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教师履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4 14:17:25

高级教师履职总结

高级教师履职总结范文第1篇

一、政治思想及师德

自2000年4月履行小学高级教师职务以来,我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教育事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参加政治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服从组织的工作安排,与同事团结协作。遵纪守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始终恪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原则。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并做了大量的政治笔记与理论笔记。新的教育形式不允许我们在课堂上重复讲书,我们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注意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好校长。

二、教育教学能力

自履现职以来,我担任过普通老师、村校长、中心校区校长、中心学校校长,工作中我始终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不管在哪个岗位我都坚持上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1、课前准备:备好课。2、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3、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4、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5、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6、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一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7、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8、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自2003年9月担任永兴乡中心学校校长、乡长助理以来,我始终积极向各位教职工听取意见和建议,与各位领导团结协作,充分发挥中心学校统揽全局、协调各部门领导的核心作用,严格执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大胆推进教改,制订各种制度措施,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力争创一流质量,办出特色,最终使我中心学校的各项工作得以稳步提高,协调发展。

三、工作量和工作实绩

我热爱自己的事业,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工作的时间。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我的团结带领下,经过全体师生的携手努力,学生的巩固率明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突破,各方面的工作成效明显。2003年度担任永兴中心校区校长(现中心小学),通过年的精心管理,这一年小学毕业检测全乡平均分80.2分,从以往的全县第八、第九名跃到第四名,上升了四至五个名次,取得了永兴小学具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彻底改变了永兴永远是倒数第一的局面。2004名,其中有五名学生被永仁一中民族班录取,位居山区学校之首。中小学教学质量均有历史性突破。学校办学条件日益得以改善:白马河小学、灰坝小学、干树子小学、立溪冬小学、永兴完小、那软完小、永兴中学等各学校的条件都有不同程度的得到改善,危房都得到了排除。我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肯定:2004年3月我中心学校被州妇联评为“优秀家长学校”,2004年7月又被永仁县委评为“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单位”,同时,,中心小学荣获县教育局目标管理二等奖。我本人于2004年7月被中共永仁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2005年9月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为了使更多的教师受到激励,每年履职考核我都把该得的“优秀”让给一线的教师。履行小学高级教师近六年来,每年考核均为称职。

高级教师履职总结范文第2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

其次我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实验与课题研究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充实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几年来,我参与研究并获结题的课题有:部级课题《作文提前起步,分段大量读写》,省级课题《关于语文教学“双积累”“两结合”的研究》,地区级课题《读评写全程开放自主作文教学研究》。现在正参加着省级“诵读经典”和一个地区级的课题。为了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自身职业观,在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学习中,我总是学得很认真,如在参加河池地区中小学校长培训班学习期间,因为学习努力,成绩显著,成为74个人的班级中评出的5名优秀学员之一。

自履职小学高级教师以来,我始终不忘学习,经常钻研,善于思考,不断地丰富自己。为了总结教学经验,我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共有36篇获奖:其中7篇获部级一、二等奖,22篇获省级奖,7篇获地、市级奖。论文《利用字理识字,提高识字效率》发表在《河池教研》上。我不但自己写,还很注重指导学生写作,近年来共有25篇学生作文分别发表在《广西少年报》、《作文周报》、《河池日报》上,我也多次荣获各类征文比赛指导老师奖。

工作中,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与老师们团结协作,努力做学生喜欢、家长信任、学校放心的教师,因此,我被评为“宜州市十佳教师”1次,镇级“优秀教师”3次。

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自己完全能胜任小学高级教师八级岗位的工作。如果我竞聘成功,我将有创造性地履行好小学高级教师八级岗位职责:继续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服从学校工作安排。承担规定的教学任务,努力使教育教学实绩在同学科教师中处于领先水平,并指导一名下一级职务的青年教师。我还要勇于承担教研、教改任务,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保证聘用期内每年至少有一篇教学论文在《河池教育》上发表或获省级奖。如果竞聘不上,我会把今天作为我下一次冲击的起点!服从学校工作安排,坚定“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工作,快快乐乐生活”的人生信念!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高级教师履职总结范文第3篇

一、教育科研素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真金”

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是跟大学教授同等级别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有着较高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因职务同时又与工资报酬密切关联,被评聘为“正高”级别的教师自然有着耀眼的学术光环和受人尊崇的社会地位。而这耀眼光环和尊崇地位的背后,一定应该有一些能够真正体现其较高专业学术素养的东西。如果正高级教师只是金玉其外,是难以让人信服的,“教授级教师”的称号也极易成为笑柄。一句话,正高级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含金量”,而教育科研素养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真金”。

许多教师都知道,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近50年来世界各国的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建议》共有146条,其中第76条指出:“当局和教师都应认识到教师通过组织或其他方式参加改进教育活动质量的工作、教育研究以及开发和推广经过改良的新方法等活动的重要性。”这份《建议》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各国政府间特别会议上通过的,说明与会各国(至少是其中大多数国家)都认为参与教育研究、开发教育新成果,对教师履职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有关教育法规和教师专业标准中,对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也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第九条规定:为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这里的“科学研究”理所当然地包括对教育科学的研究。为“鼓励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1994年3月14日国务院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均可以申请教学成果奖;获得教学成果奖,应当记入本人考绩档案,作为评定职称、晋级增薪的一项重要依据。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把“研究学生和幼儿”作为基本理念的重要内容,并在“专业能力”维度“反思与发展”领域明确要求教师“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这些法律规定和标准要求,显然是把教育科研能力当作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内涵,并在国家法规层面给予认同和肯定。

上述国际组织或国家机构,之所以都把教育科研能力作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并予以高度重视,是因为教师的工作对象――受教育者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教育媒介也在不断更新,这就使得教师工作极具复杂性和创造性。作为教师,唯有研究和创新才能适应这种变化。应该说,这一切都是教育规律使然。

二、教育科研素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导航灯”

有这样一句话: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不是他所处的位置,而是他所朝的方向。可见人生目标对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作用。教育科研素养之于教师的专业成长,犹如教师职业生涯中的路标和航灯,指引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

许多人都知道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着“磨道式循环”和“螺旋式上升”两种形式。“磨道式循环”是一条形式上前进实质上停滞的发展道路,主要是教师满足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日复一日,在一种机械重复的轨道上“转圈”。而“螺旋式上升”则是一条教师实现充分发展的道路,沿着这条路,教师虚心学习,兼收并蓄,不断反思和创新,最终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专家。

江苏省一位骨干教师在总结自己的从教经历时写道:“10年左右的时间,我觉得自己跌打滚爬,没少花时间,没少流汗水,但专业水平没有多大提高。后来我才明白:一个教师只教不研,寸步难行。”这位教师的成长最初得益于教学中心组的指导教师要求每个成员每学期必须写好一篇教学论文。在“尝到教科研的甜头后”,他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越研越缺,只得再学。他说:“随着课题的展开和研究的深入,自己总有这样的一种感受,研究越深入,越要把它做好,就越会觉得自己的知识太少、理论水平太低,于是只能边研究、边学习。”就这样,他走出了一条“实践―研究―学习―提高”的专业成长之路。

其实,关于用教育科研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做过十分精辟而生动的论述。他说:“如果你想让教师劳动能给教师一些兴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国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以教育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也有具体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在提到“大力培养造就中小学名教师和名校长”时要求:建立中小学名教师和名校长每五年享受半年“学术休假”制度,进行高级研修。其中的“研修”,就是教育教学研究与教育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有效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这也足见我国政府对教师通过参与教育科研提升专业素养的肯定和重视。

三、教育科研能力作为教师晋职的条件已被广泛认可和采用

由于认识到教育科研能力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各地人力资源管理和教育行政部门都将教育科研能力作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

2012年修订试行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对各级别教师的教科研工作均有明确和具体的要求。其中,对高级教师的要求是:具有指导与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在素质教育创新实践中取得比较突出的成绩。任现职以来,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市级以上教育教学类公开刊物上发表本学科研究论文3篇,或符合要求的论文获得奖励,正式出版过与本学科教育教学相关的专著或译著,参加编写教材,主持市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立项的教科研项目,并通过成果鉴定或获得市级以上教科研成果奖。对正高级教师的要求是:具有主持和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教育思想、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并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任现职以来,在省级以上刊物上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有创见的本专业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学术论文5篇以上,其中至少有2篇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或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选的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正式出版过学术著作,或参编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科书、教学参考用书;主持或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参加过省级以上教研科研课题1项以上,并通过成果鉴定或已结题;或获得过省级二等奖以上教研科研成果奖。

湖北省2012年修订后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对各级别教师的教科研工作能力和学术(科研)成果也都有明确要求。其中,要求一级教师“具有一定的组织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并承担一定的教学研究任务”;高级教师“具有指导与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果”;正高级教师“具有主持和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教育思想、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并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各级别教师均需发表一定数量的教育教学论文。

其他省、区、市对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要求也都大同小异,说明“教师应该具有教育科研能力”“高级教师应具有更高的教育科研素养”已成为广大教师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地方尽管把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作为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在具体的业绩条件中往往是“雾里看花”,本该“发表”的论文用“交流”替代,本该“具有主持和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用“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替代。某省制定的正高级教师任职资格评审条件中关于教育科研能力的要求竟是“积极参加各级教育学会、教研、科研部门组织的教研、科研活动”,而且还不是必备条件。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要求之“软”由此可见一斑。

高级教师履职总结范文第4篇

1、新教师任职学校向中心校提出符合任职资格的指导教师推荐人选;推荐人选可以是本校,也可以是外校的教师;

2、中心学对指导教师的推荐人选进行审核,并确定一名指导教师报市教师进修学校;

3、市教师进修学校颁发指导教师聘书。

二、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

1、师德:遵纪守法、为人师表;认真学习、乐于奉献;教学规范、不断创新。

2、学科:必须与新教师任教的主要学科相对应;

3、资历:小学高级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及以上职称;骨干教师(包括培养对象);市级及以上名师;市级及以上教坛宿将、教坛中坚、教坛新秀获得者;市级及以上教学大比武、课堂教学比赛获奖者;片小及以上学科教研组长、教导主任。

三、指导教师的任务

(一)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

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包括对新教师的学科教学实践、教育教学常规、班级管理工作等。

1、学科教学实践指导的主要内容有:教学计划的制订、课堂教学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实践、学科辅导、作业批改、学科评价的方法与方式以及学科课外活动等;

2、教育教学常规指导的主要内容有:学校教育教学常规、课堂教学组织、课堂教学常规、后进学生转化等;

3、班队管理工作指导的主要内容有:学校教育机制、班主任工作常规、班集体建设、班队活动组织与设计技能训练、家访与特殊学生的管理等。

(二)指导教师的具体任务

1、对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检查指导每学期不少于5次;

2、审核新教师的教学设计每学期不少于6次;

3、听、评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每学期不少于6节;

4、专题为新教师作示范教学的课每学期不少于4节;

5、指导新教师实践汇报课每学期不少于1次;

6、与新教师交流研讨每学期不少于10次;

7、指导新教师撰写2篇以上教育教学总结与教育教学反思;

8、指导班级管理工作每学期不少于4次(指导教师无法完成的可委托其他教师承担);

9、指导班队活动组织与设计技能每学期不少于2次(指导教师无法完成的可委托其他教师承担);

10、解答新教师在集中培训、校本培训中的疑难问题,并提供专业咨询。

四、指导教师的工作要求

指导教师履职期一般为一年。通过指导,应使所指导的新教师在学科教学实践、教育教学常规以及班级管理工作等方面达到学校规定的基本要求。为此,明确指导教师以下工作要求:

1、制定新教师的年度指导计划,报新教师任职学校;

2、参加中心学校召开的新教师指导教师工作会议;

3、落实新教师的各项指导活动;

4、关心与指导新教师的工作和生活;

5、经常与市教师进修学校的负责同志、培训处保持联系与沟通;

6、参与新教师的结业鉴定与考核工作;

7、指导新教师撰写教育教学总结与教育教学反思;

8、做好实践活动指导的建档工作;

9、加强自身建设,注意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

五、指导教师的政策保障

1、指导教师完成指导任务的,由任职学校按实际情况给指导教师核计一定的工作量;并由市教师进修学校核发继续教育12学分。

2、任职学校年度考核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附加分;

3、指导教师在评优评先中享受优先;

高级教师履职总结范文第5篇

一、适用范围

1.承担义务教育的小学、中学适用本指导意见。

2.义务教育学校的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分别纳入相应岗位设置管理。

二、岗位类别设置

3.义务教育学校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4.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学校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岗位包括具有行政、党群等管理工作职责的岗位。

5.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义务教育工作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义务教育事业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根据义务教育的特点,义务教育学校的专业技术岗位分为教师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其中教师岗位是专业技术主体岗位。

教师岗位指具有教育教学工作职责和相应教师资格与教育教学能力水平要求的专业技术岗位;其他专业技术岗位主要包括学科实验、图书资料、财务会计、电化教育、卫生保健等具有教学辅助工作职责的专业技术岗位。

6.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义务教育学校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义务教育学校工勤技能岗位根据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科研和日常运行等需要设置。

义务教育学校可实现社会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

7.根据义务教育学校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以下简称三类岗位)总量的结构比例。

义务教育学校岗位总量应按照中小学编制标准,原则上以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量确定。岗位设置要优先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严格控制非教学岗位。对寄宿制学校可适当增加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普通初中教师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一般不低于85%,管理岗位、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一般不超过15%。普通小学教师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一般不低于90%,管理岗位、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一般不超过10%。

三、岗位等级设置

8.义务教育学校岗位设置实行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

(一)管理岗位等级设置

9.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岗位一般设6个职员等级。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结构比例和各等级管理岗位的职员数量,根据义务教育学校的规格、规模和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

10.义务教育学校现行的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五至十级职员。

(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

11.全国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专业技术高级岗位分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其中十三级是员级岗位。

12.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中小学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的实施办法之前,暂按现行的教师职务制度实施岗位设置和聘任工作。

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学校中学教师岗位共划分为9个等级。其中高级岗位分3个等级,分别对应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五级、六级、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分别对应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八级、九级、十级;初级岗位分3个等级,分别对应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十一级、十二级、十三级。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系列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义务教育学校小学教师岗位暂按6个等级划分。现行小学高级教师职务对应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八级、九级、十级;小学一级教师职务对应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十一级、十二级;小学二级、三级教师职务对应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十三级。小学中评聘了中学高级教师职务的,按现行规定对应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五级、六级、七级。

13.根据全国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总体控制目标的要求,按照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高级、中级、初级结构比例现状,结合义务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合理确定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农村地区学校教师高级、中级岗位结构比例,应与本地城镇同类学校大体平衡。

教师高级岗位五至七级之间的结构比例为2:4:4,中级岗位八到十级之间的结构比例为3:4:3,初级岗位十一级、十二级之间的比例为5:5。

对于乡镇以下规模小、人员少的义务教育学校(或教学点),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的结构比例可以学区为基础实行集中调控、集中管理。具体办法由省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研究制定。

高级、中级教师岗位的设置要兼顾不同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1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在总结义务教育学校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优化结构、合理配置的要求,制定本地区义务教育学校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结构比例控制的标准和办法。

15.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义务教育学校主管部门要严格控制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严格控制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总量,义务教育学校要严格执行核准的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

(三)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设置

16.义务教育学校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

17.义务教育学校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一至五级工勤技能岗位。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18.义务教育学校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25%左右,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5%左右。

义务教育学校工勤技能一级、二级岗位主要应在专业技术辅助岗位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职责等对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领域设置。

(四)特设岗位设置

19.义务教育学校中的特设岗位是根据义务教育学校特点和义务教育发展规律,为适应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等特殊需要,经批准设置的工作岗位,是义务教育学校中的非常设岗位。特设岗位的等级根据规定的程序确定。

20.特设岗位不受义务教育学校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在完成工作任务后,按照管理权限予以核销。

义务教育学校特设岗位的设置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程序报设区的市级以上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具体管理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21.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组织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按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四、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及岗位等级

22.义务教育学校中学教师岗位名称:中学高级教师岗位名称为中学高级教师一级岗位、中学高级教师二级岗位、中学高级教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学中级教师岗位名称为中学一级教师一级岗位、中学一级教师二级岗位、中学一级教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中学初级教师岗位名称为中学二级教师一级岗位、中学二级教师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级、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中学员级教师岗位名称为中学三级教师岗位,对应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义务教育学校小学教师岗位名称:小学高级教师一级岗位、小学高级教师二级岗位、小学高级教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小学一级教师一级岗位、小学一级教师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级、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小学二级教师、小学三级教师岗位对应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23.义务教育学校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和岗位等级设置参照相关行业办法和标准执行。

24.义务教育学校其他系列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原则上应低于教师岗位。

五、岗位基本条件

(一)各类岗位的基本条件

25.义务教育学校三类岗位的基本条件,主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确定。义务教育学校三类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1)遵守宪法和法律;

(2)具有良好的品行;

(3)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

(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二)管理岗位基本条件

26.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六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

27.各等级职员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1)五级职员岗位,须在六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

(2)六级职员岗位,须在七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3)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28.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义务教育学校在上述基本任职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以及本单位职员的具体条件。

(三)专业技术岗位基本条件

29.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

30.受聘教师岗位的人员应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符合国家关于相应教师职务的基本任职条件。同时,应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思想端正,关心爱护学生,善于学习,敬业爱岗,团结协作,严于律己。

31.义务教育学校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应包括国家规定的相关职业资格准入的条件。

3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义务教育学校在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基本条件基础上,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以及本单位的具体条件。

33.义务教育学校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条件,由主管部门和义务教育学校按照《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专业技术水平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

(四)工勤技能岗位基本条件

34.工勤技能岗位基本任职条件:

(1)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等级考评;

(2)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考核;

(3)学徒(培训生)学习期满和工人见习、试用期满,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后,可确定为工勤技能技术工五级岗位。

(五)义务教育学校校长

35.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受聘校长岗位的人员应符合国家规定的管理岗位基本条件,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修养;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团结同志,作风民主;具有中级(含)以上教师职务任职经历;一般应从事教育教学工作5年以上;身心健康。

六、岗位设置的审核

36.义务教育学校岗位设置实行核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管理权限进行审核。

37.义务教育学校的岗位设置方案包括岗位总量、结构比例以及最高等级限额等事项。

38.义务教育学校岗位设置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

(1)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填写岗位设置审核表;

(2)按程序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3)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4)广泛听取教职工对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意见;

(5)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由学校负责人员集体讨论通过;

(6)组织实施。

39.县(县级市、区)所属各学校岗位设置方案经县(县级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并报县(县级市、区)级人事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地区或设区的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高等学校附属普通初中、小学的岗位设置的程序,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和人事管理权限,参照上述办法执行。

40.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岗位设置方案可按照第39条的权限申请变更:

(1)义务教育学校出现分立、合并,须对本单位的岗位进行重新设置的;

(2)根据上级或同级机构编制部门的正式文件,增减机构编制的;

(3)按照业务发展和实际情况,为完成工作任务确需变更岗位设置的。

41.经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作为聘用人员、确定岗位等级、调整岗位以及核定工资的依据。

七、岗位聘用

42.义务教育学校在核定的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内,按照学校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根据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的原则,自主进行岗位聘用工作。专业技术岗位人员聘用工作,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政策规定执行,逐步建立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的用人制度。教师高级岗位聘用,应向优秀班主任和其他优秀教师倾斜。

43.义务教育学校聘用人员,应在岗位有空缺的条件下,按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有关规定择优聘用。

44.义务教育学校应分别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在核定的结构比例内聘用人员,聘用条件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

45.义务教育学校要完善聘用办法、规范聘用程序、健全聘用组织及监督机制,确保岗位聘用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进行。学校要成立聘用组织,负责岗位聘用的有关工作。

46.义务教育学校与受聘人员应当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受聘岗位职责要求、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待遇、岗位纪律、聘用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的条件以及聘用合同期限等方面的内容。聘用合同期限内调整岗位的,应当对聘用合同的相关内容作出相应变更。聘用合同期满前,义务教育学校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和受聘人员的履职情况认真考核,及时作出续聘、岗位调整等决定。

47.根据义务教育学校工作的特点,在教育教学管理岗位上的人员,原则上应直接从事部分教学工作,其他管理岗位人员及工勤人员应积极实行一岗多责,提高用人效益。

48.对于乡镇以下规模小、人员少,对岗位结构比例实行集中调控、集中管理的义务教育学校(或教学点),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人员集中聘用。

49.根据义务教育学校的特点,对义务教育学校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岗位急需且符合破格条件的教师,经上一级主管部门批准,可以根据有关规定破格聘用。

50.义务教育学校新参加工作人员见习、试用期满后,管理人员按照《实施意见》规定确定相应的岗位等级;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岗位条件要求确定岗位等级;工勤技能人员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后,可确定为工勤技能技术工五级岗位。

51.尚未实行聘用制度的义务教育学校,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人事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试行办法》、《实施意见》以及本指导意见的精神,抓紧进行岗位设置,实行聘用制度,组织岗位聘用。

已经实行聘用制度,签订聘用合同的义务教育学校,可以根据《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及本指导意见的要求,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对本单位现有人员确定不同等级的岗位,并变更聘用合同相应的内容。

52.义务教育学校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岗位结构比例不得突破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结构比例的,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尚未达到核准的结构比例的,要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根据义务教育事业发展要求和人员队伍状况等情况逐年逐步到位。

53.各地应按照义务教育学校所核定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最高等级聘用教师,满足教育教学和课程设置对各级各类岗位教师的基本需求。要坚决制止在有合格条件人选的情况下出现"有岗不聘"的现象。对学校按规定要求聘用的人员,经教育主管部门和人事行政部门审核后,应及时办理相应人事关系,兑现工资待遇,严禁产生新的代课人员。

54.地(市)以上教育督导机构要按照国家和当地义务教育学校岗位设置的指导标准,以及核定的岗位设置方案,依法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人员聘用及配置状况的督导检查。按照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城镇学校之间、城镇学校与农村地区同类学校之间的教师高级、中级岗位结构比例,应保持相对均衡,保证农村地区学校不低于城镇同类学校标准。

55.义务教育学校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使现有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

各地必须严格把握政策,不得违反规定突破现有的职务数额,不得突击聘用人员,不得突击聘用职务。要采取措施严格限制高等级岗位的设置。

八、组织实施

56.义务教育学校岗位设置工作事关义务教育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和人事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分工协作,加强领导。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意见,对各类岗位的任职条件、工作标准、职责任务等作出具体规定。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核定各义务教育学校的岗位设置方案,确保义务教育学校持续健康和均衡发展。

57.岗位设置工作是义务教育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学校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学校党政领导班子要坚持以人为本,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教职工的思想认识。要按照积极、稳妥的方针,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改革平稳有序进行,维护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58.各地在义务教育学校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坚持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对违反规定、打击报复、的,要追究相应责任。对不按《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义务教育学校,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不予确认岗位等级、不予兑现工资、不予核拨经费。情节严重的,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59.本指导意见由人事部、教育部负责解释。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70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国人部发〔*〕87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要求,为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岗位设置管理组织实施工作,结合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实际情况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适用范围

1.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适用本指导意见。

2.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分别纳入相应岗位设置管理。

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领导人员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岗位类别设置

3.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4.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学校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5.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工作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事业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的特点,其专业技术岗位分为教师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其中教师岗位是专业技术主体岗位。

教师岗位指具有教育教学、实习实训等工作职责和相应教师资格与相应能力水平要求的专业技术岗位;其他专业技术岗位主要包括学科实验、图书资料、财务会计、电化教育、卫生保健等具有教学辅助工作职责的专业技术岗位。

6.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可实现社会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

7.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以下简称三类岗位)总量的结构比例。

在确定岗位总量时,应根据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量、正式工作人员数量等因素综合确定,并根据学校事业发展,实行动态管理。岗位设置要优先满足教育教学、实习实训等工作的实际需要,严格控制非教学人员岗位。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教师岗位占学校岗位总量的比例一般不低于85%,其他岗位原则上不超过15%。幼儿园教师岗位占幼儿园岗位总量的比例一般不低于88%,其他岗位原则上不超过12%。

三、岗位等级设置

8.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岗位设置实行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学校各类岗位及结构比例的确定,要充分体现学校的性质和特色,特别是适应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紧缺专业建设和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管理岗位等级设置

9.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管理岗位一般设6个职员等级。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结构比例和各等级管理岗位的职员数量,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的规格、规模和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

10.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现行的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五至十级职员。

(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

11.全国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专业技术高级岗位分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的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的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其中十三级是员级岗位。

12.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专业技术岗位与相应教师职务序列相对应,设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共划分9个等级。其中高级岗位设3个等级,分别对应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五级、六级、七级;中级岗位设3个等级,分别对应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八级、九级、十级;初级岗位设3个等级,分别对应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十一级、十二级、十三级。

幼儿园教师岗位等级划分,参照普通小学岗位等级设置的规定执行。

13.根据全国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总体控制目标的要求,按照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职务结构比例现状,结合事业发展需要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合理确定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高级、中级岗位结构比例应与本地普通高中相协调。

教师高级岗位五至七级之间的结构比例为2:4:4,中级岗位八至十级之间的结构比例为3:4:3,初级岗位十一级、十二级之间的比例为5:5。

1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在总结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优化结构、合理配置的要求,制定学校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结构比例控制的标准和办法。

15.各级人事行政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主管部门要严格控制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严格控制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总量。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要严格执行核准的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

(三)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设置

16.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

17.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一至五级工勤技能岗位。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18.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25%左右,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5%左右。技能操作任务较重的中等职业学校工勤技能岗位一级、二级的比例可适当提高。

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工勤技能一级、二级岗位主要应在专业技术辅助岗位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职责等对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领域设置。

(四)特设岗位设置

19.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中的特设岗位是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特点和发展规律,为适应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等特殊需要,经批准设置的工作岗位,是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中的非常设岗位。特设岗位的等级根据规定的程序确定。

中等职业学校可设置一定比例的特设岗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办学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

20.特设岗位不受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在完成工作任务后,按照管理权限予以核销。

四、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及岗位等级

21.中等职业学校高级教师岗位名称为高级讲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下同)一级岗位、高级讲师二级岗位、高级讲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教师岗位名称为讲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下同)一级岗位、讲师二级岗位、讲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教师岗位名称为助理讲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下同)一级岗位、助理讲师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级、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员级教师岗位名称为教员(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对应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普通高中高级教师岗位名称为中学高级教师一级岗位、中学高级教师二级岗位、中学高级教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教师岗位名称为中学一级教师一级岗位、中学一级教师二级岗位、中学一级教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教师岗位名称为中学二级教师一级岗位、中学二级教师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级、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员级教师岗位名称为中学三级教师岗位,对应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幼儿园使用小学教师岗位名称。小学高级教师一级岗位、小学高级教师二级岗位、小学高级教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小学一级教师一级岗位、小学一级教师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级、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小学二级教师、小学三级教师岗位,对应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22.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和岗位等级设置参照相关行业办法和标准执行。

23.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其他系列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原则上应低于教师岗位。

五、岗位基本条件

(一)各类岗位的基本条件

24.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三类岗位的基本条件,主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确定。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三类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1)遵守宪法和法律;

(2)具有良好的品行;

(3)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

(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二)管理岗位基本条件

25.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六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

26.各等级职员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1)五级职员岗位,须在六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

(2)六级职员岗位,须在七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3)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27.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主管部门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在上述基本任职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以及本单位职员的具体条件。

(三)专业技术岗位基本条件

28.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

29.受聘教师岗位的人员,应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符合国家关于相应教师职务的基本任职条件。同时,应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思想端正,关心爱护学生,善于学习,敬业爱岗,团结协作,严于律己。其中,受聘至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岗位的人员,应具备相关实践操作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

30.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应包括国家规定的相关职业资格准入的条件。

3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主管部门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在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基本条件基础上,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以及本单位的具体条件。

32.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条件,由主管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按照《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专业技术水平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

(四)工勤技能岗位基本条件

33.工勤技能岗位基本任职条件:

(1)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等级考评;

(2)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考核;

(3)学徒(培训生)学习期满和工人见习、试用期满,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后,可确定为工勤技能技术工五级岗位。

(五)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校(园)长

34.校(园)长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聘任。受聘校(园)长岗位的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修养;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改革创新精神;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岗位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应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具有团结协作精神,作风民主;具有中级(含)以上教师职务任职经历;一般应从事教育教学工作5年以上;身心健康。

六、岗位设置的审核

35.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岗位设置实行核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管理权限进行审核。

36.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岗位设置方案包括岗位总量、结构比例以及最高等级限额等事项。

37.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岗位设置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

(1)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填写岗位设置审核表;

(2)按程序报主管部门审核、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3)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4)广泛听取教职工对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意见;

(5)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由学校负责人员集体讨论通过;

(6)组织实施。

38.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政府所属学校的岗位设置方案经学校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39.县(县级市、区)所属学校岗位设置方案经县(县级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并报县(县级市、区)级人事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地区或设区的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40.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特设岗位的设置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程序报设区的市级以上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具体管理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4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岗位设置方案可按照第38条、第39条的权限申请变更:

(1)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出现分立、合并,须对本单位的岗位进行重新设置的;

(2)根据上级或同级机构编制部门的正式文件,增减机构编制的;

(3)按照业务发展和实际情况,为完成工作任务确需变更岗位设置的。

42.经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作为聘用人员、确定岗位等级、调整岗位以及核定工资的依据。

七、岗位聘用

43.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聘用人员,应在核定的岗位总量和岗位结构比例内,根据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的原则,在严格掌握聘用条件,完善考核评价办法的基础上,依照有关规定程序,由学校自主聘任到相应岗位。专业技术岗位人员聘用工作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政策规定执行,逐步建立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的用人制度。在教师高级岗位聘任中,应向优秀班主任和其他优秀教师倾斜。

44.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聘用人员,应在岗位有空缺的条件下,按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有关规定择优聘用。

45.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应分别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在核定的结构比例内聘用人员,聘用条件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

46.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要完善聘用办法、规范聘用程序、健全聘用组织及监督机制,确保岗位聘用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进行。学校要成立聘用组织,负责岗位聘用的有关工作。要采取措施严格限制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中的高等级岗位的设置。

47.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与受聘人员应当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受聘岗位职责要求、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待遇、岗位纪律、聘用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的条件以及聘用合同期限等方面的内容。聘用合同期限内调整岗位的,应当对聘用合同的相关内容作出相应变更。

48.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工作的特点,教育教学管理岗位上的人员原则上应直接从事部分教学工作,其他管理人员及工勤人员应积极实行一岗多责,提高用人效益。

49.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新参加工作人员见习、试用期满后,管理人员按照《实施意见》相关规定确定相应的岗位等级;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岗位条件要求确定岗位等级;工勤技能人员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后,可确定为工勤技能技术工五级岗位。

50.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工作的特点,对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岗位急需且符合破格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经上一级主管部门批准,可以根据有关规定破格聘用。

51.尚未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的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人事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试行办法》、《实施意见》以及本指导意见的精神,抓紧进行岗位设置,实行聘用制度,组织岗位聘用。

已经实行聘用制度,签订聘用合同的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可以根据《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及本指导意见的要求,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对本单位现有人员确定不同等级的岗位,并变更聘用合同相应的内容。聘用合同期满前,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和受聘人员的履职情况认真考核,及时作出续聘、岗位调整或解聘的决定。

52.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岗位结构比例不得突破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不得突击聘用人员,不得突击聘用职务。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使现有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结构比例的,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尚未达到核准的结构比例的,要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教育事业发展要求和人员队伍状况等情况逐年逐步到位。

53.各地应按照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以及幼儿园所核定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最高等级聘任教师,满足教育教学和课程设置对各级岗位教师的基本需求。要坚决制止在有合格条件人选的情况下出现"有岗不聘"的现象。对学校按规定要求聘用的人员,经教育主管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和人事行政部门审核后,应及时办理人事关系,兑现工资待遇。

54.地(市)以上教育督导机构要按照国家和当地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岗位设置的指导标准,以及核定的岗位设置方案,依法加强对上述学校人员聘用及配置状况的督导检查。

各地在实施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后,幼儿园教师参照小学教师职务管理办法执行。

八、组织实施

55.地方人事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分工协作,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好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的岗位设置工作。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意见,对各类岗位的任职条件、工作标准、职责任务等作出具体规定。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周密部署,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核定各学校的岗位设置方案,确保学校的人力资源供给和持续健康发展。

56.岗位设置工作是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学校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学校党政领导班子要坚持以人为本,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教职工的思想认识。要按照积极、稳妥的方针,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改革平稳有序进行,维护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57.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在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坚持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对违反规定、打击报复、的,要追究相应责任。对不按《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单位,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不予确认岗位等级、不予兑现工资、不予核拨经费。情节严重的,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高级教师履职总结范文第6篇

刘福颖,1993年7月参加工作,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北辰区东堤头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从2011年开始,我区启动了“边远农村校的三年帮扶行动计划”,举全区之力对边远农村学校进行帮扶改造,从而实现北辰教育的均衡发展。东堤头中学是北辰区的一所农村边远校,但近年来学校发展迅速,无论是教育教学成绩,还是教师发展工作,或是体、艺特色发展均走在全区前列。东中的发展可以说明:一所学校的发展不取决于生源、地域,而是取决于校长的办学思想及他领导下学校所实施的学校管理行为,这种行为能够造就师资、吸引生源、提高家长的思想认识,甚至改变教育教学环境。这种管理行为就是精细化管理,它帮助薄弱校走出困境。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它力求以最优的谋划、最佳的配置、最好的方法、最简的操作达到最大的效益。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把本职工作做到位,尽到职,对工作负责,对岗位负责。

一、精细化管理实施策略

1.打造“四个一”工作模式。

(1)强化一种精神,即“团结协作、奋力拼搏、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东中精神,这是我校的“魂”。我们将之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通过演讲比赛、业绩宣讲、舆论宣传、典型引领等多种形式强化东中精神在广大师生中乃至社会上的影响,并根据教育形势的发展与变化,不断赋予东中精神以新的内涵,凝聚人心、催人奋进。

(2)培育一种特色,即责任教育。为了让责任意识能够强化和传承,我们将“打造责任校园,培养负责任师生”作为我校的办学目标,建立起全员育人、首遇负责、德育导师等多种责任管理体制,并通过定岗定责、月督导问责、期末总结汇报等形式强化教师的责任行为,达到“人人管事、事事有人管”的目的。

(3)发挥一种作用,即党员模范作用。我校在党员与群众中开展了“四比三看”活动,即党员与群众比一比工作干劲、比一比工作责任心、比一比学习热情、比一比成长速度;看一看工作业绩、确立自己的追赶目标,看一看工作方法、提高自己履职尽责的能力,看一看学生与家长的评价、寻找自身发展的着力点。通过活动充分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4)提倡一种工作作风,即“三实、两心(新)、一杜绝”的工作作风。三实,即落实的意识、扎实的作风、踏实的状态,增强广大干部教师的执行力。两心(新),即用心工作、创新意识,让更多的教师成长为智慧型教师。我们坚决杜绝“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的工作方式,强化“工作可以不接,接了就是承诺”的工作方式,并实行干部教师问责制,树立干部教师的履行职责精神。

2.推行两项管理体制。

(1)走动式管理。这是世界上流行的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在东中推行已有十年了。校长每天行走在学校的每个角落、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好处有三:一是掌握了各岗位工作情况的“第一手”材料,明确问题、调整措施;二是及时发现教师工作中的闪光点,推出典型,树立楷模;三是领导敬业履责在前,引领教师行为上跟进。中层干部人人兼课,超负荷工作,而且清白做人、踏实做事。领导“干活在前、享受在后”精神,带动教师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引领学校的正气。

(2)团队管理机制。我校教师和许多农村学校教师一样,淳朴、情谊深厚,而个人的能力、素质并不出众,这就决定他们与城区教师相比“单兵作战”没有优势,而“团队作战”却不一定差。针对学校实际,我们推行横纵两条线的“棋格式”管理模式,横为年级组,纵为学科组,横纵交叉组成10个大团队,由10个大团队又分出备课组、班级组共30余个小团队。每个团队都有考评方案、管理措施,还要有目标、有计划。一个人处在多个团队中,接受团队的约束与管理。如,对年级组的管理我们从六个方面着手:一要有考评方案,学校根据年级组的实际情况,为每个年级组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案,包括年级目标、稳定指数、教师活动要求等,考核方案与绩效工资挂钩。二是年级组组长对组内工作负全责,学校每周要召开组长例会,总结上周工作,听取并布置下一周的工作。三是每月召开教师教学情况分析会和师生共同参与的年级会。四是对年级组工作除考核指标外,组内要关注四项工作:组里必须建立教师、学生的帮扶机制;要注重师生习惯的培养;要注重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要注意收集组内出现的感人事迹材料。五是用活动凝聚人心,学校每学期都要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一些活动,如拔河比赛、文艺展演等,凝聚人心,焕发斗志。六是每学期末组长要针对一个学期以来所做的工作,在全校展示,弘扬正气,鼓励先进。每一个小团队也要有细致的管理要求,将成绩、工作状态、工作方法等都纳入到考评范围,实行捆绑式考核,各组都将之认为是最高荣誉。每位教师都积极维护“团队荣誉”,积极为小组“业绩”努力工作。小组和小组之间“争、赶、超”,人人恪尽职守、踏实做事,展现了学校“和、合、何”的文化。

二、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反思

高级教师履职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特级教师 综合素质 量化考评 元评价

特级教师往往被视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荣誉,许多中小学教师都认同:“不想当特级教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特级教师成为许多中小学教师的毕生追求。

一、特级教师推荐综合素质量化考评的必要性

只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特级教师是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称号。评选特级教师,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校教师地位,增强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树立榜样,激发广大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特级教师推荐应该实行量化考评,通过制定相关指标和分值,定量评价、全面考核,凸显先进性和专业性,保证特级教师评选的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若要提高特级教师的社会公信度和广大教师的满意度,必须确保特级教师评审的质量,若评选出的特级教师不是特别优秀的教师,不是一流的教师,特级教师声望将降低,示范、引领作用将弱化,传递正能量的功能将减少。因此,如何科学推荐评选特级教师,确保评审公正,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主题。

二、特级教师推荐综合素质量化考评的探索

全国各地特级教师推荐评选办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下文以福建省X县为例。

1.2014年福建省特级教师推荐评选办法概述

特级教师的推荐评选,采取广泛发动、自下而上、差额推荐、集中评选的办法,共分四步。

第一步,申报。学校(小学指中心校以上)、单位根据特级教师的评选条件,组织教师申报。

第二步,提名。学校(单位)主管部门在全面考核申报人员的基础上,择优确定特级教师提名人选。

第三步,推荐。教育行政部门组建特级教师推荐委员会,通过教学答辩和专业技能测试等,对申报人员的教育教学能力、教科研水平和师德表现等进行集中考察,按照分配名额,评选确定推荐上报人选。

第四步,评审。省教育厅组建由教育教学专家、特级教师为主的省特级教师评审委员会,对推荐人选的师德表现、育人效果、教育教学业绩等进行综合评议,评选产生特级教师建议人选,报省政府批准确认。

其中,第二步是难点,在“较多”的优秀教师中,要择优确定“较少”特级教师提名人选,“较多”与“较少”的矛盾,使学校(单位)或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犯难。如某县有2个特级教师提名名额,“僧多粥少”,矛盾大,故领导决定放弃提名。某县教育局长发出感叹:申报的人多,提名名额少,提名者高兴,落选者(大多数)郁闷,最好不要评。

2.特级教师推荐评选突破难点的办法

X县从“师德表现、履职情况、育人效果、业务能力等”全面考核申报人员。历次考核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决定提名人选。二是主管部门的班子成员投票表决,票多者为提名人选。三是2014年特级教师推荐综合素质量化考评分×70%+主管部门的领导班子成员与特级教师代表评分(上限100,下限85)的平均分×30%。X县共有3个指标,分成三类,校长与教研员1名,城区教师1名,农村1名。各类最高分为提名人选。

分析上述三种办法,第一种、第二种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主观意愿较强。第三种努力做到评审以实力说话,通过量化来实现考核相对公平公正,最大限度地避免“打招呼”等不正之风的影响,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突破难点。但是,如何制定特级教师推荐综合素质量化考评表成了考核的关键。

3.“X县2014年特级教师推荐综合素质量化考评表”分析

X县2014年特级教师推荐综合素质量化考评表的“考评项目”包含了“福建省特级教师推荐审批表”的绝大部分项目。这份“量化考评表”不论是给当年的特级教师申报者自评,还是X县教育局职改办经办人或主管部门的领导评分,考核结果分数基本是一致的,可信度较高,但效度、区分度不高。

X县2014年特级教师提名人选申报者8人,分成3类。校长及教研员类4人,提名1人,未提名的3人都是名师,其中2人是省学科带头人,县级学科会长,另外1人是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专家组成员、福建教育学院兼职副教授,省级学科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名师;城区教师2人,提名1人,未提名的1人是福建师大兼职副教授。8人中5名是中学教师或校长或教研员,其中4人是名师,无1人提名。3名是小学、幼儿园教师或校长,全部是提名人选,提名人选中仅1人是名师,其他2人不是名师,也不是学科带头人。

X县2014年特级教师提名人选产生后,X县教师、特级教师评委及主管部门的领导深感特别优秀的教师未入围,可见这份“量化考评表”有效性低。

这份“量表”每个考评项目区分度如何呢?这就引出了项目评价的另一个指标:难度。过难或过易的项目都不能很好地区分不同水平的个体,因而当项目的难度为中等时,区分度最高。一份“量表”中如果都是中等难度的项目,就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对中等程度的人有最佳鉴别力,而对水平高和水平低的那部分人不能做很好的区分。测试的难度水平多高才合适,这取决于测试的目的、项目的形式和测试的性质。因特级教师是评选特别优秀的教师,评选比例严格限制在教师总人数的1‰~1.5‰之内,可谓千里挑一,故有些项目要增加难度、权重。如,这份“量表”第八项“教育教学情况”权重15%,上限是15分,下限是9分,组距为6;第十项“指导青年教师”权重15%,上限是15分,下限是3分,组距为12。因为目前教师普遍反映,难,指导青年教师获奖较易,所以可增加第八项权重,减少第十项权重。可以说这份“量表”鉴别力不理想,因制定时间紧,未经过专家审订,“量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综合所述,这份“量表”有三个特征:有较好的信度,效度不高,区分度不理想。

三、制定有效的特级教师推荐综合素质量化考评表的思考

1.有效自编量表的特征

一份有效的自编量表有三个特征:有较好的信度,高的效度,一定的区分度。

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稳定、一致程度,它既包括时间上的一致性,也包括内容和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定的功能或达到其测量目的的有效程度。

信度与效度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信度主要回答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问题;效度主要回答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和正确性问题。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信度不高,效度也不会高;信度高的,效度不一定高。不过,要有理想的效度,必须要有足够的信度。

区分度是指一道题能在多大程度上把不同水平的人区分开来,也即题目的鉴别力。区分度越高,越能把不同水平的受测者区分开来,该道题目被采用的价值也就越大。

2.关注元评价

元评价就是对评价本身的评价,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理论和价值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教育评价方案、教育评价组织实施过程和教育评价结果等进行分析,从而对教育评价本身做出价值判断,也就是对教育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现实性等进行评价[1]。其主要目的是检验评价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运用统计、访谈、问卷等方法来估计产生的偏差对评估结论的影响。部分学者将元评价看作是一种经验总结性质的工作,即在评价结束后,对此次评价方案设计、技术方法、实施程序、结论质量及其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做出全面的分析、评价,判断本次评价是否具备科学性、真实性、有效性和现实性,也为改进评价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

显然X县2014年特级教师推荐综合素质量化考评表出现了问题,有不足之处,但开始尝试制定特级教师推荐综合素质量化的评分标准,增加了评比的可操作性及透明度,有其积极的意义。为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元评价。

3.元评价的研究设计

(1)采用文献法完善“考评项目”

采用文献法,查看了《我国特级教师制度与特级教师研究》《湖北省荆门市特级教师评选量化考核评分标准》,反复阅读了《福建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2014年省特级教师评选工作的通知》(闽教人〔2014〕37号),发现要增加“参加何学术团体任何职务”、“社会兼职”考评项目。查看了“关于印发《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条件(试行)》《福建省幼儿教师水平评价标准条件(试行)》的通知”(闽教人〔2014〕20号)。特级教师有两个主要特点,即:先进性和专业性。从专业性的特点上看,评选高级教师条件之一:“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完成县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课题1项。长期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主持完成校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课题1项。专职从事教科研、电化教育、督导工作的人员主持并完成县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课题1项”。2014年省特级教师评选条件之一是:“现已聘任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长期在农村任教的特别优秀的小学、幼儿园教师可适当降低职称要求”。特级教师评选的要求应高于高级教师,故应增加“课题”考评专项。

(2)通过访谈法、头脑风暴法完善量化考评方案

访谈的区域包括福州、厦门、泉州、三明、南平;对象有教育局长、分管人事的副局长、教育工委纪检书记、人事组织股长和经办人;城区和农村的中小学校长、副校长、主任、教师;幼儿园园长、教师,特级教师;2014年特级教师提名人选和落选人选;教授、研究员,人数达36人。访谈的对象具有广泛性、代表性。首先把“X县2014年特级教师推荐综合素质量化考评表”通过邮件传送或书面递交的形式给访谈对象,然后通过电话或面谈的形式访谈。

其间还采用头脑风暴法,请10位特级教师或名师开专题会议,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完善量化考评方案,详见表1(见下页)。

(3)通过测验法完善量化标准

从X县人民政府授予的2012年名师、学科带头人中随机各抽取10人,其中抽取的10名教师,有3位是特级教师,用“特级教师推荐综合素质量化考评表”进行试测,其结果如表2。

结果是名师平均分高于学科带头人,经过t检验,差异非常显著。从“专业性”的角度上看,这份量表可信且有效。

4.研究特色

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头脑风暴法、测验法,重视元评价的研究设计,修订的“特级教师推荐综合素质量化考评表”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3个。这份修订表项目更加完整;更加重视特级教师的灵魂在于“特”,鼓励“准”特级教师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更加重视“准”特级教师的专业性,申报特级教师的长期性,有利于鼓励“准”特级教师终身从事教育事业;更加重视“准”特级教师过去和现在的关联。这份修订表更加重视项目的鉴别力,有一定的区分度,量表更加可信且有效。

参考文献

高级教师履职总结范文第8篇

龙xx,男,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人,1966年1月出生,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学历,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7月参加工作。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5级),任学校(区职业教育中心)党总支书记、校长(主任)职务,2008年任现职,2009年任现级,2016年区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2016年,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指导和帮助下,学校围绕"依法治校,规范管理,以昂扬的斗志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工作目标,各方面工作渐入状态、成效初显。现将一学年来个人的履职情况汇报如下。请全体教职工监督、上级组织审查。

一、严于律己,执行中央八项有关规定精神

1.勤于学习,思想和业务素质有所提升。一是认真参加学习培训。认真参加区委、政府,市、区教育局组织的培训学习、会议等,无迟到早退,并认真落实有关精神。二是带头和组织学习。认真组织和参与"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带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有关精神,带头和组织学习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三是勤于总结提高。亲自撰写各类计划、简报、、总结、心得体会、理论文章40余篇,撰写学校网站、微信平台文章200余条(篇)。《讲规矩——教育发展之必须》获区纪委、区委宣传部、组织部"学《条例》、《准则》"征文二等奖。

2. 严于律已,工作和领导作风优良。一是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按时上下班,从不迟到早退,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始终坚持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二是班子团结,不拉帮结派,有较强的民主意识。"三重一大"班子集体研究决定,敢于承担责任,坦率真诚,发现问题能及时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不遮遮掩掩,征得大家的赞同和支持。三是待人诚恳,善待师生。关心教职工生活,帮助师生解决困难。坚持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荡荡做事,扎扎实实工作,兢兢业业履行职责,努力为办好让师生、家长满意的教育而不懈努力。

3.严格执行中央八项有关规定和精神。一是"三公"经费支出方面。本单位无公车,本人没有公务出市变相旅游,无高消费、乱消费或以公济私情况。职务消费无超标现象,对招生、校企合作等工作所必须的工作严格控制人数和标准,按程序报销费用。二是人情消费和个人财产方面。本人未办任何酒席和家庭聚会,没有以任何形式借机敛财。今年满50岁,没有做生请客,也无收受礼金礼品情况。现有天然居住房1套(建筑面积95平方米、购置价9.025万元),大众轿车1部(购置价17.6万元)。三是家属子女方面。妻子在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工作,女儿在西华师范大学读研三,直系亲属中不存在与自己单位利益相关的工作岗位,也无在外兼职、经商办企业对等情况。

二、2016年主要事业目标完成情况

根据区教育局要求和2016年学校工作计划,确定了"五立足、五抓"工作要求和策略,确定8项主要工作目标。事业目标完成情况如下:

1.综合考核目标:【自贡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考核保三争二】学校连续4年进入前10名获得三等奖,今年有望实现二等奖目标;【年终督导考核保二争一】学校多年获得二等奖,今年期望获得一等奖的目标。

2.安全目标:【抓好学校食堂食品管理、宿舍管理工作,杜绝事故的发生;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保证全学年无重大责任安全事故发生。】食堂、小卖部及人员三证齐全,历次区药监局检查无安全问题。通过了12月16日教育局安全、综治专项督查。

3、教学目标:【新增2个专业;学生技能、学科抽考合格率80%以上】经过论证、申请,市教育局【2015】42号文件同意新增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美术绘画专业,2016年秋季开始招生;参加市技能竞赛获得团体奖3个,个人奖18个;市教育局12月14日公共课英语抽测平均分89.5、合格率53.4%,专业课PS抽测平均分74.9、合格率100%.

4、巩固率目标:【在籍生巩固率达98%以上。】2016年招收新生185人,目前无流失;二年级139人,转学1人,流失1人;三年级168人,转学转专业1人。合计在籍全日制学生505人,巩固率99.6%.

5、招生就业目标:【2016年计划招生300人,确保完成180人以上,力争在校学生达到500人;专业对口就业率70%以上,实现就业率达98%.】招生185人,完成区教育局确保任务的102.8%,办学规模达到505人;专业对口就业率76.37%,就业率达98.20%.

6、项目建设目标:【新建计算机室1个,完成三个微机室的配置;新建学生开水房、洗衣房并投入使用;绿化、美化校园,全面推进创文工作。】招标采购计算机23台6.8万元,补充新建微机室1个;新建洗衣房、开水房,购置设备5台等2.3万元;全年绿化美化、校园文化建设费用17.4万元。

7、培训目标:【争取派出专任教师20%参加省级以上培训,双师型教师较上一年增幅10%;扩大职业技能培训规模,完成职业培训100人次以上。】选派参加市级培训12人,省级培训6人,部级培训4人,共计参加市级以上22人;未完成职业培训指标。

8、宣传工作目标:【新建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完成30条以上信息上报。】年初着手申报,于4月29日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第一条信息,年末已160条。

三、党建工作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

1.""正常开展。按照大安区委组织部《关于严格党内组织生活的十项规定》(大委组通【2015】25号)、《关于建立党支部组织生活预警机制的通知》(大委组通【2015】86号)文件,学校建立党员工作台帐,严格组织生活。按照区教育局党委《关于开展"学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大教党发【2016】5号)文件精神,制定了《大安职业技术学校"两学一做"""学习计划》,确定每月22日为党员活动日,基本做到了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大会、每月召开一次支委会、每季度开展一次党课学习,讲党课2次。严格按标准收缴党费,党费收缴专项清理中,2008年至2016年学校党总支向上级党委缴纳党费共计17015.6元,无少交补交、无截留、挪用、贪污党费的现象。

2.按要求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十八届六中全会和市区党代会精神的学习辅导。根据区教育局党委《关于开展"学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大教党发【2016】5号)文件要求,制定了《关于开展"学党规党纪,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实施方案》,按3个总体要求、四项方法措施开展学习教育。专题简报4期,宣传橱窗2版,学习笔记15000余字,撰写心得体会文章2篇。

3.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工作。一是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二是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工作氛围。充分利用宣传阵地,如LED电子显示屏、张挂宣传标语、发放公开信、利用班级黑板报、班会、国旗下的讲话等形式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行动具体到位,认真做好教职工及家属、学生家长的社会评价宣传工作,同时强调接听调查电话的注意事项,3次印发《致全校教职工、学生及家长的党风廉政建设公开信》等相关宣传资料至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家长,引导教职工在接听调查中心(028)12340、10086来访电话时,耐心、客观、公正地参与社会评价。

4.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两个责任".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党组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学校制定了《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两个责任、一岗双责的实施方案》(大职党发【2016】04号),编辑了《党风廉洁建设文件、制度汇编》,3月28日支委扩大会、行政会进行廉洁集体谈话,防止违法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坚决禁止各种奢侈浪费行为,压缩招待费,没有以开会、考察、培训等名义变相旅游。学校一定范围的业务招待费用,实行报告制度。没有利用公款吃喝玩乐、高消费娱乐的行为。干部、教职工外出学习、教研、考察,在检查学习记录、笔记的同时,严格按学校报销规定执行。

四、重点工作履职履责、完成情况

1.组织管理运行情况。下面用6组数据来反映学校组织管理是有成效的。22个(制度管理):凡是工作,充分讨论,完善补充、规范相应的制度和管理文件。全年制定规范性文件22个。18篇(计划总结管理):工作要做,还要不断总结,是为了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目前学校及各处室已完成各类总结,共18个。28期(过程管理):工作留痕,每一项工作精心策划,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结果。反映全年工作的各类简报26期,2016年大事记1册,2016年年鉴1册。162人次(学生活动):文有文明风采大赛,武有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活动的重头戏。2016年全校学生在参加校、市级比赛,有162人次获得等级奖。90万元(工学结合):学以致用、校企合作、勤工助学,倡导"自助教育"模式,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自食其力,减轻家庭负担。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学生收入总计90万元以上。232条(正确导向):传播正能量,正确宣扬学校管理思想、工作效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学校官网校务公开、党务公开,反映工作情况的信息72条,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各类信息160条,共230条。及时真实、全方位的宣传了学校的整体工作运行情况。

2.创建"文明校园",助力自贡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全面高强度参与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全方位、大幅度提升了包括校园文化、环境卫生、内务管理、习惯养成在内的办学品味。一是形成创建机制。制定了《自贡市大安职业技术学校创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方案(2015—2017)》(大职发【2015】18号)、《关于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大职发【2016】13号)等方案6个。反映创文工作简报11期。二是保障创建经费。投入经费18.6万元,其中校舍修缮1.2万元,美化绿化、校园文化17.4万元,环境育人氛围更加浓厚。三是开展专项整治活动。重申、规范清洁卫生管理、检查、评比制度。组织志愿服务队,参加大安区马冲口街道将组织"环境卫生"、"城市牛皮癣"等专项整治行动。12月4日上午,在马冲口沙鱼坝社区、马冲口菜市场、马冲口车站等场所,开展"走出校园唱响创文"集中宣传日活动,学校干部师生30余人参加。制定了《关于创建文明城市"三项整治"的实施方案》,于11月17日召开行政会列出问题清单、逐一落实。四是将创建工作融入日常管理。坚持"四化管理模式",点名集合、内务管理、集体用餐、晚自习、礼仪礼貌等准军事化管理效果好,核心价值观、守则、公约以活动为载体,活动育人。

3.精准扶贫工作。一是重视政策宣传。根据大教党发﹝2016﹞4号文件精神,学校成立了大安职业技术学校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了国家扶贫助资助相关政策"建档立卡""雨露计划""贫困救济基金"等的宣传。二是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家庭"四免一金一补"政策。做到了过程公开,资金到位,兑现及时,手续齐全。通过了市教育局组织的第三方审计和区教育局财务第三方审计。三是开展了"千师进万户"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家庭走访活动。学校制定了《关于开展走进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家庭活动的实施方案》(大职发〔2016〕19号)和《结对帮扶走访登记表》,校级班子带头、安排干部教师结对走访,目前全部17名建档立卡学生进行了走访。学校汇总相关情况,通过资料、图片形成了《"千师进万户"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家庭走访纪实》。下一步学校将根据走访情况,确定特困、一般困难,分别予以适当物质或经济帮扶,不让学生因上学致贫,更不能因贫困而失学。

五、2017年工作设想

1.引入企业管理模式。职业教育有其特殊性,那就是和企业打交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等等。因此在学校管理控制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实践一些企业管理的思想,我认为,企业管理模式的引进,改变的不仅仅是工作流程,还有学校文化。尽管没有正式提出企业管理模式或者流行的6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但我在不断的试探大家的反映,以待时机成熟实施诸如6S 或者OETC战略管理模式(国内外现代化企业比较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O即目标化(object),E即高效化(effective),T即透明化(transparent),C即个性化(characteristic,每个人的工作都被细化、量化、公开)。

2.完成招生任务。千方百计完成招生任务300人和短期培训200人目标。

3.改善办学条件。争取实施运动场馆建设,进一步打造特色、个性校园文化,完善相关专业实训条件,促进学校办学水平升级。

4.加强队伍建设。多途径加强干部、教师培训。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育,引进或外聘3-5名专业急需的专业教师。

5.探索教学诊断和改革制度建设。着手"教学诊断与改革制度建设"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走出一条适合学校发展的专业特色明显、办学实力较强的职业学校。

高级教师履职总结范文第9篇

一、“应试教育”的顽疾

人们虽然都能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危害,对“应试教育”也深批猛敲,但“应试教育”的大旗仍然高高飘扬在中国大地的上空,指挥着人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各学校仍在高唱着“涛声依旧”的应试教育“红歌”。当下,分数成了衡量学校和教师声誉、地位、价值和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下,学校用成绩来评定教师和学生,片面地认为,只有在分数面前才能分出“高低”,只有在分数面前才能论出“英雄”。对于成绩优异的教师,学校不仅会给予丰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而且还把它作为“年终考核”的“证据”、“评先评优”的“资本”,而对于成绩不佳的教师则是“横眉冷对”,于是,教育就出现了一种怪象,人们在潜意识里认为,教育等于教学,教学等于考试,考试等于分数,分数等于前途。为了分数,领导们把教师往死里逼,那么教师就只能把学生往死里逼,结果导致学生丧失了童年,泯灭了兴趣,没有了快乐,厌恶了学习,教师也对这种机械、无聊的教学早已烦心透顶,不得不苦苦硬撑着,到头来是遍体鳞伤,身心疲惫,师生关系也走上对立甚至是敌对之路。

二、 “减负口号”的空喊

“减负”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题,也一直是教师们的期盼,有关部门也一再颁布红头文件,但效果如何呢?什么“五严”、“十禁”、“八要八不要”等等,最终都成了一纸令文,减负便不了了之。家长的期望、教育管理者的急功近利,教育官员的名声官职、教师们的绩效考核,使教育的发展方向从“减负”与“解压”的一个极端发展到了中午也要加一节自习课的另一个极端,“负”没减下来,“压”倒上去了。负担越减越重,压力越解越大,义务教育狂比竞赛,高中教育死熬时间。不仅学生受不了,教师也“负债累累”,家长也困于其中。即使是省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各种红头文件强行治理加压、增负行为,依然避免不了偷偷加压、增负的现象,不仅教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学生和教师的心灵扭曲也到了令人可怕的地步。“压”未减下来,“差”越来越大;“负”未减轻,“担”越来越重。“题海战”、“时间战”让教师们忙得“热火朝天”。从早到晚,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在满书本的找分数,教和学的全部乐趣完全被分数覆盖了,知识变成了分数的奴隶,所以现在的学校就是生产分数的大车间,学生是机器,教师是操作工。到头来,学生是未老先衰,教师也是“饱经沧桑”。

三、 “检查验收”的虚假

时下,不知何因,学校经常面临上级部门的种种评估验收、评比检查,可谓是,一周一大查,两天一小查。也许是学校申报了什么“部级科研课题”、“实验基地”、“先进学校”、“模范学校”等,评估验收也无可非议。但关键是教师们对一些评估验收的项目一无所知,对有些检查项目,学校平时根本就没落实,到检查时,领导们就让教师们做假造假。正常的备课、听课记录、作业批改记录、培优补差计划、教师全员培训材料、政治学习记录、业务学习记录、教师论坛、试卷分析、家访记录、教学计划、教师用学案、工作总结……已使教师们苦不堪言,来自非教学任务的做假造假更使教师们无可奈何,只有加班加点,闭门造车,有时,还得按照学校意旨,要求学生说假、做假,以此来“忽悠”检查团。对这样的“评估验收”,教师们既“累”,又“烦”,更“痛”。我们走进每一所学校,几乎都能看到学校的“荣誉室”,在那儿悬挂着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的奖状、奖牌、奖匾、奖旗、奖杯,似乎用这些“奖”来言说自己学校的“内涵发展”,来标榜自己学校的办学质量,来证明自己素质教育的“辉煌战绩”。然而,在这些让人目不暇接的“奖”中又有几个是真实的呢?领导们为了获得这些“奖”又做了些什么呢?对此,大家都会心照不宣,自有答案。伴随满墙满屋的奖项,必然是师生们身心遭受摧残,“悲喜交加”。学校的很多“荣誉”掩盖了学校生活中许多真实的内涵。

四、 “考试检测”的频繁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师“教”得如何和学生“学”得如何的重要手段,是督促学生总结学习收获、检查学生已有学习效果的一把尺子,当然,也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学生考试,无可厚非,从古到今,概莫能外。但凡事都应该有个“度”,否则,就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当今,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考试、测验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令师生手足无措,心生厌倦之感。有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有同步测试、单元测试;有课堂检测、阶段性考查;有月考、周考;有学校组织的抽考、上级组织的抽查考;有“五科联赛”、“智力竞赛”;还有各种形式的模拟考……真可谓三天一大考、两天一中考、每天一小考,不考不放心,不考不出效,认为“考试才是硬道理”。当下,从早到晚,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在忙于应付各种形式的考试、抽测、评估,都在“应试号”这艘战舰上疲劳地航行着,都钻进了考试的怪圈而不能自拔,教学秩序被打乱,教学情趣被泯灭。对于教师来说,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找题目、出试卷、改试卷、判分数、排名次上,教学的全部“乐趣”几乎被考试和分数所覆盖,搞得教师们焦头烂额,疲于应付;对于学生来说,整天忙于对付各种形式的考试、抽测,身心疲惫不堪,精神萎靡不振,早已失去了考试的新鲜感和积极性,甚至出现了“厌考”、“罢考”、“弃考”、“谈考色变”的现象。由考试给师生带来的压力越来越重,紧张、担心、不安、烦躁等不良情绪随之而生,厌教、厌学现象随之而起。过于频繁的考试成了伤害师生身心健康的一把“利剑”。

五、 “职称评定”的弊端

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职称评定可谓是一件大事,它关乎着教师的切身利益和职业地位、荣誉和威望,关乎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前途。职评,也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面对的一道沟坎,你绕不开它,也越不过它。然而,由于职评中存在着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标准,或者职评条件的门槛过高,如,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部级名师等更高层次的荣誉称号和职称对绝大部分教师来说几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中高级职称名额的限制、论资排辈潜规则、挂钩教学成绩、操作不公平合理等,都刺痛着教师们的心,使一些教师面对职称标准是“望而生叹”、“望而生畏”,甚至是干脆放弃,从而丧失了职评的积极性,无形中泯灭了工作的热情、激情和干劲,严重制约了他们的专业化发展。近几年来,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出现的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矛盾甚至是“冲突”也越来越严重,影响着良好人际关系的维系,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在师生及社会中也造成了较坏影响,给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带来了负面效应。

六、 “管理风险”的加大

教育离不开管理,管理面临着风险。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教育的发展尤其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教师们需要在安全、轻松、去风险化的氛围下管理班级,教育学生。但在目前,针对教师管理权限的相关法律制度并不健全和完善,执法力度不够,突出表现为学校和教师在学生管理中的权限不明确,学校和教师以及家长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责任分配不合理,学校、教师承担的责任过重,教师如履薄冰,“师道尊严”旁落。教师面对个别家长的“胡搅蛮缠”、个别学生的“辱骂呵斥”只能忍气吞声,说服教育,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误解甚至是不理解,常常有种“采得百花酿成蜜,为谁辛苦为谁忙”的失落感、压力感。有关部门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教育法律法规,明确教师的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责任范围,使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对学生的管理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权责明晰,从而使教师获得教育的安全感和社会的认可度。对教育事故要根据教育的自身规律和性质,坚持合法、公正原则,准确认定学生事故中学校、学生、教师应承担的责任,避免事故责任“一面倒”的倾向,在保护学生合法利益的同时加强对学校和教师合法权益的保障。

七、“社会期望”过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愈加激烈,社会对教育和教师寄予极度厚望,家长渴望孩子早日成功、成才;对学校和教师寄予过度要求,人们潜意识地尊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甚至是半点“失误”,这在某种意义上把教师职业神化了。教师稍有不妥,就会受到种种指责、抨击。如果个别教师出现了“不端”行为,教师队伍就会受到千夫所指。当人们潜意识里对教师道德层面上高期望值出现落差时,有些人就喜欢以偏概全,以点概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到局部就以为是见到了全局,把一个微小的事件放大到无限,以为自己站在真理的高度而不遗余力,使教师们威望下降,声誉不在,压力倍增。同时,在今天这样迅速变迁的社会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对于教师的要求过多过全,往往把教育中的问题与责任归咎于教师,这种对教师近乎苛刻的要求,与学校教育的“有限责任”产生严重的冲突,对教师这个职业赋予了沉重的压力和过重的责任,新教师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使他们感到困惑、紧张、焦虑、抑郁、孤独,身心何止是累,更多的是痛。

八、 “绩效考核”的偏差

我们深知,实行绩效考核,目的是为了贯彻“多劳多得”、“绩优酬高”的分配原则,充分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引导教师全面发展、提升素质,促进专业化发展具有导向、激励作用,有利于教育的良性发展。时下,几乎每所学校都对教师实行了绩效考核制度,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工资挂钩。但在应试教育浓厚的氛围下,领导们最青睐的还是“分数”,分数也成了衡量教师考核、地位和价值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分数决定着教师的“前途命运”,教师们不得不为了那干瘪的分数而苦苦拼命,“唯分是从”,在分数堆里苦苦挣扎。“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使教师面临的压力绝不亚于那些面临升学考试的学子们。

高级教师履职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县域师训 运行机制 构建

【作者简介】 娄亚文,浙江省宁海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中国陶研会、浙江省宁波市陶研会常务理事,高级教师,致力于中小幼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陶行知人格魅力及其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潘聪绒,浙江省宁海县教师进修学校党政办公室副主任,硕士研究生,中专讲师,致力于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11-0024-03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是当今教育培训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从县域在我国行政管理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它面临着更加直接、大量的师训重任,而健全有效的中小幼教师全员培训运行机制是实现县域师训高质量的关键所在。宁海县通过多年不懈的实践与探索,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完善师训管理体系,共创培训服务范式,逐步构建了有序高效的县域师训运行机制,也逐步打造了具有宁海特色的教师教育品牌。

一、背景意义

在加快县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建设是关键,因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肩负全县近6000名中小幼教师继续教育重任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使其工作职能取得最佳的成效,必须首先在认清形势的前提下,深刻领会构建县域师训高效运行机制的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1. 贯彻落实省教师培训制度改革精神的需要

2010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的文件《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浙教师〔2010〕175号),对全省“十二五”期间的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仅在培训学时上由原来的每位教师五年总学时240学时增加到至少360学时,且要求所有中小学教师在周期内必须参加一次不少于90学时的集中培训。而且,所有培训均采用项目制,以充分体现培训的自主性、开放性。这就要求县一级师训机构必须更好地整合培训资源,更加科学有序地组织培训工作。

2. 加强省级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需要

宁海县教师进修学校于2007年被评为省级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虽然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办学成绩,但是必须不断开拓进取,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培训服务,不断构建使教师全员培训有序高效运行的组织体系。在省教师培训制度改革的新形势下,县域师训高效运行机制的建设与实践就成为不断提高培训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一个抓手。我们期望建立一个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师训运行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的使命。

3. 不断提高中小幼教师全员培训实效的需要

培训对象的全员化是“十二五”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一个特点,同时省培训制度改革的若干规定强调了教师培训必须充分体现教师的自主选择性,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因此,探索与构建既能完成全员培训的目标,又能特别注重培训实效县域师训的运行机制就成了当务之急。只有建立了运作有序的组织管理体制,量大面广的全员培训才能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种类众多的师训项目才能有序实施,全县中小幼教师才能从中受益。

二、机制构建

在总结多年培训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宁海县自《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颁布以来,紧扣县情师情,不断完善以县培训机构为龙头,区域研训共同体为补充,乡镇师训站为延伸,校(园)本培训学校为主阵地的四级师训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县为中心,区域补充,基地延伸,导师负责,乡镇联动,校本落实,个体自炼”(简称“一个中心,六大环节”)的有序高效的运行机制。

1. 县为中心,统筹管理

县教师培训机构是全县师训工作的中心,担负着县域内师训的统筹规划、指导管理、组织实施及监督监测的职能,主要抓好两大方面工作:一是制定整体培训计划,并对全县中小学的区域研训共同体、校本研修工作进行指导监督,突出培训的方向性、协调性、指导性和监督性。二是承担县本级指定项目和自选项目的培训任务,包括教师素质优化“2+1”工程、新教师素质过关“123”工程、新教师培养“苗子工程”、“一专多能型”教师培养工程等指定项目,学科教师的短时培训项目、通识培训项目等自选项目以及90学时全员脱产培训项目。

2. 区域补充,规范运行

区域研训是旨于更好解决工学矛盾和便于理论与课堂紧密结合,以不断提高一线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师训形式,为县级集中培训的有益补充。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县教育局于2008年8月作出建立区域研训共同体的决定,由相邻3-5个乡镇的中小幼学校为单位组成一个共同体,任命共同体负责人,设立专项活动经费,精选区域学科研训大组长,以学科为单位组班培训,区域内每一位学科专任教师每学年须参加区域活动至少2天以上。

3. 基地延伸,协同运作

为了很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将县级培训基地延伸到优秀基层学校,培训中心与基地学校共创条件、协同管理,双向互动,使学科参训教师走进优质学校,走进优秀课堂。从2011年开始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不论90学时集中培训项目,还是短期自选项目和新教师培养“苗子”工程等,我们均将培训基地延设到有关优秀学校。经考核被县教育局批准挂牌的中小学、幼儿园培训基地学校19所,系统外基地一个,为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实践证明,1个县级基地+20个下设基地的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很好地解决了当前培训的量和质的问题。

4. 导师负责,增强实效

要有质量地完成学科全员培训任务并使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紧密结合,仅凭培训机构的力量和临时外聘高校专家、部分名师是远不能满足广大中小幼教师的培训需求,我们必须有一支稳定的兼职队伍。宁海县早在2008年实施领雁工程学科骨干培训时就创立了“导师+基地”的首席导师负责制的培训模式,该模式是每个学科骨干培训班精选一名省特级或市县名优教师作为首席导师和3-5名县内学科名师骨干组成导师团,在师训中心的统一安排下,首席导师及成员根据要求认真完成调查研究、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及训后评价等一系列工作。培训管理过程由首席导师全面负责,师训中心管理联络员与基地学校的有关领导全程协同管理与服务,培训课程的设置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有机整合了职业素养、学科知识与课堂实践,其中实践培训不少于1/2。

5. 乡镇联动,上承下达

17个乡镇、街道(城区)师训站是宁海县四级师训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上承县师训中心和区域研训共同体,下联本乡镇中小幼校(园)本培训学校,肩负着师训调研决策和统筹管理辖区内中小幼教师全员培训等任务,具体是:组织落实中高级教师素质优化“2+1”工程、新教师素质过关“123”工程和新教师培养“苗子”工程及“一专多能型”教师培养工程等县级指定性项目,指导监督本乡镇各校制定落实教师教育年度计划、中小幼教师继续教育近远期规划、各项师资培训制度,积极引导乡镇各中小幼学校大力开展校(园)本培训,组织中小幼教师及教育干部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不断加大对乡镇各校的指导与督促力度,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乡镇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和实施素质教育保驾护航。

6. 校本落实,惠及全员

校(园)本研训是全员培训的主阵地,它根据本校师情和师资建设需求,开发校本资源,开展适合学校与教师发展的各项培训,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完成县指定项目的培训任务;二是研发和实施体现本校特色的自主项目。宁海县至今共有76所被教育局批准公布的中小幼校(园)本培训学校,每一所培训学校均按要求设立师训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考核小组,校长为师训第一责任人,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考核小组注重结果的总结评价,并接受县师训中心、乡镇(街道)师训站双重管理与指导。

7. 个体自炼,巩固成效

教师培训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个质量好的培训项目如果少了教师的自修自炼环节,是难以达到最佳效果的。为了使每一位参加校(园)本研训和外出培训的教师能认识到位,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在每一个培训项目结束后,我们都要求学员撰写培训心得体会,并对其后续的自修自炼进行定期跟踪指导。教师通过自修自炼,将培训所学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使自身的观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改进,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这不仅让教师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让管理者和指导者发现其进步的轨迹。

三、成效分析

宁海县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创立了一条适合县域内教师全员培训的“一个中心、六大环节”的高效运行机制,形成了多方统筹、多方协作、多方共抓的管理机制,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培训成效。

1. 管理网络完善,上下关系顺畅

宁海县紧扣县情师情,构建以县培训机构为龙头,区域研训共同体为补充,乡镇师训站为延伸,校(园)本培训学校为主阵地的四级师训管理体系,充分体现了县教师培训机构的统筹管理作用,展现了区域研训共同体规模适中、简便灵活、易于操作的特点,发挥了乡镇师训站上承县师训中心和区域研训共同体并下联本乡镇中小幼校(园)本培训学校的纽带作用,使得中小幼教师全员在校(园)本培训学校这个主阵地上得到最好的自我发展,实现了县、区、镇、校之间的四级联动。管理网络的完善,上下关系的明确、顺畅,为培训有序、高质地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 组织层级分明,各方履职自觉

宁海县教师全员培训的“一个中心、六大环节”的高效运行机制,组织层级分明,从县中心、区域、乡镇、基地到学校及个人等每一级、每一环节均有负责人和明确职责所在,县师训中心切实履行好策划管理全县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和质量效能意识,各乡镇(街道)师训站站长(教办主任)及各校(园)长为本乡镇(街道)及本校教师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各方职责明确,履行职责自觉,确保了我县教师培训制度改革顺利高效实施。

3. 整合多方资源,凸显培训实效

在长期的培训实践中,宁海县整合多方资源,在县师训中心的统筹下,县内外、县内各部门及各名特优教师共同参与项目实施。一方面,县教师培训机构不仅与县教研室、教科室等师训中心成员单位通力合作,还积极依托名优高校联合开展培训,吸收并整合县内外的优秀资源为我县实施高质量的培训项目而服务。另一方面,宁海县着力组建一支由县内外的特级教师、各学科名师、骨干教师、教研员组成的覆盖全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兼顾的培训者队伍,不仅通过“导师+基地”的首席导师负责制培训模式有效运转以及“学科高端研修”项目的重点实施等举措,充分挖掘本地培训资源,还聘请了部分省市专家、教授作为培训者队伍的补充。多方资源的有力整合,使得宁海县的师训项目实施更加扎实有效。

4. 全员素质提升,深得学员欢迎

宁海县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段、不同年龄层次教师培训需求研发的各类培训项目,深得参训学员的欢迎和认可。无论是对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效果还是组织管理、服务质量,学员都给予高度的评价。从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平台上学员对项目的满意度评价来看,各个培训项目的非常满意率均在96%以上,有1/3的项目达到100%。随着培训的全面开展,我县中小幼教师全员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都得到逐步提升,特别是一线教师得到迅速的成长,涌现出一批省市县名师、特级教师、学科骨干、先进工作者、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优秀班主任等领军人物,实现了中小幼教师全员素质的明显提升。

5. 师训能力增强,逐步形成品牌

上一篇:中小学教师履职总结范文 下一篇:中学教师履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