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教育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5 15:14:54

发表教育类论文

发表教育类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类学术期刊;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84-02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如今的学术载体、学术交流方式越来越多,国际上对于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呼声也越来越高,但是在中国,承担学术交流的主要载体仍然是传统纸质期刊。因此,本文所指的教育类学术期刊即纸质的教育类学术期刊,主要针对其面临的问题和困境进行分析,并结合数字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思考其如何提升自身的优势和竞争力。

一、教育类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

1.品位参差,定位模糊

目前,中国的教育类学术期刊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主办的期刊,主要集中在各省市教育报刊社;二是由高校主办的期刊;三是从属于各出版社的期刊。通过对这些教育期刊进行观察研究,不难发现,这其中鱼龙混杂,当然有一些高端的期刊,但也有不少期刊品位低下,有些几乎就是靠高额的版面费来维持经营。

由于教育类学术期刊涉及的领域广泛,学科门类庞杂,如从学段上就有学前、小学、中学、高等、成人等,从学科上则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心理、技术等。这样导致了不少教育期刊存在名称相似、风格雷同、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即使是一些核心期刊,也存在栏目学科优势不明显、学科读者定位不准的现象。仅以中学历史学科为例,就有《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等期刊,从名称上看,这些期刊极其相似,栏目设置上也大同小异。

2.影响力低,好稿匮乏

教育类学术期刊的功能本应在于传播最新的教育信息动态和成功的教育经验,研究热点、焦点问题,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专业支持。但是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蔓延教育界和学术界,不少教育期刊的功能只剩下发表评职称论文了。即使在已经发表的论文中,也存在着选题炒冷饭、内容不知所云的状况。有人这么打趣,“学术期刊上的文章只有两个人会看,一个人是编辑,一个是作者。”虽然这样的话有点言过其实,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偏低。

目前,有不少期刊设立了理事单位。应该说,理事单位对于支持期刊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期刊被理事单位“绑架”的状况。比如,理事单位往往要求期刊为其发表一定数目的论文,这些“关系稿”良莠不齐(以差稿居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期刊的品质。

3.发行量少,渠道单一

教育类学术期刊由于受众的特殊性,不像教辅期刊那样市场需求大,因此发行的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发行量少,往往一本期刊的期均发行量达到2万就相当可观了(因此,一号多刊的现象目前也成了行内公开的秘密,许多期刊频频推出新品种,以此增加总发行量);二是渠道单一,以邮局发行和自办发行为主。为何出现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首先由于教育类学术期刊的受众群体较小,主要由教育行政机构下属的教研室研究人员、中小学教师、高等院校教育学院学者、研究生等构成,与教辅期刊面向广大的学生群体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其次,由于数字化出版的潮流,广大教师进行科研创作时习惯于利用知网、维普等网络文献数据库检索文献,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期刊发行量的萎缩。再次,期刊本身对于市场开发的重视不够,在发行上习惯于依赖于上级主管部门以及旧有的渠道,很少主动去开发新渠道。最后,编辑的营销意识不够,学术期刊的编辑一般文化程度较高,性格也比较清高,往往不太愿意主动地“走”出去和市场进行直接接触。

二、教育类学术期刊发展的对策

既然存在这么多的问题,那么,许多教育类学术期刊为什么依然能够生存,而且似乎还生存得不错?笔者认为,由于教育行业的从业人员众多,且在评定职称、晋升等方面都需要有论文作为支撑,因此,业内人士亟需大量的教育期刊来满足其成果发表和出版需求,而现实中学术期刊数量并不是很多,因此造成了资源的稀缺,不少教师愿意(虽然也许并不情愿)缴纳版面费来达到的需求。一些期刊正是钻了这个空子,懒于开拓进取,在选题和发行上不愿意动脑筋,仅仅满足于收取版面费来维持生存。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教育类学术期刊的发展也是如此。目前,一个严峻的事实是,国际上对于学术论文开放存取的呼声越来越高,虽然现在看来,对中国纸质类的学术期刊的冲击还不够明显,但是正如数字出版是出版业的大势所趋,开放存取也将是学术出版的大势所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植根于互联网的开放存取运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在改变传统的学术出版格局,甚至打破了行业限制。因此,不管是从近期还是从长远来看,都必须加强教育类学术期刊的竞争力。具体有如下几点建议:

1.以内容占据高地

目前的教育类学术期刊市场正处于群雄纷争的时代,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内容是前提。众所周知,“内容为王”,但目前走下坡路的教育类学术期刊无一不是内容出了问题。教育类学术期刊与经济类、科技类等学术期刊的一个不同点是,时效性相对较弱。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教育类学术期刊不讲究时效性。要想抓住受众的眼球,内容必须做深做透,做到期期有亮点。具体做法有:抓住教育界当下的热点,策划专题稿件;针对有争议的学术观点,组织发起学术讨论;介绍教育领域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问题,并预测未来发展方向等等。以笔者所在的《教育研究与评论》期刊为例,其开辟了“热点透视”栏目,对教育界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比如小学语文界曾有一位特级教师提出了“高文低教”的教学理念,认为对于一些课文的主旨不该拔到特定的高度,而是要“接地气”,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该刊的主编敏感地意识到这个话题值得进行讨论,于是分别约请中学、小学的一线教师围绕“高文低教”的主题,从“到底该不该高文低教”、“高文如何低教”等多个角度展开了讨论,在业内反响较为热烈。

2.以活动拉升人气

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版流程中的发行、反馈环节将越来越得到关注。教育类学术期刊的编辑部不仅要出版教育学专业的杂志,还要把杂志的品牌优势和良好声誉渗透到各个相关领域,并从中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比如,通过不定期的主办出版与学术讲座、编辑出版与学术会议有关的专题刊物、召开作者和读者等受众群体的专题座谈会等等。

仍以《教育研究与评论》为例,该刊成立于2009年,短短的五年内,积聚了大量的人气,目前在江苏省内的影响力颇高。除了坚持内容为王、保持品质外,举办活动也是该刊吸引人气的一个重要法宝。比如,该杂志曾主办了两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围绕苏派语文的特点,请名师开示范课,请名家做专题报告;论坛结束后,杂志特辟“本刊特稿”栏目,约请开示范课的教师撰文谈谈他们的教学设计和思路,同时也邀请听课教师对于示范课进行解读、点评。主办这样的活动,不仅使该编辑部获得了社会效益,而且也赢得了经济效益――每届论坛都吸引了1 000多名的与会者,人员涵盖了江苏地区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每次论坛举办过后,期刊的发行量和自由来稿量都有了一个明显的上升。

除了举办论坛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论文写作培训课程来增加人气,提高经济效益。前文已经阐述过,目前有很多教师有的需求,但是不少人对于怎么撰写论文并不了解,往往在没有归纳目前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的前提下,闭门造车,东拼西凑,这样的文章经不起推敲,对他们的教学也毫无帮助和启发。编辑部可以通过开展论文写作培训课程,将学术规范、论文的写作方式告知他们,以帮助其提高学术水平。

3.以新媒体推动发行

随着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不断丰富,借助新媒体平台的营销开始崭露头角,不少期刊,特别是财经类和娱乐休闲类的期刊走在了前列,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发行营销。比如,《三联生活周刊》的官方微博在2014年1月22日,了一条关于年货特刊的信息:“年货真就是慢慢、细细地注入的一份心情。它是记忆的载体,故乡的召唤,是各家各户‘外婆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记忆中的味蕾总是情感的闸门,时时牵动着我们最敏感的那根心弦。”该条微博被转发了1 599次,被评论332次(截至2014年2月1日)。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很少学术期刊拥有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账号,其实教育类学术期刊也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发行营销。在这过程中,编辑由于拥有作者资源(即微博“粉丝”)和熟悉刊物内容(即微博信息来源)的优势,理应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一本新刊即将推出之前,编辑可以在官方微博上发表新刊推荐、活动预告等信息,感兴趣的“粉丝”看到后,就会做出转发、回复、评论等各种反馈。由于微博的信息传播是呈爆炸式的几何级传播,这样就能够以较低的营销成本实现了较好的发行目的。

综上所述,教育类学术期刊只要勇于迎接竞争,内容上求“新”求“深”,发行上搞“活”办“广”,就能办出特色,创出品牌,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善恒.论教育期刊如何求得生存与发展[J].编辑之友,2006,(4).

[2] 古四毛.教育期刊核心竞争力构建要点[J].中国出版,2008,(2).

发表教育类论文范文第2篇

本文依次使用篇名、主题、关键词三种方式,以“CDIO工程教育”为检索词,时间段从2006年11月到2014年7月,共检索到2533条记录。通过人工剔除重复及无关主题内容文献,最后整理得出2328条记录。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文献数量(篇)年度分布、较多的作者分布、较多的作者单位分布、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分布、论文获得的基金类别分布。

2文献分析

2.1文献数量统计

统计发现,2006、2007年各为1篇,两篇,2008年发表26篇,2009年发表72篇,2010年发表251篇,以后各年发表的数量逐级增长,累计论文2328篇。说明国内关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领域的研究始于2006年,其后人们对此领域的关注度不断上升。

2.2作者发文量统计

数据显示,广州大学的研究者江帆发表相关论文12篇,是到目前为止研究此领域发文量最多的研究者。

2.3作者单位统计

数据显示,2328篇文献分布在40所高校中,其中数量最多的为91篇。在40所院校中,综合类大学9所;职业技术教育类院校9所;科技、理工类、工业类大学8所;工程类院校5所;石油类院校4所;另外,工商、水利等其他大学5所。可见,综合类与职业技术教育类院校是“CDIO”工程教育实施与人才培养研究的主力学校,同时表现了雄厚的研究能力。

2.4关键词统计分析

论文的关键词可以反映某个研究领域的热点和趋势。本文将出现在论文中的40个关键词进行了分析。如表2所示,关键词“CDIO”及相似关键词出现次数最多,累计次数2011次。而关键词“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累计出现的次数为494次。说明该领域的研究紧扣CDIO以及教学改革的研究主题。研究的热点:一是教学模式、实践、实验教学等方面;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培养等方面;三是创新、实践能力等的培养方面;四是课程体系、课程改革、课程设计方面。而研究的趋势则从CDIO教育模式、教学改革等较为宏观的主题向实验教学、卓越工程师培养、创新能力、课程设计等更深更细的方发展,也一致地说明我国关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研究正在有条不紊、逐级逐层地长足开展。

2.5基金资助统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比例较高,说明该领域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因为基金项目反映了该领域这一时期内比较重要与较新的科研课题,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关于“CDIO工程教育”的实施与研究不仅受到国家的投入与促进,各省市地方也在做出相应努力。

3总结

数据分析显示,从2006年开始至今国内关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研究逐年升温,各级各类高校进行了较大的努力,国家和省级基金进行了相当多的资助,领域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也渐渐从宏观的描述向具体实践应用发展。但在具体的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到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面还需要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发表教育类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文献计量;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2-0070-07

一、研究的必要性

作为学术成果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学术期刊至今依然保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对学术期刊的研究,也一直是相关研究者、编辑们关注的焦点。

考察近年来对学术期刊的研究,大多从如下角度对某学科的某一份或几份杂志做相关分析。

(一)对学术期刊所载学术论文的被引相关情况的分析

此类分析主要包括:某学科相关学术论文的数量、文章被引频次、载文被引的主题类型分布、被引文章的年代分布、被引半衰期等。如:李小敏分析了《大学教育科学》杂志从2003年到2006年的载文被引情况;姜志静就《教育与经济》杂志的载文被引情况作了分析;尹兰研究了《情报学报》杂志1994年至2006年所刊载学术论文的被引情况:崔薇等开展了中国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的计量研究。并对被引文章的年代分布做了分析;陈彬、王义娜四分析了《教育与经济》杂志近5年的学术论文及引文,在一般的计量分析之外还讨论了被引半衰期。

此外,还有对高被引文章的分析,此类相关研究较多,如:金梅、熊爱民研究了某机构2000年至2006年所发表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论文中的高被引文章:李延延等参照CSSCI所提供的数据研究了《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的高被引文章:宋伟萍同样基于CSSCl2004年至2006年的数据,分析了心理学期刊中的高被引文章:钟玉杰等回顾并分析了我国护理教育10年的研究热点,重点分析了护理教育相关学术论文中的高被引文章;王菊香、宋春燕研究了《护理学杂志》1998年至2007年所刊载的学术文献中的高被引文章:许云研究了《大学图书馆学报》期刊,重点分析了该期刊的高频被引论文,并基于此分析了作者情况;吴卫华等对《教育与经济》期刊2003年至2008年所刊载的学术文章进行了被引定量分析。其中重要的一个分析维度就是高被引文章的分析;周仕德、张明富基于CSSCll951年至2006年的数据,分析了我国历史教育类学术论文中的高被引文章,进而梳理了我国历史教育研究的发展脉络:姜华等对我国2007年至2009年的高等教育期刊进行了文献计量与可视化的研究,关注了我国高等教育期刊高被引文章的分布和特点:在徐婷对《教育研究》杂志1994年至2007年所载文献的被引分析中。对高被引文章的分析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角度:孟秀丽也针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十年内的高被引文章的情况作了统计分析;刘兰桂、李超运用CSSCll998年至2007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教育信息化研究文献中的高被引文章;蒲艳春等则分析了《高等农业教育》杂志的高被引文章。

关于某一个或某一类机构所发表的学术文章的专门研究也可以归入此类,此项分析可以从一个重要层面判断机构学术研究的实力和现状。如:金梅、熊爱民通过对发表文章的计量分析,研究了贵州教育学院人文社科类研究的状况:杨波对我国民办高校近年来的研究论了计量分析:陆根书、刘敏则从发表文章的计量分析角度剖析了我国高校的学科竞争力及学科建设成效:刘婧等圈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科学研究概况做了简要的分析:龚放基于CSSCI 2005年至2006年的数据,提出了我国教育学研究领域机构、地区的学术影响力报告。

(二)对学术期刊所载学术论文的作者的分析

对学术期刊所载学术论文的作者的分析,包括对被引文献作者分布、作者合作意识、第一作者累积被引情况、高频被引作者等的分析,以及对某学科核心作者及其影响力的分析,等。如:李小敏在对《大学教育科学》杂志2003年至2006年所刊载文章进行被引分析时,关注了该杂志被引文献的作者分布情况,发现了一批被引频次较高的作者及来源机构;李延延等采用CSSCI的数据分析了《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的学术影响,其中重点关注了高频被引作者及其被引频次;尹兰从第一作者人数、第一作者人均被引量、第一作者累积被引情况、作者合作意识等角度分析了《情报学报》杂志1994年至2006年所刊载论文的作者情况;金梅、熊爱民分析2000年至2006年贵州教育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状况时,关注了该机构人员所发表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文章的作者被引频次、高被引作者等:许云在其研究中重点分析了《大学图书馆学报》的高频被引论文和作者情况;王义娜等计量分析了《现代大学教育》近五年的载文及引文;司林波、赵晓冬在评价《比较教育研究》杂志的学术影响力时,关注了第一作者的来源机构:孟秀丽在其研究中分析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1999年至2008年高被引作者的分布;周仕德、张明富在研究我国历史教育五十五年历程的过程中,利用高产作者、高被引作者数据分析了《历史教学》杂志的作者学术影响力:姜华等在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期刊文献时,利用文献引文网络分析的Gite SpaceⅡ可视化软件,进行了包括作者共被引分析在内的分析,揭示了2007年至2009年间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及权威人物等;龚放、白云则通过对2000年至2004年间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学者“发文量”和“成果被引”两方面的统计分析,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学者的影响力:魏顺平等在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研究人员科研绩效时,采用的数据有第一作者中的高产作者及分文数、第一作者文章的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进而计算了所有作者的h指数。

(三)对期刊所载学术论文所属学科的分析

对期刊所载学术论文所属学科的分析包括:通过对文章的关键词、所属学科类别和研究层次、语种分布等的分析来剖析该学科的相关情况。如:钟文娟研究了《教育与经济》杂志1985年至2009年所刊载的学术论文,测定并分析了这些学术文章的核心作者:孙毅等基于对相关学术文章的分析,开展了基于知识图谱的工程教育前沿成果的研究。

(四)基于学术论文。对学术期刊本身的分析

对期刊本身的分析涉及对被引文献的期刊分布的分析,以及对某一期刊所刊载论文的总量、被引用情况、载文作者地区分布和载文文献类型、影响因子等的分析。亦包括对共

被引分析等的分析。如:崔薇等在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类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时,实际上分析了刊登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的期刊在某些方面的总体特点:刘晋飞基于CSSCl2000年至2010年的数据,分析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刊载论文总量及被引用情况、载文作者地区分布和载文文献类型等;尹兰Ho在分析1994年至2006年的《情报学报》杂志时,把关注点放在被引情况分析上,包括发文及被引情况、被引论文频次、被引论文作者、受各类基金资助的被引论文等:蒲艳春等统计分析了《高等农业教育》杂志载文的被引文献数量、历年被引文献情况、被引文献作者和被引文献作者机构等;王义娜等对《现代大学教育》杂志五年的载文及引文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涉及载文量、作者、基金资助、引文率、篇均引文量、引文语种、引文类型、引文年代等来源期刊指标以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立即指数、被引半衰期、期刊他率等被引计量指标:龚放利用CSSCl2005年至2006年统计数据中的被引总量、影响因子和被引广度等指标分析评价了我国教育学期刊的影响力:司林波等同样利用CSSCI的数据,从总被引次数、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论文地区分布、基金论文数、高频被引论文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的学术影响力;史素梅、何小凤对《教育探索》杂志2005年至2009年刊载的学术文章进行了引用频次分布、选题分布、被引论文年代分布、引用核心期刊分布等方面的被引统计分析;兰天、何小凤则对《职业技术教育》杂志2005年至2009年刊载的学术文章进行了载文被引分析:许振亮等开展了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高等工程教育学科前沿的研究。他们研究的依据是对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17种期刊进行的科学计量分析:胡玥分析了CSSCl2004年至2006年统计学期刊的影响因子、被引次数、被引速率等指标,基于此整体评述了统计学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李小娟、唐云富也利用CSSCI的数据,比较研究了《比较教育研究》与同类期刊在综合引证指标上的差异;赵韬、陈富定量分析了近十年《教育科学》杂志载文的被引情况。

如果集中关注关于远程教育学科及相关学科(如:教育技术)的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的研究,相关文献表明,目前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人员科研绩效的评价,学科国际化程度,被引文献、作者与引文年代的分析,以及对关键学者的研究。如:梁振辉、魏顺平采用Hitch指数(简称“h指数”)方法以及与之相近的w指数方法。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收录的教育技术学领域的CSSCI来源期刊在1998年至2007年所刊发论文的被引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1998年至2007年10年间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人员的科研绩效进行了评价,分析得到了1998至2007年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最具科研绩效的前30位研究人员:朱祖林基于Thomson Reutem公司开发的学术文献信息检索平台ISI Web of Knowledge。采用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从论文和引文两个侧面,测度中国远程教育在国际视野里的显示速度、显示广度和显示深度;魏宁统计分析了电教两刊关于教育技术文献的引用情况:路秋丽嘴的研究通过中国知网(CNKI)和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若干数据库对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研究者进行发表文章数、被引文献数、被引文献比例、被引频次等多项指标的计量分析。从中分析出16位最具影响力的关键学者。并进而对这16位关键学者的工作单位、指导硕士论文数量、历年数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从而试图展现这16位关键学者的学术表现。

二、研究数据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了1990年至2011年公开发表的、刊载在远程教育期刊上的,远程教育或相关领域(如:在线学习、E—learning、网络学习等)的中文学术论文作文献计量学分析和内容分析。

研究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中被引次数排名前4万的期刊文献,获取文献时采用的关键词为“远程教育”。根据CNKI所提供数据的情况,分析中凡是涉及分组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前4万条记录,凡是涉及排序的数据只在800万条记录以内有效。研究数据查询和获取的时间为2011年10月26日。

参考已有的相关研究,在本研究的计量学分析中,选择的计量分析数据包括一般性的学术论文特征数据(如:文章所属学科类别、期刊主办单位、资助基金项目、高产作者、前40个高产机构的作者来源、各年份发表文章数量)和高被引文章的特征数据(如:高被引文章的来源期刊、发表年份、第一作者、作者合作性、下载频次)。内容分析则是基于以上数据展开。

三、对全部远程教育学术论文的分析

首先,对全部远程教育期刊刊载的学术论文,从文章所属学科类别、期刊所属类别、资助基金项目、研究层次、前40位高产作者、前40个高产机构的作者来源、各年份发表文章数量等角度进行分析。

(一)所有文章所属学科类别分析

据统计,远程教育学术论文主要集中在表1所示的学科当中。其中。文章数量排名前16位的学科当中,6个是与教育密切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高等教育、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与之相关的论文9177篇,占55.3%:其次是与技术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互联网技术、电信技术),涉及的论文为5950篇。占到35.9%:两厢合计达到了91.2%。这一结果清晰表明,远程教育类的学术论文与教育和技术密切相关。的确,远程教育始终是和现代信息技术密切结合的教育形式。

而从图1可知,远程教育类学术论文集中分布在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这三个学科当中,这三类学科中的远程教育论文占全部远程教育论文的78.6%。可见,远程教育研究在技术方面主要围绕着计算机及其应用展开,理论的研究和管理的研究占到了很大的份额,而成人和特殊需要人群是非常需要远程教育的人群。远程教育类学术论文分布在多学科类别中,这表明远程教育是一个综合的、跨学科的学科,各个学科门类都对远程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有贡献。学术论文在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相关学科上的集中,体现了远程教育应用范围广,在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和高等教育中都有广泛的实用价值,远程教育天然地需要关注成人学习者和弱势人群的学习需求,目前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但依然有更多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其次。体现了远程教育中的技术发展脉络,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对远程教育的影响至关重要,信息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从最早的单纯应用,到后来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综合性应用,逐渐走向科学化、系统化。从现在远程教育学术论文的组成来看,技术应用和教育理论已经是并且还将继续是远程教育研究的两大支柱,对实践的关注和进一步的研究是以这两大支柱为倚靠和基础的。

(二)期刊主办单位类别分析

本研究统计了刊载远程教育类学术文章数量排名前40位的学术期刊。结果表明,作为我国远程教育中坚力量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包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地方各级广播电视大学),目前拥有较成熟的远程教育类学术期刊(含学报)共25种,在1990至2011年期间刊载了3846篇远程教育学术论文。其他单位主办的远程教育相关期刊同期共刊载远程教育学术论文2069篇。由图2可见,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是远程教育学术成果发表和交流的重要平台,这些学术期刊已经成为远程教育学术成果发表和分享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当然,数量与质量并不能绝对地画等号,质量上的追求是学术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数量与质量,孰重孰轻?如何在追求质量的同时兼顾数量?值得期刊主办单位思考。

(三)资助基金项目分析

在本研究所采集的远程教育学术论文中,334篇文章属于部级/部级基金项目的成果(占标注基金项目文章的74.7%),110篇文章属于省级基金项目的成果,3篇文章属于其他类别的基金项目(加拿大国际开发署基金)。从这些数据可见,远程教育类学术论文所属基金项目主要集中在部级/部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远程教育研究课题的水平:和基金项目相关的文章还不多,属于部级/部级基金项目的课题也不多。这既需要远程教育研究者努力提高研究水平,也需要国家提高对远程教育研究的重视,多为此类研究提供资助。

(四)高产作者分析

本研究统计分析了所有远程教育相关学术论文作者中的前40位高产作者,这40位作者发文数量都大于(或等于)10篇。最高的达到71篇。其中,有19位高产作者来自普通高校,21位高产作者来自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可见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重要力量。但就高产作者的作品数量来看,来自普通高校的高产作者贡献了404篇文章(57.5%),来自各级广播电视大学的高产作者贡献了298篇文章(42.5%),从这个方面来看。来自广播电视大学的作者们还需要继续努力。本项分析只按作者目前所在机构来统计,未考虑作者发表文章时所在机构是否是其目前所属机构,因此研究数据可能会有偏差。

(五)前40个高产机构的作者分析

前40个远程教育学术论文高产机构,贡献的远程教育学术论文均超过或等于47篇。研究发现,普通高校共18个(45%)高产机构,发表了1492篇(40%)论文;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共22个(55%)高产机构,发表了2223篇(60%)论文。从这些数据来看,高校平均发文量低于广播电视大学。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普通高校对远程教育研究的关注,更多的是受到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推动:自1998年该项工程启动以来,普通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纷纷成立,由此在高校中聚拢了一批远程教育实践人员,加之高校原有的学术研究沉淀,使得高校远程教育研究力量不容忽视。而我国各级广播电视大学。自创办以来,已经在远程教育教学和研究方面积累了数十年经验,出现较多高产作者也是很自然的。

(六)各年份发表文章数量分析

根据CNKI数据,统计了1990年至今的远程教育学术论文数量。1995年之前规范的远程教育学术研究文章极少,故不在分析范围之内。从数据来看(图3),从1997年起,我国远程教育领域的学术论文开始激增,到2003年出现了高峰(1414篇),之后文章数量呈现平稳态势,在小波动中略有下降。因为开展本研究时,CNKI并未采集到完整的2011年数据,因此2011年的数字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情况。近几年来。论文数量的稳定,表明该领域的研究进入阶段性的成熟期,研究人员队伍和产量也趋于稳定。这一发展趋势是跟近年来远程教育实践的发展密切相关连的。未来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文章的质量与数量的发展,应当还是跟当时远程教育的实践发展态势密切相关。

四、高被引文章的分析

本研究采集了远程教育领域被引频次排名前500名的文章,以此作为“高被引文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相关分析主要从高被引文章的来源期刊、发表年份、第一作者和作者的合作性、下载频次等角度来展开。

(一)来源期刊

表2列出了刊载高被引文章数量大于或等于3篇的23份期刊。由表中数据可知,这些期刊与远程教育、教育技术、计算机相关度最高,可见高被引文章的来源期刊都集中在这三个领域。其中,刊载高被引文章最多的是《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共131篇,在500篇高被引文章中占到了26.2%)。刊载高被引文章数量排前五位的期刊共刊载高被引文章261篇,占500篇的52.2%,可见这些杂志是支持远程教育学术文章发表的核心力量。此外,发表过远程教育类高被引文章的期刊,有些并不是远程教育领域专业期刊,可见,远程教育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还是有一定的分散性的,多样化的来源也带来了成果分享的多元化。

(二)高被引文章发表年份分析

表3统计了各年度的高被引文章数量。1998年之前,没有高被引文章,这也反映了1998年之前的远程教育研究还在初创期,各方面的实践也都不成熟,反映在研究成果的呈现上,就是缺少高质量的、值得后来者多次引用的学术文章。自进入1998年,我国远程教育实践完成了最初的系统构建,相关学术研究也逐步展开。2001年高被引文章数量达到峰值(82篇),并在2002年、2003年继续保持在高峰状态,直到2004年开始慢慢下降。2004年及其后的下降态势,可以从一方面说明我国远程教育经典理论构建的一个阶段接近结束。我国远程教育学术研究经过早期关注新技术的应用,到后来,借鉴外来经验和理论同时基于本国实践构建本土化理论框架。再到目前,在原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反观实践,开展了实践与研究的互动。这一系列过程,反映在学术论文的发表上,在数量和主题上都有可以对照的趋势变化。

另外,由于对文章的引用将在文章发表后多年内持续进行,因此目前的数据并不能说明2004年后的文章质量不如从前,还需要在今后继续关注。2008和2009年高被引文章数量偏低,也说明这一点。

(三)第一作者分析

据统计。发表超过2篇高被引文章并署名第一作者的作者共12位,见表3。另外还有21位作者各有2篇文章、380位作者各有1篇文章为高被引文章。表4中排名前几位的作者,目前已然是该领域的知名学者。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高被引文章比较集中在几位作者名下,而大部分高被引文章分布较为分散,这说明远程教育领域的科研力量群体较大,成员数量较多,一方面体现了远程教育研究宽广的“群众基础”,后继有人;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尖端的科研力量有待锤炼,还需要更多能撑起该领域科研大旗的领军人物。

(四)高被引文章作者合作性分析

在前500篇高被引文章中,仅有一位作者署名的文章有218篇,两人或以上合作的文章有282篇。从图5可以看出,单独写作与合作写作各占半壁江山。从目前科研发展的趋势

来看,合作完成科研课题并共同发表科研成果将是一个重要的趋势。单人单枪的力量毕竟有限,未来将是一个合作共赢的时代。

(五)高被引文章下载频次的分析

分析500篇高被引文章的下载频次(见表4),被下载次数超过2000次的文章有2篇,1000到2000次的文章2篇,大部分文章的下载次数集中在500次以下,下载次数在100到300次的文章最多,共267篇,占到了53.4%。文章被下载的次数能从一个侧面表明该文章被关注的程度。结合对被引率和下载频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被引率和高下载频次是有一定的相关性的,但不是呈现绝对的正相关。

五、我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文章计量分析的几点结论

综合以上对我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文章的计量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其一,由我国远程教育学术论文的学科分布可知,我国远程教育研究是集中在教育领域。并与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密不可分。这一特点还将在未来继续保持下去,未来的远程教育研究仍将扎根在教育的土壤中,并紧扣技术发展的脉搏。从所分析的学术论文在“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等技术类学科上的分布和“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等教育类学科上的分布来看,技术和教育将是远程教育学术研究的两大支柱,由此也可以自然推论:技术和教育还将是远程教育实践的两大支柱。

其二,分析我国远程教育全部学术文章和高被引文章的来源期刊,同时分析各相关机构发表远程教育学术文章的数量。以及高被引作者的来源机构。都可以看到,我国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已经成为中国远程教育学术研究的重要力量。尤其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我国远程教育事业的蓬勃开展,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在远程教育学术期刊的数量、学术文章的数量、学术文章作者数量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贡献。未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自身值得在远程教育相关学术研究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培养中坚研究力量,贡献更多优质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也要专注于办好学术期刊,打造优质高效的学术成果交流分享平台。当然,外界也应当在各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

其三,综合考察全部远程教育学术论文和其中的高被引文章。可以发现,2001年到2003年都是远程教育学术研究文章发表的高峰年度。这几年间,远程教育学术论文总体数量不断上升并在2003年达到高峰,高被引文章数量也同时保持在峰值状态。可以认为这段时期是我国远程教育研究成果发表的一个黄金时期。从已有数字也可以看到,通常是在远程教育实践开展一段时间之后,相关研究成果才陆续推出并逐步达到高峰。而在高峰年度之后,将进入稳定中略有下降的时期。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启动,极大地推进了我国远程教育实践,由此带来了几年后(21世纪初期)我国远程教育学术成果的丰富呈现。未来远程教育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也将是一个平稳发展的阶段,在经历了这个阶段之后,有可能迎来又一个黄金时期。如何在平稳时期踏踏实实积累研究经验。如何迎来下一个黄金期,自然是远程实践者和研究者要关心的,但这也是远程教育学术期刊发展和培育选题的契机:如何在积累期挖掘和关注有价值的选题,如何引导和聚集研究者,这都是学术期刊可以做的。

其四,若分析远程教育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可以发现。高被引文章比较集中在少数几位专家级作者名下。除此以外的高被引文章分散分布在众多作者名下。这一方面说明远程教育研究有宽广的“群众基础”,未来后继有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尖端的科研力量有待锤炼,还需要更多能撑起该领域科研大旗的领军人物。若分析作者的合作性,可以看出,高被引文章中单独写作与合作写作的论文数量接近。如何培养远程教育研究人员,是远程教育实践机构和研究机构共同关注的课题。而如何扶助相关机构培育远程教育研究队伍。则是远程教育学术期刊需要下大力气琢磨并切实推进的事情。

其五,本研究在考察远程教育学术论文与所属基金项目时发现:与基金课题成果相关联的文章还不多;但在标注了基金项目的文章中,74.7%的文章是部级/部级基金项目成果。这一方面说明远程教育学术研究还可以努力争取更多的基金支持。借助外力为研究注入活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已有的和基金项目相关的研究成果的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总的来说,远程教育学术研究相对整个教育研究来看,实力有待继续增强。

六、结语

发表教育类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目的】针对科技教育类期刊研究较少的问题,探索科技教育类核心期刊的发展策略。【方法】以核心期刊《化学教育》为例,分析其特色以及从一般期刊到连续入选核心期刊所采取的措施和办法。【结果】提炼出《化学教育》的特色及其提升学术质量的策略。【结论】坚持清晰而稳定的办刊宗旨,注重学术策划和学术服务,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审稿机制,请专家参与到办刊的实际工作中,打造属于期刊自身的学术会议品牌等可以作为科技教育类核心期刊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科技教育类期刊;核心期刊;期刊定位;学术策划;学术服务;审稿机制;学术会议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ationalResearchCouncil)2012年报告《基于学科的教育研究:理解和改善本科科学与工程的学习》,其中指出:美国要提升大学本科科学和工程教育的质量,需要依赖基于学科(物理、化学、地球科学、工程、天文学)的教育研究;要支持学科教育研究领域学术期刊的发展[1]。科技教育类期刊的发展对于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校科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当前有关科技教育类期刊发展的研究报道比较少,《地理教育》在栏目创新设置[2]和依托学会优质资源[3]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计算机教育》通过创新专题策划引领行业发展[4],李晓霞和姚远从科技期刊史和科学教育传播史的视角研究了《科学教育》的办刊思想[5]。通过文献检索来看,鲜见有关化学教育类核心期刊的研究报道。本文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化学教育》为例,探讨科技教育类期刊的发展策略。

1《化学教育》的特色及办刊宗旨

《化学教育》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化学会、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源期刊。其分别于2008、2011和2014年连续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和2014年还在同类期刊中排名第1位[6-8]。据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图书馆研制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化学教育》的影响因子及其在我国教育类期刊中排名见表1[9],不仅排在诸多科技教育类期刊之前,还超过了不少综合教育或大教育类期刊。

1.1《化学教育》的特色(1)跨学科性。《化学教育》跨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和自然科学“化学”,这样截然不同的两类学科的交叉决定了其刊载内容的特殊性,也为刊物的定位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其内容既要符合“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和基本话语体系,又要体现“化学”的学科属性、核心知识和发展趋势,需要做到教育学术语与化学术语的科学合理的融合。(2)涉及学术领域的特殊性。《化学教育》服务的学术领域是“化学教育研究”,而中国化学会主办的其他化学类期刊(例如《无机化学学报》《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学报》等)服务的学术领域是“化学研究”,这两个学术领域的理论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等都具有不同之处,各自的起源、发展和成熟度也有差异[10]。(3)读者和作者的广泛性。化学教育系统里涉及的人群包括中学化学教师、大学化学教师、专业的化学教育研究者、专业的化学研究者等。比较来看,《物理化学学报》涉及的读者和作者群主要是物理化学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无机化学学报》涉及的读者和作者群主要是无机化学领域的专业研究者,而化学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都可能是《化学教育》的读者和作者。

1.2清晰而稳定的办刊宗旨《化学教育》期刊的特殊性,给办刊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面临教育类或化学类、基础教育类或高等教育类、学术类或科普类(或实践类)的选择问题。1996、2000和2004年3次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都没有选择《化学教育》,使得优质稿源外流,影响期刊质量的提升。于是,根据《化学教育》多年的积淀,经编委会和编辑部内部讨论,结合读者和作者的意见,考虑到当前“化学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将办刊宗旨清晰地定位于“以融合‘化学’和‘教育’为宗旨,以国内外化学教育改革趋势为导向,立足于化学教育研究和实践现状,以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核心”。期刊内容力求“新颖”———新成果、新信息、新资料、新观点、新思想、新经验、新做法,促成解决新问题;“广博”———以广阔的视野遴选稿件,体现跨“化学”与“教育”的广博性;“精辟”“深刻”———立足化学教育实践,针对实际问题,做到精辟、深刻、有创见;“通达”———力求将化学学科知识与教育心理学理论融会贯通,形成通达可行的化学教育规律和理论。作为以中国化学会为第一主办单位的唯一的教育类期刊,《化学教育》要做到“全面”———涵盖所有层次和所有领域的化学教育;“权威”“专业”“客观”———依托中国化学会,组建权威且广泛的审稿专家队伍,建立严格的审稿程序和制度,打造专业的编辑团队,提供客观、诚信、友善的服务;“实用”———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理论[11-12]出发,精心设置期刊栏目,促进交流研讨,注重实证研究,强调实做经验,为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切实帮助。《化学教育》的定位和办刊宗旨归纳如表2。编辑部还通过结合重大事件,刊发“卷首语”和专题文章来统一大家的基本认识,致力于让化学教育事业涉及的各方人员形成合力。

2期刊学术质量提升的保障措施

2.1学术策划与学术服务策划对期刊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有关期刊策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选题(专题)策划”和“栏目策划”[4,13-15]。近年来少有“学术策划”的报道,赵洪艳主要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学术策划的内涵和必要性[16-17]。而学术策划对于学术期刊来讲应当是更为重要的。学术策划必须遵循学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围绕学术研究的主要程序和活动,以促进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和学术研究领域的发展为目的,利用学术期刊自身的资源和编辑的业务能力为学术研究活动提供优质学术服务。学术研究包括研究人员的学术素养培育、研究者的个人研究工作、研究者及研究团队的合作、研究群体的学术交流、研究成果的公开发表等内部和外部要素,这是学术策划的核心所在。针对研究人员的学术素养培育,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化学教育》策划刊发了《化学教育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谈化学教学设计类论文的写作》《化学教育论文选题的来源及写作》《化学教育实证研究中常用数据统计方法及表格设计》《<化学教育>论文退稿原因例析》《<化学教育>论文写作培训》等文章或报告,促进研究者提升论文写作水平和学术品味。在促进研究者的个人研究工作方面,策划了会员特别服务———赠送《化学教育》文献下载费用,提供《化学教育》文献检索查新服务,提供课题研究培训等。在研究人员及团队合作方面,根据掌握的作者信息库,给合作者双方提供信息、牵线搭桥。在研究群体的学术交流方面,策划学术交流会议或论坛,填补学术交流的空白。在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方面,调研和跟踪学术带头人和高影响力作者的课题研究动态,提前策划,实现研究成果的抢先发表和系列发表,对期刊影响因子和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见表4。为了做好学术策划和学术服务,2005—2015年平均每年提供学术培训、访问研究单位或参加学术会议等达10次。

2.2健全的审稿机制和专家参与办刊机制虽然“同行评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它仍旧是学术期刊筛选出符合发表标准的论文的最好工具,国内外都还没有找到比它更好的方式。因此,“同行评议”是《化学教育》一直坚持的审稿基本原则和学术底线。至于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可能的人情关系、个人的局限性、违背学术道德等),编辑部通过坚持“三级评审”来修正。简而言之,《化学教育》发表的稿件,除了特约文章外,都需要有“同行评议”这一环节,同时需要至少3个人的“三级评审”来决定,而且各个环节的审稿记录都是可查的,最大限度地保证学术公正和公平。要想保证学术期刊的审稿质量,仅仅重视工作流程是不够的,还有其他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要有针对性地逐步修正和解决。《化学教育》刊载内容的跨学科性、跨层次性及作者和读者身份的复杂性,给“同行评议”和“三级评审”选择合适的审稿人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例如,同样的一篇稿件,从大学教师、中学教师、教研员、化学家、化学教育研究者等不同角度来看,其价值和意义会大不相同。因为,化学教育研究是一个融合了化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比较新的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涉及的各方人员对其的理解尚未统一。在通过如表3的一些方式促进大家统一认识和形成合力的同时,根据“化学教育研究者与化学教育实践者(化学教师)之间存在研究成果能否应用到实践的争议[18],化学家认为化学教育研究是表面文章,化学教育研究者认为化学家不理解化学教育研究[19]”等现实,为保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制定“请具有与来稿内容有相似研究或实践经历的专家审理稿件”的原则。《化学教育》引入专家办刊机制,在坚持上述审稿原则的基础上,聘用不同身份的专家作为副主编,采用主编和副主编负责制,具体见表5。另外,专家参与办刊还体现在副主编和编委协助策划、筹备、举办《化学教育》自身打造的学术会议中。

2.3打造期刊自身的学术会议品牌利用好学术会议并创立自身的会议品牌,对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办刊水平是很重要的[20-21]。同样,科技教育类期刊也需要借助学术会议来加强宣传、凝聚作者及读者、发挥编委作用、树立期刊品牌等。学术期刊积极参与到相关学术会议的辅助工作中,例如会议通知、赠送样刊或纪念品、会间展示期刊、会后报道会议等[20],固然可以促进期刊的发展,但这种“辅助者”的角色对于打造期刊品牌的作用是还是有限的。所以,《化学教育》除了作为“辅助者”的角色积极参与和服务由中国化学会和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学术会议,还致力于差异化地打造自身的学术会议品牌。在分析了化学教育领域所有学术会议的基础上,根据作者和读者之间需要沟通交流的需要,作者和编者(委)需要沟通交流的需要,以及更加充分地发挥编委作用的考虑,2011年创办“《化学教育》读者、作者、编者学术交流会”,会议主题定位在“学术研究成果交流、课题研究经验交流、论文写作培训及交流”,每两年1次,已经成功举办3次。另外,通过调研发现,中学化学教师和中学化学教研员群体尚缺乏展示交流教学研究成果的平台,而这正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和传播优秀中学化学教学研究成果的需要,2012年《化学教育》创办“全国中学化学教育高峰论坛”,会议主题定位在“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大问题研讨,中学化学教师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展示交流,中学化学背景的校长及优秀化学教研员论坛”,每两年1次,已经成功举办2次。这5次学术会议的举办,不仅逐步显现了一定的品牌效应,还得到了中国化学会的好评,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化学教育》的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具体会议情况见表6。这样一来,《化学教育》形成了每年举办1次学术会议的常态化运作,将编委的作用从“匿名幕后的审稿工作”推向“学术演讲台公开分享”,让读者和作者有了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让作者和编委也有了面对面的沟通机会,让期刊编辑部有了直接为读者、作者和编委服务的机会,增进了读者、作者和编者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互信,对于凝心聚力地促进化学教育研究及《化学教育》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促进我国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3小结

当提到科技教育,不少人会认为那就是科学技术普及,殊不知科技教育还是一个复杂的、年轻的、独立的学术研究领域。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科技教育研究的发展还相对落后,这与我国科技研究水平的发展是不相称的[22]。我国科技教育水平的提升,需要科技教育类学术期刊的支撑。结合《化学教育》,总结了打造科技教育类核心期刊的措施,包括充分认识科技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复杂性,制定并坚持清晰而稳定的办刊宗旨,做好学术策划与学术服务工作,健全科学合理的审稿机制,邀请专家参与到实际的办刊工作中,打造差异化的属于期刊自身的学术会议品牌等。

发表教育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教育科学》;学术影响力;知网;地区影响力;核心作者群;研究岬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3-0113-07

收稿日期:2017-03-05

作者简介:涂阳军(1980-),男,湖南华容人,博士,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学及教育量化研究;宋雅欣,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一、引言

学术影响力是期刊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是期刊质量最有效的表征,体现着期刊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地位。通过文献计量学量化分析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对于明确期刊未来发展方向,进而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知识基础建设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简称CNKI工程,始建于1999年6月,目前已建成全球文献量最大的中文数据库,也成为我国学术界各学科领域文献查询与研究的重要工具。一些研究者开始尝试基于CNKI数据来分析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例如,基于CNKI 2001~2009年数据对《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学术影响力和发展趋势的评价[1];基于2005~2014年CSSCI、CNKI两大数据库对《自然辩证法通讯》学术影响力的宏观描绘[2]。

《大学教育科学》原名为《机械工业高教研究》,始创于1984年,由湖南大学和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联合主办,2008年入选CSSCI扩展版,2010年入选CSSCI来源期刊。《大学教育科学》近年来学术地位与影响力不断提升,非常注重刊文的创新性、学术性和指导性,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科学的兴盛作出了突出贡献,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学者对该刊的载文被引用情况进行了计量分析[3],但所用数据主体时间点(2003~2012年)在该刊进入CSSCI检索之前,且未对该刊区域影响力及关键词学术影响力进行分析。

本研究收集了CNKI数据库中《大学教育科学》2008~2016年的数据,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该刊总体学术影响力以及论文、核心作者、地区、机构、基于关键词的学术热点影响力等的量化分析,全面探讨《大学教育科学》学术影响力的现状,以为提升该刊学术影响力提供可能的参考。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我们登录中国知网,以“大学教育科学”为刊名进行精确检索,检索年份为2008~2016年,共检索到1 350条记录,删除49条未署名研究者的记录(包括剪影、总目次、书讯、稿约、作品集、招生简章、单位简介或事项宣传),正式分析中用到剩余的1 301条记录。整个数据收集持续约147天,全部数据均采用手工收集并人工匹配,数据收集截止时间为2016年11月18日,数据截止到《大学教育科学》2016年第5期(含第5期)。

本研究采用SPSS24.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内容包括期刊总体、论文、核心作者、地区、机构、基于关键词的学术热点影响力分析,报告结果主要以图表形式呈现。

三、学术影响力分析

(一)期刊总体学术影响力分析

在考查和分析期刊的总体学术影响力时,一般会从绝对被引量、相对被引量(即影响因子)、影响广度、半衰期和即年指标五个方面进行考查,但一般较常用的指标为前三个[4]。在前三个指标中,后两个指标均与第一个指标“绝对被引量”紧密相关,是基于第一个指标经由影响力公式转化运算的结果。鉴于此,本研究只考查第一个指标“绝对被引量”。2008~2016年《大学教育科学》刊发论文篇数及总被引数,详见图1。

从载文量来看,9年间《大学教育科学》每年载文量非常稳定,基本维持在145篇左右(含书评文章),波动幅度非常小,约为±10篇。从每年总被引数来看,越接近研究发表的时间点,总被引次数越少,这与被引数的本质相一致,因为距离研究发表时间点越近,优秀论文可能还未被学者关注,或者受到了关注,但引用该论文的新论文还未发表,因此,新发论文的被引数总体不会太高。从被引数最高点出现的时间来看,该刊被引数最高点出现在2008~2010年,距今6~8年,时间相对较短,表明《大学教育科学》刊发的论文有效捕捉到了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另外,该刊2011年与2012年被引次数保持了稳定,该结果表明该刊在此期间刊发了一些非常经典的论文,因而在间隔两年的时间内,期刊总被引次数仍未见明显衰减。

(二)论文学术影响力分析

论文被引数既体现了学术界对某个研究问题的关注,也反映了学者群对某个观点的认同度。论文被引数越高,表明该论文所涉及的主题或观点受到了本研究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同时也表明该学者在本领域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但高被引论文的出现受到发表时间的强烈影响,往往时间越长,被引次数越多,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也越高。因此,本研究在正式分析中以年为单位报告结果,但因篇幅所限,仅报告每年被引数排前三的论文,包括作者、篇名(不含副标题)和被引数,结果详见表1。

从研究主题来看,高被引论文涉及到的主题相对比较集中,包括质量、课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大学制度等方面,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学教育科学》对研究热点的捕捉与关注,详细内容见“基于关键词的学术热点影响力分析”部分。

(三)核心作者学术影响力分析

依据普赖斯提出的核心作者计算公式M=0.749×(Nmax)1/2(式中M为论文篇数,Nmax为统计的年限中最高产的那位作者的论文数,其中那些数在M篇以上的作者被称为该刊的核心作者)[5],计算得到M值为2.84,实际计算中取整数3,以此为标准,得到核心作者共计56人,总共194篇,人均发文量3.47篇,占第一作者总人数的2.61%,占发文总量的14.91%。这表明这些作者对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表现出了持续的关注,而且对高等教育研究热点问题保持了持久的研究热度。

有29位研究者单篇论文的被引频次在25次及以上,2008~2016年期间这29位学者的被引频次共为1 856次,人均64次,占期刊被引数的32.75%。这些作者包括董泽芳、潘懋元、张应强、胡弼成等。该结果表明,这些作者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其学术观点得到高等教育群体较广泛的认同。

(四)地区学术影响力分析

按第一单位来划分论文的归属地区,该指标不但能直接体现期刊论文的地区分布,还能间接反映该刊在不同地区高等教育界的影响力。正式分析中,单位名缺失的论文有10篇,实际分析的论文数为1 291篇。《大学教育科学》论文作者单位分布在中国3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国外8国,包括美国、日本、韩国、比利时、法国、加拿大、南非和英国,结果详见表2。从结果可知,就中国各地区而言,《大学教育科学》刊文地区分布不均,湖南、北京、江苏三地区居于前列,共计746篇,占比57.34%,而海南、青海和发文量各仅有1篇。该结果表明,《大学教育科学》具有亲湖南地区、亲高等教育较发达地区的特征。另外,台湾、香港地区各仅有1篇,表明《大学教育科学》跨港、台的交流较少,在这些地区影响力较弱。就地区篇均被引数来看,对《大学教育科学》贡献被引次数相对较多的地区是辽宁、天津、甘肃、湖北、福建、北京、河北、重庆、上海、山东和湖南,这些地区所发论文的篇均被引均大于4.2次,该结果一方面表明这些地区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学教育科学》在这些地区有较佳的学术影响力。

《大学教育科学》近9年刊发了国外8个国家研究者的论文,表明该刊非常注重国际交流,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但就国外8国刊发的论文数和被引数来看,美国科研机构的篇数不但最多,且被引数也最多,篇均被引数达到了9.58次。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教育科研机构为《大学教育科学》贡献的被引数最多。因此,该刊未来可加大与美国各科研机构的联系,侧重刊发来自美国科研机构的论文,逐渐扩大刊物的国际影响力,在国际高等教育科研舞台展露拳脚。

(五)机构学术影响力分析

依据普赖斯提出的核心作者计算公式M=0.749×(Nmax)1/2来计算核心机构,最高产发文机构是湖南大学,发文量共计184篇,按上述公式计算得到M值等于10.16,对结果取整数,按10选取得到所有的核心发文机构,结果详见表3。

从核心发文机构来看,表3中14个机构均在高等教育或教育研究领域具有极强的学术影响力,如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表明《大学教育科学》论文机构学术影响力主要有两类来源:一类为基础教育研究强校,如各师范类大学;另一类为高等教育研究强校,如厦门大学等。从发文机构的地区分布来看,《大学教育科学》表现出了亲湖南地区高校的特征,湖南地区两所核心机构发文数达到300篇,占总篇数比达到23%。太过集中于单一地区少数机构的特征似乎对该刊被引数产生了轻微不利的影响,这从篇均被引数可以看出。篇均被引数能够测量在发表了同等数量论文的情况下,各核心机构对《大学教育科学》贡献被引数的大小。按此计算,核心机构为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其篇均被引数最高,对《大学教育科学》被引数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湖南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最后是中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来自这些机构的论文篇均被引次数相对较小,对《大学教育科学》被引数的贡献相对较小。整体而言,与教育学优势机构相比,高等教育研究优势机构对《大学教育科学》被引数的贡献更大。

(六)基于关键词的学术热点影响力分析

关键词为论文核心内容的精要概括,能够体现本研究领域内研究热点的现状、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对关键词的词频分析已经成为透析某研究领域热点问题的“标准分析程序”,受到了许多研究的广泛关注[6]。研究采用R软件词频分析包,对《大学教育科学》及CSSCI高等教育类其它期刊①论文的关键词进行比较分析,以考查《大学教育科学》在捕捉本研究领域热点问题的影响力,考虑到关键词分析主要用于捕捉研究热点,其时间跨度一般为5年,遂在比较分析中将2010~2016年分隔为两个时间单位:2010~2015年以及2016年,分析结果以图形可视化方式展现出来,详见图2~图5,为了更细致地进行量化比较,表4还列出了《大学教育科学》与CSSCI高等教育类其它期刊关键词词频排前20的关键词。

图2~图5中,关键词的重要性由词的大小来表征,词所占面积越大,表明该词在关键词中出现的频率越高,说明该词在本研究领域越重要,越可能是本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就2016年的词频比较来看,《大学教育科学》关键词词频与CSSCI高等教育类其它期刊关键词词频高度重合,显现出的共同热点研究词包括:教育、大学、高校、教学、高等教育、学术等。由表4可知,《大学教育科学》与CSSCI高等教育类其它期刊重合的高频词有15个,占前20个热点词频的75%,该结果表明:如果以CSSCI高等教育类其它期刊关键词来表征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则《大学教育科学》有效捕捉到了本研究领域至少75%的研究热点,但学科、人才培养和创新高频词并未出现在《大学教育科学》排前20的高频词中,这表明该刊未能非常有效地捕捉到这些研究热点,长远来看,这会对提升期刊被引数产生不利影响。除此之外,由高频词的分析也发现《大学教育科学》具有自身的特色,这从该刊独特的热点词频,如书院和知识等可以管窥一斑。

就2010~2015年的词频比较来看,《大学教育科学》关键词词频与CSSCI高等教育类其它期刊关键词词频重合度也比较高。从表4可知,两者重合的高频词包括:教育、大学、高校、教学、高等教育、发展、学术、制度、研究、文化、教师等。《大学教育科学》与CSSCI高等教育类其它期刊重合的高频词有11个,占前20个热点词频的55%。该结果表明:如果以CSSCI高等教育类其它期刊关键词来表征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则《大学教育科学》有效捕捉到了本研究领域(2010~2015年间)过半数的研究热点,但学科、人才培养、创新、专业和学习等高频词并未出现在《大学教育科学》排前20的高频词中,这表明该刊未能非常有效地捕捉到这些研究热点,这会对提升期刊被引数产生不利影响。除此之外,由高频词的分析也发现《大学教育科学》具有自身的特色,该刊独有的热点词频包括课程、社会、实践、理论、价值、评价、政策、思想,这也从侧面反映该刊具有亲理论与思想研究,亲评价、政策与实践研究的导向。

从2010~2016年整体情况来看,《大学教育科学》捕捉本研究领域热点的能力越来越强,其比值由55%上升至75%,与此同时,其突出书院和知识的特色也越来越明显。

四、结论与讨论

从期刊总体学术影响力以及论文、核心作者、地区、机构、基于关键词的学术热点影响力六个方面的量化分析结果来看,《大学教育科学》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但在提升学术影响力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从期刊影响力和论文影响力来看,《大学教育科学》每年的载文量非常稳定,对比高被引论文主题可以发现,《大学教育科学》能够有效捕捉研究热点,准确反映高等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核心作者影响力来看,《大学教育科学》拥有一个学术造诣较高、对刊物影响较大的核心作者群,如董泽芳、潘懋元、张应强、胡弼成等。从地区影响力与机构影响力来看,在国内,《大学教育科学》刊文具有地区偏好,亲湖南地区、亲高等教育较发达地区,而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研究强校和高等教育研究强校成为该刊论文来源的核心机构。该刊也非常注重国际交流,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从基于关键词的学术热点影响力来看,《大学教育科学》整体上能够有效捕捉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此外,该刊越来越突出书院和知识特色,更加彰显了期刊的特色。

《大学教育科学》作为高等教育类学术研究期刊,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但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就如何进一步提升该刊的学术影响力,可资参考的建议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高被引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远大于一般论文[7],可充分挖掘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分布、地区分布、机构分布、研究内容等信息,并应用于刊文筛选过程,刊l可能贡献更高被引数的论文与作者,进而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第二,稳固核心作者群,加强核心作者群间的合作研究。核心作者群在本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其学术观点更易得到高等教育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这将直接提升该论文的被引数,进而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第三,在地区和机构影响力上,要特别注意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国家论文对期刊被引数贡献的差异,既要继续稳固《大学教育科学》在辽宁、天津等地区的学术影响力,继续加强与基础教育研究传统强校和高等教育研究强校两类机构的合作,同时也可考虑除湖南地区之外高等教育较发达地区的来稿。本研究发现,高等教育较发达地区的强校,其研究者发表的论文较易受到关注与引用。另外,在扩大该刊国际影响力方面,可考虑加强与美国各科研机构的广泛合作,刊发国外来稿时,侧重美国科研机构的论文。第四,进一步提升捕捉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热点的能力,关注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热点的变动,在坚持期刊特色中进一步发掘创新性研究选题。《大学教育科学》捕捉研究热点的能力越来越强,已捕捉到本领域绝大多数的研究热点,但对学科、人才培养、创新等热点的关注度仍不够,尤其是这些研究主题已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此背景下,可考虑实时捕捉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以提高论文的被引数,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第五,《大学教育科学》具有亲理论与思想研究、亲评价、政策与实践研究的导向,并且突出书院和知识的特色越来越明显,可考虑进一步拓展该特色研究主题,形成独特的期刊优势。

参考文献

[1] 童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CNKI(2001~2009年)的数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00-109.

[2] 张丁杰,徐飞.《自然辩证法通讯》十年学术影响力研究――基于2005~2014年CSSCI,CNK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与分析[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6(3):83-90.

[3] 赵俊芳,安泽会.《大学教育科学》的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CNKI(2003~2012)数据[J].现代大学教育,2014(2):104-110.

[4] 龚放,邓三鸿.2000年~2004年中国教育期刊影响力报告――基于CSSCI的统计分析[J].教育研究,2006(9):8-18.

[5] 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31-236.

[6] 李中国,黎兴成.我国高校教师教学研究的热点状况分析――基于2005~2015年CNKI文献的共词分析[J].教育研究,2015(12):59-66.

发表教育类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题名;统计分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1-0066-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1.031

一、引言

篇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报告、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通过对论文篇名的分析,研究文献的发展规律,反映科研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对教育教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笔者对2005~2011年间国内中等化学教育类期刊的篇名进行了统计分析。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而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高中课程改革的有力推进,会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真正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并为高一级学校培养人才奠定基础。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化学新课程研究趋势和热点的把握在教育改革研究领域中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本文以含“高中化学新课程”这一检索词的文献作为统计分析的素材,揭示了近五年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二、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

1.数据来源

综合考虑本文研究对象和我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本文选择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源。

2.统计方法

在CNKI数据库中选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三个数据库,以“篇名”为检索项,以“高中化学新课程”为检索词进行跨库检索,搜索自2005年到2011年间的相关记录,共有329条搜索结果。对329篇文献进行筛选,删除一稿多投的论文、会议通知、研修、访谈录和讲座等非研究文献后,得到252篇文献作为最终的研究对象,用EXCEL对252篇论文从年代分布、期刊分布、主题分布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

1.年代分布

根据文献计量学原理,通过对论文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从时间概念上了解该研究专题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的热度。

从2005至2006这两年高中化学新课程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共33篇,仅占总发文量的13.10% ;2007到2009这三年有了较大的发展,共发论文149篇,年均49.7篇,占总发文量的59.13%,说明高中化学新课程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从图1来看,高中化学新课程论文的发文量虽然在2010年略有下降,但总体上呈现出曲线型增长的态势,2010年高中化学新课程研究可能遇到了理论或实践上的瓶颈。

2.论文期刊分布

通过对刊载论文的来源期刊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确定论文的期刊分布规律,确定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发展动向及趋势。

(1)期刊类型分布

对这252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252篇论文分别发表在84种期刊中,其期刊类型分布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高中化学新课程研究论文主要集中发表在中等教育类期刊上,在该类27种期刊中共发表142篇相关研究论文,即1/3的期刊,刊载了56.34%论文,另外2/3的期刊,刊载了论文总量的43.66% ,因此,高中化学新课程研究论文基本呈集中―离散分布。

(2)高载文量期刊分布及核心期刊确定

由表2可知,每种期刊的平均载文量为3篇。如果将载文量5篇以上的期刊视为高载文期刊,那么按照载文量递减排序,可得到表3 。

表3所列出的9种期刊载文量102篇,占总论文量的40.48% ,表3中还说明《化学教育》、《新课程》、《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和《化学教学》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研究的主要领域。

(3)论文主题分布

论文篇名能反映出该领域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利用能够揭示或表达文献主要内容的篇名在某一领域出现比例的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利用EXCEL软件对上述文献篇名中“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搜索词在各领域出现的比例进行分类统计。

对高中新课程化学研究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且大致可以发现近几年高中化学新课程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过程中的困惑、思考和体会;

2.实验教学;

3.教学策略、方法和学习方法;

4.教材研究 。

其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惑、思考和体会所占比例最多(20.63%),可见新课程改革所面对的困难和困惑是复杂多变的,它还有许多方面急待完善。尽管如此,广大教师还是在积极地学习新课程理念并付诸于实践。正是一线教师的实践、思考、探索和总结交流使得新课程改革在实践中能不断得到完善。

实验部分所占比例还是较大的(18.25%),可以看出新课程对实验教学非常重视,这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因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高中化学课程中,化学实验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它又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载体。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训练实验技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对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文献也较多(15.87%)。的确,如果没有成功的策略和好的方法,再好的理念也无法实现。对于教师来说,策略和方法往往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同时,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这方面的文献大多是对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进行了研究。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研究论文进行的具体分析,我们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研究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全国关于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研究总体是呈上升态势,尤其是2006年以后,论文量明显增加,预示着此项研究已开始向着持续发展的阶段过渡。

有关高中化学新课程研究的论文,大多数均发表在中等教育类期刊上,说明中等教育类期刊对此类研究给予了较大的重视和支持。

通过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研究主题的初步总结和分析,发现近五年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惑、思考、实验教学、教学策略、方法和学习方法以及教材研究等方面。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有:首先只选择了“高中化学新课程”作为检索词,其反映化学新课程领域研究的热点可能不够全面和准确。如果能以“化学新课程”或“新课程化学”为检索词进行多次检索,然后再将搜索结果进行整合,那么选取文章的样本范围将会扩大,研究也将会更全面和深入。其次,在文献研究领域的分类上还有些模糊,如果能够进一步增加搜索词的精确程度,则研究结果会更清晰。再次,如果能对各文献的关键词或引文进行统计分析那必定大大增加研究的可靠性。后阶段为使研究更加精确,将进行多次多种篇名的检索,扩大样本范围,并进行较为准确的分类。同时也将积极寻找更多资源,尝试对关键词或引文进行搜索并实施统计分析,以期为新课程化学的理论和实践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范笑仙.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热点问题评介――基于2006年高等教育核心期刊的关键词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2] 冯向春.从题名/关键词分析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点[J].图书馆学研究,2007,(6)

发表教育类论文范文第7篇

一、国际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趋势

(一)数字化已普及,开放存取的纯数字期刊飞速发展

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术期刊数字化探索较早,早在2007年,数字期刊已经成为国际学术期刊出版、传播的主要形态。传统的纸质学术期刊逐步地推出数字出版,纸质印刷按需提供。绝大部分的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实现了数字化出版。一些大型的出版集团完成了数字化转型。如,励德爱思唯尔集团(ReedElsevierGroup),2015年改名为励讯集团(RELXGroup),公司的2015年财务年报数据中,数字化业务超过70%,纸质业务仅15%。从发展趋势上看,其数字化产品的收入由2000年的22%上升到2015年的70%。而纸质产品收入逐年萎缩。学术期刊不再提供纸质版。公司的发展定位不再是传统的出版商,转而成为新型信息解决方案的提供商,通过知识和信息服务,旨在为用户做出更好的决策服务。[1]同时,开放存取(OA)数字学术期刊发展飞速。OA这个概念的提出始于2001年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倡议(BOAI),提倡读者免费获取、无障碍传播。十多年来,OA飞速发展。辛巴出版情报信息公司(PublishingIntelligenceFirmSimbaInformation)2016年出版的《开放存取出版发展报告(2016—2020)》(OpenAccessJournalPublishing2016—2020)中指出,全球OA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每年以双倍的速度增长,目前,全球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有1/3是以OA的形式发表的。虽然目前OA的销售金额仅占国际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社集团期刊销售金额的3.2%,但在平稳的学术期刊销售额中是一个亮点。[2]目前,OA数字学术期刊资源中,最有影响力的是DOAJ(DirectoryofOpenAccessJournal),由瑞典的隆德大学图书馆(LundUniversityLibraries)在2003年5月设立。最初,DOAJ仅收录期刊350种,截至2016年10月,DOAJ已收录了9172种期刊,其中,能获取全文的期刊有6419种,遍及128个国家和地区,文献2328783篇[3]。辛巴公司预计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增长,并将在2020前达到300万篇。OA发展飞速,但也充满了争议。主要争议集中在:怎样开放才是真正的版权开放,怎样免费才是真正的免费?文章发表得越多,也就意味着能赚越多的钱。这不可避免地可能导致降低文章的录用标准。但即使争议重重,并且有预测认为传统的审稿发表模式还将继续,国际大型的出版集团仍然将OA作为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励讯集团旗下的爱思唯尔(Elsevier)为了满足顾客和研究者的需要,近年来一直投资于替代性的商业模式,对超过1700种的爱思维尔期刊提供资助出版和通过论文赞助费出版。除此之外,爱思维尔现在有170种完全独立的由作者付费的开放存取期刊。[4]

(二)数字化发展促进学术期刊功能转型,平台化发展成为趋势

数字化改变了人们获取学术资源的方式。读者获取学术资源的方式从传统的“期刊—论文”向“数据库—论文”变化,学术成果的呈现越来越依赖于可检索、可见,促使期刊加入到各种大型数据库平台。同时,为了使数据更为全面,使自身更具有竞争力,国际上大型出版集团纷纷通过并购等方式,扩大自身数据资源,将重要的学术期刊尽量大范围地搜罗在自己的数据库中。如爱思唯尔收购帕加蒙出版社(PergamonPress)、北荷兰出版社(North-HollandPublishingCo.)、美国学术出版社(AcademicPress),施普林格(Springer)收购博思软件(BMC)等。在传统的期刊管理中,ISSN等国际标准编号及其条形码,是期刊的身份标识,使期刊得到有效的管理。学术期刊数字化后,由于链接经常出现失效,可能导致文献无法查找。1994年,美国出版商协会(AssociationofAmericanPublishers,AAP)提出数字对象标识符DOI(DigitalObjectIdentifier)[5],并建立国际DOI基金会(InternationalDOIFoundation)进行管理。DOI对期刊、图书、会议记录等进行标识,相当于网上学术资源的条形码。同时,通过DOI系统及其应用系统CrossRef,读者在任何一个文献检索平台可以实现链接。数字出版物引入DOI有利于长久保存和唯一识别。目前,CrossRef上有近7000万条学术内容,是网上最大的开放式参考文献链接服务系统。[6]

(三)从知识传播到知识服务,学术期刊逐渐转型成为知识服务终端

数字化的环境下,知识的传播和获取越来越容易。学术期刊在知识传播上的功能受到冲击,转型也成为必然。国际大型的出版集团,逐渐由数据库功能(即聚集学术成果)转变为利用自身拥有的大型数据库,进行深度挖掘,提供数据服务和知识服务。这种服务需要学术期刊在成果提供的形式和结构上适应数字化的特点:一方面,挖掘数字化立体多维、空间无限等特点,使论文在呈现形式上不断丰富;另一方面,论文的要素被“分解”,便于检索关联的同时,作者可以向读者更全面地展示研究的过程、方法、数据,读者对论文的科学性有更全面的了解、分析和验证。信息提供得越准确、越全面,期刊越易被检索获得,同时由于数字化可以实现时间延续,有利于期刊稳定核心作者,将学术成果分阶段发表,稳定高质量的稿源。1.论文的呈现形态更为丰富与传统期刊中图像、图表局限于篇幅并且固化相比,数字化期刊的图像、音视频可以动态播放,论文的表现形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科学》(Science)和《自然》(Nature)都推出了多媒体出版模块,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再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过程。数据的提供也不再受纸张与篇幅的限制。同时,目前出现了完全采用视频形式出版的期刊,如可视化实验杂志(JoVE)。在的传统形式下,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实验一直存在透明度低、实验细节与技巧难以获得、可复制性差等问题,JoVE可视化实验杂志以视频等形式呈现论文,生动细致地呈现整个实验过程、细节和技巧,相关研究者可以直观地看到细节与技巧,实验变得可重复、可验证。[7]数字化期刊丰富的呈现形式为读者获取相关内容提供便利,数字化的论文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文件,方便读者的再使用。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概况(OECDFactbook)收录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多项分析指标及分析图表,这些表格与图形都能以Excel格式下载和处理。许多期刊允许读者以PPT或WORD等格式下载论文。2.论文附加资料的提供成为数字期刊的重要功能传统纸质期刊由于篇幅的局限,一些研究的研究方法、过程、计算方式等没有在论文的主体部分出现。而这些资料往往对论文的科学判断有着关键性意义,因为支持论文结论的研究过程(如问卷及调研方法、数据、处理与分析工具和过程等资料),是读者理解、判断、使用此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期刊数字化的发展,论文附加资料(SupplementalMaterials)的组织和越发重要,使论文在网上的可检索性更加提高的同时,更有利于期刊稳固自己的作者群,有利于期刊由单纯的信息传播者转变为学术服务终端数据提供者。论文附加资料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一是完整性资料,即提供这样的附加资料使论文更为完整,资料对于理解论文非常关键,但是因为技术问题,不能放在正文里。二是附加内容,即论文的扩展,增加细节和内容,给读者提供分层方法。三是其他相关内容,即可以增强理解和复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一般由其他人来完成[8]。美国国家信息标准化组织(NISO)在2013年曾列出了在线附加期刊论文资料实践推荐(RecommendedPracticesforOnlineSupplementalJournalArticleMaterials)[9],这份推荐在已有的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旨在帮助出版者和编辑指导作者和同行如何提供和处理附加资料。

(四)新的学术期刊使用和影响力评价机制形成

在传统学术期刊出版环境下,主要通过引用量和引用率来计量期刊和论文的使用和影响,以影响因子为主要评价方式,主要以刊评文。数字化环境下,用户参与度与互动的加强,与传统期刊主要以引用为衡量标准不同,下载、收藏、转发、评论等诸如此类的可计量的使用形式越来越多,跟踪和统计的途径和维度越来越丰富,如果与读者本身的数据相结合进行分析,就能形成新的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的评价机制。如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PublicLibraryofScience,PLos)实施的“论文级计量分析”(Articlelevelmetrics)[10]服务,就是数字化环境下针对单篇论文的评价。从2009年开始,PLos对其出版的每篇论文提供基于论文本身使用情况的计量分析。为了客观的使用数据,许多数据需要从权威的第三方获取,包括在PLOSJournals(HTML、PDF、XML)、PubMedCentral(HTML、PDF)下载和阅读数据;在CrossRef、Datacite、EuropePMC、PubMedCentral、Scopus、WebofScience的被引用情况;在CiteULike、Mendeley的收藏情况;是否被F1000prime推荐;以及在PLOSComments、Facebook、Reddit、Twitter、Wikipedia的被评价情况。这些计量数据形成了关于一篇论文的多维度评价。又如,谷歌(Google)在2012年推出的谷歌学术计量(GoogleScholarMetrics,GSM)。其评价的文章皆来自于网上谷歌收录的期刊。它的指标包括:h指数,即一个出版物里最少有h篇论文每篇被至少引用了h次;h核心,即此出版物最高被引用h篇论文;h中值,即在h核心中引量的中值。例如,一本期刊某一年共发表5篇论文,分别被引用17、9、6、3、2次,那么这本期刊的h指数是3;h核心是被引用17、9、6次的这3篇论文;而h中值则是取17、9、6的中值为9。GSM只考查出版物最近五年的这3项指标,即h5指数、h5核心、h5中值。[11]

二、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进展与思考

(一)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进展状况——教育类C刊的调研分析

为了解目前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状况,笔者对教育类的36本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以下简称“C刊”)收录的期刊数字化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主要调研了4个方面:(1)有没有官网,官网里有没有数据更新,是否可以查阅全文?(2)有没有在线采编系统?(3)有没有微信公众号,其主要内容是什么?(4)在中国知网上有没有优先出版?结果如下:36本教育类C刊中,有35家与中国知网有合作,有1家期刊与中国知网无合作。有26本期刊拥有不断更新的官网,有10本有网站,但无内容、无更新。26本期刊的官网分成两类:一类是刊登过刊的内容或者过刊目录,有10种,一般刊登2014年左右的过刊;另一类16本期刊,有14本提供最新期刊的目录,有的提供摘要、关键词,仅有1本期刊,在官网上提供到2016年年初的论文全文。36本教育类C刊中,有25家有在线采编系统,有12家有微信公众号,其中有2家是与所挂靠单位合作共用。从内容上看,12家都是上传被杂志录用的文章。36本教育类C刊中,12家有优先出版。可以看出,教育类C刊目前的数字化状况为:一是与国内的数据库合作,是目前教育类C刊数字化最普遍的方式。二是期刊独立网站和在线采编系统占有比例较大。从数据可以看出,有官网、有在线采编系统的比例比较高。三是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的使用率不高,并且其内容是纸质版的复制。四是优先出版所占比重目前仍然不高,尚未出现独立的数字学术新媒体。虽然对教育类C刊的小范围调研与分析不足以得出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总体情况的结论,但管中窥豹,教育类C刊数字化的现状体现了我国学术期刊目前数字化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绝大部分的期刊数字化只是实现了与大型数据库平台的合作,相较国际学术期刊的整体趋势而言,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仍然停留在对纸质内容的复制上,从整体上来说,期刊的经营、运作仍然是以纸质期刊的思维和方式进行,对数字资源没有进一步挖掘,并没有完全实现真正的数字化。

(二)我国学术期刊对开放存取(OA)的探索

我国学术期刊界也有对开放存取的探索,如“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实践和探索。“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该平台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免去传统的评审、修改、编辑、印刷等程序,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提供及时发表成果和新观点的有效渠道,从而使新成果得到及时推广。”[12]截至2016年9月,首发论文90494篇,并已有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等40多所高校把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的论文认可为符合研究生毕业、职称评定要求的论文。《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和《知识管理论坛》是目前我国为数不多的纯电子网络期刊。2008年5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正式创刊,是独立连续性电子出版物,内容是从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上选择的四星、五星级别的文章。[13]在开放存取与纯数字期刊出版方面,虽然有一定的探索,但是由于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与期刊评价体系等种种因素,这种探索受到的认可度仍然有限。在国际学术期刊OA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学术期刊界也在继续推动OA的发展。中国知网在中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中国学术期刊进一步数字化的重要引领平台之一。在中国期刊协会等5家单位联合主办、同方知网承办的“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总经理刘学东阐释中国知网的发展战略时强调,在中国知网未来的战略目标调整中,“将推出以印刷版和数字版期刊统一发行的内容产品经营模式,同时在知网平台上进行商业OA出版、公益性OA出版与传播等模式;对选择确定实行OA出版战略的学术期刊,中国知网将构建中国知网OA学术期刊数据库,全力支持OA期刊的国际竞争。”

(三)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思考

发表教育类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大学生信息素养 CNKI 计量分析 研究现状

1.引言

在当今信息社会,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应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丰富的信息知识和良好的信息道德,使大学生们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将为学生的高层次的后继学习和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它是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构成高校培养目标的一个主要方面[1]。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现状,我们对1997―2010年该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进行计量分析,来阐述和分析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现状,以此总结出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趋势和发展方向,以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

2.资料来源与方法

2.1资料来源

来源于CNKI,该库收录国内出版的7000多种学术期刊,其中核心期刊、重要评价性数据库来源期刊近2600种,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2.2方法

2.2.1数据库检索策略

本文搜集文献实施检索的时间为2011年2月25日,通过CNKI专业检索,考虑到信息素养和信息素质、大学生和高校学生等同义词,所以采用“摘要=大学生信息素质or摘要=大学生信息素养or摘要=高校学生信息素质or摘要=高校学生信息素质and关键词=信息素质or关键词=信息素养and关键词=大学生”为检索词,匹配为精确,检索结果共计1669篇,除去2011年发表的1篇,共1668篇文献。

2.2.2文献计量方法

论文的发表状况通常被认为是衡量学科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对科研成果与贡献的一种度量。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某学科论文进行定量分析,可以从特定的角度来了解学科研究发展水平与动向。本文从载文量、期刊分布、最新关键词群等角度进行分析,以探究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3结果及其分析

3.1论文载文量分析

论文数量反映了该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程度,通过检索共检出1669篇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论文,除去2011年发表的一篇,共计1668篇。具体分布见表1。

表11997年至2010年年载文量分布及百分比

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1997年开始我国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论文呈逐年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从论文的具体分布来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997―2000年是研究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共发表文献19篇;2001―2005年是研究的上升阶段,这一阶段共发表文献420篇;2006―2010年是研究的飞跃阶段,该阶段发表的论文数最多,共发表文献1229篇。

从统计数据中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启动和开展,社会信息环境的变化,社会对信息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研究者意识到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重要性,开始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但这一时期研究的成果较少。进入21世纪,随着教育部门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信息素养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信息素养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实践基础[2]。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素养成为教育界、图书情报界及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大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研究成果逐步增多。从表1中可以看到,从2006年起,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论文有一个历史性的飞跃,每年以两百多篇论文的数量增长,发表的论文数是前两个阶段论文总数的三倍。由此可见,我国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不断升温和我国信息化的进展程度及全球信息技术的高度进步是密切相关的,随着国家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未来必将出现更多的研究成果。

3.2论文期刊分布

3.2.1普通期刊分布

1997―2010年,我国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论文在普通期刊上共发表相关的文献1533篇,其中排名前8的普通期刊分布情况如下: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49篇,农业图书情报学刊49篇,现代情报47篇,情报探索43篇,科技信息41篇,高校图书馆工作21篇,中国科技信息21篇,图书馆学刊18篇,农业网络信息17篇。

3.2.2核心期刊分布

我国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论文在15种图书情报类和教育类核心期刊上共发表135篇,其中图书情报类期刊96篇、教育类期刊39篇。统计结果显示:刊载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排名前5的核心期刊依次是:《图书馆论坛》和《教育与职业》均为15篇,《情报杂志》《中国成人教育》《情报科学》均为12篇,《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1篇,《图书馆》10篇,《图书情报工作》7篇。

由此看出,我国的教育类期刊和图书情报类期刊是发表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的主要期刊,研究这两类期刊可以大致把握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现状和水平,通过分析显示,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相对偏少,故该领域的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

3.3最新关键词群分析

关键词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反映论文的核心内容和思想。由前述可知,第三阶段(2006―2010年)是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这一阶段1229篇的文献分析,发现在这个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的关键词。解读这些新出现的高频关键词可以了解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最新进展。

3.3.1从引进国外先进理论转向引进国外具体做法

通过整理发现新出现的关键词有“CDIO工程教育”、“Big6”、“嵌入式”等。由于国外的信息素养研究起步早、水平高,一直是国内学者的重点研究方向,而这些代表着国外信息素养研究最新成果的关键词的出现,显示出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正从理论研究转向具体实践研究,研究层次在进一步加深。例如,易斌、黄华彩在《利用BIG6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育》中介绍了华盛顿大学信息学院Michael B.Eisenberg教授提出的信息素质教学Big6的基本知识,结合教学课例“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万方期刊数据库的比较分析”深入浅出地解析了Big6的六个步骤在大学生信息素质培育中的具体应用[3]。

3.3.2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成为实践研究的主要方法

通过关键词分析发现,选用“调查分析”、“统计分析”作为论文关键词的文献越来越多,显示出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呈现出由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由理论研究转向实证研究的趋势。调查问卷法已成为我国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主要手段[4]。作为一种经典的社会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运用简便、获取资料快而丰富,对开展实证研究意义重大。通过对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大致勾画出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整个轮廓,对于了解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切合实际,成效显著。

4.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大致可以看出近十多年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现状。信息素养研究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文献年代分布来看,该领域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平稳。从文献来源来看,该领域的论文还较分散,多数期刊没有该领域的研究专栏,研究水平有待提高。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几个热点问题上,并更多表现为从教育者角度对信息素养的内容、标准的研究,较少关注大学生的需求。

大学生是整个社会的未来砥柱,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民族未来的国际生存力与竞争力,与国家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使命和高等教育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5]。所以面对新技术层出不穷,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内容进行细化,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标准、有效培养策略,应该成为未来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孙平,曾晓牧.面向信息素养论纲[J].图书馆论坛,2005,(4).

[2]皮介郑.信息素质理论与教育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3.

[3]易斌,黄华彩.利用BIG6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育[J].图书馆杂志,2009,(1).

[4]薛梅.近十四年来我国信息素质理论与信息素质教育研究概述――基于核心期刊论文的考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1).

[5]马费成,丁韧,李卓卓.案例研究:武汉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9,(1).

基金项目:合肥师范学院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2010sk16)资助。

发表教育类论文范文第9篇

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的有关高校绩效评价文献的内容分布、年份分布、期刊来源、作者情况以及文献中评价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就目前国内学界关于高校绩效评价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探讨,预测研究发展的趋势,以期对高校绩效评价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高校;绩效评价;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6016806

在科学研究领域,文献量的增减变化可从一个侧面反映相应学科的发展现状,对文献数量和内容上的变化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客观公正地预测其发展趋势,从而有效调节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促进相关学科研究领域的健康发展。文章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的论文中,以“绩效评价”并含“高校”为检索词,检索从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共计1 072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献的内容分布、文献年份分布、文献来源分析、文献作者的情况以及文献中评价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对目前国内学界关于高校绩效评价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探讨,预测研究发展的趋势,以期对高校绩效评价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有所启示。

一、研究现状分析

(一)文献年份分布情况

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检索在各类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共1 072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30篇。具体年份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2005年之前,发表相关论文只有14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 1994年1月,石油大学冷寿中发表在《中国高校后勤研究》上的题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绩效评价及应用”一文[1],是国内最早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这个阶段对高校绩效的关注和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成果相对较少。从2006年开始,到2009年,文献的数量每年成倍增加,2010年后,每年保持在百篇以上,说明学界对高校绩效的关注程度不断上升,研究的成果也不断增加。

(二)文献期刊来源分布情况

对发表的1 072篇论文中的330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分析统计,发表5篇以上的期刊有16种,如表2所示。

对这些期刊的类别作一分析,如表3所示。

教育类期刊发表文章的总数列第一位,共计110篇,占33.33%,《教育财经研究》发表13篇列榜首,而高教研究类的顶级期刊《中国高教研究》(3篇)、《教育发展研究》(3篇)、《高等工程教育研究》(3篇)、《中国高等教育》(1篇)发表的文章偏少。财经类的期刊发文章的总量列第二位,共计87篇,占26.36%,其发文章最多的期刊《财会通讯》共发43篇,

位于首位。可以看出,教育类期刊发文量占整体发文量的比例偏少,在其之外,财经类期刊关注绩效评价的文章最多。

(三)文献内容分布情况

对1 072篇文章所研究的内容分析,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尽管我国高校开展绩效评估的历史不长,但从文献涉及的内容来看,非常丰富,几乎涉及高校办学的各个方面,绩效评价的理念已经渗透到高校全部工作之中,而教师、财务、科研三方面的内容位列前茅,体现对师资队伍建设、财务运行以及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除了针对高校各职能绩效方面的研究外,对高校整体绩效的研究成为又一个研究重点。

(四)文献作者合作情况

对文献作者的合作情况进行分析可反映研究的深度和成熟度。具体统计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除2006、2007两年独立研究发表的论文占少数外,其他各个年份,作者独立发表的文章占多数,维持在55%~60%之间,二人以上合作研究维持在40%~45%之间,说明对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是以独立研究为主,同时,也应该看到,作者间的合作研究也逐步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的态势,对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渐趋深入。

(五)各类基金资助情况

发表的文章中,共有143篇论文获得国家、省(部)各类基金的资助。其中国家及各部委基金资助项目共计64项,占比44.8%。各省(直辖市)也积极支持相关项目的研究,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社科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人文社科研究基金、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等各类基金资助项目共计79项,占比55.2%。国家及相关部委资助情况如表6所示,各省(市)各类基金资助情况如表7所示。

从表6中可以看出,国家基金资助量多的是全国教科规划,共计有2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共计资助24项,说明从国家层面对该项研究给予了积极的关注。从表7各省市资助力度来看,江苏以22篇资助数列榜首,浙江、湖南、黑龙江、河南、安徽、陕西紧随其后,2项的有四川、河北、重庆、内蒙古四省市,其他省市仅有1项资助,而研究力量较强的北京、上海没有资助。

(六)文献中各种评价方法运用情况

对1 072篇论文中330篇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分析,除了一般的理论探讨性研究论文76 篇外,涉及和运用的分析方法有38种之多,发表的论文中2篇以上的方法按年份统计如表8所示。

从表8可以看出,在用于框架构建的方法中,平衡计分卡法、关键指标法、投入产出法列前三;在用于权重确定的方法中,层次分析法最多,灰色关联分析法次之;在用于指标量化的方法中,主要有数据包络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而其他的分析方法应用的较少,有因子分析法、熵值法、课堂观察法、档案袋法、分类评价法、DHGF算法、BP神经网络、TEP指数法、模糊多属性决策法、面板数据模型、三角模糊数法、随机前沿面模型、博弈论分析法、战略导向、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效率模型、证据理论、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模型一致偏号、前景理论、Malmqais法、模糊数学等22种方法。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从上述的分析和统计不难看出,尽管高校绩效评价研究已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从2005年起,发表的论文呈逐年增加的态势,至2010年,基本保持稳定。但现行的研究仍然还不够成熟,存在研究内容体系不完善,研究主体力量不平衡,研究的理论基础薄弱,评价的结果缺乏权威性而难以推广等问题,需要引起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从事该课题研究的学者共同关注。

(一)研究的内容体系不完善

从统计的内容来看,在研究内容方面的关注程度差别非常大:一是关注的热点过于集中,而高校职能的重点方面关注不够。研究较多的是教师、财务运行和科研工作,非教育类期刊中财经类发文最多,说明学界对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更多是从财务和投资效益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而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高校职能的重要方面研究不够。二是对有形资源运行的绩效研究全面开花,而对无形资源绩效评价少有涉及。除了重点关注的三大热点(教师、财务、科研)外,几乎涉及学校管理和运行的各个方面,而对高校无形资源诸如办学理念、办学传统、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大学精神等方面研究远远不够,有些甚至是空白。三是对组织整体绩效的研究还不够,按职能研究的内容多,将学校或二级单位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偏少。

(二)研究的主体力量不平衡

作为一项复杂的研究,高校绩效评价需要研究者合作才能取得成果[2]。

从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学校自身发展的角度,对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是越来越重视了,但是,研究的主体力量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一是研究主体的层次不够高,从资助的基金来看,国家层面基金资助偏少,从的期刊来看,教育类的顶级期刊关注不多。二是研究主体的力量分布区域不够广,从省市资助的基金来源上看,研究作者的群体区域分布相对集中,江苏、浙江、湖南位列三甲,而研究实力较强的北京、上海等地支持力度不够。三是研究主体的协同性不强,独著者占60%左右,二人合著占1/4左右,而三人以上团队合作的研究仅20%以下,这从一个层面也体现了研究的高度和深度不够。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薄弱

纵观国内外有关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高校绩效评价的产生和发展,是伴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而发展起来的,其思想和技术深受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自身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

无论是组织绩效评价还是个人绩效评价,均未形成规范、系统与完整的评价制度[3]。一是对高校绩效评价相关概念的定义缺乏权威和统一的认知,以及相应的行业标准。二是从研究的评价方法来看,缺少符合高校自身规律的方法论,主要采用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等评价模型和统计方法,非常散乱,除了平衡记分卡、层次分析法、投入产出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用得稍多外,涉及的其他方法共有22种之多。三是从研究建立的指标体系来看,科学性、系统性以及可操作性方面都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高校绩效评估的差异性不够,存在着一把尺子量所有的现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四)评价结果缺乏权威

评价理论的薄弱直接导致了评价结果权威性受到了挑战,也就降低了实际的可操作性。一是对高校的绩效评价尚处在理论研究探讨之中,尽管已有民间机构针对高校开展了不同类型的评价,但至今没有得到社会公认的第三方机构对高校开展权威的绩效评估,评价的权威性受到质疑。二是研究数据的获取途径单一,实证性研究不充分。与国外研究更重实证性相比,国内的研究更注意规范性,或是提出一种思想,或是对指标原则进行研究,而以具体评价对象的实际数据为准的实证研究较少,加之研究所获取真实数据的途径单一、不透明,结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证实。三是由于评价的方法不同,各种方法设立的指标体系各异,出现了同一所高校不同的评价体系评价出的结果不一致的现象,从而降低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三、研究的未来展望

对高校开展绩效评价已经在高等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形成了国家、地方、高校和学界的多方共识。尽管我国高校绩效评价研究开展的比较晚,但是,经过近些年的积累,特别是从2005年后,显示出研究文献迅速增长、研究内容广泛、研究方法多样、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其发展具有无限的活力,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必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将呈现以下新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一)学习借鉴与理论创新相结合,着力提高绩效评价的科学性

绩效评价最初应用于企业界,包括对企业组织的评价以及对企业中的个人进行评价。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教育界将这一广泛应用于企业界的方法引入到高校的绩效评价之中,并以

教育经济理论、公共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理论和“投入-产出”理论等来分析评价高校的绩效[4]。从我国高校绩效评价的实践进程可以看出,规范、系统的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对评价的目的、绩效的衡量、指标的设置和评价方法的选择需要有自己独立而且一致的理论,其科学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绩效评价相关的概念要作科学的界定,这是开展绩效评价研究的首要任务;二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重点是要根据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高校分别制定不同的指标体系,不可“一刀切”;三是要选择普遍公认的研究方法,尽管百花齐放式的分析方法促进了研究的开展,但是过于分散的评价方法得出的结论不易形成共识,需要科学甄别和筛选。

(二)组织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着力提高绩效评价的全面性

绩效评价按评价对象可分为组织评价和个人评价两个部分。组织绩效评价是评价主体根据高校的办学职能,评价其实现办学目标的业绩和成效,包括学校或二级单位整体性评价,以及各职能部门绩效评价;个人绩效评价是高校内部对其教职员工依其岗位职责设定的目标所取得的业绩和效率进行的评价。从绩效评价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发展不难看出,组织评价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从学校内部来看,个人绩效评价融于职能部门的绩效评价之中,对学校二级单位的整体性评价和针对职能部门的绩效评价将成为主要的工作;从学校外部来看,重点开展的是组织绩效评价,包括对学校的整体办学状态的绩效评价,也包括按不同职能划分的职能绩效评价,如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学校职能的各个方面。

(三)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着力提高绩效评价的可操作性

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前者是演绎推理,根据假设按事物内在联系运用逻辑推理得到结论,后者是归纳推理,通过对从调查中得到的样本数据进行检验来验证关于被研究总体所作的假设与推理的过程。从发表的论文来看,规范研究居多,而实证研究不够,因此,实证研究将成为未来关注的重点方向。实证研究,一方面,需要高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遵循SMART原则,SMART是5个英文字母的缩写,分别代表“具体的”(Specific)、“可以测量的”(Measurable)、“可实现的”(Attainable)、“现实的”(Realistic)和“有时限的”(Time-bound);另一方面,高校运行的客观信息实行对社会的全面开放,国内学者热衷于规范性研究而较少进行实证研究的重要原因在于高校运行的实际数据难以获取,随着办学信息的公开化,实证研究必将成为绩效评价研究的新热点。

(四)高校内部评价与社会多元化评价相结合,着力提高绩效评价的针对性

绩效评价是结果评价,考虑的是投入、产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而对中间的过程缺乏考虑。也就是说,当前的绩效评估更多的是一种终极性评价,而非发展性评价[5]。

内部评价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注重的是过程,外部评价大多是终极性评价,关注结果。两者体现了过程和结果的关系,相互之间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使绩效评价在对高校运行把脉问诊时更有针对性。一方面,进一步健全高校内部的评价机制,高校内部应定期开展针对院系二级单位整体评价,依据各职能开展的专项评价,以及针对不同人员开展个人评价,通过评价实施有效的过程管理;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社会多元化的评估体系,提高评价的公信力,《教育规划纲要》高度重视中国现代大学制度中评估体系的建设,明确提出“整合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及资源,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监测评估报告”。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冷寿中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绩效评价及应用[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1994(1):17-19.

[2]王定,牛奉高,郎永杰.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34-36.

[3]吴波.国内高校绩效评价研究:现状、缺失与预见[J].教育观察,2013(12):33-36.

[4]王韬.高等学校院系绩效评价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发表教育类论文范文第10篇

作者频率分析2000-2012年这13年间的1538篇文献涉及2304名作者(包括合著者),这2304名作者中高频出现作者如表2所示。大部分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表2统计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所有教职员工在数据库中出现次数在十次以上的并且以第一作者数量在5篇以上的作者,总体来看出现频率较高的作者都是以合著的形式出现。如学院其中的一名副院长在数据库中出现次数高达64次,与其他老师合著比例非常高,而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仅17篇,占总篇数的1.11%。从这里可以看出学院教职员工合著出版的论文占所有论文的比例之高。从表2可以看出,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排在前13名的都是学院的重要领导人,如学院的副院长、党委书记、研究所所长、系主任、副主任等。前13名教职工中,学院编辑部的主编以第一作者身份的篇数占总篇数比利最高;第一作者论文数占出现次数比例最高的是学院的党委书记。接下来几名都是以系里面的专业老师为主,他们所发表的论文篇数虽然没有几位学院领导的论文篇数多,但他们的第一作者论文数占出现次数比例都非常高,有些以百分百的比例。如工商管理系的和阳明学院的专业教师,可见他们非常重视自己在专业领域中的学术成果,以及对专业发展的贡献。作者合著分析从表3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12年,文献中合作生产的文献已经占39%之多,但仍以第一作者为主。从合作人次来看,合作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到2010年到达顶峰,参与的作者最多,合作文献数也最高;从合作度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合作度也在不断提高,到2007年达到顶峰后又有所回降,到2010年又开始提升。从表3中还可以发现,合作最多的人数是8人一篇,占比例最少,占合作比例最多的是2人一篇,占所有论文的25.3%,接下来就是3人合作的占6.9%、4人合作的占4.1%、5人合作的占1.7%、6人合作的占0.5%、7人合作的占0.13%,8人合作的仅占0.06%。合作人数与发表的论文篇数成正反比例关系,合作人数越多,发表的论文数也越少。

期刊分析

期刊类型分析1538篇论文共发表了400多种期刊,这些期刊及其载文量统计如表4所示。综合类的期刊载文量最多,这里主要指收录各类研究方面的期刊,如各大院校的学报等,占总篇数的43.43%;其他学科包括除以下专业类型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学科,包括建筑、体育、美术、心理、机械制造、图书情报、物流、农学、医学、文学等,占总篇数的11.57%。计算机工程类、物理化学类、商业管理类、科技类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以教育类载文量最高,占总数的14.76%,这里包括各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思政教育、办学方面等,其次是科技类的文章(包括所有专业在内),占12.61%。在专业方面的期刊中以商业管理类为最多,其次是计算机工程类。从这里可以看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重视课程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在专业类主要是以商业管理类期刊占多数。核心期刊分析根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所示的核心期刊,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1538篇论文进行统计入下表。表5是载文量在3篇以上的核心期刊载文量排名表。表5统计了发表数在三篇以上论文的核心期刊数共20种,总共155篇,还有载文量有1篇和2篇的核心期刊共73种,总共89篇,内容包括计算机研究、教育方面、机械类、商业、化工、财会等,这些核心期刊载文量只占到了总篇数的15.86%,可见发表在这些期刊的学术论文构成了学院的核心研究领域。从表5中可以看出,载文量排在前三名的是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教育与职业及工程塑料研究。从表中可见有关职业技术教育这类期刊载文量遥遥领先,占核心期刊论文数的34.43%,如核心期刊《职业技术教育》中,从02年开始每年都有陆续的现象,现在成为目前数量最多的核心期刊。有关教育类的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的增多,说明学院很早就把职业教育作为其主要和重要的研究对象,其次是化学类、机械类、体育类、经济类和计算机类等专业方面的研究,可见学院在专业方面将化工专业作为重要的和特色的专业,其次是机械模具类专业。

主题分析

从历年研究的主题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基本每年的都涉及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这再一次说明学院把职业教育作为其主要和重要的研究对象。如最早发表有关教育的论文是在2001年,学院的执行院长兼党委书记在《职教论坛》里发表的一篇提名为《新困难新策略新发展:中专升格变化多》的论文,主要研究学院开办以来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及办学教育的新发展等。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学院也开始重视培养经济新时代的专业人才,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开始成为学院比较重视的专业,在2000年之后成为涉及该主题论文数最多的专业,发表在商业管理类的期刊数也最多。如最早由工商管理系的专业教师发表的题名为《试论我国饭店业的绿色营销》的论文,从绿色营销的涵义及其在我国饭店的实施现状出发,阐述了我国饭店实施营销应采取的策略。从表6中还可以看到,除商业类主题较多之外,化工类、机械类、计算机工程类也开始占主导优势,几乎从03年开始每年都有教师发表有关这些专业方面的论文。特别是化工类专业的文章,最早的一篇是03年由化工材料研究所的负责人在《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发表的一篇论文,主要阐述了Mannich反应制备苯三唑脂肪胺衍生物及其性能,合成的添加剂是一种多用途、性能优良的油添加剂。据统计,03年一年总共发表了有关化工类的论文共8篇。另外,产学研结合成为现在高职院校中非常热门的话题。面向区域发展,为区域经济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依托企业、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的兴起是高职院校继续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学院从01年开始已有老师在本学院的学报上发表了有关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论文,主要分析了高职教育同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异同,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在产学研结合上要同自己的培养目标、同企业的要求、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之后每年都有老师发表有关产学研结合的论文,据统计,到2012年总共有22篇有关产学研的论文。

结束语

通过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1538篇文章各种信息的抽样概括及简单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从2000年至2012年在这短短的13年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论文量从1篇至1538篇,论文量每年急剧增加,可见随着高校教师体制改革的发展,教师越来越重视自己在学术方面的成果,特别是学院的许多专家发表的论文数之多,对学院的学术领域研究之深以及对学院所做的贡献,已充分表现了学院自成立以来已非常重视教职工对专业建设、承担核心课程教学、科研和服务工作及对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2)从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数来看,主要期刊为《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塑料研究》、《机械设计与制造》、《中国流通经济》及《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等,它们所包含的研究领域为职业教育方面、化学化工方面、机械模具类、商业管理类、计算机工程类等。可见发表在这些期刊的学术论文构成了学院的核心研究领域,并且已经成为学院主要培养和发展的特色专业,并在其中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3)从研究的主题来看,学院基本每年发表的论文都涉及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商业类、化工类、机械类、计算机工程类主题开始占主导优势。除此之外,产学研也已经迅速发展起来,这是目前最为新兴和发展最快的主题,也是高职院校最为关注的研究方向和生存发展之路。相信在未来的几年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会在学术方面研究领域中会有更大更新的突破。

上一篇:教育与职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教育与管理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