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环境范文

时间:2023-03-19 21:44:54

软环境

软环境范文第1篇

在郭树清主政山东4年里,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研究所所长刘德军有过多次与之近距离的接触。他认为,媒体对于郭树清的“儒雅”评价非常精准,朝野的好评如潮以致形成“人人都爱郭树清”的语境自有其渊源。这既是对他人格魅力的肯定,更是对其主政能力的认可。

在一次关于养老服务业的座谈会上,主管部门汇报之后,郭树清请行业代表谈谈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然后直截了当地问相关部门: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如何解决、什么时间解决。其人言简,有决有断,直抓本质,给与会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刘德军认为他部署工作很具体,有责任的主体、有解决的办法、解决的期限、监督的制度。学者型官员并不少见,但这样锲而不舍地抓落实的作风非常难得,给了实干官员明确的方向。基层出身的领导,往往比较实干,抓具体问题的力度较大;而中央空降的领导,视野开阔,更擅长顶层设计。而郭树清则给予山东人顶层设计之外的惊喜。

对于郭树清主政山东4年,媒体言必称“金改”。山东省金融办副主任初明锋表示,山东金改3年,企业金融增加值增长61.7%,意味着金融发展成为山东经济的支柱产业。刘德军认为,这不仅是支柱产业的标志,还是转型升级的标志。经济发展最高形态就是资本运作,山东金融落后必然影响山东产业发展速度。

作为战略规划方面的专家,刘德军特别看中郭树清在抓产业转型升级,“敲开核桃、一业一策”等方面的举措。

针对山东服务业比重较低的现状,2015年,郭树清提出,按照“底数要清,情况要明,定位要准,作用要大”的要求,运用“敲开核桃”的方式,对服务业进行解剖分析,支持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制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刘德军介绍,服务业的17个重点行业(后来增加了3个行业),而郭树清自己就开了9个座谈会,召集相关企业、机构和部门,一起找制约因素。据报道,郭树清亲自主持会议,听取了家政、会展、养老、文化、医疗卫生、房地产、物流、批零餐饮业等等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的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当时的媒体这样报道:按照成熟一个、出台一个、落实一个的要求,正式出台我省服务业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到2016年一季度,全省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394.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9.6%,初步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三二一”现代产业格局。

刘德军认为,郭树清主政山东第一件事是打造营商环境,让山东开始由管理型政府转为服务型政府。这其中的观念转变,为以后的实施措施提前卸掉阻力。在打造营商环境中,他重点抓行政审批提速、重大项目投资建设改革实施意见等等工作。

2014年全两会期间,郭树清主政山东刚刚1年,就在全国媒体面前表示: “我们去年就明确了本届政府行政审批事项要减少1/2左右,就是到本届政府结束的时候,能够使我们成为行政审批项目国内最少的省份。”2013年到2015年底,山东先后分7批削减省级行政审批事项435项,市县两级削减审批事项3000多项,山东已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份之一。

市场主体数量的强劲爆发,是简政放权改革“红利”最直观生动的体现。山东省工商局率先提出减少服务流程,简便工商注册登记,出台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定,激发了社会投资和创业热情。仅2015年上半年,全省就新登记市场主体52.7万户,同比增长22.5%,增速高于全国7.1个百分点。

软环境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区域竞争环境 硬环境 软环境

区域竞争环境是指由影响一个特定区域竞争能力的各种要素所构成的有机环境系统。从竞争环境的范围看,它可以分为区际竞争环境和区内竞争环境;从竞争环境的形成看,它可以分为人为的区域竞争环境和自然的区域竞争环境,前者是指由人造环境因素(如区域内的社会心理和观念系统)所构成的区域竞争环境,后者是指由自然赋予的环境因素(如区域内自然资源禀赋)所构成的区域竞争环境;从竞争环境的性质看,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一、由公共产品形成的硬环境

由公共产品组成的硬环境包括三类:第一类,为生产服务的公共设施,包括:通讯、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此类公共设施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同时也可以为生活服务;它必须是企业无法独立承担投资的服务。政府建立这类设施的目的在于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克服企业独立投资的障碍。第二类,为生活服务的公共设施,包括:医疗卫生设施、公园和娱乐设施、旅游风景、草坪,以及其他可以由政府提供的商业、饮食等设施。政府建立这类设施能有效降低劳动力生活成本,留住高素质的劳动力,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第三类,为要素发展服务的公共设施,包括:免费的幼儿教育、基础性教育、专业教育、养老、丧葬等设施,为要素交易和流动提供的交易场所与服务,如产权市场、科技与企业家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不动产市场等。要素发展可以为企业和要素所有者提供未来的利益预期,因此,为要素发展提供服务的公共设施也可以产生吸引投资者和要素进入的效果。

二、由非公共产品形成的硬环境

由非公共产品形成的硬环境意指不能由政府提供的地区经济发展的物质环境,包括自然资源环境和区域市场环境。

自然资源环境,如矿产资源禀赋、地表形状、气候条件、沿海条件等,这些条件直接对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产品决策和生产成本产生影响,其本质性的影响是生产成本。

区域市场环境由区域经济运行状况、区域市场结构及区域非生产性设施与服务等因素构成。对于企业来说,区域市场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衡量区域市场结构的指标主要有行业分散程度、主导行业的集中程度、市场进入障碍等。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商业化程度、要素供给与价格也是区域市场环境的重要内容。就服务水平来说,这里的服务不是指政府提供的服务,而是指地区内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商业零售、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尽管它们是服务性的行业,但却具有商业目的,通过服务获得收益。一个地区基础设施的商业化程度越高,表明这一地区的经济越发达。就要素供给与价格来说,每个企业都必须考虑要素供给的情况,主要是要素供给的余缺、种类、要素价格、供给弹性、提供的方便程度、要素质量以及要素信息。这里主要指的是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的供给情况。本地区劳动力是否丰富决定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选择自由程度;劳动力是否具有多层次和多种类,决定了企业在选择劳动力时能否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合适工种的劳动力;劳动力质量是指劳动力中所包含的以市场标准衡量的人力资本,而不是以文凭或职称来衡量的人力资本。资金供给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本地区信贷机构很少、信贷种类很少,很不方便,即使央行规定了较低的贷款利息,也贷不到款,这种情况会增加企业的实际资金成本。

三、政府性软环境

政府性软环境主要是指政策法律环境,包括法律环境、政府政策环境和政府机构与服务环境。政策提供的软环境,通常为人们所忽视,但对企业决策来说,这种环境可能经常是最具风险性的,因为它最难以在事前加以论证,而在事后最容易产生决策上的延误和失败,因此,软环境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同时,软环境与政府行为关系密切,政府是软环境的直接控制者。

1.立法与执法情况。法律环境即立法与执法情况。一般来说,地方政府立法权较小,这一环境变动的范围较窄,但是执法是否严格,每个地区却存在着很大差异,而这又恰是法律权威的最终体现,也是法律环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本质性影响的方面。因为人们通常会从对法律触犯的范例中获得暗示,形成偏离法律要求的行为预期。执法不严,则地区法律环境就具有不稳定性,人们的投入就很难得到保证,也会因为意外事件过多,而带来大量的、不可预见的费用支出;相反,执法严格,法律方面无机可乘,企业平等,企业决策时就可以有明确的依据,大大减少企业决策风险。因此,区域竞争环境改善应首先从执法环境人手。

2.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指由政府根据当地经济运行状况提出的各种增加或减少市场主体利益的措施,主要包括限制性政策鼓励性政策。前者是指政府对某些市场主体或市场主体的某类活动提出的限制、惩罚、收费及审批控制。例如对经营范围限制、对污染企业的限制等等。后者是指政府对某类市场主体或市场主体的活动提供支持、协助、税费的减免和返还及优惠等措施。例如,对下岗职工自我雇佣的优惠政策、外商投资企业的减免税、高新技术企业和部分改革试点国有企业的优惠政策等。政策环境十分灵活,地区可执行程度较高,但政策也是信息,经常难以同其他地区形成差别,这个地区如果采取了某种比较有效的政策,另一个地区也可以效仿采取这种政策,因此,地区的政策环境会变成一个国家的政策环境。这并不意味着地区不可以创造政策环境,也不意味着不必在地区政策环境上做文章,如果其他地区采取了这种政策,而只有这一地区不采用,就会丧失发展机会。所以,地区政府要运用好政策环境所能够提供的效益。

3.政府机构及其服务。政府机构为本地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包括服务的职能、服务的质量、服务的效率、服务的成本和服务的态度等方面。这是区域竞争差异中最重要的内容。政府的服务对企业运行效率影响最为经常,也最为直接。企业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服务的质量。全面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政府服务,可以减少企业的决策失误,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减少企业公共信息性支出,节约企业的成本。同时,相对政策而言,政府的服务不具有可传递性,可以形成地区特有的软环境。只有政府有了对纳税人服务的意识,才能够将服务推向更高的层次,并给本地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形成与其他地区不同的软环境。

四、经济性软环境

1.信用环境。所谓信用环境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与信任程度。在现代经济中,每个企业的正常经营离不开必要的信用。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指既不是信用资源过度使用,也不是信用资源不足。一方面,信用是一种资源,它是经过长期培养才能形成的社会信任关系。尽管这种资源没有量的限制,但如果消耗过大,就会产生泡沫经济,为信用危机打下伏笔。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专业银行向国有企业进行了大量贷款,很多贷款血本无归,导致了专业银行的呆坏账损失超常增加;近年来爆发的美国次债危机已成为二战以来60年内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其原因都是信用资源消耗过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之间相互不信任,必须要现款结算,这就构成了信用不足。信用不足会产生通货紧缩,降低货币流通效率,导致企业开工不足,产销率下降,经济效益下滑。维护良好的信用环境要求政府必须着力控制信用资源的适度使用,特别是制定合理负债率,作为维护信用资源的手段,同时,还要为建立和培育信用资源、创造信用环境做出努力。

创造信用环境的重要措施是形成契约经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其中重要原因是契约经济发达。契约经济要求:第一,明确利益关系,把当事人的利益以契约形式明确下来。第二,依据契约内容严格执行,不得反悔,也就是当事人在建立契约时必须慎重,一旦合同生效,就应该有义务承担责任;第三,以合同为依据保护自己的利益。契约经济要求的是形成人们自觉地遵守建立契约和履行契约的习惯,减少由于不履行契约而造成的损失。

2.商业道德环境。在商业活动中,很多责任与利益无法用契约明确表达出来,但却对当事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种表现在商业活动中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商业道德。一个地区的商业道德活动状况构成地区道德环境,它将影响地区经济的整体形象,是构成区域竞争软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商业道德是在商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否符合基本伦理的规范化观念,即其行为是否为同行所认同,为多数顾客所认同。为同行认同表明存在着行规,表明存在着行业内约束;为顾客所认同,表明存在着是否购买和保护消费者整体利益的双重约束。商业道德一般表现为是否存在商业欺诈,是否存在服务质量低下等行为。

商业道德影响到投资者的直接利益较少,但它却会影响到劳动力要素和投资者本人的生活成本。对投资者来说,他不能不考虑地区性商业道德给他的投资造成的风险,特别是所雇佣劳动力在企业中的表现是否忠实于企业,是否会因为没有商业道德观念、不遵守商业道德增加企业培训成本或减少企业利益。地区政府在商业道德方面的工作是建立行规,形成行业自律;同时,还要加强市场监督,运用社会舆论监督工具促进商业道德水平提高,促使企业进行商业道德方面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包学松等:竞争力经济学概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10

[2]马庆国等:区域软实力的理论与实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

软环境范文第3篇

那么什么是经济发展投资软环境,影响投资软环境的因素有哪些,又如何更好地搞好投资软环境建设呢?

笔者认为,投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指的是影响、决定投资者进入并取得预期收益的诸多非物质因素的总和,如影响投资行为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因素。

一、影响投资软环境建设的因素

顾名思义,影响投资软环境建设的第一位因素即“总开关”是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对待投资者的观念问题。正所谓成也观念,败也观念。观念转变的力度决定一个地方对外开放的深度,决定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党的十六大后,面对新一轮的大开放、大竞争、大发展,必须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克服、摒弃“官本位”思想,树立“客本位”思想,树立诚实守信、善谋实干的新观念,力求通过思想大解放来谋求经济大发展。

服务是影响投资软环境的第二位因素。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有急必救、有诉必查”的服务理念,能形成一个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创建一个使外来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住、有钱赚、发展快的投资热土。

有关规章、制度、优惠政策是影响投资软环境的第三位因素。当地政府应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规定,合理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优惠政策,并力使这些规章、制度以及优惠政策公开、透明,让投资者易于得知。在政策优惠方面,除了全面贯彻、用好、用活、用足中央、省、市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外,还要根据当地的承受能力,对外来投资者实际上给予更大的优惠。

“企业投诉中心”是否高效运转是影响投资软环境的第四位因素。当前,多数地方都成立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那么地方优势就变成当地投诉中心有没有把切实解决外商投诉问题作为进一步推进投资软环境建设的突破口,有没有对外来投资者提出的投诉即时答复、限时解决,有没有真正拓宽、畅通投诉渠道,真正发挥投诉热线电话、举报信箱的积极作用。

深层服务则是影响投资软环境更高层次也是能打造出地方软环境特色的因素。为投资者提供关系其建设、发展、壮大的超出我们常规服务内容的深层服务,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政府的协调功能,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另外,员工及周边群众的素质、治安环境、公务员工作效率等都影响着投资软环境的质量。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投资者对投资软环境的要求和心理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

二、如何搞好投资软环境建设

针对影响投资软环境的各种因素,纪检监察机关要按照“两个坚定不移”的要求,开拓创新,把整治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纪检监察机关服务经济建设的切入点,精心打造投资环境,为企业和投资者营造一个宽松有序、依法办事、透明公正、廉洁高效的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狠抓宣传教育,营造服务经济的氛围。把开展党纪条规教育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紧密结合,形式多样、声势浩大地开展宣传教育,号召干部职工树立“人人是环境、人人为环境”的服务经济意识,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为治理经济环境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

二是健全制约机制,规范有关部门的从政行为。人是权力的主体,是权力的实施者,要从规范公务人员行政行为入手,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一要抓人的世界观。各级领导干部要着力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政廉民自安,官清客自来”。二要对有关职能部门实行测评制度。权力失去监督,就容易滋生腐败。要切实搞好对有关职能部门的测评工作,完善行风评议的方式方法,做到半年一小评,年终一大评,并通报评议结果,扩大评议的社会效果。三要加强监督管理。要不断强化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克服权力部门化,服务利益化,政策教条化。

三是铁心查办案件,净化经济发展软环境。要坚持“小题大做”,树立“事关环境无小事”观念,加大对影响投资环境的人和事的查处力度。对客商的投诉举报要直查快办、优先查办、快查快结,充分发挥“96110”投诉电话的作用,对各种扰乱经济环境的行为,要追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对直接责任人要撤换岗位,调离单位,对典型违纪案件要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众通报。

软环境范文第4篇

关键词:武汉;旅游;软环境

1武汉市旅游软环境现状分析

博鳌论坛秘书长、前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就曾在“东湖论坛”上指出:东西部最大的差别不是沿海和内陆的差别,而是观念和软件的差别;只要能创造一个好的软环境,中部地区边缘化的问题就会解决。对旅游业来说,旅游软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晴雨表,是衡量武汉旅游业发展潜力的标尺,而武汉旅游软环境的现状仍不容乐观。

1.1旅游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

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无法适应目前旅游行政管理现状,管理工作条块分割严重,还存在各个部门各自为政、沟通渠道协调不畅等体制障碍,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分割管理的状况下对很多问题的解决都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1.2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

国家仍未有旅游业的专门法律,很多法规都是暂行条例,在基本法空白的现实条件下,旅游业发展的法律环境并不完善,依法治旅工作开展困难。对于武汉市来说,一方面是政策制定跟不上旅游发展形势的客观需要,存在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一方面是对现有旅游法规、政策的研究不够、利用不够、执行力不够的问题。

1.3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武汉市旅游企业中也不断涌现出一些高素质、具有开拓精神、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但由于历史原因,早期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也由于游客激增和旅游服务人员地位下降、旅游业薪酬制度不合理等原因,使得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服务技能、职业道德水平普遍偏低。

1.4社会人文环境不佳

武汉人虽热情好客,善款待四海宾朋,但武汉人“火炉”似的的辣脾性使得旅游服务缺少了一份宽容、理解和细腻。作为社会人文环境的载体,武汉人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对武汉和旅游服务质量的评价,降低了武汉旅游吸引力。

1.5市场环境不理想

旅游市场缺乏自由公平竞争意识、拼搏意识和守法意识。“宁做鸡头,不当凤尾”的小农思想以及“小富即安”观念,使得旅游企业间缺少分工与合作,很难走重组和兼并壮大之路,也难以建立强有力的旅游企业集群,没有办法形成合力来推动武汉旅游业的发展。

2武汉旅游发展软环境的对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1促进武汉旅游形象的提升

尽管武汉旅游业不断发展,但始终未能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中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除了黄鹤楼这个特殊的标志性景点外,武汉也始终未能打出响亮的旅游品牌,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创造可人的经济效益。是自然资源匮乏嘛?并不是!但武汉的旅游资源并不具备排他性和独特性,知名度和美誉度暂且不高,所以武汉市旅游发展也不同于桂林、杭州、张家界等资源驱动型城市,其吸引力并不能单纯依靠资源,武汉旅游业的发展应该是旅游资源、设施等硬环境因素和城市社会人文环境、政府管理、执行力、行业管理水平和创新力、行业服务水平和亲和力等软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发展武汉旅游软环境能有效的促进武汉旅游形象的提升,突破武汉旅游发展的瓶颈。

2.2促进武汉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发展

良好的行业管理环境、制度环境、融资环境、政策环境、信用环境和人才环境是打造武汉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重要保障。武汉旅游软环境的提高能促使旅游产业价值链相关的信息服务、文化、教育、会展、中介服务业、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结合、交流和合作,以搭建强大、高效的旅游产业集群品牌。

2.3提升武汉资源的品味和文化内涵

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的、精神的活动,在旅游消费过程中,旅游者更加注重的是心理和精神需求的满足,是建立在物质需求基础上的高层次和深层次的东西,而文化的、精神需求的满足与软环境息息相关,旅游软环境的建设能够提升旅游资源的品味和文化内涵。

3武汉市旅游环境建设的策略

3.1行政环境

旅游产品大多为公共产品,因此旅游软环境的建设首先必须依赖政府、旅游管理等公共管理部门的运作,加快行政环境建设是当务之急。

第一,政府需要有个全局观来发展旅游。可以试图设立一个凌驾于各部门之上的旅游发展委员会,由政府主要领导人牵头,对武汉旅游发展工作进行协调和统筹管理,改善解决旅游管理和资源管理一体化的问题,加快旅游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步伐,改善整体经营管理环境。第二,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调控和引导作用,赋予行业协会和企业力量,

发挥市场主渠道作用,促使形成一个开放的、跨部门的,具有广泛深系的旅游行政管理模式。

第三,加强旅游业方针、政策、法规的建设和落实,制定适应武汉市旅游发展现状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并监督实施,提高依法治旅能力。在法规政策制定的基础上,要加大力度培育政府的执行力。同时发挥行业、协会、技术委员会的作用,全面启动并落实城市旅游功能、旅游服务规范、旅游信息系统、旅游资源开发,包括旅游产品的评价的一系列标准。

3.2市场环境

第一,对于政府来说,要积极的研究制定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开发战略,组织全市旅游企业参与武汉市旅游形象的对外宣传和促销活动。要加强对旅游相关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引导和支持,培育大型旅游集团,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链,加快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要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对旅游企业进行扶持。要鼓励外商进驻旅游业,大力扶持国营资本参与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以提高武汉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要加大对于企业的信用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强旅游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建设,综合治理旅游业信用缺失行为。

第二、对于企业来说,要把握旅游者需求的变化趋势,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市场营销和品牌创建能力,磨砺对旅游者需求的满足能力,建立健全薪酬管理制度,不断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第三、对于消费者来说,需要培育理性旅游消费观念,不断扭转低价导向的产品选择观念,通过宣传和监督,从道德和法律角度约束消费者的不良行为,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3.3人才环境

一是要充分发挥武汉科教优势,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支撑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为旅游业发展培养和输送不同层次旅游人才。二是要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对旅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旅游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另外,要注重对一线员工素质的培养,让他们真正发挥“城市文明使者”的作用。

3.4服务环境

对于政府来说,改善服务环境需要健全旅游企业服务质量监督机制,进一步提高武汉市旅游诚信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旅游监管和规范市场的作用,建立并完善武汉市旅游质量监督、公示制度。建立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类旅游质量投诉,以保障游客利益。另外,可以在全市旅游行业开展全方位的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培育以游客利益为第一追求、以游客满意为第一标准,“游客至上”、“服务为王”、“管理就是服务”的服务理念。

3.5社会人文环境

社会人文环境的改善首先要注重提高市民素质。市民素质是社会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而市民的素质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也决非可望而不可及。因为人的素质可以通过接受教育逐步加强;可以通过科学知识的应用、现代化的管理、制定和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来加以保障。其次,要让市民牢固树立“城市旅游”的理念,确认武汉这座城市就是一个“大旅游产品”的理念,确立每一位武汉市民都是旅游从业人员的理念,增强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另外,要充分发扬湖北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如以荆楚先人为代表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进取精神;以近代工业化先驱张之洞和武汉现代制造业为代表的艰苦创业精神;以辛亥首义革命党人为代表的“敢为天下先”的勇敢革命精神等。

参考文献

[1]保继刚.城市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软环境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三势五气”;职业培训;软环境;塑造

很多企业在谈起职业培训工作时都表示非常重视,但是企业的职业培训工作做的都不是很好。企业的领导和员工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职业培训课做的也是“听起来感动,想起来激动,做起来不动”。这固然与前期的职业培训需求调研做得不到位和职业培训课程内容不符合实际情况有很大关系,但是更从深层次反映了企业的职业培训体系不够健全,职业培训软环境的塑造不够。

要想做好职业培训体系建设,把职业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做好职业培训的软环境建设,就是做好职业培训的“三势五气”。作为一名职业培训工作者到一家企业,首先看这家企业是否有职业培训学习的“土壤”。

第一,我们要“造势”,营造职业培训学习的“土壤”,这就像“海尔的张瑞敏砸冰箱”,秦国商鞅变法中的“徙木十金”,制定相关的职业培训奖罚政策并通过各种宣传渠道进行宣传,对职业培训师和职业培训工作给予高度的认可,从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保障,例如对评选出的优秀职业培训师给予高额奖励,颁发荣誉证书,给优秀学员和班组颁发学习奖金、奖状、流动锦旗和奖杯等。让所有员工对职业培训有所期待,有所憧憬,真正营造好职业培训学习的浓厚氛围,把这股职业培训学习的“势”给造起来。

第二,我们还需要“借势”,这就像很多广告都请名人来做,这就是借助名人的“势”来宣传自己的产品。同理,我们也可以借助企业领导的“势”来为我们的职业培训工作服务,比如,在职业培训开班前请领导讲话和职业培训班结束后请领导致辞,再有我们每一批学员结业后,请领导在结业证上签字,在优秀职业培训师颁发的荣誉证书签字、在优秀学员和班组的奖状上签字等,在颁发结业证、奖状、锦旗、奖杯和荣誉证书时请领导颁发并和他们照相留念,领导就会有种“众星捧月”的感觉。

第三,我们还要“顺势”而为,决不可“逆势”而为。当企业中表现出很好的职业培训学习势头时,我们更要在此势头的基础上顺势开展职业培训工作,尤其是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工作,只有这种“势”和职业培训的实际工作相结合才能使职业培训工作做得更好。当企业中没有职业培训学习的“土壤”或者说对职业培训有种厌恶情绪时,我们切不可逆势而为,我们首先要找原因,抓重点,进行“造势”和“借势”,把形势扭转之后才开展职业培训的具体工作,否则结果会适得其反。

这就是职业培训工作中的“三势”。我们只有做好这“三势”,职业培训工作的大环境和大方向就确定好了,这就是职业培训软环境的“道”。但是只有“道”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术”,只有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做好职业培训的软环境建设。

要做好职业培训软环境的“术”,就是要做到职业培训的“五气”,所谓职业培训的“五气”是指“树正狻薄“打邪气”、“消怨气”、“解闷气”和“鼓士气”。

“树正气”就是树立典型,把在职业培训中表现优秀的职业培训师和员工树立成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这些典型和榜样起带头作用,才能带动全体员工更好的进行职业培训和学习,职业培训工作才能开展的更好。我们首先选出那些学习成绩好、认真参加职业培训,人缘极好的骨干树立成典型,并不断给予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发挥作用,才能做到一呼百应,让他们宣传职业培训的好处和作用,宣传职业培训的正面积极作用,实现“以点带面”,事半功倍,职业培训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真正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打邪气”就是对在职业培训中起消极作用的“捣乱分子”给予严厉的惩罚和打击,尤其是“官高位重者”。因为他们的势能也很大,只有给他们最严厉的打击,才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我们不仅要“打”还要“拉”,比如他们学习态度发生转变,学习成绩提高时要给予表扬,根据处罚金额和他们的表现来进行不同程度的反补奖励。让他们清醒的认识到搞好职业培训工作是有好处的,通过这“一打一拉”拉回那些徘徊者,孤立和打击那些“态度坚决的捣乱分子”。

“消怨气”主要是消除职业培训工作和他们正常工作产生冲突时产生的怨气,给他们讲解“磨刀不误砍柴工”,职业培训工作可能临时耽误了他们的正常工作,但是他们通过职业培训之后,学到了新技能、新的工作方法或提高了操作熟练程度后对工作都是有帮助的。从长远看,两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有益于工作的。当职业培训内容没法很好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时,我们除了要做好职业培训的需求调研和职业培训教材的改进外,更要给他们讲解“任何工作都是有问题的,有问题正是你们的机会,没有问题你们就没有机会,有大问题你们就有大机会,你们正好借此提出你们宝贵的建议,展示你们的才华”。另外可以和员工们共同研究问题所在,帮助他们把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同时对教材的改进也大有益处。

“解闷气”主要是指解除那些在职业培训中由于名额有限没有被评比上优秀的员工和班组的不良情绪。对于他们要耐心地做思想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

“鼓士气”主要是指当员工职业培训士气低落时,给大家加油鼓励,提升员工们的职业培训士气。让先进员工带动落后员工,大家共同学习,相互鼓励,士气高涨的完成职业培训。

我们只有做好职业培训的“三势五气”,实现职业培训软环境建设“道”、“术”的有机结合,才能把职业培训体系的建设落到实处,把职业培训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安鸿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2]扈晓明.绩效考核到底谁该挨板子[J].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10,(3).

[3]张弛.劳动合同解除与续订的纷争[J].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10,(2).

[4]柳青.如何搞好企业职业培训管理[M].

[5]杨蓉.人力资源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软环境范文第6篇

与绿化、美化和城市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相比,“软环境”的建设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但它却是凝聚人才、发展软件产业最为重要的基础工程。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高歌猛进,正在让“创造阶层”(白领)成为城市的“经济动力”。

与“蓝领跟着工厂走”有所不同的是,这些“白领”因拥有“创造才能”而对工作的选择有很大余地,“他们要挑自己喜欢的地方居住,而不是盲目地跟着工作走。所以,雇用他们的公司,不能想当然地选址,而要挑这些人聚居的地方扎根”。旅美学者薛涌说过,软件产业也由此成为一个“跟着人才走”的产业。据说美国一些地域经济学家已从研究企业的地理分布,转向研究“创造阶层”的地理分布。过去他们分析的重点是一个城市给企业提供了什么便利,即我们常说的“投资环境”; 现在则侧重研究一个城市能给市民提供怎样的生活环境。

“创造阶层”的崛起及其流动轨迹,向那些有意牵手软件的城市,尤其是城市的“软环境”――文化传统、市民素质、官员形象、政策法规、政府效率等――提出了挑战。在IDC 2008年3月的“软件发包商选址考虑因素”调查的7项因素中,有关环境的因素占了3项,其中两项又与法制、文化等软环境相关。从当代生活和工作的视角看,一个城市只有好的硬环境是远远不够的,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动物,人的生活和工作还需要精神的东西、需要文化内涵、需要品位和境界。

问题在于,与绿化、美化和城市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相比,“软环境”的建设要复杂得多。有官员感慨,硬环境建设“做一件是一件,做一件成一件”,软环境建设则“抓一件丢一件,抓来抓去看不见”。的确,软环境建设的进程之长、见效之慢、反复性之大,都不是硬环境建设所能比的。拿不少地方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为例,光是治理市民闯红灯、乱设摊点,就不知要经历多少次反复与挫折,其难度比修建跨海大桥、长江隧道都要难上许多倍。这就好比,从穷人到富豪也许只要几年或十几年时间,但要成为有很强道德感和社会责任心、并为世人所赞许的富人,则困难得多。这大概就是超级资本家、美孚石油公司创始人洛克菲勒所说的“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时间”的道理。

虽然“软比硬难”,但是要想发展软件产业,必须下大力气改善软环境,因为重视和提升城市的“软实力”,是凝聚人才、发展软件产业最为重要的基础工程。

从产业发展的需求看,目前是中国城市建设软环境的最佳时期,因为“存在决定意识,服务对象决定服务主体”,你既然下了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决心,你就得学会适应“创造阶层”的需求,按这个产业的规律办。一个致力于这种高度国际化的前沿产业的城市,一个时刻处于区域激烈竞争中的城市,政府在改善软、硬环境上能有多少偷懒和懈怠的机会?“除非你认输了,不想做事了。”而有了愚公移山的决心,软环境的建设也并非难于上青天的事情。

软环境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时期 软环境 解读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010-03

一、引言

有位领导说过,我国入世后最担心的不是企业受到冲击,而是我们的管理者不懂世贸规则和不按规则办事,因此而受到制裁。在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中,尤其是人文状况较落后的地区,一些人即使是懂得规则,由于受利益驱动,在各种经济交往活动中,仍然存在着“雁过拔毛”“关门打狗”“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等形形的现象,被约定俗成的统称为软环境问题。软环境好,犹如梧桐树,可以引来金凤凰;软环境不好,即使是入世了,良禽仍然会择枝而栖。

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技术全球化趋势,应加快构建和完善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我国沿海经济相对进入成熟期的时候,适时将多元经济、区域经济、开放经济引向更高的层次、更广的领域、更纵深的方向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应在改善对外开放硬环境的同时,注重一个地方的软环境建设,尤其应该把改善我国中西部、内陆城市、内陆地区等人文发展较闭塞、较落后地方的软环境建设摆到一个突出的位置。软环境究竟是什么,它包含那些外函内延,本文试图从它的形成、发展等方面进行探索、剖析、论述、研究。

二、软环境概念与内容

软环境一词不知缘起何时,但在近些年,各种报刊杂志已司空见惯,利用频率较高,已成为各级领导讲话、演说中的“辞眼”。曾几何时,当计算机甫刚兴起时,人们常说的“软件”一词,系指指挥计算机进行计算、判断、处理信息程序的系统或设备。而后又借指人们在从事生产、科研、经营等过程中的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将软件一词的含意,扩展、引伸到生存条件、发展情况这一更广阔的领域中,产生了“软环境”一词,这可能就是该词嬗生的过程吧。

自从软环境这个词诞生以来,它便成了一个“聚宝盆”,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建设,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的发育程度,只要“拍”得响它,便会人流、物流、财流源源不断;同时,它又是一个“筐”,凡是一个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建设滞后,引不来凤凰、招不进财神,“筐”里就会满满荡荡。软环境一词的诞生确实给人们带来新型的、科学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方式,但它又很抽象。它不仅包括一个地方人的生存条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而且还几乎涵盖了一个地域人文世界的整体发展情况和水平,以至于人们在谈论起一个地方时,如果说硬环境(也即硬件)不好,可以投资改善,而若提及软环境不好,再腰缠万贯的大老板,也会摇头咋舌、避而远之。

可以想象,在一个烽烟四起的国度里,人们生存都受到威胁,更何谈建设、发展?在一个素质低下,道德沦丧的环境中,做一个正直的人都困难,如何能有高雅之士迁居生息?近而言之,在一个狭隘鄙吝、愚莽贪婪的人群中,再精明的巨商大贾也会被吞噬得尽光。于是,从古到今,人们对环境好坏,对人的影响极为重视。“昔孟母,择邻处”。为了给孩子学习、成长选择一个好的邻居,孟子母亲不惜多次搬家;后汉三国枭雄刘、关、张结义之初,先投董卓,后事袁绍,辗转反复无栖身之地,难怪关云长几次规劝兄长刘备“良禽择枝而栖、贤巨择主而事”“荆棘之丛非鸾凤所栖”。

近代因环境、条件恶劣,人文素质低下而招致事业失败、甚至种族退化,也不乏其例:茅盾笔下《子夜》中的主人公吴荪甫,作为旧上海民族资产阶段的代表,一度踌躇满志、雄心勃勃,曾是人财两旺、家大业大,但终因风刀霜剑、环境险恶、人心叵测、尔愚我诈,最后饮弹自戗。

改革开放30年中,国门敞开,禁锢消除,全世界都在睁大眼睛注视着,各国财团银主早已捷足先登,在中国的大都市里正做着一个个淘金美梦。虽然在外资、外商涌入之初也曾有过欺生排外的现象和事件发生,有识之士和管理层都曾呼吁过改善软环境问题,但毕竟很快能形成气候,因为这时的开放大都集中在中国投资环境、投资政策较宽松、人文素质较好的城市,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扩大和深入,各类市场竞争越来越趋激烈,外商的眼光不再仅仅停留在几个集中的大城市,开始向中国各省市纵深挺进。而在中国大地上,从省会到地市、从地市到区县乃至一个个乡镇村庄,也都涌动着一股股招商引资的躁动热潮,沿海沿江、侨乡边陲自不必说,甚至连没有任何地缘优势的几不沾的城镇,也在外引资金、内引客商,绞尽脑汁地竭力包装、推销着自己。

中国的躁动同时也引动了世界的躁动,那些手持巨额资金的中外客商,唯恐再错过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庞大市场的第二班列车,怀着急切的“高回报率”心情涌向中国的四面八方。然而,一笔笔“三资”原始本金犹如航播机播撒的一包包种子,虽然在同样的季节里播种,长势和收获却千差万别。原因很简单:一方也许是贫脊的土地,因人勤花早,“植物”即花繁叶茂;一方抑或是肥沃的良田,但人懒地荒、荆棘丛生,岂有丰硕之果?如果说自然环境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先天优势,那么人为的后天环境可以使这个优势发扬光大,亦可以使它变得可怕。软环境不软这一社会现象,虽具有其普遍性,更有其特殊性,从中央到地方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抓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抓精神文明建设虽在一定程度上包括对软环境的治理,但在国人眼中,精神文明更侧重于解决我们本国人民内部自己的事情。抓综合治理又容易被一些人片面理解,从而借“治理”又行吃、拿、卡、要。所以治理软环境不软的问题成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苦的而又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问题。

三、软环境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对新时期软环境从概念、内涵的理解,以及政府对软环境的建设都有了全新的发展。但除了正统的理解之外,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还存在历史情结、现实樊篱、本位主义等理解误区。

1.误区之一。历史情结。改革开放之初,当经历了漫长的闭关锁国历程的中国,刚刚开始迎来首批外国客人的时候,就在北京的大街上,围观的人群络绎不绝,以至于政府在各种涉外规定中和有关报刊宣传中,都一再重申:不准围观外宾。可是对于一个有着100多年被世界列强欺凌历史的民族,第一次以主人的身份请进来一批批历史上曾是列强国家并且欺负过中国人民的国外的外国人,那种复杂的心境,疑虑的眼神,形成一种隐隐说不出的不舒服感觉,而这种感觉恰恰是一个民族心态的折射。如果说这种心态仅仅是围观的一刹那产生的,那还可能随着一刹那又挥之而去,而恰恰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不仅挥之不去,有的而是要长期与之在自己的家园里进行合作、交往,即使是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但那种固有“心态”终会以各种形态表现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虽不能改写,现实也在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变化,然而,这种变化究竟能使那种“心态”在多大程度上发生变化,那确实是个未知数。

实践证明,在很大一部分人心里有这样一种认识:过去这些列强国家扛着枪到中国来是为了掠夺,现在虽有本质区别,是带着钱到中国来,但决不是施舍,而是为了赚中国人的钱。这姑且说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民族情绪,而另一方面则不然,在不少人眼中对于其他一些国家或是从第三世界来的客商则又表现出一种“优越”感觉。不能客观看待自己的历史,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现在,正是一部分人走入思想误区的开始。

2.误区之二。现实樊篱。长期的闭关锁国,好像经历了现实漫长的夜晚,当人们蓦然睁开惺松的眼睛,看到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精彩,贫穷与富有,文明与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与反差。人们第一次感受到了“活着”与“生活”的不同。面对现实,人文不同的地区及各种文化层面的人显示了不同的发展走向。一种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从实际出发,抓住机遇,靠诚实劳动迎头想赶上;一种是虚心学习、引进资金、引进人才、密切合作,尽快壮大自我;而另一种则是靠投机取巧、宰客骗人、盼暴富、想“横财”,生出一桩桩离奇古怪、情节复杂的案例。正是这种案例的频频发生,给一个地方的投资软环境投下了一个个灰色的影子,人为的设置了形态各异的樊篱。剖析一个个案例背后,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心动式:西方社会学往往把心动式犯罪做为一种现象来研究,但是犯罪毕竟是违法范畴内的事情,而心动式的“敲竹杠”、宰客、“捉大头”,则掺杂着某种服务与被服务,消费与被消费,买与卖等关系,从形式上看,非偷、非盗、非抢,一时难于说得清楚是否违法。正因如此,使外来客人有口难辩,束手无奈,往往因为不愿意费口舌耽误时间,迁就了这种行为。如出租车不按计程器收费,小商贩随意抬高货价,服务部门临时抬高服务费等。这种事件的发生,没有规律可寻,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移,所以称之为心动式。

揩油式:此种方式就好比一棵结满青果的桃树,还未等桃子成熟,便你摘一个,我摘一个,等到桃子熟了时,早已七零八落、所剩无几。例如,一个外商企业,除交了国家、省里规定的税费外,再交地市、县区、部门、街道等五花八门的规费,再加上各种摊派,企业苦不堪言,真是收费不知招商苦,不被刮干也挤走。这种竭泽而渔、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剥夺了企业养肥育大的时机,更谈不上让企业休养生息,涵养税源,只能是恶性循环,贫摊、摊贫,收穷、穷收。

双账式:此种方式早已路人皆知,然而至今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该形式主要发生于中外合资企业,其主要“技巧”为:投资外方委托中方管理的年度财务结算报表,一本实账,一本虚账,内外有别,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让合作一方始终云山雾罩,不明就里,抑或还能均沾一些红利,感到效益不错。但这种雕虫小技,只能是纸中包火,雪里埋人,终究会祸起萧墙,引起口舌是非。

搅混式:此种方式是一种常规“高招”,一旦形成,便难寻破方。多出现于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由于合作注资一方不摸原企业深浅,不知盈亏实底,一旦拍合,时间不长,便陷入泥沼,不能自拔。用对方新注入的资金还老债务,将借债时间搞乱,以解燃眉之急,还称是经营不善,造成窘状。

脱壳式:此种方式虽能“大获全胜”,但实属不义之举。在中外合资企业中,由于中方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经营不善,甚至挥霍无度,中饱私囊,造成企业严重亏损,本应由其承担经济或法律责任,但往往这类人员都有一套自卫绝招,即神通广大,通天入地。外商合作方若一板一眼,追根寻源,情急之下,有关部门便会将其调离,另换新手,让你急无有对手,哭无人理睬,只好自认倒霉。

虚估式:无论是控股或是参股,这种方式都不会“吃亏”,即利用合资或合作评估资产的机会,妄评虚估,抬高股额。一俟结合,便始露马脚,引发争端。这种方式,虽属蓄意,但相对还算“温和”,况且对方也有轻信大意之处。

瞒报式:此种形式多起因于承包式的“大撒把”。外商也深知和中方合作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所以把经营大权合盘托出,每年只订一个回报数额。正是这种看似很聪明,实则很愚蠢的信任,助长了一些人的无信。第一年外商也许能得到仨瓜俩枣,一旦经营不善,因怕外商抽资,便开始瞒报利润。此招之所以能奏效的“诀窍”在于:经营者习惯于为双方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诸如:今年虽有盈利,双方都暂且忍一下不分红利,或是说扩大再生产,增加股额,上新项目云云。外商起初自然会轻信,因为隐约感到还有更大利润在诱惑。然而事不过三,当外商一旦了解实情,投资早已付诸东流。

架空式:由于权力的失衡,导致了利益的损失,于是投资者开始派人或找人,与之合作管理,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强龙岂压地头蛇?这样便演绎出三类结果:派来的人毕竟人生地疏,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占。况且经营行道,浅而无形,深而无度,即使你三头六臂,金睛火眼,亦是寡不敌众,最终亦被架空,落得个有职无权,有名无实,这是其一。就地取才,“卧底传中”以物降物,虽能坚守一阵,但必须是重金聘用,一但薪水不能日新月异,便有倒戈或“拉下水”危险,到终来则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是其二。加强兵力重点把守险关重隘。如把持董事长、财务科长、销售经理位子,但代价是股金必须压人一头。尽管如此,别忘了,对方还有总经理、财务副经理、销售副科长,以及全厂或全公司那些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芸芸众生。从表面看,权利似乎实现了制衡,但往往出人意料的是,制衡的力点不是朝着追求企业更大利润的方向运作,而是朝着相互啮噬的结果发展,最终打得一塌糊涂,以两败俱伤告终,其是第三种结果。

嫁债式:该方式是前述“搅混式”的最高形式,但二者前同后异。前者是在将对方新注入的股金还老债务,将借债时间搞乱,但企业(或公司)仍然还坚持经营,抑或还能扭亏为盈,而后者致人更惨,已知企业或公司无救,欠债累累,资不抵债,临时找一个顶债的“冤家”。如前所述,亦是先用对方新注入股金还一部分老债务,然后搞乱借债时间后,剩下的债务,双方均摊。致使投资者没有得到利润且不说,而且把本蚀进去后,还欠一屁股债。

赖皮式:综观各招,无论什么式,到了最后都以该招作为最后一种方式。然而赖皮式还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常见的有三种:其一,借钱时苦苦哀求,别人要钱时,狡辩耍滑,无钱还债且不说,有钱也不还债。能拖则拖,能赖则赖;其二,有合同不按条文,有协议视若废纸,决策武断,办事霸道,只顾自己,不想别人,只顾眼前,不想长远。其三,以许愿,吹大话,乱表态开始,一旦到了发生问题或较真的时候,便采取“抹、拖、躲”或死不认账的办法。

以上几种形式,远不能包容投资软环境中存在的形形的现象,但是,亦可窥视一斑。虽然这些事例不会在一个地方同时发生,但在当前这个信息社会中,一个地区就好比一个上市的企业,一旦发生几个不光彩的案例,立即便会影响到一个地方的整体形象,从而使可能呈“牛势”的投资指数,迅速走向“熊势”。

3.误区之三。本位主义。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迁徙史。人类不迁徙至今恐怕还站立不起来,而迁徙本身就包涵了人们从一个生存环境向另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寻觅的过程。而在这个不断寻觅的过程中,形成了人流、物流、财流的相互交融。更主要的是人们在迁徙寻觅的过程中,创造了环境,也改变了自我,这就是进化。纵观当今世界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即是一部移民史。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无不是在兼收并蓄中形成了自己新的文明。就拿我们国家新兴的深圳、珠海、海口等城市而言,正是由于人流的急剧形成,才创造了财富。而人流形成的先决条件即是生存环境的改善。如果说前者是一个民族建立在残杀、剥夺另一个民族生存自由的基础上的文明,那么后者则是人类能动地主宰了自己的行为的结果――相融、相容。中国有句古语叫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实践证明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乃至一个人,谁能在容人、利人、养人、化人这个关键环节上站得高、看得远,就能获得长足的发展。与此相反的是另一种狭隘、排外、封闭、自是的本位主义和本土意识,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典型的有以下几种心态:

一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心态。这种心态的具体体现是自己干不了、干不好的事,掖着藏着不愿让别人干,似乎在等待时机,实际上恰恰是在丧失着发展的时机。据悉某个城市出租车多年管理不善,收费混乱,效益不佳且不成规模,一时又无财力购置那么多出租车,不可理解的是该市有关部门多次拒绝外地客商前来投资经营,理由是保护本地人利益,怕别人把钱挣去。结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该市依旧是那么几辆小破车挣扎在人群中吆喝。这看似保护了本地人的利益,失去的是这个城市千千万万个发展机遇;再如,外来客商不挣钱便罢,一见有点“油水”,有些人便心跳、眼红,或把别人挤出,或一哄而上,彷效雷同,或各种税费狂轰滥炸,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这种穷吃、吃穷的风气,实际是一种懒惰庸碌的陋习。

二是雁过拔毛留下买路钱心态。据悉某港口城市,锚地航道早已尽人皆知,可是航道里零星海水养殖屡禁不止。岂不知这是一张张“诱网”,一旦外籍货轮稍有瓜葛,便一哄而上群起围攻,索要赔偿钱。在一次围攻索赔中,一艘外藉货轮船长被索要20万人民币,无奈之下,该货轮船长向围攻者下跪求情。又如一些海滨城市,一边是海阔天空的美景,一边是垃圾满地、设施破烂的场面,整天看不到有人在打扫清理。然而,往来旅游者车未停稳,斜刺里便冲出两三个立眉冷目大汉,冷不丁还以为是遇上了劫持者,听口气似乎要打架,原来是要停车费。再看收费额度,令人咋舌。此时旅游者已申辩无用,只好就范,休闲兴致被此一扫而光。

以上几种社会现象一方面在利用着自然资源向社会讨索财富,一方面又在破坏、污染着自然资源;一方面有着天然的良好自然条件,一方面又由于人的狭隘、自私阻碍着发展;一方面有人在努力创造着条件引导人流、物流,一方面又有人在不断地制造劣迹,昭彰于社会。如此种种,犹如一抹阳光中穿插着几个歪歪斜斜的影子,形成一串串长长的误区。

参考文献:

1.李金算,林大坚.促进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健康发展.发展研究,2003(2)

2.赵亚杰.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应立足于创新和发展.行政与法,2002(8)

3.朱凤文.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探索队伍建设新思路.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10)

(作者简介: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湖北武汉 430000)

软环境范文第8篇

沭阳县地处苏北腹地,属江苏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几年来,沭阳县委、县政府立足基本县情,围绕“全方位、全领域、全激活”发展方略,突出“工业强县”主题主线,全面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增长连年上台阶、一年一大步,呈现出后发快进、跨越发展的强劲态势。我们最深刻的体会,就是用环境来集聚资源、吸纳要素,靠的就是环境建设之功。在注重发展硬环境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软环境的培育和打造,始终把它作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区域竞争的利器来抓,县委、县政府工作主题从2011年的“强化责任整顿作风、优化服务提升效率”,到2012年的“提振精气神、提升执行力”,2013年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全面提升发展软环境,全力培育竞争新优势”,持续掀起了“软环境革命”,提升了沭阳形象,创造了沭阳速度,生动地诠释了抓软环境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抓竞争力。

“县官”要懂经济。优化软环境,首先是一项政府工程,各级主要领导干部是“第一责任人”。对县一级而言,软环境建设的第一要务,就是不断提升综合投资环境。而创业文化的培育、发展氛围的营造、具体项目的引进,都需要当地主政者的引领;发展经济、提升产业也好,扩大开放、引进项目也好,首先要增强自身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所以,邓小平同志说过“选干部不光要政治可靠,还要懂经济”。对照“懂经济”的要求,沭阳从书记、县长两位主官开始,要求各个县级领导必须做到知市场、懂企业、会招商,率先垂范,做出榜样,引领投资软环境建设,各级主要领导干部都被逼着走向产业发展一线、企业服务一线和招商引资一线。一要知市场。县委、县政府先后成立了木材加工等十大产业指挥部,分别由县级领导班子成员担任“总指挥”,调动各类人脉、技术、智慧、信息等资源,研究市场动态,服务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把各级领导干部逼向产业研究、服务、发展第一线;组建了产业发展研究院,帮助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转化科研院所研究成果,强化产业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各类招商主体开展产业配套、补链招商提供针对性强的信息和服务。二要懂企业。把懂经济、懂企业作为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带头研究经济,注重加强对经济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想点子、出思路,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服务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对重点企业,建立县级领导挂钩联系制度,要求县级领导定期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动态,协调解决企业在招工、融资、产品营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三要会招商。从书记、县长开始,全县组建了16个招商协作组,县级领导任协作组组长,分管领域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协作组成员,明确年度招商任务,规定每月在外招商时间必须在10天以上,招商时间及成效按月通报考核。

责任比能力更重要。一段时期,沭阳软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也令人担忧,其中企业和群众反映最强烈、问题最多、影响最大的,主要是部门效能和工作作风问题。虽然明目张胆的吃、拿、卡、要现象不见了,但质量低下、人为梗阻、低效运转的情况依然存在,有些部门窗口单位,本可以一次性办结的手续,非要折腾企业和群众来回跑冤枉路;有些部门遇事不讲大局,推诿扯皮、“踢皮球”现象突出。2010年,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在全县上下组织开展了“弘扬责任文化,打造效率沭阳”的主题实践活动。一是弘扬责任文化。以打造责任文化品牌作为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征集责任文化建设名言、制作责任文化标牌、设置责任文化宣传牌、传唱责任文化之歌”,以及“开门办公、周六上班、佩戴胸牌”等一系列活动,不断增强各级干部职工责任意识,牢固树立“责任比能力更重要”的理念。二是掀起效能风暴。围绕“苏北全面争第一、全省年年有进位”的目标定位,引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弘扬“自加压力、勇争第一”的优良作风,着力打造一支作风实、效率高的干部队伍。每月定期召开县级领导班子成员述职会暨未落实工作督查推进会,重点汇报上月已解决问题、未解决问题、什么时间解决,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进行逐一点评,并组织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现场打分,保证述职考评的质量和效果。三是创新监管平台。以百度沭阳吧“书记网络会客厅”主题帖为平台,组织各单位“一把手”上网“晒太阳”,先后出台了实名回复和限时回复等制度,把网名反映的问题作为“特殊交办单”。自“会客厅”开办以来,共有发帖30.4万个,其中网民反映问题8.6万个,回复率达100%,群众满意率达99%。四是加大查处力度。坚持对影响软环境案件“零容忍”,做到“组织处理、党政纪处理、经济处理”三管齐下,除对当事人进行处理外,对所在单位“一把手”也要追究连带责任。2012年,全县共受理软环境投诉案件320件,查处案件105件,电视曝光67人,党政纪处分21人,移送司法机关4人。

从“帮办”到“代办”。一个地方的服务环境,是各类市场主体最为注目的焦点,是软环境的“硬支撑”,体现着地方党委、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办事效率和工作水平。在这方面,沭阳立足“确保让企业满意”的目标定位,改革审批制度,提升服务水平,坚持将体制机制创新融入投资服务环境建设的全过程。一方面,着力提升行政审批效能,将全县28个部门和10个中介机构的行政审批及便民服务事项,集中到沭阳县行政服务大厅,确保能进系统的全部进入系统、能进行网上审批的全部进行网上审批,真正做到“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结,坚决防止出现“体外循环”现象。2013年6月,又进一步精减行政审批事项50项,降低或取消行政事业收费事项30项,每年减少行政收费数千万元。另一方面,坚持把“企业满意”作为第一追求,践行全面服务、超前服务、主动服务,先后提出了“帮办、预帮办和代办”的概念,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创造性地做足做活服务文章,打响了沭阳帮办服务的“金字招牌”。

2010年,沭阳在经济开发区组建了帮办服务中心,建立“问题定期收集机制”,构建引资单位、帮办人员、职能部门、帮办服务中心“四位一体”的帮办服务体系,为广大企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帮办服务,“帮办”的概念从此根植人心。

软环境范文第9篇

作风建设是保障

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

一个地方的事业,兴在干部作风,衰也在干部作风;

干部作风正、精神面貌好,无地域优势也能“借船出海”,资源再匮乏也能“借鸡生蛋”,条件再艰苦也能“借力发展”。

2011年1月13日,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乘火车来到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迤那镇,在寒冬里与群众同吃同住访贫问苦,向群众问计问策话发展。

2011年3月,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深入贫困的麻山腹地望谟县,与村民同吃同住,走访群众20多户,实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这一年,有19位贵州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到最基层蹲点,入驻20个乡镇、9户企业、7座工业园区、1个重点项目、1所高校、2个金融机构以及38户困难户蹲点。

深入基层的不止是省领导。作风建设年,贵州“两万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明确了88个省直部门对口帮扶88个县,实施了对部分市(州)的重点帮扶,积极开展“接访、走访、回访”的“三访”活动,进一步深化拓展了党建扶贫开发工作。

环境建设是基础

环境建设年,贵州各个地区政务服务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全省9个市(州)和88个县(市、区、特区)政府均建立了本级政务服务中心并投入运行,1219个乡(镇)和9316个村(社区)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或便民服务站。

针对贵州的发展实际,贵州省纪委、省监察厅提出重点解决影响发展环境的九个关键问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清理整顿收费秩序、提高政务服务水平、促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管理、加大案件查办力度、进一步落实问责制度。并将这九个方面再具体细化为25项重要任务,每项任务都明确了具体要求、工作措施、牵头单位、完成时限。

“环境建设年开展一年来,我们认真落实了这九个方面25项任务。有些方面甚至还超额完成。”贵州省监察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比如,按规定,应该减少30%的行政许可项目,但最后,我们减少了约50%,就是实在有必要保留的,我们也尽量精简环节。”2011年,单减少审批项目和环节这一项,贵州就减少了财政收入9个亿。

项目建设是支撑

抓项目、抓投资就是抓发展。发展的最终实现,需要通过大项目得以体现。

项目建设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力度。贵州各市县纷纷走出贵州,依托贵州生物、能源和矿产等资源优势,招商引资、落实项目。

项目建设年,贵州大力推进“诚信贵州”建设,建立和完善全省互通的企业征信、个人征信和信贷征信体系。全方面服务于产业发展和项目落户,确保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让客商无可挑剔,实现真正的服务到家。

2011年,贵州引进省外到位资金2500亿元,增长152%。仅前三季度,就有在建项目13195个,同比增长20.1%。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10588个,增长41.6%。

贵州各级领导干部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未来区域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发展环境的竞争。良好的发展环境具有“洼地效应”,能使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汇流聚集,形成经济增长的强大力量;良好的发展环境具有“连锁效应”,能使环境的受益者同时成为宣传者,可以收到“一花引来万花开”的效果;良好的发展环境具有“亲和效应”,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客商安心经营,各行各业良性互动,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软环境范文第10篇

变化,源于恩阳区的“软环境”建设。新区成立以来,区委区政府“建新区、树新规”,结合教育实践活动、“走基层”活动,严厉打击执法服务不公、行政审批不畅、办事效率不高等影响新区发展行为,构建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优良环境。

紧抓制度建设“牛鼻子”

“现在的干部越来越不好当了,一切工作必须按程序来,决策不科学就要被领导叫去‘背书’,稍有失误就会被诫勉谈话。”区政务中心主要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

“我们新区在硬件上暂时还不如其他地方,但是在软件上必须高起点,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依法行政,抓发展环境,打造持久竞争力。”区委书记梁津华说。

抓紧绳子,牵住制度建设“牛鼻子”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上级的明确要求。8个多月来,区委区政府科学构建制度的顶层设计,把权力关进“笼子”,先后出台《关于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九项规定》《“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实施办法》《区政府重大决策听证制度》等12项制度,区纪委先后出台《关于整治会所中的腐败》《关于建立健全终身责任追究制》等8项制度。

“按照软环境建设的需要,我们完善了年度目标考核,创造性地将与群众联系最为密切的政务服务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并把考核分值由去年的2分提升到今年的4分。”区目督办主任佘梁说。

共建便民“大平台”

“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去现场提供法律服务,每天早出晚归很值得。”法律援助直通车工作律师蒋德介绍说,“让新区群众形成遇事找法律援助直通车这个平台是我们现在追求的工作目标,让每一位群众都能零距离享受法治的温暖。”

在“软环境”建设中,全区各级党组织紧密结合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转变服务方式,畅通办事“绿色通道”、投诉“快速通道”。

区纪委先后开通了专线投诉电话、软环境建设网站,接受群众投诉。同时,通过走访座谈、监督检查、明察暗访等方式,主动出击,广泛收集线索,对食药局、卫计局、城管执法分局、政务中心等重点执法单位、服务窗口进行督查,适时曝光典型案件,增强查办案件的震慑力,有效解决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玻璃门”、“中梗阻”等问题。

“区里软件办给我们送来了服务承诺卡,上面有投诉电话、举报网站,有问题我们可以随时反映,谁敢吃拿卡要?”龙头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邓泽文说。

形成投资“强磁场”

随着软环境的改善,截至目前,全区共接待客商120余批次,洽谈项目86个,签订框架协议及正式合同17个,整理储备项目227个,制作招商专案38个,推介项目120余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4.4亿元。

“软环境建设,归根到底就是要打造风清气正的投资环境,打造区域投资‘洼地’,最终让百姓受益,大多数人满意。”区委常委、纪委书记何奎说道。

优良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政治风气,利好的优惠政策,正将恩阳变成吸引外资的强力“磁场”和区域投资“洼地”。川旅集团古镇打造项目、雨凡花卉种植项目、西南村千亩葡萄园扩建等项目工程进展顺利,为恩阳区经济发展增加了后劲。

上一篇:学雷锋范文 下一篇:第一书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