工科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工科研究生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在高校自身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引入校企合作,可以弥补工科研究生教育经费短缺、实验设备不足、研究课题脱离工程实际的问题。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源资和企业的物力资源,将工科研究生的培养从学校实验室转移到企业研发的第一线,通过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合作企业的选取很重要。企业追求经济效益,而工科研究生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可以在企业进行生产实践与科研训练,如何平衡和把握好这些因数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企业要有很好的企业文化,企业领导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注重研发,愿意为社会输送人才,只有与学校有趋同价值的企业才能长期合作。其次,企业应该具有行业的代表性,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有承担相应技术研发和科学研究项目的经历。最后,高校应该在多方面积极配合企业,支持工科研究生到生产实际中去,帮助企业提升产品的升级换代,将相关的发明专利转让给企业,变成真正的生产力。

总之,只有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才能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急需要的工科应用型人才,才能在工科研究生培养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自主创新能力。

3工科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3.1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

高校应该选取拥有较多项目,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企业作为实践基地。高校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候选单位的实地考察,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实践基地建设规划,既要考虑到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和热情,也要考虑到工科研究生到企业能否适应。高校要考虑课题是否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企业也要提出明确的需求,只有明确了这些,才能够达到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的目的。

3.2校企合作共建工科研究生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企业应该参与到工科研究生理论教学体系的建设中来,这样高校可以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年对研究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为企业实践做准备。尤其,要考虑到每位研究生的不同特点和专业背景,要尽量因人而异地设计一个较好的理论研究方向,从而保证工科研究生掌握扎实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到企业的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3校企合作共建双导师制度

在工科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中,要注重双导师制度建设。积极鼓励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自由申报,由高校组织学术委员会进行评定,给予企业技术人员研究生导师资质。高校通过聘任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工作人员参与到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中来,这样研究生既能顺利完成在校的理论学习,又能在企业里得到很好的工程实践锻炼。

3.4企业项目贯穿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

根据企业正在进行的研发项目或者承担的省部级科研项目,进行研究生的课题设计,在课题设计中要考虑先进性和应用性。在研究生的选课过程中要考虑到课题需要,把课程的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使研究生能更好更快地融入企业的项目中,缩短磨合时间。并且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创新成果不仅能够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还可以将创新成果反映到学术领域,将研究生培养和企业生产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4校企合作培养工科研究生的效果

北京服装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在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方面经过近3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院跟中纺机电研究所和北京迪安帝自动化有限公司签订了研究生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协议书。数名研究生的课题在培养基地已经完成,他们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篇,EI检索3篇。合作企业为每位研究生配备了校外导师,所有研究生都有各自独立的项目研究方向,研究生的研究紧密围绕企业技术难点展开,经过理论分析、实验测试、新产品开发等一系列研究过程的锻炼,不仅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也为研究生论文提供了所需素材。参加了校企合作培养的研究生都认为这些课题的实用性强、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效果好,这些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受到了答辩委员会专家的高度评价。这些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强,有的直接进入培养基地企业工作,有的进入京内国内外知名企业,有的考上博士。

参考文献:

[1] 邸明伟,张大伟,刘海英.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5(7).

[2] 张晓卫.工科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2).

[3] 张翔.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2(6).

工科研究生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盲审效果;探索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76-03

学位论文盲审,就是在论文通篇中隐去学校名称、导师姓名及研究生姓名,并将论文送往相同专业高校的同行专家评阅,并就论文是否达到答辩要求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在返回给学生的评阅意见中,将专家的相关信息隐去。目前,专家普遍认为学位论文“盲审”有助于排除人情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客观公正的评阅,评阅成绩相对比较客观、公正、真实。

一、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的实施

我院自2010年开始从各专业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抽取部分学位论文进行盲审。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学院根据校学位办论文盲审实施办法制定了《合肥工业大学化工学院研究生毕业论文盲审实施办法》。

1.论文送审要求。送审的硕士学位论文封面及扉页需隐去作者姓名、导师姓名等个人信息。由学院研究生办公室送2位校外具有相应硕士点单位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评阅。为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盲审效果,学院在统一收取参加盲审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后,报院学术委员会,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对论文的格式和内容是否涉及作者个人信息等进行形式审查,形式审查合格,且通过“学术不端行为系统检测”,检测结果在30%以内的论文方可送审。

2.合理选择盲审学校和盲审专家。由于我校的工科背景较强,我院硕士毕业论文的领域既有化工理论基础研究,也有化工应用研究,所以在硕士毕业论文送审的学校和送审专家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学校层次的一致性、学科专业的相近性和研究领域的相关性。

3.合理利用评阅结果,形成激励机制。对于评阅结果,导师和学生往往只重视评价不合格的论文。一旦评审专家认为论文已达到要求,同意答辩,往往学院、导师和研究生本人不再重视评阅专家的其他意见和建议,只有没通过的论文,导师和学生才会认真修改。

为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经学院学术委员会讨论,对盲审评阅意见中的评分和评语做进一步的细化分类处理,以促进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形成了补充意见《关于研究生毕业论文盲审结果处理办法的补充说明》。在《补充说明》中规定:“毕业论文经由两位盲审专家进行评阅,结果均为合格但论文评分都低于65分,该论文必须在3个月内修改完成,并经院学术委员会增聘同行专家复审,根据复审结果决定是否受理其答辩申请,未通过复审者应当延期一年答辩。”

二、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的成效

1.学位论文质量有较大提高。通过实施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增强了研究生的“论文危机”意识。绝大部分研究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撰写学位论文,论文质量有了较大提高。2010年,我院首次进行学院盲审制度时,对25位参加盲审的学位论文进行了形式审查,发现90%以上的论文存在撰写格式、图表规范等问题。2011年和2012年学位论文盲审时,同样的格式和规范等写作问题则要少得多。表1所示为我院2010-2012年研究生盲审结果为优良的比例。如图所示,2010年参加学院盲审的研究生论文50份,其中30份结果为优良,优良率为60%;2011年参加学院盲审的研究生论文46份,其中31份结果为优良,优良率为67%;2012年参加学院盲审的研究生论文58份,其中51份结果为优良,优良率为87%。

2.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近年来,受社会环境中“急功近利”风气的影响,一些研究生缺乏科研进取精神,不能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搞研究;部分研究生忙于考博、找工作,不愿承担导师的科研任务,忽视论文研究和综合科研能力的培养。实施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的真正目的就是使导师和学生高度重视学位论文质量,从而加强过程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水平,真正从源头上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最终达到学位论文盲审制度的真正成效。

表2所示为我院2010年-2012年参加盲审的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由表2可知,我院自实施盲审制度以来,参加盲审的学生不仅人均数量逐年增加,论文质量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现行盲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评阅专家与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之间有误差。学院送审的学位论文都是通过相关院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门选择专家,而不是导师选择,因此在评审专家的选择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尤其是涉及交叉学科的论文,在评阅专家的选择上更容易出现误差。

2.评阅专家工作量增加以及“手下留情”导致评审质量受考验,盲审成效打折扣。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行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制度,需要评审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而大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答辩都集中在同一时间段,所以增加了送审部门及评审专家的工作量,评审质量经受考验。另一方面盲审聘请的多为国内有关院校的同行专家,有些专家在打分时也会有意无意地就高不就低、“手下留情”,由此导致论文盲审制度的成效大打折扣。

3.学位论文传递过程资源浪费,经济成本增加。盲审的费用加上管理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纸本论文和评阅意见书的传递也是一种时间和经济资源的浪费,随着毕业生基数的递增,这一费用势必逐年加大。

四、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的探索性建议

1.扩展论文送审的学科领域。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已成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高校越来越提倡将学生的培养模式由单一学科转为在交叉学科的平台基地上加以培养。扩大论文送审的学科领域,增加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教师对学位论文进行评阅,听取他们的评阅意见,一方面有利于研究生和导师从不同的侧面获取更多有用信息和创新思路,有利于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情因素,提高评阅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

2.聘请国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参与论文评阅。为促进学科发展和对外学术交流,近年来学院聘请了一批在化学化工领域有影响力的国外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学院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学位论文送予这些专家评阅,将有利于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3.建立论文免审制度,给予导师和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一定的推荐免审的权利。为提高导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可以建立论文免审制度。如对于在权威期刊或者影响因子大于一定数值的国际期刊上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数量达到一定要求之后,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和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同意后,可以向学校学位部门提出该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免审的申请。

参考文献:

[1]马玲.博士学位论文同行评议的实证分析及探索性建议[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2(6):44-47.

[2]王健,张华.由盲审结果分析我校机械类各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差异[J].科技广场,2009,8:240-261.

[3]王蓓,王振芬,王维静,王沁丹.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制度提高学位论文质量[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6):681,759.

[4]蒋红燕.硕士学位论文盲审制度效果探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39-40.

工科研究生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改革;创新

通过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我们看到中国现行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设置及其培养目标均紧密地结合生产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这一问题,为了使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新的专业目录。重新调整后的专业,有利于较宽口径培养研究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加强了学科建设,保持和发展了学科优势和特色,保证和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课题组以本校化学工业研究生的培养为例,积极探了一种新的培养模式。

一、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研究生的培养教学方式是首要方面,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鼓励研究生任课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改革,逐步推行研究型的教学方式。开设系列的研究型课程培训班和前沿特色学术讲座。构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多样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采用“互动式”“讨论式”“研究式”“质疑式”教学方法。逐步形成“教研交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地位上,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的焦点由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到关注研究生怎样学上来,使研究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让研究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的信息传输上,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在教学管理方式上,从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转变为以研究生自我控制为主。

二、组建团队和梯队,变“单人指导”为“团队指导”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生指导工作,组建 “化工工艺”学科研究生指导团队,吸收部分副教授和讲师形成研究生培养梯队。教授专业特长各有侧重,集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形成年龄结构合理、特长优势互补、专业知识强强联合的团体,为研究生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争取获得科研奖励,申请专利。

三、建立完善团队研究生研讨会制度

将研究生讨论会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打破导师界限、年级界限和专业界限,由多位导师组成研究生指导团队,共同公开组织定期研究生研讨会。定期布置专人进行专题讲座,报告要求做成PTT 格式,事先将演讲稿用电子邮件发给所有与会人员,以便让大家有准备地进行探讨,交流心得体会,学习相关专业发展新动向。通过专题讲座和研讨,不仅使每一个研究生得到准备专题讲座文稿、演讲的锻炼机会,还促进了研究生自主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能力,开阔了研究生的视野,营造了启迪智慧,提高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学术研究氛围。

四、指导研究生参与教学工作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指导研究生参与本科生教学工作,如帮助导师批改作业、辅导质疑、实验指导、辅导本科生毕业设计,积极承担成教教学工作等。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实际锻炼,从而提高研究生系统学习的能力。

五、引导研究生发表高质量论文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反省不断进步的过程, 学术总结也一样,总结有利于及时找到自己的不足并改正,有利于对自己的计划进行规划,总结给了人努力工作的动力,培养了人思考的习惯,使工作更有效率,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引导研究生及时总结科研工作,对撰写高质量论文,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向核心期刊投稿有极大的帮助。

六、加强培养过程管理,严把论文质量关

研究生论文选题严把关。注重研究生小论文和大论文选题的把关与指导。要求研究生从研一开始有目的地进行学习,由导师根据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提出一些研究题目,在满足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要求的同时,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对研究生论文选题进行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指导,以便促进研究生个性发展。要求研究生论文尽可能地保持连续性,突出专业特色,把握本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结合实际应用,使研究内容尽可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及监控制度建设,科学把握和坚持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采取学位论文原始资料审核制度,确保学位论文的原创性和真实性;三年内争取获得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七、建立毕业生跟踪制度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理解、和睦相处,人们追求事业上的成功,需要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人际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社会关系,在一定的程度上人际关系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毕业研究生进行全程跟踪调研,加强与毕业研究生的联系,了解研究生毕业后的去向、工作现状,对学校工作的建议与要求,以便及时调整后继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而且有利于研究生校友间的联系与合作。

八、加强学术活动建设,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

没有大环境的熏陶,没有亲身参与、亲眼所见高水平的学术交流,研究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是很难激发的。参与性的、面对面交流的效果远非查阅文献所能企及。实际参与、在交流会上发言,即是对一个人研究素养的锻炼,也是对他本人的一种肯定。—个人获得被承认的尊严。对于一个真正有心从事科研的人而言,获得承认是个人最大的尊严。参与国家、国际级别的学术会议,同样可以使学生发挥最大的创造力。因为,只有最新的、最前沿的、最有创见的研究才会被允许在会上交流、演讲,过时、平庸的想法会被拒绝。另外,作为参会者,可以了解到别人目前这几个月正在做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有什么阶段性成果,进而反思自己的研究和别人的相比有何优缺点,是否已被别人证实过?支持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与创新活动,开展研究生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开展研究生国内访学,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

九、结束语

研究生的教育是大学本科教育的延续,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同,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研究生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和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在高校的管理和研究生的培养中拥有广阔的应用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徐亚清.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分析与实证研究[D]. 河北工业大学 2009.

[2]余峰. 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9 .

[3]孟洁. 中国研究生招生制度变革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

[4]彭静. 我国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资源重组研究[D]. 西南大学 2006 .

作者简介:薛丽梅(1968-),女,黑龙江省哈尔滨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专业建设改革。

工科研究生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硕士生 培养模式 工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5(a)-0206-03

Abstract:Th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in local colleges is analyzed. the local colleges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training mode “1+1+1”is presented for these problems: 1 years of the entry, 1 years, 1 years of intensive training, and four sess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are cultivated as a guide. The results show that graduate students’ theoretical level and practical ability were increased by “1+1+1” training mode. This mode is suitable for cultivation in provincial colleges of Engineering graduated students.

Key Words:Master; Training Mode; Engineering Cultivation

近年来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近三年来2013年招生53.9万人,2014年招生54.87万人,2015年招生57.06万人[1]。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满足了人民接受高层次、专业化教育的愿望,规模的扩大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地方工科院校,由于师资、实验条件、声誉所限,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到的冲击较大。该文简要分析了地方院校工科类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了个人的心得与体会。

1 地方院校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的客观原因

1.1 生源问题

在高校研究生招生大扩招的背景下,有限的优秀生源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吸引的对象,地方高校由于声誉、师资条件、硬件条件所限,和985、211院校相比,吸引到优秀生源的难度加大,生源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素质和重点高校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这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直接原因。

1.2 师资问题

人才是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随着高等教育竞争的日益加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正在引起各高等学校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作为高校群体中的地方院校,办学基础薄弱,地域条件较差,资源获取能力有限。和985院校、211院校相比,地方院校获得的各种资源投入有限,以河南省高校研究生招生指标为例,郑州大学(211工程大学)一家高校获得的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几乎为全省招生指标的50%,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约为省内最大的6余家招生单位之和。另外,发达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人均收入等差距越来越大,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难以对人才形成强大的引力,导致吸引优秀人才困难;欠发达区的地方高校成为人才流动的重灾区,高层次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没有优秀的师资,优秀的研究生教育就无从谈起,这是研究生质量下降的基础因素。

1.3 基础条件问题

随着国家发展及对科技的加大投入,地方院校得到了飞速发展,各地方院校为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购置了大量仪器设备,使设备从数量、种类和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科研条件获得了一定的改善。然而,相对于985或211高校来说,还有很大差距。科技创新平台是创新的基础,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没有一流的科技平台,培养一流的人才方面就有较大的问题。例如,从最基本的图书馆数据库资源来看,地方院校的图书馆外文数据库大部分只有常见的SCI、EI、Springer等数据库,而985院校外文数据库则更多、更全。以笔者所在的电气工程学科为例,查新、查找文献都需要到郑州大学或北京的大学才能找到IEEE、SD数据库,大大限制了科技创新的速度。

1.4 经费问题

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实施,从中央到各地方都投入巨额经费进行资助,这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实现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从经费投入的绝对数量上来看,地方高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从相对数量来看,由于地区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和985院校、发达地区地方高校的差距更大了。以河南省和广东省为例,2015年河南省启动特色优势学科发展计划,计划总投入31|,全面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而在广东省,仅东莞理工学院一所高校就计划投入37.5个亿。现代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几乎意味着高水平的投入,经费问题是中西部地区高校发展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主要障碍。

2 地方院校工科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导师激励不足

研究生教育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研究生只有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才能获得全方位的训练。现代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重职能,大学中的导师同时也是研究人员,承担着大量的科研项目。研究生作为科学研究的生力军,作为导师的助手或参与人员也承担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不少高校研究生还成为科研工作的主要力量[2]。研究生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师生共同进行科研活动,在科研活动中培养研究生多方面的能力。研究生的参与使导师得以完成其承担的科研任务,产出科研成果[3],这是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最大动力。而目前在地方高校中,由于科技创新能力弱,大部分研究生指导教师没有科研项目或科研项目不足以支撑研究生培养,这使得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指导中动力不足。部分教师难以做到每周同研究生交流,有的研究生甚至一学期见不到导师,导师指导变成学生自学。

2.2 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不足

为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培养既掌握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件指出,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见,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实践教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有能力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企业,大部分是知名企业或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与地方院校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的利润、声誉、研发能力等难以获得有效的提升,因此企业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动力不足,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往往沦落为校内导师单独指导,这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直接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能力弱。

2.3 学术硕士培养,理论水平不足

研究生的研究课题来源大致有3类:一是指导教师纵向科研课题的子课题;二是指导教师横向课题的子课题;三是自选课题。通常纵向课题理论性较强,在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中起着主要作用。由于师资、获得科研项目的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在地方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无课题、无成果的老师担任导师,难以开发学生的研究能力。

3 地方院校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3.1 因材施教

地方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于省属本科或专科院校,生源的理论基础、自学能力、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与重点大学相比有明显差距。而目前研究生导师大部分是重点院校的博士、硕士毕业生,或者是扩招前的硕士毕业生,在上岗导师培训中,缺乏对目前研究生生源的认知,在培养研究生时,还是按照重点大学的培养方法、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其结果导致研究生和导师双方面的困惑。从研究生一方,感觉导师的要求过高,几乎无从下手;从导师一方,感觉研究生进度慢,总是达不到要求,其结果就是培养效果的下降。因此,在进行研究生培养时,必须细致考察研究生的学历背景,数学、外语、专业基础等,根据研究生的情况确定合适的研究方向。对于数学、外语能力较强的同学,可选择理论性较强的研究课题,对于数学基础较差,专业能力较强的同学,可选择应用性强的课题。

3.2 因志施教

无论是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都是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的人才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与科学研究能力,并主要为高等教育机构、有关科研机构和部门输送高层次人才。而在实际中,大部分学术型研究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学术或研究工作;对于研究生而言,虽然学术研究能力对就业也有一定的帮助,但科研工作和就业工作之间总存在一些矛盾。因此,建议导师提前了解研究生的志向,对于有基础较好,有学术理想,拟进一步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可以选择理论型的课题,对于选择就业的研究生,可以选择偏应用的题目,便于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有利于硕士论文的完成。

3.3 提早介入课题

目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一年到一年半的课程学习,然后进入课题,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论文开题前加强基础,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位论文。而在实际中,研究生每门课程大概只有40个学时左右,研究生通过课堂教学只能对本门课程有初步的了解,想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应用,必须进一步学习。并且由于现代科学学科交叉是常态,二级学科开出的课程难以满足后续研究的需要。因此,建议导师在研究生入学之初,积极引导研究生进入课题。在选修课程上尽量选择与课题相关性强的课程,对于与课题相关性弱的课程,可少选或不选,完成学科培养计划基本要求即可。同时,对于与课题密切相关,但是学科没有开设的课程,导师可以自学加辅导的形式,督促研究生完成。这样,通过及早进入课题,研究生学习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一般在第一学年结束,可初步进入课题,基本理解课题研究的科学内容。

3.4 导师选题,学生选择

地方院校的研究生由于数学基础、专业基础等的限制,不能像重点院校的研究生,由导师给出大方向,研究生进行广泛的文献阅读,然后和导师探讨选择题目。因为地方院校初入学的研究生,很少经过较严格的学术训练,无法区分和选择合适的文献,也无法选择难度适中的题目开展研究,因此,建议导师结合科研项目,根据学生个人情况,给出5个左右(或更多)的题目给研究生,由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

3.5 入门文献选择

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是研究生整体的培养水平的体现。研究生在初进入科学研究时,常常无法选择本领域内的重要文献和经典文献,因此,在入门阶段,导师需按照从易到难、从旧到新的顺序选择20篇左右的文献(含3篇的中文和两篇外文代表性综述文献)供研究生阅读,同时建议选择1~2篇国内本领域内代表性团队或代表性学者的博士研究生论文供学生阅读,主要目的是了解所选定的研究方向或研究主题的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掌握相关的英文词汇。要求研究生了解10本以上的本领域内国内外权威期刊的名称。这一阶段要求在研究生一年级完成。

3.6 中期和后期文献选择

进入研究生二年级后,研究生有了一定的文献检索能力,导师帮助研究生选择本方向近三年的文献进行阅读,要求研究生每月精读1~2篇文献,每周阅读3篇文献,并提供读书报告,每周科研例会上进行交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见解。精读的要求是重现文献中的实验或推导。这样在研究生二年级结束时,能够做出1~2个研究点,基本上能够达到学科对研究生毕业的要求。

3.7 加强毕业指导

进入研究生三年级,根据研究生的选择,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对于选择进一步深造的研究生,加强学术指导,这一时期,研究生已经能够深入课题,自行查找文献,自行选择文献,指导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和研究生探讨实验方案的合理性、所用算法的合理性等;相比于研究生二年级,研究生基本熟悉了科研的各个过程,第一学期,基本上可以再做出1~2个点的内容,以前期做过的内容为依托,可以申请到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以笔者的经验,工科应届硕士毕业生如果有2~3篇CSCD核心以上的论文或有1~2篇SCI、EI检索的文章,申请到内“211工程”类大学攻读博士,具有较大的优势。

如果选择就业,导师在第三年可以将科研课题中的硬件部分或应用设计部分交由研究生做,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其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电子设计工程师证书、软件技术资格证书”等,为就业做准备。

4 结语

笔者将上述研究生培养模式称为“1+1+1”培养模式,即:1年入门,1年论文,1年强化训练(科研训练或实训训练)。笔者采用这种模式培养硕士研究生已经进行了6届,毕业了4届研究生计5人,人均发表核心期刊以上层次论文3篇以上,人均发表SCI、EI检索论文1篇。2人毕业后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3人实现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 2013-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 李春根,陈文美.导师与研究生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路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4):55-59.

[3] 王强.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积极性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5(5):33-35.

[4] 冯阳,全德智.中西部地方院校学科建设的创新发展[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8(6):116-122.

工科研究生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 研究生教育; 创新能力培养

前不久,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先生与世长辞,给我们留下了发人深省的“钱学森之问”:“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1]。”回首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余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如果我们把眼界拓宽到世界范围,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比较,我们的差距显而易见,“钱学森之问”一语中的。为此,我们要从教育理念与思想、办学体制与机制、管理方法与模式、学科与专业建设、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和检讨。

可以说“钱学森之问”代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广大师生的共同感受,高校培养的学生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实践动手能力差,已是不争的事实。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所说:“只要中国教育体制继续强调被动学习和考试成绩,那么仍将无助于创新思维、创造性和创业精神的开花结果[2]”。可喜的是,一些政府教育部门和高校的有识之士,已经在多年前就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不断尝试进行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实践,有的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最重要的是,加快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大环境已经成熟: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战略,发展战略的实现必然依赖于一批又一批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这是高校必须承担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

西北工业大学作为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国防科技大学,当前面临着四大发展机遇:一是新时期军事变革的形势,要求国防科技工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武器的研制和生产。二是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要求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三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广泛应用,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工业现代化“三化”融合[3]。四是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之际,国务院批准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跃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将新的经济区定位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即“一高地四基地”)[4]四大发展机遇的一个共同指向,就是呼唤部属和西部高校,培养更多的创新型高层次拔尖人才,贡献更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建设、国防现代化以及西部经济腾飞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基于对形势和国情的清醒认识,西工大在研究生教育中,强调了人才的高质量和创新性,在精英教育、以人为本等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坚持科研与教学两个中心,在承担国家重大型号和工程项目中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1.强大的的学科背景和科技创新平台,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优质资源。

经过“十五”、“十一五”国家“985工程”、“211工程”以及重大专项的持续投入,学校已经形成了以“三航”(航空、航天、航海)、3M(材料、力学、机械)、3C(计算机、控制、通信)学科群、理科群和“管文经法教”人文社科学科群的集群模式;形成了以国防科技研究为主要特色,以国家经济发展为牵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涵盖我国国防建设主要领域同时兼顾国家优先发展学科领域的创新体系。学校设有基础研究院、国防研究院、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以及全国最大的无人机研制中心;拥有数十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还有一批部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众多的优势学科、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平台,汇集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科技创新团队,极大地推动了学科专业建设,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

在学科建设中,坚持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并重。在资金的分配与投入、学科发展规划等问题上,充分考虑师资队伍建设和研究生的培养。通过学科建设汇聚队伍,以名师和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组建教学科研创新团队,近几年学校涌现出众多“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创新群体”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创新团队”,以及校内不同学科专业领域里的创新团队。这些创新团队均有研究生参与其中,他们直接受到名师的指点,一些学院把研究生培养作为团队建设的考核指标,明显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对各学院专业实验室进行了拓展和整合,初步形成了配套完整、水平先进、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研究生教学实验中心和科研基地,为研究生科技创新提供了一流的研究平台。研究生们也积极参与到学科和实验室建设之中,比如材料学院,自行研制的许多科研仪器设备,都是在导师指导下,以研究生为主,完成了论证、设计、制造、安装、调适、使用和维护,形成了大量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成为研究生创新性贡献的一部分。

2.在研究生教学环节和课程建设中紧密结合科研实际

长期以来,学校形成了鲜明的航空、航天、航海特色,突出的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能力,明确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技术相融合的发展道路,成功的国家重大项目联合攻关的实践经验,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学校每年都要承担大量国防重大型号和基础研究任务,研究解决其中的关键和核心技术,这些关键和核心技术,体现着当今科技发展的前沿水平。学校制定了研究生教材编写和精品课程建设的激励政策,组织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高质量的精品教材,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将本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及时引入课程教学和教材编写之中,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先进性。航海学院以“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水声工程”两个部级重点学科为主,以电子信息、控制、环境工程以及声学为辅,开设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生课程,目前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两个研究生主干课程群: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学科课程群和水声工程学科主干课程群,在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研究生课程设置和论文选题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根据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学校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为研究生开出众多体现学科前沿内容的课程,仅自动化学院每年就为研究生开设课程超过150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学科前沿的新兴课程。电子信息学院针对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融合的实际,经过几年精心调整,现在专业学位课程“三化”特征更为明显,“现代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扩频通信”等信息类主干课程已列入多个二级学科课程方案中,成为每年学生反映最好、选学人数最多的专业课程。研究生论文选题,紧密结合科研和学科发展实际,或依据所承担的科研项目进行基础内容研究,或根据学科发展和国际前沿研究方向确定题目,以创新和深层探索、发表高水平论文为目标。据统计,大多数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来源于实际科研项目。

3.让研究生在完成国家科研任务中摔打,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226项,其中牵头主持国家重大项目108项,为研究生培养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科研中,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条件把研究生推向工程型号研制第一线,参与型号研制的方案论证、工程设计和项目实验;在基础研究中,组织研究生参与课题申请、中期检查到撰写总结报告全过程,并参与联合攻关。在完成科研项目中,培养他们科学严谨、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的品格和精神,锻炼他们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航空学院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大型客机联合论证工作,期间先后有38名研究生参与总体气动、结构设计、翼型/机翼设计、新概念布局方案设计等专业小组,其中10名研究生常驻西工大大客联合工程队上海工作点,他们在航空学院大型客机团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搭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实行全新管理模式

如果说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强大的学科背景、众多的国家和国防重点实验室、突出的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能力,保证了研究生能够与导师共同参与工程型号项目研究和学科专业建设,使研究生成为学校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翼,那么以研究生创新教育为基础,搭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则直接着眼于激发研究生内在创新潜力,让他们在这些科技创新平台上培养创新精神、尽情释放创新能量。

1.以创新基金资助体系为抓手,建立创新活动激励机制

从2000年开始,学校设立了三大类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体系。一是“博士论文创新基金”,每年资助经费100万元,鼓励具有前沿性、创新性和开拓意义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支持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等具有创新性的风险选题。二是研究生创业种子基金,每年资助60万元,旨在鼓励在校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对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及科技含量高、并有一定市场前景的项目给予资助。三是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基金。2003年12月,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行,学校每年投资80万元作为该实验中心基金,每年资助项目几十个,涉及航空、航天、航海、材料、机械、电子、通信、计算机、控制、电气、力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2.以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为基础,构建研究生创新活动平台

2002年以来,教育部启动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西工大“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是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首批重点投资建设项目之一,同时也是原国防科工委重点投资建设的“国防科技工业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到目前为止,创新实验中心共投资2100万元,并建成了微小型飞行器、仿生技术、月球探测技术、电子综合信息系统等13个主题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平台。

创新实验中心在指导思想、运行机制、建设模式等方面打破常规,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全新的运作:坚持“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己动手、自主创新”的指导方针,鼓励研究生从一个创新点子开始,全过程参与创新活动,并以承担科技项目的形式来训练其创新思维,以此达到“一次创新活动,全过程能力提升”的目的。采用“自主管理、过程监控、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的项目管理模式和“全天开放、即时申请、全额资助、专家指导”的运行机制,只要有创新想法的研究生,可以随时申请、随时进实验室开展创新工作,改变了专业实验室只有部分研究生参与的局面。另外,采用了“创新实验中心+主题实验室+虚拟实验室”的发展建设模式,创建一了种全新的实验室虚拟运行网络。根据实验项目需求,将创新活动放在不同的实验室进行,其中,实验中心是“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的一个基础实验平台,主要承接基础性创新实验;主题实验室是结合学科特色及学位论文工作,有组织地开展有特色的创新主题实验活动;虚拟实验室将学校各类已投资建成的专业实验室联网,通过有偿使用、学校资助的方式,协调这些实验室对研究生及时开放。这样以来,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实验室虚拟运行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避免了实验设备的重复购置,节约了大量的运行成本。

从实践效果来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研究生参与面广,共有9届上万名研究生参与。该平台的建设从科研、学术交流、创新实践等多角度出发,鼓励研究生参加创新活动,约有50%以上的研究生都参与到了该平台的活动中来,并把研究生“创新实践1学分”这一制度在电子信息学院、自动化学院和计算机学院等电类专业中作为研究生的必修课。二是取得了一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近10年来,博士论文创新基金和研究生创业种子基金平均每年资助经费160万元,共2975篇,其中SCI收录969篇、EI收录1516篇,获各种奖励35项,受权专利92项,制作样机132台(套),开发软件171套。其中7人在创新基金资助下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使西工大的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达到12篇。三是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应聘竞争力。经过对全校2006届和2007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陕西省优秀毕业研究生比例、校级优秀毕业研究生比例、就业率、世界500强企业就业比例等4个西工大毕业生就业质量统计指标中,在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培养过的研究生数量明显高于各学院的平均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开展的活动将对全面提升研究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并将使其受益终身。

三、宽严相济,内外并举,为研究生营造创新环境

1.严格管理制度,加强培养过程的指导和督导

所谓“严”,就是严格教育教学管理,这是学校的一贯传统。近几年来,学校建立健全了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编制管理文件60多件,学院的管理规定则更多。根据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研究生特点,对选修计划、课程与教材建设、实验与实践、考试管理、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研究生免试推荐、论文开题、期中检查、毕业答辩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使教、学、管有章可循。同时,校、院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了管理手段信息化和自动化。

在教学程中,采取各种措施,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校、院建立了研究生教学听课制度、中期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遴选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退休教授组成研究生督导组,对培养质量进行全过程跟踪和指导。航海学院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了以科技创新团队为基础,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以督导专家、专职辅导教师为辅的研究生管理体系,为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科研工作、对外交流等提供细致的帮助。

近几年来,学校在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梅花香自苦寒来”,其中包含了师生们大量的辛苦劳动和付出的汗水。学校对研究生论文从开题、中期检查、论文评审与答辩等有一系列的规定,对论文质量进行严格的监控。材料学院建立了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完善并实施了论文撰写规范、论文初审制度、论文质量分析和评估制度、论文综合水平把关制度和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培养和选拔制度。自动化学院成立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组”,由离岗的资深博导和在职教授对论文质量严格把关。

2.营造宽松的学术交流氛围,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

所谓“宽”,就是营造宽松浓厚的学术环境和氛围,这是与“严”相辅相成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必须视野开阔,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为此,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为期半年的研究生学术年会,目前已连续举办了13届。学校把组织研究生学术活动列入各学院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并确保每届年会的经费投入。学术年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举办10多场全校性大型报告会以及几十场“博士论坛”、“总裁论坛”、“开放实验室论坛”和校际交流活动等。10多年来,研究生学术年会从最初单一的研究生论文交流,到邀请教师、校友参加,使参与者能够了解到最新的学科前沿信息;从按学院分组到全校跨学科分组,使参与者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学术思想;从单纯的学术交流到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参加,使参与者能够接触了解到更多的实践经验;从仅是本校研究生参加到其他高校研究生积极响应,使参与者加强了校际交流和相互学习。除此之外,学校还举办了两年一次的国防科技创新大赛,并鼓励资助研究生参与各种博士论坛、暑期学校等其它创新活动。在学院层面,也开展了以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以及每周有导师和研究生参加的学术例会等学术交流活动。

3.走出学校,利用社会和国际教育资源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学校近几年加强了与国内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交流,与空军、国防主机厂所及民营企业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通过聘请企事业单位研究员担任研究生兼职导师或合作导师、研究生到企事业单位合作研究和生产实践等联合培养环节,开阔了研究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结构,增强了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2009年9月,西工大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在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开创了国内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局面。

重视开展国际性教育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西工大已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邀请国外著名高校教师来校为研究生授课、指导论文、作学术报告等;学校还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中法博士生学院项目”实施院校,是教育部“中国政府专项奖学金”自主招收外国留学生院校。学校设立了研究生出国访学基金、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基金,并利用各种机会推荐研究生申请国外有关机构设立的各种国际交流基金,鼓励研究生走出国门、拓宽视野。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和国家实施的重点项目,为联合培养研究生创造了极好的契机和平台。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课题,各个学校也有自己独特的做法和经验。要圆满回答“钱学森之问”,中国高校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涂元季、顾吉环、李明.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人民日报.2009年11月5日

[2] 约翰・奈斯比特、多丽丝・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支柱.吉林出版集团、工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9

[3]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10

[4] 袁纯清.打造战略高地 建设美好关中.人民日报,2009年11月18日

工科研究生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C961;G6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3005005近年来,创新已经成为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推动科学进步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在科技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生与其他阶段学习有着显著的不同,即在完成基础课程的同时,主要进行的是科学研究。因此,科研创新活动是衡量研究生学业成绩的重要标尺。然而,目前高校研究生的科研效率和研究成果却不尽如人意。

国内外学者对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的现状[1]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研究生对其所从事科研活动的态度,即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偏差,价值观是指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性[2]。(2)兴趣是影响科研活动的重要原因。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相关研究也表明,兴趣在学术成就或技术创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一层面来讲,如果研究生对所从事的科研活动不感兴趣,自然也就不可能创造出好的科研成果,这也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障碍之一[3]。(3)研究生科研活动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与导师有一定的关系[4],导师队伍良莠不齐、近亲繁殖现象严重、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不高以及培养过程不合理都是影响研究生科研活动的主要因素。导师忙于事务、忙于科研,疏于指导研究生,造成研究生的质量令人担忧。(4)就研究生的问题意识,杨春梅指出,创新能力主要指研究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问题[5]的能力。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进步源于问题,此外,还必须有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批判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在要求。研究生与导师是研究的共同体,也是批判的共同体,因此,研究生要敢于质疑导师、敢于质疑权威。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学者通过调查统计分析[6-8],在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效率和科研成果质量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批判性思维[9-11]方面的研究成果卓著。但是,针对国内若干高校研究生科研现状的调查统计与横向对比研究却鲜有报道。笔者根据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的主要因素设计相关问题,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国内部分高校的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便全方位地了解目前高校研究生的科研现状。

一、研究方法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

此次问卷共设计23个单选问题,根据影响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的诸多因素,设计了包括高校名称、年级、专业、研究生投入科研的态度、导师指导交流的频繁程度、导师的科研水平、科研项目、研究生的质疑以及批判性思维等若干问题,旨在进一步了解目前高校工科研究生的科研现状。

(二)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针对7所高校的130名工科研究生展开,分别包括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长安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选取的样本来自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包含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其中研一5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4%;研二5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5%;研三1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博二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博三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见图1)。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解中国高校工科研究生的科研现状,根据影响研究生科研活动的因素,从如下四方面统计分析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即研究生的勤奋程度、导师指导的情况、研究生自身的问题意识和学生的质疑精神四个方面。

(一) 研究生的勤奋程度

设计问卷中调查研究生勤奋程度的问题包括:平均一天看多少篇文献,看文献后会不会做笔记,平均一个月听学术报告的次数,每天纯做研究的时间等。具体调查数据整理详见表1、表2、表3。

由表1可知,当问及“平均一天看多少篇文献”时,有61%的研究生每天只看1篇文献;28%的研究生每天看2篇;7%的研究生每天看3篇;仅有4%的研究生每天看4篇以上,值得欣慰的是基本不看的为0。从该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研究生每天阅读文献的数量较少,对于文献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读完文献会不会做笔记“这一问题中,有84%的研究生表示会做笔记,仅有16%的学生表示不会做笔记。从该数据可知,绝大多数研究生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归纳总结。

由表2可知,当问及“平均一个月听学术报告的次数”时,平均每月听1次学术报告的研究生占67%;2次的占21%;3次的占8%;3次以上的仅占4%。从该数据可看出,大部分研究生每月听一次报告(不排除高校每月安排报告次数少的情况),仅有12%的研究生每月听3次以上的学术报告。通常而言,学术报告都是相关领域较为前沿的研究成果,显然大部分研究生对于学科前沿的热情关注度并不高。

在关于研究生勤奋程度的相关问题调查中,毫无疑问,“研究生每天纯做研究的时间”是反映研究生勤奋程度最直接的指标。有63%的研究生表示每天纯做研究的时间为4小时;有24%的研究生表示每天投入6小时;仅有13%的研究生每天投入8小时以上,如表3所示。

总体而言,大部分高校工科研究生每天纯做研究的时间为4小时,但不同高校的研究生投入科研的时间与所在学校的科研实力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详见图2。

(二)导师的指导情况分析

研究生与其他阶段的学习不同,即每名研究生都有相应的导师进行科研指导,因此研究生进行科研活动与导师有一定的关系,导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以及与研究生的沟通交流次数等都对研究生的科研有直接影响。

1. 导师概况

经统计,在调查的人群中,34%的研究生导师职称为副教授;62%的研究生导师为教授;仅有3%的研究生导师为杰青;1%的研究生导师为院士,即大部分研究生导师是教授,如图3所示。

2.导师培养指导情况

(1) 导师培养方式

常见的导师培养方式有三种:一是基本不管,放羊式管理;二是确定大致方向,让研究生自己摸索;三是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此次调查关于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方式统计结果,如表4。

2.每周与导师讨论的次数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得出了研究生与导师的讨论交流情况,如图4。由图4可知,70%的研究生与导师每周仅讨论1次;16%的研究生与导师每周讨论2次;讨论3次及3次以上的占总人数的7%。统计数据表明:绝大多数人与导师讨论的次数为1次,可见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存在不足。

综上所述,在调查的高校中,约60%的研究生导师为教授,约30%的导师为副教授。在培养研究生方面,绝大部分导师采取给定一个大致方向,让学生自行摸索。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学生自我规划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少数老师采取放羊式的培养方式对学生而言是一项挑战,且大部分研究生与导师交流比较少,这是目前研究生培养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三)研究生的自身素养

研究生的自身素养包括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等,这些也是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关于该问题的统计分析结果如表5。

表5研究生的质疑精神情况统计调研问题选项比例/%你会质疑导师给出的思路或想法吗会74不会26你认为书本上会不会有错误会94不会6由表5可知,74%的研究生会质疑导师的思路和想法,26%的研究生不会。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有94%的研究生会认为书本上存在错误,仅有4%的学生认为不会。这可能与中国的教育体制有关,学生对老师有天然的敬畏感。总体而言,绝大多数研究生都具有问题意识,会质疑导师或者权威。

(四) 研究生数量的调查

1. 研究生发表的论文数量

科研成果是评价研究生阶段学业成绩的重要指标,而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的重要体现,从图5可知,55%的研究生已发表了1篇学术论文;34%的研究生未曾发表过论文;6%的研究生发表过2篇;而发表过3篇及以上论文的研究生仅占总人数的5%。这表明中国高校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从数量上来说明显较少,甚至有30%左右的研究生从未发表过论文,仅从数量上看,高校研究生的科研现状令人担忧。

2.各高校研究生数量的横向比较

经统计分析,各高校研究生平均的数量如图6所示。由图6可知,在各高校研究生平均数量的比较中,长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浙江大学>中国矿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各高校研究生论文的平均发表数量在1篇左右(注:不排除个别学校因样本数量不足造成的误差)。研究生的数量与高校的名气没有直接关系。

五、结语

研究生所从事的科研活动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调查研究高校研究生的科研现状,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中国研究生教育十分重要。文章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国内7所高校130名研究生进行了调查,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得到了如下结论。

(1)大约60%的研究生在科研创新活动中不够勤奋,对待科研活动的热情程度明显不高。在各高校研究生投入做研究的时间比较中,学生投入科研的时间与学校实力无关,且各高校研究生投入科研的时间均保持在每天大约5小时。

(2)在调查的高校中,约60%的研究生导师为教授,30%左右的导师为副教授。在对研究生的培养方面,79%的导师会给定大致研究方向,让学生自行摸索的方式进行。此外,研究生与导师的交流较少,70%的研究生与导师每周仅讨论1次。

(3)绝大多数研究生都具有问题意识,会质疑导师或者权威,但创新思维、批判精神尚显不足,这也是中国大多数高校研究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4)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从数量上来看明显偏少。统计结果显示,55%的研究生已发表了1篇论文,34%的研究生未曾发表过学术论文。

当然能反映研究生的科研现状的指标还有很多,包括参与导师科研课题情况、课题性质、论文质量、科研素养训练、导师水平,等等。在后续的研究中,应更进一步完善调查问卷,加大调查样本,使统计数据更能准确、真实、全面地反映高校研究生的科研现状。参考文献:

[1]王亚青. 当前高校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现状调查[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 131-137.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207-208.

[3]钱存阳.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与对策分析[J]. 高教探索, 2002(1): 52-53.

[4]姜友芬, 吴宏翔, 熊庆年, 等. 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因素分析[J]. 复旦教育论坛, 2005, 3(6): 51-54

[5]杨春梅, 席巧娟.课程与教学: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基础[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6): 119-121.

[6]王迎超, 耿凡,靖洪文.高校研究生批判性思维倾向调查与统计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 2015, 33(3): 61-64.

[7]王铭,韩晓峰,李明磊.我国研究生科研现状及满意度调查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3(5): 6-9.

[8]刘宝玲,王莹,戴慧玲,等.工科院校研究生参与科研现状的调研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3(5): 101-108.

[9]何小琴.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的核心[J].中国校外教育,2008(6):78.

[10]王山.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高等学校教育理念改革探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 (6): 166-168.

[11]武永江. 论导师与研究生批判共同体的构建[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 (3): 57-60.

Abstract: Graduat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which is also the highest level. Different from other education level, the characteristic of graduate education is that a graduate student not only needs complete the basic courses, but also needs to do some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s study used questionnaires designed by the author to surve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ies gradu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One hundred and thirty graduate students from seven famous universities participate in this surve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bout 60 perc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don’t work hard enough i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and don’t put high degree of enthusiasm to research activities, 79 percent of instructors give students a general research direction and tell them to do research by themselves. Graduates don’t communicate with their instructors frequently, the major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have problem consciousness, but whose creative thinking and critical spirit is still less.

工科研究生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对学校资助体系的影响2014年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前,学校已经统一了全日制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学金设置标准,硕士奖学金只设一、二等奖,其中一等奖学金获得者可免缴学费,每月享受助学金400元/人,二等奖学金获得者可免交学费,奖学金覆盖面达到了100%。同时,在奖学金指导分配体系中引入在校研究生数量、高水平论文数量、重点实验室数量、重点学科等参考指标,根据各学院的综合情况进行分配。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后,学校对于全日制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立了学业奖学金和助学金。硕士学业奖学金设立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学金比例为20%,奖励金额为12000元/年;二等奖学金比例为20%,奖励金额为10000元/年;三等奖学金比例为60%,奖励金额为8000元/年。研究生实行全面收费后,我校硕士生学费收入的45%用于设立学生学业奖学金,55%用于学校事业发展。博士生学费收入的90%用于设立学生学业奖学金,10%用于学校事业发展。

(二)对学生的影响2014年全面实行收费后,我校硕士研究生每年需缴纳学费8000元,其中20%可获得学校学业奖学金12000元/年和国家助学金6000元/年,抵减学费后此部分学生实际可净得10000元/年,较改革前增加5200元/年;20%可获得学校学业奖学金10000元/年和国家助学金6000元/年,抵减学费后此部分学生实际可净得8000元/年,较改革前增加3200元/年;60%可获得学校学业奖学金8000元/年和国家助学金6000元/年,抵减学费后此部分学生实际可净得6000元/年,较改革前增加1200元/年。学校目前除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奖助学金外还有相当数额的企业奖助学金,学校将统筹这些奖助学金,在奖优解困方面发挥更大的效能。此外,学校每年设立400万元的专项资金,提供300多个“助教”和“助管”岗位,优先安排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力争使每一个家庭困难的研究生都有相应的助学岗位,以缓解贫困学生生活压力,保证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作为理工科为主的学校,我校导师承担了大量的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科研经费较充裕,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是完成导师研究课题的主要力量,我校大部分导师都为研究生设立了“助研”岗位,每月定期发放“助研”津贴;据统计,我校导师2013年共计发放“助研”津贴1770万元,每人每月发放200元~1000元不等。全面实行收费后,我校博士研究生每年需缴纳学费10000元,100%可获得学校学业奖学金12000元/年和国家助学金16000元/年,抵减学费后此部分学生实际可净得18000元/年,较改革前增加6000元/年。

二、对学校今后研究生奖助体系的积极思考

研究生全面收费,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国家和高等学校设立了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及助学金等多种奖助形式,进而打破研究生资助体系中的大锅饭。建立研究生创新培养基金体系,建立起以科研工作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实现研究生教育与科研工作的更紧密结合,进一步明确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责权利,全面激发导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一种自我约束、平衡需求关系并确保数量与质量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

国家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后,中央财政加大了对高等学校的奖助力度,学生虽然要缴纳一定数额的学费,但较收费前收入有所增加;而学校方面,将学费收入的很大比例用于学生奖助后,还有一部分剩余归学校统一支配使用,增强了学校的经济实力。通过研究生资助改革全方位带动校内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但改革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国家的财政投入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无节制增长;学校的经费投入也会控制在一定的比例,加大研究生资助力度需要依靠导师的“助研”津贴及社会捐助。由于目前纵向科研项目规定其人工费只能控制在一个很小的比例,因此导师难于从其承担的纵向科研项目提供足够经费资助研究生。同时社会捐助也需要学校增强实力,提高整体知名度,才能吸引社会各界、企业家的支持。

总之,改革的最终目的应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明显提高,广大研究生同学、导师和学校都应是改革的受益者。

上一篇:工学硕士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科硕士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