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绘画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4 11:22:29

成人绘画教育

成人绘画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儿童;绘画教育;弊端;方法

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起了儿童教育,儿童绘画教育成为了家长们的选择之一。作为一种对儿童早期的智力及潜能的开发课程,绘画能很好的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以及创作力,让儿童在画的过程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与快乐。近年来,随着儿童美术教育投入的增加,绘画教育也成为了大家关心的焦点。

一、儿童画的特点

儿童画是儿童对客观世界有了一定观察和认识后,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自由发挥用涂鸦或绘画的方式来传达内心情感的绘画作品。儿童画代表的不单单是一幅画,而是儿童全方位的自我表现。对于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来说,绘画是他们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他们的绘画个性特征也较为明显:天真、大胆、温馨,甚至天马行空。每幅作品都表现出儿童本人的性格特点,透过儿童的作品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性格、思维的发展水平。

二、儿童绘画教育中存在的几种弊端

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绘画教育给儿童带来的好处,因此很多儿童在早期就被父母带入各种美术培训班,进行绘画教育。但是在绘画教育过程中,却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教师过于注重模仿和强调练习技巧。

为了迎合家长的想法,让儿童有更快地成长,一些美术教师对在实际的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把临摹成人范画和单纯灌输技能技巧作为儿童绘画启蒙的教学方法。尽管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模仿是天性,但是美术教师先入为主的教他们画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就会导致儿童的作品中出现同样的房子、花朵等等,就会将儿童的自由想象的零星扼杀。这种教学方法,是会束缚和扼杀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会接影响到儿童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二)以成人的眼光评价儿童绘画作品。

很多成人会以自己的眼光来评价儿童画,他们会把自己的标准强加在儿童的画作上,要儿童的绘画符合自己的审美标准,因此总会向绘画来说诉说孩子的画作不美观,比例失调,颜色运用不对等等。而在绘画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会兼顾家长的情绪,对儿童进行规范。其实这些评价与做法都是忽略了儿童的心理特征,忽视了儿童画自身的特点,没有充分考虑的孩子的兴趣,而是过于关注绘画的技巧了。最终导致孩子认为家长不了解自己,积极性降低的同时也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

(三)家长对孩子培养过程中功利思想。

很多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喜欢涂涂画画,就把孩子送到各种美术班进行培训,想要孩子在美术方面有所建树,因此非常在乎孩子绘画的结果,特别看重美术级别证书。因此过早过高的对孩子提出技术性的要求,为了让孩子进步快,让孩子反复的练习一张图画,就是为了让孩子能画到和老师的示范作品一样。这样做,儿童被动、机械的接受这种要求,时间一长,孩子会觉得绘画是一种负担,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继续进行绘画学习。

三、正确指导儿童绘画的方法

到底要如何正确对待儿童绘画教育,要使用什么用的方法,才能让儿童爱上绘画,并能在绘画中大胆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培养。 西泽克的儿童美术教育思想认为:“儿童的绘画与成人的不一样,甚至比成人的更纯真、更富创造性,对儿童美术教育就不能简单化的、按照成人的意志,以成人的标准教给儿童成人的画法。儿童美术教育应以儿童的自由表现为主,重在发现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本能和创造热情。”因此,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正确指导儿童的绘画。

(一)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绘画的兴趣。

游戏化的绘画形式使用是灵活多样的,角色扮演、猜谜语、讲故事、唱歌等形式均可用于绘画教育活动中,它可让儿童边画、边唱、边说、边做、边游戏,使原来简单重复的机械化练习变得生动、活泼,因此也深深吸引了儿童参与到绘画活动中来。如教儿童画切开的西关的时候,可以先讲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然后要小朋友画好多的西瓜给猪八戒吃。通过诙谐的故事,把小朋友画西瓜的兴趣调动起来人,然后在学生画完以后,老师可以模仿猪八戒的口吻去尝尝学生画的西瓜,并且与表扬。

(二)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法。

每个儿童都有好奇心理,一成不变的绘画形式和教学手段,很容易让他们产证厌恶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猪猪儿童的容易被新鲜事物打动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各种手法,从而有效的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目前教学法方法很多,可以利用教育,利用多媒体,或者情境教学,这些方法都比只用语言指导要好得多。比如在画《我的家》的时候,可以通过播放小鸟的家、小狗的家等图片给儿童看,然后启发他们自己的家里有什么,让后用画笔画出来。有的小朋友会画爸爸、妈妈,有的小朋友会画房子,等等。老师可以让小朋友发挥自己的想象去画,画完以后,让小朋友以自己的话讲个故事给其它的小朋友。通过这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能让孩子们对绘画优更多的兴趣。

(三)利用多样化的绘画材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奇、特别的材料可以提高儿童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为了使儿童在绘画活动中更好的表现和创造,教师应为儿童节不断寻求并提供丰富多样的绘画材料和工具,开展多种形式的绘画活动。儿童绘画材料有很多中,铅笔、蜡笔、油画棒、卡纸等等,经常使用不同的绘画材料进行教学。

绘画材料的每一种尝试都会给儿童带来不同的画法和意外的效果,它有利于儿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也能增强儿童画的艺术效果。有时,尽管有预想的效果和设计过程,但最终画面总是会出现一些原来预料不到的效果,这对儿童具有非常奇妙的刺激性,从而提高儿童参与绘画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及时鼓励,调动学习积极性。

儿童和成人不同,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非常差的,而且很在意大家对其作品的评价。因此,在儿童绘画完成之后,应该多给予鼓励,通过鼓励来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在对自己充满自信的同时,也愿意接受大家的建议。如果家长和老师对他们一味的指出缺点,就会让儿童主观的认为自己很笨,久而久之,对绘画就失去了兴趣。在指导儿童绘画的过程中,找到儿童作品中的优秀之处给予欣赏肯定,加以鼓励是能带给孩子自信心,并把学习绘画由被动变为主动的。

四、结语

无论是绘画教师还是家长,在儿童绘画教育中起到关键作用,正确教授儿童画的方法也还有许多。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儿童在绘画教育过程中能提高绘画水平,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因此,儿童绘画教育应该摒弃更多的功利思想,切实从儿童的天性出发,让他们在感受绘画快乐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董艺黛.论儿童美术兴趣班教学[D].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3]张红岩.针对想象力培养的儿童画示范教学优化研究[D]. 鲁东大学 2014

成人绘画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儿童绘画;艺术性;成人;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87-02

一、对儿童绘画的理解

儿童绘画是什么?有人说是简笔画,有人说是卡通画,也有人说那是鬼画桃符,答案各异。可惜的是都笼罩上了成人的影子,比如简笔画,本来就不是儿童所画,只是成人用极简的方法来表达视觉形象,而且具有明显的标准化特征,算是帮助儿童理解的方法吧;卡通画也是成人为儿童所绘(虽然儿童也会模仿画卡通或用自己的理解画卡通);至于鬼画桃符明显的是以成人自己的审美标准和操作能力为参照来误解孩子们的用心,这些都与儿童绘画的个性魅力相去甚远。

现实中的儿童绘画到底如何认识呢?首先它是与儿童从小到大的生理、心理特点相关联的;其次,它没有离开美术的基本要素。另外,儿童美术在实际生活中严重受到成人的影响,成人由于不了解,常常要把儿童绘画强行推向成人绘画,而且是最易懂、最接近照片的成人绘画,这是儿童绘画所处的现状。

二、儿童画的特点

在2~4岁的儿童中,你给他手握一支油画棒,只要你不让他吃到嘴里,他就会自然的把色彩弄到地板上、墙上,当然也会是画纸上,他会发现色彩,他会发现线条(痕迹),会发现点(有时会敲打纸面),而且会有满足感,这算不算是儿童绘画呢?在成人眼里或许什么都看不到。

当你多次提供这样的机会之后,你会发现他可能很热衷于这样的涂抹,他会尝试其他的涂抹方式,如转圈、交叉,这种如游的活动不正是所讲的艺术起源吗?他的作品不正是一种绘画吗?

在这些活动中,他能从动作中得到,有的也许会从视觉中得到(有证据表明1~2岁的小孩对形式美感能做出自主评议),当然,在上面的例子中,画画过程的意义可能大于作品本身。

三、成人的态度对儿童画的影响

作为成人(包括父母、亲属、邻居),在这一例子中,如果小视、讥笑或抱怨其作品,那么成人的可靠性会在小朋友的心里涂上阴影,就像一个保姆不了解孩子生气的原因而一味训斥孩子一样失败,这个失败可能会打击到孩子的自信、快乐,当然还有画画的兴趣。

在4~7岁的小朋友里,有一种现象就是对于遮盖关系独特处理,比如画房子,如果要让里面有人的话,一定要将人完完整整地画出来,这样在成人看来就是一个透明的玻璃房子,可能会让他很伤脑筋,然而,对于孩子们来说,他已经努力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了,他能把他所知道的东西表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画面更深刻、更复杂了,这一时期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会有很多问题。而美术是他们忠实的伙伴和倾诉对象。

作为成人,如果一定要把遮盖关系画给他看,他或许会很有委屈,并觉得很有压力感,容易导致他对遮盖关系的生硬记忆,从而影响他的想象和思维的发展。其实,作为成人在理解遮盖关系的基础上,选择用儿童或成人的方法去表现,还是用儿童的方法更轻松。

四、成人对儿童绘画稳定性的影响

在儿童绘画中还有一个问题,我称其为稳定性或重复性,其实这个现象在成人绘画中是很正常地存在着,可能是成人对儿童本身就觉得不当一回事的原因,把它当做一种让自己厌烦的重复和对材料的浪费。

比如,2~4岁的小朋友,无休止的涂抹似乎没有什么进步,其实这个意义从两方面来看:①每次涂抹的心境、愉悦可能会有不同,材料上也会有选择,这是在宽泛度上的进步。②手的灵活性,脸、脑的协调性都会增强,直到他发现涂抹已知的形象,这是从纵深度上的进步。

再比如符号画特征,也会伴随儿童绘画很长一段时间,成人所积累的关于花的表象多姿多彩,作为儿童绘画却几乎如同一种画,简直没有一点点创造力的显现。

此时,符号的获得是其理解力的重要进步,他的努力从结构上理解对象,另外,分类思想开始形成,这种忽略细节的方法,使其在表现故事时得心应手,这种忽略在成人世界同样存在,比如看国外影片时常常会将几个人混肴,因为,我们更愿意将他们看成一类人。

五、儿童画需要成人提供一种可能性和宽松的环境

那么,这个稳定的符号画特征下的变化和进步体现在哪里呢?比如大人和小孩,他肯定会做出不同的表达,男孩和女孩也是,比如花的色彩,此时装饰性特点也开始显现,如重复构成。

另外是关于符号的拓展,如用类似的方法表现其他事物(拟人或拟物),最常见的是将太阳画成人脸,一个无法和没有时间与小孩充分沟通的成人,可能很难体会到这些,但至少请你不要轻易否定他的价值,最好有一定鼓励的眼光。

还有一个图示的问题,也会让成人大为恼火,他不光老画那些东西,还老是那样摆那几样东西,看着就来气,比如总把自己画在画面的正中间,或总是把东西从最底下往上画,其实这种平面上的安排(图示)与人的心理及认识也是密切相关,甚至心理学家可以从图示中看出小孩的心理冲突。先说从底下往上画的图示特征,他是小孩对地平线的初级理解,他已经意识到大多数东西都是拨地而起,而一张纸的底边正好暗示这个大地,而屋顶的上方才能画飞鸟,也是同样原因,否则就会撞到屋顶,正是这样,成人渴望的真正的地平线没法出现,即使你帮助他画出真正的地平线,他还是无法理解。另一个图示问题大概和自我中心、理解上的图示相对应,比如房子画在画面中心,树在房子两旁,房子一般是孩子心灵的一种投射,常代表自己,两旁的树或来自表象,或加入了树的附属性的认识的图示,那些大大咧咧的孩子在处理云的图示时,总是两三大片云懒懒散散铺在那里,而严谨的同学却喜欢摆得很齐整。这种与性格相对应的图示特征会很稳定,除非作为成年人后要特意打破它。要知道作为成年人的艺术家,也会有自己稳定的图示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绘画的内核,预是很痛苦的事。这个图示的变化同样依靠表象的积累和孩子们心理、认识、性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易晓明.激活儿童缪斯本性的艺术教育[J].幼儿教育,2005,(Z2).

[2]张金梅.谈谈环境的教育价值――从瑞吉欧环境创设获得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2,(1).

[3]裘指挥.来自瑞吉欧理念的思考――关系和谐中建构幼儿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3,(Z1).

成人绘画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儿童绘画 回归童心 个性发展 创造性 教学方法

“美术是人类重要的艺术创作形式,它以视觉的形式承载了人类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的创作追求。”它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在创作者创作过程中又凝聚着其突出的个性,表达艺术家思想感情和独特的审美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儿童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对绘画有着天生的表现力,这种接触远比语言来得更早,儿童用绘画来表述幼小内心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活动中想象和创造自己的世界。毕加索说,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的天性喜欢涂涂画画。绘画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是必然的痕迹,即使穷乡僻壤里没有纸、笔、颜料的孩子也会用一堆石子、一块小石头或者一小段树枝,在墙壁、路面、沙滩上绘出自己心中的独白、欢乐和忧伤。儿童的绘画就像歌唱一样存在于儿童的成长经历中而且自发地歌唱。①可见,儿童美术教学是儿童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儿童时期的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这就要求学前美术教育者了解新时期的儿童美术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更应该是对儿童进行自然发展的创造力的培养。然而,近年来形形的少儿书画展、大奖赛、评定会出现的往往都是成人化的教师画,在教学过程中都是重复的临摹画,儿童不能真正进行发自内心的绘画表达。这种儿童美术的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因而这种改革的重任也落在了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上。

一、以儿童为本,探索有益的教学方法

当今社会中,儿童绘画作品内容往往都是教师和家长的印迹,尤其是在美术创作内容的选材、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评价的运用等方面。作为学前美术教育者,我们首先应了解我们所面对的对象的特点找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儿童在美术创作方面常常会表现出成人难以理解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他们在成长的不同时期有着对绘画不同的表达方式,对具有美感的东西、漂亮的色彩充满着特殊的追求,并且他们对成人世界里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让他们在表现世界时比青少年或者成人更为自由。

儿童绘画是提高儿童视觉感受能力,提高创造力、想象力的一门活动。学龄前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有着浓厚的兴趣,包括各种成人关注不到的事物,这种天生的好奇心本身就是学习的良好动机。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应利用儿童特有的好奇心,刺激儿童的学习动机,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通过各种绘画活动培养儿童感知世界的能力,并在这种活动中体验生活,增加各方面知识积累,建立多种审美倾向,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画熟悉的人和事物、想象中的人或事物、记忆中的人或事物等,引导儿童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大胆想象,不必局限于成人世界里所要求的精确的观察和合乎逻辑的推理。在儿童的绘画作品中大多时候是荒诞的、无法理解的,这是因为在他们的纯真幼小的心灵里,固定思维模式少,他们敢于从成人想不到的任何角度去思考问题。英国诗人赫伯特·里德曾说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儿童自由表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思路和创作需要以及创作意图,给儿童更多自由发挥、表达的空间。

教育者应该清楚,对于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而言,绘画创作活动过程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应远比完成作品重要。我们关心的应该是儿童能在绘画创造过程中认识自己、肯定自己、表达自己、超越自己,或许这件作品在成人眼里是不符合成人的审美要求的,但对于儿童发自内心的自我表述却是任何其他活动无法代替的。我们应让美术教育充满童心,这也正体现了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思想,张扬儿童的天性,努力使每一个儿童都能在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习中发展潜力,健康成长。

二、注重儿童个性差异,教师带着回归童心的教学理念发展儿童创造性绘画学习

据研究发现,1个月的新生儿就对图形感兴趣;1岁半的儿童就能顺利地握笔乱涂;2岁的幼儿在涂鸦时感受的是自己的运动和控制笔的能力;3岁的幼儿是体验涂鸦的快乐;4岁的幼儿是一切事物符号化;5岁的儿童已能用笔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6岁的儿童把想象与非理性创造发展到儿童期最高水平;7岁儿童的思维介于想象与写实之间;8岁的儿童追求的是对物体的真实表现,包括对比例、透视、空间的了解。②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都能通过绘画,把自己脑海中的幼小的思想对周围事物的认识用这个阶段所能绘画出来的方式表达出来,创造一个属于儿童自己特殊成长阶段的不同于他人的小世界。教师和家长应在儿童整个绘画过程中将培养儿童绘画个性,尊重儿童内心创作方向作为少儿美术教育的核心。我国多数幼儿园现在也在逐渐尝试一种完全的启发式教学。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教育者努力渗透着对儿童感觉的培养,并注重童心的表达,不要求造型或技巧。作为学前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融入儿童的学习过程之中,并注意培养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所体现出的个性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等,让儿童学会在生活中观察真善美、假恶丑。让绘画活动通过儿童对社会的观察反映,促使儿童形成由个性人发展成为完整的社会人的健康心理。

学前教育者们应以美术活动促进儿童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带领儿童自由美术创造体验增进儿童自信心,培养儿童创新思维、完善其人格的重要方向为己任,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始终贯穿回归到童心的最佳教学境界。

(注:本文为大庆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成果,项目编号:JY1221)

注释:

①吴珠映.毕加索的美术教室[M].朴学哲,译.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

②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58.

成人绘画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兴趣 想像力 创造力 作品评价

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强调:“给幼儿一个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引导幼儿在创造中感悟创新,从而使艺术活动转变成幼儿内在精神的创造性显现。”回望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不能不承认,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沿着反儿童绘画发展规律之道而行的,从一入园就把孩子们置入“依样画葫芦”的写实牢笼里。贯穿在《纲要》中的幼儿教育改革精神,被颠倒、被曲解。我们怎样在教育方法上打破原来的禁锢,打破“依样画葫芦”式的美术教学呢?

一、目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观念比较落后。常常听到家长在看到了自己孩子的画之后就大声地斥责孩子:“你画的是什么呀?”“你看看人家画得多好!”许多教师也仍然以“像不像”“颜色合理不合理”“构图饱满不饱满”来给孩子的画定位,这是学前儿童美术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2.孩子对美术活动没有兴趣。在绘画活动中,常有一些孩子找老师说:“老师,我不想画。”一些画画还不错的小朋友却说:“老师,我不会画。”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对绘画有这么大的抵触情绪呢?

3.注重绘画技能教学。在大多数幼儿园的美术教学里,幼儿教师们教给孩子一些经过成人简化了的形象,一笔一画地按顺序让孩子来记住这些形象的画法。在教学过程中先示范画,将较长的时间用在讲解范画上,幼儿开始绘画,教师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孩子们无言的模仿牢牢地禁锢了孩子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发展。

二、原因分析

1.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把握不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重点仍然在知识与技能上, 让幼儿进行模仿绘画,忽视幼儿的“心灵感悟”,将学前儿童美术置入了“依样画葫芦”中,束缚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没有将美术作为儿童自我表达的工具。

在一次中班美术活动《大树》中,看到此景:“政政,你怎么把树涂了这么多种颜色?一点不好看。”政政放下手中的笔茫然地看着老师……这则典型的案例说明,我们在幼儿美术特别是绘画教学中,仍旧存在着明显的知与行的分歧,致使幼儿认为绘画就是按着教师的想法进行模仿,很枯燥。

2.成人的态度影响孩子的绘画兴趣。每个孩子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孩子语言发展得好,有的孩子动作协调,有的孩子喜爱唱歌……因此,不能要求孩子方方面面都优秀。有些家长和老师不理解孩子的画面,常常无视孩子精心绘制的作品,错误的评价会让孩子变得沮丧,并且对绘画失去信心和兴趣,慢慢产生厌烦和逆反的心理。

3.提高想像力的误区。绘画是以观察为基础的造型艺术活动。幼儿由于年龄限制,生活经验贫乏,脑中积累的表象极其有限,这制约着他们想象、创造力的发展。孩子自信心的不足,成人的激发没有引起孩子的共鸣,新奇的观念得不到认同,造成孩子的从众心理。教师和家长发现孩子不敢大胆想象创作时,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否则会打击孩子的自信,更不敢下笔了。

三、对策研究

幼儿个性化的创造表现鲜明地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幼儿的创造能力一旦被挖掘出来后,会像火山爆发一样一发不可收拾。我们的教育任务就是激发幼儿的这种创造潜能,真正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那么目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应从何处入手,该如何把握呢?

1.幼儿美术兴趣的激发。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美术题材。⑴教师在组织美术活动时,要选择孩子感兴趣的题材。那么如何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美术题材呢?孩子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熟悉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所以题材要生活化,选择孩子身边最熟悉、刚接触的事物,往往能抓住孩子的兴趣。⑵使用拟人化的语言激发绘画兴趣。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肢体语言的参与能让美术活动更加生动起来。通过探究美术教学策略与游戏的关系,以“玩”为枢纽,启迪并开发幼儿的美术创新潜能。将美术教学活动游戏化,有机融合各种游戏因素,让幼儿带着游戏精神充分地体验、表达和创造,让幼儿画得快乐、画得有意义,能很好地发挥孩子的表现能力。

2.解读童心,赞赏创造。⑴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孩子的作品。幼儿的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创造性若隐若现,成人要及时发现并精心培育。当孩子在乱涂乱画而兴致勃勃时,我们切不可用“像不像”“对不对”等成人固定的思维方式来盲目地评价、否定。⑵注重美术活动中的过程评价。

成人绘画教育范文第5篇

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弗兰兹•西泽克认为“:既然儿童的绘画与成人的不一样,甚至比成人的更纯真、更富创造性,对现代儿童的美术教育就不能简单化地按照成人的意志,以成人的标准教给儿童成人的画法,儿童美术教育应以儿童的自由表现为主,重在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本能与创造热情。”①对待儿童绘画作品时候,应该善于发现其独到之处。儿童看世界的角度不同于成人的角度,儿童更多的发现了我们成人忽视的细节,所以儿童绘画中更多地体现出孩子的率真不羁、敏锐的直觉表现。就这一点而言,作为家长和教师更应该尊重儿童,不要以成人的技法、标准去衡量一个孩子的作品,要把他们作为一个主体的人,要透过他们的特殊表现去理解其本质意义,释放孩子的想象力,为儿童的创作提供一个自由、宽阔的空间。

二、感知儿童内心世界

现代儿童感知这个世界的时候,对于情绪、思想、感受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由于年龄限制,语言不能完全表达内心感受,所以孩子选择涂画的方式,用绘画的“语言”表达他们对于所见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孩子的绘画作品成为我们走进他们内心世界的一扇门。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绘画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很强的内在逻辑性,绘画是儿童表达自己情绪情感和对事物理解的一种方式。如线条的表现形式可以解读出孩子的情绪:线条清晰、稳定表明孩子的情绪稳定,线条模糊表明孩子胆小、自我压抑;色彩表现的冷暖可以看出孩子的性格是活泼还是安静内向等。研究表明儿童画作为一种符号形式与儿童的认知发展、性格、心理、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反映着儿童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程度。作为教师、家长关注、学会这种与孩子之间特有的沟通“语言”,在此基础上给孩子的成长做出正确的引导。

三、建架儿童创作的桥梁

在当今这个数字化多媒体时代,人与人之间少了一份面对面的沟通,特别是21世纪的现代儿童被家长呵护的如温室里的花朵,普遍缺乏亲身体验和直观感受的环境,1899年第一所儿童博物馆在美国布鲁克林出现,1907年有了现代儿童博物馆,1927年又诞生了世界上最大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正如西方著名的艺术史学家李斯托威尔曾提出:“每一种创造性的想象都必须有感情的动机作为先行的条件,这就是一种需要、一种欲求、一种愿望,一种没有得到满足的冲动,或者一种这样那样的情绪。”②美国视觉艺术教育专家伊莱恩和鲁斯极为重视在美术活动中的交流过程,他们认为在交流中“能帮助儿童了解自己,学会思考,观察和认识情感,整个教育过程将从这些理解力中获益”。儿童博物馆成为家长、老师与儿童的一种情感思想层面交流的媒介,在观察和触觉作品的时候,拓宽儿童的创作动机,提高儿童的审美意识,起到积极的互动作用。

四、教师“扮演好”在儿童天地中的角色

儿童要比成人更加敏感一些,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给予肯定和鼓励,美国的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每一个人都是从儿童时期走过来的,回忆小时候,教师的肯定与鼓励,都会让我们信心倍增,成为前进的动力,所以教师在教课的时候要付出更多的耐心与爱心,没有爱的教育就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所以教师需要及时和孩子交流思想。同时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基础,因为绘画不仅仅是儿童的一种技能练习,它更是儿童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是儿童的一种语言。现代儿童绘画教育,应该是无规矩才成方圆,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比教授儿童绘画技法更加重要。教师需要在了解儿童思想的前提下,激发儿童的创造热情,正确引导孩子在绘画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质量需要与时俱进,应该针对我国国情与现状制定出一套适合儿童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

成人绘画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儿童;绘画涂鸦;赏识教育

教师或者家长使用你真棒、画得真好等鼓励性语言伴随亲密的肢体动作对儿童绘画进行赏识教育,能够为正处在重要成长期的儿童带来欣慰,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以及绘画的兴趣,促使儿童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正确评价自己的存在价值,因此,在儿童绘画涂鸦过程中使用赏识教育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具备着重大意义。

1 赏识教育科学内涵

赏识教育主要体现为肯定与表扬,同时还需适当的进行批评。赏识应当体现一定的艺术特点,适当的加入肢体语言。当儿童在绘画过程中遭遇困难或获得成绩时,给予儿童赞赏的笑容、评价。抚摸儿童的头或者轻拍儿童的肩膀,这些都会为儿童带来很大的鼓舞;孩子做错事情时,批评是非常重要的,但敏感与讽刺的言语要谨慎使用,以免打击儿童自信心,降低了儿童自我评价。

合理把握赏识程度。建议多对孩子进行鼓励与肯定,但是并不是不批评孩子糟糕的绘画,盲目进行赏识。假如缺乏一定的赏识,对儿童一味的斥责,会损害儿童的自尊心,促使其出现自卑心理。具体表现为性格懦弱或具攻击性;相反,频繁进行奖励与表扬也会与儿童爱好兴趣出现偏离,促使学生对绘画兴趣发生异化,为了获得赞扬,进一步促使儿童表现出自满自大,无法正确客观进行自我评价,儿童遇到小挫折容易萎靡不振。这时候教师应当充分理解儿童心理需求,详细分析儿童的心理情况。针对性格内向的儿童应当给予更多的鼓励,对于任性聪明的儿童应当给予恰当的赏识。

2 赏识教育在儿童绘画涂鸦期应用中发挥的重要意义

儿童出现涂鸦期的年龄是在1.5岁。在儿童执笔的过程中,一般会随意在纸上进行涂鸦。有时地面、墙面也是他们进行涂鸦的场所。对于儿童产生的涂鸦行为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的态度,有些家长虽然十分欣慰儿童的涂鸦行为,却没有指导的切入点;有些家长却根据自己的思维对孩子涂鸦行为进行绘画指导;有些家长则是斥责孩子在家里随意涂鸦。一些家长与一部分教师会对涂鸦产生更为偏颇的看法,其中问题的关键就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对儿童涂鸦进行审视,认为儿童涂鸦所作的画缺乏美感、比例不协调、残缺不全面、与实物形态不符合等。从这个角度分析,成人很自然就对儿童绘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校正,甚至不由自主的进行嘲讽,套用成人绘画的方法指导儿童绘画,或是要求儿童反复的临摹。这样的指导通常会收获相悖的效果,甚至对儿童心智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将赏识教育应用在儿童绘画涂鸦期,有助于儿童成功渡过心智发育未成熟阶段。

赏识具体是指对别人的工作才能与价值深刻认识进一步对其实施尊重或者表扬。人的需要主要包含了生理、社会交往、安全、实现自我等需要。其中尊重需要属于一个更高水平的需要,主要是指对自己的尊重与获得他人的尊重需要。赏识教育属于一种理解和鼓励,它不仅仅使儿童充分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更是指导儿童收获自我价值、发展自我能力的前提条件。

3 儿童绘画涂鸦中赏识教育的应用问题

儿童涂鸦的作用中最重要的是对孩子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基于这个之上获得科学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绘画过程中,儿童能逐渐体会到很多技巧,老师或家长通常会很早教导儿童绘画的技巧与规则,无形之中对儿童的天性的发掘造成了阻碍。对于儿童来讲,这些成人绘画技巧掌握起来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与理解偏差,由于儿童的心智还未成熟,在他们心中绘画修饰技巧与想象世界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3.1 赏识教育的应用基础就是不干扰涂鸦

要为儿童提供一个绘画创作的轻松环境,为儿童准备绘画材料与工具就能够自由进行涂鸦,可以随时让儿童投入创造。初期涂鸦目的主要是对运动肌肉的协调程度进行锻炼,促使儿童应用最清晰的方法表现出丰富的运动经验。儿童在此年龄阶段中最显著的成就是肌肉的协调性,在这项活动中发生的任何挫折都会引发压抑;儿童在涂鸦期除了需要在画纸上涂抹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创作目的,儿童的全部满足感都来自于肌肉的动感以及熟练程度。

在最初的涂鸦阶段,老师或者家长除了对儿童的动作进行鼓励之外,还要不断的从其他方面进行刺激,不应当干扰涂鸦,这一原则对儿童之后的成长过程十分关键,因为干扰涂鸦不仅仅会无法获取非常关键的经验,并且对儿童今后绘画能力的发展产生约束。假如在儿童绘画作品中成人无法立即观察到写实,极有可能对儿童的涂鸦行为进行干扰。儿童涂鸦期老师与家长实施美术指导时,应当充分尊重儿童创作与表达意愿,并且为儿童设计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以便引发儿童的绘画灵感。

3.2 应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就是对儿童与涂鸦的理解

理解儿童与涂鸦是互相联系的,对儿童的生活教育背景充分了解是非常关键的步骤。对绘画中的儿童进行观察十分重要,准确记录儿童的每次修改、犹豫、出神以及所描绘的全部故事内容,这些内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基本上每一次分析都包含了两个过程,分别是分析画面中的绘图相关元素以及假定与证明整体内涵。布置画纸是非常有学问的一件事,画面的充实程度也可以体现出智力或者精神方面的信息。绘画中出现的细长线条,下笔过程中的犹豫不决一般可以判断为内向的儿童,而绘画放任自由的下笔、浓重笔触的多数为大胆且争强好胜的儿童。个性柔和的儿童一般喜欢曲线而头脑现实的儿童则偏好对角与直线进行选择。性格外向的儿童偏爱红、黄等奔放的颜色,并且可以搭配应用自如;性格内向的儿童则喜欢几种少数的暗色调颜色。

一幅充满生机色彩的绘画作品充分表现了儿童各个方面的平衡发展。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可以解读出儿童的个性以及当前儿童的精神状况。儿童早期对自我进行的评价具有极大的受暗示性,成人对其进行的评价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鼓励赞赏的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积极、向上的语言与行为,可以将性格懦弱、缺乏自信的儿童变得开朗与勇敢。

4 结束语

人性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可以赏识自己。儿童在绘画涂鸦期过程中适当应用赏识教育可以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激发,唤起儿童潜在的绘画能力,促使儿童心智健康的发展。当儿童无法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欢快、恐惧时,或许可以借助于涂鸦。对儿童涂鸦期高度重视,对儿童绘画作品进行赏识以便能够让儿童拥有愉快的成长氛围。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德(美).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2]孔起英.学前儿童绘画涂鸦中的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成人绘画教育范文第7篇

儿童出现涂鸦期的年龄是在1.5岁。在儿童执笔的过程中,一般会随意在纸上进行涂鸦。有时地面、墙面也是他们进行涂鸦的场所。对于儿童产生的涂鸦行为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的态度,有些家长虽然十分欣慰儿童的涂鸦行为,却没有指导的切入点;有些家长却根据自己的思维对孩子涂鸦行为进行绘画指导;有些家长则是斥责孩子在家里随意涂鸦。一些家长与一部分教师会对涂鸦产生更为偏颇的看法,其中问题的关键就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对儿童涂鸦进行审视,认为儿童涂鸦所作的画缺乏美感、比例不协调、残缺不全面、与实物形态不符合等。从这个角度分析,成人很自然就对儿童绘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校正,甚至不由自主的进行嘲讽,套用成人绘画的方法指导儿童绘画,或是要求儿童反复的临摹。这样的指导通常会收获相悖的效果,甚至对儿童心智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将赏识教育应用在儿童绘画涂鸦期,有助于儿童成功渡过心智发育未成熟阶段。

赏识具体是指对别人的工作才能与价值深刻认识进一步对其实施尊重或者表扬。人的需要主要包含了生理、社会交往、安全、实现自我等需要。其中尊重需要属于一个更高水平的需要,主要是指对自己的尊重与获得他人的尊重需要。赏识教育属于一种理解和鼓励,它不仅仅使儿童充分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更是指导儿童收获自我价值、发展自我能力的前提条件。

2儿童绘画涂鸦中赏识教育的应用问题

儿童涂鸦的作用中最重要的是对孩子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基于这个之上获得科学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绘画过程中,儿童能逐渐体会到很多技巧,老师或家长通常会很早教导儿童绘画的技巧与规则,无形之中对儿童的天性的发掘造成了阻碍。对于儿童来讲,这些成人绘画技巧掌握起来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与理解偏差,由于儿童的心智还未成熟,在他们心中绘画修饰技巧与想象世界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1赏识教育的应用基础就是不干扰涂鸦

要为儿童提供一个绘画创作的轻松环境,为儿童准备绘画材料与工具就能够自由进行涂鸦,可以随时让儿童投入创造。初期涂鸦目的主要是对运动肌肉的协调程度进行锻炼,促使儿童应用最清晰的方法表现出丰富的运动经验。儿童在此年龄阶段中最显著的成就是肌肉的协调性,在这项活动中发生的任何挫折都会引发压抑;儿童在涂鸦期除了需要在画纸上涂抹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创作目的,儿童的全部满足感都来自于肌肉的动感以及熟练程度。

在最初的涂鸦阶段,老师或者家长除了对儿童的动作进行鼓励之外,还要不断的从其他方面进行刺激,不应当干扰涂鸦,这一原则对儿童之后的成长过程十分关键,因为干扰涂鸦不仅仅会无法获取非常关键的经验,并且对儿童今后绘画能力的发展产生约束。假如在儿童绘画作品中成人无法立即观察到写实,极有可能对儿童的涂鸦行为进行干扰。儿童涂鸦期老师与家长实施美术指导时,应当充分尊重儿童创作与表达意愿,并且为儿童设计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以便引发儿童的绘画灵感。

2.2应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就是对儿童与涂鸦的理解

理解儿童与涂鸦是互相联系的,对儿童的生活教育背景充分了解是非常关键的步骤。对绘画中的儿童进行观察十分重要,准确记录儿童的每次修改、犹豫、出神以及所描绘的全部故事内容,这些内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基本上每一次分析都包含了两个过程,分别是分析画面中的绘图相关元素以及假定与证明整体内涵。布置画纸是非常有学问的一件事,画面的充实程度也可以体现出智力或者精神方面的信息。绘画中出现的细长线条,下笔过程中的犹豫不决一般可以判断为内向的儿童,而绘画放任自由的下笔、浓重笔触的多数为大胆且争强好胜的儿童。个性柔和的儿童一般喜欢曲线而头脑现实的儿童则偏好对角与直线进行选择。性格外向的儿童偏爱红、黄等奔放的颜色,并且可以搭配应用自如;性格内向的儿童则喜欢几种少数的暗色调颜色。

一幅充满生机色彩的绘画作品充分表现了儿童各个方面的平衡发展。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可以解读出儿童的个性以及当前儿童的精神状况。儿童早期对自我进行的评价具有极大的受暗示性,成人对其进行的评价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鼓励赞赏的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积极、向上的语言与行为,可以将性格懦弱、缺乏自信的儿童变得开朗与勇敢。

3结束语

人性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可以赏识自己。儿童在绘画涂鸦期过程中适当应用赏识教育可以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激发,唤起儿童潜在的绘画能力,促使儿童心智健康的发展。当儿童无法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欢快、恐惧时,或许可以借助于涂鸦。对儿童涂鸦期高度重视,对儿童绘画作品进行赏识以便能够让儿童拥有愉快的成长氛围.

成人绘画教育范文第8篇

儿童出现涂鸦期的年龄是在1.5岁。在儿童执笔的过程中,一般会随意在纸上进行涂鸦。有时地面、墙面也是他们进行涂鸦的场所。对于儿童产生的涂鸦行为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的态度,有些家长虽然十分欣慰儿童的涂鸦行为,却没有指导的切入点;有些家长却根据自己的思维对孩子涂鸦行为进行绘画指导;有些家长则是斥责孩子在家里随意涂鸦。一些家长与一部分教师会对涂鸦产生更为偏颇的看法,其中问题的关键就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对儿童涂鸦进行审视,认为儿童涂鸦所作的画缺乏美感、比例不协调、残缺不全面、与实物形态不符合等。从这个角度分析,成人很自然就对儿童绘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校正,甚至不由自主的进行嘲讽,套用成人绘画的方法指导儿童绘画,或是要求儿童反复的临摹。这样的指导通常会收获相悖的效果,甚至对儿童心智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将赏识教育应用在儿童绘画涂鸦期,有助于儿童成功渡过心智发育未成熟阶段。赏识具体是指对别人的工作才能与价值深刻认识进一步对其实施尊重或者表扬。人的需要主要包含了生理、社会交往、安全、实现自我等需要。其中尊重需要属于一个更高水平的需要,主要是指对自己的尊重与获得他人的尊重需要。赏识教育属于一种理解和鼓励,它不仅仅使儿童充分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更是指导儿童收获自我价值、发展自我能力的前提条件。

二、儿童绘画涂鸦中赏识教育的应用问题

儿童涂鸦的作用中最重要的是对孩子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基于这个之上获得科学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绘画过程中,儿童能逐渐体会到很多技巧,老师或家长通常会很早教导儿童绘画的技巧与规则,无形之中对儿童的天性的发掘造成了阻碍。对于儿童来讲,这些成人绘画技巧掌握起来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与理解偏差,由于儿童的心智还未成熟,在他们心中绘画修饰技巧与想象世界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1赏识教育的应用基础就是不干扰涂鸦

要为儿童提供一个绘画创作的轻松环境,为儿童准备绘画材料与工具就能够自由进行涂鸦,可以随时让儿童投入创造。初期涂鸦目的主要是对运动肌肉的协调程度进行锻炼,促使儿童应用最清晰的方法表现出丰富的运动经验。儿童在此年龄阶段中最显著的成就是肌肉的协调性,在这项活动中发生的任何挫折都会引发压抑;儿童在涂鸦期除了需要在画纸上涂抹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创作目的,儿童的全部满足感都来自于肌肉的动感以及熟练程度。在最初的涂鸦阶段,老师或者家长除了对儿童的动作进行鼓励之外,还要不断的从其他方面进行刺激,不应当干扰涂鸦,这一原则对儿童之后的成长过程十分关键,因为干扰涂鸦不仅仅会无法获取非常关键的经验,并且对儿童今后绘画能力的发展产生约束。假如在儿童绘画作品中成人无法立即观察到写实,极有可能对儿童的涂鸦行为进行干扰。儿童涂鸦期老师与家长实施美术指导时,应当充分尊重儿童创作与表达意愿,并且为儿童设计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以便引发儿童的绘画灵感。

2.2应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就是对儿童与涂鸦的理解

理解儿童与涂鸦是互相联系的,对儿童的生活教育背景充分了解是非常关键的步骤。对绘画中的儿童进行观察十分重要,准确记录儿童的每次修改、犹豫、出神以及所描绘的全部故事内容,这些内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基本上每一次分析都包含了两个过程,分别是分析画面中的绘图相关元素以及假定与证明整体内涵。布置画纸是非常有学问的一件事,画面的充实程度也可以体现出智力或者精神方面的信息。绘画中出现的细长线条,下笔过程中的犹豫不决一般可以判断为内向的儿童,而绘画放任自由的下笔、浓重笔触的多数为大胆且争强好胜的儿童。个性柔和的儿童一般喜欢曲线而头脑现实的儿童则偏好对角与直线进行选择。性格外向的儿童偏爱红、黄等奔放的颜色,并且可以搭配应用自如;性格内向的儿童则喜欢几种少数的暗色调颜色。一幅充满生机色彩的绘画作品充分表现了儿童各个方面的平衡发展。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可以解读出儿童的个性以及当前儿童的精神状况。儿童早期对自我进行的评价具有极大的受暗示性,成人对其进行的评价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鼓励赞赏的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积极、向上的语言与行为,可以将性格懦弱、缺乏自信的儿童变得开朗与勇敢。

三、结束语

人性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可以赏识自己。儿童在绘画涂鸦期过程中适当应用赏识教育可以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激发,唤起儿童潜在的绘画能力,促使儿童心智健康的发展。当儿童无法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欢快、恐惧时,或许可以借助于涂鸦。对儿童涂鸦期高度重视,对儿童绘画作品进行赏识以便能够让儿童拥有愉快的成长氛围。

成人绘画教育范文第9篇

儿童出现涂鸦期的年龄是在1.5岁。在儿童执笔的过程中,一般会随意在纸上进行涂鸦。有时地面、墙面也是他们进行涂鸦的场所。对于儿童产生的涂鸦行为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的态度,有些家长虽然十分欣慰儿童的涂鸦行为,却没有指导的切人点;有些家长却根据自己的思维对孩子涂鸦行为进行绘画指导;有些家长则是斥责孩子在家里随意涂鸦。一些家长与一部分教师会对涂鸦产生更为偏颇的看法,其中问题的关键就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对儿童涂鸦进行审视,认为儿童涂鸦所作的画缺乏美感、比例不协调、残缺不全面、与实物形态不符合等。从这个角度分析,成人很自然就对儿童绘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校正,甚至不由自主的进行嘲讽,套用成人绘画的方法指导儿童绘画,或是要求儿童反复的临摹。这样的指导通常会收获相悖的效果,甚至对儿童心智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

将赏识教育应用在儿童绘画涂鸦期,有助于儿童成功渡过心智发育未成熟阶段。赏识具体是指对别人的工作才能与价值深刻认识进一步对其实施尊重或者表扬。人的需要主要包含了生理、社会交往、安全、实现自我等需要。其中尊重需要属于一个更高水平的需要,主要是指对自己的尊重与获得他人的尊重需要。赏识教育属于一种理解和鼓励,它不仅仅使儿童充分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更是指导儿童收获自我价值、发展自我能力的前提条件。

2儿童绘画涂鸦中赏识教育的应用问题

儿童涂鸦的作用中最重要的是对孩子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基于这个之上获得科学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绘画过程中,儿童能逐渐体会到很多技巧,老师或家长通常会很早教导儿童绘画的技巧与规则,无形之中对儿童的天性的发掘造成了阻碍。对于儿童来讲,这些成人绘画技巧掌握起来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与理解偏差,由于儿童的心智还未成熟,在他们心中绘画修饰技巧与想象世界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1赏识教育的应用基础就是不干扰涂鸦

要为儿童提供一个绘画创作的轻松环境,为儿童准备绘画材料与工具就能够自由进行涂鸦,可以随时让儿童投人创造。初期涂鸦目的主要是对运动肌肉的协调程度进行锻炼,促使儿童应用最清晰的方法表现出丰富的运动经验。儿童在此年龄阶段中最显著的成就是肌肉的协调性,在这项活动中发生的任何挫折都会引发压抑;儿童在涂鸦期除了需要在画纸上涂抹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创作目的,儿童的全部满足感都来自于肌肉的动感以及熟练程度。在最初的涂鸦阶段,老师或者家长除了对儿童的动作进行鼓励之外,还要不断的从其他方面进行刺激,不应当干扰涂鸦,这一原则对儿童之后的成长过程十分关键,因为干扰涂鸦不仅仅会无法获取非常关键的经验,并且对儿童今后绘画能力的发展产生约束。假如在儿童绘画作品中成人无法立即观察到写实,极有可能对儿童的涂鸦行为进行干扰。儿童涂鸦期老师与家长实施美术指导时,应当充分尊重儿童创作与表达意愿,并且为儿童设计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以便引发儿童的绘画灵感。

2.2应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就是对儿童与涂鸦的理解

理解儿童与涂鸦是互相联系的,对儿童的生活教育背景充分了解是非常关键的步骤。对绘画中的儿童进行观察十分重要,准确记录儿童的每次修改、犹豫、出神以及所描绘的全部故事内容,这些内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基本上每一次分析都包含了两个过程,分别是分析画面中的绘图相关元素以及假定与证明整体内涵。布置画纸是非常有学问的一件事,画面的充实程度也可以体现出智力或者精神方面的信息。绘画中出现的细长线条,下笔过程中的犹豫不决一般可以判断为内向的儿童,而绘画放任自由的下笔、浓重笔触的多数为大胆且争强好胜的儿童。

个性柔和的儿童一般喜欢曲线而头脑现实的儿童则偏好对角与直线进行选择。性格外向的儿童偏爱红、黄等奔放的颜色,并且可以搭配应用自如;性格内向的儿童则喜欢几种少数的暗色调颜色。一幅充满生机色彩的绘画作品充分表现了儿童各个方面的平衡发展。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可以解读出儿童的个性以及当前儿童的精神状况。儿童早期对自我进行的评价具有极大的受暗示性,成人对其进行的评价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鼓励赞赏的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积极、向上的语言与行为,可以将性格懦弱、缺乏自信的儿童变得开朗与勇敢。

3结束语

人性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可以赏识自己。儿童在绘画涂鸦期过程中适当应用赏识教育可以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激发,唤起儿童潜在的绘画能力,促使儿童心智健康的发展。当儿童无法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欢快、恐惧时,或许可以借助于涂鸦。对儿童涂鸦期高度重视,对儿童绘画作品进行赏识以便能够让儿童拥有愉快的成长氛围。

成人绘画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能力;成人教育;审美培养

中图分类号:G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8―129―02

审美教育重在以美育人、寓育于美。高校成人美术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艺术教育的延续和拓展。其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贯穿于整个高校成人美术教育中的一条主线。作为一个社会人,只有具备了审美能力,才能具备创造美、传播美的能力,才能使人在赏心悦目中自愿接受美的熏陶,实现美术的传播、精神的愉悦、心灵的满足。

一、当前高校成人美术教育倾向手重技艺强化、轻审美培养

1.高校成人美术教育对象是具备一定美术基础并爱好绘画的成年人,具有相对成熟的思维和相对不成熟的技艺、审美。学员来自各行各业,大都有固定职业和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对事物的认识较注重实际,对外界变化多不敏感,而且多数学员的专业水平起点较低。

2.学员学习具有相对较强的功利性和相对不强的艺术性。成人大多是在职的业余学习,脱产学习的比例、时间较少,这就决定了成人学员没有有充裕、完整的时间听课练习。正如加拿大著名的成人教育理论家基德认为的那样:“对于成年人来说,时间与金钱和力气一样宝贵。”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观念也越来越强化,对时间也越来越珍惜,因此强烈追求快速提升自我,迅速学以致用、学后即用的学习效果。他们总是希望通过学习能够直接有效地解决自身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并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成人学员中,一部分人希望通过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出于职称晋升、职务升迁或工种调换等需要的学历文凭要求来学习的。因此,他们的目的都非常明确,抱着尽快掌握一门技能,以便适应工作之需而学习。同时,由于成人美术教育相对时间短、内容多、任务急,因此,学员们往往更多地提出多学习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列素质的提升、审美能力等内容缺乏兴趣和学习动力,由此,教师也侧重于技术、技能的传授,重视培养提高学员的描摹和制作基本能力。短期内重视技术和技能的美术教育显示出十分明显的效果,让学员似乎感受到专业技能的突飞猛进,但他们的感情、个性表现和能动的创造精神却受到了极大扼制,影响了自身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的提高。

成人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美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成人的审美能力,提高其审美素质,其对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的生命感受、综合提高人文素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二、高校成人美术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的事物能震撼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使人不断走向高尚,走向完美;美的事物也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其知识更丰富,思维更敏捷,智慧更聪颖;美的事物还能增强人的注意力,美好的东西铭刻在心头,记忆到永远。美能够感染人的情绪,提升人的境界,它依靠形象的力量向人们揭示真善美、假恶丑,主要诉之于感性。因此,具备一定的审美修养,经常进行审美活动,可以更好地调节思维方式,有效地提高人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审美能力是人把握美或发现美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素质。它有优劣之别和强弱之分,而这种差别则主要取决于不同个人的经验、智力、教养和生活态度。通过美术教育可以逐步提高学员的审美能力,培养学员的形式美感,使其领略到自然的审美价值,进而提高学员的道德、人格、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品质。

审美能力是人在审美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学员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是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帮助学员调整人生的理想、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趣味。对于高校成人美术教育来说,只教会学员技艺是远远不够的,也背离了美术教育的初衷,应该在注重技术传授的同时,更加注重审美培养。这样,经过高校成人美术教育学员才能真正成为善于发现美、懂得欣赏美、能够创造美、致力于传播美的新时期美术人才。

三、培养高校美术教育学员审美能力的有效方法

要从学员客观心理结构出发,充分利用教育和环境对审美活动产生的影响,使他们能够按照美的标准和规律欣赏美、创造美,并避免影响其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尊重、培养、发展学员独特的审美个性,提高其审美能力。成人学员来自不同的地区,从事不同的职业,艺术素质和意识极具个性差异,同一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显然不利于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尽可能地照顾各层次学员的知识特点和审美喜好,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体现出一定弹性,充分体现出对不同审美个性的宽容度。

1.要坚持用绘画实践培养学员审美能力。绘画实践是最利于人的审美创造力的形式,也是促进了人审美感受力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有效方法。绘画实践能更自由地表现人的情感与心绪,更大胆地展现人的幻想和意象,人们可以通过对艺术形象的表现,肯定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诱导出对物质世界探索与创造的欲望,同时也获得了精神解放。但一个审美素质不高的人,即使有着熟练的技艺,也不可能创造出富有生命活力的作品来,这是因为技艺的运用过程始终是和审美活动密切联系的,它可以反映出绘画者的审美层次、审美素质和审美表现技能。成人学员往往绘画功底薄弱,审美能力不高,同时又存在学习时间短、课程任务重的问题。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更多地强调在自然物象中融人绘画者的情思与想象,强调人与自然物象的内在精神相结合。教师在上课时,应引导学生在审美意识的作用下,把强烈的表现欲望和丰富的审美情趣结合起来,运用所学的技巧、技法对物象进行提炼、取舍,将物象的本质特征和蕴涵的精神内涵展示出来,创作出鲜活生动的作品,进而不断培养学员敏锐的感受力和强烈的体现自然、社会生活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解力。同时,艺术表现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其本身具有开放性,没有约定俗成的明确意义。而对艺术的理解和理解者的年龄、经历、境遇等各种因素也密切相关。成人学员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成熟的个性和独特的观念认识,必然导致审美趋向和审美理解的无限多样性。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影响或干预学员独特的审美习惯,应该为他们创造愉悦宽松的氛围,使学员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质,不断发展完善审美的独特性,而不是趋同于教师或其他学员的审美感受,最终丧失他们自我与众不同的魅力。在指导绘画训练时,不应要求每个学员都按教师本人的方法感受去完成作品,应该允许学员在表现手法和

工具材料上享有一定的自由度,应鼓励学员勇于采取独特风格表达自己对事物的审美感受。

2.要坚持用形象思维培养学员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形象思维,由形象思维激发的对客观世界的直觉把握力,能使人们更全面、直接、迅速地领悟事物的客观本质,并对其产生兴趣,投人情感从而提高人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对周围事物美的感受力。成人学员社会实践经验较多,理解力较强,思维具很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能对美术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能较客观地感受和评价。柏拉图曾说:“我们看见那些图像所以感到,就因为我们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断定每一事物是某一事物。”一般来说,学员对绘画作品地欣赏并不是简单地还原客观物象本身,而是带有自己的思想情感、生活经验和审美趣味,用自己的主观标准去评判作品价值。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视觉化工具,合理选择有代表性的艺术品,全面、形象、直观地对学员呈现信息。从学员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帮助学员感受各类作品的不同审美形态,引发学员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使学员对美术的体验、感受和表现得到充分发挥。如把历代美术名家、古今中外美术流派的作品作为艺术鉴赏和审美对象,使学员从中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达到韵味无穷的审美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绘画作品的鉴赏应该作为提高学员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在讲课时欣赏分析艺术大师作品,如莫奈《睡莲》、《教堂》系列中光影的扑朔迷离;凡・高的《向日葵》、《自画像》充满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心理因素;蒙克的《呐喊》、《生命之舞》传达的苦难、恐惧等,并让学员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把学员的思绪和情感带入画中,由此调动和发挥学员的审美追求,使学员在快速欣赏和感受艺术之美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引导学员以审美的眼光发现美、研究美、表现美。

上一篇:防范技术范文 下一篇:启发教学法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