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9 04:49:06

慈母情深教案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父亲,从他上身迸发出来的伟大的父爱,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还有这样一位贫穷的母亲:用龟裂的手指细数着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那么坦然那么从容地把钱塞到了视书如命、渴望得到一本心爱的长篇小说,而想得整天失魂落魄的儿子的手中。这是怎样感人的一幕啊?请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走近母亲,走进当代作家梁晓声的文章――《慈母情深》。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阅读提示:(课件展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汇报交流:

①检查识字、词语理解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非常大,声音大得耳朵都快要被震聋了。

龟裂: 呈现出许多裂纹。

失魂落魄:丢掉了魂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

②理解课文内容,填空(课件展示)

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 失魂落魄 )。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震耳欲聋 ),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是要钱买书,母亲用( 龟裂)的手将钱塞给了我,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我鼻子一酸,(攥 )着钱跑了出去。

③小结

60年代,15岁的梁晓声渴望得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于是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向母亲要钱买书,当他走进工厂听到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而他的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当他看见母亲瘦弱的身躯在一刻不停的忙碌着,而母亲却用龟裂的手毫不犹豫的把这来之不易的毛票塞在他手里的时候,他深深地被母亲感动了。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句

1.默读课文

边读边划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找出“我”深受感动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的。

提示: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这些句子,并在旁边批注你读了这些句子的体会。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3.全班汇报交流

重点研读以下语句,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的。

①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瘦弱的母亲)

②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的母亲)

③“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贫穷的母亲)

④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通情达理的母亲)

⑤小结这些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让我们体会到母亲的辛劳、贫穷和豁达,尽管如此的贫穷,可是为了能满足儿子的读书欲望,毫不吝啬的为儿子凑足买书的钱!此情此景,不仅刺痛了儿子的心,也深深刺痛了我们的心哪!这样的母亲能不让人感激 、崇敬、 热爱吗?让我们饱含深情再次朗读全文,再次体会这对母与子的真挚情感。

⑥齐读全文(板书:感激、崇敬、热爱)

四、感情升华

1.文中“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立刻”出现了四次,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写出母亲的辛劳,引发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呼唤)

2.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此时此刻最想对母亲说些什么?请拿出你们的练习本和笔,写下自己想对母亲说的话。

提示:可以写你的悔恨,可以写你的自责,可以写你的激动,可以写你的幸福,可以写你的懂事,但无论些什么,请在句子前边加上母亲这两个字。

3.交流所写内容进行总结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自由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感受冰心奶奶热爱母亲、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2.搜集颂扬母爱的文章或诗歌进行阅读。

3.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板书设计:

18* 慈母情深

母亲:瘦弱 辛劳 贫穷 通情达理

慈母情深教案范文第2篇

在一堂课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必须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堂提出许多新的要求,有的教师认为教学目标应该做到全面性,除了“三维目标”以外,还派生出其他的许多细目标。于是在课堂中什么都想涉及,什么都舍不得丢弃,“眉毛胡子一把抓”“西瓜芝麻都想要”,到最后所有的目标都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目标的达成率反而较低,课堂教学无实效。

一堂课中,要向学生传授几个知识点,培养哪种能力,使他们受到什么教育,必须有一定的确定性。否则,就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慈母情深》一课,值得重视的因素很多:从最基本的字词的理解、有关的语句分析、重点的段落鉴赏,到文章的谋篇布局、作者的语言特色……好像什么都应该细细品味。权衡再三,根据学生实际我还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情感为线索,品味最感人的语言文字,重点学习作者反复的描法。

二、易化过程

一些教师在课堂中很容易被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所控,片面地追求课堂教学内容的“多而全”,而把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挤掉了,使学生表面看起来很忙,而实际上只是老师思维的追随者。教师要想上好课,要提高教学实效,必须易化教学过程,做到环节简明,条理清晰。教师在授课时要尽量地精简步骤,灵活机动地掌控教案,调整思路,增大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任鸟飞、凭鱼跃的广阔天地。我们提倡教师确立教学整体观念,以大板块的教学统领课堂,赢得学生,取得实效。一般在课堂中设置的教学板块以三至五个为宜。

我教《慈母情深》,就以“如何将这部作品拍成电影?”为线索,安排三大教学板块:一是“当摄像师”找找文章中令你感动的文字细细品味,二是“当导演”深入分析母亲的为人及品质,三是“当演员”朗读课文,重点读好人物的语言。

三、强化训练

训练是教学的主线,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没有扎实的训练,就虚化了教学的目标,就不可能有实在的课堂成效。课堂教学中的无效行为屡见不鲜:有的教学细节稍一涉足便匆匆收了回来,有的则是“隔靴搔痒”,无关紧要,浪费时间。例如朗读课文,虽有朗读,没有指导,不加训练,这样的教学当然不会有实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痛痛快快地说,扎扎实实地写,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目标,在关键之处“重拳出击”,强化训练,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慈母情深》时,我着力抓住一个重点:借鉴、学习作者的反复表现手法,组织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训练。首先是理解文中的三个“母亲”、四个“立刻”、四个“供”所表达的意思、抒发的情感和取得的效果;然后是学习按反复的句式练习说话:“那天我第一次_____,第一次_____,第一次_____”“我应该_____,我应该_____,我应该_____”;最后让学生模仿作者的语言,利用反复手法动笔学写:“母爱是_____,母爱是_____,母爱是_____”。

四、精化语言

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了规范性、逻辑性、唯美性、情感性、创造性、人文性的诗化语言将会使教学效果达到一种最佳状态。

教学《慈母情深》时,在学生观看一组图片后,我深情描述:“是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是母亲,哺育我们成长;是母亲,赋予我们荣光!”在课中,我还尽量多地锤炼出一些诗化的语言:“母亲无论在任何境遇,都百倍地努力工作,任劳任怨。始终对生活充满希望,始终对我们充满期待,用瘦小的身躯为子女们撑起一片蔚蓝的天。”“这是一位贫困的母亲、瘦弱的母亲、辛劳的母亲,还应该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这些语言既契合了文章的语言特色,又营造了诗化的课堂氛围,给学生良好的语言熏陶。

慈母情深教案范文第3篇

在这新年即将到来之际,我——__,来自__市__小学的一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此给大家拜年了!同时,甚感荣幸,受__高校出版社基础教育出版分社的邀请,在这样一个迎新春的茶话会上进行主题发言。若所讲之语存有不妥,请各位领导、同仁多多包涵。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日常教学与教育写作的完美融合”。

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自己。

我是土生土长的__人,于1995年毕业于__省__师范,也就是说我的第一学历就是一个普师。当然,我并不因为自己是普师的文凭而自卑,或者说有一种在人前难以启齿的感觉。相反,我很怀念三年的师范生活,至今,三年师范生活的点点滴滴常常一次次地浮在我的眼前。为什么三年的师范经历给我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原因很简单,在那里,我曾痛痛快快地“玩”了三年。当然,可不是“傻”玩。我对玩的理解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所有的付出都是一种享受。记得在师范,无论是足球场,还是篮球场上的我,近乎“疯狂”。

咱们贵社的__主任也是__师范毕业的,我们是校友。__主任比我高一届,是我的师姐。师范毕业后,我却被分配到__县最偏僻的一所乡中心小学——__小学,后改校名为__希望小学。在那里任专职体育教师。两年后,调回老家江湾中心小学任教,因为代表江湾中心小学参加全县的体育学科教学竞赛获得第三名。校长似乎觉得眼前这位黑乎乎的,壮乎乎的小伙子可以培养,于是让我改教语文学科。说句心里话,此时改教语文的我心里一点底气也没有,因为在这之前,无论是读书年代的我,还是从教时期的我,语文是我的“死穴”,要知道我是一位从来不喜欢阅读,也从来不敢动笔写作的教师。

这就是读书时期和刚刚从教时的我——不爱读书,不会读书,不会写作,不敢写作。这样的一位教师怎么会有自信站在语文学科教学的讲台上呢?又怎能在后来,先后五次站在全省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竞赛的舞台上屡拿一等奖,先后六次站在全国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竞赛的舞台上屡拿一等奖。再后来,评为了__省特级教师,__省劳动模范,前不久,还被教育部和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评为全国“百姓学习之星”的称号呢?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动力来自哪里?今天,我想跟大家作一个交流。

说两个我亲身经历的往事。

往事(一):记得教书第一年,1995年,那时候全国正兴起学习__省__市的素质教育。在我们那所偏僻的乡中心小学也推动着这一工作。入职从教不到两个月,一天,校长说,今晚全校教师集中在会议室现场比赛撰写教学论文。晚上,全校十八位教师全部集中在会议室里,校长在黑板上出了一个论文题目,写作时间为两个小时,然后大家就埋头撰写着。坐在最后一排的我,没到半小时就把论文写完了,把稿子交到了前台校长的手时,就扬长离开了。那时心里什么也不觉得,只是想,写个论文有什么的,不就是信手写一点而己。其实,对论文是什么东西,应该如何去写,我半点都不知晓。第二天吃中饭时,我们是十八人围着一个大圆桌吃饭的。饭桌上,有几个年轻的老师谈到了头晚写论文的事情。有一个教师说,昨晚自己的论文里引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佐证了自己的观点,另一个老师说自己的论文里也用了夸美纽斯的一句话,还有一位老师说自己的论文里引用了叶圣陶曾经说过的一番话。当时,我听后有点蒙了,因为像什么苏霍姆林斯基、夸美纽斯、叶圣陶这些名字,我根本就不知道是何方神圣,更别谈他们曾经说过什么话语。自这中饭后,我的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到了那周的周五早上,学校操场的墙壁上贴出了一张格外显眼的大红纸。我走近一看,原来是教师论文写作评比结果的光荣榜。看到第一个名字,没有我的份,第二个依然没有,直到最后一个,第十八名:__。呀!这一刻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为什么呢?这十八位教师中,除了校长和几位主任是公办教师,另外,有四个是快要退休的民办教师,有两个是跟我同时分配去的师范生,还有两个是临时请来的代课老师——当年初三中考没考取,在家里闲着,学校因缺教师临时请来代课的。就是在这样的一支教师队伍中,我一个堂堂师范毕业生的论文写作竟得了全校倒数第一。

内心说不出滋味的我接下来做了一件什么事呢?白天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其余的时间几乎是把自己独自关在了自己的房间里。那个时代,学校里除了教科书,是没有任何教学杂志和教学专著可以看的。只是当时,由县教育局给大家人手发了一本厚厚的题为《素质教育》的书籍。我硬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把这本厚厚的书“啃”了整整两遍。两遍之后,虽然里面有许多东西我还是似懂非懂,但是从中了解到了一些教学的经典案例,一些教育教学的规律,我也记住了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还有我国教育界大名鼎鼎的教育家叶圣陶、陶行之等人物。

时间过得很快,每一个学期,学校都会如期举行全体教师教学论文现场比赛。这一

次,我认真地构思着,撰写着,修改着,最后,我获得了全校第一名。当学校领导、同事夸我时,我真没有多大的高兴,而是在内心深处,我牢牢地记着,阅读教育专著,能让我对教育有着更深的认识与了解。后来,对阅读教育教学类的书籍便自然而然有了一些向往与喜欢。这也是后来,我为什么教了两年专职体育教学后参加全县体育教学竞赛竟能拿全县第三名的重要原因?因为我的体育课堂里呈现出我的一种体育学科教学的理念——玩——教师带领着学生怀着一种极其轻松、极其愉悦的身心进行着体育学科教学,在一次次巧妙设计的“玩”中掌握了体育学科的知识及技能、技巧。往事(二):教书第五年,也是我被选调入__县紫阳第一小学的第一年。当时教的是五(2)班。一天,班里有一位叫洪菁的学生拿了一篇习作给我,然后对我说:“汪老师,我爸爸说,这篇习作准备拿去评奖,请您帮我改一改。”我欣然答应了。可是当我在帮他改习作时,发现自己除了能帮他改一改文中几个错别字和错标点外,还真不知如何去进行修改,因为我根本就不会改。第二天,我把习作给了洪菁。过了几天,洪菁非常兴奋地告诉我:“汪老师,我的作文获得了二等奖。我爸爸说,晚上的颁奖晚会,请您一起去参加。”这确实是一个好消息,但是心里清楚,这里可没有我的功劳。到了颁奖现场,我才恍然大悟,因为洪菁的爸爸坐在主席台的中间,他爸爸是__县__茶叶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而这次征文比赛就是由__县__茶叶公司和__县作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心想,就是没有我的修改,人家也照样拿二等奖。回来后,我的手里有了一本散文集,是这次颁奖会上奖给指导老师的。次日开始,我每天逼自己阅读书里两或三篇散文,当我把这本书反复读完了,竟然有了一种写作的冲动。于是,我写下了第一篇散文《母爱如歌》,不到一周,散文就发表在了《上饶广播电视报》上。之后,我一连写了近三十篇散文,先后全部发表在《上饶广播电视报》《上饶日报》《上饶晚报》等报刊上。从那至今,我始终坚持散文、诗歌、小说、楹联的写作。只不过到后来,我写作不是一味地为了发表,而是想用文字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悟写下来,同时,也是为了不断地锤练自己的文字,提升自己文字表达的功底。就在我不断丰富阅读量,不断增加写作量时,我发现自我修改的能力越来越得心应手。所以,像当年给洪菁同学改习作时,只能改几个错别字、错标点的现象再也不会出现了。

两件往事的讲述,旨在与大家交流、分享:改变,从阅读开始。只有当老师真正爱上阅读时,你才能真正变得强大,才能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行走得更充实,更从容,更自信。同时,只有当阅读到了一定的时候,写作也将成为教师日常生活中一种自然而然的事。阅读与写作的内在联系,只有当一个教师潜心进入阅读中时,你才能体会到的。

谈了这些,你也许会质疑:你的主题不是“日常教学与教育写作的完美融合”吗?怎么感觉你还没有进入主题呢?其实不然。下面,我想谈谈日常教学。有人说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就是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改好每一本作业,讲好每一道题。如果是这样,我要说的是,你,作为一个老师,做得再好,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教书匠而已。我告诉大家,上面我提到了“四个一”,即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改好每一本作业、讲好每一道题。其中,第一环节,备好每一节课,我是从来都不用备课本备课的。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写教案,这“写教案”的环节是我近十来年,从不做的事。我做什么事呢?读书。读教材,读一切与教材相关的书籍。举个例子,当我教五年级上册__写的一篇文章《慈母情深》时,我除了反复读教材《慈母情深》外,还读了__写的文章《母亲,我的不识字的文学导师》和他的作品文选《母亲》。

只有当你读了这些,作者__为什么只写了《慈母情深》,而没有写《慈父情深》?为什么作者__的母亲在拿钱给子女们买书时是毫不犹豫的?为什么当跟母亲一起做事的女人说干嘛花那钱给孩子买闲书时,母亲却对笑着对那个女人说,我高兴孩子们爱读书的?

我在读《母亲,我的不识字的文学导师》和《母亲》时,我读懂了__的父亲是一个文盲,母亲也是一个文盲。但是父亲是一个崇尚力气的文盲,而母亲是一个崇尚文化的文盲。也就是说,他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子女长大以后能够凭借力气生活,而他的母亲却希望自己的子女长大以后能够凭借文化立足于社会,做一个读书人。父亲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总是严厉的斥责和惩罚,母亲却关注子女在人品、学习等方面的教育。庆幸的是,__的父亲长年在大西北做事,__从小是在母亲的教育与影响在长大的。从小,只要孩子们要钱买书时,母亲总是毫不犹豫地给,即使没有钱,母亲也会想方设法向邻居借钱。

这些,教材里是没有谈到的。换而言之,这一切,就是老师把教材读烂了,也是读不出来的。因此,需要借助读课外书籍,读__写的关于母亲的其他作品。而我们的一般老师往往就是缺乏了这样的功夫,所以把原本最有情趣、最有滋味的语文课给上砸了。导致,语文课成了死记硬背课,成了内容分析课,成了思想品德课,成了马列主义说教课。可是,当我们真的读进去了,把课上出彩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将会更深,你的一篇篇关于语文教学的论文就会呼之欲出。当我上完《慈母情深》一课后,我就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慈母情深》教学设计,发表于《小学教学》;一篇是《文体不同 教法不一》,发表于《创新教育》。日常教学真的有效了,真的出彩了,你的教育写作就有了更多更新的素材。

另外,记得我在“国培”送教中,与国培老师进行同课异构。开始说是讲台湾作家许地山写的《落花生》一课。后来,等我到了他们那,他们临时告诉我,当地上课老师改了上课的内容,同课异构王安石的《梅》一诗。他们担心我不乐意,当时我就告诉我们,教任何课文都没有关系。我讲过,我平日是不备课的。我的不备课,是指不写教案,而不是不关注教材。当天晚上,我就在宾馆里反复地读着这首仅四行两句的古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一般的老师在读了这首诗后,都会说,作者在称赞梅的不畏严寒的特点,同时赞美了像梅一样拥有不惧困难的品质的人。但是,仅仅读到此,就够了吗?如果仅仅读到此,说明读者对诗人王安石,及王安石创作这首诗的全部意图没有把握好。我是怎样读懂每一句诗的呢?第一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意思是,墙角有几枝梅花,在寒冷的冬天独自开放着。细想,这寒冬腊月,百花凋谢,唯有墙角处的梅花凌寒独放,足可见梅的不畏严寒的特点。这一点,大家都能读得到。可是,再读“遥知不是雪”,你又能读到什么呢?我想,为什么会说“遥知不是雪”?我想到了梅的色彩,这枝头上的朵朵白梅不正像这冬天飘飞的白雪吗?此句诗真正的意图是什么?赞美梅的洁白高雅的品格!最后看末句“为有暗香来”。的确,梅如雪,洁白高雅。但是,梅除了这“白”的特点外,还能让人闻到阵阵幽香。这不正应了那句话“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吗?如此一来,我从王安石笔下的《梅》读懂了三个层次:不畏雪、色如雪、香胜雪。这三个层次不正是王安石当时自我的一

种最真实的写照吗?送教回来的当天晚上,我立即写下了《文本解读的三个层次思考》一文,得到了《小学教学》杂志的青睐。后来,我也因为这样的一回回的解读教材,写下了《读出味来,才教出味来》的文章,发表在《小学语文》上。如今,自己的许许多多的教育思考、教育观点、教育理论也常常被全国许多语文教师作为他们教育教学论文写作时的佐证。有人问我,如此大量的典籍阅读,如此大量的教育写作,你不是很忙吗?说到忙,我想说的是,的确如此。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快速旋转的物体,自身已难以让他停下来,有时想让他慢一点也难。这里面,跟自己作为既是省特级教师,又是省劳动模范有关,总觉得有时荣誉与责任是共存的。同时,每每回想自己当年的成长,包括当下,是因为有许许多多领导、长辈、同行、朋友在无私地帮着自己,总感觉只有当自己把这种无私助他人的“正能量”传递下去才是自己的义务与责任,才是对那些曾经无私帮助我的人的最好回馈。

今天,在__市__小学,我是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分管着学校一校两部的教学工作,依然完成着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同时,还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带着一支由十九人组成的工作室团队。我的名师工作室不仅是__市首批名师工作室,也是__省教育系统唯一的被__省总工会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在这之前,也是我来__东湖区工作的五年里,一次获得了__市“五一”劳动奖章,一次获得了__省“五一”劳动奖章,一次获得了__省劳动模范。当然,我们的工作室团队也获得了许多教科研成果。仅2015年12月,《河南教育》给我们的“名师工作室”发了一组文章,共四篇;《__教育》推出了我们“名师工作室”主持的省级重点课题成果,共三篇。

__,你工作的事务那么多,你的教育写作的时间哪里来?

领导们,同仁们,至今为止,我不会打牌,不会打麻将,这里为我腾出了许多工作外的休闲时间可以进行教育写作。最关键的是,近十年来,我给自己划出了一个时间段,就是每天晚上九点至十二点,这其中的整整三个小时,除了自己身体有恙或是家里有事情需要完成外,几乎都成了我阅读与写作的时间,并且做到持之以恒。这样每天晚上三个小时的阅读与写作,最初靠的是自我的强制,甚至是强迫,到后来直至今天,阅读与写作,成了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成了自己的一种人生享受。这些年来,我所阅读过的教育教学专著不少于百本,我所写过的文字有近四百万字。而这些,又离不开我的那每一天“扎实、有效”的日常教学,如果没有日常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你的阅读就不可能更深入,你的写作就不可能那样“丰产”。

领导们,同仁们,上周六上午,正读初三的女儿让我送她去补英语课。路上,她跟我说了几句话,让我让忆犹新。女儿说:“人为什么要那样努力?因为人觉得最痛苦的事,不是自己做不到,而是自己本该可以做得到的。”

慈母情深教案范文第4篇

——题记

亲者,血浓于水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逢,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每朗诵起这首诗,我总会想起昔日与父母在一起的场景。那一幅幅场面、那一句句话语、那一个个表情,都能深深地牵动我心底的那根弦。是的,我亲爱的父母。原谅不懂事的我总是惹您们生气;原谅不乖的我总是让您们担心;原谅不孝顺的我总是顶撞您们。如今,说再多的话语也无法挽回对你们的伤害。那些如针般地一次次您们的胸膛、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的话语让我们彼此有了代沟。可是,我亲爱的父母。时间让我懂得有了您们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

14岁的我多了份懂事。

友者,情深似海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常深思于这句话,领悟到了朋友就天上的太阳和月亮。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照耀着你。有时候,它可以像太阳一样让你无法承接那一浪接着一浪的热情;有时候,它也可以像月亮一样让你不适应那一波接着一波的无微不至的关心。我有很多很多的朋友,但真正值得交心的朋友却寥寥无几。虽然大家很开心的在一起欢声笑语的打闹,但我很清楚。我们之间都隔着一道很厚很厚的墙。不是几句安慰、关心的话语就能打破的。但我也深深的知道,只要我付出了真诚就一定可以冲破那道厚厚的防墙。我亲爱的朋友,请你们敞开心扉与我同在,你们就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我,但我知道那个我是学习你们身上的优点的全新的一个自我。

14岁的我多了份真诚。

师者,恩重如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的恩情如高山般深沉,如春雨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老师,您知道吗?您的事业总是神圣的。它能使人开发潜能、使人积极奋进、使人迈向成功。但我深深的知道,在教师的背后走过的是每日每夜为我们批改作业的笔尖唰唰声、是每节课上为我们讲解知识在黑板上写下的心酸汗水、是课后在办公室里拖着劳累的身体却仍在为我们编写教案的身影。老师,千言万语都无法还清您对我们的恩情。但我知道,只要我们好好地汲取您赋予我们的知识就是对您最好的回报。我亲爱的老师,赞美您令如今的我多么词穷。感谢您对我们的呵护与栽培,岁月可以见证您曾经留下的光辉而又美丽的痕迹。

14岁的我多了份感恩。

珠海市桃园中学八年级 余海燕

慈母情深教案范文第5篇

第一:钻“面”:要整体把握课文,不仅要理解每段的具体内容,而且要抓住全文的主要内容。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为例,文章先说了小女孩的可怜,又说她是幸福的,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其实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教师在文本解读时不应该把它们分开让学生去体会。像文中有一句“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从这里看好像是小女孩享受到了幸福,终于能与最爱自己的奶奶在一起了,实际上这里是透露出了小女孩的可怜——她死了。没有比死更让人感到悲惨的了。如果在这里让学生单一的理解幸福就不合适了,文章是一个整体,各部分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在文本解读时要抓住文章的主旨,正确领会作者谋篇布局的意图。

第二:钻“线”:把握文本的主体不仅要钻面,还要钻线。它是对文本纵向深层的整体把握,犹如串糖葫芦的那根竹签。老师要善于理出文章的结构线,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去皮肉见其骨。老师还要善于领悟文章的情感线,悟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及作者的情感变化。如四年级课文《慈母情深》中,从作者向母亲要钱前后心理活动的变化,可以体会出作者的情感变化:从想书想的“失魂落魄”,到“鼻子一酸”,再到拿着钱“给母亲买了一元五角钱的水果罐头”,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是从懵懂到感动到感恩。

第三:钻“体”:要以文本为依托,了解文本背后的内容,了解写作背景,补充相关资料。如《匆匆》,从表面上看,这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匆匆的感叹,但当你了解了写作背景后,会有新的认识。当时“五四”运动已经结束,处于青年运动的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立场上执着地追求。他在《给俞平伯的信》中这样写道:“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因此,朱自清下定决心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看来,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借春景写时间的飞逝,更是抒发了自己对时局不定的怅然若失,是借景抒情,借景议政。这样一想,就拉近了自己与作者的距离,有利于实现与文本的“零距离对话”。

第四:钻“点”: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的准确生动,作者推敲、锤炼文字匠心独具,对文中一些重点句子,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从局部中悟整体,要善于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钻研能反映整体的字、词、句、段。

慈母情深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课堂;问题;有效

一、研究背景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的提问经常会出现这些问题:毫无价值的滥提问;用框架套学生的回答;学生问题思考时间过短。教师拘泥于教案,似乎是一位实习生一样照本宣科诵读教案。面对这些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探讨:什么问题教学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就是带有问号的题目吗?当然不是。语文教学的有效问题设计是什么?那就更值得探究了。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简单,那么学生不用动脑;如果过于深奥,那么学生没法动脑;如果杂乱无序不疼不痒,学生不想动脑。这些显然都不是语文教学的有效问题设计。

近日,我校进行了一次全体语文教师参加的校本公开课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主问题列举如下:

1.《木兰诗》

(1)你喜欢木兰吗?为什么?

(2)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2.《音乐巨人贝多芬》

(1)用几句话概括一下课文中贝多芬的形象。

(2)文中贝多芬的哪句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3.《我的母亲》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要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4.《我爱这土地》

(1)这首诗的第一节与第二节有什么联系?

(2)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的因果联系?试从诗中找到依据。

5.《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诗人借助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公开课结束后,本人认为一些教师开课提问的主问题缺少互动,太单一。

主问题设计应注重有效性,主问题的指向应如一个多边形,让师生、生生之间多边互动互联,以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碰撞思维的火花。

二、主问题设计有效性的思考

在整个语文课堂中,有效的主问题起着核心作用,主宰着整个教学进程,留给学生足够的动态空间,往往能以问题引发思考,将思维引向更广更深的天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主问题设计是否有效决定着课堂的成败。然而教师对主问题存在着认识、设计上的偏颇偏差,从而导致低效主问题的出现。

1.诸多的限制,导致既大又空

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语文课堂主问题设计是单一主问题还是多元主问题,是因文本而异、因课型而异的,更因学情而异,不求面面俱到,力求由点切入,以点带面。

例如,《木兰诗》中的主问题。正是教师在设计时定位过空过大,致使学生不明白教师的指向,在“喜欢”与“不喜欢”两词之间徘徊,甚至游离了文本。教师若能将主问题范围缩小,如“你喜欢木兰哪一点,请从文中找到依据”,也许学生能深刻地理解文本,形成一个多元的木兰形象,使主问题的效能得以体现。

2.肤浅的解读,造成缺失联系

主问题设计是教师对教材潜心研读和对学情深入了解的结果,是教师静心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如果教师设计的主问题不能高瞻远瞩地解读文本,不能细致入微地体察“生”情,那么必然会导致主问题之间缺失必要的联系,内在的牵引力不足,搞得学生一头雾水,造成设计效益的明显下降。

例如,《音乐巨人贝多芬》中的两个问题之间虽是符合问题先后的顺序性,但从内在的联系性而言,主问题之间是脱节的,是无序的,所以设计效益就很难实现。主问题设计的顺序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其内在的联系是需要科学有序地安排的。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课堂中“多一分发展,多一分生成,多一分创造”。

三、概念的界定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在阅读教学中开展“主问题”教学,正是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主问题”设计概念的界定。“主问题”,它是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般的“碎问”而提出的。“主”据字典释义为“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主问题”即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建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它至少具备这样几个特点:第一,“主问题”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产物,不是学生用“是”与“不是”可以回答的问题。第二,“主问题”提出的顺序具有科学性,可以建构课堂教学环节或自然融入自主教学模式。第三,“主问题”具有生发性,学生在主问题的牵引下,可以根据个体差异、个性差异引发若干子问题的产生,既体现了自主性,又为教师主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创造了条件。

四、主问题设计的优化策略

1.解读文本,明确问题

教师设计精当有效的主问题,能起到以一驭十、提挈全篇的作用。设计这样的主问题,需从钻研教材入手,解读文本,向教材要问题。

(1)明确教学重点

教师在备课时,总要明确教学重点,并把解决教学重点作为教学的主体任务,这正给我们设计主问题提供了依托点。

例如,《我的母亲》的教学重点就是理解母亲这一人物形象,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最后一句“――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以“感谢”一词为切入点,理出母亲值得我感谢的事例,并用以“事”知“人”的方式,了解母亲身上承载的慈母、严父、后母等身份,深切地体味母亲这一丰满的人物形象。

如,《我的母亲》(胡适)

主问题设计:“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以“感谢”一词为切入点,理出我感谢的事例。

事例:母亲因我说错了话而责罚我,母亲为我吮眼翳,母亲处理与大嫂、二嫂之间的矛盾。

子问题设计:在这些事例中体味母亲的人物形象。

母亲身上承载着慈母、严父和宽容的精神。

又如,《我爱这土地》(艾青)

主问题设计:诗人是怎样表现对土地的爱的?

爱: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子问题设计: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的含义是什么?

土地、河流、风、黎明意象的含义分别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独立自由的曙光。

教师以教学重点为依托点,可以依据一个事例、一句话,甚至于一个词,这样设计的主问题,一定能“窥一斑而知全豹”,对文本有深刻的认识,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悟。

(2)关注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往往是教师备课时的关注点、精心思考的着力点,也是教师设计有效主问题的依托点。

《孔乙己》的最后一句“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就是全文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论辩式的主问题――“孔乙己之死?”以“?”的形式,让学生从人物性格、社会环境、小说中心、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辩,使师生、文本、作者之间展开深层对话,真正探究孔乙己的死因,揭示小说的主题思想。

2.了解学情,调动学生

教师设计的主问题是否真正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反响和发挥。所以教师应更多地从学生层面去考虑,多进行换位思考,把自己的阅读思路和感悟从学生角度加以内化,从而使学生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我们设计主问题,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如,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何为)

主问题设计:贝多芬有多高?为什么说他是巨人?

贝多芬身高五英尺左右。说他是巨人,因为他耳聋仍创作音乐,指挥音乐会。

子问题设计:课文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出了他的巨人精神?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位独立而孤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巨人形象。

教师设计有效的主问题需以学生的认知点、情感点、兴奋点等为切入点,“量身定做”主问题,调动学生,让学生讨论得更热烈,思考得更深入。

3.展开争议,发散思维

以开放性的问题引导、激励学生进行拓展思维,发散迁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学生对文中的孔子形象和文章的寓意有争议,于是有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在本文中他成为嘲笑的对象?”于是就延伸到学生去收集有关孔子和列子的资料,延伸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等这样一些更具综合性的问题,激发起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4.品味语文,感受生活

陶行知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而语文本身也正是源于生活,语文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努力使学生体味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积累他们的生活经验,理解“人”的生活意义,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如,在教学这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时,可以通过这样的主问题设计来理解课文的主旨:

如果把父亲见到孩子后说的第一句话改成:“我的孩子,可把爸爸给担心死了!你没事吧?有没有受伤?别害怕,爸爸抱你下来!”这样是不是更能表现爸爸对儿子的爱?

问题由文本到生活,与学生生活体验接近,就有了学生对课文的主体介入,学生再各抒己见,教师自然也可以因势利导地对学生的生活观进行引导和矫正。

5.明确方法,设计问题

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寻找语文课堂教学的主问题。

(1)审视文章的标题

有些矛盾的、并列的、揭示中心的文题,本身就是一个很恰当的主问题。如《伟大的悲剧》《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如,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主问题设计:在这首诗中,诗人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子问题设计: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具体事物表现出来的?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

破旧的老水车、失修的路基,显示出它们所承受的苦难。飞天,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绯红的黎明,祖国摆脱约束,蒸蒸日上的状态。

(2)寻找隐秘在文本中的关键词句

如,教学《出师表》(诸葛亮)

主问题设计:《出师表》结尾写道:“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这句中“涕”的含义是什么?他为什么流泪?

“涕”的含义是泪,怀念之泪,伤感之泪,牵挂之泪。

子问题设计:“怀念之泪,伤感之泪,牵挂之泪”具体体现在哪些课文情节中?同学们应该以怎样的语气朗读?

怀念之泪,怀“三顾茅庐”知遇之恩,怀“白帝城托孤”先帝之重托。伤感之泪,感伤刘禅实在是不可为“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广开言路”之为。牵挂之泪,自己出师远征,反复叮嘱“郭攸之,费,董允”等之责。

通过对文章关键词句的寻找,教师迅速主导课文内容,再根据学生上课回答的神情,使教师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预设子问题实施教学,打开教学思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进行有效教学。

(3)思考文章的探究点

以理解、品析、探究、发现等作为一个侧重点来设计主问题。有些文章关键词句难以理解,还要进行深入的探究。

如,教学《散步》(莫怀戚)

主问题设计: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难于理解的三个词语。

这三个词语是:生命、责任、世界。

子问题设计:如何理解“生命,责任,世界”在本文中的含义?

生命:表明母亲年老了,岁月不长。责任:表明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世界:祖孙三代,尊老爱幼,相亲相爱,构成幸福的家庭,就会有幸福的国家、幸福的世界。

又如,教学《春酒》(琦君)

先细读文本,找出课文“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的语句,先要探究理解分寸的含义是“得体”,再设计子问题“找找母亲有分寸的细节在哪里?”

学生可以找到母亲“得体”的句子有: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乱抓;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母亲是从不上会的等。

西方学者德加墨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高效的课堂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低效或无效的提问是败笔,而有效的提问则能成就精品,锦上添花。为让课堂有声有色,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在解读文本、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主问题,并且在教学生发的过程中引导其他问题的教学,形成灵动而不放纵、控制而不约束的精彩课堂。

参考文献:

[1]余映潮.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中学语文教学,2007(09).

[2]于漪.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课程教材教法,2010(06):31-35.

[3]赵国忠.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84.

慈母情深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小学教育 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的提法传达了一种教育理想,其内容就是以人为本,主张面对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和尊严,主张每一个人的自主、生动、活泼的发展。生本教育不赞成教学的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而是很注重学生当下的意义、快乐和体验。主张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尊重学生发展的自然性,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独立人格和价值的尊重。生本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尊重并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选择的能力,强调自主、自信和自尊意识。生本教育重视学生自主、自信和自尊意识等主体性价值和作用,体现了对公民意识培养的觉醒。那么,在应试教育向生本教育转轨的今天,要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提高教育质量.在课上强调生本教育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和迫切。下面,就自己几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的生本教育谈一点看法。

一、心里要有郭教授的生本理念

适合孩子们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适合学生的语文课堂才是生本语文课堂。“以学定教”,并不是不教。只要有了这样一种理念,我们的教育行为就会悄然发生变化。曾听近十遍的江苏省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慈母情深》教学视频,让我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大师的风范,也知道了什么样的课堂才叫生本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他的课堂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如此而已。简单得就像在上一节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课。但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人,王老师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就是在为学生服务,最让我感动的是王老师能为一个“攥”字花上了三分钟,在公开课上这样做是需要勇气的,而这勇气就来自于“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上课是为了学生,而不是上给听课老师看的,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教案,眼中有学生。这就是真正的“生本语文课堂”。

二、从自我改变开始

1、从识字教学看“以生为本”。识字、写字虽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但高年级的识字教学是从知识的属性来说,是规定的,纯知识的,按说教的比重较大。但生本的识字教学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查字典、家长指导等先预习,然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你在自学过程中,有哪些字你认为是比较难的,需要同学、老师帮助的?学生则围绕音、形、义进行质疑,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讨论。这种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实际,突破识字教学的重难点。

2、从阅读教学看“以生为本”。生本语文要关注从孩子的问题入手,要学会有效的处理学生的质疑,使学生的质疑转化为深化教学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将这些问题转化为课堂资源,敢于让学生真提问,而不是一般的为提问而提问。因此,教师要教会孩子提问题,老师要学会梳理,梳理出大问题后再让孩子们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老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慢读,细品,读解交融,读写结合,静静等待“花开的声音”。

3、从作文教学看“以生为本”。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生为本”的作文教学更要从孩子们的兴趣入手。把作文课堂从课内的观察引领到课外,引领到大自然中。只有孩子们参与了活动本身,才能做到有话可说,有文可写,不吐不快的境界也就水到渠成了。因为灵感稍纵即失,让孩子们把自己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的记录下来,稍作整理就是一篇不错的习作。以生为本,寓教于乐,何乐而不为呢!

三、结论

生本语文课堂不是在看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学生如何循规蹈矩,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文活动,关注的是孩子在这些语文活动中能力又提高了多少。而这一切的关键就是“以生为本”,就让我们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我深信“生本之花”一定会飘满语文课堂的!

参考文献

[1]刘映桃."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课堂教学[J]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

慈母情深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

2011年北师大版新《语文课程标准》33页第四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其中资源包括“网络、图书馆、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场所和自然风光等”。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极为重要,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渠道不仅来自于信息技术、书本,还来自于生活中的一草一木!

教师就好比一方清池,唯有多“渠道”的引进“活水”才能保持者池水的“清如许”。借鉴他人的教育方式和教学理念是“活水”,“借鉴的渠道”则为信息技术。教师在自己备课时,通过信息网络结合自己教学特点,学习一些名师的优秀教学设计及理念,大大地提提高了教学实效。

在研读课文时,以前采用是一问一答的形式,问多了不仅繁琐且趣味性不强,通过网络多方寻求一些名家的教案学习他们的备课理念后,再结合自己本班的学情进行整合和修改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清楚记得在教授《慈母情深》之前,自己怎么备课都觉得教案环节之间设计得很散,没有一个能统领全课的问题,通过网络接触到了王崧舟老师的教案,发现王老师只抓住了“鼻子一酸”这个词,就把全文的统领起来了。结合本班实际,我把王老师采用“慢镜头”的方式来体会“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环节改成了与 “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 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作对比并让学生做动作的形式来体会,学生也能快速直接地领会到原句这样倒装的好处!通过网络的力量使我们有时可以轻松走出教学中的瓶颈,找到突破口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还指出:“学校应积极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一、在校内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整和利用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学好其他学科又可以反过来促进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三年级的时候学习《画杨桃》这一课时,就可以把语文教学与美术相结合,让孩子们在美术课时按《画杨桃》中设置的情景一样进行教学,那么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后一定很容易明白为什么作者会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从而更容易理解父亲的话――“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比如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第五册下册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就可以和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上学到的知识相结合,这是教师就可以把教室搬到机房来,可以布置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搜集信息或者与亲戚、朋友通过网络交流,通过亲身经历后,学生会更加容易感受信息传递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能让学生在课程资源整合中得到学习的乐趣,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这样学生就能在更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二、合理整改利用校园建设

(一)在绿化带上做文章

“学校处处皆教材”。实用的校园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应该体现学习的需要,为我们的教学而服务,为了一切孩子而服务。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牵涉到了一些城市孩子不熟悉的植物,比如:四年级的《爬山虎的脚》,五年级的《落花生》等等。作为城市的孩子,他们不知道“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不知道“花生”原来是长在土里的。怎么去体会“爬山虎”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如何做像“花生”一样实实在在的人,更谈不上理解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摇桂花雨的快乐表达深深的思乡之情。假如我们在学校种植一些四季变化明显的树木,那么孩子们在学习关于自然风景的课文时就不会问“春天在哪里了?”,他们会惊喜的发现原来春天就在校园,在自己的身边。 在《秋天的雨》里,孩子们就能更直观地明白为什么“秋天的雨把黄色给了银杏,把红色给……”这样孩子们就真正欣赏到大自然的美丽了,也会明白什么叫“绿树成荫”“春意盎然”等难理解的四字词语了。当你在布置关于“校园”话题的作文时,孩子们也不会觉得无话可说。

利用有限的校园环境为孩子创造无限的学习资源,是我们的目标。现在提出教师“回归教学,朴实教学,自然常态教学”,那么首先我们就要回到一个“自然”的环境――自然才是最美的。

(二)有效利用图书室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想孩子像雄鹰一样搏击长空,就得广读书,要想孩子们走得更远就得多读书。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美读习惯。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吸取养料就应该合理利用图书室,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需要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假如图书资料缺乏,我们还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让孩子们徜徉在知识的海洋。

三、开发利用校外基地

这么多年来,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可听到的更多的却是如“现在的孩子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的抱怨声。当然这里的不如并不是指智力上的差距,而是说孩子们在“德体美劳”等方面与上代或上几代的差距。究其原因:

在孩子在物质方面优越,慢慢变成了“索取”的一代。“勤俭、礼让、”等中华民族的美德渐渐消磨得无影无踪。粮食浪费严重,对长辈的尊敬抛之脑后。也许你会说难道家长和老师没有教他们吗?我认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光靠“言传”的,“身教”更为重要。所以,我认为作为以教育研究为主的学校,就应该在社会、家庭给不出孩子更多锻炼的环境时,我们为他们创造并开发利用校外基地更显得尤为重要。

校外实践基地可以是农村田野,或是一些工厂企业。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当代要拿出一部分土地来做为孩子们的劳动实践基地确实不现实,但我认为在校外搞个这样的基地是绝对有可能的。市区的学校可以通过政府渠道联系周边郊区的某个村庄作为固定的劳动实践基地,学校每周或每月安排一个实践日带领孩子去实践基地劳动,可按年级的高低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劳动回去后老师再按个人表现进行点评奖励,在收获的季节就可以直接用孩子劳动培养出来的各种农作物作为奖品带回家。最后把每次劳动实践的表现作为学期总评的一项标准。这样一来既锻炼孩子的社会劳动能力又让能孩子亲身体会到劳动的快乐,更能明白“想收获必须付出”的道理,最终养成一些良好的价值观。从而达到“德体劳“的教育。

慈母情深教案范文第9篇

乙:我们常可以听到同学们这样评价自己地父母:“他们太不理解我们,一天到晚只知道成绩成绩。”“他们懂什么呢?”

甲:也常看到同学们在作文中大声呼吁:“请给我们一些自由”“妈妈,爸爸,请多多理解我们吧。”

甲乙:其实我们又理解我们地父母多少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父母”,让我们更接近他们,让我们一起去体会父母对我们地关爱吧!

今天光临我班的有百忙之中抽空而来的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以及尊敬的各位老师,让我们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乙:父母之爱如缕缕春风抚慰着我们,又如一丝阳光温暖着我们。可我们又知晓几分,感受多少呢?现在我们就先来掂量一下这份爱吧!

甲:也许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每天享受着父母地爱而从不去想想,今天就请大家回忆一下与父母度过地日子中难忘地往事,让我们和你一起分享你的幸福吧。

谈谈生病期间父母是如何照顾你的

生1

乙:生病本来是一件痛苦的事,可痛苦被父母那份浓浓的爱化解了,那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我们再来听听其他人的讲解吧。

谈谈如何照顾你的生活的

生2

甲:古诗有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父母对我们的关心,它在我们的学习上,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是无处不在的。平时对我们的关心无微不至,犯了错误时更是循循善诱,xx同学就有很深的感触,不信我们来听听。

犯了错误时是如何照顾你的

生3

乙:严是爱,松是害,爱之越深,恨之越切,父母的每一句话何尝不寄托着他们对自己子女更深的企盼呢?今天我们很有幸请到了两位妈妈的代表,就让我们去听听他们的心声吧:

谈谈自己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感受

妈妈代表:

甲:是的,也许我们真的太习惯了,以致于常常忘了去体会一下他们唠叨背后的深意,曾有这样一则广告:世界上每个父亲都记得自己儿子的生日,但是又有几个儿子能记得自己父亲的生日呢?

同学们你知道你的父母最喜欢吃的东西,最喜欢的歌吗?你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你愿唱给大家听听吗?(学生唱)

尽管歌唱的不怎么样,但我们相信你爸爸妈妈一定会很高兴的。

乙:十年前,一首《妈妈再爱我一次》唱遍大江南北,感动了一代人,今天再让我们听一遍吧,再去体会一下其中的爱吧。(小组唱加笛子独奏或竖笛合奏)

甲:父母对我们是百般呵护,无微不至,他们给了我们最无私的爱,最慷慨的情,最深切的期盼。但我们对父母又怎样呢?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事,与父母顶嘴,赌气,他们关心我们的学习,我们却总要说声:真烦。这些事在同学们看来很平常,但你们想想这样做是否理解他们呢?请同学们反思一下平常的日子里,我们有哪些不足之处。

1、 侧重家务

2、 侧重生活

3、 侧重学习

(学生在学生队伍中举手进行)

乙:刚才大家满怀惭愧,表达了内心的忏悔,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今天也很有幸的收到了一封远方母亲的来信,下面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听听妈妈的心声吧。

(朗诵《儿子,妈妈爱你》)

甲:古人云:投之以李,报之以桃。父母为我们整日辛苦操劳,两肩正肩负着生活的重压,两鬓已刻上了岁月的年轮,同学们,我们该怎样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如何去走近他们,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呢?让我们一起来谈谈吧:

1、侧重学习

2、侧重生活

3、父母生日时,你如何做。

甲:曾经一首《好爸爸,坏爸爸》让我们从威严的爸爸哪里体会到了“打是亲,骂是爱”的道理,其实爸爸的威严中也蕴藏着一种爱,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我们爸爸的代表,请他来谈谈他的感想和他对我们的希望吧。

(父亲的代表发言)

乙:是的,尽管我们已经是中学生,但我们在许多方面都还幼稚、单纯,需要师长们耐心培养和教育,需要我们自己不断努力增长才干。或许下面一位同学的发言,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一同学:

我们和父辈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生活也在我们身上打下了不同的时代烙印,他们身上有年轻一代所缺少的宝贵经验和崇高品质。虽然我们的独立意识较强,思维敏捷,向往变革,不乐意盲从,但往往又很幼稚、偏激、片面,总以为自己已经长大,可以超越前辈。(班主任工作 )因此,年轻一代只有接受父辈们的精神财富,使自己变得充实,吸收父辈们的智慧,使自己变得更聪明,才能使我们更为完美,更为成熟。我们应该说财富就在我们身边,财富就是我们的父母和老师!

甲:的确,时代在我们身上留下了不同的时代烙印,要使我们变得更加完美,更加成熟,我们就应该走近他们,去了解理解他们,去学习他们。

乙:因为爱,让我们更多的体会到生活的甜蜜,因为爱让我们更多的理解了我们的父母,爱让我们靠得更近。

我想如果我们之间多了一分理解和宽容,世界又是一番灿烂。两代人心的交融,掀起了情的波澜。下边请听班主任带给我们的诗朗诵《妈妈》

尽管妈妈离开我已很久很久,

但我仍然牢记妈妈那双慈祥的眼睛;

尽管妈妈离开我已很远很远,

但我对妈妈的一切依然记忆犹新。

尽管皱纹已爬上了我的眼角,

但我对妈妈的思念却日益强烈;

尽管岁月已染白了我的双鬓,

但我对妈妈的爱更是一往情深。

可是,我拿什么奉献给我的妈妈?

只有那无限的愧疚像海一样深深。

因为儿时的我,

曾无数次刺伤过母亲那颗慈爱的心。

同学们,爱你们的爸爸妈妈吧

为了你们,他们付出了全部的心血,

全部的爱和情。

也许曾经过火,也许曾经偏激,

但是他们对儿女的爱却是最纯真!

因为,他们把你们看成是太阳,

希望你们同祖国一起辉煌;

因为,他们把你们看成是长江,

希望你们永不停息地咆哮、奔腾。

什么“代沟”,什么“隔阂”,

让我们一起把它抛得远远,

我们心心相连,携手并肩,

搭起一座心灵的彩桥,

让它通向永远的辉煌。(《相亲相爱》歌起)

主持人A:伟大的诗人泰戈尔说过:“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酒的酒杯。”是啊!爱让我们生命变得充实,爱让我们生活撒满阳光,爱让我们的明天充满希望。

主持人B:父母用爱托起了我们的生命之舟,他们用爱滋润了我们稚嫩的心田,他们用慰了我们孤寂的心灵,父母用爱温暖着我们整整一生。

主持人A:同学们请珍惜这份爱吧,因为这种爱只有余生,没有来世。

主持人B:同学们请把握这份爱吧!因为她会使我们成为世界上最最富有的人,她为我们带来一座开掘不尽的宝藏。

慈母情深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调动 自主 发展

自主学习的话题已提了多少年,教学模式也走了多少年,但真正在孩子们自学后,按照自己的教学预设走自己教案的老师仍然不在少数,这样的牵引置孩子们自学的过程于不顾,怎能激起孩子的阅读期待?又怎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真的思维会僵化,又谈何创新?现在的孩子习惯于课堂学习结束,学习活动也随之结束,顶多课后做两道练习题,而不是思维上的触动,行动上的自觉。如何将课堂学习的热情延续到课后?如何培养孩子更自主地学习,我想从下面几方面谈自己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1.鼓励学生自己定学习目标

目标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更是学习的动力,有了目标,孩子们就会为之努力。在课堂上,我引导孩子们定出本节课的目标。如《慈母情深》这一课,我引导孩子们读了导读部分后,让孩子们自己定学习目标。孩子们很快定出了"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这时一个孩子补充说:"老师,我从单元导读部分,还给这一课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我顺势引导,"那孩子们。咱们这节课就来完成这两个任务。"由于是孩子们自己定的目标,他们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的很自主,或将概括的主要内容写在书上,或在一些关键句子上做着批注。围绕这两个目标,孩子们在自学的基础上交流,我则在孩子疑难之处点拨,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以后的学习中,孩子们学会了根据目标去预习,提前为上课做好了准备。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标的要求适当给孩子们提供选做目标,充分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主性。

在平时,我总是鼓励孩子们自己定每日目标,每周目标,或一天积累一个成语,或背一个句子等。周目标就是将这些内容进行巩固,之后和自己的对手进行互相检查,评比谁是周冠军,月冠军,学期冠军。

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现在的课堂,我们已欣喜地看到,老师们肯花时间放手孩子们自读、自悟,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我们更需要老师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2.1 了解学情,为"教'打好基础

"以学定教"这一教学思想的实质就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教师想教什么,要怎么教,归根结底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起课前,先预测一下学生的学习起点,经过课前预习,他们已经达到了怎样的水准,有了哪些积累,根据真实的学情,开始我们的教学。

我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为了了解孩子们的预习情况,我首先出示了本课的六个词语:伦琴、贝克勒尔、居里夫人、天然放射性、X光、提炼镭,先检查词语的认读情况,然后提高难度,让孩子们说说这几组词语有什么关系,从而也就检查了孩子们预习的情况,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

2.2 顺学而导,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说"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效果也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生成。"

我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引导孩子们找找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居里夫人的美丽?顺着我的思路,孩子们应该先找到的是提炼镭的句子,可他们一下就跳到了描写结果的句子"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于是我顺学而导,孩子们自主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下面是孩子们当时的发言。

生:作为一个女人,她肯定是爱美的,然而三年又九个月,那么长时间,可他却没有关注过自己的服饰和首饰,一直在搞科学研究。真是让人钦佩。

师:孩子,你能联系下文来理解,真了不起。

生:据资料显示,他们的化验室原来是停放尸体的,房子里弥漫着一种难闻的味道,而且夏天那个棚子热得就像是烤箱,可居里夫妇却在里面呆了那么长时间,真让人震惊。

师:联系资料理解课文,使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刻。

生:老师,我还有补充,三年九个月就是一千三百多天,这么多天他们不仅忍受着夏凉冬暖的难受滋味,还遇到了许多危险。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

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们懂得了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方法。就如特级教师任炎老师所说:"学生智慧能力的培养,更应培养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如果硬是牵着学生回到自己预设的问题上,那孩子们就不是课堂的主人,也不可能有对"三年九个月"进一步理解。孩子们在这种轻松的交流中学习会更主动。

3.给孩子留下思考的空间

孩子们的求知欲是很强的,如何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那就应当给孩子们留一些悬念,留一些思考的空间。

我在讲到《一夜的工作》表达方法--以小见大时,正好下课铃声响起,我便对孩子们说:"课文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有一个紧接着问道:"一生做了许多大事,比如和尼雷尔总统会谈,开一些大会呀,文章为什么不写这些大事,而是选择了这些小事来写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看看谁能说对。"没想到,孩子们一下课,便挤到我跟前,争着说他们的想法。

在学完《杨氏之子》后,我对孩子们说:"如果你还有什么发现,可随时跟老师讲。"一个孩子跑过来对我说:"老师,这篇课文是按照总分结构写的"我大加表扬这些善于发现的孩子,善于思考的孩子。

4.在评价中促进自主的发展

"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及时的表扬,可以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我们老师都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孩子们在课堂上或课间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表杨和鼓励,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我还在班里特别设置了"发现之星""创造之星""思考之星""小小演说家"等荣誉,根据孩子们的表现,评比出周冠军、月冠军、学期冠军。并及时地去表扬那些积极学习的孩子,延续孩子们课堂学习的热情,进一步促进了孩子的自主发展。

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只要我们始终记着自己是引导者,积极想策略,孩子们一定会更自主地学习,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更有创新。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011年总第319期《关注学生学的活动》

[2]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011年总第316期《找准起点,放眼终点》

上一篇:队列训练教案范文 下一篇:七律长征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