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9 18:54:09

项链教案

项链教案范文第1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心理描写及其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2.品位小说情节,鉴赏小说结尾的艺术魅力。

3.培养想像力,发展创造力,续写小说。

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讨论、鉴赏、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虚荣的危害;挖掘小说的主旨。

教学的重点、难点:

评价玛蒂尔德这一人物;探究隐藏于悲剧后面的根源;培养小说鉴赏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问题的另一方面,凡是过犹不及,过度的虚荣心,过度的暧美,不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今天我们来学习《项链》。在这篇小说中,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二、感知小说:学生自由阅读小说,感知小说内容。

三、情节品味

1.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这篇小说的结局?

明确:佛莱思节夫人,点名玛蒂尔德所借的钻石项链是假的。

2.这个结局,出乎大家意料吗?

(1)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看看这篇小说的情节是怎样一步步向前推进的?

贪慕虚荣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十年艰辛项链是假

3.这个情节合乎情理吗?

教师导语:前文有三处暗示项链是假的:(1)借时,女友很大方;(2)还是,女友竟未打开;(3)买时,老板的话说明并非原配卖出。

4.这种结尾的艺术魅力是什么?

明确:文似看山不喜平,波澜起伏的情节,言已尽,意无穷,强烈讽刺了爱慕虚荣。

四、描写与欣赏

1.学生自由阅读自己认为心理描写最为成功的一段,并分析探讨成功成功的原因。

2.教师举例点拨:《项链》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也就是其性格发展的过程。

(1)“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生”,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她生活在把女子当作花瓶、的社会,是那个社会对她的毒害。

(2)“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虚荣心。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

(3)“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苦生活了。……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写出了女主人公性格:善良、诚实、坚韧。这一点过去常常被忽视。

(4)“她要上前去跟佛莱思节夫人说话吗?……为什么不呢?”写出了女主人公已经远离了虚幻的遐想,心态平和、自豪,心理已经成熟了。

五、精彩回顾

本节课的要点为:

1.精妙的情节构思,言已尽,意无穷,强烈的讽刺了爱慕虚荣。

2.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既是心理变化过程,也是性格发展的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情节构思精妙的表现是什么?

2.心理描写最精妙的地方是什么?

二、人物探究

玛蒂尔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1.教师用课件出示有关材料

“诚实守信”观。有借必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毅然决然决定赔偿。

“勤劳坚强”观。玛蒂尔德勇敢面对生活的不幸,通过劳动赔偿可怕的债务。

“纯洁高尚”观。晚会上,玛蒂尔德高雅迷人,连部长也注意她了。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然而,她没有出卖灵魂和自己,纯洁高尚。

“热爱生活”观。遇天大的挫折,没有悲观厌世,而是充满对生活的热爱。

2.教师点拨

三、悲剧感悟

爱梦想 借项链 丢项链 赔项链 项链是假的

批判(爱慕虚荣)讽刺 同情 赞扬(坚强诚信) 强烈讽刺

导致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认为?

教师提示:其悲剧是必然的,既是她性格决定的,更是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判,同时,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推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更重要的是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不惜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击和暴露。

四、拓展创新

请你合理想像一下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后的情况,200字左右。

教师提示:想像要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

板书设计

项 链

爱梦想借项链丢项链 赔项链项链是假的

项链教案范文第2篇

1.以项链为线索,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分析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及作者对她的态度。

3.分析玛蒂尔德悲剧产生的原因(个人、社会)。

4.接受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设想:

通过对小说情节结构及人物心理描写的点拨研讨,引导学生领略《项链》精巧的艺术构思,把握作品主题,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外国文学史上有三位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其中两位作家的作品:俄国契诃夫的《变色龙》,法国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还有一位是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引出莫泊桑的《项链》。(或者:因学生在英语教材中学过莫泊桑的两篇小说,包括《项链》,由此引出课文)

(二)分析课文

1、品析情节,体会情节的作用

1)小说以“项链”为标题,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小说原题是“首饰”。)

“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

2)小说在“项链”这条线索牵动下,都写了哪些情节?(用三个字概括每一个情节)

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还债务――识项链

3)品读小说的重要情节

“失项链”是命运变化的转折点。作者对此有一段感叹,请找出。作者说: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段话很明显是针对“失项链”这件事而发出的感叹。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失项链”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结合文中的有关片断来谈)

明确:性格决定命运,情节的发展是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的。

孤立地看“失项链”是一件偶然的事,但联系全文(尤其是前文),可以看出其中的必然性,一方面,是由其性格决定的,如果她不去借,那么也就不会丢,但她的性格促使她要去借,即便这次不丢项链,也会有其它甚至是更惨的事等着她;另一方面,在晚会上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及后来的“赶快逃走”,在这种慌乱陶醉中丢失东西也是很合乎情理的。

4)其实,这篇小说中只有“失项链”这一个“偶然”吗?小说的结尾作者才说出这挂项链是假的,这个结尾“有些也出人意料”,它合理吗?前面作者有没有暗示?为什么不在玛蒂尔德去赔项链的时候设置一个情节,让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不用经受十年的磨难?

明确:一方面欣赏结尾的艺术,体会前面三处铺垫的效果;另一方面进一步理解情节的发展对于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如果在前面就让她知道项链是假的,也就不能充分表现虚荣的代价,也无法表现作者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讽刺。情节的发展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丢项链识项链

2、当然造成玛蒂尔德悲剧并非仅仅是个人的原因,还有其社会原因:

开头“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是她们唯一的资格。女性只有凭着美貌与风姿才可得到社会的认可,女性的意识与价值只有在男人目光以观照下才得到承认。妇女毫无社会地位可言,她们只是作为男性的而存在于当时的社会之中,遗憾的是玛蒂尔德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式的生活。所以,以貌取人,金钱万能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及上流社会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毒害了路瓦栽夫人,是造成她悲剧的客观原因,是制约玛蒂尔德们人生理想的一幅精神枷锁。

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合在一起就是文章的主题。

3、作者对玛蒂尔德到底是一种什么态度?(用三个词语概括)

讽刺(主要是讽刺)同情赞赏

作者在讽刺她的同时,又倾注了同情与赞赏。

4、玛蒂尔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观点应该是多种多样,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面兼有的。如:

“诚实守信”观。有借必有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决定赔偿。即使自己只有一万八千法郎.买项链就需要三万六千法郎,她也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更没耍起“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她和丈夫的道德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用十年的心血偿清债务,使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因祸得福,无意中成了受惠者。

“勤劳坚强”观。马蒂尔德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租了小阁楼住下,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儿: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到水果店、杂货店,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艰难的钱。尽管十年艰辛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不再、粗壮耐劳的妇女,但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勤劳坚强。

“纯洁高尚”观。晚会上,玛蒂尔德高雅迷人,压倒所有的女宾。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连部长也注意她了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然而,她只是“沉迷在欢乐里”“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这表明,玛蒂尔德来参加晚会只是为了展示美貌,让自己唯一的“价值”得到承认。在那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里,玛蒂尔德完全可以靠她的美貌和姿色出卖灵魂和肉体,可她没有这样做,她不愧是一朵高洁的荷花。

“热爱生活”观。玛蒂尔德社会地位不高,生活也很一般,但她不甘于现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得更好些,这反映了她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即使遇到了天大的挫折,她也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自寻短见,而是用行动一步步努力地改善着自己的生活。她心里始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5、讨论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自然的完成的,正如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样,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历来有较大的争论,目前还在进行之中,尚无权威定论。综合这些争论,大概有以下五种观点(投影出示),你同意哪一种,理由是什么?

A、“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课文编写者持这种观点,“预习提示”中也是这样表述的,这是一般认可的看法。

B、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追求享乐的思想

C、小说表现了小资产阶级地位的不稳定及对他们的这种尴尬处境的同情。

D、小说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常。

E、对女主人公的追求奢华生活遭到失败的不幸表示同情,对其以诚实劳动偿还债务的行为予以肯定,对主人公的虚荣心作了批评。

点拨:关于小说主题,明确从三个维度去综合把握

A、作品本身:情节、环境、人物、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B、作品的创作背景

C、生活实际

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

女主人公的命运是悲剧还是喜剧?造成其命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自身性格和社会原因是什么?)

联系生活,说说女主人公十年的艰苦值不值得?她得知事情真相之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示范:小说通过玛蒂尔德的命运,形象地表现了人在社会生活中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的过程,揭示了正确的人生定位的重要性。

6、题目——“项链”的再度审视

“项链”是文章的物线索,同时又富有深刻的内涵:爱慕虚荣,追求享乐是套在玛蒂尔德脖子上的一挂“项链”。其实,又何尝不是栓在我们人类精神上的一根“项链”或者说是一根绳索!

一波一澜,假假真真“大家”戏剧;三起三落,悲悲喜喜“小资”人生

四、练习:

(1)小说最后出人意料的结局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玛蒂尔德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课文,写一个《项链后传》,不少于200字。

(2)合玛蒂尔德的经历,谈谈女人的成功观,或以“追求”为话题写篇作文。

五五、板书设计

主题内容情节

贪图虚荣(但得)乐借项链

讽刺丢项链

情感倾向同情赔项链

赞扬还债务

项链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新教材;主动性

语文新课程,就像一缕春风,给教育带来了春天,芳草青青,花红柳绿。语文教师也同样感到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新课程在为语文教师开创新天地的同时,也给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瓶颈,活跃教学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一个执教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几年的课改教学实践,先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一、面对课改必须更新观念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以德治校”。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能够教育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终生学习,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种种新问题的挑战。

二、面对课改必须创新教案

既然教案是备课的结果,写教案是教师整理教学思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的方法,那么,不同的备课过程,理应产生不同的教案。所以,不同的课型、不同教师的教案理应有所不同,不能作统一要求。从详略的角度来说,理应从教学实际考虑,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以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为例,单元中教读课文是带动学生学习其他课文的,为了全面反映教学过程,还是写详案为好;自读课文,重点是启发学生自学,促进学生思考,这类课文就可以写简案。以不同的教师为例,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不同,教案的详略也应有所不同。老手(不是“老教师”)的教学思想大体上已有条理和系统,但事物在不断发展,情况在不断变化,具体到某些细节仍需做调整和整理,这样写写简案未尝不可;新手(不是“新教师”)经验不足,教学思想的条理化、系统化不明朗,需要加强整理,再者新手改进教法、总结经验也要以教案作依据,所以写详案好处很多。所以,新手和老手的教案可以有不同的个性。

语文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不同个性的学生,需要有不同个性的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就要进行不同个性的语文教学,就要写出不同个性的语文教案。学生的个性化,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化,也就决定了语文教案的个性化。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更趋于社会化、人文化、网络化。语文教学要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关注人生,关注思想情感;内容来源更从过去单一的课本向图书馆、网络化方向发展,教师备课不再是课本加参考,而要面向学生、面向社会、进入网络。所以新课标下教师的备课和授课更趋于复杂,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必然也必须写出不同风格的教案。语文教师要写教案,要写具有不同风格的教案。

三、面对课改必须找准教学切入点

一个好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研究愿望。如何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呢?

(1)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抓住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将“不宁静”三字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2)从文章线索入手,紧扣线索来设置问题。如教学《项链》时,可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不赔会怎样?小说结尾会怎样发展?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来思考,绕过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可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叙事艺术方面展开,体现由易到难p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授前必须让学生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文体知识。

(3)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的小说教学总是遵循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课堂教学也必然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展开,教师授课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学生听课时也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敷衍应付,自然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

(4)从教学目标出发,设置若干关键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四、面对课改必须改变评价方式

项链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150-01

语文新课程,就像一缕春风,给教育带来了春天,芳草青青,花红柳绿。语文教师也同样感到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新课程在为语文教师开创新天地的同时,也给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瓶颈,活跃教学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一个执教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面对课改必须更新观念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以德治校”。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能够教育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终生学习,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种种新问题的挑战。

二、面对课改必须创新教案

既然教案是备课的结果,写教案是教师整理教学思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的方法,那么,不同的备课过程,理应产生不同的教案。所以,不同的课型、不同教师的教案理应有所不同,不能作统一要求。从详略的角度来说,理应从教学实际考虑,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以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为例,单元中教读课文是带动学生学习其他课文的,为了全面反映教学过程,还是写详案为好;自读课文,重点是启发学生自学,促进学生思考,这类课文就可以写简案。以不同的教师为例,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不同,教案的详略也应有所不同。老手(不是“老教师”)的教学思想大体上已有条理和系统,但事物在不断发展,情况在不断变化,具体到某些细节仍需做调整和整理,这样写写简案未尝不可;新手(不是“新教师”)经验不足,教学思想的条理化、系统化不明朗,需要加强整理,再者新手改进教法、总结经验也要以教案作依据,所以写详案好处很多。所以,新手和老手的教案可以有不同的个性。

语文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不同个性的学生,需要有不同个性的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就要进行不同个性的语文教学,就要写出不同个性的语文教案。

学生的个性化,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化,也就决定了语文教案的个性化。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更趋于社会化、人文化、网络化。语文教学要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关注人生,关注思想情感;内容来源更从过去单一的课本向图书馆、网络化方向发展,教师备课不再是课本加参考,而要面向学生、面向社会、进入网络。所以新课标下教师的备课和授课更趋于复杂,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必然也必须写出不同风格的教案。语文教师要写教案,要写具有不同风格的教案。

三、面对课改必须找准教学切入点

一个好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研究愿望。如何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呢?

1.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抓住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将“不宁静”三字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2.从文章线索入手,紧扣线索来设置问题。如教学《项链》时,可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不赔会怎样?小说结尾会怎样发展?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来思考,绕过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可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叙事艺术方面展开,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授前必须让学生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文体知识。

3.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的小说教学总是遵循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课堂教学也必然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展开,教师授课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学生听课时也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敷衍应付,自然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

4.从教学目标出发,设置若干关键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四、面对课改必须改变评价方式

传统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板,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而新课改要求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要科学、全面、客观,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建刚. 新课改下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初究[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63-64.

[2]孙杰霞.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探讨[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01:110.

项链教案范文第5篇

一、面对课改必须更新观念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以德治校”。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能够教育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终生学习,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种种新问题的挑战。

二、面对课改必须创新教案

既然教案是备课的结果,写教案是教师整理教学思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的方法,那么,不同的备课过程,理应产生不同的教案。所以,不同的课型、不同教师的教案理应有所不同,不能作统一要求。从详略的角度来说,理应从教学实际考虑,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以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为例,单元中教读课文是带动学生学习其他课文的,为了全面反映教学过程,还是写详案为好;自读课文,重点是启发学生自学,促进学生思考,这类课文就可以写简案。以不同的教师为例,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不同,教案的详略也应有所不同。老手(不是“老教师”)的教学思想大体上已有条理和系统,但事物在不断发展,情况在不断变化,具体到某些细节仍需做调整和整理,这样写写简案未尝不可;新手(不是“新教师”)经验不足,教学思想的条理化、系统化不明朗,需要加强整理,再者新手改进教法、总结经验也要以教案作依据,所以写详案好处很多。所以,新手和老手的教案可以有不同的个性。

语文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不同个性的学生,需要有不同个性的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就要进行不同个性的语文教学,就要写出不同个性的语文教案。学生的个性化,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化,也就决定了语文教案的个性化。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更趋于社会化、人文化、网络化。语文教学要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关注人生,关注思想情感;内容来源更从过去单一的课本向图书馆、网络化方向发展,教师备课不再是课本加参考,而要面向学生、面向社会、进入网络。所以新课标下教师的备课和授课更趋于复杂,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必然也必须写出不同风格的教案。语文教师要写教案,要写具有不同风格的教案。

三、面对课改必须找准教学切入点

一个好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研究愿望。如何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呢?

1、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抓住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将“不宁静”三字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2、从文章线索入手,紧扣线索来设置问题。如教学《项链》时,可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不赔会怎样?小说结尾会怎样发展?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来思考,绕过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可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叙事艺术方面展开,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授前必须让学生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文体知识。

3、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的小说教学总是遵循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课堂教学也必然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展开,教师授课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学生听课时也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敷衍应付,自然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

4、从教学目标出发,设置若干关键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四、面对课改必须改变评价方式

项链教案范文第6篇

一、预习的检测就是作业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课堂上提问了多少学生回答问题;不是老师少讲,学生多看;也不是自读课文完全交给学生自读。学生的主体是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文的研讨;主动地参与学案地编写;主动地评价文章优劣。

1997年,刚刚被分配到农村普高汪棚高中,上课就是按教案的模式进行,学生听得也很有趣,但是常常效果不佳,那是因为一切都是预设的,没有创新,学生发现不了问题,一切问题的答案都是编写好的,学生对优秀的答案缺少质疑,自然教学就是被动。现在,在上课前,缺少不了预习。我的步骤是:一节课预习,你的疑问让组长收集,语文课代表汇总,我按学生的问题设计学案、课件。预习之后,就是做我们的配套《优化方案》。好处:做《优化方案》促使学生认真地预习课文,不然,作业一窍不通,汇总问题,就是“解惑”。这样一来,在我未讲课文之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就体现出来了吗?全日制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第六单元文章类型唐代传奇,其中《柳毅传》预习时,学生汇总的问题有:①柳毅既然救了龙女,龙女的夫君已被钱塘君所噬,那么龙女会不会追柳毅,柳毅 答应吗?②龙女为何受虐待而不敢反抗?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正是《柳毅传》所表达的主题:龙女不甘任人欺凌,反抗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美满爱情,极力从包办婚姻和封建夫权所造成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柳毅,嫉恶如仇、见义勇为、同情不幸、不负重托的侠义精神,威武不屈、正义凛然的大丈夫气概,可见,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出资寒门庶族的读书人,即使品德完美无缺,也难以功成名就,一般都与“仕宦”无缘,他们的理想只有借助神力才能得以实现。两个问题解决,全文的重点就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守财奴》是巴尔扎克的名篇,也是小说中的精品,上课前,学生预习,做作业,问题汇总。其中一个问题是:守财奴为何守财?于是我让学生总结当今社会和古今中外哪些人和事反映守财。

同学们通过各种资料查找、总结:①中国四大吝啬鬼,李梅亭、卢至、监河侯、严监生;②世界四大吝啬鬼,泼留希金、阿巴贡、夏洛克、葛朗台;③2008年重大雪灾那些一毛不拔的人;④葛朗台守财看中的是金子的贮藏手段;⑤葛朗台守财是为了聚财;⑥葛朗台守财是拜金主义的典型;⑦葛朗台的守财是资本资本主义社会裸金钱关系的体现……守财一词的含义,为何要守财,守财暴露的要素都一一让学生自主解决了,下一步就是我来让学生通过语言、动作、行动、外貌、心理、细节来分析葛朗台人物形象。学生对这些内容也很感兴趣,总结很全面,我就可按学生的问题查阅一下资料一切解决。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老师可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同时也可以对症下药,避免一些老师细心总结,学生并不欢迎的多余的无用的备课材料,正可谓事半功倍,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妙处。

二、兴趣是创作灵感的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一些事情不感兴趣,做起来也就毫无意义。很多学生厌恶写作文,究其原因:老师的命题不能引起学生丝毫兴趣,老师的命题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写出来的文章也是拼凑。有些老师说某些学生没有写作的天赋,我认为没有写作的“天才”,但可以通过实际培养一些“天才”,有时和同事开玩笑,一些学生的情书为何不教却写得非常感人,为何很多学生不学习反而情场如此得意呢?――兴趣。

《项链》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作品,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玛蒂尔德十年的艰辛、血泪、青春居然换来一挂假项链,欧亨利的写法固然让人含泪的笑,但包含的主题却发人深思,学生感到这样的结尾的深度还不够,于是我鼓励学生来虚写《项链》的结尾:一个学生写道,玛蒂尔德怀着十分沮丧的 心情漫步在十年前的小河边,突然一个衣衫褴褛的车夫站在她的面前,把十年前丢失的项链还给玛蒂尔德,十年的等待让人感到惊奇,那玛蒂尔德归还弗莱思节夫人的项链是珠宝店的老板抓住了她的心里使用了调包计,调换了项链……;

一个学生这样构思:路瓦栽是教育部的职员,应该有很高的文化,应该不会被一些表象所迷惑,当晚会结束时,他对夫人玛蒂尔德的照顾细致入微,其实如此节俭的人,怎能去买四百万法郎的项链呢,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让他很无奈,所以当妻子借回来项链时,他也仔细看过,发现这挂项链是赝品,但没讲出来,怕伤害了妻子的自尊,晚上又丢了项链,他还是没讲出来,夫妻俩为了赔项链,去买真的,路瓦栽来了个一假换真,细心地保存着真项链,怀着沮丧的心情回到家的玛蒂尔德发现丈夫却一点也不惊奇,事情居然是十年的艰辛找回了自己的价值,此时戴上项链,玛蒂尔德却感到很不自在,于是把它卖了,用它置别墅,买车……

兴趣让我收到了学生的优秀作文,于是,作文方面我开始挖掘课文的深度,一看到同学们感兴趣的内容,就进行现场作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小说学完,同学们对杜十娘的死感到惋惜,就改写结尾,杜十娘看透了人间,世人不会对一个青楼女子有感情,于是聪明的杜十娘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他和孙福结了婚,但是却不准孙福用她的钱物,她在生活中看到孙福发财的秘密,她开始接露内幕,孙福破产;《柳毅传》同学们读完后,感到言犹未尽,开始创作,结果同学们的结尾居然和李朝威的完全一致,都是设计柳毅和龙女喜结良缘,歌颂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的胜利。

漫长教学路,我苦苦追寻,一点点的感悟常常让我兴奋不已。我愿和我的学生一起在教学和求学的道路上做好引路人。

项链教案范文第7篇

一、文学作品解读的习惯性思维

教师易对文学作品的解读采用不自觉的政治泛化、道德灌输的方法。政治的二元对立之说,道德术语的生硬对应,成为文学作品教学中不变的模式。如对《项链》的解读,许多文章和教参认为“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一个小职员的妻子路瓦栽夫人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的不幸遭遇,塑造了路瓦栽夫人这个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对人的腐蚀和毒害,有力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对教参得出的这个评价结论,恐怕教师自己也不完全赞同。然而一进入备课,一进入教学,就情不自禁地采用习惯性思维,把这生硬的结论灌输给学生。究其原因,一是怕考试时学生不照此答案回答,要失分;二是习惯使然,多年形成的教学思路已成自然,轻车熟路,便于驾驭。对此,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反思:文学作品的教学目的何在?是仅仅让学生接受生硬的、僵化的现成结论吗?

其实,文学作品的教学应该是开放性的,是读者积极参与的创造性的活动过程。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不涉及接受者,文学就不存在。文学的目的是陶冶心灵、激感,文学的伟大意义就是要使人与人的心靠近一点,获得心灵的慰藉。因此,文学作品的教学就是教师创设一个学生自由解读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和认识,通过师生互动和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还如《项链》,师生可以共同讨论:人的虚荣心,难道不是人人都共有的弱点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不也是人人都企盼的吗?路瓦栽夫人能勇于承担责任,用十年的辛勤劳作来赔偿丢失的项链,她的勇气是令人赞叹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我们是否能获得这样的启示: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的劳动换来,不能仅抱幻想而不脚踏实地;要把握机遇,正确对待机遇;要有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从中获取的就比教师习惯性地照搬教参的结论要丰富得多、感悟得深,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个性,更好地品味文学,领悟人生。

二、教学设计、备课方面的习惯性思维

语文教师在上课前,都会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认真地备课和撰写教案。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过程的展开、教学步骤的实施等环节做周密的安排,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会为教学设计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把其对教材的钻研、认识的结果,全部落实在教案中,不可谓不完整、不全面。教师的习惯意识便是按照预先设置好的教学环节,在课堂上一步步加以完成,希望学生把教案上的内容都接受下来,关注的重点是学生能学到什么,如何让学生学到。对此,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研读的方式适合学生吗?自己研读的结论能代替学生自己的研读结论吗?自己设计的教学步骤适合学生的认知吗?课堂教学就是教案的再现吗?教师就是一个把教案上的内容搬运到课堂上来的“搬运工”吗?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是教师展示个人魅力的地方。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的不同。要从“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多元智力理论应促使教师更多地去关注每一个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而不是教师的单方面牵引过程。因此,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做到目中有人,从“学为教服务”转变为“以学论教”。为此,我们需要反思一些特级教师上的公开课,特级教师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学生,教师凭借自己高深的学养、深广的知识储备、娴熟的教学技能,将公开课上得炉火纯青,深得人们的赞叹和由衷的敬佩。然而,仔细深思,学生真的有所得吗?当然有所得,但这个所得似乎更多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所获得的,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师个人魅力的展示。教师对学生不了解、不知道应如何因材施教、如何引导学生用适合他们自己的方式去学习。

三、语文学习评价方面的习惯性思维

语文学习的评价方式就是考试。采用标准化试题,将分数进行细化和量化,这也是教师的一种习惯性思维,即认为标准化试卷便于批阅。教师通过考试判断学生语文学习的优劣,通过班级与年级排名,分数成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就是应试,教师教学的唯一目标就是考试,这种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的习惯性的评价思维,挫伤了多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了多少学生的学习兴趣,损伤了多少学生的心灵!评价方式的单一化、评价内容的学科化、评价标准的共性化,使评价失之公允,意义不大。事实上,语文学科的评价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出发,考查学生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方面取得的进步,考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态度、习惯、方法、过程,考查学生沟通交流、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语文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语文的特点,要求语文学习注重积累、注重培养语感、注重学习中的感悟和情感体验。因此,用量化的客观性评价――一张书面考试试卷来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忽略学科特点的做法,应采用方式多样化、内容多元化的开放式评价,即:多套试题、多次考试、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允许多次考试等。

在语文学习评价中,阅读素养的评价是个难点。对阅读素养评价这个难点,香港地区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思索。如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时,在《春》中有这样的设计:

1.评估活动

(1)学生先阅读朱自清的《春》,然后以四人为一组讨论作者笔下的春是怎样的,然后把文章的内容绘画出来。

(2)学生先讨论画哪些景象,然后共同构图,完成画作。

2.评估准则

(1)以能具体画出作者笔下春天的景象(如小草、野花)及人物活动(如放风筝)为佳。

(2)能画出作者笔下春天的色彩(如嫩绿、火红、雪白)为佳。

(3)能体现作者笔下春天的气氛(如充满生机)为佳。

3.评改及回馈

(1)在课堂上口头批改,指出优点,给予鼓励。

(2)画作张贴上壁报。

(3)引导学生注意写景的时候要像绘画一样,要具体,要注意色彩的运用和气氛的营造。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关注了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如:学生的形象思维、感知能力、动手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情感体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等等。学生的个性与创造精神得到发展,远比我们在阅读能力的检验中,只有选择题和判断题,要高明、有意义。

语文教师的习惯性思维和习惯做法还有诸多的表现,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反思,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把握实质,不断改进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语文教师角色的习惯性思维

在传统知识观主宰下,教师和学生都不自觉地把语文课程内容和知识看成是确定不变的,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前人所确立的语文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语文知识,师生关系的基本性质就是知识的传递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这种以知识为中心课程的缺陷在于仅仅向学生提示知识和信息,而不去考虑这些知识和信息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学问知识的客观陈述,并不就是教学,它也未必能引起学习活动。作为现代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以其新颖的知识观受到人们的关注。建构主义指出:认识主体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并非对事物进行原封不动的“镜面”反射,而要以其特有的经验、方式对现实事物进行选择、修正并赋予独特的意义。因此知识是一种解释、假设,不可能绝对精确而固定,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变革、升华。即便被视作“典范”的语文课程知识也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较为可靠的假设。后现代课程理论也认为:课程是一种过程,但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其所知道的过程,而是师生一起探索不知道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实现其认识领域的拓展与延伸,同时实现师生观念与思维的转变与发展。

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在未来的教育中,学生必须为自身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这就要求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学会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决定自己的学习方向,而不能由教师代劳。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不断挖掘学生潜能的过程,教育更应关注学生明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正如《学会生存》中所提到的,“未来的学校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项链教案范文第8篇

一、难解的缺憾

在省市级的示范课或公开课上,听了十几节的《伶官传序》,虽然它只是选修课里的内容,但是老师们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每一堂课都精彩纷呈。但是,每每惊叹之余,总觉得有一个巨大的缺憾,像是一个无底的黑洞,吸引着我去思考和探索。于是乎,我翻阅了各种版本的教案书,又到网上广搜电子教案,PPT,教学实录等等,皆无果。直到上周三最后一次听这节课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顿觉神清气爽,听课结束后,我与语文组老师交流,也得到他们的热烈认可,现写出来,与同仁们磋商。

二、揭密的快乐

上周三,我们语文组举行公开课活动,授课教师:彭雷。彭老师工作四个年头,今年是第二次带高二的课。他一进校就以严谨而务实的风格受到我校老师的肯定,这次他上公开课,而且课题又是《伶官传序》,我更是满怀期待地前往,并希望这位新锐能消除我心中的缺憾。课堂进展得如履平地,有条不紊。他用庄宗23年得天下的漫长和3年失天下短暂做了对比,得出中心论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然而这漫长坚守和迅速堕落的巨大行为反差之间竟然没有心理变化的依据,仿佛一条镶满珍珠的项链,中间脱落了一枚,整条项链即使熠熠生辉,但仍然给人断线的感觉。

我盯着课本,发现每个句子都被彭老师深情地过,唯独“《书》曰:‘满招损,谦得益’”一句也是像往常听课一样,只是作为结论性的句子被一提带过。这句话是在文章进入总结阶段才出现的,又处于中心论点的最前边,所以很容易就被中心论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眩目的光华掩盖。可俗话说:“大家手下无闲笔”,况且这是在引用名言,而且连出处都一起引用了,这说明作者在刻意引用它,包含着良苦用心,那么大散文家欧阳修写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两个疑问像两粒珍珠在我的心盘跳跃,滚动……突然间,他们碰撞到一起,又旋即分开……

我明白了,原来这两个问题互相联系,互为表里。23年的奋力坚守,是因为对父亲遗命的恭谦,这正是他成功的必要心理基础;而他3年亡国灭身,恰恰是他成功以后就骄傲自满,恣情纵意的结果。欧阳老先生在编撰《新五代史》的时候,肯定把这其间的原委梳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欧阳老先生站在一百多年后的历史高度上,回头去看唐庄宗,一切尽收眼底,不仅看到了庄宗外在行为的变化,更摸透了其内在心理轨迹走向,故只简单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就将庄宗由胜而骄的心理蜕变概括得跌宕起伏,恰到好处。既不会掩盖自己的中心论点光华,出现喧宾夺主的负面效果,又可使论证简洁严密可信,达到无懈可击的地步。文势陡转直下,又过渡自然,如黄河九曲,却能一泻千里,真是智者贤者能者。佩服!佩服!不愧为散文“大家”!

三、撷珠的美丽

激动之后,我脑海里仍然思潮涌动。课本里所选的文言散文,都是外简内丰,法理自然,文势流转,每一句话就是一粒珍珠,我们教师在研究文本的时候,不仅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字,更重要的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句,而且还要思考句子与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句子与文段之间的逻辑,句子与全文之间的逻辑。这样在准确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到大家们驾驭文势变化的技巧,一篇文章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厚重的质感,还有文脉宛转的动感,眩人眼目的光感!如一串纯天然的珍珠项链,让我们赏心悦目,精神振奋!

项链教案范文第9篇

职业学校的创新意识即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兴趣、积极向上探求真理的心理取向、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创新信念品质。创新精神即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富于创造的精神。创新能力即学生具有信息加工能力,分析探究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表现和物化能力以及产生创造发明成果的能力等。创新是生存的源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创新,企业发展和管理需要创新,而素有几千年灿烂饮食文化的烹饪,它的进步、发展、生存仍然依赖于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创新赢得市场,以创新塑造品牌。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烹饪技能大赛中的获奖作品更能说明创新意识在烹饪专业中的重要性,精美的拼盘,细致的雕工,精致的面点,奇思妙想的创意,不仅展示了学生过硬的刀工技术,更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此,对于烹饪专业的学生,语文教学就应该侧重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而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启发学生之心智,激发学生之才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笔者以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教学为例进行分析。下面即是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讲授《项链》的部分教案。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赏析小说对人物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并利用小说未完的结局,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自编“项链后续”。

二、教学对象

职业学校二年级烹饪专业学生(以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为例)

三、教学重点

突出学生专业特点的同时主要提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四、课前准备

1.小组学习

将班级同学分为若干小组,请小组成员通读课文,找出小说中主人公马蒂尔德每天都在幻想的生活,幻想的美食、幻想的精美餐具在烹饪文化的长河中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体现专业特色)。

2.资料查询

(1)东西方文化中人们对餐具选择使用的资料(种类、特点、象征寓意等)。

(2)将班级同学分为若干小组,请各小组在熟悉小说的基础上,分角色将小说改编成情景剧进行表演(体现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

1.各小组讨论交流东西方文化中餐具的种类及特定的寓意。

2.让各组上台表演已准备好的课文情景剧。

3.交流体会:请各组成员讨论,对情景剧中的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尤其是对主人公马蒂尔德的人物特性进行解读。

4.找出马蒂尔德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中“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变化――忧愁、苦恼、喜悦、自豪、留恋、回味等,请各小组根据马蒂尔德的心情讨论设计宴席,什么样的宴席设计能够体现马蒂尔德不同时期不同的心情(与专业的巧妙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5.课后作业:围绕“马蒂尔德知道真相以后”续写“项链”;围绕“如果马蒂尔德没有丢失项链”续写“项链”(作业布置发散思维较强,可以发挥学生的充分想象)。

通过此次教学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达到预期的效果。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本次教学设计的优点:

第一,巧妙结合专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篇小说《项链》教学案例从小说的主旨出发,挖掘小说塑造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巧妙结合专业特色,融入烹饪专业宴席设计知识,为不同时期不同心情的马蒂尔德设计可以体现心情的宴席,用烹饪专业的知识解决语文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很好地将语文教学与专业能力结合在一起。

项链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教研活动语文教研组专业发展

长久以来,大部分职业学校教师在设计教学教案时仍沿袭半个世纪前的前苏联“五环节”教学模式,关注点集中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步骤、板书设计”等项目上。每个学期结束,学校教务部门都要进行教案检查,作为衡量本学期教师教学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每当这个时候,语文教研组常常会出现抄教案忙的现象。语文教师从教学参考书上、网上把现成的教案抄上去应付。检查者主要是看一下教案的数量是否达到要求以及形式上是否符合规范也就了事了。如此应付的教案没有独特的理解与构思,缺少经验的积累和反思,没有多少实际的价值,如此的检查也不能很好地促进语文教师教学的反思与经验的总结。我们认为,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长远角度来看,语文教师应该写教案,而且更应该把教案写好,写出特色。这是因为每位教师的备课实质上是在学校情景中班级层次上的课程规划,教案作为课程规划的呈现形式,语文教师在完成的过程中就做着系统收集信息、理清思想、积累经验、进行反思等等工作。因此,我们建议语文学科的教案要有两个“转变”:

一、教案的功能从 “ 一本专用 ” 到 “ 一本多用 ” 转变。

过去的教案就是教案,备完查完教师就可以置之不理了。今天,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角色已从“传道、授业、解惑 ”向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转变,要求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充实自己,成为教学改革的共建者。教案也应相应地向教学资料夹、教学反思集、读书笔记本、教学日记本方面转变。我们倡导教师在备课中学习,在学习中备课,在钻研教材中阅读资料、摘抄笔记、反思教学、练习写作。如果教师能把学习渗透在工作的点点滴滴中,融合在备课的过程中,学习就变成了每天必备的美餐,成为每个教师内心的需求和享受,从而就在备课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增加了文化底蕴。例如准备《项链》一文的教案,对于较有争议的主题问题,语文教师可以广泛地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出摘录;可以基于这些资料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记录其他教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还可以纳入学生在课堂情境中对这个问题真实的疑惑及争议……这一个过程本身就具有教学研究的性质。这些“档案袋”或者说“资料库”的建立,可以有力地促进教师的学习,增加了他们的知识积累。余映潮老师枚举的语文实用研究技法如目录索引法、资料摘抄法、横向联系法、精品收藏法等语文教研的实用技法也可以运用在备课的过程,并且在教案上有所体现。这样的教案就不再是上课流程的简单提纲和记录,也不再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准备工作,而是语文教师带着一种研究的眼光在审视自己的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倡导教师课后备课。课后备课是对课前思路的反思与完善,它看到了学生与自己教学前的估计的不同之处。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往往能促动教师新的灵感产生,引发教师重新思考或深入思考。这时的教案是教师教学思想轨迹的真实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可以帮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学理念,有利于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特色。这种有见地、有真切感受的札记,实际上已是论文的胚胎。这样,教师就收集和保存了最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整个过程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研行为。

二、教案的形式由规范化向“实用化”和“个性化”转变。

教学本身就是充满个性色彩的活动,在教案的形式上,完全可以由教师自己选择,软盘教案、笔记本教案、旧教案、常规教案均可,学校只作宏观操作控制。教案的书写原则上也没有形式的规定,但必要的东西不可少,如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和学的互动。青年教师应更重视教学反思,但反思也不是死板地规定课课必有,至少一单元一次,至于教案的详略、格式都不必统一规定,一切以实用为主,鼓励教师走个性化道路,鼓励教师备出风格、备出思想、备出特色。

既然放开了手脚,教师有了自,对待教案的态度一定会发生转变。备课本就可以成为他们个性展示的大舞台。教案中可以有本班学生情况的分析和“捣蛋鬼”的档案;可以有自己收集的教学名言、格言警句,课堂里鼓励性语言范例,教学经验荟萃;可以有下载的名人授课实录;还可以有和教学相关的资料等等。当然也可以有老师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在教案中的一些点缀,和教学内容相符的构图,教师的下水文、学生的作品等等。既然以实用为宗旨,教案就可改、可涂、可勾、可画。如此,一本本个性色彩浓厚、风格各异的教案就会展现在眼前,同时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做教师辛苦着也快乐着。

参考文献

[1]韩国梁、黄志成.合作发展教研型教研组――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有效组织[J] .全球教育展望,2004,(11):56~60.

[2] 李惠兴.创新型教师成长的环境和机制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0,16

上一篇:海燕教案范文 下一篇:草原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