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4 11:52:55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范文第1篇

1.离子共存规律的条件

在进行对题目进行分析的时候是必须从化学题目当中筛选出符合离子共存规律的条件的.因此,需要学生辨别在何种情况下离子不能够大量共存,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离子共存.离子在何种情况下会导致离子无法共存,这是需要在分析的时候所必须考虑到的问问题.由于离子的共存是存在着不同情况下会导致共存和可溶性的情况,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中找出不同元素之间组合搭配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对离子共存的影响.此外,还有一些情况会导致离子无法共存,首先需要解释清楚的是,许多学生把溶解于共存混为一谈,实际上两者是不能够同等看待的,溶解会有沉淀生成,但是在离子共存当中是不会发生这些反应的.按照溶解性表中对离子的可溶解性的分析当中,必须要认识到两种离子结合能形成沉淀的,就不能大量共存.关于溶解性的区别可以总结成这么五句话:钾(K+)钠(Na+)硝(NO-3)铵(NH+4)溶,硫酸(SO2-4)除钡(Ba2+)铅(Pb2+)(不溶),盐酸(Cl-)除银(Ag+)亚汞(Hg2+2)(不溶),由于硫酸与除钡在加铅的情况下会导致不溶性的出现,因此一般情况下这类型的题目是与其他不溶性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的.其他离子基本与碱同.如Ba2+、Ca2+、Mg2+等不能与SO2-4、CO2-3等大量共存主要是由于Ba2++CO2-3CaCO3、Ca2++SO2-4CaSO4(微溶);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也是因为Cu2++2OH-Cu(OH)2,Fe3++3OH-Fe(OH)3等.

2.离子共存规律的解题思路

在以上对离子共存规律分析之后,才能知道出现离子共存的一些规律,因此许多学生在进行解题的时候会忘记某些条件从而导致误判也有学生在进行解题的时候因为审题不够清楚,所以导致解题思路出现问题.在此,本文对其常见的几种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对解题思路进行剖析.气体、弱电解质、沉淀、发生水解的离子是无法共存的,因此学生在题目当中要学会使用排除法,对不符合其要求的离子进行排除,这些以来可以缩小目标,同样也可以提高准确率.此外,出来以上的情况下,对其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是无法与其他离子共存的,一来是其性质的不够稳定,在学习了元素周期表之后,也需要对其元素的特质进行了解.化学的学习时相互串联的相互联系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与其他知识点进行对接,因而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注意系统化地对知识进行学习和归纳总结,诸多化学反应实际上也是对其化学元素的特质上的一种延伸表达,在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之后,才能对其延伸的部门有更清楚的了解.以下四种是无法大量共存的:(1)离子的还原性较强,这些离子是无法与较强的氧化性的离子进行共存的,这些例子有S2-、HS-、SO2-3、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2)酸或碱的介质当中,是十分容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也因此无法大量共存,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2-3、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3)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水解的情况,水解分为阴离子与阳离子,当阴离子与阳离子都能够水解的时候是无法共存的,例:Al3+和HCO-3、CO2-3、HS-、S2-、AlO-2、ClO-等.(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通过对以上知识的分析,不难发现这些问题主要是依据元素的特性进行分析的,这实际上并没有复杂的分类,只要学生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元素的特性,便可以“万变不离其宗”,从容不迫地面对这些问题.而所谓的离子共存实际上解释对离子间能够发生反应的问题的探讨从而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某些离子可以在溶液当中发生反应但是这也说明两者是无法共存的,能否发生反应,在化学当中是需要借助对其外在改变进行分析,因此对其沉淀、气体、水这些在共存当中所产生的物质要知道其化学反应的原因,这还设计到其化学元素偶的酸碱性、有色和无色,以及是否会在化学反应当中出现氧化还原反应.对此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才是对离子共存规律的高中化学题进行分析的窍门.高中化学是基础化学的应用,因此所高中化学题也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这些题目有一个难度范围,一般而言是不会超过此范围,高中化学离子共存规律是对离子的一般规律的掌握之上进行的总结和归纳.这也要求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可以掌握离子的一般规律和普遍特性,在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情况下,对题目仔细分析,对题意进行筛选出重要的信息,才能将千变万化的题目变成自己所熟悉的知识点,从容不迫地面对,在题目当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衔接教学 共有知识 完善知识 补充知识

从表面上看,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实验技能、简单计算及某些应用;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而高中化学则在此基础上实施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有相当一部分知识还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

细作深入探讨,二者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初三教师要明确知道哪些知识在初中必须解决讲透,哪些只需点到即止;高一教师也要明确知道哪些知识在初中已经解决讲透,哪些仍需要补充详解。如何才能把握这些联系与衔接教学呢?笔者通过多年的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总结出如下几点成功体验。

一、了解初高中化学知识的共同点是做好衔接教学的必要前提

要做好衔接教学,首先要知道初高中共有的知识点,否则就缺少衔接点,衔接教学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了解初高中化学知识的共同点是做好衔接教学的必要前提。那么初高中化学教学有哪些共有知识点呢?

我初步归纳了一下,有很多。如,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反应类型、物质的构成、元素周期表、酸、碱、盐、氧化物、简单有机物、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新型材料)、电子排布、差量法的应用、离子检验、共存问题、电解池、原电池、实验安全、催化剂、质量守恒定律,等等。这些共有知识点找准了,衔接教学就有抓手了。

二、掌握初高中化学知识完善点是做好衔接教学的重要基础

初高中共有知识找着了,并不等于初高中着力点都一样,否则就是重复教学。因此在共有知识点教学中,第一步就是要区分清楚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教过,但要在高中教学中加以完善。掌握初高中化学知识的完善点是做好衔接教学的重要基础。

在这些共有知识点中需要完善的有: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电子排布,差量法的应用,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无机酸,等等。

例如,电子排布:初中只是以卢瑟福理论简单地介绍了电子排布的几点规则,并以1-18号元素为例讲到原子结构示意图;到高中要求提高,并以波尔理论讲到能层、能级、电子跃迁、全满、半满等问题。再如,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初中已经学过实验室制取H 、O 、CO 等气体,并分别介绍了其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高中结合实验室制取Cl 、SO 、NH 、C H 等气体,从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注意事项等方面加以归纳,并让学生学会填写实验报告。还如,无机酸:如硫酸,初中仅要求掌握稀硫酸的酸性,浓硫酸的腐蚀性;高中则系统地讲解了酸的通性,更强调了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以及硝酸的强氧化性等内容。

这些就需要初中教师在注重双基的同时,讲解留有余地,很多语言要注重规范,不能妄下结论。高中教师在讲解时要注重将初中的相应知识指出并加以完善。

三、抓住初高中化学知识补充点是做好衔接教学的关键

在初高中共有知识中,还有一些知识点并没有学到位,仍需要在高中教学时加以补充、拓展。这类知识点在共有知识点中占比较高,所以抓住初高中化学知识补充点是做好衔接教学的关键。

在这些共有知识点中需要补充的有:电解池、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离子检验、共存等问题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等问题。

譬如初中人教版教材讲到的电解水实验,这便是最简单的电解池。在初中教师往往会编些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如“负氢正氧”。到高中时,教师讲解电解池时若先以电解水为例:水部分电离出少量的H 和OH ,H 向阴极(与电源负极相接)移动,且表现为得电子,转变为H ;OH 向阳极(与电源正极相接)移动,且表现为失电子,转变为O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电解水实验的结论,学生在攻克这一学习难点时便又多了一分把握。初中书本上提到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加入了少量的NaOH或稀H SO ,为什么不能加HCl溶液呢?以这样的疑问引出电解池反应的规律。

又譬如离子检验、共存等问题和离子反应方程式,高中涉及的离子共存、检验等问题其实可以追溯到初中的酸碱盐相应的知识点。在初三化学中酸碱盐是学习的重难点,教师在讲授时应注意从问题根本出发,讲解清楚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即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如在讲解酸碱中和反应时,以HCl+NaOH=NaCl+H O为例,重点讲一讲其本质是H++OH-=H O。这样既可以快速掌握此类方程式的书写、配平及本质,又可以理解H 和OH 不能大量共存,还可以类推出其他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以及典型的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到高中时能很快理解CO 、NH 、Ba 、Ag 、SO 、H 和OH 等的检验及离子方程式。。

这样初高中知识相接应,学生由已知到未知更符合认知规律,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也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范文第3篇

一、加强习题选取的目的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当前我国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往往是以高考升学为教学目标,高中化学习题课的教学过程往往成为了题海战术的沿袭,教师在进行习题课教学过程中过于盲目,缺乏目的性,在选取化学习题时往往是简单地从一些课外资料上挪用,在选取相应的化学习题时并没有对习题进行深入分析.这就导致许多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重题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进行化学习题课教学时既要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要让学生全面的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在选取习题课习题时要精,要有目的性地去选择习题,有针对性的去选择习题,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根据选取最适合的习题,充分利用课堂上有限的四十五分钟教学时间,提高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的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进行《铁及其化合物》习题课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一章节的知识要点“铁的化学性质:铁与非金属的反应,铁与水的反应,铁与酸的反应,铁与某些盐溶液的反应”“二价铁与三价铁:相互转换,检验方法”,如针对铁与酸的化学反应从而设计习题:

下列块状金属在常温时能全部溶于足量浓HNO3的是().

A.Ag B.Cu C.Al D.Fe

将一瓶稀硫酸分成三等份,分别跟等质量的铝、铁、锌反应后,三种金属都有剩余,且剩余金属的质量为铝>铁>锌,如生成的H2质量分别为a、b、c,则其间关系是( ).

A.a>b>c B.a=b=c

C.c>b>a D.b>c>a

二、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积极调动学生思维

由于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及一言堂式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时依旧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不但降低了学生对高中化学习题课的学习兴趣,还降低了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的教学效率.教学是一项教师教与学生学相互结合的过程,如果仅仅是教师教,学生看甚至是学生不学,这样是无法完成教学过程的,是无法发挥出教学作用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进行化学习题课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生看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进行化学习题课教学的过程中要多引导,多鼓励,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积极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化学习题课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进行《铜及其化合物》习题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习题:“足量铜与一定量浓硝酸反应得到硝酸铜溶液和NO2、N2O4、NO的混合气体,这些气体与1.68 L O2(标准状况)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气体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若向所得硝酸铜溶液中加入5 mol/L NaOH溶液至Cu2+恰好完全沉淀,则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是多少?”教师可以以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整个过程中什么变化了?什么没变?”“整个过程是否是一个电子转移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HNO3反应前后没有变化,即Cu失去的电子都被O2得到了,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即可求解.”

三、以基础性知识为主体,适当进行拓展延伸

习题课是一个巩固知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教学活动.习题课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以教材中的知识点为依据,习题课中所选取的习题一定要与教材中的知识点相对应,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出习题课的作用.当前,一部分教师在选取高中化学习题课习题时过于基础,大部分化学习题都过于简单,另一部分教师在选取习题时盲目拔高,大部分的化学习题都过难,这两种习题选取方式都是错误的.教师在设计习题课习题时要以基础性知识为主体,适当地进行拓展延伸,梯度化设计高中化学习题.例如在进行《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习题课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习题:“为了检验某FeCl2溶液是否变质,可向溶液中加入哪些试剂?”并对其进行延伸拓展“使Fe,Cu,Fe2+、Fe3+和Cu2+共处于同一容器内反应后铁有剩余,那容器内还应有什么”

四、及时归纳整理化学习题,做好总结分析工作

现阶段许多学生都存在一错再错的现象,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错误地将习题课当作是一项任务,并没有足够地重视习题课的重要作用.在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抱着一种走马观花的心态,完成一道习题就扔掉一道.这种学习方式是错误的,这种学习态度是消极的.教师在进行完化学习题课教学后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对习题课上讲解的习题进行及时地整理归纳,做好总结分析工作.例如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将习题课上自己不会做,或者是做错的习题摘抄整理到上面,对出错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到错误的根源;将习题课上所练习习题进行分类,归纳总结每一类习题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技巧,掌握分析问题的切入点,掌握问题的核心理念.同时教师可应当在完成习题课的教学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反思,不断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完善.例如教师在进行《离子反应》的习题课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其中溶液中离子是否能够共存这一知识点引导学生对这一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为如下六个方面“(1)有气体产生.(2)有沉淀生成.(3)有弱电解质生成.(4)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5)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6)多元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能与H+、OH-大量共存”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教学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多年来高考的热点和必考点,本文将对离子反应一节进行归纳总结,并重点探讨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及离子共存问题。通过练习强化对离子反应的理解。

一、离子反应与发生的条件

1. 定义:有离子参加或有离子生成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

2. 条件:①离子互换式的复分解必须满足复分解反应的相应条件,即反应中必须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等其他难电离的物质(弱电解质)。②氧化还原式需通过自发反应降低有关参加反应的离子的浓度。

3. 离子反应的类型

二、离子方程式

1. 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的离子反应的式子。

2. 书写原则

①尊重反应事实: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造一些不存在的化学反应。

②两配平:即两边原子及电荷数分别配平。

③符号正确:“?葑”“=”“”“”“”等符号运用要符合实际。

④“拆”合理:哪类物质是否该拆写,如何拆写要合理。凡是难溶物、单质、氧化物、气体、弱酸、弱碱、水、非电解质都要保留成分子式。

⑤电子守恒: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离子方程式书写,还要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数目和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数目相等。

3. 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易错点

①水解离子方程式

a. 误用“”“”。单水解及不完全水解、不强烈的双水解不产生气体、沉淀。如FeCl3溶液的水解:Fe3++3H2O?葑Fe(OH)3+3H+,应该“”为“(胶体)”更合适。

b. “?葑”“=”用错。一般用“?葑”,只有完全的水解反应用“=”,如Al2S3的水解用“=”。

c. 多元弱酸根的各步水解程度相差很大,应该分步书写。

d. 对某些双水解反应误作复分解反应。如FeCl3溶液和Na2CO3溶液混合错误写成:2Fe3++3CO32-=Fe2 (CO3)3,实际应为:2Fe3++3CO32-+3H2O=2Fe(OH)3+3CO2。

e. 对复分解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误作某些双水解反应。CuSO4溶液与Na2S溶液混合应写成:Cu2++S=CuS,而不应写为:Cu2++S2-+2H2O=Cu(OH)2+H2S;Fe3+与S2-反应应写为2Fe3++S2-=2Fe2++S,而不应写成3S2-+2Fe3++6H2O=3H2S+2Fe(OH)3。

②一般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 反应原理错误:铁片溶于稀HCl:2Fe+6H+=2Fe3++3H2(应生成Fe2+);金属镁在FeCl3溶液中3Mg+ 2Fe3+=2Fe+3Mg2+,应写成3Mg+2Fe3++6H2O=3H2+3Mg2++2Fe(OH)3。Cl2通入浓NaOH溶液:Cl2+2OH-=Cl-+ClO-+H2O应该写为3Cl2+6OH-=5Cl-+ClO3-+3H2O。

b. 离子形式和分子形式书写不当。

c. 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不相等,或等号两边电荷总量不相等,或违背质量守恒定律等。

d. 忽视了反应物相对量对反应原理的影响:如过量铁与稀HNO3溶液反应不可写成:Fe+4H++NO3-=Fe3++NO+2H2O。

e. 非溶液反应误写离子方程式。如实验室用浓硫酸与食盐共热制HCl;实验室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制取氨气;浓硫酸与Cu共热制SO2等反应都不能写成离子反应方程式。

f. 以偏概全。如稀H2SO4与Ba(OH)2溶液反应不能写成H++OH-=H2O或SO42-+Ba2+=BaSO4或H++OH-+SO42-+Ba2+=BaSO4+H2O,应写成2H++2OH-+SO42-+Ba2+=BaSO4+2H2O。

g. 忽视反应物浓度。铜与稀HNO3溶液反应错写成Cu+4H++2NO3-=Cu2++2NO2+2H2O。

h. 不符合反应物的离子个数比。如过量Cl2与FeBr2溶液的反应错写成2Fe2++2Br-+2Cl2=2Fe3++Br2+4Cl-。应为2Fe3++4Br-+3Cl2=2Fe3++6Cl-+2Br2。

三、离子的共存问题

1. “不共存”情况归纳

①离子之间形成沉淀时不能大量共存:如Ba2+与CO32-,Ag+与Br-,Ca2+与SO42-等不能大量共存。

②生成馓寤蚧臃⑿晕镏剩喝NH4+与OH-,H+与CO32-、HCO3-、S2-、HS-、SO32-、HSO3-等不能大量共存。

③生成难电离物质:如H+与CH3COO-、CO32-、S2-、SO32-等因生成弱酸不能大量共存;OH-与NH4+因生成弱碱不能大量共存;H+与OH-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

④离子之间发生双水解反应析出沉淀或者逸出气体时不能大量共存,如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例:Al3+和AlO2-、Fe3+和HCO3-、Al3+和S2-(HS-、CO32-、HCO3-、SO32-、HSO3-等)不能大量共存。

⑤离子之间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不能大量共存,如Fe3+和S2-、Fe3+和I-,酸性条件下NO3-、ClO-、MnO4-与Fe2+、S2-、HS-、I-、SO32-等不能大量共存。

⑥离子之间相互结合成络合离子时不能大量共存。如Fe3+和SCN-生成[Fe(SCN)]2+,Ag+、NH4+、OH-生成[Ag (NH3)2]+,Fe3+与C6H5O-(H+)也络合等。

2. 离子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存在情况的归纳

①某些弱碱的阳离子如Zn2+、Fe3+、Fe2+、Cu2+、Al3+、NH4+、Mg2+、Pb2+、Ag+等在水溶液发生水解,有OH-则促进水解生成弱碱或难溶的氢氧化物,故上述离子可和H+(在酸性条件下)大量共存,不能和OH-(碱性条件下)大量共存。但是有NO3-存在时的酸性溶液,Fe2+等还原性离子不能与之共存。

②某些弱酸的酸式根离子如HCO3-、HS-等可和酸发生反应,由于本身是酸式根离子,又可与碱反应,故此类离子与H+和OH-都不能共存。

③某些弱酸的阴离子如CH3COO-、S2-、CO32-、PO43-、AlO2-、ZnO22-、SO2-、ClO-、F-、SiO32-等在水溶液发生水解,有H+则促进水解生成弱酸或弱酸的酸式根离子,故上述离子可和OH-(碱性条件下)大量共存,不能和H+(酸性条件下)大量共存。

④强酸的酸根离子和强碱的金属阳离子如Cl-、Br-、I-、NO3-、SO42-、K+、Na+等离子因为在水溶液中不发生水解,所以无论在碱性或酸性溶液中都可以大量共存,但SO42-和Ba2+不能大量共存。

⑤某些络合离子如[Ag(NH3)2]+的配位体NH3能和H+结合成NH4+:[Ag(NH3)2]++2H+=Ag++2NH4+,所以它们只能存在于碱性溶液中,即可以与OH-共存,而不能和H+共存。

分析共存问题,还应考虑道题目附加条件的影响,如溶液的酸碱性,pH值,溶液的颜色,水的电离等情况。

【参考文献】

[1] 周若如. 高中化学中离子反应学习方法和意义分析[J]. 同行,2016(14).

[2] 褚雪萍. 浅谈高中化学的离子反应[J]. 文理导航(中旬),2015(12).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范文第5篇

排除法是一种解答选择题的技巧方法,根据题目所给出的已知条件就可以将答案选项确定在一定范围内,对没有落在这一范围内的选项就可以直接排除,对于落在答案范围内的选项进行重点的分析。排除法适用于选择题或者选择填空题,能够快速排除错误答案,具有一票否决的意义,例如在化学选择题解题中,确定四种离子能否共存,只有判定有两种离子不能共存,就可以直接排除掉这个选项,应用排除法可以提高解题速度,比“肯定式”的解题方法要容易一些,确定选项的正确率也较高。

2.高中化学选择题的特点

首先是抽象性,高中化学选择题逐渐从直观的化学现象转向了更加理论化的公式和概念,因此其抽象性逐渐增强,我们在巩固对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建立抽象化的思维模式,把化学概念和公式镶嵌到题目中,把大量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融入到解题思维中,从而形成逻辑性较强的题目。其次是化学选择题的复杂性,化学选择题考察内容深度逐渐加深,从最初的化学反应最终引申到原子的电子分布,其知识内容更加有深度和难度,同时选择题中涉及的方程式更多,这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记忆和理解,避免知识量过大造成记忆的混乱。最后是选择题和生活实践的联系性较强,很多化学选择题都和现实生活中知识联系较为紧密,选择题中知识点和生活之间可以找到衔接的桥梁,有些选择题可以用于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因此,在化学选择题解答时,我们可以从生活经验出发,感受题目中潜藏的化学机理和化学现象,把生活中的经验纳入到选择题解答中,从而扩展了解题思维,能够更好的应用“排除法”进行解题。

3.“排除法”在高中化学选择题中的应用

3.1依据化学原理排除法

根据化学原理可以对选项直接进行排除计算,在选择题解题中应用“除杂不加杂”的原则排除不相关的选项,例如,为了除去MCl2酸性液体中的Fe3+,可以在加热搅拌的添加下加入哪种试剂,经过过滤处理后再加入盐酸,这种试剂是哪一种:给出的选项分别是NH3H2O、NaOH、Na2CO3和MgCO3,根据除杂不加杂的原则,应当要避免新的杂质离子加入其中,因此可以直接排除NH3H2O的加入,同时也应当排除钠离子加入,因此通过排除法可以得出答案是MgCO3。

3.2比较排除法

比较排除法是把不同选项答案进行比较,并结合题目的要求选择最适合的答案,例如题目:过氧化氢易于分解,但是其沸点高于水,某试剂长制备了8%的过氧化氢溶液,并打算采用蒸馏的方式将溶液的浓度浓缩为3%,下列最适应采用的方式是哪一种?给出的选项有常压蒸馏、减压蒸馏、加入生石灰常压蒸馏、加圧蒸留四个选项。对于这道题目的求解,我们应当明确其考察内容对应用几种蒸馏原理,生石灰的加入目的是吸收水分,而题目要求要降低浓度,同时过氧化氢的沸点高于水,应当把水蒸发来实现目的,因此我们可以排除加生石灰常压蒸馏的方法,其余三个选项的区别在于蒸馏的压强不同,由于过氧化氢受热后容易分解,因此蒸馏温度要控制较低,而减压蒸馏是在低温下进行浓缩,因此要选择减压蒸馏的处理方法。

3.3反例排除法

在选择题解答时,可以找到一种情况使选项不成立,就可以采用选项反例进行排除,对于化学选择题而言,命题结论为真的前提是存在的特殊情况也成立,题目普遍性包含在特殊性内部,通过反例可以否定题目成立的选项,在选择题目解答时,我们可以列举出成立的反例,就能够轻松排除不符合规定的选项。例如题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金属元素不能存在于阴离子中;B离子晶体中一定含有金属原子;C原子晶体一定不含有离子键;D不可能用个非金属单质置换出金属单质。我们知道AlO2-是存在的,因此可以排除A选项,而铵盐都是离子晶体,不存在金属原子,因此可以排除B选项,氢气可以还原出多种金属,因此D选项也可以排除,因此正确答案就是C选项。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选择题解答中,我们可以采用“排除法”的方式来分析题目,针对不同的题目采用不同的排除原则,我们可以秉承化学原理排除、比较法排除、反例法排除等方法来分析题目选项,从而可以把没有落在答案范围内的选项排除,找出正确的选项。我们在平时的化学选择题解读锻炼中,要注重“排除法”解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化学知识点基础的夯实,及时总结“排除法”解题心得,从而提高技巧解题应用能力,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作者:申翔宇 单位:长沙市周南中学

参考文献:

[1]朱文赫.“排除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2(33)

[2]马玉芹.高中化学选择题解答方法分析[J].现代教育,2013(04)

[3]刘玉荣.浅析“排除法”教学的课堂操作要点[J].科技信息,2011(13)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情感教学;综合发展

课堂应该是充满情感的交流平台,教师应该深入学生内心,与学生进行情感互动。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情境、因材施教、全面教育等方面展开高中化学情感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制定教学方案,针对性的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也提升学生对科学、实践的尊崇态度。

1.联系生活,激发学习热情

化学是生活经验和知识的总结,理论来源于生活实践,而又高于生活实践。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通过生活来引导化学教学内容,通过贴近生活的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站在实际生活的角度去分析化学理论。将化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找到生活与理论的契合点,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热情,并运用理论与生活实践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观察学生平时生活中的一些表现,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出发,探索适合不同学生的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多的兴趣,并投身于正确的兴趣爱好之上。

例如,关于“离子的分离”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就涉及到生活中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高中化学与生活中的污染问题息息相关,学生们平时生活的周围也受到了很多环境破坏的影响,使得我们生存的环境质量大大下降。如何有效保护环境,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性的将学生分配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就学生周围环境问题制作出调查报告,并展开调研,提出学生的解决方案,之后参与小组对比竞赛,选出“环境卫生调查”报告和方案制定的最好的一组。通过与环境结合的调查过程的展开,并且学生可以有效运用已经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寻找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热情。

2.创设情境,打造轻松环境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如果仅仅限于教师的理论传授,就会出现乏味的局面,学生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基于这些问题,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兴趣爱好,针对性的创设情感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与教师互为一体,积极参与互动过程,实践高效教学课堂。创设情境可以借助实验情境、多媒体情境、故事情境、竞赛游戏情境等等方式来展开,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高效互动,从而可以有效打造轻松课堂,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关于“离子共存”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多媒体环境,收集比较丰富的教学材料和实验视频、课件等,系统性的向学生展示“离子不共存”的原因,通过系统性的分析与讲解,引导学生从生成弱酸、弱碱、难溶性盐、气体、络合离子等,从而不能大量共存。再结合实验情境,选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氯化铵与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铁和氯化钡溶液”、“亚硫酸钠与氯化铁溶液”、“硫氰化钾与氯化铁溶液”等等,结合这些具体例子创设实验情境,从而有效吸引学生参与教学互动,引导学生思维探究,提升教学效率。

3.因材施教,引导综合发展

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认知水平、兴趣特点等,针对性的展开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的过程,就是与学生找到心灵契合之处,从学生的角度来制定和实施教学策略。从情感分析的角度,构建教学过程和内容,实现教师与学生心灵匹配策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潜能,满足学生需求。教学过程中,针对性的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探究,通过开展小组合作交流,促进学生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也促进学生知识、领导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例如,关于高中化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常犯的错误,如“温度计”是化学实验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仪器,温度计在不同实验中所放置的位置不同。教师可以进行专题性的归纳和总结,并针对性的从原理上讲解错误的原因、正确的分析方法等,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加强知识的印象。通过实施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升学习热情,强化学习效率。

4.全面教育,促进共同进步

现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能偏废成绩差的学生,也不能对其用有色眼睛看待。在新课改教学理念下,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转变教学观念,将每一个学生都当成是未来的人才,教学手段和措施分层,而眼光和态度不分层。实施全面教育,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深入了解学生需要,分析每个学生特点和学习基础,针对性的进行分别指导。例如,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鼓励他们参与化学竞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化学活动等,使得学生能够放宽视野,将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运用于服务人类生活的层面。对于成绩稍微差一些的学生,应该鼓励他们勇敢直前,与生活中的化学运用相结合,从理论的角度解释化学的同时,又反过来深入理解化学理论。教师细致入微的情感教学,可以及时的调整学生的情感状态和学习状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制定完善的学习规划。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本,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指导,通过强化学生互动与参与,提升学生积极性,从情感的角度与学生共同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等。实践情感教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能更好的保障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也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将热情投入到正确的方面,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华.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J].中学时代,2013年06期.

[2]黄思良.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显性教育因素探析[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10期.

[3]弓艳梅.改进化学实验教学 强化科学素质培养[J].化学教学,2005年Z1期.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整体学习法 氧化还原反应 元素周期律 化学用语

经过高中必修课程的学习后,很多学生对化学知识处于处于一知半解,考试成绩总是不尽人意,不知道如何把化学学透彻;那么,如何才能学好高中化学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我们初中化学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第二、高中必修课程又学习了哪些内容?下面我就结合初中化学和高中必修课程的内容来探讨如何用整体学习法来学好高中化学。

一、初中化学学习了哪些内容

我们学习了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学习了四个基本反应类型,学习了酸碱盐及相互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等等。

二、做好初中和高中化学的过渡

要做好初中和高中化学的过渡,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扩充。

初中化学仅仅从得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高中应做到从化合价的角度和得失电子的角度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并能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来书写常见的氧化还原方程式。

2.对置换反应的扩充。

初中化学学生在学习置换反应时,是依据金属活动顺序表来判定一个反应是否发生的。通过高中必修模块的学习后,我认为学生对置换反应必须做到以下四个层面的扩充:

第一,置换反应是“强制备弱”思想的体现;

第二,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没有的金属元素,我们可以依据元素周期律相关内容来判定金属性的强弱,从而判定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第三,不仅金属能置换,非金属也能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元素周期律是判断该类反应能否发生的工具。

第四,置换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该类氧化还原反应同样满足“氧化剂的氧化性>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和“还原剂的还原性>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如果能做到这四个层次上的扩充,学生对置换反应就非常透彻了,也就不会觉得化学难学了,所以我们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把化学知识进行扩充和系统化。

3.对复分解反应的扩充。

通过必修1的学习,应该引导学生从实质上理解复分解反应,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使离子的存在形式发生改变,向着溶液中离子数目减少的方向进行。从而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和判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三、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学习了哪些内容

要想学好高中化学,必须做好对知识的提炼与重构。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学习了哪些内容呢?

1.学会“一个工具”――物质的量

要熟练掌握m、N、V(气)、c与n之间的相互转化。(物质的量n是立交桥,)

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其余量先转化为物质的量再计算”的思路。

2.掌握“两大理论”――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

(1)氧化还原反应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应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层次对知识进行重构:

第一,有关知识点的记忆,可提炼关键字“升、失、氧、还”和“降、得、还、氧”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二,升降是放第一位的,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树立“先看化合价变化”的思路来处理氧化还原反应的一系列问题,因为这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第三,掌握原电池的基本知识。

(2)元素周期律

对于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应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层次对知识进行重构:

第一,“位―构―性”的思路。位置是放在第一位的,一切问题先看位置,所以要记忆常见元素的元素周期表。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记忆,这样运用起来会更得心应手。

第二,熟悉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第三,熟悉微粒半径的判断依据。

3.会用“三种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和电子式

(1)化学方程式

要会写有化合价变化的化学方程式,而不是单靠死记硬背。例如铜和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引导学生总结书写步骤――首先写反应物和生成物,配平时先配平化合价变化的元素,然后再按照“金、非、氢、氧”的顺序来配平。

(2)离子方程式

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学生往往在“拆”和“查”两个步骤上出问题。

第一,引导学生总结要拆成离子的物质有:强酸、强碱、可溶性盐;

第二,检查离子方程式查三项:要符合客观事实、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

(3)电子式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很好写,活泼金属将电子给活泼非金属。最难处理的是非金属之间共用电子。引导学生总结出“缺几个电子、拿出几个电子、共用几对电子”来指导共价键电子式的书写。

在学习完电子式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化学键的分类及其类型判断就容易多了。

四、如何才能学好高中化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要学好化学必须有一些化学思想做支撑和一些具体措施来实践,最关键就是首先把初中和必修的知识整体划分成以上几大部分。然后确定每一部分整体学习方法。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化学思想),要引导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和每一道题都要有自己的重构,这样化学也就非常容易学好了。

1.必须具备一些化学思想来指导日常的学习

第一,守恒的思想。包括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原子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

电荷守恒对于检查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强制备弱的思想。该思想在化学中有很多内涵,如: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注意Na不能置换出CuSO4中的Cu元素)、活泼非金属置换不活泼非金属。强酸制备弱酸(CaCO3和HCL反应)、强碱制备弱碱、强氧化剂制备弱氧化剂、强还原剂制备弱还原剂、溶解性强的制备溶解性弱的(即生成沉淀的复分解反应)等。

第三,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

此思想在有机化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有了这个思想作支撑来学习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内容将非常有系统性。如:CH3OH和C2H5OH都含有羟基,因此有相似的性质――酯化反应等

原子结构决定性质――如碱金属元素的相似性、卤族元素的相似性等。

分子结构决定性质――如在氮气分子中,NN键能大,所以分子能量低,比较稳定,因此可用作保护气。

2.不断对知识进行提炼和重构

对知识的提炼和重构,是巩固、理解和提升的过程,这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在学完一节课后,要问自己“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在学完一章课后,要问自己“本单元我学到了什么”;在学完一册内容后,要问自己“本册书我学到了什么”。这就是对知识的提炼和重构。

第二,对于陌生或者做错的题目,一定要至少总结出一条结论或者记住一些特例。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很多小结论,如:在学习离子共存时可总结HCO3-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等。

总之,要想学好高中好学,就要把初中高中化学知识衔接起来,确定每个知识板块的整体学习方法,然后再穿针引线,多看、多想、多写、多问我想这样学习起来一定会得心应手。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离子反应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139-02

我们知道,化学的核心素养包括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是当代教师的重要责任与使命。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能够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与规律,引导学生学会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去观察、分析与预测化学反应及变化,升华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因此,笔者以“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为对象谈一谈在教学中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策略,使学生加深对离子反应的理解,构建完整的平衡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一、合理分类,理解概念

分类法是化学教学中常用并且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教学目标、内容等进行合理分类,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使教学内容变得清晰、条理化,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并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笔者对《水溶液的离子平衡》这一章的内容进行教学时,笔者将之分成两部分来讲解,一部分是作为溶剂的水发生的电离,另一部分是溶液中的溶质发生的电离。其中,溶质分为酸、碱、盐三类。笔者引导学生探究电离程度及溶解度不同情况下发生的电离与离子反应。比如,按照电离程度不同可以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是完全电离,不存在电离平衡,主要包括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例如 HNO3、H2SO4、KOH、BaSO4 等。强电解质 H2SO4 在水中会发生电离,其电离方程式为:H2SO4=2H++SO42-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成离子,主要为弱酸、中强酸、弱碱和水,例如 CH3COOH、H2CO3、NH3・H2O、H2O 等,弱电解质 CH3COOH 在水中发生的电离反应为:

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因此水溶液中同时存在 CH3COOH、H+、CH3COO- 这些物质,相反 H2SO4 在水中完全电离,不会存在 H2SO4。

当笔者将每一种分类下的教学内容讲解完后,引导学生进行综合练习,例如 NH3・H2O 水溶液中存在哪些分子,哪些离子呢?由于溶质 NH3・H2O 与溶剂 H2O 都是弱电解质,都不能完全电离,NH3・H2ONH4+ + OH-,H2O H++ OH-,所以溶液中存在分子 NH3・H2O、H2O 与离子 NH4+、H+ 和 OH-。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分类法教学让学生认识了各种化学物质在水溶液中发生的电离反应,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各类溶液中存在的离子,为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能够准确分析发生的离子反应打好扎实的基础,高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培养了他们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这一核心素养。

二、对比操作,自主实验

对比实验是一种通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实验组来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与分析,进而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的一种实验方法,这种实验能够让学生非常直观地发现问题,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在教学中设计对比实验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思考与分析,深入探究离子反应的本质,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比如,P者对这一章节中《盐类的水解》这一节的内容进行教学时,设计了如下的对比实验:首先让学生制作等量等浓度的氯化钠(NaCl)水溶液与醋酸钠(CH3COONa)水溶液,然后测出两种溶液的 pH值。学生发现氯化钠(NaCl)水溶液是呈中性的,而醋酸钠(CH3COONa)水溶液是呈碱性的。笔者对学生提问道:“同学们都知道溶液的酸碱性是与 H+ 和 OH- 浓度有直接关系的,那么,为什么 CH3COONa 水溶液会呈碱性呢?”笔者提示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电离知识去分析,学生分析后发现,强电解质 CH3COONa 完全电离生成 CH3COO- 与 Na+,弱电解质 H2O 电离生成 H+ 与 OH-,由于 CH3COOH 是弱电解质,所以 CH3COO- 会与水电离生成的 H+ 结合生成 CH3COOH,致使溶液中 H+ 的浓度变小,OH- 的浓度增大,溶液呈碱性。由此学生发现盐类水解的实质就是盐中的弱离子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使溶液中 H+ 与 OH- 发生了变化。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设计对比实验引出要探究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与分析发现问题的实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升华了学生实验探究与证据推理的化学核心素养。

三、融入小组,学会协作

小组协作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融入小组的方式,以高效完成(下转第141页)(上接第139页)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比如笔者对《水的电离与溶液的酸碱性》这一节的内容进行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探究与理解水的电离,笔者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首先笔者与学生进行了水的电离实验,以探究水发生电离的实质,然后笔者向学生介绍水的离子积常数等相关知识。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后,笔者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去探究与总结水电离的影响因素。各个小组通过分析与讨论都得出了最终的正确答案,例如,向水中加入酸,水的离子积常数不变,但抑制了水的电离,氢离子的浓度增大,氢氧根离子的浓度降低,平衡逆向移动。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共同的协作与努力下,高效地探究出了问题的答案。通过运用新的知识,体会到了化学中“此消彼长”的动态美,深化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核心素养。

四、专题训练,全面发展

专题训练指的是引导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例题讲解与练习,这主要针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与题型。教师在教学时开展专题训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获得化学水平的提高,实现全面发展。

离子共存问题是高中化学考查离子反应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必考的考点之一。为了让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这部分知识,笔者开展了离子共存问题的专题训练。首先笔者对导致离子不能共存的原因与条件进行了讲解并举例:多种离子在同一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或是氧化还原反应导致离子不能共存,例如 CO32-、SO32-、S2- 等具有弱酸性的阴离子在碱性环境中会发生反应放出气体,Ba2+、Ca2+、Mg2+ 等一些金属阳离子与CO32-、SO42- 会反应生成沉淀,OH-、CH3COO-、ClO- 等离子会与 H+ 反应生成弱电解质,因此不能共存;发生水解反应或导致无法共存,例如 Al3+ 与 CO32- 会在水中发生双水解,因此不能共存;发生络合反应导致无法共存,例如 Fe3+ 与 SCN- 会发生络合反应,因此不能共存;其他导致离子不能共存的条件,例如 Fe3+、NO3- 在强酸条件下无法共存等。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专题训练进一步强化了所学的化学知识,对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有了更深的感悟与理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合理分类、对比操作、融入小组、专题训练等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加深入、清晰地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难溶电解质的沉淀平衡等知识,加深对离子反应的认知与应用,培养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核心素养。总之,教师应当不断探索并尝试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深化学生的化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静茹.高中化学“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单元教学设计[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12)

[2]张 颖.高中化学原理教学中的“3D”课堂――以“离子反应”课堂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38)

[3]徐 迅.有关高中化学的离子共存问题分析[J].时代农机,2015(5)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化学 读题能力 策略探析

今天,教育再也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学习方法的传授才是目前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学会阅读无疑就是掌握了终身自(治)学的最好武器。良好的阅读习惯,高效的阅读方法,能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使人终身受益。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是提高学习效率、形成用化学的观点去解释各种现象之能力的基础。尽管我国高中化学老师在读题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化学读题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影响学生审题能力的主要因素,探讨化学读题教学策略,为我国高中化学老师在读题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影响学生审题能力的主要因素

高中化学同其他学科一样,高中化学成绩与学生的化学审题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平时的化学学习以及考试中,化学成绩无法提高,与学生的化学审题能力直接相关。总体来讲,影响学生审题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第一,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才能提高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在实际的化学读题中集中精力,提高化学读题的准确性。第二,化学情感。化学情感主要指的是学生对于化学学习思想感情,有的学生对化学内容感兴趣,有的对化学实验过程感兴趣,有的对化学实践活动感兴趣,化学情感归属不同影响着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点,影响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效率。第三,审题方法。审题方法是化学学习的关键,唯有树立了正确的身体方法,才可以抓住审题要点,做好化学审题工作。很多高中生在实际的化学审题过程中,对于化学题目中的字词缺乏必要的斟酌,导致出现漏字添字的现象,影响学生化学学习成绩。第四,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影响化学身体的重要因素,知识结构混乱,无规矩秩序,严重影响着学生化学读题水平与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化学教学读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1.准确理解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是化学读题中的最重要环节,关键词语读准确了,化学题的理解也就简单易懂了。因此,学生在实际的化学读题中,应该努力抓住关键词,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化学读题过程中,学生应该关注是写化学方程式还是写离子方程式,是写电子式还是写结构式,是写名称还是写化学式,这些关键词语直接影响着学生化学读题能力与成绩。准确理解关键词语,是培养学生化学读题能力的重要策略。

2.加工处理获取信息

对于化学题目中的信息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后,学生应该努力加工这些信息,从中挑选出正确的信息以及诱惑信息,从而更好的做好化学题目信息获取工作。化学题目中的信息形式主要由以下几种,文字描述、框图、图形、表格。根据这些不同的化学信息表现形式,学生应该学会灵活运用,做到化学信息处理方式与化学题目要求相结合。

3.挖掘题目隐含条件

化学题目同其他学科题目一样,很多要求并不是直接写出来,而是隐藏在化学题目中的字里行间,学生只有对这些化学信息进行仔细斟酌,才能够找出其中的隐藏意义,进而更好的读准题目。例如,在下面这个题目中,答案选A。

例:(2012年江苏)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0.1mol·L-1NaOH溶液:K+、Na+、SO42-、CO32-

B. 0.1mol·L-1Na2CO3溶液:K+、Ba2+、NO3-、Cl-

C. 0.1mol·L-1FeCl3溶液:K+、NH4+、I-、SCN-

D. c(H+)/c(OH-)=1×1014的溶液:Ca2+、Na+、ClO-、NO3-

该题B选项要注意CO32-可以和Ba2+生成沉淀,C选项中Fe3+可氧化I-,D选项是一个酸性溶液,H+与ClO-不能大量共存。只有挖掘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才能正确解答此类问题。

总结: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读题能力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不懈地训练,既要重视读题习惯、读题技巧的培养,也要重视读题效果的反馈,千方百计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加工,以求升华的效果。这就要求学生将读与写、读与思、读与练相结合,在口到、心到、手到的全方位配合下,才能避免“死读题”、“读死题”。我国高中化学老师在读题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化学读题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学生化学学习水平以及老师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高中化学老师应该深入研究我国化学老师在读题教学现状,创新化学读题教学策略,为我国高中化学老师在读题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潘福容. 加强再造想象训练,提高学生审题能力[J]. 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7).

[2] 何志春.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2(06).

[3] 张文虎、黄秋苹. 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J]. 教育,2010 (02).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范文第10篇

一、 知识点拓展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将知识点进行巧妙拓展,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知识点的拓展,可以使原本单薄的知识变得更加丰满,可以让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加清晰,可以以点带线,让学生在收获一个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规律,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教师在讲述元素周期律这一部分的时候,除了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外,教师可以对元素周期表中主要化合价规律、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规律、单质及简单离子的氧化性与还原性规律、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规律、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规律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规律等进行知识点的拓展。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作为元素周期律的补充内容。

例1:以下氧化物按其形成含氧酸的酸性递增排序为( ):

A. SiO2

B. SiO2

C. CO2

D. CO2

解析:根据其非金属性变化规律可知,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酸性就越强。所以,该题的考点在于Si、S、C、P的非金属性强弱。由于Si、S、P具有相同电子层数,其原子序数越大,半径就越小,非金属性也就越强;而C与Si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4,且C比Si少一层电子,所以C的非金属性强于Si。该题答案为B。

二、 解题技巧总结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其难度大大加深,所以许多同学并不能很好适应这种难度的过渡,导致其将理论公式等内容背得滚瓜烂熟,但仍不得解题的要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未能掌握一套高效立体化的解题技巧。一套良好解题技法的建立与稳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解题思路,帮助其快速正确地解决化学问题。

在讲述碱金属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将其中重点内容过氧化物的分析与计算的解题技巧总结并传授给学生。这一部分的技巧在于:理清题中关系,结合反应合并、类比分析以及守恒法等内容进行解题。

例2:在一定温度下,将1.06g无水Na2CO3加入足量饱和的Na2CO3溶液中,搅拌后静置,最终所得晶体的质量为( ):A.等于1.06g ,B.大于1.06g小于2.86g ,C.等于2.86g ,D.大于2.86g.

解析:在饱和Na2CO3溶液中,加入无水Na2CO3,所析出的晶体为Na2CO3·10H2O

Na2CO3+10H2O====Na2CO3·10H2O

106 286

1.06g 2.86g

因为在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所以原溶液中的水量减少,溶剂减少,且又有晶体析出,导致其析出的晶体大于2.86g。

总结:虽然根据考试大纲,对结晶水的晶体不做计算要求,但不排除对其晶体质量、溶液质量以及溶液浓度做估计、计算或者判断,所以我们应该注意该部分的复习范围。

【易错点分析】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要及时地将易错点梳理通顺,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在化学学习中,总会存在许多易错问题,笔者认为,及时将这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易错点进行分析整理并传授给学生,便可以帮助他们巧妙地避开题中的“陷阱”,让学生在化学题海面前游刃有余。比如,在讲述离子共存问题这一部分时,就会存在很多易错问题,例如下题。

例3:在PH=1某溶液中,含有Mg2+、Fe2+、Al3+ 三种阳离子,该溶液中可能存在的阴离子是:(1)Cl- 、(2)NO3- 、(3)SO42- 、(4)S2- 。

A.(1) (2) (3), B.(2) (3), C.(3) (4), D.(1) (3)

错解:A选项。错选原因:许多同学容易忽略题干所给出的信息PH=1,或者忽略酸性溶液中NO3是具有-的氧化性。

正解:由于溶液的PH=1,可知该溶液为强酸性溶液,且溶液中含有许多H+,所以NO3-不能存在其中,因为H+、Fe2+、NO3-会产生氧化还原反应。此外,S2-和H+会发生复分解反应,所以也不能存在其中。

解析:就离子能否大量共存问题,我们应该从两方面分析解决:其一是同组的离子是否发生反应(即复分解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其二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如溶液的颜色,酸碱性以及存在离子等。故此题答案为D。

上一篇:初三化学课程标准总结范文 下一篇: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