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学范文

时间:2023-06-19 10:54:36

高校思政教学

高校思政教学范文第1篇

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在新时期促使高校取得发展的根本保障。尤其是高校思政教师承载着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任,其教学能力水平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更应该要提升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促使思政教学质量提升,促使高校培养更多的社会所需人才,推动高校的发展。本文分析了高校思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以及思政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并进一步探索了高校思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措施。

关键词:

高校思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作为思政教育主要阵地的思政课堂来说,承担着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的重任,其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学生是否能够成为新时期所需求的“四有”人才有着很直接的关系,而思政教学质量的提升就需要思政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才能够不断更新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思政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因此更需要提升高校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思政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成为新时期所需的优秀人才。

一高校思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政教学的根本要求

高校思政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这就需要思政教育课程的内容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而且思政教育课程还需要学生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分析社会问题以及认识世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坚定信念理想,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而为了实现思政教育这些目标无形中加大了对高校思政教师的要求,不仅要求高校教师要高度关注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才能够实现思政教育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同时要求教师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从而使教师能够理性为学生分析社会上存在的新问题以及新现象,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与分析各种社会现实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与观念。另外,思政教师还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善于运用于实际当中。最后,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在教学中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政教育的方向,正确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因此也可以说高校思政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高校思政教学的根本要求。

(二)有效的提升思政教学效果

高校思政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为提升思政教学的时效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思政教学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制约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思政教学中教学内部分内容与社会实际产生了脱离现象,而且教学内容已经超越可学生本身的认知与理解,教学的方法与手段较为单一,又缺少实践课程,影响了思政教学效果的提升。而思政教师如果提升了教学能力,就可以根据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善思政课堂气氛,有效的提升思政教学的效果。

二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

(一)高校思政教师缺乏教育教学技能

目前高校在选拔教师的过程中,尤其是思政教师的选拔过程中只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以及学科专业水平就可以,很少注重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技能,而且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没有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进行相关的培训,导致高校思政教师的教育教育技能无法有效提升,特别是出身于非师范类专业院校的思政教师并不具备教育教学技能,无法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教学的技能既能有效得融合,高校也并没有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进行系统的训练,只能依靠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的探索与总结,这就直接导致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去教导学生,造成思政教育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很难激发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了思政教学的效果。

(二)思政教师教学观念有待更新

受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很难改变单向教学的模式,更倾向于利用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即使有些年轻的思政教师掌握较好的多媒体技术,有能力把多媒体教学方式应用于思政教学课堂之中,但是有些教师对教学不积极,不愿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而另外有些教师会把多媒体教学方式运用于思政教学中,但是却又过度的使用多媒体方式,变相的把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改变成为具有传统教学模式阴影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导致教学的效果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而出现此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思政教师的教学观念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较大,教学观念意识更新速度较慢,在加上思政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教师更加注重对概念类的知识进行灌输与讲解,导致思政教育课堂缺乏趣味性,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思政教师自我的监控能力相对较差

思政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不能仅依靠高校评价等外部监督力量,而是需要依靠教师对自身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但是由于当前高校思政教师学术学科地位不是很高,在学术研究上受到一些歧视,导致目前高校教师更加注重教科研方面的研究,而忽视了自身的教学,把思政教学课程当成任务去完成,而没有投入较大的精力与时间去发现思政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思政教师的自我检查意识以及调控能力不能够有效的提高,因此思政教学的质量也不能够有效的提升。

三高校思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措施

(一)更新思政教师的教学理念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获取的信息的平台也逐渐扩展,在某些情况下学生所获取的信息资源甚至超过了思政教师,如果思政教师仅是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并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去完成思政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根本要求,因此在新的形势之下,高校思政教师要逐步更新教学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选择更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方式,比如说:采用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选择学生关心的问题,并运用通俗的语言以及鲜活的事例融入课堂教学中,充分带动思政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同时思政教师可以合理的采用多媒体技术,把较为枯燥的思政教学课程内容转变为比较形象的视频。影像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而有效地提升思政教学的成效。

(二)对思政教师加强教学技能培训

高校为了提升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应该加大对思政教师的教学技能加大培训力度,从而促使思政教师的教学技能逐步提升,增强思政教学的质量。首先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力情况开展入职前培训。虽然目前教师入职前都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专业培训。但是由于培训时间较短,培训的内容相对广泛,导致对思政教师的职业培训效果不理想,因此高校可以根据高校自身的教学情况以及实力,对新入职的思政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主要是针对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实践教学技能的培训为主,可以采取新进教师很随经验丰富的思政教师学习方式,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能够通过学校组织的考核以后,才能够让新进的思政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其次,加强后续的培训与教育,比如:高校可以定期举办思政教师的培训讲座,鼓励思政教师为积极参与其中,主动接受后续的培训与教育,从而使思政教师的教学技能、知识以及教学经验逐步提升,有效的提升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再次,高校要加强交流平台建设,加强与其他高校加强合作,促使思政教师加强与其他学校思政教师的交流沟通互相分享教学经验,从而进一步使思政教师的教学技能与经验得到巩固,提升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思政教师自身要加大自我监控能力

思政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政教师要逐步提升自我监控的意识与能力,只有这样思政教师才能够更好的处理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升思政教学质量,尽快完成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树立对思政教育工作的自信心、责任感,刻苦钻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端正政治立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要深刻认识到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投入到思政教育工作当中,并积极地对自身的工作进行评价,逐步改进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升思政教育的成效。另外,高校要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促使教师增加自我监控意识的外在动力,比如与工作考核制度挂上关系,激发出教师提升自我监控意识的动力,积极更新教学理念与改进教学的方法,更好的保障思政教学质量的提升[3-4]。

总之:思政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需要高校要完善各项激励措施,加大对思政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力度,促使教师的教学能力逐步提升,改善思政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自身也要逐步更新思政教学理念,提升自我监控能力,进而促使自身的教学能力逐步提升,更好的完成思政教学目标。

作者:李霞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宋朝丽.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3,07:135-138+146.

[2]刘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探析[J].时代教育,2016,15:40-41.

[3]徐飞然,王光明,谭晓朋.波动鳍仿生机器鱼研究进展与分析[J].新型工业化,2015,5(4):3-10.

高校思政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思政教学;现状

十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学中运用。然而,当代中国高校思政教学与传统文化严重脱节,现代大学生对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似乎一代不及一代。

一、制约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学中实效性因素

1.思政课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渗透传统文化经典第一,虽然思政课的内容应有很强的时代感,但缺乏传统文化经典的渗透。尽管思政教学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过程,但缺乏事例和经典的枯燥无味的理论教学容易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疲劳状态,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学资源的缺乏和教学时数的限制使传承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思政教学中鲜有出现,弘扬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是纸上谈兵,使学生有虚无缥缈的空洞感。思政教材内容偏重于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呈现给学生的内容都是好的一面,对学生急需解决的与自身实际相关的问题,如情感问题、家庭危机等问题没有很强的针对性,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学生认为上思政课是为了完成学分,和自身修养的提升没有一点关系,于是出现了思政老师最头疼的上课玩手机、睡觉、聊天、逃课等现象。2.师德建设注重职业道德,缺乏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师德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立校之本,但缺乏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师德建设就使得一所学校缺乏灵魂之所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要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高校师德建设尤其要加强其传统文化素养培育。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高校是教书育人之地,要使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学中发挥其实效性,高校思政教师应该尤其注重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的契合点,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耳濡目染。然而在高学历、年轻化的教师中,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却令人堪忧:原则上认可传统文化,实际上学习兴趣不高;自身所具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严重不足。

二、在高校思政教学中践行传统文化取得的主要经验

1.相关政策的出台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正是传统文化时代价值之所在,因此党和政府历来对高校思政教学中践行传统文化高度重视。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文件规定要进一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学中找到其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这不但是国家的使命,也是高校的责任,正是由于党和政府全方位支持传统文化与时展相融合,运用传统文化推动党的建设、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统文化观,使得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特色显明。2.渗透传统文化的思政教学助力学生的终身发展高校思政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当下发展,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在思政教学中有针对性渗透传统文化,这不仅能增加思政教学的实效性,而且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传统文化合理的内化为自身的修养。“95后”大学生个性独特,易接受新生事物,辨别是非能力不强,思政教学不仅要注重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要通过传统文化的培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进而提升自身整体素质。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高校思政教师需要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有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提高到一定水平和高度,才能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参考文献:

[1]梅新林.中国教师教育三十年:回顾与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8.12

[2].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上的讲话

[3]董根洪.论的传统文化观[N].党建理论,2014.09.17

[4].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新华网,2014.09.09

高校思政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文献检索;思政教学

课堂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也是高校重要的教育渠道。高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平台将所有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形成协同效应,实现思政教育融合“立德树人”教学目标。

一、高校文献检索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意义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资源呈“井喷式”增长,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是,随着信息数量急速增加,信息种类纷繁复杂,为推动信息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人们应自觉提升信息处理水平。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人才,应该跟随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潮流,主动提升信息化水平,增强信息搜索意识,具备较强的应用、发展、创新信息的能力。高校文献检索课程是随着信息化发展应运而生的,教学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含了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其中,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主要反映的是学生是否具备信息搜索能力和判断能力,是否具备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是否具备利用信息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否具备创新信息的能力。但随着信息社会化的发展,信息数量急速增加,信息化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暴露出来。第一,信息污染现象,主要是以谣言形式出现的虚假信息、低级信息和威胁国家安全的信息等;第二,信息犯罪现象,主要表现在非法获取和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知识产权侵权(学术不端)、网络盗取商业机密、网络黑客等。为了净化信息环境,国内外专家可以借助高超的信息技术保障信息安全,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可以利用社会治理手段和法律法规,约束、控制和管理社会信息化产生的负面问题,缓解并消除由于信息环境发展而产生的各种矛盾。虽然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可以极大地消除信息化的负面效应,但是这些手段的使用都是在信息化负面效应形成甚至初具一定规模和危害之后,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学习、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而网络在给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要想彻底净化信息化社会环境,降低负面影响是第一要务,所以社会各界应该加强信息道德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正确的信息道德价值观。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有义务承担信息素养教育的任务,借助融合思政元素的文献检索课程,加大宣传网络普法知识,督促学生树立信息安全法律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合法和官方权威的渠道查询信息,保护个人信息。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是使学生具备文献选题、检索、筛选、阅读等科研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但是身处网络信息时代,学生存在抄袭论文、捏造论证数据等学术造假和学术不端的问题,这违背了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意义。因此,高校必须宣传求实、创新、诚信的科学精神。如教师可以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学术不端的危害,帮助学生通过文献检索课程具备一定的信息搜索意识和信息检索技巧,提高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高尚的信息道德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息化引发的负面效应。

二、融合思政教育的高校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现状

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文献检索”“思政教育”这两个主题词,发现相关文献数量较少。其中,结合“文献检索”和“思政教育”展开相关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结合不同专业融合教学研究

黄燕山、韩生、李原婷提倡教师应根据相关专业知识特征和学生专业背景,始终以立德树人、知识灌溉、能力提升为主要教学目标,优化思政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全方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周丹、谢宇等人提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分类垃圾和化学材料废物,学会废物回收循环利用,加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保理念。

(二)融入相关案例的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应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榜样,自觉关注社会热点,适当融入思政元素,并引入专业相关案例,力争做到自然融入思政知识点,不强行灌输思政教育。如蒋海萍、阳春、覃惠迪通过屠呦呦科研团队研发青蒿素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等案例,让学生在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上形成共鸣。

(三)构建实践评价融合教学模式

霍丽萍、张宇等人制订新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目标,尝试并实践新的教学方式,除了保留原有的考试方式之外,还增加了专业定制的检索任务。例如,学生可以自拟题目或者专题训练,并以书面报告、成果展示的形式进行自我测评和自我评价。涂小琴主张在课程效果评价体系中增添思政教育的选项,把教师在课堂上以何种方式将专业知识点与思政教育元素相融合作为教师教学质量的考评标准之一。

三、高校文献检索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设计

(一)高校文献检索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1.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阻碍有效融合

高校文献检索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工具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的目标和本质决定了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这就导致在课程设置上,教师更注重实践操作,容易忽略理论讲授。然而,思政教育融合主要是通过理论传播来完成教学目标。高校文献检索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授课侧重点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两者的有效融合。

2.缺乏系统有效的教师思想教育融合培训

思政教育是独立于其他课程而存在的。非思政专业的教师政治素养普遍不高,加上大部分教师第一次接触思政融合教育模式,难免生疏,甚至手足无措。而专业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很多教师会出现生搬硬套、强行灌输等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甚至降低思政融合教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3.缺乏以思政融合为主体的教学机制

高校在督促教师完成思政教育融合任务时,前期抓得非常严,通过集中听课培训、课后写感想等形式,鼓励教师重视课程思政的教学任务。但是,很多高校并未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来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也没有相关的教学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完成该项任务,导致思政融合教育不理想。

(二)高校文献检索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策略

针对高校文献检索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存在的三个问题,笔者提出三个解决对策。解决对策不仅适用高校文献检索课程,还可以作为其他课程的参考。

1.合理的教学手段缓解融合受阻现象

高校文献检索课程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与理论性较强的思政教育相结合,确实存在一定的受阻现象。高校文献检索课程需要结合大量的案例教学,教师可以修改以往的教学案例,采用融合思政教育的知识点和热点的教学案例。例如,高校文献检索课程中“情报”一词的概念很难完全用文字准确描述,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疫情的医学情报推送,关注自己所在地区每天疫情的病例传播数量、趋势,以及全国甚至全球的防控动态,生动形象地阐述“情报”这个概念的时效性、使用价值性、信息属性等。教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形式授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可以自拟检索题目,完成检索任务。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自拟题目要融合思政教育的知识点,然后制作成演示文稿,并以小组为单位,派出小组代表汇报和展示成果。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学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青蒿素”发现者屠呦呦等享誉世界的科研工作者不畏艰辛、埋头苦干的创新精神,通过检索工具了解这些科研工作者如何通过文献调研、反复实验等完成科研工作,最终取得卓越的科研成果,造福全人类。

2.建立定期培训机制

高校教务部门、思政教学部门、文献检索课程教研小组应该定期开展思政教育融合培训的研学会议。因为教师不仅需要传授专业的信息搜索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采用官方、权威、健康的信息源,回避甚至举报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良信息。因此,高校所有部门应该协同合作,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首先,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学习全国优秀课程思政教师的教学视频,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汇报学习感想;其次,高校可以定期开展课程思政的研学会议,鼓励教师交流自己上课的经验和教学方法;再次,教师以教学小组的形式共同备课,并紧跟时展的脚步,选取社会时事热点和先进个人事件,建立思政融合教学案例库,或者共同汇编融合思政教育的文献检索课程教材;最后,教师可以在业余时间利用各种渠道提升思政融合教育的水平。

3.完善评价体系和竞争体系

完善评价和竞争体系的目的是反馈思政教育融合培训机制的作用和教师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并且激发教师思政教育融合的热情。首先,教研小组内部定期互评听课,教师不仅可以相互借鉴教学经验,还可以互相点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高校督导组可以在听课打分项目加入“思政教育元素”的评价选项,检查教师的教学资料,如演示文稿和教案是否添加爱国主义教育、信息法律意识、信息道德素养等思政教育元素。其次,课堂练习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最佳方式。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课堂练习题目不可以千篇一律,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题目。例如,为汽车专业的学生授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新能源汽车、5G时代无人驾驶技术等关键词搜索期刊等文献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新能源、新技术的发展进程。最后,高校可以每学期定期举行围绕思政教育融合为主题的教师讲课大赛,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精湛的检索技术,扎实的检索知识,生动的讲课方式,而且参赛的课程内容必须融合思政教育元素。目前,围绕“文献检索”展开的思政教育融合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教师只有坚持不断地研究,才能为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发展注入新的能量,进而为社会培养具备信息道德、信息法律意识、科学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燕山,韩生,李原婷.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程中课程思政改革探索[J].广州化工,2020(8).

[2]周丹,谢宇,童永芬,等.课堂思政融入材料化学文献检索与专业实验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1).

高校思政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就业角度;高校生;思政教育

在当前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才可以满足社会新的就业形势。基于就业视角下,强化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就业观念,提升高校生就业率,以下本篇就对此做具体分析。

1、基于就业角度分析高校生思政教育教学现状

1.1就业中思想认知方面的偏差

对于当前在高校生的教育中,由于其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缺失,面临就业视角之时,很多的高校生,就会在就业时出现对工作思想认知上的一些偏差,其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对于一些高校生,在其就业过程中,会过分的看重工作稳定性,过分看重专业对口,多是因为家庭以及社会方面的压力,导致很多的高校生在毕业时,就会把一定要找到一份稳定工作来作为其毕业择业的主要目标,导致学生不想、也不敢去从事风险较高的职业,择业不仅使高校生失去了应有的朝气与活力,也阻碍其自身能力的提升。其次,就是高校生过分看重工作在物质上的富足,特别时一些高校生,在其就业过程之中,过分的看重工资方面待遇,把自身对物质追求看的太重、太高,渐渐的就忽视自身精神方面的追求,导致大学生在忙碌中,根本没有停下脚步去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是完全忽视,忘记自己的人生目标追求,忘记身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在工作中承担的社会方面责任。并且,对于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在其就业过程中,不肯放低身价,不能“拉下面子,放下架子”,完全没有摆正高校生在工作中的位置。

1.2高校生就业难

当前我国社会竞争的激烈,市场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也高,在高校生中,决大多数高校生,会由于其没有就业观念,以及对其教育方面的力度不够,导致大学生在就业中不仅偏科择业,也会降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导致高校生在就业率难,无法使高校生找到相应的就业工作。学生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校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对于其教育过程中多重专业课轻文化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基础薄弱,易冲动走极端。再者,就是高校生崇尚自由个性,不墨守成规,极具创造力与创新能力,但是高校生的集体观念淡漠,抗挫折抗压能力不足,在其就业过程中,不仅职业规划意识淡漠,同时择业功利性较强,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不利于发挥高校生在社会工作中的实际作用。

2、基于就业角度的高校生思政教育改善意义

2.1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工作的思想认知

针对高校生教育中,优化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竞争力不高的原因,可以针对学生实体,提升其对就业工作的思想认知,使高校生在就业过程中,可以提升其工作中的竞争力,具有积极向上的工作观念,对工作中的责任分布有正确的思想认知,提升高校生就业素质。针对高校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学生对就业的认知,去消除高校生自身的性格弱点,消除其工作中的心浮气躁与自由散漫,提升其工作中的社会责任感,改善高校生的心理健康,可以在工作过程中与同事沟通交流,提升其工作积极性。

2.2提高高校生就业能力

对于高校生,在就业视角下,优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高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入职匹配,使高校生在今后的就业中有更好的抗压力、忍耐力、坚持力度;同时,也可以使高校生规避就业误区发挥其自身个性特色,并不能从高校生自身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给高校生灌输求职工作技巧,避免高校生求职面临窘境,避免就业中的陷阱,找到好工作。对于高校生,基于就业视角下,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做到与时俱进,提高高校生自身的职业责任感,使高校生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提升职业指导水平,提高高校生就业素质。

3、基于就业角度的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善策略

3.1优化培养高校生的择业观

随着当前高校学生的不断扩招,高校生数量也在迅速增加,且就业压力也相应加大,为确保新时代大学生可以满足社会就业需要,应该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调整高校生在就业中的心态,发挥积极影响。在当前就业视角下,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的培养高校生的择业观,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向高校生传导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促使高校生可以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以及个人方面的关系,能够正确的认知就业中事业、金钱、工作奉献与报偿之间的关系,正确的去衡量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参照自己的未来志趣与自身特长,有效选择能充分地发挥自己能力的职业,以便确保大学生可以为社会以及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基于就业视角下,培养高校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就业,也可以使其将自身的能力发挥到最大。

3.2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度

对于我国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针对就业视角,做好对高校生的教育工作,不仅可以提升高校生的就业能力,也可以提升高校生的爱国热情。对于就业视角下,在对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高校各个部门以及各级工作人员,形成一致的教育意见,强化完善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强化思政教育工作,加大对大学生教学力度;同时,在当前就业视角下,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教师可以对高校生进行全程的职业指导,可以帮助高校生保持良好就业观念,树立正确职业工作目标,加强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帮助高校生快速就业。就业视角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针对部分职业技能较差毕业生,多提供就业机会,给予一体化支持,为用人单位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与联合办学的服务,能够采取创新、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对高校生开展创先的思政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对就业竞争的认知,更好的学习思政教育知识。

3.3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工作毅力

在就业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锻炼大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职业执行能力,使其可以戒掉自身的不良思想品性,遇事学会多忍耐,在工作中可以不骄不躁,以有效提高高校生的工作耐力,提高高校生在职业道路上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当前就业视角下,给高校生上职业指导课,使其确立正确的职业定位,积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应聘工作。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增加每个高校生的独立动手操作机会,优化其工作技能。对于当前就业视角下,提高高校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让高校生在校期间就多走进社会,不要一味的灌输纯理论知识,职业指导中要学会培养高校生的综合实践工作能力,可以使高校生思维敏捷、能言善辩,从而确保大学生在今后的职业中,可以有更好的抗压力、忍耐力以及坚持力度,能够更加长久的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提高高校生的就业持久力。

3.4强化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针对高校高校生,在其就业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教师可以深化对学生的理论教学,为高校生布置具有实践性的思想政治学习任务,有效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知。同时,可以对大学生开展以思想政治为主题的教育宣传活动,深化统一高校生对就业的思想认识,增强高校生在工作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高高校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当前就业视角下,重视高校生需要,能够尊重、关心高校生、理解高校生,将高校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本体,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实现学生个人价值,重视高校生个体需要,尊重高校生人格,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认可和信任学生,提升高校生自我发展能力。对于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能够运用公平、公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有效满足当前大学生对就业中工作情感的需要,促进高校生就业。在就业视角下,扩散高校生的思维,使成人可以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认知观念,加深对教学理论的理解;并且在高校生学习中,将成人作为高校生教育的出发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高校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强化其工作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基于就业视角进行教育,认识到改进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可以为大学生就业创设相关教育引导条件,不仅能够使艺术类的大学生在毕业后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也可以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提升其择业观与就业观,促成高校生顺利就业,发挥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夏立芬.当前民办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浅析[J].出国与就业,2010,(10):77-78.

[2]郎丽红.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4):153-154,161.

[3]杨曼萍.无痕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7):14-15.

[4]何青芝.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路径的选择[J].出国与就业,2011,(13):94.

高校思政教学范文第5篇

本文作者:宁丽新樊东霞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网络时代思政课面临的各种变化

网络的发展速度很快,其开放性、隐蔽性、虚拟性的特点给现阶段的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带来了各种变化。第一、教育环境方面:在前网络时代,传统的教学环境通常包括教材、教师、教室。高校思政课教学沿袭着这样的教学环境,学生们只需具备一本教材,教师也只需一本教案,整个教学环境十分简单。这样,学生只要记住课本知识,能应付考试就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和数量都是有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和内容能实现一定程度的监督,。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丰富、新颖和快捷的网络信息都能够在校园中得以迅速传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通晓天下事。信息资源无限丰富,但也鱼龙混杂,从而对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这使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环境变得复杂起来,所谓的传统监督方式也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如何使得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保持思想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第二,现实基础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基础就是人类实践活动,即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现实基础。“网络社会”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人类交往的时空限制基本上消失了,只要你有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你就可以实现与整个世界的联系与交往。但是,这样的交往是虚拟的,非现实的。所以网络世界里的一些人可以毫无顾忌的为所欲为,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盛行,这样的情况可能给高校学生造成政治思想观念淡薄,自我迷失,产生了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是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第三,学生地位方面: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只是处于被教育的客体地位,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学生谈不上是德才兼备。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在高校中的普及,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被打破,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接受各种各样的思想,视野变得开阔,由以前的客体地位转变为主体地位,可以对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进行自主选择。但是,当面对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时,许多学生又面临着新的自我的迷失,不知道如何选择。如何保证学生面对丰富的信息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摆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严峻的考验。第四,教育方式方面:我国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往往偏重于道德说教和思想观念的灌输,学生只是被动接收,没有个性和主见。其教育教学方式单调,主要的形式就是讲课。而讲课的主要方式就是老师在台上辛辛苦苦地讲,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地听,检验学习效果的方式就是考试,学生应付考试的方式就是死记硬背。而且思政课往往被安排在大教室合班上课。学生们在知识结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也不尽相同,教师也不可能做到因人施教,肯定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而现在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者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育模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又给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提出的新的挑战。

网络时代思政教育教学的改革

网络的发展是一面双刃剑。我们不能否认,网络拓宽了信息的来源渠道,鼠标只需轻轻地一点,各种各样的相关主题信息就会源源不断的流出,其内容可以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这样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了大学生思想观念意识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大学阶段,学生的意识形态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很强。一些形形的意识和思潮也会给他们的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邓小平同志说:“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根本的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一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可见面对新的教育教学环境,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都应该积极改革,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条件,提出新的对策。第一、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本身是一种具有主体性的社会存在。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个性的核心。所以思政教育教学要贴近生活,首先要把学生看作是主体性的人。目前,高校招生面对的都是九零后,这批学生早早接触网络,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善于运用网络,喜欢了解新事物。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很充分,传统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要求,学生渴望被尊重,他们希望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对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进行自主选择。但是我们必须注意教会孩子们如何选择,思政教育要善于创新各种师生互动形式,教师可以利用QQ、微信、微博等网上交流工具与学生沟通,这会给他们更多的自主空间,体现师生的平等交流,可以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这种无障碍沟通模式还会有利于学生产生自我教育、主动发展的效果,这样打破了传统说教却能达到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目的。第二、教学方式——创新教育模式,善于利用网络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在网络新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适应新形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采用课堂讲授式,“一块黑板、一只粉笔”,“我讲你听,我考你答”这样的方式简单、呆板、教条,忽视了大学生的感悟性和实践性,这造成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厌烦心理,所以教学方式必须向丰富多彩转变。思政课教师应该接受网络多媒体技术的简单培训,从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网络多媒体技术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现二者的充分结合。课程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以教材体系为主线,以选择与课程教学内容有关的名人讲座、爱国主义影片等为内容,运用声、像、视频等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光盘,使教学内容的形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使学生在声音、图像与文字的三重感官刺激下加深对课程内容的了解与把握,从而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直观,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另外,可以建议学校教务处排课过程中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合班课排成小班授课,或者相近专业同排,这样有利于教师教学过程有的放矢,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第三、教育者——提升人格魅力面对网络的冲击,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应有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格素质。据统计,教师中经常上网的主要是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如果教师对网络领域不甚了解,或者明显落后于青年大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教育者人格魅力的下降,吸引力减弱,而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来说,人格魅力和亲和力有时决定了教育的效果。所以,思政教育教学的工作者必须了解网络,善于学习,保持好奇心,建立与学生沟通的网络信息渠道,笔者本人开通微博后,与学生的交流顺畅,学生的信任度大大增加,使上课的师生互动比较充分,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在进一步的体现。总之,思政课教师如果不能适应网络教育的需要,那么,就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第四、教学内容——改革思政课教学内容思政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爱国主义、党团基本知识、形势与政策、道德品质、人生价值观、集体主义与团队精神、法纪与公民意识、学风与校风、创新精神与竞争观念、美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对于这些理论教育的内容,我们应做深入地分析研究,应尽可能让这些理论内容贴近生活,融入学生实际,从而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现在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有与高中政治课内容有相雷同的地方,在高校的教学中应该淡化雷同,深入讲解学生们关心关注的部分,甚至可以使学生参与到课程内容改革中来,组成一个师生互动的共同体一起推进课程改革,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幅度提高,主动性增强,使得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内化心灵,外化行动,达到实效性。总之,网络信息的发展已经是不可逆的时代潮流,它已经深刻影响甚至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对年轻的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等的影响尤为明显,我们只能顺势而动,培养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注意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师生互动,提高教学实效性,从而推进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高校思政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税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税法课程属于财经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税法课程学习,掌握我国现行税收实体法和程序法相关法律制度,分析企业各税种纳税状况,为企业进行纳税核算和纳税筹划。通过在税法专业教育中引入思政教育内容,强化税法课程的价值观引导和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做到诚实守法,德业兼修,并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1]。

1税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税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以育才和育人相统一作为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结合税法课程专业教育,在学生学习税务处理过程中,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重新设计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随之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强调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从而实现全面育人的教学目的。融入思政教学内容的税法课堂应重点解决五个问题:知识如何新起来(如何更新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学生如何动起来(如何提高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能力)?课堂如何活起来(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提高学习效率)?能力如何实起来(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实务问题、复杂问题的能力)?素质如何高起来(如何使学生做到知税法、晓税法、学好税法、依法纳税)?

2税法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

将思政元素引入税法专业课程旨在实现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相统一,提升学生职业精神、思想道德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2]。如结合社会热点,理解国家税收政策对社会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结合明星逃税漏税的事件,提高学生依法纳税意识等。税法课程思政元素设计见表1。

3税法课程思政建设途径探索

3.1教学内容深入“思政”

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之间的分界,提高税法与会计、税务会计、经济法等课程的融合度,引入企业的综合性实务案例,加强学生多学科、多税种知识的综合实践能力,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4]。并充分挖掘税法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结合税法课程专业教育,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强调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从而实现全面育人的教学目的。

3.2教学活动开拓“思政”

每节课开展“每课一税”活动,活动时间为3-5分钟。每次课由一名同学通过PPT展示最新税法政策改革内容、实务处理答疑解惑内容,实现“教师站讲台,不如学生动起来”,从而让学生自主更新课程内容,了解并学习税法最新政策变更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3教学组织助力保障“思政”

基于学堂云平台和雨课堂平台,打通课前、课中、课后教学一体化通道。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声音、动态图像与案例讨论充分结合起来,基于多元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税法课堂教学组织和设计见图1。课前,基于九竹教育平台的课程资源,通过雨课堂预习。预习内容侧重税收政策法规改革、税法思政案例的搜集与探讨,并于每节课开展“每课一税”活动,更新课程内容,并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思想道德观。课中,基于雨课堂平台,采用“六顶帽子”案例教学方法——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通过恰当的思政案例的引入,提高学生自主思考、逻辑思维、解决具体问题、价值塑造能力。课后,基于雨课堂平台,由学生实时提交课堂笔记,并综合性的实务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整合巩固学习内容。

3.4教学方法提升“思政”

“六顶思考帽”教学法是案例教学方法的深入实践,近来来被逐渐进入到教学改革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抑制了学生想要发问的好奇心。将“六顶思考帽”实践到税法课程的教学当中,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学生进行自主搜索资料、分组讨论、总结汇报展示成果,完成课前预习的方式,实现课堂翻转,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主人翁,掌握课堂的推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5]。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师生的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发问。减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教学占比,鼓励学生分组讨论,组内分析讨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将其解决,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达到教师的授课目标,还可以达到以生促生的效果。

3.5师资力量保障“思政”

课程思政的主力军是教师,解决谁来教的问题。税法教师应该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坚持教育者先受教的原则,积极提升自身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做实课程思政工作。税法课程教师队伍要明确思想,承担好育人责任,对该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深入思考、科学谋划和积极实践。教师通过讲历史、讲事实、讲逻辑,让学生将思政理念真正入脑入心,从而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总结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税法课程思政要深入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多个方面教学改革的手段和方法,需明确课程思政应该按照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从而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以达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参考文献

[1]杨灿明.新时代保障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原则[J].法学教育研究,2020(1):20-28.

[2]燕玲,贾兴飞,刘素坤.课程思政在税法课程中的应用及进阶路径探析[J].辽宁经济,2020(08):83-85.

[3]朱明会.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设计与实践——以税法课程为例[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05):132-133.

[4]茆晓颖.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税法”课程教学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48):52-54.

[5]叶莉娜,龙英锋,赵鹏.论六顶帽子教学法在税法案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0(02):258-259.

高校思政教学范文第7篇

网络的特征和形式

网络是一个“无地域”的虚拟世界,是一个不同地域文化、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和阶级文化所共生的地方,是一个文化与信息的大杂烩,其中真理与谬误并存,科学和伪科学同在。网络时代使个人成为内容的制作者、传播者和分享者。网络上人人都可以在其中自由发表言论,网络的虚拟性使人们能够体验到现实无法做的事情,如发泄不满。它的自由、欢快与现实生活的拘谨与克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网络传播看似简单,实则复杂。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是简单的,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是复杂的。复杂网络传播不是说网络是复杂的,而是人们用复杂思维和复杂网络的眼光来看待网络传播现象。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互动模块被开发出来,如博客(Blog)、QQ、微博、论坛、电子邮件等,这些都为大众提供很好的便利条件。博客又称“网络日志”,是一种十分简易的个人信息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像电子邮件的注册、写作和发送一样,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和更新。它为公众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和观点,交流情感和信息,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求赢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誉。以腾讯为代表的QQ在2011年底,其用户已达5.521亿人。QQ的广泛使用使人的社会性得到空前延伸和发展。博客和QQ空间是否受到欢迎,主要是看人气指数,而人所指数的衡量是以点击率作为标准的。现今大学生几乎都有自己的QQ号,大学生成为QQ使用的主力军,而“9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流群体,他们的成长与网络的发展是同步的,其对网络的依赖性极高。微博,就是微形博客,可理解为“一句话博客”。在微博中,每名注册者都可以“关注”和“被关注”,只要你去关注,就形成以你为中心的小圈子,只要你被关注,你就成为其他圈子里的一员。由于你被关注,你的圈子也与其他的圈子就形成了“小世界”。论坛,又称BBS,它提供一块公共电子模板,用户可以在上面信息或提出看法,它是一种交互性强,内容丰富而及时的电子信息服务系统。用户在BBS站点上可以获得各种信息服务,信息,进行讨论、交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不懂得如何进行网络交流和沟通,就不能更好把握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如果不能准确判断网络中舆论行情,就无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信息的广泛性、及时性和共享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观念和知识信息,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加强正面的宣传及影响,不断吸收和借鉴国外及其他民族的道德规范、价值观的积极部分,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精神理念,以敏锐的现代信息意识和民主化的教育观念,准确地捕捉、分析、判断网络信息。同时,网络的平等性、自主性、隐匿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在进行网络交流中,应鼓励其大胆地表露想法,以便教师能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和状况,帮助其解答某些敏感或困惑问题,尊重保护其隐私,增强其对教师的信任。在网络环境中,它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覆盖面,改善了信息传输方式,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有效性。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信息是可以掌控的,也很容易对错误的观念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或加工,但在网络环境中,信息可任意地供网民、浏览和下载,某些西方国家借着网络大肆宣传符合其政治、经济利益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生活方式[1]。某些信息打着民主、平等、人权和自由等幌子宣扬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信息是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侵蚀作用,不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若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可能导致某些大学生误入歧途。但要控制和过滤这些有害的信息源却极其困难,为此高校急需建立一支熟练网络技术、懂得教学规律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通过加强网络道德和《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宣传,健全网络教育管理体制,增强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使大学生养成道德自律,这对有效预防有害信息的渗入很有帮助。

网络环境下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

高校思政教学范文第8篇

1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有效结合

“万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两种方法进行教学也无疑是有缺陷的。”因而,教学过程中方法的选择就重在“运用之妙,存乎于心。”作为思政教师,这颗“心”就体现在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吸引艺术生们。由于早期教育学中教师主体论的影响,老师们总是权威性的单纯讲授,灌输知识,本就枯燥的内容会让他们更加厌烦。因此,尝试将几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会比较灵活和有效,比如,在讲到诚信道德的时候,可以先与同学们相互谈谈儿时听的关于“撒谎”的典故,然后讨论故事的结局,随后通过多媒体展示现在身边的诚信故事,最后在讨论声中进行理论定义,就如同苏格拉底的“助产术”。这样便可在启发中激发艺术生们本有的思维活跃性,其课堂效果不但热闹于普通专业的学生,并且会有较好的实际效果。

2课堂教学内容与专业相结合

艺术生重专业这个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将思政课的知识内容很自然的融合于他们的专业中,这样既能增强课堂内容的吸引性又可帮助学生们温故专业,可以说还是一举两得。所以作为思政教师除了要更新政治理论的学习,还应不断扩展知识面,学习并了解相关的音乐、美术理论和作品,能做到与学生们聊专业、谈作品。在讲到爱国主义中热爱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时,可以选择让艺术生向同学们介绍他(她)心目中最能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音乐、戏剧或者绘画、雕塑作品。在做这一题的过程中,他们自然会融入感情,体会何为爱国主义,这比单纯背感念更容易掌握,并且还有了具体的实践。同时,学生们和老师会有共同的话题,那种认为思政老师只会说教的想法也会被摈弃,从而拉近师生关系。

3灵活调节课堂安排,重在引导艺术生们

对自我以及社会的正确认知正如文章开头所阐述的观点——高校艺术生综合素养较差,特别以思想道德行为的表现,这正说明学生们需要这方面的教育。特殊的他们不会像普通的大学生那样,坐在课堂、甚至其他地方也会思考一些个人或社会问题,可能他们会更现实。所以这要求我们在上课时不能太形式化,需要运用现实题材,结合课堂的学生反映进行教学,这样才可将此知识点真正落实在他们的思维模式里。就如我们在课堂上说新闻、讲时政,不需要给他们固定话题和时间,就让他们讲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或身边的事。通过这些进而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养成正确、科学的思维模式。在他们兴趣的范围里,还应让他们养成阅读的习惯,这才是提升他们思想素质的根本。

4结语

我国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十以来又多次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当代高校的艺术生就是未来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作为优秀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所构成综合素质是需要不断加强的,那从现在起,就应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吸收以及思想先进性发展。

高校思政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思政;对话式教学;应用

目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的缺陷在大的方面上体现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符合社会的需要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是不符合思政课育人的目的的。本文将巴西教育家弗莱雷提出的对话式教学运用于高校的思政教学中,以期望能够提升高校思政教学的效果。

一、将对话式教学应用到高校思政教学中的具体途径

对话式的本质特征在于将学生提到主体的位置,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传统的高校思政课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了,对话式的教学模式正是针对传统思政课堂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集诸多优势于一身的思政教学方法。那如何将对话式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应用到高校的思政课堂,本文将围绕这一方面进行探讨。

(一)树立起平等教育理念,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处于平等的地位。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只需要学生尊重老师,其实老师更应该尊重学生,这也是对话式教学的难题。传统的师生关系,往往是老师处于较高的位置,老师们已经习惯了受学生的尊重,习惯了主导学生。一旦有学生指出老师的错误和缺点,这会让老师们有点难以接受。而对话式的课堂是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对话,互相交流自己的思想,这个过程不可避免会产生学生质疑老师的现象。因此,要想实现对话式的思政教学方式,最关键的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与学生形成平等而又融洽的师生关系。第一,在对话的过程中,要学会倾听学生。不管学生说了什么,首先要把它听完,这是建立平等关系最起码的要求。同时老师在倾听学生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学生,这有利于相互之间的对话式有效地进行。第二,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把握一定的交流方法。在大部分的学生潜意识里,还是有点敬畏老师的。因此老师要多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显示出自己平易近人的一面,这样老师就能很轻松地取得学生的信任。同时老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把握住学生的心理,从而顺利地展开对话式地思政学习。第三,及时调整心态和言行举止。老师和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避免不了分歧的产生。因此,老师要及时地调整自己心态,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免由于将不好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对学生产生不好得影响,这样对话式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二)创造轻松愉快的对话氛围,设立生动的课堂对话意境

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主要场所和平台就是课堂,师生之间的对话基本上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因此,在高校思政对话式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对话式教学效果,让学生勇于并且乐于向老师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建立起一个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至关重要的。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思政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并且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因此说,建立起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是高校思政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所在。另外,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是需要引导的,要想展开一段内容完整而又丰富的对话,设立生动的对话情境是十分有效的。对话情境的建立适应了对话式教学课堂以促进老师和学生在知识和精神上交流的目的,同时这种对话的情境是民主的、宽松的、愉悦的。高效思政课堂对话情境的设立,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下提高学习的效率,学生在毫不隐瞒的情况下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利于老师对其不足的地方及时更正。另外,对话情境的设立,可以迅速地打开老师和学生互相对话的思路,还可以将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学生喜欢的焦点话题引到思政课堂的教学中,学习效率不仅提高了,效果也显著增强了。

(三)融入生活式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高校的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大多数理论性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导致学生产生对思政课的排斥,如果再加上老师课堂上乏味的讲解,那思政课的教学就更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了。而对话式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点,但是要想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老师和学生对话在围绕教学的知识点的基础上再融入与生活联系更加密切的内容,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思政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有利于改变思政课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提高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与此相对应的是要改变教学手段,将学生的生活实践充分地引用到课堂对话教学中,同时多加引进符合学生思想、情感、行为的教育资源,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就可以围绕这个展开。另外,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因难以理解而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老师可以将最新的时事新闻引入到与学生的对话中,一方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四)争取真实有效的对话,避免虚假无效的对话

将对话的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的思政教学中,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如果光流于形式、无实质内容的对话就是毫无意义的,对当前高校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是毫无帮助的,反而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因此必须加强对话教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摒弃走形式的作风。真实有效的对话是指老师和学生之间之间自由、毫无约束的沟通交流,对话的结果不光是学生获得了认识,老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也同样得到了提升。与之相反的是虚假无效的对话,这是流于形式,完成任务式的对话,它是与现实生活想脱离的,同时也不是基于实践的认识,它以一种假大空的语言内容和交流方式,最终对话将没有任何价值高校思政课的对话教学模式要想取得很好的效果,突破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局限,主要需要依靠老师发挥主要作用,老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要注意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的对话,这样既提高了对话的有效性,同时又避免了对话的内容偏离主题,否则将造成时间的浪费。二是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归纳总结,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有限,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是有价值的,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提炼,对于其中有效的问题就组织与学生的讨论,排除对虚假无意义问题的对话。三是以生活中发生的实事来引起对话,这有利于老师和学生之间对话太过空洞,也有效地避免了形式大于内容的危险。

二、将对话式教学应用到高校思政教学中的意义

高校的学习阶段对于学生来说与之前的学习阶段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学生学习的方法应该也略有不同,对话式的教学方式适应了大学生独立性强、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是高校思政教学模式的一大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根据以往教学模式下学生思政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而对话式的应用正好打破了这一局限。高校的思政的对话式教学是要求全体学生一起参与的。学生在与老师的对话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能够知无不言、畅所欲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提高了。

(二)有利于学生提高思政学习的效率

在上文提过,可以将时事政治等话题引入到老师和学生的对话之中。时事政治本身对学生就有吸引力,同时学生又能够很容易地理解。在对话式的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就其进行讨论,再加上教师的积极引导,围绕课本上的思政知识点,既与学习内容紧密联系,同时又与时事相关联,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三)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老师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不仅是互相讨论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交流,老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对于学生思想观念中出现的偏差,老师可以及时地加以更正和解决。

结语:

将对话式的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的思政教学,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对学生及老师以及高校思政的教学成果都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但是要想将其实践于高校的思政课堂中,并且发挥理想的效用还有待进一步地探讨。

参考文献

[1]郭现军. 对话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和谐德育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3(09)

[2]张连德; 宋雪. 对话式教学在高校理论性课程中的应用[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3]林颖.对话式教学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J].辽宁警专学报.2011(05)

作者简介:

高校思政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模式;高校;思政教育。

一、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含义及特点

所谓探究性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即通过以“自主、探索、合作”为基础的学习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逐渐提高,国家对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教学模式的改革和优化,为顺应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发展方针,要将探究性教学模式应用到现代课程教育中,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展现其主体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探究性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具体如下:

(一)开放性。探究性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得课堂变的生动有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突破,讲出自己对问题的独到看法,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封闭的局面,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开放性特征。

(二)互动性。探究性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使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互动型特征。探究性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互动即是师生间的互动,也是学生间的互动,教师课前准备好要讨论的问题,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或者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再由其他同学提出新的看法。

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意义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二十一世纪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旨在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民发展,探究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探究性教育强调对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其发展意识和责任感。目前,我国正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新课改下的思政教育以发展学生为主要目标,将探究性教学模式应用到其中,能使学生在思政课堂上养成自主探究的好习惯,改变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弊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人格个性的良好发展。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探究性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具有完备政治素养的重要手段,新课改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正确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培养。高校思政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实现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性质的首要任务,高校思政教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高校思政教育绝不能停留在讲解和背诵的阶段,将探究性教学模式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要在思政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在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厚的精神养料,使其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去关注社会发展,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其在学习和生活中捕捉加工生活信息,理解、掌握并运用相关知识和生活技能,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这对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探究性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要点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性教学模式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注重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旨在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和丰富,将社会常识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能有效的将学、疑、思、问四个学习要素紧密的联系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高校思政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给予其自主探究的权利,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发挥自主性。

(二)为学生创造体验学习和生活的机会。著名诗人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就是说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只有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才能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内化品德。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探究性教学模式,要注重对学生体验学习和生活机会的创造,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能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教师要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使得学生掌握社会问题本质特征的能力。实践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高校思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三)在教学中引入实物形象探究法。探究性教学模式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要注意将实物形象探究法引入到教学中,在思政课堂上通过实物信刺激学生的大脑,采用类比法、联想法、实证法等对思政知识进行讲解,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思政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四、结语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重视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新课改的进行高校思政教育的课堂实践环节得以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将探究性教学模式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能有效的将思政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理念和行为习惯,将思政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特征,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41-149.

[2]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0-12..

[3]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2-23.

[4] 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45-46.

上一篇:弱电工程设计范文 下一篇:数字音乐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