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收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21:07:47

财务收支论文

财务收支论文范文第1篇

内部控制是保证单位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完整的政策和程序。其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经济行为,就需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在单位内部的职责分工、责任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有关管理制度中,都应具体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控制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得是否、完善,对单位的财务管理影响重大。

一、制定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制度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两大类。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如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如由非出纳人员每月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具体规定,其基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控制,可提高现金交易的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原则

1、全面控制和重点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单位必须对所有的财务收支进行全面控制。所谓全面是指三个方面,一是全过程的控制,不仅包括经济活动各个环节中涉及支出类业务的审批,还包括如销售单、供货合同等收入类业务的审批;二是全员的控制,包括单位领导在内的所有职工;三是全要素的控制,包括办公费、投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所有费用项目。另一方面,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对诸如基建投资、兼并等重要的财务收支项目,应实施重点控制,严格审批。

2、事前审批和事后审批相结合的原则。审批制度作为控制财务收支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包括事后的审批控制,还应该包括事前的预算审批。特别是对于一些发生金额较大或者重要的财务支出,必须进行事前预算。

3、不相容职责划分原则。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要,必须遵循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的原则。这也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会计法》明确规定,“记帐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对一些小型单位因为职工人数少,绝对的职责划分困难很多。但是应通过更严密的监督和复核,以弥补划分的不足。

4、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应坚持科学性原则,尽量做到上的完善性;另一方面,应该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使制定的审批制度尽量切实可行。如果重视科学性而忽视实用性,设计的制度只能作为“花瓶”而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者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相反,如果重视实用性而忽视科学性,设计的制度虽然简单易行但却“漏洞百出”,同样达不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内容

依据内部控制的原则,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明确审批人及对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当根据授权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在确定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时,必须坚持可控性原则,即审批人员必须能够对其审批权限内的经济业务具有控制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批人员能够正确审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提高审批质量。

2、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单位发生的各项财务收支,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和批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一般先由经办人员在取得或填制的原始凭证上签字,然后再据以向规定的审批人员审批,审批通过后交会计部门审核入帐或报帐。这种审批模式有许多不足之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会计人员,先审批后审核,即使会计人员发现疑问已是“既成事实”,会计人员往往不会或不敢有异议,这显然不利于发挥会计的审核监督作用。因此,在设计审批程序时,如果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审核人员,应实行先审核、后审批的程序。

3、财务收支审批。财务收支审批的内容主要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具体包括:(1)财务收支是否符合财务计划或合同规定;(2)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法》、有关法规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3)财务收支的内容和数据是否真实;(4)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效益性原则;(5)财务收支的原始凭证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等等。

4、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责任。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必须坚持权责对等原则。在审批制度中,必须规定审批人员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具体包括:审批人员应该定期向授权领导或职工代表汇报其审批情况;审批人员失职应该承担的责任等。

四、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基本模式

1、“一支笔”审批模式。这是指一切财务收支全部由单位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总会计师或主管会计工作的副职)一人审批。符合《会计法》中“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原则。其优点在于能够克服多头审批造成的监督失控或审批标准掌握不一等。但是,其缺点则是不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容易导致腐败。特别是有些单位负责人把“一支笔”审批错误的认为是一个人说了算,更是难有约束。再加之单位负责人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经营管理上,对各项财务收支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进行审批。这种审批模式应当予以改革和完善。应加强民主理财建设,对于大型投资应经过领导集体会商,涉及职工利益事项应通过职代会表决等。

2、分级审批模式。这种审批模式根据业务范围和金额大小,分级确定审批人员。单位领导副职(分管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在其主管业务范围和一定金额范围内具有审批权,但对于重要的财务收支或金额较大的财务收支,必须由单位负责人审批。金额巨大的财务收支,甚至需要通过单位领导集体审批。这种审批制度的优点在于避免了权力的过分集中,有利于形成对审批人员的约束和牵制;并且,由于审批人员一般是职能部门负责人或单位分管领导,他们对审批范围内的财务收支比较了解,可以提高审批质量。

3、多重审批模式。这是指所有财务收支均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审批人员共同审批。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制度的具体做法各不相同:有的单位实行职能部门负责人先审,单位负责人后审;有的单位实行职能部门负责人先审,分管领导后审,有的甚至还需要单位负责人最终审批;也有的单位实行分管领导先审,单位负责人后审;等等。这种审批制度的优点在于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相互牵制原则,能够提高审批质量。如小天鹅集团的“裁决”制度,就是先由业务员申领支出裁决,附上单据并签字。再由部门会计核对预算并签字,报部门主管审核,之后报财务总监审批,最后由董事长签字。可见该审批程序相对较为繁琐,比较适合于大型集团单位采用。

财务收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应防范审计风险,应重视和加强审前调查,加强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将相关审计结合起来,运用附加程序防范风险。

一、重视和加强审前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

经济责任审计前的调查必须对与责任人相关范围内所负责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重点审查。对于群众反映较多的情况应慎之又慎。以查账为基本手段的审计不易分清是领导责任还是管理责任,是直接责任还是间接责任,因而要全面展开审前调查,广罗信息、精于筛选。如不进行审前调查,往往会造成审计方案与实际情况脱节。特别在当前,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违纪问题较多,会计信息不真,个别领导干部弄虚作假,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拟定有针对性的尽可能完善的审计工作方案,便成为减少或回避审计风险的关键一步。

二、加强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的审计

李金华审计长最近指出,对被审计单位弄虚作假,作假账、报假表等问题,揭露不了,长期失察,这就是我们当前最大的风险。李审计长的指示及时给经济责任审计敲了警钟。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不同的部门和单位审计的重点不同,但家底的真实即领导者管理的资产负债和资金的状况的真实,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当前,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更应紧抓“打假治乱”这个重点,因为打假治乱就是揭露假会计信息、假账,揭露并严厉查处造假行为,治理会计程序和经济秩序中的混乱现象。审计工作中,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时刻注重发现大案要案线索;其次,从检查会计信息和会计帐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入手,在会计信息和会计帐目真实完整的基础上再分析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合规性效益性,从而审透审彻底,极大程度地减少审计风险,搞好与之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三、将“单位年度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同级审计”与“上审下”有机结合起来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包括任期内、任期届满或离任时的审计,审计所涉及的年限一般较长,同时,对于法定代表人的审计又必须以检查被审计者任职时所负责范围内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为基础,因而,将对单位的年度财政财务审计与对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审计机关审计资源的有效投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超级秘书网

另外,由于审计管辖不同,应将“同级审核”与“上审下”有机结合起来。如企业正常审计的管辖范围以企业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确定,但因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到法定代表人,实践中存在法定代表人的人事管理关系与企业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关系不一致的情况。审计过程中,应参考被审计者的直接管理机构或任免机构对其所做的考核和评价结果,通过上下核对,相互印证,才能充分反映问题的真实面貌,揭露那些深层次的问题,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四、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应有的附加程序,防范审计风险

财务收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宾馆财务收支内部控制

宾馆是服务行业中经营范围比较广泛的企业,执行的是企业会计制度,主营业务为住宿、餐饮,其他业务有零售、洗浴等,涉及到的收入核算有住宿、餐饮、会议、租赁、商品零售等收入,支出核算有餐厅材料的出库、客房销售备品、水果、烟酒等成本类科目,有工资、水电、折旧等费用类科目;涉及到收支结算业务的相关部门很多,在管理中应综合各部门业务特点,充分落实《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每项经济业务都由两个以上部门同时完成,相互牵制,相互监督。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单位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单位实现发展战略。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单位内部控制措施主要有: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此外常用的控制方法还有:内部报告控制、复核控制、人员素质控制等。建立内部牵制制度,确保有利管理,防止弊端:明确牵制制度的原则、组织、分工;对有关人员和岗位制定牵制规定,保障牵制制度实施的规定。要掌握整个成本控制实施情况如何,要对食品饮料的收入,成本消耗进行统计,编制出收入和成本报告,以此考核标准成本预算的实施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控制实际成本消耗。制订各种消耗定额、开支标准,按节约、合理的原则制订和修改。包括材料定额、工时定额、流动资金定额、劳动保护用品配置标准、各项费用开支标准等。编制内部价格,满足会计核算,内部经济核算和经济责任划分的需要。制订与企业内部管理经济责任的划分、考核相配套的内部价格,如材料、产品、工具、内部劳务的计划价格、调拔价格、内部结算价格等;明确价格制订、修改的权限和实施的部门。

本着开源节流、降低成本、减少浪费的理念,重点加强餐厅的收支管理。餐厅是整个企业中收入的重要部门,也是支出最大的部门,各相关的岗位设置是关键,至少应设置采购员、质检员、保管员、领料员四个岗位,分别由两个以上部门负责,餐厅根据每日订餐情况及日常用量提出每日材料采购计划单,由总务部负责根据餐厅上报的计划采购,保管员负责入库、出库管理,质检部和餐厅主要负责质量和数量的检验,最后由餐厅根据当天用料派员工领料并办理领料手续,授权各部门经理审核、签批。在菜品的加工中采用材料定额控制,由质检部门不定期抽样调查,减少原材料的浪费。各部位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发现问题都有义务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应逐级报告尽快解决。

数量和质量比较好控制,较难控制的是价格,在管理中实行“价格公示制度”能比较好地控制这一弊端,由于是长期进货,定点送货,价格一般都比市场价格要低,定期将原材料价格在公示板上公示,接受全体员工的共同监督,这样能够更加公开透明。这种政府采购公开招标的方式还扩展到米面、调料、备品、燃料等大批物资的采购上,具体做法是,由两家以上符合标准的供应商带着样品参加投标,由使用部门提出用量及标准,由员工代表投票选定质优价廉的商品,由采购人员负责采购,按照审批权限逐级办理采购申报、付款等相关手续,这样执行与决策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防止浪费和腐败。

餐厅收入用收支配比原则加以控制,以每天餐厅收入数和毛利率核算出库材料等成本支出数,用以复核每日实际成本支出数,如支出过大应排除集中进料如燃料等不可分批出库的材料成本加以分析。财务部门要加强对材料的管理,设专人登记并保管材料明细账,与保管员定期核对以达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还应加强管理的收入有客房住宿收入,酒店管理软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手工操作的弊端,入住情况,押金数额,退宿情况,交接班报表,收入日报表等都方便了管理,但也存在和手工操作一样的漏洞,比如说住宿客人没办理退房就离店,也存在没办入住手续就入住的可能,这样管理软件中的收入数与实际数就不一致,这就要靠内部岗位设置来相互牵制。客房每天报一份入住情况日报表,前台接待部每天报一份客房入住登记日报表,现在宾馆都是实名制登记,每位客人都必须用二代身份证登记,公安局有一套专门的软件,也为登记日报表提供了方便条件,财务部门核对两个部门的日报表,并据以收款,加上不定期组织保卫部、人事部、财务部联合对没入住房间进行抽查,以尽可能堵塞漏洞。

长期客户允许挂账,定期结算。结算也是收入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以前结账都是通过财务部一个部门完成,算对算错没人审核,容易出纰漏,我们提出改进措施,将客人回执一联存放在接待部,财务部只留一联记账,客人结账时两个部门核对金额,双方一致,结算清楚后方可将存放在接待部的回执返还给客人。这种做法虽然有些繁琐,但能充分发挥内部牵制制度的作用,发现错误及时更正,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免去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财务收支论文范文第4篇

当前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控制薄弱,从源头上给舞弊,腐败行为予可乘之机。同时造成了单位资产的流失,影响了利润水平,从而降低了其市场竞争力。为适应加入WTO的客观要求,在新形势下加强单位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制度建设的首要课题。2000年国家先后了《会计法》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试行)》,从法律的角度对内部控制作出规定。意在规范会计行为,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提升单位内部经营管理效果,杜绝经济违法行为于未燃。

内部控制是保证单位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完整的政策和程序。其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经济行为,就需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在单位内部的职责分工、责任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有关管理制度中,都应具体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控制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得是否科学、完善,对单位的财务管理影响重大。

一、制定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制度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两大类。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如企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如由非出纳人员每月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具体规定,其基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控制,可提高现金交易的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原则

1、全面控制和重点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单位必须对所有的财务收支进行全面控制。所谓全面是指三个方面,一是全过程的控制,不仅包括经济活动各个环节中涉及支出类业务的审批,还包括如销售单、供货合同等收入类业务的审批;二是全员的控制,包括单位领导在内的所有职工;三是全要素的控制,包括办公费、投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所有费用项目。另一方面,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对诸如基建投资、兼并等重要的财务收支项目,应实施重点控制,严格审批。

2、事前审批和事后审批相结合的原则。审批制度作为控制财务收支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包括事后的审批控制,还应该包括事前的预算审批。特别是对于一些发生金额较大或者重要的财务支出,必须进行事前预算。

3、不相容职责划分原则。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要内容,必须遵循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的原则。这也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会计法》明确规定,“记帐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对一些小型单位因为职工人数少,绝对的职责划分困难很多。但是应通过更严密的监督和复核,以弥补划分的不足。

4、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应坚持科学性原则,尽量做到理论上的完善性;另一方面,应该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使制定的审批制度尽量切实可行。如果重视科学性而忽视实用性,设计的制度只能作为“花瓶”而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者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相反,如果重视实用性而忽视科学性,设计的制度虽然简单易行但却“漏洞百出”,同样达不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内容

依据内部控制的原则,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明确审批人及对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当根据授权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在确定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时,必须坚持可控性原则,即审批人员必须能够对其审批权限内的经济业务具有控制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批人员能够正确审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提高审批质量。

2、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单位发生的各项财务收支,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和批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一般先由经办人员在取得或填制的原始凭证上签字,然后再据以向规定的审批人员审批,审批通过后交会计部门审核入帐或报帐。这种审批模式有许多不足之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会计人员,先审批后审核,即使会计人员发现疑问已是“既成事实”,会计人员往往不会或不敢有异议,这显然不利于发挥会计的审核监督作用。因此,在设计审批程序时,如果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审核人员,应实行先审核、后审批的程序。

3、财务收支审批内容。财务收支审批的内容主要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具体包括:(1)财务收支是否符合财务计划或合同规定;(2)财务收支是否符合《会计法》、有关法规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3)财务收支的内容和数据是否真实;(4)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效益性原则;(5)财务收支的原始凭证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等等。

4、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责任。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必须坚持权责对等原则。在审批制度中,必须规定审批人员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具体包括:审批人员应该定期向授权领导或职工代表汇报其审批情况;审批人员失职应该承担的责任等。

四、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基本模式

1、“一支笔”审批模式。这是指一切财务收支全部由单位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总会计师或主管会计工作的副职)一人审批。符合《会计法》中“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原则。其优点在于能够克服多头审批造成的监督失控或审批标准掌握不一等问题。但是,其缺点则是不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容易导致腐败。特别是有些单位负责人把“一支笔”审批错误的认为是一个人说了算,更是难有约束。再加之单位负责人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经营管理上,对各项财务收支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进行审批。这种审批模式应当予以改革和完善。应加强民主理财建设,对于大型投资应经过领导集体会商,涉及职工利益事项应通过职代会表决等。

2、分级审批模式。这种审批模式根据业务范围和金额大小,分级确定审批人员。单位领导副职(分管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在其主管业务范围和一定金额范围内具有审批权,但对于重要的财务收支或金额较大的财务收支,必须由单位负责人审批。金额巨大的财务收支,甚至需要通过单位领导集体审批。这种审批制度的优点在于避免了权力的过分集中,有利于形成对审批人员的约束和牵制;并且,由于审批人员一般是职能部门负责人或单位分管领导,他们对审批范围内的财务收支比较了解,可以提高审批质量。

3、多重审批模式。这是指所有财务收支均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审批人员共同审批。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制度的具体做法各不相同:有的单位实行职能部门负责人先审,单位负责人后审;有的单位实行职能部门负责人先审,分管领导后审,有的甚至还需要单位负责人最终审批;也有的单位实行分管领导先审,单位负责人后审;等等。这种审批制度的优点在于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相互牵制原则,能够提高审批质量。如小天鹅集团的“裁决”制度,就是先由业务员申领支出裁决,附上单据并签字。再由部门会计核对预算并签字,报部门主管审核,之后报财务总监审批,最后由董事长签字。可见该审批程序相对较为繁琐,比较适合于大型集团单位采用。

财务收支论文范文第5篇

一、收益性分析方法

收益性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从损益表中只能了解到盈亏额,分析不出因果关系,也评价不出好坏程度。因此,需要通过财务报表中的有关项目之间的联系来评价企业的收益性。企业收益性水平高,意味着企业可获取的回报高,同时说明企业的资产与资本结构合理,并在经营活动中有效地运用,为企业安全性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反映企业收益性指标有很多,通常使用的主要有:

1.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是指净利与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利率=(净利/销售收入)×100%

该指标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净利润的多少,也是反映投资者从销售收入中获得收益的比率。净利率低说明企业管理当局未能创造足够的销售收入或未能控制好成本、费用或者皆有。利用这一比率时,投资者不仅要注意净利的绝对数量,而且也要注意到它的质量,即会计处理是否谨慎,是否多提坏帐准备和折旧费来减少净利。

2.毛利率

毛利率是销售收入扣减产品销售成本后的余额,它反映的是企业生产效率的高低,是企业利润的源泉。计算公式:

毛利率=毛利润/销售收入

与此相关的是销售成本率,其公式为:

销售成本率=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毛利率

毛利率的变化与多种因素有关,是销售收入与产品成本变动的综合结果。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产品成本上升时,产品售价往往难以及时随之调整,从而表现为毛利率的下降;如果企业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加强技术改造等措施降低了产品成本,则相应地表现为毛利率的上升。企业产品结构变化对毛利率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当企业由生产微利产品转向生产高利产品时,毛利率将显著上升,从而增加净利,提高投资者的报酬率。

3.资产净利率

资产净利率是企业净利与平均资产总额的百分比。该指标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果越好,说明企业在增收节支和加速资金周转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资产净利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净利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

又可分解为:资产净利率=销售收入/资产平均总额×年销售净利润/年销售收入

从上式中可知,资产净利率的高低由销售净利率和资金周转率决定。资金周转率越高,资产净利率越高,同时提高收益。但若资金周转率过高,则会导致资金不足,降低安全性(流动性)。而且从以上指标分析中可知,要提高企业效益就必须增加销售收入,降低产品成本,加快资金周转率来增加净利。

进行收益分析,还应考核一些有用比率,一是销售退回和折让比率,即销售退回和折让除以销售收入。这一比率高,说明生产或销售部门存在问题,应及时检查另一个比率:销售折扣比率,即用销售折扣除以销售收入。用这一比率可了解竞争对手的销售政策,从而调整自己的销售战略,增加销售收入,提高净利。

二、安全性分析方法

企业安全性主要是保证能收回本金和固定性收益。影响企业安全性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资本流动性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它可通过资产负债表的有关项目之间相互比较来分析。资本流动性所反映的是到期偿债能力,当然还有分析资本结构的合理问题。反映投资安全性的主要指标有:支付能力、资金和资源利用效率、资本结构合理性分析。

1.支付能力分析

分析企业是否有维持一定的短期偿债能力,对于企业会计报表使用者而言非常重要。如果某一企业无法维持其短期偿债能力,连带也无法维持其长期偿债能力,同样也满足不了股东对股利的要求,最终会陷入企业资金周转的困难,甚至可能难逃破产的厄运。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活动的主要凭籍,短期偿债能力薄弱,不仅维持日常交易活动艰难,而且根本谈不上如何计划未来。分析支付能力的主要指标有: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关系,表示每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来作还款的保证。一般来说,企业的流动比率越大,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对于投资人来讲,流动比率越高越好。因为比率越高,资金流动越畅通,投资者的短期投资行为越有保障。

流动比率因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实际上是无法为各种行业确定一项共同的标准的。一般来说,凡营业周期较短的企业,其流动比率也较低。因为营业周期较短,就意味着具备较高的应收帐款周转率,而且无须储存大量存货,所以其流动比率可以相对降低。反之,如果营运周期较长,则其流动比率会相应提高。因此,企业投资者在分析流动比率时,应与行业平均比率或以前各期比率相比较来判断流动比率是偏高还是偏低。计算流动比的公式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其中:流动资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应收帐款+存货+预付费用

由上列各项因素得知,流动比率表示企业在其特定时点可使用的静止状态的资源,是一种存量观念。因为其分子分母都取自时点报表——资产负债表,不能代表全年平均的一般状况,而这种静止状态的资金偿付概念显然与未来真正资金流动的情形无必然的因果关系,流动比率仅显示在未来短期内资金流入与流出的可能途径。事实上,此项资金流量与销售、利润及经营情况等因素,具有密切的关联性;而这些因素在计算流动比率时,均未予考虑。

总而言之,企业在采用流动比率对企业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时,尚须配合其他各项分析工具,才能作出最后的判断。

(2)速动比率。速动比率也是检验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一个有效工具。它反映的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所谓速动资产,是指现金、有价证券及应收帐款等各项可迅速支付流动负债的资产。在流动资产中,预付费用是变现能力最差的项目。例如预付租金、预付保险费等,因在合同中订有不可退回的条款,故其变现能力为零,一般的预付费用也很难收回而转化为现金。存货项目中作为安全库存的那一部分资产,几乎是一项长期资产。而原材料、在制品等存货的变现能力较低,部分存货可能已被抵押给特殊债权人,并且企业在为偿债和清算而被迫出售库存品时,其价格也往往受到不利的影响。速动比率的计算,就是将这些变现能力较差的流动资产扣除后,由剩下的现金有价证券和应收帐款等迅速变现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除后得到。

一般报表分析者认为,企业的速动比率至少要维持在1.0以上才算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通常情况下,速动比率的变化趋势与流动比率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通过分析两者中任何一项比率,都可以得到关于短期流动性改善或恶化情况的相同信息。影响流动比率变化的因素,通常情况下也会影响速动比率变化。一般而言,流动性不断恶化的财务状况会导致企业风险增大,不安全。

2.资金、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合理地筹措资金,有效地运用资金,是企业科学经营管理的条件,是分析企业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具体指标有:

(1)应收帐款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是指企业赊销收入净额与平均应收帐款余额的比率,用以反映企业应收帐款的流动程度。它是用来分析应收帐款的合理性与收帐效率的指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只是静态地说明了企业偿还短期债务能力;而应收帐款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则动态地补充说明了企业的流动资产的流动性,进而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应收帐款周转率的计算公式为:

应收帐款周转率=赊销净额/平均应收帐款余额

应收帐款周转率反映了企业资金的周转和利用情况。周转率高,说明企业在短期内收回货款,利用营业产生的资金支付短期债务的能力强,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流动性比率低的不利影响,使资金流动安全。企业现存问题中,存在应收帐款因收不回来而形成的呆帐。因此,分析应收帐款周转率指标时,还应结合应收帐款坏帐备抵率来分析。即坏帐备抵与应收帐款总额之比。该比率如逐年增加,企业应注意应收帐款有效性问题,因它必须连带影响应收帐款的周转性,影响资金安全性。

(2)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是一特定期间的存货余额对期间销货成本的比例关系,用以衡量企业存货通过销售实现周转的速度。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往往占有相当份量。因为大多数企业为了销售的需要都维持相当数量的存货,如存货不足,不能及时供货,销售就会因减少而导致净利的降低,影响长期偿还能力,降低资金流动的安全性。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库存额或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

上式反映了与销售量相比,存货利用效率的高低。存货周转率高,表时存货的使用效率高,存货积压的风险相对降低,资金流动的安全有保障。但存货周转率过高也有问题,如库存水平太低,未设置应有安全库存、经常性缺货、采购次数过于频繁、批量太小,造成库存成本过高。存货周转率过低,通常是企业库存管理不良、产供销配合不好、库存积压和资金积压的结果。这样会导致企业库存成本上升,减弱资金流动安全性。

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如果存货中存在劣质积压品,就会影响周转率的真实性,从而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资金流动安全性,应及时进行改善处理。

(3)长期资产与所有者权益比率。从这个比率中,可以看出自有资金的动向,可通过企业的资源配置结构来反映企业资金流动的安全性。一般而言,该比率较低,资金流动安全性较高;比率低,所有者权益的收益率会降低。在美国通常以1.0做为标准比率使用,如该比率小于1.0说明该企业固定资产全部由自有资金来解决,剩余部分用于流动资产中;如该比率大于1.0,则说明自有资金不足,不足部分由长期债务来解决。企业如以长期举债方式过多地购置固定资产,企业将处于危险边缘。因此,企业往往利用该指标来考核资金、资源利用效率。

(4)长期资产与长期资金比率。一般而言,企业的长期资产如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一般用自有资金和长期负债等长期运用的基金来支持。因此,长期资产与长期资金比率以低于1.0为好;如果该比率高于1.0,说时企业长期资产的一部分是由流动负债来支持的,这样则会降低企业的资金、资源利用效率。

3.资本结构的安全性分析

企业保持较好的资金流动性、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提高资金收益率,是保障企业投资安全性的重要指标。进行资本结构合理性分析,目的在于衡量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评价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时,不仅要分析企业偿还本金的能力,也要分析其支付利息的能力。具体指标有:

(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中有多大比重是通过借贷获取的。对投资者而言,负债对总资产的比率越小,表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越大,则企业的资金力量越强,资金收益率低。它希望以较高的负债比率,扩大企业获利基础,并以较少的投资即可控制整个企业。但若负债比率过高,而企业状况良好,当然可通过财务杠杆作用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报酬率;倘企业状况不佳,利息费用将使之不堪重负,有导致破产的危险。

(2)所有者权益比率。所有者权益比率是企业所有者权益与资产总额的比率。

所有者权益比率=所有者权益/资产总额

由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可以得出:负债/资产+所有者权益/资产=1,即负债比率+所有者权益比率=1.由此,权益比率是负债比率的反面,两者表达相同的状况,实际应用时,只求其一即可。

(3)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反映了两者的比例关系。计算公式为:

负债与自有资金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与前两个比率意义基本一致,分别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同一事实。由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可得:

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1

或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1/所有者权益-1=负债比率/所有者权益比率

同时,这一比率还表明了投资者对企业乃至债权人承担的义务的大小。比率低,则表明投资者对债权人承担的责任越大,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此外,由于某些资产如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及一些递延借项的价值不稳定。因此,这些资产对于企业偿债能力的意义不大。因此,应将其从企业资产中扣除,在据以计算负债与有形资产比率时宜保守一些。特别是当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并有倒闭的危险时,有形资产是偿债的主要来源。该项比率越低,则表明企业有形资产对其负债的保障程度越高。

三、效益性分析方法

企业不仅关心投资的报酬,更关心高报酬率的持续性。因此,企业获取高利润的持续性分析成为被关注的另一点。企业的产品成本、宏观经济条件、各种政策规定等竞争环境相同时,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只有以提高效益来赚取更多的利润。

企业效益,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投入的劳动、资源、设备、材料等各种经营要素,经过经营者和职工有效地运用,产出更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贡献。它用来衡量劳动力与资产的有效利用程度。具体指标有:

1.附加价值率

投资者选择投资项目时,最关心的是能否产生高附加价值的问题。附加价值是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创造出的新增价值。用公式表示为:超级秘书网

附加价值=税前净利+人工费+资本化利息+租金+费用税金

附加价值的计算,可通过查找损益表、管理费用明细表、制造费用明细表来计算。附加价值率是附加价值与销售收入的比值。它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附加价值。一般来说,越是资本密集的行业,其产品附加价值越高,净利润也随之提高;反之资本密集程度相对较低的行业,产品附加价值较低,净利润也就较低。

2.劳动生产效率

劳动生产效率是附加价值与总人数之比。它反映一人所创造的附加价值。

计算公式为:

劳动生产效率=附加价值/总人数

该指标越高,说明劳动利用效率高,创造了更多的附加价值,因而成为衡量同行业间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3.附加价值与总资本的比值(总资本投资效益)

财务收支论文范文第6篇

1、积极参加本单位组织的各项政治、业务学习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2、认真撰写财政工作信息、科研论文。今年上半年,在《徐州财政会计》杂志上1篇。

3、及时准确地编报了20*年度会计决算报表、统计年报和住房基金年报。并对20*年度财务收支状况进行了认真分析。

4、打印和装订20*年度会计档案,随时准备移交局档案室。

5、及时准确地编报各类月度和季度财务报告、统计报告。定期向领导汇报财务收支及管理情况,并对财务状况认真分析和调查研究,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6、规范票据管理,严格票据领用和缴销制度,从源头上抓好各项收入和暂存款项的收缴工作。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防止坐收坐支现象的发生。

7、利用我局先进的网络资源,及时将一些工资条等信息到局域网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8、由于职工医疗保险金代扣基数发生变动,对我局职工医疗保险金代扣额进行了重新计算。

9、严格按照财政法规和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办理各项财务收支业务。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注重资金使用效益,严把财务关。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结算规定办理有关的现金和银行支付业务。不符合现金支付范围的款项,一律按规定通过银行转账支付,杜绝超范围支付现金和借用银行账户等违规现象的发生。

10、加强货币资产的管理。严格遵守财政部关于货币资金管理和控制的规定,随时掌握资金收付的动态和库存余额,认真核对银行存款账户余额,及时盘查库存现金余额,保证账实相符和资金安全。

11、严格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要求做好每一项会计基础工作。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健全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和软硬件管理制度。

12、及时核对、清理、回收往来款项。

13、为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防止固定资产的毁损流失,20*年6月由办公室、会计室组成了固定资产清查小组,对我局固定资产进行了全面清查并配合国资局做好固定资产数据库建立工作。

14、做好了基建资金的收支、核算和管理工作。

15、做好住房基金管理中心、财税办、税改办等单位会计账务的收支、核算和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财政法规,归集、支付和运用各类住房基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及时办理住房基金的存储和支付手续,按时和开户银行对账,保证账账、账款相符。认真做好住房基金的会计核算和分析工作,定期向各主管部门和上级管理中心报送财务报告,自觉接受财政、审计及上级管理中心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16、协助县盐矿借券清理小组对本局职工的盐矿借券进行了登记、兑付。

财务收支论文范文第7篇

当前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控制薄弱,从源头上给舞弊,腐败行为予可乘之机。同时造成了单位资产的流失,影响了利润水平,从而降低了其市场竞争力。为适应加入WTO的客观要求,在新形势下加强单位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制度建设的首要课题。2000年国家先后了《会计法》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试行)》,从法律的角度对内部控制作出规定。意在规范会计行为,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提升单位内部经营管理效果,杜绝经济违法行为于未燃。

内部控制是保证单位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完整的政策和程序。其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经济行为,就需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在单位内部的职责分工、责任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有关管理制度中,都应具体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控制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得是否科学、完善,对单位的财务管理影响重大。

一、制定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制度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两大类。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如企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如由非出纳人员每月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具体规定,其基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控制,可提高现金交易的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原则

1、全面控制和重点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单位必须对所有的财务收支进行全面控制。所谓全面是指三个方面,一是全过程的控制,不仅包括经济活动各个环节中涉及支出类业务的审批,还包括如销售单、供货合同等收入类业务的审批;二是全员的控制,包括单位领导在内的所有职工;三是全要素的控制,包括办公费、投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所有费用项目。另一方面,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对诸如基建投资、兼并等重要的财务收支项目,应实施重点控制,严格审批。

2、事前审批和事后审批相结合的原则。审批制度作为控制财务收支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包括事后的审批控制,还应该包括事前的预算审批。特别是对于一些发生金额较大或者重要的财务支出,必须进行事前预算。

3、不相容职责划分原则。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要内容,必须遵循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的原则。这也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会计法》明确规定,“记帐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对一些小型单位因为职工人数少,绝对的职责划分困难很多。但是应通过更严密的监督和复核,以弥补划分的不足。

4、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应坚持科学性原则,尽量做到理论上的完善性;另一方面,应该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使制定的审批制度尽量切实可行。如果重视科学性而忽视实用性,设计的制度只能作为“花瓶”而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者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相反,如果重视实用性而忽视科学性,设计的制度虽然简单易行但却“漏洞百出”,同样达不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内容

依据内部控制的原则,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明确审批人及对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当根据授权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在确定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时,必须坚持可控性原则,即审批人员必须能够对其审批权限内的经济业务具有控制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批人员能够正确审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提高审批质量。

2、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单位发生的各项财务收支,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和批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一般先由经办人员在取得或填制的原始凭证上签字,然后再据以向规定的审批人员审批,审批通过后交会计部门审核入帐或报帐。这种审批模式有许多不足之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会计人员,先审批后审核,即使会计人员发现疑问已是“既成事实”,会计人员往往不会或不敢有异议,这显然不利于发挥会计的审核监督作用。因此,在设计审批程序时,如果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审核人员,应实行先审核、后审批的程序。

3、财务收支审批内容。财务收支审批的内容主要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具体包括:(1)财务收支是否符合财务计划或合同规定;(2)财务收支是否符合《会计法》、有关法规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3)财务收支的内容和数据是否真实;(4)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效益性原则;(5)财务收支的原始凭证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等等。

4、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责任。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必须坚持权责对等原则。在审批制度中,必须规定审批人员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具体包括:审批人员应该定期向授权领导或职工代表汇报其审批情况;审批人员失职应该承担的责任等。

四、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基本模式

1、“一支笔”审批模式。这是指一切财务收支全部由单位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总会计师或主管会计工作的副职)一人审批。符合《会计法》中“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原则。其优点在于能够克服多头审批造成的监督失控或审批标准掌握不一等问题。但是,其缺点则是不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容易导致腐败。特别是有些单位负责人把“一支笔”审批错误的认为是一个人说了算,更是难有约束。再加之单位负责人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经营管理上,对各项财务收支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进行审批。这种审批模式应当予以改革和完善。应加强民主理财建设,对于大型投资应经过领导集体会商,涉及职工利益事项应通过职代会表决等。

2、分级审批模式。这种审批模式根据业务范围和金额大小,分级确定审批人员。单位领导副职(分管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在其主管业务范围和一定金额范围内具有审批权,但对于重要的财务收支或金额较大的财务收支,必须由单位负责人审批。金额巨大的财务收支,甚至需要通过单位领导集体审批。这种审批制度的优点在于避免了权力的过分集中,有利于形成对审批人员的约束和牵制;并且,由于审批人员一般是职能部门负责人或单位分管领导,他们对审批范围内的财务收支比较了解,可以提高审批质量。

3、多重审批模式。这是指所有财务收支均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审批人员共同审批。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制度的具体做法各不相同:有的单位实行职能部门负责人先审,单位负责人后审;有的单位实行职能部门负责人先审,分管领导后审,有的甚至还需要单位负责人最终审批;也有的单位实行分管领导先审,单位负责人后审;等等。这种审批制度的优点在于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相互牵制原则,能够提高审批质量。如小天鹅集团的“裁决”制度,就是先由业务员申领支出裁决,附上单据并签字。再由部门会计核对预算并签字,报部门主管审核,之后报财务总监审批,最后由董事长签字。可见该审批程序相对较为繁琐,比较适合于大型集团单位采用。

财务收支论文范文第8篇

一、密切联系,互为促进

国有企业财务审计(以下简称“财务审计”)立足单位进行监督,是对“事”的监督,而经济责任审计依据政府指令,通过对“事”的监督,落实到对“人”的监督。论文百事通把对“事”的监督和对“人”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其监督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力度更大。

(一)财务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审计监督的基本形式是财务审计;其他审计类型都在此基础上拓展或延续,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来评价和鉴证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取得真实可靠的数据,掌握全面情况。从而正确界定、评价领导人的经济责任。

(二)经济责任是财务审计的人格化。财务审计的客体主要是国有企业单位,而经济责任审计的客体主要是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财务审计“对事不对人”的审计方式,既要审事,又要评价人;既要审查单位存在的问题,又要审查个人随意决策和个人重大经济问题,既要查清经济管理和经济核算中的问题,又要将造成问题的责任个体化、人格化,以确实责任的承担者。

(三)经济责任审计又是财务审计的深化。它着眼于摸清家底,揭露隐患,促进发展不仅要审查财政财务收支是否真实,而且要审查有无违反决策程序随意造成重大损失的问题,个人有无重大经济问题。

通过审计摸清企业家底,帮助企业查找经济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国有资产损失浪费的漏洞,促进被审计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对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从宏观和全局的角度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促进完善机制、健全制度,是国有企业财务收支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的途径之一。

二、坚持原则,完善措施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说到底,是为了服务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大局的工作,是为减轻企业包袱,增强企业活力,避免企业损失与浪费,同时对企业领导人做出正确评价,为党委、政府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在审计工作中,应牢牢把握“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十六字原则上,完善措施与方法,才会做到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结合。

(一)加强领导。人大、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等部门应通力合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支持,审计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做到依法不依权,理智不冲动,并要稳健、客观、公正、公平。

(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注重实效。从审计项目、审计范围和内容的安排以及审计实施的全过程,都应如此,如重点选取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选择重点区域,选择与被审计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关联重大事项进行审计,提高审计效率。

(三)规范程序,科学利用和配置资源,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发挥最大效益。审计是应遵循一整套规则,程序要合法,操作要规范,从计划管理、审计范围、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审计评价及审计结果、文书格式的做法中总结出好经验,确立规范的形式和借用其他兄弟单位的优秀经验。

(四)公正评价,体现严肃性。审计报告是工作的结晶,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的核心,把评价领导干部本人履行经济责任能力的高低作为审计的最终结果,把所在地区、部门财政财务收支完成情况、资产状况、债权债务变化情况和重大经济决策效益性作为反映领导干部在组织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决策能力和执政水平高低的依据。审计评价是坚持唯物论的辩证法,一分为二以事评人,就事论事,不因人而异。评价用语要恰如其分不过于偏激,不含糊其辞,防止好人主义,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指出不足,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审计结论要经得起检验。

坚持原则,完善各项措施,科学公正地进行审计工作是进行国有企业财务收支与经济责任审计有效结合的前提,唯有如此,才能发挥审计的重要作用,客观地反映事实。

三、规范操作,提高质量

规范国有企业审计工作操作,对于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十分必要,从目前情况看,规范国有企业财务收支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其有效结合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一)规范审计内容。包括对与企业财务收支经济活动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有效性进行测试评估,从而对企业管理状况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并初步确定应重点关注的审计领域。企业会计资料真实性审计,重点关注三个问题:一是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问题;二是盈亏真实性问题;三是关注企业的资产存量的真实性、资产增减变动的合规性和资产结构的合理,重点是关注企业是否存在较大金额的损失、浪费、流失等问题。另外,还包括企业经济效益状况审计,对企业的有关绩效指标进行必要的核实,以及对企业重大经济决策的审计。

(二)规范审计方法。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常用方法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也经常被采用,但经济责任审计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从分析审查财务报表入手,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全面分析,确定“真实性”审计的重点。二是从测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做出评估。三是进点前走访干部管理监督等有关部门。进点后对有关人员进行访谈,此外,对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抽样也应有一定要求,抽查对象应有代表性。

(三)规范审计评价。通过审计应对以下事项做出评价。一对企业的会计处理遵守相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情况,以及相关会计信息与实际的财务收支状况和业务经营活动成果的符合程度做出真实性评价。二对企业的财务收支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程度做出合法性评价。三对企业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的实现程序进行效益性评价。在对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评价的基础上,以审计结果为依据,分清产生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前任责任和现任责任。通过审计,客观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划分领导干部对单位财务收支、重大经济决策以及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直接责任”或“主管责任”。对主管责任,应进一步划分出“直接领导责任”、“重要领导责任”或“一般领导责任”。力求在审计内容范围内,对被审计对象做出比较全面的评价。

(四)规范审计文书。国有企业审计文书的主送和抄送对象层次较高,审计文书体现着审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因此,从审计通知书到审计结果报告均应有体现企业审计特点的统一文书规范。只有规范化的操作,才能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国有企业财务收支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力度,反之混乱的操作,只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对“事”的审计和对“人”的审计也不会集中起来。

四、协调组织,利用资源

要使国有企业财务与经济责任审计紧密结合,发挥潜能,加强组织协调,重视利用内部审计资源也是一重要途径。为此,审计机关应重视利用企业内部审计成果,应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参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包括其参加的业务培训和探讨,在调动内部审计力量参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要坚持“确保质量,防范风险”原则,由审计机关切实把好审计质量关,这样,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共同参与,将有效扩大审计覆盖面,推动审计工作的开展,为审计工作的相互结合提供便捷的途径。

财务收支论文范文第9篇

(一)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

1、思想认识偏差。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改变了过去“单位批单位报”为“单位批中心报”。会计集中核算推行前,事业单位支出只要单位领导“一枝笔”就可以报销,集中核算后,事业单位领导签字后还需要中心总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单位里的每项开支都经过严格审核,超标的、不规范的票据一律不予报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后,一方面,有些事业单位领导认为报账会计工作并不重要,有无会计资格证和有无财务工作能力无关紧要,报账会计随意任命,导致单位报账会计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有些事业单位会计机构撤销后,对报账会计的待遇和地位不予肯定,报账会计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2、管理方式简单化。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中心1人管10多个或更多单位的账务,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难以对统管事业单位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表现在支出的合理性,发票的真实性难以把握,从而造成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施监督的优势,事业单位报账时,会计中心难以对单位的报账员送来的原始凭证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主要有:一是看单位报账发票手续是否完备;二是看票据是否规范合法。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无论反映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会计中心忙于报账、结账和记账,而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监督流于形式。

3、资产监管不到位。会计中心监管的重点应是单位的财务收支,而目前会计中心仅监管了支出,对各事业单位的收入监管尚未介入。实行票款分离,按规定收费收入返还的资金直接缴入国库收入,单位自己建立台账,与会计中心相分离,这就形成了收入票据在国库,支出等会计档案在会计中心,事业单位的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被破坏。同时,会计中心只具备核算功能,而财产清查由单位实施,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特别是对固定资产,总帐和明细帐中核算中心,实物由原单位进行管理,账实不符,账外资产流失现象也时有发生,致使会计中心账与事业单位实物不符。

4、会计核算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缺陷。会计核算中心主要负责大量的会计核算,并未直接参与财政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工作,因此对财政部门的业务,监督政策的变化和重点无法及时掌握,这样会计核算中心就没有能力和条件真正实施财政监督管理。在专项经费拨入时,有些单位混淆不清,会计中心又不了解,造成单位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核算失真,形成专项资金“跑”、“冒”、“滴”、“漏”,支出效率不高。而财政部门认为事业单位统进了会计核算中心,放松了财政监督,形成了新的监督漏洞。

(二)会计集中核算简述

会计集中核算是将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岗位取消,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单位保障”的运作方式。具体要求是将个单位的资金核算和资金的收付均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办理;取消各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取消各单位的银行账户,按核算单位建立二级账户,分户核算;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资金来源渠道不变;统一由一家银行工资,统一资金审核标准,统一报账程序,统一银行账户,统一会计档案管理;把会计集中核算与预算内外资金统筹、银行统一工资、政府采购、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党风廉政建设、政府机构改革有效结合起来。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和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基础,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和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但是实践中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开展对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问题改正和完善势在必行。

(三)事业单位完善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相应对策

1、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相互融合。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保证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及会计信息的可利用性,有利于对单位收支情况的全面了解,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

2、强调事业单位作为预算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和财务管理职责。会计集中核算并没有取消单位的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仍然是事业单位本身。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只是改变了单位的会计核算行为,并没有剥夺单位的财务管理权。会计核算中心拿走的是日常核算业务,但事业单位的独立核算性质不变,财务管理形式不变,收入的组织和支出的安排不变,制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组织单位收入、控制经费支出仍然是事业单位自己的事情。

3、强化预算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的公共支出预算管理体系。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制定科学和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早编、细编预算,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事业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到要严格按照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管,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4、完善内外监控制度,杜绝内部腐败。必须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立内部制约机制,防范风险。每一笔支出都应实行事前审核,核对金额,在保证凭证真实、准确、合理和合法后,才能通知银行付款。要按照“管得住、行得通、效率高”的原则建立和健全大额费用的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大额借款审批制度及单位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责任。提高单位财务的透明度,让社会和群众来监督,形成监督合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5、完善财产管理机制,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财政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使会计中心能够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做到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管账与实物一致;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事业单位的领导首先要克服“重钱轻物”的思想,要安排专人对单位财产的管理。会计核算中心通过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和单位财产管理员进行对账,及时掌握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做到账实相符。各监督检查部门应加大对事业单位财产物资的检查监督力度,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

6、事业单位应明确经费开支标准,规范经费支出渠道。尽快制定一套统一的和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统一执行,从而在制度上遏制事业单位在费用支出上互相攀比和滥发钱物的现象。实践证明,尽管目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但在加强财政资金支出管理、改变会计核算方式、预算执行情况控制等方面都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充分认识集中核算改革的重性。明确会计中心作为预算执行机构的地位,以预算执行为主要任务,转变工作职能,理顺内外关系,尽快从以财政集中收付制为主要形式的会计核算中心改革,向规范的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

二、乡村现行财务管理模式浅析

现行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对维护基层政权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保护乡村资金的安全与完整,维护财经纪律,整顿经济秩序作出了一定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随着加入WTO,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现行财务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笔者认为必须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乡村财务管理新模式。

(—)现行乡村财务管理模式必须改革的客观性

1、财务管理的收支范围和对象发生了变化。

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的筹集、投资和分配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主要内容是筹资、投资和投资收益分配;主要职能是对资金循环和周转的决策、计划和控制。乡村财务管理是对乡村有关资金的筹集、投资和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的对象则是乡村的国家资金和集体资金的收支活动,通过预算、决算及监控等手段对乡村财务收支进行管理。

第一,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来乡村财务收支范围中取消涉及农民负担的项目,如:①农业税、农业附加税、特产税、乡统筹;②农村教育集资及其他涉及农民负担的集资、摊派;③各种达标升级活动中要求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负担项目;④村提留;⑤屠宰税;⑥义务工、积累工的以资代劳款。

村级财务支出范围包括:①粮食直补资金发放及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发放;②玉米良种补贴资金发放;③能繁母猪补贴;

第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等收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逐步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2、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科书费。3、给予寄宿生生活补助。4、给生活困难的贫困学生生活补助。5、学校教育经费按学生人数确定,由县财政局审核拨付,财政所统一管理,实行报账制度。

第三,村级办公经费由财政统一拨付,纳入村帐乡管账户,实行报账制度,村干部工资也由财政统一发放。乡村管理资金总量发生变化。农村税费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减轻农民负担,通过税改后农民负担大为减轻,乡村财务收支总量大大减少。

第四,现行乡村财务管理依据的法律法规相同。现行乡村财务管理虽然管理部门不同,但都必须遵守《会计法》,都必须执行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因此改革现有模式,不会与现行主要法律法规相违背,也不会改娈资金的性质,只是对部门职能的调整,可进一步完善乡村财务管理体制,贯彻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

综上所述可知,原有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己不能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要求,深化改革势在必行,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改革,有利于精减机构和会计人员,减少行政成本,减轻农民负担。[

2、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提供了依据。

《会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陕西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乡镇财政机构具体管理本行政区域内财政工作。”该条第二款明确规定财政所主要职责之一是:“指导和管理乡镇各行政事业和企业及其他组织的财务会计工作,帮助和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做好财务会计基础工作。”《〈陕西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释义》对第九条第二项释义规定“这里既包括乡镇财政机构对乡镇和各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的财务会计进行管理,又包括对村级会计工作进行指导。”财政部关于《村合作组织财务制度(试行)》第七条规定“村合作组织财务工作要接受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以上这些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乡财政所在乡村财务管理中的领导地位。为乡财政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提供了法律依据。

试行委派会计和会计集中核算同时还是贯彻中纪委第四次全会和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的精神,朱鎔基同志在于2000年九届全国人民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推进会计委派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进一步加强乡村财务会计监督的需要。

(二)现行乡村财务管理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表明必须改革。

现行乡村财务管理模式为:乡本级财政管理实行原体制财政体制,乡属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实行“二无一统”归口乡财政所统一管理;村级财务管理实行“村帐乡代管”模式,归口乡农经站管理,其他县垂直管理的单位财务收支归县级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模式,如派出所、学校等单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现行乡村财务管理模式也得到某些完善,但改革还不系统,许多根本性问题还未根本改变,特别是与农村税费改革相适应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还有相当距离,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体制不顺,条块分割,不利乡村财务管理。对乡村的财务管理系统不统一,出现了两个部门管理,即乡财政所和乡经管站,而这两个部门分别归属县财政局和县农经局分别管理,这种现状造成对乡村财务管理不能形成统一领导而形成条块分割。长期以来乡财政所与乡农经站对村级财务管理各自为政。为了各自利益,凡对本单位有利的争着管,无好处的互相推,甚至互相扯皮,形成对村级财务监管盲区。县业务主管局对县到乡垂直管理站所的财务,由于面广管理难到位,加上乡级无权对这些直管单位进行有效财务监管,形成资金运转无约束,致使财务混乱,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第二,“村帐乡代管”流于形式,不能起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作用。“村帐乡代管”的工作由乡农经站负责。由于他们人员少,业务素质不高,如无会计证上岗现象仍然存在,这必然造成会计业务操作不规范;管理经费无正常渠道,主要靠收取村级财务审计费和记帐服务费来维持运转,在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中不敢坚持原则,怕得罪村干部断了自己的财路,造成违纪违规现象,如白条列收列支现象常常发生,坐收坐支现象严重,大多数村把当月收入花掉后再到管理中心报帐,管理中心只是将收支整理后分类记账、编报表,成了村里的记账员,财务管理职能严重弱化。由于村干更换频繁造成会计人员也更换频繁,会计人员交接不及时、不合规,造成离任几年后不交账也无法审核,村级无证上岗的会计就更多了,会计基础工作很不规范。

第三、乡级财务支出预算约束不严,年初预算人大会通过的只到大项,无细项。具体执行时还是领导说了算。在执行上绕过人大监督。财政预算成了一纸空文。村级财务收支基本无预算。

第四、村级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乱收乱支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如乱发乱补现象无法杜绝,白条列收列支现象在村级财务管理中常常发生,原始凭证审核审批不规范,记帐不日清月结、报表不及时。以上问题充分说明,目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不转变,问题还将继续,甚至造成乡村财务管理混乱。

(三)深化改革,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1、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1〕坚持统一管理,分户核算原则。集中管理会计业务,是指乡村财务管理必须归口乡财政所统一进行管理,这是现行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这有利于防止乡村财务管理各自为政,政出多门而造成的混乱。成立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乡村财务会计工作;分户核算则是指在各单位分别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的条件下,分别核算各单位财务收支。

〔2〕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实行乡村财务收支归口管理时要确保各单位资金所有权不变、财务自不变,调动他们依法理财的积极性。

〔3〕坚持经济核算原则。各单位在安排财务收支时必须认真审核其合法性,讲究经济效益,改善经营管理。

〔4〕坚持预算、决算管理原则。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必须编制预算,要经乡人大会批准后才能执行,其执行情况和及结果必须经乡人大会审核批准;村级财务收支必须编制预算计划,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后才能执行,实行民主理财,执行情况及结果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审核批准。

2、集中会计核算改革必须改善的外部条件。

〔1〕法律环境。乡村财务归口乡财政所管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还缺少法律法规明确支持。例如:虽然《会计法》、《〈湖南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释义》以及《财政部关于〈村合作组织财务制度(试行)〉》明确规定财政所在乡村财务管理中的领导地位,但与省农办、省财政厅、省农村税改办《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意见》中规定村级会计人员必须接收县乡农经部门管理考核、集体资金必须由农经站监督管理相矛盾,因此要完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还需要取得法律法规更进一步完善,争取法律法规的明确支持。

〔2〕人事环境。由乡财政归口管理村级财务、涉及到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变动、涉及到农经部门的部门利益,如果乡村财务归口乡村乡财政管理,那么农经部门部分职能须调整,随之就有人员的去留;部门阻力很大。如果农经站这项职能与财政所的职能合并,人员可部分分流到财政所,专职负责农村财务管理、阻力会减小,成功希望比较大。

〔3〕经济环境。农村税费改革后,阻断了村级组织向农村乱收费,以前向农民收费项目已取消,只能收取一事一议费及共同生产费,还须由村民同意按实收取,就连筹资筹劳款,从2002年起须三年内逐步取消。所有收费必须使用财政所专用收据,由财政直接控制,村级经费来源由乡财政转移支付,而且现在向农民收费的政策、项目、标准,实行公示到村,加上报纸、电视、广播广泛宣传,减负政策人人知晓。乡村两级加重农民负担的可能性减弱。村级财务归口乡财政管理的外部经济条件己经成熟。

3、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财务管理的理想新模式。

财政统管是会计集中核算的特点: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对乡村财务管理的要求,对乡村财务管理推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新模式。

〔1〕实行乡财政统一管理。在乡财政所成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对乡村两级财务实行统一办理资金结算、统一办理会计核算、统一管理会计档案。根据乡村两级的不同性质设两个会计岗位,一个负责乡属站所办的财务会计,一个负责村帐乡代管的财务会计。取消乡属单位及村级的会计和银行帐号,乡属各单位及村级只保留一个报帐员,负责本单位财务收支同核算中心联系,实得报帐制。

〔2〕实行分户核算。在坚持各单位资金所有权不变、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对各单位财务收支进行分户核算。

〔3〕实行会计业务集中核算。凡属乡村两级所有资金都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的财务管理对象,统一设置资金专户,凡乡村两级所有资金收入,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全部存入财政专户,乡村两级财务支出由财政专户划拨结算中心,中心办理资金结算。财务收支、分户实行会计核算,严格执行资金预算、决算制度,所有收费票据由财政所统一管理。

〔4〕建立健全各项配套措施。如健全资金专户管理制度、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村级民主理财制度及资金预算、决算制度等。

综合起来看,这是一个集会计、监督、管理、服务为一体的乡村财务管理新模式。它规范了乡村两级财务收支行为,提高了会计质量,有利于对乡村财务收支进行全过程监督,减少违纪行为,提高了资金效率;精减了会计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黎海英.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模式.[J].时代经贸.2008(7).

[2]史海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9).

[3]李泉.《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改革》[EB/OL].文化发展网,2005-11-9

[4]袁琳.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8).

[5]李志军:论如何完善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J].科技信息,2007(28)

[6]华琳朱永莉:浅析会计集中核算的局限性[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

[7]王萍: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与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8)

[8]嵇慧梅辛国栋:关于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的探讨[J].财经界,2007,7

[9]陈光荣:论我国财政改革下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J].科技信息,2007(30)

论文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会计集中核算税费改革

财务收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Web服务;安全策略;监管;预警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4-2024-04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 of the System of Finance Supervise and Management and Presentiment Based on Web Service

SUN Zhou-jun1, HUANG Jin-can1, GUO Hao-ming2, XIAO Wen-ming1, HE Wan-wen1, WANG Xiao-ming1

(1.Climate Information Center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080, China; 2.Division of Planning and Finance of Guangdong Province Meteorological Bureau, Guangzhou 510080, China)

Abstract: Aimed to the problem that the principals and the leaders in charge of finance can not timely supervise and manage the operation of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the paper, based on the Web Service, the database technology, the security strategy and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supervision,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and presentiment of finance. 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 the system architecture, operation model、database Entity-Relationship and the security strategies applied to the system.

Key words: Web service; security strateg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presentiment

1 应用背景

目前鉴于财务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隐患,特别是对基层预算单位的财务监督管理比较薄弱。为加大对基层单位的财务监管力度,防化风险,对财务收支、重大项目资金运行的监督,确保资金安全运营,建立合理的财务监管预警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财务主管部门和领导,需要能够及时的对其所负责单位的财务状况实施监督管理和资金使用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不符合财经法规的事项。为实现财务数据信息化管理,所以本系统的建立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 实现财务主管领导、财务主管部门和主要领导对所负责单位的每日收支财务状况,及时掌握各个部门的财务详细情况;2) 对于大额的收支项目,能够进行警报提示;3) 能够制作财务账薄,代替财务人员出纳帐手工记录的方式;4) 对所有的财务数据、监管系统进行集中管理、方便维护和快捷扩展。

2 Web应用服务

目前大多数应用软件系统都是采用Browser/Server形式的两层结构,Web应用技术是软件体系的发展趋势。Web服务者只需维护服务器端的服务系统,而用户在任何地域都可通过网络访问应用系统。

Web应用服务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用户界面完全通过WWW浏览器实现,一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但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形成所谓3-tier结构。B/S结构利用不断成熟和普及的浏览器技术实现原来需要复杂专用软件才能实现的强大功能,并节约了开发成本,是一种全新的软件系统构造技术。这种结构更成为当今应用软件的首选体系结构。B/S软件结构能够很好地解决本系统地易于维护管理扩展地需求。

3 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以上业务的具体要求,可以将系统划分为以下功能模块:用户管理、单位管理、银行账户管理、财务数据采集、财务查询、财务监管六大模块:

3.1 财务监管

银行账户管理:在本监管系统中,每个独立的财务部门需要将自己所拥有的银行账户、现金账户、以及该账户的负责人、期初余额等信息添加到本系统中。

在本模块中,系统管理员、财务主管可以增加、删除、修改、查询银行账户的详细信息。当在删除银行账户和人为修改银行账户的同时,系统会清除该银行账户下的所有详细记录和录入操作日志。

财务数据采集:本监管系统设计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需要对财务部门每天的财务收支进行监控,所以要求财务人员在每天进行实际发生额数据的录入,这是财务监管的基础工作。

财务查询:上级部门可以查询直接下级、间接下级部门的所有财务收支情况。在本模块中,根据用户的角色不同,则可被查看的单位不同。用户在选定单位、该单位下的银行账户和时间段之后,便可以准确的按照规范的帐务表形式展现所有的收支详细信息。

3.2 监管预警

预警设置:财务主管可以根据需要,定制需要进行报警的收支金额阀值,该阀值和用户信息绑定。当用户进行身份认证之后,便将该阀值加载系统的Session变量,已备运行时使用。

财务监管:根据用户(财务主管、系统管理员)设置的警告阀值,将他所能够管辖的所有银行账户中收支(借方或贷方)超过阀值的记录高亮度显示,提示用户,达到预警的作用。从而使得财务主管人员或单位对每笔“异常”收支信息做到及时了解,对于不合理的项目及时追踪了解,达到监管的目的。

3.3 系统安全

用户管理:基于角色权限控制(RBAC)管理模型―即”用户/角色/访问子系统功能项权限”[1-2]实现系统中的用户管理和系统权限的控制 。系统中的角色分为:系统管理员、财务主管、系统管理员,分别拥有系统不同模块的操作权限。三中角色之间是继承关系,财务主管继承财务人员的权限、系统管理员继承了财务主管的权限,即系统管理员拥有最高的系统权限,财务人员只具有系统中一般的使用权限。

在用户管理模块中,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增加、删除、修改用户基本信息,同时定义用户在系统中拥有的角色,以及用户所在的单位――即要使用本系统进行财务数据管理的单位。

单位管理:由于广东省气象财务部门之间的上下级关系,所以在系统的使用之前,需要维护其中各个财务部门之间的上下级关系。通过单位之间的上下级关系设置,控制上级单位对直接下级单位和间接下级单位财务状况是否可操作。

单位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和单位之间的上下级关系设置,只有系统管理员在单位管理模块中进行操作。

在用户进行登陆时,系统首先通过身份认证服务,验证用户是否合法用户,同时提取用户所属的角色以及该角色所定义权限信息,初始化系统功能,将属于该角色的功能展示给该用户。

4 系统设计

如图1,在本节中主要描述财务监管系统的整体框架、数据关系以及数据安全策略。

4.1 系统结构模型

如图2,财务监管查询系统是以会计电算化为基础,通过Web浏览器方式录入、查询、监管财务信息,采用B/S结构解决方案。在逻辑上将系统分为客户端(浏览器)、Web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

4.2 业务域模型

根据对业务需求的分析,将业务中的实体进行抽象,则形成如下的域模型,如图3。

4.3 数据E-R模型

根据3.2中的域模型生成的数据库逻辑模型,如图4所示。

PK(Primary Key):主键做为数据实体中的唯一标识,在整个系统中不会重复;FK(Foreign Key):该关键字是表明父表与子表之间参照与被参照的关系,其中子表依赖于父表而存在;自关联:即该表中的记录参照本表中的数据,比如:上级单位字段参照统一个表中的单位ID字段,在本系统中通过在单位信息表中设置自关联关系,表述单位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其中上图中主要描述系统中使用数据实体之间的相互参照与被参照关系。其中在用户信息表中根据单位ID获取该用户所能操作的单位的银行账户,根据角色ID获取该用户所属角色具有的系统权限;将用户的详细信息记录在Session中,进行银行账户操作的时候,可以使用银行账户中的单位ID和用户信息中的用户ID进行匹配;同时在录入收支信息时,也是根据用户所选的银行账户信息中的账号ID与收支信息中的账号ID进行匹配。

以上数据实体关系设计完全符合数据库的第一、二、三范式规范,即每个数据实体都有自己的唯一标识、消除了字段之间的低级冗余、消除了数据实体之间的外键冗余。

4.4 系统实现环境

本系统的实现采用asp(Active Server Pages)语言进行开发,该语言具有开发简单、功能强大等优点,可以非常直观简易地实现复杂的Web应用。采用SQL Server 数据库作为财务监管系统的数据管理工具,他操作比较简单、灵活,并且能够满足多并发数同时操作等特点。

5 安全策略设计

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准确性、实时性是本系统正常、稳定、安全运行的基本要求。下面从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两个层面,分别论述所需要采用的安全策略。

5.1 系统安全

1) 病毒防御。随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病毒也在疯狂的作乱。为使得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避免病毒得入侵,导致系统瘫痪,所以需要安装专业杀毒软件;同时定期进行升级和全面杀毒,确保系统不受病毒感染。

2) 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在本系统的实施过程中时通过网络安全策略来保护本系统的正确运行。

3) 系统身份认证。本系统自身得用户身份认证模块,主要提供用户定义、用户身份验证等服务。对于没在系统中定义的用户,在系统认证时无法通过验证,无法进入系统。

5.2 数据安全

1) 操作日志。本系统主要记录银行账户信息、收支信息表相关操作的操作日志。操作日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系统数据库数据丢失之后恢复而设计。日志主要的记录内容是实现系统业务功能时的标准SQL语句。也就是说在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丢失之后,可以通过这些日志可以恢复系统的数据。

2) 数据库数据增量备份。利用SQL Server自身提供的增量备份机制,实现数据库灾难之后的恢复。在8:00到20:00,本系统的使用人数较多,通过SQL Server定制数据库增量备份调度,在每天晚上凌晨进行增量异机备份数据。

3) 异步/同步数据库操作。[3]设X={x1,x2, ……,xn} ,xi表示第i数据库系统;O={o1, o2,……,om },oj表示一个逻辑事务T中的第j个行为操作;

定义1异步模式:当系统部署中有n-1台异步备份数据库时,则该业务操作在系统选定的一个主数据库系统运行成功之后便返。其他备份数据库都继续运行该业务,从而达到多台数据库系统中数据一致的目的。具体算法如下:

Begin Trasaction:

T = O;

For k = 1 to n

Tk= Ok;

Deal(Tk);

Next

End Trasaction;

定义2同步模式:同样,当系统部署中有n-1台异步备份数据库时,此时没有主数据库与备份数据库之分,而是完成该逻辑事务所需要的所有操作需要在不同的数据库系统中分别逐一运行。具体算法如下:

Begin Trasaction:

For j = 1 to m

For k = 1 to n

Tk= Ok;

Deal(Tk);

Next

Next

End Trasaction;

两种不同的数据库操作模各有优缺点:异步模式不会影响系统的运行效率,只要主数据库计算完毕就提交事务,备份数据库的运行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但是他可能由于异常原因造成主、备数据库系统数据不一致;同步模式则是所有数据库系统计算完毕之后才会返回系统,其中只要有一个操作失败,则事务执行失败,事务回滚,但是他能够保证系统中所有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完全一致,同时比在异步模式下的数据更加安全准确。

6 成果与结论

本文作者创新点:将web技术和财务管理技术相结合,同时通过财务主管部门设置预警阀值,实时监管超出阀值的财务收支,主管部门及时指导和掌握下属部门的大笔财务使用情况。本系统已经在广东省气象部门得到了实际的应用,并且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该系统的建立,使得广东省气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和上级领导及时的对其所负责的单位的财务状况实施及时的监督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广东省气象部门财务管理工作,提高了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同时,该系统替代财务人员的传统手工记帐方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广东省财务信息的电算化水平。该系统对于其他省气象部门、或其他行业加强财务监管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梅苏文,高县明,刘文林,等.基于角色权限管理模型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计算机,2002(11):10-13.

[2] 杨柳,危韧勇,陈传波.一种扩展型基于角色权限管理模型(E-RBAC)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6,28(9):126-128.

[3] 石波,陈淑珍.ODBC在客户程序与异步数据库通信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1(4):42-45.

上一篇:审批制度论文范文 下一篇:并购风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