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科技发展范文

时间:2023-03-21 21:07:55

医院科技发展

医院科技发展范文第1篇

近年来,我院积极倡导科技兴院,十分重视医院内涵建设,突出中医特色,抓好人才培养,推动重点专科发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医院建设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今年是“九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为进一步提高我院的医学科技水平,推动医院科技进步,特制订2001-2005医学科技发展规划。

一、加强重点专科建设,促进医疗技术水平提高

加强医院的重点专科建设,逐步形成优势和特色,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我院确立了肛肠科、口腔科、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为重点建设专科,目前已初具优势,到2005年,各重点专科将建成融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为一体,在市内及周边县享有较高声誉的特色专科。今后5年,医院将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优先满足重点专科发展的需要。

1、优先安排重点专科人员外出进修和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学科带头人外出考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使他们了解本学科国内外最新进展和学术动态。

2、优先满足和培养重点专科人才,根据重点专科梯队需要,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在进修、深造、科研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为他们掌握高尖技术创造良好环境。定期邀请省中医院、省口腔医院、省肿瘤医院的专家教授来我院会诊、手术、讲课。明确要求重点专科的医疗骨干充分掌握本学科中、西医最先进的诊疗技术,熟练解决本学科的疑难病症。

3、优先考虑重点专科设备配置,在一定的资金范围内,首先保证重点专科设备的更新,添置。今后5年,医院准备添置新一代CT,800mAX光机,进口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PCR等新技术、新设备,为重点专科提供新的检测手段。口腔科装备6台先进的全电脑控制的连体式牙科综合治疗机、铸造机、烤瓷炉、种植机、光固化机、超声波洁牙机等系列国产、进口成套的配套性设备,中西医结合肿瘤科配备介入治疗肿瘤所需要的各种设备,肛肠科购置压力仪、肠镜、多功能微波治疗仪等先进设备,为开展各种高难度专科医疗服务提供可靠保证。对重点专科房屋进行改造、装修,待医院新建的综合楼下半年投入使用时,我院的重点专科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努力开创一种“院有重点,科有特长,人有专长“的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为医院技术水平的提高增添活力。

二、积极培养人才,努力提高全员素质

人才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市场竞争、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兴院,关键是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积极为科技人员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在人才培养和提高全员素质方面,我们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注重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医院各级人员整体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工作。我们将根据我院卫技人员的现状和业务特点,分层次地制定全院继续教育实施规划。对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卫技人员、各科主任,继续教育的重点放在使他们了解国内外最新进展和动态,重点安排他们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参观考察,对于各科中青年业务骨干则有计划有目的安排外出进修学习,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并由医院承担外出进修人员的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学历层次较低的卫技人员,医院鼓励他们参加成人高考和自学考试,以提高他们的素质。版权所有

2、抓好业务人员的基础培训。对中青年卫技只员从抓基本素质入手,通过举办基础授课,专题讲座、操作练习、书面考试等方法,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护理部门每年组织护士进行中、西医26项技术训练,定期组织“三基本”考试,通过组织“三基本”学习,训练和考核,巩固医务人员的基础理论,提高他们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和要求,较快地提高中青年医技人员的业务水平,使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

三、重视科学研究,促进科技兴院

科学技术是医院发展的根本动力,医院间的竞争最终是技术和质量的竞争。今后5年,我院将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和管理力度,使科研工作得到发展。各科跨世纪学科带头人要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能够独立设计完成科研课题,制定完善《关于论文奖励的规定》《关于科研管理的规定》,对在各级刊物上的第一作者分别给予100至300元奖励,对有科研课题并取得科研成果者,将给予重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科研管理制度日臻完善,调动全院卫技人员积极性,促进我院科研工作的发展。

医院科技发展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当好先行者,争创示范点”的总体要求和“推进新跨越,建设新,走出部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的主线,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提高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疾控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促进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科学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是正面教育为主,把学习提高贯穿始终。坚持重在自我提高、重在总结经验、重在明确方向,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提高,不断增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动力。

(二)是突出实践特色,把推动发展贯穿始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大讲出的一系列战略举措结合起来,与推动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与解决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着重在实践上下功夫、创特色、见成效,以学习实践活动推动工作落实,用发展的实效检验活动的成果。

(三)是坚持群众路线,把群众参与贯穿始终。在学习实践活动的每一个阶段,都要积极吸收职工群众参与,广泛听取职工群众意见,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

(四)是解决突出问题,把务求实效贯穿始终。重点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在找准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问题上见实效,确保干部受教育、工作上水平、群众得实惠、发展更科学。

(五)是结合单位实际,把改革创新贯穿始终。要根据单位实际和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发展要求,突出学习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目标要求

按照中央讲出的“统一认识、提高能力、解决问题、创新机制”的总体目标和“八个方面的问题”,围绕市委讲出的任务目标,针对单位实际,达到以下五个方面的阶段性成效:

1、推动科学发展的认识更加明确。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普遍受到一次全面系统的科学发展观教育,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理解更加深刻,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对全市疾控事业发展形势和任务的认识更加明确,推动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坚定;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事关科学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上把握更加准确,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单位和谐成为全体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

2、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中心领导班子和中层以上干部善于运用科学发展观判断形势、谋划工作,科学决策的能力明显提高;善于解决复杂问题、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驾驭全局的能力明显提高;善于突破常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改革创新的能力明显提高;善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措办惠民实事,构建和谐的能力明显提高;善于抓主抓重、攻坚破难,推动落实的能力明显提高。

3、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工作不够规范的问题得到解决;疾控机构的职能转变相对滞后、疾控工作绩效考核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疾控项目支持少、发展路子不宽的问题有所突破;部分人员服务意识、大局意识比较淡薄等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得到整治。

4、促进科学发展的成效逐步显现。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围绕职能定位、绩效评估、考核标准等,推行规范化管理,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以贯彻《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为重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法制化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加强疾病与健康相关因素的监测,重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加大人才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水平迈上新台阶。推进信息化和实验室建设,检测检验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疾控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创新。

5、保证科学发展的机制不断完善。着眼于从制度和机制上解决影响全市疾控事业和单位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清理完善各项技术方案和规章制度,探索建立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决策、执行、监督制度体系,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

四、参与对象

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党员。

五、方法步骤

按照市上的统一安排,试点工作从月旬开始,月旬基本结束,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月旬至旬)。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坚持在学习中调研,在调研中学习,力求找准问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完成五项工作任务。

1、抓好学习。具体做到“六个一”:邀请有关领导或专家作一次专题辅导;开展一次理论对谈;参加市上统一组织的一次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开展一次科学发展观知识测试;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到分管的科室作一次学习辅导;班子成员和全体党员记学习笔记分别不少于1.5万字和1万字,每人撰写一篇心得体会,集体学习时间不少于20小时。

2、搞好调研。班子成员结合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际和单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每人撰写一篇调研报告。科室负责人要紧贴业务工作,以科室为单位开展调研活动,撰写一篇调研文章或建议性材料。

3、征求意见。多形式、多渠道征求社会各界对疾控工作科学发展的意见建议,在市疾控中心网站开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组织全体党员开展“我为疾控发展献一策”专题讨论。

4、交流讨论。召开一次学习调研交流会,领导班子成员作专题发言,汇报交流调研成果。积极准备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学习调研交流会。

5、督查落实。中心领导班子组织有关科室负责人,对单位整体工作和各科室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进行一次集中督查,结合阶段工作考核与督导,对各县(区)疾控中心重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一次督促检查。

第二阶段:分析检查(月旬至月旬)。

1、开好两个会议。一是党员领导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参加,认真检查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查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二是支部扩大会,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党支部委员、各科室主要负责人参加,对单位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情况进行深入讨论,并写出分析报告。

2、抓好四个环节。一是群众评议,认真组织好单位的评议活动,根据评议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分析报告并以适当的方式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二是个案剖析,要选择全市疾控工作或单位具体工作中一个方面的典型事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剖析,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分别写出个案剖析报告。三是制度清理,对单位近年来形成的各类技术方案、意见办法和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甄别分析,分需要坚持的、需要完善的、需要废止的和需要新建立的四种类型,形成单位制度清单。四是专家会诊,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采取现场调研、专题论证、座谈咨询等方式,对全市疾控事业和单位发展情况进行会诊,帮助查找问题,理清发展思路。

第三阶段:解决问题(月旬至月旬)。

针对学习调研和分析检查阶段梳理出的问题,开展“破解难题、创新实践”活动,集中解决一些影响和制约单位发展的突出问题。具体工作任务是:制定一个规划、加强两个建设、突出三个重点、开展四项活动。

制定一个规划:根据《市科学发展规划》,制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展规划》,明确今后发展方向和重点。

加强两个建设:一是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加强干部职工思想作风建设,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单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二是按照卫生部《关于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制定各级疾控工作绩效考核指标,加强疾控能力建设,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疾控工作规范化发展的突出问题。

突出三个重点:结合全年工作安排,突出重点传染病预防控制、免疫规划管理和项目建设三个重点,带动和促进结核病控制、公共卫生检测和应急处置、艾滋病预防控制、地方病和慢性病防治、精神卫生等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推动全年各项工作目标的全面完成。

开展四项活动:按照市委安排和单位实际,组织开展市级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市级园林单位创建活动、规范化管理年活动、矛盾纠纷集中排查活动。通过四项活动的开展,增强干部职工推进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单位的凝聚力。

第四阶段:完善制度(月旬至旬)。

针对制度清理情况,结合单位发展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补充完善促进单位科学发展的各项工作制度,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单位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五阶段:测评总结(月上旬至旬)。

1、组织好测评活动。以解决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际效果为主要内容,采取发放满意度测评表、无记名问卷调查表等方式,组织开展群众评班子活动,测评满意度要达到70%以上。

2、搞好工作总结。月旬,中心领导班子和全体党员要紧扣学习实践活动每一阶段的安排部署,逐项检查落实情况,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回头看”和“补课”。同时,围绕学习实践活动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总结工作成效和经验教训,形成单位的总结报告,上报市卫生局党组和市委试点办。

六、组织领导

1、靠实领导责任。成立“市疾控中心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中心副主任同志担任组长,中心副主任、同志担任副组长,各科室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文妍菊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抽调部分人员承担具体工作。

2、加强协调指导。中心试点办要加强与市委和市卫生局党组试点办、指导组的工作衔接,定期组织召开本单位工作会议,研究阶段性工作。每个阶段工作结束时,都要认真做好阶段小结,讲出下阶段安排意见,报经市委试点办审批后,进行转段动员。

3、强化督促检查。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分管的科室就是各自的联系点,每月至少深系点一次督促检查,现场指导,解决问题。试点办要经常深入各科室督促检查具体工作落实情况,确保高质量完成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工作任务。

4、搞好宣传和信息报送。要通过编发简报、《疾病预防控制》信息、中心网站等形式,及时宣传和上报工作进展和成效。

医院科技发展范文第3篇

大家好!今天,我院在此召开科技创新总结表彰大会,总结表彰医院2011-2012年度科技创新项目,共商医院科技发展大计。在此,我谨代表市医院领导班子向此次受表彰的科技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促进医院科技进步做出贡献的科技功臣,向辛勤工作的广大医务人员和全院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就医院科技工作讲几点意见,请大家审议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2011年以来我院科技工作的总结与回顾

2011年以来,是我院医疗技术发展和科技工作进步的重要时期。我院高举“科技兴院、人才强院”的旗帜,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不断增强医务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和科研水平,医疗、科研、教学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医院科研整体水平、综合实力明显提高,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现代化医院迈进。

(一)专科建设硕果累累。坚持专科化发展思路,采取了重点科室、重点投入、重点扶植,同时兼顾一般学科的政策。通过不断地促进优势学科的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以点带面,“扶强顾弱”,积极培育有较大潜力的学科,从而促进医院整体学科的共同发展。新组建了肿瘤科、呼吸科、消化内科、肛肠外科、普外二科、普内科等新专科,肝胆外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成立独立病区,并在保留原有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对儿科、妇产科、影像中心、功能科、检验科等学科、亚专业学组进行了调整或裂变,最大限度地创造专科发展空间。目前全院临床医技科室总数已达到50个,设有28个病区,已基本具备三级医院专业科室设置要求。

(二)学会建设成绩斐然。2011年以来,市骨科学会、普外科学会、神经外科学会、神经内科学会、老年医学会、感染病学会、病理学会等市级医学分会相继成立并挂靠我院,我院相关科室的学科带头人分别担任主任委员。学会成立后,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全市医学同仁的学术交流和科研课题的选择申报,奠定了我院在全市医疗机构中的学术中心地位,扩大了我院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度和影响力。

(三)人才培养呈现新气象。技术创新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我院始终牢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从注重培养临床医师的技术创新能力入手,强调对年轻医生基本功训练的要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活动,鼓励年轻职工尽早成才。对中青年技术骨干,注重高层次能力培养,鼓励职工攻读硕士研究生。医院定期举办各类讲座、培训班和学术活动,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来院访问、讲学、手术,介绍国内外最新学术进展,积极培养医疗科研结合型人才。2011年来,我院共选派67人次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进修学习,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426人次,举办学习班、培训班100余期。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力争与国内技术前沿保持着良好的互动,许多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学成回来后为临床、科研带来新理念、新观点、新技术,一批基础扎实、技术精湛、思路活跃、勇于创新的中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医院多次获得市科技进步奖,累计发表在部级杂志上的论文近百篇,在国家和省级医学会议交流论文160多篇,科技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力呈不断上升趋势。

(四)技术创新层出不穷。近年来,我院临床医技各科室在持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的同时,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理念,积极拓展新的发展方向,以科技提高医疗质量,以创新促进特色的形成。医务人员以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技术难点为目标,进行技术攻关与创新,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断攻克疑难病症,应用高科技手段解决医学难题。许多科室创新动力一直保持高昂势头,每年开展和引进新业务、新技术、新方法多达60多项,一些高难度手术现已成熟开展,其中95%以上填补我市空白。一项项医学新技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患者来亳医就诊,其中疑难病比例及我市周边县市病人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近几年来,我院各项医疗业务指标始终排在全市第一,在全省地市级医院排名已进入中上水平,不少临床医技科室在周边县市中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已成为市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的龙头,由市内一流医院跨入省内先进行列,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地位已进一步凸现。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我院还没有省级重点学科,部分学科技术特色不明显;技术全面、富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还不突出,缺少省级知名专家,个别科室还缺乏学科带头人;科技创新能力与知识经济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临床开展应用型新技术的步伐尚需加快;发表的高质量论文不多,研究课题起点还不够高,学科间的科研协作、联合攻关,仍需进一步加强等。上述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一个时期我院的科技工作任务

刚才,会议表彰了63项创新技术,这是我院2011年以来创新进程的缩影和代表,里面凝结着广大医务人员的智慧和心血。许多科室在创新与发展的道路上,都做出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历历数来,林林总总,这些源源不断的创新,正是我院持续快速发展的保证,也必将是我院今后跻身于省内医院先进行列、实现亳医新辉煌的不竭动力!今后一个时期,我院科技创新工作要在巩固提高现有水平基础上,立足建设名医、名科、名院,大力培植和打造特色品牌,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和核心竞争力,努力使我院达到一流的医疗技术、一流的先进设备、一流的学科人才、一流的服务质量、一流的科学管理,从而不断提高我院在全市、皖西北、全省的知名度和竞争能力。

一是树“名医”。建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加强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重点专科人才和后备力量的选拔培养,多渠道地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不断增加医疗人力资源中医学硕士以上人员的比例,逐步形成科技创新人才梯队体系。以学科带头人及学科骨干为主体,通过病人、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广泛评选,择优选拔确定一批“名医”。进一步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政策,创造公平、宽松的学术环境,培养造就出更多的知名医生及优秀的科技人才,在全院范围内形成尊重“名医”、重视“名医”的良好氛围。同时,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绩效工资的实施,真正做到收入分配向重要学科和一流人才倾斜,建设一支善于攻坚、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重大战略问题的创新团队,为我院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效益、创造品牌。

二是建“名科”。对重点学科、特色科室的建设与发展予以重点扶持和投入,在人才配备上实行重点倾斜,在资金投入上加大力度,在设备、仪器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在新技术引进、新业务开展及科研上给予最大限度的帮助,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名科”。为“名科”选准主攻方向,把握科室定位,找准目标,坚持重点扶持、重点突破的原则,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形成集医、教、研为一体的重点专科。对“名科”的发展要注重跟踪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广泛了解和掌握前沿医学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专科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始终保持我院某些领域和学科的优势。同时,以名科为龙头,带动和促进其他相关专科的建设和发展,形成具有技术优势、竞争优势、群体优势的学科群。

三是创“名院”。在培养名医,建设名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医院自身建设,争创医院品牌。第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时期要积极完善南院功能,保障新院一期工程顺利建设,从而满足我市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要。第二是加强医院软件建设,要在医院管理、环境建设、服务态度等方面加强竞争,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第三是加强与省内外知名医院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和消化一批高新技术成果,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第四是创造条件,加强协作,组成科技开发攻关协作体系,优势互补,资源共用,利益共享,形成医院科技发展的新格局。

三、在推进亳医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建功立业

当前,我院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医院新院一期工程刚刚奠基开工。未来几年,对我们亳医来说,是加快发展、攻坚克难、决胜未来的战略机遇期。在亳医新的征途中,我们要继续依靠科技创新,加强内涵建设,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投身于医院的发展建设中来。我们要努力做到:

一是牢记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工作方式。作为医务工作者,面对日新月异的医学知识,更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中要始终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让学习充实自己,让目标激励自己,让创新发展自己。

二是牢固树立全员创新意识。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到加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科技创新的大氛围。在科技创新上,提倡做强、做精,力争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更优,突出专科特色,树名医、建名科、创名院。

三是坚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实施技术创新。利用现代医学技术不断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是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在技术创新进程中要注重从患者的基本需求出发,注重和医疗技术发展的趋势有机结合起来,主动追踪医疗科技前沿,积极引进和开发新技术和新项目,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我们要更新观念,自我加压,居安思危,不断创造新的思路、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的成果,驱动科技兴院的飞翼,使科技兴院活动成为医院发展的主旋律,开创医院工作的新局面。

医院科技发展范文第4篇

本刊讯7月20日,《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技术细则》(送审稿)(以下简称《细则》)专家审查会在北京国谊宾馆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基建与装备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有关领导和来自设计院、科研院所、高校、医院的专家及业内知名媒体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

《细则》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批准列入部节能省地型建筑专项工作的项目,并委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牵头,会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清华大学、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9家单位共同组织编写。《细则》是在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框架下,为贯彻落实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及要求,积极探索我国绿色医院建设及发展模式,引导《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医院建设领域的推广与实行,有效促进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目标与要求的绿色医院建设为目标而组织编写的。《细则》包括9章,即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其中,第4章至第9章每类指标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绿色医院建筑应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根据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的项数,划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共三个星级。评价分为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两个阶段,规划设计阶段在施工图完成后评价,运行管理阶段的评价在运行一年并达到设计规模后进行。

会议组成了以袁镔教授为主任委员,汪维教授级高工、方天培研究员为副主任委员以及来自绿色建筑、医院建设方面权威专家组成的《细则》审查委员会。审查委员会在审阅《细则》的基础上,听取了编制组的汇报,经过认真细致地分析和讨论,一致认为《细则》内容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送审资料齐全,总体思路合理,层次清楚,技术内容实用;根据医院建筑的特点,使医院建筑在满足建筑功能需求和节能要求的同时,突出了医院建筑的特性和人文关怀;总结和借鉴了国内外绿色医院建筑评价经验,为绿色医院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提供系统规范的指导,为绿色医院建筑的评定提供明确的技术依据。审查专家建议《细则》进行修改和完善后,上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卫生部,批复后尽快实施。

医院科技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科技创新;能力;医疗卫生;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7(a)-0159-0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世界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1]。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大多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优先发展战略[2]。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增长,其中科技进步起了重要作用。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其中自主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但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处于非常薄弱的状态,原创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不多,关键技术大部分来自进口,低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医疗卫生与人类本身的生存发展和生活质量休戚相关。随着医疗卫生领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形成,一个国家医疗卫生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国科学技术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3]。我国医药卫生行业科技创新虽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但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需要仍不相适应,普遍存在着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少、科技与实际临床脱节、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4]。江西省属于欠发达地区,医药卫生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比较低。本研究选取江西省省属医疗卫生科教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提出加强医药卫生行业科技创新的思路与途径,并在卫生行业推广和普及先进的科技创新方法,对江西省卫生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及技术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1 江西省省属医疗卫生科教单位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20世纪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首先提出“创新”学说,认为创新是把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到经济中,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并进一步明确指出“五个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5]。江西省共有30所省属医疗卫生科教单位,包括7所医学院校、3所医学科研院所,16所医疗机构以及4所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根据熊彼特的“创新”学说,对江西省省属医疗卫生科教单位科技创新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

1.1 科技人员素质不断提高,科技人才队伍逐步形成

据统计,2011年省属医疗卫生科教单位共有科技人员约18 600人,其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员约6100人,所占比重为32.8%。医疗卫生科技人员在总量上优势明显,但从与劳动力人口的比例来看,比例还很低。科技人才布局不均,这也是导致区域发展失衡、部门发展失衡、层次发展失衡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江西省卫生系统加大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努力推进卫生人才科技事业发展。设置了“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赣鄱英才555工程”、“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西省有突出贡献人才”、“卫生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卫生系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人才建设工程,引进或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600余人。并组建了多个省级“优势创新团队”。据统计,2010年,江西省卫生系统新增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新增6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11人入选“赣鄱英才555工程”,24人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卫生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人,在全省范围内选拔培养了100名卫生系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目前,全省已经引进或培养了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有较高学术造诣的高层次人才,形成一批年富力强、专业技术能力较高的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队伍,为高层次卫生人才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

1.2 科技经费投入保持快速增长,但仍然处于全国下游水平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投入的能力。R&D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近几年,虽然省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有了较大增长,但R&D经费总量与全省GDP之比还不到1%,投入强度仍然处于全国下游水平。全省财政科技支出达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医药卫生领域R&D经费支出较上年增长超过25%,占全省R&D经费支出总额较高,但依然处于落后状态。特别是大部分科研单位的仪器设备陈旧,研究条件和手段落后。

1.3 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发展较快,取得了明显进步

江西省在医学学科建设、创新团队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目前江西省省属医疗卫生科教单位有9个创新团队被评为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2个被评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有4个部级临床药物研究机构、1个部级现代中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0个省级医学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高校高水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部级临床重点专科,74个省级医学领先学科,39个省市共建学科等。

1.4 科技产出稳步增长,但成果转化较低

2012年,省属医疗卫生科教单位共发表科技论文4879篇,出版科技著作约100余种,获专利授权28项,新增江西省医学领先学科建设项目3个,17个科技成果获得省政府科技奖励。获各类项目资助1123项,资助经费达8357.7万元,其中部级项目资助147项,资助经费6879万元;获省部级资助332项,资助经费1320万元;获厅市级资助644项,资助经费158.7万元。有50项卫生科技成果通过鉴定,30余项医药卫生新技术引进项目通过省级验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江西省省属医疗卫生科教单位科技产出无论从论文的数量,以及科技奖励与立项的数量,每年都以一定速度增长,科技产出取得了重要成就。但科技产出与成果转化存在严重脱节现象。调查结果表明,省属医疗卫生科教单位目前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5000~6000项,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不足1/100,科技成果转化率非常低。

2 加强医药卫生领域科技创新的思路与途径

2.1 科技创新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也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6]。特别是医药卫生领域,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大于60%的关键技术依赖进口,发明专利数量少,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许多病种的治疗必须依靠进口药品才能取得显著的疗效,但其价格几倍甚至几十倍于国产药品;我国大型医疗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不但设备采购价格高,而且保修费用也非常高,这也是造成社会看病贵的原因之一。如超导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产品的技术和市场在过去的30年中一直被欧美的跨国公司所垄断。因此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方向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努力提高全体人民健康水平。

2.2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加强科学思维与方法的创新

我国医药卫生领域近20年来存在几大误区:小成果多如牛毛,大成果寥若晨星;基础医学研究在进步,医学模式在倒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倒退回“生物-医学”模式;人类疾病谱已变化,但科学领域却习惯重复研究几类问题。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加强科学思维与方法的创新[7]。只有在发展路径上从跟踪为主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在国际合作上从一般性科技交流向全方位合作和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突破思维定势,破除思维创新的枷锁,形成创造性思维,同时学习创新技术方法,特别是灵活运用TRIZ理论,利用创新的规律,使创新走出了盲目的、高成本的试错和灵光一现式的偶然,最终培养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3 加强医药卫生领域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建立科技资源的共享机制

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是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对于推进高新技术和新产品发展,确立以医药科教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推动整个领域产业创新链上下游对接,提高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化程度,加快科技成果的快速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建立科技资源的共享机制,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力求推动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从而大幅提升医药卫生科教单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8]。为加强医药卫生领域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需制定实施以下保障措施:

2.3.1 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设立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组建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政策性融资机构,按照政策性融资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与大型政策性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多方筹措公共研发平台建设资金;加大政府对医药卫生领域科技创新投入力度,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重点支持一批国家重点专项和解决民生热点问题,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

2.3.2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优化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发展环境 根据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结合江西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计划,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财税、信贷、投融资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发展的政策体系。切实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鼓励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发展的政策措施,用足、用活国家各项财税优惠政策,确保技术研发经费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2.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人才激励政策 人才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根本因素。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把坚持引进人才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根据我省医药卫生发展的需求,重点引进一批海内外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国甚至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医学专家;鼓励与高等院校开展对口和定向培养、培训,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的医学科学研究专业人才队伍[9-13]。大力营造鼓励支持科技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艳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综述[J].经济论坛,2007,(11):39-40.

[2] 王强.哲学与科技创新方法刍议[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2):29-31.

[3] 王瑞祥.我国卫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2):51-53.

[4] 邓廿庆,马颖,顾秀平,等.大型公立医院科技创新的环境分析及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30(3):180-181.

[5] 甘露,周来新,徐迪雄.刍议大型综合性医院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评价[J].重庆医学,2006,35(8):754-756.

[6] 胡兴河.科技创新能力:我国的差距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8(5):20-21.

[7] 刘恒军,张振福,侯素萍.通过科技创新促医院发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6):363-364.

[8] 刘玉秀,王与荣,杨宝林,等.医院科技创新发展的科研平台构建[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4):39-41.

[9] 杨春梅,叶山东,吴晓雯,等.鼓励科技创新,加快医院可持续发展[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13(6):669-671.

[10] 骆新娥,石之驎,傅小宽,等.加强科技创新 促进医院整体水平提高[J].现代医院,2006,6(2):85-86.

[11] 郭思敏.公立医院建立成本控制机制的实践与探讨[J].现代医院,2011,11(8):130-131.

[12] 李建华.关于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科研管理的思考[J].现代医院管理,2005,3(4):23-24.

[13] 陈雷,刘玉秀,杨宝林,等.提高医学人才科技创新能力途径[J].管理杂志,2008,15(3):273-274.

医院科技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何梁何利基金奖 医学科研 新时期 人才培养 科技发展

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识码:A

20年前的春天,满怀着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高尚情操,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鲸琚、何添、利国伟先生依据香港普通法,创立了以他们姓氏命名的慈善基金―何梁何利基金。何梁何利基金奖以其鲜明的宗旨、规范的运作、严格的标准、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评选记录,在社会各界赢得了一致赞誉,在国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中国医学科学院(以下简称“医学科学院”)始建于1956年,是我国部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研究机构,科研院设有18个研究所(以及5个分所)、7家R床医院,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医学科学院。总结分析医学科学院在何梁何利基金奖中获奖情况,有助于宣传我国奖励社会力量设立科技奖的政策,激励医学科学院系统广大科技工作者致力于医学科技研究,取得更多的成果,获得更多的奖项,同时为医学科学院系统的科研奖励管理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医学科学院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奖概况

何梁何利基金成立20多年来,已经奖励了优秀科学家、工程师和产业领军人才1048人(1994-2014),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最具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社会科技奖励。据统计,何梁何利基金20年来的获奖者中,“科学与技术成就奖”30位,“科学与技术进步奖”884位,“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34位。截至2014年,医学科学院共有17名专家学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奖领域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药学”三个个学科,获奖人数仅次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居全国第四位。获奖人数占所有获奖者的1.62%,占全国医药卫生系统140名获奖者的12.14%[1]。

获奖者主要分布在医学科学院所所属北京的三家临床医院和药物研究所、药用植物研究所,5家单位共计11名,占全医学科学院系统的64.7%,其他6名获奖者分布在京内其他7家单位。学科分布方面,17名获奖者分别分布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等3个学科领域。年龄性别分布方面,获奖者中女性2名,男性15名;获奖时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4l岁,获奖者获奖时的年龄随年度呈下降趋势。

二、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奖者对科研院科技发展的贡献和作用

(一)培育领军人物,提升医学科学院的影响力

1994年以来,何梁何利基金奖在把握科学前沿、引领学科发展、抢占科技制高点、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在何梁何利基金的支持下,科研院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下称“获奖者”)大多成为各自领域内的权威专家和学术带头人,有的获奖者获奖后被评为院士,有的获奖者获得了部级科技奖励,并逐步成长成为我国医药卫生领域科学事业发展的领军人物。

据统计科研院2002年以前的获奖者大多是院士,同时也是国内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与领军人物。2004年起,科研院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的获奖者年龄趋向年轻化,例如,2005科研院的获奖者年龄为41岁,2007获奖者年龄为45岁。科研院部分获奖者在获得奖项后两年内当选院士,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获奖后成为院士,使得科研院院士队伍年轻化,改变了过去院士队伍老龄化的趋势,为科研院的医学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科研院相关学科的带头人,同时也成长为国内各学科领域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20年来,何梁何利基金奖奖励了科研院一代英才,为科研院的发展打造了一支领军队伍,也涌现出一批在科学界担任重要领导岗位,引领中国科学发展的战略家。获奖者在国际学术界不断地发出中国的声音,提升了科研院在国际医学药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推动学科发展,有效促进了医药学发展

何梁何利基金设立“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奖励在自然科学的某一领域取得重大发明、发现和科技成果者,有效地促进了科研院学科发展。经过20年积累,获奖者成为科研院学科发展领军人才,对我国医学药学领域的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

在临床医学领域的,科研院所属某临床医院妇产科两位专家先后于1995和200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两位获奖者为我国妇产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正是因为两位获奖者的卓越贡献,使得该临床医院妇产科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科研院所属另一家临床医院在心血管领域有两位专家先后于2004年和201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两位专家在心血管外科的医疗和临床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提高临床疗效、疾病防控以及心肌修复增殖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推动了我国心外科的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科研院在药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方面,先后有多位专家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为我国的药学、基础医学及公共卫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三) 着力国家战略需求,争当科研院创新驱动发展“先锋”

何梁何利基金奖的获奖者对科研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奖专家领衔创建了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担任第一届重点实验室主任;2012年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奖专家领衔创建了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何梁何利基金奖对科研院部级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领导科研院所属心血管病医院创建了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并担任主任;2013年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领导科研院所属肿瘤医院创建了国家癌症中心。除此之外,在科研院获得部级团队项目资助中,获奖者多以首席或召集人的身份出现,如: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计划,“863”,“973”,卫生行业基金等。

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为科研院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在高水平文章发表方面最近十年获奖者在IF>15学术期刊20多篇,包括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Cell、N Engl J Med、Lancet、JAMA, PNAS等。在其他奖项获得方面,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的成果项目也都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会科技、北京市科技奖等奖项。

上述研究成果的取得,从根本上促进了科研院医学科技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充分显示了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是科研院创新发展的主要力量,为科研院的创新驱动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何梁何利基金奖对科研院科技发展的启示

(一)医学科学院在国内医学科技领域的重要地位

何梁何利基金奖致力于表彰为推进我国的科技事业与创新做出积极贡献的杰出人才。获奖者都是各专业的领军人才,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得过重大科技成果,尤其是最近几年公布的数据显示,获奖者成果大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属于国际先进水平。从科研院获奖情况来看,科研院获得了医药卫生行业的12.14%的“何梁何利”奖,充分显示了科研院在国家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角色,表明在医学科研领域科研院汇集了一批国家顶尖人才。2004年以后,科研院获奖者年龄呈现不断年轻化趋势,这表明科研院涌现出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科研院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二)医学科学院所属各所院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

医学科学院设有18个研究所(以及5个分所)、7家临床医院,分布在北京、天津、江苏、云南、四川、海南6省市。但获奖者全部集中北京的临床医院和研究所,其他地区还没有获奖者,这显示出科研院系统各单位科研水平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京外单位的科研能力相对较弱。2006年起,何梁何利基金奖为鼓励西部、内地、边远地区的区域创新,颁发给常年扎根少数民族地区,为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藏族、维吾尔族、土家族、蒙古族基层科技工作者,实现了各地区、该民族在该行业奖项零的突破。科研院有3家研究所分布在云南、四川、海南等地,并且每家研究所都独具特色,研究领域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因此,今后医学科学院应着力加强京外各所院的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改善工作条件,吸引广大科技工作者人才到云南、四川、海南等部地区建功立业,不断提高各所院的科研水平,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医学科技事业发展、为国家新时期“一带一路”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三)医学科学院应培育青年领军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006年起,何梁何利基金奖在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基础上,增设了“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并分设“青年创新奖”、“区域创新奖”、“产业创新奖”,奖励的导向是通过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建立强大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创造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近10年来,各著名大学及科研机构纷纷获奖,但是医学科学院至今还没有获得^科技创新奖,除考虑申报渠道、专业特点的原因外,我们不能不考虑科研院青年领军人物的相对缺乏及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因此,今后医学科学院要着重培养造就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原始创新,大力支持应用性研究,加强与国家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体系的融合,攻关国家重大需求的项目,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科研院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民健康提供坚实的医学科技支撑,为我们国家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四、结论

何梁何利基金奖经过二十多年的成功实践,已经成为一个得到国内科学界高度评价并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科技奖励品牌,对医学科学院培育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推动学科发展、着力国家战略需求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医学科学院的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何梁何利基金奖已成为我国社会力量设立科技奖的杰出范例,与以国家科技奖为代表的政府奖相得益彰,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医院科技发展范文第7篇

The paper wa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into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management and new product exploit for the new developing independent/commercial clinical laboratory.The subject construct included samples reception room, clinical biochemistry, analytical chemistry, radioimmunology, gene-based diagnostics, clinical microbiology, cytogenetics,histopathology and cytopathology, and quality control system and biological safety system,etc. In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it was established that “Kingmed Scholarship” in both cooperates university of “Central-South University” and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in order to training high-level personnel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que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dependent/commercial clinical laboratory;scientific manage;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 exploiture

摘要: 本文对我国新兴的医学独立实验室,及其科研管理与科技开发等问题,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探讨与分析。本中心学科建设有:标本接收室、临床生化室、卫生检验室、放射免疫室、基因诊断室、临床微生物室、细胞遗传室、组织病理室和细胞病理室等多个学科,以及质量控制体系、生物安全体系,在科研管理方面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在科研协作大学设立“金域奖学金”,为科技发展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关键词: 医学独立实验室;科研管理;科技开发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医学独立实验室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在我国悄然兴起与稳步发展[1]。我中心是我国具有法人资格独立运行的第一个医学独立实验室。中心成立于1994年,原属广州医学院,从一个做保健品研发和经营检验试剂与器材的校办小企业,历经10年的发展,从开始仅有3~4间房,几十平方米的实验场所,发展到目前拥有4000m2,近300名职工,由多学科、多部门组成的一个拥有现代检验医学科学仪器设备的、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医学检验独立实验室。是国内首家通过ISO/IEC-17025认可和ISO9001-2000认证。目前正沿着美国CAP(病理学家协会)认可实验室发展,并且按照国际标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2]:即要有高质量、高标准、快速、准确的检验技术服务项目,同时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工作,不断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扩大检验服务范围,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现就我医学独立实验室及其科技开发与科研管理等进行以下初步探索。

1 医学独立实验室组织架构

目前,我中心以实验诊断部为主体,分设临床生化室、卫生检验室、放射免疫室、基因诊断室、临床微生物室、细胞遗传室、组织病理室、细胞病理室、免疫组化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以及质量保证部和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等多个学科。此外,中心还在北京等地建立了自己的检验试剂研发与生产中心、健康检查中心。开展检验项目达1000多项,为广东省700多家基层医院和20多家三甲医院提供高新检验诊断技术服务。检验项目和服务范围日趋扩大,在当今国内检验技术服务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2 医学独立实验室科研管理体系

2.1 在提供检验技术服务中确立科研方向 我中心是实验诊断技术服务的提供者,是一个高度专业性的独立临床实验室。为了满足广大地市级基层医院和部分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对一些特殊检验项目测试的需求,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按照国际与国内实验室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3,4]和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规划以及地区基层医院科研工作的需要,确立自身的科研方向。

2.1.1 建立实验室国际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 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及ISO/IEC 17025要求,制定实验室质量保证和管理制度。积极参与国际(CAP)、国内(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和省内(广东省临床检验中心)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在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的基础上[4],创建美国CAP认可的实验室,建立省级生物医药临床检测试验基地和技术平台为目标。

2.1.2 检验诊断试剂研发 一是在北京金域重点研制和开发干化学检验诊断试剂,如骨代谢(骨钙知A/B)、尿碘、BV(细菌性阴道病)等妇婴保健与健康评价快速诊断检测试剂盒等系列产品;二是对目前承担的省市科委科研项目及其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研发新的诊断试剂盒(如改良嗜肺军团菌BCYEα-DGVP培养基和乙肝耐药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等)。

2.1.3 基础应用研究 检验中心通过自行研发、引进、合作等多种途径,运用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分子病理学等最新检验技术,整合先进的诊断技术和方法,大力开展特种检验项目:包括分子生物学基因诊断新技术、遗传性疾病易感基因诊断、感染性疾病病源微生物基因诊断等,为临床提供高新检验诊断技术服务。

2.2 确立重点科研项目 现阶段重点科研项目包括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研究及在ISO-IEC-17025认可基础上,创建美国CAP认可实验室和生物医药临床试验技术平台。研发妇婴健康评价系列诊断试剂盒、液基薄层细胞学(TCT)设备和试剂国产化、广东地区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流行病学、细胞学和HPV(人瘤病毒)病因学研究等。

2.3 承担和完成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规划项目 中心科研管理部门引导中高级科技人员,每年向省、市、区各级科研机构申报科研项目。近5年来曾先后申报、承担和完成10多项省、市科技发展规划项目,创建了检验医学产、学、研一体化的检验科技诊断技术平台,促进了金域医学检验科技事业的高速发展。

3 人才培养与科研梯队建设

3.1 科研梯队建设 发展科技事业必须建立一支科研队伍,必须引进与培养学科带头人。为此,我中心在国内、外招聘了一批知名检验医学与病理学专家,组建了专家顾问委员会,指导科研工作。同时招聘与引进一批中青年科技专家,包括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等高中级科技人员,组成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科研队伍,承担各项科研项目。

3.2 人才培养 金域检验以广州医学院为依托,同时与国内部分具有检验医学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包括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检验系等密切合作,建立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共同招收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高级检验医学人才。我中心亦选拔各学组技术骨干和优秀人才,外送委派培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自身培养本专业学科带头人。

4 建立科技攻关与科研奖励制度

4.1 科技攻关 对于目前承担的10多项省、市科委科研攻关项目,由老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组织科研攻关小组,共同参与课题研究,撰写科研论文,组织科研成果鉴定。近2~3年来,先后开展和完成的省、市科委科研攻关项目有《嗜肺军团菌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发》、《乙肝病毒拉米夫定耐药基因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发》、《尿碘、骨钙知、BV妇幼健康评价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发》、《中国人PLGK1-3、K5及EDN 基因工程研究》、《医学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开发研究》等项目,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科研成果。先后在国际、国内10多种医学期刊发表了60多篇科研论文,现正准备做系列科研成果鉴定。

4.2 学术活动 检验中心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每年要派出5~6批科研管理人员、中青年科技专家和科技员参加国际(IFCC、APCCB)、国内(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各种学术会议,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同时还申请承办或协办中华医学会的一些学术会议,以及卫生部和省卫生厅主办的检验专业继续教育学习班。近年来,中心先后承办了中华医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独立实验室研讨会》、《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新技术》、《分子生物学诊断新技术》等多个学习班,并邀请国内、外专家来讲学班授课。

4.3 科研奖励 我中心对科技人员在国家或国际级权威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者,不仅提供全部费,而且给者以实际奖励。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撰写科研论文,提高学术水平。

5 建立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开发基地

我中心参照国外大型现代化医学独立实验室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模式,集科研、教学、检验、诊断、试剂产品开发和高科技检验诊断技术服务为一体,建立科研与科技开发生产基地。

5.1 高科技检验诊断技术服务 我中心引进国内外高新检验诊断技术,开展检验项目1000多项,为广东省700多家基层医院和部分三甲医院提供特种检验诊断技术服务。其特点:一是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提供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是提高检验诊断技术水平,方便患者,缩小基层医院医生与上级医生间诊断和科研水平上的差距,减小城乡之间医疗服务质量的差别,提高整体医学检验水平。病人可以实现就近就医,避免因为医院不具备检验技术而不得不转院的麻烦。尤其是对于广大农村患者来说,他们不用再专门到中心城市,也可以享受到高水平的医学检验服务。

5.2 建立科研与科技开发生产基地 中心自身建有检验产品研发基地(北京金域高科诊断技术有限公司),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新产品,进行开发生产。目前已有妇幼保健和健康评价快速诊断系列产品(骨钙知、尿碘、VB快速诊断试剂盒),取得专利技术和生产许可证,其中有些为国内首创,解决了过去对这类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难题。

5.3 通过医学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开发系列研究 对我国检验医学事业的发展、对提供高新检验诊断技术服务与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营造一个高新技术平台。

6 医学独立实验室科技开发的有利因素

6.1 资源共享、设备优良 我中心现有全自动生化仪、放免仪、原子吸收光谱、荧光实时定量PCR、HC2、DNA杂交仪、化学发光仪、紫外分光仪、全自动病理组织制片系统、TCT检测仪、荧光显微镜、多头显微镜、远程病理诊断会诊系统、全排式生物安全柜等价值1000多万元现代检验仪器设备,最近又引进了气相和液相色谱仪、串联质谱仪等先进检验仪器设备。

6.2 标本来源广、数量多 每天有几千例临床检验和病理标本,来自全省、乃至国内其他地区,病例数之多、范围之广,是医院内检验科无法比拟的。2004年标本总量达到656973例,年测试量超过200万次,年收入6000万元以上。其中,病理标本量处于全国医疗机构首位,PCR、分子杂交等基因诊断、细胞遗传学诊断、优生优育系列诊断等项目的标本量在广东省位居前列。如果计算如此大的标本量和服务项目,为医院节约的设备等成本费用和为病人节约因异地求诊而导致的差旅支出,中心所创造的间接经济效益在数亿元人民币。

总之,随着临床医学检验独立实验室在国内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及其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模式和科学管理,科研与科技开发是推动我中心检验技术服务更加全面发展的源动力。

参考文献

1 梁耀铭.医学独立实验室发展模式探讨.中国临床实验室,2005;4(1):16-20.

2 Karen R,Karni.Clinical laboratory personnel employment patterns: hiring practices and quality issues.1995 institute: frontiers in laboratory practice research 135. http://www. phppo. cdc.gov/ dls/pdf/ institute/ karni.pdf.

医院科技发展范文第8篇

卫生部通报北京奥运会卫生保障工作督察情况

本刊讯6月26日,卫生部通报对北京奥运会卫生保障工作的督察情况。5月22日至6月3日,卫生部组织专家分别对北京、天津、上海、沈阳、青岛、秦皇岛六个赛区城市的食品、饮用水、公共场所、化学中毒和放射防护卫生等保障工作进行了督察。

情况显示,各赛区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奥运安全保障工作。卫生部门建立了奥运卫生保障工作协调机制,互相沟通和交流奥运卫生保障工作相关信息,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各赛区根据本地卫生保障的实际,结合国务院和卫生部奥运卫生保障工作有关要求,制定了奥运场馆内外卫生保障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根据奥运卫生保障工作任务和要求,积极开展卫生保障培训工作。组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小分队,通过应急演练,及时发现应急处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预案内容,调整处置程序,完善应急储备,提高了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

各地根据卫生部2008年国家公共卫生重点监督检查计划和饮用水卫生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奥运卫生保障工作的特点,集中开展了食品、饮用水、公共场所、放射防护卫生专项整治行动。北京市卫生局还建立了特殊场所的监控体系,对5家餐饮服务商和10余家大型送餐企业的加工操作关键部位安装远程监控设施,对119家签约饭店、73家奥运场馆安装室内空气质量在线监控管理设施,在运动员村、媒体村供水水泵房设置饮用水安全保障预警系统。通过专项整治,进一步净化了城市运行大环境,消除了一定的卫生安全隐患,降低了公共卫生风险。

行业动态

我国正在由疫苗使用生产大国转向研制强国

本刊讯记者从6月26日举行的“健康科技高峰论坛”上获悉,我国已在传统疫苗的技术提升、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等品种的开发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跨越,但是在某些疫苗品种的产能、质量、关键生产工艺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如,目前我国每年仅能生产百白破疫苗1800万人份,麻-风-腮疫苗600万人份。

我国是世界疫苗产品的最大生产国和最大使用国,疫苗市场增长迅速,尤其是2003年SARS爆发后,每年以平均15%的速度递增。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疫苗的生产和研发工作。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我国863计划、支撑计划、“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计划中,对疫苗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都作出了重点安排。仅已经启动的863计划“疫苗与抗体工程”重大项目就安排了约2亿元国拨经费用于支持疫苗研究开发,并即将启动针对重大传统疫苗生产和质量技术提升的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疫苗关键生产技术研究开发”。一大批处于临床前研究的疫苗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乙型脑炎疫苗和流感裂解疫苗、狂犬病疫苗已经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其中我国自主研发的乙型脑炎疫苗正在争取WHO 的GMP预认证。

“健康科技高峰论坛”由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14个部门共同主办。论坛以“发展医药科技,服务人民健康”为宗旨,以研讨医药科技前沿问题,普及医药健康科技知识,探讨医药科技发展热点问题为目标,普及医药健康科技知识,促进医药科技发展,服务人民健康。论坛通过深入的讨论与交流,展示疫苗领域最新的科研进展,探讨疫苗研究的热点与趋势,交流疫苗产业的发展方向。

会议活动

山东省评出百姓最信赖十佳医院

本刊讯近日,“山东百姓最信赖十佳医院、山东省医院改革与发展十大新闻人物”颁奖典礼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山东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等领导及权威新闻媒体领导出席了颁奖典礼。

这次评选活动是由《中国改革报》、《市场报》、《中国信息报》、《现代医院报》四家新闻媒体驻山东记者站联合举办, 活动的主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共赢医院未来”。

医院科技发展范文第9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要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坚持科技创新,走“科技兴院”之路。一要更新观念,创新机制;二要合理布局,优化结构;三要科技为先,技术创新;四要以人为本、造就人才。通过科技创新锻炼和造就一支具有现代知识和技能的科技队伍,提高医疗技术整体实力,保证整个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促进医院的全面快速发展。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医院 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实现医院的快速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坚持科技创新,走“科技兴院”之路。近年来,医院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强化特色,突出重点,以强带弱,鼓励竞争”的指导思想,不断增强科技发展意识,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促进医院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是实施科技兴院的前提

医院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困境中求发展的关键在于走科技发展的道路。一是更新观念,确定新思路。面对高科技浪潮和市场经济的冲击,我院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理念,在内涵建设上选择突破口,提出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人才培养为动力,确立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强化特色,突出重点,以强带弱,鼓励竞争”的指导思想,努力实现高质量、快节奏、创一流的发展目标。二是创新机制,制订规划。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制创新是关键。我院先后建立了“优势为先、突出重点、抓大放小”的学科建设机制,“注重特色、创新发展、绩效激励”的技术创新机制,“积极引进、养用并重、鼓励冒尖”的人才培养机制和“选准名家、横向联系、借势发展”的合作发展机制。积极实施“优化学科战略”和“加速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探索一条符合医院实际的科技强院之路。三是加强管理,整章建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就没有好的工作绩效,没有完善的“游戏规则”,就没有工作的正常运作。我们先后制定了科技奖励制度、研究生培养和报考制度、外出进修学习管理、学科带头人选拔和使用等一系列制度,强化科学管理,使医院科技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如:我们要求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必须有自己固定的研究方向和相关的计划内研究课题,并进行年终考评,作为职称晋升、学科带头人选拔的必要条件。这些措施为着力打造龙头、名牌学科,努力形成优势特色技术,积极培植名医、名家和高层次人才提供了保证,促进了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2 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是实施科技兴院的基础

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龙头,只要抓住了这个龙头就能实现以强带弱的指导思想。在重点学科建设上本着合理布局、优化结构、互补优势、着眼发展的原则。注重五个结合:(1)多学科结合。要求各学科之间要加强信息交流,发挥群体优势,联合攻关。科研工作要规范化、系统化、系列化,克服科研工作各自为政,单打一的被动局面。我们认为,只有大协作,才能大突破。以急诊科、icu为骨干,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为依托,组成心血管病救治中心,形成“接力式、全方位、高水平”的急危重病救治体系。心血管内科、麻醉icu、心胸外科等学科联合,推动了心脏移植和冠脉搭桥技术的快速发展。(2)内外结合。为占领技术制高点,争创一流,积极支持参加国内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主动邀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来我院讲学和积极主办各类学术会议以及专题学术讲座,使得医院广大医务人员的学术水平明显提高。(3)学科与技术结合。优势技术是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拥有一流的技术和特色,学科才能持久发展。如血液内科原来基础弱、特色不明显,就选择骨髓移植为技术突破口,使该科整体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还如心内科,开展射频消融介入治疗等新技术项目之后,其社会、经济、技术效益大幅度攀升。(4)学科与人才结合。学科发展取决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与使用。医院制定了“学科带头人选拔和使用管理办法”,确立了选拔使用标准和长远的培养计划,建立了拔尖人才专项基金和科技发展基金等。(5)技术与设备结合。近年来,我院抓住机遇,瞄准国际一流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大胆引进高新设备,建立新学科,培植新重点,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拓宽了医疗服务的范围和种类,为社会提供了优质低价的医疗服务,也带动了整体学科技术的发展。

3 科技为先,技术创新是实施科技兴院的关键

科研水平以其承载的医疗技术水平高低为标志。以科技为先导,瞄准学科前沿,发展运用高新技术是科技兴院的前提。(1)以高新技术促进科技兴院的发展。高新技术是医院的标志和核心竞争力,注重技术创新,医院的发展才有后劲。心血管内科冠心病介入诊疗、心胸外科的冠脉搭桥手术、普通外科的腹腔镜技术等,既奠定了重点学科的优势技术地位,又使各项技术形成系列,带动多学科技术开展。(2)瞄准技术前沿,形成专科特色。近年来,我院在生殖工程、脏器移植和微创外科均获重大突破,先后开展心脏移植、骨髓移植、纤维外科、冠脉造影等新技术、新项目数百项,部分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项目填补省内及地区空白,形成了介入、微创、组织器官移植、生物治疗等优势技术群,有力地促进了学科的技术发展。(3)引进高新设备,发展高新技术。高新设备带来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促进学科发展。近年来,投资3000余万元,先后引进spect、射频消融仪、神经中央监护系统、数码胎儿远程监护网、眼底激光仪、蛋白芯片检验系统、荧光定量pcr扩增仪、各种内镜、基因工程成套设备等大中型医疗设备400余台(套),发展了激光、放疗等高新技术,带动了影像、放射、检验等学科整体实力的提高。

4 以人为本,造就人才是实施科技兴院的动力

科技兴院关键是人才。合理高效的人才梯队结构是医院发展的至关重要基础。(1)抓学科带头人。在选拔上,始终把政治素质好、学历层次高、专业知识精、技术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作为考核和选拔的重点。在培养上,给予重点倾斜,鼓励到国内外名院名校进修深造,参加学术活动,更新知识结构,获得学术头衔,提高技术水平和学术知名度。在使用上,坚持压担子、带课题、重技术、有成果。在管理上,落实科主任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分类管理,能上能下,不断优化学科带头人队伍。(2)抓高层次人才。建立了后备人才库,每年进行人才苗子考核选拔,加强培养,实行优胜劣汰。积极创造条件,为高层次人才铺路架桥,如出国进修、学习外语、攻读学位、拨给专项科研经费等;实施技术、科研课题负责人制度,对有培养前途的技术骨干,提供“用武”之地,技术上挑大梁,科研上给课题,使其在医教研上都有所作为。(3)抓在职训练。通过医师轮转、“三基”训练、学术活动、以老带新等多途径,努力提高专科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4)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医院对重点学科人才培养舍得投入,每年为出国学习、外出进修、学术交流及请院外专家来院技术指导、教学等投入7万元的人才培训专项经费。在人才培养方法上,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对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养,不断提高全院的整体素质,同时更注重高科技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在职人员报考研究生,并通过医学院与湖南医科大学等国内名校联合,有计划地培养研究生。(5)设立科研基金。首次设立了院内每年20万元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和支持广大医务人员开展医学科学研究,积极组织申报科研课题,在组织实施已有计划内项目和自选项目的基础上,积极组织申请上级资助项目,努力为临床创造条件,为临床科技人员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及时完成各类科研项目的实施、总结、鉴定及报奖工作。为了提高大家的科研水平,院领导还带头讲课,在院内首次举办了“科研方法学习班”。(6)加大激励力度。对在学科建设上做出突出贡献或获重大成果的人员给予重奖,并在评功评奖、晋职晋级及物质待遇等方面给予优先,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我院实施科技兴院战略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医院科技发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医院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实现医院的快速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坚持科技创新,走“科技兴院”之路。近年来,医院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强化特色,突出重点,以强带弱,鼓励竞争”的指导思想,不断增强科技发展意识,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促进医院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是实施科技兴院的前提

医院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困境中求发展的关键在于走科技发展的道路。一是更新观念,确定新思路。面对高科技浪潮和市场经济的冲击,我院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理念,在内涵建设上选择突破口,提出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人才培养为动力,确立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强化特色,突出重点,以强带弱,鼓励竞争”的指导思想,努力实现高质量、快节奏、创一流的发展目标。二是创新机制,制订规划。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制创新是关键。我院先后建立了“优势为先、突出重点、抓大放小”的学科建设机制,“注重特色、创新发展、绩效激励”的技术创新机制,“积极引进、养用并重、鼓励冒尖”的人才培养机制和“选准名家、横向联系、借势发展”的合作发展机制。积极实施“优化学科战略”和“加速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探索一条符合医院实际的科技强院之路。三是加强管理,整章建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就没有好的工作绩效,没有完善的“游戏规则”,就没有工作的正常运作。我们先后制定了科技奖励制度、研究生培养和报考制度、外出进修学习管理、学科带头人选拔和使用等一系列制度,强化科学管理,使医院科技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如:我们要求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必须有自己固定的研究方向和相关的计划内研究课题,并进行年终考评,作为职称晋升、学科带头人选拔的必要条件。这些措施为着力打造龙头、名牌学科,努力形成优势特色技术,积极培植名医、名家和高层次人才提供了保证,促进了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2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是实施科技兴院的基础

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龙头,只要抓住了这个龙头就能实现以强带弱的指导思想。在重点学科建设上本着合理布局、优化结构、互补优势、着眼发展的原则。注重五个结合:(1)多学科结合。要求各学科之间要加强信息交流,发挥群体优势,联合攻关。科研工作要规范化、系统化、系列化,克服科研工作各自为政,单打一的被动局面。我们认为,只有大协作,才能大突破。以急诊科、ICU为骨干,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为依托,组成心血管病救治中心,形成“接力式、全方位、高水平”的急危重病救治体系。心血管内科、麻醉ICU、心胸外科等学科联合,推动了心脏移植和冠脉搭桥技术的快速发展。(2)内外结合。为占领技术制高点,争创一流,积极支持参加国内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主动邀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来我院讲学和积极主办各类学术会议以及专题学术讲座,使得医院广大医务人员的学术水平明显提高。(3)学科与技术结合。优势技术是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拥有一流的技术和特色,学科才能持久发展。如血液内科原来基础弱、特色不明显,就选择骨髓移植为技术突破口,使该科整体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还如心内科,开展射频消融介入治疗等新技术项目之后,其社会、经济、技术效益大幅度攀升。(4)学科与人才结合。学科发展取决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与使用。医院制定了“学科带头人选拔和使用管理办法”,确立了选拔使用标准和长远的培养计划,建立了拔尖人才专项基金和科技发展基金等。(5)技术与设备结合。近年来,我院抓住机遇,瞄准国际一流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大胆引进高新设备,建立新学科,培植新重点,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拓宽了医疗服务的范围和种类,为社会提供了优质低价的医疗服务,也带动了整体学科技术的发展。

3科技为先,技术创新是实施科技兴院的关键

科研水平以其承载的医疗技术水平高低为标志。以科技为先导,瞄准学科前沿,发展运用高新技术是科技兴院的前提。(1)以高新技术促进科技兴院的发展。高新技术是医院的标志和核心竞争力,注重技术创新,医院的发展才有后劲。心血管内科冠心病介入诊疗、心胸外科的冠脉搭桥手术、普通外科的腹腔镜技术等,既奠定了重点学科的优势技术地位,又使各项技术形成系列,带动多学科技术开展。(2)瞄准技术前沿,形成专科特色。近年来,我院在生殖工程、脏器移植和微创外科均获重大突破,先后开展心脏移植、骨髓移植、纤维外科、冠脉造影等新技术、新项目数百项,部分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项目填补省内及地区空白,形成了介入、微创、组织器官移植、生物治疗等优势技术群,有力地促进了学科的技术发展。(3)引进高新设备,发展高新技术。高新设备带来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促进学科发展。近年来,投资3000余万元,先后引进SPECT、射频消融仪、神经中央监护系统、数码胎儿远程监护网、眼底激光仪、蛋白芯片检验系统、荧光定量PCR扩增仪、各种内镜、基因工程成套设备等大中型医疗设备400余台(套),发展了激光、放疗等高新技术,带动了影像、放射、检验等学科整体实力的提高。

4以人为本,造就人才是实施科技兴院的动力

科技兴院关键是人才。合理高效的人才梯队结构是医院发展的至关重要基础。(1)抓学科带头人。在选拔上,始终把政治素质好、学历层次高、专业知识精、技术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作为考核和选拔的重点。在培养上,给予重点倾斜,鼓励到国内外名院名校进修深造,参加学术活动,更新知识结构,获得学术头衔,提高技术水平和学术知名度。在使用上,坚持压担子、带课题、重技术、有成果。在管理上,落实科主任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分类管理,能上能下,不断优化学科带头人队伍。(2)抓高层次人才。建立了后备人才库,每年进行人才苗子考核选拔,加强培养,实行优胜劣汰。积极创造条件,为高层次人才铺路架桥,如出国进修、学习外语、攻读学位、拨给专项科研经费等;实施技术、科研课题负责人制度,对有培养前途的技术骨干,提供“用武”之地,技术上挑大梁,科研上给课题,使其在医教研上都有所作为。(3)抓在职训练。通过医师轮转、“三基”训练、学术活动、以老带新等多途径,努力提高专科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4)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医院对重点学科人才培养舍得投入,每年为出国学习、外出进修、学术交流及请院外专家来院技术指导、教学等投入7万元的人才培训专项经费。在人才培养方法上,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对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养,不断提高全院的整体素质,同时更注重高科技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在职人员报考研究生,并通过医学院与湖南医科大学等国内名校联合,有计划地培养研究生。(5)设立科研基金。首次设立了院内每年20万元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和支持广大医务人员开展医学科学研究,积极组织申报科研课题,在组织实施已有计划内项目和自选项目的基础上,积极组织申请上级资助项目,努力为临床创造条件,为临床科技人员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及时完成各类科研项目的实施、总结、鉴定及报奖工作。为了提高大家的科研水平,院领导还带头讲课,在院内首次举办了“科研方法学习班”。(6)加大激励力度。对在学科建设上做出突出贡献或获重大成果的人员给予重奖,并在评功评奖、晋职晋级及物质待遇等方面给予优先,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我院实施科技兴院战略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上一篇:微型电机范文 下一篇:储备基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