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尽调审计范文

时间:2023-11-06 11:16:29

财务尽调审计

财务尽调审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私募;股权投资;财务尽调;建议

一、财务尽调在私募股权投资中的重要意义

我们按企业发展阶段将股权投资项目划分为天使、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含新三板)、上市等阶段。其中私募股权投资项目拥有比较成熟的业务模式、较为规范的核算和内控体系、一定的收入和利润规模,私募股权投资财务尽调工作比天使、VC项目具有更多的素材和更好的工作基础。财务尽调的作用在于充分揭示目标企业的财务风险或危机,分析其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现金流状况,预测企业未来前景。通过财务尽调,投资方可以了解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内部控制、经营管理的真实情况,是交易谈判、投资决策不可或缺的基础,也是判断投资是否符合战略目标及投资原则的重要依据。在目前IPO火爆的背景下,财务尽调还需兼顾判断项目是否符合IPO条件。鉴于财务尽调在项目投资中的作用,其执行质量和水平将直接影响项目投资决策,从而关系到投资业绩。通常,私募股权投资80%以上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充分财务尽调发掘出来,另一方面,大部分失败的投资都是财务尽调工作未执行到位而导致。这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审计、投行、法律等工作中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实现尽调的目的,提高项目投资效率和回报率。

二、私募股权投资财务尽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作思路较传统,对投资指导作用有限

国际事务所的财务尽调报告一般重点分析三个部分:盈利质量、营运资金、债务,其思路如下:目标企业价值(含债务)+/-付息债务或类债务项目=股权价值股权价值+/-营运资金调整+/-其他调整=交易价格其中:目标企业价值经盈利质量分析后,采用一定利润倍数或现金流折现法确定;付息债务或类债务项目的调整是因为多数交易定价不考虑现金和债务;营运资金调整经营运资金分析得到,通常转让方需保证交易时企业运转所需营运资金。在分析盈利质量的时候,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是个关键指标,这个指标与经营活动现金流或自由现金流最接近,但在国内财务尽调中并未得到重视。这个指标并不是对财务报表进行简单算术得到,而是需要通过一系列调整才能得出,具体包括四类调整:(1)会计调整。即类似于审计调整,调整记账错误或者会计处理不规范等。(2)非经常项目调整。即补贴收入、搬迁成本等不持续、不经常发生的收入费用剔除。(3)正常化调整。即对于一些临时因素造成的费用优惠等,需考虑此优惠在以后年度的可持续性并进行正常化调整。(4)模拟调整。即年化考虑报告期内合并或终止的子公司利润情况,对年内合并的子公司,模拟调整该子公司全年利润进入合并利润表;对年内终止的子公司,在模拟调整合并利润表时剔除该子公司终止前的利润。在进行财务数据分析的时候,国际会计所的报告中通常有较大篇幅对收入确认原则、收入构成、收入来源、收入变化趋势、收入驱动因素、预算完成率等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对其他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科目也会解释构成内容,并进行趋势和变动分析。正是基于这些深入的分析,尽调团队才进一步提出主要发现及需要重点考虑的事项,并对投资者提出相应的建议。另外,国际会计所的财务尽调一般还包括了税务尽调,由税务专家整体梳理税务风险,评估影响。与四大为代表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相比,目前国内私募股权投资财务尽调重点关注财务真实性和准确性,较多采用静态分析方法,前瞻性动态分析不足。

(二)主观重视不够,团队配置较弱

从人数来看,财务尽调人员占投资机构总人数比例约10%,比例较低,未能体现财务尽调工作的重要性。从素质来看,理想的财务尽调人员应有财务专业背景、较丰富的审计工作经验、对项目所在行业有较深的理解。现实中,许多财务尽调人员毕业不久、在会计所仅工作两三年、对具体行业一无所知,尤其涉及生物医药和TMT等需要专业沉淀的行业。从地位来看,财务尽调人员在投资机构往往处于配合行业投研人员的位置,责任大、功劳小,功能重要,却不被重视,在公司里沦为尴尬配角。

(三)审计功能突出,咨询作用有限

目前财务尽调人员主要来自会计师事务所,多以审计师的方式开展工作,其职能通常是对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和公允发表意见,但尽调中花费的时间、采用的方法、使用的工具与审计工作有较大差距,导致工作质量难以保障,往往对收入确认、成本归集等重大事项不能发表清晰、可靠的结论,为投资工作埋下了风险隐患。事实上,私募股权投资财务尽调是为投资服务的,除了真实、准确、完整的了解公司过去财务状况,还需结合行业特点、业务模式对财务数据、关键指标、附注信息进行分析,挖掘项目的核心竞争力、评估其投资价值、充分揭示谈判和交易中需注意的事项。

三、私募股权投资财务尽调改进建议

(一)适当聘请外部中介机构

投资机构对于财务尽职调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另一种是自建财务尽调团队。传统的以管理外部资金为主的投资机构往往采用的是第一种方式,其好处是相对专业,而且一旦出问题,也容易向出资人解释,但会计师事务所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过于追求程序上的完美,存在重视审计过程而忽视审计结论的情况。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是有区别的,让收费只有几十万的会计师对动辄几千万的投资负责不现实。对于自建团队实施财务尽调,往往无需把精力耗费在无用的过程中,可以有的放矢,甚至很多情况下在没有明确的造假证据时,通过推论得出企业造假的结论。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专业机构在人员配置、专业性等方面远强于投资机构,这种差距很难突破,因此,在重大、疑难等特殊项目建议借助会计师事务所的力量进行尽调,但事务所尽调赚取的是中介费用,按照准则的要求实施相关程序,即使项目出现问题他们无需承担任何责任,投资机构的尽调是投资决策的依据,一旦出现问题付出的是真金白银的代价,目前企业财务造假的手段五花八门、防不胜防,甚至专门针对会计师事务所实施的程序造假,一些造假手段(如通过潜在关联方实施)根本无法通过审计程序核实,对外投资尽调需要借助我们的专业判断,当意识到潜在风险时及时终止项目,宁可错过,不可投错,对于借助中介机构实施的财务尽调,我们应该派出财务专业人员协助尽调,学人所长,同时降低会计师事务所过于注重程序忽视结果的风险。

(二)提高财务尽调人员配置数量和质量

投资机构对财务尽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需增加财务尽调人员数量,既包括专职财务人员,也包括具有财务知识和经验的投研人员。同时,需增加审计经验丰富、专业扎实、职业鉴别能力强的人员,避免“菜鸟”充斥。

(三)加强行业研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投资机构财务尽调会对企业IPO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几个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毛利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进行简要的分析。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不仅站在会计师角度对企业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还能够站在行业分析师的角度通过管理层访谈结合自身丰富的行业经验对业务模式、驱动因素及未来趋势等投资机构关注的行业情况进行分析。这要求我们开展财务尽调时需加强行业研究,探索行业发展趋势,将相对死板的财务、审计知识应用于变化多端的市场和企业中。

参考文献:

[1]谭利勇.浅析企业财务尽职调查[J].商业经济研究,2007(1).

[2]吴庆念.论财务尽职调查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9(8).

[3]苏基平.浅谈财务尽职调查基础下的新三板项目风险管理[J].会计师,2016(23).

财务尽调审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 财务尽职调查 程序 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有竞争力的企业会选择以并购的方式来实现横向或纵向扩张、规避经营风险等目的。但并购活动相对复杂,是一种高度市场化的行为,其本身也存在风险,这就需要企业在进行并购之前组织并实施有效的尽职调查,为企业做出并购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通常来说,企业的尽职调查应该从业务、人力、财务、法律等方面进行,而财务尽职调查是尽职调查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企业财务尽职调查的作用

企业财务尽职调查是指并购企业财务人员通过访谈、考察、报表分析等方式对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及风险事项进行判断的过程,该过程将通过规避并购风险、确定交易对价、设计并购方案等途径来帮助并购企业管理层完成企业并购决策。

(一)规避并购风险

企业并购发生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的信息不对称,而科学有效的财务尽职调查可以揭示并规避潜在风险。作为并购交易的对手方,被并购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量,往往会对本企业的风险和缺点进行掩盖。比如提交不真实的财务报告,对潜在风险事项进行掩饰。笔者曾在对一家民营建筑公司(以下简称“W公司”)的尽职调查中发现,W公司针对不同的机构分别提供不同的财务报表,有管理层报表、税务报表和审计报表,且报表未全部涵盖由其承建的工程项目,理由是对于部分工程项目,公司仅作为管理平台收取管理费,同时也不保留工程项目的具体资料。在这种核算体系和管理模式下,并购企业无法对被并购企业的历史财务信息做出准确判断,并且无法了解被并购企业承接的工程项目的施工、验收和风险情况。所以,财务尽职调查可以帮助并购企业认清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管理模式,并且有效地规避并购风险。

(二)确定交易对价

企业并购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交易对价的确定,而交易对价是并购活动给并购企业带来的未来预期收益、可能承受的整合风险和被并购企业资产价值等要素的综合体现。通过财务尽职调查,并购企业可以充分了解交易对价的决定要素。首先,并购企业可以调查被并购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从而更准确有效地了解其内在价值,判断并购后可能产生的协同效应,估算并购活动可以带来的未来预期收益。其次,并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整合风险。并购后整合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TCL并购阿尔卡特,上汽并购韩国双龙汽车等。并购企业在选择并购标的企业时,要分析可能面临的整合风险以及需要应对风险而产生的成本。最后,被并购企业为了抬高交易价格,在粉饰收入利润水平、虚增资产价值方面有很强的动力。并购企业要结合业务模式和经营情况,通过财务分析来判断被并购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和不良资产及债权债务的实际情况,从而还原出真实准确的财务报表,为估算被并购企业的真实资产价值提供依据。

(三)设计并购方案

通过财务尽职调查,并购企业可以掌握被并购企业经营管理上的不足和潜在的风险,为并购团队设计并购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经营管理水平如何提高、潜在的风险是规避还是承受、并购交易对价的确定以及并购后的整合方案等问题,都需要在并购方案中提前考虑周全。财务尽职调查对并购后的财务整合方案尤其重要,财务整合是必须与业务整合相辅相成的,否则就意味着并购失败,德隆系产业整合不利和长短期投资错配导致资金链断裂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并购方案应该在并购交易达成之前设计完成,尽职调查是设计并购方案的基础性工作,其中财务尽职调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尽职调查而设计的并购方案是“空中楼阁”,没有财务尽职调查而设计的并购方案更是“海市蜃楼”。

二、企业财务尽职调查的程序和方法

企业财务尽职调查的整体安排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进场前准备、现场调查和编写财务尽调报告,企业财务人员在各个阶段都可以借鉴会计师事务所的财务报表审计程序和方法。

(一)进场前准备

1.背景调查

并购活动有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因此背景调查可以分为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并购企业本身进行尽职调查的背景资料。企业财务人员要了解并购活动的背景情况,知晓尽职调查的原因和意图,才能有的放矢,抓住财务尽职调查的重点,进而明确财务尽职调查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另一个维度是被并购企业的背景调查,财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行业报告等渠道了解被并购企业的主要业务领域和行业信息,确定相关业务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2.资料清单准备

根据尽调团队的整体时间安排,财务人员应该提前向被并购企业发送财务尽职调查的资料清单,以节约现场审计的时间。资料清单一般包括以下内容:①公司历史经营情况相关资料;②审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通常包括近两到三年的审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和最新一期的财务报表;③最近期间的税审报告、评估报告及其他第三方机构出具的报告等;④资产权证、纳税记录等其他资料。

3.制订尽调计划

财务人员在初步了解被并购企业的情况后,应该制订一个可行的财务尽调查计划。根据初步情况的分析和后续现场审计拟完成的工作,财务尽调计划中应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内容:①财务尽调人员的安排和任务的分配;②编制访谈提纲,确定拟访谈对象和访谈内容;③对被并购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工作安排;④财务尽调报告的编写重点和时间安排;⑤对各项工作出现变化的应对预案。

(二)现场调查

1.现场访谈

在开始现场访谈之前,财务人员应该提前编制访谈提纲,根据被并购企业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结构确定访谈对象和访谈问题。访谈问题要具有指向性,可以包括会计机构基本情况、会计核算政策及方法、会计信息化水平、内部控制是否健全、资产配置和资金周转情况等各方面的信息。现场访谈的主要目的在于对被并购企业在经营状况、会计核算规范性、内部控制程度、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取得初步了解。

在进行现场访谈时切忌按部就班,要根据访谈过程灵活应变,对临时发现的问题和关注点进行深入挖掘,并且通过后期报表分析和调查进行印证。访谈也不可拘泥于财务,可以与其他尽调人员同步进行,交叉访谈,这样能更有效地发现问题。在对W公司财务经理的访谈中,笔者与人力资源尽调人员采用交叉访谈的方式,发现W公司存在为挂靠人员代缴社保的问题,其管理费用――社保费用中列支的缴纳社保人数与实际合同职工人数严重不符。

2.财务报表分析

受限于时间要求和人力成本,财务尽职调查的报表分析不需要对被并购企业重新实施完整的审计程序,只需要在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的基础上,对被并购企业的历年审定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财务人员要运用财务分析方法重点比较和分析历年审计报告中的重要科目余额变化情况和财务指标的波动情况,同时结合管理建议书对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判断和总结。同时,在必要的时候,运用某些特定的审计程序来对重要或特殊的财务事项进行审定。

对于重要科目和财务指标的分析,可以按照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科目排列按序梳理。下文将结合本人的尽职调查实际案例,选取部分计科目进行举例说明。

(1)货币资金。关注货币资金余额情况和冻结资金现象,从现金收支记录和余额的合理性判断企业管理规范程度。以W公司为例,其各年末现金余额从40万到200万不等,经检查现金账和收支记录,发现W公司大部分资金通过出纳个人账户进行转付,大额的现金收支和库存严重违反现金管理条例,存在较大的管理风险。

(2)往来款项。关注重点供应商与客户的往来款项余额变动情况和账龄结构,核对大额款项的合同和协议,分析收回欠款和发生坏账的可能性以及潜在的大额负债。在对一家工程公司G公司的尽调过程中,发现该公司的往来款项情况极为复杂,不仅对其集团内部和外部公司存在相互关联的大额长账龄挂账,涉及应收应付账款、其他应收应付款和应收应付股利等各个科目,而且由于历史原因一直未能清理,严重影响资产负债的真实性。最终在收购过程中,通过管理层的协调和相关人员的努力,设计出多方抹账的解决方案,优化G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为完成并购清理了障碍。

(3)存货和固定资产。检查存货盘点表和实地盘点结果的相符程度,判断存货实现销售和获取合理毛利的可能性;检查固定资产的权属证明、使用期限,比较设计生产能力和实际生产能力的差异。在对一家机械设备生产公司Z公司的存货盘点中,发现Z公司实物存货与账面存货严重不符,原因是产品完工提供给客户后,由于质量纠纷、客户违约等原因导致迟迟未能结算,导致库存虚高,并且剩余存货很难完成销售,减值情况严重;另外,Z公司的固定资产主要为大型机械生产设备,停产多年,由于设备老化、工艺进步等原因,要重新启动并维持正常生产,需要进行技术更新,投入大量运营资金。这些情况使得Z公司的账面资产价值远高于其实际资产价值,对估值产生很大影响。

(4)收入成本核算。判断收入成本会计核算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分析单位售价、成本、毛利率的变化趋势和产品销售结构的变化趋势;关注客户集中度和关联方交易依赖程度。W公司在对工程项目的核算分为两类,一类是挂靠项目,公司确认管理费收入,另一类是自行建造项目,公司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核算收入成本。这种核算方式不符合建造合同准则,财务数据根本无法反应公司实际收入、成本、工程施工、工程结算和工程税金等事项,存在很大的会计核算和税收方面的风险。另外,G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集团内的一两家业务关联公司,虽然表明其与关联方的业务互补性强,但也从侧面反映出G公司的市场自行开拓能力较差,收入来源单一。

(5)财务指标。通过历年主要财务指标的波动情况,分析公司近些年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的变化趋势;与同行业各项财务指标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公司在行业内所处的地位和预期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的财务指标有资产负债率、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销售毛利率、净资产报酬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和市场占有率等。在各项财务指标中,应该重点关注经营性净现金流的变动情况,因为目前整体经济处于经济危机后的复苏期,企业更应该秉持“现金为王”的理念,只有能持续获得经营性现金净流入的企业才是值得投资的。

3.编写财务尽职调查报告

企业财务人员应该根据现场访谈和财务报表分析的结果,整理工作底稿并编写财务尽职调查书面报告。财务尽职调查报告可以独立成文,也可以作为企业尽职调查报告的一部分,但一般都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工作的范围和基础;财务数据的来源和局限性;被并购企业的会计核算情况、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财务相关的内控制度建设情况和执行的有效性;财务方面存在的风险和应对建议;或有负债和潜在风险等。

三、总结

一份详尽而可靠的财务尽职调查报告是并购企业管理层进行最终并购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并购完成后对被并购企业进行财务整合的参考资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在进行并购活动时,上至管理层,下至实际执行人员,都要充分认识和重视财务尽职调查的作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财务尽职调查就是企业并购的预演,也是成功完成并购活动的关键和保障。

财务尽调审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尽职调查;风险控制

事实上,财务尽职调查也被称之为财务审慎性调查,就是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之间形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后,经过双方协商,并购企业委托相应的中介机构,对目标企业和收购相关财务事项现场进行调查、分析资料等各种活动。在调查过程中存在各种影响因素,比如,必然存在巨大的风险。因此分析风险控制具有现实意义。

一、财务尽职调查的概述

(一)财务尽职调查含义。就是并购过程中,买方对于并购公司资产与负债情况、财务和经营情况以及法律关系等各种潜在风险所做的一系列调查,这些调查可以由企业实施也可以委托一些中介机构,比如会计师、律师以及财务分析师等等独立的专业人士,参考调查结果来决定是否进行收购。企业自己组建团队的财务尽职调查基于对行业和尽调企业经营状况、盈利预测、内控制度的了解,预判企业的重大财务风险领域。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对各重大财务风险领域进行深入调查取证,严格控制财务尽调风险。如果涉及到实质性收购前,企业将委托外部机构,主要是会计事务所进行财务尽职调查。

(二)尽职调查的目的。事实上财务尽职调查和财务审计二者目的存在差异,财务尽职调查主要是两个企业进行合作前的一个深入了解为后期并购提供决策意见,而审计主要验证相关数据以增强对相关数据报表预期使用者的信赖程度。财务尽职调查更加重视分析历史来预测未来,但是审计则主要是立足现在。财务尽职调查的主要目的就是对风险与机会进行评价,审计是保护自身的手段。财务尽职调查主要功能就是让并购方核查目标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是否真实,是否忽略了一些极易忽略之处,比如担保责任、法律诉讼以及应收账款质量等各种重要信息。避免因为信息失真而影响最终决策,通过各类财务数据来判断并购后企业受益情况。

二、企业并购中财务尽职调查存在的风险控制

在开展财务尽职调查过程中,因为涉及到不同类型的企业,必定存在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就势必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就需要结合并购企业实际情况采用控制措施,将调查风险规避到最低。

(一)如果调查的环境不佳时,就要加强财务尽职调查工作;企业开展财务尽职调查时,提前向拟并购公司财务部门发放财务尽职调查资料需求表,以提高现场工作时的效率。工作方法不但要采用研究、审核、探讨、访谈等各种方法,还必须要采用温水煮青蛙的原理,给企业的财务、行政、人事、生产以及销售等各个部分发放相应的资料清单,当发放清单之后不能够就等着收取清单,而是要深入到各个部门,及时和各个部门负责提供资料的人员初步沟通,让他们先提供一些便于提供的资料,那些相对准备较为繁琐的资料应该给予一定时间,如果业务时间许可就多给一点时间。

(二)调查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要注意设计和计划二者是不是恰当,还必须要查看具体的执行情况,同时还要查看企业的奖惩机制完善情况。以及奖惩制度的落实情况,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没有进行总结和分析,主要与拟并购的企业人员进行交流、尽可能的走进生产现场与一线人员聊天,会有启发和线索,翻阅相关股东会、董事会决议资料。

(三)调查企业的财务状况

首先要调查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以资产负债表报表项目为出发点,逐项审查企业财务的资产负债情况,要注意查看货币资金是不是真实的,核对应收账款的期限、债务人的信息以及坏账准备信息,如果应收账款的额度比较大,还必须要查阅企业销售记录,如果有必要还要进行函证。还要对仓库中的进出库货物记录进行认真核对分析,取得存货盘点表进行复核,对固定资产必须要对资产证明进行认真核对。调查企业负债情况时,要分析企业负债率是不是合理,还要深入了解企业偿还债务的情况。同时还要调查企业薪资、福利情况以及缴纳所得税的情况等等。

其次,调查企业经营能力时,要比较分析企业近些年的收入和成本,以企业成本计算单、成本结转表为抓手分析企业产品销售额、产品价格以及产品成本核算等各种变化情况,了解产品类型来确定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就能够从中分析出目标企业主要的经济收入,还要全面了解企业的客户,调查成本分析以及利润率分析,这也是了解产品的成本控制以及影响产品成本的基本因素,就能够促进企业有效的进行成本控制。

最后,调查企业现金流量时,主要是查看企业经营过程的现金流量,计算经营过程的现金流量主要是结合企业经营利润表和负债表。如果企业经营过程对内现金流量明显增多,说明企业已经探索了新获利机会,如果企业对外的现金流额度明显增多,说明企业采取对外投资探索获利的机会。

(四)当完成了财务尽职调查后,还必须要给投资方提供专业帮助,给投资方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案,并对并购方案提供专业协助,完善财务的内部控制制度。要正确、客观的评价投资方案中的风险,提供可行性的分析报告,降低并购后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董庆华,刘清春.股权收购中的法律尽职调查研究[J].海南金融,2010(4).

[2]许德风.并购交易中的尽职调查[J].法学杂志,2016(7).

[3]刘志远.注册会计师开展企业购并尽职调查的几点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02)

[4]曾瑜.商业天使投资风险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图书馆,2009.

[5]王雅静,熊熊,王会良.天使投资的特点及其相关机制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5(6).

[6]张新立,杨德里.论风险投资中的尽职调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9).

财务尽调审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尽职调查 风险关注 分析预警

一、绪论

(一)尽职调查概述

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国外称为“审慎性调查”,是指投资方、债权人等主体在与目标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协商一致后,对目标企业进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的活动。从范围分类上讲可具体细分为企业尽职调查和财务尽职调查。笔者主要探讨尽职调查中的风险关注、分析预警问题,因而调查的侧重点为财务尽职调查。

(二)财务尽职调查的重要作用

财务尽职调查是企业价值评估操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财务尽职调查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现金流,可预测企业未来前景;通过财务尽职调查能够充分揭示被调查企业的财务风险或危机。

二、财务尽职调查风险关注

风险关注是财务尽职调查过程的前端基础工作,在尽职调查过程中,须尽可能地将风险关注点全面化,从而切实保障利益有关方的利益,规避其经营管理风险。

(一)目标企业基本概况

财务尽职调查须包括了解目标企业全称、成立时间、注册资本、股东、投入资本的形式、性质、主营业务等;关注目标企业本部以及所有具控制权的公司,并对关联方作适当了解;对目标企业的组织、分工及管理制度进行了解,对目标内部控制初步评价。

(二)目标企业会计政策

财务尽职调查过程中须重点关注目标企业近三年审计报告,通过评价出具审计报告的事务所实力透视企业的严谨规范程度。重点了解审计报告附注中披露的信息,关注目标企业现行会计政策,了解近三年会计政策是否具有重大变化。将目标企业的会计政策进行横向比较,了解目标公司会计政策与同行业的差异,以及关注该差异是否可能造成的影响,且尽可能将该影响进行量化。

(三)目标企业报表风险关注

(1)损益表风险关注。财务尽职调查须重点关注损益表中的销售收入及成本。例如,近3~10年销售收入、销售量、单位售价、单位成本、毛利率、产品结构变化趋势;关联交易与非关联交易的对损益的影响;关键成本因素及成本结构情况;企业主要费用、费用总额、费用水平趋势。对于损益表的风险分析,除了针对每个科目重点关注与核实,还需通过财务指标的测算对目标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判断分析。

(2)资产负债表风险关注。财务尽职调查须重点关注货币资金中的可用资金和冻结资金。关注应收款项是否被高估,并对近年应收款项变化趋势及原因进行分析,尤其对应收款项的账龄、逾期账款及坏账进行分析。关注存货分类及趋势变化;关注发出商品、分期付款发出商品,分析存货的滞销、残损带来的影响。查阅最近一次盘点记录,必要时进行现场盘点。关注对控股企业验证其投资比例及应占有的权益,了解参股企业投资资料,同时了解股权投资对象的背景及可控制力。关注了解债务人基本信息、借款性质、借款条件,是否正常偿还利息,是否可以豁免或债务重组。关注应付款项,将目标企业业务趋势与应付账款的趋势进行比较,并将历年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判断趋势匹配是否合理。对于资产负债表的风险关注,除了针对每个科目重点核实,还需通过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指标的测算对目标企业资产负债结构、资产质量进行分析。

(3)现金流量表风险关注。企业总体现金流量是整个财务尽职调查中至关重要的方面。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是企业实实在在获得的“真金白银”,能真实地代表一个企业的经营能力,是企业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重要血液。

(四)目标企业表外项目风险关注

财务尽职调查有别于财务审计,在核实财务数据真实客观之余,更多的是判断评估目标企业真实价值。因此,财务尽职调查还需重点关注目标企业表外项目,并对此进行风险分析。具体内容包括:

重点应该了解目标企业是否对外进行了资产抵押,是否进行了票据贴现,是否存在未执行完毕的合同,是否存在未决诉讼等;还应关注了解目标企业的征信记录,银行给予的授信额度大小、票据保证金比例等。通过对目标企业表外项目的了解和关注,对与目标企业合作是否存在风险点作出合理的判断与评估。

三、财务尽职调查分析预警

分析预警是财务尽职调查的后端核心内容,财务尽职调查过程中,通过对所获取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能够为利益有关方作出相应的决策提供良好的依据和支撑。

(一)分析预警基本方法

财务尽职调查分析预警的方法一般包括:财务指标分析方法、一般的计量分析、业务分析法和方案评价法。总体思路都是基于尽职调查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资料和数据,通过财务指标测算,计量分析测算判断目标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理性、规范性;通过业务分析法、方案评价法判断与目标企业合作的发展前景与未来价值。

(二)分析预警基本思路

(1)目标企业财务指标分析预警。财务指标分析是以财务报表为基础,将大量的报表数据经过加工,使其转换为决策有用的信息。通过财务指标分析,可以系统评价企业过去财务管理整体效果和变动趋势,通过预警可以判断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状况和水平。1)偿债能力分析预警。流动、速冻比率根据企业特点,结合资产结构,采用趋势分析法,流动比率一般为2,速动比率一般为1。已获利息倍数,以最近几年的最低指标为依据确定,采用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接近1或小于1预警。2)营运能力分析预警。应收账款周转率变化结合销售政策和信用政策判断分析;流动资产周转率、营运资金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指标发生大幅度变化时,应当预警。3)盈利能力分析预警。正向预警指标如,销售毛利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该类指标越大越有利,当该类指标大幅度下降或接近0时,应当预警。负向预警指标如销售成本率、费用率、销售税金比率等。该类指标越小越有利,当该类指标大幅度提高、达到或接近企业最大承受能力时,应当预警。4)现金流量分析预警。净收益营运指数反映企业经营收益与非经营收益的关系,当该指标大幅度或持续下降时,证明企业收益质量存在危险,应预警。

(2)目标企业表外财务特征分析预警。财务尽职调查风险预警指标不仅仅局限于表内财务指标数据,还需要从表外财务特征出发进行分析预警。目标企业表外财务特征预警主要表现在:财务预测持续不准确、公司大规模收购扩张、外界对本企业评级下调、目标企业到处筹措资金、财务报告不能按期报出、财务真实数据无法取得或数据不准确,缺乏可比性

(3)目标企业或有负债分析预警。当企业存在以下或有负债事项,应当及时预警。例如,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形成的或有负债;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担保形成的或有负债;未决诉讼、仲裁形成的或有负债;其他或有负债。

(作者单位为重庆兴农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吴庆念.论财务尽职调查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9(08).

[2] 李莉.浅谈如何有效开展财务尽职调查[J].企业技术开发,2008(05).

[3] 李原.尽职调查如何尽职[J].商学院,

2008(9).

[4] 赵永年.黄永康.财务分析和识别风险预警信号[J].现代会计,2009(04).

财务尽调审计范文第5篇

创业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往往会考虑引进PE。规范的PE都会安排自己的财务团队或委托中介机构对拟投资企业进行财务尽职调查。财务尽职调查作为整个尽职调查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结果将成为PE做出投资决策的一个依据。那么,PE是如何看待财务尽职调查呢?创业企业应该如何配合完成财务尽职调查呢? 财务不是最重要的

对PE的投资决策来说,财务不是最重要的。PE的投资是基于业务,以及相关的管理团队、行业前景、商业模式、核心技术等方面。财务尽职调查是为了印证、核实业务是否属实,避免判断失误和低级错误。财务数据是业务的反映,只有业务好才会财务好,而不是相反。财务数据反映的是历史,而投资看重的是未来。财务数据的历史不总能告知未来,就连大家都很关心的财务预测实际上跟财务的关系也不是很密切,财务预测是在业务假设的基础上用财务模型测算出来的预测数据,其核心是业务而不是财务。财务在PE的投资决策中更多是起守门员的作用,价值发现的作用有限。

PE的财务调查是定性重于定量,判断企业经营是否良性远比利润多一点或少一点重要得多。PE也不会过多纠结于企业的会计处理是否完全符合会计准则,而会更关注于是否如实反映了企业经营。比如,很多企业采用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方法来改善其盈利数据。我们不会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去判断其属于研究阶段还是开发阶段,从而去判断研发费用应该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而是去分析企业的研发是否需要不断改进、深化,还是一招鲜吃几年。从经营的角度,前者就应该是费用化,后者才可以资本化。

财务的重要性被提到不应有的高度,跟PE行业的过度竞争有关。前几年,在赚钱效应的刺激下,大批资金进入了PE投资领域,PE基金遍地,很多机构疯抢Pre-IPO项目,投资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基于财务数据的投资。但这不是PE投资的常态,随着泡沫的破灭,上市也亏钱的案例已经出现,PE投资一定会回归其本原―基于业务和未来。

只要企业对自己的业务有信心,能解释清楚成长的逻辑,即便财务数据不如人意,同样能吸引PE投资,完全没有必要在包装财务数据上下功夫。相反,财务粉饰会导致企业失去原本可能获得的投资。2009年我们看过一家主营RFID的企业,从业务调查的情况看,公司的技术和目标市场的选择还是比较有特点的,我们投资的倾向比较大。但财务调查的结果使我们立即否定了这个项目,企业用关联交易和虚构收入的方式虚增了约2000万元的净利润。我们否决这个项目的理由不仅仅是因为其真实的财务数据不尽人意,更是因为企业这种裸的财务造假行为使我们怀疑该企业的诚信和德行。人是企业成功的第一要素,这家企业显然不值得投资人信任,再好的业务前景也不值得投资。更何况,这家企业造假的方法也不严谨,一个连造假都不严谨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上能严谨吗? 粉饰财务并不容易

财务粉饰一般会使现金流或资产构成出现异常,要发现这种财务粉饰可以说没有很大的难度。刘姝威老师当年就根据蓝田股份的年报,用教科书上常用的财务分析方法质疑其会计报表的真实性,从而引爆蓝田疯狂造假的惊天大案。中国资本市场中那些会计丑闻,几乎都有中介机构的配合或不作为。而PE的财务尽职调查一定会查看企业的账簿、记账原始凭证、纳税凭证和生产记录等等,只要履行了必要的调查程序,财务粉饰便不难被发现。

更高级的财务粉饰是造假有经营性现金流的配合,即在有一笔资金配合财务粉饰,采购、销售均有现金流支持,产生的净利润也留在企业,当年东方电子的财务造假就是这种方式,将操纵股票产生的投资收益以销售收入的形式导入企业。单纯从财务角度比较难发现这种造假,但是这种造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相信大部分创业企业没有这个资金实力,真有这个资金实力也就没必要造假融资了,而且从经营的角度去发现这种粉饰也不很难。东方电子在财务造假的那几年是证券市场上高增长的蓝筹,但很多业内人士确信这是造假的产物,因为其收入规模和利润率与其行业地位明显不符。

另外,企业粉饰财务在账务上的处理方法无非是报表粉饰,即不改变基础数据,通过几笔大的会计处理来粉饰财务;或者是改变基础数据,大规模、系统地来粉饰财务,通常需要虚构收入、采购、生产记录、仓储记录等。前者无疑很容易被发现,后者需要涉及企业的很多方面,会在很大范围内被相关人员知悉,更可怕的是这样一来,企业的基础数据乱了,会导致管理上的混乱。 经营才是财务的王道

PE的财务尽职调查完全以业务为导向,从经营的角度去核实财务,中介机构的审计也会涉及业务,但PE的财务尽调无疑会更紧密、更深入。在进行财务调查前,相关的业务调查和行业调查一般都已经完成,PE对企业和行业都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通常是带着很多问题去进行财务调查的,会对关键财务数据从经营的角度去核实。比如,毛利率是投资人关心的一个核心指标,从财务的角度去核实比较复杂,而从业务的角度可能会更直接、清晰。我们2009年调查过一个生猪屠宰企业,通过直接在现场宰杀了3头猪,根据实际取得的数据再结合相关数据推算出其毛利率。又比如费用,一些企业为了增加利润而不将费用入账,这种情况光从账册本身入手是难以发现的,这就需要在分析行业收入、费用配比的基础上,从业务规模、人员薪酬、销售方式、业务管理流程等方面去匡算其费用的合理性。 只要企业对自己的业务有信心,能解释清楚成长的逻辑,即便财务数据不如人意,同样能吸引PE投资,完全没有必要在包装财务数据上下功夫。

财务尽职调查也很重视同业比较,任何超越同行的财务数据必须在企业的商业模式、经营或管理上找到合理的解释,否则财务造假就是唯一合理的解释了。从这个角度上说,PE的财务调查是推理重于证据。我们2007年年底看过一家生产柔性线路板的企业,其当时的财务数据符合中小板的上市要求,但毛利率和净利率远高于同行,业务上又缺乏合理的解释。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没有发现确凿的证据证明该企业做假,但我们通过其明显低于地区平均水平的工资、长期不核销的预付账款、异常的现金分红等信息推断企业存在账外费用和通过隐形关联方承担成本等手段做高企业盈利能力,并通过异常现金分红填平资金缺口。我们没有证据,但经过5年的时间检验,至少从侧面证明了当初的推断不无道理。

财务尽职调查会通过企业的外部信息,尤其是企业的上下游来核实有关数据。2005年我们看过海南一家生产保健品的公司,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其采购行为不正常,我们通过工商查询发现公司主要供应商的股东为公司高管,注册地址为民居。该公司实际是通过关联方采购刻意减低采购成本从而提高利润率。2010年我们调查过一家医药企业,其销售规模与市场调研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而公司的销售回款没有发现明显异常,于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渠道找到了其某地区经销商,该经销商的销售数据与企业的账簿记录严重不符,该企业应该是虚构了销售并伪造了相应的银行单据。通过外部数据来印证企业内部财务数据是我们调查的一个重要方法。

另外,在尽职调查过程中,我们还会比较关注一些与经营相关但容易被人忽视的非主流财务信息。比如工资,好的企业需要有好的人才,好的人才往往需要好的薪酬,我们就可以通过工资来判断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从而推断企业的竞争力;对于制造型企业,水电费和运费是甄别其生产规模、销售能力的试剂,漏税容易偷电难,通过水电费、运费等指标有时对判断企业的真实生产和销售情况,比从营销入手更为有用和可靠;又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游的账期来分析企业的产业链地位,产业链的地位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产业链强势的公司会有比好的盈利能力,反之亦然。 真实,会收获更多

在财务尽调中,企业不希望投资人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诸如财务不规范、管理漏洞或业务上的不足等等。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首先,投资是一种综合判断,PE不会因为存在某些不足而轻易否定项目,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甚至正因为存在某些不足,企业才有更大的改进空间而会有更好的成长性。

其次,PE不是税务局,对企业的一些不规范会充分理解并保密。财务尽职调查需要核实的是企业的实际经营,而无论企业有几套账,收款是收到公司账上还是老板的卡上,只要有痕迹可循就可以。当然,投资后的规范是必须的。

再者,最重要的是,引进PE不仅仅是钱,还有其背后的外部资源和增值服务。很多创业企业可能不理解PE的服务能力对公司的重要性,创业企业毕竟实力有限、资源不足,而规模化的PE机构可能会在改进管理、市场拓展、引进人才、政府关系等方面给企业很大的帮助,这些作用甚至比钱还重要。而这些的前提是PE机构知道企业的不足和需求,以及相互间的信任。

投资如同婚姻,不仅仅是投资人选择企业,也是企业选择投资人。投资人的财务尽职调查可能会有一点繁琐,让企业觉得麻烦,怀疑的眼光也会让企业感觉不舒服,但这恰恰是专业、负责的态度。投资人能专业地对待投资,在投资后也会专业地对待投资企业,在投资企业碰到困难、遇到瓶颈的时候,才会给予更多的帮助和理解。相反,如果投资机构不做全面、细致的尽职调查,仅仅因为表面看起来光鲜的财务数据而投资,说明其是不严谨的,甚至是不规范、不合格的。这样的投资人往往不能给企业以帮助,出了问题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投资前没有了解到真实情况,投资后发现不对劲,投资人和企业因此闹得不可开交的例子并不鲜见。

财务尽调审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跨境并购;会计风险;准则差异;风险应对

并购是现代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的重要途径,而跨境并购则是企业国际化战略布局的常见手段。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国际并购交易中十分活跃,而跨境并购交易所引发的风险也日益得到关注。跨境并购交易流程复杂,从并购战略规划和确定、并购目标遴选、锁定和初步接触、并购尽职调查(包括业务、财务和法律等)、并购交割、并购后的整合等,整个流程涉及众多的风险。这些常见的风险包括:战略匹配风险、商业环境风险、地缘政治风险、文化差异风险、并购目标估值定价风险、并购交易实施风险、财务会计风险、法律风险、并购整合等。从近年跨国公司并购案例来看,如果对这些常见的风险采取合适的风险管理策略,那么跨境并购的成功性概率就会提高;反之,跨境并购不仅存在失败的风险,还有可能由此引发整个公司层面的战略风险。作为跨境并购交易中最为关键的风险之一,会计风险是交易各方最为关注的风险点。跨境并购的会计风险,有的是由于会计政策差异所导致的,有些是由于经营或者会计舞弊所导致。由于跨境并购的特殊性,由此也导致其对应的风险不同于非跨境并购。

一、会计政策差异风险

跨境并购,在很多情况下目标公司的重大会计政策与并购公司不同。在进行并购交易策划阶段,就要识别目标公司所采纳的重大会计政策和并购方的区别所在。如果并购方是中国境内上市公司,其所执行的是中国会计准则(PRCGAAP)下的会计政策,而目标公司则可能出现以下情况:1.如果目标公司是非上市公司,则要直接分析其具体执行的重大会计政策;2.如果目标公司是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则通常执行美国公认会计准则(USGAAP);3.如果目标公司是在香港资本市场上市,则通常是执行香港会计准则或者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4.同理,如果目标公司在其他资本市场上市,通常是执行该国的会计准则,或者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美国公认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在全球重大资本市场比较常用的会计准则。所以,本文的分析主要聚焦这两个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的重大差异,及其在跨境并购交易中的影响。在识别出目标公司和并购公司之间重大会计政策差异之后,除了要进一步分析这些差异对交易定价和并购估值的影响之外,还需要考虑并购之后其对母公司合并报表的影响,考虑如何进行差异调整,并初步估计这些潜在差异的金额大小。可以参考近年著名的国际公司并购案例:惠普公司百亿美元并购英国的软件巨头Autonomy交易。2011年,惠普斥资111亿美元收购了英国软件公司Autonomy,收购溢价高达64%。Autonomy在2010年的收入接近10亿美元,而且“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收入增速,毛利润率和营业利润率分别为87%和43%”。然而刚过一年,惠普就计提了88亿美元的减值损失,并称原因是Autonomy账目有误。在上述惠普的并购交易中,惠普公司作为总部在美国加州的上市公司,其本身是执行美国公认会计准则,其报表是经过安永会计公司审计;目标公司Autonomy则是在伦敦交易所上市的英国公司,执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其报表经过德勤会计师审计;此项并购交易的财务尽职调查是由毕马威会计公司执行。

二、收入确认

收入金额通常是并购交易中最为重要的财务指标,收入金额的大小可能会直接影响并购目标是否符合并购战略,也会影响到并购的估值。因此,收入确认会计政策差异是并购交易中的重要固有风险。并购交易执行过程中,需要识别出目标公司收入确认政策和本公司是否一致,如果存在差异,其对应的差异能否量化,估计金额多少,应该如何进行模拟调整。不同的会计准则,对收入确认虽然在总体原则上差异不大;但是不同的行业而言,其对应的收入确认方法在细则方面还是存在差异的,而这可能将直接影响目标公司收入确认金额。就惠普并购Autonomy案而言,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收入确认上总体原则一致;但是,由于此项并购属于软件行业交易,而在美国会计准则下,软件行业的收入确认有十分详细和复杂的操作指引;相反,在国际会计准则下,在并购交易发生的期间,其对应的要求并不复杂,存在允许公司管理层很大的主观灵活判断空间。软件行业的收入确认,涉及到是否多种要素捆绑销售,是否软件硬件捆绑销售,是否存在软件安装、实施、平台转换、培训、维护、升级等服务。这些不同的服务,在美国会计准则下,需要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分拆,单独确认各种服务的收入;而在国际会计准则下,规定比较简单,在如何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合同分拆方面,并无具体要求,所以管理层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个准则差异是重大差异,直接影响目标公司收入确认可能需要按照美国会计准则调整,也直接影响到目标公司的估值,及其在并购后对公司整体经营业绩的影响。所以在并购交易中,毕马威的财务尽职调查也是聚焦这个风险,并在尽职调查报告中指出了所存在的具体会计准则差异。然而,由于并购交易执行比较匆忙,毕马威仅仅是出具了财务尽职调查报告的草稿,并未最终定稿,而且在草稿中也没有量化这个收入差异。这给并购交易的失败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直接导致在并购交割之后,惠普不得不下调目标公司的收入确认金额。

三、报表合并

在很多情况下,并购的财务目标之一是能够将目标公司在并购日之后纳入合并报表范围。这里潜在的风险包括:

(一)如何界定并购日?

并购合同中可能会约定并购日期,或者交割日期。然而,这个日期并不一定就是合并报表开始并购日,不一定是会计上的并购日期。会计上是要求并购方拥有实质的控制权之后,才开始报表合并。所以,企业在并购策划时候需要判断到位,避免和整体时间表的规划相矛盾,从而可能影响公司的整体业绩预测。

(二)是否真的拥有符合报表合并要求的控制权?

不同的会计准则在报表合并范围可能存在不同的具体标准。如果公司在美国上市,则有更具体的要求,表面和数据上的控股股份未必就符合报表合并要求,需要对公司章程的核心条款予以分析,确保控股股东拥有绝对和单方面的财务、经营管理决策权,少数股东不能对经营的决策否决权。所以,在并购过程中,需要会计师和律师对目标公司的章程作出专业判断,排除导致无法报表合并的障碍。股份薪酬和股份对价支付在跨境并购交易中的颇为常见,而其中所隐含的风险需要引起关注。首先需要识别目标公司是否存在员工股份期权薪酬安排,不同会计准则下对员工期权的会计处理存在差异,在跨境并购中需要将此差异对将来合并报表的影响作出量化估计。而作为交易的一部分,收购公司可能会向目标公司股东和管理团队发放股票和期权,其中可能部分是基于目标公司将来业绩的,也有可能部分是基于管理团队未来服务期限的,这些不同性质的期权,对并购后的财务报表和会计处理是不同的,比如在美国公认会计准则下,前者可以是并购对价的组成部分,而后者则属于一种需要将来分摊进入期间费用的薪酬费用。这些潜在的会计影响,需要在并购交易对价构成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考虑清楚。此外,在跨境并购中常见的一种安排,是目标公司大股东或者主要股东(比如持股超过5%的股东)将其自身拥有的部分期权或者股份暗中转让给目标公司的核心管理层,以确保核心管理人员继续服务于公司。这些股权可能是并购交易发生时候,由并购方所发行的作为并购对价的一部分,也可能是目标公司本身就存在这种交易。如果存在这样的安排,则需要考虑是否需要将这些股份支付,按照公允价值确认为相关期间的费用。因为如果公司在美国上市,需要遵循美国会计准则下的行业惯例,即由大股东和主要股东代支付的费用需要还原至公司本身损益表中,以确保财务报表的公允。在美国资本市场,曾经爆发出在并购交易股份支付安排下,上市公司通过此等方式隐瞒费用,从而遭遇股东集体诉讼。

以上所列举的仅仅是跨境并购中的部分关键会计风险,而这些在性质上属于会计专业技术风险,不是会计舞弊风险。当然,这些会计技术风险领域,也往往是容易爆发会计舞弊的风险点。所以,如果将这些技术风险把控到位,则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会计舞弊风险。而降低此风险的最有效也是最为关键的方法就是:1.通过充分和有效的财务尽职调查发现和识别风险;2.分析风险,在并购谈判博弈过程中应对风险;3.并购整合过程中,继续跟踪和管理风险。2.1.充分和有效的财务会计尽职调查公司在进行跨境并购时候,并购团队需要有熟悉跨境会计风险的核心成员,针对以上所识别出的风险点和分析,制定妥当的财务会计尽职调查计划。这些计划需要和执行财务尽职调查的机构或者部门(如果是外部专业机构履行)进行充分的协商和沟通,确定调查的范围和重点、风险清单,以及各风险所对应的财务调查步骤,做到有的放矢,确保财务尽职调查部门将所关注事项落实到具体步骤中。在重大的跨境并购交易中,公司管理层尤其是财务负责人直接参与尽职调查的决策是十分重要的。在上文所提到的惠普并购Autonomy软件公司案例中,惠普的时任CFO并不是此次交易的核心成员,并购交易由惠普首席战略官负责,CFO被排斥在核心决策团队之外;在后来的法庭文件中披露出来的信息显示,惠普的CFO没有读过毕马威的尽职调查报告(初稿),惠普的CEO则干脆告诉法庭,他没有读过尽职调查报告,也不可能读懂。惠普的并购失败,不能不说和其管理层自身的风险管理缺陷无关。2.2.分析风险,在并购谈判博弈过程中应对风险理解财务会计尽职调查中的发现,将所发现的风险予以定性和定量分析,基于公司制定的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作出风险应对:哪些属于可以接受的风险,哪些属于需要防范和降低风险水平后才可接受,哪些属于不可接受。基于这些分析,公司需要在跨境并购的谈判中尤其是估值和对价构成,对价支付方式方面进行考虑;同时需要将重大风险,纳入并购合同,需要目标公司利益关系方作出承诺和补救措施。2.3.并购整合过程中,继续跟踪和管理风险在并购交割之后,公司需要跟踪落实财务尽职调查过程中所识别出的问题,实现闭环管理。尤其是交易安排中存在或有对价和业绩考核的,后续的风险跟踪其实就是并购交易流程的组成部分。跨境并购交易所涉及的会计风险众多,比如资产虚高,负债低估等等,本文仅仅是对部分常见的关键风险作出简单的分析和说明。如能够将关键会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则为跨境并购交易的成功提供坚实的专业护航。

参考文献:

[1]卓继民.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卓继民.跨越大鏖战II:中国概念股的华尔街淘金路.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7

[3]吕立山(RobertLewis).国际并购游戏规则.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4]张巍.资本的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

财务尽调审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大数据; 会计师事务所; 管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 F239.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2-0119-02

最近几年,大数据一直被各行各业的学者热烈讨论着,它主要有四大特点:数据海量、种类多样、产生和传送速度快、价值低密度。大数据时代,每个行业都应该根据本行业自身特点以及大数据对该行业的影响进行相应的技术和方法改革,只有不断调整才能在全新的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主要探讨大数据分别给会计师事务所的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各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针对这些新的机遇和挑战,会计师事务所又该如何把握和应对。

一、大数据时代会计师事务所传统业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其传统业务无疑是审计业务。在以往的传统审计模式下,即缺乏足够信息和数据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只能通过审计抽样的方法,以高质量但低数量的样本数据特征来推测总体特征,这就要求数据必须精确且典型。注册会计师在搜寻审计证据时也必须完全按照严格的因果逻辑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审计。

大数据代表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它提供了海量且种类多样的数据,这无疑给注册会计师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所谓机遇是指大数据可以更加便捷有效地帮助注册会计师完成审计工作,相应的挑战就是若要注册会计师很好地利用大数据是需要很多改变和适应的。

(一)注册会计师要改变其传统的思维模式

首先要将原本依靠数据的“质”向依靠数据的“量”转变。因为大数据的特点是海量却价值低密度,即大数据提供的数据量是很广的,但是有效的数据却比较少,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注册会计师不能按照以前审计的思路去利用数据。其次,注册会计师要将原本只利用严格的因果逻辑判别的思维转变为依据事物之间的相关逻辑思维。由于大数据无法提供足够数量的有效数据,因此很难找到有因果关系的证据,那么要判断该证据是否能够成为审计证据就只能通过相关关系来判断,虽然相关性没有因果关系的逻辑性强,但是在大数据提供的数据是海量的前提下,依靠相关关系判断审计证据就有了科学性[ 1 ]。

(二)注册会计师要改变其传统的审计方式

首先,将随机抽样的审计方法变为总体抽样,因大数据可提供完整、全面的数据,注册会计师可以直接根据总体数据进行审计,从而避免了抽样风险,提高了审计质量。其次,将事后审计方式向连续审计方式转变[ 2 ]。注册会计师审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均在年末进行,大大增加了财务造假的风险,现在大数据不仅数据海量,其数据的产生和传递速度也很快,这就为事务所采取连续审计提供了客观条件。

(三)注册会计师要不断创新审计技术方法

传统的审计技术有固有的方法,比如控制测试中常用的观察、访谈、业务流程描述以及穿行测试等,实质性测试中的检查、盘点、函证、验算等。在大数据时代,依然使用原有的审计技术方法就可能会降低审计工作的效率。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更多地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大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 3 ]。

二、大数据时代会计师事务所新兴业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也顺应潮流拓展出一类新兴业务――咨询。会计师事务所的咨询业务主要分为两类:企业管理咨询业务和企业财务咨询业务。作为咨询提供者的会计师事务所同所有的服务类企业一样,最重要的是能够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大数据为这类业务提供了一个良机。依靠大数据不仅能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可以提高服务质量。本文就大数据分别对管理咨询业务和财务咨询业务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企业管理咨询业务

会计师事务所通过管理咨询业务向企业提供战略咨询、财务管理咨询、人力资源咨询以及帮助企业完成ERP系统的建立和实施。首先,事务所要充分获取企业的相关数据,这是保障事务所能够为企业提供全面准确服务的前提条件。在没有大数据的时代,事务所获取相关数据的途径和方法有限,这就直接导致了提供的咨询可能会出现不够精准的情况。现在大数据的出现就从源头上保障了事务所的咨询质量。大数据能够将该企业全部完整的数据都提供给会计师事务所,那么事务所就可以根据这些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再向企业提供可靠的建议。例如在人力资源咨询当中,有了整个企业的大数据,事务所可以准确分析出该企业的员工素质、专业化程度、工作积极性以及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通过综合分析考虑,事务所可以为企业设计出一套薪酬标准,这套标准将员工的心理预期和其自身的能力作了科学的匹配,按照这套标准可以更好地激发员工的潜力,也可以为企业节约一部分成本。

(二)企业财务咨询业务

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财务咨询业务是与其传统业务联系最紧密的,也是事务所咨询业务中的强项。财务咨询业务主要是对企业或被收购企业财务方面的调查,包括财务尽调、商业尽调、税务尽调、估值、清算等。因此,财务咨询的核心就是调查,而调查最需要的就是广阔而全面的信息,如同消费者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如果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信息是对称的,那么就不存在假冒伪劣产品能够交易成功的情况。若事务所希望能够准确识别出被收购企业意图掩盖的财务污点、商业背景污点以及税务污点,这就要求事务所有足够数量的关于该企业的信息。事务所持有的信息越多,就越能保证该咨询服务的质量。同样,事务所在进行估值、清算的财务咨询业务时,也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获得科学的结论,避免客户受到损失。财务咨询业务的特点决定了必须依靠大数据,因此,大数据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财务咨询服务带来了良机。

三、大数据时代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应对策

(一)提高获取数据、筛选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大数据提供的数据是海量却价值密度低的。因此,若要利用大数据就必须满足三个前提条件:首先要获取海量数据,其次要筛选出有效的数据,最后要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精准的数据分析。然而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没有必要专门去培训这样的人才或开设这样的部门,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必然会带来一些新的行业的迅速发展,例如电子商务的到来促使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同样的,大数据的到来也一定会促使数据分析行业的快速发展。会计师事务所需要与大型权威的数据分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获取准确的数据分析结果,再利用其本身的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服务,这样就可以提高事务所的业务质量。

(二)建立重点客户的共同需求模型,提供个性化服务

真正的专业应该是术业有专攻,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提供多类型的服务,但是一定要重点发展其自身的优势服务。第一,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先根据行业划分重点客户,例如在本所内哪个行业的客户资源居多,就可以确定本所的重点客户是哪个行业;第二,根据已确定的重点行业客户的相关数据,对其共同的需求形成一个行业需求模型,例如银行业是重点客户,那么银行业对于发展前端业务的需求是普遍的,事务所就可以设计一个系统形成基础模型;第三,根据大数据提供单个企业的数据,事务所需要根据其自身独有特点再进行个性化服务。如此,事务所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节约成本和时间。

(三)加强大型事务所和小型事务所的合作

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应该进行合作,采用“大带小”共同发展的模式。大数据为事务所带来了便利,但是也存在着问题:一方面获取数据、分析数据的成本相对较高,一些中小型事务所支付不起;另一方面事务所提供的服务难度系数是不同的,大所若提供较容易的服务,其机会成本相对较大。因此,如果每个事务所都单独行事,这就使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而大所和小所若能够积极合作,一方面使小所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业务处理,另一方面大所将一些容易的业务外包给小所,也可以降低大所的机会成本,最终使得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普遍提高。

(四)提供“一条龙”服务,挖掘潜在客户

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主要有审计业务、税务业务和咨询业务。首先,事务所应该将所有的业务连为一体,形成完整细致的业务线,为客户提供“一条龙”服务。所谓的“一条龙”服务指的是对企业提供从审计、税务、内控到融资、战略、运营的一系列服务。这样不仅为事务所带来规模效益,也帮助企业节约了成本以及避免了业务衔接过程中出现的断层问题。“一条龙”服务的可行性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进一步提高,因为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一次性获取整个企业的全面数据,再利用所内完整细致的业务线,为企业提供完整的服务,由于涉及的中间环节少,收取的费用也相对较低,增强了事务所的竞争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其次,事务所应该进行交叉销售,基于所内拥有完整的业务线,当审计组要去见大客户时,可以一并带上其他业务线上的同事,对该客户进行交叉销售,这样可以更好地挖掘出潜在客户,帮助事务所发展。最后,根据企业真正对“一条龙”服务的需求,可以加强与其他行业的跨行业合作。例如在企业的发展中,不只需要财务方面的服务,还需要法律服务,但是会计师事务所没有提供此项服务,那么为了加强“一条龙”服务的完整性,事务所可以寻求比较权威的律师事务所进行合作,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客户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 韩威.大数据时代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71-74.

[2] 张B.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和审计的影响分析[J].财会学习,2016(3):92.

财务尽调审计范文第8篇

亲和、健谈、语速极快,这是李锦仪给人的第一印象。

教育背景来看,李锦仪先后取得了中央财经大学国际会计学士学位,巴黎大学的MBA硕士学位和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的新媒体硕士学位,拥有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和会计师职称。而细数她的职场经历,审计到财务,创业到投资,可以用“全方位”来概括。

财务科班出身的李锦仪,大学毕业后在会计师事务所做了四年审计工作,后来在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担任了三年的内审和计划预算管理工作。2004年李锦仪支持和帮助先生创业,成立了亿玛国际(是中国最大的效果营销广告联盟),两年后亿玛成功获得了华登国际和鼎晖投资的A轮投资,与此同时,李锦仪也选择了离开亿玛,并加入到中宽国际担任财务总监。一年多以后,不断渴望新视野的李锦仪选择去海外攻读新传媒,回国后李锦仪把握住了一次很好的职业发展关键点――加入到China US Bridge Capital Limited任平台CFO,负责内部财务运营管理、项目尽职调查、股权融资与并购、一级半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整体资本运作协调以及上市前私募融资和天津环球基金及海皇基金的筹建等工作。

在企业和投行中的多年历练,以及难得的创业经历所累积的经验,正是汉能投资集团所看中的。自2003年成立以来,汉能投资集团已经成为中国领先的跨境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汉能目前管理着一支人民币基金和一支美元基金,同时与Translink Capital美国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共同管理着一支美元基金;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共同发起了一只环境产业基金。能够保持稳健的投资策略和严谨的投资流程,是基于汉能资深管理团队在中国多年的投资和运营经验。拥有12年财务管理经验的李锦仪于2011年加入汉能投资集团,任职财务总监,负责基金的整体财务运营和管理、风控和投后管理。

与企业里的财务工作相比,投资机构自身的财务运营环节相对较少,但由于投行主要是项目管理,涉及到投前、投中和投后的各种管理事项。如何发挥专业优势与团队一起确保投资项目的正确选择是李锦仪非常注重的。“能否投对项目是对整个团队的专业能力具有挑战性的审视。”

李锦仪谈到,在投前的尽职调查中,考察被投资公司的资产质量、资产构成等财务资料是否属实、判断其股权处理是否清晰,聘请和协调第三方财务尽调达到尽调目的等,是财务总监的主要任务之一,李锦仪将其比喻为“帮业务部门踩刹车”。在投中阶段,她的关注点是合同、协议等是否已经按LP协议准备齐全、资金付款是否已经按照银行托管协议来操作等;投后阶段,则要监控资金是否按融资用途来使用,并定期查阅被投企业的季度报告、年度报告等财务数据,总体判断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内控水平。“作为CFO不光要看财务数据,还要懂得市场。如果财务方面没有什么大问题,就要看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和竞争优势。”李锦仪补充道。

确保资金安全、做好预算管理以及合理分配资金也是李锦仪工作的重点。PE角度一定要严格按照银行托管协议来进行,这是重中之重,与LP签协议时,资金必须托管到银行,当需要使用资金时,银行就会审核款项是否为LP允许的投资方向、运营范围,例如二级市场不能做,不可以借贷,所有关联交易也必须有LP同意,银行才会盖章。“汉能投资基金是一个母基金和三个子基金的组合,如何平衡资金的分配,以保证资金使用效果的最大化,这时就是考验财务总监投资组合能力的时候。”

财务尽调审计范文第9篇

2009年至今,就并购价值而言,全球的并购活动中,中国收购者已占了约9%。其中,约80%的并购是由来自能源、矿业和公共事业的中国国有企业进行的。

毫无疑问,现在是中国利用自身优势争取其渴望已久的重要资源(如关键原材料)的最好时机。此外,其他战略性因素也会吸引中国企业参与并购活动,包括扩充销售及经营规模、打入美国市场、获取专业技术知识、取得特定美国品牌的所有权、加强供应链的控制及增加市场占有份额等。

虽然现时的金融危机及市场情况,增加了中国企业境外收购及投资的成功机会,但中国企业绝不能减弱谨慎投资的意识,忽视仔细筛选目标公司及在跨境并购中进行尽职调查的重要性。

尽职调查不可缺

对众多投资者来说,寻找有吸引力的并购项目并作出正确估值是一个挑战。竞价投标的压力、完成收购的引诱、高估并购后协同效应、低估竞争对手的反应等因素,往往会令买方最终以过高的价钱完成交易。因此,在不稳定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在并购前更需要对并购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估。

能否准确界定利润和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会直接影响到买方使用特定财务模型以评估目标公司价值以及进行财务预测。而了解任何收入下降、成本上升趋势或其他已发现的或有债务,都可作为买家争取下调购买价格的谈判筹码。

还有发现潜在负债的问题。通常,买方因不同的动机及诱因,都希望尽快完成交易程序,而忽视了评估交易后须继承的潜在责任和风险,例如环境责任、欠税责任、法律责任、无形资产所有权纠纷和诉讼费用等,而这些潜在债务在到期时都会提高交易的购买成本。一般来说,只有买方在交易中做好财务、税务及法律上的尽职调查,才能及时发现相关的潜在风险与债务。

卖方所提供的担保或补偿承诺并不是百分之百可靠。因此,买方需要确保已发现的有关风险是可以管理或降低的。例如买方可以考虑通过定价机制,或要求将担保款项先存于信托账户(escrow account),以提高担保索偿的保障程度;或者,买方也可在收购后改变管理模式,来确保已知风险能够被控制或降低。因此,全面及详细的尽职调查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

很多时候,就算是最简单的交易,如果遇到一些不合作的卖方,亦会因时间紧迫而无法完成全面周详的尽职调查。一份不完善的尽职调查,会导致买方不能及时发现可能令交易失败的问题。因此,以下我们将针对在美国进行的并购,简要地讨论一些在处理商业、财务、税务尽职调查时,主要应考虑的问题。

关注经济衰退影响

对于希望收购美国目标公司的投资者来说,进行商业尽职调查,已经逐步成为交易过程中重要及不可缺少的一环。总的来说,商业尽职调查能用作评估目标公司在更广的经济环境下的未来收入和盈利、客户关系及其竞争力。

融资困难增加、借贷成本上升以及广泛经济不景气造成市场不稳定等因素,会使买方降低对衡量目标公司收益评估误差的可容忍程度,并积极寻求如何更有效地去确认、收购及整合目标公司。例如,严格的融资限制条款,能使买方更深入了解目标公司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及考虑各种风险因素,如客户流失率、市场新加入者的竞争力及递延的费用等,以让买方提前与银行商讨适度融资的灵活性。

当市场或竞争环境有众多不确定因素,如新的科技、顾客喜好、潮流变化、法规更新、买家强大议价力或新兴地域市场产生等,目标企业目前及未来的价值评估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投资者在考虑收购时,要注意前述这些因素是否会影响其对目标公司的现在及未来价值的评估。

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一个关键的方面,是投资者非常希望了解经济衰退对目标公司可能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情况下,通胀/通缩将导致评估目标公司业务的真正价值变得复杂。

因此,很多决策者现在都在商业尽职调查中使用更为复杂的经济衰退因数,去分析和解决这些新的问题。这些分析,包括仔细查阅目标公司以往的行业业绩,甚至是目标公司在以往经济衰退时的表现。这些分析,有助于买家量化该交易对自己及独立融资方的潜在风险或机会。买方也可测试或证实其评估预测实现的可能性,或有关假设的合理性。

因此,分析目标公司的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评估其收入盈利的来源及可持续性、合理质疑或验证管理层对业务模式、商业环境的预测,都是并购中重要的考虑因素。

业绩预期需审慎

在并购交涉的过程中,合适的财务尽职调查对买方是很有利的。对于在财务尽职调查过程中及时发现的问题,买方可以因此确定交涉时需要取得的担保及补偿的条款。

在确认目标公司后,便需要开始评估目标公司的价值。在目前变动的市场环境下,有很多不确定及不稳定的因素存在,企业的估价工作需更加小心应对。

一般情况下,在美国进行的财务尽职调查工作中,调查队伍通常都会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一家机构,并了解在正常营运和盈利下企业的财务表现。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了解卖方对目标公司业务的预期表现及相关的假设,并确定这些假设都是合理及客观的。很多时候,通过了解过往的业绩来预期未来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因其可以让买方评估卖方可否达到所提出的指标以及指标是否具有持续性。

将报表上的未分配利润,看成是买方收购目标公司的业务盈利,是一个普遍的误解。很多时候,买方倾向于使用符合美国国家或联邦监管规则的审计报告上的数据资料,而不是专门根据买方的要求及以买方的盈利估价基础模型所调整的数据。所以,要了解报表上用的数据真实性以及提供的资料的质量,买家必须深入审阅目标公司的业务及详细的管理账。

这些审阅通常会包括:(1)对目标业务组合估价程序的质量和可靠性;(2)分析影响并购估值目标公司的盈利质量及经常性收益EBITDA;(3)过往业绩与预期/股价的关系的模型;(4)了解以往的营运资金、流动资金的管理及未来的资本需求;(5)深入审阅财务预测,评价售卖方关于达成其目标预测保证的风险程度。

此外,财务尽职调查也会分析所收购的资产、债务、债务类项目及其他责任的质量和特征。例如,股东或管理层可能并没有区分企业和个人的资产,或者一些没有商业目的或用途的资产往往出现在企业的账面上。而且,企业的资产亦可能被非目标公司的其他实益收益人或其他企业所拥有。

因此,对长期应收款、跌价存货、闲置资产及不恰当的资本化费用确认,均可能需要作出调整。同时,也需要特别小心有些企业为了美化其财务报告,而可能存在一些表外负债(例如租赁资产或证券化)等情形。

识别历史税负

基于美国税收政策的复杂性,税务尽职调查和税务构架设计,对于希望在美国发展的中国投资者尤为重要。未能在税务尽职调查和税务构架研究中发现税务问题或筹划机会,将可能导致在收购过程中、所有权转让时甚至退出时产生重大的税务现金成本。

通过股权收购或资产收购等不同的方式收购一家美国公司,在税务方面会为买卖双方带来极为不同的税务处理后果。因此,中国投资者在进行收购价格谈判前,甚至是商谈收购意向书前,必须明白不同并购模式所带来的税务差异。

一般来说,购买一家美国公司的资产,并不会使买方承担卖方在资产收购前的所得税历史税务责任;而收购美国公司的股权,则会导致买方需要承担卖方在收购前遗留下来的关于目标企业的所得税以及非所得税税务负债/责任。

因此,识别及估算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美国联邦所得税、州所得税和地方所得税税务负债,以及非所得税的税务负债,在股权并购中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其他有关资产转让及股权转让的主要区别在于:资产转让或会因购置资产的价值高于账面值而增加了其计税基础,从而新企业可以按增加了的计税基础日后去计提折旧并作税前列支,而这种情况在股权转让中,除了个别符合条件的特例,一般都不会发生。

并购后整合

在重大的并购后,很重要的一点,是管理层需要推行迅速且有效的营业策略。有效的整合是商业成功的关键,但同时也对管理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很多中国企业并没有意识到并购后整合的重要性。虽然一些中国企业已富有管理不同市场及业务组合的经验,但更多的中国企业相对而言较缺乏整合的经验,这些通常反映在其并购后关于商业战略考虑,及对客户、竞争对手及目标市场监管架构的了解中。

此外,中国的投资者在并购后整合中也面临着各种其他的障碍,例如文化差异就是其中之一。中国企业通常倾向于家族管理或创业模式,由小部分的所有者兼管理者进行经营,而这些管理层视企业忠诚度为理所当然的事。

但是,对于侧重专业化管理文化的美国公司,通常要求高级管理层对企业具有一定程度的忠诚度,但更为看重他们的专业决策能力。因此,招聘及保留外国管理人才,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另外一个障碍,就是中国企业通过所收购品牌或自建品牌产品、销售产品时的商业认知问题。多年来,中国企业依赖于其低成本优势以建立竞争力,但往往忽略了品牌的发展。考虑如何建立及保持良好的国际品牌形象,是中国企业扩展到海外市场的关键问题之一。■

财务尽调审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投资风险 财务管理 风险控制

投资风险是指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在投资中可能会遭受收益损失甚至本金损失的风险。对企业来讲,其风险与收益总是并存的,并且风险与收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风险越大,收益可能会越大。投资风险始终伴随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是基于对当前及未来经济形式的预期成果而做的判断。但市场瞬息万变,未来经济走向总是与预计的结果有一定的差距,此差距的大小即表现为企业承担的投资风险的大小。如何将该差距控制在企业的可承受范围之内,这是企业投资风险管理的核心所在。

一、企业投资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企业投资过程中,都会进行风险管理,但即使如此,还是有投资失败的情况发生。目前企业在投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尽调投入

对投资公司来讲,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很难在前期做尽调时就能将这些存在固有缺陷的项目做出充分预警。这就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敏锐的经济嗅觉,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做出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市场调研是一个系统地收集、分析和报告信息的过程,具有高度的专业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对科学决策起到决定性作用,但现实中很多投资企业忽视前期尽调或是尽调不充分, 在没有充分了解市场形势,未能充分了解标的项目的情况下盲目的进行决策。这种不负责任的决策往往会将企业陷入危机之中。投资企业如果自身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不够,应该求助于外部中介市场调研机构的专业人员,适时的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针对拟投资行业进行充分调研。据调查显示,专业的外国投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前用于市场调查的投入多达几十万美元甚至百万美元,对于非自身专业的投资领域,他们甚至会花高额费用雇佣专门的咨询公司对相关投资市场进行跟踪调研,并在项目投资后定期对投资项目进行再调研。但国内投资企业目前来看在投资前期用于市场尽调的费用相比之下非常少。多数投资企业忽视前期尽调,也是因为对于沉没成本的不接受。相对于前期尽调导致的沉没成本,很多投资企业老板更容易接受投资失败导致的直接现实成本,因为该成本更容易找到相应的责任人。

(二)投资公司内部治理不完善

大多数投资公司在进行风险投资的时候,为追求高收益,往往忽视高风险,而最终结果是令资本所有权人利益受损。追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没有针对投资业务制定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决策机制。公司的投资决策都是由董事长或总经理一人决定,缺乏必要的投资论证,更没有经过民主决策,有时也会因为决策者个人偏好、缺乏经验和知识等问题导致盲目投资、感情投资等现象。不健康的治理结构导致公司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内控建设缺乏重要认识。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直接产生经济价值,即使可以给企业创造效益也需要一定时间才可以显现,并且专设内部控制机构对企业来讲又增加一部分固定费用,所以很多企业从董事长层面对内部控制建设就重视不够。公司领导层面的认识决定了整个公司团队的思想认识,从而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落后于其他业务,内部控制不完善甚至缺失,企业员工风险意识薄弱,使企业面临很大的经营风险,也间接地影响了公司整体目标的实现。

(三)投资项目未能深度跟进,与创始人关系处理不当

很多投资公司在资金投出后,就只做专职的财务投资人,不重视被投资项目的日常经营及发展状况,只在周期董事会中列席会议并听取被投资企业的单方工作汇报。这种投资后放任不管的做法导致很多被投资项目在取得投资后很短时间内走向衰败,部分创始人在拿到投资后,不是将资金用于企业的发展,而是用于团队奖励甚至个人挥霍。在现实中,投资人与创始人之间的博弈一直都存在。通常创始人的管理水平都是有限的,所经营的公司都是家长式或家庭式的管理,其管理和用人,决策随意性都很强,投资公司进驻后,可能要颠覆以往所有的管理模式,投资人不仅承担着财务投资人的角色,有时还需要对公司的管理运营更深层次的参与,投资人的深入管理也让创始人无法接受。

(四)未能构建有效投资风险预警系统

投资公司在对投资管理的时候都会设置相应的管理措施,但最后导致投资失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风险预警系统失效,最初设定的风险预警参数在投资项目运营过程中发生变化,但预警系统未能根据项目进展和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做相应的调整,从而导致预警滞后或失效;二是预警系统过于简单,只单纯地依靠某些固定参数对投资项目进行考核与分析,从而使深层次问题不能及时反映出来,造成投资项目虚假繁荣,使决策者失去止损的最佳时机;三是预警系统过于片面,对于不同的投资项目,每一类的预警系统侧重点不同,但针对特定投资项目,标准化的预警系统很难做到全面有效,基于片面的预警信息,投资者很容易错过真正有价值的投资项目;四是建立全面预警系统成本过高,企业为了追求高收益,都会尽量增产减支,压缩运营成本,而建立一套全面完整的风险预警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会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企业在权衡当下利弊之后,都不得不压缩甚至放弃该系统的投资。

二、基于财务管理的企业投资风险控制途径

无论是投资公司自身内部的财务管理,还是投资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 ,都是投资公司进行风险控制的组成部分,其风险控制工作是企业风险控制的重点。具体来讲,有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财务专业人员

对投资公司来讲,专业的财务人员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企业财务核算人员,而是承担投资公司对外投资项目财务审查尽调任务的财务专员,有的企业会把这类岗位直接定位为风险控制专员。这一类的专员不仅需要是财务方面的专家,更需要在审计,企业管理各方面都有所专长。其应是一个全方位的以财务见长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在项目前期财务尽调中,综合发挥特长,洞悉项目中的各项风险,将投资风险控制在萌芽之中;项目投资后,投资公司的专业人员又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对项目公司的财务工作、内部控制建设提出专业化建议和指导;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可以适时发现项目公司的财务异常,及时提出预警。对于先天不足的家庭式公司,投资公司在对其投资后,应对其财务团队重新组建,以完善公司的财务核算。一支专业的财务核算队伍,可以客观公正的反映公司的经营情况,这在风险投资项目中,对投资方是至关重要的。投资方在确认被投资项目公司的财务核算健康有效后,才可以利用其提供的财务数据进行有效的投资效率分析。

(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公司在对外投资前应建立健全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包括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从业人员的专业评价,风险预警制度的建立等,以使得投资公司能以一个专业审慎的团队去评价投资项目。具体地说,投资公司应建立和完善项目投资的可行性研究流程、项目决策流程、风险预警反馈流程等。而从财务管理方面来看,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高效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其基本内容包括:建立统一的委派管理体系、会计核算系统及内部审计制度。

其中建立统一的委派管理体系是指减少家庭控制,由投资各方共同推举企业的关键管理人员,包括总经理,财务总监等关键管理职位,避免创始人以往的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通过外部专业人才的引进,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建立授权与分配的责任方法,明确各部门各岗位职责,并构建科学有效的分层级报告体系,有效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

统一的会计核算系统是指投资公司应自上而下统一财务核算体系,有效避免会计信息失真,使各投资项目的财务数据依据一致,核算口径一致,以此保证财务数据的可比性。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导致企业所有者、债权人与企业管理者在财务信息占有上的严重不对称,客观上要求通过财务制度和核算体系上的统一,使各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能够真实有效和具有可比性。

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是指投资公司应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在企业中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相互牵制的氛围,严格防止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不单单是对财务报表的审计,而应该是对企业全流程的风险管理审计。因此,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设,不仅需要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更需要配备财务审计及本企业各投资相关业务的专业人才。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自我评价的一种活动,起到制约、防护、监督、促进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内部审计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三)建立高效的财务预警系统

财务预警系统是投资风险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风险的反映是通过财务数据第一时间反映出来的。所以子系统财务预警系统的建设,在整个风险预警系统的建设中显得至关重要。对于投资项目,可以采取的财务预警包括建立预算制度、重大财务事项特别汇报制度、财务异常数据汇报等。通过全面、实时、动态的财务数据传递,以达到风险能够实时掌握、监控,从而能够对投资的方案和策略调整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持。合理高效的预警系统在投资项目管理中,有助于投资者更快捷更高效的了解项目、分析项目,并在适当的时候做出正确决策。

因此,企业应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即以收集到的企业信息为基础,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发现被投资项目中的风险,并适时发出预警信号,以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这项工作应贯穿于整个投资活动中。该预警体系可以分几个功能模块,以综合评分的方式进行评价。其功能模块可以包括投资项目的核心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运行效率、创始人综合素质评分、管理团队素质评分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各投资公司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管理要求及项目特点对该系统进行个性化订制,并应定期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和项目进展情况,适时对预警系统参数进行调整,以提高预警系统提供数据可靠性、实用性。

(四)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机制

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首先需要明确承担风险者的责权利,做到责任与报酬相统一,建立合理的约束机制,平衡好投资人、创始人和企业核心员工等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与外部的各种关系,包括与政府,债权人等之间的利益与风险分担关系。在处理这几类关系中,需要明确各利益主体应承担的风险责任,各风险承担主体所拥有的管理权限及在该风险责任下该利益主体可享受的权益。明确以上三点,各利益主体都在各自风险承担范围内可享受一定的风险补偿,由此,风险承担者自然会在其风险承受范围内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另外,在投资决策中,需要建立科学民主的投资决策程序,投资项目采取民主决策,责任到人的原则,在项目运行过程中,不同阶段由不同的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若出现问题则由相应的责任人负责。奖罚分明,实现权责统一,对于成功的投资,可以对投资决策人及投资实施人进行相应的奖励,而对于失败的投资项目,则需要针对投资决策和实施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找出真正的原因,以追究真正责任人的相关责任,防止出现因担心投资失误而过度保守的不决策或是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为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企业还应该逐步实现投资流程的信息化。通过科学合理,高效的信息化流程,能在投资的不同阶段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投资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才可以提高投资效率。公司的风险管理策略与经营战略相匹配,公司才会适应市场经济变化,获得更好的发展。将风险管理工作做到事前,变被动的风险控制为主动的风险防范,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从宏观角度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企业的兴衰与国民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因此,企业增强风险管理能力,增加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为亚洲保康药业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付彬.基于多元化经营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探讨[J].财会通讯,2014,12(2):110-111.

[2] 赵瑶月,周跃进.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制定和实施[J].江苏科技信息,2013(4):54-56.

[3] 郭慧.论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及对策[J].中国商论,2015(24):33-35.

[4] 赵兰.浅议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作用[J].现代审计与会计,2015(11):25-26.

[5] 张俊民.内部控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6] 李敏.会计控制与风险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7] 胡杰武,万里霜.企业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8] 吴利群,刍议投资风险控制与企业财务管理[J].商业时代,2012(9):80-81.

上一篇:校园管理知识范文 下一篇:农学专业知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