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信息技术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3 08:26:06

法律与信息技术总结

法律与信息技术总结范文第1篇

当前,我国中职法律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述课本上面的知识为主,教师常用的法律教学手法是教师按照课本上知识点进行灌输式讲解,然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但是,这种中职法律教学方式并未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的效果,更不用说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维活动了。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法律教师并没有采用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进行教学,甚至会导致中职学生对法律的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在中职法律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采用更加明确、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中职法律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当然,基于信息技术下的多样化教学手段对于改变现存的中职法律教学现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中职法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没有改变在当前的中职法律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学方式并没有改变。即使在中职法律教学中会出现部分的引导,也由于过于形式化而未能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指导,也不能达到启发和鼓励学生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不利于中职法律教学中高新技术的实施。因此,在中职法律教学中一定要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

2.2法律教学思维的肤浅性目前,我国中职法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中职法律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造成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后果:第一,中职学生在解决实际法律案例时,学生只会根据法律题目和问题思考案例,造成学生缺乏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中职学生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大多只会处理一些比较直观的法律问题,而对那些抽象的法律问题,学生往往不能抓住其本质。

2.3法律教学思维的差异性由于中职学生的法律基础不一样,进而就使得中职学生的法律思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学生思维方式的特点也不同。因此,这样就使得学生对同一个法律案例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从而使得学生的法律思维不同。然而,中职学生在分析中职法律案例问题时,一般不注意法律思维的差异性问题,进而影响对法律案例的分析。

3信息技术在中职法律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3.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在传统的中职法律教学中,一般都是由教师进行单调的讲课,因而这种授课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使得大部分学生对中职法律失去了兴趣。同时,这种授课方式的效率比较低。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并且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下中职法律教学的重要性,因而信息技术在中职法律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然,信息技术在中职法律中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课堂效率低的问题。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3.2有利于优化法律教学课堂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应用到中职法律教学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了中职法律教学的效率。合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中职法律教学之中,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能够主动地对中职法律知识进行探索,进一步带动中职法律的教学氛围。信息技术在中职法律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中职法律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能优化中职法律教学的课堂,还能促进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3.3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中职法律教学随着信息技术在中职法律教学中的不断应用,信息技术很好地实现了中职法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对于传统的中职法律教学方式而言,由于教学设备的有限性。在中职法律教学的过程中很少能够应用到多媒体等高科技设备,教师只能到黑板上进行讲解,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也不利于提高中职法律教学的效率。然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由于多媒体是以课件的形式进行中职法律知识的讲解的,因而教师可以提前做好课件,这样就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进一步扩大课堂容量,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4总结

总而言之,基于信息技术下的中职法律教学是我国中职法律教学的重大改革,它主要为学生开创一个更加生动形象的中职法律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使学生具有巨大的热情投入到中职法律学习中,以此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现阶段研究基于信息技术下的中职法律教学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法律与信息技术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专业;协同教育;路径

一、引言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一个信息共享化和资源化的时代。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开发人才资源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和造就第五支人才队伍,即培养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队伍。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地,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要求,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高职专业建设也应该与行业、与信息技术协同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适应社会的信息化需求。

教育界重视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推动高等学校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新模式。鼓励高职学院建立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联盟,完善多种主体联合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卓越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突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协同培养。

高职院校在实现协同教育具体操作层面上,逐步建立和提升“校企合作、校行合作”,实现教育协同发展。同时,对于内部机制管理,也进行专业之间,专业设置与相关教学协同教育。其中,利用信息技术,对高职专业(非计算机信息类专业,下同)进行升级、完善,就是实现协同教育一个体例。

本文基于构建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各专业协同教育研究,提出相应思考、路径。近年来“慕课”(MOOC,发端于过去的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课程开发模式)出现,是实现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协同教育一种载体,强化了信息技术对各专业教学影响力度、层次。

二、信息技术对构建高职专业协同教育的意义

协同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协同。所谓协同, 就是各个参与要素共同作用与相互协调。由于各个要素的协同作用, 使整体能够创造和演绎出局部所没有的新功能, 产生新结果。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育与专业设置协同教育模式主要是信息技术教育及相关技术溶入专业建设、教学。针对传统专业教学的不足,运用信息技术对专业进行升级、建构专业教学内容、方法与形式,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协同教育新模式,实现高职专业教学新的超越。例如,全国文科高职专业已占高职教育的三分之一,正受到人们的青睐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文科高职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一种不争的现实,文科类高职专业提升的重要着力点是信息技术运用和在现代技术引导下实现与其他教育资源协同。

1.“信息文化”对高职专业教育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新时代教育对信息技术需求,信息技术已从一种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发展为教学重要的材料形态和主要的教学媒体,引导教育技术发展,形成“信息文化”。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文化对高校的专业教育产生的影响也不再是简单一种技术支持,以文化的形态对专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组织形式、技术操作等层面都产生了影响,促进专业教育的重构。

2.信息技术在协同教育中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以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同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新热点。现在协同教育研究者更多的精力放到协同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利用及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上。在国外,美国和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已构建了支持学校、家庭、行业和社区教育的较为完善的社会教育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在国内,由于网络技术水平发展以及一系列的评估、精品课建设等客观需求,教师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与相关行业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师生运用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校专业协同教育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协同教育的应用研究与发展将成为未来主流研究之一,信息技术与协同教育关系与作用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3.信息技术对高职专业建设作用与意义

我国高职类专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已得到很大发展。然而,客观地审视今天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在办学规模、师资水平、管理制度、教学资源、设施等方面仍有诸多亟待解决问题。从教育技术角度分析,信息技术对高职专业教育影响包括:

(1)顺应高职类专业教育全球化趋势: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国际、国内教育资源。

(2)加强专业教学与行业联系:充分利用网络等手段与行业联系,及时获取行业方面最新信息和教学资源(如法律类专业的法律、法规,案例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3)改善教学资源环境: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开发学校和行业协同教学资源,是改善高职类专业教学资源环境的一个有效方法。

(4)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主要面向第三产业培养人才的文科高等职业教育面临了许多亟需研讨的新问题,有必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探讨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提升,进行分类指导,以促进文科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5)为专业教育实现“慕课”教学,提供开放课程教学提供技术支持(慕课”(MOOC),“M”Massive(大规模),“O”Open(开放),“O” Online(在线),“C”Course(课程))。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选择高职专业协同教育内容、方法及实现过程

对于信息技术和协同教育的研究,目前有一些论文和书籍,也有学校着手实践如何在专业教学进行与行业相关的协同教育,但针对实现信息技术与协同教育指导文章不多,如何把信息技术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协同教育研究理论凤毛麟角。从信息技术支持专业协同教育视角出发,针对高校专业教学改革和现实需要,选择某个专业群(如法律类)为案例,研究构建信息技术系统与高职专业协同教育模式及其实现策略,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技术手段等方面剖析和阐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系统的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成果,指导专业建设和设置。高职专业建设和教学与其他方的协同教育,其实现路径包括内容、思考策略和方法。

1.构建高职专业协同教育主要内容

在研究信息技术支持专业教学平台(网站和数据库)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高职专业教育现状和教学改革发展需求,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经验总结、案例分析、行业结合和建立支持共享信息资源平台等方法,研究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专业教学与行业的协同教育模式与实现策略。主要内容有:

(1)信息技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本质探讨。实现协同教育,主要体现信息技术教学本质与高职专业教学本质内涵有关联,有需要协同发展地方。如法律专业需要借用信息技术最新查询应用,法律为信息技术发展(如安全、版权)提供保护是二种专业内在联系。

(2)协同教育与高职专业需求分析。高职专业是与社会,特别是本地产业发展,需求一致,需要与本地的社会、科技、经济等协同发展,需要有协同教育理论指导。

(3)调查高职类专业教学与行业、信息技术教学相协同的现状、课程设置。信息技术教育者也与专业教育者之间相互讨论工作少,相互之间教学难于溶入、影响,需要建立相互融合引导机制。

(4)高职专业教学协同教育的障碍与信息技术改善策略。由于高职教育受传统教育率方式、方法影响,仍存在与社会、行业分离,与其他专业不关联问题,实现协同教育现实中存在许多障碍。

(5)专业教学与信息教学相互溶入的协同教育技术框架系统设计。为实现二者之间协同教育,需要有具体措施。如建立信息技术与传统专业融合,设立新的专业。针对某种边缘学科形成的专业进行研究,如司法信息安全专业是典型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法律相关的新型专业,需要针对性专业教育研究。

图1

(6)慕课实现。通过专业网站建设,引导学生学习,形成老师教学研究平台;建设Web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实现高职专业协同教育模式与评价体系;师生通过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互动学习。提高他们分析、筛选、加工和运用网络资源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工作中去,确保他们一进入工作岗位就能有效地使用技术,把信息技术真正地与实际工作整合起来打下基础。

2.构建高职专业协同教育路径思考

协同教育研究涉及二个以上主体,需要规范,协调从二者出发研究思想路。本文选择现阶段需要提升的文科类高职专业(如法律)为研究样本,其思路形成路径如图1所示。

3.实现协同教育具体方法

研究实现协同教育方法即有传统的协同教育理论研究,通过调查研究高职类专业教学实现协同教育基础、现状及教学改革需求。更主要是要引进信息技术,开发协同教育网站和数据库,搭建实践研究平台。组织信息技术法律专业教师,打破不同专业老师之间教学和科研上无交集现状,在分析研究实际需求基础上,针对高职专业(如法律事务、人民调解等专业)教学和改革需要,收集行业信息(如相关人民法院、社区的人民调解),研究理论与实践方法。

四、基本观点

计算机和网络将成为协同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主角,信息技术在高职专业协同教育实践和研究中具有平台和支撑作用。以某类高职(如法律类)专业为体例,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协同教育机制,突破现有的专业教育技术平台的困境,为高职专业改革探求方向,为推动高校实现协同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为建立新型专业奠定基础。

通过研究、选择高职专业协同教育的内容、方法路径,有利于形成高职专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适应行业协同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改革措施;研究信息技术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改变专业教学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建立高职专业教学、信息技术教学与行业互动合作协同教育模式,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重构信息技术教学与专业教学关系,以某类专业(如法律类专业)为案例,探索实现协同教育的方法(法律专业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行业资源利用三者协同),为新的专业设置、建设、课程教学奠定理论基础与操作参考指导。

参考文献

[1]刘志文.转型与构建:网络教学变革的理论研究[M].中国出版集团2009.

[2]盛永彬.高职类高职院校法律专业设置原则[J].广东教育,2009.

[3]刘树桥.高职法律职业教育模式的路径选择[J].企业家天地,2008.

[4]黄立新.网络环境下的协同教育研究[J].科学出版社,2010.

[5]何克杭.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9.

[6]李运林.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J].电化教育研究,2009.

[7]肖坤.协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二次转型―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J].高等职教,2013(16).

[8]曹继军,颜维琦.“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N].光明日报.新华网,2013-07-16.

法律与信息技术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跨部门政务协同 整体性治理

协同,即不同组织协作统一、围绕同一任务进行高效的业务操作。把协同思想运用到政务中,就是将各个孤立信息系统连通,以政府工作人员协作为核心,强化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流程优化及政府信息化系统应用。信息技术发展使其对跨部门政务协同产生巨大影响成为大势所趋。本文将进行文献综述,再从技术性因素、整体性治理、技术投资成本三个角度分析其作用,并提出改进对策,最后进行总结。

一、 文献综述

针对信息技术对跨部门政务协同的作用,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张建认为,运用信息技术能构建全面电子化的虚拟政府,政府机关间进行跨区域及时交流,实现不同数据源的共享,形成立体沟通、并行协同模式,提升协同效率和工作效果。温勇诚提出信息技术提供网络传输、数据交换等服务,为实现跨部门协同办公提供支撑。能减少政府不同机构业务重叠,提升行政效率。顾昱、陈松则认为,信息技术使跨部门形成动态协作模式,管理流程可变,部门成员能发挥其能力与潜力。但也会导致政府职能变革与资源整合,触动现有权力与利益结构,政府各部门利益可能产生冲突。

二、信息技术对跨部门政务协同作用分析

(一)技术性因素角度

计算机技术主要分为软件、硬件和网络。软件指与计算机系统操作有关的计算机程序、规则以及可能有的文件、文档及数据。软件的发展特别是并联行政审批系统等的应用,提高了政府部门行政效率,节约了时间成本。硬件主要指电子计算机系统中所有实体部件和设备,保证了整个计算机系统良好、高效运行,为软件、网络的应用、跨部门政务协同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网络的互联互通使部门间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办公。

(二)整体性治理角度

整体性治理指面对政府功能过于分化产生协调不良、资源浪费,强调在专业分工下,运用管理及信息科技,将不同层级、不同功能部门整合,提升政府行政能力。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各部门分化的治理模式,形成整体性治理模式,由孤立封闭走向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简化政务流程,避免资源浪费,节省行政成本,增强了行政工作效果。

但跨部门合作要在利益一致且具有共享氛围前提下才可实现。信息技术发展促使的信息共享存在隐患,例如政府机密信息泄露等。目前我国信息共享缺乏完备法律法规的明确约束,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将无法追究。各部门考虑自身利益,会影响良好共享氛围的产生,制约部门间协同合作。从法律与安全角度看,这一协同机制仍需完善。

(三)投资成本角度

当前我们处于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但信息技术投资成本较大的缺点也十分明显。信息技术(简称IT)投资项目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众多企业在IT应用方面的投资,都见不到回报。技术巨大的投资成本可能收不到预期效果,由此经济基础对组织间协同合作有很大影响。许多部门考虑到经济成本及对效果收益的不确定而迟疑对先进技术的引进与使用,对跨部门政务协同的推广不利。

三、改进对策

首先,信息技术促进跨部门信息共享,但仍处于政务协同的最低层次,在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上仍存在障碍与瓶颈,须进一步促进资源共享,完善信息共享的标准及法律法规,增强管理和安全意识,实现共享与安全的权衡。其次,要加快信息技术发展,开发出更完善的软件与可靠硬件,加强网络传输、信息资源共享安全保障。再次,降低信息技术投资成本,使更多组织能接受其成本投入,促进跨部门政务协同的推广。

四、总结

全文将信息技术狭义理解为计算机技术,从技术性因素、整体性治理、技术投资成本三个角度分析信息技术对跨部门政务协同的作用。它能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率;改变原来各部门分化的治理模式,实现整体性治理。但信息共享缺乏约束,不利于问题出现后的归责与信息安全保护;技术投资成本大制约其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了跨部门政务协同,同时政务协同的需求也促进技术革新与进步。此外,本文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网络治理下的共享氛围、信息共享如何保证安全及问题的归责等仍是需继续努力探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邹晟,冯璐.推进电子政务协同化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8).

[2]张建.跨部门协同电子政务的协作模式研究[J].东岳论丛,2006(4).

[3]温勇诚.利用政务外网建设推进跨部门协同办公的思考[J].机械管理开发, 2011(1).

法律与信息技术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高职;法律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115-03

2010年由国务院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分别在同时期国家信息化教育规划。教育信息化革命是一场世界范围的大趋势[1]。信息化浪潮的大背景下,仅凭教学经验的传统理论灌输模式已很难培养未来职业人适应时代要求的法律思维能力。近年来笔者逐步借助多样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探究法律知识原理。

1 在提升学生适应职业需求的法律思维能力的同时体会到三个需遵循的原则

实用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借助移动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信息手段扩展学生的法律理论、思维方法与实务经验视野[2]。2014年,笔者针对二年级即将实习的学生讲授我国合同效力法律制度时,结合他们离校后可能面临租房子的实际情况,及时通过PPT、房屋租赁法律专家解答与大学生租房被诈骗的视频,引导其重点把握承租人在房屋租赁中面临的无权处分、无权等房屋租赁陷阱,引导学生理解法律规定的同时,逐步懂得适用进而优化维权技巧。

紧密性 教师使用的教学资料无论是视频或是课件背景,还是案例材料,都必须与教学的主题紧密相连。2011年,笔者在进行违约责任中的定金罚则原理讲授时,适逢圣诞节,案例主题就定了圣诞树买卖合同,播放的PPT案例材料一律选用以上买卖系列案例为定金罚则知识原理服务。笔者在播放PPT时着重引导学生看懂案例背后展示的定金罚则知识原理,并及时予以总结,务求让信息技术的使用真正服务于法律知识的梳理。

趣味性 法律知识原理比较枯燥,教师对案例视频、PPT等信息技术的选用不仅要有一定趣味性,还要符合科学性,内容并不流于肤浅。2015年,笔者在汽车维修专业进行合同履行知识原理讲授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选用驾驶学校合同诈骗案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知识梳理的时机成熟了,教师再引入枯燥的知识原理,课堂的学习顺理成章地显得不那么让学生难以接受,甚至学生还想听教师传授多一点点法律知识原理,课堂理论学习气氛比较浓。

把握以上三个原则后,教师就要从高职教育实际出发,“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相结合,作为贯穿学生学习和探究活动过程的主线。

2 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3]

PPT知识原理学习法 笔者使用PPT贯穿于整个课堂原理教学的几率比较高。以我国合同效力法律制度讲授为例,第一阶段至复习阶段,笔者用PPT展示一个房屋租赁网络广告,让学生分析合同成立的问题,为合同效力制度的导入做准备;第二阶段,笔者通过用PPT展示表格,如对比合同效力状况,包括合同生效、合同无效、合同可变更可撤销与合同效力待定的概念与法律后果,扎实学生法律理论基础,为进行新课案例分析做准备;第三阶段的案例分析阶段主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房屋租赁案件进行案情分析,并借助法律储备进行法理解析,笔者选用房屋租赁案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合同效力的适用技巧;课堂总结阶段是整个课程的精华部分,笔者借助PPT引导学生总结合同效力状况的思维方法,并进一步引导其理解目前我国合同法的精神――促进交易,通过稍复杂的案例思考题提升其思维的高度。

原理如图1所示:

1)行为能力――欠缺者,导致行为的无效或者效力待定;

2)意思表示真实――违反者(欺诈、胁迫、乘人之危、重大误解、显失公平),导致行为的可撤销;

3)内容合法――内容违法者,导致行为的无效。

视频案例学习法 教师通过选取典型或热点的合同法视频与学生共同学习相关原理。教学过程中使用视频是很灵活的,可以在复习阶段,也可以在新课讲授阶段;视频的播放可以是断断续续的,也可以连续播放。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根据视频关涉到的课程知识原理予以梳理,并关注其审辨式思维的培养与循序渐进地提高。如2015年在探讨定金罚则原理时选取一个律师事务所的真实案例,学生在听律师解说办理案件经过时,跟着律师的思路往前走,从了解案情到探讨定金与订金区别,最后反思进行合同违约责任条款拟定时应注意的事项。

理论依据如图2所示:

1)交付定金的协议是从合同,依约定应交付定金而未付的,不构成对主合同的违反;而交付订金的协议是主合同的一部分,依约定应交付订金而未交付的,即构成对主合同的违反;

2)定金的数额在法律规定上有一定限制,如《担保法》就规定定金数额不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而订金的数额依当事人之间自由约定,法律一般不作限制。

3)定金具有担保性质,而订金只是单方行为,不具有明显的担保性质。

利用班级QQ群练习与评价学习效果 教师在原理讲授与案例分析完成后,需要通过学生完成习题检测其学习效果。以违约责任学习项目为例,教师的操作方式是首先在QQ群上一个关于分析买卖合同违约责任的案例,并规定学生在10分钟内完成后上传作业。教师在QQ群上公布答案,奖励得分最高的组,分析各组做得不够好的方面。通过平等交流增进师生默契程度,为今后的教学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也让教师利用课下记录教学反思后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及时补救不足的知识,提升其思维能力。

利用APP教学调查表及时了解学生的诉求 学生打开手机就可以完成合同法教学调查表,为教师及时评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是否符合学生需求提供了便利。无记名调查方式避免了学生的顾虑,让其能公开、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为教师更好地教提供了明显的帮助。

3 在高职法律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手段需注意的方面

明确信息技术是培养法律思维能力的手段 教育专家熊丙奇曾说过:“任何现代技术,都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工具,过分强调工具的重要性,而不是改变教育理念、教育评价系统,就可能变调。”[4]教师在课堂上始终要引导学生明确掌握相关法律案例处理的实务技巧,促进法律思维品质的完善。如播放房屋租赁合同案例律师解答部分,由于视频里面有5个案例与相关法律解答,笔者仅仅在每个案例播放完就暂停,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的法理知识;学生通过整理案例资料,记录讨论结果,进行限时汇报等活动,不断通过学习他人的宝贵想法来充实个人的法律知识体系,专注案例中的法律本质问题[5]。

避免借用信息技术堆砌大量知识原理 如果课堂涉及知识原理多,仅用PPT罗列展示是不够的,教师应精选相关的知识原理,采用表格、对比学习等方式分段引导学生掌握,而且对于重点知识要善于利用PPT进行特效处理,避免学生找不到重点,囫囵吞枣。2011年,笔者在合同法违约责任的PPT中采用思维导图的mind map(意愿图)将相关的违约责任简单罗列出来,学生思维能力虽获得一定的提高,但局限于固定的思维――记好知识点就可以运用在案例中了。2014年,笔者在讲授同样的知识原理时,在PPT中采用thinking map(思考图)制作违约责任实际运用比较图,学生开始学会分辨与选择适合案情的违约责任解决纠纷,思维能力突破原来的僵化状态,积极性思维能力获得提升[6]。

优化师生互动的信息化情境 信息技术开放性使得师生之间的思想相互碰撞、相互启发,产生思想共鸣,实现学习共同收获[7]。教师在复习相关知识原理时,利用PPT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使得学生温故而知新。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案情与答案不要放在一起同时展示,否则可能会导致学生不加思考地记忆答案,错失其法律思维能力获得提高的机会。

4 结语

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教育者与学习者都应不断寻求最佳的教与学交互活动,达成法学教育培养守法用法公民,构筑和谐社会氛围的核心目标[8]。一方面,教育者提高自身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更好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引导学习者逐步完善公民法律素质;另一方面,学习者通过拓展式学习模式培养自己形成正确的具备审辩式思维与反思性思维的综合创作性思维,为适应岗位与社会要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其峰.教育信息化和英语学科教学深度融合问答[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5(12):58.

[2]徐萍.信息技术在面向创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52-53.

[3]陈春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索[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4(2):118.

[4]陈莺.浅析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以《国家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教学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3):100.

[5]田靖安.基于信息技术下的中职法律教学[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2):121.

[6]龚姚东.从思维品质到品质思维:刍议英文教学中的思维品质培养[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5(12):4.

[7]杨学兵.基于信息技术的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创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3):106-107.

法律与信息技术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火灾调查;应用

1.现代信息技术对火灾调查的意义

1.1 为火灾调查提供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在火灾调查中的应用,为火灾调查提供了庞大的数据库。网络作为全球通用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拥有世界最多的信息,且种类丰富,能够满足多样的需求。而火灾调查中所需要的一些技术上的信息也能通过网络找到,给工作人员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和便利,大大提高了火灾调查的效率,推进了火灾的调查。

1.2 为火灾调查提供更详尽的证据

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存在和使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参与到火灾调查中来。在火灾发生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路过的居民行人,用自己的各种设备拍下音频,第一时间记录下火灾现场的情况,给火灾调查提供了详尽的一手资料,大大降低了火灾调查的难度,推进了火灾调查工作的完成。

1.3 为火灾调查提供更多专业分析

信息技术的存在,帮助更多的人在网络中发表自己的见解。针对火灾调查这件事,靠一个部门的智慧往往会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解决,而在网络中公布事情的起始,有利于汲取民众的智慧,甚至会有很多专家参与到调查中来,大大提高了火灾调查的效率。此外,网络上的民意探讨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又体现了信息技术应用的便利性。

2.现代信息技术在火灾调查中的应用

2.1 在火灾现场勘查中的应用

火灾现场的勘查记录包括现场照相、录音,笔录以及现场绘图,这些部分相互结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是对现场的火灾状况的如实反映。然而,传统的现场勘查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如传统相机拍摄后要先冲洗胶片,然后才能出来照片,出结果慢且不知道拍的画面是否符合标准,这就大大增加了现场画面记录的难度。此外,现场笔录需要工作人员一个一个去写和记录,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影响工作效率。现代信息技术在火灾现场勘查中的应用,一方面体现在数码相机的使用,数码相机有成像快且清晰的特点,而且无需等待冲洗,可以直接看到拍摄的图片,及时判断其拍摄是否符合标准。这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拍摄目标有针对性和准确性,能够真实的反应现场状况和事物的具体情况,满足勘查的需要。不仅如此,现代数码相机的使用降低了成本,不再需要胶卷,节约了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此外,录音工具在火灾调查中的应用,能够更好的记录和捕捉相关人员所提供的信息,而且可以减轻现场的笔录工作,促进提高勘查效率。

2.2 在火灾现场图中的应用

火灾现场图,实际上是对火灾现场的详细、准确的反应。对火灾现场的位置和周边的环境进行定量和准确的反应,还有现场内部的平面结构和布局,烧毁的状况,起火的方位以及可能的联系进行平面图的绘制,是火灾调查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并且起到了难以忽视的作用。通常的火灾现场图都是通过火灾调查的工作人员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或是制图仪器来画出现场的平面图,立体图,以及复原图。这些图的制作简单,内容简略,在现场事物的形状和大小难以形象的表达出来,现场的具体情况也很难通过图来清晰表达。然而,现场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绘图软件来制作出精确的火灾现场平面图、剖面图、展开图以及复原图,通过对现场情况相对准确的还原,使得火灾现场情况通过制图一目了然,对文字描述和拍照无法达到的作用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有利于大大提高火灾调查的效率,更好的促进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开展和完成。

2.3 在火灾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火灾档案是对火灾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其损失、人员伤亡等内容的详细记录,以及对待灾后处理的心得和经验教训的总结,是记录火灾事故的重要原始资料。公安消防机构在火灾调查中,往往会根据火灾档案来对火灾事故进行调查和处理。因此,火灾档案就成为了公安消防部门对发生的每一起火灾事故进行研究和分析的重要资料,在发现和找到消防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断促进加强公安消防工作中有重大意义,为预防和扑救火灾奠定基础。现代信息技术在火灾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火灾调查工作的信息化管理进程。一方面,与火灾相关的应用软件的开发,可以收集到更多有关火灾事故调查的信息,通过及时处理并进行共享,大大促进了信息的利用率,对火灾调查的效率提高有很大作用。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火灾档案管理由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发展,促进火灾事故调查信息化,为更有效的火灾调查提供技术支持。

2.4 在法律文书制作、送达及火灾信息传递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法律文书中的制作,使得法律文书更加整洁规范,而且节省了大量的纸质资源。而法律文书制作完成后,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发送到各部门手中,既快捷又方便,在消息的及时传达上起到了很大作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得火灾信息的传递更加及时便利,准确的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上报到相关部门,对灾情的及时把握意义重大。互联网的使用使得火灾信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准确的传达到各部门,推进了消防工作向现代化发展。

3.总结

现代信息技术在火灾调查中的广泛应用,表现在火灾现场勘查、火灾模拟实验、火灾档案管理和法律文书的著作、送达和火灾信息传递等方面。信息技术火灾调查中的应用,不仅增加了调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而且大幅度提高了火灾调查的效率,为火灾调查工作向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消防工作必须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不断的完善自身的能力,才能更好的推动火灾调查工作,使其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云波.现代信息技术在火灾调查中的应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2(10).

[2]赵令煌,林熙.数值模拟技术在火灾调查中的应用探讨[J].科协论坛,2013(9).

[3]汤东元.现代信息技术在火灾调查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0).

法律与信息技术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与学;互动:会计实训教学;方法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1

互动教学的引入打破了以往会计实训教学“闭门造车”的教学模式,充分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专业化发展需要,使得会计实训教学内容和目标更加接近行业的发展需要。所以说我们应采取多种方法与策略来提升会计实训教学的互动性。提高会计实训教学的互动性的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二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普及,其对我们生活、学习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想要提升会计实训教学的互动性,应有计划地、有步骤地推动信息技术在会计实训教学的应用。

1.引入相关的硬件设备

在会计实训教学中要想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首先要确保一线教师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才能引导出正确的行为。只要教师认识到了信息技术的作用和重要性,他们才有可能把信息技术带入到自己的课堂中,继而实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模式的目。对此,学校应分层次添加新硬件,比如电脑、投影仪等。建立学校数据库,录入教师信息、学生信息;建设和完善现代化管理办公软件,推行电子签到制度;建成校园网,开通网站,向广大师生播报学校重大事件;引进“校讯通”工程,实现与互联网的连通,建设共享的教育教学资源库,推进开拓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网络教育三大热点领域。其次是学校应进行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教学宣传,改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2]。

2.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是新兴技术,好多老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不会利用信息技术,甚至不能简单的电脑操作,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最大的障碍。所以我们要加强教师的培训,让老师根据需要学习一些基础的电脑操作,普及一些电脑知识,让其学会通过网络检索、收集教学资源。提升教师对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计算机的操作和应用能力,提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效果。此外,还应加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意识的培养,比如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多媒体视频、图片说明;家庭作业可以是让学生在网上收集与下节课有关的知识点和内容。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的运用

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却工作经验少、实践能力弱。对此,我们应充分结合学生的这种特点,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一个教学情景,并引入工作中常见的财务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角色扮演,提升其实践能力。比如与财管管理相关的法律制度的教学。让学生扮演财务主管、普通的财务人员以及总经理来分别探讨其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并让学生举出与自己所扮演身份相符的实例[1]。老师对学生表达的各主要观点、例子进行总结,并把从网上收集到相关素材通过多媒体展现给学生,然后据此对学生的观点、例子进行讲评,在讲评的过程中引入要学习的知识,这样就使得枯燥的知识教学变成一次互动性较强的课堂活动,学生在角色扮演、多媒体展示中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将更为深刻。

2.任务驱动教学的应用

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知识点,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应认识到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的欠缺,可根据具体的情况向学生介绍自主学习的重点和注意事项。比如相关的财务管理软件的应用。在学习该内容之前,老师可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查阅一些知识,并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利用网上免费的财务软件制作财务报表。然后老师挑出最具代表性的财务报表进行课堂讲评,在讲评的过程中穿插要学习的知识,继而完成任务驱动教学。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选择和时间的控制是关键,要难易适中,确保大多数学生能独立完成;时间不易过长,避免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2]。不过,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初开始的任务驱动教学中,应选择相对简单的任务,注意事项的介绍也应更加的详细,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逐步增加任务的难度。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相信不仅能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还会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在总结环节,不易设置明显的对错标准,无论学生给出的答案正确与否,都不应轻易地否定学生,应以鼓励表扬为主,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应鼓励学生尽可能用专业的词汇来阐述结果和结论。在总结环节结束后,老师应着重讲解使用财务软件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并引导学生再次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

3.案例教学的应用

在会计实训教学中,案例教学最为常用。除了教材上的案列,也可以从网上检索到大量适合学生的实验案列,比如甲公司因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认识不清,导致公司多纳税。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该公式的业绩、财管制度以及隔年纳税支出,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探讨该公式财务管理制度的漏洞和问题,是否有可能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合理避税,以及出现的其他问题。有一部分案列是以视频的形式存在的。对此,我们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这些视频进行剪切,以适应我们当前教学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我们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数据库,除了从网上收集外,还可以录制自己或同事授课过程的经典教学案列,为案列教学的实施储备素材。

三、结束语

教与学的互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形成独立探索主动学习的习惯,提升其实践能力,减少入职后磨合期,这对中职院校会计实训课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熊小妹.如何优化“做中教,做中学”《会计实训》的教学方法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23):245-246.

法律与信息技术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 现代化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是社会发展的现代产物,它对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进行智能集合,应用到多个生活生产领域,提高了产业的效率。而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更进一步的推动了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但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较西方国家起步晚,技术落后,现代化的电子技术发展仍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一、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基本概念极其重要作用

电子信息工程主要研究电子设备和一些电子应用系统的开发,利用电子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现代化技术,对信息进行智能化控制和处理。而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利用的基本学科包括有网络编程、模拟信号数字信号的转化处理、通信原理等多方面学科。这也说明,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某些技术学科的发展,而应该是包括网络工程、信号通信等多专业的共同发展。

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手机智能化、商业电子化、数据网络化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的有效处理和相关控制,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智能化的发展。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新产品的开发研究,推动了电子产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电子产业链的整合分化,从而带动了更多的新兴产业的产生发展。

二、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

(一)国家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

电子信息技术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虽然国家政府也加大了发展电子技术的力度,但是力度仍然不够。首先,或由于制度问题,或由于理念问题,国家对于电子技术型人才的培训效果不理想,对于人才的教育只是停留在西方国家已有的技术,致使我国现在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缺少真正的技术型人才,缺少人才就很难把这门技术快速的发展起来。其次,国家对于电子信息工程类的企业不够重视,很多电子信息企业都是在自己摸索,走了很多的歪路,致使现代化电子技术的发展较为缓慢。

(二)行业内的法律法规不够规范

国家制定了一些电子行业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理念、认识等多方面的原因,这类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完善。这致使在电子技术行业,时常发生侵权行为,但是又不能很好的打击这种行为。过多的侵权导致了电子技术型人才对于电子技术的开发发展欲望不大,致使我国的现代化电子技术很难自主的快速发展。同时,法律法规不完善,不能提供企业发展的稳定环境,相关企业难以发展,也制约了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三)电子信息技术企业发展困难

如上所述,由于国家的重视程度不够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致使企业缺少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人才,企业的发展也没有一个稳定健康的环境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企业得不到国家的支持,就只能自己摸索,这之中浪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加上本来企业就缺少资本发展技术,所以这类企业只能使用已有的旧技术。对于电子信息类行业,使用旧技术就很难健康的发展,企业就缺少竞争力,企业利润就不能提升,从而不能投入资本发展技术、培训人才,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三、解决电子技术发展问题的措施

(一)国家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政府应将更多的资本投入到电子技术的发展。只有更大的投入资本,才能把发展落后的现象慢慢扭转过来。同时,国家也应该适当改变教育理念,学习西方对于电子技术人才培养的方法,重视电子人才的教育培训,争取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开发型电子技术人才,发展属于自己的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力发展都是重要的作用。

(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国家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治力度,严厉杜绝侵权行为的产生。换言之,法律法规应该加大对技术知识产权的重视,鼓励技术型人才开发研究新技术。同时,法律法规应该为电子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企业拥有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就能很大程度上推动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三)鼓励企业自身的电子技术开发研究

企业应不断完善自己企业的体制,加大创新力度,优化企业的机构。同时,企业还应该增加社会投资,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的资本力量。只有加大了本身的资本投入,才能实现现代化电子技术的发展突破,实现自主创新。不只是国家政府,电子技术企业也应该加大对于人才培训的投入,为自己的人才提供去国外先进企业学习的机会,然后把他们的技术学为己用,研发出属于自己的技术。拥有属于自己的技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现代化电子技术的发展。

四、关于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的总结

总而言之,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信息发展的速度极快,电子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而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成为了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技术。国家和企业必须认清这样一个现实,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进发展理念,同时加大技术开发人才的培训,努力发展我们的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只有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上去了,才能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促进国家或企业的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刚,李元祥,于超鹏.综合化飞机环境监视系统研究及其数字仿真测试[J].航空学报,2012,(12).

[2]胡少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王海亮.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特征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

法律与信息技术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考 试题设计 命题原则

一、研究背景

评价对课程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广大一线教师和各部门的教育管理和研究者对课程评价越来越关注。高考作为最高层次的总结性评价,也就成为研究的重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课程逐渐被各省纳为高考科目。从目前各省市已出台的考试大纲来看,各省市的考试模式不尽相同。浙江省于2011年开始实行机考+笔试的考试模式。

浙江省实施的上机高考方案中,时间紧,总时间为30分钟,容量大,上机操作考试与通用技术合卷,内容分布广,涉及各类知识与操作技能,因此适合设计高度综合的试题,通过具体情境下产生任务群方式,完成测试一系列能力。因而我认为机考需要命题原则为情境人性化、试题综合化、融合体现三维目标。

二、命题原则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信息技术课程性质表现为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考试的目标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信息技术考试的内容逐渐跳出教材内容范围的限制,与学生生活实际和信息时代特点密切联系。

(一)试题设计趋向人性化

李艺教授在《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报告中将“人性化原则”定义为:语言亲切、指向明确,设计思路人性化,超越工具,判分宽松,超量出题。这是针对笔试而言的,而对机考而言,也有几条是相通的。机考由于阅卷的问题,通常使用工具是有限制的。

以往信息技术试题的命题思路,往往过于注重使用抽象任务而不重视使用情境化的问题。新课程实施后,在“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程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将抽象的原理概念融于具体的情境之中,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形式下达到同样甚至更佳的评价效果。

1.情境设置生活化。

试题设计的人性化主要体现在情景性问题的设计上。试题采用在一定的情境下展开,所设置的情境贴近生活,具有趣味性。情境材料源于学生学习、生活经历,与应用需求紧密联系。试题考查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关注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经验,与应用需求联系,关注学生未来可能的需求,关注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符合信息时代特点。

避免利用抽象枯燥、脱离实际的题目考查学生对操作命令的机械记忆。对实践性很强的信息技术概念和知识的评价应使用情景化的问题来考查,引导学生结合实践情景理解有关概念原理。

2.语言亲切,指向明确。

这是体现人性化原则的一个方面。摒弃枯燥干瘪的描述,在题干中使用一些生活化、有亲和力的语言更能引导学生亲近认识信息技术。题干的描述要意义明确,避免笼统,不能出现让人产生歧义的语言。注重细节,适当提示,减少学生错误,避免学生答题时无从下手或随意答题。

3.注重美观,取材诗意化,图文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机考中试题展现出的丰富的素材,其素材除与学生生活应用紧密相关外,也要有一定的美观与优雅,界面可欣赏性强。如浙江省会考试题中的取材就有这明显的特征趋向。如2010年会考中PhotoShop题以春暖花开、锦绣江南、梦里水乡等为素材,Flash题中以荷塘月色、中秋赏月、枝头鸟等为素材。此类有诗情画意的素材,给人以视觉享受。

4.判分人性化。

上机考跟笔考题型的主要区别在于机考有较多操作题,对学生的记忆能力要求实是降低一点,考试时可以试做一下。笔试中文字表达考有人情味,尽管答案五花八门,“创意”不断,但填空题之类判分照旧可以人道化;上机考后,判分由机器完成,判分会较为单一,有可能产生不包涵现象,所以给出的答案要尽可能周全、详尽。

(二)试题任务综合化

1.知识技能综合化。

试题导向与实际相结合,关注实用性,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在现实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具有很强的复杂性、不规律性和不可预知性,大多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或临场生成技术解决方案。所以试题设计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和建构信息技术知识、结合多种情景学习操作技能,以形成能灵活应用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2.大型题目小型化。

综合题一般规模较大,综合性较强。如果过于开放,容易让学生无从下手,同时也给评分带来较多困难。所以可以采取大型题目小型化,根据题目所考查的能力要素,完成题目所需思考过程,将大型题目分解成若干个小题。采用辐射式命题,在大题干中给出一个大的情景,小题则是围绕此情景命制。设计针对这一情景的任务群,考查学生的灵活变通的技术素养。

3.知识构建整体化。

对知识技能的系统理解、从评价零散的、相互孤立的概念和知识,转变为以概念群或知识结构为单元,考查学生对一组相互联系的概念的总体理解;应针对某一具体任务情景,设计在复杂度和难度上层次推进的任务变式或任务群,考查学生对同一知识在复杂的实际情景中的不同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形成多视角的、纵横交错的知识结构。避免通过过于简化的问题或去情景化的任务情景考查死板的技能,或者将某一操作从整体任务中割裂出来孤立考查。

例:(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技术考试说明,2010)在考生文件夹下的“MMedia”文件夹中,存有制作多媒体作品的相关素材。请使用多媒体处理软件处理相关素材并制作一个Flas作品。作品效果可参考“Effect”文件夹中的“Effect.swf”文件。

(1)打开“Material”文件夹中的“单击.wav”文件,进行如下操作:

①将其音量降低3db。

②将处理后的文件保存在“Works”文件夹中,文件名为“Click.wav”。

(2)打开“Works”文件夹中的“Bg.psd”文件,进行如下操作:

①将“蓝天”图层中的图像进行垂直翻转。

②在合适的位置上新建一个图层,并将该图层命名为“房子”。

③将“Material”文件夹中的“房子.jpg”文件中的房子图像(除白色背景外),复制到“房子”图层中,调整大小并放置到合适位置。

④对“草地”图层设置高斯模糊滤镜效果。

⑤保存“Bg.psd”文件,然后以JPEG格式保存在“Works”文件夹中,文件名为“Bg.jpg”。

(3)打开“Works”文件夹中的“Cartoon.fla”文件,进行如下操作:

①将“Works”文件夹中的“Bg.jpg”文件和“Click.wav”文件导入到库。

②将库中“Bg.jpg”对象放到“喜羊羊”场景的“背景”图层第1帧中,调整位置使得刚好铺满舞台。

③在“喜羊羊”场景中,将“太阳”图层第1帧中的图形实例颜色Alpha值设为75%,并将该实例移到舞台右上方。

④在“喜羊羊”场景中,将“羊”图层第1帧中的影片剪辑实例旋转-5度,并创建第1帧到第36帧之间的补间动画。

⑤编辑“Play”按钮元件,在“Sound”图层的合适关键帧上插入“Click.wav”,使得按下按钮时发出该声音。

⑥在“控制”场景中,给“按钮”图层第1帧的按钮实例添加动作脚本,使得运行时单击按钮后跳转至“喜羊羊”场景第1帧开始播放。

⑦保存“Cartoon.fla”文件,然后以“Cartoon.swf”为文件名导出影片到“Works”文件夹中。

此题综合了音乐编辑、图像制作、动画制作等内容,包含了几乎整个多媒体所学知识,同时又将各部分细分为各个明确的小知识点。然而缺点是题目表述过于直白,显得死板,且试题基本是对操作技能的回顾,思考创作方面有所缺陷。

(三)试题设计综合体现三大目标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理念,评价要从三个维度进行。信息技术高考重视对学生知识、能力和信息素养的考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信息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重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在生产、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浙江省2011年开始的高考上机考模式,时间短,题量大,这就要求能体现三维目标综合性操作题出现。

上机操作题,试题重视知识和技能目标测试,通过学生操作情况判断其技能水平与认知水平,对于新理念下的表现性试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来。如表格数据题体现利用EXCEL工具对数据进行计算、统计、分析的优势,让考生体会考查学习处理信息的技能真正意义在于现实生活的实际应用。从数据的处理到数据的分析直至得出分析后的正确结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和实际解决问题素养的目标。体现过程化,工具选择自主化,知识的整合化,呈现出综合应用趋势,而不再是单纯的、按部就班操作训练。试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方法、经验等应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李艺主持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报告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中不仅是可以实现的,而且是必须实现的。”

试题要体现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现象解释类的题目,考查学生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和实际应用水平;通过两难观点选择的题目,考查学生对相关伦理道德的内化程度及其行为指导价值,避免考查学生对法律条文和道德教条的机械记忆。

在操作题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还体现在题目的选材上,以及操作题中存在的分析与体验中。如在历次会考中,较多题目涉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科技发展,以及相关法律道德方面。这对于高考试题设计将是个很好的借鉴。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了思想教育,同时也不乏直接考验学生价值观与态度的主观性题目。

通常,在试题中,不是孤立地分割三维目标,而是通过一系列任务,全面体现三维目标,互为一整体,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试卷命题中,切实体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既要体现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又要把握过程与方法目标,兼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试题,使试题具有展现学生个性、反映信息技术思维过程的功能。

此外,试题应关注学科发展,反映学科前沿。如虚拟现实、蓝牙技术、无线技术、智能技术、网格计算、云计算、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一些新的概念、术语、硬件、软件不断涌现,使得教材内容永远落后。而信息技术高考试题也是与时俱进的。

三、结语

命制科学的信息技术试题很难。由于上机考从第一场到最后一场时间差很长,这就对命题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而建设一个具有足够容量、梯度合理、体现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的试题库更难。当然,试题的知识点分布和对应用能力的评价是否全面、不同模块的难度是否平衡、考试系统中不同知识点的抽题机会、不同难度试题的组卷策略、软件兼容性、考试备用素材和设施的准备等,都是命题时需要考虑的。纯粹操作性的试题,没有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过多意义不大的识记性题目,不利于测试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与本地所用教材联系不紧密的试题过多,不能有效促进日常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尚处于摸索之中,课程评价改革中也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许多理念来自于传统的学科课程,如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信息技术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重视知识的运用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又有自身的特点,如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工具性质,课程内容与信息时展密切相关。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加强对试卷命题科学性的探讨与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高考是最强的指挥棒,它影响并指导今后的信息技术教学。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试题在命题的指导思想、试卷的结构和试题呈现方式都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些转变在各个方面都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审定稿)[M].教育部课程与教材发展中心,2003.2.

[2]李艺.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3-248.

[3]刘向永.信息技术教育十年的十大事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12).

[4]冯友梅,李艺.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中大型主观题命题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0).

[5]丁芳.新课改下微型主观题在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07,(1-2).

[6]苗逢春.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总结性评价?(2006年6月讨论主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苗逢春博士主持[EB/OL].http://www.省略/nrcce%5Fbbs/viewthread.php?tid=4467&extra=page%3D1,2006-6/2010-10-30.

法律与信息技术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审计风险;审计环境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的发展瞬息万变,风险无处不在,风险与收益并存。而人类社会企图通过规律总结掌握客观世界,却屡遭碰壁,正是因为风险具有不确定性。

审计风险是审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审计环境必将面临更大的变化,同时也会不断涌现出新的现象。本文正是基于这种变化,研究新的环境下审计风险控制策略。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风险的成因

审计风险可以分为审计职业整体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风险和单个审计项目中审计人员面临的风险。前者称为审计职业风险,即是指审计职业界生存和发展可能带来不利影响的行为和环境的总和。单个审计项目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采用了并没有意识到的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或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乃至发表了与事实相悖的审计报告,使重大错误或舞弊行为未能揭示出来,而受到关系人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审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子系统,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审计也面临着来自信息技术本身的巨大风险,而且它更是通过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间接地给审计系统带来巨大风险。其风险表现为:

1、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现代信息技术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具备更全面的知识,而如果只依赖对以前手工做账的监督经验必然会导致会计信息存在偏差,而这当中有可能存在重大的信息遗漏,以此更进一步加大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传统审计主要依赖手工做账,纸质证据更方便审计人员取得,而在计算机环境下,审计证据的隐蔽性强、可控性差、破坏性大等特点,加大了审计风险。

3、电子数据被篡改、破坏和丢失的可能性。在传统手工做账的审计中,会计人员不太容易撕毁、破坏凭证,而在计算机系统环境下,人为的编造程序可修改、删除原有的电子数据。而同时人为的疏忽和大意也可能破坏原有的电子数据。

4、被审计单位故意隐瞒重大审计信息。审计的发生必须依赖被审计单位的积极配合,如果被审计单位刻意通过计算机技术隐瞒重要信息(例如会计程序或会计人员权限的变更等),这势必会造成审计人员取证不足,进一步加大了审计风险发生的概率。

5、审计内容更多、审计软件繁杂等因素。传统审计只需要对手工做账部分进行审计,审计软件单一,而信息环境下不仅要对传统手工做账进行审计,更需要对计算机部分进行审计,而同时审计软件种类繁多,要想全面掌握可能性很小,从而也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风险的特征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随着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的提高,以及审计信息表露的更加及时,审计风险也变得更加复杂,其相应的危害性也更加严重。

一般而言审计风险(AR)包括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和检查风险(DR)。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根据中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模型表现为:AR=IR×CR×DR。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注册会计师对审计风险的研究仍然需要借助这个风险模型,通过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基本要素来分析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风险的特点。

(一)固有风险更为突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高,计算机病毒、黑客、操作失误等也会造成实际数据与电子账面数据不一致,从而也增加了固有风险。因此,管理人员的品行、素质和能力对固有风险的影响更为突出。

(二)控制风险增大,并更难以确定。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交易程序的简单化,而且所有企业的财务状况都存储在某一介质中,使得企业内部人员之间可以相互串通、舞弊,且不留下任何一点线索,从而控制风险加大。同时,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由过去的纯手工记录到现在的手工和计算机共同记录,而且控制点增加,控制风险更难以确定。

(三)检查风险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信息知识不断更新,而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审计技术本身的不成熟,以及审计人员对审计技术的过分依赖和自身技术的欠缺使得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仅仅依赖传统的审计方法,难以发现重大错报漏报,检查风险加大。另一方面,随着企业软件升级更新速度加快,这些都增加了审计人员获取原始数据的难度,由此带来检查风险进一步加大。

三、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审计风险的有利影响。首先,传统的纸质记账媒介容易造成审计证据丢失,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保存原始凭证和数据,提供更充足的审计证据,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其次,传统审计人员需要做大量繁琐的工作,而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审计人员可以运用专门的软件进行操作,减少了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最后,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可以更好地进行审计工作的传递。当一个审计人员临时有事,其他审计人员可以很方便地接替他的工作。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审计风险的不利影响。首先,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开发和研制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系统漏洞,从而造成数据丢失、存储控制失灵、系统毁损等隐患,从而加大了审计系统的困难,也提高了审计风险;其次,审计范围和审计对象的改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审计人员不仅要对企业的诚信水平进行审计,还需要对企业的软件等相关方面进行审计,从而加大了审计的工作量,提高了审计风险;最后,传统审计是通过纸质介质的审查,可以通过字迹辨认真伪,而现在审计人员需要从企业海量的数据中找出自己有用的进行审计,而且无从知道这些数据的记账人员等,这无疑更进一步提高了审计风险。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国外审计风险研究现状。面对数据共享性强、网络化程度高,而又必须满足客户各种需求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国外率先开展了这方面的审计,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美国的ISACA(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是审计的主要推动者,一直致力于探究控制信息技术的开放性标准,以辅助管理者进行信息技术管理。国外许多学者对审计风险进行了定义,并且将审计模型发展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国内外审计实践证明,有效的实时审计必须是持续的、全过程的审计,这既是各国审计发展的趋势,也是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的重要途径。

(二)防范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风险的对策

1、保证审计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和连贯性。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必须认真检查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数据是否真实、是否属审计时间范围内的财务数据,是否属结账后的数据,各个会计期间的电子数据是否连贯,并需要对数据进行复核。同时,审计人员也可以采用就地审计或者突击审计的方式。

2、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审计技术,大力发展在线审计。在应用系统对经济业务进行处理的同时采集审计技术,变事后审计为事中审计,及时取得可靠证据,对在应用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修正。同时,也要发展审计经验集成技术即总结过去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失误,仔细研究审计过程中的不足,更好地为以后的审计提供经验,并且可以增加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大力发展实施跟踪技术,实现远程审计,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与被审计单位进行联网,从而收集到审计人员需要的公司资料。

3、加大和完善对审计软件的开发和升级工作,统一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严格执行《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标准,对现有的财务软件提供与之相适应的转换条件。同时建议被审单位采用正规公司开发的财务软件,减少自行软件的开发。

4、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和廉政教育建设,定期举行相关的法律专业讲座,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从严律己,防止、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同时,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从而找出更好的措施规避风险。更重要的是审计人员要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保证审计工作的隐蔽性、保密性,保护自身安全,降低审计风险。

5、进行审计人员专业训练,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通过培训等方式改变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建立淘汰机制,同时也要注意引进IT方面的人才,将自主培养与引进相配合,逐步建立起一批专业素质较高的团队。

6、引入风险管理模式。对企业所面临的审计风险以及潜在的审计风险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找出合理的、适应该企业的审计风险策略,并制定出该企业的审计计划;事中按照事前的策略和计划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事后进行总结,并对上述事项的质量和效果进行总结。

7、加快立法程序。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对计算机联网以及审计检查相结合等方面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权限范围,同时也要加大对的打击力度。制定相关的政策保护审计人员的人身安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审计人员面对的风险更加严峻,被打击报复的危险与日俱增,所以审计人员更要加强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五、以审计环境为起点构建新的审计体系

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情况下,审计职业将被置于一个新的环境中,信息技术对审计职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赋予其新的内涵。审计风险产生于审计实践中,与审计理论密切相关,审计理论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纵观国内外审计研究现状,审计必须是一项全面持续的工作过程。这也是各国审计发展的总趋势,同时也是防范和化解各种审计风险使之在可控范围内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山东杏林科技职业学院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辛旭,刘佳.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及应用研究[M].2010.

[2]杨霞光.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思考[J].财会通讯,2010.24.

法律与信息技术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中学 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教育

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包括三个层面:文化层面(知识方面);信息意识(意识方面);信息技能(技术方面)。简单的定义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通晓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而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

在中学阶段,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具有的信息素养有:高效获取和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一、培养学生高效获取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及网络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异常丰富,但也同时出现了大量的信息垃圾,影响了人们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避免出现信息迷航现象,让学生学会利用不同的信息资源,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获取信息,并能判断信息的真伪和价值。这也是素质教育中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对互联网络的信息,可通过其域名和网页的者判断其国名及机构,从而可评价其信息的可信度、准确度及其背景和立场,通过网页的最近更新日期确定资料的时效性。通常而言,政府网站的信息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因为其信息的通常须通过多级审查才能。例如,各单位要在上级政府部门新闻等信息通常需经过相关负责人拟稿,部门主管初审和单位主要领导审核后才能上送至上级政府网站进行审查、。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材,选择适当的内容,采用基于构建主义理论下的任务驱动式学习,或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者自主探索的愿望,提出学习任务要求,提供学习资源以及学习建议,让学习者利用网络提供的资源以及问题、情境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处理信息能力。教师还应注意及时加强指导和交流,以免学生出现信息迷航。

二、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和运用、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很强的基础性、能动性,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科自身的整合和同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各学科的学习,即学以致用。例如,在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数学实例,让学生用其图表功能画出正弦、余弦等波形,让学生利用函数进行成绩统计和求借贷款利息,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交流;在学习Word、WPS文字处理软件时,我们可以结合各学科知识,让学生分组做一个专题的电子小报,并进行展评和交流;在进行“病毒的防治”和“计算机的组成”等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专业教育教学网站和专题网站的资源进行学习和交流;在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总结评价、阶段,每组同学都要制作一份研究成果报告和演示报告在校园网上展示交流,并回答其他同学和老师的提问。通过这种方法,既鼓励了团队合作精神,实现了活动过程的合作和交流,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评价的开放性和过程性。

三、注重网络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法制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网络观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信息伦理道德失范。因此,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实际,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结合教学内容,学习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近年来,我国制定了许多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于计算机的软件虽然难于创作却极容易被复制,为了发展和繁荣计算机软件产业,要加强学生有关知识产权和软件保护方面的意识,结合我国相关法律,使学生明白:未经软件著作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侵权者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学校和教师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从小使用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的意识,促进计算机应用事业的发展。

四、实施信息安全教育,增强个人安全意识,建立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信息技术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据相关调查,中学生上网的目的是进行网上游戏的占60.7%,找朋友聊天占34.1%,特别严重的是他们过于迷恋网络,已经严重损害了他们健康的身心,由于严重缺少睡眠和运动,常常眼睛布满血丝、面色苍白、头发蓬乱、身体消瘦,这种萎靡不振的神态,令人触目惊心。这些事件向我们教师、家长和学生敲响警钟:我们必须在学校加强学生的个人安全意识,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及网络观念的教育。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可以结合课程向学生传授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要遵守国家的信息法律法规,共同努力为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要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防止犯罪,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对他们进行信息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了解不正当地使用这些技术可能对人类所带来的巨大危害,充分认识其自身对此应尽的义务及所承担的责任。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努力,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征程中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Lawrence J.Magid著,张来春译.信息高速公路上的青少年安全.中国青年研究,2001,(2).

[2]郭存友,夏惠林.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网络科技时代,2002,(1).

上一篇: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 下一篇:小学信息技术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