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工作督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11 23:22:59

改革工作督察报告

改革工作督察报告篇1

由此三个“进一步”,人们知道了如今法院大幅度增加的工作量———最高人民法院审结各类案件比前五年上升了46%,地方各级法院则上升了22%。

审结如此多的案件自然不易,但是法院并没有因此降低办案的质量。肖扬说,五年来,各级法院对不构成犯罪的11651名自诉案件被告人、17870名公诉案件的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从而确保了无罪的公民不受法律追究。

有罪、无罪,此罪、彼罪,罪重、罪轻,已经不是相差一字之游戏,它是每个刑事被告人的人生“分水岭”。而人民法院只有严把案件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和适用法律关,才能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和无罪不罚。在这方面,法院交出的答卷合格。

不仅如此,法院在这五年中,还办理了113**件国家赔偿案件,决定赔偿4013件,占这类案件总数的35%,使受冤屈的公民获得了国家赔偿。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则在工作报告中指出,检察机关这五年来,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首要任务,稳、准、狠地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人民群众对此是认可的———检察机关“以国家的名义”,对一些大案要案实行“挂牌督办”,使一大批刑事案件得以严肃查处。仅在近两年的“严打”整治斗争中,检察机关就查办了充当黑恶势力后台和“保护伞”并涉嫌职务犯罪的国家工作人员554人,还与公安机关联合开展追逃行动,共捕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5115名。

曾几何时,广大群众对该查办而不予查办的刑事案件一直意见较大。如今,检察机关已强化了对侦查活动和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据韩杼滨在工作报告中透露,五年来,对该立案而不立案的,已依法监督立案达36955件;对应逮捕、而未逮捕的,已依法决定追加逮捕达50863人,追加25297人。此举正所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肖扬在工作报告中说,各级法院共审结贪污贿赂案件****,其中县处级以上公务人员2662人,比前五年上升65%。韩杼滨则在工作报告中指出,检察机关集中力量查办大案要案,不断加大办案力度,从而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

肖扬宣布,五年来,法院共审结行政案件464683件,比前五年上升了65%,而案件种类已基本覆盖了行政管理领域。这无疑是对“民告官”类型案件不断进展的最好诠释,既显示了支持“依法行政”,也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利意识。

与此同时,韩杼滨也在工作报告中说,最高人民检察院近年来制定了《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对确有错误的民事、行政生效判决、裁定,依法提出抗诉6932件,提出检察建议15189件。这也说明,抗诉不是刑事诉讼的“专利”,检察机关的司法监督职能仍在不断地得到强化。

加快司法改革追求公正效率

这五年来,法院和检察院工作中还有一个共同的亮点———积极推进司法改革,达到公正执法与讲求效率的统一。

从肖扬的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到,法院改革的步伐已在明显加快。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法院的改革目标和任务。而令人欣喜的是,“纲要确定的39项改革任务绝大部分已经完成。”

法院改革完善了审判方式———全面落实公开审判制度,全面推行以公开举证、质证、辩论、认证为主要内容的庭审方式。进一步加大裁判文书的改革力度,增强了裁判文书的说理性。以往我们只能在影视节目中看到法官身穿法袍、手拿法槌的情景,如今已在全国的法院中开始实行。

法院改革完善了诉讼制度———推行诉讼证据制度改革;改革诉讼费用管理制度;健全司法救助制度。

法院改革完善了审判机构和法官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立审、审监与审执的三个分立制度,推行了审判运行机制改革,并强化合议庭职责。

引人注目的是,这五年来,人民检察院也在不断深化改革,为检察工作注入勃勃生机与活力。

早在1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就作出了全面实行“检务公开”的决定———检察工作依法能够公开的全部向社会公开。

具体地说,就是建立诉讼参与人权利义务告知制度,不案件、刑事申诉案件、民事行政抗诉案件的公开审查和听证制度,等等。这样,就增强了执法的透明度,促进了公正执法。

如今,已有2960个检察院选任了9000多名“主诉检察官”,从而明确了办案责任,提高了公诉质量和效率。许多地市以上的检察院还设立了大要案侦查指挥中心,以增强突破大要案的整体能力。同时改革了侦查监督方式,实行“适时介入侦查、引导侦查取证、加强侦查监督”的全新工作机制,并实施了科技强检规划,以提高发现、揭露和证实犯罪的能力。

此外,检察机关还推行了机构和干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并完善了行使检察权的监督机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和省级检察院还设立了人大代表联络机构,认真听取批评、意见和建议,并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

如今,人民法院正大力加强法官职业化建设,严格职业准入,树立职业形象,以造就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和司法公正的法官队伍。而人民检察院则坚持从严治检,狠抓检察队伍和基层检察院建设,实施“素质工程”,并突出“强化监督、公正执法”,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都在强调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继续深化司法改革,讲求公正和效率,不断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解读“两高”报告,字里行间,我们已分明看到“公正执法”这一主题在熠熠生辉。

改革工作督察报告篇2

监督纠正敢担当

把严防冤假错案作为必须坚守的底线。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加大审查把关力度,最高检报告中指出“对侦查机关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督促撤案17673件;对滥用强制措施、违法取证、刑讯逼供等侦查活动违法情形,提出纠正意见54949件次;对不构成犯罪和证据不足的,决定不批捕116553人、不23269人。”

检察机关去年在纠正冤假错案方面做到了敢于担当、敢于监督。最高检工作报告中列举了“徐辉杀人案”“黄家光故意杀人案”“王本余奸淫、故意杀人案”等冤错案件。这些案例都很典型,检察机关在督促、参与错案纠正时,还将办理过程向全社会公开,体现了极大的决心。同时,也释放了一个信号――未来检察机关在维护司法公正方面会做更多的工作。

对于冤错案件,最高检工作报告中说,“对冤错案件首先深刻反省自己,倒查追究批捕、环节把关不严的责任,吸取沉痛教训,健全纠防冤假错案长效机制。”最高检的鲜明态度得到不少人大代表的赞许。司法机关注重自身反省,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勇于纠正错案、实现公正司法的决心和信心。

2014年,全国检察机关开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专项检察,监督纠正“减假暂”不当23827人,同比上升42.6%;监督有关部门对2244名暂予监外执行罪犯依法收监执行,其中原厅级以上干部121人;查办违法“减假暂”背后的职务犯罪252人。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张崇和在审议两高工作报告时建议,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严格落实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相关规定,慎重处理职务、金融、涉黑等犯罪人员的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工作;严格履行程序,完善刑罚执行监督长效机制。

最高检工作报告中提到了有关“深入开展久押不决案件专项监督”的内容。从报告看,检察机关清理出的4459人现已纠正4299人。这是保障人权“接地气”的体现。纠正一个被超期羁押、久押不决的人,就可能会对一个家庭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

同时,2014年,全国检察机关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严惩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最高人民检察院牵头制定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开展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专项立案监督。坚持依法从严原则,制售有毒有害食品、假药劣药等犯罪16428人,在食品药品生产流通和监管执法等领域查办职务犯罪2286人。

2014年,检察机关开展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污染环境、盗伐滥伐林木、非法开垦草原等犯罪25863人,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查办职务犯罪1229人。一些地方检察机关在办理毁林等案件时,探索建立“补植复绿”机制,由犯罪嫌疑人或其亲属补种恢复后,依法酌情从宽处理。针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无人提起民事诉讼等情况,探索督促或支持有关行政机关、社会团体。

“案”说公平正义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报告更注重运用案例,回应关切,成为报告一大亮点。最高检新闻发言人张本才说,报告全文共21个案例,如、徐才厚、蒋洁敏等省部级以上干部职务犯罪案等。“运用这些鲜活生动的案例,不仅佐证了检察工作的成效,也增强了报告的可读性、吸引力。”

从报告提及的案例看,有经济领域案件,有严惩腐败的典型案件,更有与司法机关自身相关的冤假错案的纠正案件。可以说,一件件具体案件,折射了检察机关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

从依法办理、徐才厚、蒋洁敏等28名省部级以上干部的犯罪案件,到查处北戴河供水总公司总经理马超群等“小官巨贪”,这些案例在报告中均有着墨,体现出中国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决心。

“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行为严重影响民众对公平正义的获得感。“查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侵权犯罪13864人,同比上升6.1%,其中行政执法人员6067人,司法人员1771人”……报告在引述一系列数字的同时,亦提及延寿看守所发生在押人员杀警脱逃、讷河监狱发生在押罪犯利用手机进行网络诈骗的恶性案件以及晋济高速特大燃爆事故等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调查案件,体现了检察机关对渎职侵权行为的“零容忍”。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不回避问题,敢于揭短亮丑,直面一些对司法领域冤假错案予以纠正的案例。

“徐辉杀人案”“黄家光故意杀人案”“呼格吉勒图故意杀人、流氓案”,这些被公众熟悉或不熟悉的案例一一被提及,表明检察机关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把严防冤假错案作为必须坚守的底线。这也是中国检察机关敢于向“自己人”亮剑的一贯作风。

案例覆盖各主要领域,结合报告后所附的长达18页的用语说明,代表们可以更“零距离”地触碰到中国检察机关一年以来的工作。

司法改革,完善“责任制”

法者,治之端也。通过不断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法治才会成为全社会的信仰,全面依法治国才有更深厚的基础。

实行检务公开,推进检察系统的司法改革,从严建设自己的队伍,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最高检察长并不回避检察系统自身存在的问题,而主要考虑了检察系统在自身的现代化过程中,应该做哪一些重要的改革。

报告中指出,落实“谁办案、谁决定、谁负责”,组织17个市县检察院开展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试点,择优选任460名主任检察官,赋予相应司法办案决定权,完善司法办案责任制度,主任检察官对所办案件终身负责。

每一起错案伤害的是案件当事人,损害的是司法公信力,司法机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查明案件真相的基础上准确适用法律。错案虽不能百分之百杜绝,但要竭尽全力做到少之又少。让人欣喜的是,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检察机关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办案方法,完善办案制度,比如实行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相信经过司法机关共同努力,案件会办得越来越扎实。

同时,在报告中还着重提到深化检务公开,开通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网,全面建成全国检察机关统一的案件信息公开系统,正式运行四大平台:一是案件程序性信息查询平台。当事人及其法定人、近亲属、辩护人等可以在网上查询案由、办案进度、强制措施等信息。二是法律文书公开平台。对人民法院所作判决裁定已生效的刑事案件书、抗诉书,不决定书。刑事申诉复查决定书等法律文书,及时在网上公开。三是重要案件信息平台。对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职务犯罪案件、刑事案件,及时向社会公开犯罪嫌疑人身份、涉嫌罪名、案件所处诉讼阶段等信息。四是辩护与预约申请平台。辩护人、诉讼人可以通过该平台申请会见、阅卷、收集调取或提供证据材料、要求听取意见、申请变更强制措施等,相关检察院必须在法定时限内处理并回复。

改革工作督察报告篇3

这句话,对于理解今天中国的廉政建设和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方向至关重要:纪律检查体制改革要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中作通盘考虑,要与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保持高度一致;通过纪律检查体制的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优先处理影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突出问题;要与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其他内容相适应,采取系统化的思维,与其他方面的改革相冲突的改革不被采纳。

在总体方向的指引下,《方案》明确了相对具体的改革目标。

一是从权力监督的源头出发,填补纪检监察体制中的制度(机制)空白。其中重点在于探索“两个责任”的实现机制,即党委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

针对中国目前腐败案件多发但责任追究还不够的现状,各级党委(党组)特别是主要领导必须树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严重失职的意识,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领导班子成员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领导责任。对发生重大腐败案件和不正之风长期滋生蔓延的地方、部门和单位,实行“一案双查”,既要追究当事人责任,又要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二是从纪委与党委的关系出发,破解权力监督中的制度困局。

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当属对双重领导体制的改革,在这一体制下,纪委由于受同级党委尤其是“一把手”的制约,无法有效发挥同级监督的作用。

针对这一问题,改革推动了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建立健全报告工作、定期述职、约谈汇报等制度。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

三是立足纪检监察工作的实际情况,强化以往权力监督中的薄弱环节――已存在相对完整的制度安排,但缺乏落实监督执行力的机制性要素。

相关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突出主业,着力完成纪检监察部门的中心任务。

长久以来,纪检监察部门扮演着“救火队”的角色,承担了许多与反腐败斗争形势不相适应的工作。为此,纪检监察部门开展“三转”: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聚焦主责、抓好主业。纪检监察部门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从125个清理至14个,并在机构、编制和人员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中央纪委增设了4个纪检监察室。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派驻部门受所驻在部门的制约,无法有效发挥权力监督的能力。有鉴于此,改革着力于进一步提升派驻部门的监督能力。

如,改革方案指出要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实行统一名称、统一管理;派出机关要加强管理,完善考核、激励和责任追究机制;派驻机构要对派出机关负责,全面履行监督职责,纪检组长在党组中不分管其他业务工作,等等。

改革工作督察报告篇4

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各项检察工作取得新进展,为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认真履行检察职责,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司法保障

五年来,全国检察机关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着力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一是依法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003年至2007年,共批准逮捕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4232616人,提起公诉4692655人,比前五年分别上升20.5%和32.8%。

━━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批准逮捕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嫌疑人2404人,提起公诉2451人。批准逮捕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和故意杀人、放火、爆炸、、绑架、抢劫犯罪嫌疑人906947人,提起公诉931876人。

━━坚决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和环境资源的犯罪。批准逮捕走私、金融诈骗、偷税骗税等犯罪嫌疑人113347人,提起公诉129392人。批准逮捕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非法采矿等破坏环境资源犯罪嫌疑人37272人,提起公诉53745人;批准逮捕假冒注册商标、侵犯著作权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嫌疑人6339人,提起公诉7448人。

━━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坚持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区别对待、注重效果,制定并实施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意见。对涉嫌犯罪但无逮捕必要的,决定不批准逮捕149007人;对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决定不73529人。

二是依法查办和积极预防职务犯罪,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五年来,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179696件209487人;除正在侦查、审查和审判尚未终结的以外,已被判决有罪116627人;2007年有罪判决数与立案数的比率比2003年提高了29.9个百分点。

━━集中力量查办大案要案。立案侦查贪污受贿十万元以上、挪用公款百万元以上案件35255件,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13929人(其中厅局级930人、省部级以上35人)。完善境内外追逃追赃机制,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4547人,追缴赃款赃物244.8亿多元。

━━积极参与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立案侦查涉及国家工作人员的商业贿赂犯罪案件19963件,涉案金额34.2亿多元。

━━加大反渎职侵权工作力度。共立案侦查渎职侵权犯罪案件34973件42010人,其中已被判决有罪的16060人,是前五年的2.3倍。在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中,严肃查办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01人。立案侦查纵容违法违规生产、不报谎报重大事故等涉嫌犯罪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193人。

━━深入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加强对职务犯罪原因、特点和规律的分析,针对公共项目和资金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检察建议74238件。

三是强化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维护司法公正。

━━加强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对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督促侦查机关立案94766件;对违法插手民事经济纠纷等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督促侦查机关撤案18266件。对应当逮捕而未提请逮捕、应当而未移送的,决定追加逮捕63500人、追加42430人;对依法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证据不足的,决定不批准逮捕255931人、不34433人;对侦查活动中滥用强制措施等违法情况提出纠正意见50742件次。对认为确有错误的刑事判决、裁定提出抗诉15161件,对刑事审判中的违法情况提出纠正意见9251件次。

━━强化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法律监督。加强派驻监管场所检察室规范化建设,推行与监管场所的信息、监控系统联网,依法监督纠正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不当13275人,对不按照规定将罪犯交付执行等违法情况提出纠正意见29631件次。

━━积极开展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法律监督。对确有错误的民事、行政裁判提出抗诉63662件、再审检察建议24782件;对裁判正确的,认真做好申诉人的服判息诉工作。

━━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法律监督。开展集中清理纠正超期羁押工作,纠正了一批历史遗留的超期羁押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防止和纠正超期羁押长效机制,使侦查、、审判各环节新发生的超期羁押从2003年的24921人次下降到2007年的85人次。

━━严肃查处执法和司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立案侦查涉嫌犯罪的司法工作人员17270人。

四是加强控告申诉检察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畅通控告申诉渠道,妥善处理涉法涉诉。先后开展五次集中处理突出问题专项工作,共办理群众来信来访1507859件次。把不服检察机关处理决定等涉检案件作为重点,注意把执法办案同化解矛盾相结合,努力从源头上减少涉检。2007年不服检察机关处理决定的5814件,比2003年下降32.5%。

积极推进检察改革,完善检察体制和工作机制

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部署,认真抓好中央确定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牵头的改革任务,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检察改革的三年实施意见》,积极稳妥地推进检察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

━━改革和完善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制度。健全了对刑讯逼供等违法行为的监督机制;规范死刑第二审案件审查和出庭工作,探索死刑复核监督机制,加强了对办理死刑案件的法律监督;健全对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同步监督机制,建立监外执行罪犯社区矫正工作监督机制,完善了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监督制度。

━━规范和完善执法办案工作机制。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有针对性地完善制度规范。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和修改审查逮捕、审查案件质量标准,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扣押、冻结款物工作规定等50多项规范性文件。

━━改革和完善检察机关内部制约机制。加强办理职务犯罪案件的内部制约;建立并推行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加强了人权保障;建立查办职务犯罪工作备案、审批制度;制定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条例,完善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改革和完善检察机关接受监督的机制。为加强对查办职务犯罪工作的外部监督,从2003年9月起开展了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截至去年底,全国已有86%的检察院开展试点。人民监督员共对21270件“三类案件”进行了监督,其中不同意办案部门意见的930件,检察机关采纳543件。

全面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

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战略任务常抓不懈,以公正执法为核心,以专业化为方向,努力建设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检察队伍。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纪律作风建设。2007年,对检察人员的控告、举报比2003年下降37.6%,因违纪违法被查处的检察人员下降51.2%。其中检察官利用检察权贪赃枉法、的,从2003年的277人下降到2007年的92人,下降66.8%。狠抓领导班子建设。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检察人员比例从2003年初的39.2%上升为目前的70.3%,队伍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推进基层检察院建设,缓解了基层工作中的一些突出困难,促进了基层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的提高。

军事检察和铁路运输检察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在保障军队现代化建设和铁路改革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检察国际交流和司法协助进一步加强。最高人民检察院发起成立国际反贪局联合会,主办亚欧总检察长会议,推动建立健全中国与东盟总检察长会议机制、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检察机关合作机制,促进了反贪污贿赂和打击恐怖犯罪等方面的国际司法合作。为保证准确执行法律,最高人民检察院加强宏观指导,制定司法解释27件。

五年来,检察机关不断增强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的意识,认真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加强基层检察院建设、开展法律监督工作、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专项整改、完善检察机关监督机制的情况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专项工作报告,并按照审议意见进行了认真整改。积极配合对检察官法等法律的执法检查,落实人大的决议和要求。对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274件建议和提案,最高人民检察院均在规定期限内办结。

2008年工作安排

2008年,检察机关要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法律监督,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认真履行批捕、职责,依法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社会治安和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为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作出应有贡献;依法履行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职责,把这项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集中力量查办大案要案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深入开展职务犯罪预防,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履行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职责,坚决监督纠正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问题,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工作中,一要更加注重服务经济发展。加强对民事审判、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执法为民,依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多发财犯罪,突出查办教育、就业、金融、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征地拆迁、抢险救灾、移民补偿等领域发生的职务犯罪,严肃查办失职渎职造成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犯罪,促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要更加注重维护公平正义。着力加强法律监督工作的薄弱环节,严肃查处司法工作人员贪赃枉法、犯罪,维护司法廉洁,促进司法公正,彰显社会正义。四要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和谐。认真研究和落实在各项检察工作中化解矛盾纠纷的措施,积极做好释法说理等工作;深入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注意在执法中发现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民生诉求,创新便民方式,妥善处理涉检问题,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二是深化检察改革,促进完善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部署,制定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检察改革的方案,以满足人民的司法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从人民不满意的问题入手,继续推进检察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积极提出立法建议,完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范围、内容、程序和措施。优化检察职权配置,健全上下一体、分工合理、权责明确、运行高效的检察体制。全面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推动人民监督员制度法制化,健全检察工作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机制。

三是推进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广泛开展正规化分类培训和岗位练兵,抓好人才培养工作,提高检察人员业务素质和执法技能。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大对中西部和贫困地区基层检察院的扶持力度,促进基层检察院建设健康发展。加强自身反腐倡廉建设,弘扬检察职业道德,严明执法纪律,对检察人员贪赃枉法、侵害群众利益的,坚决依纪依法查处。

改革工作督察报告篇5

《检察风云》:十报告中,您最关注的是哪方面的内容?

王琍:我作为市政法系统检察机关条线的党代表,对十报告中有关“法治”的内容特别关注。我注意到,十报告的“法治”元素非常厚重,特别是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一章节,强调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等,这是一种高屋建瓴的体系设计,其中的纲就是法治,所谓我们讲的纲举目张,抓住事物的关键,就能带动其他环节。

十报告中有这么一段描述,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我想这“十六字”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比较体系化的法治理念,并且科学地界定了这个法治理念。综合一下,我认为法治应有四方面含义:有好的法律体系;管理者要按照法律规范行权;完善的对权力的监督机制;全体公民遵法守法。

关于好的法律体系,十报告强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这样制定出来的法律体现人民意志、符合人民利益,这才称得上科学立法。

关于管理者要按照法律规范行权,报告强调要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2010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其中内容详尽,从制度建设、政府立法要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与能力培养多方面提出要求,有很强指导意义。

关于完善权力监督机制,报告强调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特别强调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关于全民遵法守法,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我想法律的权威性在于它的公正而不是震慑,因为正义值得信仰和接近。公民要善于通过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一切矛盾纠纷都应该在法律框架内解决,这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

综上我们应该对报告体现的法治含义有了系统的认识,报告强调的提高领导干部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的要求,就是要领导干部在价值观和方法论上符合法治理念,而不是机械地喊口号,把法律当工具,所以法治理念和法治方式其用意就在于要体现以上四方面的要求,报告在对社会管理描述时更是强调要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民参与、法治保障,所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政治建设的纲。

有关法治到2020年的目标,报告中有这样的表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决心和自信。“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第一次明确提出是2004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八年来,我国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我国依法行政的现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形势和要求、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存在着形式化、口号化、实用化的倾向。从现在起到2020年只有八年的时间,任务还是比较重的,我们必须在行政理念、行政决策、行政执法、权力监督、行政化解矛盾纠纷等各个环节全面贯彻法治原则,以完成“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重要目标。

《检察风云》:十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能否谈谈您对这两点的理解?

王琍: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的提出和实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次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十报告的提法更进一步,不仅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表明,执政党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报告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非常有自信。这种自信基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依法治国的基础已经打牢。作为一名有着近30年检龄的老检察,我见证了我国法制建设从艰难走向辉煌的历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以适应形势任务的需要,立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至2010年年底,已有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件,地方性法规8600件,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种自信还在于在党的领导下,在人大的推动下,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经基本完成60项改革任务。这些成就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打下了有力基础。

报告别指出:“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这表明,法治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中的重要地位更加明确,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前提下,法治被提到了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依法治国”一直以来都是执政党在推进政治建设方面的重点任务之一,而下一步,社会主义法治将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生活各个领域发挥更加广泛、更加深刻、更加重要的作用。

《检察风云》:报告中提到:“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是党代会报告首次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深度,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执政要求。那么,什么样的思维和方式才是“法治”的呢?

王琍:“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不可分割的。我们要明确,“法治思维”首先是一种理念,它从思想的层面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重要性。

“法治思维”的提出,意味着我们的决策者认识到,不应将法律视为一种工具。一个没有法治理念的领导干部,在遇到问题时不可能形成法治思维,也不可能用法治方式去处理、解决问题。

山东大学校长、法学家徐显明先生对“法治思维”有一个比较具体的解读,他认为“法治思维”是四方面内容的结合统一,即“合法性思维”,“程序思维”,“权利义务思维”和“公平正义思维”。也就是说,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或是解决社会矛盾、纠纷,都应不断审视其行为的目的、权限、手段、内容的合法性,审视程序的合法性,以权利义务作为设定人与人关系及人与公权力关系的准则,以追求、维护公平正义作为价值尺度。在行为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违反法律或违背公平正义的地方,应及时、主动纠偏。

“法治方式”是对法治理念在操作层面提出的明确要求。有什么样的思维,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方式。有了法治思维,就不会急功近利,考虑问题会更加全面,政绩观也会发生改变。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讲廉政建设,一些地方和部门曾为此出台过“反腐八项禁令”、“十条禁令”等。实际上,廉政很简单,其核心就是“不”。如果有法治思维,即使没有这些“禁令”,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的时候也会首先考虑“的事情不能做”,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的干部队伍自然会廉洁清明。相反,如果没有法治思维,仅仅把法律当成一种工具,有的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禁令规定了我不能做的事情,那么禁令之外的,我是不是就可以做了呢”,他就会想方设法去规避法律规定,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不是一种“法治思维”下的“法治方式”。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的发展中,确实还有一些社会矛盾亟待化解,而化解社会矛盾最好的途径,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去解决问题,这也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检察风云》:十报告中,还有哪些您特别关注的主要的内容和亮点?

王琍:我读完总书记在十的报告,有个很深的感受,就是这份报告有着非常系统、科学的框架,通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系统论的方法,非常清楚地阐明了我国的治国思想,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报告中的亮点非常多,首先,报告主题鲜明。在报告的总论部分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十报告的主题,强调了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四个核心问题:一是旗帜问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强调要毫不动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牢牢把握我国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二是奋斗目标问题,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未来五年要为实现这个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三是道路问题,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强调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四是精神状态问题,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强调必须毫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

其次,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我还注意到报告中的几个数字:“四种监督”、“三个自信”、“五位一体”和“八个坚持”。

“四种监督”即“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四种监督”将权力置于阳光下,是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有力保障。“三个自信”指的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可以说,整篇报告都充满着这三种自信。

所谓“八个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接下来就是大家谈论的比较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其中,最大的亮点是“生态文明”,第一次单列出来,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报告中需要我们关注和深入学习的精神实在太多了,比如提出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首次写入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反腐“三清”,首次将“法治保障”写入社会管理体制等等,由于时间的关系,这里不能一一细说了。

《检察风云》:作为上海市检察条线的十代表,您能否为检察系统的工作人员如何在工作中更好地贯彻十精神提一些建议?

王琍: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首先要把检察工作放在整个社会工作的全局中考虑和推进,更好地强化法律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为社会管理作出应有的贡献。

检察机关还应该不断谋求检察事业新的发展,要不断符合新的形势任务的需要,了解党和国家的要求、社会公众的期待是什么,只有清楚了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问题是什么,才能抓住工作重点,才会有更好的工作效果。

检察机关要立足于执法办案,但又不能局限于执法办案,而应该主动延伸检察职能,拓开工作领域,结合执法办案向相关部门提出科学、有效的检察建议,以问题为导向,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管理的整体水平。

改革工作督察报告篇6

同志们:

今天的汇报点评会,既是落实省国资委党委巡察集团公司党委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情况的汇报会,也是集团公司加速加力推动下一步整改工作的动员会。

首先,简要通报一下集团公司党委巡察整改工作进展情况。集团公司巡察整改目前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反馈意见的传达学习阶段,整改方案的研究制定阶段,整改方案的具体落实阶段,高质量推进整改工作阶段。

在反馈意见的传达学习阶段:

X月X日,集团公司召开党委会,传达学习了省国资委党委巡察反馈意见;X月X日,向各直属党组织印发了反馈意见;X月X日,在公司电视台,以新闻稿的方式公布了反馈的原则意见,接受干部群众监督。

在整改方案的研究制定阶段:

X月X日至X日,集团公司党委对照省国资委党委巡察反馈指出的X方面X项问题,先后召开三次会议,对巡察整改方案予以研究,X月X日,集团公司党委印发了“落实省国资委党委巡察反馈意见的整改方案”,明确了X个问题X项举措。

在整改方案的具体落实阶段:

X月X日,集团公司党委召开了整改工作动员会。X月X日集团公司党委下发了“各二级单位落实巡察整改方案”的通知,X月X日前各单位、部室主动认领问题、形成了各自的整改方案及“三清单”。

X月X日,集团公司纪委下发了《X集团纪委关于督促推动落实巡察整改任务的工作方案》。X月X日至X日,开展了第一轮督导检查,并下发了“督导检查情况通报”。X月X日至X日,开展了第二轮督导检查。

在高质量推进整改阶段:

X月X日,集团公司党委召开了高质量推进巡察整改工作会,对集团公司巡察整改工作再安排再部署,同时下发了《关于高质量推进巡察整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巡察整改“四大措施”:安排开展X个专项治理,修订完善X方面规章制度,抓好X项事关企业转型升级和改革发展的重点事,运用“四必谈、六督查”推进整改,为集团公司巡察整改走深走实提供了坚强支撑。X月X日,集团公司党委召开了巡察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及成员分别进行了对照检查。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冯志君等领导莅临指导。

刚才,王万军同志对纪委督促和推动巡察整改工作提出了要求,X家单位作了专题汇报,从汇报情况看,大家都作了充分的准备,紧紧围绕会议主题,撰写汇报材料,问题认领全面,采取措施具体,整改工作扎实,达到了举一反三、引领示范的目的,收到了提升境界、团结鼓劲、凝心聚力的效果。用五句话来概括,就是“认领问题态度诚恳,“四个意识”更加牢固,整改措施切实可行,下步打算谋划较好,整改成果值得期待”。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整改工作标本兼职、巩固提升上还不够;二是整改工作的举措还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三是极个别单位对巡察整改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希望涉及部门及单位高度重视,以讲政治敢担当态度,抓实抓细整改任务,将问题整改彻底。

为使集团公司巡察整改工作取得更为扎实的成效,切实将省

国资委党委巡察反馈的问题整改落实到位,促进企业守正创新高质量发展,下面,我讲六点意见:

一、着力抓好专项治理

要紧紧围绕X个专项治理推进巡察整改工作,以重点问题解决带动全面整改,党委工作部、纪委、企业与规划部、改革与政策部、财务部、安全环保部、工程管理部、法律事务部、劳动与工资部等X个牵头部门,要挂图作战、倒排工期,真查实改,坚持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把存在的问题找出来,把发现的问题解决掉,决不能做表面文章,为了整改而整改,造成新的日常工作与巡察整改“两张皮”现象;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做到问题不解决、决不收兵,整改不到位、决不松劲,抓住问题的症结要害,明确主攻方向,一件不落、一招不让地坚决整改,在规定时间内改彻底、改到位,确保巡察整改任务落实落地。

二、着力加强制度建设

要重点完善建立X方面管理制度,既抓好“当下改”,又注重“长久立”。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体系为目标,以夯实基础管理、提升内控水平为导向,针对巡察反馈意见指出的制度建设滞后等问题,加强集团公司层面、二级单位层面的规章制度建设,形成相互街接、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要坚持标本兼治,深刻反思问题产生的根源,针对存在的问题,既在治标上想办法,又在治本上下功夫,切实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转高效的制度体系;要强化制度执行、维护制度权威、保障制度效力,坚决杜绝“只管建制度,不管执行”“有制度不执行”的现象,不断提升企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三、着力推进重点工作

要突出抓好X项事关企业转型升级和改革发展的重大项目、

重点工程、重要工作,把推进重点工作和落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和落实省国资国企改革各项工作任务结合起来,和当前正在做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和开展“六定”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工作调研、加强沟通协调、加强发展谋划,切实抓好资本运作、推进“三大项目”建设、深化企业改革、理顺管理体系,以更严的要求、更高的标准、过硬的举措,贯彻落实好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推进企业创新发展。

四、做好整改销号工作

要对照集团公司巡察整改工作方案中明确的X个问题X项举措,具备销号条件的,坚持“一个问题,一个销号报告”或者“一项整改措施一个整改报告”的原则,按照“反馈问题、整改措施、整改成效”的模版,撰写《X集团党委巡察整改问题销号报告》,履行审批程序后予以销号;要加强动态销号工作管理,针对巡察整改方案中的整改问题,整改举措全部落实到位的,按照“问题”进行销号;一个问题包含几项整改举措的,落实一个举措,销号一个举措;要对照集团公司和本单位制定的巡察整改“三清单”,完善问题整改工作相关印证资料,确保每一项问题整改到位、每一项举措落实到位。

五、加强督办督查

要紧盯“X”这一总任务,进一步加大对整改工作的督查催办力度,切实增强巡察整改的压力和动力,确保整改工作分秒必争、一刻不松、逐一销号,X月底前全部销号;要加强监督检查,督促推动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对账、交账、销账”,确保巡察整改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坚决杜绝“文字整改”“纸面整改”“数字整改”“虚假整改”;集团公司党委巡察整改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要敢于动真碰硬,要建立巡察整改工作台账,对整改效

果不理想的单位要责令“回炉”“补课”,严格考核;各单位要适时开展整改情况自查,确保各项举措付诸实践、落到实处,所有问题都得到有效整治。

六、圆满完成整改任务

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巡视整改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保持政治清醒,切实担负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党委示范带头作用,自觉肩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坚持问题导向,以整改落实破解发展短板,切实解决自身问题,圆满完成巡察整改工作任务。

改革工作督察报告篇7

我国人民法院的宪法地位与权力分立、制约平衡体制下的域外国家法院有根本的不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并不具有西方政治构建中三权分立体制,在横向的国家权力配置方面:在人民代表大会之下,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具有平等地位,立法权、行政权、审判权与检察权各有分工,后三者均要受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从属于立法权。但人民法院是专门的司法审判机关,享有独立审判权,且只有人民法院才能行使审判权,任何个人、组织、机关、政党不能行使审判权。我国的审判独立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司法独立,而是一种技术上的独立。我国的审判独立既不独立于行使人民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也不独立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我国目前的宪法规定的国家权力分配中,坚持审判独立是相对独立,在该权力分配体系下,法院应尊重和服从宪法关于法院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对其负责的规定;相对于上级法院或下级法院,本级法院应该尊重和服从的是宪法关于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和上级法院监督下级法院的工作的规定;同时,人民法院必须接受与之并行的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客观地评价我国现有的审判独立是一种不完全的审判独立,这种不完全的审判独立也仅局限于法律条文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审判,一方面是法官外部不独立,即法官的审判工作受到各级党委(尤其是党委政法委)、地方政府、人大及部分地方领导的干预;另一方面是法官内部不独立,即法官审判工作不能排除法院系统内部上级法院、本院院长和庭长的干预、干涉;同时,法院还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政治任务。②(二)是审判独立而不是法官独立国际公认的司法独立包含三个层次的独立,其中第三个层次是法官独立,对法官独立的表述主要有:法官独立审判是指法官在审判活动中作出裁判时,对其上级和其他法官保持独立,具体划分为审判权独立、身份独立。③法官独立审判有两重含义,即外部独立和内部独立。前者是指法官在审理各种案件时,不受来自司法外部的诸如国会政府、政党以及其他社会势力的干涉;后者是指法官在审判时,不受上级法院和法官的压力和指示,简言之,不受来自法院系统内部的干涉。①许多国家都在本国宪法中明文规定了法官独立,如《德国基本法》第97条规定:“法官具有独立性,只服从宪法和法律”,日本宪法第76条规定:“法官具有独立性,只受宪法和法律的拘束”。相较之下,我国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是司法独立,也不是人民法院独立,更不是法官独立。根据现行宪法规定,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据此,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合议制。各级人民法院设立审判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审判委员会的任务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审判委员会就是人民法院实行集体领导的组织形式,疑难、重大案件由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最后以少数服从多数得出结论。司法决策过程中的集体决策制最突出的表现是审判委员会这一“权威”机构依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对案件作出结论,集体承担风险。法学界对此的理解是:“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是合议庭审判独立,更不是审判员审判独立,这是我国审判制度的一个特点,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法官独立审判”,②最高人民法院编写的培训教材中表述“:中国的审判独立是指法院作为一个整体独立行使审判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由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审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③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江华同志更是直接指出:人民法院组织法和刑事诉讼法都规定是人民法院独立审判,这个审判权是宪法赋予人民法院的,不是给审判员的认为合议庭和审判员可以独立审判,庭长、院长不能过问,这与我国法律规定的人民法院独立审判原则是相违背的。④因此,我国法院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其它机关具有独立的地位,但是法官并不是独立作出判决,法官在审理普通案件时受到庭长、院长的过问,在涉及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则按照审判委员会的决定执行。抛开法律文本规定,笔者认为民主集中制是行政权力运作的基本原则,司法权区别于行政权的特征在于司法权的裁判中立性,居中裁判要求法官完整、直接参与整个庭审活动,依据法律和案件事实形成内心确信,从而得出结论。审判委员会成员并未参与案件的审理过程,只是凭阅卷和庭审法官的汇报而下结论,刑事诉讼要求审判公开、直接原则、言词原则等原则无处贯彻。导致法学理论界几乎普遍地认为,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存在是导致我国法院在审判案件过程中出现“判、审分离”、“审而不判”、“先定后审”直至法庭审判“流于形式”的关键原因之一。⑤这种悖逆法治原则的现象不但受到法学理论界的批判,同样引起了执政党的关注,在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改革决定》)中明确提出: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明确各级法院职能定位,规范上下级法院审级监督关系。可以预见,随着各项改革配套实施细则的出台,我国法官在法院内部的相对独立地位必将不断完善。(三)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法院作为唯一拥有审判权的机关,在审理和裁判案件中,不受其他国家机关的干预,纵使其他机关权力再大,也无法在审判范围内获得任何特权。①我国54宪法第78条规定,“人民法院独立进行审判,只服从法律。”1979年《法院组织法》第4条重申了54宪法的规定,这表明法院在审判案件过程中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等都无权干预,法院只遵循法律规定审判案件,“这一规定实质上就排除了法院审判对法律之外的其他机关、团体、组织或者个人的服从”。②它有利于防止特权,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果确实坚持了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不听从这些人的非法指挥,抵制非法的干预,就在一个重要的环节上挡住了“特权”的通路,使一切公民在同样的法律规定面前受到同等的待遇,彻底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有可能。③继承54宪法的现行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推敲两者之间差异,54宪法认为法院独立审判就是“只服从法律”,没有留下任何含糊和缺口,而现行宪法在规定法院独立审判权的同时,却又指出:“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那么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以外的其他主体,如国家权力机关、政党等组织是否可以干涉?从现行宪法来看,政党并没有包含在“社会团体”之内。现行宪法第5条第4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这里的“社会团体”与现行宪法第126条“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中的“社会团体”相同。这就说明,现行宪法把政党与社会团体并列对待,社会团体并未包含政党。1998年《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3条也规定“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民团体”不属于该条例规定登记范围,换句话说,该条例所规定的社会团体并不包括政党等组织。综合以上规定可以得出,宪法126条关于法院不受干涉的规定不包括各级党委对法院独立审判案件的干预,也不包括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法院独立审判案件的干涉。但是,无论是党委还是人大常委会对法院具体审判的案件进行监督甚至干预都饱受批判。④82宪法关于审判独立规定和54宪法的规定仍有很大差距。宪法留下的这个空间,还需要法律加以规范。⑤

二、人大合宪监督与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

现行宪法涉及人大与人民法院关系的条款有第3条、第67条第(6)项、第104条、第128条等的规定。内容为: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一)监督——负责关系的宪法关系理顺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审判独立关系,核心是掌握宪法规定两者之间的监督——负责关系,首先必须全面把握现行宪法的相关条文规定人大监督方式:1.工作报告和专项报告1954年宪法第80条、第86条,1978年宪法第42条、第43条规定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都对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但82年宪法全部取消了54年宪法、78年宪法关于法院、检察院向本级人大报告工作的规定。目前听取和审议同级法院、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和专项报告已经变成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了解法院、检察院工作情况的一项固定程式,是对法院、检察院工作的全面监督。从立法看,2006年制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第8条,1983年修正的《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0条及《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10条、2004年修正《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8条、2009年修正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第22条,均明确规定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统计人大及常委会的工作报告或专项报告。现行宪法虽经过4次修改,但对于这部分内容从未明确规定报告工作。对于这种矛盾之处,张友渔教授在著作中指出:立宪时考虑到法院的工作性质不同,可以作工作报告,也可以不作工作报告,根据实际需要决定。不宜硬性规定必须作工作报告。但也不能硬性规定不作工作报告,需要报告的还得报告。并且人大、人大常委会可以要它作报告。①部分学者认为,这会“加剧司法权的行政化,责任主体归属不明,责任不清”,②且规定法院向人大报告工作的法律有违宪法精神,应当在适当的时候作出修改。③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全国人大认为需要法院、检察院报告工作,应为法院、检察院向人大报告工作的制度化作好宪法安排;如果认为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的监管方式应有区别,则应贯彻现行宪法的规定与精神,通过监督宪法实施,取消普通法律关于报告工作的规定。2.质询我国1978年宪法第28条、第36条分别规定各级人大代表有权向本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出质询,受质询的机关必须负责答复。但1982年宪法取消向本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出质询规定。宪法第73条明确接受质询的机关为国务院或者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排除了法院、人民检察院。正如宪法学者童之伟教授指出的:在有了第73条后,质询权行使主体和质询对象就都特定化了,这就从逻辑上直接将“两高”等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排除在质询对象的范围之外了。④紧接着1982年制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16条、第33条,1989年制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第42条严格按照宪法条文,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质询的对象为: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可是在:2009年修正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第26条,2010年修正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第14条,2004年修正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28条、第47条,2006年制定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第35条等4部普通法律、法规又将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纳入各级人大及常委会的质询对象。上述规定对于宪法规定的质询对象的扩大,是对于宪法规定的“质询对象狭窄”疏漏的完善吗?①查看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刚刚将1978年宪法第36条第4款修改为: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权向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政府所属机关提出质询。受质询的机关必须负责答复。至1982年4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第72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在常务委员会开会期间,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提出质询案。受质询的机关必须负责答复。最后在正式宪法文本中去掉了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这显然不是立宪者的疏漏,而恰恰是宪法修改委员会在制度设计上的良苦用心。上述四部普通法律、法规在实质上修改了第73条的内容,违背了宪法的原意,必须以宪法规范为依据来修改相关法律规范的规定,消除两者之间的抵牾。3.特定问题调查、罢免与撤职现行宪法第71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的时候,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并且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作出相应的决议。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的时候,一切有关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都有义务向它提供必要的材料。特定问题调查权首先由宪法是赋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后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31条、第52条进一步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有权启动特定问题调查。并在《监督法》中,对特定问题调查权的程序加以细化,明确了调查对象、启动调查的主体、调查委员会组成人员、材料要求以及报告对象等。对由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任命的法院、检察院相关人员,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监督法》明确规定可以依法定程序予以罢免和撤职。这是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最严厉的手段,是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权得以落实的保障。体现了我国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本质。4.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重点综合宪法全文来看,仅仅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现行宪法在规定权力机关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监督负责关系上是与行政机关相区别对待的,安排法院、检察院只对权力机关负政治责任但不负工作责任,以确保其独立行使职权。在人大和法院、检察院的监督负责关系上,审议听取工作报告、专项报告、提出质询都不是现行宪法文本之内的条文内容,也不是宪法文本之上宪法精神所涵盖的。正如学者提出的:人大代表审议法院工作报告、对之投票表决和法院听取人大代表对审判工作的意见等等,按宪法本意原应都是不应有的事情。②我们强调宪法文本,其意义就在于回归文本,用文本来解释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宪法和法律问题,让宪法成为法治时代的最高指示。③加强人大对监督司法机关工作的重点应是对人大任命的司法机关的“人”的监督,这是宪法文本之内有具体条文可依的监督;宪法文本之外大有可为、必须为之的监督。加强人大监督工作,缺少的不是权力,而是程序。是程序的缺失导致各项监督权或难以启动,或启动后难以行使,或行使以后也被人为地转换掉。加强人大监督,亟需程序支持。④

三、确保审判独立、树立审判权威

在新一轮的司法改革中,遵从法院的宪定地位,从制度安排到司法实践牢固树立审判权威,确保法院审判独立,尊重法院裁决的终局性。依据过去人们通常强调,宪法是各级法院独立行使职权必须遵守的根本准则,这当然是对的,但还远远不够。还应全面理解宪法关于人民法院的各项规定,并将其转化为各级法院独立行使职权的保障和指南。①树立法院审判权威,确保审判独立,核心理顺法院与外部各权力主体的关系上。(一)与各级党委的关系首先亟需废除政法委“协调政法各部门的关系,重大业务问题和有争议的重大疑难案件”的职权。必须明确包括执政党在内的任何组织不能超越宪法干预具体案件的审理,法院、检察院办理案件也不应该听命于任何组织与个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重心是切实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党组织和党的各级领导应该是严格遵守宪法、法律行使职权的模范。参加十八届三中全会司法改革任务起草工作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傅郁林接受采访时指出:三中全会司法改革文件出台前,我们提过两套方案。消极方案是政法委不再管案件,不再干预个案,这个板上钉钉,不会再变。积极方案,是在人财物上,保证法院独立。②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2013年1月初的政法工作会议上曾对中央政法委的官员表示,领导们就不要对具体个案做出批示了,让各个司法机关放手去做就行了。并具体要求:进一步规范领导、指导、监督的权限、范围,既确保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又确保各层级政法单位依法独立公正办案。同时通过多个新闻渠道证实,③饱受诟病的政法委协调个案机制终于即将寿终正寝。扩展到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来思考,政法委不管案件,它将走向何方,傅郁林教授同时表示:我认为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这个机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如果法院为了人财物,自己去跟那么多部门协调,门儿都没有。就可能变成一个支持公检法的机构。④笔者认为,考察政法委的历史沿革来看,按照协调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的方向发展,即便它不协调案件,它实质上还是公检法的“婆婆”,必将导致实践中政法委不断扩权。笔者的建议是考虑先撤销地方政法委员会,保留中央的政法委员会,其职权借鉴当年的政法小组的规定,当为党内的政法智库,其任务是协助中央处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一些方针、政策性的重要问题。各级党委按照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原则对司法机关实施领导,法律是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的统一,法律中体现的党的意志是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代表全党正式表达的意志,它高于党的个别地方组织、个别领导人的意志。所以,服从法律,就是服从了党的领导、落实了党的领导。审理具体案件只服从法律而不听从本级党的某个机构或官员的指示,不仅符合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落实党和人民最高利益的需要。(二)与权力机关的关系在人大和法院、检察院的监督负责关系上,审议听取工作报告、专项报告、提出质询都不是现行宪法文本之内的条文内容,也不是宪法文本之上宪法精神所涵盖的。全国人大认为需要法院、检察院报告工作,应为法院、检察院向人大报告工作的制度化作好宪法安排;如果认为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的监管方式应有区别,则应贯彻现行宪法的规定与精神,通过监督宪法实施,取消普通法律关于报告工作的规定。对于相关法律、法规在实质上修改宪法的条文,必须以宪法规范为依据来修改相关法律规范的规定,消除两者之间的抵牾。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法院、检察院出现的特别重大事项,认为需要予以监督的,可以按照宪法安排的特定问题调查制度予以进行,由各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按照《监督法》的规定启动特定问题调查程序,就法院、检察院的特别重大问题予以调查,并要求两院形成报告,调查结果和宪法规定的罢免、撤职规定结合起来,将使人大对法院、检察院的监督工作大有可为。最后,加强人大对监督司法机关工作的重点应是对人大任命的司法机关的“人”的监督,这是宪法文本之内有具体条文可依的监督,也是将人大监督落到实处切实可行的方法。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①(三)独立并平行于同级行政机关审判权与行政权分立,要求法院在事实上摆脱行政机关的控制。1)应在制度安排上同级法院、检察院和行政机关的级别应该一致,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该和国务院总理同级别。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其成员(委员)简称“政治局常委”,是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历届国务院总理当然的进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如果要求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入职资格必须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那么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就应该和总理同等待遇在执政党的最高权力机构中央常委会有一席之地,各级地方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也必须和地方政府的负责人一并进入地方执政党的常委,经过这样的制度安排,实质控制住了地方政府对司法机关拥有的控制权,避免法院、检察院作为一个整体都受制于地方政权。法院、检察院才能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下真正的和行政机关平行并独立运行。司法改革任务起草专家傅郁林教授:在中国讨论独立审判,要区分常规案件与群体性案件、带有政治色彩的敏感案件,还要区分制度性干预与违法性或腐败性干预。对于群体性案件,我能容忍政府干预,毕竟民事赔偿的救济手段有限,有些案件本身需要政府资源支持和协调。②笔者不能赞同这类观点,在专家的法治中国的设计思路里,难道不是树立司法权威,敏感案件、政治性案件的终结应是司法终局性的最好表现,依法治国提法到了今天,我们还要依靠行政干预,和谐平衡的人治处理方式?这不是法治中国应该有的理念,也不是依法治国的应有内涵。(四)法院系统内部的独立性问题1.就整个法院系统来说,还需根据宪法理顺各级法院之间的纵向职权关系,保障审级独立根据宪法第123条和127条,上下级法院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关系,而不是行政性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由此,要改革明显趋于行政化的各级法院的关系。首先,取消最高人民法院对具体案件的批复。司法解释权是最高人民法院的一个重要职能,按照规定:对高级人民法院、军事法院就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请示采用“批复”的形式。③这些就具体案件的请示有些直接来自高级法院,有些是逐级请示到最高人民法院,学者论述其产生弊端:这种答复直接对下级法院正在审理的案件产生拘束力,因而实质上是一、二审合一,置二审程序于不顾,不利于审判组织和法官独立审理案件。①取消最高人民法院对具体案件的批复,同时明确其直接审理案件的范围,应是我国审判制度改革和司法解释体制改革的共同要求。其次,废除各种或明或暗的案件请示制度。不允许上级法院各级领导到下级法院指导工作,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审判活动的监督或适用法律量刑的引导,应以二审、再审或提审具体案件、作出判决的形式来予以体现。2.就各法院内部而言,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②首先,审判委员会制度应予以改革,从长远来看,审判委员会制度会被废除,但是当前审判委员会制度还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将其改革完善。当前,审判委员会的首要职能是讨论个案,其次才是总结审判经验等,确保审判独立,首要的就是要限制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职能,即应将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内容限定为法律问题,尽量不涉及事实问题。③同时将审判会在讨论具体案件时其视为成一个大合议庭,如果裁决是由审判委员会作出的,审委会出席成员应当署名,由审委会成员对判决负责。其次,最重要的是解决办案法官、合议庭在法院内部的“独立”问题,让办案法官能够独立于其他法官特别是院长、副院长、庭长、副庭长;笔者的办案实际体会,恰恰是法院自身内部向分管院长、庭长层层汇报、层层审批,造成了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现象常态化、制度化。《改革方案》提出的“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总体思路是增加法官的独立性,同时也增加法官的职业责任。应废除法院内部的行政化等级,每个法官的地位和职权是平等的,办案法官应根据自己的法学素养和内心确信,而不是他人的指示、意见等,对案件进行裁判,在判决上署名,对判决负责。合议庭每名法官各自独立对案件发表意见,并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意见作出结论,少数人的意见记录在案卷内,但不出现在判决书中,合议庭成员在判决书上署名,对判决负责。最后,提供法官的职位保障和待遇保障。应将法官与公务员分开序列,给法官职位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废除将法官行政职级,实行国家已经规定法官等级制度,提高法官的物质待遇,应比同地区的公务员待遇高出数倍,保障法官队伍的稳定。

改革工作督察报告篇8

1、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高度深刻领会监督法的精神实质,增强贯彻实施监督法的坚定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归根到底要受人民监督。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虽然职责分工不同,但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独立负责地履行职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鼎立”的政体有着本质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能懈怠。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对政府、法院、检察院进行监督,包括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目的在于确保宪法和法律得到正确实施,确保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正确行使,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认真贯彻实施监督法,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利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地发挥这一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健全人大监督机制,有利于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也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2、充分认识监督法的重大意义,增强贯彻实施监督法的自觉性。我国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复杂多样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都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人大监督以及各方面的监督,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形势下,监督法的颁布实施,对于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权,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增强贯彻实施监督法的自觉性。

3、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和准确掌握监督法的主要内容,增强监督法贯彻实施工作的针对性。监督法共9章48条,对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原则、监督的重点、内容、形式和程序等都作了明确规定,规范了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最为关注、最希望规范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成人员和工作人员,都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监督法,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监督法总则中集中体现的基本精神,熟悉和掌握监督法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规定,把思想认识和工作安排都统一到监督法的精神上来,为监督法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监督法明年1月1日就要正式实施,年内的时间很紧,要做的事很多,最要紧的是要抓好监督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建议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学习培训工作,由省级人大常委会为主负责组织。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就学习贯彻监督法进行了专题研究,向省委报告了我省贯彻落实监督法的意见,并将组织系列的学习活动。希望各市人大常委会也要加强领导,精心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安排好监督法的学习培训工作,把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常委会机关工作人员学习监督法与“一府两院”学习贯彻监督法结合起来,抓好不同层面的学习。在学习中,要把学习监督法与学习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加强人大监督工作的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统一到监督法的各项规定上来;把学习贯彻监督法与我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鉴于监督法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学习培训要统一采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推荐的教材,以便正确领会监督法,统一思想认识。

二、认真做好规范和过渡工作,确保监督法得到全面正确实施

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在我们国家,绝不允许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监督法是规范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尽管以前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监督中有许多经验和探索,但现在监督法颁布后,就必须严格按照监督法的规定执行。宪法规定,各级人大和县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都有对同级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监督权;同时,依据宪法规定,对政府和法院、检察院进行工作监督的职权,是由人大常委会行使的。这必然要求各级人大常委会带头依法行使职权。过去各地的一些做法与监督法规定不一致的地方,需要按照监督法的规定进行调整和规范,各地要抓紧监督法正式实施前的这段时间,在认真学习、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对原来的有关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工作文件等进行全面梳理,对符合监督法规定的,要加以深化、细化,对与监督法的规定不一致的,要及时作出调整,认真加以规范,实现平稳过渡,为实施监督法做好充分准备,以确保监督法得到全面、正确的实施。

需要指出的是,必须按照监督法的规定把述职评议引导和规范到工作监督上来。加强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体现了对主管领导干部的监督,也有助于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的考察。人大常委会通过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将审议意见交“一府两院”研究处理,必要时对专项工作报告作出决议;“一府两院”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和执行决议情况要向常委会报告。这样,监督重点突出,针对性更强,更有实际效果。同时,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人大不能干预或代行审判权、检察权。因此,监督法突出人大常委会对法院、检察院工作的监督,通过听取和审议“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督促司法机关完善内部监督制度,重点解决审判工作、检察工作中群众反映强烈、带有共性的问题,促进公正司法。这样做,既能发挥人大常委会依法监督“两院”工作的职能,增强监督实效,又能保障“两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至于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向人大常委会反映的涉法涉诉问题,作为问题处理,可以继续加以规范,使之做得更好。

三、以贯彻实施监督法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

本届以来,省人大常委会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开展监督工作,坚持把改革发展稳定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监督工作重点,把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执法检查、预算审查监督、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作为监督工作的主要形式,集中力量,抓住关键,讲求实效。在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中,通过交办和督促落实审议意见,推动相关工作的发展。在执法检查中,做到“五个结合”,即上下结合、联动检查,一法为主、多法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执法检查与督办结合,执法检查与执法调研结合,执法检查与整改“回头看”相结合,提高了执法检查的效果。在预算审查监督中,审查的覆盖面已逐步扩大到省直各部门,督促预算严格执行和重点支出的落实,通过听取和审议决算报告、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审计报告以及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等,加强了对经济工作的监督,取得了好的效果。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中,逐步做到被动审查与主动审查相结合,维护了法制统一。另外,司法工作监督、工作等也有较大改进,有力推动了人民群众反映问题的解决。监督法颁布实施后,省人大常委会将严格执行监督法,依法规范监督程序,完善监督机制,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监督工作。

各级人大常委会要严格按照监督法的规定和要求,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监督工作,谋划好明年的工作安排。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工作实施监督,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处理好加强人大监督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必须坚持依法行使职权,处理好加强人大监督与支持“一府两院”依法行使职权的关系;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集体行使权力。要紧紧围绕保证宪法和法律的正确实施,保证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正确行使,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这个目的,确定监督工作重点,综合运用法律规定的各种监督形式开展监督。在内容上,要把监督工作的重点放在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上,结合本地实际,切实加强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的监督。在形式上,主要是抓好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计划、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组织执法检查;进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等四项经常性监督工作。在方法上,注意把工作监督与法律监督结合起来,把专项监督与综合监督结合起来,把初次监督与跟踪监督结合起来,把听取专项工作报告与开展执法检查结合起来,把推动自行整改与依法纠正结合起来,努力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抓紧人大机关建设,为常委会实施监督法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人大常委会的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都是常委会的集体参谋班子和服务班子,常委会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很大程度上要靠机关的参谋、服务作用的发挥。

1、以贯彻实施监督法为契机,进一步贯彻落实去年中央9号文件和省委14号文件,切实加强人大机关建设,充分发挥机关在实施监督法中的参谋助手作用。本届以来,通过贯彻落实中央9号文件和省委有关文件,全省各级人大机关建设有所加强,特别是和代表工作力量有所增加,但从总体上说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人大工作需要,尤其是一些县级人大的机关建设亟待加强。监督法的贯彻实施,又对人大机关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监督法规定,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过程中有许多具体工作是由人大机关承担的,如提出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的议题建议,通报和公布有关事项,整理《审议意见》,督促整改等,工作量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工作责任不是轻了,而是重了。因此,建议各地要以实施监督法为契机,结合这次全省县乡人大换届选举,积极主动地向同级党委请示报告,争取党委大力支持,进一步推动人大机关建设。具体说,现有人员编制要用好,按照省委皖发[20*]20号文件精神,抓紧解决占编问题,对少数编制偏紧的要采取措施,适当增加人员力量,努力解决“有将无兵、有事无人”的问题。另外,要不断提高人大机关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重视提高人大机关干部的文字表达能力,按照机关效能建设的要求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加强全省人大干部的学习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明年要作为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抓好,抓出成效。从省人大常委会开始,一级培训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来依法履行职责的,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机关干部,都必须认真学习、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省委的决策部署,准确掌握和熟练运用宪法、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立法法、监督法等这些与人大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人大工作。总之,为常委会实施监督法当好参谋、做好服务,是一项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责任重大,必须高度负责,周密筹划,精心组织,各司其职,确保常委会的各项监督工作依法顺利进行。

2、人大常委会党组要认真研究监督法的贯彻实施意见,并向同级党委请示汇报。人大机关要抓紧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切实抓好监督法的贯彻落实工作。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已向省委提出了关于学习贯彻监督法若干问题的请示,会上印发讨论的《省人大机关贯彻实施监督法若干意见(稿)》,由秘书长办公会讨论修改并经主任办公会审定后,可供各市人大常委会参考。各市可根据各自实际,认真研究监督法贯彻实施意见,报经党委同意后组织落实,常委会机关要明确职责分工,为常委会实施监督法当好参谋、做好服务。这里想强调一下,常委会负责同志要进一步增强做好人大监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在本届后期有任何松劲情绪和表现,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始终如一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既敢于监督、又善于监督,并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上一篇:学校元旦贺词范文 下一篇:升学宴贺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