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及赏析范文

时间:2023-03-04 15:46:13

美文摘抄及赏析

美文摘抄及赏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阅读;兴趣

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积累词汇、句子就像为大楼打地基。让学生从平时便注重基本功――词语、句子的积累,就会帮助学生建立语言基础的宝库,从而为运用语言奠定坚实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三年不少于250万字,并着重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从而开发潜能,培养个性,“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启发引领,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语文阅读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存在着良莠不分、参差不齐的现象。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积累的兴趣是很有必要的。

1.开展“好书我推荐”活动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周,我都会开展“好书我推荐”活动,让每位学生向全班同学推荐一本好书,要向同学们介绍推荐的理由,比如你最喜欢的情节、人物等,在推荐理由叙述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一次学习,通过这个活动,就可以了解班里学生读书的种类、内容、喜好、深度,又可以引起读书少的学生的关注,为进一步开展阅读打下了基础。

2.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中外名著拍成的电影、电视视频片段,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比如,关于《红楼梦》,我制作了情节、人物等内容的幻灯片,学生看后很感兴趣。《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可以播放精彩片段的视频,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愿意走进原著,感受作品的魅力。

二、形式多样,注重实效

1.课前两分钟美文赏读

阅读积累重在日积月累。所以我在每节语文课前都安排两分钟美文赏读,每位同学按学号顺序到讲台上,为大家背一篇美文,或者是摘自名著片段,然后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想,可以是感受,也可以是赏析。讲完后全班同学评星级。通过这种方式,督促学生每天坚持阅读,形成良好习惯。

2.天天坚持美文摘抄

学生准备一本精美的摘抄本,并为自己的摘抄本命一个好听的名字,可以积累的好词佳句很多,面很广。首先应该对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读。一般向学生讲解可以从书中的目录开始,了解书的总体内容及章节,这样,就可以对全书有一个概貌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字中有线,脉络清晰。其次,摘抄的可以是书中或文章中一些重要观点、精彩警辟语句,可以是数据和材料,也可以按原书或原文系统摘录;既可摘录重要论点和段落;也可以摘录重要数字。再次,还可以写写阅读心得,可以写你对词的认识与学习,也可以写你对句子的理解与品读、可以体会作者用词写句的精妙之笔,还可以是对人物的行为思想的感受与评价。

3.共读名著

每一个学期我都会安排一定的时间,利用上课的时间一起读课程标准推荐的篇目,让学生静下心来,扎扎实实落实阅读计划。然后举办读书沙龙活动,让学生谈感受、说体会,真正实现对学生精神世界的重塑。

4.进行名著阅读的测试

每次读完一部名著,都会对名著的文学常识、情节、人物等内容进行测试,通过这种方式,检测学生阅读的质量,提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当然,阅读测试的题要灵活,要有层次。

三、尊重个体,因材施教

七年级的学生因学生个人的语文基础不同,阅读兴趣能力有高低,所以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阅读计划,分层施教。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先以激发兴趣为首,以熟悉原著、摘抄原文为主,

基础好的学生要谈感受,写赏析,引导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因阅读目标分层设定,所以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有所收获,积极性很高。

经过三年坚持开展阅读积累工作,学生三年内共同完成了中外名著近三十多部的阅读,积极性高的学生完成得更多。我班学生因积累丰富,语文成绩名列前茅,参加部级、自治区作文大赛屡次获奖,学生的语文素养明显提高。总之,扎实开展阅读积累教学工作还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张婷.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01).

美文摘抄及赏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外国文学 文摘卡 经典阅读 创建

曾几何时,笔者养成了在阅读过程中抄写文摘卡的习惯,日久天长竟然积满了两大抽屉。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这一习惯逐渐被边缘化,网络中俯拾即是的海量资源让我渐渐成了一个懒人。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今天的大学生除了做些课堂笔记之外,没有谁喜欢蚂蚁搬家似地制作传统的文摘卡。可是,丢弃这一良好习惯的确可惜,难道就不能换一种形式让它发扬光大吗?故而笔者在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大力提倡学生创建电子文摘卡,并申请了一个研究性课题,带着几位学生边阅读,边积累,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本文将结合该课题把自己的教实践情况简介如下:

一.课题背景及目标

众所周知,外国文学经典作品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悦作用。但由于我校师范类语文教育专业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窘境,诸如课时压缩(由112课时压缩为80课时)、课程专业级别降低、“图像快餐”逆袭 “文本正餐”等原因,学生阅读的外国文学经典着实有限,积累明显不足。基于此背景,课题设定了以下目标:1、培养学生潜心阅读、踏实积累、勤于笔耕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搜集材料、分类整理材料,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3、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独立判断能力;5、培养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将平时积累转化成具体思想成果的能力。

二.成果的特征及用途

应该说,传统阅读有效而且必要,因为那是进入文本世界、理解作品精髓的不二法门,而电子文摘卡(其形式可以是PPT或者是普通WORD文件,保存在统一的文件包中) 吸收、利用互联网上的有关资料,及时将阅读体会与有关信息进行归纳与整合,在传统阅读与互联网海量信息之间寻找到一个契合点,这无疑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而系统、连贯的电子文摘卡便成为学生随意调取的的学习资源。其高效率是手抄文摘卡难以企及的。

三.实施过程

由于参与者的认真与努力,课题进行得相当顺利,甚至超出了笔者的预期。这表现为下几点:

1.三位同学基本上完成了分配书目的阅读。李玲同学主要阅读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其中主要有《古希腊神话故事》、《荷马史诗》、《俄狄浦斯王》、《美狄亚》、《神曲》、《唐吉诃德》以及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李亚娟同学主要阅读十七、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其中有《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悭吝人》、《伪君子》、《新爱洛伊丝》、《老实人》、《拉摩的侄子》、《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徐露露同学主要阅读19世纪的文学作品,其中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简爱》、《呼啸山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教师鼓励学生在阅读体验的基础之上,既做精彩、优美段落的摘抄与赏析,也能独立思考,提出各种问题尤其是对当代生活有指导启发意义的问题。这其实是相当不容易的,有些作品内容艰深,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有些作品卷帙浩繁,情节复杂,除了花费时间之外没有捷径可走。但她们都按照计划顺利完成了。而且,每位成员选择一两部作品进行深度剖析,并撰写了研究性报告。

2.制作了精美的PPT书摘卡。几位同学的PPT文摘卡,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既有国内不同译本与版本的书影,也有作家、作品的介绍,自然也有精彩段落的摘抄与评析。笔者以《堂吉诃德》这部作品的阅读文摘为例具体说明之。学生的PPT既介绍作者塞万提斯的生平,比如他的好学,由于家庭贫困,他只上过中学,而且常常辍学。但他勤奋上进,连街上的烂字纸也要捡起来读,凭借这种精神他读了许多经典名作。比如他的勇敢,24岁时,塞万提斯参加了迎战奥斯曼土耳其舰队的勒班多战役。当时他发着高烧,“轻伤”可以不上火线,但他主动请战,宁愿为王上作战而死,也不愿躲在船舱里偷生。在此战中塞万提斯左臂受重伤,被迫截去左手,但他无怨无悔,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纪念最光荣的事情。再比如他的坚韧。他带着推荐书光荣返国之时,孰料想却遭海盗绑架,因家人无力筹措巨额赎金,他在海盗窝里一呆就是五年。他倍受海盗的折磨,同时他也以其坚韧和勇敢“折磨”着海盗。他五次组织囚徒出逃,锲而不舍,海盗们对他伤透脑筋。有一次他和十几名伙伴藏在一个山洞里,半年后事情败露他挺身而出,主动承担全责。还有一次他有机会出逃,可他不愿抛下伙伴独自求生。该同学把塞万提斯的生平与堂吉诃德的言行对照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理解维・什克洛夫斯基关于“杜尔西内娅,她既不是妻子,也不是情人,而是幻想和良心。”以及米兰・昆德拉“我什么也不信赖,只信赖塞万提斯那份受到诋毁的遗产”论断的深刻含义。

3.带动班级同学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要求全班同学参照几位参与者的方式,每位同学阅读一本外国文学作品(书目由老师分配,互不重复),如法制作PPT书摘卡,结果全班同学保质保量完成,笔者经过勘误、校对之后将全班同学的PPT打包发送给每一位同学,以便大家互相参考,共享资源。大家看到本班同学的文摘卡欣喜不已,进而产生了阅读与讨论的兴趣。

四.结语

对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研究是一种体验、感受、积累、提炼的综合性过程。通过创建电子文摘卡,学生们充分享受了这一过程。现在看来,收获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1.学生能够潜心阅读便取得了成功的第一步。何谓“文摘”?乃是学生用自己的眼光、鉴赏力对经典作品进行的精华选萃。不建立在一定数量经典阅读的外国文学教学,其教学效果是值得怀疑的。

2.系统的电子文摘卡堪称学生的一棵“知识树”,枝杈与树干互相勾连与链接,利于学生融汇贯通,准确把握外国文学发展的总体趋势与成就。同时,电子文摘卡具有开放性,有日后不断补充与更新的巨大空间。

3.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他们理解了其超越时空的意义。

古人云: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扎实、有效地长期积累。无论科技手段多么发达,都无法代替个人的修炼与成长。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电子文摘卡的创建,关键在于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期待有更多同学从良好的阅读习惯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外国文学教学参考资料(第一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

[2]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3]维・什克洛夫斯基[M].天津: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4]刘再复.人论二十五种[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本文为苏州市职业大学2013年度教学改革立项《立足于当代关怀的〈外国文学史〉课堂讨论模式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课题号SZDJG-13024;苏州市职业大学2014年度研究性课程《外国文学经典阅读与电子文摘卡创建》结题成果,课题号SZDYKC-140401

美文摘抄及赏析范文第3篇

(一)激活驱动,诱发学生阅读的内驱力。

1、课堂灵动,课外牵引,营造学生阅读磁场。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主战场,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首先应将一本教材上的每篇课文上好、讲活,让学生进入作者的世界,让学生对一些特定作家的作品,一些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作品,一些特定文学样式的作品产生浓烈的兴趣后,再牵引学生遨游于课外的文学长河。当然,这个扩展也应该注意方法,力争以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学了朱自清的《春》,引导学生品味朱自清美文细腻幽约的笔触、情景交融的意境、炉火纯青的手法, 在学生喜欢上朱自清以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威尼斯》等作品,这样学生阅读的内驱力被诱发,阅读效果不言而喻。

2、因材施教,分类引导,满足学生阅读需求。一个班的学生层次不一,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指导课外阅读。对于自主阅读还很吃力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读一些形象鲜明,内容生动,容易理解的童话、寓言或其他情节性较强的,蕴含不深的小说。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阅读故事性强的历史故事、民间故事,或者具有想象力的科幻小说及其他有趣的文学作品,如《水浒》、《西游记》等。针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看一些鸿篇巨制以及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同时可以阅读文学性非常强的散文、随笔等美文。这样分类指导,有效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既丰富了课外生活,也扩大知识视野,形成良好的语感,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但也给学生感悟到“阅读并快乐着”的真谛。

3、关注发展,动态引领,切合学生阅读实际。学生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的三年中在不断成长,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兴趣在不断的变化,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成长变化,有的放矢的引导阅读。我们发现七年级的学生,处在小学与初中承上启下的阶段,好奇心和想象力丰富,可以引导他们去读一些奇幻精彩的故事及具体形象寓言,如《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西游记》、《童年》、《繁星》、《春水》等。八年级的学生开始向抽象思维发展,并已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些浅显一些的名家经典,如《朝花夕拾》、《骆驼祥子》、《水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等。九年级的学生审美水平有较大提高,就推荐稍难一些的经典名著,如《三国演义》、《呐喊》、《羊脂球》等。 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名的适合学生阅读的书报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报刊文摘》等。

(二)拓开时空,营建良好的阅读氛围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虽然不需枯灯相伴似的苦读,但也要沉下心、静下神来细细品味书中的精彩,因此时间就成为阅读的保障。如不能合理利用阅读时间,一切都变成了空中楼阁,学生就会不愿意阅读。那么学生的阅读时间从何而来呢?我们可以采取分散的方式阅读的内容。每天都从早上、中午、傍晚或晚上挤出时间来,保证每天有一小时的课外阅读。在保证时间的基础上,要让学生真正进入阅读角色还需营建良好的阅读氛围。公众对阅读的缺乏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也不是我们教师单枪匹马就可以解决的,但可以创建班级阅读小环境,让学生浸染其中,其乐无穷,如在班级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引导学生发表他们阅读的感悟,交流阅读的心得,分享他们阅读的经验,这不仅是营造阅读氛围,更可以帮助学生消化阅读内容,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真正让阅读回归本色,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提高阅读效率,就必须有良好的阅读方法。因此,要给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例如,阅读课外书可精读、可略读、可浏览。名著名篇要精读,要背诵;时文、长篇小说、戏剧可略读;报刊、杂志可浏览。同时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习惯,使阅读与写作相得益彰。一是教育学生批注摘抄,指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基本是与阅读同步完成的,读到关键处,读到疑难处,读到精彩处,读到心动处,读到灵感一闪处,读到浮想联翩处,都可以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写上几句话批语。二是鼓励学生写读后感,一篇文章、一本书读完,怎能没点感想呢,鼓励学生把这些想法及时地有意识地记下来,有话多说,没话少说,但要写出真实感悟,这是批注摘抄的深入和细化,但范围和内容要广得多,可大可小,可正可反,评论人物,体味语言,赏析精彩,指出谬误,联系社会,解剖自己…积累多了,将是一部个人评论集。三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即仿写、续写、改写、扩写、缩写或故事新编,如指导学生把《繁星 春水》中的一些小诗改成散文,仿《朝花夕拾》中的文章写家乡的风土人情等,在各种类型的写作中,学生既对原作品的一种创新,又加深了自己对原作品的理解。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创设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供阅读时间,培养阅读习惯,教给阅读方法,一定会引领学生走进文学奇苑,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马双红:《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魏芳:《培养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质量——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美文摘抄及赏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中课外阅读习惯 名家美文 教学方法 阅读方法

学生对于教科书上那些要读要背要考的文章,总是充满无可奈何的“敬意”和“敌意”,再好的文学作品,一旦与考试占边,都变得不再那么“活泼可爱”了。叶圣陶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光靠教科书上二十几篇文章,学生的语文水平是难以提高的。现在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平时很少有时间阅读课外文章,而且就像伏尔泰曾说:大部分人不会读书,所以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与读书本身一样重要。

一、推荐名家美文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因为阅读量狭窄的关系,对一些著名作家及作品知道得很少,所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向学生有针对性地推荐名家美文,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中有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学完后可读读赵丽宏其他的散文作品;王安忆的《我家的男子汉》非常富有童趣,但她的成就主要在小说,可推荐学生读读她的《人世的沉浮》、《小鲍庄》等;田晓菲的《十三岁的机遇》令人欣羡,而她少年时写的诗歌更令人欣赏,如《露珠》等,可让学生读一读。进入初二初三,为学生推荐的课外作品我就不局限于课本,如大家公认的一些名家名篇,像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张晓风的《敬畏生命》、《不朽的失眠》,刘白羽的《天池》等,课前两分钟轮流请学生朗读一篇美文,日积月累就可以读上很多。

二、注重教学方法

课外文学作品阅读同样需要注重朗读,这些课外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最适合朗读。早读课上采用领读、男女生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诵读,逐渐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愉悦、轻松和美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地朗读,再结合生活体验,朗朗的书声中,学生对这些文章的体会越来越深,在平时写作文时会不自觉地引用化用。

除了早读课的朗读,课外文学作品有些还需要采用精读法,以点带面地教给学生赏析写作的方法。《提醒幸福》的作者把抽象的幸福概念具体化了,文中有许多绝妙的比喻,而段落与段落之间采用了排比的手法,这些都是学生很少接触过的。《不朽的失眠》的作者陌生化的语言,给人活泼新鲜的感觉。适当补充一些张爱玲、余光中等大家作品中的句子,学生很快就会掌握这些新的知识点。

三、阅读有法可循

大部分学生都不会读书,有些学生读书是盲读、乱读,没有重点,读完之后也没什么印象,所以掌握好的阅读方法很重要,因此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几种可行的阅读方法。

1.边阅读边思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除要思考质疑外,还要会想象。读《红楼梦》时,你头脑中的林黛玉一定要是你自己创造的形象,而非电视剧电影中的演员的脸庞;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最需要想象力,《地心游记》中所描写的史前动物,看完后你一定要能勾勒出它们的样子;大仲马的《基度山复仇记》中主人公逃出伊夫堡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你能够向同伴绘声绘色地描述清楚吗?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实际就是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使抽象的画面在大脑中转换为直观的画面,这样的课外阅读定然是充满了乐趣的。

2.移位阅读。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再多看其他相关的文章来加深印象。比如说你看了法布尔的《松树金龟子》,还可以找来同是法国人的布丰的《自然史》谈一读,从而更加深对《松树金龟子》意境的理解。学了培根的《论美》,读一读培根那本短小精悍而经久不衰的作品《培根论人生》,你会感到比《论美》更富有哲理的文章太多了,你也因此得到不少意外收获。

3.有创意地阅读。古人云: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后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能从不同角度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倡导“标新立异”,体会文章中别人想不到的地方。对于《月,阙也》,有同学认为作者另辟蹊径,从月亮的不圆满告诉我们,不圆满是人生的常态,我们要泰然处之;对于《不朽的失眠》,有同学认为,成功和失败都是相对的,福祸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功名荣华是过眼烟云,精神创造才会亘古恒传。这些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让他们在疑中读,在读中悟,逐步培养他们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

4.按自己的需要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丰富语言积累。

四、营造阅读氛围

阅读要有一个适合的环境,还要有合理的阅读时间。家里、学校的图书馆、教室、公园都是不错的阅读场所。建立班级图书角,摆放适合本年级学生阅读的书刊“课外读物建议”中的图书。初中生天玩,自觉性还不够,难免有时不能静下来自觉阅读。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所任班级的实际,布置适量的课外阅读作业,每天安排适当的时间供学生进行阅读,而每天中午、入睡前也是不错的阅读时间,五分钟或十分钟,可长可短,贵在积累。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平时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外阅读,在节假日里,指导学生劳逸结合,完成作业与课外阅读交替进行。

美文摘抄及赏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师;引领学生;课外阅读

【作者简介】杜永朝(1976- ),汉族,女,四川师范大学毕业,新疆伊犁巩留县第二中学语文教师,中教一级职称。

人为什么要阅读呢?或缩小地说,教师和学生为什么要课外阅读呢?小而言之,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而言之,阅读,尤其大量的课外阅读即是读社会、读人生。要让学生如饥似渴地读书,还得看我们老师怎么去影响和指导他们了下面就自己的学习及实践教学谈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由“要我读”到“我要读”

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兴趣起着重要作用。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推荐阅读。可根据学生的情绪心态等推荐美文阅读。如我清晰地记得,2011年8月初刚进入初中的(1)、(7)班学生的表情,快班(1)班的学生大多是笑嘻嘻,而慢班(7)班的学生却是苦凄凄。为此,第一堂语文课,我向两个班推荐了两篇短小美文阅读,两个班的还不完全一样,(7)班有篇是《疤痕溢出清香》,(1)班有篇是《美丽的遗憾》,读后学生对这堂课评价很高,(7)班学生不再以被分到(7)班而伤感了;(1)班学生说:“文章真美!”有的决定今后为了不后悔,少遗憾而努力。也可按照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推荐课外读物,学生因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如有的学生比较喜欢有故事情节的文章,而有些比较喜欢一些科普文章,教师应该对不同学生的爱好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有的方矢,被学生所接受。二是结合课文,由课内阅读逐步延伸为课外阅读。如有课文是长篇节选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如进行“扩读,为课文找“朋友”。

二、发挥榜样的力量

首先是发挥老师自己榜样的力量。我们老师不仅要在口头上大力宣讲读书的好处,更重要的是要时时处处做出榜样,抓紧业余时间博览群书,以便在课堂上各类经典警句随口道来,如数家珍,时常将自己的读书笔记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学生就会因你的博学多才而配合你,因你的有恒心,善于积累而效仿你,“亲其师信其道”嘛,他们中定会有人因此而迷上读书。教人读书的人,自己要爱读书。

其次,更要发挥阅读爱好者榜样作用。或让他们展示自己自己阅读积累的,或在课堂时涉及到课外阅读的请他们表达,即兴片段训练一定让他们表达,因为他们常常引经据典,表达一般很精彩。其他学生一定会送上羡慕的掌声。

三、做好阅读指导

在学生的读书欲望激发起来后,老师就要教学生如何去书山文海中寻找自己最应读或自己合适的书读,怎样去读文章,老师是必须指导的。若读书太泛,必定影响他们学生业的完成,尤其是读了哪些不健康的书刊,就会污染他们的精神,影响其健康成长。因此,老师要做好阅读指导工作。

1.让学生尝试用“精读”和“速读”。阅读的方法很多,技巧也不少,不外乎“精读”与“速读”。要让学生掌握这两种读书方法,并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拿到一本书,一个杂志刊物,应先看序言、目录、后记,浏览后确定“精读”的和“速度”,甚至也些可不读,“精读”的要随时摘抄、勾画、写感悟,遇到精彩难懂之处要反复阅读,抓住全书的精神实质,“速读”两眼要快速地扫视,捕捉跳进眼里的那些新鲜的东西,“精读”与“速读”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两种读书方法,前者可以增加读书的深度,以把握前人思想的精髓,后者可以增加读书的广度,以适应当前信息时代的要求。

2.推荐好的书刊。除了“课程标准”规定的篇目外,教师还向学生推荐一些现代中外名篇和一些优秀刊物。如“于丹解论语”,杂志如《美文精粹》、《成长读本》、《感动文摘》、《意林》、《读者》等,同时也可以安排学生推荐自己看过的好文章,以激发其同学购买好书的欲望。

3.鼓励学生每周逛一次书店,只要学生去逛,就不怕他买不买,书店氛围,书籍的香味会让学生慢慢地入迷。

4.想办法让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要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必须使学生的课外阅读达到一个量的积累。有的家长、教师担心、课外阅读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的时间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更需要科学知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5.请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继续收集资料,积三十年,总可成一学者。”语文老师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可请个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个积累本或者叫读书反思,并自取一个名字,积累下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辞和新奇观点,记下课外活动阅读中的理解感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可组学生定期相互交流赏析。为了更好地激发,深化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应当鼓励文学爱好者由赏读作品向自由创作发展,教学生写读书感想,随笔、大胆地向校广播站,报舍投稿。一篇稿子的被采用,往往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感,从而激发读书的兴趣。

四、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十分重要。我们语文老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可收获良好的效果。

1.要经常鼓吹读书的作用,只要看到与读书有关的文章就读给学生听,尤其是那些谈读书体会的文章。本学期我给学生复印张贴《为什么要读书》、《阅读的习惯》、《我的阅读记忆》等文章。

2.做好学生挑选书籍的参谋,帮助学生克服功利性阅读,控制休闲性阅读。

3.教学生赢得读书时间,除了抓紧每周老师安排的一节师生共同阅读外,还要教学生善于抓茶余饭后的时间。

4.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时空,每周都要安排给学生“摘录经典名句”或“谈读书体会”的时间,或利用每节课前的三至五分钟,以轮流发言与自觉发言相给合的方式,给学生以“薄发”的机会,从而更加促使他们的去“厚积”。

美文摘抄及赏析范文第6篇

首先,高三教师对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到,目前在作文训练中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作文训练往往是教师给“葫芦”学生“画瓢”。从文章题目、思想内容到结构模式,教师都手把手地辅导,久而久之,教师不给“葫芦”,学生便不会“画瓢”。近几年高考作文,考生或审题不清,偏离作文要求;或东拉西扯,中心不明确;或结构松散,层次不清;甚至语言都不能过关。教师真诚而强烈地希望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但平时连最起码的审题构思训练,都被教师急切的愿望自觉不自觉地演变成了“包办代替”。

二是习作中绝大部分学生不能朴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现行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感情真实健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之中“感情健康”前还加了“积极”二字。这些要求原本不错,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知识广博、思想深刻、做人成熟、心理健康的人,但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有时甚至要终其一生,而现在却要学生毕其功于一文。于是,为了在应试中拿下高分,教师再三强调要写高尚的东西,要写自己积极向上的感情,学生自然不敢轻易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对社会不良现象更是不敢触及,他们也就只能写环保令人忧虑这样的大感情,写爱我中华这样的公众感情,或者干脆抄袭别人的感情。近年江苏高考,在教师指导下,考生积极拿出了“新出炉的面包”兜售,于是,英雄司机、最美老师在作文中比比皆是。不是不能写英雄司机、最美老师,但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写出优秀作文吗?难怪有时教师会觉得交来的作文几乎是一个人写的。作文中没有了真情实感,没有了“真实的消极”,有的只是虚假的积极、崇高的假话,这样的文章能不雷同吗?这样要求学生写作文,能力能提高吗?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练习作文,为完成任务而编造、生搬硬套,这种现象,还叫学生在创作吗?

三是学生的作品仅是为教师的代言。学生上交作文后,教师便整天泡在作文堆中精批细改,从结构到语句到用词,往往通篇见红,有时改得面目全非,和原文大相径庭。这样的作文还是学生的作文吗?充其量不过是为教师代言。从高考作文试卷看,相当一部分高中毕业生的作文,没有过语言关,用词不当,语句不通,前后重复,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是学生的作文一直是需要教师改的,高考的作文教师无法修改了,问题便暴露无遗。好作文需要教师改出来,这到底是教师在写作还是学生在写作?

当然,作文水平提高不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写作过程中存在的这三方面情形是目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大问题。叶圣陶先生在《文心》一书中说过:“作文同衣食一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我们的作文教学决不能仅仅为应试,教师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为尽快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作为高三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解决好写作的主体问题,必须改变课堂,使作文教学的局面为之一新。

在近几年的高三作文教学中,笔者不断进行作文教学新尝试,积极探索作文教学模式,使学生从怕写到愿写到主动积极写,效果还是较为显著的。

第一,确立作文等第的追求,自我加压。第一堂高三作文课前,先下发近两年的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下发当年与前一年高考记叙文、议论文的一、二、三类卷若干篇(以6~8篇为宜),让学生来评定作文等第,作好评点。第一节作文课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一起赏析讨论这些作文的内容、格式、写作特点、写作误区等。这样做,是让学生清楚地了解高考作文的要求,对自己的作文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并在此基础上,为自己确立高三一年作文的等第追求目标。比起以往对学生提这样那样的作文要求,这样做学生更易于接受。

第二,每天课前10分钟的美文分享,强化阅读。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是保证学生成为“巧妇”的前提。以往的每周摘抄由于是周作业,大多数学生会把它变成周末的随便摘抄,最后流于形式,甚至变成学生的额外负担,不仅达不到最初的设想效果,反而使学生厌倦。把以往要求学生每周摘抄的作业改为每天课前10分钟的美文摘抄,学生分享交流,既真正做到了每天阅读,而且作文训练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就能激活学生的记忆,作文素材便会从学生心中汩汩流出。

第二,每周一次的课外阅读交流,提升思想。课前10分钟的阅读只能是片段式阅读,专题阅读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而高三的特殊情况决定了学生阅读量偏少,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影响了语文技能的再提高。如果没有阅读,学生的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就成了无本之木。为此,笔者向学生推荐书目,学生自己选择最喜欢的书或人进行资料搜集,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由1~2个学生向全班介绍一本书、一个人或交流阅读心得,这大大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有些学生甚至做了精美的PPT。当然,教师还需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有系统地帮助学生构建文化积淀意识,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展学生的思考深度,使他们具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三,每人一本精美随笔本全班周周读,杜绝编造。这里的精美不仅仅指外观上,更主要的在于其内容。每周一篇随笔完成后,由一组同学(也可找作文水平高的)为随笔写评点,可以是内容形式上的评语,也可以是对同学随笔的修改建议。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从以前的随便应付改为积极主动写好随笔,也可以培养学生评价与修改作文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作文在全班的水平,同时还是一本珍贵的同学录。当然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评价不免会有些偏颇,但成长中的学生存在一些糊涂的认识不是很正常吗?笔者坚持不一味地抬高、无原则地偏爱,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对他们的现在和未来积极负责与关怀,经过一个阶段,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叶圣陶先生《作文论》中说过:“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作文不敢随便抄袭或胡乱杜撰,真正做到了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所思所想了。

第四,每篇大作文自批自改或互评互改,自我提升。根据《考试说明》关于写作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相关要求,高三作文复习主要应着力于审题训练、选材训练和表达训练。尽管高考作文近几年降低了审题难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审题;尽管文体不限,但并不意味着不要文体。高考作文与文学创作不同,后者大部分率性而为,自由度极高,而高考作文务必按规定去写,自由度较小,对高考作文的评分必须严守“规则”,客观限制较多,如果片面夸大其发散性和灵活性,那就是误解了考试作文的改革。因此,每次作文后,笔者都会让学生互批互改、自批自改,课堂上师生共同评价,以此让学生对作文中出现的审题、选材、表达、文体等问题有感性的认识,同时推荐优秀的作文让学生借鉴,以此纠正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偏差。学生特别喜欢每次的作文讲评课,因为这样的作文课,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避免了教师评改时可能存在的片面或失当,又让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间的思想真正产生碰撞,激活学生沉睡的思维,使学生对写好作文充满信心,又培养了他们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使学生每作一篇作文就有一次自我提升,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从私心上说,这样还可减轻教师的负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作文课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推举“语文助教”,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大家讨论学习范文,让学生积极参与评分并点评,汇报心得体会,并就自己的疑惑展开讨论,总结写作要领,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课堂气氛由“枯燥”变为“有趣”,真正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从而让整个作文课堂活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文摘抄及赏析范文第7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四学段,即七年级至九年级,学生要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并且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一课程标准跟以往的相比,显现了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不仅规定了阅读的总量,还对分段阅读目标做了具体的量化规定,也对课外读物的选择做出了提示。

然而,不管是大城市学校的调查,还是城乡一级学校的调查,无论是外校的调查,还是本校的实际问卷、访谈等调查都显示:由于多种媒体的冲击,特别是电视、电脑、手机等对学生的影响,课业的增多,初中生对课外阅读渐行渐远。调查中显示:学生阅读时间少,氛围差;阅读没有深度,目的呈功利性;阅读内容单一,阅读面狭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阅读作用无法体现,等等。因此,语文教师在注重课内阅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督促、检查工作,坚持长时间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养成教育。这样,语文教学才会走出死角,才会让学生腹有诗书,才会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养成教育呢?

一、“诱惑”学生读课外书,感受课外阅读的好处

人教版七年级第二篇课文是冰心的《忆读书》,文中冰心通过回忆自己年幼、年少、中年时的读书经历,给青少年朋友提出了“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希望。学习这篇文章是引导学生读书的好时机。学生刚上初中,觉得什么都是新鲜的,教师讲的话、提的要求,他们都愿意接受,积极响应,都想着给教师留下好印象。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提出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要求、必读书目,介绍适合他们阅读的各种杂志等,要求学生每天的阅读量达到2000字以上,并能坚持做一些读书笔记。然后在每一节课前用3~5分钟的时间介绍一些有关读书的故事,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犹太人家庭中引导孩子读书的故事:在每个犹太人家庭里,当孩子稍稍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几滴蜂蜜,然后叫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其用意是犹太家长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要多读书。可见犹太人爱书如命。犹太人的聪明与他们多读书分不开。又如,中国孩子李路珂的读书故事:多年前,出生在一般家庭的15岁的李路珂考上清华大学,20岁攻读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当人们用看待天才的眼光来看这个孩子的时候,她的父亲却说:“女儿并非智力超常,她与别的孩子的区别只是在于,当别的孩子正在拼命去读、背一些无关紧要的、最多只是供翻翻而已的文字(主要指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课文)时,我在让孩子读《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经典作品。课外阅读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还可以介绍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教学故事:魏老师在中学教语文时,虽然肩上有学生升学的压力,但他总是在开学的第一个月内就领着学生把课文学完了,剩下的时间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相关的学习活动。他这种做法却能把普通校的“差班”教成考试成绩超过重点校的“实验班”。

以上的读书好处帮助学生解决了成绩与阅读关系的问题,也让学生放下了“课外阅读会影响学习成绩”的包袱。“诱惑”学生阅读,还可以阅读的好文字“相诱”,以阅读的有趣情节“相诱”,以成功人士的阅读经历“相诱”,达到让学生喜欢阅读,营造阅读氛围的目的。

二、营造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自主积极的阅读态度

初中生求知欲旺盛,精力也旺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关键是大部分学生常把课外阅读当做是一种消遣,为消磨时间而进行浅阅读;而有一部分教师、家长的阅读功利心太强,把课外阅读看做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如果一段时间不见效果,教师、家长往往不再坚持,这样的阅读就很难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不能体现阅读的力量。因此,必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自主、积极、投入的阅读态度。

在教学中,笔者感到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这也是心理学中所说的“首因效应”。如给学生一个自主阅读的空间(图书室),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要求他们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这节课让学生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好自己喜爱的书后,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做一份简单的手抄报展览出来,供学生在课余时间欣赏,互相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在点评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后,不仅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学有所获,而且原来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受到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意识。这对学生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当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去阅读时,阅读的良好态度已初步形成,再引导他们选择适合的读物,有计划地阅读就可以水到渠成。

三、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读物,做好阅读计划

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仍爱幻想,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可推荐他们读一些探险和探秘的故事,如童话、科幻小说、民间故事、寓言等,还可以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繁星》《春水》《童年》《昆虫记》《鲁滨孙漂流记》《哈利・波特》等具体书目进行阅读。在初二年级阶段,学生的思维已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特别是初二下学期及初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占较大比例,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水准已有较大发展,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此阶段主要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千古传诵的经典美文,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中国的四大名著,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还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文章或书籍。如教学《山中避雨》时,就让学生看丰子恺的《缘缘堂》;教学《风筝》时,推荐他们阅读《朝花夕拾》,等等。这样,学生从这些书中扩大视野,增长知识,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尝到了课外阅读的甜头。

为了让学生感受时代气息,便于近距离赏析模仿,可以推荐他们阅读一些期刊,如《读者》《青年文摘》《科学》《国家地理》《军事武器》《意林》《小小说选刊》等。

向学生推荐了书目后,很有必要让学生做一份阅读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不做计划,阅读就会随意,随意的态度就会造成阅读可能流于形式。让他们自己或是阅读小组制定好计划,并按计划执行,小组定期向教师汇报阅读情况。教师也要勤于过问,了解在阅读中学生碰到的问题,指导他们作深层的阅读。

四、引导学生组成高效的阅读小组

初中生喜欢在活动中竞比,喜欢交流。阅读小组是一个学生竞比、交流的平台。竞比可以是组员之间,也可以是组与组之间。所以,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阅读小组可由学生自由组合,人数在4~6人之间,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组员之间往往是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的情况,个性的互补可以发挥小集体的相互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提高。小组定时交流阅读过的书目、内容、感受等,达到互相介绍好书、阅读争论、共同认识提高的目的。

五、引导学生保证阅读时间,养成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做过一个估算:初中生1个钟头可以阅读1万字,即使费点心思的,1个钟头也可以阅读5000字,一本大约10万字的书,每天只读1个钟头,20天就可以读完,一年可以读18本,中学3年可以读54本,再加上两个假期,以8个星期算,每天读3个钟头,3年又可以读24本,总共78本,7800000字。这样,我们不仅能完成上面所列的阅读内容,还有时间反复咀嚼精华,不断深化。如果学生没有那么充足的时间,可以保证每天30分钟的阅读时间,阅读课外书不少于2000字,做1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摘录自己认为写得好的精彩语段、章节,并让家长、同学监督、评赏。把这项工作当做阅读的“基本功”,进行长期的养成教育,日积月累,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引导、培养学生动笔读书的习惯

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在阅读过程中,很多学生很少动笔,有时只是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去阅读。对这种现象,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记下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时的感受,记下自己的读书体验,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美文摘抄及赏析范文第8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教阶段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不仅如此,每个阶段目标中,《新课程标准》都对加强语文积累提出具体的要求。形成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积累“体系”:分级说明了积累的来源(课内外阅读、生活实际),积累的内容(优美词语、精彩语段、古代诗词),积累与阅读体验、生活实际、审美情趣的关系。多年来我特别重视学生对学习札记的运用,我一直把学习札记当成学生积累的主阵地。我的做法是,每天根据需要布置少量作业的同时,分散完成每周的学习札记,这样充分利用了学生的零散时间,也考虑到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重积累。我把学习札记分成这样的几大板块:生字读写、新词(成语)感悟、古诗赏析、励志名言、美文摘抄、修辞技巧、每周纪事、心声吐露等。每周五离校前上交,周一发下去,我通常利用星期天将学生的周记批改,并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批语,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实践中,我发现了很多让我感动的一面,很多学生在做学习札记的时候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兴趣把自己的学习札记做得很有声有色,如一位学生将平时积累得励志名言写在自己的笔记本每页的页脚和页眉处,每次翻阅的时候不自觉得就加强了一次记忆,效果很好;还有的学生把自己的收集的古诗词图文方式显示,看了让人产生联想,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审美的情趣,起到了滋养心灵的效果;也有的孩子在写作文的时候就翻自己的札记,从中寻找恰当的写作素材,并能找到适当的引用语言,如古诗词和名言名句,使自己的作文不再假大空,同时也很有文采。

语文札记,既能充分利用学生的零散时间,扎实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的语文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有的甚至成了学生手头的一本百科全书,真是一举多得。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加强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内涵并学会阅读。

如我在教《范进中举》一课时,发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文章“封建科举制度对当时知识分子及其他阶层人物的迫害”这一主旨学生通读后很难有效把握,即便有学生知道也大都从参考资料或教辅资料上拿而得来,体会的并不深刻。怎么才能让学生在加强与文本对话的同时深刻理解课文内涵呢?我再次翻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考官周进因为自己有过辛酸屈辱的经历,所以对穷困不堪的老童生范进格外垂恩,先后以全副精神细读范的试卷,第一遍觉得不知所云,是篇坏文字;过了一会读第二遍,却“觉得有点意思”,不坏了;后来读第三遍时竟忽然认为它是“天地间至文,真乃一字一珠”,于是认定自己不是“糊涂考官”。是啊,范进已经五十四岁了,却还在“高考”之路上徘徊,能不能以范进的岁数多大为切入口呢?

“阅读文章内容,推测范进中举时的年龄段?”这是我上《范进中举》时的开篇任务。

如此切入,学生的好奇心立即被调动起来,他们饶有兴味的阅读文本,力求从文中找出能判断范进年龄的内容,有的学生推测范进大概二十多岁,原因是他的老丈人还不老,能杀猪,且按照现在的高考年龄类推,范进年龄不会超过三十岁;有的学生推测范进最多不超过四十岁,因为张乡绅称其为弟;还有的学生阅读更仔细,称范进妻子嫁他的时候都已经三十多岁了,又与范进做了十几年的夫妻,推得范进约五十左右……看似与文章主题不相关的切入,竟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我始料而未及的,然后我因势利导,告诉同学们范进的真实年龄是五十四岁,同学们很多都觉得奇怪,在学生充满疑问与好奇的眼神中,向学生简介古代科举制度,文章主旨终于拨云见日。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注重知识的延伸

我在教学《明天不封阳台》时,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的把握文章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主旨,教学时我作了大量的准备,课堂上充分用多媒体课件向大家展示人与自然诸多不和谐的图片,及当今社会面临的诸多环境恶化的事例,用强烈的视觉冲击向学生们传达文章的主旨所在,同时把握本课语言的特色,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形象化的议论。如“诚然,我们不可能重新回到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中去,但是,我们能不能用心去贴近自然呢?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酒楼门口,不再有被囚于笼中的珍禽;集市摊头,不再有被高声叫卖的青蛙;鸽子飞过秋日的天空,我们不再射出铅弹;蜻蜓掠过夏天的裙边,我们不再张开捕网。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因为在剥夺自然资源的同时,人类也在毁灭着自己。”对于形象化的议论怎么才能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单纯靠老师讲解,学生是很难体会的。我让同学们在生活中进行观察,对上述文字进行仿写。学生回去之后,通过观察很快就完成了这项任务。课堂上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语言特色的理解,同时也写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美文摘抄及赏析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作业设计 提高能力

新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多年,各级各类的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出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但是,拨开教改表面的迷雾,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并不容乐观。不少老师的教学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依然是高考考什么我就讲什么,高考考什么题型我就做什么题型。甚至很多老师在高一时就用大量的高考真题、模拟题训练学生,一直训练到高三,使学生变得不爱学语文,结果,语文学了三年也没有什么长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还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下定决心进行真正的改革。其中,我们要首先改革高中语文作业的设计。

一.高中语文作业的现状

高一、高二的语文教师布置作业时大多着眼于巩固学过的知识,重复练习课文后面的作业题,让学生大量完成教学辅助资料上的题目。高三的教师大多做各种高考模拟试题。而要求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则相对较少。据调查,在受调查的90项作业中,背诵作业5项,看课外书为9项,其余都要求学生书面完成。书面作业占总数的84%。而书面作业多是现成的各地模拟试题。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考虑较多的是如何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成绩,因而总是根据试卷上的题型布置学生的家庭作业,作业形式相对固定,灵活性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不高。据统计,抄写、作文、教学辅助资料上的题目名列教师布置的作业的前几位。

由此可见,高中语文作业的布置多是为考试服务,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欣赏能力的较少。

当然,在现今的历史背景下(家长要升学率、上级主管部门看升学率、学校考核依据升学率),教师一切为了考试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与考试成正比例的真正的语文教学之路呢?

二.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理论支撑

1.《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

其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其中,特别指出:

(一)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四)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2.《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

其课程性质规定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其基本理念是: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3.《江苏省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规定考查内容

(一)语言文字运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A.文学类文本

B.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

(四)作文

由以上三个文件的精神来看,高中语文教学应该着重于读、写。要在教学生读写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并且养成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鉴于此,笔者建议在给学生设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用文学的手段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例举高中语文作业设计举措

1.赏评课文

刚上高一的学生,如果一开始就布置学生写一篇文章评析,他们大概无从下手,所以,高一初,老师要带领学生把课本上的优美文章(不同类型的)从不同角度作详细赏析。课外作业就布置学生回顾老师所讲内容,对学过的课文就某一方面作赏评。这样的作业,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上课注意力,也可以教会学会赏评文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审美能力及学习兴趣。

2.赏评课外美文

“赏评课文”作业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的赏评文章的基本方法及能力,接下来就要拓展到课外,让学生放开眼界去阅读,并且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鉴赏能力。

3.举办赏评文章大赛

在学生有了一定赏评文章能力的基础上,可以举办“赏评文章大赛”、“文章品评沙龙”等活动,用以激发学生阅读文章、赏评文章的兴趣,交流阅读心得经验,更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及能力。

当然,“赏评”的作业内容不仅指文学类文本,还包括所有学生愿意看的文本,当然也包括中外诗歌、文言文。这项作业如果能够坚持下来的话,高考及各类考试中的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应该就没有太大的问题。所以,高中语文作业的改革并不与考试冲突,反而比一味的做题更有效果。

4.做作文摘抄

这一种作业很多老师也会布置,但效果却不是很好。其实,这确实是一项很好的措施,就看老师是如何布置的。我们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你能够模仿的一篇优秀的作文,然后编写提纲、点评本文的优缺点、背诵其中的优美语段。中学生不可能个个成为作家,所以作文中的模仿必不可少,布置这份作业就是为了模仿优秀作文的构思某篇、优美语句。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能力必有提高。但是,这种作业要求教师的检查督促,否则就会流于形式。

5.课前口头作文

每天上课前拿出5分钟时间,用于学生的口头作文。作文内容为最近发生的事,可以是国内外大事,也可以是学生身边发生的小事。体裁不限。要求是:就某一事准备一段文字,可发表看法,可叙述事情经过。脱稿朗诵给全班学生听。这项作业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对生活加以思考,提高对问题的认识能力。

6.积极参加各种语文实践活动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辩论会、专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等形式,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还可以组织各种文学社团,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所以,除了统一的作业以外,还可以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文学社团及活动。或者参与社会上的调查等。这样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以上几个措施是笔者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归结出来的,实际效果还是不错的。当然,到了高三年级,还有加强模拟练习的训练,毕竟能力很重要,做题方法也很重要。这只是笔者对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粗浅探索,希望以此砖引出更多专家的美玉。

美文摘抄及赏析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情驱动 阅读学习 浸润 心灵家园

回首自己几十年的读书经历,很多优秀作品的熏染了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就文本跟学生的对话解读中,了解了走近了许多高贵的心灵。一路走来,这些滋润着我,也滋润着学生的心灵家园。

于漪老师说:“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一直是我从事语文教学孜孜以求的目标,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而是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我时常思考着于漪老师的这段话,并在教学中践行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堂的“清水源头”在哪里?课堂的生命活力又缘自何方?我觉得关键在于: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灵性和悟性是否得以被唤醒。因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以“情”为驱动力,阅读学习通过“调控情绪——创设情景——融入情感——再现情景——体验情感——升华情感——共鸣情感——迁移情感——美化情操”的学习步骤,以文本中重点词语、中心句子、关键段落为学习基点,以“情”为驱动力,以“情绪——情景——情感——情操”为纽带,以语感阅读为手段,带着良好的情绪进入阅读学习,再现动人的情景感悟阅读体验,催发真实的情感经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更多地像农业,而不是工业。”因此我始终觉得语文教师更应该像一位农民,带着对种子的企盼和对果实的热望,像侍弄庄稼一样去侍弄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充分享受语文的智慧,吸吮语文的营养,充实滋润他们的生命。

一、师生共有大语文观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人人都熟知的美国教育家华特的一句经典概括。在课堂教学中,我会适时地把自己生命中的经历见闻与民俗文化巧妙地穿插在文本内容的解读中,让知识或道理变得更加感性与直观;我也会紧紧抓住发生在学生周围的每一个有意义的细节,让他们或描绘或议论,交流时的热闹场面又促使着我们更细心地去关注生活。我立足于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读者》、《青年文摘》、《语文报》、《课堂内外》一些美文推荐阅读,甚至是学生摘抄来的文章,都可以成为我们赏析的内容。在我们想认真读一篇文章或一部任何作品时,都要走到与之相关的外面去看一看,要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不可“局于一室之内,而不知春之将至”。

二、激情导入,调控学习最佳情绪

魏书生先生曾经说过“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的确,好的导语似优秀的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导着学生渐入佳境;好的导语应该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向渴望求知的大门。

三、入情阅读,再现情境,体验感情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我想作品的美要靠语言的自身魅力唤起,我更多地留时间给学生,引导学生阅读,在头脑中再现文字描述的图景,比如阅读《走一步 再走一步》,爬山的画面,天黑时的害怕感觉,一步一步下来的成功感,那情感的体验往往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给人启迪。学生在阅读读中与作者心灵相通,真正达到情出肺腑,语同己出。我们的教学目的自然而成。例如,陆游的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除了反映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之外,也可以看到诗人对人生的乐观主义态度,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一个六十八岁又卧病在床的老人,却仍“不自哀”,还是那么积极乐观,并仍想为国戎守边疆。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需要多么执着的精神!

还有《诫子书》,谆谆告诫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引人深思,很自然而然地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文章《散步》描写了日常生活中的“散步”一事,文章结尾“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语言朴实无华但却真情动人,唱出一曲温馨隽永的亲情之歌。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能深切地感受到一家人互相爱护、尊重、体贴和理解。美好的情感触动着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着悠悠的情感美。

四、结语导向,升华情感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美的语言,好的评点,有如春水润泽大地一样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田。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会给人悠悠的情思,诸多沉沉的回味。教师通过美的结语滋润学生心灵,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会在学生内心产生一种内在的情感与意志的驱动力,使其逐步走向完美和谐的内心世界。

晨读推荐了《故乡在远方》一文,张抗抗人生阅历丰富,文章的内涵较为深厚。我让不同的学生组合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让学生体会作者成为一个游子后那份厚重的故乡情,同时深切理解“故乡”是作者精神家园的深刻含义。学生阅读中的疑惑与不解,最后让张抗抗自己来解释,一来学生可能会感到比

较新鲜;另外,也有效地解决了种种不足。所以设计为:“今天,我们在优美的文字中体验了乡情。最后,让我们通过一段采访,听听张抗抗本人对故乡的解释。”张抗抗:(学生齐读)“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大,我们都在异乡的路上行走。

五、引向生活,迁移情感

新课改的理念,我们必须把课堂教学的内容进一步延伸到课外,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学习引向深入。我努力根据不同课型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调动学生角色的主体能动性,激发活跃的思维,带着继续探索的心走出课堂,使他们在一种兴奋的、盎然的状态中走向生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我通过校内和校外的一系列活动进行研究,组织调查报告、郊游、语文课外兴趣小组、办手抄报、黑板报、演讲赛、课前五分钟讲故事等活动,把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然地去表现、去创造、去追求纯净的心灵空间。

在“母爱是歌”单元结束时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课外阅读抄写评析现代诗,并选择一首进行朗诵,可一个人朗诵,也可几个人合作,也可配合朗诵,由学生共同来评定。

在《爱莲说》课前准备布置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合作编辑赞美莲花的小报;合作搜集有关周敦颐及其作品《爱莲说》的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理解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

文人墨客或忧国忧民,终生以国家民族为念;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追求,实现人生价值;或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以天下为己任,匡时济世,造福国家百姓;或少小立志,一生为理想的实现而“求索”,孜孜不倦;或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身处逆境仍奋发图强;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通过为国建功来赢得生前身后的名声------这样的人生观、价值观由于历史原因,难免有某些局限,但却给了我们丰厚的精神营养。

上一篇:狂人日记摘抄范文 下一篇:高尔基童年摘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