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团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30 11:14:14

高校社团管理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社团;社团管理;反思

在现代高校中,社团已然是学生热议的话题之一,社团活动、社团生活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各高校动辄上百,少亦十数的社团数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它独立于课堂之外,又存在于校园之中,既是课外缤纷生活的发源地,又能弥补课堂知识的漏洞。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培养人才博专并重,广精兼修,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了当务之急。高校社团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而且随着时展,社会对高校学生社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高校社团在工作管理方面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高校社团管理的主体

要想把握高校社团管理问题的实质,首先必须认清管理主体是谁。因为成员构成的特殊性,高校社团不同于社会社团,既有学生自发因某一兴趣爱好而结成社团,同时又有学校作为校园管理者的介入和支持。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而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踏入社会的跳板,在社团中学生能粗略感受到社会的氛围。大学生社团不仅是传播校园文化的载体,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平台,更是学生之间交流成长的窗口。社团学生和学校双方都成为高校社团的管理主体,二者缺一不可。学生自身作为社团自律的主体,对社团内部的制度建设、人员分工等有当然管理义务及权利,而学校作为社团他律的主体,对社团的身份认定、活动行为等亦有天赋之权能及责任。高校社团管理,既需摆正学生自治管理的位置,同时亦需学校统筹管理。

二、高校社团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社团管理工作是高校文化建设的艰巨任务。近几年,各大高校都加大了对社团的支持和投入,物质条件的限制并非社团发展桎梏之主因。社团建设与管理的软件方面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以笔者的经验体悟,现就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做简单分析。

1.社团内部制度建设尚不完善

一般而言,现在大部分高校社团都挂靠在团委之下,由团委统筹管理,并有相应的社团管理规范、活动准则作为制度支撑。实践证明,这种社团管理模式可以让学校全面了解和管理社团,发挥共青团阵地的前沿优势,发挥社团作为学生课外思想工作载体的价值。但同时应注意到,在社团的内部管理上,社团体制单一随意,各种社团趋于娱乐性,违背了社团建立之初衷。有不少社团都缺少或惰于执行完善的内部团体管理结构,达不到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目标。

健全的制度是保证社团合理发展的前提,是提高社团管理的有效途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大学生社团管理必须建立起一种机制,主动督促和帮助社团成员。但现在大部分学生社团在此方面存在缺陷,会员流动性也特别大,社团对会员缺乏足够的约束力。由于大部分社团缺少正确的规范指导,也没有完善的奖惩制度,导致社团人员涣散,很难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

2.缺少专业指导

大部分社团指导来自于团委教师,但由于团委的职能和具体负责教师的专业知识领域的限制,除了原则性的方向与活动指导外,很难有更具体的指导。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社团,也很少有学校或者社团能够请校内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或顾问。即使有专业的指导教师,也难以对社团的具体事宜一一躬亲。如此便导致了一些社团在组织上的低效化和活动上的散漫化。学生难以从社团活动中汲取充分的知识,无法估算参与社团的预期收益,从而降低对社团活动的期待。

3.社团创新能力欠缺

高校社团通常举行讲座、座谈、辩论、比赛、聚餐等种类繁多的活动,不一而足。不少社团除了常规的讲座、座谈模式之外,就很少有所突破,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联系实际、关注焦点、引领潮流方面作为甚微,无法走出一条创新发展、提炼精品、打造品牌的道路。

社团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无法引入专业导师的指导,从而社团本身会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社团管理上,无论是学生自律还是学校他律,都当从以上症结入手。

三、改进高校社团管理工作的建议

高校社团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与发展。一个好的社团可以成为影响学生大学生活的重要因素,而好的社团管理工作能够创造和改造出一批好的社团。针对此前分析的几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拙见:

1.完善社团管理结构与制度,自主管理与学校管理协调发展

从管理学角度来看,管理结构与制度建立的目标是减少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收入。同样的,高校社团也需要完善的管理结构与制度去减少社团不必要的付出、增加团员的收获、增加整个团体的荣誉。同时,自我管理是所有团体与组织成败的关键因素,这对于高校学生社团也不例外。

由于大学生社团管理的特殊性以及大学生的特殊性,高校社团管理工作应该协调好大学生自主管理与学校管理的关系,在遵循学校管理规定的同时侧重突出自我管理,正视高校社团管理中自我管理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自身在高校社团管理工作中的组织协调能力。校、院团委在建立健全相对完善的“一体两翼”格局的同时,应当深入考察各社团内部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特别是奖惩机制、选举机制、档案制度等,落实社团内部制度。

2.加强社团专业指导,引入常态化的导师体制

无论从专业知识还是社会经验来看,高校学生虽不乏天资卓绝者,但知识结构以及经验视野毕竟有限。大学生社团要想有长远发展以及层次提升,就一定要有专业性的指导。从目前的高校实践情况看,有两条道路可以借鉴。一是将部分高校推行的“烛光导航”和“班级导师制”引入到社团层面,通过学校学院相关制度的确立,尝试将社团的专业指导制度化,固态化;二是社团可以自主聘请专业指导教师,将指导教师作为社团设立的必须要素。

虽然说聘请专业教师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都会增加社团的成本,但获得的收益却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才能显现。可以预见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社团更容易进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社团的管理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社团的文化内涵与传统宗旨也会得到加强与传承,从而更能增强社团的创新能力,扩大社团品牌的影响力。

3.致力于提高社团成员素质,加强社团成员培训

无论何种社团组织,人员稳定都是其强有力的支撑。相对而言,学生社团更具自主性和开放性,不同年龄、地域、学科、性格背景的社团成员,差异性较大,因为某项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人员之间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这就给社团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当前高校社团中,不少对社团活动十分热心的新生,刚刚进入校园就不甘人后,跟风而进,而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与时间问题。甚至有些学生进入社团的理由也蒙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

因此,为加强高校社团的管理,在强调制度建设和导师引入之外,还需严格贯彻纳新和换届制度,有针对性地对社团成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和教育。这种培训和教育并不只限于社团内部的人员培训,更需贯彻到学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既有思想教育,又有专业培训,一体两面,共同作用于社团成员的成长过程中,形成推进社团良性发展的合力。

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是时代对高等院校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贯彻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学生社团是校园进行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唯有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社团管理的方式方法,寻求切合时代需要的社团管理路径,方能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为高等院校教育改革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余喜文.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1).

[2]张留山.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8,(04).

[3]吕文慧.关于高校社团管理的有效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4).

[4]唐坤.浅析高校社团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青春岁月,2012,(08).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第2篇

但由于高校管理者对学生社团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够,学生社团还存在一系列发展问题亟待解决,如:

内在空间不足,活动资源有限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突出表现在社团经费的来源与支持上。随着社团数量和活动规模的精品化要求,社团经费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社团的正常运转,这一方面基于高校对学生社团的经费分配和管理,另一方面更与社团自身的经费筹备以及使用情况密切相关。而学生社团在资源稀缺方面引发的“冰山效应”也不可小视:部分社团不仅难以维持社团自身的正常运转,更有甚者在未取得校方允许的情况下自行外出筹资,由于缺乏必要的防范和法律意识,严重者与非法组织结上关系,令社团、会员及自身发展毁于一旦。

内容缺乏创新,质量水平不一 虽然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种类繁多,活动内容丰富,但是被真正大范围认可的高水平社团数量并不多。不少学生社团活动层次较低,缺乏创新,发展方向不明确,活动缺乏科学策划与有效组织。久而久之,部分学生社团薄弱的组织文化使其难以形成自己的活动特色,社团的吸引力、影响力以及生命力都在逐渐下降,直接限制了学生社团的长久发展和良性循环,更直接影响到每位学生社团成员综合素质的锻炼与提高。

内部管理松散,成员稳定性差 社团的真正意义之一就在于将有着共同爱好的人聚集到一起,通过协作以达到共同学习和提高的目的。然而由于学生社团天然具备的自发性、结构松散性等特点,加上部分社团负责人疏于管理、社团管理规范不健全等影响因素,社团内部建设薄弱、管理松散、成员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有些社团即使建立了自己的社团章程和管理制度,但由于流于形式,制度无法有效执行,内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大量存在。

【专家观点:】

合理布局 优化管理

西北民族学院副教授 朱杰

每个学生社团的工作由于受性质及活动宗旨的限制,大都表现出相对单一性和较强的针对性。如果学生社团的布局合理,由多个单一方向的社团组成的社团群落便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而如果学生社团设置重复,便从根本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影响了高校社团群落的发展。换句话说,学生社团的布局是否合理从很大程度上推进或阻碍着高校的素质教育。比如兰州大学,其很多理科应用性社团设置很合理,而参加者也不局限于理科学生,文科学生也为数不少,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从学生社团的种类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学术性社团、文化娱乐性社团、综合服务性社团。目前从各大高校的学生社团来看,文化娱乐性社团居多,而那些科技知识含量高的社团较少。这里面当然与一个学校的学术氛围有关,但更多的是因为学生自身能力的不足。另外,也与学校管理层领导能否大力支持有很大的关联。一个学术性强、科技含量高的学生社团从它的成立之初,亦即成立意向形成之时,学校的管理者就应该悉心指导、大力扶持。

由于学生社团本身具有群众性的特点,因此在活动当中易于迷失方向。大多数学生社团的负责人常常是从个人及小集体的利益出发制订活动计划,往往与学校大的决策、利益发生分歧甚至冲突,这就需要加以引导,从宏观上有效调控。但是,如果学校管理层仅靠高压性的强制命令,管得太死,学生社团就没有自主性,从而也就丧失了活力,就容易使社团产生抵触情绪;反之,如果放任自由,不加约束和适当的引导,学生社团又难以把握方向,有时还会走向歧途,甚至破坏影响校方的全面计划及整体利益,所以管理单位要注意自己的管理方式。实践证明,扶持与指导监督相结合的方式是最具操作性的有效的一种管理模式。管理者着重把握的不是社团活动的细枝末节,而是着重把握社团领导层的思路、方向,审定社团活动的年度总体计划,划定其工作区间,监督社团的工作进程。

社团管理需注重制度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李安英

由于学生社团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因而学校对社团从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到活动方式,都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其行为,保证社团在健康的轨道上成长。首先,要逐步完善社团管理规章。社团的设立、活动要在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的约束下进行。学校可根据现在社团活动的特点,制定《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对社团的成立审批、年度注册审核、重大活动申报的审批程序以及社团的活动经费等管理制度作出明确的规定。在社团内,也要建立规章制度,主动接受学校有关部门的管理。其次,要理顺和完善学生社团的管理体制,把学生社团的管理纳入学生工作的正式管理轨道,由校团委履行对学生社团的管理职责,把学生社团直接纳入校团委的活动单位,列入团委的活动方案。最后,要建立和完善社团的考核评比和激励机制。“激励”有利于奖优罚劣,树立典型。很多高校如北大、北师大、复旦、交大等开展的一年一度的“十佳社团”“特色社团”“精品社团”的评选,就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学生社团评优制度一方面是对社团成绩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激励和鞭策大学生的社团工作热情。

在管理中突出培训和服务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工部副书记 陈爱民

高校学生社团由于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社团的运作情况通常与社团负责人和主要成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和管理水平有着密切关系。社团负责人及主要骨干成员素质高、能力强,社团发展状况就好,社团负责人及主要骨干成员素质低、能力差,社团就可能一团糟。因此,负责对学生社团指导和管理的部门必须把对社团负责人及骨干的培训放在首要的位置。制订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行动。通过培训,使社团负责人和主要骨干能正确认识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规律,在社团建设和发展的具体工作中,学会用人,学会管理人,学会培养人,社团才能上水平、上档次。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和指导部门负责社团干部的培训,培训后的社团干部负责社团的管理。在这里,既体现了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也体现了学生社团自主发展的原则。

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部门,其职能之一,就是要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不是社团自身所能解决的,特别涉及社团发展理念、社团环境等。因此,管理和指导部门既要积极探索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模式,为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南,又要积极热情、认真努力地为社团发展提供各种帮助,解决社团存在和发展中遭遇的各种具体问题,包括力所能及地帮助提供社团活动的场地、设备、资料;协调各社团之间的关系,组织社团之间的沟通和经验交流等。

实现对高校学生社团的有效管理和指导,才能使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从自在状态转为自由状态,保证社团的发展方向,促使社团在育人成才方面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体现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合理分配活动经费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王学军

社团经费紧张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通病。学生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会费收入、学校拨付和社会赞助。会费收入是学生社团的基本经费,但学生社团会费一般较低,大多数学生社团收费在10~20元,而且一般是一次性收取会费。以一个400人的学生社团为例,大学四个学年平均一年只发展了100个会员,会费大多在1000~2000元之间,要用这些会费维持400人的社团开支是严重不足的。公益性、理论性、学术性社团收取会费更加困难,学校拨付经费也很少。大多数高校学生活动经费本身比较紧张,而且这些少量的经费习惯于向团组织和学生会等组织倾斜,有的高校由团委代管学校拨付给学生社团的经费,团委再分配给学生社团的经费就更少。经费紧张的学生社团只有把眼光投向社会,寻求社会赞助。寻求社会赞助本身就不易,加之社团与社团之间的竞争,有的社团组织之间甚至出现相互恶意攻击、只注重眼前利益无限承诺或不履行赞助承诺等不当行为,造成赞助市场的混乱,制约着社会经费的再投入。我国高校社团的经费管理也比较混乱,一般都是学生社团自收自支,缺少监督。学生社团经费的短缺与管理的不当必然会影响社团活动的开展,成为社团发展的最大障碍。

因此,社团管理和指导部门必须通过对经费的有效调配,来引导社团的运作。如对于公益性社团(环保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科研性协会(创造社、大学生科技协会等),以及一些宣传性社团,应用行政拨付的方式给予重点扶持和保障。另外,按照“谁得益,谁付酬”的原则,对于社团提升内部成员自身素质、技能的培训,如摄影摄像技巧的培训、英语口语提高训练等,经费的主要部分可以由参加培训的社团成员自筹自支。但对于社团组织的、面向高校广大学生的、影响力大、反应效果好的活动,可以将其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和活动的整体范畴,其经费可以采取行政支付的方式。

发挥党团组织的引导作用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李卓慧

学校党委要积极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大力促进和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领导小组要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的核心工作来抓,促使学生社团成为大学生坚定政治信念、提升道德素养、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多种技能、培养综合能力与促进身心健康的新天地,整体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发展动力。

加强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组织领导。共青团在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提高思想认识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关联的组织,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切实承担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工作的具体任务,把学生社团工作纳入到整体工作的统一格局,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育人环节中的阵地作用,努力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方向引导。所谓方向引导,即共青团对学生社团的指导要具备一定的导向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思想方面,也体现在对学生社团的实践工作指导当中。加强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方向引导,具体指积极引导学生社团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尤其在具体管理学生社团涉外活动方面,要体现出兴趣爱好发展与思想认识的统一、个性发展与思想建设的统一、提高综合素质与思想正确的统一,为学生社团的发展壮大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态环境

链接

哈佛大学学生社团管理经验

哈佛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社团的管理。目前,有一名副院长、一名院长助理和一名学生活动主管负责学生社团管理工作。学生社团接受哈佛学院院长办公室和生活委员会的双重领导。

哈佛大学在学生社团管理中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其中主要有年度审核制度、活动申报制度和活动管理制度。

每年秋季时,学生社团必须到院长办公室重新注册登记,以获得延续认可资格。学生入学时学校发放的入学手册上注明了学生社团年度注册的时间与地点。哈佛大学《大学生社团管理规则》要求社团负责学生干部每年秋季入学时尽早进行年度登记,以便于尽早讨论社团学年活动方案。如果连续两个学年没有登记,社团就会被学校除名。

哈佛大学建立了一整套系统的学生社团活动申报制度,学生社团举办的活动必须在哈佛大学活动注册体系(Event Registration System-use to register your events)注册,每个学生社团在社团活动注册系统中都分配了专用的户名与密码,以便学生社团即时申请。社团只有通过活动注册体系的申请,才能得到学校的经费与其他支持。社团活动要使用室内外空间也要通过不同的申请系统予以申请。学生社团要提前数周使用户外空间申请系统(Applica tion to use Outdoor Spaces)和校内建筑申请系统(Application for Use of University Buildings)。

哈佛大学《大学生社团管理规则》除了规定社团成立条件、财务管理、活动场地申请,还特别规定了哈佛校名、校徽的使用、办公室的申请、知名人士的邀请、宣传管理与对外合作交流等细则。规则规定只有正式批准成立的学生社团才能在社团名称中使用“哈佛”和“哈佛大学”等字样和哈佛校徽;社团负责人有任何改变都要立刻告知院长办公室;社团章程有任何改变也要即时向院长办公室汇报;社团负责人在筹备会议之前必须得到院长办公室的许可;任何学生社团不能出现在商业性的电视广告与广播中;任何学生社团在媒体、出版物、广播电视、公众活动中的观点不代表哈佛大学或学生所在院系的立场与观点。

哈佛大学科学的社团管理机制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社团的健康、持续发展。学生社团为学生架起了沟通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与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社团 社团文化 社团管理 社团发展

众所周知,社团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文化发展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形成,直接关系着学生们是否健康快乐地生活、成长。而高校社团文化是大学生社团在长期的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包括了社团形象、社团精神、社团价值,以及社团影响、社团品牌和社团前景等主要内容。对高校社团文化的管理一定不可轻视,而且秉承“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精神和理念,也完全有必要把它当作一门重要课题来进行探索与研究,为实现高校校园文化的丰富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时代性而不断努力。

一、首先,让我们分析很多高校社团文化发展的现状、特点与其所存在的相关负面问题。

总体来说,现阶段高校社团类型相对繁多,但大致可归纳为“思想政治类”、“学术研究类”、“文化艺术类”、“体育健身类”、“爱心服务类”、“商业经营类”等六大种类型,且呈现出了自主性、创新性、开放性、导向性、娱乐性等一系列特点。这些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广大同学提供并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全面开发、认识社会、展现自我、提升素养、体悟生活、强健人格的良好机会和广阔平台,同时也在学校和社会之间开通、修筑了一座衔接沟通、互利共赢的重要渠道和桥梁。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位文化人,特别是作为一个社团活动的指导与管理老师所不容忽略的。为此,笔者走访、了解省内众多高校,就出现的问题做了一个小结,具体如下:

1.社团活动的规模、质量和档次总体不高。大多活动只局限在协会内部进行或者很少有除本社团以外的其他同学参加,且活动内容空泛,缺乏一定的实用性、创新性、前瞻性、教育性和启发性,也很难满足同学们对知识、对技能、对文化感知和思想启悟等方面的本质上的或者真正意义上的需求。

2.社团内部的制度、章程和条规不完善。一些社团甚至没有自己的制度、章程,没有自己的宗旨、目标和实施细则。因此便缺乏有效而高质量的管理,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造成了社团纪律松散、成员思想怠慢等不良现象。

3.社团管理人员以及内部骨干成员的纪律要求不严。部分社团干部不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与持之以恒的优秀作风,不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不能以身作则、以身试法,且常常出现朝令夕改、朝三暮四的情境。而作为社团,也往往成为了有名称无活动、有活动无影响的糟糕的现实局面。

4.社团成员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薄弱。许多成员没有真正融入到社团中来,起初的兴趣和爱好也因时间的过滤而锐减、消失,因此对社团举办的的各种活动参与和关注的程度不够,甚至到最后开始不闻不问、漠不关心。

5.社团与社团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据长期观察发现,个别社团属于“装在套子里”的社团,自己把自己封闭、包裹,很少与校内社团联系。从而导致了信息的无法流通、合作的无法开展、经验的无法共享、安排的无法统一,即所谓的“四无”。

6.社团物资紧张、经费不足。一些非常有创新和现实意义的社团活动因为物资的紧张,以及经费的不足而被取消,因此便造成了社团文化活动的相对减少、社团文化质量的相对走低,以及校园文化丛林的相对落寞。

二、针对以上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给予解决

这里笔者进行了反复思考,最后得出了以下几条解决的实际方法和措施,仅供参考。

1.加强社团管理,规范社团活动。做好社团活动的宏观规划、微观分析和具体指导。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社团所开展的活动,要聘请相关专家和老师来进行谨慎分析、悉心指导和严格把关。真正做到活动不流于形式,而更体现在内容和意义上。另外,加大社团活动的对外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张贴海报、悬挂横幅、书写标语、发送传单、报纸刊登、电台广播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

2.加大社团内部建设,特别是制度、章程和条规方面的建设,并增加相应的监督力度,彻底改变涣散不堪的局面,从而把社团成员有秩序、有目的、有成效地组织起来,使其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社团活动中来,投入到自身参与中来,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

3.定期组织社团管理人员和内部骨干成员的培训。培训的目的在于纠正不良的工作作风、增强其作为一个领导者、管理者和骨干成员所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并通过不同形式对其偏差行为进行考核、纠正和验收。另外,使其长久树立精品社团意识、优秀社团意识,从而为社团文化活动的开展、为校园文化实际的丰富与活跃添枝加叶。

4.增加对社团成员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的教育。对成员的兴趣爱好应时时给予点燃和保鲜。平实要格外注重对社团各成员的交往,做好思想沟通疏导工作,做好理解关心工作,做好敦促激励工作。在必要的情况下,可制定一些合理的奖惩办法用于实际工作中来。

5.为各社团负责人提供一个适合沟通、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同时对其进行正确而科学的引导,或者适当要求各社团间定期举行联谊活动,以加强各社团成员间的相互认识、相互学习,真正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6.每学期开展“优秀社团”、“精品社团”、“优秀会长”、“优秀会员”、“十大社团之星”等评比表彰、对优秀社团工作者和优秀社团干部进行宣传鼓励。

总之,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与管理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分析、不断总结、不断发现和不断创新的重大课题,所以要求我们必须时刻予以重视,并付出实际行动为高校社团文化的健康和谐发展贡献自己拥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董 兴: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研究探析[D].山东大学,2008

[2]李安英 樊习英:关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与教育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年03期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社团;作用;建设

高校社团是志趣相近的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和满足个人兴致爱好需求、自行组成的学生组织。适应教育发展及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学生活动,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是高校社团的基本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兴趣及所学专业自愿参加的各种社团活动,能较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管理的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高校社团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

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中社团可谓五花八门,有篮球协会、动漫社、摄影协会、伯牙艺术团、轮滑协会、青年志愿者、大学生创业实践协会、会计学会、ERP沙盘协会、等等,分别包含了专业型的、艺术型的、文体型的、还有志愿型的等其他类型社团。通过加入这些社团的学习与交流可以让学生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社交能力

学生社团是由有思想、爱好、志趣等相近的学生组成。在不同专业的社团中,可以接触不同的学生、与不同的人共同处事,增进了学生的社交范围;在社团的发展过程中,还要涉及场地、费用、人员等一系列问题,会逐渐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

(三)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

大学社团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有利于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增强社会责任感。责任心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获得成功最关键的、最重要的一种工作品质。作为社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作为社团干部不仅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而且要对自己行为产生的后果负责,是一种为社团踏踏实实的工作精神。这种既享受权利又承担一定的责任,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责任感。

二、社团的管理

大学社团的生命力怎么样,取决于社团的活动是否有创新性,是否有育人的意义,取决于社团的团队建设也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机制和管理。如果社团活动每次都只注重表面,虎头蛇尾,再加上社团自身管理不到位的话,最终只会昙花一现,社团的生命力是很难得以延续的。

(一)丰富活动的形势与内容

社团活动是社团的灵魂,所以一个高校社团想要长盛不衰的发展下去,那么社团开展的活动形式就要多样化,活动内容需要推陈出新且具有一定创新性。很多社团夭折的原因不是活动内容过于单一,就是形式过于老套。所以为了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的需求,又要吸引他们的眼球,就需要更创新的内容和更丰富的内容。根据自己社团的特色,内容上可以从单一的理论学习到讨论一些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或者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从形式上可以从知识竞赛到辩论赛或者以主题晚会的形式呈现,把学习和娱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去。比如讲座、参观、访问、创新制作、表演、社区服务、沙龙、演讲、竞赛等。

(二)加强管理社团骨干队伍建设

好的活动需要有能力的团队去运行。“铁打的银盘流水的兵”社团的骨干往往是一届一换,所以如果没有优秀的接班人来接管,社团的发展会受到抑制,甚至出现滑坡。所以在社团招新的时候,就有必要选拔一些储备干部,并对他们进行一些只对性的训练,比如撰写活动策划;参加社团内部以社会热点为题目的辩论会;举办社团主题晚会;拉赞助等等。让他们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都得到有效的提高,以便在换届时顺利地接管社团工作,让社团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三)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

首先明确社团属团委领导,并服从社联的管理。社团在团委的统一管理下,形成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并定时对社团进行总体的评价和反馈。此外,团委应该为社团提供足够的活动场所和活动经费,有了固定的活动阵地和经费来源,社团活动就能有序的开展下去。由于有些社团专业性很强,靠社联专派的老师对社团发展的前瞻性和活动的创新性难以把握,这样社团不能得到有效的引导和发展,所以要聘请一些即有专业背景的又有责任心的教师或专家,对社团进行指导和建设。通过他们专业优势帮助社团提炼特色,打造经典,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让社团的生命之花长久绽放。与此同时,高校应重点扶持一些举办比较成功的社团,并设立激励机制,对社团工作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应予以奖励。

三、结语

如今社团已经成为高校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学生实现自我、展现自我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塑造人格体系的平台。在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学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表明,加强社团的建设和管理对培养新世纪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陆士桢.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指南[M].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2,3.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第5篇

卢元镇先生认为体育社团具备民间性、非营利性、互益性和同类相聚性这四种性质。高校体育社团在秉承体育社团的一般特征时,更是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校内其它类型社团注重培养会员的社交、组织能力等,而体育社团在提高社员社交能力、运动能力的同时也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这是其他类型体育社团所不具备的特性。由于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开展具有一定安全隐患,且活动开展方式多种多样,所以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与其他类型的社团又有不同之处。现今高校体育社团蓬勃发展,然而体育社团活动的管理建设愈发满足不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其自身管理建设方面出现了滞后性,导致体育社团在高校中所具有的自身功能与价值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来。

2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的理论阐述

高校体育社团是一种基于学生自身需要而自发组织的一种非盈利性体育组织,其最终目的是以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来实现高校体育社团价值的最大化,因而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应围绕社团活动的开展而设定,以使社团所涉及的人、财、物等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所以,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应落实到实处,以社团会员为本,以社团可持续化发展为基本点,明确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五大方面的管理要求。其一,计划是指高校体育社团在秉承章程或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就实制定出社团发展总体规划和详实具体的分活动计划。其二,关于组织,个人认为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社团的组织结构,清晰并完善社团的职能部门,形成稳定合理的内部关系;二是社团的活动组织,主要表现为开展方式、次数、场地器材、社团会员及工作人员的安排等。其三“,指挥”在宏观的层面上讲是高校相关领导对于该校体育社团发展的整体把控及规划,充当一个掌舵人的角色;在微观的层面上讲是一个社团的直接负责人或社团干部,以自身能力及可调动的种种资源来对活动进行合理安排与分配。其四,“协调”是指在整个活动策划实施过程中,对于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统筹与调动,使得社团活动效果达到最优化。其五,社团的控制主要是指对于社团的管理监控,具体主要体现为经费保障、活动效果等多方面的调控。

3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缺乏“以会员为本”的理念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然后是安全需求。社团体育活动是一项具有潜在安全隐患的集体活动,由于学生自身锻炼方法不当等多方面原因而发生运动伤害的几率较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安全需求,安排指导教师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运动指导与帮助以保障学生的安全运动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调查显示,只有少数的学生社团有指导教师且经常指导,大部分的社团有指导教师但不经常指导。当会员在满足了自身的安全需求后,便会希望得到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学生依据自身需求与意愿进行社团活动的设计及组织实施,可以使得学生从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努力来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赞许,增强个人信心,进而达到在社团活动中自身价值的实现。然而据了解,社团活动的内容一般由体育教师或体育社团负责人来设定,由社团干部进行组织与实施,很少由学生自己依据自身意愿提出活动方案而组织活动,这就造成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起初参与社团活动积极性很高,然而随着对社团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对于社团活动的参与度与积极主动性却大打折扣。社团活动的主体是作为会员的学生,缺乏学生积极性、参与度低的活动是不能取得很好活动效果的,当然也达不到社团活动开展的意义。

3.2管理模式不明,职责不清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主要有以下两种管理模式:一是有学校团委负责,下设学生社团联合会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二是由学校团委及体育部门共同负责。体育社团不同于其他类社团,在体育场地、器材、技术、竞赛等方面,更需要体育部的指导、支持与协助。由团委及体育部共同负责的管理模式,容易因为两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协调不足而造成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的问题出现。管理模式的不完善,甚至于是缺乏管理,对于体育社团的发展方向及活动组织都易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高校体育社团的未来发展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统一的管理模式。

3.3忽视社团的反馈与监督制度的建设

判断一个社团活动开展的好坏的依据主要来源于会员对于所参加社团活动的反馈、社团干部对于社团自身建设的总结与反思及学校相关领导对于该社团的认识与考核。然而,很多高校体育社团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较多注重活动的前期准备,而较少涉及活动后期的意见反馈和监督机制所带来的激励作用;较多沉迷于自身发展、固步自封,而缺乏与其他社团的交流与共同成长。从学生层面上讲,只有少数社团设立专门的会员意见反馈与监督渠道,更鲜少有社团会真正依据会员的意见而结合社团实际情况进行自我改进与完善。从社团负责人的层面上讲,社团负责人较多注重自己在任期间的短期成绩,而较少考虑到社团的长远计划。社团负责人的换届缺乏思想上的沟通,新上任的负责人多数前任负责人制定的计划、目标和管理办法,造成社团发展和内部管理低层次的重复发展。从学校的层面上讲,很多高校没有制定专门的关于体育社团的监督和评比条例,使得社团在自身发展中没有活动依据及目标追求,忽视了评优、监督活动所能带来的社团之间的激励效应,各体育社团看不到其他同类社团的优缺点,无法相互学习与补足。

4建议

4.1注重激励机制、健全管理制度

学校相关部门应当制定体育社团评比标准,且依据这一标准,对校内各个体育社团进行评选,对于发展较好的社团给予一定的奖励等。注重激励机制,通过奖励等外在行为化为体育社团的内部动力。与此同时,完善社团相关的制度建设也是很有必要的,规范社团申请成立的程序、每个社团按照章程的活动实施及建立专门的会员反馈意见的渠道等。

4.2做好社团干部的培训,强化指导教师的认识

社团干部作为社团骨干人员及活动组织管理者,应当加强自身领导能力及管理能力,提高自身认识,做好交替工作,加强沟通与交流,批判地继承前任负责人的工作计划与要求,避免重复劳动和多走弯路。与此同时,应当注重强化指导教师的正确认识,明确指导教师在社团活动的任务及要求,增强教师责任感,同时合理安排社团活动指导的时间与次数,使得学生能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颇有收益。

4.3加强宣传力度,扩大活动范围

学校相关部门及社团负责人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便利条件和学生群体广、信息传播快的特性,注重宣传,深化学生对体育社团的认知,便于学生有目的且有针对性的选择自身想要参加的体育社团,降低社团选择的盲目性。与此同时,增加与校外社团的交流机会,邀请校外社团到本校交流技术经验,亦可组织社团成员到校外参加比赛、交流。校内活动与校际交流双管齐下,使得体育社团多为人所知所熟。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社团 管理模式 创新办法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157-01

前言

高校社团是大学校园里面常见的一种组织形式,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高校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组织,在繁荣大学校园文化、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大学生个人能力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团组织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1]。高校中的不同社团集聚了不同才艺的大学生群体,社团的建立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锻炼机会,同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社团的模式中还存在较多问题,例如,社团具有一定性质,社团缺乏自主性及老师和学校的有力支持,导致社团人员缺乏创造力,社团不够活跃,阻碍了高校社团的健康管理。

一、高校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管理机制

高校社团的组织者和建立者均为大学生,基于兴趣和爱好的统一,他们走到了一起成为团队,团队通过学校批准后成立。基于社团的成员均是大学生,因此对社团成员的约束性较小,大学生可以自由加入或退出社团,致使社团管理出现混乱散漫现象。社团的松散管理模式导致社团成员无法严格约束自己,只注重在兴趣爱好上的提高,造成高校社团无法步入正轨的现状。

2.建立过程困难大

社团活动场地的规划建设、社团成员的招聘及社团的运行经费等方面都是社团建立初期的必经之路,也考验了社团建立者的能力和创造力。首先,社团的成立需要一个适合的活动场地,同时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批准。但事实上由于学校认为社团方案不合理、社团规模较小等原因致使社团申请活动场地的过程一波三折,即使部分社团场地申请通过,也面临着招生的种种困难。

3.社团建设的风险性

高校社团的建立和发展都需经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变强的过程,社团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社团管理层和整体成员的努力和探索。社团成长发展的过程,必定会经历各种失败和风险,基于社团资源的稀缺,俄国社团资金得不到合理地使用,势必会造成资金的浪费和各种活动的失败,从而造成社团的失败[2]。

二、高校社团管理的创新措施

加拿大的幽默散文家斯蒂芬 利考克在其散文《我见之牛津》中写道:“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是大学生周围的生活及环境。所有大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均是靠他自己的智力活动,不是做被动的听讲者而学到的”。面对当今高校社团管理中呈现的严峻形势,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管理模式。

1.加强管理机制建设

第一,社团的管理可通过导师参与的方式完善社团管理机制。一般情况下,高校社团的管理者和组织者都是大学生,大学生对于社团的管理和经营是陌生的、缺乏经验的。如果社团管理有导师的参与,必能使社团的管理和发展有较大进步。第二,注重社团管理人员的选拔和考核。社团作为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团体方式,要想其稳定快速发展就需要一个优良的管理团队,好的领导才能带领好的队伍。社团管理的选拔可通过自荐或成员选举的方式进行,导师进行把关,选出优秀的、有责任心的社团管理员,从而带动社团的快速发展。

2.以科学发展观带动高校社团建设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引导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用科学的发展观引导高校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加强社团建设的专业性指导。社团由大学生建立,虽然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和社会经验,但其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仍然有限。提高社团的管理水平,首先要使社团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社团的管理和运行需要专业性的指导和带领。加强社团管理的专业指导途径主要有:导师指导的方式、聘请校外专业人员等。第二,开展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就是就业问题。如果社团的建设过程能够融入创新型教育,社团功能才能完美体现。社团可通过一系列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通过社团鼓励培养大学生创业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能够缓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压力,还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改变当前高校社团管理中的官僚现象

目前来看,我国多数高校社团管理中官僚现象明显。高校的社团官僚现象主要指高校社团受到学校及各方压力的影响,无法发挥其自身的功能,从而迫使社团发展社会化[3]。此种现象不仅违背了社团建立的中心思想,也抑制了社团成员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发挥,无法达到提高社团成员整体素质的目标。大学生作为有个性成员的代表,由于社团的抑制,使大学生出现参加社团的消极心理,自由散漫。因此社团的建立过程中,应避免思想对整个社团的影响,充分发挥社团成员的个性和优势,体现社团的良。

结语

高校社团的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充满挑战性的工作,其良性的发展需要社团管理者和整体社团人员的共同努力。学校和导师的参与能够使社团的管理机制更加完善。以科学发展观和创新性思想来引导高校社团的建设能够实现社团的持续健康发展,丰富大学生课外生活的同时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大学生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运东,刘桂宇.社会管理理念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3,09(07):102-105.

[2]王钰,于秀芬,周涌.高校社团管理模式的创新与科学发展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09(10):97-98.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社团;现状;企业化管理;运营模式

一、高校社团管理现状

1.从社团在高校面临的环境来看。目前,我国一般高校都有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社团。根据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在校学生参加过学生社团组织的各类活动,其中78%的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频率是每周1~2次[1]。由此可见社团活动已经深深融入了大学生的课外生活中。高校中的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是高校社团的管理机制却相对滞后很多,导致社团质量参差不齐。高校社团管理模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社团的全体组织作为学校社团联合会由学生会统一管理,这是全国大部分高校所采用的模式;另一种是社团单独成立自己的办公室或者是由学校社团联合会独立自治,与学生会没有任何联系。两者各有利弊,前者造成社团的能动性不足,又受学生会的制约,不利于社团自身的发展;后者虽然可以调动社团的积极性,但是没有正规的监管部门,往往造成社团管理混乱,且两种管理模式都不能向社团提供充足的资金。因此,社团有必要向社会汲取经验,学习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使社团更加规范化,正规化。

2.从社团内部自身发展来看,社团管理混乱、资金不足、账目不清、人员松懈制约了社团自身的发展,一大部分社团更是没有竞争意识、缺乏危机感,导致高校社团的质量普遍较低。

1)管理混乱,组织机构不健全

高校社团种类繁多,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团管理的需求,加上通常高校社团成立的的条件又相对较低,这就使管理工作更加困难了。目前的高校社团普遍存在两种情况:其一是社员活动红红火火,但是管理上特别是资金的使用和人员的任用上有很多纰漏;另一种就是名存实亡的社团,只是在学生会或学校社团联合会中注册在案,没有实质性的活动。这就犹如一个企业,要么根本没有能力生产,要么有生产力,管理又跟不上,结果最终导致企业破产。因此,社团的管理要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分工明确,规范制度。

2)资金不足,账目不清

据调查显示,有68.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社团经费的账目明细完全不清楚;在对造成社员对社团经费去向不明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有33.2%的受访者认为社团经费被社团管理人员据为己有,有52.0%的受访者则认为学校没有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给社员去了解这些经费的来龙去脉。而当问到高校社团是否应该收社费,一学期收多少社费较合理时,有高达52.9%的受访者认为不应该收社费[1]。从这些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高校社团的的资金来源比较少。除了从学校发放的一些固定经费和一些社团收取少许社费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经费来源。这使得社团的资金明显不足,限制了社团举办活动的规模和种类,而账目不清,甚至一些社团管理者中饱私囊,私吞社团经费,这给本来就资金运转不畅的社团无疑是雪上加霜。这就如同一个企业没有强大的资金流,就无法确保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而管理层的腐败更使企业寸步难行。

3)人员松懈,社员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薄弱

由于社团活动的随意性和无强求性,大部分社员不能确保每次活动都出席,这使社团人员流动很大,从而导致许多社员没有真正融入到社团中来,起初的兴趣和爱好也因时间的过滤而锐减、消失。因此社员对社团举办的的各种活动参与和关注的程度不够,甚至到后来漠不关心。

4)没有竞争意识,缺乏危机感

高校中社团与社团之间由于处于一种互不威胁的关系,所以大部分社团没有竞争意识、缺乏危机感,认为社团经营的好坏都与社团自身的存在没有关系,只是在注册社员的数目上有所区别。这样往往造成高校社团缺乏活力,社团自身不求发展,也没有与其他社团进行沟通交流,导致了信息的无法流通、合作的无法开展、经验的无法共享、安排的无法统一,缺乏稳定性。

二、高校社团企业化管理的内涵

高校社团是高等学校的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结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这些社团可以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2]。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3]。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社团和企业之间有很很多共同之处。两者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自主运作、独立核算和管理,通过提供服务来满足社员和顾客的需求。因此,社团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借鉴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从而来改善社团的管理现状。也就是说,我们把高校里的每一个社团看作每一个企业,把社团的活动看是企业的产品或是企业提供的服务,而社团的组织者们就是这个企业的员工和管理者。他们通过举办活动,承接演出等方式获取利润,并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和人力资源管理,从而使社团像企业一样便于经营和管理。

三、高校社团企业化管理的实施方案

1.社团内部结构

社团的内部结构需要经过部分的改动。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想:将社团作为一个完整的企业来看。每学年初,学校提供广大学生注册新社团的机会。社团至少5人以上,上交社团发展计划书,一经批准,社团就能得到300元的“本金”,除此以外校方将不再对社团的活动经费报销。此后,我们就可以把每个社团看做一个独立的企业了。在社团中的每个管理人员都可以与企业高层一一对应[4]。

社团结构如下图所示:

社长和副社长分别是企业的经理和副经理,下设财务部、市场部、人事部(依据自身社团人数和规模进行调整)。各个部门人员的选择可以结合学生自身专业,这样既有利于社团的管理,也发挥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侧面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程。

社长:主管财务部和人事部。负责掌管社团的发展方向和运营决策权。

副社长:主管市场部和后勤部。负责社团日常活动的管理和安排。

财务部:主要选择会计学学生、或有一定会计学知识的同学。需将每次活动的账目如实记录,学期末制作成会计报表上交。

市场部:不计专业,能者居之。主要负责洽谈校外企业、单位的赞助或承接项目,以及在校内开展活动。

人事部:主要选择人力资源系学生。负责每学年的招新、面试,以及社团人员管理。

每学年初,社团将进行招新活动。招新分为两个部分。一、针对有意愿加入社团管理层的学生。届时,社团人事部将对他们进行面试,择优录取,以此来填补应届毕业生离校后留下的职位空缺,也能为社团带来新鲜的血液,保持社团的长久活力。同时也能让同学们提前感受、熟悉求职的氛围。二、针对仅想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在今后的社团运营中将诠释消费者的角色(这将在后文中详细说明),社团可以来者不拒,并结合实际情况收取一部分社费。经调查显示虽然学校禁止收取社费,但依然有47.3%的同学认为可以接受社团收取一定社费。其中73.3%的学生认为5―10元比较合适[1]。

2.社团运营

为了社团的良性发展,规范的管理模式、稳定的经费来源都是至关重要的。

1)管理模式

参考企业管理方法,我们认为社团应当适当应用现代化管理模式。

首先,社团应当实行制度化管理。将社团的运营细则、奖惩方法等书面化,

形成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一切按章程行事,将管理量化。避免一些社团光凭社团成员的兴趣、热情在维持[3]。

其次,社团应当适当运用亲情化管理。学生大都因共同的情趣爱好相聚在同一个社团,寻找志同道合的知音。因此管理者应该在日常管理中发挥这一特色,在社团中营造和谐、温情的氛围,给社员家的感觉,以此增加社团核心凝聚力。

最后,社团应当引入品牌管理的理念,创造品牌效应,为社团谋求长期、稳定的影响和效益。

2)盈利模式

在以往的社团管理中,68.2%的学生对经费的来龙去脉知之甚少、漠不关心,因为它仅仅用作于社团集体活动,而在高校社团企业化管理中,盈利则作为社团的利润,其中一部分将作为工资直接发放给管理层,其余留作社团的固定资产。也就是说,利润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管理层的直接利益及社团的发展速度,稳定的经济收益是社团发展壮大的基础。

在校内,社团定期的活动依然对所有社员免费开放,除此之外,社团可根据自身特色开设教学课程或举办活动,收取低于市场价格的费用,以此盈利。课程与活动即是社团的产品或服务,而所有参与的学生则是消费者。市场部人员需要针对市场进行调研,结合市场营销策略开发适当的产品进行销售。在校外,社团可以自行与企业单位签订合同,承接项目、活动、商演等,以此盈利。

3.社团监管、奖惩制度

1)监管制度

由校社联作为第三方,监督管理社团的运作。接受学生投诉,及时反馈,依照条例调解社团与学生之间的矛盾,维护双方的合理权益;定期开设培训讲座,为社团管理人员提供学习相关管理知识的平台。如有社团资金流出现问题,校社联可根据社团以往的运营情况考虑与其签订合同,予以借款。如全校社团的管理十分完善,则校社联也可考虑对部分运营良好的社团的利润进行“收税”,将税款用作年度奖励的奖金,以此达到收支平衡。但介于实际操作监管困难,需要社团的高度自觉,校社联可根据全校情况实施。

2)奖励制度

每学年末,所有社团财务将社团一年的财务报表上交。由校社联组织,随机抽取10%的社团财务参与进行财务审核,并根据利润占总资产的比例进行排名。第二学年初,将审核的结果及排名公示,一周内接受学生的任何质疑。一周后,校社联召集所有社团代表人举行年度评比颁奖会,对排名前10%的社团进行奖励,给予相应的奖金。

3)惩罚制度

社团在校开办课程或活动时,如有欺诈学生的情况,或受到超过三次投诉属实,将取消参加年度评比的资格。根据年度报表,如社团连续三年亏损,则由校方公示宣告解散。

四、结论与建议

高校即是个小社会,高校社团企业化管理的模式模仿了职场的大环境,这将给校方和学生带来双赢的局面。对校方而言,可以减少在社团方面的财政和人力的支出。而对成为社团管理层学生而言,在社团中可以提前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提高自身专业水平;锻炼自己的管理及交际能力。最后,对所有学生而言,在社团的面试中可以提前感知职场的激烈竞争,提高学生对于就业的危机意识。由此可见,该项目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值得各高校推广。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李金明,刘尊旭,吴松.高校社团企业化运作模式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3]赵勇,徐云燕.高校社团文化管理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8).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第8篇

一、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社团管理机制落后

在我国高校内部,学生社团通常挂靠在相应的院系,直属于校团委管理,虽然学生社团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但是管理机制落后,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弹性,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审核日常活动程序方面,一般需要所挂靠院系团委书记、团联合会、校团委负责人等环节进行一次签字审批,从审批时间来说,整个审批过程通常花费一周的时间,漫长的审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团活动的时效性。第二,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学生作为学生社团的主体,学生社团工作理应由学生自己进行管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但是,高校有影响力的学生社团活动都是由学校团委指定。高校依然延续“保姆式”的管理,并且在多数情况下,学生社团扮演“使用机器”的角色,落后的管理机制打击了学生社团的积极性,同时影响学生社团作用的发挥。

(二)执行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存在偏差

今年来,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普遍建立了社团成立审批制度、考核制度、经费制度等学生社团管理制度。但是,在执行这些社团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完全没有遵照社团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导致执行规章制度出现偏差,例如,社团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按照新制度的规定,会员费用一般控制在二十元左右。但是,有些社团在制定会费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团会员的权益。根据学生社团财务制度的相关规定,学生社团经费的作用主要用于社团章程规定的活动,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私自侵占、私分、挪用社团经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社团经费私用的现象。

(三)学生社团运转不顺畅

在学生社团运转方面,当前许多高校普遍存在运转不顺畅的现象,主要表现为:首先社团内部意图传达不通畅,这种现象在规模较大的社团中尤为突出,由于人数众多,社团领导层的意图难以传递给社团成员,在这种情况下,难以统一全体社团成员的思想。其次在组织开展社团活动时,会遭遇各种外界的阻力,例如院系不重视,以及活动经费受限等。另外,一些高校由于有多个校区,与主校区相比,其他校区的学生社团运转难度更大。在社团建设方面,由于分校区都处于探索阶段,导致社团管理面临运行不规范、发展目标模糊等问题。

二、创新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学生社团管理制度

在高校学生社团中,社团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人员流动大,缺乏稳定性等,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求学生社团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自身建设。学生社团需要综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应自身需求的规章制度,同时制定实施本社团的章程,并要求社团成员严格遵守。为了确保学生社团活动的正规化、制度化,通常情况下,要求学生社团建立内部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参照学生会的制度流程,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并且保证工作机制覆盖外联部、文讯部等,明确各部的分工,各司其职,在一定程度上共同推进学生社团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优化学生社团管理机制

高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正确认识发展学生社团的重要性。在高校教育育人系统中,学生社团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协助高校组织开展一些德育教育工作。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改革的力度逐渐加大,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学生的自主意识、法律意识都在逐步提高。通过优化学生社团管理机制,强化学生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对此,高校各级党团组织等需要高度关注制约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各种因素,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作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培养成优秀的人才,同时促进学生社团的健康持续发展。对于高校来说,在优化学生社团管理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强化“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营造有利于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环境氛围;优化学生社团管理机制,帮助学生社团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强化自身的组织能力,激发学生社团的组织活力,推动学生社团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学生社团的内部管理

在学生社团内部管理方面,利用座谈会等形式,为社团成员创造交流的机会,增进社团成员之间的感情工作交流。另外,作为学生社团的社长、副社长等组织者来说,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不断淡化社团的概念,与社团其他成员加强沟通交流,以朋友的身份与社团其他成员和谐相处,平等交流,共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营造社团内部一片团结的景象。借助当前流行的微信、微博等工具,不断拓宽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途径,丰富交流内容,帮助学校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

三、结语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学生社团在高校中地位逐渐受到师生的认可和关注,在新形势下,发展学生社团是高校团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学生社团的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的,特别是优秀社团,更是经过几届大学生共同努力。在学校党团组织的领导下,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照顾下,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才能实现规范化、制度化,通过对高校学社团的管理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激发学生社团的作用,进而推动高校社团的健康持续发展。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学生社团;档案管理;重要性;问题;建议

学生社团是高校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大学生为了满足自身心理、情感、文化、生活和社会需要而自发筹备并经学校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具有一定目标和活动规范的组织,也是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平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非常重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团将担负起重要的育人功能。而大学生社团档案则是大学生社团成立、建设、活动、收获等发展历程的真实历史记载。加强对大学生社团档案的管理工作,不仅是完善了高校档案体系建设,也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到新时期高校育人平台的发展建设水平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高校学生社团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1.促进高校社会职能担当

高校主要通过培养和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大学生以履行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职能。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社团的发展水平、育人能力、建设成果等都直接反映了高校在履行这些社会职能过程中的教育引导能力和管理育人总体水平。作为社会发展的真实记录,大学生社团档案也自然折射了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人才培养能力和教育发展理念,是高校担当社会职能的客观反映,能够起到向社会宣传学校和促进学校发展的作用。

2.提升高校的管理能力

全面系统的大学生社团档案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社团的发展建设、指导理念、实践成果、育人成绩,是高校对大学生教育引导和对社团管理工作的直接反映,为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能力提升提供参考。高校学生社团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学校档案管理部门、社团管理部门和学生社团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做好分工,做到档案建立及时准确、信息更新完备迅速、档案管理安全稳妥,实现学生社团档案管理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是提升高校的综合管理能力的重要保证。

3.社团管理和发展的基础

高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决定着大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发挥,对社团的管理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每年大学生社团都会本着自身发展的需求在大学生中纳新,新生力量的加入往往为社团的发展带来重要的机遇,也是社团档案建设需要重点关注的阶段。社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大事记也都需要有详实的记载,以供日后参考和查阅。虽然对不同性质的学生社团有不同的管理模式,但是“百花齐放”是为了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因此,完善社团档案,就是为社团的管理和发展夯实基础。

4.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是一代特征明显的群体,他们有很强烈的表现欲望和自我展示能力,多才多艺,有朝气,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平台来实现自己的层次需求,以得到同学和老师们的肯定和赞赏。大学生社团就是这样的平台,学生在社团中的表现能够被社团档案所记载,这些原始、真实、珍贵的材料都是激发学生荣誉感和引导学生建立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社团档案的建设,能够使一个社团成员从参与者转变为主人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拓展空间,科学地做好大学生社团档案管理工作,更全面地发挥档案的教育价值,就能实现将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引导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二、高校学生社团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生社团档案管理意识和制度缺失

目前,尽管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意识很强,但是大多集中在与教学和学校发展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对学生档案的管理,除了学籍管理要求和校友会建设需要外,很少得到重视。而作为学生档案一部分的学生社团档案,更是存在管理意识不强、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往往采取一种粗放式的管理形式,很少在校级层面得到重视。管理意识缺乏导致社团档案材料收集、整理、分类、存档等环节脱钩、滞后,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同时,管理意识缺失也导致了管理制度建设滞后,很多高校没有关于大学生社团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也缺少档案建设管理工作标准,甚至是社团档案只是由学生管理的局面,导致管理混乱。

2.学生社团档案管理标准有待提高

档案管理需要有严格的标准和工作规范,但就目前情况看,高校学生社团档案管理标准还只是停留在很低的水平,在没有或是较低标准的指导下,很难完成档案管理工作,经常出现记录签章缺失、档案基本信息不全、存档材料材质尺寸不统一和不规范等问题。

3.学生社团档案整理方法简单陈旧

虽然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早就颁布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以促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提升,但是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社团档案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没有专业人员负责或是指导工作,未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甚至社团档案的收集整理方法还处于传统的模式。在当前档案建设和管理电子化、信息化的趋势下,在大学生对网络和计算机运用娴熟的情况下,大学生社团档案建设和管理仍然以纸质载体开展,严重束缚了大学生社团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和社团档案对高校育人功能的促进作用。

4.学生社团档案信息量少,形式单一

学生社团是高校培育合格大学生的重要平台,社团档案的育人功能不言而喻。所以,越是充实的档案内容、越是全面的记录,对社团育人功能的发挥越有指导价值。而现在,由于很多高校学生社团档案管理意识不强、标准不高,导致档案管理不到位,其所记载的材料内容过分单一和片面,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指导意义不大,其所记载的内容类似仓库物品账目,无法为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不断修订提供参考,更无法反映高校的社会职能担当。

三、加强高校学生社团档案管理的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档案意识

要强化学生社团档案管理的重要价值和教学应用意义,在学校层面统一思想认识,重视社团档案管理工作,使档案管理为人才培养服务。做好学生社团档案管理的宣传工作,扩大工作的影响力,使高校师生对学生社团档案管理有一个新的认识高度。除了统一认识、加强学校教职工档案意识建设之外,还要重视学生社团成员的档案意识培养,学生社团档案是否充实,与社团成员档案意识的强弱直接相关。加强学生档案意识培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新生报到、社团纳新等不同时间都可以开展培养教育工作,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相关课程,采用多种手段加强学生的社团档案管理意识。

2.完善管理体系,强化科学管理

全面、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在学生社团档案管理工作中,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类型社团的性质,建立特色鲜明、科学完善的社团档案管理体系。

(1)建立指导机构。

针对学生社团档案的特殊性,高校应在考虑其发展需求前提下,组织学生工作处、团委、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大学生素质教育相关机构共同组织建立学生社团档案建设指导机构,保障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并做好监督检查。相关部门要做好配合工作,保障学生社团档案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

(2)管理队伍建设。

大力加强学生社团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管理队伍,并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队伍中既要有专业档案管理人员,也要有了解学生社团运行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并且将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建立特色鲜明的社团档案。可从这几方面入手:第一,制定详细的工作职责和学习考核制度,定期加以培训。第二,做好管理队伍内部定期组织相互交流学习和业务培训,使每一名成员都是档案管理和社团建设的专家。第三,多与其他高校或档案管理机构联系,进行学习交流,借鉴科学的管理观念,提升管理能力。

(3)完善规则制度。

在充分考虑社团档案育人功能和学生成长特点基础上,结合档案管理相关规定,制定完善的、科学操作性强的工作规章制度,使社团档案管理工作迅速规范化。用规则制度促进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提升,用规章制度规范存档材料的管理工作。

3.立足标准建设,丰富管理内涵

加强学生社团档案管理标准建设是做好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档案管理专业要求和学生社团实际特点探索出合理的标准要求,以快速准确高质量完成档案管理工作。大学生社团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每一项活动的背后都是学生成长成熟、能力提升的体现。在档案管理中要从管理标准出发,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向相关部门收集档案材料。同时因为在校学习时间的限制,学生社团的成员流动性很大,这为社团档案管理带来了难度,在进行材料收集时,要在海量初选材料中,做到筛选全面而不遗漏,记录准确而不马虎。在制定社团档案管理计划时,要建立材料收集网络,做好宣传工作,及时归纳整理,按时上交档案保管部门。在档案的存储环节,要提倡使用光盘、U盘等大容量存储工具,既方便保存,又有助于提升社团档案信息化网络化建设。

4.拓展归档范围,重视服务功能

在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社团档案管理工作也要详实准确记录下社团在提升成员综合素质方面的工作和成长历程,通过学生社团活动、事件策划、日常管理等特点,补充、扩大、完善社团档案归档范围设计,使得学生社团档案能够真实反映出社团的发展历程、不同社团的特色、社团成员的变化收获,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服务于学生社团的发展和社团成员的成长。在这一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几个方面的拓展归档材料。

(1)社团诚信档案。

社团的成员是高校学生,由于在校学习时间有限,社团成员也在不断变化。尽管不同时间成员不同,但是总体看,不同的社团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各自的风格。因此,作为大学生重要思想品质———诚信,理所应当被设置为社团档案的一部分,社团诚信档案由社团成员个人诚信档案综合而成,反映学生社团的品行和信用,也是社团育人能力的重要标志。

(2)社团创新档案。

在提倡创新的时代主题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社团是锻炼大学生能力的舞台,更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在拓展学生社团档案归档范围时,要通过设置大学生社团创新档案,记录社团发展过程中所有的创新做法和新思维、新模式。

(3)社团人际关系档案。

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影响和决定着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是决定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设立社团人际关系档案,就是为了在真实记录社团发展过程中一些事件的同时,记录学生的群体特点,为社团内各种事务的顺利解决提供参考,为高校研究开展不同年龄段大学生的教育提供支持。

5.利用社团活动,探索综合管理方向

大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是通过社团活动来实现的,社团档案所记载的内容也都与社团活动密切相关,在社团档案管理中要充分立足社团的本质特征,积极探索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学生社团是由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的活动或是多个社团的联合展演就是这些兴趣爱好展示出来的时候,因此,对社团活动的记载也就是对社团不同成员的记录,以活动作为存档单元,能够看清社团内人际关系、成员个人能力等特质。各个学生社团也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并采用评比、考核的形式优胜劣汰,促进社团健康发展。在各种评比中,考核内容往往能够真实地了解到社团的理念、团队凝聚力等。

参考文献:

刘岗.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3):41-44.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第10篇

Abstract:The college student association is a mass organization which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organize spontaneously,it is a effective way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tudy style and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This text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ollege

student association to make the association play a more active role.

关键词:学生社团;管理;高校

Key words:student association;administration;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1-0111-01

0引言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众性组织,是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政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特别是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1高校学生社团的定义

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学生社团定义为:“学生社团是本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也可以理解为:学生社团是经学校批准注册的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在校学生,按照一定的组织程序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开展各项有益的社团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学生团体。

2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

2.1 高校学生社团已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随着学分制的实行和社团对大学生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大,班级概念逐渐淡化,而越来越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可的学生社团,以其活动灵活、寓教于乐的特点,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际性。

2.2 高校学生社团是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

学生社团的种类多样,涉及文学艺术、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体育健身、社会科学等各个方面,且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它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形成高校民主的思想环境、浓郁的学术氛围、健康的文化信息、蓬勃的创造精神。

2.3 高校学生社团是构建大学生人格体系的主要途径。

学生社团打破了专业、班级、年级的界限,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感情、合作分工,并且在发展社团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知己好友,丰富了感情生活、扩大了社交范围;同时在处理社团事务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自身的管理、领导、社交等方面的能力。可见,高校学生社团为构建大学生人格体系提供了有效平台,是构建大学生人格体系的重要途径。

3高校社团发展的对策

3.1 发挥社联作用,整合社团优势。

社团联合会是校级学生社团在平等的基础上组成的联合体,由校团委领导,作为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载体。社团联合会通过为学生社团筑建各种平台,加强交流互动,增进社团间的友谊,指导开展大型的社团活动,做到社团工作整体规划、各级联动、分步推进。广泛吸纳学校与社会资源,科学地统筹资源,有效地利用资源,大力促进学生社团的发展,使高校学生社团更具生命力。

3.2 健全社团制度,规范社团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社团组织健康、持续有力地发展,在健全和完善组织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应制定相应的神团管理办法及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一套较完善的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和建设的管理体系。理顺各方面关系,整合多方面资源,明确日常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学生社团成立的条件、登记注册程序、开展工作和活动的要求、考核评定的办法等,使社团管理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3.3 引入品牌意识,打造特色社团。

社团的特色是其生命力和品质的集中表现。社团品牌化建设即利用社团自身的优势,创造性地举办适合大学生发展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活动,将这些活动持续下来,树立活动的品牌效应,并通过这些活动扩大社团的影响力。品牌活动要找准定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为重点,针对现代科技文化发展前沿的热点来开展品牌活动,真正做到继承和发扬社团精神,构建真正体现当代教育特色的社团。

3.4 依靠社会力量,促进社团社会化。

高校校内资源在一定的时期是有限的,而社会资源是无穷的,社团应立足校园,面向社会,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为自身发展寻求外部动力。学生社团社会化是学生通过实践,逐步认识社会的一个过程,也是社会对其施加影响的一个教育过程,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客观要求。学生通过广泛参与社团活动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用社会规范约束和校正自己的行为,同时,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从而满足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学生社团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它不仅是大学生课外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还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大熔炉。在这里,从政治到文化,从社会到人生,从理论到实践,其内容无所不包,社团会员学习知识、培养兴趣、展示特长,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等。我们应立足于社团自身优势,及时、动态、科学地调整社团发展机制,保证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朝发,徐志军.浅谈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2).

上一篇:节能优化设计范文 下一篇:市场监管法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