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统计学范文

时间:2023-07-10 10:58:40

财政统计学

财政统计学范文第1篇

1.科技三项费用(以下简称科三费)是中央和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财政科三费在辽宁的流向和使用情况,我们无从准确了解,不在本章研究内容之列。

2.本章通过对辽宁地方财政科三费投入状况和运行效益的回顾与总结,对其发展态势和投入水平进行描述和定位,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其它章节对问题的深层次分析和对策的提出奠定基础。

3.本章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九五”期间(1996-2000年)。这一方面是受限于统计数据资料,但更重要的考虑,是能使我们的分析更具针对性和有现实意义,更好地为当前的科技部门管理工作服务。

4.本章的分析研究从以下四个层次进行:

(1)通过全省总量(包括省本级、市本级、区(县)级)的分析,判断辽宁地方财政科三费的总体发展态势及在全国的水平;

(2)通过对省本级中省科技厅掌握的科三费的分析,判断其发展态势并利于在各省之间进行比较研究;

(3)由于不掌握各市科技三项费的具体使用情况,我们只对省科技厅科三费运行效益进行了分析,但也应该能从总体上基本反映出全省的情况。

(4)对市级科三费(含区(县)级)和市本级科三费(不含区(县)级)的分析,主要判断各市科三费的投入水平及发展态势;

5.为了使分析结论更具可信性,本章尽量采用连续性数据,并大量地使用了统计表格,主要分析结论都建立在对相对量指标上(文中有关的主要统计指标解释附本章后)。

二、全省地方财政科三费投入现状

1.总量增长迅速,发展势头良好

2000年,全省地方财政科三费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从上年的7.59亿元猛增至10.24亿元。“八五”以来,总量始终居于全国三甲之列。“九五”期间累计投入科三费33.87亿元,为“八五”期间的2.66倍。

地方财政科三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2000年,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已接近2%,比1995年增长1.51个百分点。

“九五”期间,地方财政科三费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4.14%,而同期全省地方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为24.1%,高出0.04个百分点;占地方财政收入和全省GDP比重的比重呈连续上升势头。2000年分别占4.35%、0.22%,为近年来最高。

“九五”期间,占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比重均在60%以上,平均为64.81%,远远高于全国地方财政49.59%的平均水平。同“八五”期间比较,这一比重增长了7.21个百分点。

表1“九五”期间辽宁地方财政科三费基本情况

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

全省地方财政科三费(亿元)4.635.086.337.5910.24

年增长速度(%)31.539.7224.6119.9134.91

占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比重(%)62.5560.9164.0668.2768.26

占全省地方财政支出比重(%)1.471.491.621.661.98

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比重(%)2.942.933.033.384.35

占全省GDP比重(%)0.150.140.160.180.22

全国地方财政科三费(亿元)49.9063.7773.8894.93120.12

占全国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比重(%)47.1647.6049.6350.4253.14

占全国地方财政支出比重(%)0.860.950.951.041.14

数据来源及有关说明:

1.本文所引用数据,除另有注明之外,均来自科技部、财政部全国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统计结果。

2.地方财政科技三项费、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和地方财政支出均采用当年价格,在计算增长速度时未考虑价格因素。

表2-1地方财政科技三项费在全国位次情况单位:亿元

辽宁广东吉林山东江苏四川浙江河南黑龙江福建河北

1995年3.523.733.222.432.332.191.781.401.481.381.24

在全国位次2134567981113

1996年4.634.784.463.423.293.012.192.031.991.971.91

在全国位次2134567891011

1997年5.086.315.774.374.342.702.942.652.232.743.14

在全国位次3124597101186

1998年6.337.404.626.264.992.784.082.762.722.993.74

在全国位次2153496101187

1999年7.6013.102.567.975.723.115.593.664.124.274.34

在全国位次31162411510876

2000年10.2421.472.629.257.923.609.183.544.225.124.74

在全国位次21163512413867

表2-2地方财政科三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在全国位次情况单位:%

辽宁北京吉林山东江苏四川浙江陕西福建

1995年1.290992.660.880.920.790.990.790.80

在全国位次241658487

1996年1.470.863.070.951.060.921.030.850.98

在全国位次21117394126

1997年1.490.773.441.141.190.981.221.011.22

在全国位次21717512393

1998年1.620.782.431.281.180.871.420.971.17

在全国位次217145143118

1999年1.661.101.091.451.180.861.621.041.53

在全国位次11112510172134

2000年1.980.701.011.511.340.802.130.941.58

在全国位次2211357161154

2.和中央财政科三费投入水平相比,尚有不小差距

“九五”期间,中央财政科三费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6.66%,高出辽宁2.12个增长百分点;科三费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虽从最初的7.21%降至2000年的5.02%,但也远远高于同期辽宁1.47%至1.98%之间的水平;科三费占全国GDP比重的最高值为0.31%、最低值为0.23%,最低值也高于辽宁的最高值水平。

表3“九五”期间全国中央财政科三费基本情况

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

全国中央财政科三费(亿元)155.01189.97189.90272.80277.22

年增长速度(%)34.6127.8015.8528.4926.53

占全国中央财政科技拨款比重(%)44.4646.4643.3050.1648.16

占全国中央财政支出比重(%)7.217.506.086.575.02

占国家财政收入比重(%)2.092.201.922.382.07

占全国GDP比重(%)0.230.250.240.330.31

3.和兄弟省市相比,面临严峻挑战

(1)和领头羊广东比,差距在不断拉大

1996年,广东的地方财政科三费为4.78亿元,我们仅与之相差0.15亿元。但到2000年,广东已达21.47亿元,为辽宁的2.1倍;

1996年,辽宁的地方财政科三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47%,要远远高于广东0.80%的水平,但到2000年,广东已达1.99%,反超过辽宁0.01个百分点。

从中可以看出,广东的地方财政科三费,无论规模总量还是相对投入强度,从“九五”以来其发展速度都要远远高于辽宁,我们和广东的差距正在迅速拉大。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在于经济实力之间的差距。从GDP总量看,1996年广东为辽宁的2.06倍,2000年为辽宁的2.07倍;从地方财政收入看,1996年广东为辽宁的3.07倍,2000年则为辽宁的3.87倍;从地方财政支出看,1996年广东为辽宁的1.91倍,2000年则为辽宁的2.09倍;从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看,1996年,辽宁和广东基本持平,但到了2000年,广东则为辽宁的2.1倍。从中可以看出,科技和经济发展之间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表4广东、辽宁地方财政科三费对比情况单位:亿元

1996年

2000年

广东(A)辽宁(B)A/B广东(A)辽宁(B)A/B

国内生产总值(GDP)6519.143157.692.069662.234669.062.07

地方财政收入479.45157.53.04910.56235.43.87

地方财政支出601.23314.781.911080.31518.082.09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11.817.411.5939.4213.502.92

其中:科技三项费4.784.631.0321.4710.242.10

科技三项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0.801.470.541.991.981.0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8)》,《中国统计年鉴(2001)》。

(2)山东、浙江、福建等省迅速赶上来,差距不断在缩小

山东地方财政科三费曾于1999年超过辽宁居全国第2位,只是在2000年又退居辽宁之后。其科三费总量从1995年的2.43亿元迅速增至9.25亿元,紧跟广东和辽宁之后;

浙江地方财政科三费从1995年的1.78亿元一路升至2000年的9.18亿元,紧随山东之后,在全国的位次也从第7位升至目前的第4位;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95年的0.99%猛增至2000年的2.13%,从当时的全国第4位到2000年居于全国之首;

福建地方财政科三费于2000年挺进5亿元,从1995年的1.38亿元增至2000年的5.12亿元,在全国的位次从第11位升至目前的第6位;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95年的0.80%增至2000年的1.58%,从当时的全国第7位升到2000年的第4位。

河北的地方财政科三费增长也较为迅速,2000年达到4.74亿元,在全国的位次从1995年的第13位迅速升至第7位。

以上省份,山东、浙江、福建和辽宁同为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但市场经济基础目前较辽宁更为完善,经济发展充满活力;河北依托首都优势,经济发展很快。这些使上述省份能够对科技发展给予更强有利的支持和关注。

(3)北京、上海在中科院所属和中央部委所属科研机构等方面的优势地位非辽宁所能及

尽管从统计数据上看,北京和上海地方财政科三费和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居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但它们集中了大量的中科院和中央部委所属科研院所,是中央财政科三费的重要流向地。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这届奥运会的一个申办主题为科技奥运)和上海浦东大开发带来的机遇,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势必加强对其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而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的国际化,北京和上海应该是全国受益最多的省份之一。这一切都远非辽宁所及。(4)西部省份发展潜力巨大

西部省份除陕西、四川之外,地方财政科三费水平普遍偏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部各省的科技发展带来了机遇。西部省份普遍加大了对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陕西的省本级科三费(12811万元)及其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重(1.77%),1999年分别居全国的第7位、第5位;1999年,宁夏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居全国之首,山西、云南、广西、四川也居前十名之列。这样,在当年省本级科三费占同级财政支出比重全国前10名的省份中,西部地区占据6席。这一发展势头不容我们忽视。

二、省科技厅科三费情况

1.省本级科三费增长较快,但低于同级财政支出平均增长速度

2000年,省本级科三费达2.75亿元,是1996年的2.28倍。从全国情况看,1999年从上年全国的第7位升至第3位,位居北京(39022万元)、天津(21075万元)之后,略高于上海(19237万元);占省本级财政支出比重为2.36%,居宁夏(2.58%)、浙江(2.45%)之后,居全国第3位。

整个“九五”期间,省本级科三费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4.5%,增长速度应该说不慢。但由于低于同期省本级财政支出年均增长速度1.1个百分点,占省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也由1996年的2.88%降至2000年的2.60%。

表5“九五”期间省本级科三费情况

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

省本级科三费(万元)1210011850127912063627535

比上年增长(%)--5.999.2361.3333.43

占省本级财政支出比重(%)2.882.622.322.332.60

省本级地方财政支出(万元)4198924516955503828862971058125

比上年增长(%)-7.5721.8561.0311.94

注:省本级科技三项费含风险资金,其中1999年5000万元,2000年15000万元。

表6-1省本级科三费在全国位次情况单位:万元

辽宁北京上海山东广东江苏黑龙江陕西天津

1999年206363902219237179401307510354124511281121075

在全国位次31458141072

2000年275353408121160125791780311332137901536136987

在全国位次324116141091

表6-2省本级科三费占省本级财政支出比重在全国位次情况单位:%

辽宁浙江宁夏山东陕西山西吉林云南广西四川

1999年2.362.452.581.781.771.771.521.441.411.35

在全国位次32145578910

2000年2.602.661.711.071.341.251.101.460.930.7

在全国位次21411891071621

2.省科技厅科三费增长停滞不前

2000年,归口省科技厅管理的省本级科三费为10291万元,和上年比没有变化,比“九五”起始年还有所减少。1999、2000年,省财政从科三费中分别列支5000万元、15000万元用于支持风险投资,这样实际归口省科技厅管理的科三费并未增长,2000年仅居全国第9位,比上年又后移一位,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之后,也低于我们的近邻黑龙江。由于省财政计划5年内将风险投资资金从省本级科三费中列支10亿元,预计省科技厅管理的科三费数量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很难有大的增长。

表7省科技厅科三费在全国位次情况单位:万元

辽宁北京上海黑龙江广东天津江苏山东山西河南

1999年102911841019237121551170011190110451099077207388

在全国位次82134567910

2000年102912753121160137901570011581123201170080498033

在全国位次912437561112

3.省本级科三费中科技厅所占比重下降趋势明显

1996年,归口省科技厅管理的科三费占省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约为90%,但到2000年,这一比重仅为37.37%;占省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也从2.58%降到不足1%。可以说,归口省科技厅管理的科三费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下降趋势都非常明显。

表8“九五”期间归口省科技厅管理的科三费情况

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

省本级科三费中省科技厅经费(万元)1085010200111411029110291

占省本级科三费比重(%)89.6786.0887.1049.8737.37

占省本级财政支出比重(%)2.582.262.021.160.97

从全国1999年的情况看,省本级科三费全部或基本全部由省科技厅掌握的省市有江苏、上海、福建、湖北和黑龙江,但也有约1/3的省份在50%以下。2000年,辽宁仅为37.37%,在全国列第23位,比上年后移3位。对于这种状况,在我们没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之前,不好对此妄加评断,但从管理部门的职能和科技发展的自身特点,这一比例过低无疑会削弱省科技厅各项科技计划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利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国家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匹配资金的落实,对科技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表9省科技厅科三费占省本级科三费比重在全国位次情况单位:%

注:1.江苏省科委管理的科技三项费大于省本级总数,这与财政决算体制有关,省本级决算数是指安排在省级单位的经费,省级经费安排在非省级单位,不列入省本级决算。

2.海南、没有提供省本级决算数字。

三、省科技厅科三费运行效益分析

对地方财政科三费的执行情况的跟踪和调查,一直是我们科技管理工作的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以省科技厅科三费执行情况为例,1966年原省科委根据国务院对科研经费归口管理的决定,开始负责编制、分配科三费和科学事业费,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统计调查制度,直到目前,也很难对科三费的运行效益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和评价。另外,由于科三费是归口管理,省计委、经贸委等有关部门掌握的科三费的执行情况,我们更是无从了解。在此,我们只截取了“九五”期间,对省科技厅科三费支持的各类科技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了分析。由于掌握的统计数据十分有限,统计数据本身也比较粗略,以下的分析结论仅供有关部门参考。1.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项目资助强度增强

为使科技计划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省科技厅对科技计划体系作了进一步调整,把科技计划分为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科技产业化三个层次,安排科技计划项目数量逐年减少,项目资助强度逐年加大。2000年计划项目数量仅为1996年的21.42%,但项目资助强度为该年的3.54倍。

表10“九五”期间省科技厅科技计划基本情况

年份科技三项费(万元)项目数(项)资助强度(万元/项)

合计57773307918.8

19961085010979.9

199710200104210

19981114145623

19991029124941.3

20001029123543.8

资料来源(表10-13):《辽宁省科学技术年度报告》(1997-2001),辽宁省科学技术厅。

2.突出农业和工业的基础性地位,促进农业和工业经济发展

根据1998-2000年的统计结果,省科技厅工业和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约占计划经费总量的80%。在农业方面,以实施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为重点,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实施“科技进山增效工程”和加强农业现代化科技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工业方面,紧紧围绕我省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摆脱困境,加速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重点攻克解决了一批经济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为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起到重大作用。

表11省科技厅计划项目行业分布情况

项目数(项)经费(万元)经费比例

1998年1999年2000年1998年1999年2000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合计456249235111411029110291100100100

工业2841319949004610342844.044.833.41

农业84596837603478391533.733.838.04

社会发展36273216101369134514.513.313.07

软科学2829294204228233.84.17.9

其它24374514127804.04.07.6

3.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线,加大投入力度

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关键,是我省科技工作的重点。2000年省科技厅科技产业计划项目中,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生物工程和新材料项目数量所占比重依次为25.4%、19.8%、19.4%、14.6%,经费所占比例依次为24.4%、19.6%、19.9%、15.8%。省科技厅通过组织实施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主要内容的“新高地”计划和“1355”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有利地推动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1355”工程是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工程,集中了我省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涉及的150余家企业是我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坚。

资料来源:省科技厅发展计划处

4.加强了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储备

“九五”期间,省科技厅共安排自然科技基金项目1398项,省科技厅投入科技基金3283万元,项目平均资助强度比“八五”期间有较大幅度提高。省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基金按每年资助10人,每人资助30万元的规模,在“九五”期间,资金投入强度居全国地方同类基金之首。

从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层次看,用于高新技术知识储备和技术难题攻关计划项目数量和经费所占的比例,2000年为66.6%、67.3%,分别比1996年高出2.2个和13.0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省科技厅发展计划处

5.经费主要流向沈阳、大连地区

据对省科技厅计划项目不完全统计,1998年以来的三年时间里,流向沈阳市的项目数量约占62.75%,经费约占74.65%;流向大连市的项目数量约占8.12%(大连市计划单列),经费约占4.41%;其它市则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沈阳、大连在地理、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较其它市更具优势。

6.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多头管理。科技三项费使用范围极为广泛,按项目类别分别由计委、经贸委等几个部门管理,造成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面,难以集中有限的资金,使之发挥更大的效益,延缓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二是项目分散。“九五”期间,省科技厅虽然压缩了科技计划项目数量,但从全省情况看,项目分散、资金投入相对不足依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项目多而资金不足,科技三项费只能作为导向资金。

四、各市地方财政科三费投入状况简析

从总体上讲,全省各市地方财政科三费投入增长迅速,但总体水平偏低。其中,沈阳、大连在各市中居于遥遥领先地位,在全国部分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中居于中上水平。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分析。

1996年,全省市级地方财政科三费(含区、县级),只有大连、沈阳、鞍山、抚顺超过1000万元,但2000年本溪、营口、辽阳、盘锦等市也在1000万元以上,这样全省就有一半的市超过了这一水平;1996年,锦州科三费为650万元,尚居全省第7位,但到2000年,科三费只有676万元,增幅很小,位居后列;而葫芦岛的科三费2000年为1996年的4.47倍,从200万元猛增至894万元。虽然沈阳、大连、鞍山地方财政科三费基数大,增长较为困难,但2000年同1996年比,也分别增长了1.71、1.93、2.19倍。

注:包括区(县)一级的科技三项经费投入。

从科三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看,“九五”期间,除大连、沈阳、鞍山始终保持在1%以上之外,抚顺(1996年)、本溪(1999年)、辽阳(1998年,2000年)、盘锦(2000年)在括号内所注年份高于1%之外,其它各市始终在1%之下。2000年,全省最低的锦州市仅为0.34%,最高的大连为其11.26倍。各市除大连、沈阳和鞍山高于或接近同期全省水平外,其他均远远低于全省水平。

从各市本级科三费情况看,通过表16和表14的对比可以看出,除沈阳、大连、鞍山外,各市区(县)一级的科三费较少,而且差距不大,也就是说各区(县)科技活动比较薄弱。

2.大连市科技三项费中,含高新区22426万元、经济区2000万元.

从1995年以来对全国14个城市的地方财政科三费的不完全统计结果,沈阳的最低排位是1997年的第6位,其它各年均为第5位。大连的最低排位是1995、1997年的第4位,最高排位是1996、1999年的第2位。从总体上讲,广州、深圳、大连是全国各大城市中财政科三费拨款水平最高的城市,长春、哈尔滨和沈阳、大连差不多。

五、小结

本文的主要分析结论有:

1.全省地方财政科三费增长迅速,发展势头良好。但和中央财政科三费投入水平相比,尚有不小差距,和兄弟省市相比,面临严峻挑战。

2.省本级财政科三费增长较快,但省科技厅科三费增长停滞不前,所占比重下降趋势明显。并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很难在量上有大的增长。

3.省科技厅科三费运行效益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4.各市地方财政科三费投入增长迅速,但总体水平偏低。

通过以上逐层分析,我们注意到,省本级财政科三费拨款水平要高于全省地方财政科三费拨款水平,而后者又远远高于各市的平均水平。在各市中,沈阳、大连又遥遥领先于各市。这说明,辽宁地方财政科三费水平在全国居于前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省财政和大连、沈阳投入量大,从总体上带动了全省水平。从这一意义上讲,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地方财政提高科三费拨款水平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必须指出,地方财政科三费及其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只是反映地方政府支持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性指标,并不能完全代表政府的科技拨款水平,更不能代表一个地区科技投入的水平。目前,我国的科技拨款还包括科学事业费和科技基建费等;从国内外经验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最主要力量。政府的资金主要用来支持科学研究和社会公用知识的产生,这也是我们设置科技三项费的本来目的,也符合国际上通常的作法。

附:指标解释:

1.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是指地方财政的直接拨款数,包括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用、科研基建费等,不包括国家和地方采取减税让利的优惠政策等间接资金投入,如开发区退税、新产品减免税等。

2.科技三项费用:是指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和重大科研项目补助费,与各省当年财政总决算报表1中的科技三项费用的决算数相同。

财政统计学范文第2篇

邬春仙认为,目前区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出现巨大反差的现象反映出如下几个问题:

①区县在GDP核算行为上不规范。她说,市统计局对GDP核算制度是统一的,对方法及资料获取渠道等均有明确规定,但各区县并未完全按制度执行,从而出现了GDP核算口径、范围不统一的问题。②人为因素干扰。目前,各区县均将GDP增速作为一级政府的考核内容,比重反差过大,说明数据可能有水分。对此,丰台区统计局副局长李永福也认为,有的区县由于对GDP理解不甚了解,为完成考核而人为提高速度。③制度上不完善。比如对个体单位的核算问题,对中央、市属单位资料反馈的问题等。

宣武区统计局局长史象逵认为,反差大主要问题还在GDP核算质量上,目前包括这个比重、包括GDP,在地区间使用均不合适,尤其是横向比较更不可用。GDP核算质量有待提高,市局从管理上应加强领导,“反差”现象已持续了几年,该是统一的时候了。

许宪春说:透过“反差”,说明目前客观存在着一对矛盾。从GDP核算看,国家并不要求区县(地市)一级核算,但各级统计部门又限于地方政府管理的需要,尤其作为一级政府的考核内容,在地区间又必须要进行核算,加之基层的基础工作薄弱,必然出现核算中的许多问题。

财政统计学范文第3篇

一审计学——审计统计抽样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测试时,从被审总体中拔取必然数目的样本进行审查,经由过程样本的审查功效来揣度被审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手艺体例,审计统计抽样是审计抽样的一种体例,它是相对于非统计抽样而言的。统计抽样是指在审计抽样中,审计人员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事理,按照必然体例确定样本数目,并以样本审查功效揣度评估总体的审计抽样手艺。它运用的数学运算搜罗两个过程:样本规模和推算总体。统计抽样的思惟体例是以假设磨练为前提,设定抽样参数,确定抽样规模,无酬报成见的随机抽取样本进行审核,按照需要扩年夜样本,逐次迫近总体特征,按照样本特征经计较推导,得出总体结论。按照抽样测试的方针分歧,统计抽样体例可分为3年夜类:用于合适性测试的属性抽样和用于本色性测试的变量抽样以及货泉单元抽样。审计中常用的统计抽样手艺有属性抽样(搜罗固定样本量抽样、停—走抽样、发现抽样)、变量抽样(搜罗单元平均数估量抽样、差额估量抽样、比率估量抽样、分层抽样)、货泉单元抽样等。统计抽样的体例良多,每一种体例都有其特定的利益和局限,既没有某一种体例一无是处,也没有哪一种体例在任何情形下都是最优的。是以遵照何种尺度来选择恰当的统计抽样体例很主要,应重点考虑审计方针、审计下场、审计效率、审计成本等身分。要确定哪种统计抽样体例最为适宜是不轻易的,这要求审计人员对每一种可供选择的统计抽样体例都要有所体味,把握它们各自的利益和运用前提,充实体味现实情形,再与丰硕的审计实践经验相连系,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财政打点——收益和风险

财政打点中的收益和风险,在统计学中即默示为描述统计中的算术平均数和尺度差(尺度差系数)。例如:期望现金流量的计较体例中,若是影响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身分较多,不确定性较年夜,使用单一的现金流量可能并不能如实反映资产缔造现金流量的现实情形。在这种情形下,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更为合理的,企业理当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估量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在期望现金流量法下,资产未来每期现金流量理当按照每期可能发生情形的概率及其响应的现金流量加权计较求得,此种体例即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较体例;货泉时刻价值的计较是假定没有风险和通货膨胀,但在财政勾当中,经营风险带来的财政风险是客不美观存在的,而且风险和收益慎密亲密相关,所以财政打点者必需研究风险和收益。若是不考虑收益的前提下,可以直接用尺度差来权衡财政勾当中的风险,若考虑收益,则不能直接用尺度差,需要用尺度差系数来权衡风险,即用尺度差与收益的比值来权衡。

除此之外,在财政打点中,需要对资金需要量等指标进行展望,为统计学中的展望体例供给了多种思绪。

可以按照时刻序列的组成身分,可以选择滑腻法展望、回归法展望等,这些体例都是会计专业中常用的展望体例。例如,在财政展望中,资金需要量展望的首要体例有发卖百分比法、线性回归剖析法和估量资产欠债表法。线性回归剖析法是假定资金需要量与营业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并成立数学模子,然后按照历史有关资料,确定参数从而用回归直线展望资金需要量的一种体例。其展望的数学模子为y=a+bx,式中y为资金需要量;a为不变资金;b为单元营业量所需要的变换资金;x为营业量。不变资金是指在必然的营业规模内,不随营业量增减的资金。变换资金是指随营业营业量变换而同比例变换的资金。按照企业历史资料,运用线性模子,在确定a、b数值的基本上,即可展望必然营业量x所需的资金量y。用于发卖展望的常用体例有判定剖析法、趋向外推剖析法、因果展望剖析法和产物寿命周期揣度法等。趋向外推剖析法在发卖量展望中的应用较为普遍,其具体应用形式搜罗平均法(简均法、移动平均法和趋向平均法)和批改的时刻序列回归法。

三打点会计

按成赋性态可以将企业的全数成天职为固定成本和变换成本。固定成本与变换成本只是经济糊口中诸多成赋性态的两种极端类型,年夜都成本是以同化成本的形式存在的。同化成本是指那些“同化”了固定成本和变换成本两种分歧性质的成本,对同化成本的分化体例有历史成本法、账户剖析法和工程剖析法。历史成本法的根基做法就是按照以往若干时代(若干月或若干年)的数据所默示出来的现实成本与营业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来描述成本的性态,并以此来确定抉择妄想所需要的未来成本数据。历史成本法凡是分为凹凸点法、漫衍图法和回归直线法3种。回归直线法运用最小二乘法的事理,对所不美观测到的全数数据加以计较,从而勾勒出最能代表平均成本水平的直线y=a+bx,这条经由过程回归剖析而获得的直线就称为回归直线,它的截距就是固定成本a,斜率就是单元变换成本b,这种分化体例也称作回归直线法。又因为回归直线可以使各不美观测点的数据与直线响应各点误差的平方和最小,所以这种分化体例又称为最小二乘法。

打点会计中的尺度成本法是指经由过程拟定尺度成本,将尺度成本与现实成本进行斗劲获得成本差异,并对成本差异进行身分剖析,据以增强成本节制的一种会计信息系统和成本节制系统。尺度成本法便于企业编制预算和进行预算节制;可以有用地节制成本支出;可觉得企业的破例打点供给数据;可以辅佐企业进行产物的价钱抉择妄想和展望;可以简化存货的计价以及成本核算的账务措置工作。尺度成本是在正常出产经营前提下应该实现的,可以作为节制成本开支,评价现实成本、权衡工作效率的依据和尺度的一种方针成本。可分为理想尺度成本、正常尺度成本和现实尺度成本。成本差异是指现实成本与尺度成本之间的差额,也称尺度差异。按成本的组成分为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和制造费用差异。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和变换制造费用差异都属于变换成本,抉择变换成本数额的身分是价钱和耗用数目。制造费用差异(即间接制造费用差异)按其形成的原因和剖析体例的分歧又可分为变换制造费用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差异两部门。例如: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是指必然产量产物的直接材料现实成本与直接材料尺度成本之间的差异。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材料现实成本-直接材料尺度成本。直接材料成本是变换成本,其成本差异形成的原因搜罗价钱差异和数目差异。价钱差异是现实价钱脱离尺度价钱所发生的差异。数目差异是单元现实材料耗用量脱离单元尺度材料耗用量所发生的差异。计较公式如下:材料价钱差异=(现实价钱-尺度价钱)×现实用量;材料数目差异=(材料单元现实耗用量-材料单元尺度耗用量)×尺度价钱;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材料价钱差异+材料数目差异。此种计较体例是统计学中加权综合指数系统中的相对数形式和绝对数形式。在进修和工作中斗劲常用的是基期权数加权的数目指数和陈述期权数加权的质量指数形成的指数系统。

财政统计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三本高校 统计学专业 教育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045-05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在现代化国家管理和企业管理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近几年来,有关统计学的教育教学成果,根据研究对象和主题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一是有关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研究,这类成果比较丰富,但较多的是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进行分析,也有部分文献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情况进行分析;二是针对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经管类统计,这类成果相对较少,通常是针对全国范围内的院校而言; 三是统计软件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及统计学实践教学的研究;四是从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统计学的教育教学。

随着三本院校统计学教育经验的积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三本院校开展了统计学专业教育。由于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培养数量、培养质量、投入资金、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和学校声誉等方面与211院校和二本院校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三本院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还相对薄弱,亟需完善和创新。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三本院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其存在的突出的问题并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和原因,结合三本院校发展的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和措施。

二、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学生基础较差,统计学专业得不到认可和尊重

民办和中外合作高校前期,教育部实施普通本科教育按照重点和普通本科两个录取批次,当时民办和中外合作高校录取放在普通本科批次。2003年开始,教育部实施普通本科教育按三个录取批次的方式,形成了一、二、三本高校的局面,三者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录取批次、成绩、学费三个方面,还有办学性质的不同,有公办、民办之分。其中,三本院校区别于一本和二本院校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学生入校成绩明显偏低。对于学校品牌、办学理念和教学实力得到社会各界认可的部分三本高校而言,学生最低录取分数线会高于当地省市三本分数线,少数高校会高于分数线20~30分,但对于大多数三本高校而言,学生最低录取分数线会一般低于当地省市三本分数线,不少高校低于三本分数线30~40分后仍不能完成招生录取计划。大部分三本高校由于学生入校成绩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相差甚远,学生的基础、学习习惯和理念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有明显差异,进入大学本科阶段后三本院校学生对相应课程和学科理论方法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往往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有明显差距。

此外,目前中国所有的民办与中外合作高校,无论实力强弱,均被牢牢贴上了“三本”的标签,而在公众心中,“三本”肯定不如“一本”、“二本”。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好的民办高校的声誉,也往往不及一个较差的公办高校。因此,除了个别的三本院校,大多数三本高校品牌美誉度较差。尽管统计学在社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近年来统计学专业学生就业渠道得到不断拓宽,就业岗位层次得到不断提高,但长期以来媒体的不断渲染和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不少省市尤其是地方县区和农村地区的广大高中学生及其家长对统计学专业有很大的偏见。这种偏见加上三本高校不良的品牌效应,使得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得不到考生和家长的认可与尊重,高招录取工作面临着第一志愿无人报考或报考人数过低的问题,所以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招录的学生一般是通过调剂而来,学生入学之后对统计学专业的相关知识相对匮乏和认知普遍出现偏差,在家长的强烈要求下很多学生要求和申请调整到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传统专业,尽管这些专业近年来学生就业质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所以,如何改变统计学专业得不到认可与尊重的局面是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教学科研的师资力量薄弱

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和西方国家不同,基本上是靠学费融资,很少来自社会上的公益性资金支持,所以对于广大三本院校来说,生源就是一切,没有生源就意味着学校倒闭,这也是民办学校的招生模式常常为人诟病的原因,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对全国不同地区三本高校与一本、二本高校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三本高校学生学费一般是本地区公立大学学生学费的2~2.5倍。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教育经费的投入一直排在世界末尾。2002年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32%,“十五”时期该比例又有所下降,当时公立高校每个学生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000~6000元。所以,在发展初期,三本高校的学生学费相对于公立高校学生的教育经费而言具有规模上的优势。同时,1998年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后,当时多数公立高校并没有做好高考扩招的各项准备工作,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妥善解决高考扩招带来的问题,对三本高校的招生进行政策倾斜。因此,基于初期生存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学费规模上的优势,不少三本高校利用较高的薪酬福利待遇与机制上的灵活性吸引了不少优秀的毕业生和公立院校的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为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另外,在20世纪90年代与21世纪初,由于三本高校数量相对较少,不少公立院校的优秀教师在较高课酬的吸引下利用本校课余时间去三本高校讲学和授课,也有效弥补了三本高校师资力量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进入“十一五”时期后,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提高,2010年达到3.66%,2011年上升到3.93%,2012年首次突破4%。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持续增加,当前公立高校的每个学生财政性教育经费由原先的6000元提高到当前的1.2万元。因此,公立高校学生学费加上财政性教育经费后总的教育投入高于三本高校学生的学费,三本高校单个学生的教育经费投入与公立高校相比丧失了规模上的优势。2009年以来,中国参加高考总人数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不少公立院校在学生财政性教育经费大幅增加的刺激下也扩大了招生的规模,不少三本高校的招生规模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意和无意的控制。随着物价水平和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上升,三本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失去了规模上的比较优势后,出于节约和控制教育成本的需要,对教师学历、职称、教学科研水平等方面的要求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了下降,最终造成师资力量方面的薄弱环节得不到真正的改善。此外,毕业于985高校、学习成绩优异、专业方向适合社会需求的统计学专业的研究生,尤其是广大博士研究生,随着就业环境和质量的改善,出于职业生涯发展和薪酬福利待遇的综合考虑,不愿意和不乐意来到三本高校就业,从而也造成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师资规模、档次和结构等很难得到提升。所以,未来若干年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将会持续下去,并且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改善与提升。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国家教育部对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有着具体的指导方针和目标要求,一些公立高校在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手段等方面形成了成熟和成功的经验、做法和体系。当前,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在借鉴这些高校成熟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和统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不科学、因人设课、因事设课的现象,教育教学手段较为传统,并没有突出统计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不少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在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如下特点:基础课程只满足国家强制要求、专业课程较为狭窄、选修课数量不足、综合考评相对缺乏,同时采取减少学期授课时间、压缩课程教学课时、短期聘用校外专业课任课教师等手段来规避和推托统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责任与要求。通常情况下,每学期本科学生正常上课时间为18周,加上2周的考试时间,两者相加共计20周时间,但是不少三本高校一般采取上课加上考试时间共计18周,从而出现了“不少三本高校和公立高校一起开学,但寒暑假提前放假1~2周”的现象。此外,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公立高校一般采取每周4个学时的规定,选修课种类丰富、内容翔实深入,注重拓展统计学专业方向和开拓学科知识方法。但是,不少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采取每周3学时的措施,结果造成这些课程内容学期结束时没有讲解完毕或讲解不深入,学生进行课程学习过程中被遗留了一些待解和不解的问题。这些问题长期积累后直接造成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知识掌握和理解程度差等不良后果,从而形成学习专业主干课程时授课教师要先讲解和复习专业基础课才能进入正常教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统计学专业知识学习的恶性循环。对于统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不少三本高校因人设课现象严重,根据自身师资力量的配置来安排主干课程,要么短期聘用校外兼职教师来解决,与成熟公立高校相比,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出现内容不丰富和相对肤浅的现象。对于统计学专业的选修课而言,不少三本高校选修课种类较少和内容不能为统计学专业起到很好的服务,选修课实质上演变为限修课,甚至形同虚设,学生上课时兴趣低下、情绪抵触较大,从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统计软件教学薄弱,统计教学实践环节缺乏

统计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于统计学专业学生而言,不但要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与统计方法,而且要能熟练使用R语言、SPSS、SAS、Mathematic、E-views等多个统计软件,并且初步具备对统计分析结果能利用经济学和统计学语言进行表述和解释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统计学专业的要求。对于进行严格成本控制和审核的三本高校而言,购买上述统计软件是一笔相对较大的支出。而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也需要购置类似的软件,但由于统计学专业学生规模相对较小,使用上述统计软件的学生和教师有限,在进行决策时不少三本高校一般优先考虑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的需求,迄今为止开展统计学教育教学的三本高校鲜有建立统计学实验室和购置多个统计软件,购置的统计软件也存在着版本较低并且后续更新升级滞后的问题,有的甚至使用盗版统计软件来进行相应教学。此外,在进行统计软件的教学时往往针对个别软件并且教学和上机操作时间控制在一个学期,与公立高校统计学专业相比差距过大,最终造成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不能熟练操作和使用统计软件。

和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类似,学生毕业之前的专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少三本高校建立统计学专业的实习基地时不够重视或者资金投入不到位,再加上与统计局系统、市场调研机构、金融机构等与统计学专业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部门沟通和联系较少,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往往不能得到很好落实,经常出现学生毕业实习和专业实践要靠学生自行寻找和联系的窘境,学生的专业实践时间相对较短、专业不对口和实践形式内容简化等现象层出不穷。广大统计学专业学生苦不堪言,但出于尽快顺利毕业的考虑,往往选择忍耐或者注重形式甚至弄虚作假,从而严重偏离了统计学专业实践的目的和要求。

(五)学生就业质量差,给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带来不良影响

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以企业为主。企业对统计人才的需求有三个层次。一是能够参与企业管理的统计人员。这类人员可以运用统计手段对企业运行状况实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监测,及时发现和分析问题。规模较大的企业大多需要这类统计人才。二是填制统计报表。这是企业的常规工作,大中型企业财务管理比较复杂,需要专业统计人员对财务数据进行分解之后才能完成报表的填制工作。企业市场调研部门也需要大量的专业统计人员。这类企业多为规模较大的企业,对统计人员的学历层次、工作能力要求较高。此外,也有些统计员在社会调查公司做市场调查。市场调查人员分为调查员、助理分析调查师、研究员三个层次。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基本要从调查员做起,企业缺少的是有敬业精神又有调查技巧、能够顺利完成调查任务的调研员。

由于上述五个方面的原因,除少数勤奋刻苦的学生外,大部分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毕业生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不少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很少有机会做过完整实地的市场调研和其他规范的统计实践活动,对自身差距和就业岗位对自身能力的要求没有科学客观的认识。与公立高校毕业生相比,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学生统计理论与方法的功底不扎实、实践能力较弱,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较差,从而就业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由于前期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直接对后续的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基于未来就业的考虑许多新入学的学生不愿意接受统计学专业,容易造成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进入恶性循环。

三、改善我国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的思考

(一)高招取消本科三批次设置,将三本学校全部调整到本科第二批次招生

三本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而这个环境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社会对三本高校的评价。将三本学校全部调整到本科第二批次招生,这样三本学校就获得了和普通公办高校一样的社会地位,其外部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基础较差的问题。所以,这对三本高校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一些实力雄厚的三本高校就有机会脱颖而出,发展成为地方名牌高校乃至全国名牌高校。

在目前三本高校竞争力普遍不如公办高校的前提下,同批次进行招生,一些实力较弱的民办高校可能很难保证生源充足。“取消本三批”对那些实力雄厚的三本高校而言是个机遇,而对那些实力较弱的三本高校而言是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三本高校数量众多,良莠不齐,整个三本高校进入了优胜劣汰和亟须整治提升的阶段,所以高招取消本科三批次设置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与途径。当然,即便是那些实力较强的三本高校,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自身建设,尤其是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所培养人才的竞争力,全面提升学校的口碑和信誉,只有这样才能迎来良好的发展契机。

(二)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覆盖面扩展至三本高校,给予适当的补贴或支持

一般认为,基础教育是公共物品,高等教育是准公共物品,而在现阶段它却被作为半公共物品半私人物品来对待。高等教育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受教育者,同时由于高等教育还具有一定的外部效益,因此兴办和投资高等教育,国家和社会也有相当大的收益。根据教育成本分担、补偿原理和谁受益谁缴费的原则,不仅国家要继续承担一部分教育成本,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也应支付相应的教育成本。基于这样的原则和认识,三本高校学生的学费一般是公立高校学生的2~2.5倍。但是,现行条件下三本高校学生的培养经费实际上完全是学生家庭承担的,国家并没有承担一定的教育成本。再加上高招实行本科三批次设置、三本高校招生规模受到控制,当前三本高校的发展环境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实际上严重恶化。不少三本高校发展既得不到外来的资助,又受到政策的束缚和限制,与公立高校相比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上述分析表明,增加资金投入是改善三本高校师资力量薄弱最重要的途径,只有教师素质得到实质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得到保证。起点公平才是真正得到公平。因此,在当前三本高校教育投入严重低于公立高校的情况下,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覆盖面扩展至三本高校,给予三本高校适当的补贴或支持使三本高校学生学费加上财政性教育经费后与公立高校持平,保证三本高校与公立高校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进行更公平的竞争。

(三)提高三本高校教育教学的评估标准和要求,加强平时的监管

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低于公立高校,除了学生基础较差、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外,还在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三本高校教育教学的审查和评估不严格。一方面,当前三本高校教育教学的评估标准和要求与公立高校相比有明显差距;另一方面,当前的教育评估类似于运动式,不能起到真正的督促和奖惩作用。不少三本高校为迎接学校和专业评估,突击引进一批人才、突击购置一批软件和建设一批临时实验室,有的甚至采取“只挂名领工资、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作法将公立高校的专家教授列入本校来迎接评估,等评估过后依然我行我素,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软件设施在评估时是达标或及格的,但实质上就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评估。因此,对已有三本高校,要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培养数量、培养质量、投入资金、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和学校声誉等方面提高评估的标准和要求,加强平时的监管,并严格落实,从制度上堵住三本高校弄虚作假、搞运动式教育教学的漏洞。

(四)完善三本高校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快三本高校的优胜劣汰

近年来,随着社会闲散资金规模的扩大,不少民间资本选择进入高等教育行业,而不少公立高校尤其是地方公立高等院校不加甄别和选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乐见其成并且不顾当前高招总人数下降和生源趋紧的形势,对新成立的三本高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众多三本高校得以不断成立和涌现,最终造成当前三本高校数目众多、良莠不齐,学生和家长怨声载道。有些三本高校遇到生源危机时,由于缺少外部资金的支持和进行开拓创新的决心与勇气,往往选择关闭学校或者变卖学校资产,将原有学生安排到另外的三本高校。所以,针对当前三本高校数量众多、参差不齐、新建和倒闭现象频出的现状,国家教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联合公立高校制订三本高校的准入机制,提高准入门槛,并严格把关,对不严格执行准入审查和把关的公立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严厉追究相关院校和领导的责任。同时,要出台相应的退出机制和预警方案,对一些办学条件不达标、评估检查得分不及格并且限期整改不通过的三本高校,要准许其关停并转,提前做好预案妥善安排相应师生,避免造成大的波动,加快三本高校优胜劣汰的过程。

(五)三本高校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积极主动加强教育教学建设

财政统计学范文第5篇

随着三本院校统计学教育经验的积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三本院校开展了统计学专业教育。由于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培养数量、培养质量、投入资金、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和学校声誉等方面与211院校和二本院校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三本院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还相对薄弱,亟需完善和创新。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三本院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其存在的突出的问题并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和原因,结合三本院校发展的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和措施。

二、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学生基础较差,统计学专业得不到认可和尊重

民办和中外合作高校前期,教育部实施普通本科教育按照重点和普通本科两个录取批次,当时民办和中外合作高校录取放在普通本科批次。2003年开始,教育部实施普通本科教育按三个录取批次的方式,形成了一、二、三本高校的局面,三者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录取批次、成绩、学费三个方面,还有办学性质的不同,有公办、民办之分。其中,三本院校区别于一本和二本院校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学生入校成绩明显偏低。对于学校品牌、办学理念和教学实力得到社会各界认可的部分三本高校而言,学生最低录取分数线会高于当地省市三本分数线,少数高校会高于分数线20~30分,但对于大多数三本高校而言,学生最低录取分数线会一般低于当地省市三本分数线,不少高校低于三本分数线30~40分后仍不能完成招生录取计划。大部分三本高校由于学生入校成绩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相差甚远,学生的基础、学习习惯和理念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有明显差异,进入大学本科阶段后三本院校学生对相应课程和学科理论方法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往往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有明显差距。此外,目前中国所有的民办与中外合作高校,无论实力强弱,均被牢牢贴上了“三本”的标签,而在公众心中,“三本”肯定不如“一本”、“二本”。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好的民办高校的声誉,也往往不及一个较差的公办高校。因此,除了个别的三本院校,大多数三本高校品牌美誉度较差。尽管统计学在社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近年来统计学专业学生就业渠道得到不断拓宽,就业岗位层次得到不断提高,但长期以来媒体的不断渲染和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不少省市尤其是地方县区和农村地区的广大高中学生及其家长对统计学专业有很大的偏见。这种偏见加上三本高校不良的品牌效应,使得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得不到考生和家长的认可与尊重,高招录取工作面临着第一志愿无人报考或报考人数过低的问题,所以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招录的学生一般是通过调剂而来,学生入学之后对统计学专业的相关知识相对匮乏和认知普遍出现偏差,在家长的强烈要求下很多学生要求和申请调整到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传统专业,尽管这些专业近年来学生就业质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所以,如何改变统计学专业得不到认可与尊重的局面是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教学科研的师资力量薄弱

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和西方国家不同,基本上是靠学费融资,很少来自社会上的公益性资金支持,所以对于广大三本院校来说,生源就是一切,没有生源就意味着学校倒闭,这也是民办学校的招生模式常常为人诟病的原因,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对全国不同地区三本高校与一本、二本高校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三本高校学生学费一般是本地区公立大学学生学费的2~2.5倍。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教育经费的投入一直排在世界末尾。2002年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32%“,十五”时期该比例又有所下降,当时公立高校每个学生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000~6000元。所以,在发展初期,三本高校的学生学费相对于公立高校学生的教育经费而言具有规模上的优势。同时,1998年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后,当时多数公立高校并没有做好高考扩招的各项准备工作,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妥善解决高考扩招带来的问题,对三本高校的招生进行政策倾斜。因此,基于初期生存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学费规模上的优势,不少三本高校利用较高的薪酬福利待遇与机制上的灵活性吸引了不少优秀的毕业生和公立院校的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为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另外,在20世纪90年代与21世纪初,由于三本高校数量相对较少,不少公立院校的优秀教师在较高课酬的吸引下利用本校课余时间去三本高校讲学和授课,也有效弥补了三本高校师资力量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进入“十一五”时期后,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提高,2010年达到3.66%,2011年上升到3.93%,2012年首次突破4%。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持续增加,当前公立高校的每个学生财政性教育经费由原先的6000元提高到当前的1.2万元。因此,公立高校学生学费加上财政性教育经费后总的教育投入高于三本高校学生的学费,三本高校单个学生的教育经费投入与公立高校相比丧失了规模上的优势。2009年以来,中国参加高考总人数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不少公立院校在学生财政性教育经费大幅增加的刺激下也扩大了招生的规模,不少三本高校的招生规模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意和无意的控制。随着物价水平和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上升,三本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失去了规模上的比较优势后,出于节约和控制教育成本的需要,对教师学历、职称、教学科研水平等方面的要求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了下降,最终造成师资力量方面的薄弱环节得不到真正的改善。此外,毕业于985高校、学习成绩优异、专业方向适合社会需求的统计学专业的研究生,尤其是广大博士研究生,随着就业环境和质量的改善,出于职业生涯发展和薪酬福利待遇的综合考虑,不愿意和不乐意来到三本高校就业,从而也造成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师资规模、档次和结构等很难得到提升。所以,未来若干年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将会持续下去,并且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改善与提升。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国家教育部对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有着具体的指导方针和目标要求,一些公立高校在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手段等方面形成了成熟和成功的经验、做法和体系。当前,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在借鉴这些高校成熟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和统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不科学、因人设课、因事设课的现象,教育教学手段较为传统,并没有突出统计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不少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在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如下特点:基础课程只满足国家强制要求、专业课程较为狭窄、选修课数量不足、综合考评相对缺乏,同时采取减少学期授课时间、压缩课程教学课时、短期聘用校外专业课任课教师等手段来规避和推托统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责任与要求。通常情况下,每学期本科学生正常上课时间为18周,加上2周的考试时间,两者相加共计20周时间,但是不少三本高校一般采取上课加上考试时间共计18周,从而出现了“不少三本高校和公立高校一起开学,但寒暑假提前放假1~2周”的现象。此外,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公立高校一般采取每周4个学时的规定,选修课种类丰富、内容翔实深入,注重拓展统计学专业方向和开拓学科知识方法。但是,不少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采取每周3学时的措施,结果造成这些课程内容学期结束时没有讲解完毕或讲解不深入,学生进行课程学习过程中被遗留了一些待解和不解的问题。这些问题长期积累后直接造成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知识掌握和理解程度差等不良后果,从而形成学习专业主干课程时授课教师要先讲解和复习专业基础课才能进入正常教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统计学专业知识学习的恶性循环。对于统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不少三本高校因人设课现象严重,根据自身师资力量的配置来安排主干课程,要么短期聘用校外兼职教师来解决,与成熟公立高校相比,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出现内容不丰富和相对肤浅的现象。对于统计学专业的选修课而言,不少三本高校选修课种类较少和内容不能为统计学专业起到很好的服务,选修课实质上演变为限修课,甚至形同虚设,学生上课时兴趣低下、情绪抵触较大,从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统计软件教学薄弱,统计教学实践环节缺乏

统计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于统计学专业学生而言,不但要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与统计方法,而且要能熟练使用R语言、SPSS、SAS、Mathematic、E-views等多个统计软件,并且初步具备对统计分析结果能利用经济学和统计学语言进行表述和解释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统计学专业的要求。对于进行严格成本控制和审核的三本高校而言,购买上述统计软件是一笔相对较大的支出。而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也需要购置类似的软件,但由于统计学专业学生规模相对较小,使用上述统计软件的学生和教师有限,在进行决策时不少三本高校一般优先考虑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的需求,迄今为止开展统计学教育教学的三本高校鲜有建立统计学实验室和购置多个统计软件,购置的统计软件也存在着版本较低并且后续更新升级滞后的问题,有的甚至使用盗版统计软件来进行相应教学。此外,在进行统计软件的教学时往往针对个别软件并且教学和上机操作时间控制在一个学期,与公立高校统计学专业相比差距过大,最终造成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不能熟练操作和使用统计软件。和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类似,学生毕业之前的专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少三本高校建立统计学专业的实习基地时不够重视或者资金投入不到位,再加上与统计局系统、市场调研机构、金融机构等与统计学专业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部门沟通和联系较少,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往往不能得到很好落实,经常出现学生毕业实习和专业实践要靠学生自行寻找和联系的窘境,学生的专业实践时间相对较短、专业不对口和实践形式内容简化等现象层出不穷。广大统计学专业学生苦不堪言,但出于尽快顺利毕业的考虑,往往选择忍耐或者注重形式甚至弄虚作假,从而严重偏离了统计学专业实践的目的和要求。

(五)学生就业质量差,给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带来不良影响

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以企业为主。企业对统计人才的需求有三个层次。一是能够参与企业管理的统计人员。这类人员可以运用统计手段对企业运行状况实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监测,及时发现和分析问题。规模较大的企业大多需要这类统计人才。二是填制统计报表。这是企业的常规工作,大中型企业财务管理比较复杂,需要专业统计人员对财务数据进行分解之后才能完成报表的填制工作。企业市场调研部门也需要大量的专业统计人员。这类企业多为规模较大的企业,对统计人员的学历层次、工作能力要求较高。此外,也有些统计员在社会调查公司做市场调查。市场调查人员分为调查员、助理分析调查师、研究员三个层次。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基本要从调查员做起,企业缺少的是有敬业精神又有调查技巧、能够顺利完成调查任务的调研员。由于上述五个方面的原因,除少数勤奋刻苦的学生外,大部分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毕业生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不少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很少有机会做过完整实地的市场调研和其他规范的统计实践活动,对自身差距和就业岗位对自身能力的要求没有科学客观的认识。与公立高校毕业生相比,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学生统计理论与方法的功底不扎实、实践能力较弱,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较差,从而就业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由于前期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直接对后续的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基于未来就业的考虑许多新入学的学生不愿意接受统计学专业,容易造成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进入恶性循环。

三、改善我国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的思考

(一)高招取消本科三批次设置,将三本学校全部调整到本科第二批次招生

三本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而这个环境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社会对三本高校的评价。将三本学校全部调整到本科第二批次招生,这样三本学校就获得了和普通公办高校一样的社会地位,其外部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基础较差的问题。所以,这对三本高校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一些实力雄厚的三本高校就有机会脱颖而出,发展成为地方名牌高校乃至全国名牌高校。在目前三本高校竞争力普遍不如公办高校的前提下,同批次进行招生,一些实力较弱的民办高校可能很难保证生源充足。“取消本三批”对那些实力雄厚的三本高校而言是个机遇,而对那些实力较弱的三本高校而言是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三本高校数量众多,良莠不齐,整个三本高校进入了优胜劣汰和亟须整治提升的阶段,所以高招取消本科三批次设置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与途径。当然,即便是那些实力较强的三本高校,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自身建设,尤其是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所培养人才的竞争力,全面提升学校的口碑和信誉,只有这样才能迎来良好的发展契机。

(二)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覆盖面扩展至三本高校,给予适当的补贴或支持

一般认为,基础教育是公共物品,高等教育是准公共物品,而在现阶段它却被作为半公共物品半私人物品来对待。高等教育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受教育者,同时由于高等教育还具有一定的外部效益,因此兴办和投资高等教育,国家和社会也有相当大的收益。根据教育成本分担、补偿原理和谁受益谁缴费的原则,不仅国家要继续承担一部分教育成本,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也应支付相应的教育成本。基于这样的原则和认识,三本高校学生的学费一般是公立高校学生的2~2.5倍。但是,现行条件下三本高校学生的培养经费实际上完全是学生家庭承担的,国家并没有承担一定的教育成本。再加上高招实行本科三批次设置、三本高校招生规模受到控制,当前三本高校的发展环境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实际上严重恶化。不少三本高校发展既得不到外来的资助,又受到政策的束缚和限制,与公立高校相比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上述分析表明,增加资金投入是改善三本高校师资力量薄弱最重要的途径,只有教师素质得到实质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得到保证。起点公平才是真正得到公平。因此,在当前三本高校教育投入严重低于公立高校的情况下,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覆盖面扩展至三本高校,给予三本高校适当的补贴或支持使三本高校学生学费加上财政性教育经费后与公立高校持平,保证三本高校与公立高校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进行更公平的竞争。

(三)提高三本高校教育教学的评估标准和要求,加强平时的监管

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低于公立高校,除了学生基础较差、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外,还在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三本高校教育教学的审查和评估不严格。一方面,当前三本高校教育教学的评估标准和要求与公立高校相比有明显差距;另一方面,当前的教育评估类似于运动式,不能起到真正的督促和奖惩作用。不少三本高校为迎接学校和专业评估,突击引进一批人才、突击购置一批软件和建设一批临时实验室,有的甚至采取“只挂名领工资、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作法将公立高校的专家教授列入本校来迎接评估,等评估过后依然我行我素,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软件设施在评估时是达标或及格的,但实质上就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评估。因此,对已有三本高校,要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培养数量、培养质量、投入资金、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和学校声誉等方面提高评估的标准和要求,加强平时的监管,并严格落实,从制度上堵住三本高校弄虚作假、搞运动式教育教学的漏洞。

(四)完善三本高校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快三本高校的优胜劣汰

近年来,随着社会闲散资金规模的扩大,不少民间资本选择进入高等教育行业,而不少公立高校尤其是地方公立高等院校不加甄别和选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乐见其成并且不顾当前高招总人数下降和生源趋紧的形势,对新成立的三本高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众多三本高校得以不断成立和涌现,最终造成当前三本高校数目众多、良莠不齐,学生和家长怨声载道。有些三本高校遇到生源危机时,由于缺少外部资金的支持和进行开拓创新的决心与勇气,往往选择关闭学校或者变卖学校资产,将原有学生安排到另外的三本高校。所以,针对当前三本高校数量众多、参差不齐、新建和倒闭现象频出的现状,国家教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联合公立高校制订三本高校的准入机制,提高准入门槛,并严格把关,对不严格执行准入审查和把关的公立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严厉追究相关院校和领导的责任。同时,要出台相应的退出机制和预警方案,对一些办学条件不达标、评估检查得分不及格并且限期整改不通过的三本高校,要准许其关停并转,提前做好预案妥善安排相应师生,避免造成大的波动,加快三本高校优胜劣汰的过程。

(五)三本高校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积极主动加强教育教学建设

当前,三本高校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恶化了许多,同时三本高校内部竞争更为激烈,随着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和三本高校学生学费所具有规模优势的消失,广大三本高校的发展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因此,三本高校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在高招本科三批次设置和财政性教育经费3~5年内不能覆盖的形势下,为了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应积极主动加强教育教学建设。在师资力量方面,首先,要采取资金倾斜、减免教学工作量和提供政策优惠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统计学专业的任课教师进行进修和深造,提高教师的学历、职称和教学科研能力;其次,要创造更优惠的薪酬福利待遇吸引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尤其是学科建设方面严重紧缺的教师。在学科建设方面,要严格按照统计学专业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规范课程设置,使课程教学的时间、授课教师的教学科研实力得到有效保障。此外,要加强与工商企业、市场调查机构、金融机构、政府统计部门等的沟通、协调和联系,加快建立统计学专业学生实习和实践基地,从制度和资金两方面鼓励和要求统计学专业在校生利用假期与毕业实习时间开展相应实践,对学生实践过程和结果进行认真考核与记录,将其纳入顺利毕业的要求和标准。在学生培养数量方面,三本高校首先应在新生入学时做好解释和劝说工作,让学生真正了解统计学专业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硬件设施、软件设施、未来就业前景和优势等多方面的特点,使学生摒弃对统计学专业的误解和偏见,降低转专业的比重。在软硬件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快规范和完善统计学实验室的建设,购置多种统计学软件,招聘能够熟练操作统计软件并且有较高学术造诣的教师进行统计学软件的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要给学生多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上机实践时间。在学校声誉方面,一方面要提高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数量和培养质量,加强与兄弟院校统计学专业培养方面的交流和学习;另一方面要推动统计学学科任课教师加入统计学会、统计教育协会、现场统计协会等统计学团体与组织,鼓励与支持统计学学科任课教师参加国内外统计学专业和数量经济学专业的学术会议,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财政统计学范文第6篇

一 课程体系设计和实践实训设计整体思路

1.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

严格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主干学科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其中核心课程为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金融学,会计学,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含基本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统计实务模拟等),社会实践(含经济社会统计调查、统计工作实习等),科研和论文写作(含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科研实践等)。专业实验包括计算机基本技能实验、统计分析应用软件实验、经济计量分析软件实验、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实验。

2.参照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选择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财经院校(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上海金融学院、 河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和山东工商学院)和综合类院校(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和云南大学)以及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作为参照院校。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在统计学经济统计、商务统计、金融统计方向中,财经类院校主要突出经济学课程,招生偏重理科生。综合性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主要课程为理学类,招生偏重理科生。

综上所述,经济统计学专业应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熟练掌握现代统计理论和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具有扎实的统计学、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统计数据的复合型高素质经济管理统计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外资企业和大中型公司等从事经济统计分析、管理咨询、市场调研和商务数据分析等管理工作。

3.与学院培养方案形式统一

新制订的培养方案和整个学院的形式保持了统一,以便于教务人员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 经济统计学培养方案专业课的设置

经济统计学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和招收对象为理科生,设置了保险精算、金融统计和商务统计三个方向。学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达到学位授予要求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由于经济统计学对统计学和经济学知识的要求较高,我们提高了课程总学分和总学时,注重主干学科和专业课程的开课顺序和教学周学时分配,强化实训实践课程,实行理论和实践并行。

培养方案确定了5门学科基础课程,分别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C语言程序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确定了5门专业基础课程,分别为基础会计学、经济统计学、货币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确定了9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别为国民经济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金融统计学、市场调查与分析、投资学、数据挖掘。

分设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 为保险精算(开设保险学、保险统计学、利息理论、寿险精算、非寿险精算5门课程)、金融统计(开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市场、金融资产评估、金融工具与金融风险管理、投资组合分析 5门课程)和商务统计(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企业经营统计学、投入产出分析、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统计方法5门课程)方向。

开设专业任选课4门。开设实训课程8门,为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SPSS统计软件应用实训、会计软件实训、计量建模与Eviews软件应用实训、市场调查与分析实训、多元统计分析与SAS软件应用实训、时间序列分析实训、数据挖掘(Matlab语言及其应用)实训。专业课合计为36门。

财政统计学范文第7篇

财经类院校数量众多,可谓数不胜数,阵容强大。这些院校遍布我国大江南北,有国家部属的,也有地方省属的。西安财经学院属于后者,名气虽不及“大家闺秀”,但也有“小家碧玉”之“风姿”。下面就给大家全方位介绍一下:

西安财经学院建校一甲子,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52年创建的西北贸易学校,2001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陕西经贸学院与西安统计学院合并组建西安财经学院,可别小瞧这个西安统计学院,人家有的可不是“背影”,而是深厚的“背景”,它曾经是国家统计局直属的一所普通高等院校,也是国家当时唯一的一所以信息科学、统计科学为主体的财经类高等院校,实力不可小觑。201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统计局正式签署协议,共建西安财经学院。

刚踏入西财的时候,心情难免有点低落,因为那时候刚刚去北京遛了一圈,被北大清华的气势给深深的吸引住了,一到西财,看哪哪不顺眼,觉得处处比不上人家。不过幸好西财还是有它hold住场面的地方,正如美学大师罗素曾经说过的:“美是无处不在的,而我们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北大有著名的未名湖、博雅塔,而西财前有“玄奘藏经”的大雁塔,后有“曲江流饮”的曲江南湖;北大有乾隆御笔诗碑、石舫,西财校区则前方坐落着“华夏宝库”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不比不知道,一比心有底,慢慢的,我们就爱上了这所隐匿在深闺中的学校。

西财位于十三朝古都西安,历史赋予了西安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底蕴。“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人民吼叫秦腔”,西安给人带来的总是一股英雄豪气,吼一曲秦腔,荡气回肠,正如贾平凹在《西安这座城》里写到:“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最具古城魅力的,也只有西安了。它的城墙赫然完整,独身站定在护城河上的吊板桥上,仰观那城楼、角楼、女墙垛口,再怯弱的人也要豪情长啸了。”站立在古城顶端,远眺四方,看着脚下川流不息的人与车,你是否也会有挥剑号令三军的豪情!求学古都,感触历史与现代化的交融,岂不快哉!

西财秉承了黄土高原的厚重和低调,犹如一位小家碧玉,温婉动人,如果把古城西安说成是一座韬光养晦的城市,那么西财就属于厚积薄发的一所学校。尽管学院的历史算不上悠久,但是经过60载春秋,经过一辈又一辈西财人的不懈努力,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经济和管理学科为主干,文、法、理、工、艺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学院现有8个二级学院,4个一级学科,20个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学院目前拥有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财政学、经济法学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统计学、财政、会计学还是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可以说统计学、财政、会计学专业成为了学院的明星学科,这三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也是相当可观的。

8个二级学院中的经济学院和统计学院特别值得一提。经济学院是目前西安财经学院中规模最大的二级学院,经济学院下设经济学、国际贸易、财税和金融学四个教学系,设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税务、金融学、保险学和投资学7个本科专业,其中财政学专业获批立项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陕西省首批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单位,财政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金融学专业为省级名牌专业,并获批立项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学院就更厉害了,它是原西安统计学院统计学系、数学教学部和陕西经贸学院统计学系合并组建而成的,统计学学科是西安财经学院的优势学科,也是国家统计局重点学科、陕西省省级重点学科,该学科是西财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统计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于2003年被评为省级名牌专业。体现在就业上,统计学、财政学和会计学的往年就业率都稳定在90%以上,毕业生大都在经济管理和政策研究部门、银行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工作。

首先要说的就是西财的国际化办学特色。人们常常用“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水平来衡量一所财经类院校的办学水平,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国际化办学越来越成为学院的一个金字招牌。西财近年来与美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德国、比利时等国家的35所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联系,这几年又先后与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美国纽约州库克大学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这给有志于出国交流学习的学子们安上了一双梦想的翅膀。在与国外高校的联合培养项目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联合培养项目:该项目为3+1+1全日制课程,学生在西财学习时间为3年零8个月,国外学习时间1年零4个月。凡愿意进入3+1+1 项目学习的学生,经过考试和面试可进入为期一年的大学后(硕士预科课程)学习,该阶段学习主要是为后期硕士学习做准备,分为国内段 8 个月(在西安财经学院)和国外段 4 个月(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国内阶段学习结束时,成绩合格并符合出国条件可赴比利时进行国外段学习,学习结束时,考试成绩合格,安特卫普大学将颁发硕士预科学习证书,随后进入为期一年的硕士阶段学习,学习结束成绩合格,由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

其次要说的就是西财的衣食住行。所谓校园生活四件事,衣食住行。虽说学生时代学习是主要任务,但是这四件事情与我们的大学生活可是息息相关的。西财目前有三个校区,分别是长安、雁塔、翠华3个校区。其中长安是新校区,那里的住宿条件很好,有五人间和六人间,五人间是上为床铺,下为桌柜,当然啦,这些还不足以称道,最主要的是宿舍不断电,不限电,不断网,这可要羡煞那些凌晨十二点要断电断网的同学了;吃的方面,那就可有口福了,例如秋林食街,李老三肉夹馍。食街里的诱人美食有冒菜、凉皮、掉渣烧饼、台湾手抓饼、锅巴米饭,你可别小看都是些小吃,到了那你照样占不到位子,至于李老三肉夹馍,那可是名气“响当当”的,肥瘦相间的牛肉嫩滑如豆腐,真个叫“入口即化”,调料也是那么的恰到好处,吃下一口满嘴余香。牛杂、羊杂,“白白”的汤“香气扑鼻”,加点胡椒,一吃便是一大碗……

西财的校园文化生活也颇有特色。在这里我且不说那些校园文化节、校园之星评选、校园歌唱比赛之类的,这些都不足以体现我们西财的特色。话说西财有“两球”闻名于陕西甚至可以说是闻名于全国,这“两球”便是传说中的男足和女篮。西财的男子足球队在全国大学高水平足球队中是组建最早的一批,在历届比赛中取得十届陕西省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三届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西区复赛亚军及四次闯入全国总决赛前八名,2010年更是夺得全国总决赛第四名的历史最好成绩。女篮就更加是巾帼不让须眉了,西财女篮夺得了2010年CUBA陕西省大学生篮球联赛亚军。“两球”的声名鹊起,在全校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每一届的新老生篮球赛,足球赛更是成为了西财校园活动的重头戏,引无数帅哥美女“竞折腰”。

财政统计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经济建设;经济统计;应用意义;作用;发展趋势

[DOI]10.13939/ki.zgsc.2017.12.057

1 经济建设中经济统计的应用意义

现阶段,在我国计划经济的背景下,经济建设中的经济统计主要采取的是国民经济平衡表系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完善,若仍然采用以往的系统是很难满足现阶段经济发展需求的。所以,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经济行为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中去,其所涉及的信息量也逐渐地增大,这样必然会对我国经济的研究带来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数据是信息的核心呈现形式,而在经济领域中,对数据的应用大多数是对资金的计算与整合,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和整合后,获得较为准确和全面的数据凭证,这就为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服务,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对于统计学手段来说,其不仅能够运用于经济研究活动中,同时也能够运用于其他领域。但是,对于其经济统计学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来说,其与经济建设中的统计学应用之间的联系不太紧密。经济研究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是建立在众多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这就意味着在经济建设中经济拥挤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若在经济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没有统计学相关数据作支撑,那么经济研究活动便会很难有序地开展下去。最后,对于经济来说,要想对经济行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就要有准确的数据做支撑,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对经济统计进行合理的应用,这样才能使得经济统计发挥出其积极作用来,最终推动我国经济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 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2.1 能够有效地收集和整合财政的相关数据

经济统计主要是对财政相关数据进行收集与整合,从而为经济研究活动提供一些准确有效的数据。所以,在经济研究活动中,要积极地利用经济统计这一手段,才能够对所获得的经济信息进行定性分析,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整个经济活动的正确性和实效性。总的来说,要想对数据进行定性的研究,首先必须做的就是建立健全数据库,并运用统计学的知识来指导经济研究活动,使其有效地收集和整理财政的相关数据。

2.2 能够客观地分析财政现象的数量浮动规律

在经济建设中利用经济统计也是为了给客观财政现象的数据浮动规则研究提供求解的手段。因为在经济发展中,不仅会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会出现许多不同类型的影响,要想克服这些影响因素,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一些具体数据的浮动规律以及发生浮动的原因等进行分析,并从对浮动数据的分析中发现产生数据浮动的原因,并及时地提出解决措施。

2.3 能够验证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可靠性

任何一项新的发现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考证才能够实现,如果不经过认真的考证,就不能直接地或者认同所提出的学术理论,只有对学术理论进行详细的分析与实践验证以后,才能够确保其可靠性和正确性。对于经济统计学相关理论的确定也是如此,其需要经济领域的专家或学者利用自身的知识基础,对学术理论的真实性进行验证。

3 经济建设中经济统计的具体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3.1 经济建设中经济统计的具体应用

首先,在经济建设中,经济统计的应用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现阶段经济建设的实践效果来看,经济统计的时间缺乏深度,仍然停滞于较浅层面。而要想使经济统计学能够获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则应该对经济建设中呈现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利用经济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基础来进行应对,这样才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更优的服务。第二,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统计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但是现阶段,对于经济统计的实践探索来说,还停留在对一些浅层问题的解决上,经济统计的实践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才能够获得较好的成效。第三,经济统计管理机制不完善,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些问题虽然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相关人员重视对经济问题的解决,从而为经济问题的判断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其次,在经济建设中,对于经济统计的具体应用来说,由于相关人员对经济统计的应用缺乏研究力度,所以要想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就应该开展经济统计工作,并鼓励具有经济学相关知识的专业人员积极地参与到对经济统计的研究和探索中来,合理地利用经济统计学的知识。此外,在济建设中,经济统计居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其能够对经济建设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经济建设的和谐稳定发展,就应该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在经济建设中对经济统计的应用效果,从而有效地解决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我国经济呈快速发展的趋势,这也对经济建设中经济统计的应用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对此,相关人员一定要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对经济统计的应用加大研究力度,在发挥经济统计作用的同时,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但是,对于经济统计的利用来说,我国正在开展的经济统计工作仍然运用的是陈旧的管理制度,这很难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但是,近年来,我国相关经济人员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我国对现阶段的一些经济统计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并利用一些数学的手段来处理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大量问题。对此,经济部门的相关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要努力地挖掘经济问题中的数字发展规律,并及时地发现存在的经济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来处理经济问题。

在经济建设中,合理地应用经济统计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不仅能够为经济建设中的一些决策和预测提供有力的依据,还能够获得较为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 经济建设中的经济统计的发展趋势

第一,逐渐应用于对我国经济核算体系的分析中。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中的经济统计将会被逐渐地应用于研究和分析我国的经济核算体系中去。我国相关的经济管理人员也将会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使其在健全我国经济核算环节的同时,全面系统地对我国的金融证券相关服务以及非市场金融产品的开发规律等进行研究。此外,经济统计在今后还会应用于对政府内部的统计工作以及企业管理等众多的领域。

第二,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找准经济学研究的方向,并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研究人员会对经济统计相关领域展开全面的研究与调查,在这一过程中,势必会出现混乱以及迷失经济统计研究方向的问题。对此,经济领域的研究人员,一定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找准自身经济统计的研究方向,并顺着这一正确的方向坚定地走下去。

第三,将逐渐地认清经济的发展形势,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来不断地进行完善。现阶段,我国经济信息主要是通过数据的方式来呈现的,这也就是说,只要是经所涉及的问题,就应该通过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来完成,这样才能够获得较为准确的结果。所以,在今后的经济统计发展过程中,相关人员要从经济统计的发展趋势以及自身所具备的基础理论出发,借助统计学的手段来提高自身对经济研究的准确性,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展经济建设以及经济研究活动,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

4 结 论

在经济建设中经济统计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的经济统计在实践的过程中仍然缺乏深度,对此,相关的学者和研究人员要高度地重视这一问题,并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来发挥出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相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统计工作会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许欢.经济建设中的经济统计的应用[J].全国商情,2016(8).

[2]孔凤娟.经济建设中的经济统计的应用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5(40).

财政统计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经济统计学专业 培养方案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060-01

经济统计学专业是统计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学科,是以经济数据为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数据的采集、生成和传输,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数据背后的经济现象以及复杂经济系统的规律,从而为经济和管理决策服务。2013年,我国首次设置经济统计学专业。作为地方二本师范院校的经济统计学培养方案设计,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我们在按照教育部要求,根据经济形势发展情况,借鉴财经类、综合类和师范类院校的统计学专业经济统计方向的课程设计,结合院校实际,依托学校建设应用型教学的平台,来确定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理念并建立课程和实训设计体系,进行经济统计学的培养方案设计。

一 课程体系设计和实践实训设计整体思路

1.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

严格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主干学科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其中核心课程为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金融学,会计学,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含基本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统计实务模拟等),社会实践(含经济社会统计调查、统计工作实习等),科研和论文写作(含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科研实践等)。专业实验包括计算机基本技能实验、统计分析应用软件实验、经济计量分析软件实验、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实验。

2.参照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选择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财经院校(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上海金融学院、 河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和山东工商学院)和综合类院校(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和云南大学)以及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作为参照院校。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在统计学经济统计、商务统计、金融统计方向中,财经类院校主要突出经济学课程,招生偏重理科生。综合性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主要课程为理学类,招生偏重理科生。

综上所述,经济统计学专业应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熟练掌握现代统计理论和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具有扎实的统计学、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统计数据的复合型高素质经济管理统计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外资企业和大中型公司等从事经济统计分析、管理咨询、市场调研和商务数据分析等管理工作。

3.与学院培养方案形式统一

新制订的培养方案和整个学院的形式保持了统一,以便于教务人员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 经济统计学培养方案专业课的设置

经济统计学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和招收对象为理科生,设置了保险精算、金融统计和商务统计三个方向。学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达到学位授予要求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由于经济统计学对统计学和经济学知识的要求较高,我们提高了课程总学分和总学时,注重主干学科和专业课程的开课顺序和教学周学时分配,强化实训实践课程,实行理论和实践并行。

培养方案确定了5门学科基础课程,分别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C语言程序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确定了5门专业基础课程,分别为基础会计学、经济统计学、货币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确定了9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别为国民经济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金融统计学、市场调查与分析、投资学、数据挖掘。

分设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为保险精算(开设保险学、保险统计学、利息理论、寿险精算、非寿险精算5门课程)、金融统计(开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市场、金融资产评估、金融工具与金融风险管理、投资组合分析 5门课程)和商务统计(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企业经营统计学、投入产出分析、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统计方法5门课程)方向。

开设专业任选课4门。开设实训课程8门,为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SPSS统计软件应用实训、会计软件实训、计量建模与Eviews软件应用实训、市场调查与分析实训、多元统计分析与SAS软件应用实训、时间序列分析实训、数据挖掘(Matlab语言及其应用)实训。专业课合计为36门。

财政统计学范文第10篇

金国宝(1894―1963),字侣琴,江苏省吴江县同里镇人。早年跟随其堂兄金松岑①学习古诗文,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功底,之后在同里中学读书。1910年在江苏两级师范学堂(江苏苏州)学习。1911年,两级师范学堂改名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今江苏中学),金国宝继续在这里学习,并且担任校内学生组织的负责人,由于多次组织学生运动,被当局以学校缺课过多而开除。

1914年2月金国宝考入复旦公学(于1917年改为复旦大学),在大学期间与后来成为著名新闻工作者的俞颂华②(1893―1947)成为挚交,大学四年毕业后,在吴江中学当英语教员。俞颂华留学日本回国之后于1919年担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并参与《解放与改革》杂志编辑工作。应俞颂华的邀请,金国宝经常为《时事新报》撰稿。1919年9月1日,他以金侣琴这个署名在《解放与改造》半月刊创刊号上发表了列宁的《鲍尔雪维克之所要求与排斥》③一文的中译版。在文章开篇金国宝写了这样的序:“余以鲍尔雪维克之主张具见于是,凡研究鲍尔雪维克及俄国国情者均不可不读也。”他还在该刊第2卷第6期上发表过《建设中的苏维埃》(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的节译)。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最早把列宁思想著作翻译成中文的人是戴季陶和郑振铎④,其实金国宝比这两人翻译列宁著作都早,只是不知道金侣琴是金国宝的笔名。

1921年上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登报资助赴美留学生一年,经复旦大学极力推荐,金国宝获得了资助资格,遂与潘序伦等一起赴美留学。金国宝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统计学,师从英国统计学大师卡尔・皮尔逊⑤、美国欧文・费暄,并于1923年获得硕士学位,由于家道中落并没有继续攻读博士,之后回国发展。1924年金国宝在上海中国公学任教,并先后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商科大学、上海政治大学、上海财政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校担任统计学及经济学教授,1927年担任复旦校董。他于1924年起着手编写统计学教材,在1925年,根据多所大学的执教经验编写了《统计新论》一书。1928年,金国宝应蔡元培之邀,前往欧美学习人口统计学,考察统计事业,历时一年。回国后,一方面,他将所得应用于经济研究,从事于财政事务(具体情况见表1),另一方面,将考察所得应用在上海商学院执教时的讲义中,并且于1934年完成了他的成名之作《统计学大纲》。这本书作为“大学丛书”之一,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1930年,金国宝与朱祖晦、陈其鹿、刘大钧等9人创办中国统计学社⑥,并担任副主席(此次会议推举刘大钧担任主席)。1947年与朱君毅以正、副代表参加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25届世界统计大会,在会上宣读论文《四川省九县户口普查经过及其结果》,受到与会者的好评,并于1950年成为国际统计学会会员。1994年11月上海社科院经济所统计组举行“纪念金国宝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经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统计学会等多方发言,借此缅怀金国宝以及肯定其对中国统计事业的贡献,一致认同金国宝是中国近代统计学界的权威者,正式称他为“中国统计学之父”。

二、著书立说――理论与实践结合

金国宝一生中,多数时间从事统计教育和财政金融工作。在其花甲之年,还亲自带领学生调查、实习,进行指导,受到学生的爱戴。他精通英语,还自学了俄语,对于译文,均反复推敲,并与友人商榷,如四分位差(利用四分位数⑧以表示离中趋势之大小者,是曰四分位差)、机务、权数、加权平均数、移动平均数、环比、锁比等译名,均是首先由他提出和使用的。

1.发表文章情况

金国宝用本名或金侣琴,根据统计共有132篇,涉及面广泛,可文可理,有理论有应用。可以从文章内容和所在期刊两方面分析其发表文章情况,以下对这两点进行详细叙述。

以金侣琴署名从1919年到1938年发表的文章有37篇,其中诗词19篇,包括缅怀好友、各地游记、战争见闻等;研究社会现状8篇,包括路况建设、船业政策、海关税收、问题和工厂制度等;经济建设8篇,包括货币问题、对外贸易与我国经济的关系等;统计应用1篇,旨在商业上的应用;英文翻译1篇,即翻译列宁文献。所在期刊情况:《海光》5篇,《交行通信》13篇,《东方杂志》7篇,《银行周报》3篇,《吴江》3篇,其他6篇。

以金国宝署名从1916年到1948年发表文章95篇,其中诗词31篇,包括生活趣事、感怀好友、战争见闻、各地游记、抒发己志等;经济财政38篇,包括货币问题、银行制度、银行理论评价、金融问题、我国经济建设、日本经济建设等;社会现状11篇,包括国企现状、国防与军需、节约资源(石油)、粮食征收、日本现状等;教育改革7篇,包括小学教育、儿童教育机关、竞技运动对教育的影响等;统计应用6篇,包括统计学的应用、研究方法、对经济的作用和经济统计的去向等;英文文章2篇。所在期刊情况:《银行周报》18篇,《绸缪周刊》10篇,《经济学季刊》9篇,《复旦》7篇,《社会经济月刊》7篇,《嘉定教育》4篇,《商学期刊》4篇,《社友》3篇,《出版周刊》3篇,《交行通信》3篇,《东方杂志》2篇,《吴江》1篇,其他24篇。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以下两个结论:(1)从文章内容看,其文章主要集中在经济财政、诗词和社会现状方面,统计应用与教育方面只占少部分。然而金国宝是以统计学教育成名,对于这种偏差可以从发表文章时间与出书时间上解释,经济研究在其早期发表的文章中比比皆是,而其通过质与量的积累,结合生产实践中的经济,从而建立自己的统计理论,并用诸于实践应用之中。通过考察欧美与日本等各国经济现状并对比我国,提出一套有利于当时社会发展的理论。由此可见,金国宝是一位以实践为基础,以应用为发展的学者,并没有将统计学拘泥于教条思想,而是活学活用。(2)从文章所在期刊情况看,主要在《银行周报》和《交行通信》上发表,可以跟金国宝的工作相联系,因为其当时在多所银行任职,所以在这一方面发表的文章占主要部分。在《东方杂志》《绸缪周刊》《复旦》《经济学季刊》和《社会经济月刊》发表文章超过5篇以上。其中《东方杂志》是历史上历时最长的一份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所录文章多元,在当时极具盛名;《社会经济月刊》是近代中国发行最早和历时最长的金融专业刊物,对同业信息交流的业务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经济学季刊》是民国经济学界的权威期刊,是国内经济学刊物的代表,反映的经济思想体现出民国时期经济思想的主流及特点。由此可见,金国宝的文章都发表在当时经济前沿的期刊上,体现了金国宝经济统计研究水平。

2.著书情况

金国宝编著的书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经济统计学类和教育统计学类(如表2所示)。自1923年从美国留学归来后,金国宝开始一边工作一边著书,最早的著作是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国所得税论》,书中着重介绍英国租税思想的变迁、能力的标准及所得的意义⑨、英国战前中后三个阶段所得税的比较以及各国税收制度的比较。同年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伦敦货币市场概要》,作为经济丛书社丛书。192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物价指数浅说》,着重介绍欧文・费暄的指数理论和方法,是我国最早论述有关指数编制理论、方法的著作之一。之后又相继出版多本经济学丛书,对当时经济发展有一定指导作用。1925年,总结其执教经验,第一本统计教育书《统计新论》作为新文化丛书由中华书局出版,书中指出“统计之学,精微博大,非有数学素养与科学头脑者,不足以此语。然其为用又甚广而繁:自日常应用以至科学研究,靡不用之。故不学之士一见图表曲线,即已头晕欲绝;更遑论高深之数学原理与细密之推敲分析乎哉”[1]。因此迫切需要一本这方面的著作,并且提出统计学最主要根本问题有三:平均数问题、差异问题和相关问题。之后相继出版了《统计学》与《统计学大纲》,确立了其在统计学界的学术地位。

3.个案分析――《统计学大纲》

1934年,金国宝运用在欧美考察时所得的大量统计资料,同时结合他在各所学校的教学经验与讲义,写成专著《统计学大纲》,经过褚凤义⑩先生修改,由商务印书馆以大学丛书出版。由于该书问世较早,内容新颖,理论联系实际,体系严谨,立刻成为各高校统计学教材,并一直流传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复旦大学出版的《中国学术名著提要・经济卷》中记载:“本书是中国最早也是较完整的大学统计学教材。以后的统计学原理基本上沿袭该书系统及定义编写。该书的出版对中国开展统计史研究,进行统计教学,指导统计业务,了解欧美统计学家的学说起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2]截至1950年,前后再版达13次。由于该书发行量和影响都很大,1989年,上海书店将此书列入成书较早的“民国丛书・经济卷”[3]重印发行,2014年3月上海三联书店又将此书以复制版民国沪上初版书重新刊印发行。

《统计学大纲》精装版一册,简装上下两册,不仅沿袭中国传统统计思想,而且又具备欧美现代统计理论。全书20章,由开篇的统计学之定义与应用,统计表、统计图之分类到统计资料之收集等宏观研究,与平均数、离中趋势、机率、偏态与转矩、指数、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直线系联、非直线系联、偏系联等微观研究组成。并形成了与之前统计学著作不同的特点:(1)确定和统一部分统计学名词术语的译名,重要的有:frequency译为频数,correlation译为关联。(2)根据前任对统计学的研究,统一了相关的数学符号。之前统计学教材中数学符号使用不一样(算术平均数有以M表示,也有以A表示),初学者容易混淆。(3)学习者根据所学专业及学习时间,可以在其中选择章节学习,作者也给出了具体的建议,这样有助于普及学习。书上这样描述:“本书凡二十章,如用为学校教本,可分一年半读完(144h)[4]。如其只读一年者,除前列十三章外,须加读第二十章。如其用为经济统计或商业统计教本,则可选择读第八、第九、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及第十九等七章,半年读完[5]。”(4)最后附录甲是“各公式之数理研究”,可根据学习水平来加以研读。

与《统计学大纲》同一时期出版的统计学著作还有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艾伟著《高级统计学》,1934年大东书局出版的陈炳权著《统计方法》这两本书。现从各书内容与各书取材及编制特点上比较它们的异同。

从内容看:金著《统计学大纲》较其余两本内容更丰富,叙述清晰,书中所用到统计数据的例子虽然大都属于经济现象的资料,然而所讨论的原理与方法皆可以用为研究一般统计方法的基础。艾著《高级统计学》在教育统计方面,当不失为最新最完备的著作,而且叙述也清晰。陈著《统计方法》中所讨论的原理与方法,都以经济方面的应用为限,并且说理浅显,对于各行政机关公务人员,可专用于造表报告,但是对于专门研究统计学术者就过于单一。从各书取材及编制特点看,在此之前统计学著作可以总结出两大缺点:方法过于简单;理论不完善。金著《统计学大纲》对以上两点都已解决,其论数理原理详细,且另列附录甲乙丙丁戊己六部分,分设为数学原理、统计习题、英华对照统计名词表、参考书目、计算应用表,独立成一部分,可作为统计学研究的工具书。书列“转矩”一章,为别的书所不具备,虽然记述的都是简单的知识,然已开了数理统计开端。书中各章之编制,也适合于当时各种教学取舍之用。艾著《高级统计学》属于教育统计学,因此对“百分等级”以专章详细论述。该书在“相关”部分,特列“品质相关”一章,这是之前所出著作所不具备的特点。并且在原理讨论之后,附有实地试验,然而每一项试验,大都是偶然的,并不具备一般性。陈著《统计方法》,全书易懂,唯有“比率及系数”一章,对统计资料的初步整理和统计表的编制方面启示颇多。而金与艾所著中都有习题的设置,不同之处是金在附录中列入所有习题,艾则在每章结尾附之,这些在教学上帮助实属不少。总之这三本书虽各有其长短,但皆不失为自成系统之书籍。

三、陶冶情操――侣琴诗存,以诗言志

作为金松岑的弟子,金国宝对文学也有一定造诣。他的诗作有喻情于山水,喻义于人情,且大多记录抗战期间的离别情思,1993年由其侄子金本中自印,共三卷,自署《侣琴诗存》。这些诗作也是了解他生平的重要资料之一。

金国宝无论失意得意都坚信“脚踏实地,知人善任”这八字。“脚踏实地”亦科学方法之秘诀;“知人善任”乃事业领袖不可或缺之要件。有此八字,无论治军从政,办学经商,无往而不可。

四、小结

可用16个字形容金国宝:喜好读书,手不释卷,治学严谨,讲课认真。通过对金国宝生平简介以及著书立作情况的介绍,充分说明其在民国时期对统计学教育的影响和为统计学之后的发展的奠基作用。从其编书体系了解当时统计学教材的内容及特点,从其执教情况窥探清末民国时期的统计学教育,从其《侣琴诗存》了解出抗日时期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

项目基金:2012年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联合资助课题“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整理研究(1902―1949)”(20121502110001)。

注释:

①金松岑(1873-1947),原名懋基,江苏省吴江县同里镇人。清末民初国学大师,著述主要有《天放楼诗集》《天放楼文言》等。

②俞颂华(1893-1947),名,又名庆尧,笔名澹庐,江苏太仓人。1915年赴日留学,毕业于东京政法大学。民国8年(1919)任《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宣传新思潮和新文化运动,曾全文转载在《湘江评论》上发表的重要政论《民众的大联合》。

③此文原题为N.Lenine Tells what Bolsheviki want and what they oppose,原文作者为列宁,由Crozier Long翻译成英文,流传至我国。

④戴季陶于1919年9月21日在《星期评论》第16期上发表的《李宁的谈话》中翻译列宁与挪威政治家的谈话;郑振铎翻译的尼古拉斯・列宁著的《俄罗斯之政党》,并于1919年12月发表在《新中国》第1卷第8期上。

⑤卡尔・皮尔逊(Karl Pearson,1857―1936),英国著名的统计学家、生物统计学家、应用数学家,现代统计学理论的创立者,主要著作有《科学入门》《关于相关变异体系、离差体系与随机抽样》等。

⑥中国统计学社成立于1930年,是由任职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计工作者组成,并吸纳政、学、商界人士组成的第一个全国性的统计学社团组织。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消亡,中国统计学社维持了近20年之久。

⑦中中交农: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

⑧四分位数:中位数分数列为前后二部,此前后二部又各有其中位数,故一种数列亦可分成相等四部分,此四部分之分界点称为四分位数。

⑨能力的标准:即负担能力的5条标准,私有财产、财产、费用、生产品和所得;所得的意义指总所得、净所得、资本增加、金钱所得和心理所得的区别与联系。

⑩褚凤义(1898―1975),浙江人。1921年留学于法国南锡大学数学系,1924年入德国柏林大学经济学系。著有《理财算术》《投资数学》等。

参考文献:

[1]金国宝.统计新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2]叶世昌.中国学术名著提要・经济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3]《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民国丛书[M].上海:上海书店,1989.

[4]当时统计学课程每周3小时,两年应为192小时。转自朱祖晦.金国宝著统计学大纲[J].国立武汉大学社会科学季刊,1935(5):234-237.

[5]金国宝.统计学大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序.

上一篇:建筑工程设计范文 下一篇:合同风控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