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范文

时间:2023-03-12 14:08:21

硕士学位

硕士学位范文第1篇

1. 讲授班(Taught Course)

分为1年制研究生文凭课程及1年制硕士学位课程。申请读硕士学位必须有学士学位或相应的学位。若学历不够,则需要先进修1年才能读硕士学位。具有学士学位的中国学生,即可按其专业申请相应的研究生课程。如有经验的三年制大专生(成年人)经英国学院认可也可直接上此课程。常见的硕士学位如下:

MA文学硕士

MSC理学硕士

MBA工商管理硕士

LLM法学硕士

PhD博士,等等。

2.研究班(.Research Degrees)

分为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申请硕士课程须具有学士学位,一般要在校从事1至2年全日制研究工作,获得MPhil(研究硕士)学位。若研究进度令校方满意,可转读博士课程。具有三年制硕士学位的中国学生可直接申请就读英国的博士研究课程。若仅具有学士学位的学生有意攻读博士学位,需先进修Mphi(研究硕士)课程。博士课程一般需要3年。

如何申请硕士/研究生课程

英国并没有国立硕士/研究生课程入学考试。每所院校自行决定每一个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录取条件。申请人必须将申请文件寄往个别院校;并不像本科课程,由联合招生办公室统一处理申请。录取与否取决于申请人是否符合院校的入学要求。申请人应提供以下资料或文件:(如是汉语必须有英文翻译)

完整填写好的申请表格

大学期间的成绩单(列明考试项目及等级)和毕业证书原件的中英文本、毕业证书

最少有两封教授的推荐信(英文)

概述与学科有关的工作经验

曾经出版的研究论文详细资料

英语语言成绩IELTS或TOEFL

经济情况证明材料

申请入读研究生课程的竞争很大,学生应最少在12个月前向院校查询。每所院校的研究生课程简介都列有申请期限,一般来说每年9月至次年的7月学院均接受申请,但9月至12月是申请次年入学的最佳时间。

语言要求

修读任何课程的申请者均需具备良好的英语听写能力。研究生课程通常要求申请者持有国际英语水平测试(IELTS)或托福考试(TOEFL)成绩。申请者须获得最低指定分数,一般为IELTS6.5分, TOEFL 580分。

大专生如何申请去英国攻读硕士学位

按照英国政府的一般要求,在中国学习4年或5年本科课程获得学士学位的大学毕业生,托福成绩达到580分以上,或IELTS成绩达到6.5分以上,就可以进入英国的硕士阶段学习。那么,对于在中国学完两年至三年大专课程的毕业生(特别是那些在夜大、函大、自考、民办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习的毕业生),能否申请去英国攻读硕士学位呢?回答是肯定的。

一、中国的大专生申请英国硕士学位的几种条件:

1.应届大专毕业生或工作时间在3年以内的大专生,如果没有合格的托福(580分以上)或IELTS(6.5分以上)成绩,可以去英国先修一年大三的课程,或学习一年的硕士学位预科班课程,从第二学年开始正式进入硕士阶段学习。具有这种条件的学生,一般情况下,不能申请攻读MBA学位。

2.对于具有3年或3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大专毕业生,如果没有合格的托福和IELTS成绩,可以先申请6个月至1年的硕士预科课程(含3个月至6个月的英语课程),通过两至三门硕士预科考试之后,直接进入硕士阶段学习。

3.对于具有合格的托福和IELTS成绩的大专生,可以直接申请英国的一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课程。但是如果申请攻读MBA学位,必须具有3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

根据已赴英国读书的大专生的经验,由于大专生与大本生在专业知识上的差距,中国的大专生在英国攻读硕士学位时,在1年时间内修完8至10门研究生课程,往往比较吃力。所以,有一部分这类留学生常常通过延长半年至1年的学习时间来完成他们的硕士课程,最终获得硕士学位。因此,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建议:对于即使有很好的托福或IELTS成绩的学生,在正式硕士学位课程开始之前,最好能够提前3个月左右进入英国,首先强化英语,通过语言关,这样便可以在硕士学位课程开始后,顺利地通过每一门课程考试,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完成学业。

二、中国大专生申请英国的硕士学位所需要准备的材料

1.学历证明及成绩单(最好翻译成英文,加盖学校公章);

2.两封英文推荐信 :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系主任或校长撰写;

3.个人简历,内容包括:与硕士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介绍、发表或出版过的文章及书籍、实验技能及相关工作经验;

4.单位推荐信;

5.银行存款证明:数额按下列标准计算。

1) 学费:每学年按以下标准计算:文科6500至8000英镑;理科7000至10000英镑;医学13000至16000英镑。

2)生活费(含住宿费、伙食费及交通费):伦敦每月500至550英镑;牛津剑桥每月500英镑左右;英格兰的其他地区每月400至450英镑;苏格兰每月300至350英镑。

硕士学位范文第2篇

为了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做到学位论文在内容和格式上的规范化与统一化,特作如下规定:

一、论文内容要求

研究生学位论文应用汉语撰写,硕士学位论文字数一般为4-5万,博士学位论文字数为8-10万。论文内容应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说明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论文内容一般应由十个主要部分组成,依次为:1.封面,2.中文摘要,3.英文摘要,4.目录,5.符号说明,6.论文正文,7.参考文献,8.附录,9.致谢,⒑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各部分的具体要求如下:

1.封面

采用研究生院下发的统一封面,封页上填写论文题目、学校代码、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学科(专业)、答辩日期、所在学院(系、所)等内容。上述内容也可在扉页上填写清楚。

2.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应该将学位论文的内容要点简短明了地表达出来,应该包含论文中的基本信息,体现科研工作的核心思想。摘要内容应涉及本项科研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结论及意义。注意突出学位论文中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和新见解的部分。

3.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基本相对应,要符合英语语法,语句通顺,文字流畅。

4.目录

目录应将文内的章节标题依次排列,标题应该简明扼要。

5.符号说明

论文中所用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及单位(或量纲)。

6.论文正文

论文正文是主体,一般由标题、文字叙述、图、表格和公式等五个部分构成。写作形式可因科研项目的性质不同而变化,一般可包括理论分析、计算方法、实验装置和测试方法,经过整理加工的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以及本研究方法与已有研究方法的比较等。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出,可以列在各章末尾,也可以列在正文的末尾。

特别在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时,应在引用处加以说明,避免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

8.附录

主要列入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供查读方便所需的辅数学工具或表格;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缩写、程序全文及说明等。

9.致谢

对给予各类资助、指导和协助完成研究工作以及提供各种对论文工作有利条件的单位及个人表示感谢。致谢应实事求是,切忌浮夸与庸俗之词。

⒑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按学术的时间顺序,列齐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清单(发表刊物名称、卷册号、页码、年月及论文署名)。其中应对发表刊物类别作具体说明,如:是否属于本校规定的学术刊物;论文署名单位是否为上海交通大学及作者排列顺序。

二、撰写规范

1.封页上的内容一律由本人用钢笔填写,必须正确无误。论文题目不得超过36个汉字。

2.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字数为1000字左右。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为3000字左右。

⑴论文题目为三号黑体字,可以分成1或2行居中打印。

⑵论文题目下空一行居中打印“摘要”二字(三号黑体),字间空一格。

⑶“摘要”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四号宋体)。每段开头空二格,标点符号占一格。

⑷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字(四号黑体),其后为关键词(四号宋体)。关键词数量为4~6个,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3.论文英文题目全部采用大写字母,可分成1~3行居中打印。每行左右两边至少留五个字符空格。

⑴题目下空三行居中打印“ABSTRACT”,再下空二行打印英文摘要内容。

⑵摘要内容每段开头留四个字符空格。

⑶摘要内容后下空二行打印“KEYWORDS”,其后关键词小写,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4.“目录”两字(三号黑体),下空两行为章、节、小节及其开始页码。章、节、小节分别以

一、1、(1)等数字依次标出。

5.标题:每章标题以三号黑体居中打印;“章”下空两行为“节”以四号黑体左起打印;“节”下空一行为“小节”,以五号黑体左起打印。换行后打印论文正文。

6.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

7.图:图中一律采用英文标注。图题采用中英文对照,其英文字体为五号,中文字体为五号楷体。引用图应在图题右上角标出文献来源。

图号按章顺序编号,如图3-2为第三章第二图。如果图中含有几个不同部分,应将分图号标注在分图的左上角,并在图题下列出各部分内容。

绘图必须工整、清晰、规范。其中机械零件图按机械制图规格要求;示意图应能清楚反映图示内容;照片应在右下角给出放大标尺;实验结果曲线图应制成方框图。

8.表格:表格按章顺序编号,如表5-4为第五章第四表。表应有标题,表内必须按规定的符号标注单位。

9.公式:公式书写应在文中另起一行。公式后应注明序号,该序号按章顺序编排。

10.参考文献:

⑴按论文中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视具体情况将序号作为上角标,或作为论文的组成部分。如:“……李××[1]对此作了研究,数学模型见文献[2]。”

⑵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文献中的作者不超过三位时全部列出;超过三位时一般只列前三位,后面加“等”字或“etc.”;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中外人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法。

11.参考文献中著录格式示例

①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②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③论文集

序号作者,题名,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码

④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题名,[学位论文](英文用[Dissertation]),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⑤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题名,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新晨

⑥技术标准

序号起草责任者,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年,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度

12.论文的附录依次为附录1,附录2……编号。附录中的图表公式另编排序号,与正文分开。

13.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格式同上述第11条。

三、打印及装订要求

1.研究生学位论文内容一律采用计算机编辑,用A4规格纸输出,打印区面积为230mm×155mm(包括篇眉)。

硕士学位范文第3篇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2)经济效果;(3)社会效果;(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傅家骥、仝允桓等.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0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0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04]赵志、陈邦设等.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0/2.

[05]王亚民、朱荣林.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风险投资.2002/6

[06]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控制与决策.2002/6

[07]夏清泉、凌婕.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02/5

[08]陈劲、龚焱等.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中国软科学.2001/1.pp86-88

[09]严太华、张龙.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经济问题.2002/1

[10]苏永江、李湛.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学术研究.2001/4

<11>孙冰.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2/4

[12]诸克军、杨久西、匡益军.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综合评价.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13]杨力.基干BP神经网络的城市房屋租赁估价系统设计.中国管理科学.2002/4

[14]杨国栋、贾成前.高速公路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15]楼文高.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三江平原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与预测模型.中国管理科学.2002/1

[16]胥悦红、顾培亮.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品成本预测.管理工程学报.2000/4

[17]陈新辉、乔忠.基于TSA-BP神经网络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预测模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

[18]刘育新.技术预测的过程与常用方法.中国软科学.1998/3

[19]温小霓、赵玮.市场需求与统计预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5

[20]朱振中.模糊理论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科学管理研究.2000/6

[21]KimB.Clark&TakahiroFujimoto.ProductDevelopmentPerformance–Strategy、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inIndustry.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on1993

[22]GobeliDH,BrownDJ.Improvingtheprocessofproductinnovation.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1993.36(2):46-49

[23]SimonJ.Towner.Fourwaystoacceleratenewproductdevelopment.LongRangPlanning1994.27(2):57-65

[24]AbdulAli,etal.Productinnovationandentrystrategy.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1995.12(12):54-69

[25]EricVinHippel.ThesourcesofInnova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88

[26]ShtubA,ZimermanY.Aneural-network-basedapproachforestimatingthecostofassembly.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1993.32:189-207

[27]Wee-LiangTan,DattarreyaG.Allampalli,InvestmentCriteriaofSingaporeCapitalists,1997InternationalCouncilforSmallBusiness,SanFrancisco,California,June1997

[28]MichaelHenos,TheRoadtoVentureFinancing:GuidelinesforEntrepreneuts,R&DStraregistMagazine,Summer1991

[29]ChowGC,TheLargrangeMethodofoptimizationwithapplicationstoportfoliandinvestmentdecisions.JofEconomicDymamicsandControl1996

[30]Jensen,R..InformationCostandInnovationAdoptionPolicies,ManagementScience.Vol.34,No.2,Feb,1988

[31]R.K.Zutshi,T.W.Liang,D.G.Allampulli,SingaporeVentureCapitalistsInvestmentEvaluationCriteria:AReexamination.SmallBusinessEconomics13:9-26(1999)

[32]AndrewL.Zacharakis,G.DaleMeyer.ALackofInsight:DoVentureCapitalistsReallyUnderstandTheirOwnDecisionProcess?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1998)13:57-76

硕士学位范文第4篇

1保障体系建设

1.1成立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管理小组把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纳入学校研究生教育体系,使之走上规范有序的管理轨道,是成功实施专业学位培养的重要保证。实践基地的运行工作由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双方协商成立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实践基地的运行,协调双方的合作。

1.2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注重把握研究生的招生质量,和普通统一录取研究生一样,从报名、参加国家统考、面试等环节入手,严格把关,确保选拔出真正热爱中医药事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1.3导师培训与实践基地建设坚持高标准遴选企业导师,选聘对企业的重大技术需求有认识,有很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有较深理论学术功底的企业专家担任兼职研究生导师。建立企业导师培训制度,及时对新聘导师进行培训,使他们在上岗之前就明确研究生导师的职责,熟悉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阶段的要求和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研究生做出创新性成果。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必须不断加强与具有杰出的科研队伍、先进的实验设备、较完善的科研场所和充足的科研经费等优质资源的企业联系,优选具有较高科研实力及创新能力的大型企业。

1.4经费保障体系建设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费使用管理办法,鼓励并规定经费充足导师(在3万元/年以上)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校在各级奖项评定方面给予倾斜。学费收入65%用于组织课程开设、导师培养经费、安排教师异地教学的交通及食宿、招生工作及论文评审、答辩等。35%用于安排学生实践基地学习、接洽合作单位、配合研究生处招生工作等。同时依托实践基地和重大合作项目也是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经费的重要途径。例如广州医药研究总院与学校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与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关系,2006年以来,每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广州医药研究总院每年投入人员培养经费约2万元,由学生为主展开的相关专题研发费用目前为止已达30万元,包括委托给大学相关研究所和实验室的研发费用及在企业实验研究中直接的材料消耗费用。平均每年投合培养的经费约15万元左右,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经费支撑。

1.5专业学位论文标准与考核继续坚持对研究生公开发表科研论文的规定;学位论文的选题要紧密结合企业科技需求;严格进行学位论文资格审核和答辩程序,组织安排研究生管理人员旁听论文答辩。

2存在问题分析

2.1身份认同危机目前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学位相比,其知晓度和认可度相对都比较低,同时教育业对专业学位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各界对其认同度不高。因此,当学校2010年春季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出台时,没有引起考生的积极响应。招生过程中报考人员少,还有许多学生对学位证书存在疑问等。3.2中药行业缺乏资格准入制度和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专业学位是一种职业学位,必须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紧密挂钩。中药专业由于其技术性、专业性强,我国实行的是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制度。然而当前获得申请执业药师考试资格,需要取得硕士学位,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一年;另一方面,中药行业缺乏专业准入限制,许多从事药师工作人员没有执业药师资格证,很大一部分执业药师并不是药学专业毕业生。此外还缺乏相关专业的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如何实现两者有效衔接,仍有待有关管理机构的论证。

2.3办学宗旨偏差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更注重课程内容的宽广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实践中,许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教学是经常与学术学位研究生一起进行的。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使用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导师也应根据专业学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课程设置上要充分体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培养规格之间的差异,即使同一门课程也应名同而实异。

2.4实践探索,缺少相关可借鉴经验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是国务院2010年新设置的学位类型,其培养摸式和机制研究基本仍属于空白。以教材为例,拟开设的大部分课程缺少相关配套教材,且当前国内其他中医药院校尚未开始该课程,课程的建设需要进行实践探索;仅凭听课和老师的给的大纲样的文字材料,学生大多不习惯这样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只能使用学术性研究生使用的教材,而这部分教材理论知识强但实践性较差,势必造成了教材内容和专业实践偏离,缺乏来自一线的实例和对专业现实运行程序、状况的深入分析,不利于其学习。

3结语

专业学位教育是适应社会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其发展和受重视程度远不及学术型硕士学位的培养,其培养摸式和机制研究仍较少。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立足中药学学科发展现状,突出自身特色,充分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打破校企壁垒,逐步推进中药行业资格准入制度,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确保不断提高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

硕士学位范文第5篇

以广西工学院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SPSS为分析工具,对学位论文引文的数量、类型、语种及年代分布进行分析,以初步了解研究生的信息能力,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关键词] 硕士学位论文;引文分析;信息能力

[中图分类号]G254.97[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4-0021-05

引文作为硕士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位论文研究的基础,也是硕士研究生检索、利用和吸收文献信息能力的反映。因而,对硕士学位论文的引文进行统计分析,不仅可以了解硕士研究生对文献信息的获取、吸收能力和研究创新水平,根据分析结果,还可以掌握研究生检索、利用文献信息的规律和特点,进而了解研究生的信息能力。为此,本文以广西工学院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以SPSS为分析工具,对学位论文引文的数量、类型、语种及年代分布进行分析。

1 数据的来源及研究步骤

1.1 数据的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广西工学院图书馆学位论文系统所收藏的广西工学院2010届所有的85篇硕士学位论文。论文内容涉及工商管理(23篇)、机械工程(13篇)、控制科学与工程(简称控制工程)(20篇)、土木工程(14篇)、化学工程与技术(简称化学工程)(14篇)、经济学(1篇)六个学科。由于经济学只有1篇论文,没有统计意义,故不作为研究对象。因此,本文以其他五个学科的84篇硕士学位论文的引文为基础进行研究分析。

1.2  研究步骤

首先搜集、整理每篇学位论文的引文情况,包括引文的数量、类型、语种及年代分布等基本数据;然后把相关的数据输入SPSS,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处理,对学位论文引文的数量、类型、语种、年代等特征进行分析;再根据分析结果,探讨研究生获取、吸收文献信息的能力,掌握他们检索、利用文献信息的规律及特点;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推断相关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2 结果及分析

2.1 引文量分析

引文量是学位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的数量,是衡量作者吸收文献信息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研究样本的引文量如表1所示。

从表1看出:84篇学位论文的总引文量为5 007篇,其中单篇引文量最多为151篇,最少为32篇,两者相差近5倍,平均引文量为59.61篇。这一统计结果是国外科技期刊论文的平均引文量15篇的近4倍。这说明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文献需求量较大,文献调查覆盖范围较广,吸收信息能力较强,但同时也反映出部分学生在检索、利用信息等信息能力方面还需提高。从学科角度来看,化学工程的平均引文量达95.43篇,远远高于其他几个学科的平均引文量;化学工程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平均引文量在50—60篇,相差不大。这一特征与相关学科期刊论文篇均引文量的分布比较类似:一般来说,生物与化学类期刊论文的篇均引文数要高于工程类以及人文社科类期刊的篇均引文量。如果把所研究的学位论文分为工商管理类和工科类,那么,工科类学位论文的平均引用量为64.10篇,明显高于工商管理专业论文的平均引文量(50.74篇)。可见,除了与信息量有关以外,[JP2]引文量还与论文类型、学科性质和学科的发展史有着一定联系。[1]如果与其他高校相比,[2—3]则研究样本的工科学位论文的引文较高,而工商管理类学位论文的引文量则显得太低。[JP]

2.2 引文的类型分析

对引文的类型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硕士研究生的阅读动态和所需文献类型的构成比例,从而准确把握学生获取信息的动态与动向,了解他们对信息资源的掌握程度和信息能力的水平。在我们的研究样本中,引文的类型有期刊、专著、学位论文、普通图书、会议论文、标准、网络文献、专利、报纸、研究报告等,各类型的引文量及占总引文量的百分比见表2。

从引文量来看,引文类型的分布具有如下特点:

(1)期刊是硕士学位论文最主要的参考信息源。84篇硕士论文引用的期刊论文为3 498篇,占总引文量69.86%。据有关文献统计,当今世界各国科技的最新信息约有60%来自期刊,我国一般科技论文的期刊引文率也在55%以上。[1]可见,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研究过程中,比较重视参考能及时反映国内外科技新成果的信息源。在某种程度也反映出研究生比较熟悉期刊这一文献类型,或者说比较倾向于使用这一类型的文献。

(2)专著总引文751篇,占15.00%,引文率排在第二位。专著作为一种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文献类型,在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也比较受到青睐。

(3)学位论文作为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毕业生为获得各级学位所撰写的论文,其中不仅能够提供较高、较新的科技信息,还能提供成熟的学位论文的写作方式和规范。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其引用率还不够高(仅为5.91%)。

(4)在本研究中把图书分为专著和普通图书,而在其他类似的研究中[1—3],不予以区分,因而图书的引用率都是仅次于期刊。本研究区分以后,普通图书的引用率仍然较高,占了3.26% 。可见,图书(包括专著和普通图书)作为读者最熟悉的文献类型,是硕士学位论文非常重要的参考文献。

其余类型文献的引用率相对都较低。

从专业来看,各专业的引文类型有如下特点:

(1)工商管理专业是研究样本中唯一引用报纸文献的专业,这可能与工商管理专业性质及报纸这一信息源的特点有关。报纸储存有许多财政、经济及管理等方面的最新信息,这些信息是工商管理专业重要的信息源。

硕士学位范文第6篇

根据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2009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关于做好2009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报名工作的通知》(学位中心[2009]43号)精神,现就做好我省2009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招生工作通知如下:

一、报名

(一)考试报名采取网上报名与现场报名相结合的方式。网上报名的时间为2009年7月1日至17日,现场报名的时间为7月18日至20日。

(二)报考者在规定的网报时间内,通过互联网登录网站,按照要求填写、提交报名信息。

(三)安排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大学、鲁东大学、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等13个单位设立现场报名点。考生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在规定的现场报名时间内,到指定现场报名点照相、缴费,领取并认真阅读《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考生应试守则及违规处理规则》,确认报名信息。

(四)为规范管理,报考省外高校的考生需由省外高校商省学位办同意后,到*大学报名点现场报名。

(五)各报名点将报名考生的《报名登记表》、考生基本信息数据库、考生图像信息库汇总后于2009年7月22日前报我办。

二、考前准备

(一)我办复查、汇总报名材料,于2009年7月23日按规定将考试数据上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申请考试材料。

(二)根据报名情况,在*、*、*安排考场。

(三)我办将准考证信息于2009年10月11日上网(网址即网上报名网站),供考生下载打印准考证副本。

(四)我办统一打印制作准考证、考场桌签及考生汇总信息,于2009年10月23日前分发至考点学校核查。

三、考试

2009年全国联考于10月31日、11月1日进行。考生于2009年10月11日至30日下载并打印准考证副本,凭有效身份证件和准考证副本,在入场前换领准考证正本参加考试。

四、成绩下达及录取

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的成绩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下达,录取工作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组织,录取分数线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划定。除军事硕士外,各招生单位在录取结束后,将录取信息数据库报我办存档。

硕士学位范文第7篇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学位制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1-0052-04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也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招生人数从2000年的12.08万人扩展到2011年49.50万人[1](表1),增长4.1倍,国民经济总值GDP则从2000年的9.92万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47.16万亿元,增长4.75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趋势与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展趋势总体一致。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资源支撑,因此,国家经济水平与人才培养规模发展相互协调,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讨论也愈来愈多。由于学校教育资源短缺,办学经费、师资队伍、教学和实验设施、管理体制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当前讨论的主要问题。

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1月1日实施。之后,国务院又于1987年5月20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办法》,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部分条款进行了修改。

学位授予流程的基本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行办法》,具体政策由国务院设立的学位委员会领导。学位授予单位则设立相应的学位评定委员会,院(系)则设定学位评定分委会和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首先由答辩委员会和分委会审查学位论文,作出授予决议。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学位授予制度和要求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领导下的各学

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执行,执行的内容、要求和程序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体现。这一学位制度在中国已经实行了30多年,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招生规模在扩大、学位类别在增加、培养目标在延伸,相应地对学位授予标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硕士学位授予由原来的几个类别发展到十几个类别,由原来的培养科学工作者为主到现在培养科学工作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并重,由原来的招收万人到现在的招收四十几万人。因此,研究和探讨硕士研究生新的学位授予标准十分必要。文章在分析美国、英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硕士学位授予标准后,对学位授予标准提出了改革建议。

二、美国的硕士学位授予标准及管理体系

美国的学位制度较为完善,并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很大影响。纵观美国目前实行的学位体系,主要包括:为社会学院毕业生设立的准学士学位(副学士,Associate’s Degree)、正规院校毕业生的学士学位(Bachelor’s Degree)、硕士学位(Master Degree)、博士学位(Doctor Degree)。

(一)硕士学位的授予标准

硕士学位是学生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再攻读1~2年研究生课程而授予的高级学位[2-3],是学士和博士学位之间的一个中间学位。在美国有些高校不设硕士学位,允许持有学士学位的学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增加修业年限。

硕士学位的性质和标准在美国也存在长期的争论,各校标准差异大。但美国研究生院协会对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主要有3点:(1)提供研究生阶段的基础教育;(2)对本科阶段实施补偿性教育;(3)作为终结性专业教育。因此,硕士学位大体可分为教学型和学术型。攻读这一类学位通常是为了毕业后担任中小学教师,或是作为攻读博士学位的中间学位。此类学位的授予标准是修完30~36个研究生课程学分(包括9~10个辅修学分),并通过综合考试。硕士学位没有统一规定是否提交论文,各学校之间甚至同一学校的不同院系之间的差别也很大。美国的硕士教学培养计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论文硕士;第二类是课程+专题研究报告类硕士;第三类是课程硕士。第一类需提交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硕士论文则要求在系统叙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某方向独立的研究工作,但不规定有个人独立见解。第二类则需另选修6个学分,并完成1个以上科研项目,据此写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要求作者独立完成,并完成一项指定的工作。第三类则需比论文硕士多选修12个学分。

由此可见,美国对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种类较多,同时,对硕士研究生的要求主要为博士学位作准备,或者从事中小学教学及工程应用工作。

(二)美国学位质量保障体系

美国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享有显著的不受政府和社会各界控制的自由选择权[4]。办学上充分的自主和自由使学校可以彰显个性,灵活地适应地方和市场需求,更快吸取科技新成果,从而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使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迅速地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各校自己的特色。

同时美国是一个竞争型社会,不仅企业间竞争激烈,在教育界竞争也无处不在。这促使各类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为各自的社会声誉不断努力,声誉依赖于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由于100~200所研究型大学逐步从3000~4000所高校中分化出来,成为研究生培养基地,同时也成为美国基础研究和创新研究的中心。长期的竞争迫使各校必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以求得生存和继续发展,也促使美国学位质量保障体系的形成。美国学位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有以下3种:以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下属的教育管理部门为代表的政府力量;以各种民间组织和机构为代表的社会力量;以高等学校为代表的教育自身力量。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主要通过倡导教育方向和实施支撑计划,提供信息网络、公共设施、研究基金、奖学金等服务项目,是实现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种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是美国教育投资的主体。学校则是通过提升办学声誉和实力,激励竞争来获得持续的民间办学资金,同时通过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师资水平,改善实验条件等发展学生的自由性和创新性,并通过奖学金制度和淘汰机制培养高质量人才。

三、 英国的学位制度

英国的学位体系与中国相同,主要由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构成,每一级的授予标准有所差别。

(一)英国的学位体系及标准

英国的学历和学位共分五级[5],其中三级是本科层次,二级是研究生层次,其学位授予标准也不相同。本科层次分为高等教育文凭(Certificates of Higher Education)、普通学士学位(Ordinary Bachelors Degree)、荣誉学士学位(Bachelors Degrees with Honors)。研究生层次分为硕士学位(Masters)和博士学位(Doctorates)。

英国的硕士学位分为授课式和研修式2种培养目标。授课式硕士学位的职业指向性更加明显,其课程一般为一年。学生必须选修一定学时的课程,每学期完成规定篇数和字数的论文或报告,年终提交最后的毕业论文(报告),才可获得相关的专业硕士学位。研修式硕士学位则规定在取得一定学分后再进行论文研究,完成规定的论文报告。教学学位(Taught Degree)对应的是授课式为主的硕士生,研究学位(Research Degree)则对应以研修式为主的硕士生和博士生。

(二)英国的学位质量监控

英国政府和学校对学位教育流程的质量监控,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学位授予权审核。1999年10月英国颁布了学位授予指导意见,对申请学位授予的程序、标准等作了具体规定。2004年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2)建立学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学校内部有专业规划、审批、监控和审查等重要环节的监督机制,包括专业小组本身工作的年度考核、校外监督员的督察报告、学生的反馈意见、专业团体报告等。

(3)聘请校外督察员和学术审查员。

(4)成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

四、学位制度及改革探讨

中国的学位分级设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博士学位是最高一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实施办法》中都有明确规定。学士学位获得者或同等学历者,经考试进入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学习2.5~3年,通过硕士学位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硕士学位论文对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表明在本学科上确已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可被授予硕士学位[6-7]。

由于中国学位制度建立时间不长,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博士在校生和毕业生数量极少,远不能满足当时教学科研人才的需求,很多学科中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由硕士担任。在建立学位制度之初,硕士学位是中国学位结构中的一级独立学位。攻读硕士学位不仅要学习学位课程,还要从事科学研究、撰写学位论文。与一些国家硕士学位为过渡学位相比,中国硕士学位在设置后的一段时间内,学术水平要求较高,客观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展,硕士生招生从1980年的万余人,发展到2010年的46万多人。硕士生的就业方向已从以教学科研为主发展到以工程应用为主,而国内的质量标准仍然采用旧标准。虽然从2009年起,开始扩大专业硕士的招生,并计划其达到硕士学位人数的50%,但是学位授予标准仍然采用30年前与工学硕士相同的标准。因此,笔者结合国外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授予和培养目标的分析,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1.多样化硕士研究生授予标准

国内硕士研究生授予标准单一,而且制定于1980年,已不能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就业方向的工程化。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数量的增加和研究生论文选题的变化,应改变由一篇论文决定硕士生水平的单一评价指标,变为由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工程实践报告和论文(或报告)共同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建议将硕士研究生培养标准分为授课式、研究式和混合式(授课+专题研究)三种形式。

2.完善研究生基础教育

美国在300多年的高等教育中逐步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国家干预为辅的开放型高等教育运行体制。这要求各专业的培养必须重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全面进行研究生选拔,而不是凭几门成绩决定录取。研究生教育要求理论基础宽广并跨学科发展,重视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加强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育,提高研究生的基础水平,为日后研究和工程应用奠定基础。

3.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探索

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工学硕士研究生是同一层次不同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如何实现同一层次,又如何体现不同方向需要进一步探讨。虽然在论文环节有定性的规定,在课程环节有实践的需要,但是,专业学位尚没有实现同一政策层面的不同方向的培养;因此,必须加速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标准、招生政策、实践能力等。

五、结语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是目前中国扩张速度最快、社会需求最广的人才队伍。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必须改革现有的硕士研究生授予标准和质量评定体系。笔者通过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美国在长期的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硕士学位研究生作为中间学位,其学位授予标准和质量控制值得中国学习。

(2)英国研究生培养有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校内和校外督导体系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3)中国学位条例实施30多年来,对高层次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需求的改变和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必须修改和完善学位授予标准,以适应科学硕士和专业硕士不同方向的人才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扩招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EB/OL]..

[2]郭晶.中美两国博士生培养比较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3]程萱.美国学位制度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4]田莉.美国专业学位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7.

[5]陈嵩.中英学位制度比较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6]吴智军.浅议我国学位制度的引入与流变[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43-146.

[7]程同顺,高飞.试论当前中国的学位制度改革[J].江苏高教,2007(4):80-83.

Master degree student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HUANG Xiao-ming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18, P. R. China)

Abstract:The degree regulation was set in 1980 and it has been last more than 30 years. As the scale of enrolled graduated students and degree types increased, it is necessary to modify the degree regulation, especially the master degree regulation. The graduate students’ education regulations and the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in USA and England were analyzed firstly, and then the modification and advice were presented.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foundational theories and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instead of the thesis and exam scores. It can be a reference for the master degree student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硕士学位范文第8篇

一、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七条规定,硕士学位的考试课程和要求:(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一般为三至四门;(三)一门外国语。《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规定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考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专业课及基础理论课,总门数不少于5门,由学位授予单位组织考试。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单位根据以上相关文件规定纷纷尝试着建立各自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通过对我国几所医学院校典型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状况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实行学分制,多数仍在沿用临床医学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这种课程设计具有以下特点并与之产生相应的问题:

1、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学习的主动性未充分发挥。目前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般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四大部分组成。在规定修习的学分中,大部分课程为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很小。

2、课程内容标准化。各医学院校所开设的课程有同一趋势,尤其是政治理论课和外国语,几乎每个医学院校都把政治理论课和外国语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程,以提高研究生的政治素养和外国语交流能力。政治理论课均开设两门,即自然辩证法概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为主,因此,学位授予单位的教学计划中有关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基本效仿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的课程设置体系,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对临床医师所必需的临床技能和职业态度相关内容的培训。这样致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虽然占用了研究生接近1/5的培养时间,却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又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

4、课程内容过于陈旧,与本科生学习内容重复过多。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模块体系与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雷同,大部分公共必修课程在本科生阶段已经学习,而且多数是传统的学校开设课程。专业课由各教研室自行组织实施,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只有少数医学院校开设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选修课,涉及临床医学前沿进展的课程内容少之又少。

二、国际社会对医学教育及未来医生的要求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于2002年公布了“医学教育全球基本要求”(GMER),规定医学毕业生进行医学实践必须具备的7种能力,即职业价值与态度、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维和研究。1999年美国的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规定住院医师应具备以下6项基本能力:1、病人治疗;2、医学知识;3、职业精神;4、以系统为基础的实践能力;5、基于实践中的学习和提高;6、人际交流和沟通技巧。2007年2月,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董事会规定,任何一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必须将以上6种基本能力融合到其培训项目的课程设计当中,为住院医师提供与所有临床专业和亚专业执业有关的专题教育。2003年英国医学总理事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未来的医生”的报,报告中指出医生必须培养自己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医学生必须培养自己未来将承担的对病人的、同事的以及社会的责任所需的合适的素质。这些无疑显示出,新时期对未来医生的发展要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硕士学位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职硕士;专业学位;辨析

作者简介:南海,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5-0044-02

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培养模式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它不仅丰富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形态,而且主动适应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师资的迫切需求,七年来的培养实践业已证明了这一点。它为中职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层次的“双师型”教师,极大地改善了中职学校教师的师资结构,提升了中职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为尽快适应我国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做出了贡献。然而,实践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这里,对一个命题“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和一个概念“中职硕士”进行一些必要的逻辑分析与界定。希冀这样的逻辑分析与界定有助于“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一研究生教育实践的健康发展。

一、“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命题分析

显然,这是一个简单命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简单命题。这句话所描述的是一种“事态”:“中职教师”在职攻读一种“硕士学位”。但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简单命题。简单在其形式,复杂在其内容。其内容的理解是非常复杂的。“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有其特定的内涵的,下面,我们就来扼要地分析一下。

首先,“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一语句是表达判断的,属于命题。句子的主语:“中职教师”,谓语:“攻读”,宾语:“硕士学位”,状语:“在职”。

其次,“中职教师”的内涵与外延问题。“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一个特称命题,这里的“中职教师”其实是一个特称概念,指有些中职教师而不是所有的中职教师。按照教职成司函〔2002〕48号“关于做好2002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招生工作的通知”中规定的报考条件,是指“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年龄在40岁以下,在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三年(含三年)以上,教育教学水平较高,并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在职教师和省、地市级职教教研室(研究所)从事教研工作三年以上的研究人员。”上述这些属性就是“中职教师”概念的内涵,其外延就是具有上述属性的中职教师。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概念是发展的,“中职教师”也不例外,2003年,上述条件中的从事教育教学年限降低为2年以上,到2004年,条件又宽松了一些,年龄要求中含40岁,从事工作年限降低到2年以上。内涵变了,相应地其外延也就发生了改变。以发展的观点来看,上述条件在今后还会逐渐放宽。

最后,该“硕士学位”的性质与归属问题。学位的性质有学术性和专业性两种,相应地,学位的类型也就有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两大类。“中职教师”在职所攻读的“硕士学位”之学位性质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它直接关涉到这种学位的种类归属,并进一步关系到具体的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内容和运作。从内容上说,“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最根本的特质为实践性(操作性与技能性),以此便可以与学术性教育类硕士(如教育学硕士、职业教育学硕士)以及教育类专业硕士(如教育硕士)相区别;从形式上看,“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采用联考方式“入门”,以在职申请硕士学位的方式“出门”。此与其它所有专业硕士的方式完全相同。基于上述两点理由,我们就可以确认该学位的性质是专业性的,属于专业型学位的范畴。

二、“中职硕士”概念辨析

究竟什么是“中职硕士”呢?它是指一种学位,还是指一种特定的攻读一种特定学位的学员群体,还是一种特定的攻读多种不同学位的学员群体呢?迄今为止,无论是在培养院校还是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领域或是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域,“中职硕士”的使用均呈现出一种混乱的状态。

第一,“中职硕士”不是一个学位的名称。首先,其表述不合乎规则。专业学位大多只设置硕士一级,专业学位的名称表述规则为“XX(职业领域)硕士”。而“中职”显然不是职业领域范畴的概念。其次,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从未公布或认可过“中职硕士”这种学位,甚至在文件中也未曾使用过“中职硕士”这一概念,培养院校也从未发放过“中职硕士”的学位证书(诚然也不可能)。

第二,“中职硕士”也不应是一种特定的攻读多种不同学位的学员群体。因为,从逻辑上说,假如存在着这样一种特定的学员群体,并且分别在攻读几种不同的专业学位,那么这种特定的学员群体就一定是一个彼此之间在职业、专业或工作方面没有多少共同本质属性的“杂合群体”,而我们所说的“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学员群体是一个有着共同的职业、专业或工作背景属性的,所以,上述假定是不能成立的。既然如此,那么,自2004年春以来,参加“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者“出门”时被授予的却是几种不同的专业学位,诸如工学硕士、管理学硕士、教育硕士等,又该如何解释呢?这种状况的出现,正是由于我们缺乏表述明确的合法化的专业学位政策与制度予以规范的结果。

第三,“中职硕士”应是指一个特定的在职攻读某种特定学位的学员群体。这里,第一个“特定的”的含义是该群体的成员有一个共同的职业背景――中职学校教师职业,他们大多是中职学校的骨干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至少目前情况是这样);第二个“特定的”的含义是这种学位有着特殊的属性,这种特殊的属性是由其职业的性质以及由职业的性质所决定的培养过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其职业的性质是教师,同时又不是一般的教师,而是中职学校的教师,因而除了具有教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之外,还具有掌握某个行业生产领域里的职业技术技能的属性以及一定的技术改造、革新或研发的能力。大抵可以用“双师型”教师来概括之。既是教师,又是技师或工程师。

三、结论

在现阶段,“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描述的是这样一种存在:有一定年龄限制的具有一定工作年限的中职骨干教师在职攻读一种专业学位,这种专业学位理应是“职业技术教育硕士”。“中职硕士”既不是一种学位,也不应是一种攻读多种学位的学员群体,而应是指具有中职学校教师职业背景的在职攻读一种专业学位――“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的中职学校骨干教师或教师群体。

参考文献:

[1]教职成司函〔2002〕48号“关于做好2002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招生工作的通知”.

[2]南海,薛勇民.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政策研究初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28):19-21.

[3]南海,薛勇民.论一种新的专业学位教育形态[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94-98.

硕士学位范文第10篇

二、本报告书为教育硕士学位档案内容,需长期保存。教育硕士必须按照格式要求,认真填写。

三、本报告书一式三份,分别由教育硕士、学院和研究生处各存档一份。姓名导师姓名学院学号专业论文题目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二、该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三、该课题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论文提纲。

四、国内外主要参考文献(列出作者、专著、论文、期刊名称、出版日期。

五、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安排序号起止日期工作阶段名称及内容。

六、导师意见:导师签字:年月日。

七、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证论证时间论证地点开题报告组成人员姓名职称工作单位开题论证报告会议记录:记录员签字。

八、开题论证小组意见(对选题依据、研究方案、论文大纲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创新性的评价):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九、学院审查意见:负责人签字:年月日注:1.每页不论是否写满,表格都要填满此页。2.表格不够时可加页。

硕士学位申请报告的时限通常应该怎样计算?

1、自考本科生(取得一科以上合格成绩者),均可报名参加省学位办组织的外语水平统考,考生可连续报考四次,四次均不及格,则不能再报考,本科毕业后也不能申请学位;

2、自考本科毕业生在毕业之后一年内应申请学位(此时外语水平统考必须及格),超过一年也不能申请学位;

3、自考本科取得的外语水平统考合格成绩四年内有效;

4、自考本科生应在每年四月二十五日前向主考学校自考办报名参加外语水平统考。统考时间为六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上午。

授予学位的基本程序:

1、自愿申请授予学士学位的自学考试本科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资格并参加学位办组织的外语统考合格后。向主考学校自考办函索学士学位申请表,然后直接向主考学校自考办函寄本人申请报告。申请报告含:本人如实填写的学位申请表(其中毕业生鉴定一栏由单位填写)、毕业证书和本人身份证复印件,近期二寸标准照片两张。同时,还必须准确填写本人通信地址、邮政编码。

2、主考学校自考办对申请者按规定逐一进行实审,进向学校学位办推荐,初审时所需材料,由省考办提供。

3、主考学校自考办负责向学校学位办推荐初审合格的学士学位申请者及其有关材料,经主考学校学位办审核,决定是否受理申请。对于受理的申请者名单报送省学位办审核后,再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审批通过的学位申请者,颁发学士学位证书。

已获得学位的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段)专业考试,并获得毕业证书者,若与原毕业专业属于同类科门类,不再授予学位证书。

上一篇:工程硕士专业范文 下一篇:工程质量保修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