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范文

时间:2023-02-26 14:58:01

第一书记范文第1篇

过去10年,曹靓在华蓥市环保局工作,担任财务科长兼团委书记,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个个数字和一张张图表。当广安市启动下派“第一书记”工作后,渴望到基层工作的曹靓毅然报了名。

广安有396名像曹靓这样从市、县、镇选派出的“第一书记”,他们带着政策、项目、资金,怀着推动农村发展、帮扶农民致富的决心,下派到问题村、贫困村、后进村。

给问题村摘“帽子”

3月20日是个晴天,董寿波的心里却有些忐忑。作为首批“第一书记”,华蓥市天池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董寿波被下派到老屋嘴村。老屋嘴村几乎具备了问题村的所有特征: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无门、治安问题严重、班子不团结、后备干部缺乏……所有的矛盾和问题汇聚成一个个难解的“结”。“村里的情况要慢慢深入了解”,这是董寿波写在“民情日记”第一页里的结束语。

在对基层党组织现状进行的大调查中,广安梳理出组织涣散型、能力弱化型、干群紧张型、宗派复杂型、经济滞后型、基础薄弱型等后进村。对“第一书记”来说,下村时迎面而来的往往不是欢迎,而是困难和问题。无论困难多大、担子多重,“第一书记”都必须做好“六件事”:培养一个好班子,选准一条好路子,培养一批后备干部,建立一套好制度,解决一批难点问题,帮扶一户贫困户。

“需要决策的时候,我坚持书记、主任都要在场,共同表态。”董寿波认为理顺班子关系和培养后备干部才是最根本的。被深深触动的村支书阳圣武积极配合董寿波开展工作,“董书记到村后,主动了解村民的诉求,解决村民的困难,上访户、缠访户数量大大下降。”

与老屋嘴村类似,广安区官盛镇官盛村也曾是个乱村,支书、主任相互揭短告状,农村发展停滞不前。2010年换届时,镇宣传文化中心主任叶小鱼被选为村支书,今年3月,副镇长胡晓锋又被下派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由于都是镇上的干部,胡晓锋和叶小鱼直接跳过了磨合期,为官盛村确定了发展再生高粱的思路,村民人均将增收600元。73岁的村民张丕清感慨地说,“过去,群众对干部的意见很大。现在,村务和财务都公开了,大家看得明明白白的。”

下村不是政治秀

曹靓在村办公室的空房里布置了一间简易宿舍,忙得太晚的时候,他就在这里将就睡一晚。“我是走到哪儿吃到哪儿!”曹靓开玩笑说,每天下村入户是他必做的“功课”,午饭就常常在村民家中解决,饭桌成了他了解民情、调解矛盾的地方。“说实话,曹靓刚来的时候,我有些顾虑,他没有多少基层工作经验,我担心他能不能沉下来为群众办实事。”龙华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洪森说。

按照文件规定,“第一书记”要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文件还配套出台了定期报告、工作例会、定期督查、管理考核、表彰奖励等制度,工作没有起色的“第一书记”还可能被“召回”。两年的任期,对“第一书记”来说,时间不多任务多,蜻蜓点水似的做点表面工作是交不了差的。

下村三个月以来,董寿波与市发改局积极联系,争取到石漠化治理项目和1万方蓄水池建设项目,交出了“引进业主发展500亩猕猴桃,硬化3.1公里村道,拟订今年挂包联帮方案”的“答卷”。

曹靓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跑部门要项目,除了即将建成的110口沼气池项目外,曹靓还向上争取了硬化5.3公里村道、建村垃圾池等项目。被村民笑称为“第二书记”的廨院村村支书唐明财,在曹靓的促动下,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去年,支部在街道排名倒数第二,今年不提档升级,真是说不过去啊!”

发展才是硬道理

外来的和尚会不会念经?能不能念好经?岳池县花园镇纪委副书记吴泽俊一直是官大田村的驻村干部,这次作为“第一书记”下派到村,他明显感受到责任更重、要求更高,“过去是间接参与,而现在则需要直接参与。”

吴泽俊发挥村支书王林作为致富能人的优势,带动村民发展产业,形成了150亩西瓜、120亩蔬菜、100亩葡萄、200亩苗木的产业格局,并引进了一家企业,让村民既有土地租金的收入,又能就近打工。去年,官大田村村民人均纯收入4000多元,今年将增加到6000元左右。

广安市委书记王建军在“第一书记”培训动员会上说,“要做好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准备,真正做到身沉下去,心也沉下去。”

第一书记范文第2篇

突出精准定位,选好“领头雁”。“定村”。启东市对全市所有村进行逐个走访调研,了解掌握每个村的基本情况,逐一排查分析致贫原因和脱贫瓶颈,并经所在乡镇党委同意后,最终确定“第一书记”派驻村的“选人”。为选出政治素质好、法纪观念强、热爱农村工作的优秀年轻干部,经个人报名、组织推荐,根据派驻村组织软弱涣散、产业发展滞后等不同实际,按照“部门对应、专业相符、资源互补”原则,择优确定拟选派人选,并经考察、市委常委会研究讨论后,下派到村任职。

突出精准定责,种好“责任田”。为“第一书记”量身定制了“五个一”的目标和“四个方面”的工作职责,“五个一”的目标即,建强一个好班子、制定一个好规划、选准一个好项目、建设一个好阵地、赢得一个好口碑。“四个方面”的工作职责,即“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同时,将“第一书记”的具体工作细化为36项具体责任,通过精准定责,督促“第一书记”切实履行农村发展“第一责任人”责任,指导并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展工作。

突出精准培育,提升“适应性”。“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前,市委召开全市选派“第一书记”到村任职集体谈话会,常委部长与“第一书记”进行集体谈话,提要求、鼓干劲、明纪律。开展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采取涉农部门主要领导集中讲授和现场教学方式,帮助尽快熟悉农村工作、村集体经济发展、扶贫攻坚等情况。同时,将“第一书记”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建立“第一书记”定期谈话、考察等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工作交流点评会,了解情况,推进工作。各派驻乡镇党委明确一名分管负责人作为“工作导师”开展“传帮带”,帮助熟悉农村环境、掌握工作方法。各派出单位把“第一书记”任职村作为本单位联系点,在资金、技术、信息、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

突出精准管理,激发“创造力”。实行市委组织部宏观管理和乡镇党委为主、派出单位为辅的日常管理机制,通过建立驻村联户、工作例会、工作日志、请销假等一系列制度,及时跟踪了解“第一书记”的现实表现和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研究制定《启东市驻村“第一书记”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细则(试行)》,把“第一书记”单独作为一个考核群体,提高优秀等次的比例,考核优秀的提请市委市政府表彰,考核结果作为选派干部奖惩使用的重要依据。同时,自2016年起,将原有的“第一书记”生活补助标准由每人每月500元提高至1500元,确保选派干部能安身、安心在农村工作。

启东市“第一书记”在强化基层基础、化解村级债务、为民服务、村庄环境整治、发展公益事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累计走访群众3200人次,扶贫帮困330多人次,解决群众反映问题近400个,化解矛盾纠纷200多起,新建高效农业项目2600多亩,兴办引进项目18个,新建村级公路149公里、农桥15座,取得了良好成效,选派干部的能力素质进一步提升,真正实现了发展村级经济、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和培养锻炼基层干部的“三赢”。

实践证明,启东市选派“第一书记”到村任职,既有效解决了派驻村存在的突出问题,也为下一步开展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把抓党建作为“第一书记”的首要职责。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切实履行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建成和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战斗堡垒。二是坚持把推动发展作为“第一书记”的核心任务。将更高水平小康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摆在“第一书记”工作的重要位置强力推进,努力使薄弱村强起来、百姓富起来。三是坚持把统筹各方力量作为重要抓手。发挥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紧紧依靠“第一书记”管理单位和派出单位的职能作用,统筹各方资源和力量,助推“第一书记”破解难题,办好实事,最大限度地发挥第一书记效能。四是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第一书记”的根本标准。推动“第一书记”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坚持驻村工作服务,切实当好群众的主心骨、贴心人、服务员,以实际成效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五是坚持把砥砺品质、增长才干作为“第一书记”的基本要求。引导“第一书记”真正发扬严的精神、实的作风,切实把农村当作“磨刀石”、“炼金炉”,在基层实践中砥砺成长。

做好选派“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持续放大驻村工作效应,深化“第一书记”工作品牌,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结合启东实际,下阶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精确定位,改进方法。选派“第一书记”这项决策部署是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内生动力和活力不足的问题做出的,主要是给基础薄弱的基层党组织打一剂“强心针”。要找出基层党组织建设普遍存在、反复出现的规律性问题,找到强基固本的良方,防止问题周期性反复出现。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将进一步拓宽选派来源,不仅要选派那些政治素质好、有培养发展前途、热爱基层工作的年轻干部,还要选派那些工作经验丰富的二线干部去基层引领发展;进一步改进评价机制,不能单纯看修了多少路、建了多少桥、增加了多少村营收入,更重要的是看是否帮助派驻村找准了一条发展路子、留下了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统筹兼顾,系统谋划。做出系统谋划,进一步对全市农村情况进行调研,加强综合分析研判,了解掌握基层对“第一书记”的需求意向,筛选确定党组织软弱涣散、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脆弱、环境整治任务重、维稳任务重的“三弱两重”村名单,有针对性地制定并落实选派工作计划。搞好统筹兼顾,坚持把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与推进全面小康建设、大抓基层基础、强化干部队伍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形势变化和发展任务,不断拓展“第一书记”的工作内涵,充分发挥“第一书记”的引领带动作用。健全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教育培训、考核管理、待遇保障、选拔使用、动态调整等制度,持续增强“第一书记”队伍活力,持续增强“第一书记”的品牌效应。

第一书记范文第3篇

河南省委把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作为强根基、补短板、谋脱贫、奔小康的大事,摆上重要日程,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带动各级各部门抓实施抓推进抓落实。驻村第一书记在农村党建、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如今,在河南农村,第一书记已经作为特有的时代符号深入人心,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许多故事让人感动,他们不畏艰辛,探索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模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被委以重任的第一书记们,必将成为承担“十三五”期间河南如期完成扶贫脱贫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的主力军。

惊蛰过后,春意萌动,特别是在城市里,几个暖阳天过后,柳条就开始吐绿了。在农村,春天总要来得晚些,大多植被都尚未复苏,加之春节返乡的农民相继返城,村庄显得有些空寂。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此时已经打点行装从家园出发,贫困、落后的村庄是抵达的地方――他们就是驻村第一书记。

“按照中组部的部署要求,河南省委坚持把选派第一书记作为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重大举措,作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从省、市、县党政机关选派12332名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实现了对4626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86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05个艾滋病防治帮扶重点村全覆盖。”河南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强根基、补短板、谋脱贫、奔小康”

2010年7月以来,河南省委作出了选派机关党员干部到“软、穷、乱”村任第一书记的重大决策。5年来,驻村第一书记在农村党建、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选派第一书记是推进扶贫开发、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是夯实基础、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化的重要举措,是密切党群关系、凝聚改革发展正能量的有效途径。”河南省委副书记邓凯强调。

河南省委把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作为强根基、补短板、谋脱贫、奔小康的大事,摆上重要日程,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带动各级各部门抓实施抓推进抓落实。

去年下半年,河南省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研究批准了《关于全面开展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实施意见》。省委书记郭庚茂明确要求,要把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与确保“十三五”期间如期完成扶贫脱贫任务、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坚持标准、严密组织、采取措施、完善政策,真正把第一书记选好管好,充分发挥作用。

河南现在已经形成各地各部门普遍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构和机制。比如河南省纪委就专门明确一位副书记、一位常委分管,把第一书记工作与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信阳市由市委书记担任第一书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滑县把领导力量向下延伸,从22个乡镇和产业集聚区各挑选一名负责同志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配合县委选派工作领导小组共同做好有关工作。

特别是去年8月,河南对全面开展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特别进行了动员部署,河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夏杰在主持会议时说:“各地各部门要以‘严’和‘实’的精神,抓好选派第一书记工作。”

选优派强,到基层一线去担当重任、接受考验

众所周知,农村群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没有更多的发展思路,加之农村民生建设相对滞后,交通不便,缺少资金,缺少发展的龙头产品,这些都对农村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实践证明,第一书记的能力素质、作风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选派工作任务能否顺利完成,要切实加强指导和管理,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作风实、能干事、干成事的第一书记队伍。选派第一书记,必须把好人选的政治关、品行关、廉政关和能力关。

为此,河南严把资格条件,坚持选优派强。省委强调选派第一书记是政治任务,要求各级各部门必须舍得把那些优秀干部、骨干人员拿出来,到基层一线去担当重任、接受考验。

首先是严格把关“选优”。按照单位动员、个人报名、党委组织部审核等六步工作程序,把好政治关、品行关、廉政关和能力关。经过层层从严把关,河南选出的12332名第一书记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其中,处级干部464人,占3.7%;科级干部5464人,占44.3%;45岁以下的8206人,占65.6%。

其次是因村定人“派准”。河南把派驻村的突出矛盾与干部的工作经历、专业特长结合起来,科学调配、用人所长,一批熟悉党务的干部被派往软弱涣散村,一批经济管理部门的干部被派往贫困村,一批医疗卫生系统干部被派往艾滋病村。比如郑州市充分发挥干部综合素质全面的优势,市直选派的101名第一书记中干部占55%,全部被派往“软、散、乱、穷”最突出的村。

最后还要狠抓培训“育强”。第一书记入村前,省市县三级分级负责,就农村基层党建、涉农政策法规、群众工作方法,对第一书记进行培训。比如省派第一书记示范培训班由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办、省财政厅、省扶贫办和省卫生厅领导同志分专题作辅导报告。第一书记入村后,各级党委还要对其持续加强培训,要求派出单位和第一书记所在乡镇,分别明确1名领导班子成员作为联络员,经常深入派驻村,对第一书记进行“传帮带”。

强化战斗堡垒,突出党建引领

选派第一书记是夯实基础、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化的重要举措。强调,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削弱。

“针对我省部分农村‘软、散、乱、穷’等问题综合交织的实际,我们把强化党建作为第一书记的首要职责,要求第一书记抓党建促发展。”河南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第一书记以培养“双强”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通过集体学习、个别谈心、外出考察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开阔他们的思路视野,提升派驻村党组织的建设水平,建强支部核心。

“六步工作法”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行动指南,他们按照组建工作队伍、绘制村情五图、部门集体会诊、制订整改方案、整建效果评估、落实责任追究的程序,有望使全省4626个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的局面彻底扭转。

落实好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对于解决派驻村“软、散、乱、穷”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具有根本性意义。河南把基层民主决策、矛盾纠纷调解化解、便民服务和基层党风政风监督检查四项制度,作为提升农村治理水平的根本性措施,指导第一书记认真检查总结四项基础制度落实情况,研究改进措施。

此外,河南把建强基层组织作为第一书记推动各项工作的基础和保障,着力解决村班子中存在的“软、散、庸、懒”等突出问题,真正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

将真情融入农村

带着方便面,徒步行走十几公里,河南省扶贫办派驻驻马店确山县竹沟镇西王楼村第一书记吴树兰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走访了全村300多农户。从唠嗑谈心做起,在不到半年的时间,这位副厅级干部便成为村民信赖的热心大姐。

脱下皮鞋换布鞋、学做农活当村民,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实打实为群众服务,和吴树兰一样,许多驻村干部正是带着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怀,使自己真正融入到了农民中间,架起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只有为群众多办好事办实事,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支持。要始终坚持把农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把村民愿望迫切、条件许可的事情办好,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艰苦的条件,发展的重任,也让第一书记们在农村广阔天地中接了地气,聚了民气,长了才气,壮了底气,实现了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的“双丰收”。许多第一书记深有感触地说:驻村这段宝贵的经历将会影响一生。

在第一书记们为河南农村发展奔波的背后,是省、市、县出台的保障政策,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真正让他们融入农村、扎根基层。

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关键,对涉农资金项目进行有效整合,对派出单位力量进行充分挖掘,对第一书记的工作生活进行充分保障,推动帮扶政策、资金项目、人力物力“三向集聚”,积极构建大帮扶格局。

河南省委组织部实行“干部当代表、单位做后盾、领导负总责”的工作机制,明确派出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驻村任职工作第一责任人,举单位之力,尽帮扶之责,为派驻村提供人才、资金、项目、信息、技术等方面支持。

在考评上,对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群众反映良好的第一书记优先评选先进、提拔使用、晋升职称。一项项创新举措,不仅让选派单位对驻村工作“高看一眼”,更激发了驻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当好扶贫攻坚主力军

去年秋季,位于辉县市太行山脚下的白道村迎来了第一个冬桃丰收年,功臣是来自辉县市人民检察院的驻村第一书记韩喜群。为了带领白道村实现脱贫,3年来,他多方筹措资金,先后为村里修了路、打了井、架了电,并深入考察后引进了效益可观的冬桃树。

河南通过选派第一书记,深入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紧紧抓住贫困村、贫困户这个薄弱环节,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确保如期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目前,推进精准扶贫显然是第一书记的一项主要任务。按照“真扶贫、扶真贫”的要求,河南各贫困县以村为单位,由第一书记牵头,开展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核查工作。

此外,河南立足于拓宽帮扶渠道、充分调动派出单位的整体力量,组织选派单位党员干部或支部与派驻村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确保实现帮扶措施到户、脱贫成效到户。目前,各派出单位正在通过“一帮一”“多帮一”“一帮多”的形式,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开展结对帮扶。

第一书记是扶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他们掌握村情、落实政策、引领发展的作用,促进扶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选派第一书记要更加强调落实好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部署要求。

第一书记范文第4篇

那么,怎样当好一名贫困村第一书记呢?笔者谨以个人十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将自己的几点体会,整理成文,共勉之。

以“明”字稳心。作为贫困村第一书记,首先要明确自身职责,在此基础上,还要立足贫困村现实,吃住在村里。只有稳得住心神、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清贫,才能迅速融入到贫困村民之中,为下一步工作开好头。

以“正”字修身。第一书记既是村内各项工作的“谋划者”,又是上级各项政策的“执行者”;既要管事,又要管人;既要脱贫,更要致富。脱贫是起点,致富为终点,对村内的各项工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子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因此,第一书记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做到正人先正己,正己先修身,修身先正心。

以“实”字为本。贫困村第一书记,不一定是专才,但一定要是全才。要造就一个能力强、水平高、团结互助的村领导班子,对第一书记的能力是一项艰巨的考验。首先要有过人的本领、能力和业绩,能为团队起到表率作用,带来正能量,为村民撑起希望的桥梁。其次,应该尽快使贫困村民树立信心,增强“脱贫”意识,用好党和国家“扶贫政策”,形成强大合力。最后,要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给第一书记一个锻炼的平台,“用人当用器,用其所长”,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以“恭”字养气。第一书记一定要对村党支部书记恭敬,一定要以大局为重。这里所说的恭敬,不是一味迁就、顺从,乃至姑息,而是要以君子之气,用君子之度,“上交不馋、下交不渎”。既要甘为人梯、又要敢当配角,既要多谋善断、又要抓住村内“两委”及村民小组内的骨干。

作为贫困村第一书记,更要处理好是非关系。《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问许敬宗曰:“朕观群臣之中唯卿最贤,人有议卿非者,何哉?”敬宗对曰:“谁人面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太宗曰:“卿言甚善,朕当识之!”

以“谦”字受益。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贫困村的工作千头万绪、千变万化,第一书记在实际工作中常会措手不及,这也不足为奇。要想学一点东西,办成一件事情,只有正确认识自己,虚心好学,才能不断进步,成就自己。

第一书记范文第5篇

一、基本情况

2、卫生教育方面。居内高标准建设了市级合作医疗定点卫生所,有效解决了百姓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教育方面村投资150万元建立了荆泉小学,不但解决了本村孩子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还为附近5个村居孩子上学提供了方便。

3、社会保障方面。先后为人民办理了城镇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各种保险,同时为居内一些因病、因残致穷的家庭办理了低保救济,真正做到了让辖区群众不为自己老了、病了而发愁,让每个家庭的生活都幸福。

二、组织建设

xx现有党员36人,居两委成员6人,其中女干部1人,大专学历3人,两委交叉任职1人。该居在支部书记侯波、居委会主任侯钦亮的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水平。特别是村干部在竞争激烈的选举中当选上任后,为了总结换届时的承诺:工作中积极响应上级号召,顺应人民群众,加快经济发展。应该说是一个主体素质较高,富有活力的队伍。

三、经济情况

xx是传统的农业村,村民生活发展85%来源于外出务工,近年来在xx党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发挥地理位置优势,由市政府征地65亩建设了湿地森林公园、供全市人民饮水的荆泉水厂。荆泉水厂坐落居东,居两委全力改善市水源地的环境大力打造宜居环境。招商引资辛圣装饰、瑞祥纺织、好美制衣、威滕电子、美亚家具、永强水泥等9个厂子,解决了很多村民的就业问题。

四、计划生育情况

xx现有育龄妇女300人,一胎184人,二胎91人,多孩16户,女扎77人,放环177人,计划生育工作历来是比较难干的工作,还有历史遗留问题,面对困难村干部有着一种敢碰钉子,不服输的精神,建立了计划生育“平面户况”显示图,让每户尽显图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效遏制了计划外生育现象的发生。

五、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工作建议

通过深入调研,该居存在着干群关系缺乏沟通、老百姓的思想观念相对还比较滞后、计划生育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和谐稳定。下一步,我将团结居两委成员,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按照街道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本居实际情况,一是加强现有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制订完善党员学习制度,采取定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不定期传达市、街道最新会议精神,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的方式切实提高现有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发展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组织居里的高学历人员、复员军人、致富能手等非党人员,通过学习培训、集中座谈、专人帮扶等方式,使其积极的向党组织靠拢;三是强化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党员每月义务劳动日活动,组织支部党员,对居内环境卫生进行清扫,对居内困难户、五保户进行帮扶。

2、完善居各项规章制度。务实管用的制度,是推动组织建设上水平的重要保证。健全完善“四议两公开”、“两会两票”等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增强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民生的能力。

3、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一是统筹安排、责任到人。居两委班子成员和计生专干,施行包组包户责任落实到人,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责任体系,切实增强人人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意思;二是制订“计生工作例会”制度,每月5日前社区领导、村两委班子成员、计生专干召开计生工作例会,总结上月工作,找出不足,安排本月工作,做好心中有数,指出工作重点,责任落实到人。三是加大计生宣传教育力度。将计生工作纳入党务村务公开,在居组主要道路刷写规范醒目的计生宣传标语,发放计生优惠政策等有关材料,按要求分类整理各类档案材料统一装订成册,接受群众监督。

第一书记调研报告(二)

根据区、市、县组织部门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荣幸的被选派到资源县瓜里乡田洞里村担任第一书记。4月18日到村里报到后,我采取走访农户、实地考察、召开村班子座谈会、民情分析会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活动。此外,还走访了钟家湾、牛塘凹、将军头、竹子山、村架岭、田洞里等村民小组,从而进一步了解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贫困户等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田洞里村是我县瓜里乡的一个较为贫困的山村,村民以汉族为主,全村分为8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276户,总人口852人。全村有一所村级小学,是一个复式教学的学校,包括学前班到小学2年级,共23名学生,各年级的学生交叉在一起上课,1名教师,学校教学基础设施较差。

田洞里村行政区划面积约为16.8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全村共有水田795亩,人均水田只有0.93亩,旱地145亩,人均不足0.17亩,林地9800亩,人均11.5亩,林木大都是三木药材,经济林所占比重大。

村委现有干部3人(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名,村委会副主任1名,党支部副书记1名),中国共产党党员40名。村的党组织及村的行政管理组织基本健全,能够正常开展党组织活动及村务管理工作。

全村共有贫困人数438人,贫困党员7人,特困户8户,木皮房翻新8座。

二、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县、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田洞里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已实现全村通电、通电视,村民组基本通公路,20**年兴建了90平方米的卫生室(目前还未投入使用)。生态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村共有沼气池64座。

经济产业结构情况:农业方面,全村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以种植厚朴、金银花经济作物为辅,目前共种植有5000多亩的厚朴基地和亩的金银花基地;养殖方面,目前有两家养猪场(在建设当中)和两家竹鼠养殖场。据村委干部介绍,至20**年,该村人均纯收入仅为1980元左右,村集体经济收入基本没有。目前尚有户还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

农民增收情况:除正常的种植、养殖收入外,村民的主要增收渠道一是外出采割松脂;二是劳务输出,基本上每户都有一名以上劳动力外出打工,打工人数达到426人,占全村劳动力一半以上,占全村人口总数的二分之一。两户竹鼠养殖户均处于试养阶段,还未能进行规模养殖。

三、制约田洞里村经济发展和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尽快启动钟家湾自来水架设工程和道路硬化工程。

2、由**洞里村级主干道没有硬化,特别是通往田洞里时经过的河道,一到下雨天车辆无法通行,给行人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3、田洞里村是目前全县最大的厚朴种植基地,连片种植达5000多亩但由于交通不便,没有进行深加工,只能靠卖原材料,建议政府实行政策倾斜,针对田洞里村的产业进行招商引资。

4、村民文化娱乐设施极为缺乏,全村没公共活动场所。村里无法组织各种文体活动,村民文化娱乐生活几乎为零,村民聚在一起时均是靠喝酒、打牌度闲暇时间。建议政府考虑村民的实际困难,争取在田洞里村建设一个村级公共宣传文化服务中心。

5、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建议政府加强宣传培训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打下良好基础。

第一书记调研报告(三)

中央确定20**年为基层组织建设年,旨在把创先争优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年融为一体,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抓手深化创先争优,以创先争优、加强组织的新成绩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山东省选派“第一书记”正是以此为契机提出的。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现状近几年来,东营市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都有了明显的改进和加强,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提高。但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了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仍存有一些薄弱环节,思想观念陈旧、满足现状,破壳经济难以实现、环保意识不强导致污染十分严重等一系列问题都亟待解决。

因为山东省东营市率先从县直属部门单位和乡镇(街道)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农村、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担任县镇下属的村或社区的“第一书记”,属于全国首创,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成就,能为调研提供充足的素材和社会基础。因此选择其中发展较好的东营区、广饶县和利津县作为调研的典型。

以广饶县为例。20**年5月广饶县率先提出了一百位“第一书记”下乡的政策,以推动地方农村建设的发展。这些干部分别担任广饶下属一百个村的“第一书记”。广饶县规定,“第一书记”按照摸实情、定规划、理路子、强班子、办实事、建制度的思路开展工作,全程参与村、社区和“两新”组织党组织各项工作,以培育“五好”为着力点,打造先进典型村;保障“五有”为着力点,提升相对薄弱村;以突破“四难”为着力点,整顿转化后进村;以破解“三少”为着力点,提升“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水平;以建设“四型”社区为着力点,打造社区党建品牌,做好帮弱促强和培育典型工作任务的落实。广饶县这种创造性的举措,一方面可以加快建设广饶的新农村,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完善广饶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广饶农村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广饶提出的新思路,将为中国新农村注入新的活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广饶县目前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推广。但同时还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此次调研成果将有助于将东营区、广饶县、利津县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其他地区,对建立长期有效的体制和机制,把此项工作推向深入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章契机——20**年创先争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年

1.1农村党组织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着诸如村支部经费不足、干群关系不协调、村干部理论素质不高、党建工作方法简单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步伐。

概括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村支部经费不足,通俗说就是村集体没有收入。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得到减轻,政府收入却相应减少。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目的,而改革后国家对农村土地的保护增强,村里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公共土地,也不敢征收村民的土地,因此很多村就成了裸的“空壳村”:只能依靠上级政府下拨资金弥补缺口,维持各项工作运转。而农村党建工作经费支出上面又没有明确的配套文件,只能挤占办公经费的支出预算,如此杯水车薪,怎能不制约党建工作的正常开展。在这样的村里,也根本拿不出钱为群众兴办公益事业、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从而导致了新农村建设步伐的缓慢。

其次是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不协调,严重影响了基层党建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从干部自身的角度讲,农村党员干部理论素养、文化素质和实用技术水平普遍偏低,是制约党建各项活动正常开展的关键原因,也难以满足农民致富的需要。农民盼望着干部能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技术、项目等方面的服务,可现实情况是一些党员干部平时不注重理论学习,对党的路线方针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学习不深、把握不准、理解不透,改革创新精神、奉献精神也不强。而农村基层党员队伍中,又普遍存在平均年龄偏高、文化素质偏低,年轻后备力量难选拔的现象。从村民的角度看,对于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是社会结构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动,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老一辈人已经认定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不愿意接受什么变革;新一代年轻人尚处在迷茫中,他们更多的选择外出务工而脱离了村里。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准确把握党员群众思想脉搏,开展好基层党建各项活动变得格外艰巨。在当前复杂的农村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抓党建的方法简单陈旧,工作方式不够灵活:老办法不管用,而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又不顶用,使得党建工作和农村下一步发展变得尤为困难,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推进。

再者就是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改善极大地推动了农民生产生活的发展,但新时期新环境下面对新的环境挑战又需要有新的调整,调整意味着创新,而创新也意味着有可能失败,因此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不仅仅是村干部要带好这个头,更要使村民齐心协力,一同创新。

还有文化、医疗保障、社会保障、养老、困难户等等等很多问题都需要去克服,在困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有很多问题是现在农村发展所必须解决的。

会议在农村制度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党的基层领导等方面做出了相关部署。在制度建设方面,大力推进改革创新,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在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方面,首先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同时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把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美好家园,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推进农村能源建设,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健全农村公共设施维护机制,提高综合利用效能;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做好农村改革发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20**年02月08日,中组部召开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视频会。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要以创先争优为动力,扎扎实实做好基层组织建设年各项工作,以创先争优、加强组织的新成绩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确定20**年为基层组织建设年,是党中央做出的重要部署。中组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实施意见》,要求以“创先争优迎十”为主题,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把基层组织建设年办成群众满意工程。

基层组织建设年要按照“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的工作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抓落实,就是把党的十以来中央关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系列部署要求落到实处,把已有成功经验全面推广。全覆盖,就是坚持一抓到底,抓到支部,让每个党支部都积极行动起来,每名党员都自觉参与进来。求实效,就是扎扎实实抓几件实事,解决几个突出问题,防止做表面文章,力戒形式主义。受欢迎,就是贴近基层需求,回应党员关切,顺应群众期盼,把基层组织建设年办成群众满意工程。

通过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年,主要实现以下目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进一步提升,转化一批后进党组织,提升一批一般党组织,巩固扩大一批先进党组织。基层党组织书记素质进一步提升,选任渠道不断拓宽,教育培训得到加强,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的能力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进一步提升,发展党员质量得到提高,教育培训和管理服务得到加强,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逐步完善,党员党性观念和党员意识不断增强。基层基础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党务工作力量不断壮大,报酬待遇有稳定保障,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活动场所建设得到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深入推进。基层党建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现有制度得到落实,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制度逐步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规范化、活动经常化、决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中央确定20**年为基层组织建设年,这是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机遇,旨在把创先争优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年融为一体,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抓手深化创先争优,以创先争优、加强组织的新成绩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要紧紧围绕“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迎十”这一主题,全面落实党的十和***全会提出的基层党建工作各项任务,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着力完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召开。

第二章成效——“第一书记”帮扶作用逐渐突显

2.1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基层党建工作是此次中央决定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诸多任务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各地下派“第一书记”帮扶任务中重点抓的工作。因为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三农建设特别是农村建设成为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为国家所重视。

针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出现的各种问题,每个村的“第一书记”采取先调研,再对症下药的做法。农村党建工作的一项任务是发展农村党员,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新时期人们对入党的态度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老党员年龄偏大、已经不能胜任新的工作,新党员思想观念陈旧,年轻的后备力量缺失,都给党建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有困难就要解决,各村的“第一书记”各显神通,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庐山社区将其下属的六个行政村的党建工作一起抓,科学定位社区党组织职责,成立了庐山社区党总支,重构农村社区党建新格局,使社区党组织在街道党工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第一书记”根据其中五个村的村级经济比较薄弱的现状,并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品牌,成立了五个村级党支部和一个稻花香特色党支部,街道班子成员担任党总支书记,五个村支部书记兼任党总支委员,庐山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兼任党支部书记,从而做到以党建统领农村事务发展。

赵家村在党建工作方面积极开展“”制度,这也是目前党的组织生活的基本制度,是党的基层支部应该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是党中央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党组织生活制度。即定期召开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支部党员大会以及按时上好党课。

这种看似简单的办法,却也是增强党委班子和农村干部战斗力、凝聚力的最有效办法。因为会议是定期召开的,党课也是需要定期上的,每一次召开会议或是上党课,都会做到以下一些工作:传达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指示,制定党支部贯彻落实的计划、措施;定期听取、讨论支部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对支部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审查和监督;讨论发展新党员和接受预备党员转正,讨论决定对党员的表彰和处分;选举支部委员会成员和出席上级党代会的代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研究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及党员发展对象,评选优秀党员;结合当前形势,对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反复的教育与宣传,可以很好地提高党员的思想意识,及时贯彻中央的决定,对下一步工作的决策、部署、开展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对于非公用制企业的党建工作的意义在改革开放以后就显得格外重要,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生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非公用制企业的党建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非公用制企业的党员人数较少,而且一些企业没有自己的团党组织,就导致一些想入党的思想先进的员工不能得到很好的指导,已经入党的党员不能很好的起到带头作用,企业往往缺少凝聚力和先进思想的指导。对此,东营市的一些区党工委、团区委也开始着手在一些非公用制企业设立团党组织,加强党建工作、培养优秀党员。

以胜利开发区党工委、团区委在山东正辉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团委,委派“第一书记”为例来说。20**年5月16日,共青团山东正辉集团委员会成立,刘劳动书记任企业“第一书记”。正辉集团位于东营市胜利经济开发区,下设三家全资子公司,虽然员工只有160余人,但年产值却高达1.5个亿,是石油装备企业中的龙头。虽然企业在短期内的经济效益比较好,但若没有党支部的领导或是党员的带头作用,非常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成立团委是新形势下集团职工队伍建设、基层群团组织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手段保证,也是使像正辉集团这样的非公用制企业实现二次跨越的必要手段,即从松散式小作坊式民营企业向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的综合性集团发展。更是充分发挥青年职工主力军作用、提升集团士气、凝聚企业人心的重要保障。

刘书记到来后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131”的党建模式,即在非公用制企业党组织建设中,发挥党支部这一政治核心的作用,健全“工会、共青团、妇联”三个支撑点,抓好企业文化建设这一有效载体,不断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带动作用,推动企业发展和良性运转,破解了非公有制党建工作的难题。首先,第一个“1”是突出党支部这一政治核心作用,把建立健全基层党建长效机制作为非公用制企业党支部作用发挥的有力保障;其次“3”是指健全工、青、妇组织建构,构建企业党建支撑点,发挥工会的广泛联系作用,加强对企业工会的领导,密切联系党组织与企业职工的联系,搭建党群沟通平台,积极锻炼、培养、吸纳优秀分子;最后,第二个“1”是指抓好企业文化这一有效载体,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宣传企业的核心理念,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破解了非公用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难题,帮助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利津县的三阳纺织有限公司的党支部也是采取了类似的方式,结合公司自身的状况,在党支部层面、社会层面、公司职工层面搭载了相应的活动载体,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激发党员的积极性。

2.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正所谓“想致富,先修路”,农村的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农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老百姓能感受到的“第一书记”到来后带给自己最切身的利益。因此,“第一书记”们下驻帮扶驻村后,完成初期的调研工作后,就开始根据本村的具体问题来改善基础设施的情况。

首先是路面的硬化。这在城里人看来并不是什么问题,条条柏油马路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但对于大多数农村来说,“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已成习惯,因为大部分村支部没有集体收入,因此根本拿不出钱来修路,有一条整洁的大路似乎成了一种奢望;而对于有桥的村子,多年的陈旧老桥也为村民们埋下了安全隐患。“第一书记”到来后,上级部门也拨款一部分资金,就可以用来改善路面状况、修整桥梁,同时也帮助书记们在村里迅速树立起威信,方便进一步开展工作。

其次是电网、水网的改造铺设工程。虽然中央很早就提出电、水、网络的村村通计划,但实施起来却遇到了重重阻碍,即便是在东营市这种经济较发达的地级市,缺少资金仍是头号难题。同样的,近年来,通过上级部门拨款、政府补贴等方式向村里进行财政支持,才逐渐解决了村民用电难、村里没有路灯夜间出行不便、饮用水卫生没有保证、电视信号差等一系列最基本的问题。

再次是村容村貌的整治工程。具体的包括很多方面,例如修建完善排水系统、实施村庄绿化、健全环卫保洁工作,力争做到“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从而真正改善村民们的生活环境。

2.3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2.3.1农村经济发展遭遇的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在新形势下,把握农村发展新特征,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研究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然而,解决农村经济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国家的正确方针政策,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政策导向,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全社会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关注农村的氛围更加浓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更加有利。一是我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强农惠农力度将持续加大。二是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十二五”时期城镇化率将超过50%,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将更加明显。三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深化,扩大内需战略全面实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将更加广阔。四是农村改革深入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活力将进一步增强。

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问题相当突出,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发展不协调越来越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尚不稳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水平不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滞后、组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突出,在资源短缺与环境约束加剧、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国内外传导联动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保障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压力增大。我国农村生产要素流失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存在着耕地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和非农化、非粮化现象;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阶段,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发展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凸显;农村资金外流、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问题依然突出,加快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合理补偿机制的要求更加迫切。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难度增大,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金融危机后农民外出务工增速放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遏制,缩小城乡差距任务艰巨。

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幅度增加农民收人。而在现实期,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有多方面因素:农村经济不合理,村镇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村镇干部素质参差不齐,农民群众观念陈旧、市场意识不强等等。

我们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全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夯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发展新局面,

2.3.2“第一书记”各显神通

针对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各个村的“第一书记”们做了充分的调研,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根据实际情况解决村里发展的困难。

概括说来,“第一书记”们都尝试了以下几种创新模式。

首先是打造属于自己村的自主品牌。比如庐山社区的“稻花香”,甚至专门为此设立了一个稻花香特色党支部,如此可见书记的良苦用心;还有颜徐村的生态草莓、抗氧化梨等有机果蔬,村里的“第一书记”徐书记非常有商标产权意识,为了更好的推销自己村的产品,他先后为这些有机果蔬注册了“颜华”、“环悦”、“颜徐”三个品牌,还申请了多个绿色认证,为村里经济作物的下一步推广扩大做好了铺垫;还有龙西村的“龙须丸子”、小杨村的老粗布,这些品牌一旦成功推广出去,慢慢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牌子时,市场需求就会迅速增长。

其次是成立农村合作社。合作社这个名词大家并不陌生,但真正能把这个合作社做好、做大,真正能服务于百姓却是不容易的。因为合作社必须有一个稳定的机制能确保它平稳地运行下去,如果无法运转下去,村民们就会对此失去信心,积极性会严重受挫。最关键的是开办的合作社要符合民情,最大限度的满足百姓需求。比如北塔村和颜徐村的沼气合作社,因为由村民家中收集的各种秸秆废料而产生的沼气真正用于村民家中,并为此省下了一大笔煤气费,村民们体会到了切身的利益,才会积极加入、支持村里的工作;同样的,利津县新村的闫书记根据本村以畜牧业为主的特点,为村里建立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从饲料、畜牧到屠宰、销售,全过程都由合作社操办,统一协调价格购买饲料、饲养过程中提供技术指导,屠宰后交由村里的农贸市场统一销售,连粪便也由村民回收后统一处理作为有机肥料出售,只有真正为老百姓着想,百姓才会放心的将一切都交给村子里去办,这种集体经济体制才能很好地运行下去。

再有就是创建生态园林、开展旅游业。生态旅游是时下比较热门的一种旅游选择,而东营市周边的农村可以依托便利的交通资源和庞大的消费人群发展独具本村特色的生态旅游。比如王营村在建的“鸟巢”生态大棚,将普通的蔬菜大棚改造成一个具有观赏性的立体果树园林,再加上先进的无污染的无土栽培技术培育出的有机韭菜,更是吸引城里人观光旅游的最大亮点;再就是小杨村的农家乐,虽然小杨村的村子规模不大,但充分利用当地的诸如“槽子井”、“葫芦湾”这些具有民间传说的旅游资源,还有精美耐用的老粗布,再依托村子紧靠公路、交通便利这一地理优势,非常适合开展旅游业。

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发展新型产业,由传统种植业向一些高效产业转型。比如,前邵村的菌种种植,通过成立合作社、聘请专家、种植灵芝等名贵中药材,不仅使自己村里的居民富裕起来还带动了周边的几个村子一同致富;东坝村的张书记眼光独特,他发现村民主要依靠传统的简单地种棉花来维持生计,而繁重的劳动力和不稳定的市场严重影响着村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经过观察,种植蓖麻子的土壤要求与棉花的要求基本一致,又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引进蓖麻子后不仅为村里解放了大量劳动力,也为村民保住了基本的底价,真正做到了保底增收;北塔村的书记们也根据本村多数人从事橡胶、皮革的加工这一特点,积极招商引资,创建并规划了一个工业园,也为周边的村落解决了近1000人的工作问题。

还有就是由但一定纯耕作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既环保又能增产增收。具体做法因地而异,具体说来有粪便循环利用,种植的果蔬或者庄稼的桔梗入鱼塘作饲料,鱼塘的池底回收做废料等等,因为操作起来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目前很多地区尚未采用或处于试验阶段。

2.4做好基层群众工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第一书记”们下乡扶贫,就是要从百姓的利益出发,切实解决百姓的困难,满足百姓的需求。而从不同单位下派的“第一书记”都有自己不同的特长,利用自己所擅长的工作来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2.4.1“医疗卫士”篇

前邵村的王书记是从市里卫生局派下来的,来到前邵村后,他发现村里的医疗卫生建设十分落后,很多村民有病往往不去看,最后原本的小康之家也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了。针对这种情况,王书记先后筹资20余万元帮村里建设了“健康一条街”,做到街道的硬化、绿化、美化,并设有健康宣传栏39块,电线杆健康宣传箱36块,同时还编印了《健康生活方式》,分季节发放给村民。除此之外,还开展了“就医直通卡”、“健康咨询卡”、“下乡义诊”等活动,为广大村民提供了健康咨询和指导,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而庐山社区更是将医疗服务下放到社区,在社区里有完善的医疗设施,力争为村民们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区”,引导村民们健康生活。

2.4.2“教育先锋”篇

鲍王村帮扶的独到之处在于教育。来自市教育局的田书记一上任,就为当地实施了教育帮扶计划:联系捐赠和调拨了价值60余万元的物资,联系大型公司为村里小学捐赠了价值23680元的书包、5000元的图书,这些捐赠物资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村子及其周边所辐射的7个村的教育条件。除此之外,田书记还大力支持了“一加一,手拉手”的教育帮扶计划,旨在让市里的优秀教师走进村子,带来新的知识和教育理念;同时带动当地的教师走出去,更新教育方式,促进教育科学发展。

北塔村也十分重视村里的教育,甚至把幼儿园翻新后与村里的支部大院盖在了一起,在节日期间与小朋友们一起庆祝。

2.4.3“新型农民学校”篇

当前,东营市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实现城区的生态文明,还需要一大批生态文明乡村作基础、作支撑。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党员干部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其综合素质、文明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质量和进程。因此,东营市动员各县各村创建新型农民学校,动员全市上下做好创建新型农民学校的工作,全面提升农村党员群众素质,更好地发挥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

创建新型农民学校是一项创新型实践,必须是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的基础上,转变教育培训的理念,创新教育培训的模式,增强教育培训的实效。为此,东营市找到了“三个着力点”来扎实推进新型农民学校创建工作。

一是有效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当前,东营市农民培训资源很多,但是职责不清、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等问题突出,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创建新型农民学校工作中最大限度地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按照技术种类齐全、专业结构合理、专兼职教师结合的要求,打破区域、院校、身份界限,既统筹各级党校、农广校、各类专业培训机构、职业院所的专职师资力量,又要聘请涉农部门、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致富能手、“乡土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

二是有针对性开展教育培训。根据广大农民群众的情况不同、需求不同,开展教育培训的类别也不同。必须坚持“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发展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原则,紧扣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生活需要,大力培训农业新科技和现代农业适用技术特别是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掌握的实用技术,及时传递新的政策信息、产品信息、市场信息,积极推广新的生产经验、经营经验、理财经验,热情推崇新的创业观念、生活观念和道德观念,从而使广大农民不仅学到脱贫致富的本领,而且受到全面的素质教育。

三是采取务实管用的教育培训方式。当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民教育培训的要求,必须树立“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的理念,坚持“开门办学”,依托涉农企业、农村经合组织开辟教育培训基地,把课堂教学推向田间地头,将理论培训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而所谓新型农民学校最大的亮点在一个“新”上,新型的最大魅力,莫过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时令不一,农事繁多,不在农村,难以体会农民的艰辛。农民学校把那些农民群众认可的致富能手、乡土专家聘为兼职教师,走上讲堂。一方面从感情上和农民拉近了距离,这些人的成功经历和丰富经验足以让群众信服,他们传授的经验,教授的技术,农民更乐于接受。另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更贴近农村生产实际,这些人有很多本身就是农民,他们能解决农业生产中“细枝末节”问题,话能说到农民心窝里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当然,涉农部门、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在农民学校中的作用同样重要,他们的宏观意识更为强烈,往往能带来最新的农科知识,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而新型农民学校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更是吸引人所在的地方。相比一味在课堂上干讲,很多村子采用“室内教学+户外远教+田间课堂”的三位一体式教学,并结合一些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可以多形式、多载体的进行学习培训,更容易让人理解掌握。

新型农民学校的兴起,还能有效扭转人们对农村帮扶的观念。多年来,上级部门对农村的帮扶多是“输血”式的外力帮扶,解一时之渴。其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改变“三农”面貌,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在增强“造血”功能上做文章。新型农民学校的出现,为农民培训、提高素质开辟了道路,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可以走进这座没有围墙的大课堂,追求破解难题的途径,探求丰产丰收的希望,由此迸发的学习积极性可想而知。

第三章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没有什么路会是一帆风顺的,改革更是如此。尽管国家制定了很多惠民利民的政策,“第一书记”们也极尽所能,但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是设施的利用率太低,有些设施或设备的启用出发点是好的,但使用率太低,比如一些农家书屋摆放的书籍都落满了灰尘,很显然是很久都没有人动过了;然后是农民的思想过于保守,有些村子,尽管村书记一遍一遍地做工作,甚至带头行动,但村民还是难以舍弃传统的简单粗放的种植业,不愿意去尝试,不愿意任何冒险;还有就是一些地区虽然迅速发展起来了工业,但工厂里排放出来的废气严重污染了周边村子的环境,又为村民们的健康埋下了隐患;再就是一些村书记的想法是好的,但落实起来难度过大,几乎很难实现预期目标,甚至可以说是“异想天开”。

面对这些问题,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放置不管,必须坚持,坚持去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循序渐进;也必须思考,认真思考问题的根源何在;必须倾听,去近距离倾听村民们的声音,真正为村民们着想,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结束语

第一书记范文第6篇

在沈浩没去小岗任书记时,我就知道小岗村了,那是万里副总理的试点,是一个很成功的试点。粮食问题是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的首要问题,如电影镜头中原明中都皇古城城门上朱元璋亲笔题写的那四个大字:万世根本。有着“东方巴比伦”之称的明中都皇古城,在公元1369年由朱元璋下令修建。朱元璋都知道粮食的重要性,更何况700年后今天的政府。也如小岗村民说吃饱肚子时那开心的笑脸。

后来听说沈浩去了,知道他是从省一级的财政厅挂职选派到小岗村任村书记。听到有关他的事情很多,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后来我还专门到网上查找过,当然网上的东西更虚,有说他在村里不得志、人际关系紧张、经常借酒消愁。昨天,我带着各种想法走进电影院,从屏幕上我看到一个真实的沈浩,一个感人的沈浩,一个无愧共产党员称号的沈浩。

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小岗村民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20多年前集体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岗村发生。村民派了10个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3年。

作为一名选派干部,他能在一个偏远的农村一呆就是六年,而且实实在在地在那里干事创业。我深深被他执着着自己的理想、忠于组织和人民感动了,被他为了农村离家六载顾不上亲人感动了,也被他把最后的时间捧给农村感动了。

沈浩回到省财政厅联系业务。他的同事在有坑时顺利跳进坑里、升任省财政厅副厅长,没坑时难道他不想坑不争坑。我以为他会的,因为他感慨“当官的不一定做事,做事的不一定当官”,不是无奈也不是不平;不是自嘲也不是不屑。当这位已经跳进坑里的萝卜站在陵前神道上的32对石象生中文官前,学着文官的样子双手交叉平放在胸前,摆出一副要继续当官的架子,给人们出了一个当官好,还是当沈浩好的问题。这个问题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回答。我凑凑热闹回答这个问题。有坑时就应该跳进去,否则萝卜长不大,甚至窝囊枯死。只要是萝卜就行,成熟了能吃,能在老百姓的餐桌上加一道菜。在鸡鸭鱼肉油水偏多,老百姓火气旺盛、普遍“三高”、体重超标的今天,有一道素菜缓缓火气、平平“三高”、降降体重,好事,大大的好事。更主要的是萝卜可以通气顺气,我衷心希望这样的萝卜官多些。没坑时寻找其它出路,沈浩到小岗,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有了用武之地、出了名。君不见后来者争先恐后地报名,要接沈浩的班。

当小岗村的农民们踌躇满志的期待来年的春天时,一声惊雷,将所有村民震呆了,整个村子顿时陷入一种悲怆的气氛中。2009年11月6日,江河含悲、小岗村动容。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年仅46岁。

沈浩一心为公,服务基层,用行动实践科学发展观。他忘我工作、不懈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群众在干部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

友情出演的名角虽不及电影建国大业多,但能有如此众多的名角给一个村党支部书记捧场,可以说明沈浩的地位和他代表着的几十万村党支部书记的形象。:

我有两点不明白,打沈浩的人后来为什么不提了。应该加上几笔,有个交待;一个芝麻官为什么能直接到国家铁道部与部长对话,难道就因为小岗的名字吗?

第一书记范文第7篇

当一名人民警察是曾正皓梦寐以求的职业,2008年6月,他从湖北警官学院毕业。在当年举行的湖北省公务员考试中,他以笔试第3名、总分第5名的优异成绩被湖北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录取,此时却又得知湖北省委组织部选聘首批大学生村官的消息,一时之间,曾正皓还真有些犯难。

一个是公务员“铁饭碗”;一个意味着好容易考上高校“跳出农门”,靠助学贷款读完大学的他要回到“原点”。看似简单的选择却让曾正皓十分矛盾,但在内心深处,他一直想为家乡做点事情。这时候,父亲的话坚定了他的选择。

曾正皓的父亲是一位小学教师。父亲常对他说,从他手中走出过很多大学生,这么多年过去了,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不少,可农村改变却很小。在父亲的鼓励下,曾正皓在第一时间报了名,“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能为家乡做点事,是我最大的心愿。”

笔试、面试、政审、体检等几轮筛选考察之后,曾正皓如愿以偿,成为湖北省首批826名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被组织安排分配到湖北省孝昌县卫店镇邹湖村担任支书助理。

2008年8月11日,大学生村官曾正皓走马上任了。自以为对农村很了解的他,真正面对邹湖村时,却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他的老家就在孝昌县卫店镇沿港村,离邹湖村并不远,仅有五、六里之隔;说陌生,是因为,对于一直在外求学的曾正皓来说,邹湖村村情村务具体啥样,一时之间还真说不清道不明。刚来到邹湖村时,满怀激情的他还是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中陷入了迷茫。

好在曾正皓会讲当地方言,人又勤快,很快,他就走遍了3个自然湾,考察了当地的田间道路、水沟、堤坝,走访了村里不少老党员、老干部,认识了不少当地村民,很快和村里干部群众打成一片。

2008年11月22日,邹湖村召开村“两委”换届选举,曾正皓以绝对优势票数当选为邹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其时,全省826名大学生村官中,有115人当选村“两委”班子成员,成为村书记、主任、副书记、副主任,其中,只有曾正皓一人村支书、村主任“一肩挑”。那年他才23岁。这时,距离他上任时间,才三个多月。

曾正皓究竟靠什么法宝被选举为年轻的“大当家”?光靠一口熟练的本地方言是不够的,曾正皓靠的是脚和心。上任第二天,他就开始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每家每户情况;遇到特别艰难的贫困户,他含泪掏出200元钱塞过去……

“其实,我还是感到压力蛮大,总害怕村民对我由期望变成失望。”曾正皓扶了扶眼镜,在许多人眼中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的他,说起话来斯斯文文,衣服袖口、裤脚处的泥渍方才显露出农民的模样。

当家才知油盐贵。曾正皓面对的邹湖村很艰难――湖北省孝昌县是个部级贫困县,邹湖村是个远近闻名的穷窝子。曾正皓接手时,村集体经济为零。1300人的村子,人均耕地不足1亩。

尽管此前已有心理准备,但上任第一天,曾正皓还是感到了巨大的落差一老支书带他到村里转,他见水坝已经破得无法蓄水,便问怎么不修。“哪有钱!村里还欠着几千块钱的外债!”老支书无奈地回答。

曾正皓深深感觉到,虽然被选上了“当家人”,真正要服众、当好1300号人的家,还得拿出真本事,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了“大当家”的生活。

要致富,先修路。京九铁路穿村而过,但长期没有地下涵洞,村民出行非常不便。曾正皓多次与铁路部门协商,今年1月,两个涵洞终于竣工了。随后,700米长的村组公路也铺上水泥,现在村民开着拖拉机拉着新鲜的农副产品进城,高兴得直夸曾正皓能干。

去年12月,邹湖村“乡村清洁工程”道路硬化工程启动,曾正皓多次召集村两委干部集体研究、并充分听取村民代表意见,5次召开村民代表扩大会议,一周内顺利拿出了村民们接受的施工方案。曾正皓放不下这个辛苦争取来的项目,不分日夜监督工程质量,常常忙到深夜才能回到镇上的宿合。一天夜里,寒风刺骨,曾正皓还在为修路的事忙活,78岁的老党员邹如保硬拉着曾书记去家里吃饭:“孩子,真难为你了,工作再忙也不能饿肚子啊!”

村里经费紧张,曾正皓到处“化缘”。邹湖村田间道路维修遇到资金缺口,曾正皓主动捐出一个月的工资1250元,在他的影响下,全村群众自愿集资修路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在今年邹湖村的新春茶话会上,全村自愿为修路捐款19080元,出义务工38个,邹湖村田间道路出行难成为历史。

年前的金融危机影响了村民外出打工,春节还没过完,曾正皓就带领54名村民前往孝感“赶集”招聘会。今年3月,村两委重点讨论了如何壮大集体经济,最后决定将40亩邹湖对外承包,发动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乡创业,搞水产养殖,目前正在与相关农户洽谈。

“村里的远景规划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鼓励村民返乡创业,搞多种经营致富。”曾正皓话语中充满自信,“我们村短时期确实很难发展成现代化的新农村,但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有很多优惠政策,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地往前走,村民一定能发家致富。”

田里、村里、镇里、县里、省里,每天,各方面的诸多事务千头万绪,忙得曾正皓陀螺般转个不停,但心里却很乐呵,整修农田水利设施,发展养殖业,一个个蓝图已经在他心中绘出,“下一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完善邹湖村新农村建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肉鸭养殖业,来带动邹湖村农民发家致富。”

曾经,在有些村民眼里,这个戴眼镜的小伢比他们的孩子也大不了几岁,只不过是被省里安排下来走走过场的。但现在,村民们不再怀疑他,反而个个对曾正皓竖起大拇指:“这个小伢不简单呢!”该村村民还在网上发帖赞誉曾正皓说:“勤劳的邹湖人不会仅满足于现状,他们要借改革开放的大潮,把自己的明天推向又一个历史的顶点。我相信在曾正皓书记的领导下,梦想不会太遥远!”

曾正皓成为湖北大学生村官的一面旗。湖北团省委书记丁小强赞誉说:“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注入了活力,他们在去年两委组织换届选举中,有115人当选为两委班子成员,这些数字说明群众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认可。很多人抱怨工作不好找,或是找不到好工作,从曾正皓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干事业不应该拘泥于大城市,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照样也可以大有作为!”全国首个大学生村官网络团委书记

2009年5月5日晚,通过QQ在线会议的方式,在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团湖北省委关心指导下,湖北省大学生村官第一次网络团代会成功召开,正式成立了湖北大学生村官网络团委。经过个人自荐、支部推荐和公推直选,现场投票选举产生了9名常委和1名书记,曾正皓当选为首任湖北大学生村官网络团委书记。湖北省是团中央确定的互联网团建试点省份之一,在大学生村官中成立网络团委,在全国尚属首创,曾正皓因此成为名符其实的“第一书记”。

“随着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已悄然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正逐渐渗透到我们生存的每一个角落,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正日益增强。总书记‘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为团组织建设发展明确了方向。去年以来,湖北省委组织部,团省委联合武汉凯迪公司共同开展了大学生村官扬帆计划创业项目,积极引导、帮扶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与此同时,结合年轻大学生村官的个性特点,精心创办了湖北大学生村官方网站――扬帆网,湖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潘立刚同志亲自点击开通,充分表明了省委领导对大学生村官网络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湖北省大学生村官网络团委,就是依托扬帆网积极开展基层团组织设置创新,着力打造全国首个大学生村官网络团组织。这是一个突破,是团的组织设置由垂直化向网络化转变,是我们对新时期共青团组织工作的探索。”

“湖北省826名大学生村官年龄大多在28岁以下,分布地域分散、交流沟通困难,湖北大学生村官网络团委为湖北大学生村官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展示自我的宽广舞台,通过网络团委,大学生村官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工作和交流需要,在网络上开展活动、发出倡议,形成虚拟与现实的良性互动。这个平台的搭建,将更加坚定我省大学生村官奉献青春干事业、扎根农村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网络团委以网站及期刊杂志作为工作的主要载体,我们的标志性刊物电子刊物《扬帆》杂志已定稿,以后将逐步由电子杂志向纸质版本过渡。”谈起网络团委的未来,曾正皓充满信心:“今后,我们将在强化网络团委的组织职能、引导职能、服务职能上下功夫,充分利于网络优势,把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工作向网络空间延伸,利用网络加强各团组织之间的联系,密切团员团干关系,增强各级团组织的凝聚力。通过组织青年开展网络征文、网络教育、网上论坛等活动,将网上网下结合起来,使青年更有参与感并有所收获。依托网络平台,及时提供各类信息,打造信息化高效团组织,使广大青年及时掌握各类信息、及时了解各项政策,以无形网络打造有形化工作平台,切实增强网络团组织的战斗力,让团旗飘扬在电子空间,为有志青少年指引方向。”

第一书记范文第8篇

第一书记要履行好第一政治责任。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对薄弱村而言,发展任务更为迫切。如果农业不强、农村不美、农民不富,就无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第一书记就是薄弱村的主心骨、领路人,肩负着党组织的重托,承载着农民的殷切希望,帮助村党组织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发展产业、富民强村,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服务群众、促进和谐,把党的富民政策和农民的需求有效对接起来,让薄弱村“强壮”起来,第一书记责任重于泰山。

第一书记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要按照党中央确定的“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既要把农村经济发展作为重点,又要统筹协调可持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要善于把党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与当地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上下功夫,在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上下功夫,在推动先富带后富上下功夫,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上下功夫,在克服经济和文化“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上下功夫,做到功到自然成。

第一书记要把建设好村“两委”班子作为第一标准。“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浇地常断电,垃圾堆成山”,这是贫穷落后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改变这种面貌,不仅要上项目、送资金,更要转观念、留思路,最重要的是建班子、抓人才。第一书记是不是称职,不仅体现在为农村“送鱼”上,还要用是不是“送渔”、能不能培养“打鱼人”去衡量。要通过艰苦而有效的工作,让选派“思想好、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实、有活力”的第一书记标准,成为考量村党支部班子的标准。

第一书记要把激情、本领、风貌展现在第一线。全省围绕如何管理好第一书记,普遍建立了目标管理考核机制,与第一书记签订工作目标责任状,作出制度性安排,坚持建不好村“两委”班子不撤离、选不准经济发展路子不撤离、热点难点问题不解决不撤离、达不到群众满意不撤离。更重要的是要把薄弱村的农民作为“后天亲人”,带着深厚的感情,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心灵体味民生,这样才有不竭的动力源泉,才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智慧,从而把制度约束转化为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第一书记范文第9篇

2014年春天,张金宁、穆雷、惠敏背起行囊,背负“抓党建促脱贫”的使命,来到沾化古城镇的台里、洼里和任家。

1

党建怎么抓?脱贫怎么促?出发前,仨人做了几套方案。但真到了地方,才发现有点儿纸上谈兵。农村工作怎么干?那得看村民的意愿。

台里村东头有条通往大田的生产路,有年岁了,坑坑洼洼的,一下雨就积水严重,村民都盼着修。

“第一书记”张金宁立马召集召开“两委”会。原来,村班子也想修,可是没钱呐。

“没钱,我去筹。但是所有党员都得义务出工。”张金宁瞅准了,这是增强党员责任意识、树立党员干部形象的好机会。

大伙儿有那么几秒的愣怔,以前没人想过这么个干法呀,随即叫好,全票通过。方案也被迅速制定出来,除年老体弱者外,在家党员必须参加,在外务工的如果不回来,每天缴100元工时费。出工、出资和经费使用情况每天一张榜,公开透明。

这事儿一出,村民立马沸腾了。党员为民干好事,谁不拍手叫好。

开工那天,一大早人就到齐了,肖广伟还主动开来了自家的铲车,一帮人干得那叫个热火朝天、汗流浃背。党员李同社的儿媳因智障走丢了,必须马上去找,原本通知他不用出工了,可老人家不肯,非得让老伴来替工。感动呐!许多村民按捺不住了,主动加入到修路的队伍中,群众陈喜良还自掏腰包买了香烟来慰问。

路通了,村民的心气儿也顺了。修路的场景还被制成了光荣榜,与出勤表、账目公示一起贴在宣传栏里。问那些出工的党员,累吗?当然累,可心里有个大写的傲娇。

帮扶贫困户,“第一书记”们也花了不少脑力。给谁,不给谁?只听村班子的一面之词,难以让人信服,咋办?全村公示。有民主、有公平,谁也没意见。自此规矩也被定下来,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事儿,都得公开公示,让村民监督,落个眼底明白心里服气,这也是培养大伙儿的集体主义思想呐!

气儿顺了,事儿也就好办了。三村换届选举,村民像过节一样重视,选举那天,放下农活到现场投票。三村顺顺利利完成了换届选举,一批年轻有本领口碑好的村民,被充实到村班子。他们,是村子未来发展的“发动机”。

2

农村发展,需要人才。人才从哪里来?挖掘呀,引进啊,培养呐!

台李村的李旭昌是个能人,提起他村民都翘大拇哥。张金宁上门动员,乡亲们这么认可你,你可得带领大伙儿一块干。还有村民李国红,一直在外养奶牛,“第一书记”自然不会眼看着这样的能人“流落”他乡,于是他也被请了回来。任家村有个从事冬枣收购的致富能人,惠敏是早晨堵晚上截,连续几日也没碰上面――人家在外面跑业务,忙着咧――最后还是通过电话找到他,把他“请”了回来。洼里村的兰丽美在村民眼里很能干,可是因为曾经创业受挫,信心大打折扣,穆雷上门苦口婆心地劝说,给她报名参加全国职业女农民培训班,硬是激发了她潜藏的小热情。

这样的例子太多啦,数都数不完。原来,三个村子都能人济济嘞。

能人自个儿干的时候挺能,可是怎么带领大伙儿一起干,心里没谱儿。“第一书记”们一合计,带大伙儿出去转转吧,看看这世界的不一样,也学学人家的好法子。阳信、沂南、高唐的特色村,原来和咱情况差不多现在逆转的兄弟村,挨个去看。

还别说,这一圈溜达下来,还真走出了热血沸腾。大伙儿挽袖子挥拳头地咋呼着,干!

心里有谱儿啦!

于是,县里的技术员请了来,市里、省里的农艺师请了来,种养示范户也请了来,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聊。还有啥问题?木问题啦!项目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

李旭昌首当其冲,在村里牵头成立了富民粮食种植合作社,头一年就为村民节省肥料支出1.2万余元,还出钱清挖了村南淤堵的水沟,相当于疏通了社员的灌溉大动脉呢。

任家那个收冬枣的能人也不止收枣了,还带领大伙儿种冬枣,用最新的技术,发展种植大棚。你若问有多成功?反正现在家家户户都不种粮棉了,冬枣卖到了飞机上,成了航空食品,收入比以前翻一番。

兰丽美风风火火地搞起了肉牛养殖,当年就挣了2万多,你说,村民能不效仿么?肉牛养殖成了洼里的重要产业。

还有李国红,回村改养洼地绵羊了,带头承包了村里的标准化养殖小区,成立了养殖合作社,有钱大家一块儿赚。

农村零碎时间多,用好了也能来钱儿。干啥呢?搞缝纫加工和手工编织吧,村里多的是留守妇女。

说起来简单,干起来不易。为这“两小”产业,三位“书记”下了大力,东奔西走地说和,当地外地地连线,愣是盘活了县里(现为区)驻古城的一家停产棉纺厂。厂子活了,不仅县里、镇里多了份收入,帮包村里的缝纫加工合作社也不愁没活干了,加工棉被、窗帘、座垫,各种布艺都不在话下,不会缝纫的,做手工编织。那手脚麻利的,利用饭后唠嗑、看电视的空儿,一天也能挣个三十五十。

3

王见南小学里坐着来自包括台里和洼里等16个村的孩子。“六一”儿童节,三位“第一书记”到学校去送书。42万元的书籍,把古城大大小小的图书馆更新了个遍。

一进校门,大伙儿脸上的笑容就有点僵,这么破旧的学校,记忆里只在新闻中看过。且不说教学设施落后,就连教室的墙壁都布满大片大片的碱花,有的地方甚至露天光。甭说抗6级以上地震,就是风大点也得落沙。镇上人说,早有心翻建,可惜力有不足。

怎么办怎么办?一连几天,张金宁都暗暗地问自己。这不属于“第一书记”的既定任务,可是不改建的话,那些孩子……想起孩子,心里就觉得疼……可是如果建,没钱呐!去哪儿找钱?这可不是三十万五十万就能解决的。她在脑子里把认识的人过了个遍,也没理出个头绪。

和另两位“第一书记”商量,他们也拿不准主意。都纠结着呢。

翻来覆去掂量了好久,最后仨人咬牙决定:建!不管多么困难。

这是镇上的夙愿,自然满心欢喜,积极规划。

可是钱呢?三人晚上在灯下研究政策、盘点资源、设计文案,白天分头撒丫子去找人去化缘。朋友们不理解,招惹这大麻烦干嘛?再说,帮包时间已经过了一半,哪有时间建校园?万一弄个烂尾工程,咋办?

这些劝说他们听不进去,已经决定了的事就得干好。市里、省里、教育部,挨个递材料、写申请,到商会里、到公益组织、到企业里去动员,哪怕人家出个两三万,也不嫌少,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嘛,颇有点武训精神。

有一次,他们约好了和几个企业家见面商谈,没想到却遭逢大暴雨,开车能见度几乎为零,可他们愣是瞎子摸象般赶了几十里。也是拼了。

拼了两三个月,终于筹了300万元。国庆节那天,王见南小学改建工程正式开始了!周围的村民那叫一个高兴,台里有个村民向张金宁显摆:“张书记,过段日子,俺孩子就能搬进新教室啦,听说学校还有伙房,以后晌午在学校吃,俺就不用再去接他了,也能多干点编织活儿!这接送孩子,占一个整人呢。”她不知道,这事儿就是张书记他们促成的。

筹来的资金并不富裕,三人不敢松弦儿。这厢挖掘机轰隆隆开着,那厢他们又去化教学设备。取暖设施、教学仪器、体育器材、课桌椅,一样一样地谈。甭说,这一圈下来,连一向用键盘说话的穆雷,嘴皮子都磨溜了,平时挺怕羞的小姑娘惠敏,也不怯场了,设备资助自统统拿下。

不过,即使学校建好了,也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去上学。

台里村有个唐氏综合症患儿叫李浩帅,父亲残疾,母亲智障,他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老人家想送浩帅去上学,可是浩帅没法随班就读,附近的学校都不收,两位老人愁得直落泪。

得帮呐!第一书记电话打了一圈,得知阳信有特教学校,距离最近。可是属于跨区就读,不好办。只能上下左右各种协调,费了老鼻子劲,终于把浩帅送进了学校。免费就读。

浩帅入学那天,李家兴奋得像过节。晚上,三位第一书记你抡锅铲我颠勺地加了道菜,打心底里高兴。

4

产业项目热热闹闹地干,学校热火朝天地建,暖心窝子的活动也不断开展。比如,留守的孩子们去参加了航空航天夏令营,回来后嚷嚷着长大要开飞机,当航天员;冬天到来的时候,村里的贫困户和老人孩子都收到了取暖的煤、保暖衣和棉被;白内障患者还免费进行了手术……

“三・八”节,三个村子进行了“好媳妇好婆婆”评选表彰,媳妇婆婆排着队上台领奖。

热闹啊!活了一大把年纪,头一回踩着音乐上台领奖,以前没有过呀,脸上挂满羞涩,走路都顺拐啦,但心里那个美呀。后来看光荣榜上的照片,觉得那美劲自己都有点绷不住啦。

春节,他们在镇上办了一场联欢会,可高大上了。最关键的是,这是自己办的,现场观看大演出,多少人这辈子是第一次。

乡亲们心里美,三位第一书记心里更美。这一年,穆雷握惯笔杆子的手,都能开手扶拖拉机了;冬枣大棚里的那些活儿,惠敏快赶上老把式了;张金宁则喜欢看乡亲们跳广场舞,觉得那才是天底下至美的风景……

这一年,虽然在别人眼里,不过是一趟365天的旅程。但在他们眼里,这趟旅程的名字叫――

上一篇:软环境范文 下一篇:大气污染防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