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五年计划范文

时间:2023-02-25 02:53:33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范文第1篇

我们的伟大的祖国正处在一个新的时期,它从来没有现在这样可爱,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变化得快。

如果你离开一个城市两三年再回到那里去时,你会惊讶地发现一个个巨大的建筑已经矗立起来,遮住了这个城市的某一个侧面,使你几乎辨认不出它的面貌。在长春,原来长满了一片绿油油的高梁的郊区,现在突然出现许多巨大的厂房,其中有的高达二十公尺,连同它们的许多附属建筑,简直像是一个新的城市出现在旧城市的旁边。在兰州,在那些奇异地盖满了鹅卵石的庄稼地附近,一群群的巨大的近代化的建筑物,俯瞰着那些原来的土造的低矮的平房。从东北到西南,全国许多城市的面貌都在变化着。无数的烟囱正伸向祖国的天空,让它们吐出的烟雾在阳光中闪耀着变幻的色彩。它们彷佛在告诉我们,祖国的工业的心脏正在迅速地壮大着和有力地膊动着。

不仅城市要迅速地变化,广大的农村也在飞快地变化着。黑龙江省克山县利民村里,大片土地已经看不见过去的地界和地角了。春天,这里高高地堆着粪肥,秋天,这里的庄稼茁壮地长着,比附近的庄稼要高出一个头。天一亮,三十来个男女劳动力就兴高采烈地下到这片地里。这是些什么人呢?这是杨显亭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当晋中平原进入紧张的秋收时,榆次县张庆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们天一亮就在dang dang的钟声中吆喝着牲口下地了,他们刚把一辆辆满载货物的大车从田里拉回来,拖拉机站的拖拉机就发出突突的响声,牵引着犁耙替这个合作社翻秋耕了。这个社在一九五三年每亩产量平均比同村的单干农民高出百分之三十八。像这类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在一九五二年才有几千个,到一九五四年底已经发展到约六十万个,到一九五七年就要发展到一百多万个。全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农户将要这样组织起来,农村的面貌也将有着巨大的改变。

不仅农村在飞快地变化,而且边远的荒僻的地区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边的柴达木盆地,面积有二十二万平方公里,它比浙江省还要大得多,可是多少世纪以来那里一直是荒无人烟的,一任野牛、野马和羚羊在广阔的草原上奔驰。只在近十年来,才有很少的哈萨克人从新疆的反动派统治下逃到那里从事游牧生活。可是我们的地质工作者已经在那里发现了储油的构造,长列的汽车正打破了原始的静穆,载着地质勘探人员和帐篷、勘测器材驶入了盆地,钻机的骨架一个又一个地在原野里出现,巨大的油井将在这里建设起来。把埋藏了亿万年的石油汲取出来供应祖国建设的需要。虽然这里终年不下雨,但是柴达木河、金果尔河和它们的支流却有着充足的水源可供利用,土地又很肥沃,仅在东部和南部地区就已发现有几千万亩土地可供开荒,初步试种有些地方每亩可以收到八百斤小麦。因此,农业也将随着工业的需要在这里发展起来。

这一变化不仅是在改装着社会的面貌,而且还要深远地改变自然的面貌。我们在五年内将要开始进行黄河的综合开发工作。经过几个五年计划,数千年来带给人民多少苦难的黄河将永远造福于人民。它可以使得沿河一亿一千六百万亩土地得到水利灌溉,许多干旱的土地,将要变成高产量的技术作物区;可以使得黄河的浊流变成碧澄的江水,让大货轮通到郑州,浅水轮直达兰州;可以在蓄水库上建立起一些巨大的发电站,这些发电站的发电量,将为我国在一九五四年全部的发电量的大约十倍;由于建设了蓄水池、水源林和推行水土保持的工作,许多地方的气候也将要变得湿润与温暖,特别由于水土侵蚀减轻和水利灌溉的结果,沿河粮食总产量将会提高一倍。

所有这些变化的发生,不仅是由于我们了解了自然的规律,使一切近代的科学能够为我们的建设服务,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了旧的社会制度,打破了它对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解放了劳动,解放了技术,并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的规律,制定了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现在我们就开始来讲讲关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故事。

七万万两黄金

在中国近代史中,我们比较熟悉的两笔巨款的数目字,一个是四万五千万两,另一个是五万万两。

四万五千百两是满清政府在八国联军进北京以后,在辛丑条约中答应的赔款数字。这个数字代表着中国人民巨大的灾难!想一想吧,当时的中国人民除掉供应地主阶级和满清政府庞大的官僚机构的挥霍,以自己的血汗来满足他们的骄奢淫佚的生活之外,每一个中国人平均正要拿出一两白银,来奉给这一政府的外国主人,在这个数字里面,有着多少辛勤的血汗,多少痛苦的眼泪和多少无辜的死亡呵!

五万万是金子的两数,是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在没有被中国人民他们的统治以前,所搜括到的资财的总数。这个数字代表着王朝除了满足他们外国主子难填的欲壑之外,仅仅在二十年中,就平均向每一个中国人口搜括了一两多黄金!这怎么能够不是惨重的中国人民的灾难的进一步加深呢?对於这样的统治者,中国人民怎么能够不深痛恶绝呢!

查一查留在中国人民记忆中的旧中国的历史吧!任何一笔款项,它的数目字愈大,它为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就愈大愈深。

中国人民仇恨那些过去的带来了灾难的巨大的数目字!

但是,今天的中国人民却以无比的欢欣鼓舞的心情,来欢迎一个更大的数目字,这个数字带来的不是灾堆,而是幸福,不是无法黑暗的深渊,而是无限光明的前景。

这个数字冰是七万万两黄金。

这是我国中央人民政府准备在五年内用於国家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支出。它的原数字是七百六十六亿多人民币,如果拆合黄金,就是七万万两。

第一个五年计划范文第2篇

今天开一个全体会,会议主要有三项内容:一、出版产业发展态势喜人,我们要因应时展,向更高目标推进;二、提高福利待遇发展企业文化,使同事们看到希望感到温情,让刊物火起来,编辑部活起来,同事动起来;三、规范编辑工作强化管理理念,成就高素质的现代传媒人!

……

其中,在谈到第二项内容时,春地着重强调:

我不是学管理的,对于管理而言,可以说是无为状态,一直以来,我只有一个最朴素的愿望:我对你好你就会对我好,一直以来我把所有同事都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只要有人提出来,我都真诚地对待。因为管理,有时候也感到自己很笨,没有大企业家的气魄与经验。可是近来了解到许昌胖东来集团的一些情况,我却深受鼓舞。

胖东来是有着30多家连锁店万余名员工的商贸公司,董事长于东来只念过7年书,没有太多文化,而他却把“以人为本”这一最朴素的管理哲学演绎得淋漓尽致。于东来在给他员工的一封信―《和大家说说心里话》中写道:“你心我心,将心比心,不是自己的坚决不要,遇事要抱吃亏的态度,不要急功近利,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他一直都把“胖东来”当成“家”来经营,员工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体会到的也是家庭般的友爱、真情和温馨。对于做企业,他用了两个词:尊重、快乐。尊重顾客的人格,带一个快乐的团队。他教育员工,要时时替别人着想,让别人感到快乐。他常说:“经商,就是在经营人品。”于东来还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做一个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漂亮的店,标准就是:环境家庭式的,员工之间像亲人一样,顾客购物像回家一样。

回想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与做法,确实和于东来有很多近似之处。如果说我们也有企业文化的话,我想核心就是爱心与温情,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我的亲人我的家―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我把大家当作亲人,把单位当作家,把刊物当作孩子,我会用我的一生来呵护我的亲人我的家我的孩子;二、希望同事们也彼此和睦相处,相亲相爱,在单位有家的温馨,自己有家庭的责任;三、把读者当作亲人,做读者的娘家人,真心为读者服务,让读者对编辑部有家的感觉,并在刊物中传递爱心。

海尔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因为创新,海尔创造了中国的奇迹;我想我们就把爱心和温情作为我们统一的价值观,在同事中间在读者中间传递,传递出一个爱心的世界,一个爱心的事业。

同时,我们要加强文娱活动强度,除每年有两次大型活动外,定期做一些文娱活动,让同事们年年有惊喜天天都快乐。

……

在宣布了相关规定之后,春地对“编务工作环节之回信”作出了特殊要求:

真诚的读者来信,要予以回复,不管其是否附有回程邮资;5页以上的手写原创稿件,要无条件回复及退稿;和美编工作相关的信件,由美编无条件回复;美编也可配合文编做部分信件回复;所有编辑都要随同编辑部主任看读者评刊及来信意见;信件回复后不封口,由办公室最后一次性粘贴,编辑部主任随时抽查回信内容。读者是我们的朋友,更是我们的上帝,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敷衍读者。

……

最后,春地作简短总结:

第一个五年计划范文第3篇

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正在修盖一座无比高大的楼。这座楼不是上海的“上海大厦”,也不是北京的“北京饭店”,而是一座六亿人民共同居住的绚丽似锦的大厦——社会主义的大厦。

不论盖什么房子,都需要打基础。社会主义大厦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是大工业。而钢铁,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的基础。有了钢铁,我们就能造机器、拖拉机、汽车轮船、飞机大炮。没有钢铁,我们就不能得到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我们的国家就要受人欺侮。

我国人民为寻找钢铁而斗争的历史,已经很久了。但是,直到现在,在劳动人民自己掌握政权的今天,我们才有可能来大规模地发展我们的钢铁工业。

土铁的历史

约在四千年前,我国的劳动人民,已懂得炼铜了。而三千年以前,又懂得了炼铁,用铁来制造生产工具。如镰刀、锄头、犁、斧、锯、钻……

可是,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阶级,是不愿意人民发展炼铁的。如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后,就把炼铁业由政府来专有专利。以后,汉、唐、宋、元都是如此。这一来是当时的统治者害怕人民有了钢铁来反抗他们,二来因为当时炼铁有大利可图。到明、清两朝,因为过去的铁政极不得人心,而且也无利可图了,才开放铁禁。土铁的生产才普遍发达起来。

土铁的冶炼技术,在我国很早就发展起来了。主要的是在很小的炼铁炉里,加上木炭(或者是煤、土焦),再加一层矿石,这样一层一层地隔开来,用风箱来吹火。这样矿石虽然白热了,但并没有完全融化。从炉里拿出来以后,像麦团一样,软绵绵的。里面含有许多熔渣、和海绵含水一样。必须用跌锤去打,把这种铁海绵里的渣子打下来,打干净,才能得到纯净的软铁块。所以要炼出一些铁来,需要很多时间和很多的劳动,而且产量也很低。这种生产方法,在中国使用了几千年。在这过程中虽然也有些改进,但变化是不大的。

破铜烂铁的旧摊子

我国第一个现代的钢铁工业,是在清朝末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这是一(光绪十六年)开始建设的汉阳钢厂。主要的设备是英国制造的两座两百吨的炼铁的高炉和两座炼钢的转炉,使用大冶的铁矿石和萍乡的煤。高炉建成后在一九年生产生铁两万六千吨,转炉建成后在一九七年生产钢八千五百吨。

以后这个厂改为官商合办, 这就是汉冶萍煤铁有限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计划建立八座四五吨的高炉,可是只建成了两座,战争就结束了,帝国主义国家的钢铣又像河堤决了口似地源源流入中国,终于使得这个厂的新旧高炉全部停产。

一九一七年在东北鞍山开始了钢铁企业的建设,一九一九年第一座高炉投入了生产。但是,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在中国掠夺铁矿石和生铁而建立起来的企业,只是从属于日本国内的钢铁工业的。在一九二年以后的二十年中,在上海、天津、唐山、大连和太原等地,曾建设起了一批冶金企业,但规模都是很小的。一九三六年全国的钢产量超过四十万吨。但其中的三十六万四千吨是在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所掠夺去了。我国历史上钢铁生产钢铁——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的基础的最高年份是一九四三年,出产了生铁一百八十斤吨,钢九十万吨,但其中绝大部份仍然是在日本侵占下的东北。王朝在统治期间曾大肆吹嘘要建设一个十万吨的钢厂,可是一年年地过去了,只见四大家族惊人地暴富起来,什么钢厂的影子始终也没有见到。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反动派搞所谓“接收”搞得一场糊涂,在将要解放前又对各地的钢铁工业进行的严重的破坏,因而使得全国钢铁生产更一落千丈。根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生铁年产量曾下降到只有五万吨左右,钢曾下降到四万吨以下。

难道我们能够把旧中国遗留给我们的这个贫弱的破烂摊子,当做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的基础么?

显然,这是不能的。我们必需恢复和改造旧的钢铁工业,同时还要建设崭新的钢铁企业。

二十年和三年

我们首先要恢复鞍钢。

一九四八年,当鞍山回到人民手中的时候,所有的高大的烟囱都已停止了冒烟,残破的高炉上盖满了积雪,平炉也被摧毁了,延压设备和机械设备被拆得东零西散,到处是断瓦残垣。那里还是巨大的钢铁基地?只是一个巨大的骸骨留在那里罢了。

要使这将要死去的钢铁基地复活起来,是不能不经过艰苦的斗争的。

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召集了流散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来着手恢复工作。反动派的破坏是这样的彻底,以致当我们和鞍钢的日本高级工程师研究恢复需要的时间时,那位工程师望着残破的高炉,摇着头说:“恢复的时间么?二十年是很快的,至少也要十五年!”

可是我们有着日本工程师所不了解的东西,这就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坚强的领导,广大工人和技职人员热情的劳动和来援助我国的苏联专家的高度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依靠这些东西,鞍钢复生了,一座座的高炉在倾泻着铁水。如果以一九四九年鞍钢的钢产量为一,那末一九五年就是四九四,一九五一年就是六五九·八,一九五二年就是八九二。

鞍钢不是以二十年恢复的,它以三年多的时间就恢复了过去的最高生产水平。

两个前途

鞍山铁矿的储藏是极其丰富的。整个大孤山就是一座巨大的铁山,东鞍山的铁矿储量也是非常大的。可是,这些都是含铁率比较低的(从百分之三十二到百分之三十五)贫矿,用这种贫矿来炼铁是比较困难的,在弓长岭和樱园等地果然有着含铁量很高的富矿,可是储量却远不及贫矿储量大。过去,日本人解决贫矿炼铁的办法是:把铁矿石磨碎选出精矿,加大量的石灰石,用机器压成砖胚的模样,送进很长的炉子中烧成团矿,然后投入高炉炼铁。这种团矿的含铁率果然很高,但它的自融性很低,成本很大,结果却常常不好。日本人曾经邀集过德国、英国和美国的“专家”们,经过长期研究来解决贫矿炼铁的问题,研究来研究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不能进一步发展鞍钢。”

第一个五年计划范文第4篇

青年朋友们,如果你的身体是强壮和健康的,那么你一定有着一个强大的心脏。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国家的

工业是强大和健康的,那么,它也应当有着一个强大的心脏。

工业的心脏是什么呢?就是制造机器的机器——机器制造工业。

可是,我们的工业部患着心脏病。正如有些人的心脏病一样,它一方面是先天性的机能不全,另方面又是后天性的心脏肥大。

解放前,我国也有飞机、汽车、火车头、发电设备和冶金设备等等机器。可是,这些东西从哪里来的呢?有的是属于外国资本家的,有的是从外国资本家那里卖来的。我国也有制造机器的工厂,但是,我国的那些机器制造工厂,好比不会下蛋的母鸡,它不能制造各种各样的机器,特别是大型的精密的机器,更不要说制造飞机、汽车的机器了。我国的那些机器制造工厂,最主要的是干些保育活——修理或配些零件,最多也只能做些简单的。技术要求不高的机器。

就拿金属切削机床做例子吧,上海是我国制造机床最发达的地方,在解放时有八十九家机床的修理和制造工厂。一九五年,上海机械同业工会曾派人到这些工厂里去了解它们的设备和生产能力,经正反覆的调查研究,这八十九家工厂的设备差不多都只是几台车床、牛头炮和钻床,虽然偶然也有龙门炮和一些别的设备,但基本都是干修配活的,他们所能做出的各种型号的机床,最多也不过四十种左右。

可是,按照五年计划第一年的建设要求,我们在一九五三年已经从国内外供应了我们的工厂约五百七十种各式各样型号的机床!如果依靠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我们连十分之一的要求都满足不了呢!

这就是旧中国遗留给我们的机器制造工业的机能不全的症状。

正像患了心脏的机能不全症一定要引起心脏的肥大,我们的机器制造工业的机能不全也产生了产品的积压。迫切需要的大型的、精密的机床我们做不出来,可是,用不了的六尺车床等产品我们却太多了,销不出去,臃肿地积压起来。

我们的病根子就在于解放前我们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帝国主义不让我们有强大的工业,我们的机器制造业只能被控制在帝国主义手里,为帝国主义服务。

根治的方案

全国解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翻了身。人民当了自己的国家的主人。人民决定要医治我国工业的心脏病,要调整扩充我国的机器工业,把修理厂改造成为制造厂,把小厂扩充为大厂,并且开始着手建设一些新的机器制造企业。

中国的机器工业的面貌开始改变了。

比如说,上海机床厂在解放前是官僚资本的一个农业机器厂,虽然名义上是个机器厂,实际上却只是替美帝国主义推销剩馀的农业机器,干些修配活,根本没有制造过什么机器,但现在已经是一个制造精密磨床的工厂了。

又比如说,解放前主要为工矿干些修配活的抚顺机器厂,很快就已适应地质勘探的需要,制造出二五公尺、五公尺和一千公尺的钻探机了。

再比如说,北京的第一机床厂,是由十几个小修械所拼凑起来的,开始只能制造火车添水用的水鹤、小型水泵等简单的产品,现在已经能够制造万能铣床了。

我国工业心脏肥大的毛病已经开始痊愈,机能不全这一最根本的毛病也开始好转了。

但是我们不仅要根治我国工业的心脏病,而且要使这个心脏变得非常强大。这个方案已经写在五年计划里:

“五年内,机器制造工业建设的部署是以发展冶金设备、发电设备、采矿设备、运输机械和农业机械的制造为重点,并适当地发展炼油和化工设备、金属切削机床和电器的制造。”

容积一千立方公斤的高炉

旧中国从来没有成套制造过什么高炉,那怕是最小型的高炉。

也没有成套地制造过其他冶金和探矿设备。我们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要自己制造高炉、平炉和其他的采矿设备,否则我们就不能大量发展钢跌工业和各种采矿事业的生产。

我们首先要改建旧有的和建设新的重型机器制造厂和矿山机器制造厂。五年内,我们将要在这些工厂里做出容积一千立方公尺的炼铁高炉和它的附属设备。做出一百八十五吨的炼钢用的平炉 ,做出年产三十万吨焦煤的炼焦炉 ,做出一百吨的桥式起重机和容积三立方公尺的挖掘机,还要做出年产九十万吨煤的煤矿竖井的全套设备。

当然,这些设备是不容易做的,拿容积一千立方公尺的高炉来说吧,就有十层楼那样高,这种高炉吃得多,喝得多,它的朝着天空的贪馋的嘴巴,每天要吞吃几十个火车皮的铁矿石和焦炭,冷却它的水足够一个普通城市的人来喝,它的巨大的“铁肺”每天需要高大的热风炉送进成千吨的空气。在旧中国,我们能想像自己会做出这些东西来吗?

当这些改建和新建的工厂全部建设完成以后,即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还将做出容积一千三百立方公尺的全套高炉设备。那时将能做出三百七十吨的平炉。那时每年可以制造年产二千五百万吨的全套大型采煤设备。那时,我们将能做出三千二百公尺的石油钻机。大家已经知道,我们现在只能做一千公尺的钻机,可是, 我们的最丰富的石油埋藏大多在二、三千公尺以下,当我们做出这种新型的钻机时,我们就能够依靠自己的钻机来大规模地开采祖国丰富的石油了。

八万千瓦

旧中国也没有成套地生产过发电设备。五年内,我们将要建设新的汽轮机厂、发电机厂、电机厂和锅炉厂,并且还要改建旧的电机厂。这些计划中的工厂全部建设成功以后,它们每年总共能够制造多大能力的发电设备呢?

八万千瓦!

旧中国给我们留下来的发电设备的能力,即一九四九年我们回家的全部发电设备地能力,只不过一百八十五万瓦左右。八万瓦,差不多接近旧中国几十年内积累起来的全部发电设备能力的一半!如果用这八万瓦的发电设备来采煤,一昼夜就能开采出三十多万吨煤;如果用来开电车,就可以带动一万多输电车;如果用来点电灯,就可以激起一千六百万盏五十支光的电灯。

需要几十十工厂配合的工厂

第一个五年计划范文第5篇

我国过去是一个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国家,经济是异常落后的,一九四九年作为工业化主要标志的现代工业(即用机器进行生产的工业),在全国工农业生产中的比重只占百分之十七左右。作为工业基础的钢铁工业很不发达,战前最高年产量,铁为一八0万吨,钢为九0万吨;几乎没有作为工业中心的独立的机器制造业,许多重要设备和机器都要向外国购买;由于工业很不发达,交通运输也就异常落后,现代化的设备很少,全国只有两万多公里的铁路,少数江河航行轮船,汽车很少;农业经济也是落后的,每人平均耕地面积很少,农具异常落后,产量很低。银行、对外贸易等都掌握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手中。更阻碍了中国工业的发展。由于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国防当然不能巩固,许多帝国主义都来侵略我们。一百多年(自一八四年——一九四九年),我国受尽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剥削,使得我国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因此,在我们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之后,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即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就是社会主义工业化。

我国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必须积极地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以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而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一五六个建设单位又是中心的中心。因为只有这些重工业特别是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一五六个单位建设起来以后,才能够改变我国国民经商极端落后的状态,为我国国民经济创造现代化的技术条件。才能使我国国防现代化,并不断地扩大再生产,保持国民经济经常的高涨。由此可见,以比较大的比例投资(占工业投资百分之八八·八)建设重工业是异常正确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工业总产值比一九五二年增加百分之九八·三,即每年平均递增百分之十四·七,现代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将增至百分之三六,生产资料将增至百分之四五·四。在工业总产值中,各经济成分的比重将发生很大变化,国营工业将有很大增长。至一九五七年,几种主要产品的年产量将达:钢:四一二万吨,发电量:一五九亿度,原煤:一亿一千三百万吨,在五年以内,工业有这样高速度的增长,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即在世界各国的工业发展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发展的计划

这就是:甲、保证生产资料的重工业优先发展,同时相应地发展轻工业。这个问题,前边已经说明了,这里不再多说。

乙、大力发展农业。

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农业供给全国人民粮食和工业原料,此外,国家工业化还必须用一部分农副产品换回我们急需的工业设备;这一切都向农业提出了多方面的巨大的要求。在国家总的国民经济计划之下,依照各地区的土壤、气候、雨量、技术条件和耕作经验,对于各种粮食、技术作物、肉类和其他土特产品,确定适当比例,努力增加生产,以便使得农业生产与国家工业化步调一致,使得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配合,这乃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重大问题之一。

丙、必须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

为了配合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和高速度的工业生产以及增长着的商品流通,就迫切地要求着发展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五年内新建铁路就有四千多公里,如加上复线、专用线、站场线等,共约有一万公里。新建公路一万多公里,通车七千多公里,发展沿海与内河的航运,建设必要的港埠码头,增加船只,建设川江夜航设备,以及疏睿某些河道等。民用航空也有相应发展。对于现有的非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如大车、木帆船、驼队等等,还必须尽量利用,在某些地方还要有所发展。在发展交通运输的同时,对于电话电报邮政也规定了相应的发展。

丁、必须相应地发展商业。

目前我国除一少部分生产资料直接由国家物资机关分配外,其余一部分生产资料和全部生活资料都是经过商业上的交换去分配的,因此作好商业工作,解决工业生产上所需要的原料,解决农业生产上的生产资料,解决广大人民需要的消费品,都是异常重要的。在商业工作上,作好粮食统购统销工作,有着严重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为了作好这一工作,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今年年初已经“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政策,实行之后,效果很好,今后应当努力加以贯彻。

戊、积极培养建设人材。

第一个五年计划范文第6篇

根据国家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础上,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规定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一)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三)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屡工业、农业、手工业的生产,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商业;(四)努力培养建设人材,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五)在工业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大家如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作一个比较,就可以看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是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更加宏伟的计划,它比第一个五年计划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

这个宏伟的建议,突出的表现在建设投资的扩大上。大家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投资是427多亿元(折合七万万两黄金)。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投资,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投资,大约要增加一倍左右,即800亿元到900亿元。可以预料,这个空前未有的建设规模的实现,将为实现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奠定巩固的基础,使国民经济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以至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保持较高速度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将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提高。

这样宏伟的投资规模,是可能的吗?完全可能。首先,工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增长。1957年的工农业生产比1952年增长51.1%,1962年的工农业生产,将比1957年增长75%。在工农业生产增长的基础上,国民收入将比第一个五年计划增长50%左右。这样,除了一部分收入,用于消费以外,就有可能使建设投资,有较大的增长。其次,我们将减缩一部分国防和行政费用。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防和行政费用,占财政支出的32%,经济和文化建设投资,占财政支出的56%。估计到国际局势的日趋缓和,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国防和行政费用,在财政支出中,将下降到20%左右;经济和文化建设的费用,就有可能增加到占财政支出的60—70%。

国防费用的减缩,充分说明了我国人民对和平的真诚愿望。有人担心,制减国防费用,会不会削弱我们的国防力量。当然,在帝国主义还存在,台湾还没有解放的情况下,我们是应该随时提高警惕,加强国防的。但是,一个国家的国防实力,归根到底是决定于经济实力的。我们加强了经济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国防力量。

这样大的建设规模,会不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呢?不会的。建议中提出的投资规模,是与逐步改进人民的生活相协调的。从根本上说,只有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才能保障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因此不根据可能去积极地扩大建设,是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的。但是,如果过份地、不适当地追求建设规模,以致妨害了人民当前的生活,挫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也是不对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充分照顾了这两方面。建议中提出: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中,职工的平均工资,将再提高25—30%。这样作法是适当的。

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工农业的发展速度,将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更快。建议提出:1962年工农的生产总值,比1957年将增长75%左右。大家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是51.1%。第二个五年计划所以可能保持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有较高的速度,这是由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中。已经在对非社会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生产关系已经起了根本变化。这样,解放了的生产力就会进一步发挥潜力,提高生产;同时,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中,陆续投入生产的新建企业更多,而且原有企业,经过改造和扩建,将会进一步增加生产。因此,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保持这种较快的速度是可能的。

在工业建设中:重工业建设仍然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心。我国虽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建立超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我们的重工业还是非常薄弱的,我们在产量和品种方面还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还有40%左右的主要设备靠进口供应,我们每年需耍进口数十万吨的钢材,重型机器、精密机

器和重要仪表还不能制造。因此,为了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高涨,为了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也是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各国经济的共同高涨,我们必须继续发展重工业,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建议指出,在工业中,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应快于消费资料的增长速度,要求在1962年生产资料在工业中的比重由1957年计划的38%,提高到50%左右。其中发电量每年平均增长48亿度到54亿

度,而第一个五年计划每年增长17亿度多一点。原煤:到1962年要求达到19000万吨到21000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540到1940万吨,而第一个五年计划每年增长还不到1000万吨。原油:到1962年要求达到50万

吨到600万吨。平均每年增长60万吨到80万吨,而第一个五年计划每年增长是30万吨略多一点。钢:到1962年要求达到1050万吨到12000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27

万吨到157万吨。而第一个五年计划每年增长55万吨。金属切消机床:到1962年要求达到60000到65000台,就是说每年增长9400台到14000台,大家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金属切削机床比1952年是没有什么增长的(实际执行结果有较大增长)。

第一个五年计划范文第7篇

一 、缺乏经验,一五计划数易其稿

从1953年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就热气腾腾地在中国大地上全面铺开。这是人们在中国国土上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令人振奋的景象。这一年,《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兴奋地写道:“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1]

要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必须编制切实可行的计划。陈云当时是中财委的主任,负责主持全国的经济工作,因此,编制经济发展计划的任务也历史地落在了他的肩上。由于缺乏经验和必要的资料准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是边编制边实行。此前,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过相当长的准备,编制过四次。第一次是1951年5、6月间,为落实中央“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方针,根据的提议,中共中央决定由、陈云、薄一波、李富春、聂荣臻、宋劭文6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由于当时资料不全,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还在进行,全国经济建设的大局也还未定下来,尤其是还未能争取到苏联的全面援助,因此,这个计划纲要只能是一个试验,不可能作为正式的计划。

第二次是1952年6月到8月。7月10日,致信并刘少奇等,提出:“在七月份我拟将工作重心放在研究五年计划和外交工作方面。其他工作当尽量推开”。“对五年计划,当着重于综合工作,俾能向中央提出全盘意见,并准备交涉材料。”[2]在陈云的直接领导下,中财委开始第二次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7月,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次编制完成。尽管时间仓促,经验和数据不足,但这个计划还是较为详细。计划印出来以后,共有25本小册子,主要包括《关于五年计划轮廓的方针》、《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以及钢铁、有色金属、机器、汽车、船舶、电器、化学、建筑材料、电力、煤矿、石油、纺织、轻工业、交通、邮电等发展计划。5年基本建设计划投资505亿元,拟请苏联援助我国工业建设项目91个。这个计划提到中央后,中央政治局进行了讨论,认为可以将这个计划带到苏联征求意见,并作为向苏联提出援助的基本根据。

第三次是1953年1、2月间,陈云等根据在苏联商谈情况,特别是根据苏联承诺的援建项目和苏联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对第一个五年计划轮廓草案重新计算了一次。第四次是1953年6月,苏联对设计141个建设项目作出答复后,李富春结束在苏联的商谈回国,国家计委结合苏方的意见和他们援助的情况,对第一个五年计划轮廓草案中规定的各项具体任务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初步总结和修改。

二、时不我待,下了“军令状”

虽然之前已经四易其稿,第四次编制的“一五”计划仍不能令人满意。五年计划编制工作的滞后成为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的重大制约因素。对此,和党中央都非常着急。

1954年初,根据工作发展的需要,中央决定成立由陈云、高岗、李富春、邓小平、邓子恢、、贾拓夫、陈伯达组成的五年计划纲要编制八人工作小组,陈云任组长,以加快“一五”计划的编制。下了“军令状”,要求从2月15日起,用1个月时间拿出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粗稿。陈云、李富春等觉得时间太紧,压力太大,请求延长一些时间。“后来请示主席决定可以二十日交。”[3]

接到指示后,2月19日,陈云即召集中央财经、文教各部部长开会,布置编制“一五”计划的工作。会上,陈云传达了的指示,同时指出:“编制‘一五’计划的工作不能再拖了。规定的时间非常紧,但现在编制‘一五’计划有很多有利条件。首先,苏联援助我们的项目已经定下来了,项目是141个,设计和设备安装的时间也大致排好了,这就使我们更有把握了。其次,朝鲜战争已经停下来了,军费和意外的支出都减少了。第三,总路线已经宣布,而且经过广泛宣传已深入人心。第四,我们已经有了几次编制计划的经验。因此,短时间内完成这一任务是有可能的。”

这次会上,陈云还要求大家学习的工作方法。他说:现在搞宪法搞得很快,他是方法是:一、吃饭;二,吃了饭不干别的事情;三、每天搞出几条。我们也要采取这样的制度,专门来做,不要坐在上面,只等着下面的汇报。各部都要指定专人负责,搜集材料,核定数字。

会后,各部和计委根据陈云的指示,迅速展开工作,并按预定的时间及时向陈云提供了所需的材料。接到计委和各部提供的材料后,陈云自己也组织了一个小组,这个小组由他和张玺、梅行、周太和、邱纯甫5人组成。张玺是计委的副主任,周太和和邱纯甫是陈云的秘书,梅行是请来的笔杆子。5个人昼夜兼程,开了14次会,用了15天的时间,将这些材料进行了归纳、整理,并于4月初拿出了第五次编制的五年计划纲要初稿。这一初稿于4月15日印好后,送到了手里。6月29日至30日,陈云就“一五”计划的有关问题向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了汇报。国家计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初稿)》正式完成。这样,历时近四年,五易其稿,第一个五年计划总算有了一个可以拿出来的初稿。

三、 反复修改,一五计划逐步完善

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因此新中国的工业建设不得不依靠苏联的援助,经过反复谈判磋商,苏联终于同意对我国援建156个大型项目。一五计划实质上是以苏联援助的“一五六项工程”为中心,是在苏联的指导帮助下制订的,但陈云的基本立足点还是自力更生,没有盲目、教条地搬用外国的经验。他说:“苏联专家搞的表太复杂,不能完全照办,必须和我们的现状结合起来。中国是农业国,不可能把每家有几个鸡、几头猪都统计起来。中国开始建设时,计划的线条是粗的,将来由粗到细。”他在总结“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后提出:“研究合理的比例关系,决不能只依靠书本,生搬硬套,必须从我国的经济现状和过去的经验中去寻找。”陈云的这种态度得到了的肯定。

10月,、刘少奇和在广州集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共同审阅了国家计委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初稿)》。11月,陈云主持召开了11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一五”计划的方针任务、发展速度、投资规模、建设重点、工农关系、地区布局和人民生活等重大问题再次进行了讨论,对初稿提出了若干修改和补充意见。这些意见主要是:一、“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中,应明确反映出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落后技术变为先进技术的要求,并以苏联援助的141项(后增至156项)工业建设项目为中心来发展我国工业生产建设。二、发展重工业是一个长期建设的任务。因此,“一五”又要同“二五”相衔接。三、抗美援朝战争虽已停止,但不能忽视国防建设,“一五”计划还要考虑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在基本建设特别是重要工业企业建设不能过分集中,并且还要考虑防空问题。四、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对农民和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将会影响工农联盟和农业生产。五、工业建设要大中小相结合。“一五”期间搞一些大型工业企业是必要的,但中小型工业企业搞起来也有很多好处。因此,建设我们的国家,不能只走一条道路,而要多想些发展道路。

1955年3月21日-31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陈云作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的决议》。7月5日-30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至此,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历时四五年,经过多次讨论修改,终于形成。

四、 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红色掌柜功不可没

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中国人来说,有些方面连常识都没有,但又不能等待有了足够成熟的条件后再动手。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边摸索边大胆的向前闯。尽管“一五”计划是边实践边制订的,最后形成时距离完成计划的时间只有两年。但正是在这样小心谨慎的制订、修改、实施过程中积累了经济建设的宝贵经验。编制过程也是探索发展工业化道路的过程。正如后来薄一波回忆说:“实践证明,‘一五’计划编制得是好的,执行结果是人民满意的。”[4]

1956年底,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四年内,“一五”计划规定的建设项目绝大部分已经建成,并且增加了很多新的项目。1956年工业总产值达642亿元,比1952年的349亿元增长84%,平均每年递增19.6%。计划规定的46种主要产品中,生铁、钢、钢材、水泥等27种产品的产量,在1956年已经达到五年计划规定的1957年水平。农业方面,1956年农业总产值610亿元,比1952年的461亿元增长32.3%,年平均递增4.8%。粮食产量达19275万吨,比丰收的1955年增产661万吨,增长4.57%。粮食产量超过了“一五”计划数额。其他农产品也都有程度不同的增长。经过一五计划,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一五”计划执行的结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绩,是和编制与实施过程中以陈云为代表的老一辈领导者的实事求是、稳步发展,反对不顾现实条件的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分不开的。陈云四次主持编制“一五”计划,比较好的处理了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问题。到1956年底,“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从而奠定了我国工业基础。由此可知,“一五”计划的编制是切实可行的,实施是谨慎的,是完全符合中国实际的。陈云不愧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参考文献:

[1] 《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社论),《人民日报》1953年1月1日

[2] 《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474页

[3]陈云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召开的研究编制五年计划纲要草案问题会议上的讲话,1954年2月19日

第一个五年计划范文第8篇

1956年的国家建设是在党中央和提出反对右倾保守主义,把社会主义建设做得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针下进行的。这一年,全国人民卷入了沸腾的劳动热潮中,在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战线上,职工们展开了空前未有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先进生产者,合理化建议纷至沓来,旧的定额不断被突破,新的纪录不断地出现,许多过去办不到的事情,在1956年也都出现了。

1956年全国基本建设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进行着。这一年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1953年与1954年两年的总和。1956年继续施工和新开工的限额以上的厂矿建设单位共有654个,其中已经建成并投入生产的有:鞍钢的第九号高炉、第二炼钢厂、黑龙江鹤岗煤矿兴安台立井、安徽淮南矿谢家集二号和三号立井、官厅水电站、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上海电机厂、哈尔浜仪表厂、北京电子管厂、西北第四棉织厂、紫泥糖厂等,共有110个左右。1956年的工业生产计划,都可以完成和超额完成。许多工业部门已经提前一年达到五年计划所规定的I957年的水平。生铁、钢、钢材、发电机、金属切削车床、棉纱和棉布等产品,均已超过五年计划所规定的指标。特别是一些新种类产品的生产,在这一年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过去我们根本不能生产的喷气式飞机,开始能够生产了;载重汽车也开始大量生产。我国某些工业落后状况,正在开始改变。

在农业方面,去年一年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到1956年10月底为止,全国已组织了77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人社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5.6%,其中加入高级社的占全国总农户的78%。为了保证农业生产,还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已经建成的重大工程有射阳河挡湖闸工程、新阳港挡湖闸工程和淮北干堤加固工程等。由于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农业基本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提高。去年我国有不少地区遭受了大风灾、大水灾和旱灾,受灾的面积豹19,000多万亩,受灾的人口有几千万人,使某些农作物特别是粮食、棉花、黄洋麻等受到相当大的损失。但是,全国粮食棉花等农作物仍然比1955年有较多的增产。粮食总产量可达到3,730亿斤,比1955年增加230亿斤,棉花总产量的3,200万担,比1955年增加164万担。烤烟可达791万担,比1955年增加195万担,花生可达6,832万担,比1955年增加980万担,其中粮食与棉花的产量,都已提前一年达到五年计划所规定的1957年的水平。

去年的交通运输事业也有很大的发展。1956年继续修建新建的主要铁路有:兰新线(兰州至新疆)、宝成线(宝吉至成都)、包兰线(包头至兰州I)、鹰厦线(鹰潭至厦门)、川黔线(四川赶水至贵阳)、内昆线(四川内江至昆明)等,其中宝成铁路和鹰厦铁路已经提前完成。去年,全国铺轨的达1700多公里。铁路货物周转量预计完成年度计划的113%左右,也提前一年达到五年计划规定的1957年的指标。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去年全国总农户有80%左右比1955年增加了收入。在国务院实行工资改革以后,职工的收入也有显著的提高。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比1955年提高13%左右。1956年人民购买力预计比1955年增长14%以上。人民购买力的增长是1956年市场空前活跃的基本原因。

去年,文教卫生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高等学校共招生18万4千人,比1955年增加88%。普通高中招生36万6千人,比1955年增加66%。这种发展速度都是以前所没有过的。此外图书发行份数与医院病床数字也有了很大增长。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去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到1956年6月底为止,在资本主义

工业中,已经有占产值99%的企业实现了公私合营;在私营商业中,已占总户数68%的企业,转变为公私合营商店、合作商店与合作小组。手工业方面,已有90%组织起来。

上面所谈的,就是去年一年我们所获得的主要成就。这些成就使得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工业产值中,生产资料的比重,将由1952年的39%上升为47%,这就加强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作用。由于社会主义改造事业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在工业、农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中,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已经处于绝对统治地位。

今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出发点。为了胜利地完成和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为第二个五年计划创造有利的条件,今年的工业基本建设的投资,虽比去年稍有下降,但为了保证重点建设,基本建设的规模仍然是很大的。今年新建和继续施工的限额以上的厂矿建设单位共580个,其中有270个单位预计可以在今年内建成授入生产。钢铁工业今年新建的有:鞍山钢铁公司弓长岭铁矿、东鞍山烧结矿、本溪钢铁公司等。煤炭工业今年新建的有:河南平顶山二号立井和三号立井。电力工业今年继续施工的有:狮子滩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等。机械工业今年继续施工和新建的有:上海汽轮机厂、哈尔浜汽轮机厂、西安电力电容器厂、第一拖拉机厂等。轻工业方面有:石家庄市国棉四厂、郑州国棉四厂、佳木斯糖厂、保定造纸厂和中山造纸厂等。

今年全年的工业总产值将比1956年增长15%左右,超过五年计划中所规定的1957年指标的19%左右。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所列的46种产品中,除了原油、食用植物油、卷烟、火柴等几项产品,由于原料供应不足或是销路受到限制或是技术上有困难,可能达不到原定的指标外,其余如钢铁、煤炭、车床、棉纱、机制纸等许多重要产品,都将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范文第9篇

经济建设不是拍脑袋,必须严格遵循经济规律,必须有全面周密的规划。这时,中国人的眼光转向了苏联老大哥。

与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强国相比,苏联的工业革命发展较晚。但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苏联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功地阻击了纳粹德国的疯狂进攻,战后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世界强国。苏联军事、政治力量的迅速崛起,主要得力于强大的经济实力。

苏联取得巨大的转变源于苏联的“五年计划”,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进行建设的开端。

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订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3年)的指示。当时西方众多媒体认为“苏联的‘五年计划’是红色梦想家的空想”,都在等着看苏联笑话,因为在西欧国家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国家指导性的经济建设。

但是苏联给了世界一个巨大的奇迹。苏联第一、二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苏联由农业国家变成工业国。通过“五年计划”,苏联初步建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的经济和苏联建国前有极大的相似性,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工业化强国梦,苏联成为必然的老师。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也开始了雄心勃勃的“五年计划编制”。

早在1949年6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代表团访苏时,就提到了邀请苏联技术专家来华的相关事宜,并带回了200余名苏联专家。然而对于全面铺开的新中国经济建设,编制“一五计划”这样的鸿篇巨制,这些专家显然不够。

1952年,“一五计划”的编制进入了第二个年头。8月,总理专程赴莫斯科与斯大林商谈,要求增派专家800名,数量之多让斯大林也感到为难。此外,中方还希望苏联提供各种工业标准和技术资料,用于“一五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于是,1950~1953年间,苏联专家带来了大量科学文献和技术资料,总重量达600吨。

在与斯大林的会晤中,还专门就“一五计划”的编制请教了这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指出,“一五计划”草案中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递增20%太高了,应降到15%或14%。他还说,计划不能订得太满,要留有后备力量,以应付意外困难。斯大林的这些意见得到了采纳。

尽管各方为了尽快拟定“一五计划”倾注了大量心血,但这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加上受到朝鲜战争的影响,“一五计划”虽几经修改,在1953年仍未最终定稿,但中国经济建设的脚步却不能再等待,于是中国政府果断地决定按预定时间表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一五计划”进入边实施边编制的状态。

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了以“156项”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使中国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以“156项”为核心,以900余个大中型项目(限额以上项目)为重点的工业建设,使中国大地上史无前例地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中国的五年计划虽然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它在中国崛起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个五年计划范文第10篇

我国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而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两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三者是互相配合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五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的支出总额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七万万两以上。在此期间,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4.7%,农业及其副业的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3%。这是社会主义的速度,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所不能达到的速度。

……

在工业、文教事业的面前,摆着一个问题:要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发展自己的事业。必须又多又快,才能赶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必须要好,要保证质量,反对不合规格的粗制滥造;必须要省,要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以便用可以积累起来的财力来办好一切应该办而且可以办的事情。又多又快,是反对保守主义,又好又省,是反对潦草从事,盲目冒进,铺张浪费。又多、又快、又好、又省,这四条要求是互相结合而不可分的,遵守这四条要求,我们就能按照社会主义经济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法则,来进行全面规划。这样做法,我们就完全有可能,在工业建设和文教建设方面,也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提早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这里一定会有困难,但这是应当办而且办得到的事情,困难是可以解决的,应当根据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原则解决这些困难来提高发展速度,因此,这是稳步前进,而不是盲目冒进。

……

上一篇:强基计划范文 下一篇:人类清除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