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3-18 18:13:16

低碳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西方的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先行一步,其中有些经验是值得我国借鉴的。欧盟的低碳经济发展无论是在低碳技术研发方面还是在技术的利用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英国政府以直接的财政投资方式来刺激企业低碳改造的积极性,形成“政府投资、企业运作”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此来鼓励企业改进传统的落后技术,创新低碳产业。另外值得借鉴的还有英国推出的碳信托基金,这个基金也是由政府出资推出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进行低碳技术的改革。

在政策方面,英国政府开征了气候变化税、制定了气候变化协议、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排放贸易机制、推行了可再生能源配额政策。德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体现出来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德国的低碳意识教育,德国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就对少年儿童进行环保教育,可以说在德国环保节能的观念深入人心,整体的环保意识很高。其次是为了减少来自交通运输工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德国的低碳技术推动还表现在了汽车产业。再次在税收方面,德国开征了生态税;针对气候能源专门制定了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并将环保技术产业列入新的主导产业重点培育名单。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选择,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还要充分考虑我国传统经济模式的特点以及存在的弊端。我国的国土广阔,并且东西部,南北部的自然、地理条件明显不同,而且由于各地区早期经济发展的重点不同,导致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我国较大的人口基数也决定了我国国民素质的参差不齐,这为节能环保意识的教育带来了困难。国内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也增加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困难。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第二产业比重过重,第三产业比重偏小,这决定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高能耗产业依然会占据主体地位。其次资源消耗严重,一部分原因是我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大部分以国内资源为原材料,另一部分原因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投资的拉动,这也需要大量的基础原材料。再次是我国的技术科研创新能力不足,这制约了我国低碳技术以及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基于上述情形,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采取“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大众各有分工,合作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政府是重要的推动者,负责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宏观计划,出台相应的政策或规定,并对经济的运行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企业是主要的参与者,碳排放量主要来自于企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所以,产业的低碳改造、新低碳产业的发展、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实际应用等企业都是最直接的参与者,企业的生产活动直接关系着低碳经济的发展质量;科研机构是关键的支持者,我国目前的低碳技术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而新能源的开发、能源利用率的提高、碳的捕获和封存等都需要先进的低碳技术予以支持,这就要求科研机构要积极的参与到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来;社会大众是最终实施者,因为企业的所有产出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大众的消费,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建设都离不开社会大众的低碳消费。

三、对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建议

我国的低碳经济建设是一个长期和艰难的过程,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阻碍,为此,在这里给出几点建议。

(一)政府部门要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宏观政策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要需要技术和制度创新的支持,但是这些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加之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欠缺,所以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财政资金与税收政策上的支持。在财政上需要政府部门打通融资渠道,为低碳技术的研发、设备的引入提供资金来源;制定并实施有利于低碳经济建设的税收,构建环保节能税收体系,为低碳经济的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制定并颁布有关环保节能方面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低碳经济建设以强制性、鼓励性与惩罚性,推动低碳经济的前进。

(二)建立和完善碳交易市场碳交易市场是一个新型的市场,许多规则还不是很完善,所以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相对权威和科学的法规来指导。

(三)构建碳金融市场机制碳交易实质上就是一种金融行为,它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所以有必要构建和发展碳金融市场,政府应该鼓励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抓住在低碳环境下的商机,研究和开发新型的低碳金融工具。还可以建立绿色信贷担保业务、设立低碳专项基金,推动低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此外,还要大力改造高碳行业,积极发展创建低碳产业,注重低碳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加强全民低碳意识,鼓励推行低碳消费,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等,这些也可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和替代,它可以使社会经济以一种更环保、节能和有效的途径得到发展和增长,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想要保证人类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必须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和路径。虽然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只要我们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的优势,我国政府部门在低碳环保的相关决策上予以一定的支持,并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上的经验,就一定能少走弯路,稳健的步入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随着传统的工业化经济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逐渐显露,低碳经济的优势更加凸显。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遵循自然发展原则,属于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就传统经济逐渐转型为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做简单阐述如下。

关键词:

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策略

工业化经济的迅猛发展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在新的发展时期内,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如何将低碳经济由理论转变为实践呢?首先要解析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然后就其内涵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分析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的发展观。传统的工业化经济将经济增长做为第一要素。在经济发展中奉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去实现经济的增长。这一理念的发展适应于世界大战后,各个国家急需恢复元气,迅速实现经济增长的现状。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率的传统经济模式逐渐制约了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在积极承担环境保护的同时更有效地提高了能源的利用,实现了节能降耗,更好地发展了新兴工业。低碳经济渗透于传统经济发展理论时需与时俱进。传统理论一味地追求商品价值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造成大量自然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破坏。旧的模式必将被新的模式所取代。新的理论需要充分尊重自然,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理论应运而生,它实现了对自然资源的循环重复利用,注重了协调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实现了对自然生态的有效保护。低碳经济的低投入、低排放、高利用率、高回报率,完全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低碳经济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完成经济转型后,企业将收到丰厚的回报。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尚未完全充分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降低CO2排放量对于社会经济长久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能源和材料的利用率,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有效资源配置,实现节能减排是当前企业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

三、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策略

实现由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科学意识。我们将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国策,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扩大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让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充分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从而将保护自然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的意识深入到每一个人心中。我国发明的电子产品互联互通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范例。电子产品互联互通是全球首个达到3C协同国际标准的产品,它可以在不同电子产品间互通并有效地节省资源浪费。英国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成果对我们也具有参考和借鉴的意义。如:向阳转移房屋的设计和应用。它利用现代化科技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并通过地热管道实现不同房间的房屋保温。其次,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第三产业、服务型产业的扶持和发展力度,逐渐转变经济发展的侧重点,减少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提高。人们在追求精神生活的同时对各种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也就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三产业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相对较少,也符合现阶段人们的消费需求,符合可持续的发展观念。经济转型时期,低碳经济的实现需要国家大力扶持和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协调产业结构发展,形成新的消费模式,进而促进低碳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管理者需要用科学的发展理念去管理企业。企业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流程,实现最大程度的清洁生产。在逐渐剔除传统的消耗性生产模式的同时不断创新产品生产理念即从产品设计、材料选择、制作工艺、生产流程等各环节进行科学管理,充分做到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原则。这不仅有助于资源保护,也有助于缩小生产成本,扩大利润空间。以“蒙牛”为例,为了实现低碳经济发展,“蒙牛”建立了完善的生态战略。近十年来,“蒙牛”在环保方面投入4亿多资金建立了科学的万吨级污水处理厂,实现了国家的一级达标排放。同时“蒙牛”企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并成功进入了世界乳业前20强。企业要想得到高速发展还需要不断引进现代化绿色技术并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要求将不同的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的方式实现再利用和再循环,其目的在于实现清洁生产,控制并不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工业生态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存在着技术、资金方面的难度,这需要国家相关部门落实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扶持,企业也需要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引进优秀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将生态发展的理念不断付诸于实践。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区就是低碳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典型代表。园区前身为上海钛合金厂,企业曾经是国内重点治理的对象。企业原厂的电能消耗占整个上海市的0.5%,烟尘排放达到了3000余吨/年,占全市的1/7。为了实现对环境的治理,企业引进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治理革新使园区逐渐实现了由高耗能、高污染生产逐渐转向低耗能、低污染生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选之路。

作者:梁雨田 单位:包九中高三

参考文献:

[1]李英,陈向华.企业发展价值取向对林产工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以大小兴安岭林区为例[N].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41(04)

[2]国胜铁.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适应性问题研究[N].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05)

低碳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措施

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同时,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基本国情,否则会出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受国外制约的情况。将低碳经济的发展纳入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来,不仅有利于巩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在过去的“十一五”规划中取得的优异成就,而且在以后的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只要我们积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的落实中央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措施,就能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从国家的角度来进行总体的安排和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指挥棒,同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党情、省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步骤、分层次的稳步、有序推进,尤其是要把我国的低碳经济开发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纳入到国家的相关科技规划中来。

一、教育先行

目标理念是人类实际行动的指挥棒,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针对中国人民群众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必须有针对的、分层次的,对国民进行宣传、培训、教育,转变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提高人民群众的低碳意识,逐步形成一个关注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模式。使人们充分的认识到,在中国,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国际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内在推动力,更是中国公民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有力彰显。

同时,党和政府应该牢固的树立低碳环保理念。杜绝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开购车等方面的浪费,公职人员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建立低碳型的国家机关;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发展低碳经济好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学习经验,建立低碳宣传教育基地,对全社会免费开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积极地利用好媒体、网络等手段来普及人民大众的低碳环保意识,以实际案例的形式宣传高碳的危害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法律保障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体制和机制的保障和推动。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有相关的法律作为保障,有相关的政策性规划并传达法律信号,这不仅仅是可以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形的帮助,还可以将那些违反相关的低碳理念、妨碍和破坏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组织、机构和个人进行相应的处罚,最终能够促进低碳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一些立法,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资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相关的立法都有若干部配套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这些配套的规范性文件也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律保障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低碳经济与实现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保持一致的。因此,应该从国家战略的层面上,建立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制定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对低碳经济相关的立法进行广泛的调查与研究,深入到问题的内部进行深刻的剖析,明确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指导思想、原则,逐步建立健全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对于涉及到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法律,不断地修改和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关于环境、资源保护性法律法规条款,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明确政府、企业和公民个人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所应有的职责和义务,采取有效措施和行动,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法制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可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可行性和立法模式研究。同时在相关法律法规修改过程中,增加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条款,例如,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中加入气候影响评价的相关规定,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体系。

三、科学技术支持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人们开始反思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几次产业革命的历史来看,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摆脱了经济发展的困难境况。目前,低碳经济等一系列的新技术、新产业的迅猛发展、绿色能源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因此,各国的政府要强化对于低碳技术、节能减排科学技术的支持和投资力度,推广比较先进的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发展低碳经济,提高低碳技术,必须把一些高碳产业、高能耗产业作为监督的重点;使这些产业的发展与低碳技术的研发连接起来,作为重点开发和扶持对象,提高对于废弃物的再次利用率。大力发展“碳封存”和“碳捕获”技术,对现有的煤炭资源的利用进行技术性改造,着重开发新能源、强化新能源的再利用技术,有效地将先进的低碳技术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低碳技术将会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场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浪潮,立足于国情,中国增加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开发比例,推进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尽快形成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基地。以点带面,在某些领域和某些行业实施试点,积累经验,促进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使之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加强创新型科研院所的建设,培育新的低碳技术产业和市场,加强各领域的合作,建立健全相关的低碳技术体系,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完备的低碳经济技术体系,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作者简介

低碳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一)国际方面

1、国际压力大,时间紧迫。从波恩到德班,再到多哈气候大会发达国家将矛头指向了中国。由于中国和美国是碳排放的头两号国家,且都没有减排承诺,很多国家都或明或暗地要求中国也要加入减排承诺,甚至包括美国。发达国家总是有意回避对发展中国家的低碳技术和资金的扶持义务。虽然综合来看,我国人均碳排放还很低,且国外发达国家比我们多排放很多年,但压力仍然越来越大。综合考虑国内的经济状况,我们不会随意接受减排承诺,但国际社会的压力没有办法忽视。

2、低碳大国发展迅速,抢占市场先机。很多低碳大国都积极制定相关法法规,完善本国低碳市场,鼓励低碳技术创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如英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家都制定了详细而明确的低碳发展战略。这为他们在未来全球低碳市场抢占先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低碳市场规模很大,但发展还远远不够规范有效,这将导致我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处于被动地位。

3、低碳技术转让障碍重重。联合国气候大会大部分时候都会讨论低碳技术的发展创新,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应给与发展中国家技术援助和支持。但在近几期大会中,发达国家往往纠结于技术的探讨,有意忽略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依靠技术援助显然不现实。低碳技术作为新兴重要技术,转让也会遇到种种壁垒,这对我国低碳技术的发展非常不利。

(二)国内方面

1.能源结构单一。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的选择有限。化石能源占绝对比重而清洁能源比重不足,导致我国能源供应不可持续。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

2.产业结构失衡。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

3.技术水平落后。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阻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产设备落后、技术开发能力不足、产业体系薄弱,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

4.人口增速迅猛。我国人口众多,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增长所带来的未来几十年的就业问题、资源消费问题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等问题,都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挑战。

5.城镇规模扩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改善,对能源的需求也不断的增加,大规模的城市化将消耗大量的能源及物质材料,造成能源的消耗及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对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6.相关政策滞后。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的保障,我国现处于低碳经济的起步阶段,法律、法规、政策等都非常不完善,很多领域仍然处于空白状态,没有规范性文件的约束。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一)力促产业结构升级

鼓励技术创新我国一直在努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减少以往对基础能源的过度依赖。高耗能的产业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减少碳排放量,促进产业向低耗能产业发展,才能有力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此过程中,企业将面临优胜劣汰,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采用低碳技术的行业的发展,鼓励技术创新,淘汰电力、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煤炭、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的高耗能的产业。我们国家仅依赖低碳技术援助和进口是不现实的,也是成本高昂的,我们要积极鼓励低碳技术的创新,自主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未来低碳市场占有有利地位。

(二)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是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提高石油和天然气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使用比重,这是现阶段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好选择。其次,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下大力气改进我国城镇工业的能源消费结构,投资研究太阳能、风能等技术的开发。再次,积极推动能源开发的多元化。虽然调整能源结构能够极大的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是这种形式的节能减排毕竟数量有限,所以说,要积极推动能源开发的多元化,开发无碳排放的新型能源,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才能取得低碳经济发展的重大成就。

(三)完善政策支持

如果单纯只依靠市场力量和企业自身的产业技术升级,各企业更倾向选择现有的利益,只有通过相关政策措施,改变外部环境,创造出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使得企业在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客观上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一是制定低碳企业准入标准、低碳发展考核办法等政策体系,强化政府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二是投资补偿及补助。对企业投资低碳经济产业进行一定比例的补偿和补助,这样,既能减少企业的一定损失,又不至于影响企业自身的风险约束机制。三是完善低碳税收政策,实施相关税收优惠,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所得税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抵免,逐步征收碳税,引领低碳经济发展。四是完善政府的绿色采购制度,扩大政府低碳采购产品范围,强制或优先采购低碳节能产品。

(四)加强国际合作

努力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我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唯一选择。只有与节能环保先进国家积极开展绿色低碳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更大程度地拓宽发展道路。一是推动低碳产品贸易便利化与自由化,着力消除各种贸易障碍,防止“绿色壁垒”,让低碳经济发展惠及更多国家和企业。二是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参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将绿色产业、清洁生产和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吸收外资的重点领域。三是完善多双边经贸工作机制,广泛开展在人才、资本、产业联盟、创新基地等方面的国际合作,营造有利于国内外低碳经济企业公平竞争发展的良好环境。四是积极探索与其他国家之间、企业之间、学术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低碳经济发展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三、结语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政府要加强低碳经济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引导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从政策、法规、体制上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制度环境;唤醒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环境危机意识,为低碳经济的进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引导工商企业打破其低碳经济的规模。低碳经济要打破“环保不低碳,绿色等于消费”的传统观念,应该着眼于长远利益,树立集体协作、节约环保的团队精神,将节约、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作为低碳经济长远的发展目标。

低碳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低碳经济”这个概念是自2003年在英国能源白皮书《OurEnergy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中被首次被出以来得到了全球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目前学界比较认可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同时兼具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特点的绿色经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以及哥本哈根环境峰会的惨淡闭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碳排放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处方”正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低碳经济这一始于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考虑的理念正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处方”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更是将发展低碳经济上升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突破口。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催生出的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被普遍认为是继信息技术革命后的全球第五次科技浪潮,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全球经济复苏的推动力不容小觑。在这个大背景下,欧美发达国家纷纷以低碳经济为出发点对其自身的国内、国际政策做出重大调整,以期掌握行业制高点和全球主导权,低碳经济已跨出单纯的环境和经济问题的范畴,更是成为关乎国家发展与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问题。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现阶段面临着实现经济社会稳步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等多重任务,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我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2.1资源禀赋

我国总体的资源条件表现为“富煤、少气、缺油”,这种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低碳能源有限、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我国现阶段的能源消费总量中,水电、风电、核电总共所占的消费比重不到10%,石油和天然气所占比总约为20%,而煤炭所占比重接近70%,在能源消费中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另外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结构相比发达国家要紧张得多,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之一(表1)。

2.2发展阶段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初期,快速发展的工业以及飞速增长的经济伴随着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失衡、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将导致我国在未来多年的能源消耗仍将处于较高水平甚至可能还将大幅增加。同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现代化进程正处于加速发展之中,伴随大规模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能源为主要驱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在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中将很难从根本上得以转变。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的《世界能源展2010》,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在未来的20-30年中仍将大幅攀升,其上升速度将远高于其他国家。这种高碳、高排、高污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内能否顺利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图1)。

2.3产业结构

我国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重长期维持在l:5:4的水平,产业结构比较滞后,经济发展过度倚重第二产业,低能耗高产出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单位GDP(1美元)能耗居高不下,能耗水平还在不断上升。同时在全球现阶段的产业分工及贸易结构中,在逐渐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中,由于自身产业处于较低端位置加之全球高碳产业的转移,中国在直接或间接出口了大量本国能源资源的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环境代价。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在评估了186个国家和地区之后,得出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国家排名,虽然我国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仅为5.5吨,但总排放量达到72.19亿吨,居于榜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世界排放总量的20%。另据碳监测行动(CARMA)提供的数据,2009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7亿吨,仅次于美国的28亿吨,是唯一在排放量上最接近于美国的国家,排名第三的俄罗斯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6.61亿吨(表2)。

2.4科技水平

低碳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经济活动将逐渐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逐步向对风能、核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低碳技术同样也涉及到对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对温室气体的有效控制等领域的新技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些领域的新能源技术尚处于起步、发育阶段,与这些国家的差距较大,离市场化、实用化也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不能自主研发和掌握低碳核心技术就意味着需要在国际技术市场上支付大量的技术转移和专利使用费用,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而言,购买这些技术和专利将会是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

2.5锁定效应

所谓锁定效应,指的是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等,一旦投入使用,其使用年限均会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在这其间不大可能轻易废弃。英国提出低碳经济的背景,除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外,还有其国内数十家燃煤电厂和核电厂正面临着寿终正寝或是更新的现实背景。倘若中国现阶段仍继续沿用传统技术,当未来中国需要对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义务做出承诺时,将很可能因为被这些投入于传统技术的投资“锁定”而无法做出相应的承诺。而倘若在没有综合全面的国家决策以及落实的国际合作的前提下就决定大力发展推行新型低碳技术,其所需的巨额资金以及高新技术的要求都将会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

2.6低碳意识

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制定切实有效的发展规划,更需要每一个城市公民的积极参与。而人们现阶段所习以为常的舒适、富足的生活,大都是建立在对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费的基础之上的。我国国民能否树立起节能、环保、低碳的意识和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我国低碳发展战略的成败以及全球的气候和环境。

3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国际层面

(1)坚持国家利益,正确评估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和义务单纯为碳减排而放弃发展、或是无视气候变化问题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都不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由于工业化起步时间不同,各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以发达国家现有的碳排放水平作为标尺来度量和约束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是极不公平的。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应分清总排放量与人均排放量、历史累计排放量与未来预期排放量、奢侈排放与生存发展排放这几组概念之间的区别,同时还应注意因为国家间工业转移给我国带来的因高碳产品出口而引起的碳排放问题,坚持国家利益,正确评估我国在碳减排方面的责任与义务。

(2)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的态势已愈发明朗,国家综合国力的上升不断提升着中国的政治影响力并改变着国际政治力量对比。但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煤炭消费国和二氧化硫排放国,且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及人均量在未来数十年仍将会有大幅度的增长也是不争的事实。面对愈发强大的国际压力及愈发突出的资源环境矛盾,面对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要求中国接受和承担强制性的碳减排义务的活动,如果不能在全球碳减排活动中成为主动者或者主动者,中国的经济发展必然会因此受到牵制和削弱。面对发达国家或强或软的限制,中国应树立起付责任大国的形象,寻求更加主动的国家立场和战略,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发展空间。同时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国际社会认识和了解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行动。

(3)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争取话语权在当今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秩序的构建是中国融入世界、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战略手段。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气候法律秩序的国际谈判对保障中国实现和平崛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应当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战略,积极争取国际环境气候法律秩序构建中的“话语权”、掌握“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并使本国获得国际环境气候活动中的主动权,努力成为构建全球环境气候保护法律新秩序的领导者之一。在参与国际环境气候谈判时要努力做到防止近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格约束限制的同时确保中长期国家的和平崛起能够得到国际环境气候法律秩序的支持,为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3.2国内层面

(1)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规划先行是中国发展各项事业的成功经验之一,发展低碳经济与我国的经济结构资源环境禀赋等因素密切相关,科学地统筹规划是保证我国低碳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前提。有必要把低碳经济这一发展模式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视野,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分别在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必要条件。要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低碳经济发展情况,对我国在这一阶段低碳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评估,并将其与制定“十二五”经济和社会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建设两型社会、保持区域经济稳定快速持续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低碳技术和绿色经济的要求,研究、制定国家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2)推动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政策制度的创新、制定和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应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将国家能源中长期规划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确立,把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是建立低碳经济长效发展机制的重要依托,重点是制定配套法规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制、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绿色包装等方面的实体性配套法规。要进一步加快利于减少和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及相关法规的出台速度,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配套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大对低碳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鼓励政策和激励制度,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

(3)落实和完善低碳经济促进政策中国的低碳经济促进政策体现在各个方面,目前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低碳能源政策、低碳产业技术政策、绿色投融资政策、财税政策、资源综合利用政策、清洁生产政策、废弃物管理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绿色消费政策、新能源和节能政策等政策体系,都含有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容。各方面政策还存在不协调的地方,部分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要及时调整和更新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税收优惠目录,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从政策上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投入不足和融资困难等问题进行扶持。设立发展低碳经济的专项资金,加大政府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向低碳经济加大投入,鼓励低碳友好型技术创新,主要用于低碳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跨行业、跨领域、跨企业重大项目、示范基地、重大工程、重点领域低碳企业和低碳技术研究开发等方面的资助和发展低碳经济的能力建设。

(4)加强低碳经济宏观管理低碳经济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外部性目标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与调控。要使低碳经济真正成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需要政府进一步实行定量管理、科学评估、强化考核。要深入研究、着力完善低碳环经济评价和评估指标体系,加大正向激励力度,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身低碳经济的积极性,加紧制定科学可行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对完善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统计数据库,健全低碳政策目标,完善低碳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高低碳经济管理的科学性,为加强我国“十二五”期间低碳环经济的宏观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基础保障。同时,有必要建立管理权起隶属中央的、垂直的低碳经济环保执法体制,在环保执法时努力避免和减少地方政府的过度干预。

(5)加快发展低碳经济长效机制的建设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发展模式,不能长期依靠政府的优惠政策的支撑和扶持,而是需要进一步推进中国的能源体制改革,构建起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从而保证我国顺利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长效机制的基础是理顺国民经济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法律体系的规范,从生产和消费入口端的资源投入价格合理化入手,提高循环利用资源的价格成本优势;从生产和消费末端的废弃物排放成本合理化入手,提高循化利用废弃物的比较利益。要加快和深入对资源税和环境税的研究,催生出利于资源循环利用、鼓励节能减排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从而形成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价格体系,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提高企业和全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6)加快建设低碳经济服务和管理平台发展需要完善的服务体系支撑。目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还很薄弱,制约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要强化政府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服务和促进功能,促进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服务平台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社会循环经济服务体系建设的鼓励和支持力度,扶持一批低碳技术和产品研究开发、推广扩散企业,低碳经济技术信息咨询和规划、管理服务机构,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平台,加大绿色采购力度,尝试性开展低碳经济标志制度。低碳经济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要使低碳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需要在一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环节、重点区域,实现重点突破。

(7)维持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加强媒体和公众在推动低碳经济进程中的作用。一方面,要全面总结具有地区特色和行业特点的成功经验,深入总结和凝练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园区、企业和市、县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模式和经验,以发展低碳经济成功范例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地进行全面推广示范和重点突破;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国内低碳经济信息披露、举报制度,将公司低碳情况作为专项纳入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中,引导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淘汰落后产能、研发低碳技术、走上低碳环保之路,在公众中逐步树立起良好的“低碳经济”形象,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间的良性互动和循环。

低碳经济发展范文第6篇

低碳经济是一种能源消费的方式、经济发展的方式,是对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低碳经济的目的。笔者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有以下原因:(1)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发展,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雾霾越发严重,这严重的威胁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2)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消耗为基础,获取更多的经济产出;(3)保证人类在地球上长期舒适安逸地生活和发展的科学理念;(4)未来各国之间的较量不仅要比“谁比谁强”还要比“谁比谁活得长”,转变发展方式是刻不容缓的,单纯依靠工业化发展是不够的,需要依靠低碳经济的发展,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党的十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需坚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确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资源环境危机的有效方法,对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作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主要有:树立低碳观念;制定低碳政策;发展低碳产业;开发低碳技术;提倡低碳消费。我国对低碳经济的研究方向主要有:⑴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区域差异研究及建议;⑵低碳经济下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与能源安全的研究;关于我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分析;⑷低碳经济制约因素的比较分析;碳排放与气候变化发展的研究;⑹能源安全问题与经济发展的研究;⑺碳排放量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的研究。

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在温室效应、雾霾等越发严重的今天,快速发展低碳经济迫在眉睫,以下是笔者认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为了:创建低碳经济》中

在2007年6月,我国就正式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我国的“低碳经济”之路起步相对较早,不仅任务重,而且没有案例可循。我国的自主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对于降低碳排量的技术水平也比较有限,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我国环保和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是由于高污染高能耗的社会现状难以消除

如机器的老化,生产的过程和在生产中企业对环境带来污染一些地区政府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重视数量,忽视质量,使得大量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大量流入我国,尽管这些企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加剧了我国资源消耗和资源短缺状况,恶化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严重危害到国民健康。

(三)我国十分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风电产业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远远跟不上发展低碳经济事业的需要。

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进一步加强人民的低碳生活观念

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为了更好的发展低碳经济就要从根本做起,国家应制定相关规定强制人们遵守低碳行为,在学生的课本中加入相关知识的学习,在公共场所挂出相关提示和注意事项等,将低碳观念散播、融入到人民的生活中,以致形成低碳生活的社会风气,才能更有利于国家实现低碳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加快发展低碳技术

在低碳经济的潮流中掌握了低碳技术,就如同掌握了主动权。加强节能技术与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实现在先进核能、氢能与燃料电池等非化石能源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增加清洁能源的供给,减少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三)避免发展低碳经济产生的就业问题

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知识、技能培训,各大院校应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或是科目,培养专业人才,减少由低碳经济的发展所引起的失业,降低就业压力。

(四)发展区域低碳经济就要结合当地经济、地理、人文等要素,制定一定的发展对策

而不是全国统一进行指导对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区域,政府应加大经济、技术扶持和发展进度的督促。

(五)成立专门的部级低碳经济研究机构

大量引进发展低碳经济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从事低碳经济相关的机构和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

低碳经济发展范文第7篇

1.1中国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对能源生产和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尽管《京都议定书》中没有规定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的具体减排量,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承担的国际义务,我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见表1),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很高,2002年为605t/百万GDP美元,为印度的1.86倍,日本的1.69倍,西欧发达国家的1.6倍。据美国能源署预测,我国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02至2025年期间年均下降2.1%,高于发达国家的下降速度,但是由于我国经济规模的逐年增加以及煤炭主导的能源结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2.6%),2020年将达到81.45亿t,届时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1.2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我国能源总量较为丰富,但由于人口规模庞大,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6t,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只有1074m3,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t,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1]。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图1显示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持续增长,2004年对外依存度达到近十年的最大值47.5%,2005年有所下降,仍在40%以上。石油进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势必使我国经济受制于石油出口国,也给我国经济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

1.3自然资源超常利用,生态环境恶化

近年来,我国经济呈高速增长态势,资源消耗增长迅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2006年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GDP总量大约占世界GDP总量的5.5%,但是,能源消耗达到了24.6亿t标准煤,大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水泥消耗12.4亿t,占54%,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了9.61%和18.1%。2003年中国的单位GDP能耗为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单位GDP水耗是发达国家的5.1~35.8倍[2]。2006年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达50%,资源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淡水供应趋于紧张,水源危机来临,许多地区淡水供给不足,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粮食生产的重大障碍;耕地面积持续减少,逐渐逼近18亿亩的耕地面积警戒线;2007年太湖、巢湖和玄武湖等内湖出现大面积蓝藻聚集,严重威胁当地城市用水;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破坏加剧,海域和流域污染仍未好转。资源的超常利用,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威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低碳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

2.1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①的白皮书中提出。《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随后,Johnston等学者探讨了英国大量减少住房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可行性,认为利用现有技术到本世纪中叶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排80%是可能的[3]。Treffers等学者探讨了德国在2050年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少GHG排放80%的可能性,认为通过采用相关政策措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GHG排放的减少的共同实现是可能的[4]。Kawase等学者回顾和描绘了长期气候稳定的情景,将排放变化分解为三个因素:二氧化碳强度、能源效率和经济活动等,指出为实现60%~80%的减排目标,总的能源强度改进速度和二氧化碳强度减少速度必须比以前40年的历史变化速度快2~3倍[5]。Shimada等学者构建了一种描述城市尺度低碳经济长期发展情景的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到日本滋贺地区[6]。气候集团在的报告《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中介绍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回顾了市场的发展并分析了低碳经济道路带来的收益,表明低碳经济具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能够显著地增加产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可靠性、改善产品质量、改善工作环境并鼓舞员工士气,在新增就业方面具有出色的潜力,其增长速度也大于其它经济形态[7]。我国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8]。游雪晴等认为“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①。可以看出,自英国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实现的可能性、市场价值等方面给予了自己的理解和探析。尽管他们研究的角度不同,所提出的概念也有所差异,但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内涵: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2.2英国低碳经济的实践现状

低碳经济自2003年由英国提出以后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同,一些国家也开始展开低碳经济建设的行动,诸如欧盟国家、日本等。尽管中国在2012年前没有温室气体减排量的规定,但随着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到来,中国面临着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近年来中国也在节能减排方面展开了行动。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低碳经济在英国的发展现状,可为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2003年2月24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题为《英国政府未来的能源———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的白皮书。在该白皮书里,英国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宣布了到2050年英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着力于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同时在支持世界各国经济朝着有益环境、可持续的、可靠的和有竞争性的能源市场发展方面英国将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先导。2004年颁布能源法,核心内容为可持续能源、核能问题和竞争的能源市场。2006年7月能源回顾报告,陈述如何应对英国能源政策面临的两大长期挑战,并就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广泛的公众咨询。2006年10月30日,受英国政府委托,由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现任英国政府经济顾问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NicholasStem)领导编写的《斯特恩回顾:气候变化经济学》(简称斯特恩报告)[10],详述了气候变化造成影响的经济代价和相关温室气体减排的花费和收益。报告强调为了避免气候变化的最坏影响,各国政府必须立即采取有效的减排行动,否则气候变化将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其损失和风险将相当于每年全球GDP的5%~20%,而且损失将一直延续。如果立即行动,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500~550mL/m3CO2e(二氧化碳当量)的成本可以被控制在每年全球GDP的1%左右。斯特恩报告提出有效的全球减排政策的3个要素,即通过税收、贸易或法规进行碳定价;支持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以及消除提高能源效率和其他改变行为方面的障碍[11]。另外,2007年3月,英国通过《气候变化草案》,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立法,主要内容包括:碳财政预算提供目标管理,建立气候变化委员会,为英国2050年达到温室气体减排量60%的法定目标出谋划策,给政府在排放交易方面提供更大的权力,从而建设英国的低碳经济。2007年5月23日,在英国第七届能源展览暨研讨会上,英国政府公布了堪称可再生能源开发政府纲领的《英国能源白皮书》[9]。

3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其中,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方法分别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论述了低碳经济模式(见图2)。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不同于具体的发展方法,它是指在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过程的基本操作手段以及行为、态度和认知取向,是区域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所采取手段的共同特征。在完成发展目标过程中,我们会采取一系列步骤或措施,每个步骤和措施称为发展方法。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方法不但具有尺度的不同,还具有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只有将不同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方法成功运用到发展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稳定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式,最终实现低碳发展的目标。

3.1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低碳发展

所谓低碳发展是指在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发展,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①,是一种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的发展。低碳约束将制约经济发展方向的选择,决定经济社会向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方向演化发展。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模式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碳排放的总量约束会限制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变甚至更优的条件下,通过改善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增加碳汇等措施可以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单位排放量的减少。由此看来,为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和经济规模持续增长的双重目标,我国需要重新审视现有发展模式,重新选择更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低碳经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选,低碳发展是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当然,要实现低碳发展,技术创新是关键,因为能源效率的调高,低碳新能源的开发,化石能源的低碳化都要依赖于技术创新。

3.2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节能减排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减少能源消费和增加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使用是减轻能源生产和消费负面影响的主要手段[12,13],前者属于节约能源的范畴,而后者属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范畴。概括起来,要实现经济的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手段。节能就是在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量的前提下,获得与原来等效的经济产出;或者是以原来同样数量的能源消耗量,获得比原来更有效的经济产出。换言之,节能就是应用技术上现实可靠、经济上可行合理、环境和社会都可以接受的方法,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4]。本文中减排的涵义不仅是指污染物排放的减少,还指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偏重于温室气体减排这一内容。节能减排是应对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压力、能源供需矛盾和生态日益恶化问题的主要手段,是实现节约发展、低碳发展、清洁发展、低成本发展、低代价发展的方式,是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发展目标的着力点。

3.3低碳经济的发展方法:碳中和技术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认为低碳或无碳技术的研发规模和速度决定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的规模[15]。低碳或无碳技术也称为碳中和技术。“碳中和”(Carbon-neutral)这术语是由伦敦的未来森林公司于1997年提出的②,意思指通过计算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碳汇)、二氧化碳捕捉和埋存等方法把排放量吸收掉,以达到环保的目的③。碳中和技术主要包括三类:①温室气体的捕集技术,主要有三条技术路线,即燃烧前脱碳、燃烧后脱碳及富氧燃烧,燃烧前脱碳的关键技术是转化制氢,涉及高温下氢的膜分离技术,包括膜式转化装置、膜材料等方面的技术开发;燃烧后脱碳的技术核心是胺吸收脱除CO2,难点在于分子水平吸附剂的开发,此外,低能量CO2吸附、溶剂、小型高效压缩机、过程标准化等均待进一步研究;富氧燃烧技术属于提高能源效率的范畴,技术的关键是氧气供应及高技术涡轮机的开发。②温室气体的埋存技术,即将捕集起来的二氧化碳气体深埋于海底或地下,以达到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目的,目前的研发工作主要集中在探索地下盐水储层、采空的油气藏储层、不可开采的煤层以及深海下的地层作为CO2储库的可能性[16]。③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目前,碳中和技术仍处于研发阶段,从技术经济角度来看离全面推广应用还有很大距离。

4我国实施低碳经济模式的政策措施

4.1节能优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高是以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的巨大破坏为代价的。研究表明[17],我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3.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这说明我国能源利用比较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是巨大的。因此,提高经济活动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战略措施。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更有效地利用每一度电、每一桶石油和每一方天然气比开采更多的煤、石油和天然气更具经济价值和生态意义。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必须坚持节能优先的发展战略。一方面,淘汰高耗能的产业和生产工艺,另一方面,在照明设备、家用电器、工业电动机和工业锅炉等领域进行技术改进,提高热的有效利用和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只有不断提高节能水平,才能有利于能源供应安全、环境保护和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等多重目标的实现。

4.2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我国化石能源的“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结构特征决定了煤炭是能源消费的主体。当前,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接近70%,比国际平均水平高41个百分点。虽然石油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只能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为目标,不可能用来替代煤炭。因此,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近10年得到根本改变。这就需要碳中和技术,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此格局下,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

4.3设立碳基金,激励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碳基金主要有政府基金和民间基金两种形式,前者主要依靠政府出资,后者主要依靠社会捐赠形式筹集资金。目前中国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基金),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但是,现有的这两个基金主要资助碳汇的项目,还未将基金用于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和激励上。碳基金的目标应该除了关注碳汇的增加外,还需要更加关注通过帮助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从中寻求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从而帮助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社会。碳基金的资金用于投资方面主要有三个目标,一是促进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加快技术商业化,三是投资孵化器[18]。我国碳基金模式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按企业模式运作。碳基金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找出碳中和技术,评估其减排潜力和技术成熟度,鼓励技术创新,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以促进长期减排。

4.4确立国家碳交易机制

低碳经济发展范文第8篇

1.1我国的能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地广物博,能源资源丰富,但人均拥有量却很少,能源供应不足,价格上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制约。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其中煤炭的消耗量最为严重,然而再生能源,核能源消耗却只占极小部分,由于我国对煤炭消耗巨大,从而导致煤炭排放量增大,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全球居前列,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1.2经济发展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其中以第二产业最为明显,然而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却是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产品创新能力差,技术革新落后,是以能源消耗为代价的重工业的发展,对于国内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电污染有严重的后果,更是有不少发达国家打着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口号在我国国内办工厂,对我国的能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我国正处于向第一、第三产业转型时期,优化我国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促进信息、金融和科技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促进第二产业重工业的技术革新,生产方式的转变,减少煤炭能源的消耗,加大清洁能源的利用有重大影响。通过科研创新,实现高能耗向低能耗的转变,由低技能向高科技的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金融业的发展,银行、基金和证券的发展也有推进作用,促进第三产业的迅速扩大,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1.3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支持的不足

金融在产业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要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有金融的支持,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杠杆和利益传导机制等广泛影响其产业主体的发展。低碳经济现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大目标,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然而金融机构的定位和信息不健全等也无法与低碳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导致科技的创新研发等都会遇到资金不足等问题。一些金融政策不完善,对于金融活动的支持度不够,无法及时给予帮助和扶持,金融体系不健全,无法满足低碳经济的发展。

2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措施

2.1政府政策的支持

我国是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经济体系,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要颁布相关的政策法规用以规范和激励金融体系,通过政府引导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调整,给予低碳经济项目资金支持,设立风险机制和担保机制及政府国债等机制为低碳项目进行融资。

2.2完善金融体系的建设

我国的低碳经济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可以借鉴国外的金融建设来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要合理调整金融体系的定位,加强国际合作,树立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服务目标,加强银行信贷和客户之间的联系,为低碳经济项目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更新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手段,推出更多更利于小企业全方位发展的服务项目。

2.3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发挥社会信用体系的作用,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加强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做好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为企业的资金项目提供社会担保,发展担保机构,加大对低碳项目和企业的资金支持,以促进低碳经济的迅速发展。

低碳经济发展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常态;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1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现象,是一种自然过程,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是把提高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增长速度放在第一位.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到新增长点.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都将出现新增长点,并叠加起来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2)经济增长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随着我国要素成本的优势逐渐弱化,中国的经济增长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过度依赖要素驱动了,而应该更多地依赖科技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3)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转向存量调整和增量做优.不管是农业还是制造业甚至服务业,都应该把发展重点从产业的中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变,这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4)经济发展目标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共享发展成果.中国经济新常态要放弃不惜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而要做到以人为本,重点解决教育、养老、就业等老百姓最关系的问题,保障人民群众能够共享发展成果.(5)经济管理从刺激增长转向科学调控.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如果仍然还是一味地刺激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忽视科学的宏观调控,那系统性风险迟早会爆发,所以应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科学、精准、有效的宏观调控上.

2低碳经济是新常态下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2.1低碳经济的涵义

近年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气候异常的事件不断增多,并开始威胁人类的正常生活,近年来中国多地长时间遭遇雾霾天气,环境污染现象极其严重.气候专家认为这种气候变暖的现象是温室效应引发的,而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碳浓度上升.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做的事情是减少碳排放,降低大气中的碳浓度,进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在此背景下英国2003年率先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模式:“低碳经济概念”.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在减排和发展的迫切需求下,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政府十工作报告中更是从战略高度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2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

2.2.1全国和区域环境从国家层面讲,我国在过去30多年里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投资、能源消耗,在产业结构上更多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其效果显著,但也面临严重的问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低、枯竭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同时,我国还面临环境的压力、人口红利的消失、低端产业的疯长和限制、企业缺乏创新力和长期研发能力等诸多不利因素,迫切需要完成在经济方式从规模数量到质量效率的转变,转向更多依靠技术进步、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将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甚至农业发展的重点都将从产业中低端环节向研发营销等产业高端环节转变,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成功跨越.诸多问题的解决和目标的实现,决定了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模式,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经济新形态.为此,国家发改委启动了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从区域经济来看,河北地处京津冀经济带.在2015年国家提出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其中河北省定位于“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实现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等节点城市发展,重点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这对河北省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因此探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化,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2.2.2省内经济发展状况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河北省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2万亿元增加到3万亿元,年均增长8.5%,在全国31省排名第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39.4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14388.0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11978.7亿元,增长11.2%.目前全省的产业结构仍以钢铁冶炼、水泥化工、制药等六高耗能行业为主,基本上保持着“二、三、一”的结构,第二产业的优势明显.但这种依赖资源、高能耗的增长方式存在着发展后劲不足、竞争力低的弱点.省内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行业,劳动效率低、生产效益不高,发展比较落后,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方面力不从心,影响了其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近几年省内产业结构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优化升级,但河北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又在不断出现.一是发展的质量效益不高,新旧动能转换不快,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全社会研发投入不足,财政收支矛盾加剧,部分市县地方债务存在风险,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转型升级尤为迫切.二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大气、水污染问题突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还需付出极大努力.三是改革开放相对滞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不高,城市经济、沿海经济、县域经济仍是明显短板,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解.因此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下,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提升,特别是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3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加快形成引低碳经济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已得到国际共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将是河北省经济未来发展的主基调.具体发展策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1借东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抓住用好京津冀一体化的机遇,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切实把京津冀协同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补齐河北发展短板,真正使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方面,建设全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另一方面,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按照区域发展主体功能区定位,打造沿海率先发展区、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冀西北生态涵养区等特色功能节点区域城市.

3.2低碳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实现河北省重新发展的关键所在.首先,推动高碳低碳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生产设备,坚决化解过剩产能,推动钢铁产业高端化、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化、化工产业精细化、建材产业绿色化.最终实现第二产业低碳化.其次,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品牌、安全农业.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从实现到第一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形态.

3.3创新性,提高经济增长动力

创新是低碳经济的一个主要特点.只有不断创新才可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才可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进行转型升级的同时,还需要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政府需要为创新企业提供良好的平台支持,包括政策激励、金融支持和人才保障等.另外还需要有编制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以保证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孙凤芹,苑建斌.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1).

[2]于刃刚.低碳经济与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03).

[3]李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5,(21).

[4]胥丽娜.新常态下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6,(03).

[5]闫慧敏.低碳约束下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3).

低碳经济发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产业低碳化;低碳技术;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4月27日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均资源相对匮乏。淡水和耕地资源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三个突出问题: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不仅资源难以为继,生态环境也难以承受。因此,必须推进以高效能、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又快又好地发展低碳经济,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压力。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实质

为了应对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威胁,低碳经济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最早正式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各国政府已经达成一个基本共识,即世界经济低碳化,提倡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未来世界,低碳和无碳化将是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由于低碳经济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因此关于低碳经济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和理论概括,存在许多观点和认识。总体而言,低碳经济应该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降低碳排放和实现无碳化排放,以应对碳基能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低碳经济可以概括为:低碳经济是一种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量,促进经济增长与由碳基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能效,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通过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同时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偏好,降低人为碳排放量,实现低碳生存。低碳经济的内涵揭示了低碳经济是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旨在修复地球生态圈碳失衡的人类自救行为。同时,低碳经济也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很强的可持续性经济。

(二)低碳经济的实质。从低碳经济的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到,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寻求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把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的增长脱钩,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的运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低碳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低碳技术的涵盖面极广,概括起来二氧化碳减排技术主要包括:一是以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技术来替代化石能源技术;二是提高能效,进而通过减少能耗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的削减;三是碳埋存(把煤炭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封存在地下)及生物碳汇技术。

二、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一)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推行低碳经济,要在低碳经济战略的导向下,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具体实施中,在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措施上,来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同时,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如,我国石油、天然气等主要领域的能源单行法律仍然缺乏,同时也缺少能源公用事业法,这将导致能源与环境相协调的作用领域不够全面,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能源立法体系。

(二)产业低碳化。绿色和低碳是全球经济实现产业结构高度优化和带领全球区域经济崛起的必然选择。一要低碳意识发展制造业。加强风电装备、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设备等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势制造行业的发展,加快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强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制造、食品加工、建筑材料、石油化工、林纸加工等优势产业的低碳化改造,在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点工序上逐步实现低碳化,使之逐渐转变为低碳型产业;二要发展低碳建筑业。通过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创新和新技术开发利用,在建筑施工发展过程中大力促进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与建筑的一体化结合及规模应用。有效整合资源,培育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突破产业链技术瓶颈,夯实产业基础,逐步形成低碳化建筑业规模;三要发展生态农业与碳汇林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农田土壤碳贮存,减少农业碳排放。扩大造林面积,增加森林的碳汇,大力发展绿色龙头企业,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和林业产业化程度;四要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实以低碳服务意识全面贯彻于教育、旅游、文化、商贸等领域。

(三)城市低碳化。低碳城市建设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一要开发绿色交通,推行城际轨道交通,大力发展现代公共交通,优化公交出行方式,加速推进城市综合交通节能体系建设;二要发展绿色建筑,在建筑设计、结构、标准等方面严把绿色低碳关,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完善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三要发展绿色生产,以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资源整合为契机,在资源开采、生产、加工领域开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环经济体系;四要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广大企业通过技术、设备的更新来实现生产领域的低碳化、生态化。积极鼓励居民家庭低碳消费,形成低碳意识和习惯。

(四)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我国化石能源的“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结构特征决定了煤炭是能源消费的主体。当前,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接近70%,比国际平均水平高41个百分点。虽然石油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只能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为目标,不可能用来替代煤炭。因此,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近些年得到根本改变。这就需要碳中和技术,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此格局下,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

(五)加大研发力度,推进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支撑是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和可再生能源在内的低碳技术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基础。我国不仅需要大力发展先进低碳技术,更要注重科技创新和低碳技术在其他行业中的应用,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

1、要鼓励推广包括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技术在内的“低碳能源”技术,广泛应用于清洁燃料交通工具、节能型建筑、环保型农业等领域。

2、加快对碳减排技术、碳固定技术与碳替代技术的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碳减排技术,包括先进的烟道脱硫脱硝技术、燃煤高效发电技术、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等;碳固定技术,包括碳汇、光生物合成技术等;碳替代技术,包括新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替代技术等。

三、结论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必将引发贸易条件、国际市场、国际技术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仍将十分突出,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也是加速深化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创新机制,加大研发力度,充分利用好国际和国内两种技术资源,那么我们就有可能赢得低碳经济变革的先机。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桂娟,殷晓彦,孙相云等.低碳经济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O1O.

[2]刘志雄,梁冬梅.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能源消费分析及比较[J].生态经济,2Ol1.1.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上一篇:物流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下一篇:教师专业发展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