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道德议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4:15:07

法律与道德议论文

法律与道德议论文范文第1篇

依然记得2011年的高考阅卷,有的同学文笔尚可,但在结构和认识上缺乏层进的深度,由于是在一个平面上铺开,使得文章的档次降了一个等级,甚是可惜。例如有位同学将分论点设置为:拒绝平庸,能让自己的个性发扬光大;拒绝平庸,让自己的梦想可以放飞;拒绝平庸,可以让自身的价值服务于社会。这篇文章只得了45分。当然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都是没有充分认识到议论文层深之美的重要性。

议论文的层深之美,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结构上的层深,另一种是思想认识上的层深。下面结合实例谈谈这两种层深,希望对议论文的写作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例文一】

敬畏

①舒婷曾说:“是的,生命不应随意挥霍,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则。”思索人心的法则便是康德的道德律,对道德的敬畏如同谨行于海岸线,若是没有,将陷入冰凉海水的黑暗。

②敬畏道德律才可守护人心真切的美丽。犹记得一袭白色长裙的叶蓝秋,因为记者陈若兮对道德律敬畏的丧失,不分青红皂白,恶意攻击。在阳光下诉说想要过好每一分钟,却一跌而下,没有了对道德律的敬畏,美丽破碎的声音令人绝望。若说内心的道德律是人心的大山,那对其敬畏便是向阳山坡上的信仰。只有怀着敬畏去面对内心的道德,才不致有那样多的果决惨裂,也不致有记者陈若兮最后的落寞。

③我们之所以对道德律怀有敬重,甚至畏惧,原因是若失去敬畏,人心不再有重量,人生也不再有重量。美国环法选手阿姆特朗,曾拥有环法八连冠的辉煌,因失去对人心法则的敬畏,而失去荣耀跌入谷底。当他落寞地承认为了成功服用兴奋剂时,八座奖杯因人心的不再敬重而被全部收回。此时,他不敬重的,除了内心法则,还有法律。本一个沉甸甸的荣誉,一个众人听来都赞不绝口的名字,因为没有常怀着对内I心道德律的敬畏,从而也失去对法律的敬畏,剩下的便只有落寞和惩罚。

④由此可见,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应怀揣对道德律的深深敬畏,只有让对言行的审视因敬畏而有质量,道德律才可真正规范我们的内心与外在。郭沫若曾说:“一个人最悲伤的或莫过于良心的泯灭。”泯灭是因失去了敬畏,敬畏便是压在人心道德律上的无可替代的碑石。

⑤由此,不禁疑惑,对于横亘于心却怎么也摸不住的道德律,我们该怎么去敬畏?

⑥其实,对将故出的每一个行为都扪心自问是否合法合情合理,对每一个内心的想法都斟酌它是否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简而言之,对道德律的敬畏只在自己,或许我们的一言一行并没有如此大的影响,但心中的敬畏依旧不可缺失。穷其根本,对道德律的敬畏就是无愧于心,无愧于他人。它存在于生活点滴中,存在于众人监督的目光中。

⑦对道德律这样的敬畏,我们无法说得清楚、看得真切,但我们一定得保持严肃认真的敬畏,就如同帕斯卡告诉我们的:“失去对人心根本的敬畏。那都是我们的堕落。”

[分析]

下面以《敬畏》为例谈谈议论文结构上的层深。

议论文若想有深度,一般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构思,行文思路亦是如此。这也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所以我们写议论文时,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而且这种思想认识有着鲜明的结构体现,所以也就成了结构上的一个特点。

例文《敬畏》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构思特点上有着鲜明的体现,而且这篇文章把这种结构加以灵活运用,没有斧凿生硬的痕迹,加之作者漂亮的文笔,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一篇上乘之文。

文章第一段便用精短的段落鲜明地提出本文要义:敬畏是对道德律的敬畏,对敬畏进行了明确的限定,从而使得文章的主题范围更加明确,从而对敬畏有了自己初步的认识。

既然对敬畏有了自己一定的思想认识,接下来作者深入分析问题,进入“为什么”层面,对道德律的敬畏是如此重要,到底重要在哪里,为什么重要,作者很自然地进入到为什么要对道德律敬畏的层面,较之前面的认识深了一层,而且这一层面成为文章的重点。文章在这一层面从敬畏道德律的作用、不敬畏道德律的危害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强调其“为什么”层面的意义,作者第二、三、四段的笔墨都是集中于对这方面的分析。作者在原因意义层面的分析并没有流于冷冰冰的论说,而是运用生动的比喻论证,“若说内心的道德律是人心的大山,那对其的敬畏便是向阳山坡上的信仰。”使得文章增色不少,且多了些许灵动。

行文至此,作者的思维进一步延伸,结构的层深进一步得到体现,既然“对道德律的敬畏”的作用如此之大,那么我们践行“对道德律的敬畏”,不能只停留在理论认识,而没有方法体现,由此第五段的“由此,不禁疑惑,对于横亘于心却怎么也摸不住的道德律,我们该怎么去敬畏”的“怎么样层面”应运而出,且深化了文章主旨。

所以这篇文章作者的层深结构运用得非常成功,而且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令人读之有风行水上的感觉,加之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形象的比喻论证以及成功的引证,让这篇文章光彩夺目。

【例文二】

位置

①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有形如脚下一米见方的土地,无形如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地位;具象如工作中的一职半位,抽象如心中为最珍贵的人保留的柔软角落。

②如何选择自己的位置,又如何践行位置所赋予我们的使命,恰恰便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彰显,也是未来人生道路的暗示。

③在我看来,若要为人生寻一个明朗的方向,求一个恰当的注脚,首先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中国好声音》中吴莫愁横空出世,她的特立独行得到了毁誉参半的评价,却也无疑为她赢得了极高的人气。在其他歌手还在试图模仿他人时,吴莫愁却找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位置,在这个同质化的时代,她的另类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让她获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④不只是个人,对一个企业而言,准确的定位便是发展的基石。在一段时间内,诺基亚公司曾在智能机领域落后于其他公司,但它迅速意识到问题,并明确了产品的位置,即“不跟随”,终于以良好的势头迎头赶上。同样,进入“后劳动力时代”的中国,也应学学诺基亚的成功,提高自身的定位,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只有明白自己的位置在何处,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⑤找到位置也许还尚算容易,可坚守自己的位置却绝非易事。北宋诗人林逋坚守淡泊的位置,拒绝了权位的诱惑,梅妻鹤子终了一生,在对位置的坚守中,才有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绝唱;钱钟书坚守学者的位置,几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不做与学术无关之事,成就了大师之名;梅贻琦坚守清正的位置,即便生活窘困也不动庚子赔款的一分一毫。由此可见,古往今来,那些受人尊敬的大师往往都能坚守自己的位置,从一而终。反观当今社会,本该专心做学问的人却似乎忘了自己的位置,进入娱乐圈投入于“串门游戏”;本该踏实“为人民服务”的人也忘了位置上应承担的责任,公权私用挣得盆盈钵满。我们的位置,需要我们的坚守,否则便会造成错位的时代悲剧。

⑥坚守位置并不代表陷入故步自封的原地,我们不能在位置上僵化固守,也要适时地突破位置,去寻找下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

⑦就从现在,认识自己的位置,未来已经虚位以待了。

[分析]

对例文一的分析体现在鲜明结构上的层深,对例文二的分析将主要体现在关于论题本身思想认识上的层深。有的文章是对论题某个层面认识上的递进,比如说有的同学在写“停与行”作文的时候在对停的认识上:“停,不仅仅是为了消除行走的疲惫,更是为了审视走过的路,为以后的路作好准备。”在这里作者对停的认识有了深刻性,这体现了“是什么”层面的层深。有的同学的分论点则是“停,是为了明确行的目标。停,更是为了积蓄行的力量。”这个同学的层深聚焦在“为什么”层面。有的同学的“怎么样”层面也是层层深入,分析得很深刻。

在《位置》中我们通过“如何选择自己的位置,又如何践行位置所赋予我们的使命,恰恰便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彰显,也是未来人生道路的暗示”可以看出作者鲜明的观点、明确的思想认识:如何选择自己的位置和如何坚守自己的位置(或者说如何践行位置所赋予我们的使命)。

文章第三段用《中国好声音》中吴莫愁的事例为“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人生的意义做了有力的论证。文章第四段作者在“找到自己的位置”对象上由个人上升到企业,又深入到了一个国家这个层面,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惊叹作者的匠心独运。文章三四段的层深体现在“如何选择自己的位置”这一思想认识层面上。

作者的思维深度并没有停留于此,选择好自己的位置之后,接下来做什么,选择好位置是不是就万事大吉,大功告成了呢。作者的笔触应继续向深处挖掘,不能仅仅停留在选择好自己的位置上,如何坚守或践行自己的位置才是更重要的事情。文章第五段把文章的思想认识深入到坚守位置的层面,作者列举名人事例以及正反论证的方法有力论证了坚守位置的重要意义。

这篇文章最大的优点便是思想认识上的深度,而且思路非常清晰,认识由浅入深,给人以渐入佳境、不胜回味的感觉。

法律与道德议论文范文第2篇

【写作秘诀】

一、引证法

引证法是指在议论文中巧妙地借用或化用名言警句、成语典故、俗语、歌词、广告词等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这种论证方法的特点是让文章的论证更具有说服力,增加文章的底蕴。

听伊迪丝唱《玫瑰人生》,感受146厘米个子的她穿过废旧的巴黎老巷,逃过了父亲的谩骂,避开了曼哈顿的繁华的故事。最后,她在音乐中觅得了梦想的真谛。

读柴静的《看见》,她说,我们浑然难分,就像水融于水中。面对纷繁的乱象与缺失关照的弱势群体,她将自己作为力量的来源与希冀的个体,将镜头深入山间树林,深入被黑暗笼罩的生命,终于寻获心之所想。

看《美丽心灵》,数学家约翰・纳什精神分裂,各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进行不可思议的激烈碰撞。他从未屈从于现实,凭借三十年来对数学的热爱与努力,他以无可匹敌的顽强与坚忍,战胜了所有的喧嚣。

2015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以我之力,追我所愿》

考生在引用时,要注意避免引用人人都知道的名人事例或名言警句。写记叙文尽量选取那些有意蕴的诗句,写议论文最好选取富含哲理的事例或警句,写散文则最好引用或化用有诗意、有意境的诗句。

二、喻证法

喻证法就是通过比喻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通过对事物的比喻论证,能使文章中论述的道理形象易懂,更具说服力。

一颗种子,幼弱而无助,在它萌发之初,没有人能预知它的未来如何。人们或是冷眼相待,或是悉心呵护,最终的结果不尽相同:它或是成为一堆枯枝败叶,或是结成鲜硕的果……而这一切,源于人们的态度,那些硕果,往往源自善意的对待与呵护。

2015年全国满分作文《善意是根,期待是果》

这段话运用了喻证法,既在讲育种之道,也在讲处世之道。种子正如一个人,外界的不同态度会对个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顺势提出观点:那些硕果往往源自善意的对待与呵护。这样的表达自然而又别致,生动而又韵味十足。值得提醒的是,考生在使用这种论证方法时,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比喻要通俗易懂。

三、对比论证法

对比论证法侧重于从不同事物相反或相异的属性比较中揭示论点的本质,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

是什么让二战之后的德国迅速从废墟中重生?德意志人回答我,是不打折扣的民族精神。即使是生产汽缸这样的小部件,他们也严抠每一个生产流程,力求产品中见不到一粒铁砂;即使是公用亭前的排队等候,他们也不在自己的品质上打任何折扣,扰乱排队的秩序。这种不打折扣的坚定,严谨到可怕!但谁又能说不是这种严格拒绝折扣的民族精神,让他们稳居欧盟老大的地位,再度腾飞呢?

反观前些日子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本・阿里可谓是让折扣断送了自己的前途的典型。在以不流血的改革前政府坐上总统宝座后,他不再在乎每个环节,而是采取大而化之的政策,导致腐败滋生,民心动荡,政府如一盘散沙,处处都是折扣。最终,革命的星星之火轻易烧毁了满目疮痍的政府结构,他本人也不得不仓皇出逃国外,成为政治难民。打折扣造成的恶果,只能由他自己尝了!

2015年湖北联考满分作文《成功不打折扣》

文段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德国的腾飞和突尼斯的破灭进行比较,有力地论证了“成功不打折扣”的观点。值得注意的是,前面提到的三种论证方法,无论考生在作文中运用哪一种,都必须与文段论证的观点或文章的中心相一致,并且在行文上自然和谐。另外,论证方法的运用,考生的重点在于学会“证”,即能对理论根据加以分析,使之与论点充分联系起来。

【经典引路】

良知,需要众人一起坚守

赵辉

古人云:“人性本善。”【运用引证法,巧妙引用古语,扣住“良知是人的本性”这一主题。】在他们的理念中,所谓君子,是能够长久地保持本性的人;所谓小人,则是轻易就丢失了本性的人。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类的本性与良知或许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利益向其挑战,智慧向其挑战,理性向其挑战……

2015年,河南一位大学生救人溺亡反被诬陷的事件在网络上被炒得沸沸扬扬。大学生纵身跳入湖中救落水儿童的义举本就令人称赞,不幸溺亡更是令人悲痛与惋惜,可被救者的母亲却因害怕担责而与孩子一起撒谎,这不免令人感叹:善意为何会受如此待遇?人们的良知究竟去了哪里?【运用例证法,举出社会热点事件,引出话题。】

近年来,“扶不扶”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从道德层面上来讲,看到有老人倒在地上,我们的第一反应应是将他或她扶起。可现在,大多数被扶起的人都会将罪责归咎于扶起他们的人,或因疾病所致的错觉、记忆混乱,或因无力自付医药费,可更多的是以此为借口的敲诈勒索。这难道不是一种道德的缺失?扶人者反而为此付出代价,这难道不是对善良的误判?

2014年年末,一名年轻的打工女丁双琴在家中留下绝笔信后离家出走,六天后,她被发现自杀身亡。究其缘由,她在信中写道:好心帮助两位外地人,却被他们骗去手机和八千多元,为何世间人心已险恶至此?高中时就辍学打工以供哥哥读书的她,在她的心中,世界是美好的,即使人生会有苦难,可人与人之间的帮助与和谐才是这个世界的基本色调,被骗后的她所认识的世界与她原本认为的世界背道而驰。暂且不说她的单纯与善良,那两个人的欺骗才是将她推入深渊的根本原因。【运用例证法,结合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巧妙论证。】

试想,若人们多一点道德心,少一点私利之心,多一点仁爱互助,少一点阴谋诡计,大家是不是就能享受多一点的阳光呢?

仍记得那个因善意而得到温暖阳光的女孩。骑电动车的女孩撞到老人后,她并没有因为害怕巨额的赔款而逃跑,而是将老人送到医院,在付完医药费后承担起照顾老人的义务。老人为此感动,念其生活不容易,于是退还了她的医药费,还给她介绍了一份更好的工作。如此美好的结果,是善意与善意的碰撞产生的。若她不曾扶起老人,若老人不曾给予她回报,那么也就不会有这令人传颂的事迹,也就不会有人们对善意的再次理解。【运用对比论证法,论证了“良知需要传承”的主题。】

为何能如此?

因为姑娘的勇担责任和善意,因为老人的理解、包容和善良,因为法律的正确判断,因为社会的歌颂赞扬。善意本无罪,但它需要众多力量的支撑,无论是来自法律的保障,还是来自社会的认可。

是啊,商人炒作、记者偷拍、奶农掺假、反诬事件……我们拿什么来拯救良知?

良知――造物者赋予人类的财富,切莫丢弃。【扣住主题,点题升华。】

【名师点评】这是一篇构思新颖、思维严密的议论文。文章在开篇首先用新闻材料引入话题,然后辩证地分析“扶不扶”的原因,最后从道德伦理的层面亮出观点――良知是理解、包容、善良,是值得社会歌颂赞扬的美好品质。在论证方法的应用上,文章运用了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法,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凸显了人物的形象。

法律与道德议论文范文第3篇

运用关联词分析事例,不停留于对材料表面的叙述,而是展开逻辑推理,从而使议论文深刻起来,下面我举些议论文运用关联词让文章深刻的例子。

如果不用关联词推理,是这样:“‘抢’字背后,是中国人发自灵魂的不安全感。一个多月前的日本地震引发核恐慌,有人谣传盐可以防辐射,只是一时间,超市中的盐脱销,商家趁机涨价,人们掀起了一股‘抢盐潮’,有人甚至调侃,‘日本实是大和民族,中国原为盐黄子孙’。诚然,‘抢盐’所暴露的除了在灾难发生时人求生的本能,更多的,还是国民性。……雨果曾说:‘普遍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普遍的良心是法律的基础。’被抢走的国民素养也需要完善的法制来挽救。”(《被抢走的国民素养》)文章例子很新鲜,但总让人感觉没有思想,很肤浅,用上关联词推理就不一样,如:“‘抢’字背后,是中国人发自灵魂的不安全感。一个多月前的日本地震引发核恐慌,有人谣传盐可以防辐射,只是一时间,超市中的盐脱销,商家趁机涨价,人们掀起了一股‘抢盐潮’,有人甚至调侃,‘日本实是大和民族,中国原为盐黄子孙’。诚然,‘抢盐’所暴露的除了在灾难发生时人求生的本能,更多的,还是国民性。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人们的安全感却在不断倒退。归根结底,仍然是因为人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生活的现状是,人们用这种近乎野蛮的方式,去‘抢’来一种安心,这是我们这代人的悲哀,也是这个民族的悲哀。……雨果曾说:‘普遍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普遍的良心是法律的基础。’被抢走的国民素养也需要完善的法制来挽救。只有那些‘抢’的人因为破坏社会秩序而受到应有的惩罚,人们的良知道德才能获得真正的尊严。”(《被抢走的国民素养》)用上关联词推理,文章阐明了国民性背后的人民生活保障的根本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国民安全感的心理因素,并指明了提高国民素养的具体措施,使文章中心更加明确,更加深刻。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不加上关联词推理:“我们崇高的精神文化领域,是容不得半点三聚氰胺的。遗憾的是,如今的小学教材还在用某些不符合历史和常识的内容教导着孩子们。人教版教材中有一篇题为‘爱迪生救妈妈’的课文,郭初阳老师翻阅大量史料后发现,有关爱迪生的传记里并无其救母的故事。”(《追寻真理的光辉》)使用关联词推理,让文章不止于堆积事例,不浮于表面现象,如:“虽然一般的假冒伪劣也是消费者深恶痛疾的,但显然学术造假,更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我们崇高的精神文化领域,是容不得半点三聚氰胺的。遗憾的是,如今的小学教材还在用某些不符合历史和常识的内容教导着孩子们。人教版教材中有一篇题为‘爱迪生救妈妈’的课文,郭初阳老师翻阅大量史料后发现,有关爱迪生的传记里并无其救母的故事。教育孩子向名人学习本无可非议,但教材编写者却刻意将某些根本不存在的美好故事附着在名人身上,倘若孩子终有一天发现名人头上的光环是子虚乌有的,他们又会作何感想呢?记得小学老师教我们写作时常强调一点:求真,要写出真情实感。教育者在教导他人求真的同时,自己首先应做到秉持真理,以真教真。唯有这样,才是对孩子负责,对国家的未来负责,也是对社会良知负责。”(《追寻真理的光辉》)

议论文常用的关联词有因果关联词:因为……所以……,既然……那么……等;假设关联词,如果……那么……,倘若……那么……等;条件关联词,只有……才……,只要……就……,无论……都……等;选择关联词,不是……而是……等;递进关联词,不仅……而且……等;转折关联词,虽然……但是……等;让步关联词,与其……不如……等。这些关联词不仅可以单用,而且可以连用、套用,就对文章中心展开了更深入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挖掘。比如:“然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形势下,‘抢’又是社会趋势,与其被动的抢,不如乐观的抢,主动地抢,抢出自己的一份精彩。……没有天敌和竞争的世界虽然让沙丁鱼‘高枕无忧’,但是这也扼杀了它们的天性,没有竞争意识使它们更快的走向死亡。在日常生活中亦是如此。如果工作没有丝毫竞争,我们也会丧失向上的动力,可是当有人与我们一同竞争时,为了不被抢走,我们必须行动起来,抢先一步捍卫自己的东西。由此可见,抢能激起我们竞争的意识,从而使我们不会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被淘汰掉。”(《抢出一份精彩》)“这便是真正的成熟。不是抵抗,不是愤怒,不是针锋相对,而是如山间的朗月,圆满无缺,向世间洒下清朗的光芒,却自生自落,不因外物而随波逐流,这就是人生的大境界。”(《圆润锋芒》)

如果用其他手法再结合这些关联词运用,更是让议论文更加深刻。“庄子云:‘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得全而神不亏。’诚然,老庄所追求的‘无所为’在现代是行不通的,但如水般的淡泊不是无所作为,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以淡然的心态品味人生,古人云:无欲则刚。”(《水能性淡即我师》)这段论证在引用古文的基础上,运用关联词,进一步阐明了“淡泊”的准确内涵及时代意义。“初出道时,我们对未来是迷茫的,或许也没有过多的天赋,但心底却埋藏着一颗希望的种子。面对陌生的事物,我们没有太多信心战胜困难。这时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来自他人的肯定和鼓励。只有这样,希望的种子才会发芽,而不是被埋在鄙视的灰尘下。”(《肯定造就成功》)这段论证则用打比方加上条件关联词说明了“肯定”开始就具有不可替代的宝贵作用。“所以说,成功若是一朵玫瑰,他人的肯定和鼓励便是射入心房的丝缕阳光;成功若是一泉瀑布,他人的肯定和鼓励便是一座悬崖;成功若是一朵蒲公英,他人的肯定和鼓励便是一阵不定向的风……他人的肯定和鼓励,唤醒了希望的种子,点燃了奋斗的激情,加快了前进的步伐。”(《肯定和鼓励》)这里则在排喻的基础上用“若……便……”引发假设推理,使得这段议论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深刻地阐释了“肯定和鼓励”的巨大作用。

法律与道德议论文范文第4篇

笔者以为,激活思维是议论文教学的核心,会思考才会判断、分析,才能深入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逻辑关系。而思维是需要激活的,它不会自动生成。所谓激活,就是要通过点拨、引导或示范等形式让学生学会思考。在议论文中思维主要是通过深入的分析说理来展现的,因此,激活思维、深入说理是议论文教学的关键点,也是议论文升格教学的重要提升点。

议论文升格教学的最好方式是修改作文,因为修改前后的作文容易对比,若其变化明显,进步明显,则是对学生写作最好的鼓励。修改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关键是适合教学的要求。

据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首先,依据这次作文的主要问题确立了“激活思维,深入说理”的教学目标,并设计好四个补写片段;其次,课堂展示交流补写的四个片段,引导学生体悟思维与说理的方法;再次,当堂训练,体悟其中的说理方法;最后,总结提升,交流经验,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方法指导。具体如下。

一、课前预设

在这次材料作文写作中,学生多是从如何打破心灵枷锁(或无形的牢笼)的角度分析的,角度单一且说理深入不下去。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四个补写片段。这四个片段是我从不同的作文中抽取出来的,存在分析得不对或不清等问题,我将其不足之处删去,将有价值的修改处设计成明确的补写形式,省去了学生寻找不足处的过程,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思考,并让学生在补写中体悟深入说理的方法,在课堂的展示与对话中修正与掌握。

二、教学过程

(一)思悟:由表及里

片段1:著名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老瑞德曾言:“一开始你讨厌它,后来你习惯它,足够时间后你离不开它,这就是体制化。”看来画眉鸟也被“体制化”了。

从表面上看,体制化的罪魁祸首莫过于“笼子”,它圈禁住了人。然而这部电影中还有一句话:“有一种鸟儿,注定不能生活在牢笼中,因为他们的羽毛太美丽。”这美丽的鸟儿就是电影的主人公安迪,被囚多年,却始终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最终成功飞出了“笼子”。因此从深层上看,

教学设想:笼中的画眉被“体制化”了,其表面的原因很容易看到,但其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这种分析问题的顺序是怎样的?让学生对比自己的写作分析,引导其体悟这种“由表及里”的写作过程,它既展现思维的逻辑性,也展现了深入说理的分析过程。

(二)思悟:由点到面

片段2:一旦戴上,再想打碎自己心灵的枷锁就绝非易事了。南非斗士曼德拉被囚禁在罗本小岛上27年。出狱后,他在1991年总统就职典礼上,却邀请了曾看守和欺侮自己的3名狱警并向他们致敬。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①伟人能做到尚且艰难,更何况②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如何准确分析事例。

因为这次作文中很多学生用到了曼德拉的例子,且看到曼德拉的心灵枷锁,却忽视了自己文章的分论点,使得对事例分析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不能准确地论证论点。

2.引导学生体悟由点到面的深入说理方法。

补完第一个空只能说有分析说理,补完第二个空才能说深入说理。结合两处的补写让学生认识到:比较论证能将问题分析清楚,由点到面可以将道理说开去。让学生体悟思维在这种说理中的展现。

(三)思悟:厘清认识

片段3:有人说,我们一直生活在无形的牢笼中,我们的生活里有法律、道德与其他各种思想文化,这些都是无形的束缚。但是,我认为

教学设想:辨析清楚容易混淆的问题就能使说理深入。要引导学生去厘清认识,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将易混淆的问题或概念说清楚的关键在于思考各自的实质或作用等。

(四)训练:追根溯源

片段4:无形的牢笼往往比有形的牢笼更能束缚住我们。有形的牢笼剥夺肉体之自由,无形的牢笼剥夺精神之自由。孰轻孰重,不言而喻。那么这种无形的牢笼究竟从何而来呢?

教学设想:挖掘问题的根源是深入说理的重要角度,也属于“由表及里”的说理形式。虽然有难度,但若引导学生不断尝试,其思维就会深入事物的本质,分析说理自然就可以深入。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如何思考并分析问题的根源,例如从外在的、内在的,或是社会的、人性的,或是历史的、文化的角度思考等等。

(五)总结提升

让学生谈谈如何才能做到分析说理深入。

教学设想:交流经验,给学生一点常用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读书写作中不断思考、总结、应用,这样才能让说理深入下去,议论文写作才能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附作文题:

有一天,主人问笼子里的画眉鸟:“你想回到大森林去吗?”画眉说:“为什么呢?我住在笼子里,吃喝不愁,每天还可以唱唱歌,晒晒太阳。”主人说:“可是森林里有美丽的花草、清新的空气,还有广阔的天地。”于是主人打开了笼子,把画眉放回了森林。一年以后,主人在森林里遇见了画眉鸟。主人问:“森林里的生活怎么样?”画眉说:“好是挺好,就是这笼子太大了,怎么也飞不到边儿。”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教学过程】

师:这节议论文升格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我们这次的作文。对这篇主题为“心灵的枷锁”的议论文,同学们多是从如何打破心灵枷锁(或无形的牢笼)的角度分析的,角度单一且说理不深入。我设计了四个补写片段来研究怎样激活我们的思维并深入说理。课前我们已经补写了三个片段,下面我们来展示、交流。

(一)思悟:由表及里

师:哪位同学来读读对片段1的补写?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补写。

生:体制化使人失去了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内心已被套上了枷锁,不管外面的笼子是不是存在,鸟儿都觉得自己在笼子里……

我之所以这样补写,因为第二节开头说体制化表面上的原因是笼子,就是要引出深层原因的。

师:哪位同学来点评下?

生:他将深层原因补写出来了,也体现了他的想法。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展示下补写的内容。

生:真正的自由在心里。如果内心过于狭隘,即使物质上足够丰富,那也没有真正的自由。如果内心足够强大,充满了对自由的强烈渴望,才能真正冲破心灵的枷锁。

这么补写是因为笼子表面上囚住的是身体,深层上是囚住了内心。

师:这两位同学的补写都挖掘出了深层原因,都很好。片段1的分析说理给你怎样的启示?

生:说理可以由表层开始,再到深层……

师:对,由表及里,这样对问题的分析说理就能体现出条理性,就容易深入下去。(板书“由表及里”)

(二)思悟:由点到面

师:哪位同学来读读对片段2第一处的补写?

生:曼德拉作为一位伟人深刻认识到心灵枷锁带给自身的危害,因此他明智地打破自己心灵的枷锁,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

我这样写是因为曼德拉在小岛上被囚禁27年,但是他的心中却向往着自由……

生:他的补写能抓住本质。

师:“本质”是什么?

生:本质就是枷锁。我感觉他写得挺好,只有敢于面对曾经的自己才能认识自己、反思自己。

师:你能不能读读这段的第一句,说说第一句的作用?

生(读完):第一句是这段的论点。

师:再看他的补写是不是可以?有什么问题?

生:他的补写没能论证这段的论点……

师:看来他的补写没有抓住真正的“本质”,对不对?

生:是的。

师:哪个同学再来读读对片段2第一处的补写?

生:曼德拉经过27年的囚禁生活才领悟到,如果不能将自己心灵上的枷锁打碎,那么他将仍在狱中。

我这样补写,因为看到第一句的论点,还看到后面的“伟人能做到尚且艰难”这句话。

生:她的补写能抓住心灵的枷锁,也能关注到前后两个关键的地方,虽然也点到论点中的“绝非易事”了,但不够突出。

师:点评很准确。那我们一起看看,这段补写文字可不可以?有没有论证论点?(展示参考)

生:将曼德拉打碎自己心灵枷锁的艰难凸显出来了,很好地论证了论点。

师:我之所以让同学们来补写这部分,是因为很多同学用到了曼德拉的例子,看到了曼德拉心灵的枷锁,却忽视了自己文章的分论点,对这类事例分析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不能准确地证明论点。

师:我们虽然补写完了第一处,但是还不能说说理深入,若要深入说理还要补全第二处。哪个同学来读读对片段2第二处的补写?

生:伟人能做到尚且艰难,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我们要打开心灵的枷锁并不容易,但我们只要有信心、有目标,并努力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就能够打开自己心灵的枷锁。

生:我认为他的补写不好,因为这段的论点是“打碎自己心灵的枷锁绝非易事”,后面又说“伟人能做到尚且艰难,更何况”,所以补写的内容应该是普通人比伟人更难做到的。

师:点评分析很到位,大家明白了吗?那我们一起看看这段补写文字如何?(展示参考)

生:这段补写运用了比较论证的方法,并且能够由一个人写到一类人,既论证了论点,说理又很深入(师板书“由点到面”)。

(三)思悟:厘清认识

师:哪位同学来读读自己对片段3的补写?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补写。

生:但是,我认为一个人如果摆脱了所有的束缚无拘无束,拥有的只是盲目的自由,打碎了社会良好的秩序,所以人要自由也要自律。如果只为自由而不受道德与法律的约束,那我们的社会就会充满了无序和混乱,因此它们是必要的。

我认为我写得还不太好,我只说了法律道德是必要的。

师:那你觉得还要再写些什么呢?

生:我现在觉得还要再写出法律道德只是约束我们的行为,但不会束缚我们的思想,它们都不是无形的枷锁。

师:你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了。

师:哪位同学再来读读自己对片段3的补写?

生:但是,我认为合理的法律与道德会让我们的生活井井有条,会铲除“危险的自由”而非限制精神的自由;优秀的思想文化,会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而有内涵。这些都不是囚禁我们心灵的牢笼,破除心灵的牢笼并不意味着要抛弃一切,否定一切。

生:我觉得他补写得很好,能辩证地分析问题,而且文笔漂亮,字写得好。

师:我很赞同你的点评。

师:片段3的分析说理给大家怎样的启发?

生: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要把一些名词、概念等辨析清楚,就像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将“抛来的”“送来的”“拿来的”讲得很清楚,这样说理就比较深刻。(板书“厘清认识”)

(四)训练:追根溯源

师:写好了吗?哪位同学来读读自己对片段4的补写?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补写。

生(展示):那么这种无形的牢笼究竟从何而来的呢?一是来自不合理的思想制度,二是来自心灵……

师:“无形的牢笼来自心灵”这样说合理吗?

生:无形的牢笼是在心灵产生的,但不能说成“来自心灵”。我觉得可以改成“来自心灵的阴影”。

师:这样改很好。

……

师:补写这段文字主要是挖掘无形的牢笼的根源,让我们的说理深入下去,这种深入说理的方法我们称之为“追根溯源”。(板书“追根溯源”)

(五)拓展提升

师:如何才能做到分析说理深入呢?

生:学会追问。如王志的《面对面》节目,深刻的秘诀就是不停地问为什么……

生:学会换位思考,多角度思考。就个人而言,打碎心灵的枷锁;就社会而言呢,打碎思想文化或某种不合理制度的禁锢。……

师:还要多读书。要博览,更要精读。多读些时评、杂文等,看看有思想深度的书,如鲁迅、周国平、王开岭等的作品,多看看白岩松的《新闻1+1》等优秀的评论节目视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这节课我们虽然只是针对这一次作文进行修改补写,但是我想,只要对每一篇作文都有一个深入的思考,就会让我们的说理走向深入。从中体悟到一些方法,会让我们的深入说理做得更踏实。

【教后反思】

1.教学定位要准。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学目标要准确,要凸显议论文教学的关键。

议论文升格的教学点有很多,到底该选择什么?就平常的教学看,学生议论文写作较普遍的问题是缺少论据,论据与论点对接不准,不会加工素材,不会深入分析,思路不清楚等,而且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也不同,或思维力不足,或阅读面窄,或驾驭结构的能力差等,所以,于纷乱芜杂中抓住教学的关键点尤其重要。我认为,议论文教学重在四点:阅读是基础,“观千剑而后识器”;思维是核心,会思考才会分析;章法是气质,会打造才有魅力;语言是外衣,会修饰才会动人。于是我选择从思维与说理的角度进行升格教学,能激活思维提升说理能力就可以提升整个议论文的写作层次。

二是所选的思维与说理的方法要适合学生学习。

我们经常对学生说“要深入思考,深入分析”,那怎样才能深入思考、深入分析呢?思维的方法有很多,逆向思维、发散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等,但哪些是常用的、适合学生且能用于深入说理的呢?说理怎样才算深入?能不能在学习这节课后就有所体悟呢?这些都是我在设计四个片段时尽心思考的,也是我选择“由表及里”“由点到面”“厘清认识”“追根溯源”作为指导方法的原因。

2.活动设计要围绕教学中心。

作文课通常会有两种情况,要么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少训练少,要么学生思考多训练多教师讲得少。这两种情况都会使作文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展现和解决,其根本原因或是缺少活动,或是活动设计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在这节作文课上,我设计的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展示、相互点评,暴露问题、碰撞思想,再由教师引导深入,达到提高认识、体悟方法的目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看到学生展示补写的片段后,其优点得到了肯定,问题也相应地暴露出来。通过相互点评,学生对补写的优劣深入对话,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也为同伴提出了有益的建议。我在学生共同困惑处的引导也使得学生对思维与说理方法的体悟更深刻了。

3.语言活动要有张力。

黄厚江老师说过,阅读教学中语言活动的设计既要利于深入理解文本,又要要求明确,还要有张力。其实我认为这个观点用在作文教学中也是很合理的。我在设计这四个补写片段时,也有这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考虑的是学生能不能从这四个片段获得对这则作文的深度理解;其次要让学生补写时能够读出补写的方向,若是方向不明,乱写一气,既起不到激活思维的作用,也无法彰显深入说理的方法;再则就是要给学生留足思维驰骋的空间,表达得合理就好,毕竟是作文训练。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果能在导入后增加一些思维的热身训练,那么课堂会显得丰富些。

法律与道德议论文范文第5篇

文圣: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史圣:司马迁,字子长,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

诗圣: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杜工部集》。

医圣:张仲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所著《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对我国医学发展影响很大。

武圣:关羽,字云长,东汉末期蜀国大将,重义气,精武艺,也称“关圣”、“关帝”。

书圣: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

草圣:张旭,唐朝书法家,擅长草书,当时其草书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

画圣:吴道子,唐朝著名画家,擅画人物,有“吴带当风”之美誉。

茶圣:陆羽,唐朝人,以嗜茶著名,著有《茶经》三卷。

古人为何把居丧守制称考“丁忧”?

“丁忧”最早见于《宋史·礼志》:“咸平元年,诏任三司、馆阁职事者丁忧,并令持服。”那么,古人为什么把居丧守制称为“丁忧”呢?究竟什么是“丁”?什么是“忧”呢?《尔雅·释诂》中说:“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尚书·说命上》有:“忧,居丧也。”所以,古代的“丁忧”,就是遭逢居丧的意思。父母去世,“遭逢居丧”时,儿女们会忧伤,会居丧,会遵循一定的民俗和规定“守制”,这显然比单纯“人丁忧伤”包含的内容要广泛得多。“丁忧”期限三年,其间要吃、住、睡在父母坟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并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丁忧”作为一种文化习俗,在中国存在和沿袭了数千年。到了现代社会,“丁忧”的繁杂形式已经不能适应飞速发展和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只是作为—种古代文明,一种道德符号,永久地留在史册中。

梁山好汉为何总吃牛肉?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吃肉几乎只吃牛肉,整部书中指明是牛肉的就有48处,而明朝的其他小说中,写到吃牛肉的却极少。如,《金瓶梅》全书具体描写吃食种类有41处,但其中只有一处指明为牛肉。《醒世姻缘传》的吃食描写中则没有一处指明为牛肉。这是为何?原来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水浒传》作为历史上唯——部正面描写“反贼”的小说,作者有意描写吃牛肉,以此来烘托和渲染梁山好汉公然藐视法律、“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气概。

古体议论文的分类

古体议论文根据论述方式、论述内容或适用场合的不同,分为许多种,常用的有“论”、“说”、“辩”、“原”、“议”、“赞”、“谏”等。

论,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如,《六国论》、《过秦论》。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把论分为理论、政论、经论、史论、文论、讽论、寓论和设论八种。

说,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阐述事理的文体。如,《师说》、《马说》、《内储说》。与“论”相比,“说”更重旨趣,以托物寓意的方式来解述。古人常将“论”、“说”两体并称,后世的论说文由此得名。

辩,明辨是非的议论文体,盛行于唐、宋以后,如,《讳辩》、《桐叶封弟辩》

原,推原事物本源或本义的文体。唐代韩愈作“五原”,即《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后人效仿者颇多,于是“原”体也成了一种受人重视的文体。

议,凡议政论事的文辞皆称为“议”,如,《驳举乐议》、《省试学生代斋郎议》。

赞,本用于赞美,后来也用于评述,常以一种押韵的四言句写成,也有用散体写的赞文,篇幅都比较短小。如,《项羽本纪赞》《书赞》、《晋诸公赞》。赞分杂赞、哀赞、史赞三类。杂赞专用于褒人物、文章或书画;哀赞专用于哀人之殁而赞扬其德操;史赞则词兼褒贬,用于对历史人物的品评。

法律与道德议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议论文写作;理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522.4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2-0034-02

理性思维是人体大脑思维的成熟模式,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紧密相连,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理性思维是一个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关键。高中阶段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心智、性格、情感、意志力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学生的学习韧性加大,领悟能力加强,选择在这个时间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是十分有利的。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之一,是学生接触最早、最为熟悉的课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设计中安排了很多的议论性和说明性文章,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进而做出分析综合、概括归纳、推理判断等一系列的逻辑思维加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在联系和本质意义,实现向理性认知飞跃。下面就如何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谈一点看法:

一、中学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的高考作文虽不要求一定要写议论文,但是议论文无疑是高考语文作文的一部重头戏,议论文也是高中阶段学生语文作文的常用体裁。如今的语文课本中只是简单地给出一些作文材料和话题,几乎没有相关的作文理论指导,所以应当在语文教材中适当增加写作理论的份量,以改变作文教学中缺少系统理论指导的奇怪现象。也有不少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的时候,重读不重写,在课文阅读分析上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而很少顾及对学生进行写作的基本训练。中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固然离不开对范文的阅读和借鉴,但也离不开写作理论的必要指导。只有感性认识而没有理性认识,只能使学生的写作陷入盲目状态。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通常就是给出一个材料,让学生进行自主立意,然后作文。很多学生读不懂材料,有的学生直接从材料中抽出一句话然后立意写作,导致对给定材料的把握不全,写出的作文的水平不高,这是典型的“断章取义”的做法。有的学生实在理解不了材料,也不懂得如何下笔来写作,在教师催交作文的时候匆匆写作,为完成作文而写作,作文质量难以保证。教师批改完作文后就开始作如下的评讲:首先分析材料,得出问题所在,然后就拿一些好作文进行朗读,再针对不好的作文进行一些小段落的修改,警醒学生。但学生对如何写好议论文还是一头雾水,无从着手。按照这样的培养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方式,学生的写作能力从何提高?

二、改变学生害怕写议论文的方法

如今有很多学生谈议论文写作色变,这种情况使人担忧。那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

(1)首先要明确议论 其实议论对于每一个人都不陌生,当人们在针对一个问题表明自己的立场后,并且为了这个立场而跟别人辩论,有时甚至会争论到面红耳赤的程度,这就是在议论。进而明确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实际上就是将生活当中的“议论”的书面化,是将口语的讨论、辩论书面化。议论文就好比两个或者多个人在争论一个问题时,双方或者多方在申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后,用各种事实和道理为自己的立场而辩论,证明观点的可行性,并且用语言文字有条理地组织成文,这就是“议论文”。因此,教师指导好学生写议论文就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2)明确如何进行议论文 ①针对一段材料,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感性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并总结得出材料的主要观点,主要问题。由这些观点和问题提出作文的中心论点,最好能以这个中心论点作为作文的题目。②好的题目是议论文的最大亮点。要教给学生有关立议论文标题的技巧:如给定的材料中讲的是一段呼吁做一个有人性的人。可以这样确立题目:A确定论文的讨论范围,是一般的题目。如:论人性等。B用中心论点直接作为论文的标题,是好的题目。如:我们要做一个有人性的人。C既用中心论点作为标题,同时运用修辞手法的题目,是很好的题目。如:我们的生活需要“人性”这缕阳光。③“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文章的开头部分往往决定全文的基调,非常重要。议论文通常采用“开门见山”式的写法。“开门见山”式的写法,往往表现为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或者开宗明义,直接揭示文章的主题。那如何做到“开门见山”呢?大致说来,应该紧扣给定材料的内容或者相关的话题,简要表明自己的态度,交代清楚为什么持用这样的观点,然后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论点。④整体上,议论文的写作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议论文的本论部分仍使用这种思路,但需要针对文章的中心论点作几个方面的论述。总之,我们既要注意突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也要注意突出各个层次的论点。比如针对“我们要做一个有人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可以在本论部分作这三个方面的论述:A学习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礼仪。B了解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做一名知法守法公民。C在学校教育体制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培养学生成为有人性的人。然后对各个分论点进行分析、推断、得出结论。本论部分的论证引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有关名人名言等。⑤议论文的结尾部分采用画龙点睛,即“卒章显志”的写法,结论部分的写作要求:应简要总结全文,呼应标题,进一步强调中心论点。这时候,全文就形成了“总”(序论)——“分”(本论)——“总”(结论)这样的一种结构模式。

(3)如何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能力 除了上述的议论文写作的理论知识之外,教师应当指导好学生养成自己修改或者同学之间互相修改作文的习惯,指出作文中问题所在,然后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种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议论文作文能力。有句话说“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而不能靠一味地写”,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发现在自己文章里存在的问题,然后设法去修正这些问题。比如: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可以分为这样的几个步骤:第一遍修改作文里存在的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要求书写工整、美观。第二遍修改作文中的语病,使用词恰当,句子通顺。第三遍则修改作文中哪些段落衔接不好,文不对题,然后删除或者添补一些内容进去等等。修改的过程在于换一下作文当中的“零件”,使文章读起来更顺口,更富于说服力。针对一些大部分学生都会常犯的错误则由教师在作文讲解课上指出,引起学生的重视,引导他们去改正。实际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修改作文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理性思考的过程,使学生能更好地发现自己在作文当中的错误、缺陷,然后想好对策进行修改。这样一个由“否定自己-肯定自己”的过程能锤炼学生坚韧的意志和理性的构思。

(4)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上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已见,但要求必须有理有据。这种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思考一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给定材料中的主要问题,进而筛选出议论文的主要观点。学生互相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也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敏捷性和多角度地发现问题的能力。而将思考结果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是十分有利的。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会需要有理性思维的人才,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科目之一,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的作用是很大的,而高中阶段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尤为重要。所以应当在高中语文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3.(3)

2、姚本先,《心理学》(《心理学新论》(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6.(2)

法律与道德议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实践教学:高职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研究课题“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XSZ12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首始课程。开设“基础”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和塑造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合格的大学生,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思想道德水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实践教学作为“基础”课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课整个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指的是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以“基础”课理论知识为依托,通过学生对社会实际生活的直接参与和体验,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以优化的过程。

一、“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基础”课实践教学已经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但是随着“基础”课实践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一些问题依然困扰着“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够深刻。普遍存在着对“基础”课实践教学认识不够深刻的现象。二是实践教学基地不足。我国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还存在着一定问题。三是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目前“基础”课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筹措渠道不畅,是实践教学难以全面有效展开的原因之一。四是社会实践有效机制尚未形成。高职院校内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多是由教学性、寒暑假性、勤工助学、学生自发性的开展,这些社会实践形式和“基础”课的社会实践尚未接轨,还是处于一种各做各的状态。五是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目前“基础”课实践教学还只是处于有限度的进行中,其深度不够。六是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基础”课实践教学由于没有教学大纲,任课教师各自为政等原因,导致“基础”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础”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基础”课课堂实践教学的有效探索

为改变我院“基础”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局面,本课题组在这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尝试新的方式,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

1、设立适合大班的教学模式。“基础”课重在积极开拓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指导,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设置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创建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任务为趋动,以团队为组织,以专题为内容,最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合一、课内与课外合一的,适合大班教学的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

2、建立新的教学目标。围绕学生应具备的团队合作、敬业精神等诸多能力加以训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和发展奠基。

3、以小组为单位,摸索“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模式。

实践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不适合大班型授课,而现实中教学资源有限限,又很难实现小班型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好。为了让每位学生都可以有一次参与研究性学习和上台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在本学期第一次课由任课教师作如六大步骤策划:一帮助学生学生团队组建。每班级按人数自由搭配,组建8个研究性学习团队,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二选择任务。每个学习团队任意选择八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做调查研究,以培养学生自助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三资料收集。每个团队根据所选的主题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四主题撰写。主题的撰写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论文、演讲稿、散文、议论文、诗歌、心得等多种格式,以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五汇报准备。在汇报中要求使用PPT,很多学生不会做PPT,如何制作,如何操作,成为急待解决的难题,以培养学生处理困难的能力。六主题汇报。每次上课留下30分钟的时间作为课堂实践教学,各班派出一个学习团队作代表,以同一个主题作汇报(6分钟为宜),进行PK,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自我展现意识。七评分与总结。在团队汇报后,老师与学生评委评分、教师点评和鼓励并指导后面的团队操作。做到成果展示在课堂功夫施展在课外,以培养学生总结经验的能力。

4、以改革创新为主线,精心设计成果展示。

(1)“学习汇报书”,学习汇报书是每个团队根据选择的主题学习性调查研究,经调查结果以论文、演讲稿、散文、议论文、诗歌、心得等形式展现的纸质报告书。

(2)“团队亮相”,要求每个团队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展示自己的队名、口号甚至是logo,还可以用各种形式展示团队成员的风格和特长。

(3)“现场汇报”,把主题的研究成果以多种形式,如论文、演讲稿、散文、议论文、诗歌、心得等格式,做成PPT与大家分享。

(4)“活动感悟”,要求每个团队以简洁的语言谈谈此次活动的收获和感触,如此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遇到最大的困难如何解决?解决后的心态等等。

5、以学生为服务主体,精细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每个团队主题汇报的成绩,作为“基础”课的平时成绩一半,总分为100分,此分数在学生总评中按20%计算,该团队成员成绩共享,此成绩由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评定。

“学习汇报书”“团队亮相”“现场汇报”“活动感悟”四项的分值比为3:2:4:1。

参考文献:

[1]程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有效性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04.

[2]徐倩.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初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报(汉字综合版),2001(6).

[3]柳礼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5:41.

[4]郭纯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2008(5),6.

法律与道德议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中生;议论文写作;问题;应对策略

在高中写作训练中,议论文写作一直是学生们写作的薄弱环节,而议论文写作教学也是教师们犯怵的问题。高中生在写议论文方面存有哪些问题呢?下面我一一讲述:

一、看重写作知识方面的传授,忽略对自己写作思维的训练

部分学生很重视老师或语文教材中传授的写作知识,对这些知识,他们死记硬背却不知如何运用,更忽略了写作对自己思维的训练。特别是议论文写作,有的学生盲目地记什么论点、论据和论证之间的关系,对这些写作理论死搬硬套,造成写作情节的雷同和内容缺乏新意。

二、重视成篇写作训练忽略片段写作

对教师布置的作文题目,部分学生不厌其烦地一篇篇写来,试图通过如此写作训练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从某方面来说,多写固然能提高写作水平,但忽略片段写作,这种提高就显得微乎其微。毕竟,整篇作文是由几个片段构成,不重视片段写作,整篇作文又会好到哪里去呢?

对议论文写作来说,片段写作亦很重要,就像某些老师说的那样,开端要好,结尾要好,中间也要好。按照这种说法,有的学生觉得写作太难了,因而在心理上产生畏难情绪,这是要不得的。

三、看重有关技法的训练,轻视阅读方面的积累

对写作来说,学生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技法和技巧应该是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方法之一,可如果只重视技巧和技法的写作训练,就会使自己的写作思维变得狭隘,因而写不出有新意和出色的文章来。

对高中生来说,多阅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亦是提高写作的重要方法。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培养出很好的语感,写作亦不会无从下笔。写好议论文,学生们要重视阅读方面的积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多了,就会积累大量的材料,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这些材料,就会使写作“手到擒来”。

在议论文写作中,针对学生们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人提出了以下应对策略:

1.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消除其畏难心理

在写作中,特别是议论文写作,部分学生存有畏难心理。因为心理上的胆怯,写作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针对这种状况,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们提高写作兴趣,可以从他们喜闻乐见的一些事上下手:如带领学生们做采访或让他们观看一些文学方面的碟片,让他们把采访到的把观看到的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来。

在学校,可以采取出墙报或作文比赛的方式增加学生们对写作的兴趣。对学生们的写作,要多加表扬,不能一棍子打死,当然,更要指出其缺点和不足。在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只要这些方式是法律许可范围内的并符合大众道德观和审美观的都可以拿来用

2.采用模仿的方法,熟悉写作形式

对议论文写作,学生们可以采用模仿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可以说,有很多的写作高手最初的写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对那些好的议论文,经典文,大家要多加模仿,通过模仿,让自己熟悉写作形式,因而在写作中做到有的放矢。模仿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吸取好的作品中写作的精髓并化为己有。对那些写作不太好的学生来说,模仿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

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对学生写作立意方面要多加指导

1.教学生多角度观察和分析事物并选择适当的角度写作

俗话说:“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角度看事物,观察到的事物是不一样的。事物具有多面性,写作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特别是材料写作,学生们要学会从材料中的每一个细节或者对材料中的人物进行逐一分析的同时,又能把握整体材料。

例文:霍英东先生是香港著名的慈善家,他不仅支持本地的教育,对内地教育,霍英东也倾注了很多心血。霍英东曾给南沙建中学捐过款,他还拨款援助香港大学,支持其北上南沙。二十多年的时间,霍英东单为家乡投资就超过40亿元。

一次,媒体记者问霍英东一共为内地捐了多少钱,霍英东十分谦虚地说:“我的捐款,就好比大海里的一滴水,作用是很小的,说不上是贡献,这只是我的一份心意!”

读了上述材料,我们可以以多个角度选题:以“聚散”为角度;以“穷与达”为角度;以“忧患与安乐”为角度来进行写作,角度选择的不同,文章的立意就会不同。

2.对材料做多角度分析之后,学生们还要善于选择角度写作。

选择角度不能平庸,要做到见新、求异,思巧。写议论文,学生们要善于从材料中找出自己擅长的观点进行写作,而选择的角度要见新,引起大家阅读的兴趣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在写议论文时,还要敢于“反弹琵琶”,也就是写作中要做到常中求异。

对大家约定俗成的观点或几成定论的观点,学生们可以提出与之相反的或与原有观点相悖的见解,而见解又具有哲理和智慧性。在议论文写作中,学生们还要善于求巧:从事物的易被人忽视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使文章有“巧”的立意。

当然,学生们在追求“新、奇、巧”立意的同时,也不能剑走偏锋,提出贻笑大方的观点或不符合事物应有规律的见解。在写作中,学生们要学会用辨证的发展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事物,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角度进行写作。

综上所述,这是我在议论文写作中的一点心得和体会,由于时间关系,里面难免有疏漏之处,恳求各位指正。

参考文献:

法律与道德议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

吴晗的《谈骨气》是初中课本中典型的议论文。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随之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然后用文天祥誓死不降、古代穷人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和闻一多至死不屈这三个事例来加以论证,事例在选择上比较讲究,分别对应对“骨气”做出诠释的三句话,从三个角度充分论证“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最后联系当时的背景指出我们中国人虽然身处困境,但不会向任何困难低头。结尾的好处是联系了现实,使文章的论点具有普遍意义,而且给人以鼓舞。文章这种提出论点、分析论点、总结论点的结构模式简明有条理,可谓学写议论文的模板,为初中生广泛采用,这本无可厚非,但在后来的作文习作中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有论据,但“不多彩”。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发现,同一个论据许多学生都在用。这说明学生积累的素材有限、单一,既不丰富,更不多彩。素材的匮乏严重地制约着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解决这个问题主要靠积累。当然积累不仅仅指课外的内容,各科书本上的知识也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积累起来,以备写作之用;可以把语文课本上的文章作为材料写到作文中,既典型又有说服力,还可以给人一种信手拈来的自信心;可以把政治书上的道德常识和法律常识等内容写到文中,将课文提高到一种政治上的高度;可以把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写进文中,说古论今,旁征博引,产生一种历史厚重感。除此之外,紧跟时代脚步,比如将体育明星、歌坛明星、科学家等人的故事写进作文,这样给人一种时代气息。相信,学生有了这样“多彩”的素材,作文不再是无米之炊了。

第二,有论证,但“不会讲道理”。用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的过程就是论证。有些学生在作文中懂得摆事实、引名言但却只是简单地罗列陈述,而没有自己的议论评价,论点和论据相互脱离,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这样的话,论点再充足也不过是堆砌在一起的零碎材料。这种“不讲道理”的文章不是好作文。那么,如何对材料中的事例进行分析呢?这里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假设法。假设法是指在叙述事例之后,假设事例中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并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结果,然后将这一结果与原来事例的结果进行比较。比如《谈骨气》文天祥誓死不降而名垂千古。我们可以在叙述之后,进行假设:“假如文天祥被金的高官厚禄所收买,就不可能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豪言壮语,他自己也不会成为名垂千古的历史名人。”这样的假设与事实形成正反对比,更有说服力。

第二种方法:质疑法。在列举事例后,有针对性地发问,然后沿着“为什么”这个思路,探求其根源,发掘其本质,使议论分析的内容逐步深化,这就是质疑法。如《谈骨气》中,古代穷人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为什么?因为他不能忍受别人对自己侮辱性的吆喝,不能忍受自己低三下四向别人摇尾乞怜,不管处在多么困苦的境地,他始终挺直腰杆,昂起头颅,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做一个有骨气的人。这种以质疑的形式打开分析之门,进行深挖来直达论点的分析方法,可以起到先引人思考,再使人不得不信服的作用。

第三,语言缺少文采。议论文的语言不仅要求准确、有说服力,能一语中的、一针见血,分析指出事物的本质,还要讲究文采。一篇好文章应是材料丰富、论证有力、语言优美。语言缺少文采就如人穿戴不整齐、不得体,即使长得再漂亮也显得不精神。要想语言有文采,除了多读好句段好文章外,学生还要学会一些技巧。比如可以把流行歌曲写进作文,为文章添光添彩。如《勇敢的启航》这篇文章的开头: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这就是《隐形的翅膀》的歌词,作者在唯美的歌词中述说自己的勇气和渴望,既点明主题,又给人以美感,让人耳目一新,让读者感到既熟悉又新鲜。如有个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有的人坐着,他已经睡着了;有的人睡了,他还坐着”来讽刺那些上课偷睡懒觉的同学,这是化用了臧克家纪念鲁迅先生的诗《有的人》,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适时适地地借用课文中的语言,不仅显示了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还可为文章增添情趣。

法律与道德议论文范文第10篇

福建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要求是“深刻、丰富、文采、创新”,其中“深刻”排在首位。所谓“深刻”,是指作文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而对“创新”的阐述要点之一是见解新颖,具体而言指考生的主张、看法有独到之处,不人云亦云。这就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客观的多角度的分析,能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于2010年6月“福建省高考命题恳谈会”中说,作文教学应培养高中生对生活对社会的理性思辨的能力,作文训练应以议论文训练为主;高考命题应体现引领功能,对学生议论能力与思辨表达的检测考量,应是高考作文的主要方向。笔者试图从培养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的思辨性入手,通过反思、追问、争鸣等具体环节,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一、反思――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是探究的对象和中心,也是探究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探究式的问题应该具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作用。

(一)引导学生对论点进行反思 一切事物和观念都是复杂的,而论点则往往是一个简明的论断,因其简明,往往导致简单化、片面化。哪怕是一些耳熟能详、不言而喻的名言、格言,也可能具有片面性、狭隘性,如“人定胜天”。应该说这句格言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已经展现了无穷的力量,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发达的物质文明。这句话也可在危难时刻鼓舞人们的斗志。但人不能战胜天体运行的规律,在地球释放能量的地震中,人像蝼蚁一样渺小。现实中不少人短视,为了尽可能多地得到金钱而破坏自然规律,乱砍乱伐、过度开采,致使自然环境恶化并遭到自然的疯狂报复,这样的悲剧屡见不鲜。可见,“人定胜天”的说法有其片面性,需要一定条件才能成立。又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的才华成就了唐诗的辉煌的丰碑,但李白的坎坷遭遇恰恰说明天才没有得到重用。他在政治理性和实践方面却一味空谈,即使进入最高权力圈子,也是一事无成。

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那些尽人皆知的论断,要加以全面分析、探究。要反思,从正面肯定到反面否定冷峻地审视其间隐藏着的矛盾。有了反思,有了对立面,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真正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其探究能力。

(二)引导学生对正反例进行分析

学生议论文普遍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单极化思维。提出观点之后,简单找例子响应、证明。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到论点的对立面之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双方观点的合理性和片面性。如对张爱玲“出名要趁早”这一名言的分析。张爱玲以自身的传奇经历验证了这句话,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成名作《第一炉香》和《倾城之恋》发表时约23岁。孔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篇》)这应该算是成名要趁早的经典论据。但是对此论点反面思考的论据也有:姜子牙大器晚成,70多岁才受重用,用一生的韬光养晦实现最后的精彩绽放。也因为过于追求“成名要趁早”,多数的“神童”最后都会走上这样一条道路:10岁是“神童”,15岁是才子,20岁便成为庸人。探究一个观点的正反例,这在英国哲学家罗素看来是非常必要的,否则无异于“自我蒙蔽”。

因此,在议论时不能专找有利于预设论点的论据,罔顾对预设论点不利的论据之存在。不能排除与论点不一致的反例。对正反例的追寻、深入思考过程,就是学生的探究过程。

二、追问――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而优秀的议论文,要将文章深入写下去,写出新意,就不得不以反思的态度对题目进行追问。只有不断追问,才可能形成问题,进而形成商讨、谈判的辨析空间。而此过程,恰恰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一环。

对“成名要趁早”这一论点可引导学生作如下追问:其合理性、片面性何在?合理性――要及早为理想奋斗,既可能成为现实又对人的一生发展有重要意义。片面性――若一味求“早”而急功近利,揠苗助长,会捧杀、扼杀智力超常儿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追问比较严谨的表述:一方面成名要趁早,不可蹉跎岁月以致“老大徒伤悲”;另一方面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侧重心智、人格因素和创造力、综合素质的培养。

有学生写过一作文片段,观点是“要淡泊名利”。可对论点作如下反思、追问:淡泊是否一定要作为众人的标杆呢?世俗欲望是否有合理之处?物质和精神追求能截然对立吗?对名利的追求真的没有任何意义?追求好的物质生活不是一种合理追求吗?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可见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是有很多有识之士追求名利而兼济天下,实现抱负有造福于民吗?如果人人淡泊名利,也许导致世界的大灾难。没有反思,议论很难深入;形之成文,就是平面论证。

议论文说到底是思维的问题。写议论文要有对手意识,读者意识,要尽可能的将读者可能存在的疑惑都纳入思考的框架,从而强化核心论点的可信度。通过反思追问与深入探究,通过理性的分析,使议论更深刻,更有说服力。有了这种反思与追问,我们才有可能用自己的舌头将自己的话,进而培养自己的独立精神。

三、争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新课标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在语文课堂上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帮助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人交流:向他人解释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见解,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探究式学习应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而焦点争鸣是学生讨论结果的高层次展示,它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达到合作、辩疑、深入理解的目的。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这一探究过程。由于经验背景、语文素养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及程度常常各异,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语文教学引入探究式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焦点争鸣过程中加强语言的表达力和对问题的理解力,以使议论文更深入、具有思辨性。

在一次议论文写作指导课上,我引导学生结合上面作文材料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并指导他们围绕“现代社会是否需要英雄”准备材料进行课堂辩论。学生经过自主搜集整理资料,自行分组合作,在课堂成果展示的辩论上精彩频频。

正方主要从英雄的正面和现实意义理论,认为英雄具有超人性、召唤性、凝聚性、先驱性和启蒙性。认为在这个精神信仰缺失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榜样的力量,并引用梅毅“物质时代,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崇拜,可以抵消拜金主义的‘软骨症’,可以治愈蝇营狗苟的精神瘫痪”来论证。在危机环境中,英雄的出现可激发斗志,引领群众,对英雄的崇拜具有极强的积极性和建设性,会进一步提升和重铸我们民族的精神风骨。主张英雄的血脉需要延续,英雄是我们实现强国梦的精神支柱。

反方本来是不大好辩的,可经过小组成员的齐心协力,写出了如此精彩的辩论词:

是的,今天的我们,仍然置身于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困的时代,然而那么这就是我们呼吁英雄出现的原因吗?如果人们对这个社会的某些期待和寄托最后只集中到了极少数甚至是一两个“英雄”来表达或反映,而不是以其原本应有的制度、法律、道德、信仰来出现的话,那这个社会可以说是病态的,这个时代是悲哀的。一方面或许有人大张旗鼓地将呼吁英雄视为当然,另一方面却恰恰反映出了这个社会之中人们明哲保身的普遍心理病态,折射出了孤立的个体在社会的大浪潮中的无力和自卑,更成为一个社会普遍道德无能、文明缺失的难言之隐、不言之痛啊……人们常说:“英雄都是孤独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英雄与人们之间往往有一面看不见的墙。君不见,英雄被歹徒刺倒而被救之人置若枉闻;君不见,英雄跳水救人而路人无动于衷。我们被英雄所感动着,但当我们身临其境时,却大多选择沉默和冷漠,这其实是一种悲哀群体与热情个体的尴尬对视。旁观者心态让你我孤独,让道德孤独。如果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要寄希望于少数人,那么社会问题便永远解决不了,只有让社会真正的主人――我们,在场的各位,社会的大多数人同心协力,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地进步与发展。当代社会需要的不是英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全民或者是大部分人,甚至是不止少数人的文明、道德水平的提高。

上一篇: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法学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