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0 23:04:41

高中课程总结

高中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按照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部署和省政府的统一要求,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意见》精神,从今年秋季高一年级起,我市普通高中学校将全部进入课程改革。为了确保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经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目前,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正处在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提升的新的发展阶段,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育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课程是国家教育方针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反映国家意志,决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变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对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实现高中教育新的突破,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创新人才,提高我市人口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办人民满意教育,以及落实“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实现自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各县、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一定要站在自贡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以赴,全面实施,确保成功。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一)成立自贡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的系统工程。县、区政府要切实承担起责任,加强领导,创造条件,提供保障,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切实抓好。成立自贡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贯彻实施课改重大政策和措施,统筹协调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各县、区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研究并做好新课程实施中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师资建设、办学条件改善、舆论宣传等方面的工作,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有序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二)实行政府主导,教育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

市和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具体组织者,要切实发挥牵头单位的作用,周密设计,充分准备,精心组织实施。要结合实际制定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实施办法,抓好培训,课程实施与管理,教学改革、评价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若干重点工作。财政、人事和编制部门要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供经费和师资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普通高中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和具体实施者,校长是学校课程改革的主要责任人,要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创造性地组织好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

三、明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省情和市情,学习借鉴外地有益经验,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作为深化我市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和突破口,积极稳妥地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长化发展,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与和谐自贡提供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积极稳妥的原则。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既需要积极推进,勇于创新,又必须从实际出发,稳妥处理好课程改革目标与现实条件的关系。要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探索解决课改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引导课改工作,防止形式主义。

2.统一安排、整体进入、分类指导的原则。从我市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存在差异的实际出发,在全市同步进入课程改革的同时,区分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分类指导开展新课程实施工作。

3.科研课题引领、以校为本的原则。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全新工作,需要课题科研支撑,用课题科研成果指导课程改革工作。充分发挥普通高中学校在课改中的主阵地、主体作用,鼓励普通高中学校开拓创新,尊重创新成果,总结成功经验,建立以校为本,利于调动学校主动性、创造性、探索性的课改机制。

4.政府主导、通力合作的原则。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政府行为,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大的系统工程,应加强政府的领导,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同时,加强宣传引导,让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课改工作,创造利于课改的环境,为课改提供必要条件。

(三)目标任务

我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构建我市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教育模式、评价方式及管理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育人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主要目标任务是:

1.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不断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模式、方式和途径,改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建立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

3.构建普通高中新课程开发建设与管理机制。建立以校为本,联校开发的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学校课程建设和课程管理的能力。

4.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改革对学生、教师及学校的评价内容及方式,主动适应全省与新课程相配套的高校招生考试和录取改革方案。

5.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学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普通高中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6.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优化普通高中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

四、加大经费投入,保障课改最基本的条件要求

(一)教育部门要根据实际作好经费投入测算

要在对普通高中学校进行摸底调查,弄清学校办学条件状况的基础上,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根据课改需求,对必需补充完善的办学条件和设施设备等,按项目进行资金测算,经课改领导小组研究后报同级政府。

(二)财政部门要加大对普通高中的经费投入

要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经费投入重点用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师资培训、课题研究、完善办学条件及组织实施等工作,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必要条件,确保在今年秋季开学前,使全市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都能基本达到实施新课程的需要。市和县、区按照分级管理原则,根据所属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改革实际需要,分年安排相应的专项经费,确保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五、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一)调整配齐课改师资队伍

市教育、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对全市普通高中教师队伍状况进行专题调研,在整合现有教师资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课程变化带来的新增因素,合理调剂普通高中教师编制,按规定配齐教师,使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教师数及学科结构教师数达标。要有计划地公开选聘高校优秀毕业生,充实普通高中学校技术课师资队伍。各县、区要建立和完善以校为主,校校合作的教师交流和资源共享制度。要指导和督促学校科学设置教师岗位,合理编制班级,严格控制班额。

(二)加强课改师资队伍培训

1.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学校校长、教师、教学研究人员进行培训,按省级培训、市级培训、校本培训三级完成规定的培训任务,大力提高校长、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2.培训采取统一规划、分级实施、研训一体的办法进行。市教育局负责制定全市课改师资培训方案,统一安排部署和组织实施。充分利用教研机构、培训机构以及科研机构的力量,优化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提供培训服务。各级教研和教师培训机构要以课改为中心,统筹安排各学科教研、培训活动,加强教研与培训的结合。普通高中学校要加强校本研修和培训,建立由高等院校、教师培训机构和教研机构等参与的校本培训体系,形成研训一体的机制。

3.培训内容包括通识培训、学科教材培训和专题培训。培训中要注重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的结合,课程标准解读与学科教材分析的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的结合,专家讲座与名师示范教学的结合。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使学校广大干部、教师树立新课程理念,作好充分准备,掌握新课程教材特点和教学方法,把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和要求。

4.师训机构要把新课程培训作为今后一个时期高中校长和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科学确定培训标准,在培训方式、培训资源开发上改革创新,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六、加强课程改革与制度建设,努力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一)新课程的实施与建设

1.市和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新课程实施的组织、指导和管理,落实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方案,明确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管理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2.各普通高中学校在省级课程设置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具有特色的课程计划。在保证开齐必修课程的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选修课程建设规划和年度开设计划,逐步提高选修课程的开设比例,因地制宜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制度建设

1.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模式,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2.探索推行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校制定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为学生选课和制定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推行适应新课程教学特点的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3.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根据课程设置方案要求制定学生学分管理办法,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和程序,规范操作过程,真实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

4.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加强学校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建设,形成多种形式的专业支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及时解决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三)新课程教材管理与课程资源开发

1.按照教育部和省的有关规定,坚持适合适用的原则,在国家课程目录内按科学公平的原则,建立教材选用与管理机制。

2.积极倡导各地和学校引进、开发多样性的选修课程校本课程资源,建立校际之间资源交流与共享机制,发挥课程资源的最大效能。

3.市和县、区教育部门及普通高中学校要根据新课程实施的需要,对师资、场地、设备、资金等资源进行统筹优化,充分发挥整体效益。

(四)评价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1.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学校要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构建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和综合评价监控体系,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真实可信。

2.探索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及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

3.建立促进学校发展的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学校评估机制。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引导学校对办学理念、办学模式、课程实施、教学要求与教学制度、师资水平、学生发展等方面进行经常化、制度化的自我评价;引导社会各界对高中教育正确定位和正确评价,逐步建立家长、社区参与评估学校的机制。

4.积极适应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积极应对开展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认真执行全省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相适应的高考和高校招生录取方案。

(五)加强课改科研工作,发挥课题科研在课改中的作用

1.成立自贡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成员主要由教育科研机构、教师培训机构的专家和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学校校长及优秀骨干教师组成。专家指导组在市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为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提供指导和专业支持。

2.充分发挥各级教研、师训机构的作用,强化教育科研工作。各级教研机构要以学校为基地,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研究为核心,规划并开展教研活动;师训机构要与教研机构通力合作,共同做好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

3.建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样本校制度,发挥样本校的典型示范作用。市教育局根据课程改革需要确定一定数量的样本校,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形成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以样本校为基地,积极探索,不断总结,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供成功经验。

(六)积极创造利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机制和环境

县、区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要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和质量观,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加强领导和管理。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测制度。加强学校管理,端正办学思想,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营造利于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良好机制和环境。

七、加强督导评估,确保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有效进行

市和县、区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建立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评估监控机制和专项督导制度,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纳入对政府教育工作督导的重要内容和对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内容。市和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新课程实施情况纳入对普通高中学校和校长、教师的考核内容,作为职务晋升、聘任及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加强新课程实施过程的指导、管理,总结经验,表彰先进,确保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

八、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高中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加拿大 安大略省 高中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44-01

现阶段,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高中课程素有“大型超市”课程之称,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探索与完善:“单一保守”到“开放多元”的逐步演变,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或工作就业之间紧密结合,学生能在高中课程学习中能学以致用,为整个加拿大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保证。

1 安大略省高中课程设置基本特点

1.1 课程目标上突出“培养综合性人才模式”

安省高中课程目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述方式和取向追求有所不同,发展至今呈现两个共同趋势,即体现培养未来“优秀公民”的取向,课程目标走向综合性趋势。

培养未来“优秀公民”。2014年,安省教育厅颁布的《达到优秀:安省教育的新观点》对于安省基础教育目标作出了明确规定:“安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和健康幸福,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形成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将引导自身走向成功、创造经济价值,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优秀公民。”

走向综合性趋势。课程目标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和教育对象的改变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上加拿大时期,以语法学校为主的第二级教育课程一般是为了培养未来接班人和神职人员的精英化课程。工业革命时期,安省出现了第一所带有现代民主色彩的公立高中,适应资本原始积累和海外贸易的语言人才和技术性人才是这个阶段主要高中课程目标。

1.2 课程内容上注重“预备性”和“全面性”

安省高中课程内容是以课程结构为基本架构,课程目标为指导思想,将教学材料和教学理论有效整合的多元化课程形式。

“分流式”的课程内容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早在20世纪80年代,安省高中课程的“分流”、“合流”问题就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直到1999年教育厅颁布的《1999年安大略省高中9-12年级:项目和毕业要求》在核心课程领域的基础上正式确立了学术型课程、应用型课程、大学预备型课程、学院预备型课程、大学\学院预备型课程和就业预备型课程。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家庭环境和生涯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习类型,为未来的就业或高等教育做充分的准备。

2 安大略省高中课程设置的启示

2.1 充分发挥课程专家的作用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实行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校本课程在设计层面的权力交给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战略目标。本研究建议我国在处理高中课程决策和设置权问题的上,可借鉴安省高中课程设置的经验,下放课程设置权,各地区学校应将教师、家长和学生作为课程开发与决策的重要力量,并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本\专科学校的合作关系,使社会各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与高中课程的开发。

2.2 强调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

针对上述高中教育课程出现的衔接性和整合性问题,我国在调整高中课程工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增加职业教育课程的比例。除完成学习基本的学科课程外,学校还应增加应用性和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可将部分高职高专所开设的课程作为选修课供学生修读;(2)提前为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指导性教育。学生通过对大学专业和专业发展前景的了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类型,形成初步的个人生涯规划;(3)建立合作性教育课程模式。各地区学校应加强与各类型岗位的合作与联系,比如岗位体验、工作实习、工作参观和交流等,为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和进入高职高专的学生提供预备性的课程学习机遇;(4)各课程领域内容设置中融入高等教育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

2.3 加强多元化的课程辅助体系

我国各地区高中学校应在国家课程政策的指导下将课程辅助项目视为高中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措施,不但要继续发挥在线课程学习的辅助作用,还应将课程咨询、心理辅导、“一对一”互助小组、培优补缺、“过渡性”课程学习辅助等项目纳入学校高中教育规章制度的一部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高中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52-03

目前,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发展,很多学校都随着潮流开办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入了一些国际课程,加上自己学校的一些国内课程构建了国际高中课程班,虽然课程通过整合变得国际化了,可是教师团队要想很好地适应课程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需要什么样的英语教师团队,如何适应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堂就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师现状

虽然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很多年,而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十分迅速,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办学模式也趋于多样化。然而,现阶段高中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仍面临以下困难:

高中国际课程班种类繁多。针对毕业生升学目标国家不同,可以分为中美课程班,中加课程班等。根据课程内容又可以分为各种名称的课程班,例如:PGA国际课程班,A-Level课程班,AP国际课程班,IB国际课程班等等。这些不同的课程类型各有特点,不像国内高中英语教学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

国际高中课程班的英语教学任务类型较普通高中复杂。普通高中的教学内容比较固定和统一,然而在国际高中课程班项目中,英语教师要面临着多重的教学任务,例如:基础英语类教学任务,主要是为将来学生的托福、ACT(SAT)、高考会考等目标打基础;语言考试类科目,也就是托福或雅思教学;美国标准化考试教学任务,像ACT(sAT);

教学方法的变化。以往普通高中英语教学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国际高中英语教学。无论是在难度系数,还是在教学进度,甚至教学目标上,国际高中课程英语教学都要适应变化,满足教学需求;

国际高中课程教学内容不固定。在国际高中课程班的英语课程的设置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无论是课时的安排还是内容的选择都有本校来自主设定和安排,尤其是在基础英语课程的内容选择上更是没有定论,各不相同;

国际高中英语教师流动性大。因为国际高中课程班中不是所有的英语老师都能胜任各类英语科目的教学,尤其是在托福和美国标准化考试的教学中,有些教师是外请的教师或者是合作方以聘请的方式请来的教师,因此相对于普通高中来讲,教师的流动性较大,教师更新的频率快,对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适应性来讲是不利的。

二、高中阶段中外合作项目课程对英语教师的挑战

根据以上总结的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师现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新形势下新的课程内容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主要表现为:

国际高中课程班的英语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无论是在教学的目标设定上,还是在教学的方法上以及教学的评价方面都要适应国际课程班学生的发展需求,不能固步自封,仍然按照传统的普通高中教学模式来实践。

国际高中课程班的英语教师要不断学习、研究和实践新的教学内容。国际高中课程中语言类的教学(托福或雅思)或美国标准化考试(ACT或SAT)甚至一些AP课程的内容对于多数英语教师来说应该是全新的教学内容。因此,很多老师不仅要研究这些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甚至还要从头学习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

国际高中课程班英语教师要合理设置基础英语课程,自主整理或编写教学内容。在国际高中课程班课程体系中,基础英语课程还是必要的,它作为衔接初中英语到高能力要求的托福和标准化考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基础英语课程的形式、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要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有针对性地实施。

国际高中课程班英语教师要有能力引导、管理和指导国际课程班学生的能力。国际课程班的高中学生的需求和l展方向与普通高中的学生是不同的,他们不仅需要教师满足他们在英语知识方面的需求,同时还希望教师能够为他们的学业规划提供初级指导,能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需求提供有效的帮助。

三、高中阶段中外合作项目英语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质

《教育大辞典》指出,教师专业素质是“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心理和行为品质的基本条件”。国内有些学者认为:教师专业素质就是教师在系统的教师教育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获得的并逐渐发展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展示出来的,决定其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综合心理品质。

鉴于以上对教师专业素质的界定,作为国际高中课程项目的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也应当具备相应的英语教师专业素质。为了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中英语教学的需求,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改进,从而让自己具备以下专业素质来适应国际高中课程的教学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教师应当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的说,英语教师要学习以下内容:学习语言与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学习国外的文化传统;学习成为教育的合作者,要有团队意识;学习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虽然有些国际课程项目已经相对成熟,但仍有许多方面等待改进;学习成为教学的评价者,转变评价模式,接轨西方学校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将来适应国外大学学习;学习成为实践的研究者,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我们还肩负着改良课程和创新课程的任务。英语教师只有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跟上中外合作办学的步伐,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教师应有完备的教师专业知识。完备的教师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所教学科的专门知识;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学生发展与教育理论和实践知识。英语教师不仅仅是英语语言教学的教书匠,同时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灵导师,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跨文化国际人才。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教师应具备娴熟的教师专业技能。教师是一门专业化的职业,英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具备从事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教学技能是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地完成设定的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这不仅包括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例如板书,普通话,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的能力,还包括教师如何创新,编写教材,制作教具等能力。教学能力则是指英语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所具有的潜在能力,而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这种潜能,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把它转化为实践,应用于英语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教师应能满足“一专多能”的教学需求。国际高中课程班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囊括了基础英语课程,托福(雅思)、ACT(SAT),AP课程,SAT2等课程,而就在这些课程当中也还会有细分,例如:基础英语分为语法和词汇、泛读和听力(以北师大二附中国际部为例);托福课程分为听、说、读、写;ACT课程也分为英语、阅读、数学、科学和写作等。对于这些课程的实施,英语教师不仅要能够胜任一门自己专长的科目教学,还要熟悉了解甚至能够胜任其它相关科目的教学,例如教授基础英语泛读课的教师同时还担任ACT阅读或者托福课阅读的教学任务。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力,还能够很好的做到有序衔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教学活动的实施方面都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和合理性。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教师要具备健全的教师专业情意。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它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四个方面。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以积极地方式看待自己的英语教学工作,有深厚的师爱,无私的奉献精神、敏锐的洞察力和坦率、幽默、正直的品格。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教师还要学会成为学生的学业规划导师。相比较普通高中高考目标的单一性和学习过程明确性而言,中外合作办学高中课程班的学习过程和目标确定相对复杂。这种课程设置不仅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三年学习计划安排、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给出指导,还要相应地了解国外大学的整体概况,不同学校对学生录取的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学生提供合理的建议。例如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语言能力水平的不同,给学生关于托福学时段,考试时段,学习方法等指导;再比如英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语言能力的不同和综合学习能力的情况建议学生学习AP课程或SAT2课程等。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教师还要学会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高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复杂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选择不同课程。基于这个特点,英语教师要学会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英语教师要适应不同科目的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英语教师还要根据课程的特点,转变学生评价方式,制定的学生评价方式不仅要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更客观和全面的评价学生,做到评价更准确;英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不同需求来调整教学目标,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升学和未来发展的需求。

高中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努力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逐步建立起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基本市情、充满教育活力、富有改革实效的*市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认真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湖北省“积极推进、点上突破、兼顾各方、逐步到位”的工作方针,本着积极稳妥、因地制宜、规范有序、探索创新的基本原则,科学有效地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

——积极稳妥。充分认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系统性和复杂性,按照湖北省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积极营造适合课程改革的社会大环境,积极学习和思考,调动一切有利于普通高中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因素,抓住核心学科、抓好课堂教学,精心谋划,稳步扎实地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因地制宜。充分遵循课程改革的规律,结合不同地区和学校情况,实事求是地规划和实施课程改革,所有的改革举措务必既贴近国家课程要求,又贴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努力探索具有我市特色的课程改革路径,形成可资借鉴的经验。

——规范有序。在全市统一部署的前提下,立足省级示范学校、市级示范学校、一般高中学校和农村地区学校的实际,分类有序地进行课程的规划、实施、管理与评价工作。

——探索创新。探索、研究课程改革推进的方式、方法,使之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在课程开发、教学方式、管理与评价上下功夫;力求在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等领域有所突破;使课程改革各项工作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利于课程改革终极目标的达成。

三、目标与任务

(一)建立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合理设置选修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尤其要保证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建立校内选课制度和学分管理制度。指导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自主选择修习课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建立适合我市课程改革要求的管理新机制。研究行政班级与教学班级并存的新型教育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形式,保持正常、规范的教学秩序,初步建立起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四)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新课程实验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间的交流与研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建立科学、规范、公正的教科书选用制度。切实加强教学用书的管理。认真规划、积极开发新课程实施所需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

(六)建立目标多元、方式多样的学生评价机制,注重过程评价,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

(七)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努力促进课标、模块与教学实施的有机统一,探索课程改革实施与高考、高中学业考试与评价、学分管理相适应的有效衔接机制。制定符合素质教育方向、有利于高中新课程实施、具有*特色的普通高中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

四、课程结构、内容与学制学时

(一)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3个层次。课程设置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8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设置若干课程价值相近的科目,科目设置包括语文、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15个科目;每个科目的课程内容由若干模块组成。

(二)课程内容。普通高中课程内容由必修、选修两部分构成,选修分为选修Ⅰ和选修Ⅱ。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4个学习领域的科目选修Ⅰ分为选修ⅠA、选修ⅠB、选修ⅠC。列入选修ⅠA的模块是全省指定的修习内容;列入选修ⅠB的模块是全省指定的选修内容,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模块修习;列入选修ⅠC的模块是学校视条件开设的选修内容,学生根据自身发展自主选修。选修Ⅱ是由学校根据本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的课程。

(三)学制与学时。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11周。每学年分为2个学期,每个学期分为2个学段,每学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必修和选修Ⅰ课程的每个模块的教学时间通常为36学时。选修Ⅱ课程按照模块开发,每个模块的教学时间通常为18学时。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3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选修Ⅰ至少获得22个学分,选修Ⅱ至少获得6个学分,达到144个总学分方可毕业。

五、推进策略

(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1.认真分析和总结全国先行课改实验区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整合在汉高校和各种教育科研力量,对课程改革作出整体规划,并对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为课程改革提供科学的宏观指导和必要的专业支持。

2.建设一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样本学校。样本校要围绕新课程改革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自身的校情,在重要领域和环节上积极探索,力争在点上有所突破,努力做到在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课程特点和办学特色。

3.根据教育部制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订《*市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市普通高中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方案》、《*市普通高中学分认定与毕业管理办法》、《*市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市普通高中考试与评价改革意见》、《*市普通高中学科教学装备规范》等,确保全市课程改革工作有序展开,平稳推进。

(二)抓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执行课程的能力

1.建立由高等院校、教科研部门、师训机构和高中学校共同参与的高中新课程培训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真组织教育行政干部、校长、教师和教研人员学习教育改革政策和新课程理论,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适应新课程要求。

2.建立市、区、校多级新课程培训体制,实现“全员、全面、全程”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各级教科研机构和师训机构要针对学校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3.建立务实科学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把对新课程的研究和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备课组在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巩固“备课组建设工程”的成果,使之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基层教学组织。

六、保障机制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市人民政府成立由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岳勇为组长,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编办,市教育、财政、人事、物价、新闻出版局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附后),负责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组织协调、政策制定和指导实施工作。市教育局成立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组织协调课程改革实施工作。

充分整合教育资源,成立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小组,充分发挥教育专家、课程专家、学科课程专家、教研人员、高中校长和一线骨干教师的作用,着重研究和解决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教育管理、教学实施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充分发挥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大专业研究力度,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研究、设计、实施、指导,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各区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都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落实各项课程改革工作任务,加强对辖区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认真做好课程改革所必需的各项服务。

普通高中学校是新课程改革的主体,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应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新课程实施工作小组,贯彻落实市、区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做好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的规划、实施和管理工作。确立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办学理念,按规定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合理安排选修课程,尽力开发校本课程,努力满足全体学生全面且富有个性发展的要求;建立符合校情,行之有效的选课指导制度,鼓励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自主选择课程,形成个人发展目标和学习计划;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导师制,落实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公民素养教育和学习生活指导;根据课程设置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制度;积极探索行政班级与教学班级并存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和完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校本教研和评价制度;及时修订学校发展规划,调整教师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改善装备条件,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形成办学特色和品牌。

(二)加大投入,保障师资

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实际需要,确保新课程所必需的师资配备;设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项经费,用于新课程培训、专项研究、实施推进等各项工作;加强对专项经费使用的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专项督导,及时反馈

教育督导部门要建立并完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的评估督导制度,特别要加强学校落实国家课程、课时、学分管理、教学用书使用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的督查,总结经验,奖励先进,发现问题,修正不足,确保每一所学校都能正常有序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工作。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高中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一、统一思想,坚持不懈地抓好规范高中办学行为工作

规范办学行为不是素质教育本身,但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前提。规范办学行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创造改革的环境。在座的校长们都很清楚,我们不可能一边允许搞加班加点,一边来推进课程改革,那是违背课程改革精神和教育规律的。不切断“加班加点”“时间加汗水”的“应试教育”道路,我们就开辟不出“尊重规律、依靠科学”的素质教育道路。必须牢牢地抓住规范办学行为这个“牛鼻子”不放松。当前,规范办学行为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也应该看到普通高中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当然,对此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对省教育厅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大家是完全赞同的;师生正常的节假日生活开始得到保障,在双休日、晚自习敢于公开上课的学校大大减少了,有大批的学校开始从一个月一休转为两个周一休了;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隐私正得到大家的认同,公开张贴考试成绩、排队排名的现象开始减少;高中招生秩序开始好转,抢拉生源、公办普通高中办复读班的现象等开始得到遏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风考纪大有好转;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工作状态开始发生积极的变化,有一批校长开始考虑在规范办学行为的前提下如何深化高中课程改革。这些,恐怕也是有目共睹的。

前几天,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几大中央媒体到**采访素质教育实施情况,齐涛厅长向采访组的同志们介绍了我省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我汇报了我省的基本做法。我省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成绩,虽然不能估计过高,但经过全省教育工作者将近一年的努力,成效应该说是显著的。黄胜副省长在接见中央媒体采访组时说,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这项工作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今年年底或者年初要开一次总结会,既要总结好的经验,又要查找存在的问题。对于顶风而上、敢于违规的学校和地方还是要严肃处理。在这里,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我省规范办学行为的工作将一如既往地开展下去,希望全省50所省级定点联系学校要率先垂范,做规范办学行为的楷模。大家可以看到,因违规办学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处理的学校已经被排除在省级定点联系学校之外,省教育厅就是要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违规办学是不可能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更不可能在全省教育教学改革中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在这里,我还要提醒大家,最近要开始20**年高考信息采集,请各地和各学校不得强制外地考生在当地和学校报名,不要把校外复读班的学生拉到你的学校来报名。省教育厅党组在研究这项工作时,明确提出要落实回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报名的制度,并要求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必须抓好这项工作。对敢于顶风而上的学校,一旦发现,将严肃处理。这和阳谷高考移民事件的性质是一样的。另外,排名次、分指标,重奖高考成绩等现象,有些地方开始抬头,这肯定是不允许的。高一、高二的教师没有贡献吗?德育工作不重要吗?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不重要吗?没有健康的身体如何上考场?所以,奖励教师,就要全面地评价和奖励,绝不允许只按照高考成绩来评价和奖励,绝不允许只奖励高考成绩好的教师。规范节假日、双休日和晚自习,制止强拉异地生源和复读生在当地或普通高中学校报名,查处统考排名、重奖高考等工作,要继续作为高中放寒假之前规范办学行为的重点抓紧抓好。

二、认真学习,科学把握,全面规划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精神

按照省教育厅的工作部署,从20**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作为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起始年级,经过三年改革,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在前四年的基础上应该有进一步实质性的突破。为此,全省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全面规划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

20**年以来,省教育厅先后印发了五个关于课程改革的文件,这些文件构成了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蓝图。一是20**年1月印发的《**省教育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文件就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我省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出了全面系统的要求。二是20**年8月印发的《**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试行)》。文件从全省范围内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作了统一具体的规定。三是20**年11月印发的《**省普通高中各科目教学实施意见(试行)》。文件对普通高中各个科目的课程实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意见,是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指导意见的具体化。四是20**年11月印发的《**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教学跟进式指导制度的意见》。文件要求各级教研部门都要建立“学科教学改革跟进式指导”工作机制,尽快确定中小学学科教学改革联系学校并实施跟踪指导。五是20**年11月印发的省教育厅《关于公布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省级定点联系学校的通知》。文件决定重新建立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希望普通高中校长们要认真学习、科学把握这些文件的精神,并在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

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把握省教育厅对未来三年高中课程安排的总体要求:第一学年以必修课程为主;第二学年强化选修课程;两年之内不允许文理分科;新授课程的安排不少于五个学期;高考总复习不多于一个学期。这五条要求要深刻地印在每位校长的头脑里面。今天的高中一把手校长不应该再像过去那样,只关注“抓经费”、“上规模”、“建校舍”、“抢生源”了;高中校长必须是课程改革一线的总指挥、决策者。我们要求每一位高中校长都必须全面学习这五个文件,包括全省各级教研部门。

全面推进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要求每一个市、每一所普通高中,对未来两年半的高中课程改革做出全面规划。规划什么?在这里,我提出以下七个问题,希望能引起高中校长们的高度关注,并进行科学规划:

第一,关于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每所高中学校校长都要率领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科学反思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与优秀传统,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培育学校的办学特色。这是每所高中学校“立校”的前提与基础,是学校教育价值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

第二,关于开齐课程与规范课时。学校要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和省教育厅关于规范办学的一系列要求,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努力开齐国家规定的所有课程,并努力按照规定的课时开好课程。

第三,关于规范文理分科。各高中学校要严守20**级学生在高一、高二不准搞文理分科的政策规定。

第四,关于课程开发。各学校要作好课程开发,特别是国家选修课程开发的规划。省教育厅提出的省级规范化学校70%的选修模块开出率,市级规范化学校60%的开出率,一般学校50%的开出率,围绕这一目标,各学校必须做出科学的实施规划。

第五,关于提高和拓展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随着大量国家选修模块和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给每所学校教师的课程开设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各高中学校必须对选修课程的教师来源和教师能力建设做出统筹规划。为此,都要启动“教师课程能力拓展计划”,要求教师们在搞好现在承担的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都要从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出发,确定自己课程拓展的目标与方向,争取3年之后,每位教师都能开出一门国家选修或校本选修课程。

第六,关于“选课与走班”教学制度的实施。给学校和学生充分的选择性,是高中课程改革精神的要义之一。选择性必须通过学生“选课与走班”教学来实现,没有“选课与走班”教学制度的实施,就没有高中课程改革的真正实施。各高中学校必须配合国家选修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的实施,规划如何尽快实施“选课与走班”教学制度。

第七,建立基于网络的学校现代化管理系统。新课程改革给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把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建立在现代网络基础上,要真正实施高中课程改革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各高中学校要统筹规划加快学校网络化教育教学管理的步伐。省里正在委托有关专家研制我省普通高中网络管理系统。这个系统从总体上讲,要包括学籍管理、选课与排课、学分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性学习、考试管理、学生管理与教师管理,等等。我省普通高中网络管理系统的启动和启用,将对各个高中学校的校园网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各高中学校要抓紧规划校园网的完善与升级工作。

三、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扎实推进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

我发现,在我省规范办学行为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问题:规范办学行为和现行学校内在教育运行机制的对抗。我省20**年以规范办学行为为主,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说到底,这些新的问题出现是因为各地配套改革没跟上。有的学校反映,晚自习值班的教师太少,不能有效地解答学生的疑问,提出能不能增加各学科的值班教师。毫无疑问,如果我们同意这样做,其结果必然是又回到全体教师晚自习坐班,又回到原来加班加点上课的老路上去。改革不允许走回头路。我们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解决学生答疑问题,只有通过转变观念,改革教师工作方式来解决。广东深圳中学是如何解决的?每位教师每周有两次公开答疑时间,时间自主安排,每次一个小时;浙江余杭高级中学的沈毅校长告诉我,他们学校所有学科老师不分年级,每周一到周五,轮流安排教师组成一个团队在专门设置的答疑室负责答疑。这些教师都不允许走进教室,只能等待学生上门,有问题学生找老师就行。省实验中学过去搞过网络答疑。有条件的学校为什么不可以实行?所以,关键是在规范的同时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符合实际、针对性强、符合科学规律的工作机制和制度,而不是走回头路。

还有很多学校教师反映课时不够。课时不够怎么解决?还是要靠改革。改革靠什么?有人想到的是课堂教学改革,要搞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应该追求的,但是,高效课堂不仅在于课堂教学本身。如果我们仅仅关注教室内师生的教学活动,课堂能走向真正的高效吗?教师的课内“高效追求”,难道与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课外学习没有关系吗?省教育厅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齐涛厅长到德州调研,在武城二中听了一节语文课,课文的题目是《再别康桥》。课堂上老师用大量时间让学生阅读、朗诵。针对这堂课的教学,齐厅长指出:课外时间学生干什么去了?那么多的节假日、双休日、晚自习,干什么去了?为什么不预习,不让学生课外阅读?高中阶段课内主要是交流探究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而不是领着学生亦步亦趋的研究课文。我想,不仅仅是语文,历史、政治,连数理化的课堂教学都应该按照这样的路子进行探索。由此,我们才能真正走出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路子来。

为什么课时不够?就是因为我们切断了课内和课外的联系,课外大量地让学生做那些没有兴趣的作业,而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课外自主学习为课内做准备。在这里,我们许多学校采用的是一种颠倒了的教学时间配置。上课不停地讲啊,讲不明白的、讲不完的,课下做作业补充,这样就造成了用课外的作业大量地挤占了统一的学生节假日、双休日、晚自习的时间。其实,教师教育教学阵地应该前移,前移到节假日、双休日、晚自习,前移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指导上去。但是,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我这里的所说的教师“教学阵地前移”,不是让老师去抢占学生的节假日、双休日、晚自习时间去上课,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养成学生良好的课外学科学习习惯,以此来引导和保障学生在课外更加主动自觉开展学科学习与实践活动,从而为自己的课内教学准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背景,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新资源的生成以及课堂思维活动的深刻互动打下基础。

泰安市省庄二中是一所农村初中学校,学校在课程改革中实行学生担任“小先生”制度。教师退居幕后,或者说次要角色,课内主要是学生在主导整个学习课程,前提是什么呢?学生在课前的预习非常到位。“小先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外要为当“小先生”做准备,课堂上要组织学生学习,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课外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一个学生上了泰安一中,我问他和同班的高中同学在学习上有什么不同?他告诉我,他在课前预习用的时间多,而同学们在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多。这句话的含义在什么地方?课前预习多,课堂效率高,才有针对性,课堂才有针对性。课堂上,师生的教学时间可以大量地用于交流和探究、生成新的资源,等等。

现在很多高中的课是怎么上的?比如,数学课,有的从第一道题讲到最后一道题,讲不完就下一堂课再讲。这种课堂效率能高吗?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是个常量,关键在于改变学生学习时间使用的性质和结构,包括学生课外的学习和上课时间。问题是老师有没有本事让孩子学习更主动,让孩子的学习方式更多样,效益更高?光盯着课内高效课堂,而不解决学生的知识储备、知识视野的丰富,哪来的课堂思维的活跃?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些都是我们规范办学行为之后带来的新的矛盾、新的挑战。课前预习比课后作业要好得多,但是课前预习也不能够把时间都分到学科,被动的让学生去预习,应该让学生有主动性和差异性。所以,节假日、双休日、晚自习的学习有三个特点:一是“自主性”,学生自己安排学习活动;二是“实践性”,让学生有主动活动的时间,有开展调研、探究的时间等;三是“差异性”,就是鼓励和支持学生从自己学习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既可以“查漏补缺”,也可以扬长补短。

重新确定省级定点联系学校后,10个课题组都要在20**年年底之前形成完善的课题研究方案;春节后,50个定点联系学校要按照课题方案实施课题研究;20**年暑假后,要在一定范围内推广50所学校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说,定点联系学校的课题研究要以一个学期为周期。暑假在一定范围推广后,课题组要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完善课题研究,然后在更广的范围内推广。总之,要形成一个研究、推广,再研究、再推广的循环往复的高中课程改革推进制度。

各定点学校在研究中,必须坚持“育人第一,升学第二”的教育价值观。如果不认同这个观念,排斥它,课程改革就不可能真正实施。在枣庄三中,我看到校长与20**年考上北大、清华的孩子照相,这无可厚非。但我想提出的问题是:你能不能、敢不敢也和考不上学的高中毕业生照张像呢?我希望所有的高中校长都要思考这个问题。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是值得骄傲的,但从你这儿走出去的考不上大学的是不是你的学生?你的学校为他们做了什么准备,应该做什么准备?我想,我们当高中校长的,就像父母一样,总不能认为有出息的是自己的孩子,没有出息的就不是自己的孩子吧!这反映了当前高中教育的价值观问题。我们不能只关注少数精英,放弃大多数。

四、坚持和完善课程改革制度,保障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推进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需要建立和完善七项制度:

第一,加强高中课程改革制度建设。包括课程规划与资源开发制度,“选课与走班”教学制度,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学分管理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等等。

第二,完善课程改革样本校制度。要把全省高中课程改革定点联系学校建设成为高中课程改革的先锋队。每所高中课程改革定点联系学校都必须做规范办学行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典范。

第三,在省市规范化学校建设中实施“一票否决制度”。下决心对所有省市规范化学校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一票否决制度”。就是对不能开齐开足开好课程的高中学校,在规范化学校验收或复查中,实施一票否决。要通过这项制度,把**省高中课程改革扎扎实实地往前推进。我们不想撤销任何一个规范化学校的牌子,而且我们想不断地增加规范化学校的数量。但我要提醒各位高中校长,规范办学行为,深化课程改革,必须行动起来。一开始,我们不要求你全面实施“选课与走班”教学制度,但从下学期开始,总要从一个、两个学科开始做起来吧。“选课与走班”教学制度固然不是高中课程改革的全部,但它却是实施高中课程改革的标志之一。

以上三项工作由基础教育处负责。

第四,建立高中校长全员培训制度。继20**年6月高中校长全员培训之后,20**年6月要组织全省普通高中校长进行第2次全员培训。今后,对全省高中校长的培训要形成制度。

第五,完善校本研修与远程研修相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高中教师每年要组织一次全员培训。目前,正在规划20**年暑期高中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初步设想是开展国家必修模块课程的培训,每学科选择两到三个模块,每个模块选两个典型课例进行专业分析,包括备课、上课等。经过20**至2010年的暑期培训,争取完成所有必修模块课程的远程研修。

以上两项工作由师范教育处负责。

第六,建立跟进式学科教学改革指导制度。省教研室每位高中教研员要选定10所学校,组建骨干教师指导团队,定期跟踪、指导学校的课程改革。

第七,建立课程实施和质量监测制度。20**年省里对各市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工作刚刚结束。由此,我们对17个市高中课程实施水平的年度评估制度今年正式建立,以后每年要组织一次。评估结果不排名、不排队,但必须摸清底数,加强指导。

以上两项工作由省教研室负责。

高中课程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教育;教育理念;课程改革;制度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5-0004-03

自2009年秋季,河北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以来,河北省教科所成立了课改工作指导小组,在认真研究有关政策和各地经验的同时,深入到各市教研机构、普通高中学校,广泛开展调研视导工作。两年多以来,调研视导了200多所城乡普通高中学校,覆盖全省11个设区市、110 多个县(市、区)。每到一地,调研组通过听取学校汇报、开师生座谈会、听课、查阅资料、参观展室等形式,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整体推进情况,包括学校组织机构、制度建设、总体课程设置情况、选修课开设情况、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情况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对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情况,如专任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对学科教育资源的整合情况、课堂教学形态的变化、师生角色转化等做了深入调研。

调研发现,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对实施新课程的意义和目标任务都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高中课程改革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的统筹和部署。各高中学校为顺利推动课程改革,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师资培训等方面都做了调整和完善;在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设置上有了初步的设想和安排,大部分学校装备了通用技术教室,抽调了专职教师,从硬件上、师资上基本能保证通用技术课的开设。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结构、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科教材把握较为准确,在一定程度上稳步推进了新课程的实施。更为可喜的是,有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在整体谋划高中发展、积极探索办学模式多样化、突出特色办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种办学思想符合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要求,符合国家大力倡导的发展特色高中的办学思路。有些区县一中、农村中学、城市普通高中的管理者和教师能够深入学习,认真钻研,敢于创新,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他们认识到这次课程改革是谋划高中发展的良机,认识到课程实施、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中具有实质意义的环节,办学目标明确,工作思路清晰,从校园文化、制度管理、学科课程建设、校本课程研发、课堂教学模式、学业评价改革、校本教研等方面都有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开始显现其蓬勃生机,教育教学成果显著。毋庸置疑,这次课程改革创造了一批勇于创新、特色鲜明、发展全面的高中办学典型。

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有些高中学校的管理者把课程改革等同于课堂教学改革,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不清晰,导致了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在一些方面并未落到实处。如新课程方案的制定并没有结合学校实际,导致运行起来困难重重或流于形式;在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的落实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机制;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考虑到升学率,仍过分增加高考科目的课时,压减选修课的内容安排,没有体现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个性化;课堂教学力图通过导学案、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但也遇到一些困惑,如导学案问题设置、训练内容是否科学?是否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学业评价上,基本上仍是以考定分,过程性评价缺失;校本教研仍在低层次、低水平徘徊,缺乏专业引领,等等。

一位自始至终参与课程改革的专家说过:“没有困惑、苦恼、甚至彷徨,说明改革还未真正起航;没有问题和挑战,说明改革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争论、甚至反对声,说明改革还没有触及问题的要害。”引起强烈关注,激发激烈的辩论,恰恰说明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1]高中课程改革在河北省一路走来,出现问题、遇到困惑都是正常的。作为参与课程改革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努力探索实施课程改革的方法和途径。

一、确立新的教育理念,是高中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理念对教育教学起着指导和引领作用。大力推进高中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高中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中教育课程体系,是一场攻坚战。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中课程改革绝不只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只是课程内容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学科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高中教育的全面改革。我们需要在本次课程改革中,组织学习与培训,开展反思与讨论,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只有实现理念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从而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只有理念转变了,才能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融入到学科教学中,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才能真正达成。在对广大教师的培训中,不仅要关注学科知识的培训,更加要注重教育理念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要进行审慎选择,强化教师的课程研究能力。

二、借助高中课程改革,重新构建学校的各项制度

高中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为保证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高中学校要在不断完善学校常规制度的基础上,着力研究新课改形势下的制度建设,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前副司长朱幕菊所说的,“课程改革到深处是制度”。高中学校要重视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形成学校特色的课程管理新体系,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应重点建立健全高中课改研究例会制度、校本教研制度、高中课改总结交流制度、高中课改档案管理制度,开展学生发展性评价和教学质量监测研究机制、完善和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关注教师队伍的建设,以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切实完善和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机制。

三、强化校本教研机制,深化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一项需要通过持续研究与实践来不懈推进的教育内涵发展的工作。为更好地帮助广大教师实现课改理念到教学行为的转变,需要校本教研机制的有效跟进。校本教研有利于校本活动的整合,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创建,有利于教研形式的改善,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对学校的发展意义重大。校本教研活动的范围既可以是在学科内、学校内,还可以打破学科界限、学校界限甚至区域界线,根据需要组建各种活动团体。实践表明,校本教研已经成为促进全体教师通过开展研修和实践,增强自身专业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机制。在校本教研中,教育实践研究和教育理论研究缺一不可,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必然选择。

教育实践研究是校本教研的核心和重点。它是教师、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主要依据现有人力、物力、信息资源的优势,为解决教师、学校在教学及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而开展的研究。

教育理论研究是校本教研的提高和升华。它是以学校资源为主要依靠,针对学校各项问题,以课题研究方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提倡人人参与,教师即研究者。理论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四、提高办学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力军,各普通高中要把学校建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资源,建立健全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通过依托专家引领、骨干教师带动、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以及教师的自我反思,努力营造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氛围和健康有序的教研文化,更好地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的成长。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应适应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培养要求,采取“导师制”、培养学科带头人、打造名师等方式,创建多元培养和发展的模式。

以校本教研为主导,融教学、教研、培训于一体,引导教师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途径,努力实现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要制定清晰而明确的激励机制,力争在短时期内,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五、研究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指出:“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同时,大力加强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充分利用职业技术教育的资源,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2]校本课程的开发做为高中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是建设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新课题,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研发可以使地方和学校真正拥有选择权,使学校能够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应定位于:立足学校实际、构建办学特色,挖掘教师潜力,利用一切资源,满足学生需求。高中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作为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精心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因地制宜开发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力争做到校本课程常态化,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彰显办学特色,增强办学活力,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六、找准学校发展定位,明确办学思路

制约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最大障碍因素仍然是分数,对高考分数和高考升学率的过分追求,严重阻碍了高中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高中教育”部分明确提出几点:第一,今后高中的发展是多样化发展;第二,要特色发展;第三,全面发展和有个性的发展[3]。因此高中教育要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必须坚持多元评价的方法,不能单纯以高考升学率作为判断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升学率只是一个结果,而不能作为唯一的目标,传统的“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无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全面的发展、有个性的发展。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就必须避免“同质化”倾向,走多重内涵发展的道路。例如,可以尝试与职业高中联合试行“2+1”模式的新型综合高中教育,探索形成高中教育“立交桥”模式;可以在总结我国以外语、艺术、体育等为特色的高中学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阔特色高中办学思路,创新特色高中;还可以凭借独树一帜的校本课程,确立特色课程建设在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中的主体地位,等等。高中学校要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师资水平、学生基础、需求各异的现状,努力创新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寻求多元优质发展的办学思路。

以2012年高考作为标志,河北省首轮高中课程改革即将完成。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凭着义无反顾的探索精神,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来体验课程改革带来的疼痛和喜悦。在教育实践中会面临很多困难,遇到不少问题,但是所有的困难和问题必须经历之后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必须靠我们不断的实践探索,找到适合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才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课程改革是个历程,是个逐步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创新的乐趣,我们要将课程改革做为一项事业、一种追求,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叶 渔.立此存照:媒体中的课程改革十年[J].基础教育课程,2010,(1~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课程总结范文第7篇

一)积极进取、稳步推进的原则。课程改革是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勇于开拓,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同时又必须从实际出发,处理好课程改革目标与现实条件的关系,客观科学地处理课程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实践中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切实有效地稳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二)整体进入、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我县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和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对于不同学校,实施分类指导,各校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新课程实施工作。

需三)科研引领、以校为本的原则。课程改革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全新工作。必须加强对学校实验工作的理论研究和专业指导。同时对于新课程实施的主体,要充分尊重普通高中的自和首创精神,切实做到以校为本”发挥学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以学校为主体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和形式。

四)政府主导、通力合作的原则。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政府行为。影响大的复杂社会工程,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统筹协调部门力量组织实施。同时,要通过广泛深入宣传,争取家长和全社会的支持、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目标和任务

结合我县实际,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市教育局的要求。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水平。

具体目标任务是

一)结合我县教育实际。创造性地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积极探索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积极开发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提高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建设、实施和管理能力。

二)构建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管理机制。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学研究、选课指导、学分管理等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学校课程文化,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三)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与教学水平监测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制度,加强对学校教学水平的监测,制订和实施与新课程相配套的高考备考改革方案。

四)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建立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将培训与教研有机结合,全面提高我县普通高中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建立一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优秀师资队伍。

五)构建教育资源共享和开发的有效机制。实现学校之间人才、设备、场所等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学校之间互通有无、互利共进、均衡发展。加快基础相对薄弱普通高中的发展步伐,提高普通高中整体发展水平。

六)以课改为契机。实现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优化组合与配置,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三、工作重点

一)课程改革培训工作

1.坚持“先培训。不上岗”原则,组织高中校长、教师、教研员及相关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完成规定的培训任务。

2.采取统一规划。研训一体的办法开展培训。县教育局负责制定全县培训方案,充分发挥国家、省级培训的作用,通过省、市、县和学校四级培训渠道,实现“全员、全面、全程”培训的目标。建立由学校、教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校本培训体系,充分利用教研、培训网络和教学资源库,加强校本培训,加强网络研修,形成研训一体机制,不断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注重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专家讲座与名师示范教学相结合,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使受训者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和要求,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为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新课程的实施与建设

1.县教育局根据市教育局制定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和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负责新课程实施的组织、指导和管理。普通高中是新课程实施的主体,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本校新课程的实施、管理与评估。

2.各普通高中要根据教育部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省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按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要求。并在保证开齐必修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选修课程建设规划和年度开设计划,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提高选修课程的开设比例,因地制宜开设好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省级示范性高中建立比较完善的课程开发、更新制度与机制。能够开设70%选修Ⅰ模块,并形成一批深受学生欢迎,能提供示范、具有推广价值的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和研究性学习项目;市级示范性高中能够开设60%选修Ⅰ模块,开好若干门类的学校课程,初步形成学校特色课程;一般中学能够开设50%选修Ⅰ模块;各学校要努力发掘本校课程资源,开设能满足学生在选修Ⅱ中获得6个学分的学校课程。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逐年提高开设率。

4.各普通高中要成立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本校新课程实施的具体工作。

三)学校教学改革与管理制度建设

1.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2.探索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选课指导意见(试行)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为学生选课和制定课程学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建立适应新课程教学特点的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3.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各学校根据《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指导意见(试行)和课程方案要求制定学生获取学分的办法。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和程序,规范操作过程,真实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严禁在学分认定中弄虚作假。

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根据新课程实施要求。建立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给予多种形式的专业支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及时解决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四)新课程教材管理与课程资源开发

1.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我县的实际情况。根据省教育厅编制的新课程实验教材选用和管理的指导意见,教育局负责指导各学校选好用好教材,建立民主、公开、透明的教材选用与管理机制。

2.积极倡导各学校引进和开发多样性的课程资源。鼓励挖掘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建立校际资源交流与共享机制,发挥课程资源的最大效能。

3.各普通高中要根据新课程实施的需要。进行教师、场地、设备等学校现有人力、物力资源的重组和优化,充分发挥其效益。

五)评价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1.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实施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要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构建并形成发展性的评价制度。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和综合评价监控体系,确保综合评价真实可信。

2.建立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将教师教学评价与专业发展评价及敬业精神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及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

3.建立促进学校发展的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学校评估机制。引导学校对自身办学理念、发展规划、组织管理、课程实施、队伍建设、学生发展、育人环境与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经常化、制度化的自我评价;引导社会,以课改为契机。家长对高中教育的正确定位和正确评价,建立家长、社区参与评估学校的机制。

六)课程改革的科学研究

1.县上成立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课题研究组和学科专家组。对课程改革的主要工作开展专题研究,为我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和科研支持,对全县课改实践进行指导。

2.充分发挥教研部门作用。强化教育科研工作。县教研室要以学校为主体,以课改研究为中心,规划并开展教研活动,做好对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

3.建立高中课程改革样本校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庄浪二中省级课改样本校为基地,积极探索,不断总结,为全县普通高中实施课程改革提供成功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形成各层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

1.制定全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规定。

2.组织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学研究人员、学校校长和管理人员等参加的通识培训和面向全体高中教师的学科培训、课标培训和教材培训。

3.组织、准备高中新课程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

4.对全县普通高中学校新课程准备情况进行检查督导。

5.各普通高中学校开展相应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2010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学习阶段。以后逐年推进。直至所有普通高中在校生全部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

2.各普通高中按照课程计划要求。开足、开全、开好所有的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

3.推进课程资源开发、整合、利用以及相关制度建设。为选修课程的开设创造条件。

4.探索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做好学分认定和学业水平考试工作。

5.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和联校培训。

6.研究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典型案例、经验的推广。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

1.做好选修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探索学校“必+选”课程设置背景下学校管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新课题。

2.完善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工作。构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3.设计学校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复习计划。

4.研究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典型案例、经验的推广。

第四阶段(实施阶段)

1.组织好高三年级选修课的教学及高考复习教学。及时调整复习策略,迎接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检验。

2.做好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材料的整理工作。

3.总结三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过程的经验及教训。

第五阶段(巩固提高阶段)

创新思维,进入新一轮循环周期。总结经验。提高效果,促使全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有序、健康、规范、科学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发挥主体作用。校长是学校实施新课程的第一责任人。各普通高中必须强化新课程实验的责任意识,各普通高中是新课程实验的具体实施者和主要实践者。建立健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机制、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和教科研机制等,逐步建立体现学校个性和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制度。

二)强化政策保障。从政策上、制度上保障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出台与新课程实验工作相关的教师人事、经费投入、教学管理、督导评估、招生考试、条件装备等配套政策。教育局、学校要分别制订全县、学校课改方案和实施意见。

三)加大经费投入。县财政将高中课改所需经费列入预算,为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实施。每年列支30万元专项资金(每校5万元)用于课改的组织、培训、调研和指导。坚持“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认真落实县级政府的责任,按照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优化学校教育资源,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确保学校软硬件基本达到新课程实验的实施条件和需要。

四)优化教育布局。进一步加大普通高中的布局结构调整力度。实现朱店、阳川、韩店普通高中高初中分离,优化高中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满足新课程实验的要求。

五)加快均衡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积极进取、整体规划、分类指导”推进策略。充分发挥省、市级示范高中示范和辐射作用,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中。发挥其资源优势,与其他学校“联谊”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六)实施典型带动。为加强对实施新课程的调查研究。省级高中课改样本校要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先行者”和“带头人”及时发现问题和总结先进经验,以先进典型经验带动全市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进行,推动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高中课程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教学 美国课程 可行性 实施方案

近年来,随着国内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家长将眼光放向了国外,从前几年的出国读研究生和本科,到如今的出国读高中,甚至小学,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可谓是越来越高。

然而,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单独出国读高中需要面临多重压力,在突然面对完全不同模式的外国教材和教法时,该如何适应?笔者认为,我们不妨在国内的教育环境中,引进美国的高中课程,让学生在出国读书之前,就已经对国外的课程和教学模式非常熟悉了。那么,当他们在面对美国的TOFEL,SAT,GRE等考试时,就会从容应对,驾轻就熟了。

那么,美国的高中课程有那些呢?笔者在下文中将对美国课程进行一个简略的介绍。

美国高中的必修课一般设有英语、数学、科学、社会等。

同样,选修课则更为多样,现代社会实用知识和技能,几乎无所不包:视觉艺术、行为艺术、职业课程、计算机/商科课程、体育、新闻/出版。

那么,在国内的高中教学中,引进美国的高中课程是否可行呢?

当然可行。虽然国内的教学模式和国外有所不同,但随着近年来注重素质教育,以及推行新课标改革,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及至小学和初中,都已经接受了和前几代人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理念。

教材方面,目前国内多数学校用的都是全新改版后的人教版教材,和以往形式单一、偏理论轻实践的老教材相比,现今的教材不仅内容新、形式多样化,更加入了研究性学习、品德教育、创新性教育等内容。这些内容其实就是与先进的国际化教学接轨,培养了孩子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思想。

在教学方法方面,现各个中学,都在推行CLT和TBLT教学法,这一行为是完全与国际接轨的,所谓CLT就是交际法教学,而TBLT就是任务型教学,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拓展,受到了国内外教学专家的一致推崇。以此为教学形式,一改国内以往沉闷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活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教师设置教学任务,学生通过探讨,或者独立思维的方式逐个完成任务。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调动课堂气氛,一举多得。

教学理念方面,许多老师已经采取了inductive way,即归纳法教学。这一教学理念,要求老师不是直接的教给学生理论知识,而是采取引导的方式,先演示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理论,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以此可见,学生们已经在升入国内高中之前就具备了学习国外课程的基本素质,因此在国内高中引进美国高中课程是完全可行的。

那么又该如何具体实施美国高中课程呢?有以下几个步骤:

1.背景知识简介课程

以外教为主导,国内助教为辅,并辅以图片、视频、电影、音乐等手段向学生介绍美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知识,政治、经济、工业模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学欲望,另一方面对下一步的课程学习有着引导和推动作用。此类课程可放在开学之初第一周集中进行,在正式课程开始之后的每周也可穿插一个课时。

2.主修课程

(1)英语 对中国学生来说,英语写作是薄弱环节,这一课程如果完全是外教教学,可能会由于文化差异和外教不了解中国学生的写作模式和思维反而影响教学效果。应先由老师根据美国教材进行适当改编,由外教审核改编材料。只有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方能取得较好效果。

具体方案如下:

对于高一的中国学生,即使是程度较好,也不可能达到美国高中生现有的写作水平,那么,老师应先呈现地道的美国范文,让学生先仿写,如缩写或写summarize的形式教会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然后再逐渐引导学生写稍长一些的文章,并归纳总结出一些万能句式和关联词,让学生尽快地适应英文写作模式。到学生已经拥有了基本的英文写作能力时,方可由外教着手执教。

(2)数学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较之国外学生,大多数中国学生的数学能力还是比较强的。这一学科,可采取外教写教案,中国教师审核辅助,双方穿插教学的模式。

3.选修课程

针对国内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开设视觉艺术 (绘画、雕课、摄影等),行为艺术(合唱、舞蹈、电影等),计算机/商科课程(文字处理、编程、图像设计、网页设计等 ),体育(篮球、田径、游泳等),特别是体育和艺术课程,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综上所述,在国内英语教学中适当开设部分类似于美国的高中课程是完全可行的,具体的实施方案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要求进行合理调整与改进。

参考文献:

Richards, J.C. & Rodgers, T.S. (2001).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2nd ed.)Cambridge: CUP.

Swan, M (1985). A critical look at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1) (2) In R. Rossner & R.Bolitho(Eds.), Currents of Chang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pp.73-98).Oxford: OUP.

高中课程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课改;选修;分层走班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教育现代化、让每个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2012年6月,浙江省教育厅根据国家教育改革试点要求,制定颁布了《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浙教基〔2012〕81号】,自2012年秋季开始实施。该方案围绕“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不仅对浙江省普通高中的必修课程提出了调整意见,也对选修课程的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并对四类选修课程(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课程内容、课程开发、课程开设、课程管理以及学分认定方面提出了实施建议。

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是推动普通高中构建富有特色课程体系的重大举措。加快选修课建设,转变育人模式,将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将课程开发权交给老师,把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从浙江省首批30所特色高中建设试点学校的课程规划方案来看,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可以为省内同类学校提供新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选修课程的建设质量问题也给我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选修课程的规划如何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发展定位?选修课程的开发如何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倾向?选修课程的开设如何有效走班?分层走班教学管理有哪些困难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摆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

为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进展情况,调研学校课程方案、选修课程建设、选课走班等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省厅巡查组通过看、听、问、记的方式,听取42所普通高中学校校长的报告,查看课改资料,个别访谈和现场听课。巡查组发现,在各级部门的努力下,我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正在平稳推进,各高中学校都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以确保课改工作有序进行。经过调研走班现状情况如下:

一、学校课程方案基本制定,学校课程体系开始呈现多样化、特色化特点

一些高中对学校定位较为清晰,并能融合学校文化,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例如,杭高的“选课走班”教学涌现出一批受学生欢迎的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力的选修课程,尤其是杭高天文社已是全国著名的中学生天文社团,在国际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杭高编辑出版了校本选修课教材,开发了杭高特色校本选修课程资源。挖掘教师潜能,突出专项发展,培养特色教师。如浙大附中依托明远文化、求是文化和西湖文化,尝试整合必修和选修,构建了基础类、拓展类和研究类的三层课程体系。

二、选修课程建设进展较快,选修课程质量和课程群建设得到普遍关注

重视打造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学校选修课程已达到一定规模。据统计,2年来平均每校开发了122门(不包含国家选修课程)。其中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约占47.72%,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约占19.02%,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约占25.50%,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约占7.76%,四类选修课程比例也较为符合深化课改方案的要求。两年来,我省选修课程建设已经经历着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的过程。

三、学校有意识地利用校外课程资源,重视能体现办学特色的选修课程群的开发

如衢州江山中学“技术教育”课程群,包括平面设计、程序设计与信息学奥赛、摄影技术、生活中的创新设计、电子技术和传感器应用、电视节目制作(学生电视台)、数码小电影制作、asp与网络数据库、多媒体技术与应用、flash游戏的开发、电子控制技术等多门课程,学生通过该系列课程的学习不仅取得了全国信息学奥赛优异的成绩,同时学校也成为浙江省社科普及示范基地,省社科普及工作先进单位。

四、选课走班正在从选修课程延伸到必修课程

(一)走班现状

大多数学校都已实现了选修课程选课走班,教师也普遍认同选课走班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及其个性化发展。本次巡查学校中,约有1/3学校每周8节走班,少数学校每周走班仅为2节。可贵的是,部分农村中学如兰溪游埠中学是硬件设施最艰苦的农村中学,制定走班管理方案、选修课教学评价与方法、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因地制宜利用各种场地,开出选修课程,实行选课走班。

(二)选课指导

不少学校选课指导工作做得比较细致,如衢州一中、江山中学,不仅尊重学生的选择,同时还通过例如课程推荐会、班主任辅导、家长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选课,有的学校还采取预选与正选、纸质与网络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地使每位学生选到自己想修的课程。据本次学生问卷表明,学生主要是在班主任(51.69%)和指定教师(39.56%)指导下选课的,约有91.17%学生根据自己意愿选课的。

(三)必修走班

调研发现,少数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必修走班。湖州第二中学三年前就试行英语学科必修课的走班教学,是省16所必修走班试点学校之一。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在英语学科实施分层走班,每周5节。乐清中学历史、地理学科实行必修走班。松阳二中是一所普通高中,生源质量三流。学校定位明确:“立足专科、发展本科、做大做强美术教育”,在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四个学科实行平衡班必修课走班上课模式。必修走班教学初见成效,学生成绩进步显著。

五、广大学生普遍赞同我省深化课程措施,选修课程和选课走班受到学生追捧

2013、2014年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约4000名学生对深化课改的意见。比较两年的问卷调查数据,呈现了很高的一致性,反映学生倾向意见。具体见下表:

高中课程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大纲;三四册学生用书的目录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英语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为适应中国英语教育的新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新的英语教材,即《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以下简称NSEC)。这套书共11册,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本文中研究的三四册学生用书属于必修课程。每本书包括三部分:学生用书,练习册和教师用书。其中,学生用书是最主要的部分;练习册是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用书则主要针对教师。

本文重点分析了NSEC三四册学生用书的目录,特别关注其中的功能性项目和写作,以期探究出NSEC这套教材所使用的大纲类型。

2. 文献综述

要探究NSEC所使用的大纲类型,就得了解大纲的相关知识。

首先,什么是大纲?大纲在教学中有哪些重要性?大纲是教育或培训课程中所涵盖话题的概述和总结, 由教育部门或专业教育人士制定,以纸质或网络的形式呈现。大纲既能使教师和学生清楚地了解课程内容、课程目的、课程要求等,又能反映课程发展的新方向。大纲还是教师教书的指南,学生学习和培养能力的指南。

其次,大纲有几种?Bell认为,要回答上述问题,必须先回答应该教哪种语言形式和这种语言形式应以什么顺序呈现这两个问题[1](p.53)。根据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学者提出了三种大纲:语法大纲,情景大纲和概念大纲。虽然这三种大纲都有优势,但是他们各自的劣势则较突出。例如,在分级问题上,语法大纲又复杂又困难;情景大纲则变得根本不可操作;概念大纲则没必要。在教什么上,语法大纲只教语法形式而忽略意义和用法;情景大纲更注重用法;概念大纲则是意义。

只了解有三种大纲还是不够的,因为重要的是将它们付诸实践,即大纲的组织和实践。

最后,大纲有几种组织形式?一般来说,有两种:后续大纲和先行大纲。后续大纲关注学和学习者,而非教和教师,因此,教师很难实践这种大纲组织形式。作为线性大纲,先行大纲却是理论上合理,实践上不可操作。为了解决线性大纲存在的问题,人们提出了螺旋或循环大纲。螺旋或循环大纲包括学习者可以有规律地间断性地反复加深学习的项目或话题。螺旋或循环大纲据说是兼于先行大纲和后续大纲之间的大纲组织形式。

自从NSEC这套书出世,国内的一些学者就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NSEC做了相关研究。例如,程晓堂(2004)从课程性质、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等方面对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进行了详细解读。基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罗递敏(2010)解读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罗递敏认为NSEC设计上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开放性,内容上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创造性,语法教学上反映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内在性,评估体系上展现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多样性。此外,马晓蕾(2006),张兴娟和何安平(2009)等也做了相关研究。

与上述学者不同的是,本文试图通过分析NSEC三四册学生用书的目录探究NSEC系列教材所使用的大纲类型。

3. 结果与讨论

功能性项目上,两册书都有提到相类似的项目。例如,三册书的第五单元和四册书的第三单元都谈到了情感。三册书和四册书的第五单元都讨论了如何到达某人想去的地方,所以与问路有关的语法表达在两册书中都有论及。例如,三册书的第五单元有这样的表达“Where is…? Is …close to…? To the north/south/east/west of…”, 而四册书的第五单元有“Can/Could you show me where…? Go down this path and turn left/right at the first crossing. It’s just behind the…”。

写作任务上,两册书也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三四册书第二单元都是关于说服的,而三册书的第四单元和四册书的第五单元都是说明型的。三册书的第五单元和四册书的第一单元都是描述型。

由此可知,三四册书中有相同的功能性项目或写作类型。尽管三四册书各自对同一功能性项目或写作类型的具体要求不同,但两册书都是对相同功能性项目或写作类型的应用。这样的组织有利于学习者掌握相关的语言点,及时予以复习。从而可知,NSEC所使用的大纲类型是螺旋或循环大纲,这是因为本文的分析结果与螺旋或循环大纲的特征相符。

此外,三四册书中功能性项目和写作类型也有各自的独特之处。例如,谈及两册书中的写作任务时,三册书第一单元是叙述一个故事,第三单元是创造性地写一个可以表演的场景。不同的是,四册书的第三单元是写一个幽默的故事,而第四单元则是写一封关爱信。不同的写作类型既可以丰富教材本身,也可以使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了解同一件事,熟悉不同的表达方式。多样性学习有助于学习者培养创新精神。总之,对三四册书目录的样本分析能大致说明NSEC系列教材所使用的是螺旋或循环大纲。

4. 结论

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所使用的学习材料,尤其是教材,必须根据时代的新要求做出调整。NSEC正是这样应运而生的。通过分析NSEC三四册学生用书的目录,特别是其中的功能性项目和写作,本文总结出NSEC系列教材所使用的大纲类型。结果表明NSEC系列教材在设计上使用的是螺旋或循环大纲。不幸的是,由于时间和资源有限,本文所研究的只是“冰山一角”。因此,若有更多的相关资料和更长的时间,笔者相信将会对NSEC系列教材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总之,本文的这个话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参考文献:

[1] Bell, Roger T. An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Linguistic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London:Batsford Academic and Education Ltd, 1981.

[3] 程晓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J]. Journal of Basic English Education, 2004, 6(3):3-8.

[4] 罗递敏. 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解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J]. 文学教育, 2010, (10):77.

[5] 刘道义.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3)[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6] 刘道义.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4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7] 马晓蕾.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教材概述[J]. 《中小学教材教学》(月刊), 2006, (10):35-39.

上一篇:语文课总结发言范文 下一篇:工作发展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