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4 22:49:26

法律常识论文

法律常识论文范文第1篇

(一)思想观念保守

大部分农民工来自较落后的农村,有些甚至是偏远的贫困山村,那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对外界信息了解较少,思想观念保守。随着近几年农民外出务工热的悄然兴起,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大部分农民工依然用惯常思维思考问题。部分农民工在外按部就班,畏首畏尾,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该怎样说话甚至是不敢说话,害怕惹出更多的事端,通常以自己吃亏的方式息事宁人。此外,许多农民工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对是否与用人单位签订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文书和积极争取自己的相关利益等持漠然态度,对别人已经发生的事持观望态度,及至事情发生后无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时,又后悔莫及。

(二)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低

导致农民工在对法律的理解、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上存在较大欠缺,这同样也体现在农民工对权利义务的认知以及处理事情的行为方式上有所欠缺。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甚至是偏向低层次,导致农民工法律意识薄弱,在寻求法律帮助时,首先想到的是托关系、“走后门”,而不是寻求法律上的援助。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同其法律意识程度高低相互联系。调查显示,收入高的农民工的法律意识相对较高。收入高的农民工,由于自己生产经营的需要,有更多的机会在更大范围内接触到法律事务,其在法律知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都相对较强。而收入低的农民工,由于生产经营单一,缺乏接触法律事务的机会,其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则相对较弱。从农民工整体来说,大部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都不高甚至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法律意识淡薄。

(三)无法坚持长期深入的学习

当前针对农民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主要依靠乡镇司法所进行,人员与经费的严重不足,导致普法工作职能薄弱,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农民工群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同时,村干部文化程度和法律意识不高,在对村民的纠纷调解中,往往不以法律处理,而更多地是依情理决断,从而也造成了农民工对法律的误解。另外,针对农民工的普法教育目前只停留在短时间的春节及节假日农民工返乡之时,时间短促,学习只停留在了表面。大多数农民工并未认真研读有关的法律知识条文,在外务工忙于工作挣钱,返乡之际忙于休息应酬,并未真正领会相关法律知识的精髓。

二、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开展法律常识教育的作用

(一)有助于农民工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要使农民工自觉遵守法律,学会运用法律,按照法律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必须使他们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和较强的法律意识,对法律有信任感和敬仰感。由于农村相对落后的文化教育水平,农民工大多文化素质低,再加上边远山区的农村收入水平较低,外出务工成为许多农民的唯一选择。他们为了保住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宁愿牺牲法定的休息时间,双休日加班加点,甚至宁愿忍受恶劣的劳动环境和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大多数农民工缺乏依法维权的意识和习惯,不敢抗争或不懂得如何抗争。有的农民工由于不知法而犯法,不懂法而违法,甚至用犯罪的手段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但没有起到维权的目的,而且使自己的处境更为艰难。因此,大力开展农民工普法教育工作,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使农民工了解解决纠纷的合法途径,不仅有助于增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还有助于提高他们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劳动权益的能力。

(二)有助于农民工对基本权利的正确认识,避免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当前我国劳动集约型的地区,就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较容易遭受侵害的地方。一些企业尤其是小型的私营企业为了缩短成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强迫农民工加班加点,甚至克扣、拖欠工资,减少投入或者不投入安全卫生资金,不顾农民工的人身安全。因此,组织农民工学习法律常识,使他们正确认识法律赋予自己的基本权利,从而有效避免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不法侵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有助于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深入开展法律常识宣传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因此,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深入开展法律常识宣传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整体法律意识,形成一个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开展法律常识教育的策略

(一)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渗透法制教育

凭祥市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培训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据该市就业服务中心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已经有61.20%的农民工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参加培训的学员有50%以上获得了上岗证书(获得电工、电焊上岗证书者居多)或者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过程当中,特别注重法制教育,例如,在电工电焊、水电工、装潢设计的培训中增加《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等内容,使技术可行性和法律可行性结合起来,让农民工既掌握技术又懂法律,确保劳动力的转移更加健康和稳定。同时每位参训学员都要求掌握《公司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者权益保障法》等。此外,学校普法教育多样化,选择农民工喜闻乐见的形式,注意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诸如板报宣传、法制讲座、知识竞赛、主题文艺汇演、播放电影等,让农民工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法制教育。组织引导农民工观看《法律讲堂》、《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邀请在外务工多年的成功人士现身说法,让广大农民工深刻领会到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从而提高他们知法、懂法、学法、用法的热情。

(二)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强农民工对基本权利的认识

由于大部分农民工来自边远山区,受教育程度较低,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存在较大的欠缺,因此,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应让农民工认识《劳动者权益保障法》赋予自己的基本权利。一是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即劳动者在就业时,不会因民族、种族、性别、不同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选择职业时,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才能、爱好、兴趣的职业。二是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按月以货币形式支付劳动者工资,不得无故拖欠或克扣工资,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婚丧假期间应当有权利取得劳动报酬。三是休息休假的权利。四是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五是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六是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七是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八是拒绝用人单位强令冒险作业的权利。

(三)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指导农民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在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举办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绝大部分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属于弱势群体。他们远离家乡外出务工,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不知如何处理,有的听之任之,逆来顺受。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应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强法律常识教育,使农民工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要可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引导农民工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发生劳动争议或劳动纠纷的,鼓励他们走法律程序,提请法律仲裁。二是要求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就合同的条款与用人单位进行仔细协商,不签订带有霸王条款的合同。三是告知农民工用人单位不能扣押农民工的身份证及其他证件,不能收取任何押金,如有违反,可向当地劳动部门提出申诉,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

(四)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强安全常识教育

农民工来自农村,交通不便,少出远门,不懂得安全常识,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在职业技能培训中须要求农民工掌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注意的问题:一是为了自身安全,不坐“三无”车、农用车和报废车,遵守交通规则,掌握城市生活常识。二是外出农民工如果需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达务工地点的,从购票后进入乘运人指定的候车地点开始,乘客和承运人之间就存在着旅客运输合同的民事法律关系。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保证在发生纠纷时能够证明自己与乘运人之间存在着旅客运输合同的法律关系,外出务工人员一定要保存好自己乘坐交通工具的凭据(车票船票)。三是外出务工人员在乘车过程当中,不能随身携带或者在行李中夹带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有放射性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禁物品。违反规定的,公安机关将依法给予行为人行政处罚;如果造成严重危害社会后果的,还将被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四、结语

总之,提高农民工的法律知识水平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们应努力发展成人教育,通过文化的改造作用,根本改变农民工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利用举办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班的机会,对农民工加强法律知识宣传与教育,提高农民工的法制意识,使农民工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常识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新课程提出了街要来,在高中政治课中进行法制教育,是高中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就有关法制教育走进高中政治课堂要教育学生树立四个观念,提出了本人的一些初步看法。

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政治课教学重视法制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法律及其制度的统称,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法律规范是对公民的最基本要求。违反道德原则和纪律规定不一定违法犯罪,但违法犯罪必然违反道德原则和纪律规定。对高中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重要的是要增强他们的法律观念。

1教育学生树立“学法守法”观念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剥削阶级作为1个阶级已经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有时甚至很激烈;国际、国内的各种敌对势力还在对我国进行各种破坏;形形的腐朽思想的影响还存在;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也在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党风不正,社会风气不正,以至刑事犯罪等均较严重,高中学生犯罪年龄趋向低龄化,犯罪行为触目惊心。从内因来看,十五、六岁的时期,生理和心理处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期,出现了独立性和依赖性、物欲的增长与经济来源的不足、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展与道德法纪观念淡薄等矛盾。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和教师忽视对这些矛盾进行正确的导,有的学生因而走卜违法犯罪的歧途。要引导这些矛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需要加强法制教育,使学生懂得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努力学习基本的法律知识,将“学法”纳入自己的日常学习范围,坚持经常学习;树立守法的观念,初步懂得依法办事的道理;确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荣辱观。

2教育学生树立“.法律责任”观念

高中学生从家庭、学校、社区逐步走向社会,活动范围愈来愈大,所处理的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愈来愈复杂,许多间题己经不能只靠道德和法律约束,而是要求按照法制观念和运用法律规范进行处理。特别是高中学生在进人中学阶段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仅需要确立“承担法律责任”的观念,而且在实际上也逐步进入全面“承担法律责任和义务”的阶段。

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些基本要求是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法制保障。教育中学生树立基本的法制观念,要求他们做到“有法必依”,引导他们从法制高度明确是非、规范行为,使他们懂得什么是“法律责任”。如在学习《对人民负责》这一内容时,要注意必要用全面的事实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们的政府,学会正确处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让学生现代法治观和正确权力观。让学生以了解政府、评议政府和感受政府的作为为途径,回归学生生活,回归社会生活。

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可以对法律问题说出自己的某种看法。这些问题一般都是与学生有着密切关系的道德方面的问题,比如个人的理想、信念、志向、情感、忧虑等等;或者是爱情、婚姻、友谊、性、职业、工作等等。对学生的价值观有重大影响的社会问题,如贫困、吸毒、自杀、战争、罢工、种族主义、言论自由等等,也是学生发表看法、表达观点的领域。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可以是与教师交谈。

3教育学生树立“权利和义务”观念

与社会主义法律相适应的权利和义务的观念,是“法律意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利益;义务是指公民依法应尽的责任。一个人不仅要按道德和纪律行事,而且要按法律规范行事。依法办事,就能受到法律保护,事情才能办得顺利。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应逐步树立同社会主义法律规定相适应的权利和义务观念。要引导他们认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规定既是义务同时又是权利。如:在教《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时,要让学生正确理解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分析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从而体会社会七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定坚持人民民主的立场。

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学生要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这既是学生的权利,同时也是他们的义务。要帮助学生理解权利和义务都是有条件的、受限制的,没有条件且不受限制的权利和义务是没有的;对个人权利和义务的限制,正是对他人权利和义务的尊重,是对整体和长远利益的尊重;不受限制的权利必然造成许多危害,甚至走向反面,导致犯罪。

4教育学生树立“护法”观念

护法是指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培养维护法律的权威与尊严的自觉胜,敢于同违法现象作斗争,树立“护法”观念,这是确立法律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整个社会有机体要正常运行,不仅需要每个人履行法定义务、维护法律的权威与尊严,而且要敢于同违犯法律的现象作斗争。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现在违法现象还比较严重。凡是违法行为都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通过广大人民群众同违法现象作斗争,才能打击、威慑犯罪分子,保护人民利益。如教学《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介绍消费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使学生掌握解决消费者权益受损的途径和方法,以及使消费者认识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做到学法、懂法、用法和守法。

法律常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写作材料;写作技巧;论文保存

思虑品德课中有一种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的作业,叫小论文的写作。这种作业如果完成得好,最能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搜集到好的写作素材,而且还要善于对这些素材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归纳,从而为自己的写作主题服务。学生之所以感到写作小论文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有:阅读面狭窄,掌握的写作素材少;缺乏应有的写作技巧;观察、辨别、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薄弱;头脑里库存的生动、准确的书面表达语言不丰富。这些,可以说都是制约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瓶井因素。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呢?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写作水平,不失为一种便捷的有效的方法。

一、利用校园网络环境,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写作材料

思想品德小论文的写作,简单地说,就是学生用自己搜集到的材料,巧妙地、严密地证明自己的写作观点的过程。所以,学生在明确了自己的写作观点后,要做的首要工作就是:搜集写作材料。那么,到哪里去寻找这些材料呢?学生会感到很困难。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的教育设施也在不断更新。现在就象我们这些边远山区的农村中学,也配备了远程教育的网络教室,开通了宽带网络。为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写好小论文,我鼓励、引导他们:如果手中掌握的写作材料不够用,尽管到网络中去查找。

网络中的相关写作材料是纷繁复杂的,如何取舍?教师的引导是关键。作为小论文写作的指导教师,我认为有几个问题是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的。第一、杜绝抄袭。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搜集到的写作材料,是用来为自己的写作服务的,不能大量地成为自己文章中的主要结构板块,学生的小论文写作,应以自己的有特点的语言为主,而不是抄袭别人的语言材料。这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经常犯的错误,教师要进行正面的、有说服力的教育。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文章中如果有大量的他人作品中的原文,并且又发表,那就是剽窃;就是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违法甚至可能是犯罪的行为。要对学生进行耻辱观的教育。第二、搜集有用的、有效的写作材料。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是超大量的。缺少写作材料,学生感到困难;写作材料过多,不好取舍,学生也会感觉困难。怎么办呢?教师的正确引导极其重要。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引导学生,确定写作论点后,再有目的地去搜集有用的写作材料;搜集到的写作材料一定要对阐述自己的论点有用、有实效;搜集到的写作材料,语言文字要通顺、准确,最好还要文字优美,让人觉得喜欢阅读。第三、善于对搜集到的写作材料,进行归类分析,综合整理。长期坚持这种工作,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写作材料,使自己在写作过程中能做到“信手拈来,为我所用”,“下笔如有神”。同时,还可能培养出自己的写作。作为学生,如果对写作产生了及成就感,那么,老师还能担心他写不出好文章吗?第四、增强免疫能力,自觉主动地抵御来自网络中的不良信息的伤害。中学生正处于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不良信息的防御和抵御能力都很弱。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从正面和侧面进行引导。网络游戏无论怎样好玩,毕竟都是虚拟世界。我们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虚拟世界中,我们只能一辈子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网络中的信息无论怎样诱人,具有煽动性,但违法犯罪是人们言行的底线。我们说话做事都不能超越这条底线。否则,我们的自由就会受到限制。

二、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灵活运用写作材料,准确地阐述清楚自己的写作观点

要想写好思想品德小论文,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最基础的技巧,我想莫过于论文的三要素吧。要让学生明确:论点就是自己在写作中要阐述清楚的观点,论据就是用来证明清楚自己观点的各种材料,论证就是用自己搜集到的材料证明清楚论点的过程。论点根据写作需要,可安排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文中、结尾。论据可以是史实、数据等。论证可以采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

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后,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把写作材料运用好,从而写出自己满意的文章来。文章写得好不好,反复修改是关键。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这话很有道理。现在,不少学生,写作过程中,从来不用草稿,直接写,不修改。不少学生,写完文章后,没有回过头来反复看,反复思考的写作习惯。这也是他们写不出好文章的重要原因。所以,作为思想品德小论文的的指导教师,我反复给学生强调,修改也是写好小论文的关键。

三、归类、保存好自己的作品,最好是制作成电子文档保存

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可以培养和增强一个人的归类和综合组织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写作激情。归类综合能力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必备的能力,是一个人素质高的体现之一。试想一下,一个人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不愿意或不善于对自己的生活用品及具体工作进行恰当的分类和整理,那么,他所做的一切事情就将是毫无头绪的。所以,我经常鼓励我的学生要善于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归类保存。学生归类保存的文章多了,并且又经常拿出来翻阅,就会不断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自己的写作信心和勇气,营造出写作的激情。我坚信,写作是需要激情的,有激情才可能带来灵感,有灵感才能有精辟的见解,从而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四、充分利用网络丰富学生的人文知知识

各种版本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其内容都由三大板块构成:法律常识,心理健康知识,国情国策。教材上的内容是有限的,要想让学生通过思想品德小论文的写作而强化上述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并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人文素养,仅靠教材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网络可以弥补其不足。这里仅以法律常识这一板块为例,说明学生通过法律知识小论文的写作,对其身心健康万成长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法律常识板块小论文的写作,使他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完善,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依法办事,已成为人们的共同信念;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需要;遵纪守法,学法护法是一种被人们公认的美德。小论文写作作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不仅让学生记住了相关的法律知识,而且内化成了他自身的素养。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他知道如何用法律来维权,如何用法律来认识自己、他人、社会及其相互关系。为什么会显发这种作用?因为在小论文的认真写作中,他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思考。

五、让学生在快乐的思想品德小论文写作中身心健康成长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工作中,我以我的上述感悟作为理论指导,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为自己写作思想品德小论文服务,效果良好。学生参加县市级的思品小论文比赛,佳作不少。一方面,通过写作,开阔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写作技巧与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勤于动脑与动手的习惯,及综合思辨的能力。我个人认为这对他们将来走向社会,主动适应社会,是大有帮助作用的。一个人进入纷繁复杂的社会,如果缺乏应有的正知正见,缺乏独立判断分析身边社会现象的经验与能力,换言之,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对于自己,对于家人,对于社会,都是有害无益的。而思想品德小论文的用心写作,可以使学生从小就在认真的写作实践中,净化身心,美化心灵,受到善良,正知正见与美的熏陶。

法律常识论文范文第4篇

一、利用教材中的篇目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例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录的《威尼斯商人》便是一个最佳范例。课文节选自莎士比亚原作的第四幕第一场,这是一场完整的法庭审判。选文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原、被告双方激烈的法庭辩论的全过程,紧张激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让学生在感受作品惩恶扬善的深刻主题、领略莎翁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同时,更了解了西方法律的基本概貌:以法官为行使法制权力的中心、以法律条文为裁决的依据和准绳、以诉讼双方的法庭申诉和辩论为审判的主体,维护法律的神圣与公正,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打击剥削、欺诈、陷害等罪恶行为。总之,这篇闪烁着西方现代文明初期法制的耀眼光辉的文章,用最直接明了的手段,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在他们的脑海里构建了一个完整、明晰、坚固而严密的法律框架,勾勒了现代文明社会即法制社会的思维雏形。这对于中学生走上社会后法律意识的养成能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除了带领学生们了解作者、分析形象、理解主题、品味语言之外,还给他们简单地介绍了西方法制史、经济法、民法等法律常识,又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有关法律书籍、撰写法律文书、写出心得体会等,从而把从课文中得到的法律理念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思维意识的深处。

二、挖掘课程资源,让“法制”服务于“语文”

教材中的课文能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那么,课本以外的“法制”能否反过来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答案是肯定的。教师只要善于从生活和法律文书中挖掘课程资源,就能找出对学生学习语文大有裨益的“营养”来。

1.利用法律条文的语言特点,引领学生品味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准确使用词语的重要性。

说明文是初中阶段文体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明文的教学,尤其是事理性说明文的教学因其枯燥、乏味而让大多数语文教师头痛不已。其实,法律条文便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事理说明文的最佳助手。

2.利用法律文书,指导学生学习记叙的表达方式在议论文、应用文中的合理运用。学生长期写作记叙文,养成了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渲染、铺排、夸张、加工、虚构等细节刻画手法的写作习惯,而这些在议论文和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中是不妥当的。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个写作思维的转变,我从法院的朋友处找来了一些诉状、辩词、判决书之类的法律文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在特定文体中的叙事要做到客观、准确、清楚、明了、简洁、平实。由于有了最为形象、直观而典型的范例,学生们便能很清楚地区分叙述在不同文体中的不同用法了。

3.搜集《今日说法》的标题,体会作文拟题技巧。

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深受学生喜爱,它的成功除了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外,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这是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好办法。我让学生每天定时观看,同时搜集新颖、别致、深刻、醒目的标题,并按照拟题的不同角度分门别类,从中体会拟题的技巧和方法。有化用歌名、书名、影视剧名来拟题的,如《贪官现形记》的名字来源于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富爸爸,穷爸爸》这个题目让人联想起那本轰动全球的同名畅销书,还有改自经典电影《魂断蓝桥》的《魂断清明》,借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的《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我想有个家》等;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拟题的,如《谁为我作证?》《他是英雄吗?》中运用设问,《变脸》中运用双关,《古树的叹息》《“长腿”的湖》中运用拟人,《传销“鼻祖”现形记》中运用反语等;有利用逆向思维、出人意料来拟题的,如《危险的保险箱》中,用“危险”来修饰“保险箱”,令人诧异,学生看得高兴、学得轻松,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语文活动,创设浓厚的法制氛围

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是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例如在学完前文提到的《威尼斯商人》之后,我在班里举办了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要求有原、被告双方和主审法官,有申诉状和辩护词,有法庭陈述和法庭辩护,有证人、证据、证物,有最终的法官判决等。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庭审判有了更为形象而直观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大为增强。

法律常识论文范文第5篇

一、利用教材中的篇目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例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录的《威尼斯商人》便是一个最佳范例。课文节选自莎士比亚原作的第四幕第一场,这是一场完整的法庭审判。选文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原、被告双方激烈的法庭辩论的全过程,紧张激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让学生在感受作品惩恶扬善的深刻主题、领略莎翁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同时,更了解了西方法律的基本概貌:以法官为行使法制权力的中心、以法律条文为裁决的依据和准绳、以诉讼双方的法庭申诉和辩论为审判的主体,维护法律的神圣与公正,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打击剥削、欺诈、陷害等罪恶行为。总之,这篇闪烁着西方现代文明初期法制的耀眼光辉的文章,用最直接明了的手段,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在他们的脑海里构建了一个完整、明晰、坚固而严密的法律框架,勾勒了现代文明社会即法制社会的思维雏形。这对于中学生走上社会后法律意识的养成能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除了带领学生们了解作者、分析形象、理解主题、品味语言之外,还给他们简单地介绍了西方法制史、经济法、民法等法律常识,又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有关法律书籍、撰写法律文书、写出心得体会等,从而把从课文中得到的法律理念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思维意识的深处。

二、挖掘课程资源,让“法制”服务于“语文”

教材中的课文能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那么,课本以外的“法制”能否反过来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答案是肯定的。教师只要善于从生活和法律文书中挖掘课程资源,就能找出对学生学习语文大有裨益的“营养”来。

1.利用法律条文的语言特点,引领学生品味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准确使用词语的重要性。说明文是初中阶段文体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明文的教学,尤其是事理性说明文的教学因其枯燥、乏味而让大多数语文教师头痛不已。其实,法律条文便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事理说明文的最佳助手。

2.利用法律文书,指导学生学习记叙的表达方式在议论文、应用文中的合理运用。学生长期写作记叙文,养成了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渲染、铺排、夸张、加工、虚构等细节刻画手法的写作习惯,而这些在议论文和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中是不妥当的。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个写作思维的转变,我从法院的朋友处找来了一些诉状、辩词、判决书之类的法律文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在特定文体中的叙事要做到客观、准确、清楚、明了、简洁、平实。由于有了最为形象、直观而典型的范例,学生们便能很清楚地区分叙述在不同文体中的不同用法了。

3.搜集《今日说法》的标题,体会作文拟题技巧。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深受学生喜爱,它的成功除了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外,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这是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好办法。我让学生每天定时观看,同时搜集新颖、别致、深刻、醒目的标题,并按照拟题的不同角度分门别类,从中体会拟题的技巧和方法。有化用歌名、书名、影视剧名来拟题的,如《贪官现形记》的名字来源于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富爸爸,穷爸爸》这个题目让人联想起那本轰动全球的同名畅销书,还有改自经典电影《魂断蓝桥》的《魂断清明》,借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的《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我想有个家》等;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拟题的,如《谁为我作证?》《他是英雄吗?》中运用设问,《变脸》中运用双关,《古树的叹息》《“长腿”的湖》中运用拟人,《传销“鼻祖”现形记》中运用反语等;有利用逆向思维、出人意料来拟题的,如《危险的保险箱》中,用“危险”来修饰“保险箱”,令人诧异,学生看得高兴、学得轻松,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语文活动,创设浓厚的法制氛围

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是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例如在学完前文提到的《威尼斯商人》之后,我在班里举办了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要求有原、被告双方和主审法官,有申诉状和辩护词,有法庭陈述和法庭辩护,有证人、证据、证物,有最终的法官判决等。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庭审判有了更为形象而直观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大为增强。

教师承载着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育人比教书还要重要。在中学阶段,我们就要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要学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教育学生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法律常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法治观念;培养

一、研究意义

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等四部门共同制定的《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中学法制教育要着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法律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法治建设工作的成败,决定了社会的稳定。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刻不容缓,初中生作为青少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青少年相比他们有更好的受教育条件,因此研究初中生法治观念的培养意义重大。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文以初中生法治观念培养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首先对法治观念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读,分析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关于培养法治观念的内容要求以及思想品德教材关于法治观念的主要内容,阐述了思想品课对培养初中生法治观念意识的重要意义。其次,实际调查并分析其现状,具体阐述了其表现的出积极方面以及初中生法治观念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次,针对初中生法治观念存在的问题,从主、客观两方面具体分析了原因。最后,论述思想品德课培养初中生的法治观念的措施和对策。

(二)、研究方法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是研究培养初中生法治观念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研究客观事物必须从实际出发,注重事物的普遍联系,看到事物的变化发展,我们要从农村初中生法制观念实际现状出发,找出问题并提出对策。

(2)、文献法。通过文献检索,找出并整理出相关内容的资料。包括马列经典著作、国家领导人的有关重要讲话、国内外学者的相关专著和文章、优秀硕博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文件等等,增强对本课题的研究依据。

(3)、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广灵县七所初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搜集并研究了调查结果,对初中生法治观念的现状有了初步了解,为论文的研究提供依据。

三、初中生法治观念的现状

(一)、积极方面:1、对法律常识有一定的了解;从问卷的情况分析来看,对“认为受教育是权利还是义务”的回答,有59.28%的学生回答“既是权利又是义务”,说明当前我国初中学生对法律常识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2、对法律有一定程度的敬畏;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在“你学习法律知识的目的”这个问题上,有25.44%的学生回答“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31.87%的学生选择了“更好的遵纪守法,不做法盲”。3、对法律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社会上初中生犯罪的现象十分严重,形式十分严峻,有些犯罪情节特别恶劣、手段特别暴力,这些都是初中生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的后果。这就要求初中生不仅要学法、懂法,最重要的是学会知法、守法,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能冷静面对、认真分析每一件事,谨慎处理身边发生的每一件小事。

(二)、初中生法治观念存在的主要问题。1、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多,认识不足;2、法治观念淡薄,违法违纪时有发生;3、缺乏维权意识,自身权益常遇不法侵害 。

四、初中生法治观念存在问题的原因

客观原因:1、法制宣传教育不到位;2、法律没有植根于人们的头脑中。3、法制宣传缺乏持续性。4、法制宣传的内容、选题存在问题。5、社会道德规范缺失;6、家庭教育缺失;7、学校管理体系缺陷;7、社会风气不良。

主观原因:1、对法的认识不够深刻和全面;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3、法治传统对初中生的影响;

五、初中生法治观念存在问题的策略

1、强化培养法治观念的教学理念;2、拓展思想品德课关于培养法治观念的教学内容;3、充分利用教材中关于法治观念的课程资源;4、合理建设校本课程,促进初中生法治观念的培养;5、改善学生培养法治观念的学习方法;6、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共同促初中生法律素质的发展。

结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法治观念的培养越来越得到社会各领域的重视。法治观念培养是进行现代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国家的公民对于自身权利和义务的意识和认同的总称。我国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接班人,其法治观念整体上较为薄弱,特别是初中生的法治观念亟待改善和提升。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初中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对培养初中生的法治观念,提高其运用法律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来加强对初中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将思想品德课与法制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升其教育实效,这不仅仅需要广大的学者对其理论研究,更不能缺少一线的思想品德教师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创新。协调各个方面的资源,共同探讨思想品德课对初中生法治观念的培养,提高其实效性。

本文试图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初中生的法治观念培养进行实践探究,希望能对关注进行法制教育的学者和教师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更多的学者投身关注到培养初中生法治观念的队伍中,促进初中生法律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任东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2] 何丽丽:思想品德教科书的法制教育内容研究[D].西南大学 2013.

法律常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

我国一直是坚持依法治党、依法治国的方针路线,在党的十之后,中共中央再次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法治教育对于他们也是至关重要的一课。因此,在我国法治治国的方针下,高校开展法制教育,不仅仅只为学习和考试,更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

(一)对法制教育理念认识不够清晰

高校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高校在保障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一直在强调德育与法制的教育,虽然高校的教育理念中反复强调了德育与法制的重要,但是从各个高校实践的情况来看,对于道德教育的力度更大一些,也更广泛,不少学生和教师认为道德教育直接关乎个人修养和素质,比法制教育更为重要,这种观念普遍存在各大高校。在不少学生和教师的观念里,法制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学科,而不是一个普及的教育科目,这种教育理念认识上的不够直接导致不少高校开设有德育教研室而没有法律教研室,可见高校法制教育实践起来还是困难重重。

(二)法制教育内容刻板不实用

不少高校开展法制教育,仅仅只是开设一门课程,对学生普及一些法律专业知识应付考试,而对于法制教育真正的意义并没有理解,对于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并没有太大作用,这就失去了法制教育实用性的目的,没有起到真正的法制教育意义。此外,高校针对非法律专业学生开展的一些法制教育课程,内容也只是一些法律条款和法律规范,虽然法律条款是一项严谨的规范,但是法制教育却不应该刻板,特别是高校法制教育,更应该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以及和他们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

(三)法制教育实施方式简单落后

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以课堂为主,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而言,接受法制教育的课程还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于法制教育的实施方式过于简单落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法制教育也要与时俱进。

(四)法制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法制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的教育,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很高的要求,但目前有些高校直接选用德育教育教师来进行法制教育,将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融为一体,这种教育方式还是有很多弊端的。因而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法制教育,配备专业的法制教育教师,将法制教育作为一项专项教育进行开展,这样才能推进高校法制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网络时代法制教育中所面临的挑战

(1)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法制教育模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需求,网络信息对传统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大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利用网络加强法制学习对于法制教育是很大一个挑战。(2)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上每天充斥了数不清的信息,这对于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也产生了很多影响。如何在互联网时代,通过法制教育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加强法制观念,树立良好的法制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非常大的挑战。

三、如何加强高校的法制教育

(一)普及法律知识,开展法律讲堂

对于高校开展法制教育,首先是需要普及法律知识,只有熟悉法律知识才能树立法律意识,当前不少大学生法律观念模糊,缺乏法律常识。高校也可以通过网络建立自己的法制学习宣传网站,引导学生通过健康的上网习惯,学习网络上积极和有用的知识,通过网络加强法制意识,加强法制教育。

(二)拓宽法制教育的途径

高校在进行法制课题教育的同时,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既能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丰富课堂教育,增加学习的生动性,通过拓宽法制教育途径,这样才能将法制教育融入生活,增加大学生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

(三)加强法制教育师资建设

为了推进高校法制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强法制教育师资建设,加大对法制教育工作的投入。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不断加大对师资队伍力量的投入,尤其是加强对法制教育课程教学相关老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四)法制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

高校的法制教育一直以来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科书为教材,而且教学方法往往是将课本知识生硬的灌输给学生。法律一直是跟随的社会的进步不断完善和成熟的,因此法制教育的教材也应该不断更新,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在新的法制教育教材中,更应该加强实用贴近生活的法律常识。在高校法制教育中,同时借助网络平台,也能加强学生和教师在课外的交流与沟通,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和约束,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真正实现高校法制教育的普及。

参考文献:

[1]陆訸.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现状及改进对策[J].才智,2013(20).

[2]徐敏.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浅析[J].文学教育(上),2015(10).

法律常识论文范文第8篇

我国现在以依法治国为理念,本论文以研究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为前提,分析了我国当前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论文提出了把培养学生法律思维定位为高校法制教育工作的目标导向,以期高校培育具有法律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

我国一直是坚持依法治党、依法治国的方针路线,在党的十之后,中共中央再次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法治教育对于他们也是至关重要的一课。因此,在我国法治治国的方针下,高校开展法制教育,不仅仅只为学习和考试,更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

(一)对法制教育理念认识不够清晰

高校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高校在保障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一直在强调德育与法制的教育,虽然高校的教育理念中反复强调了德育与法制的重要,但是从各个高校实践的情况来看,对于道德教育的力度更大一些,也更广泛,不少学生和教师认为道德教育直接关乎个人修养和素质,比法制教育更为重要,这种观念普遍存在各大高校。在不少学生和教师的观念里,法制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学科,而不是一个普及的教育科目,这种教育理念认识上的不够直接导致不少高校开设有德育教研室而没有法律教研室,可见高校法制教育实践起来还是困难重重。

(二)法制教育内容刻板不实用

不少高校开展法制教育,仅仅只是开设一门课程,对学生普及一些法律专业知识应付考试,而对于法制教育真正的意义并没有理解,对于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并没有太大作用,这就失去了法制教育实用性的目的,没有起到真正的法制教育意义。此外,高校针对非法律专业学生开展的一些法制教育课程,内容也只是一些法律条款和法律规范,虽然法律条款是一项严谨的规范,但是法制教育却不应该刻板,特别是高校法制教育,更应该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以及和他们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

(三)法制教育实施方式简单落后

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以课堂为主,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而言,接受法制教育的课程还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于法制教育的实施方式过于简单落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法制教育也要与时俱进。

(四)法制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法制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的教育,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很高的要求,但目前有些高校直接选用德育教育教师来进行法制教育,将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融为一体,这种教育方式还是有很多弊端的。因而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法制教育,配备专业的法制教育教师,将法制教育作为一项专项教育进行开展,这样才能推进高校法制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网络时代法制教育中所面临的挑战

(1)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法制教育模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需求,网络信息对传统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大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利用网络加强法制学习对于法制教育是很大一个挑战。

(2)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上每天充斥了数不清的信息,这对于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也产生了很多影响。如何在互联网时代,通过法制教育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加强法制观念,树立良好的法制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非常大的挑战。

三、如何加强高校的法制教育

(一)普及法律知识,开展法律讲堂

对于高校开展法制教育,首先是需要普及法律知识,只有熟悉法律知识才能树立法律意识,当前不少大学生法律观念模糊,缺乏法律常识。高校也可以通过网络建立自己的法制学习宣传网站,引导学生通过健康的上网习惯,学习网络上积极和有用的知识,通过网络加强法制意识,加强法制教育。

(三)拓宽法制教育的途径

高校在进行法制课题教育的同时,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既能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丰富课堂教育,增加学习的生动性,通过拓宽法制教育途径,这样才能将法制教育融入生活,增加大学生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

(四)加强法制教育师资建设

为了推进高校法制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强法制教育师资建设,加大对法制教育工作的投入。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不断加大对师资队伍力量的投入,尤其是加强对法制教育课程教学相关老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五)法制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

高校的法制教育一直以来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科书为教材,而且教学方法往往是将课本知识生硬的灌输给学生。法律一直是跟随的社会的进步不断完善和成熟的,因此法制教育的教材也应该不断更新,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在新的法制教育教材中,更应该加强实用贴近生活的法律常识。在高校法制教育中,同时借助网络平台,也能加强学生和教师在课外的交流与沟通,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和约束,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真正实现高校法制教育的普及。

作者:韩东旭 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陆訸.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现状及改进对策[J].才智,2013(20).

法律常识论文范文第9篇

一、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危机及表现

在文化多元化的信息社会,我国的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着危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教师的教学危机、教学管理危机和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

(一)教师的教学危机

学生的变化使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学面临最直接的危机,教师的“元话语”作用在消退。在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言论占有绝对的权威,而信息社会使知识产生了裂变,电脑化、微型化、商品化概括了现代科学知识的特点。现代科学知识的目的不再是寻求真理,而是探究它的实用性和效率。从某种程度而言,现代科学知识已演变为一种生产力或资本流通过程中的一种动力,打上了商品的烙印。而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学不仅仅是靠科学知识来培养社会精英,更多的是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来普及科学知识,从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人才。在大学基础课教学中,如果教师依然按照教材体系讲解背景知识、基础知识,而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授课手段,就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那么公共基础课程就会在学生中不被看好而形同虚设,最终被淘汰,因此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着教学内容和授课手段更新的危机。尽管教育部门加大了对教育设施的投入,但教育投入的地区差异或院校差异依然较明显。西部地区的教学设施发展相对缓慢,使教学手段更新的危机依然存在。

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生选课、选教师的学分制已成为大学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教授下岗已不是新闻。作为买家的学生需要的是立即能见效的、纯粹的实用技能。作为“知者”的教师,在信息时代常常感到所学知识不够用。教师本应是信息的编排者,但大多数教师对电脑、网络技术知之甚少,利用效率低,因此在信息社会里,教师面临着知识体系更新的危机。

(二)教学管理危机

教学管理危机主要体现在课程考核体系上,存在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方面。对学生的管理主要以课程考核来实现,对教师的管理以教学检查、专家听课评议、学生的评价来完成。而这些管理手段只完成了对课程体系的监控,它们的实际作用值得商榷。也许大学生都能通过学业考试,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但这样的考试能使学生真正养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吗?这样的考试能使学生具备高尚的情操并充满爱心吗?这样的考试能使学生运用法律基础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吗?这样的考试能使学生在今后熟练应用英语和计算机这两大工具吗?这样的考试能使学生具备汉语言的扎实应用能力吗?这样的考试能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吗?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如果是未必,那我们的高等教育对大学公共基础课程的管理也存在危机。这种危机隐藏在教育繁荣表象的背后,现有的任何评估手段也许看不出它的存在,但它的确存在着。它的存在离不开我国的国情,离不开国际大环境。这种危机更离不开现代经济社会的土壤,这块土壤滋生了太多的物质欲和功利性。当管理者过多考虑市场效应,考虑学生利益时,对教师的过度监控、考核、评议必然引发教师的反感,引发对管理者的信任危机。尤其是学生评价教师的意见被管理者错误解读时,引发教师对管理层信任危机的可能性更大。

(三)社会危机

伴随着教师“元话语”作用的消退,大学公共基础课面临着更大的社会危机。社会是最大的买家和市场,在商品经济社会里,这些公共基础课是为其他专业技术课程服务的。在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的商品经济社会中,这些公共基础课的命运各不相同。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应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见,英语教学服务社会的实用功能更加明显。此外,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较为火暴,那是因为信息社会需要掌握计算机技能的人才,所以社会就是潜在的市场。当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不满意时,大学公共基础课程引发的社会危机的后果便初现端倪。

二、危机产生的原因

由于国内外大环境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方式、传递速度、传递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使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独特的个性、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深受信息全球化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形成了对自我和社会的独特看法,养成了独特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他们对上大学有着较高的期望值。当他们真正步入“象牙塔”后,发现大学的校园生活与他们的期望值相差甚远。于是,大学生同居、结婚的多了,上网聊天、玩游戏的多了,打零工、买股票、合伙办公司、开饭馆、乱花钱的人多了。学生的变化使教师的教学面临危机,使学校的管理面临危机,使社会面临危机。所有这些结果又反过来加剧了学生自身的危机。因为目前的大学生达不到大学教师、教学管理者和社会所期待的培养目标和人才标准。

三、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创新的对策

面对此现状,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创新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完成:课程管理创新和教师自我重塑。

(一)课程管理创新

课程管理创新是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环节。先进的管理理念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学公共基础课程的管理创新应落实在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首先,对学生的管理而言,应加大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投入力度,并明确规定实践环节的经费数目、经费来源、实习时间、组织者及实践环节考核在总课程考核的比例等具体环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革命史、法律常识这些课程应开展案例教学,并适当组织学生参观革命老区,去贫困地区支教实习,并结合实践撰写与课程知识体系相结合的实践报告、实习日志或发展规划;对高等数学课程应加大数学建模实践的力度和范围;对大学物理课程应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并建立以演示实验室为中心的专用物理教室;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多写观后感、书评、影评、小论文等;对大学英语课程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与国外留学生或专家交流的机会。所有这些课程应以培养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为最终目的。其次,对教师的管理要以人为本,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发展氛围和机制,避免使教师对学校管理层产生信任危机。管理者应科学分析学生对教师的反馈意见,避免因分析反馈意见不当而挫伤教师教学积极性,影响授课情绪和效果。此外,管理者对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师所承担的科研任务的规定不能等同于对其他专业课程教师的规定。这是因为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授课任务非常繁重,不可能在科研方面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二)教师自我重塑

面对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危机,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自我重塑:

1.教师应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加工和信息重组。公共基础课教材,内容庞杂,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精简“偏、难、杂”的理论知识,保留必需的基础知识。公共基础课的讲解内容要按照“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来选定,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实践性”。

2.教师应该设法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学生如同做市场调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及消费心理对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至关重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策略,了解学生的个体学习差异性,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采用不断改进的教学策略更有效地组织教学。以讨论法教学为例,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最好提前给出关键词或提纲,讨论完毕应及时给予评点和总结,课后应该要求学生提交书面总结。给出提纲或关键词是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有效的课堂讨论打下心理基础。教师的评点进一步增强了学习者对相关内容的记忆能力。课后学习者写总结是一个利用已有的信息进行创造的过程,是对学习效果的一个反馈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反馈信息重新设置话题相近的讨论,将学生未能表达的信息用提纲或关键词的形式给出。

3.教师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中要兼顾学生素质的培养。例如,大学语文课、大学英语课在教给学生语言文学知识、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教给学生受用终身的“做人”道理;法律常识课应培养学生基本的法律意识;数学课不仅要利用该课程知识逻辑性强、思维严谨、定量精确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计算机基础课程要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的信息检索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和基本的文字与图片合成技能。

法律常识论文范文第10篇

摘 要 如今,学生媒体是高校中的一大亮点,学生记者通过采写报道,成为向同学们传递动态信息的主力军。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法制意识与法律常识,学生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即使遇到相关的法律问题,也无法及时、正确地辨识与解决。同时,学生媒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也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与新闻伦理相关的问题。本文试从新闻伦理与法规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与总结,并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 学生媒体;新闻实践;新闻法规;新闻伦理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0-0021-02

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学生媒体正在或已经成为向同学们报道校园动态、传递有效信息的主力军。作为在校园内公开发行、传播的新闻读物,学生媒体在校园新闻实践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与法律相关的问题和纠纷,也可能在无意中违背新闻伦理方面的部分原则。但是,由于部分学生记者缺乏足够的法制意识与法律常识,即使遇到类似的问题也无法正确辨识和处理。因此,总结与归纳学生媒体新闻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从新闻伦理与法规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与思考,对于培养学生记者的法制意识、了解相关法律常识、规范新闻伦理等起到一定的作用。

1关于学生记者的采访权

美国政治家杰斐逊曾说:“我们相信最终会证明,人是可以受理性和真理支配的,因此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给人们打开所有通向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办法是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权又叫新闻报道权,依据王利明编著的《新闻侵权法律辞典》,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所享有的从事、利用新闻活动而不受非法干涉的民利,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1]在新闻报道中,采访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新闻记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选择采访对象和采访方式进行自主调查,以获取新闻事实材料的权利。实际上,基于公众的知情权,记者在采访中充当“拟态公众”的角色,通过采访进行取证、求证,帮助实现公众的知情权,并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2]。

但在新闻实践中,学生记者的采访却时常受阻。采访对象或以“根据学校规定,我们不能随意接受采访”为由拒绝接受采访;或用“我们的负责人不在”、“这个我们管不了”等理由搪塞和推卸采访。当学生记者遇到此类情况时,即使有所属学生媒体发放的记者证、采访介绍信等也无济于事。若基本的采访权无法得到保护,学生记者就无法采集到各方意见,做到平衡报道,那么其撰写的新闻稿件必然无法很好地践行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

其实,采访受阻不仅出现在学生媒体中,在社会其他媒体中也屡屡发生。由于法律上的模糊与空白,记者虽享有采访权,法律性质却不明确。不少学者已意识到法律性质不明确正成为记者采访受阻、遭诉或采访权滥用等现象发生的重要根源。2006年,同济大学文法学院纪振永、匡春燕合作撰写了《也论记者采访权的法律性质与立法保护》一文。论文指出,我国应当将记者采访权界定为记者专属享有的职业身份权,其属于私法上的权利,性质为相对权、请求权,其实现和保护遵循“人格权先于身份权”的私法秩序[3]。该论文认为,记者采访主要分为自主型采访、配合型采访两类,配合型采访又包括法定配合型、约定配合型、隐性采访三种。

回到学生媒体中来谈,根据上文对于记者采访的分类方法,学生记者受阻一般是在约定配合型采访中。在采访时,学生记者往往会遇到“两难”:若公开自身身份及采访目的,则很有可能遭到被采访对象的拒绝或搪塞;若不公开即采用隐性采访,又会带来新闻伦理层面上的问题:由于此时记者隐瞒自己的身份,被访者处于自然的聊天状态下,并没有明确表示接受采访的意愿,记者是否可以将其所说的话直接用于新闻稿件之中。除此之外,另一种情况也十分常见:由于学校内学生媒体众多,而校园动态有限,因此学生媒体间常常会出现选题“撞车”的现象,而学校的一些部门,如后勤集团就成为被采访大户。当所属不同学生媒体的众多学生记者前去采访时,被访者会告知后来的学生记者:“我已经接受过xx报的采访,你直接看他们的报道。”这属于消息来源拒绝反复提供雷同信息。此时,学生记者可以引用其他媒体的相关采访,不过需要注明出处,这也是著作权中合理使用的必备条件。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学生记者会直接引用不标明来源,这属于对“既定事实”与“事实消息”这两个概念的混淆理解。按照规定,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但这仅局限于单纯的事实消息,其他记者采访所得并不包括其中。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味引用而不标明来源,不仅会使自己惹上侵权的嫌疑,还会为报社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此外,由于采访时常受阻,部分学生记者在交稿压力下,会捏造采访事实,自己充当“被访者”表达意见。这违背了基本的新闻真实原则,是学生记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应该杜绝的。

2关于新闻作品中的“偷意”

“偷意”这个概念,来自于王彬彬先生的文章:《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他在文章中指责汪晖先生的《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存在“抄袭和剽窃”的问题时,提出了“偷意”这样一种“剽窃”方式。什么是“偷意”?王彬彬先生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定义,但是他指出:“最让人反感的,搅拌、组合、拼凑等手段一齐用,只偷其意,而在字句上不留痕迹。”[4]

在学生媒体的新闻实践中有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部分学生记者贪图省力,不独立构思文章,而是搜索其他人撰写的同题新闻报道,通过组合、拼凑、改变表达方式等手段,将其“改头换面”为自己的作品。当然,这里不包括直接使用时事类消息,因为时事新闻(单纯的事实消息)不受著作权的保护。

那么,“偷意”是否算侵权?陈青在《从法律角度看汪晖事件》中提到,“偷意”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剽窃和抄袭。[5]

上一篇:法律方法论文范文 下一篇:法律本科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