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控制理论范文

时间:2023-11-14 17:28:24

财务风险控制理论

财务风险控制理论范文第1篇

彭韶兵教授1984年毕业于湖南财经学院工业经济系工业会计专业本科,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学方向硕士研究生,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师从我国著名财务学家郭复初教授,攻读财务方向博士研究生,2001年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晋升为教授。

彭韶兵教授1987年起任教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长期奋斗在财务与会计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第一线。他的教学层次包括本科、硕士研究生、MPAcc、MBA、博士研究生。他主编、参编《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教材9项,担任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财务管理》教材主编,其编著的《会计学》教材获教育部2002年优秀教材二等奖。

彭韶兵教授潜心研究,治学严谨,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突出的财务研究方向,丰厚的科学研究成果。他长期致力于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资本市场与公司财务领域的科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资本市场财务与会计、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财务与会计基本理论。彭韶兵教授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持部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9项,并分获省部级、学会等优秀科研成果奖20余项。

他编著的《财务风险机理与控制分析》是国内第一本研究风险机理、财务风险控制理论与方法体系的专著,系统研究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财务风险形成、分类、度量和控制等一系列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彭韶兵教授提出了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包括风险和风险价值概念、风险管理假设、风险与报酬均衡方式、风险度量模式、风险控制思想等基本构成要素,在财务风险基础性理论和风险度量的应用性理论上有突破和创新,填补了财务风险管理基础理论研究的空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彭韶兵教授将产生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划分为主观不确定性和客观不确定性,指出财务风险主要源于主观不确定性,不仅符合财务风险与财务决策的必然联系,而且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出经营者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所创造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个别主观不确定性程度低于社会平均主观不确定性程度高低,这不仅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创造性应用,而且为知识创造价值提供了定量分析依据;从马克思资本运动总公式出发,提出了财务风险可按资本运动阶段分类和资本运动环节存在形态分类的观点,为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财务风险度量方面,提出了用后悔值指标作为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以风险调整价值作为风险评价指标,用风险匹配系数作为风险控制指标的新思路,对财务风险计量与控制理论有重要发展,对财务风险管理实践有重要应用价值;提出期权理财的财务风险控制思想,归纳出“保留权利、分离义务”的财务风险控制基本原则,总结出“等值理财恒等式”,这对财务风险控制的实际操作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财务风险控制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企业会计制度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广泛的存在于企业各项会计活动之间,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有助于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总结来说,现行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主要由人事政策和程序、组织机构、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管理哲学和经营作风共同构成。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其主要表现在: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意识、各项规章制度仍不成熟、各项管理随意性较大、职工的从业素质较低等,以上表现很大程度上恶化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2.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再加上,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影响,大大弱化了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首先,记账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保管人员以及经办人员等各会计职员的职责不明确,导致内部之间存在出现职责混乱等不良现象;其次,企业缺乏完善的分离制约制度,导致其各项决策缺乏保障性;最后,企业内部审计力度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其内部审计职能。

3.内部控制执行

近年来,我国企业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截止现阶段,我国企业已经制定出了诸多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牵制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清查制度、定额管理制度以及成本核算制度等,但是,这些制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使其制度流于形式。

二、企业内部控制弱化的原因分析

1.缺乏先进企业内部控制理论

通常情况下,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涉及五方面内容,即控制活动、控制环境、信息与沟通、风险评估以及监督。就我国现行企业内部控制理论而言,其未能够全面贯穿上述五方面内容,基于内部控制理论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核心内容,一旦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缺乏完整性,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

2.企业文化理论滞后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力日益激励。现行相当一部分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时过于结果,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同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效果往往以经济效益来体现,而现行企业偏过程、重结果的文化理论尚未能够体现出经济效益观念,从而,影响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和完善。

3.内控体系的执行不到位

部分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虽然已经十分健全,但是因为管理层与员工缺乏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没有很好的将体系进行贯彻实施,导致了体系执行的不到位。同时,在体系的执行过程中,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监督系统,虽然设有内部监督部门,但是因为没有独立性而形同虚设,而外部监督主要针对的是企业是否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企业财务的内控系统的监督设计较少。所以导致了企业财务内控系统在执行上缺乏力度。

4.企业业务人员综合素质相对比较差

企业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完善以及落实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专门的业务培训机构,并且,企业中大部分业务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水平较为低下,已不能够满足内部控制的需求。同时,业务人员的道德素养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不能够积极自主的进行自我业务技能提高,且工作积极性较低。

5.企业在信息交流、沟通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必须能够及时的搜集到各种同自身经营发展相关的正确的信息,同时传递给相关人员,不然将会影响到企业经营,也将会影响到企业财务内控系统的落实。目前来说,主要的信息问题就是有关会计信息方面存在失真现象,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司十分不利的,会计信息在各种企业信息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一旦出现信息虚假问题,就会误导管理者的判断,引起财务方面的危机,导致管理者决策失误,最终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整体经营。现在大部分企业内部的沟通存在问题,如果沟通方面出了问题,则内控体系的运行将会受阻,出现问题便无法及时得到解决,因此在企业内部进行有效地、全方位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的上传下达。

三、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思路

1.借鉴国际先进内部控制制度框架

COSO是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的英文缩写。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有助于减少资产损失风险,有助于增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的效率和效果。2004年,Tread-way委员会在传统COSO报告的基础之上,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ERM框架)。基于ERM框架下的风险管理流程,主要表现为:目标设定——时间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回应——控制活动。

2.创新企业内部控制的观念

(1)完善内部控制环境,落实内部控制管理。一方面是加强对企业职员的内部控制培训,不断提高其思想觉悟,确保其能够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并以此将其落实都实处;另一方面是调整企业治理结构,打破传统董事会专制的不良局面,实行企业各级员工彼此监督,积极号召广大员工均能够参与到企业决策中,给予企业提出宝贵意见。

(2)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强化企业职员风险意识。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均涉及到风险,若企业忽视了对风险的管理,将给予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现行企业使职员树立起风险管理管理意识,构建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针对于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积极开展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等活动,尽可能解决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

3.创新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机制

(1)全面落实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机制。企业应将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机制落实到位,并且,企业运用内外部审计定期或不定期对该机制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切实充分挖掘出该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完善与纠正,切实保障该机制的顺利有序运行。

(2)严格选拔高质量、高素质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高效性关键取决于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从业素质,因此,企业应严格审核和考察应聘人员,切实选取高能力的人员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同时,企业应定期对其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其拥有知识技能能够满足内部控制制度的需求,从而,将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位。

4.对管理层以及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

在对管理层进行培训中,要使其充分理解企业财务内控体系的贯彻与实施所能够带来的益处,并将全局观根植于脑海。因为企业财务内控系统并不是单独的,它涉及到了企业的各个方面与各个部门,因为牵扯较多,在实施之初必定会遇到各种难题,在这种时候管理者具要进行协调,因此,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是必须对内控制度抱持认同态度的,才能在工作中对其进行支持并推动其运行。

而在员工培训方面,主要是思想认识与技术方面,因为内控体系是要员工来具体进行操作的,若员工缺乏认识与技术,则无法顺利的推行内控制度。

5.在沟通上建立顺畅、公开的渠道

沟通渠道的建立,可以提高上下级之间传递信息的速度与质量,不仅能够有效的预防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并且能够及时准确的发现并解决出现在企业财务内控系统中的问题,不断完善企业财务内控系统,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

6.构建企业风险控制体系

风险广泛存在于企业各个生产经营过程中,若企业不加以对风险的管理和制约,势必将给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企业主要存在两种风险,即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1)经营风险。企业各项生产经营不能够按照规定标准进行,从而,将引发经营风险,经营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外部和内部不确定性因素,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下,企业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因此,针对于经营风险,企业应不断完善自身生产经营方式,保证其方式的准确性、有效性。

(2)财务风险。企业各项财务管理活动不符合规定标准,从而,将引发财务风险。我国现行大多数中小企业为满足自身资金的需求,均存在着借贷现象,一旦企业生产经营不良,导致企业无法逾期偿还放贷机构本息,使得企业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为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必须不断调整资金结构,提高生产经营水平,确保企业能够按期偿还贷款;另一方面,企业应加强自身财务管理,全面落实财务管理制度,从根本上防范各项财务风险,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颜 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现代会计, 2009,(03).

[2]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若干思考[J].工业审计与会计, 2010,(05).

[3]高存忠: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工业审计与会计, 2011,(03).

[4]林海峰: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研讨[J].公用事业财会, 2010,(03).

财务风险控制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财务风险;资金流;内部控制;体系

一、风险导向下资金流内部控制的内涵

(一)资金流的概念界定

资金流(fund flow)有别于资金的概念。从营销的角度来看,资金流是企业与供应商、零售商、消费者之间随着商品、实物及所有权转移过程中发生的资金往来的流程。举例来说,企业从供应商那里购买原材料,需要支付货款给供应商,从而形成资金流出;从物流的角度,资金流是指企业在销售完商品后,客户确认商品购买后将资金支付给企业或者企业形成应收账款的过程;从信息流的角度来看,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网络交易资金流包含了交易环节以及支付结算环节两大部分,资金流的状态转换意味着商品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交易过程的发生。

本文认为资金流应从供应链与价值链的角度来进行定位,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功能的不断完善,使企业的各个构成要素都处于不断的能量交换之中,资金流成为连接企业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以及实现企业对外进行交易等各项活动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资金流事实上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在一系列的生产交易活动中所产生的资金的动态表现,企业的很多活动都会以价值的形式出现,例如企业工资的发放、企业对外销售产品,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企业资金的流动。因此从这两方面来看,资金流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不但包括了一般意义上的货币资金、银行存款、现金等,还包含了企业经营、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静态形式的资产(如应收账款、预支付款)以及动态形式的资产(大多由正在进行交易的项目活动产生)等。结合以上论述,本文认为资金流是企业供应链中的剂,是企业进行价值分解和价值创造的重要支撑和表现形式。

(二)资金流内部控制的内涵拓展

资金流内部控制不但包括了静态形式资金的控制,还包括了动态形式资金的控制,资金流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结合的概念。资金流运动的最终目标是产生更高的价值,但是这一切要以资金流的平稳运行为基础,即以不产生风险或尽量不产生风险为基础。资金流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诸如筹措风险、投放风险、配置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而这些大多是由于财务结算、财务信息共享以及资金管理无法在一个完全畅通的平台下运行而产生错误的财务决策造成的,因此企业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程序设计建立一种风险防范机制,从而形成了关于资金流内部控制的内容。

随着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理论成为目前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重点。从风险的角度来看,资金流内部控制不但要提升资金在运动中更快地进行形式的转化,从而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和弹性,并且必须以财务风险有效规避为前提。资金流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保证资金流的通畅性、安全性、平稳性以及增值性,如果这些目标不能实现就会带来财务风险,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资金流内部控制不但是关于资金方面的控制,更是一个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免疫系统。结合风险管理理论,资金流内部控制可以定义为:以保证企业资金流的通畅性、安全性、平稳性为基础,实现企业财务风险规避的子控制系统。

二、资金流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控制的关系分析

(一)财务风险是资金流运动的结果

财务风险的发生与资金流运动的平稳性具有内在的联系,财务风险包含了资金筹措风险、投资风险、经营性财务风险以及流动性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的发生是资金流运动过程中一个典型表现。企业在面临内外部复杂环境时,常常由于信息无法共享、交流不畅而产生不合理的财务决策,从而导致财务风险的出现,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财务风险的发生大多是由于资金流没有合理科学的财务决策作为保障,导致资金流不能够合理流动,从而发生资金风险,进一步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资金流内部控制是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财务风险则是与资金有关的企业内外部交易活动中资金的使用、配置与管理产生的,其典型的特点是资金的流动性不足,陷入财务困境或财务危机当中。资金流内部控制一系列制度安排以及内容的建立和完善,使有关资金筹措、投资以及经营性财务信息实现共享,构建了交流通畅,决策科学的信息平台,极大地提高了资金配置的效率,应保证企业资金流的平稳运动,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资金流内部控制可以提升财务风险的控制效果

首先,加强资金流内部控制有助于防范资金筹措风险。筹措风险又称为举债风险,是财务风险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筹资风险主要表现为在借债或者融资过程中由于资金使用和配置不当,导致企业无法偿还到期的债务。加强资金流内部控制可以通过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分配与配置,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质量,使企业保持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防范筹措风险。

其次,加强资金流内部控制可以防范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指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企业对外投资主要有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两种形式。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证券投资,企业投资风险的控制对于企业未来的经营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加强资金流内部控制可以减少由于盲目投资而带来的资金损失与风险。通过全面的资金预算与管理,加强对投资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考核,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增强投资收益。

再次,加强资金流内部控制可以降低企业经营性财务风险的发生。经营性风险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供、产、销等几个环节由于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企业资金流运动的不平稳或者滞后所带来的风险。在这几个环节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一些损失或者价值变动。经营风险又称为营业性风险,主要包括采购风险、生产风险、存货以及应收账款变现风险等。资金流内部控制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提高资金流运动的效率和质量,减少由于资金流动环节而带来的风险。例如原材料采购时,信用条件与付款方式的变动容易导致实际付款与平均付款的偏离,如果不进行资金流方面的控制,就可能由于提前或延后付款而带来一定的资金损失。应收账款变现同样如此,如何降低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加强赊销政策的执行与实施,都涉及到资金流内部控制的内容,这些可降低企业经营性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

最后,加强资金流内部控制可以降低企业流动性财务风险。流动性财务风险是导致企业出现流动性不足,从而陷入财务困境的重要影响因素。流动性不足往往是由于存货、应收账款或者现金流管理不当造成的。因此流动性财务风险一般是指企业资金不能正常进行转移来履行企业债务或付现的责任。流动性财务风险包括变现力风险和偿付能力风险两个方面。资金流内部控制就是要严格规定资金流在运行中的各个形态,保持合理的资本形式,从而减少由于企业资金不正常、不合理的流动而带来的变现力风险与偿付风险。在流动性财务风险控制过程中,应收账款与现金流量的管理是重点关注的对象。

三、资金流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一)资金流内部控制是财务风险控制的子系统

资金流内部控制的目标应从实现资金的保值与增值中实现进一步的拓展。资金流内部控制无论是资金的保值还是增值,其实都是为了稳定企业的财务状况,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资金流内部控制对于企业整体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将资金流内部控制视为企业财务风险的子系统,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科学设计来完成财务风险控制的目标。资金流运动贯穿于企业的各个方面,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二)优化资金流管理与控制的模式

资金流管理与控制是资金流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资金流内部控制的内容与资金流管理模式息息相关,资金流管理的模式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资金流内部控制的内容。虽然关于资金流内部控制的内容有些是固有的制度安排,但是资金流内部控制的内容必须与资金流管理的模式相匹配,尤其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络技术为平台进行资金流管理与控制模式的优化,成为一种趋势。为了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目前很多企业都在尝试进行资金管理模式的创新。资金管理与控制模式的优化,将是资金流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通过改变过去资金流管理的不当形式,本身就意味着资金流内部控制的改进和创新。

(三)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主要是通过价值分解的形式来进行的,其中财务预算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而资金的特性决定了财务预算的内容和方向。资金存在的形态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状态。货币资产与变现性很强的非货币资产都是资金的表现形式。资金的流动性比较强,可以自由地进行聚合与分割。资金在配置的范围与形式、重组的状态以及转移上都很少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些都为全面预算管理提供了客观的支持。全面预算管理对于防范资金使用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资金的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做到每个部门、每个环节、每一个岗位资金使用的控制;通过编制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做到强化资金管理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监督、事后分析与考核。通过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不但可以提高企业集团的资金整体使用水平,更可以有效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

(四)优化信息资金流平台,建立资金流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网络信息技术使关于资金流的信息处理融入到了网络信息平台之中,使资金流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率和监督控制常态化与动态化,并且将资金流内部控制嵌入到了企业每个部门和单位,拓展到了企业的每个角落。资金流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平台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资金使用情况监控:及时反映整个企业的资金动态情况,实现资金使用与配置监控功能;二是资金存量分析:对全部结算资金余额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对资金的使用提供有效根据;三是资金流量分析:对结算资金流量的内部与外部比率进行分析,对资金的使用和企业绩效评价提供有效依据;四是资金流向分析:对结算资金流量的流入与流出分类,按结算单位、按付款单位、按预算项目类型进行分析,为企业集团的上下级关系分析提供可靠依据;五是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将实际结算资金量与预算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为预算管理提供分析数据。通过建立资金流管理的信息平台以及决策支持系统,不但可以减少由于资金管理制度实施带来的风险,更可以加强财务风险预警功能,从而优化资金管理功能,更好地规避财务风险。

结束语

资金流内部控制是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务风险控制的子系统。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财务风险作为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主要风险,必须给予应有的重视。通过资金流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企业资金流的通畅性、安全性以及增值性,从而可以有效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总体来看,资金流内部控制作为一个财务风险控制的子系统,将在企业财务风险规避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以风险为导向建立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资金流内部控制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李玉环.内部控制中的信息与沟通[J].会计之友,2008(12,上).

[2]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与案例分析[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327-328.

财务风险控制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风险控制;COSO报告;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1-0090-1.5

企业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客观存在的条件下,面临着各种不同的风险,对于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识别、管理控制,是企业生存发展、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部分之一,企业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得到了普遍的认同,COSO报告以及不同国家、地区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规范或制度中都特别强调企业对于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我国现代企业起步较晚,对于企业面临的风险大多处于主观意识的判断,缺少严格执行的风险控制的管理体制。国内外针对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的研究数不胜数,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对于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的研究情况,然后分析了现代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的基础理论,为我国进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改革以及企业实行内部风险控制提供参考。

一、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理论综述

COSO研究报告:COSO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根据COSO的观点,企业风险管理处理风险和机会,以便创造或保持价值。COSO认为,在主体既定的使命或愿景范围内,管理当局制定战略目标、选择战略,并将目标在企业内自上而下进行分解、挂钩。与内部控制框架相比,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报告目标也进行了拓展。在内部控制框架中,报告指的主要是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报告目标主要关注的是公布的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而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报告包括由企业编制、向内部和外部散发的所有报告。对于目标的实现,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与内部控制框架一样,只能提供合理的保证,而且,对于不同的目标,所提供合理保证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对于这些目标而言,企业风险管理可以提供合理保证的是对目标的实现过程进行有效的信息与沟通,即管理当局以及承担监督职能的董事会能够及时地了解主体朝着目标实现的方向前进的进展(张明辉、张宜霞,2001)。

国内相关研究:在我国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现状研究方面,北方交通大学的王立勇、张秋生《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研究》一文在理论和实务界没有重视风险评估研究的情况下,对企业风险评估、风险防范及信息披露加以研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1.风险评估信息需要披露;2.应该制订风险评估标准(其中提到应该明确企业风险的内容,但没有全面研究企业风险的内容);3.应该制订风险评估评价规范,以便于审计人员对企业风险评估进行评价;4.应该建立企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5.对企业风险评估及评价主体做了界定;6.提出关于构建企业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议。

二、内部风险控制理论

企业风险及其分类:本文从企业财务管理的不同角度划分,把企业风险划分为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这也是一种大家最为熟悉的企业风险的分类方法。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经营风险主要来自市场销售、生产成本、生产技术及其他外部环境的变化产生的风险。财务风险是指因企业借款而产生的风险,是筹资决策带来的风险,也叫筹资风险,筹资风险表现为由于企业举债经营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如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还本付息能力的不确定性。

影响上市公司风险控制的基本要素。第一,风险控制责任及风险意识。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的基本点是上市公司最高管理层必须承诺对控制风险负有全部责任,即由全权负责整个公司业务的最高层自上而下推动和实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其制定的各项内部控制和风险原则、制度必须适用于公司所有部门、环节、岗位,并能贯彻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依赖于内部控制职责的明确划分,管理层在划分内部控制职责时要将“控制”与“监督”职责加以细化分解,并须将责任落实到人。公司上下均对风险问题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和认知度,相关的部门和人员去认真对待和控制,并通过持续不断的培训教育将控制风险的言行贯彻到企业所有员工的言行之中与部门间的业务环节中。第二,公司业务发展与实施严格风险控制两者之间的成本费用关系。管理层应明确严格风险控制所需成本费用,应由为确保实现公司长远目标和预防、控制风险的有效性来决定,而不是根据短期内的损益情况来考虑控制风险应该支出多少成本费用,应将实施风险管理控制的成本费用支出看作是公司一项连续的、长期的可以给企业带来竞争力和价值增值的投入。第三,外部监管及报告渠道的影响。来自外部监管环境的影响对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同样重要,如果证券市场监管机关不能有效监管,就会使合规运作的上市公司无所适从。

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管理体系的构成。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机制、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处理几个环节,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前提。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以及风险预警系统。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风险衡量的主要方法是数学统计方法,即用一组较小的样本观察值,对一组较大的未知观察值进行理论预测。风险处理主要包括了回避风险、减少风险、接受风险、转移风险等措施。

COSO报告体现了西方会计审计界关于内部控制最新的重要研究成果其中关于内部风险控制的理论也是业内人士的主要参考。COSO报告虽然是以美国的社会状况为背景,为了解决美国社会上存在的虚假财务报告和各种舞弊事件而提出的,但报告中研究的问题,不仅限于美国,不少国家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因而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不同历史阶段的内部风险控制理论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随着环境的改变和企业的发展,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理论必须随之发展。我国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关于内部风险控制的研究成果,而应该结合中国国情研究在新经济条件下的上市公司内部风险控制理论。

【参考文献】

[1]张振川.现代企业风险价值管理问题探讨[J].会计研究,2004(3):55-58.

[2]方红星.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腾青.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构建[J].经济管理,2007(3):45-48.

[4]孙班军,薛智,朱燕空.企业风险动态管理模式[J].上海经济研究,2007(6):108-112.

[5]樊文艳.中美内部控制之差异比较[J].财会月刊,2007(12):80-81.

财务风险控制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风险 控制

一、引言

财务风险控制之所以受到上市公司的普遍重视和关注,首先是因为财务风险控制的对象―财务风险是上市公司理财环境殊而重要的因素。上市公司追逐利润最大化的业务活动以财务运作为核心,而复杂多变的理财环境决定了财务风险是客观的存在,上市公司无法避免和彻底消除,但可以通过必要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因而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就成为上市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的必然内容。其次,财务风险控制的过程可以为上市公司提供及时的风险预警,促使上市公司针对潜在的风险类别做好处理的准备工作,提高了公司的财务风险应对能力,保证了财务稳定,而财务稳定则是上市公司一切理财活动的基础。再次,财务风险控制作为一项管理工作,是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结合体,其控制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也大大促进了上市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和财务体系的科学化。

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尽管财务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上市公司管理的共识,各公司也建立了不同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但从众多上市公司财务案件发生来看,其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中存在诸多或大或小的问题,隐含着多个环节的漏洞。

(一)财务风险控制制度建设不健全

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以制度的完善和组织结构的科学为先导,制度保障了财务风险控制活动的开展有章可循,组织结构保障了财务风险控制活动层层的有序开展。而现实中,很多上市公司这两个方面都未能实现健全。从制度建设来讲,上市公司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有财务风险管理的制度,但制度内容多是空泛的理论说明,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明确指引,有关的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流程规定的不严格,容易引发财务风险控制活动无序状况。从组织结构来讲,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够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责任权利界定还不够清晰,一些下设分支公司的上市集团公司往往对分支公司的财务风险管控力较弱,风险控制未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无法及时进行风险控制指导,而财务风险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不足也使风险控制工作没有切实按照相关的制度流程进行,对风险因素警惕性差,处理措施不及时不得当,控制效果不理想。

(二)财务风险分析与识别不足

财务风险控制的前提是上市公司能够全面的识别理财活动中的凤险因素,而后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控制决策。而很多上市公司一是财务风险的分析不全面,相关人员往往只注重了显露在外的一些风险因素,而未能深入挖掘潜在的风险影响,相关信息的搜集、辨别不充分,对风险的汇总与分类不谨慎,未进行必要的财务风险发展趋势预测,使得一些财务风险未被识别出来,或者错误的识别了某些风险,导致意料之外的损失。二是财务风险计量不够准确,一些上市公司对财务风险大小的判断或基于经验数据,或采用简单的概率统计,没有根据各种风险的性质和特点有针对性的采用最有效的计量方式,因此精确度不高,给后续的风险监测与管理带来难度。

(三)财务风险事中监控和预警不到位

在财务风险识别与计量的基础上,上市公司要做的是建立财务风险的监控和预警,这是决定上市公司能否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初阶段及时处理的关键,而这个环节往往成为很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薄弱点。首先,要实施财务风险监测就要有财务风险监测的指标,上市公司在有关风险监测指标的设置上存在的问题一是过于依赖定量的财务指标,而忽视了实际上影响重大的定性指标,这些非财务的指标虽然有时难以把握,但一旦出现则产生的影响甚至会比财务指标的恶化影响大些;二是财务风险监测的指标的可控范围把握不到位,缺乏灵活的监测指标合理的值域范围,给监控带来困难。其次,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能力不强,增大了风险控制的难度。一方面,很多上市公司不重视财务风险自动预警机制的建设,缺乏灵活的风险预警技术支持,将风险监测的责任过多的集中在人员身上,使风险预警的及时性受到极大的人为因素制约。另一方面,财务风险有效预警效率不高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上市公司的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缺乏重点,未能够针对公司财务风险的轻重确立控制的关键点开展重点监控,而是全面撒网,往往会因小失大。

(四)缺乏灵活的财务风险控制和处理实力

财务风险处理的及时和有效充分体现了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效果。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处理主要在两个方面做得不到位,降低了财务风险控制的效率。首先,在财务风险预防措施的准备上做得不充分。主要是有些上市公司前瞻性不足,对于各种财务风险虽然上市公司可能都加以了有效识别,但却未针对风险发生明确预防和处理的措施或方案,因而在实际风险发生时,现讨论处理措施会受到时间的制约,风险损失面会有所扩大,而且相关人员可能对措施缺乏充分的理解,执行中出现一些偏差。其次,在财务风险应对举措上做得不全面,有些上市公司没有快速的风险应对构架,比如未预先设置风险应急处理小组,人员配置未事先明确,决策程序也不清晰等等,这些直接导致了上市公司迟钝的风险应对能力。

三、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意见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财务风险控制基础

完善的制度和组织体系将为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提供良好的指引,稳固财务风险控制的开展基础,因而上市公司要始终把制度建设和组织管理架构放在财务风险控制的首位。要与时俱进,根据财务风险控制理论的发展,及时梳理风险控制制度,更新有关规范,填补不足的漏洞,要借鉴财务风险控制实务的经验,不断修正财务风险控制流程,在制度中予以体现。加强组织管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财务风险控制的独立机构,配备相应素质的人员,要健全分层控制的风险管理体系,在上下各级部门及总分公司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机制,强化财务总监的职责。

(二)重视财务风险分析,全方位识别财务风险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全面风险识别机制,首先要从全方位的信息搜集着手,充分分析公司财务内外部环境表层及潜在的风险因素,并选择适当的分类标准进行汇总归类,形成条理清晰的风险分析框架。其次,保持前瞻性的态度,开展财务风险趋势分析,把握各财务风险的预期发展走势,以便确定财务风险的重要程度和影响大小。三是做好财务风险计量,在风险控制经验数据基础上,结合对财务风险趋势预测,选择科学的方法计算各种风险的大小,注意非财务风险的计量要采用相应的估计方式,尽量保证风险计量结果的准确性。

(三)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与监控机制

财务风险的实时控制需要严密的监控和敏感的预警机制保障。上市公司一方面要建立严密的日常监测机制,完善监测指标体系。采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并重、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风险指标体系,根据风险计量的结果适当调整,确定财务风险指标合理的阈值范围,分类建立风险档案。另一方面要完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财务风险自动检测与预警机制,及时报告财务风险指标变动状态。针对财务风险预测和计量结果确定风险控制的关键点,委派专门人员密切监控重点风险的波动,提高财务风险控制效率。

(四)做好财务风险应对的良好准备

为避免突发财务风险时紧张的局面,防止出现手足无措,上市公司必须对如何应付风险状况作出事先的安排。一是要完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体系,结合财务风险自身特点制定多个风险预防措施和可选方案,并传达给各风险的监控人员,使其充分掌握风险发生时该如何有效的控制风险扩大。二是要完善财务风险应对机制,事先配备一支财务风险紧急应对临时小组,由财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内部控制部门及管理层人员组成,保证风险意外发生时可以随时组织应急处理人员,并有明确的风险应急决策程序,以此提高公司风险应对的灵活性和抵御能力。三是在选择风险处理措施时要有综合考评的机制,公司内部要有专人对应急小组的处理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价和衡量,从中选择出最大化减少风险损失的方案,必要时可借助外部风险处理专家,以便获得最理想的控制结果。

参考文献:

[1]祁爱玲.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7

[2]田新颜.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防范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12

[3]李海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0;12

财务风险控制理论范文第6篇

“动态风险控制”是相对静态风险控制而提出的。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伴随并购的推进,风险来源不断发展、变化,即使在同一阶段也存在着由于并购双方决策互动而产生的决策风险。

动态风险控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并购流程上看,动态风险控制必须贯穿于并购规划设计——交易执行——并购整合三个阶段,尤其是要贯穿于并购定价、融资和支付等交易执行阶段的三个环节,以此实现动态控制过程;二是从交易决策上看,动态风险控制必须以信息传递为基础,并根据双方的行为信号来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战略,实现动态决策控制。动态风险控制既体现在过程中又体现在决策上,是动态控制与动态决策控制的统一。

动态风险控制理论的实施具有条件:首先,完全的市场机制是动态风险控制理论实施的市场条件。动态风险控制理论是建立在现代企业财务理论基础上的理论,因此,现代财务理论的应用条件在动态风险控制理论实施时也必须具备。无论是现代财务理论还是实施动态风险控制理论,有一些基本的条件不可忽视,即完全竞争机制和自由价格机制。如果没有完全的竞争机制和市场价格机制,那么一切不确定性因素在本质上就不可能用概率或其他方式加以量化,风险控制就丧失了量化的基础;且一切的不确定因素在本质上可以全部归结到人的因素中,财务学的研究工具就可以全部被心理学的描述所取代。所以完全的市场机制是动态风险控制理论的市场条件。其次,私有产权的明确界定是动态风险控制理论实施的制度条件。动态风险控制里引入了不对称信息博弈理论的信号传递思想,而信号传递的基本假设包含了风险回避、效应最大化等目标,同时还隐含了市场的有效性假设等。这些假设概括起来反映了决策主体的自利主义动机,而自利主义动机的制度条件是产权或所有权的私有。从制度从层面上讲,动态风险控制理论实施的制度条件是私有产权明确界定,决策主体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反向利益。

企业的动态并购风险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并购的定价风险控制。在企业并购中,定价包含两个基本步骤:一是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二是在评估价值基础上进行谈判。由于评估价值是价格谈判的主要依据,因此,能否客观、公正地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是定价风险控制的关键。在通常情况下,目标企业价值评估聘请中介机构进行,因为中介机构专业化的评估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能够提供相对较为客观的价值判断,不过,其前提是中介机构本身客观公正,具有中间立场。即便如此,在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中仍然存在两个方面的风险来源:一是来自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二是来自评估过程和评估方法的采用。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之所以存在风险,是因为企业可能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进行财务欺诈;评估过程和评估方法之所以存在风险,是因为中介机构可能在利益驱动下进行虚假评估,或者采用了不恰当的评估方法和技术路径导致评估结果失真。

针对定价过程的两种风险来源,动态风险控制需要采取两个层次的风险控制策略:一是在目标企业的评估过程中进行不确定风险控制;二是在价格谈判过程进行信息不对称风险控制。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中不确定性风险控制的基本途径是运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行资产定价,具体表现为风险贴现率的确定。即在有效假设条件下通过股东要求的收益率与风险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来估计股权资本成本,从而确定不同财务杠杆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并以此作为风险贴现系数。由于风险贴现系数的变化会导致评估价值的较大波动,因此风险贴现系数的确定便成为评估风险控制的着力点。而风险贴现系数的确定又集中体现在对β系数的估计上,这就使反映资产收益水平对市场平均收益水平变化敏感性程度的β系数成为评估风险控制的关键。β系数是一个衡量资产承担系统性风险水平并受资本市场完善程度影响的指标,这就决定了资本市场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β系数的估计和风险价格的大小,从而影响到风险——收益——价值的配比关系,并进而影响到评估价值的风险。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中进行不确定风险评估的关键取决于是否具有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环境。

由于评估价值只是并购定价的依据而不是最终的交易价格(最终交易价格还需要经过价格谈判),所以,动态风险控制还必须包含以信号博弈为手段的价格谈判过程中的不对称信息风险控制。在正常情况下,价格谈判是以评估价值下为下限的空间中进行的。由于被并购方知道自己企业的真实价值而不会让评估价值低于真实价值,因此评估价值是真实价值的上限,成为被并购方讨价还价的底线;另一方面,收购方以协同效应为依据确定了一个预期价值并以此为价格谈判的上限。这样,价格谈判的空间就在评估价值与预期价值之间。但在信号定价博弈条件下,处于信息劣势的收购方会根据拥有信息优势的被并购方所发出的信号不断调整自己的还价策略,使得价格谈判的空间变到真实价值与预期价值之间,价格谈判的底线变为真实价值。因为真实价值一定低于评估价值,所以,信号定价博弈的底线低于正常谈判条件下的底线,起到了定价风险控制的作用。

第二,企业并购的融资风险控制。企业并购是一次性资金需要量很大的企业投资行为。为取得并购成功,收购方通常需要的资金不仅包括定价所决定的购买价格,还包括债务成本、中间费用、税收成本、意外成本、整合与运营成本和并购机会成本等。对于任何企业都要借助外部融资支持企业资金并购资金来源。实践中收购方如何选择并购融资工具通常需要做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现有融资环境和融资工具能否为企业提供及时、足额的资金保证;二是哪一种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最低而风险最小,同时有利于资本结构优化。这两个方面的考虑实际上是企业基于市场现实的风险回避途径。在成熟和发达的资本市场条件下,融资环境的便利性和融资工具的多样性为企业灵活选择融资方式创造了有利空间,融资成本表现为市场机制硬约束条件下的显性成本,因此企业融资依据融资成本而遵循内源融资——债券融资——信贷融资——股权融资的顺序选择融资方式,融资风险表现为债务风险。根据现代财务理论,对债务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是在成本——收益均衡分析框架内进行最优资本结构决策。成本分析侧重于债务融资的利息成本和破产成本,收益分析侧重于债务融资的节税价值,利息成本和破产成本与节税价值两者的均衡点即为最优资本结构的债务比例。

不过从本质上讲,以利息和破产成本与节税价值两者的权衡所决定的资本结构事实上只基于不确定性风险控制问题,而对于并购融资实践中存在的由于不对称信息所产生的风险却无能为力。动态风险控制理论认为,不对称信息理论条件下的最优资本结构决策逻辑地表现为股权成本与债务成本的均衡决定,风险控制的途径应以最大化地减少成本为依据。在成熟的市场条件下,成本最小化可以利用融资信号博弈在达到市场信号均衡条件下得以实现。因此,收购方减少融资成本从而实现融资风险控制的途径是对融资信号的选择和传递。对于处于信息优势方和融资方的收购方来说,信号选择同样框定在负债比例,通过负债比例的选择来向出资者传递有关企业获利能力和质量的信息,从而减少出资人的逆向选择行为,降低融资成本。不过,由于受市场和企业自身条件的约束,在信号选择和传递中,收购方还需进一步考虑企业的自有资金、成本和并购方案的成功概率等因素,从而使融资风险控制落脚于自有资金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融资结构设计。所以从根本上讲,融资风险控制最终表现为以融资成本为主题、以债务杠杆为标尺的资金来源数量结构和期限结构的匹配关系。

第三,企业并购的支付风险控制。在企业并购活动中,支付方式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同的支付方式会影响到收购价格,导致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股东的效益水平不同,能否采取合理的支付方式关系到公司并购的成败。这里的支付风险主要是指与资金流动性和股权稀释有关的并购资金使用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金支付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以及由此最终导致的债务风险;二是股权支付产生的股权稀释风险。不同支付方式选择带来的支付风险最终表现为支付结构不合理。

从本质上讲,收购方选择支付方式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风险回避的过程。因为每一种支付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有的表现为即期风险,有的表现为潜在风险。收购方通过对不同支付方式的支付成本和支付边界分析来确定不同支付方式的支付极限,进而使所选择的支付方式下的即期风险分散,并将潜在风险化解,这无疑能起到风险控制的作用。然而,现实中的支付方式选择似乎并没有如此简单,因为并购交易不是靠收购方单方面的实际来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并购双方的一致同意。

财务风险控制理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信息化 风险控制

1.财务管理信息化概述

1.1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更快发展的基石。是指依靠现代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能够用财务语言表述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数据分析、控制整合等一系列专业的手段,指导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为前提。通过智能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专业的软件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快速的信息化转型。

1.2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1.2.1信息同步化。互联网技术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信息的同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领料、加工、销售等环节产生的信息能够实现联网同步,从而实现企业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信息的趋同。

1.2.1管理链条化。在生产高度自动化的时代,企业的管理也应当及时调整,以适应生产管理的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落后的管理往往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管理人员应该更多的从企业整个生产销售流程角度出发,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资金、物资等一个方面,进行资源的配置。

1.2.3资源集约化。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打破了企业原有的相对固定的管理组织结构,而是根据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情况,物尽其用,形成网络化的管理体系,大大减少了传统财务管理的中间环节,降低成本,达到信息更新快、反馈及时的效果,更有利于企业信息使用者进行财务预测、财务分析以及财务控制。

2.风险控制理论

2.1风险控制的内涵

风险控制,即企业管理者通过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消除或者减少可能导致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以降低企业应对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面对的风险有很多,主要包括技术风险、环境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财务风险等。企业风险影响其价值创造与保持。为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对其面对的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

2.2风险控制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风险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风险保留等。一个企业采用什么样的风险控制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风险偏好类型以及企业所在的行业特征。一般而言,高风险意味着高收益,当企业管理者为风险偏好型时,往往会接受风险以获取更大收益;而风险厌恶型的管理者会拒绝风险从而放弃部分由高风险带来的可能收益。

3.财务管理信息化对风险控制的影响分析

3.1 传统审查制度的功能被削弱

在传统的管理机制下,企业物资的每一次转移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把关,企业财会人员的权限被严格划分开来。信息化打破这一传统的管理模式,大部分的会计信息和原始数据都由计算机直接输入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审查制度就不能完全发挥出其原有的职能。如果系统设计不佳,其出现的错误或披露很难被发现。

3.2 对计算机系统安全系数的要求大大提高

在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企业主要依靠相关人员签章等明确经济责任,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下,业务记录只要通过登陆密码、操作权限、操作日志等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计算机系统安全性与稳定性的影响。

3.3有利于企业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

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其生产经营过程数据的实时更新。在完善的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企业各部门员工能够更加及时的获取他们在风险识别、风险预测、风险规避等方面需要的信息,有利于企业风险控制的顺利实施。

3.4借助信息系统实现实时监督

借助自动化办公系统,依靠完善的计算机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实时监督,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通过即时监控,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尽早意识到其生产经营链条中存在哪些缺陷,并由此判断这些缺陷可能导致哪些后果,进而指导企业管理者采取相应措施应对风险,达到将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的目的。

信息化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结果。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企业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控制机制等都要进行不断变革,以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信息化是企业原有的组织结构所能够发挥的作用逐渐削弱,管理人员越来越依靠信息系统进行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另一方面,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组织与经营模式,对企业风险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此,企业必须将利用互联网与自身经营现状结合起来,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使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真正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勇.信息时代财务管理信息化创新研究[J].黑龙江对外 经贸,2010,03:148-150.

[2]王棣华,李攀.信息化会计系统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及 其完善[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15-17.

[3]于光梅.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问题及策略[J].会计之友 (下旬刊),2010,07:96-97.

[4]陈朱炎.浅议企业财务管理与财务管理风险控制[J].现代 营销(学苑版),2014,01:22-23.

[5]高岷,黄重庆.企业财务管理与财务管理风险控制探讨 [J].现代经济信息,2014,08:270.

[6]李勇.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7.

财务风险控制理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财务风险; 核心地位; 控制体系; 控制措施

集团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有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合规风险。财务风险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企业最致命的风险,财务控制是企业最有效的控制。企业一切管理工作从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开始,企业的一切决策都不能游离于内部控制体系之外。内控制度被视为集团公司的“家规家法”,将抗风险能力、强化风险管理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风险管理阶段,在加快集团公司国际化进程方面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作用。集团公司根据内外部各类风险信息,借鉴国内外石化行业的最佳实践,经风险识别评估,确立了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合规风险。财务风险与其他风险交织影响,是企业运营活动风险的集中体现,也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集团公司存在的主要财务风险

基于内部控制理论全方面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因素,由于财务政策、财务运作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不恰当行为而导致的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风险。集团公司目前涉及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筹资管控风险、资金管理风险、利率汇率风险、成本费用控制风险、财务报告风险、税务风险、担保风险、金融衍生品管理风险、关联交易风险等。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企业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在集团公司风险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企业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能力的有限性、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导致企业达不到预期收益,甚至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市场风险、战略风险、运营风险及合规风险最终导致企业经营、财务状况和财务结果的恶化或达不到预期目标。其他风险与财务风险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财务风险的恶化导致其他风险爆发,对于集团公司而言,一家企业或者企业个别部门的风险,很可能产生连锁效应,波及整个企业甚至是其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以及资本、产品等市场。由于各类经济活动结果最终体现在财务上,因此财务风险是企业最核心的风险,财务风险控制是企业最有效的控制。

三、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

基于内部控制理论所建立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能够有效地利用企业资源,很好地解决集团内部的财务问题,是控制与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对于集团公司而言是生存与发展的头等大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财务控制内容虽然繁多,但没有形成一个财务风险控制的体系,财务控制能力不足;资金、预算管理虚散;内部审计薄弱;集权分权两极化等。对于集团公司而言,面临的财务风险压力尤为突出,因此从集团公司层面建立一个整合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规范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有效地预防财务危机,保障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有效实施,为集团公司堵塞管理漏洞,成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二)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原则

1.全面性和全员性原则。涵盖各经济业务事项和相关岗位,涉及全体员工,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落实到各个环节,实现全过程、全员性的控制。

2.分级分权管理的原则。按照集团公司现有的管理体制,对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实行分级分权的管理办法,逐渐管理和控制。

3.风险与收益均衡的原则。集团公司在进行经济活动时要全面分析安全性和收益性,在追求收益的同时要考虑发生损失的可能。

4.风险适度、超前预警的原则。集团公司应建立健全风险识别、预警和财务风险的管理系统,明确最大的风险承受度,在风险发生前有效规避。

(三)设立四级风险控制组织机构

集团公司要设立四级风险控制组织机构,明确集团公司、分公司、三级单位、四级单位的总会计师、主任师、财务负责人、财务人员为相应风险控制点的责任人,统一管理,逐级负责。集团公司通过开展日常稽核、内外部审计、业务能力培训、综合考评等手段,提高识别风险和控制风险能力,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加强风险的监管和控制。

(四)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财务风险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只有加强财务风险管控,才能为集团公司持续有效发展保驾护航。防范财务风险作为内控管理的重点,应从完善制度、细化措施、强化管理等10个方面进行规范管理。

1.建立和完善财务制度体系。财务会计系统是对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确认、归集、分类、分析、编报而建立的会计记录手段、会计核算程序、会计报告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等的统称。从内部控制发展史来看,财务会计系统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前身,是内部控制的基石,如果连会计系统控制都做不好,就无从谈及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足见会计控制的重要作用。因此集团公司应建立完备的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制度体系主要应包括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综合性管理制度、财务收支审批报告制度、财务机构与人员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成本控制管理办法等。及时制定和完善各项财务制度,定期形成制度汇编,逐级结合实际情况参照制定执行。有了完备的财务制度体系,才能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更好地发挥财务的核算、监督职能,提高管理者经营、决策的效率,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升企业价值。

2.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在多项控制措施中最基础、最必要的就是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不相容职务是指由一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又可能掩盖其行为的职务。在内控检查中,由于各种原因不相容职务集中表现在: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票据与印鉴、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等。集团公司在设计、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要对所有经济业务进行梳理、过滤,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实行由两人以上担任的方法进行不相容岗位和职务的分离,使其相互之间监督和制约,以达到内部牵制的效果,确保内部管理有效,会计信息真实,防止经济犯罪现象的发生。

3.严格授权审批控制。授权审批是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授权审批控制规定每个岗位及其岗位人员在处理业务时的权限和对应责任。在内控检查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在经济事项发生时审批手续不完备;经办部门和财务负责人、主管部门领导、总经理联签有缺漏;未按规定审签等。因此集团公司应制定授权管理制度和审批程序,建立授权审批体系,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规范特别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公布权限,加强对权限行使的监督和管理。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每位相关人员应在其各自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4.加大财产保护控制。保障财产安全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财产中企业的现金、存货以及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基础,因此集团公司应建立财产的日常管理、定期清查和核对;设立专门机构或人员对资产进行管理,严格授权制度,无关人员不得接触财产;在资产的购买、保管、使用及报废过程中,实行多人、多部门参与,以防止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企业资产流失。近年来,应收款项作为财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高度重视,集团公司应建立应收款项风险管理体系,从源头开始加大应收款项监管力度。对于已形成的呆坏账应加大清欠力度,切实保障财产的安全与完整,提高企业财产使用效率。

5.推动经济业务过程监管。经济业务过程监管是指财务机构提前介入经济业务关键环节,对经济业务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的行为。集团公司应加大财务机构过程监管力度,遵循防范性、及时性、重要性“三个原则”,把握预算与计划下达、招标、合同签订、开工、实施、验收、资产交付、结算“八个重点环节”,通过全员全过程细化监管措施,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切实提升经济业务监管水平,防范财务风险。

6.加强财务稽核控制。财务稽核是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合规性以及会计处理的正确性进行的系统检查和核实,是内部监督和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团公司财务稽核应包括国家有关财经法规、政策、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的执行情况;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制度的执行情况;预算的执行情况;会计核算的正确性以及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资金、资产管理及效益情况;内控业务流程及关键控制点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各项业务处理是否按内控权限进行审批;计划投资、物资采购、合同管理及市场管理等是否符合规定;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如何;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设置、打印,财务报告的编制等是否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其他与生产经营、财务管理相关的经济事项。集团公司每年应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及日常和专项、重点业务的财务稽核,通过对上述业务的稽核,为规避各种风险筑起一道防火墙。

7.重视全面预算控制。会计控制是事后控制。预算控制是事前控制,因此其重要性不亚于会计控制,在某些方面其作用甚至超过会计控制。预算控制就是在明确各责任部门职权的前提下,按照预算的编制、审定和执行程序,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集团公司应根据自下而上的编制上报和自上而下的分解下达方法,结合各层级的实际情况,多部门联动逐级编制上报;综合平衡后预算指标层层分解,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和各岗位,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通过内部报告、协调等方法进行动态分析、监督、控制和预警;定期召开月度经济活动分析会,分析预算指标执行进度、执行差异,通报预算执行情况,制定整改措施,及时纠正。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可以按照调整程序进行动态预算控制;将预算指标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奖惩办法。通过预算控制,使得经营目标转化为各部门、各个岗位以至个人的具体目标,并作为其绩效约束条件,从而保证了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8.实行运营分析控制,提升预算风险的掌控能力。开展运营活动分析的目的是使企业经营向着预算规定的目标发展,通过将全面预算控制与运营分析控制相结合,找出发生偏差问题所在,并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或修正预算。集团公司应将预算运行风险的掌控和化解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来抓,认真梳理、系统分析年度预算中工作量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等存在的风险,明确重点项目、重点单位,形成风险分析报告和化解风险应对方案,及早预警,积极应对。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结合生产经营中各个环节的信息,对企业运营情况进行分析,定期出具分析报告,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9.建立绩效考评控制。全面预算控制与运营分析控制是绩效考评实行的依据和内容,如果没有这两项控制内容,绩效考评也就失去了控制的对象。集团公司应首先确定绩效考评目标,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选择考评标准、指标权重设置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各部门及全体员工定期进行业绩考核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确定员工薪酬及职务升降、评优、调岗、辞退等。绩效考评作为衡量工作优劣的标准,依据绩效考评结果进行有效决策,引导规范员工行为,促进实现发展目标和提高经营效率效果。

10.对财务风险实行预警机制。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对企业各方面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将企业存在或将要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预警。集团公司应明确财务风险的预警标准、责任人员、规范处理程序,制定财务风险预警制度;将企业采购、生产、经营、销售等管理信息纳入到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中,实现资源共享,提高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按照“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方式,进行风险预警前期管理、风险预警实施、监督与考核,有效地控制经济业务,防范和降低企业风险。

结 语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对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确保公司战略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集团公司要通过不断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全面提升财务风险控制水平,切实做到用制度规避风险、用机制控制风险、用责任降低风险,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 李丹.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09(6).

[2] 冯克红.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1(17).

财务风险控制理论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企业集团 财务核心竞争力 财务风险控制

一、财务核心竞争力基本理论

财务核心竞争力是源于公司核心竞争力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国外学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公司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观点,但对财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却极少。国内学者从2000年以后,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财务核心能力”进行阐述,通过对财务核心能力和财务核心竞争力文献研究得出,财务核心竞争力包含于财务核心能力,是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的必然选择。研究过程中发现,构建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没有提及风险管控机制,这对于构建财务核心竞争力来说,就缺少一块重要的理论基石。

2005年以后,学者对财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逐渐增多,结合王艳辉(2005)、杨敏(2008)、孟从敏(2009)、李洪涛(2012)的观点,认为财务核心竞争力是指在对企业内外理财环境分析基础上,以实现财务战略为目标、获得竞争优势为动因,立足于企业基本财务能力建设,以财务人才培养、财务流程创新、财务风险控制为内核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价值性、异质性、排他性的财务竞争体系。

对于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包含的要素,笔者认为除了包括财务资源、财务能力、财务战略以外,还应包括财务创新和财务风险管控两个方面。构建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财务资源整合和财务执行能力构成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财务风险管控能力和财务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实现财务核心竞争力的两翼,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目标服务的。

二、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构建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是对以往内部控制理论为基础建立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创新,对于企业有效整合财务资源、提高财务执行能力、增强财务创新能力、很好地解决企业内部的财务问题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以往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基本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作为切入点,按照筹资、投资、营运资金及分配四个理财活动展开,强调内部审计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这种传统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只考虑到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体系构建,而随着企业集团发展壮大,企业越来越重视外部不确定性风险对企业财务造成的影响,特别是竞争对手给企业带来的现实和潜在的威胁,因此,有必要站在更宏观的财务管理层面,基于价值创造、不可模仿性、排他性、异质性的财务核心竞争力来重构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这是经济发展和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二)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原则

1.基于目标管理原则。财务战略目标的实现是财务核心竞争力的追求,它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指导一切财务工作的行动指南。在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目标管理原则,不能偏离财务战略目标。为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目标必须建立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的财务管理模式,合理分配责、权、利,在此基础上将财务战略目标和与之相对应的财务风险控制进行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每个负责人,这样就可在保证每个层级实现财务战略目标的同时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2.强化财务资源整合能力原则。张倩(2008)将财务资源分为财务软资源和财务硬资源,包括:财务文化、财务规章、财务信息化水平及财务人力资本、电子装备、办公设施等,他认为财务资源是企业可以拥有、控制或可以利用的所有资源。蔡旺清(2012)认为企业资源不仅包括内部资源还包括外部资源,并强调对企业内外财务资源各种要素进行整合,使之协调配置。如上页图所示,财务资源整合能力是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之一,并受到财务风险管控能力的影响。笔者认为企业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应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特别是对外部资源的预测、加工及整理过程更要重视对风险的控制。企业只有增强财务风险控制能力,才能有效地培育企业财务运作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从而提高财务资源整合能力。

3.完善财务执行能力原则。杨敏(2008)认为财务执行能力包括领导的以身作则、责权利的分配及规章制度的遵守。笔者将财务协调治理能力、财务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财务风险控制及预警能力及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能力也纳入到财务执行能力范畴之中。如上页图所示,财务执行能力是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另一基础,财务风险管控能力通过财务核心竞争力间接影响财务执行能力。良好的财务执行能力体现财务决策正确性的同时,还必须为财务决策提供决策支持数据,这种包含着风险控制与危机预警功能的财务执行能力是财务人员从长期实践工作经验中总结、凝练出来的,具有不可模仿性、价值创造性、风险管控性特点,要求执行财务工作的人员具有较高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经营的能力。

4.提高财务创新能力原则。财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影响、提升企业价值、增强财务人员凝聚力和归属感的源动力。企业应从文化构建入手,打造财务文化价值观,通过创新文化意识促进财务流程再造,保证财务核算及时、准确前提下,尽量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和财务创新能力通过核心竞争力相互作用,因此财务创新能力不仅是整个财务流程每个环节的创新,还应包括财务风险控制方式、方法的创新,这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并实时增加新的财务风险控制手段。

(三)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提升财务风险控制的能力

1.财务资源整合环节的财务风险控制。将财务制度体系建设、财务岗位的监督和制约、财产管理控制三个方面归入财务资源整合能力。(1)财务制度体系建设包括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成本控制管理办法等。完备的财务制度体系,才能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更好地发挥财务的核算、监督职能,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企业进行财务资源整合,岗位设立意味着责权利的具体分配,必须保证岗位之间能相互牵制、制约、监督,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行,防止财务舞弊发生。(3)企业内部资源包括固定资产、存货、应收账款、现金等,应实行专项资产专人管理,并实行多岗位、多部门监督政策,保证资源整合的完整与安全,防止企业资源流失风险。

2.财务执行环节的财务风险控制。财务执行环节包括全面预算控制、财务分析控制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三方面。(1)全面预算控制,通过编制全面预算加强对财务活动的事前和事中控制,并根据实际完成与预算之间的偏差,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以此保证财务战略目标的实现。(2)通过编制和分析财务报表,掌握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揭示和披露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同时为预测未来年度的财务活动提供基础性财务数据。(3)财务预警系统构建,是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的最直接体现,将企业采购、生产、经营、销售等管理纳入财务预警机制中,实现资源共享,提高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财务创新环节的财务风险控制。财务创新作为一种文化体现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创新意味着成本与效率、风险与效益,财务创新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某些相关者的利益损失,因此,要权衡风险与效益,以保证实现财务战略目标。例如创新绩效考评机制,就会控制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经营者及员工行为受到约束,但却保证生产效率提高和企业战略目标实现。

4.财务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控制。以财务资源整合能力和财务执行能力为基础、以财务风险管控能力为保证、以财务创新能力为动力构建的财务核心竞争力最终是为了实现财务战略目标,这四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实现财务战略目标就是一个风险识别、计量、防范、控制、预警的过程,企业应采用先进的财务战略计划、制定及实施方法,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财务战略实施风险。

参考文献:

1.王艳辉,郭晓明.企业财务竞争力与财务核心竞争能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08):131-133。

2.蔡旺清,蔡旺.广州市中小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J].经济与法,2012,(03):73-74

3.李洪涛.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浅析[J].财政监督,2012,(08):29-30.

4.邱德君,邱兆学.基于行为属性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22):70-71.

作者简介:

宋海涛,男,副教授,黑龙江财经学院会计系财务管理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财务风险控制理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内涵;控制

引言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所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财务风险的识别与规避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财务问题以及风险控制是企业在发展过程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的效率与质量,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目前关于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理论和实践还相对薄弱,而大部分企业在风险控制方面主要专注于银行的负债风险角度来理解财务风险的控制,很少从企业内部以及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角度出发,去真正的理解和认识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也没有企业建立比较科学和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的模式和体系。因此从企业本身,结合其面临的具体环境去理解和认识企业财务风险问题,在实践上对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因此具有进行理论研究和探索的必要性与现实的紧迫性。

1.财务风险的基本理论

1.1风险

对于风险,理论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风险都是源自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从数学角度看,它表明的是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在公司金融学或财务学中,研究风险是为了研究投资的风险补偿,对风险的数学度量,是以投资(资产)的实际收益率与期望收益率的离散程度来表示的。最常见的度量指标是方差(或σ2)和标准差(σ)。

1.2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管理当中一种比较常见的风险,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资金在运动,由于效益比较低和连续中断引起的。财务风险与企业资金的筹集、运用与管理具有密切的联系,是从价值的角度来反映企业资金在运动中遇到的风险。财务风险的发生意味着企业在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因此必须从企业的价值或资金运动为主线,去认真的识别那个环节的财务风险类别,在进行的评价的同时采取一定的方法加以解决和完善。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财务风险的发生不局限于融资活动而产生的风险,投资活动、经营活动、配置活动以及资产的管理都会引起财务风险的发生。结合以上论述,本文将财务风险定义为: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由于内部的财务活动(相关的非财务活动)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可能使企业遭受损失以及陷入财务困境的情况。这些都被称为财务风险。

2.企业财务风险内涵拓展

2.1投融资型财务风险

融资是企业财务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筹集资金可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高有利支持,融资活动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起点,如果管理不当就会使筹集来的资金的使用效益大打折扣,从而产生融资风险。融资风险是由于资金市场供需变化、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企业的资金来源结构规模变化以及期限结构等引起的。其主要特点是融资成本过大,利率过大、借债规模超过了企业实际的承受力而导致的企业过度负债,从而陷入财务困境和产生财务危机。例如在对企业融资型财务风险控制过程中,为了实现对融资的有限追索,要对企业有关的各种风险要素,需要以某种形式在企业投资者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其他参与者和贷款人之间进行分担。一个成功的企业融资结构应该是在企业中没有任何一方单独承担起全部企业债务的风险责任,一旦融资结构建立之后,任何一方都要准备承担任何未能预料到的风险。

2.2经营财务风险

企业在日常的经营中,面临价格、货币政策、利率和汇率带来的财务风险,这些风险被统称为经营型财务风险。众所周知,持续的通货膨胀,将使企业资金供给持续发生短缺,货币性资金持续贬值,实物性资金相对升值,资金成本持续升高。企业大多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当前紧缩的货币政策和持续的加息,一方面加大了企业筹资难度,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加大了企业的资本成本,负债利益成为企业沉重负担。对于具有海外承包业务的企业来说,大多以美元结算。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正承担着巨大的汇兑损失。

2.3流动性财务风险

流动性财务风险是是企业经常遭遇到风险。一方面企业在招投标的过程中,要按照合同规定来履行相关义务,另一方面企业可能由于其他活动,而导致现金流减少,这时候往往需要通过其他渠道来筹集现金,从而出现流动性财务风险。此外企业自身如果经营不善,成本控制与费用管理不合理的话,也会出现流动性财务风险。流动性财务风险意味着企业自身的资金流不足,偿债能力存在问题。因此有效控制和防范企业的流动性财务风险是非常必要的。

3.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3.1投融型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财务风险意识是企业对自身财务活动可能出现的风险的一种自我保护和防范的意识。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一定要具有风险意识。因此企业处在一个多变的环境当中,尤其是信息技术时代,产业升级带来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再加上外部的宏观环境的变化都会对企业的财务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如果企业没有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就会使企业处于一个不利的发展环境当中。一个成熟高水平的企业,应该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的调整自身的财务战略和财务活动,从而有效的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

3.2经营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降低原材料成本。材料成本一般是企业发生成本的60%-70%,是降低成本的关键。因此,必须对主要材料实行限额领用,根据施工预算严格控制,按理论用量加合理损耗的办法与施工班组结算,节约给予奖励,促使施工班组合理使用材料,避免损失浪费。(2)降低企业销售费用。企业大多需要向外界提供服务以及产品服务,这时候会产生销售费用,要实行合理的销售制度,降低销售费用的发生。(3)降低管理费用。管理费中开支较大的是管理人员工资、差旅费与业务招待费。要简管理人员,严格出差审批手续。严格控制业务招待费用的支出,实行事前报告和事后审批制度,以达到降低管理费用开支的目的。

3.3流动性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企业应该加强资金控制,提高资金使用与分配的效率。应该做好项目资金的投入与分配工作。流动性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于流动资产变现能力不足造成的,因此企业应该注重流动资产的管理。同时要加强成本控制与费用管理,做好预算管理工作。预算管理是加强企业财务风险。通过强化风险意识教育,强化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的理念,明确管理层的风险职责来来奠定财务风险控制的基础。要通过引入科学的财务风险识别以及量化的方法,细化财务风险的内容与财务风险控制的方案。要通过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应用,准确定位企业的风险管理,根据财务风险发生的频率以及严重性来具体量化财务风险,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健全风险问责机制,要通过监督与问责来落实风险管理的制度,加大执行的力度。

4.结束语

企业的财务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财务风险是一种信号,通过它能够全面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要求企业经营者要进行经常性财务分析,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防范财务危机,建立预警分析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财务风险决策。企业应该根据财务风险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的采取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策略,将会有效的从整体上提高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效果和质量。构建合理科学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将是企业未来需要重点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宋西亮.强化企业财务监督机制措施的几点看法[J].财务与会计,2009.6

上一篇:超声诊断技术范文 下一篇:创新精神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