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实训报告范文

时间:2023-02-21 02:52:08

地铁实训报告

地铁实训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城轨车辆专业 空调实训室建设 实训项目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223-01

一、概述

职业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是为城市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运用部门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轨道交通车辆方面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毕业之后,担任地铁司机或地铁车辆运用、检修等方面技术岗位工作,具有地铁车辆检查、修理、试验的实际操作能力。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投入运用,加之一系列规章制度修订,要求我们对所培养人才要针对地铁车辆检修的工作性质,这决定于其在地铁运营中的重要地位。地铁车辆检修技术含量高,工作责任大。因而在地铁车辆检修教学、实习及实训过程中,应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为达到实训目标所设计的实习实训内容,高度重视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内容。

与沈阳地铁集团开展合作,是我校提升办学层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和长期目标。培养好地铁实用型人才是我校与沈阳地铁集团开展长期合作、融入沈阳市地铁建设的关键。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抓好专业实习实训环节,对培养好地铁实用型人才显得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经努力争取获得的国家和省财政对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支持,把本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做精、做大、做强,切实满足实习实训教学需要。为此,我们提出了此课题。本课题是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空调方面现场岗位技能的需求,开发的实训技能项目,所研究的范围是城轨车辆空调实训室的建设与操作应用的开发。本课题旨在使车辆空调装置更好的应用于教学。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城轨车辆空调实训项目开发研究与建设》课题组,从高职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出发,研究并进行了城轨车辆专业校内空调实训室建设,校内空调实训项目的开发实践,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行业专家及同行院校的认可。

二、校内城轨车辆空调实训室建设状况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是近几年开设的新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空调》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实践性很强,几年来,校内实训环境薄弱,岗位能力培养欠缺,不能很好地实现“零距离上岗”。该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采用理论教学的模式,而实训教学无法开展。校内实训室建设的岗位能力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这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城轨车辆专业一个突出而关键问题。学院非常重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购置了大量的专业实训设备,其中包括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空调装置。这样,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空调装置,为车辆空调实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那如何充分利用好此实训设备,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目前涉及我校城轨车辆空调装置操作应用的开发研究,还没有同类课题研究,兄弟院校也未见到相关课题的研究报告。

三、凸显岗位能力的实训项目开发研究

课题组经过深入探索,建成凸显岗位能力培养的城轨车辆空调校内实训室 ,开发了相应的实训项目。其研究程序是:调研城轨车辆专业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现状;针对地铁、轻轨对城轨车辆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进行调研;组织校内外专家和有关教师开发城轨车辆空调校内实训项目;选取1-2个班级进行对实验班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高职院校城轨车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岗位能力培养目标。职业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是为城市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运用部门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轨道交通车辆方面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毕业之后,担任地铁司机或地铁车辆运用、检修等方面技术岗位工作,具有地铁车辆检查、修理、试验的实际操作能力。岗位能力目标明确,各类能力培养可通过课程模块实施。项目开发,以学生为主体,凸显岗位能力,采用“教、学、做”相结合、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研究策略,开发实训项目,任务驱动,进行系统的实践训练,训练内容均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全面接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科学系统地进行实训室建设,目的是开展实训,开发实训项目。城轨车辆空调实训室作用:(一)使学生了解车辆空调机组的主要控制原理及空调机组的控制方式,能进行空调机组运转确认,知道空调机组正常运转的特点;(二)进一步掌握城轨车辆空调装置的特点、构造组成及工作原理;(三)熟悉常用的小型制冷工具的使用。尤其是ACU操纵控制空调机组实验台,实验台能够准确地展现在线控器控制状态下空调机组的各工况运行状态及故障显示。其中,触摸屏控制器和空调机组均采用地铁车辆现场使用的实际设备,便于学生进行空调机组实际操作,更进一步地进行故障分析及处理。同时完成城轨车辆装置实训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编制实训指导书,编制项目考核标准与考核方法,考核标准与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相适应,并与岗位职业技能鉴定要求或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适当衔接。形成实训项目完整材料,指导与保证实训项目的开展。

四、城轨车辆空调实训室建设应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

要将课堂搬到实训室进行,这就对城轨车辆空调实训室的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在每一次课程都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时间,这样就更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要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必须要考虑实训室的实训台数和实训设备工具是否满足需要。城轨车辆空调实训室应能满足城轨车辆专业一个班(40人左右)的车辆空调装置的认识、故障分析及处理、操作运行等实训,必要时可以分组进行。城轨车辆空调实训室需增加一批教学辅助设备:由于是理实一体化教学场地,需要教学用桌椅40套左右,多媒体设备1套;由于空调机组有一定的高度,为了进行机组的拆装、空调机组的结构认识、制冷工作原理及故障的分析及处理等实训正常进行,学生和教师必须站在与机组高度相匹配的梯子上,因此建议制作梯子,便于学生进行实训和操作。可以由实验室管理教师设计图纸,由实习工厂加工。例如在讲解城轨车辆空调系统检漏这个项目时,首先教师讲解检漏常用的方法、检漏的过程、注意事项,随后学生就根据刚刚教师所讲,分组操作训练。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城轨车辆空调实训室建设和实训项目开发的几点思考,城轨车辆空调实训室建设是城轨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实训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轨车辆空调实训室建设是一个重要而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校内实训室建设以及实训项目的开发,对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振淼.城市轨道交通车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2] 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地铁实训报告范文第2篇

1我校的轨道专业建设简介

随着无锡地铁建设规划在2008年获发改委批复,2009年正式建设,作为一所以交通运输类专业为主的中等职业学校,我校经过近一年的调研后,于2009年首先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运营专业建设近五年后,又通过近两年的调研,于2015年秋季正式招生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

2校企合作的方式及内容

2.1“订单”培养是实行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无锡地铁运营分公司在2009年开始即对全国许多开设轨道相关专业的各类院校进行了调研,作为一所无锡地方院校,我们积极主动地与无锡地铁多次接洽,表达了我们期待合作的愿望,经过我们学校自己的努力,终于在2011年,无锡地铁运营分公司在为无锡地铁一号线储备人才时,与我校确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当年校企共同招生,订单70名轨道运营专业的学生。

2.2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订单班人才培养目标。无锡地铁运营分公司与我校订单后,我们双方就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研讨,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企业就业岗位对人才提出的技能和知识要求,将企业典型工作岗位的要求提炼出来,明确相关岗位或岗位群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点,共同研究并形成我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后,我们每年还要举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及时根据地铁运营一线的实际需求情况,作必要的调整。

2.3校企双方合作开发建立符合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课程、教材体系。我校是宝马BEST培训基地之一,宝马的许多合作经验在我校均积极地得到推广迁移。由于我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是个新兴的专业,师资队伍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所以我们在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教材体系这方面才刚刚起步。随着我校专业建设的推进,我校轨道专业积极参加到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中国职业教育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之后,我们主动积极地参加行业各种学习交流,特别是从2014年开始,我校轨道专业老师参与到与企业合作编写轨道专业教材的热情越来越高,参与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在2014年9月,中国铁道出版社关于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材编写会议在我校顺利举行。我本人目前正在负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的教材编写工作。

2.4专业老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结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我校与无锡地铁校企合作后,为了确保订单班的教学质量,我们双方将轨道专业老师与无锡地铁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了结对,这样老师可就自己的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一对一地对接,哪些该是教学重点,有困惑的地方也可请教结对师傅,这样极快地提高了我校轨道专业老师的专业教学业务水平。同时,我校与无锡地铁达成协议,我校的轨道专业老师每年可到企业实习实践,使专业教师更多地了解企业技术发展、装备现状及未来学生工作岗位知识和技能需求。

2.5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营造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环境氛围。我校轨道专业2009开始招生,于2010年启动实训基地一期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聘请了地铁运营公司的专家,给我们提建议,我们的实训基地方案均是在他们的帮助指导下完成的。到目前为止,我校已先后建设成了轨道车辆结构认知实训室、运营控制实训室、AFC票务实训室、轨道电工实训室、车站值班员考工实训室。这些实训室的功能都是与本专业课程体系相匹配,与学生专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同时为我校轨道专业学生提供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实践环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工作习惯,具备较强的工作技能。

2.6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城轨专业车站值班员考工体系。众所周知,职业学校的学生要顺利毕业,必须参加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等级的职业技能证书才能毕业,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由于是新兴专业,关于本专业相关的考工标准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我校针对此问题,主动积极与无锡地铁,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联系,提出由我校轨道专业老师与无锡地铁相关技术人员一起,根据国家相关文件,地铁公司对运营人员的要求,确定运营专业考工的工种和考工项目,再进行考工题库的编制,考工体系完成后,由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对我们编制的考工体系进行论证,论证通过后在无锡市推广,作为无锡市各职业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考工的标准。本考工体系于2013年完成,目前已在全市轨道专业当中应用,实施效果较好,下一阶段,我们还要将学生在校的技能等级考工与地铁运营公司对员工的等级考工相结合,使两者尽可能的对接。

2.7企业的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到学校专业建设的各方面。我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都要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由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面相关人员组成,我们就聘请了校企合作单位无锡地铁运营分公司相关部门岗位的技术人员作为我们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每学年我们各专业举行人才培养方案滚动修改和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时就请他们来校,共同参加。总而言之,在我校轨道专业从一无所有开始建设,到经过六年的建设后,达到目前的水平,也正因为校企之间通力合作,一方面促进了我校新兴的轨道专业快速高效发展,同时也为无锡地铁公司培养了他们需要的本土化人才,校企合作达到了双方的共赢。

地铁实训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三方共享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0 英钟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081-02

一、引言

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建立开放的、公共的合作型实训基地,它建立在区域经济基础上,并服务于区域经济。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服务于学校教学,并且在本域内面向社会全方位开放,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成为服务社会的窗口、校企合作的载体和产学研结合的平台[1]。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区域共享型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意在建立“政府扶持、企业参与、院校主体”三方互动式实训基地,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利用最大化,实现行业管理部门、企业、院校共享的实训基地发展新模式。

二、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共享三方需求

1.政府共享。自2008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业管理职能由建设部划归交通运输部以来,辽宁省交通厅运输管理局作为辽宁省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主管部门,承担着辽宁省内各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业管理职能。目前,辽宁省沈阳、大连两市拥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其中,沈阳地铁运营里程54公里、沈阳浑南有轨电车运营里程60公里;大连地铁运营里程38公里,轻轨104公里,有轨电车23公里(以上数据截止2015年底)。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日益扩大,轨道交通事故近年频发,城市轨道交通主管部门也相应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所以,政府部门也迫切需要专门的技术团队,专业的实验研究基地支持。

2.企业共享。目前,国内较成熟的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基地有上海申通地铁培训基地、广州地铁培训基地等少数几家运营公司。辽宁省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两座城市。沈阳市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有沈阳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沈阳浑南现代有轨运营有限公司;大连市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有大连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大连金马快轨运营有限公司。辽沈地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均没有成立完善的培训基地及培训体系。所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也迫切需要专门的技术团队,专业的培训基地支持企业培训功能。

3.院校共享。辽宁省开设城市轨道交通类院校有: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沈阳现代制造服务学校(中职类)等。原铁路直属职业院校铁路培训系统成熟,但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城市轨道交通培训系统,部分非铁路直属职业院校虽有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但面临着设备缺乏的情况。所以,辽宁省内相关高职院校也迫切需要专门的技术团队,专业的培训基地支持教师、学生培训功能。

三、区域共享型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交通运输部和辽宁省交通厅《辽宁省交通运输主干专业及专业群“十二五”建设方案》和《交通运输主干学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以城市轨道交通实际岗位要求和设备使用、维护要求为基础,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建设了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已被辽宁省交通厅确定为“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教育与培训重点建设项目。城市轨道交通实训中心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入手,建立起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

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可实现涵盖行车、乘务、站务、机电、通号等五大岗位群技能培训,包含运营仿真综合实训室、PLC控制实训室、列车驾驶仿真实训室、模拟驾驶实训室、车站控制实训室、车辆段信号楼实训室、OCC实训室、车站业务实训室、票务实训室、AFC拆装实训室、屏蔽门拆装实训室、转辙机实训室、联锁设备实训室。各实训室建设情况如表1所示。

四、区域共享型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三方共享方案

1.政府共享方案。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可为辽宁省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主管部门提供辽宁省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管理体系建设、辽宁省轨道交通企业设备维护标准、辽宁省城市轨道交通从业人员准入资质、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营评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估等行业管理支持。

2.企业共享方案。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可为辽宁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提供相关岗位员工能力提升培训、校企共享培训教材体系开发、运营企业相关岗位专业技术改进支持。

3.院校共享方案。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可为辽宁省相关高、中职业院校提供师资技能、学生实习培训服务,也可举办部级、省级等各类城市轨道交通技能大赛。

三方共享方案图如图1所示。

五、结论

实训基地开放和共享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2],也可避免实验室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现象。区域共享型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的建设,将为本地区“政府、企业、院校”三方协同、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金燕.连云港区域共享型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9):239-241.

地铁实训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信息化拓展;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4-0045-02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新兴行业,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技术发展快,对从业人员技术水平要求也较高。由于全国大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较晚,项目建设规模大、速度快,致使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运营管理、驾驶、检修等岗位人才短缺尤为突出。轨道交通需要大量能从事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行车调度、客运值班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此类人才应具备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运输指挥、设备操作与管理等技能和经验,同时掌握系统工程、运输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应用等相关专业知识。

1 行业形势与现状

深圳市自开通地铁以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深圳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系统[1],未来深圳市的轨道交通将由16条线路组成,总长585.3公里。按照深圳市规划方案,2030年前将建成深港、深莞、深惠、深江4条珠三角城际轨道线[2]。

应深圳市及珠三角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契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我校”)于2005年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下称“城轨运营”)专业,2012年获批广东省重点专业,主要面向深圳及珠三角地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综合素养,掌握轨道交通运营行车、客运、突发事件处理、沟通与服务等核心技能,适应轨道交通行业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轨道交通的行车值班员、客运值班员、票务员、厅巡员、相关企业文员、服务人员等职业岗位。经过近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本专业逐步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与优势――创建了“双向互利、订单培养、优质就业”的校企合作平台,为深圳轨道交通行业累计输送了300余名无缝对接的优质准员工,树立了专业品牌。

然而,当前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均高速发展,在这一典型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作为信息类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之一,城轨运营专业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转型期[3]。一方面,蓬勃建设和发展的轨道交通行业背景给本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而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更新对本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4],同时也为专业的发展方向带来新的思考[5]。

2 面临的主要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以地铁为例,一般而言主要包括地铁车辆、地铁信号、地铁通信、地铁供电、地铁环境控制与车站设备、轨道线路和车辆段几大部分。结合城市轨道交通机电系统设备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通信、定位、自动控制与安全等技术。随着上述各种信息化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广泛应用,单纯的站务、票务、客运等基本技能已无法满足轨道交通行业日益成熟的运营要求[6],从业人员对信息化、智能化设备与系统的使用、维护等技能已逐渐成为轨道交通行业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必备素质。

基于上述现状,本专业向信息化方向的全面转型已迫在眉睫,其必要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专业主要培养地铁站务员。受地铁建设与运营的本质性周期波动影响(俗称“大小年”),每年的站务员需求量不等。相对较窄的就业面让处于“小年”阶段毕业的学生无所适从。

2)地铁公司等轨道交通企业对站务员的技能要求逐年增长,抑或会出现站务员整体外包的趋势,如不尽快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未来的就业形势将不容乐观。

3)目前就业大户主要依赖于地铁公司等寥寥可数的几家单位,市场形势的瞬息万变和国有企业的体制约束使得本专业在实训、顶岗、考证、就业等环节处于被动,正在逐渐失去话语权。

鉴于此,若本专业增设“信息工程”方向,学生通过增强综合竞争力,可在地铁公司内部胜任信息化设备的日常维护等工作,也可在交通运输行业内地铁公司以外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对口就业,扩大就业面的同时也可保证对口率。此外,本专业教师也可依托信息工程,实现多方面的资源共享,如拓展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探讨订单培养等。

3 解决问题的办法

城轨运营特色专业建设的信息化拓展,本质是增设信息工程方向,继而建立起该方向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为:通过密切联系行企,从企业需求细化就业岗位,逐层反推课程体系建设、实训项目规划,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力争实现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

实践基础 在基本思路的指引下,我校城轨运营专业信息化拓展的实践基础较为丰富,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1)依托省级重点专业建设,本专业在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等环节均已逐渐成熟[7],可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作为本专业信息化方向拓展的坚实基础;2)通过已开设了三轮的智能交通系统等信息化特色较强的专业拓展课,教师已初步掌握学生的兴趣点与专业知识难点,可合理把握新方向的突破口;3)深圳市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方向有大量可利用的企业资源,如智能交通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内部均汇聚了上百家优秀的企业,可作为本专业的企业资源库;4)在实训室建设过程中,通过与国内城轨运营专业信息化方向直接对口的企业频繁接触,更新了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思路。且本专业已与其逐步建立起长效的良性合作机制。

主要内容 基于上述思路和实践基础,城轨运营专业信息化拓展应解决的问题可细化为:1)城轨运营专业信息工程方向学生就业的主要企业和岗位群;2)由就业企业和岗位群要求的基本技能所决定的课程体系;3)与课程体系对应的实训项目及其具体实现和运作方式;4)目标就业企业群对该方向毕业生的考核要求与聘用模式。

在这四个问题的驱动下,信息化拓展的具体实施可着眼于下列五大方面的主要内容:1)搭建总体框架,制订培养方案;2)优化行企资源,关注需求动向;3)推进校企合作,完善课程体系;4)探索实训规划,明确发展思路;5)找准就业出口,力争订单培养。

技术手段 为保障上述主要内容的顺利实施和完成,可采取的技术路线与手段有:1)加入深圳市轨道交通行业联盟、深圳市智能交通行业协会等专业性团体组织,紧密联系行业内信息化企业,及时掌握市场最新需求;2)充分利用本专业现有资源,积极开拓行业内优质企业资源,不定期走访用人单位与潜在就业企业群,校企合作共同搭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3)充分进行企业调研,不断完善现有院内实训室建设。同时根据就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力争与部分重点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无缝对接。

4 结论

高职院校城轨运营专业的信息化拓展从本专业衍生出信息工程方向,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从地铁集团一枝独秀到行业内多家企业百花齐放,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与岗位群;从行业协会的高度制订培养方案,完善政校行企合作模式;从就业企业与岗位群中直接探索校外实训基地,促进订单培养稳步实现。预期将会在教学、实训、就业、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效果,体现其应用价值。总之,城轨运营专业的信息化拓展势在必行,这一举措必将在未来的专业建设和学生就业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简炼.地铁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2]赵时.轨道交通信息工程案例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3]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中国智能交通行业发展年鉴(2010)[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4]仇海兵.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5]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特色报告[R].深圳,2012.

[6]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2012级教学设计[M].深圳,2013.

地铁实训报告范文第5篇

一、高职城轨专业现有的分段式实践教学模式

专业的实践教学有课内的实践教学,也有独立的集中实践教学,其中以独立的集中实践教学为主。而独立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具体内容为各单项和综合技能训练。从学生进校第二学年开始,在进行了相应专业核心理论课程学习后,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专业实习实训,理实一体化,打造出分段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1.认知式的观摩实习

实习内容主要是参观地铁公司的车辆段、了解地铁车站基本设备及设备的主要功能。学生零距离接触专业岗位,初步了解地铁车站的运行,结合课堂理论学习,学生们在实际的企业工作与文化氛围中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思想。

2.体验式的跟岗实习

在第二学年,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了基础的实践能力,本实习环节基于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从行车岗位群出发,通过真实的设备设施训练,使学生在轨道交通运营一线掌握手摇道岔、人工排列进路等基本的行车组织相关技能。同时通过地铁车站的跟岗,使学生充分了解并熟悉车站行车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行车相关设备的操作规范。这种实习模式按照地铁车站实际工作要求、工作流程组织,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严格的工作纪律,加深学生对城轨运营站务管理的理解,实现职业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3.模拟式的演练实习

根据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的分析及职业素质的要求,本类型的实习主要为软件模拟型,如通过城市轨道交通ATC行车调度仿真系统及AFC自动售检票系统,教师可以借助于软件进行任务的分配和安排,使学生根据不同的角色分工,完成设备使用过程中一系列的任务。最后以学生模拟任务完成的熟练程度等来进行成绩的评定。

4.就业式的顶岗实习

大三学生在最后的学年进行为期半年的全脱产顶岗实习,为整个专业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可以是学校统一安排的单位也可以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单位。学院、学生与企业之间签订三方实习协议,定期沟通交流、反馈信息和监控管理。这种实习模式,一方面根据实习动态,企业可以观察、了解、考核学生,完成企业对人才的择优招聘。学生亦可以根据实习期间对企业的接触了解,进行判断评价,选择去留,增加就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企业在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若能完成对新员工的招聘录取,即可进行岗前培训,从而缩短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时间,节省了用人成本,而学生也能保证毕业就能上岗,实现完美衔接。

二、高职城轨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如果缺乏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的综合训练和理论指导,那么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就会使学生在脱离职业情境下获得的理论知识难以实现有效的迁移,甚至无法获得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高。笔者学校城轨专业为了培养适应轨道交通行业一线环境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向积极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但在坚持不断的企业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专业的实践教学依然面临挑战。

1.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轨道交通企业涉及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客运服务、列车运行组织及车辆和运营系统设备的维修保养等工作,涵盖40多个专业,100多个工种。因此,在轨道交通系统多、设备种类多、价格昂贵、对设备的投入受到各个方面因素限制等情况下,直接面向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培养专业人才的城轨专业目前难以建成设备配置数量足够、种类齐全的校内实训室,从而导致学生在校内实践教学环节中,对真实设备的实际操作机会较少,人均实践教学课时数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

2.师资力量缺乏,亟待加强

国家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高专院校师生比为1:15,50%的专任教师周课时必须≤12。但实际上由于城轨行I发展快,城轨人才非常紧缺,目前笔者学校城轨专业的师资数量亦是严重不足,专任教师周课时远超出标准工作量,教学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甚至影响到了实践教学质量。另外,笔者学校实践教学采取“实训月”的集中开展模式使指导教师不足的情况更为突出。为此,加强校企合作对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3.校外实践教学难以全过程质量监控

因为校企双方运行规律不一致,学校价值和企业利益的不对接,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企业主体性欠缺,积极性更无从谈起,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活动往往变成了企业的有偿服务。另一方面,校外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地点(如不同的地铁车站),校外实践教学指导老师主体不明确,在职在岗的企业员工参与程度不一,同时也因为校内专业师资不足,实践教学在过程上的管理存在较大困难,导致有些实习点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使实践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个人的积极主动性,以及与人沟通合作的灵活性。目前,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上,更多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停留在末端检验阶段,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实践、实习的效果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工作能力的提高。

三、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考

1.寻求政府支持,推动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离不开政府的宏观引导和统筹管理,当地政府若能积极引导、鼓励、扶持,并搭建各种平台,为企业和学校牵线搭桥,引导本土企业与学校签订用人合同订单,实施人才订单培养,那么当地企业和学校合作就能共赢,共同发展。例如深圳大学和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就是深圳市政府促进企业和学校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并积极协调和推动,让企业和学校达成了合作意向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高职校企合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否则校企合作难以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可能流于形式主义。所以政府应发挥统筹作用,协调校企双方利益,提升校企合作层次,并监督校企合作具体措施的落实。

2.依托企业,强化校外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

目前,如果没有自身利益的驱使,企业校企合作的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往往表现为校企合作践教学双方的责、权、利的划分比较笼统模糊,最后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的“工学结合”变成了学校的一厢情愿。所以要真正把校企合作当成解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突出问题的手段,就必须创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

校企应深度融合,进一步精选实践教学内容。在“工学结合”方面开展一些更为扎实的工作,积极探索工作任务驱动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一方面积极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设备及场地资源优势,在开展的各项实训中尽量共享利用企业真实的设备设施,如票务实训中学生直接操作了深圳地铁车站的AFC系统设备,这种模式使学生能在理实一体化中更扎实地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克服无法现场教学的困难,加强虚拟和仿真实训功能建设,如利用企业的培训资源开展了BOM机操作虚拟仿真、ATC系统操作虚拟仿真、地铁列车驾驶虚拟仿真和LOW操作虚拟仿真等实训项目。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仿真工作情境,在突破无法现场教学局限性的同时,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在“身临其境”中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充分体现城轨专业教学资源的校企深度融合特色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特色。

在实践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以职业岗位资格鉴定标准和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为基础,校企共同确定、落实实践教学安排、组织和内容,使各实习、实训环节循序有层次地开展并有机衔接。这样能够避免企业更多地从自身业务工作需要出发,仅提供简单且重复的实践学习内容,使学生质疑企业实践教学目的和作用的同时也难以提高专业核心技术能力。校企双方组建教学团队,发挥和共享各方的人力资源优势,共同承担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训管理的任务,其中企业的专职人员主要负责岗位业务、技术方面的指导。这种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提升实践教学过程组织与企业生产的融合度,实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学大纲,加强了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

在完善实践教学在内容与组织过程方面的有效衔接机制的基础上,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实习实训相关规程,制定实习实训计划和指导书、考核标准及考核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及相关的安全保障等规章制度。校企各派负责人实施规范的管理,并明确校企双方指导教师的工作任务和职责。

按照职业性、开放性和先进性原则,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执行规范的职业标准,校企双方作为实践教学组织、指导、评价与考核主体,按照企业相应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标准共同考核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表现和完成情况,突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两大方面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考核,推进过程考核、现场考核等多种考核方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性,保证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独立工作。

为了确保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实践应用能力方面的重要功能,校企双方在协商一致的条件下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优化专业学生的订单培养模式,签订“校企合作”合同或协议书。校企共同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工作的监督,及时收集企业、学生、家长、教师的反馈信息,力争全过程质量监控,以进一步完善分段式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城轨专业目前创建了良性运作的稳定的实践平台,实现了虚实结合、校内外实训环境的有机衔接,又依托《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了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更进一步优化了校行企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3.“引进来,走出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普遍不够完备,部分老师没有现场的实践经历,技术服务水平还不过硬,同时教育环境与生产环境,学校与企业两者之间的价值链与利益链尚未能形成有机的零距离衔接。因此要吸引企业开展深层次的实践教学的合作,必须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素质师资的培养。

引进来,共享校行企优质人力资源。一方面聘请深圳地铁企业专家担任运营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参加专业教学设计研讨会,在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组织等方面进行交流,有效提高师资教学水平。同时,吸引一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如聘请现场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理论课与实操课的兼职教师,负责专业(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的实训指导。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教学团队的建设模块化。由原来的一门实践课程一个教师担任变成由一个教学团队完成,配合“大专业+精方向”教学指导思想,专业教学团队与聘请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高。

走出去,提高专任教师素质。一可以通过组织骨干教师参与深圳市劳动局与深圳地铁联合组织的车站值班员、地铁站务员职业技能考核大纲制订、题库专家评审、地铁公司培训师评审、地铁订单班培训内容的组织与实施等方式、途径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以提高教学团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培养团队的职业能力;二可以造访兄弟院校进行教学理念、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等方面交流,拓宽教学视野,明确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学习先进的经验;三可以结合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定期安排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内的双师素质培训;四是组织教师赴企业社会实践,并制订引导和刺激教师主动为企业服务的相关制度,如新引进的无任何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上岗前必须到企业生产实践3个月,参加进修的教师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完成后必须向全体课题组教师作学习报告,以整体更新和提高教师队伍知识水平。

地铁实训报告范文第6篇

一、高职城轨专业现有的分段式实践教学模式

专业的实践教学有课内的实践教学,也有独立的集中实践教学,其中以独立的集中实践教学为主。而独立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具体内容为各单项和综合技能训练。从学生进校第二学年开始,在进行了相应专业核心理论课程学习后,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专业实习实训,理实一体化,打造出分段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1.认知式的观摩实习

实习内容主要是参观地铁公司的车辆段、了解地铁车站基本设备及设备的主要功能。学生零距离接触专业岗位,初步了解地铁车站的运行,结合课堂理论学习,学生们在实际的企业工作与文化氛围中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思想。

2.体验式的跟岗实习

在第二学年,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了基础的实践能力,本实习环节基于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从行车岗位群出发,通过真实的设备设施训练,使学生在轨道交通运营一线掌握手摇道岔、人工排列进路等基本的行车组织相关技能。同时通过地铁车站的跟岗,使学生充分了解并熟悉车站行车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行车相关设备的操作规范。这种实习模式按照地铁车站实际工作要求、工作流程组织,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严格的工作纪律,加深学生对城轨运营站务管理的理解,实现职业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3.模拟式的演练实习

根据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的分析及职业素质的要求,本类型的实习主要为软件模拟型,如通过城市轨道交通ATC行车调度仿真系统及AFC自动售检票系统,教师可以借助于软件进行任务的分配和安排,使学生根据不同的角色分工,完成设备使用过程中一系列的任务。最后以学生模拟任务完成的熟练程度等来进行成绩的评定。

4.就业式的顶岗实习

大三学生在最后的学年进行为期半年的全脱产顶岗实习,为整个专业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可以是学校统一安排的单位也可以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单位。学院、学生与企业之间签订三方实习协议,定期沟通交流、反馈信息和监控管理。这种实习模式,一方面根据实习动态,企业可以观察、了解、考核学生,完成企业对人才的择优招聘。学生亦可以根据实习期间对企业的接触了解,进行判断评价,选择去留,增加就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企业在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若能完成对新员工的招聘录取,即可进行岗前培训,从而缩短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时间,节省了用人成本,而学生也能保证毕业就能上岗,实现完美衔接。

二、高职城轨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如果缺乏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的综合训练和理论指导,那么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就会使学生在脱离职业情境下获得的理论知识难以实现有效的迁移,甚至无法获得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高。笔者学校城轨专业为了培养适应轨道交通行业一线环境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向积极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但在坚持不断的企业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专业的实践教学依然面临挑战。

1.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轨道交通企业涉及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客运服务、列车运行组织及车辆和运营系统设备的维修保养等工作,涵盖40多个专业,100多个工种。因此,在轨道交通系统多、设备种类多、价格昂贵、对设备的投入受到各个方面因素限制等情况下,直接面向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培养专业人才的城轨专业目前难以建成设备配置数量足够、种类齐全的校内实训室,从而导致学生在校内实践教学环节中,对真实设备的实际操作机会较少,人均实践教学课时数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

2.师资力量缺乏,亟待加强

国家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高专院校师生比为1:15,50%的专任教师周课时必须≤12。但实际上由于城轨行业发展快,城轨人才非常紧缺,目前笔者学校城轨专业的师资数量亦是严重不足,专任教师周课时远超出标准工作量,教学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甚至影响到了实践教学质量。另外,笔者学校实践教学采取“实训月”的集中开展模式使指导教师不足的情况更为突出。为此,加强校企合作对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3.校外实践教学难以全过程质量监控

因为校企双方运行规律不一致,学校价值和企业利益的不对接,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企业主体性欠缺,积极性更无从谈起,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活动往往变成了企业的有偿服务。另一方面,校外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地点(如不同的地铁车站),校外实践教学指导老师主体不明确,在职在岗的企业员工参与程度不一,同时也因为校内专业师资不足,实践教学在过程上的管理存在较大困难,导致有些实习点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使实践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个人的积极主动性,以及与人沟通合作的灵活性。目前,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上,更多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停留在末端检验阶段,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实践、实习的效果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工作能力的提高。

三、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考

1.寻求政府支持,推动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离不开政府的宏观引导和统筹管理,当地政府若能积极引导、鼓励、扶持,并搭建各种平台,为企业和学校牵线搭桥,引导本土企业与学校签订用人合同订单,实施人才订单培养,那么当地企业和学校合作就能共赢,共同发展。例如深圳大学和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就是深圳市政府促进企业和学校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并积极协调和推动,让企业和学校达成了合作意向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高职校企合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否则校企合作难以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可能流于形式主义。所以政府应发挥统筹作用,协调校企双方利益,提升校企合作层次,并监督校企合作具体措施的落实。

2.依托企业,强化校外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

目前,如果没有自身利益的驱使,企业校企合作的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往往表现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双方的责、权、利的划分比较笼统模糊,最后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的“工学结合”变成了学校的一厢情愿。所以要真正把校企合作当成解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突出问题的手段,就必须创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应深度融合,进一步精选实践教学内容。在“工学结合”方面开展一些更为扎实的工作,积极探索工作任务驱动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一方面积极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设备及场地资源优势,在开展的各项实训中尽量共享利用企业真实的设备设施,如票务实训中学生直接操作了深圳地铁车站的AFC系统设备,这种模式使学生能在理实一体化中更扎实地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克服无法现场教学的困难,加强虚拟和仿真实训功能建设,如利用企业的培训资源开展了BOM机操作虚拟仿真、ATC系统操作虚拟仿真、地铁列车驾驶虚拟仿真和LOW操作虚拟仿真等实训项目。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仿真工作情境,在突破无法现场教学局限性的同时,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在“身临其境”中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充分体现城轨专业教学资源的校企深度融合特色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特色。

在实践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以职业岗位资格鉴定标准和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为基础,校企共同确定、落实实践教学安排、组织和内容,使各实习、实训环节循序有层次地开展并有机衔接。这样能够避免企业更多地从自身业务工作需要出发,仅提供简单且重复的实践学习内容,使学生质疑企业实践教学目的和作用的同时也难以提高专业核心技术能力。校企双方组建教学团队,发挥和共享各方的人力资源优势,共同承担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训管理的任务,其中企业的专职人员主要负责岗位业务、技术方面的指导。这种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提升实践教学过程组织与企业生产的融合度,实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学大纲,加强了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在完善实践教学在内容与组织过程方面的有效衔接机制的基础上,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实习实训相关规程,制定实习实训计划和指导书、考核标准及考核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及相关的安全保障等规章制度。校企各派负责人实施规范的管理,并明确校企双方指导教师的工作任务和职责。

按照职业性、开放性和先进性原则,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执行规范的职业标准,校企双方作为实践教学组织、指导、评价与考核主体,按照企业相应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标准共同考核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表现和完成情况,突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两大方面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考核,推进过程考核、现场考核等多种考核方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性,保证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独立工作。为了确保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实践应用能力方面的重要功能,校企双方在协商一致的条件下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优化专业学生的订单培养模式,签订“校企合作”合同或协议书。校企共同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工作的监督,及时收集企业、学生、家长、教师的反馈信息,力争全过程质量监控,以进一步完善分段式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城轨专业目前创建了良性运作的稳定的实践平台,实现了虚实结合、校内外实训环境的有机衔接,又依托《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了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更进一步优化了校行企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3.“引进来,走出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普遍不够完备,部分老师没有现场的实践经历,技术服务水平还不过硬,同时教育环境与生产环境,学校与企业两者之间的价值链与利益链尚未能形成有机的零距离衔接。因此要吸引企业开展深层次的实践教学的合作,必须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素质师资的培养。引进来,共享校行企优质人力资源。一方面聘请深圳地铁企业专家担任运营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参加专业教学设计研讨会,在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组织等方面进行交流,有效提高师资教学水平。同时,吸引一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如聘请现场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理论课与实操课的兼职教师,负责专业(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的实训指导。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教学团队的建设模块化。由原来的一门实践课程一个教师担任变成由一个教学团队完成,配合“大专业+精方向”教学指导思想,专业教学团队与聘请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高。

走出去,提高专任教师素质。一可以通过组织骨干教师参与深圳市劳动局与深圳地铁联合组织的车站值班员、地铁站务员职业技能考核大纲制订、题库专家评审、地铁公司培训师评审、地铁订单班培训内容的组织与实施等方式、途径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以提高教学团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培养团队的职业能力;二可以造访兄弟院校进行教学理念、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等方面交流,拓宽教学视野,明确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学习先进的经验;三可以结合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定期安排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内的双师素质培训;四是组织教师赴企业社会实践,并制订引导和刺激教师主动为企业服务的相关制度,如新引进的无任何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上岗前必须到企业生产实践3个月,参加进修的教师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完成后必须向全体课题组教师作学习报告,以整体更新和提高教师队伍知识水平。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依托校企合作的基础和优势在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方面进行尝试,以“引进来、走出去”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

地铁实训报告范文第7篇

学校是全国唯一在校生全部为高中毕业生的技工院校,也是合作地铁公司最多、输送毕业生最多的职业院校,还是全国职业院校中委托培养比例最高的学校。学校是“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湖北省特色技工院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第十届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被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2014年,学校被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家扶贫办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紧贴市场需求,打造特色专业

学校在认真学习研究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认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的同时,积极开展产业发展前景、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并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和发展定位,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做到了“专业开发瞄准产业、专业建设紧贴产业、专业拓展跟踪产业、专业服务适应产业”。

以服务双轨行业为宗旨,学院紧贴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升级转型,确立整体布局、骨干带动、梯次展开的专业建设机制。坚持以岗位需求定专业、完善专业,增设淘汰机制,坚持开发新专业与调整传统专业并举,发挥专业集群化优势,坚持以示范院校项目重点专业为引领,带动所有专业实现持续均衡发展,形成了以城市轨道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为特色,以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重点,以有轨电车司机专业和通信信号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为补充的专业体系。

其中,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被评为湖北省紧缺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品牌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被列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专业。

加强师资建设,增强发展活力

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除加大师资队伍引进力度外,还通过送培、深造,教研活动、示范讲座、竞赛评比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学校与西南交大联合举办了在职研究生班,共有近30名教师将系统接受3年的硕士课程学习,每人2.5万元学费由学校承担。

与此同时,学校每学期安排30多名教学和学生管理骨干利用寒暑假到相关铁路和地铁企业现场学习,并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了校外专家库。目前,学院已初步形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体、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双师型”比例达到80%,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比例达25%,高级讲师(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比例达25%,多名教师被评为国家和省级优秀教师、名教师。

强化实训环节,突出技能特色

学校突破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形式,把企业的生产模式引入教学,把课堂搬进实训车间,使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技术更新相结合。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建设思路,多渠道筹措资金2000多万元,新建了“城市轨道车辆模拟驾驶实训中心”“城市轨道车辆检修实训中心”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中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训中心”等实习实训中心,充实完善了一大批技术含量高、贴近现场实际的实习实训设备。

同时,与有关单位合作研发地铁车辆构造与检修仿真实训软件,在全国率先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驾驶员和车辆检修员等岗位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建设走在全国同类学校前列,得到合作企业的充分认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训练要求,学校在广州、武汉、南京等地铁公司建立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铁路、地铁企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争取企业参与,实现深度合作

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就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班深入铁路、地铁等“铁”字号用人单位,及时掌握用工信息,宣传学校办学优势,多方争取企业认可。经过不懈努力,在巩固铁路培训市场的基础上,先后与武汉地铁、广州地铁、南京地铁、成都地铁、苏州高新有轨电车等26个城市的28家轨道交通企业和10多家铁路运输及工程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以华中武汉为中心,华南、华东地区为主干,辐射全国地铁城市的就业市场网络,成为全国铁路和地铁行业较有口碑的运营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积极争取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管理,与企业共同负责订单班的组建、教学、管理、实习和综合评价,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大大缩短了从“学生”到“员工”的距离,实现了学校教育教学和用人单位岗位标准与员工管理零对接,基本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在招生工作上,实现招生即招工,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标准、共同组织面试、共同确定录取名单;在教学上,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研究课程设置、共同选定培养教材、共同组织生产实习;在学生管理上,实行企业兼职辅导员制度,引进企业员工管理准则;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与企业采取“教师深入企业、企业专家进校园”的办法,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在培养质量评估上,共同制定标准,共同参与验收,并共同负责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跟踪管理。

严把进出关口,突破招就瓶颈

学校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订单培养为抓手,较好地解决了招生就业难题,形成了“招生旺、就业畅”的良好局面。招生过程中,学校严格按照用人单位对生源文化基础、身体条件、综合素质的要求设定招生标准,并通过一对一的面试程序,全面考查学生气质形象、语言表达、纪律意识等综合素质。严格执行审批报告制度,按照规范流程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录取工作,确保了生源质量。

学校加大市场开发力度,紧紧围绕学生所学专业和就业意向来选择推荐就业单位。与企业完善了优胜劣汰机制,共同负责订单班学生的考核和检查,学校每学期将学生的学习成绩、现实表现、个性特点反馈给企业,企业采取定期考核与不定期抽查等形式,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从而保证学生的就业质量。同时加强就业指导,使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不断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提高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

近五年,学校年均招生2000人以上,全部为应届高中毕业生,绝大部分学生高考成绩在高职高专一批线以上,且男生身高170cm以上、女生身高160cm以上,视力等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较好。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90%的学生在入校第一年就落实了毕业后的工作单位,而且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稳定、工作环境优良、工资待遇较高,订单班验收通过率普遍在98%以上。当前,全国大部分地铁公司的首批驾驶和检修人员都由该校培养,绝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各地铁公司的业务骨干,上百人经过自身努力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2003届毕业生葛绍平凭着在校期间养成的良好习惯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在武汉地铁忠于职守、勇挑重担、乐于奉献,连续两年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现任武汉地铁集团运营公司团委副书记。

创新教管模式,提升培养质量

学校坚持“教学过程一体化、技能训练职业化、校园文化企业化、班级文化班组化、学生思想员工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合作企业共同负责订单班的组建、教学、管理、实习和综合评价,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大大缩短从“学生”到“员工”的距离,得到了合作企业充分肯定。

在教学上坚持专业设置与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对接,大力推行模块化、一体化、情景化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专业课教学严格遵循课堂理论讲授、仿真软件演示、仿真模拟操作、现场实际训练“四步骤”。 同时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出版专业教材36册,自编培训教材和讲义150余册,制作一体化教学课件150余个,自主开发10多套仿真模拟操作软件。文化课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纪律意识、安全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应急处理能力。

在学生管理上严格实行专职辅导员制度,突出德育特色,营造“全员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以企业文化灌输为重点,引进企业管理理念和员工标准,强化“学生思想员工化、班级文化企业化”教育理念的灌输和渗透,逐步进行职业意识和素养的教育和提升。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积极组建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加强第二课堂、寝室文化、班级文化、校园文化、业余党校建设,积极搭建丰富多样的学生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铁路春运和抗震救灾等社会公益活动。在抗击冰雪灾害和抗震救灾建国六十周年、建党九十周年等重大活动中,广大学生经受了磨练,接受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良好教育,受到铁道部、人力资源保障部和省直机关工委的好评。

适应企业需求,积极服务社会

学校坚持“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职前与职后培训相衔接”的培训方针,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面向企业和社会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职业培训,包括铁路企业培训、人力资源培训、安全生产培训等,近三年累计培训达1万5千多人次,为区域经济创新驱动、铁路行业转型发展培养了紧缺人才。

学校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行的教育模式,将鉴定培训融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复合型、实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近三年累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5594人次,毕业生“双证率”为100%。

近年来,学校改革发展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和关注。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湖北省副省长张岱梨、湖北省政策咨询委员会、湖北省政协民盟界别委员会等领导先后来校视察调研,湖北电视台、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长江商报和安徽、江苏、浙江、四川、重庆等媒体也广泛宣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果。作为职业教育界的璀璨明珠和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院校的引领者,武汉铁路司机学校的办学经验得到了众多同类院校的高度认可和广泛推广。

地铁实训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地铁高技能人才;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1-112 -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载体,地铁交通快速、高效、舒适、节能、环保的优势更加凸显,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掀起了地铁建设的高潮。目前我国已开通地铁的城市达到10个,运营总里程为1300多公里。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地铁的城市达25个,预计到2020年全国地铁运营总里程将达6100公里。按照现有规划,我国每年将建成地铁达500公里左右,按每公里50人的最少用人标准,每年需要新补充地铁专业技术人员达25000人。

地铁交通技术是现代机械、电子、通信、工程等专业技术的集成,地铁岗位对人才的专业知识、职业素质、技术能力、操作技能等提出了特殊的要求。现有的以学校为主的、远离工作现场、企业文化缺失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地铁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一体化办学作为高职教育的新形式,具有校企合作紧密、工作学习转换快捷、企业全程参与等突出优势,可以充分满足地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南铁院发挥长期为轨道交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优势,从2002年开始与南京地铁进行了10年合作,历经“订单班”、“冠名班”、“地铁学院”三个阶段,在地铁高技能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满足2014年南京举办青奥会的需要,南京地铁到2015年将建成6条新线,约215公里,需要补充约1万多专业技术人员。为此,南京地铁公司与南铁院签订了2009~2011连续三年的订单培养协议,订单总数达2740人。为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南铁院与南京地铁联合组建“地铁学院”,通过创新办学体制、改革育人模式、优化就业环节,对校企一体培养地铁高技能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校企一体创新办学体制

办学体制决定了办学资源的获取与配置方式,反映了参与办学各方的利益诉求。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其办学不仅要依靠政府的主导,更离不了行业企业的支持。职业教育现有的办学体制在资源获取方面渠道单一,过度依赖政府,不能有效满足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南铁院紧紧把握地铁行业的发展形势和人才需求,通过“地铁学院”,探索校企一体化办学新体制。

建立一体化办学平台。近十年来,校企合作办学逐步深入,在订单班、冠名班的基础上,双方于2009年联合组建成立国内第一所地铁学院。地铁学院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长和副理事长分别由南京地铁总经理和南铁院院长担任。为吸纳其他城市地铁企业加盟,明确“1(南铁职院)+1(南京地铁)+N(若干城市地铁公司)”的理事会结构。地铁学院的院长由地铁公司领导担任、学院领导担任执行院长。地铁学院下设办公室、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教学团队和职业素养训练项目组等。相关机构均由双方人员组成,在管理体系上校企融合为一体,为推进合作办学提供体制保障。

整合共用校企资源。整合双方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使其效益最大化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首先是组建混编教学团队。校企共同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车辆驾驶与检修、线路工程和电气化供电等六个专业由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其中企业技术人员占50%以上。其次是共建共享实训资源。南铁院的教学和南京地铁的培训可以共用共享校企双方既有的实训资源。为了增强教学和培训效果,双方还在南京地铁生产现场共同设计建设了生产实景同步传输系统,企业技术人员可利用视频进行远程教学。南京地铁还积极帮助南铁院建设地铁综合实训中心,无偿捐赠调度信息系统软件和部分实训装备。再次是融合校企文化资源。南铁院作为老牌的铁路职业院校,具有丰厚的铁路特色校园文化积淀。南京地铁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在国内业界颇有影响。校企探索在两种文化资源的交叉融合中育人,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三、校企一体改革育人模式

职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其教育对象需要在工作与学习之间进行快速转换。校企一体育人有利于实现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组织形式,在组织内完成理论与实践、学与做的快速转换,加快技能型人才的成长。同时,职业教育也是一种合作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企业是主体,学校教育是基础,单独依靠学校一个主体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实现的。特别是对于地铁行业来说,短期内大规模培养地铁高技能人才,尤其需要地铁企业全过程参与。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南铁院和南京地铁共同创新地铁高技能人才“333”培养模式。主要内容是:

学生在校的三个阶段目标。针对地铁企业生产的实际和地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律,“地铁学院”提出学生在校三年要依次实现“三个目标”:一是走入地铁,感知职业。第一学年每两个月至少安排一次到地铁的现场观摩或系列讲座,由兼职教师讲授,使学生切身体会地铁工作的性质、内容。二是深入地铁,熟悉工作。第二学年,每月至少安排一项利用地铁现场教学和兼职教师授课的机会,将地铁岗位工作内容分解到各个专业课程中,使学生逐渐熟悉地铁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三是“融入地铁,胜任岗位”。在第三学年,学生作为南京地铁的实习员工,更多的时间进行定岗和顶岗实习,学生与企业融为一体,提前开始地铁职业生涯。

校企共同做好的三项工作。一是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地铁订单岗位的任职要求,各订单专业的混编师资团队制定了人才培养规格,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相应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二是校企共同组织实施教学。根据各专业教学进程,落实教学安排;各个专业结合自身特点,采用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企业兼职教师授课比例达50%。三是校企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成立以企业人员为主的专业评价小组,根据地铁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标准,实行学年考核和毕业综合考核。

实现教学过程的三个一体化。一是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校企共同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体系,利用南京地铁一号线、二号线的练兵线、培训线,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做中学、学中做,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二是校内教学与现场育人一体化。地铁各专业的课程讲授,采用专业课程现场教学和校内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交替学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三是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提升一体化。在校企共同实施教学过程中,将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等职业精神融入到具体的项目化教学中,使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同步提升,同时将职业素养作为培养质量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综合评价制度。

四、校企一体优化就业环节

就业是民生之本,职业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就业教育。对于大规模、大批量订单式人才培养,在整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尤其要重视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衔接。既要考虑规模化的人才培养,又要重视学生个性化成长成才的需求。同时,针对部分学生在就业方面进“保险箱”的心理误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形成适度竞争与淘汰机制,适当增加压力,增强订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帮助学生经过三年实现与地铁岗位的无缝对接,南铁院和南京地铁以“就业为导向”,在学生通往就业岗位的链条上着重把好招生、组班、岗前培训等关键环节。

共同把好招生关。提高就业质量必须从“源头”抓起。结合南京地铁快速发展对地铁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南铁院积极参与研究南京地铁企业发展规划,预测地铁运营各岗位的人才需求,按照岗位的设置共同确定招生计划。双方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地铁企业的发展、用人和学校的育人特色,提出生源的具体规格要求。地铁的快速发展和对高技能人才的渴求,吸引了大批的有志青年。多年来南铁院地铁专业一直保持较高的录取分数,2010年南铁院轨道类专业文理科录取最低分超出省控线100分左右。

共同把好定岗组班关。校企双方坚持“一年宽基础、两年定岗位、三年强岗前”的做法,学生在完成第一年基础课程和感知职业的内容学习后,校企双方根据学生本人申请、个人表现和行业需求,初步确定每一名学生未来的岗位方向,完成按岗位组班的工作。“组班”环节既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职业生涯,同时也关系到企业的员工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既要重视学生的选择,又要考虑企业的需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适应情况,申请调整进入另外的班级继续学习,同时,企业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或企业的用人变化,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进行学生的班级调整,达到“双向选择、双方满意”的效果。

共同把好岗前强化关。在双方合作的初期,学生在南铁院毕业后南京地铁还要对其进行一年以上的现场培训。为进一步缩短企业用人的培训周期,实现零距离就业,南京地铁将上岗培训内容和实习内容提前安排到第六学期进行,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训计划,共同强化岗前培训,实现了地铁学院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和南京地铁的高质量用人。

五、结语

校企一体培养地铁高技能人才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实现了教学做一体,提高了订单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大大地缩短毕业生岗位适应期,为企业节省了大量培训和用工成本。三是带来了很好的辐射效应,无锡、苏州、上海、杭州、成都、深圳、哈尔滨等地铁公司纷纷与南铁院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并希望加盟地铁学院。据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和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分布的《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2010年度报告》,南铁院在2009届江苏省高校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排名第一,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在江苏省综合指数排名第一、三位,被推荐为绿牌专业。学院“地铁文明使者”协会,被南京市政府授予“优秀志愿者服务团队”。(下转第67页)

(上接第113页)

南铁院和南京地铁通过“地铁学院”的建立,紧紧围绕地铁订单人才培养这一目标,按照合作育人的模式,创新合作办学机制,实现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从而促进双方合作发展,最终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实践表明,校企一体培养地铁高技能人才的探索,成功破解了校企深度合作的难题,调动了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了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的良性互动。校企一体培养地铁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为其他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 教职成[2011]12号文件.

[2]叶鉴铭,徐建华,丁学恭.校企共同体(校企一体化机制创新与实践)[M].三联出版社,2009,1.

[3]夏英.市场经济体制下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9).

作者简介:

地铁实训报告范文第9篇

摘要: 职业教育发展至今,为凸显职业特色,学校必须与职业载体--企业挂钩。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职业院校制定专业标准、设置课程、培养师资、解决就业的制胜法宝。本文分析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笔者所在系部在合作中所做的探索及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产学研

近年来出现的能力本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标准、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等职教理念无一不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校企合作之路各个学校都在走,且途径不同,如何走好成为各方关注与讨论的焦点。通过行业企业、兄弟院校的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校企合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缺乏保障支撑,合作难以良性发展;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忽视职业道德养成;学校单向获利,企业积极性难以调动。以下将就我校轨道交通系在校企合作中所做的探索。

一、加强保障支撑,夯实合作基础

1. 发挥政府引领作用,搭建平台将政策落实到位。

如何落实国家政策,首先必须充分发挥行业主管局的媒介作用,为学校牵头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在合作过程中协调学校、企业关系,制定落实政策细则,保障合作的长效性。上海市交港口局作为我校主管上级,一直以来非常支持校企合作的开展。自2009年起,每学期都会安排多名专业教师以挂职锻炼的形式深入企业现场实习。

2. 选择优秀合作伙伴,签订协议约定校企职责。

学校将选择管理规范、实训设施齐备、技术能力和经济效益较好的优秀企业作为合作伙伴,确保所教、所学、所用有效对接。我系与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教学计划》、《学生顶岗实习协议书》、《专业实习协议书》、《校企合作协议书》、《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等相关管理制度文件,以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形式固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职责,从而夯实校企合作基础。

3.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确保重点项目资金落实到位。

近两年来,我系着重建立健全经费保障促进机制,先后在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资金引入,包括政府投入、行业企业捐赠、学校自筹等,为实施校企合作创造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4. 建立多级机构联系,紧密校企联系促进长效合作。

开展校企党支部共建活动,发挥起双方党员在人才培养、技术合作等方面的特长优势;聘请企业高层与学校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时沟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室建设规划,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等:成立专家工作室,重点负责精品课程开发、实训室建设及技术研讨;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学科带头人及兼职教师,以专业课、实训课、教学研讨、学术报告等形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二、项目多维合作,健全职业素质

除传统的合作方式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共建、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等传统合作项目外我校注重注重职业道德养成。在全校范围内通过学术报告、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各种宣传阵地,展示和宣传与我校长期合作的优秀企业的发展理念、用人标准;聘请企业劳模开展职业生涯指导报告为在校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信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计划起到科学指导作用;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各科教师包括德育教师下场实习,在实践中了解企业文化、工作制度、岗位需求;现场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现场课,邀请企业领导和相关人员现场讲解,让学生知道企业对员工技能和品质方面的真正需求,体味劳动纪律,感受企业文化,懂得如何做人,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切实将优秀企业文化与学校高职办学理念有机融合。另外我校在与地铁9、11号线支部共建过程中,长期开展车站志愿者服务,从最初的党员教师每周一次到现在每日一此。学生志愿者服务过程中亲身体验了地铁运营现状,实践了岗位奉献精神。

三、提高服务能力,校企双向获利

1.为企业加强培训力量。

对上海地铁驾驶员等工种开展了10批次的岗位培训。总计培训人数在500人以上。总计《电工电子》、《机械制图》、《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等多门课程总计1500多课时授课量。具体实践中,先由轨道交通教培中心先为学校教师提供培训,后由教师再为职工培训,这种模式解决了企业师资紧张、理论知识相对缺乏、缺乏教学硬件等问题。

2.为企业提供教育支撑。

地铁公司原有的培训模式为公司组织技术人员对员工进行入职培训、在职培训等。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训师资不足、培训硬件缺乏、无材。通过我校教师力量的加入,改变原有培训模式,先由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技能的传授,教师再根据维护规章、技术规章整理编写教材,将教育理念融入职业培训,挖掘培训深度。提高培训质量。

四、校企合作前景展望

在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085”工程实施方案的产学研联盟计划中积极鼓励和支持学校与企业设立联合研发基地,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唯有教师能在企业技术革新改造中发挥其作用,企业才会拉紧校企合作的纽带,最终实现校企双赢的可喜成果。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 .洪贞银.高等教育研究2010/03.

[2]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蒋乃平.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1.

地铁实训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46-03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建于1995年。该专业建立初期,培养的学生属于中职层次,主要为广梅汕铁路公司、粤海铁路公司培养铁道车辆空调、发电车方面的检修技术人才以及民用小型制冷装置的安装维修技术人才,学生的就业层次比较低,稳定性较差,2001年提升为高职。

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的轨道交通行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广州、深圳地铁的发展急需大批地铁环控系统的检修维护高技能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珠三角”地区智能大厦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其规模和技术逐渐与国际接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周围环境舒适性的要求不断增强。现代建筑发展速度的加快,现代化建筑设备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都需要暖通空调方面的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维护的高级技术人员。

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了解行业发展动态,预测人才需求状况,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的重要依据。据此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才更符合高职教育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的要求,毕业的学生才能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与技能型人才。

为了能够更好地融入“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紧跟市场的就业需求,培养紧贴行业、企业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对我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专业定位与办学思路

立足轨道交通行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围绕《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提出的“广州及珠三角打造轨道交通一体化、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电子信息等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人才需求,结合《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调研和实施意见》、《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进行专业调整组合的意见》(广铁职院发〔2008〕134号)等文件精神,我院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积极纳入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群的建设,以职教集团的组建为契机,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深入开展专业调研,制定了以就业为导向、能适应区域经济需求、对接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业调整与专业群的建设,使空调专业建设逐渐由外延扩展,转向内涵拓展,逐步形成与区域产业对接的专业结构,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珠三角”地区,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及服务意识,能在轨道交通行业企业从事地铁环控系统检修维护、车辆空调检修与维护保养、工程施工等工作,能在珠三角地区制冷空调生产企业、工程公司、设计部门等从事制冷空调的生产、设计、施工、监理、检修及维护保养工作的高素质与高技能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学做一体,校企合一 多途径探索“学做一体,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开展人才的培养。在空调专业实训室成立教师工作室,并以此为切入点,集中优势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技术咨询、产品研发等服务,同时,为学生的专业实践创造良好条件。例如,与广州焱科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列车快速开水机的项目研发;组织空调专业的学生,配合花都结合示范园区的“家电维修中心”开展制冷空调方面的检修服务;与广州雨森空调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花都王老吉企业的空调安装、维护保养等工作;与深圳设计院第三分院设计一所合作,开展空调工程系统子项目的设计承接等。建立了广州车辆段、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广冷华旭空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铁路车辆空调冰箱生产企业)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了“产学对接、实践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实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与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群合作开展订单培养及技能鉴定。例如,为广州地铁、深圳地铁、香港地铁、省铁投等订单班开展《车辆空调》专业课程授课;为广铁集团公司开展高级发电车乘务员的技能鉴定培训与考证等服务。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实现校企共赢 我院建立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多家制冷空调行业、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各专业教师亦成为委员之一。空调专业定期组织召开专业指导研讨会,共同就企业的用人需求、人才培养、学生实习等进行深入研讨,同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反复修订,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与此同时,积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入校开展专业讲座、课程授课及校园招聘等,多途径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专业知识和就业空间,形成在校学生与行业企业专家的良好互动,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创造条件。目前,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每年都有学生被广州地铁、深圳地铁等录用,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共赢局面。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观念,适时调整本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与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课程建设,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在课程体系方面 根据制冷空调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制冷维修中、高级工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制冷空调岗位(如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质量员、安全员等)的需求设置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上,力求突出高职教育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等特点。在教学设计上,以真实工作过程为导向,合理设计学习情境,使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更加贴合工作岗位需求。

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 从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结合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群的建设,构建模块化课程群,整合课程体系,重组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积极设置《车辆空调》等优质核心共享课程,为铁路订单班的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在课程整合方面 将原《流体力学》与《热工学基础》课程整合为《流体与热工基础》,采用项目教学法,选用典型的雷诺实验、伯努利方程实验等实训项目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原《房屋构造》与《工程制图》课程整合为《建筑概论及工程制图》,使房屋的结构原理、空调系统的平面布置等知识与工程制图的知识紧密结合,通过机房的上机练习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最终为中央空调系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好基础。将原《制冷与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与《空调系统调试与运行控制》课程整合为《空调系统调试运行与自动控制》,将制冷空调系统的电控元件的动作原理与系统的控制原理进行全面综合,使制冷空调系统控制的知识体系更为完善。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设计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自学辅导法等。教学讲求实效性,采用过程考核法、“考证合一”考核法、现场实操考核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例如,将制冷上岗证与制冷中级维修证的技能鉴定考核标准融入《小型制冷空调装置》课程,教研室与企业共同开发实用型的一体化教材《小型制冷装置维修与职业资格证考核指导》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模块化设计,根据工作过程合理设计出制冷系统的抽真空、检漏、充注、故障检修等多个学习情境,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同时,积极推行以证代考的考核评价制度。其他课程也积极探索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的过程考核。《安装工程预算与施工组织管理》课程采用来源于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任课教师与广州易达建信科技开发公司、广州银洲空调净化设备有限公司合作编写了《安装工程预算与施工组织管理》案例集,并在CAD机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手段,用项目教学法训练学生实际编制安装工程预结算的能力,为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践教学方面的设计 在实践教学设计方面,邀请来自企业的专家进行研讨,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合理设置相关的实践项目及学时,力求实践内容真实,符合岗位工作技能要求。以制冷空调行业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建立起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力求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统一。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实践类课程的学时占总学时的50%以上。专业实训包括钳工、焊工、电工、制冷空调综合实训、中央空调课程设计、毕业顶岗实习等,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可考取电工、制冷等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

技能竞赛方面 以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或项目为竞赛内容,校企联合定期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并以此推动学生的技能训练,同时,通过竞赛为企业培养和发掘实用型人才。例如,以实习单位现场空调系统的施工安装作为技能竞赛的内容,实行现场竞赛,将真实的工作岗位任务与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实现“学做一体,校企合一”。

社会培训方面 利用专业资源的优势,与广铁集团工务检测所合作开展高级发电车乘务员技能培训与鉴定,目前,已完成多期人员培训,为所有学员颁发了相关高级资格证书。同时,配合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群做好车辆空调专业课程及专业实训的工作。

教学资源及手段方面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积极开发《中央空调多媒体教学系统》、《空调水系统及应用》等多媒体课件,并利用学院的网络平台建立《通风与空调工程》院级精品课程,同时积极开发《建筑概论与工程识图》、《制冷技术应用》、《车辆空调》等网络课程,学生的专业课程多数可在实训室采用多媒体进行一体化教学,也可利用空调专业的网站和学院的网站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到目前为止,学生所有的必修课程100%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条件改革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空调专业现有供热通风与空调实训室多间,面积329平方米,实训设备总资产约120万元。实训设备包括汽车空调、车辆空调、家用冰箱、家用空调、小型中央空调、小型冷库、制冷空调综合实训装置等,可满足常规教学及学生实训考证需求。同时,在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还可共享园区内的钳工、电工、焊工等实训场所和设备,可满足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学习及考证需要,并可为地铁订单班、汽车专业学生提供实训服务,兴趣小组亦可借此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此外,还拥有专用的设计机房,配置60台电脑,总价值50多万元,可借此开展课程设计、工程预结算软件的应用、建筑绘图等一体化教学。为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教学团队还积极开发了《中央空调多媒体教学系统》、《空调水系统及应用》、《空调工程施工预算》等多媒体教学软件并应用于一体化教学中。通过合理的管理及应用,空调实训室的业余时间开放利用率已达100%。在学院政策及广州地铁、广州雨森空调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支持下,我院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还成立了教师工作室,将企业真实的空调检修、空调工程设计等项目作为实习任务让学生参与完成,真正做到“学做一体,校企合一”。例如,深圳设计院第三分院设计一所经常将空调工程设计项目拿到学校教师工作室,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真实空调工程项目的设计,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与广州地铁等多家企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多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具体如表1所示),每年可提供200人左右的顶岗实习岗位,可保证学生专业实训和毕业顶岗实习的需要。同时,还将与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广冷华旭空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铁路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在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群未来三年的建设规划中,学院和企业还将计划拨出150万元用于与广州地铁、广州车辆段、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合作建立空调检修检测实训基地、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服务。

我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依托轨道交通行业,以培养轨道交通行业及珠三角地区所需的空调检修、工程施工技术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基础开展专业建设,以校企深度融合丰富专业建设内涵,通过顶岗实习、项目研发等形式实现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全力打造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学做一体,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两翼并进,工程引领”的专业发展思路(两翼分别指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及地方行业企业)。

参考文献:

[1]王丽.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案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9,(12):71-73.

[2]朱立,等.《制冷与空调》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J].消费导刊,2009,(2):256.

[3]王丽.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J].科技风,2010,(1):2-3.

[4]廖惠卿.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功能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0,(12):21-23.

[5]刘冬香,等.“工学交替”模式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25-27.

[6]张国东,等.高职制冷空调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制冷与空调,2010,(6):81-83.

[7]王韶清,等.试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J].教育与职业,2010,(11):16-18.

作者简介:

上一篇:构造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水电实训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