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03 23:11:48

工程硕士专业

工程硕士专业范文第1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具体可在以下几个方面选取:

1.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的规划或研究

2.工程设计与实施

3.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

4.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

5.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项目

6.应用基础性研究,预研专题

二,论文形式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或研究论文.论文主要应包括以下部分:

1.中英文摘要

2.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3.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分析与综述

4.论文主体部分:研究内容,设计方案,分析计算,实验研究等

5.结论

6.参考文献目录

7.必要的附录

三,论文的质量要求

1.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

2.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方面提出独立见解.

3.论文工作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

4.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实际工作量一般不少于一年.

5.不同论文形式的要求:

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为主要内容的论文(不包括计算机技术领域的论文),要求需求分析合理,总体设计正确,程序编制及文档规范,并通过调试;

侧重于工程管理的论文(不包括工业工程领域的论文),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和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

工程设计类论文要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准确,符合规范.

6.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符合有关标准规范.

附表:论文评审参考标准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审评表(工程设计类)

评审项目

权重

评审内容

1.选题

10%

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和应用价值

2.文献综述

10%

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分析与综述水平

3.技术难度与工作量

20%

一定的技术难度,论文实际工作量不少于一年

4.设计内容与方法

20%

设计方案合理,设计结构正确,设计依据详实可靠,设计方法体现一定的先进性.附录完整.

5.知识水平

20%

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水平

6.成果评价

10%

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论文写作

10%

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符合有关标准规范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审评表(研究论文类)

评审项目

权重

评审内容

1.选题

10%

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和应用价值

2.文献综述

10%

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阅读量,分析与综述水平

3.技术难度与工作量

20%

一定的技术难度,论文实际工作量不少于一年

4.技术的先进性

15%

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新思想,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

5.理论水平

15%

理论推导,分析的严密性和完整性;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工程硕士问题的水平

6.成果效益

15%

论文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论文成果的学术贡献

7.创新性或独立见解

5%

创新性成果或独立见解

8.论文写作

10%

工程硕士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测绘工程硕士;课程设置;原则;实践;研究生;论文选题;创新能力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它突破了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单一型的培养模式及研究生教育的瓶颈,在研究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已经给我国的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带来了积极影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工程硕士在我国是一种新的学位培养模式,在培养工作中有许多问题和措施尚需不断探索和完善,其中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因为课程是人才规划的蓝图,培养与教育目标能否达到,关键在于专业课程的设置。

一、测绘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与培养目标

测绘工程是研究地球和其他实体与空间分布有关信息的采集、量测、分析、显示、管理和应用的工程领域。研究内容包括确定地球的形状和重力场及空间定位,利用各种测量仪器、传感器获取与空间分布有关的信息,制成各种地形图、专题图和建立地理、土地等各种空间信息系统,为研究地球自然和社会现象、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灾害等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及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保障。

根据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性质,测绘工程领域范围大致可分为:动态大地测量与环境变化及灾害监测,空间大地测量理论与技术,精密工程测量与三维工业测量,海洋测量技术,交通导航工程,土木、水利、矿山、海洋工程测量,地籍测量与土地信息系统,数字摄影测量,遥感图像处理与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地图制图及其生产自动化,国土规划与管理。

测绘工程硕士的培养主要是为了解决测绘行业及相关工程部门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的矛盾,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通过培养,测绘工程硕士研究生应掌握所从事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研究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由于测绘工程硕士生源主要是来自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他们参加工作多年,知识结构单一且趋于老化,跟不上现代测绘新技术以及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通常都是工程现场实践经验丰富、理性思维能力较差,责任心强、记忆能力差,理论分析能力弱、解决一般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强,思考问题全面、注意力不易受干扰但思维反应速度较慢,这些特点就决定了测绘工程专业课程在设置方面既要充分考虑企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方面要采用适合于成人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

二、测绘工程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与要求

根据测绘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与具体特点,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尽量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专业共性原则

测绘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中的课程体系是对本领域工程硕士所需掌握基本理论、专业技能知识的规范和基本要求,也是所有测绘工程硕士教育深入和具体的教学要求,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制定中应体现本领域知识理论系统的共性问题和要求。具体而言,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程中,要设置一些能够体现出测绘工程理论基础与技术基础的课程,比如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现代大地测量学、数字摄影测量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当代地图学、测绘工程专业英语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使他们掌握测绘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2.应用性原则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对应用性原则充分给予考虑。工程硕士教育与工学硕士教育的显著区别在于理论与实践相互关系及其课程结构的要求有所侧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在保证基本理论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强调工程实践,重视知识的应用,不是培养纯理论型、科研型的研究生,而是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复合型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充分体现专业学位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等特点。具体而言,在测绘工程专业选修课中,要设置一些实践性、应用性特色较为明显的课程,比如高等应用测量、变形观测数据处理、精密工程测量、水下地形测量、GPS数据处理、“3S”集成技术与应用、GIS软件工程、电子地图设计、图像处理与分析、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等。这些课程都带有极强的应用性,并且与具体工程实践也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结合具体工程实例,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讲述,极其容易被学生消化与吸收,达到满意的效果。

3.特色性原则

课程设置的特色性是指在统一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标准的前提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可以有一定的校际差异性,各个高校课程设置应具有地方性、差异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开办测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高校众多,不同的学校处于不同的地区环境,具有不同的学科与人才优势,具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与特色,具有不同的办学传统与风格,所以,应允许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以利于发挥其特长与优势。比如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在卫星定位研究方面向实力雄厚,大连舰艇学院测绘学科在海洋测绘方面成果卓著,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科侧重于矿山测量与开采沉陷方向……这些学校都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设一些能够凸显学科研究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使特定学校的特定培养具有了不可替代性或特殊性,而且在某些具体领域的实践适应性上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我校测绘工程硕士专业课程设置实践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自2002年开始招收测绘工程硕士,主要面向全国主要大、中型煤炭企业以及各类测绘单位的技术骨干与管理骨干,迄今累计招生达90余人,授予学位32人。根据近六年的培养经验总结,结合学校测绘学科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了既满足测绘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又体现出学校办学特色的专业课程设置方案(见表1)。

结合测绘学科发展,我们及时开设了测绘学科进展专题讲座,专门安排在不同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教授、博导以学术讲座的形式为工程硕士授课,使其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前沿。结合学校测绘学科实际,我们开设了与矿山测量相关的特色选修课程,为煤矿测绘技术人员量身定制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体系,切实解决他们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几年的实践,成效十分明显,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四、结束语

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是工程硕士培养的生命线,专业课程设置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内涵之一,只有不断地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强化领域特色,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才能满足企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需要。随着测绘学科的不断发展和专业建设的不断完善,要正确制订为企业工程服务的测绘工程硕士专业课程体系,把握好质量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推进测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范素娟,王燕春,童瑞娟,等.量身定制,确定工程硕士课程体系[J].化工高等教育,2007,(1)102-104.

[2]余支政,骆莲莲.基于课程硕士角度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7,(7)29-31.

工程硕士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1-0132-06

我国自1997年开始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长期以来以培养在职人员为主,至2009年已为社会培养了近20万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2009年起,国家以“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大力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工作。 [1]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对象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没有从业经验和实践经历,因此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和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首先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即: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基本要求如何?应以怎样的方式进行评价?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

能力的内涵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能力简单地说也就是工程实践能力,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国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时将其培养目标定位在“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2],从这个角度来看,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应至少包含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意识到,现代工程问题已不再是一个单一学科的问题,日益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以创造性的思路加以解决,需要多学科、多层面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要很好地解决现代工程问题,除了要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具备团队精神、跨文化交流能力、人文素养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3],这也为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提出了更为广义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为适应现代社会对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内涵已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学科或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应涵盖至少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工程管理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团队精神、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等多方面的素质。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

构成要素的调查和分析

要想较为准确地了解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及评价方式,需要听取用人单位、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教师(以下简称“指导教师”)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研究生”)等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应听取教育的需求方——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

笔者所在课题组于2011年5~10月针对部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和用人单位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问卷分为三类:研究生问卷、导师问卷、用人单位问卷,共计620份,其中研究生问卷350份、指导教师问卷200份、用人单位问卷70份。收回有效问卷53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0%,其中研究生问卷308份,指导教师问卷171份,用人单位问卷54份。用人单位问卷中,来自国有企业的占259%,中外(或港澳台)合资(或合作)企业的占148%,外(或港澳台)资企业的占259%,私营企业的占37%,政府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占185%,学校或科研院所的占111%;其中广东省内的单位占852%,广东省以外的单位占148%。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关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年)的要求,借鉴美国工程专业认证标准EC2000中的通用标准[4]和德英日等国学者对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5]”的定义,并参考英国工程技术学会“卓越工程科技人才能力素质标准”,课题组设计了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选项,包括表1所列八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用人单位、指导教师还是研究生,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看法均趋于一致,即绝大多数受访者均认为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应涵盖上述八个方面的内容(见表1),这也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的访谈结果是一致的。可见,全日制工程硕士在我国虽然是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类型,但在对其专业实践能力构成要素的认识上,社会各界已有了基本的共识。

问卷还请研究生、指导教师和用人单位对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做出选择,统计结果排在前三位的选项分别如图1所示。从调查结果看出,研究生和指导教师的看法较为一致,认为最重要的要素是工程方案设计和实施能力、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两项;而用人单位的看法则与上述两类人员有较大差异,认为学习能力、职业素养两项是最重要的要素,同时认为创新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也很重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相适应,研究生在完成学校的教育后往往还需参加相关的职业培训、通过职业资格认证后才能很好地适应行业和工作岗位的要求,因此在对各要素的重要性进行考量时,用人单位更为看重的是学习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而不是研究生在学校学到了什么。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多方面: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主要是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培养过程中无需强调专业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偏重于加强和提高理论知识,与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区别不大。而从2009年开始开展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应教育部的要求和部署“自上而下”进行的,各培养单位大多是被动地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改革,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往往照搬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此外,由于我国企业、行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参与积极性都不高,因此现阶段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都仍带有浓厚的学术化色彩,与职业资格认证的关联度也不高。上述各方面原因导致现阶段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专业实践的结合不紧密,不能通过教学达到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因此造成了学校的培养结果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的现状。

图1三类人员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构成要素的看法

(二)关于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

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工作的目标和方向。调查结果显示,在八个构成要素中,大多数研究生、指导教师、用人单位三方在对其中6个要素应具备的基本要求的看法一致,分别是: 对“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要求 “与学术型硕士相当,但侧重不同”,“应更强调专业知识”;对 “工程方案设计和实施能力”、“团队精神”和“职业素养”要求“高”,应具备“良好的项目开发、调研和工程方案设计能力,能创新性地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促进团队建设”,“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遵守行业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对“领导和管理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要求“较高”,“有一定的组织实施能力,能对项目进行有效管理、及时优化实施方案”,“较好的交流沟通能力、能说明项目方案,基本的英语交流水平”。

而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大多数研究生、指导教师和用人单位的看法则有所不同:对“学习能力”,大多数研究生和用人单位认为应达到“高”的要求,“知识更新紧跟技术发展,具备对现有技术和新兴技术的应用进行优化的能力”,而大多数指导教师则认为达到“较高”即可;对“创新能力”,大多数研究生和指导教师认为达到“一般”即可,而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应达到“较高”的要求(见图2)。这说明大部分指导教师在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定位的认识上还有不到位的地方,认为只有学术型研究生才需要培养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工程硕士只要懂得实践操作就行了,甚至认为工程硕士就是将学术型硕士降低要求来培养的,对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可以不作要求。他们没有认识到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是能够灵活运用现有知识对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生产工具等进行改革从而解决生产问题的专门化人才,这对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且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没有生产实践的经历而更需要着力培养。

(三)关于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方式

由于我国从2009年才开始大力推行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尚未建立起美国EC2000那样成熟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和认证标准,专业实践也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尚无成熟的模式可循。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目前是以撰写实践报告的方式进行评价,考核结果仅区分通过或不通过。但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客观反映出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水平。调查结果显示,461%的研究生、482%的指导教师和593%的用人单位倾向于采用“评级”的方式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能力水平进行总体评价,评价结果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级”(见表2)。53%的研究生、579%的指导教师和620%的用人单位认为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应由校内外导师和实践单位中的双方或多方组成的考核小组来进行考评。这说明无论是研究生、指导教师还是用工人单位,都认同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能力应有一套较为具体的评价体系,评价结果应当能较为客观和直观地反映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水平。同时,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应有实践单位和校外指导教师的参与。图2三类人员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

三、加强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

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国家从2009年就开始大力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且着重强调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经过了近几年的大力改革与实践,社会、培养单位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对专业实践能力的构成及评价等已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认识,通过调查问卷也得到了印证。但是,在对专业实践能力各构成要素的重要性、基本要求和评价方式等问题的认识上,指导教师、研究生与用人单位之间还存在不一致的看法。为使培养出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首先应统一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培养环节、培养方式、评价指标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一)深化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认识,积极推进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联系与合作

通过调查发现,据大多数受访者均认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应当是包涵基础和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工程方案设计和实施能力、领导和管理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精神、职业素养等八个基本要素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狭义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用人单位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单位应重新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认识,进而以培养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导向,对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各个培养环节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全日制工程硕士是为行业、企业培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各培养单位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一步与企业、行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在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各个培养环节的实施和改革中积极征求和听取企业、行业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提高培养的针对性。

同时,调查还发现尽管目前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都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实践基地,但行业和企业的参与程度和参与积极性仍普遍不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69%的用人单位有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的意向;但另一方面,有88%的用人单位“愿意接受在校研究生来单位开展实践实习”,其中76%认为实践周期应为1-6个月。这说明一方面企业有大量的短期实习工作需要在校研究生参与,另一方面出于对安全责任、管理成本、知识产权等问题的考虑而不愿参与共建实践基地。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部门应积极搭建校企间合作的桥梁,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适当的激励,从而提高企业、行业参与工程硕士培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以培养研究生的学习能力为导向,加快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除了提高研究生的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外,还应重点培养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仍然带有浓厚的学术化色彩,课程设置与专业实践能力的相关度不高,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讲授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和记忆的“填鸭式”模式为主,不利于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单位应加快对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应以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增加方法类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从问题入手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变被动受教为主动学习,这种方式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上较传统教学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此外,还应积极引进企业、行业中具有丰富职业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加课程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行业人员参与课程教学比单纯担任指导教师具有更积极的作用,因为课程教学的受益面更广,企业、行业界的人员可带来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案例,并可对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给予有益的引导,对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如果学生在课程教学环节就已经接受了一定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实践方法训练,在进入到专业实践环节时就可以直接进入实践操作,最大程度的减低学生实践的盲目性和缩短适应期。

(三)以“专职化”和“专业化”为目标,加强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教师的遴选和培训

目前,工程硕士指导教师基本上都是由学术型指导教师担任。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相当一部分指导教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还并不十分清晰和准确,把全日制工程硕士当作学术型硕士培养或是按学术型降低要求培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和宣传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此外,培养单位应以实现指导教师的专职化为目标,尽快制订出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教师的遴选标准,多途径、多来源选拔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教师,而不是简单的以是否具备学术型硕士指导教师资格作为唯一衡量条件。同时,对人事考核、职称评定等制度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和改革,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和职称评定仍是以科研和学术为重,这直接导致指导教师在招生时重“学术型”轻“专业型”、将“专业型”当作“学术型”培养的倾向,如果有关管理制度不作相应的调整,将直接影响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教师的培养积极性和培养目标的落实。

(四)以评促建,积极推进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或从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建设

评价体系是教学培养工作的指挥棒,没有准确完善的评价体系,教学和培养工作就没有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也得不到社会和行业的认可。由于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是一种全新的培养类型,开展时间较短,尚未建立起具有公信力和公众认可度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而行业内的注册工程师制度也尚未建立,无现成标准可供借鉴。但是,美国ABET的工程教育质量认证标准——EC2000无疑可以提供重要的启示,EC2000着重考察工程硕士毕业生必须具备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具备实验方案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与多学科团队进行合作的能力,以及具备职业道德和社会认知的能力等11项能力。[6]问卷结果显示,研究生、指导教师和用人单位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有高度统一的认识,我们完全可以将其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从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出发,广泛吸纳工业、企业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订和过程监督,使最终建立的评价体系真正具有专业性、客观性和权威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2009-03-27]. http://yzchsicomcn/kyzx/zyss/200903/20090327/20184603html.

[2]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学位(1997)54号.

[3] 周玲 高等工程教育的新特征与新发展[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113-119.

[4] 朱永东,叶玉嘉 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研究[J]. 现代大学教育,2009(3):46-50.

[5] 尹金金,孙志河 关键能力的内涵比较与反思[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4):26-27.

工程硕士专业范文第4篇

要提高工程硕士专业课教学质量不仅需要优秀的专业课教师、良好的学习氛围,还需要与教学目标和授课对象相匹配的优秀教材。教材建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项基础工作,是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目前化学工程硕士专业除了公选课的教材外,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教材非常短缺。这就需要组织教师编写适合工程硕士特点的专业课教材,从教材体系和内容上体现出重基础(基础理论,基本技能)、重个性化培养、重创新性培养。同时专业课教师要深入生产第一线,把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科研成果,掌握第一手资料。总之,要以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应用研究型人才为目标,高度重视教材建设。

二、改进授课方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

进行教学时,要结合实际,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和授课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效果。①理论结合实际,注重学生学以致用。工程硕士大部分都是工厂企业的骨干,看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对自己工作的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和实际生产联系较为紧密的部分将它放到现场,结合现场实际,尽可能利用书本上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②集中上课,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和地点。工程硕士学生较为分散,工作比较忙,不能像全日制学生一样按时上课,所以在上课过程中可结合老师和学生的工作,采用不同的集中方式来进行。③利用网络,加强交流,完善师生互动。课堂内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以讨论为主、点评为辅,以网络为媒体,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建设专业硕士教学网站,将教师的教案、课件、习题答案以及部分重要内容的视频、音频等资料放在网络上,供学生实时查询学习;还可利用QQ、MSN等聊天工具保持与学生的互动,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三、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和学生是完成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好坏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工程硕士的特点是学员进校不离岗、在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心与职业道德。由于多数学生来自生产第一线,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这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熟悉产业和行业要求,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知识和经验。所以,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对专业课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专业课任课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所教所学的内容都做好充分准备。

四、改革考核手段,把课程论文与生产经验总结相结合

中国的传统教育主要以考带学,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手段。长期以来,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注重的都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虽一直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但很难被付诸教育实际,其原因之一是考核方式的单一性,学生把应试成绩的提高作为学习的唯一推动力。硕士教育阶段注重的是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工程硕士更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所以工程硕士的培养必须有其独特的考核手段,不能沿用已有的简单考试方式,而要注重考核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灵活性首先就是要根据课程特点选择合理的考核方式,如工程硕士专业外语的考试,可以将学生所接触到的进口仪器的说明书让学生翻译。而应用类课程,如精细化学品合成,可以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并合成相应的精细化学品。

任课教师负责审核学生实验设计方案,检查学生合成出的产品的得率和纯度,根据学生实验结果给出考核成绩。考核的多样性主要是多种考核手段的结合,课程理论考试仅仅作为考核的一部分。许多工程硕士都有工作经验,并且和所学专业紧密相关。所以,可以让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与已有工作实际相结合完成课程小论文,作为课程考核的重点,教师根据学生对理论应用的理解程度给出评价。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同时提高了任课教师对生产实际的进一步理解,达到教学相长。

考核方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向,是工程硕士能力培养的关键。我们应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不拘形式,开发出更多、更有效的考核手段,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综上所述,我们要提高认识,按照化学工程领域的实际需求,合理制订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设置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加强专业课教材建设,选择或编写优秀教材,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专业课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研究开发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性人才。

工程硕士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实现了满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但总体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我国从2007年开始设置在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2009年国家为了弥补学术型硕士实际操作能力差的特点,开设了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学位。根据2013年教育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积极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院校工程硕士教育改革分析

四川大学2013年有28个工程领域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和26个领域招收在职工程硕士,主要包括机械制造、高分子、材料、水利水电、建筑、环境、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轻工技术等学科门类。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持续增加和完善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要求。我校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所占比例约为12左右,此差距正在呈现逐年减小的趋势。我院目前在轻工技术与工程、纺织工程、食品工程和材料工程四个领域招生工程硕士,每年招生人数在40个左右。学生可以通过推荐免试或参加一月份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进入全日制工程硕士领域学习,在职人员可以通过十月份全国GCT考试合格后,再参加我校自主组织的专业考试和专家面试进入我校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1.1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定位

我院工程硕士领域要求其研究生应具备对工程项目相关信息进行正确分析处理的能力,综合运用本领域所学的知识对项目进行设计、管理、分析、预测和优化等,解决相关工程领域的实际问题。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突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是我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总体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设置、培养过程和授位标准三个方面不同于工学硕士,我院将基础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养、实践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四大内容有机结合,通过课程学习阶段、实践训练阶段和应用检验阶段三个阶段,实现高水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1.2 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学习阶段设置有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程、案例课程和综合素质课程四大板块。我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设置明显区别于工学硕士学位研究生。除公共平台课(政治、外语和数学等)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相同外,四个工程领域还设置有专门的专业平台课。为提供更大的应用性课程可选空间,压缩理论性课程,增加了应用性选修课的课程数量,同时也可保证案例课和实践训练的实施。学术交流活动要求次数减少,鼓励以实践交流活动学分替代学术交流活动学分。案例教学和案例库建设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我院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了近20门案例课,除本校教师外,还邀请来自英国、美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西班牙等国家的科学家,和BASF、BAYEY、SATRA、REPICO、W2O环境工程公司、浙江卡森集团、金宫川派味业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董事长、总裁和总经理等到校为学生开展学术讲座,以生动形象的真实案例为专业型研究生拓展学习思路。

1.3 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应用检验阶段,工程硕士研究生一方面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在校外合作导师的指导下解决具体的实际应用问题,在此基础上完成达到分类授位要求的学位论文。我院学生在双向选定校内导师的基础上,由校内导师推荐或由学院指定校外导师。在校外合作导师资格认定上,严格把握“具有副高及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和高度的责任心”三个基本条件,优先选择具有长期在本行业从事专业生产和管理的企业老总、行业专家和高级工程师等,由学院统一颁发聘书。工程硕士业学位研究生在确定培养方案、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申请授位等环节都应有双导师共同指导并签署意见。

2 结语

我院近五年培养的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就业率均为百分之一百。就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学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认知度低,在我院就读的工程硕士大部分是通过免试入学,参加全国招考入学的仅占少数。校外导师和实践基地建设配套经费少,我院目前大部分工程硕士校外导师都是义务指导学生,部分实践基地也是由企业出资建设。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励政策与科学学位学生无明显优势,学生毕业后从事本行业工作的少等。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政府应强化政策和条件保障,加大投入支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力度。学校应完善奖助政策体系,建立长效、多元的专业学位奖助政策体系,强化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等对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激励政策。加大对本科生的宣传力度,多吸收对相关工程领域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参考文献:

[1]《关于试行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的通知》[Z].教指委[2011]11号,2011.09

[2]《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教研[2013]1号,2013.01

工程硕士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 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220-01

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已成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涉及学科门类最广、人才培养规模最大的专业学位类型。[1]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自2009年开始转变研究生培养结构,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其培养模式与传统的学术型硕士和在职工程硕士不同,是在深入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环节的培养,力争为社会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专门人才[2]。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概况

相对于学术型硕士学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层次的设立是为了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加速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西方的很多国家在专业学位教育方面起步较早而且发展速度迅速。目前,美国是世界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也是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其专业型硕士学位种类众多。英国硕士层次教育也都按研究型和专业型两个导向来培养。目前英国每年授予的硕士学位专业型学位数占授予研究生学位总数的比重平均为75%左右。

我国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40万多人,大部分研究生毕业后还是会走向社会实际领域。但是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存在着研究生实践能力较差、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规模较大等问题,这就势必会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影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

二、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2009年,为适应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教育部要求大规模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全日制工程硕士),到现在已有近五年的时间,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生源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但是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分析。

1.培养过程不规范

现阶段,很多高校的课程环节手段单一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往往是照搬照抄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或是在学术型硕士课程设置基础上略作改动,这些课程设置没有从企业工程的实际需要出发,这就无法突出其工程特色和实践环节,尽管是具备了较深的理论基础,但是对于提高设计工作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帮助是不大的,这也就与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相背离。

其次,对于实践环节的设置很多学校并没有加入校企联合培养等产学研实践环节,单纯靠在校进行实验课教学这其实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是没有太大差别的。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所以实践环节应该是重中之重。还有一些院校安排了企业实践环节,但是对于应届本科生为主体的专业硕士来说,大多是没有就业经验,企业导师往往忙于生产任务而忽略了对学生的知道,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对于学生的工程经验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少。

最后,在学位论文的撰写方面大部分是由校内导师指导完成,所撰写的内容多是来源于导师所承担的各项基金或是项目,也过于注重研究的理论性和前沿性,进而背离了工程应用,忽略了其应用型的特点。

2.考核指标不体现特色

目前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考核指标多是按照学术型硕士的考核指标进行,如发表学术论文数量和英语四六级水平等,并没有体现其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指标。而这些考核指标侧重于研究的理论性和前沿性的评价,这就对工程硕士的培养造成了限制,使学生缺乏开展具备一定工程难度但又缺乏理论深度的课题的积极性,对于学生发现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

三、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讨

以应届本科毕业为主要生源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还在逐步地形成,其中的培养过程和考核标准等相关规定尚未完善。如何使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内容高起点、培养质量高标准、创新实践能力高要求,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无疑,探索出一套符合用人需求的创新性培养模式,制定并晚上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相关制度和措施是迫在眉睫的。从2009年至2014年近五年的培养经验,本文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如下建议。

1.制定校企合作计划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上一定的理论基础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更加侧重于实践环节,要有不少于半年的企业实践经验,不能用在校内的实验课来充当实践环节,应该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制定实践计划,让学生深入企业,真正地在实践中提高专业素质,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也要定期地邀请企业导师来校内进行交流,实现学生与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互动,弥补单一由校内导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方面缺乏经验的缺点,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发挥各自优势,就目前国内产学研结合的现状而言,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校内导师应承担企业科研项目或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为研究生提供更多时间机会和专业指导。

2.建立恰当的考核体系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考核体系应该更加着重于考察学生是否可以独立承担相关领域工作的能力,在校期间的学习应该能为将来从事应用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可以考虑将一些可以总结学生实践能力的指标列入考核体系,如产学研转化项目装置建设、开发、试运行的论证报告,大型项目的工程设计及相关技术总结,国外先进技术或产品的分析、消化或改进过程的研发报告,企业技改报告,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报告等[3]。

3.将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

职业资格认证是在“以执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原则下,把教育、培训、就业和企业联系在一起,将劳动者就业生涯的创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结合在一起,努力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将其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在校参加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其结合也有助于学生的就业,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也为企业有效地节约了上岗培训的成本,从而达到双赢的经济效益[3]。

四、结语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仍然需要继续探索,要切实地将学生培养与工程领域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以满足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要求,为经济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姚纬明,卢发周.基于合作教育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1):12.

[2]教育部. 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 年3 月.

工程硕士专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工程硕士;R凳导;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80-02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的能力要求

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能力即为工程实践能力,也就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程问题已经不仅仅为工程这个单一领域的问题,而是呈现多学科、多层面的发展,需要学生具备综合知识和技能,才能很好的解决现代工程问题。根据《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的要求,大连海洋大学于2011年制定了《大连海洋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规定(试行)》(以下简称《专业实践工作规定》)文件,对专业实践内容和任务、专业实践方式、专业实践管理、专业实践时间及要求、专业实践考核过程及要求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课程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1.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认知。若要准确的了解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课程的现状,就要听取培养对象,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意见和建议。由于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数较少,为体现普遍性,扩大了调查样本,研究生学院对在读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展了“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校研究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共发出调查问卷199份,回收有效问卷18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调查问卷共计32道题,从培养方案、指导教师、课程教学方法、研究生管理和专业实践五个方面对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在我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考研目的的问题选择上,62.5%的专硕研究生选择的是“提升实践能力”,有31.3%的专硕研究生选择的考研目的是“提高学识水平”,剩余6.3%的专硕研究生选择“本科不易找工作”。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根据我校现在正在沿用的2015版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有38.7%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认为课程设置最欠缺的是交叉学科课程,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27.8%的专硕研究生选择专业前言课程,16.7%的专硕研究生选择实践、实验等课程,剩余16.6%的专硕研究生选择基础学科课程。

在对我校专硕研究生培养欠缺的方面的多项选择中,43.8%的专硕研究生选择了跨学科能力培养,跨学科能力成为我校专硕研究生认为在专硕培养中最欠缺的环节,并列排名第二的两项分别为专硕研究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培养及选择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图1。

在针对于研究生自身能力欠缺的问题上,有高达62.5%的专硕研究生认为他们最欠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欠缺排名第二的为专业实践能力和选择创新能力,还有部分研究生认为自身选择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选择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有欠缺,有待培养,如图2。

通过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经过详细的数据统计,根据结果可获得如下的分析和结论:超过60%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最初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其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研究生期间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毕业以后的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技术实践背景。正如国家政策导向要求的,社会实践等实践类课程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是急需重视和发展的。而就研究生自身来说,他们已经认识到自己在实践方面能力的不足,希望学校多开设相关课程。

2.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课程成绩。根据《大连海洋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规定(试行)》,我校现有的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课程考核方式为:研究生在实践结束时,就实践内容撰写3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填写《大连海洋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总结及考核评价表》,考核小组根据实践总结报告及评价表,给出实践课程的成绩。考核小组在短短的几分钟的考核时间内,需要阅读学生提交的总结报告和评价表,而且由于采用面对面考核的方式,考核小组的专家往往抱着不想得罪学校和学生的心态,而学生的校内导师又对学生的实际专业实践情况不了解,往往成绩都在良好以上,甚至会出现整个学院统一分数的情况。

由于我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在读人数较少,为扩大样本数量,我们将样本范围扩大到整个专业学位研究生领域。成绩的调研采用统计调查法,课题组对2013级及2014级两个年级专业硕士实践课程成绩分布做了详细的统计,2013级和2014级专业硕士研究生共计195人,其中171人的实践课程成绩在90分以上,占87.7%;成绩在89―90分之间的研究生共计19人,占9.7%;有3人的成绩在70―80分之间,仅占参与调查的研究生数的1.5%;另有2人的成绩在60―70分之间,占1%。2013级与2014级都没有研究生的成绩分布在60分以下。从两个年级的硕士专业课程成绩分布情况来看,成绩集中在90―100分之间,95分出现次数最多,这样的分布情况并不符合正态分布,不能真实的反应专业实践的质量。同时,这样的成绩分布也反映出,专业实践课程的给分和考核会有流于形式的结果出现。根据上文的情况可知,专家考评小组面对面考核时,并不是真正根据实际情况给成绩,所以使整个的考评过程可能处于走形式的状态。

三、如何加强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

1.加强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上文已提到,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查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应该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跨学科知识、创新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素养等多方面素质,而在这些素质中,跨学科知识和能力是我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最缺乏也是最需要的。在下一版培养方案制订中,对于跨学科课程已经着重考虑了,在专硕培养方案中加入了一些跨学科课程,提高工程硕士综合素质。此外,在生产实践中,应该注意跟不同部门的同事、前辈多学习多交流,拓展综合知识水平。

2.发挥校外指导教师的作用。目前,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在研究生专业实践中的作用并未直接体现出来,也就是说,现有的规章制度并未明确规定校外导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仅为两年,其中一年的实践是在专业实践基地来完成的,直接由校外指导教师完成对其指导,因此在专业实践考核体系建立中,应明确校外指导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将校外指导教师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并在考评体系中加入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情况的描述与总结。

3.构建多方互动的全面考评体系。我校目前使用的考评规定非常简单,只是“3000字的总结+考评表”的形式,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工程硕士研究生实际的专业实践情况,而且由于考评形式比较单一,会导致目前专业实践课程的分数集中在90分以上,实践单位、考评小组、导师、学院都没有严格进行实际考评,使目前的分数分布情况严重不符合正态分布,究其原因,源头仍然回到了考评体系的不完善上。在日后考评体系建立中,需加入考核“互动性”的概念,使质量考核不仅局限于研究生本人和校外指导教师,更需要研究生校内导师、所在二级学院管理人员的参与以及学校层面的参与,达到学生、企业、导师、学校多方互动的考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明忠,杜殿发,姚军.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研究[J].石油教育,2011,(04):83-85.

工程硕士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226-03

一、引言

自2009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之后,国家开始全面推行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目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之前的专业硕士培养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招生以面向届本科学生为主,采用全日制在校培养方式,研究生毕业后发放学历及学位证书等。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要求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一般包括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三个环节,实践教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能够衔接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工作,达到全面提升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近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但鉴于我国长期专注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缺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经验,应该说总体尚未形成一个科学、完善、合理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因而,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工作开展研究,进行创新和改革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践教学内涵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的操作训练,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总称。在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培养过程中,抓好实践教学环节是达成培养目标、实现以理论为主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向以应用型为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成功转型的关键,培养单位的实践教学水平也直接决定了理论课程学习效果和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在校内的实践教学,以及在校内及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实习和实训两个部分。通过实践教学,研究生积累了工程实践经验,提高未来的职业需求能力,也可以从中找到毕业选题以顺利完成学位论文工作。为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高效率完成,顺利实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本文从转变实践教学理念、变革管理机制体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校内实践基地、拓展校外实践基地等七个方面进行研究及探索。

三、实践教学探索

1.转变实践教学理念。当前,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正处在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逐渐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进行转变的时期。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培养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性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主要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偏重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明显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相联,取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决定行为和内容,理念不同必将会导致结果不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长期处在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阶段,在现今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时,相关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理念没有跟随时代的进步而发展,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现状,致使教育工作者普遍没有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中的关键地位;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实践教学观念淡薄,认为学校的职责仅仅在于传授专业理论和相关基础知识,学生的主要时间应用于理论知识学习等。实践教学理念的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其转变已然刻不容缓。要想培养高质量的、实践能力强的专业硕士,必须将实践教学环节置于达成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核心位置。

2.变革管理机制体制。目前我国专业学位授权点共包含40个专业硕士学位和6个专业博士学位,工程硕士属于专业硕士学位,而工程硕士依据工程领域分类划分为40种,包括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领域等。专业学位授权点设置的首要条件是至少依托于一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部分领域要求一级学科)。虽然在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对此做出了调整,要求“专业学位的授权点审核,以相应学科作为基础,但不以是否具有学术性学科授权点作为专业学位授权的必要条件”,但目前研究生教育所使用的学科专业目录仍按学术性学科分类,并没有针对专业学位建立能够充分体现和对接职业分类的学科专业分类目录,因此培养单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仍然习惯性地将一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对应到某一学科,归属到通常按学科建制的某一专业院系。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很容易被纳入学科的制度框架,基于学科发展的学术系统和学术化组织就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主导力量,以学科为管理框架导致了学科化和学术化的管理模式,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管理在很多方面仍然跟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一样,与学科制度、科研制度结合在一起,不可避免地受学术化制度模式的影响,课程在培养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和评价等方面的改变就变得困难。如何变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如何建设更为科学的培养机制,适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进一步研究并在实践中探索。

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分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等。专业学位区别于学术型学位的属性在于强调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在培养工作中突出实践教学,实践性既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政策规范,也是其内在要求。在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处于从属地位,作为课程学习的补充和对特定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巩固而存在,这种惯性至今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硕士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产生消极影响。目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职业经历空白,工程实践技能缺乏,在全日制培养方式下,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及素养,就必须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实践性”,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中包含充分和必要的实践要素,在课程实施中充分体现这些实践要素的规律和要求,还应建立一整套过程管理及考核评价体系,抓好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完善实践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有效监督实践教学的运行情况,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此外,还应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推进,从而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运转体系,发挥实效。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各高校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时,注重构建一个学科背景优秀、教育层次高、教学及科研能力强的人才梯队,以期推进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这就造成各高校的师资队伍几乎全部由学术型教师组成,缺乏教授级高工、拥有高级工程技术执业资质证书以及具备实际工程应用管理和实施经验的工程应用型教师。其影响是实践应用课程开设难度高,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性”特色低等。国家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鼓励实行双导师制,要求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很多研究生培养单位由于第二导师聘任存在困难,便在培养工作中不推行双导师制;有些聘任了第二导师的研究生培养单位,也受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影响,产生诸如第二导师的责任、权利、酬劳不明确等问题,致使第二导师参与热情不高,实际工作开展也不甚理想。

为缓解这一局面,研究生培B单位应从自身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和企业第二导师建设两方面着手,具体举措有:在各年度安排一定的应用型人才引进指标,要与学术型人才引进要求有所区别,侧重于工程应用实践能力;选拔校内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指导工程硕士;加强本校师资队伍的工程应用能力建设,诸如参加校外培训、企业实训等;加强与各相关领域企业的联系,如共同申报并完成各类科学研究项目,或帮助企业解决学术性问题,进而实现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实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目的。

5.完善实践教学课程。国家在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分别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教学提出了明确的实践性要求。但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仍存在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不足或与培养目标相脱节,以及课程建设力度不足等实际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实践教学课程对教师要求高,需要良好的教学能力和高超的工程实践技艺;实践教学课程开发成本较高,资金支持及制度保障并未及时跟进,教师普遍缺乏积极性;传统的研究生课程学习中,依托指导教师研究方向设立的课程比例较高,课程具有很强的研究性,改革难度较大。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始终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应积极制定相关制度、方法,并予以资金支持,保障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的日趋完善。

6.建设校内实践基地。高校是研究生培养的主体,也必然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阵地,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则是完成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应在校内建设与真实工程环境相似度较高的职业环境,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功能应包括工程实践、教学、科研、创新创业、培训、社会服务等。工程实践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首要功能,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学是基本功能,在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的同时,为研究生参加校外工程实践做好能力储备;科研是必备功能,教师及学生可以依托于此开展各类项目的科学研究工作,提升工程硕士必要的学术和科学研究能力;创新创业、培训、社会服务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附加功能,应以促进研究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从容就业、理性创业为目标,在完成高校自身培养任务的同时,实现社会服务职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应依托于高校自身建设的各类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基地等完成,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创新管理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并优化配置,保障校内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7.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国家在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提出了培养单位要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积极联合相关行(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鼓励工程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等意见。对于工程硕士,校外实践是培养的必要环节,包括专业实践、职业训练、学位论文(设计)等内容。通过校外实践,研究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去体验自己可能从事的岗位工作过程,应用学习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感受实际工作与理论学习之间的异同,掌握只有在工作中才能学习到的技能,提高适应行业和企业需求的工程设计、实施、研究、开发、管理能力。对于高校,校外实践基地是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或行业进行产、学、研联系的纽带,是目前保证工程硕士实习质量的主要依托平台,其基本类型可以是高校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单位建立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综合型校外培养及实习基地、各专业院系与企业单位共同建立的专业性校外培养及实习基地等。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还应积极探索并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实质性的联合培养机制,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四、结语

培养应用型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将是我国今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工程硕士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实践教学培养特色是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而应在实践中总结培养规律,找出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发展道路。应将实践教学理念根植于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及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保障教学质量,在做好“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依托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工作,并建立与校外企业单位良好的联合培养机制,保证工程硕士实习实训及工程实践的顺利实施,提高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达成培养目标,进而推进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的深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Z].学位办〔2009〕23号.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4]刘延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Z].2013-07-10.

[5]张乐平,付晨晨,朱敏,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独立性与实践性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61-166.

[6]项炳池.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雇主参与的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5(29):79-83.

[7]黄继英.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

[8]刘春惠,王战军.基于学位类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9-13.

[9]李赵秦.工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探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

[10]黄羽.我国高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民族大学,2012.

工程硕士专业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育改革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适应了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适应了在岗人员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需要。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相比,它们虽然处于同一层次,但由于其生源的显著差异,其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培养模式等均有较大不同。要使工程硕士成为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

为了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规范培养模式和培养流程、明确评估办法等,2005年7月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工程领域教育协作组组长全体会议,提出“建立规范化的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设想,并选择了控制工程等五个领域,以课题研究的形式,率先开展工作。2007年全国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颁布了“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试行)”,对我院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性作用。考虑我院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主要是面向部队、基地等情况,在对“专业学位标准实施细则”修订中,培养方案在符合学科内涵的基础上,要兼顾生源单位需求,在研究方向的确定、课程设置等方面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切实使培养的工程硕士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以武器控制系统为中心确定培养方案的主要研究方向

现代兵器装备的特点是精确化、远程化、智能化,以导弹、无人机、指挥系统等为代表的武器装备更突出了这一特点,这些特点的基础之一是自动化技术。根据我院生源主要分别来自武器装备论证、武器装备试验、军代表、部队技术保障、部队装备管理单位等岗位特点,依托控制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硕士,应该以武器装备为大背景,在控制工程学科内涵的基础上紧紧以武器控制系统为中心,来确定相应的研究方向,因此我院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研究方向确定的基本思路是:涵盖我军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武器控制系统性能测试与故障诊断、武器控制系统信息化管理等方面,为军代表系统、武器装备试验基地、部队修理所、部队装备管理等单位培养具有我军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具体如下:

1.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

该方向以提高复杂武器控制系统综合战术技术性能为目标,以数学、力学、控制理论、系统科学、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研究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火控、指控、无人机和导弹等复杂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的方法及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等。

2.武器控制系统性能测试与故障诊断

该方向以提高武器系统技术保障人员的装备保障能力、试验技术人员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自动测试技术、故障诊断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为基础,研究武器系统的性能检测、故障诊断的技术与方法及靶场试验中技术保障的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新标准测试总线的应用、测试系统模块化设计、武器系统运行状态监测与诊断、测试诊断设备研制等。

3.武器系统信息化管理

该方向以提高各级装备保障管理人员的管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为目标,以人工智能、装备保障理论、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为基础,研究装备保障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和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制订适合装备保障信息化管理的标准体系,研究建立统一的适合装备保障管理信息化的数据交换代码,基于装备的状态信息、故障信息、维修信息等进行研究装备保障领域的全程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

二、以适应培养方向要求为出发点确定适宜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只有打下牢固的基础,才能自如地实现向新领域的转变,才具有可靠的应变能力的坚实后劲;只有在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知识、事例和经验,才能运用它们来进行创造性思维。课程设置在整个课程教学工作中起着基石性和原本性的作用,只有合理的课程设置才有可能使研究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才有可能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考虑到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是“进校不离岗”,边工作边学习,在职攻读学位的特点,在课程学习上,我院采取的是“两阶段”学习方式,即第一阶段主要学习公共和领域必修课程,在学院集中学习;第二阶段主要学习选修课,采取先寄发教材供学员自学,再到学院集中辅导两次,每次为期两周,最后集中进行考试。因此课程设置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安排,另一方面更要考虑所设置课程应与各培养方向相适宜。对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来说,应具备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原理为核心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具备基于与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等相结合的、针对具体应用方向的知识面。这些知识结构、知识面要通过一类课程群的设置来落实。由于培养时间、教学时数的限制,课程的门数设置受到了约束,这样就要求对课程的选择必须反复斟酌,切实使选择的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进行后续的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我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包含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适用各个研究方向的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领域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主要包含自然辩证法、英语、数理统计、科技信息检索。领域必修课主要有线性系统理论、计算机控制系统、自动测试系统。另一部分是为不同研究方向设置的选修课。选修课设置的基本思想是在保证对一个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而言,至少应掌握一个课程群的知识要求的基础上,引入专题讲座形式来开阔学生视野,增大学生知识面。根据学科培养方案设置的三个研究方向,结合部队岗位需求,我们按优化、控制类课程群、控制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课程群、信息传输与处理类课程群的要求设置领域专业技术类选修课课程。

具体地讲,为三个研究方向设置的选修课程分别是:

为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研究方向设置了优化、控制类为主的课程,包含军事运筹分析、系统决策与建模、智能控制、人工神经网络、防空武器系统效能分析以及专题讲座。

为武器控制系统性能测试与故障诊断研究方向设置了故障检测与诊断为中心的课程,包含测试与接口技术、军用电子系统测试、电子系统故障诊断、故障分析与预测、人工智能原理以及专题讲座。

为武器系统信息化管理研究方向设置了信息传输与处理为中心的课程,包含数字信号处理、战术互联网及其应用、图像工程、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原理以及专题讲座。

三、结束语

工程硕士专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专业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曾玉红(1976-),女,湖北宜昌人,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教授;槐文信(1963-),男,陕西乾县人,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235-02

随着大量的海外水电建设项目的开工,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对专业人才英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国内学子出国深造的机会越来越多,对外学术交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1,2]在此背景下,高校水利工程专业开展专业英语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对开设课程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讲授式授课,终结性评估”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适应新形势下专业英语的教学需求。[3]

专业英语是英语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课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英语与专业课程交叉,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的英语词汇,使其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翻译能力;第二个层次是中英比较学习,掌握国际最新研究动态;第三个层次则是熟练利用英语这一工具开展研究和交流。[4-7]目前,很多高校自本科阶段就开设有专业英语课程,第一个层次的教学应在本科阶段即已完成,第二、第三层次的教学将在硕士专业英语教学中实现。考虑到目前专业英语教学上没有统一的要求,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方面也缺乏合理、科学的安排,如何提高专业英语教学的水平,是每个教学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水利工程硕士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

1.教学的定位

经过大学本科阶段大学英语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句法,并有一定的阅读、写作及听说能力。现阶段,我国的英语教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普遍表现为阅读和写作能力相对较强,而听说应用能力则相对较弱。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重要的功用是作为交流工具,因此,硕士专业英语的教学应体现专业英语的特点,以提高学生在水利工程专业领域的英语应用水平为目的,教学内容要兼顾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根据这一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仅简单强调专业英语(或科技英语)的语言特色,如在句式(长短句、定语从句、分词结构)、词性等方面的特点,而更多的精力则放在如何撰写科技论文,如何与外刊交流,以及学术汇报的一些技巧和训练上面。

2.教学素材的选取

考虑到专业英语的训练应该是全方位的,现阶段很难找到一本能兼顾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专业英语教材。同时,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中惯用的手段,即学生翻译加教师点评的方式很难吸引学生,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获取丰富的教学素材是开展专业英语教学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网络资源丰富且更新快,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汇总的网络资源成为教学素材的主要来源。具体到水利工程专业有很多资源库可供选取,如在教学过程中,使用IAHR(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ydro-Environment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以及USGS(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等网站媒体库中的图片以及影像资料。同时国外知名高校的公开课课件也是专业英语教学素材的重要来源,在教学过程中可参考国外知名教授的相关课程的课件。

另外,考虑到研究生们撰写学术论文的实际需求,国际高水平杂志已发表的论文是很好的教学范例。如在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中,将ASCE(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会刊对的要求拿到课堂上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刊物对论文稿件的基本要求,这样因为教学考虑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会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选择最新的行业论文作为范例,让学生在了解科技论文结构及特点的同时,也可以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激发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另外,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文本资料容易收集,而影像资料难以获得,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知名高校的公开课视频,在课堂上选择性使用可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网站上()的很多演讲资源也可以作为教学素材所用,如收集的科技方面的演讲,因其内容新颖,观点独特,在教学过程中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除了可以训练听力外,对学生的科研精神、科研态度等方面也有很好的启发作用,真正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3.教学内容的编排

教学方面可按专题的方式进行,如在课程初期介绍专业英语的语言特色时,就分别有词类专题、句法专题,而进入科技论文写作部分则有稿件准备、与编辑交流等专题,便于根据不同的专题开展针对性的训练。而进入专业知识方面按专题组织素材就体现的更加明显。比如在课堂上讲授“Concrete work”时,会从混凝土的组成、制造、特性讲到施工工艺,再结合典型工程如三峡工程的混凝土工程进行讲解,这样不仅内容完整,形式丰富,而且教学效果更好。

4.教学形式的组织

从近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多讲无益,精讲为妙,勤练提高。如在讲到论文“Introduction”部分的写作时有一些固定的框架,如一般会按照“What is the problem”,“Why is it important”以及“What solution do you propose”的顺序组织,但是对于具体的主体,这个框框显得过于刻板,不利于学生活学活用,且事实上专业英语应用上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可四处套用的公式。因此,在专业英语的教学方面一定要注重实战训练。笔者在课堂上讲完该部分内容后,将学生按照相近的专业方向分成不同的小组,要求各个小组阅读10篇以上本专业方向的最新的顶尖杂志的英文论文,写出本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的英文综述,并做成PPT在课堂上轮番展示。通过这种方式,综合训练了学生检索和阅读英文资料、用英文写作以及用英文作报告的能力,这个综述也可以作为学生日后研究成果的“Introduction”部分的内容,在不增加学生额外工作量的基础上,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同时,讲演部分附带提问环节,是日后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小型预演,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二、水利工程硕士专业英语教学实践

以36学时的硕士专业外语课程为例,简单介绍水利工程硕士专业的英语教学实践。授课对象为水利工程专业硕士一年级学生。

1.教学指导思想

专业英语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为目标,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利用英语这一工具开展科研和交流的能力,并以此为原则组织教学活动。

2.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科技英语的特点,4个学时,包括语法特点、词性、句式等等;第二单元:科技论文的写作,8个学时,包括行业主流刊物介绍、用稿要求,以及科技论文结构及各部分的具体要求;第三单元:专业基础及研究前沿,12个学时,内容涵盖水利工程的大多数领域;第四单元:听力训练,4个学时,课堂播放20分钟左右的英文原音视频,并布置有根据听力内容写作的作业,此部分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第五单元:Group work,4个学时,以小组形式要求学生自主收集英文期刊资料,自主整理并准备PPT文稿进行讲演,课堂模拟国际会议环境,此环节穿插在教学后期阶段。

3.授课方式

授课方式采用课堂讲述、小组讨论以及学生自讲的形式进行,课堂语言为英语。课堂讲述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而小组讨论则是为了提高学生用英文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自讲实则综合训练了学生的阅读、听写以及口述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4.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未采用常见的教师出卷、规定时间完成的模式,而是将考试贯穿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考核的形式多样。如根据学生在自讲中的表现或是提问回答环节的表现给分,或是根据学生写的英文综述给成绩等等,这种考核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效果也较好。

三、结束语

专业外语教学的重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多练习、多实践,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英文文献阅读、翻译、写作和交流的能力,达到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研究所需信息的目的,从而为新时期水利建设培养既懂专业又熟练掌握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全丽娟.专业外语的研究性学习价值[J].科协论坛,2009,(10):

166-167.

[2]李志芳,谢红梅,何贵青.专业外语教学方法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1):86-88.

[3]焦述强,陈艳.专业外语教学的几点看法和认识[J].中国地质教育,2006,(3):76-79.

[4]郭茶秀.工科研究生专业外语的教学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

2011,(31):120.

[5]韩权利.工科专业外语实践教学构想[J].价值工程,2012,(1):180.

[6]万蕾.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外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11,(19):192-193.

上一篇:水利工程施工范文 下一篇:硕士学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