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01:47:58

保障技术论文

保障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给水安全保障

当市政供水压力不足,需要建筑给水加压,提升供水压力才能满足使用要求。现代建筑几乎无例外地采用离心泵加压。众所周知,当水泵的额定转速一定,水泵加压所能达到的压力由水泵的外特性曲线(当n一定时的H:fcQ特性曲线)所制约。也就是说,给水加压系统的最高压力受离心泵的外特性曲线限制,加压系统不会超过水泵所能达到的最高压力。

在使用过程当中,当水泵突然开、停、止回阀突然开、闭,电磁阀快速开、关等等,在管网系统中可能出现水锤冲而。在发生水锤时,在管网系统中可能形成很高的压力,引起管网爆裂。应当指出,发生水锤与多种因素有关,很难在设计阶段确定。在系统调试时如果发生水锤,则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

由此可见,对于给水加压系统而言,在通常情况下,系统不会出现超压,在不发生水锺的情况下,其最高压力不会超过水泵的最高压压力。设离心泵的额定压力为P2;按水泵样本,在零流量下的最高压力通常为Pmax≤1.3P2。为确保安全给水管网和设备必须能承受Pmax而不致于损坏;在设计上无必要设置安全阀等防超压措施。

应当指出,用设置安全阀来防水锤超压是不可靠的。水锤通常是通过调试来发现并合理解决;在设计阶段通常不予考虑。我们认为,管网系统为不能承受离心泵在零流量下的最高压力Pmax是不安全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于给水系统无必要设置安全阀,管网和设备应能承受离心泵在零流量出现的最高压力(对于有驼蜂H=f(Q)外特性的离心泵,其最高压力可能在某一小流量下出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给水形势日益严峻。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提出了以水质问题为中心的《中国2000年水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它的一个内涵是,随着水质问题的突出,传统的给水排水工艺技术与工程技术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的要求。虽然“七五”、“八五”期间,通过国家科技攻关等科研计划的实施,对水工业科学技术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由于纵深发展不够,集成化水平低,使得我国水工业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在对水污染进行新的理解的基础上,本文从净水工艺的有限性出发,提出突破大系统式水质观,建立新型水质观,靠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手段实现一种从整体?亡把握的新水质保障思想,从而达到给水服务水平的根本提高。

1.从两种水厂管理自动化意见谈起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水厂自动化控制水平现在已有了很大发展,如在大型水厂已较为普遍地采用了自动加矾、自动加氯、水泵自动变速、全厂的生产运行监测和滤池自动冲洗等工艺。但水厂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也给设计、施工、使用带来一系列问题,褒贬不一。

对于水厂的自动化,目前还存在不同意见。一种是极力主张,如刘灿生教授等人认为,随着水环境污染加剧和人们对于水质日益提高的要求,水净化处理操作控制单靠手工难以达到,考虑到净水工作的可靠性,考虑到降低电耗、药耗、减少人员等问题,自控将成为水厂必不可少的系统。

国外专家持不同意见,如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给水研究专家SusanK.Booth等人认为饮用水处理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必须有人作用于其中。理由是水处理工作需要随时调整,哪怕艺术级的(state-of-the-artequipment)给水装备,使其具有类似于人的训练,也不足以优化整个水厂的运行。他们认为,正是操作者知道什么时候处理过程可能要出问题,需要人来评价周围环境,作出各种运行决策,采取正确行动。在此思想指导下,他们发展的是辅技术工具,如PAS(processassistancesystem)。这种工具系统所要达到的是,通过给出水厂运行信息,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帮助人们了解水厂运行状况,提高人们的决策技能,使操作者能更加独立、有效地工作。

刘灿生等人则认为,自动化控制水平的提高必然促进水处理工艺及构筑物的发展,从而使人工不能控制的复杂高效的工艺得以产生,甚至会完全改变现有的净化工艺流程。由此,水厂运行可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应该讲,这就没有完全局限在现有水厂水处理的技术框架内,而是看出了智能化努力的本身,将可能改变水处理,甚至整个技术构架。

当然,上述仅是国内外两种代表性观点。Susan等人感觉到在现有水处理技术框架内人的作用无法取代,自动化天地极为有限。这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从上至下”的现有水处理技术构架本身就是基于人而不是机器起主要作用而构筑的,在这种技术框架内,根本没有办法实现高度自动化的水厂运行管理。Susan等人观点之所以得出,毕竟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了现有水处理技术构架或水处理思想本身的局限;刘灿生等人从具体技术工艺的智能化问题需要入手,提出了整个水厂的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并且。认为智能化工作可能对净水工艺的整个流程都能予以改变。

上述两种意见或观点都是在净水思想框架内认识自动化,没有从水处理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或水质技术根本发展的要求来考虑可能容涵或需要发展整个自动化或智能化工作。从对水厂自动化存在不同观点这一现实情况来看,至少说明已有自动化工作和目前的自动化努力还没有与水工业发展的根本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以致使自动化工作方向成为了一个问题。

我们的观点是,水厂自动化或智能化发展,与水处理技术根本性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或者可以说为后者所内在需求。没考虑到水处理技术的根本发展,就搞不清给水自动化或智能化发展的真正必要及整体发展朝向。总言之,只有在对现行水处理技术思想是否应该予以根本突破的研究过程中,才能看出水厂或整个给水系统智能化的根本发展思路或前景。而若想搞清这一点,首先就应该从现有水处理技术到底存在哪些根本局限入手。

2.现行水处理技术的局限

从本质上讲,现有净水技术并不是针对或能够解决水污染问题,这可以从病毒污染、有机污染、新型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等方面来加以阐述。

首先,现有水处理技术无法解决病毒污染问题。众所周知,病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明显、严重的,然而在目前“要直接测定水中病原菌(如伤寒、霍乱、痢疾等肠道传染病,一般均通过饮用水进行传播)并以之作为水质分析的例行项目,还不能做到。”也就是说,对于病毒,目前尚无完善的技术可供例行检测。所谓消毒,主要是去除细菌,现行水处理工艺对病毒的消除还无能为力。如在西班牙阿尔卑斯河62陆军营地就曾发生过因供水受病毒污染,造成500名士兵突然爆发传染性肝炎的事例。《科学美国人(中文版)》1997年第4期上的一篇文章也指出:“目前人类尚对大多数生物病毒一筹莫展。”

其次,现有水处理技术无法解决有机污染问题。对此,李圭白院士提出:“以现行城市的自来水厂常规水处理技术处理的水,水中仍含有许多有毒、有害物质,特别是微量有机污染物可检出数百种,其中有许多是具有‘三致’作用的重点污染物。有相当多的城市自来水厂出水的致突变试验(Ames试验)显示阳性,表明饮用这种水是不安全的……,由于饮用水中出现的污染物种类数量众多、多数浓度极低,无论检测和去除都十分困难,所以饮用水除污染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高科技项目。”

第三,现有水处理技术无法解决似激素作用的污染问题。近年来科学家们讨论内分泌紊乱(导致癌症、不育症、甲状腺机能障碍、先天缺陷、行为障碍、神经系统压抑和生殖器官畸形等)的原因,认为人造化学物质可能正在严重破坏人和野生动物的激素。过去曾认为低水平污染是安全的,现在认识到低水平污染也危害健康。近年来在自然界发现了不少畸型动物,在人类社会中出现了逐渐增加的癌症病例,专家们认为这是由于近似于生物激素的化学物质引起的,是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美国图兰大学的约翰·麦克拉克伦教授等人在1996年6月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指出,用作杀虫剂的多种化学物质,每个个体物质虽然浓度极低,只有几百亿分之一,单个来看没有不良影响,但如果混合在一起就会产生相当于个体160至1600倍的激素作用。王占生教授指出,如果这个结论属实,那么它将彻底化学物质的安全标准。

第四,现有水处理技术还不能有效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随着中国工业经济迅速发展,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从国内外的研究可知,对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现有的方法多是针对某种特定形态存在的重金属污染物,普遍存在着对重金属离子选择性差的缺点。至今,人们还在寻找一种不受高背景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影响,对重金属离子有着较高选择性的新方法。

另外,在污水生物处理方法中,由于废水中一些成份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即使我们知道了水中某些要除去的污染物,净化目的也达不到。那么我们就要问,为什么直到今天,水处理技术还存在上述问题呢?

3.污染问题实质及其启示

钟淳昌先生指出,在原水和出水水质的要求下,我国的水处理工艺正开始变化,预计一个更完善的针对有机污染为重点的处理工艺流程将逐步形成。由上述,已经看到不只是有机污染使先行水处理技术遇到阻碍,还有重金属污染和生物污染等问题同样使水技术显得无能为力。我们认为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没有从污染问题的实质出发,没有研究开发出针对污染问题的水质保障技术,而一味地在“去除理念”的作用下,发展净化朝向的水处理技术。这就无形中使水中含又杂质与水整个受到污染问题发生了不应有的混淆。

应该看到,污染问题与水质不好或水中个别元素含量过多不是一回事。污染必须是水中存在不是离散存在,而是出现整体组织性变异。已有的水处理(常规及基于常规水处理工艺的预处理和深度处理)没有达到整体把握水质的程度,结果因水的组织性存在,要么去不掉想去的东西,要么将水中那些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也一并去除。

再说,在水的组织没变的情况下,去掉组织中的某个成份,自有别的来顶替,组织的功能即在于此。现在还不知道如何超越对水中个别成份进行处理的技术境界,而达到整体地改变水的组织性存在的效果。也就是说,现在的水处理根本不是解决污染问题,而只是去水中杂质。应该讲,污染问题是水质工作的崭新问题,需要发展新的水质保证思想和给水工程理论。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水作为简单系统存在,即将水分成由若多成份或要素组成的大系统。现有的水处理技术都是基于一定的水质分析和指标要求,即水处理工艺都是针对水中某些特定成分的去除而开发的。

对水质指标的依赖不仅体现了现有水处理技术的实质,而且也是导致水处理技术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因为随着水环境的日益恶化和人们对水质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水中成份的浓度起限定作用的《标准》也正在失去意义。所谓标准,除了对检验项目的数量限定,还落实到对所包含项目浓度的限定上。人们已经注意到,即使在水中成份能被检测且“达标”的情况下,由于一些化学沾污物质在人体中的的累积效应,也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作用。因为“饮用水是参加人体内代谢过程的一种物质,它所含的任何沾污成分,都有可能对人体产生短期的、长期的,甚至遗传性的影响。”

约翰·麦克拉克伦教授等人对浓度极低人工化学物质的组成成份可以在水中合而成害的发现,加上人们已经了解到,在任何浓度水平上,能导致体细胞遗传物质突变,诱发致癌的物质都可以发挥作用,即无阈值的事实,这些就更从根本上否定了对水中物质的浓度加以限定的思想方法。

考察污染问题的实质给我们的一个直接启示,就是要突破那种单独考虑水中成份的大系统水质观,而代之以复杂、整体和动态的,能解释水污染与水中杂质不同问题类型的新的水质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发展针对污染问题的新技术。

4.新型水质观及水质保障思想的建立许保玖先生在评论美国包含83项沾污物的水质标准时,早在1990年就提出:“对那些含有数以百计沾污物的原料水”即时在制成自来水成品后,对每种沾污物都有了浓度限制,仍然不能对它们在人体内所起的代谢效应,进行清楚的解释。”

美国这一包括83项沾污物的水质标准,应该说,还是基于大系统水质观,还没有完整地考虑水与人体生理活动的关系问题。当然,也没从污染是水发生整体组织性变异,与水质含有杂质问题不同这一角度考虑。

目前水环境问题对水质标准造成了根本性的冲击,应该从新的角度来寻找和建立更有效的水质保障思想。在突破大系统水质观这一问题上,值得注意的是,COD和BOD就并不是直接表示有机物内容和量的指标,也不是把有机物完全分解的方法,而是根据近一个世纪的经验和研金,目前在世界上被用来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衡量污染程度的尺度。除COD和BOD之外,作为新的测定法,现在开始使用TOC、TOD、UV(紫外吸光)等方法。这些都不是纯粹的大系统水质观,但还没有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地步。

从污染问题的实质,我们可以看出水实际上一个可变组织或开放的复杂系统存在,用复杂观看水是必须的。所谓水污染,就是水本身发生了整体转型。水回用或解决污染情况下的饮水问题,就不是“去污”,或者说去除水中个别成份就可了事,而是要将那个变化过去的整体“水型”给纠正过来。我们进行的可谓是某种组织的“重建”工作。

我们暂且给这个完整的组织性存在,即一定水质起一个名,就叫作“阵”。阵有相对相和的意思,两个相和的阵共同成就一个“文”。如果将人体的生命生理特点也看作一个阵的话,那么,所谓有益健康的水,就是一个正好可以与人这个阵相和,即成文的存在。由此更可以看出,水污染是指水阵被变动,以致于不能与人体正常的生命生理活动,即人这个阵成就一个文。

如果这样讲来的话,下一步水工业工程发展的目标就应是从人体生命生理活动,即人这个阵性存在出发,本着与之相和成文的原则,来塑造水这个阵。这样的话,我们对水就不是进行简单的处理,而是一种整体设计。

不管怎么说,站在使水这个复杂系统对人体生命生理活动具有服务可靠性这个观点上,即使二阵相和成文来发展新的水质保障思想,都是必然的趋势。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要在理论上对这一思想进一步阐述和论证,直至最终可以工程化。当然,这一工作需要高级的科学技术手段加以支持才行,如分布式人工智能思想和技术;但反过来也同样,这种新的从整体出发的水质保障思想也一定会对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原动力,对原本已经落后的水工业设备制造业给以根本性的促动。这一点,正如张悦先生所提出的:“从国外发展趋势看,一种新型处理工艺的问世总伴随着一批专用设备投向市场……,加快设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尽快提高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是污水处理设备发展的当务之急……,尽快形成高层次、高质量的产品群,满足迫在眉睫的市场需求。由此兴起的我国污水处理设备产业,将会超越一个发展时代,迅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质上讲,现在的水处理技术只是一个固定的阵,其中混合、絮凝、沉淀、过滤和消毒在各自不同的阵下存在。这种技术之所以不能奏效于污染问题的解决,在于存在层次的差异。因为问题的解决是要求变阵的,而技术手段却是一个固化的阵性存在,在水平上根本就达不到。生物式污水处理技术也是如此,都是一个以定阵存在来试图达到变阵结果。

现在人们已经明白,芦苇湿地示范工程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其所有因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法中,存在着的是一种共生机制。我们认为这种共生机制,就是一种水土与植物两种阵性存在的相和成文,并且在保持成文的过程中,各自都得到整体改进,即植物得到了生长和成熟,水土也由最开始的被污染得到了恢复和再生。

通过初步的研究,可以基本推断人工湿地法与生物处理法在原理上有着根本的不同,不能简单地认定人工湿地法就单纯靠的是一种生物化学工程原理来使水质得到提高。如果按着我们的说法搞清了人工湿地与生物处理的本质区别,或者说更进一步弄明白了人工湿地处理洁中所蕴含着的一般道理,那么,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以期对污水处理或水的再生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指导。这种工作,也许就是我们今后需要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总之,本文紧密围绕解决水污染问题这个中心,从要根本超越净水工艺和净水思想的角度来谈水质保障思想及给水技术的根本发展问题。水工业工程技术的发展一定要从整体技术构架上进行创新,要在技术思想水平上根本提高,即不再进行“从上到下”的总体优化问题,而代之以“由下至上”的自组织或智能行为。这种技术或工程思想不仅可以适应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工程需要,而且能够适应外在环境的复杂多变,如实现智能给水。人到时所要进行的是设计,是对整个技术构架的维持,而并非是如今这样的运行决策。如果达到此种工程技术境界,就可以完满实现水工业战略,即更好地进行水质保障,为人体的健康,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靠地服务。

参考文献

[1]傅涛,水工业的学科体系建设研究,哈尔滨建筑大学博士论文,1999.3

[2]聂梅生,中国2000年水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部科技司,1996

[3]钟淳昌、任鹤云,中国城市给水工程的发展方向,给水排水,V01.20,No.6,1994

[4]刘灿生、费霞丽、高欣忠,我国水厂自控技术的发展趋势,给水排水,V01.24,No.1,1998

[5]SusanK.Boothetal,JOURNALAWWA,May1999,V0l.91,No.5,pp42—50

[6l李圭白、李星,污染源治理与饮用水除污染并重,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V01.29,No.5,1996

[7]王占生,非危言耸听应见微知著,给水排水,V01.24,No.6,1998

[8]赵璇、吴天宝、叶裕才,我国饮用水源的重金属污染及治理技术深化问题,给水排水,V01.24,No.l0,1998

[9]钟淳昌,我国城市给水近年来几个倾向性问题,给水排水,V01.24,No.2,1998

[10]许保玖,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11]张悦,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设备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与对策,给水排水,V01.24,No.1,1998

保障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经济信息安全国家经济安全信息化法律保护

论文摘要:信息时代,信息资源的占有率已成为影响一国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世界各国对经济信息的争夺加剧。完善我国经济信息安全的法律保护体系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生产力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文章对经济信息安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分析我国经济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与现有法律保护的不足,提出完善经济信息安全法律保护的对策。

一、信息化挑战我国经济信息安全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安全保障体系非常脆弱,对于经济信息安全的保护更是一片空白。国家经济数据的泄露,泄密案件的连续出现昭示着我国经济信息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一)对经济信息的争夺日益加剧

经济竞争的白炽化与信息高速化在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业已存在的窃取经济信息活动更为猖獗,无论是官方的经济情报部门还是各大财团、公司都有自己的情报网络。世界各国在千方百计地保护本国经济信息安全的同时也在千方百计地获取他国的经济情报。目前我国正处于泄密高发期,其中通过计算机网络泄密发案数占泄密法案总数的70%以上,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在商业活动中,商业间谍与经济信息泄密事件频繁发生,据业内人士透露泄密及损失最渗重的是金融业;其次是资源行业,大型并购很多,而十次并购里面九次会出现信息泄密事故;高科技、矿产等领域也非常严峻,很多行业在经济信息安全保护上都亮起了红灯。

(二)窃密技术先进,手段多样化

一方面,发达国家及其情报组织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不断监听监视我国经济情报,非法获取、篡改我国信息或传播虚假信息造成经济波动,以获取经济乃至政治上的收益;另一方面,除技术手段,他们还通过商业贿赂、资助学术研究、举办研讨会、派专人在合法范围内收集企业简报、股东报告甚至是废弃垃圾通过仔细研究,分析出有价情报等方式大量收集我国经济信息。正如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的一位中国专家认为:“在中国,当前贿赂最主要的形式不再是支付现金,更多可能由公司付费途经洛杉矶或拉斯维加斯到公司总部考察。这种费用可以被看做是合法的营业支出,也可以为官员设立奖学金。”窃密技术日益先进与手段日趋多样化、合法化对我国经济安全,特别是经济信息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三)经济信息安全保密意识淡薄

近年来,每当政府机构公布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前,一些境外媒体或境外研究机构总是能准确“预测”;许多重要的经济信息,包括经济数据、经济政策等伴随学术报告、会议研讨甚至是一句家常闲聊便被泄露出去;载有核心经济信息的移动存储介质被随意连接至互联网导致信息泄露等问题严重。有调查显示,我国有62%的企业承认出现过泄密现象;国有以及国有控股企业为商业秘密管理所设立专门机构的比例不到20%,未建立任何机构的比例高达36.5%;在私营企业中,这样的情况更加严峻。经济信息安全保密意识的薄弱已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安全,影响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二、经济信息安全法律保护的缺失

安全的实质是一种可预期的利益,是法律所追求的价值主张。保障经济信息的安全是信息时代法律在经济活动中所追求的最重要的利益之一。法律保障经济信息安全,就要维护经济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以及可控性,这是由信息安全的基本属性所决定的。然而,由于我国立法上的滞后,对经济信息安全的法律保护仍存在相当大的漏洞。

(一)缺乏对保密性的法律保护

保密性是指保证信息不会泄露给非授权者,并对需要保密的信息按照实际情况划分为不同等级,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力度的保护。现行《保密法》对于国家秘密的范围以及分级保护虽有相关规定,但其内容主要针对传统的国家安全,有关经济信息安全方面仅出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这样原则性的规定,对经济秘密的划定、保密范围和措施等缺乏相应条款;对于跨国公司或境外利益集团等窃取我国经济政策、产业关键数据等行为也缺乏法律上的界定,以至要追究法律责任却没有相应法律条款可适用的情况屡屡发生。

在涉及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上,法律规定分散而缺乏可操作性,不同部门对商业秘密的定义不统一,商业秘密的概念模糊而混乱,弱化了商业秘密的保密性;①另一方面,与TRIPS协议第39条规定的“未披露的信息(undiscoveredinformation)”即“商业秘密”相比,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要求商业秘密须具有秘密性、价值型、新颖性与实用性且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并将构成商业秘密的信息局限于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这样的规定不以商业秘密在商业上使用和继续性使用为要件,使不具实用性却有重大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信息得不到保护,不利于经济信息的保密。此外,人才流动的加快也使商业秘密伴随着员工的“跳槽”而流失的可能性激增,但对商业秘密侵权威胁(ThreatenedMisappropriationofTradeSecrets)我国尚无没有明确法律依据;对于泄露或窃取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刑法》第219条虽增加了刑事处罚,但处罚力度过轻而又缺乏处罚性赔偿规定,导致权利人的损失无法得到弥补。

(二)缺乏对完整性的法律保护

完整性是指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未授权的或非预期的操作修改和破坏,它要求保持信息的原始面貌,即信息的正确生成、正确存储和正确传输。目前,我国保障信息与信息系统完整性主要依靠《刑法》与《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总体而言层级较低又缺乏统一性。《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第4条规定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重点维护国家事务、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等重要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但在第23和25条却只规定对破坏和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造成财产损失的承担民事责任,并对个人处以5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15000元以下罚款的较轻处罚规定;现行《刑法》第285条也只规定入侵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构成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这就是说,行为人非法侵入包括经济信息系统在内的其他信息系统并不构成本罪。可见,法律对信息安全的保障依然侧重于政治、军事等传统安全领域,而忽略了对经济信息安全的保护。

(三)缺乏对可控性的法律保护

可控性是对经济信息的内容和信息的传播具有控制能力,能够按照权利人的意愿自由流动。网络的盛行使得经济间谍、商业贿赂等窃密手段的频繁出现而使得经济信息不能按照权利人的意愿流动。面对日趋“合法化”的窃密行为,《刑法》第110条的间谍罪与第11l条的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情报罪都只是笼统的规定了“危害国家安全”和“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情报”,缺乏有关经济间谍罪的专门规定;而《国家安全法》也只是笼统的规定了国家安全整体的法律条文,并且侧重的是传统安全的政治和军事领域,对于经济安全,尤其是经济信息安全这样一个新的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存在的威胁仍缺乏适当的法律规制。

除了经济间谍外,跨国公司对我国实施商业贿赂获取经济信息与商业秘密的案件不断增加,经济信息的可控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在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威胁着我国经济信息安全。目前我国尚无一部完备的《反商业贿赂法》,对于商业贿赂的法律规制主要体现在《刑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上。然而,现行《刑法》并未直接对商业贿赂行为作出罪行定义,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虽然规定商业贿赂的对象既可包括交易对方,又可包括与交易行为有关的其他人,但《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中却又将商业贿赂界定为“经营者为销售或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缩小了商业贿赂对象的范罔,将除交易双方以外能够对交易起决定性作用或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单位或个人被排除在外。另外,对于商业贿赂的经济处罚力度畸轻,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22条,不构成犯罪的商业贿赂行为处以10000元以上200000元以下的罚款,并没收违法所得。但事实上,通过商业贿赂手段所套取的经济信息往往可以带来高达上百万的经济利益,过轻的处罚完全不能发挥法律应有的威慑力。与美国的《反海外贿赂法》和德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相比,我国对于商业贿赂,特别是跨国商业贿赂的治理仍存在不足。

三、完善我国经济信息安全法律保护的对策

法律保护经济经济信息安全,既要求能预防经济信息不受侵犯,也要求能通过国家强制力打击各种侵犯经济信息安全的行为,从而达到经济信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经济主体主观性不存在恐惧的安全状态。因此,维护经济信息安全需要构建全方位的法律保护体系。

(一)修订《保密法》,增加保护经济信息安全的专门条款

《保密法(修订草案)》增加了针对信息系统的保密措施以及加强机关、单位和人员的保密管理等五方面内容,总体上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肯定,但仍存在许多值得进一步斟酌与完善的问题。特别是对于经济领域的信息安全保密问题,应增设专门条款明确规定经济秘密的保密范同,明确哪些经济信息属于国家经济秘密,通过明确“密”的界限强化保密意识,维护经济信息的安全。因此,在修订《保密法》时,我们可以在保证法律的包容性与原则性的基础上,可以借鉴俄罗斯的《联邦国家秘密法》,采取列举的方式将属于国家秘密的经济信息以法律的方式予以规定,将对国家经济安全有重大影响的、过早透露可能危害国家利益的包括财政政策、金融信贷活动以及用于维护国防、国家安全和治安的财政支出情况等经济信息包含在内,以具体形象的样态将国家经济秘密明确的归属于法律控制范畴,避免因法律缺乏明确性与可操作性而带来的掣肘。

(二)制定《商业秘密保护法》,完善商业秘密的保护

针对我国商业秘密泄密案件的日益频繁,商业秘密保护立法分散的问题,尽快制定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是维护经济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在制定《商业秘密保护法》时,可以借鉴国外以及国际组织的先进经验,但应当注意以下问题:(1)在对商业秘密进行界定时,应采用列举式与概括式相结合的体例明确商业秘密的内涵。同时在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中剔除“实用性”的要求,使那些不为本行业或领域人员普遍知悉的,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或竞争优势,具有“经济价值”以及“潜在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合理保护措施的信息也能纳入法律的保护范围;(2)要明确规定各种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以及刑事责任。由于商业秘密侵权行为是一种暴利行为,但给权利人造成的损失却往往十分巨大,如不以刑事责任方式提高违法成本便难以遏制其发生;(3)在制定《商业秘密保护法》时应当引入不可避免泄露规则(InevitableDisclosureDoctrine)。该原则主要是针对商业秘密潜在的侵占行为采取的保护方式,旨在阻止离职员工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泄露前雇主商业秘密的问题。引入不可避免泄露原则更能有效地保护商业秘密,避免因人才流动为保密性带来的威胁。

(三)制定统一《反商业贿赂法》,确保经济信息的正向流动

随着信息在经济活动中作用加重,商业贿赂的目的不再局限于获取商品销售或购买的机会,通过商业贿赂获取竞争对手经济秘密已成为信息时代非法控制经济信息流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制定统一的《反商业贿赂法》将分散在各法律法规中的有关条例加以整合,实现对国内外商业贿赂行为的有效监管,是堵截经济信息非法流动、维护我国经济信息安全与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制定统一《反商业贿赂法》时首先应当对商业贿赂的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借鉴《布莱克法律词典》的解释将商业贿赂定义为经营者通过不正当给予相关单位、个人或密切相关者好处的方式,获取优于其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④其次,对于商业贿赂的管辖范围应当适当扩大。根据《经合组织公约》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规定,缔约国应确立跨国商业贿赂法律的域外管辖权制度,对故意实施的跨国商业行为予以制裁。因此,制定《反商业贿赂法》要求将我国经营者或该商业活动的密切相关者无论是向国内外公职人员、企业、相关个人以及国际组织官员行贿行为或是收受来自国内外企业、个人的财务或其他利益优惠的受贿行为都应列入该法管辖范围内,并针对商业贿赂这种贪利性违法行为,完善民事、行政以及刑事法律责任;此外,在立法时还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大制裁力度,取消现行法律中固定处罚数额的不合理规定,采用相对确定的倍罚制,并制定对不构成犯罪的商业贿赂行为的资质罚(指取消从事某种职业或业务的资格的处罚),使得经营者在被处罚后不再具备从事相同职业或业务再次进行商业贿赂的条件,从而有效遏止商业贿赂行为的蔓延,以确保经济信息的合理正向流动。

(四)完善《刑法》,维护经济领域信息安全

“只有使犯罪和刑罚衔接紧凑,才能指望相联的刑罚要领使那些粗俗的头脑从诱惑他们的、有利可图的犯罪图景中立即猛醒过来”。故此,完善《刑法》并加重处罚力度,是维护经济领域信息安全的必要保证。

首先,计算机与网络的广泛使用使得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成为影响经济信息安全的关键因素。面对《刑法》对经济领域计算机信息系统保护的缺位,增加维护经济信息安全的专门条款是当务之急。因此,应首先对《刑法》第285条进行调整,规定凡侵入具有重大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科技价值与政治价值等)或者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都构成犯罪;同时,针对目前窃取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不属于商业秘密或国家秘密但却具有知识性或重大价值,特别是经济价值的数据、资料现象日益严重,《刑法》中还应增设窃取计算机信息资源罪,对以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手段,以窃取他人信息资源为目的且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予以规制;此外,在《刑法》还中还应增设财产刑、资格刑,适当提高法定刑幅度,从多维角度预防和制裁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

其次,在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上,应完善相关刑事责任与刑事诉讼中的保密规定。现行《刑法》规定了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但在刑罚的表述中并没有详细的划分。纵观国外立法,大多根据侵权行为社会危害程度的不同规定了多种量刑幅度。因此,对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设置应根据危害程度的不同规定不同的刑罚,对侵犯商业秘密情节恶劣,后果严重者从重处罚,确保罪责刑相适应的同时保证法律的威慑力。此外,针对目前在审理涉及商业秘密案件除规定不公开审理外,没有对参与商业秘密的诉讼人员规定保密义务的问题,在刑事诉讼中还应设置相关保密义务条款,在司法解释中也应规定配套的保密措施,以确保权利人在伸张权利时其商业秘密的保密性不会因法律的漏洞而丧失。

最后,借鉴美国《经济间谍法》,在《刑法》中增设经济间谍罪。与侵犯商业秘密罪不同,经济间谍罪重在预防和制裁图利于外国政府、外国机构或外国政府的人且使之获得不局限于经济之上的利益的行为。因此,增设经济间谍罪,应明确经济间谍罪的界定、构成要件、刑罚以及及于域外的法律效力等,从立法的价值取向上注重从国家安全角度保护商业秘密,特别是经济信息类秘密,对经济间谍行为予以严惩,维护国家经济信息安全。

保障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1.1提高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视度

首先,维护网络信息安全是需要所有使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人员共同承担的责任。网络信息安全得到了保障,才能够使存储的信息不被破坏,减少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其次,提高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视度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一些国家直属机关,做好国家机密信息的保护是减少敌对势力入侵的前提,更是维护国家尊严的体现。

1.1.1开展必要的保密教育工作相关部门要针对上述出现的信息泄露等问题定期对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不断提高人员的保密安全观念与意识,使其具有保密自觉性。还要定期开展科学性强、有教育意义的宣传活动,对国内典型的信息外泄事件进行分析,结合具体的信息安全保密方法,提高人们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关注度。

1.1.2不断对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应用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中的技术要能够不断进行更新,借助现代化手段对网络安全技术进行改进与创新。要将研究出来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到网络系统中,使其从形式转变为方法,真正发挥其在整个网络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1.2网络安全保障措施

1.2.1采用先进技术支持网络安全关系到每一个单位的发展与经营,为此,要在技术上做好监管,其网络性能要从内置软件到传输硬件等多个方面进行加强,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落实各项操作。通常来说,防火墙技术加密处理是最常见的应用方法,能够为整个系统网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1.2.2保障系统稳定运行要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网络安全,必要时对系统稳定性进行检测,对整个网络系统进行维护与创新,确保整个网络系统各项程序能够安全运行。还要对系统冗余进行防护,在分析多个角度的运行安全效果以后,提高网络安全运用水平。做好防火墙的技术加密处理,从而为系统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平台。

1.2.3重视外部网络可靠性外部网络能够为企业提供必要、稳定的系统支持,这个方面的安全问题是不容小觑的,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能够体现出外网的时效性与稳定性。为此,要能够适当的将外网的故障降到最低,并要提供连续性的服务。

1.2.4重视开放性监督一般来说,网络安全系统的开放程度非常强,正是因为这种开放性,在网络中加强对其的监督非常有必要,在数据传输中,其安全性也能够有效体现出来。

1.3系统硬件及软件上的保障对策

计算机一般都是以CPU为主进行设置的,其设置标准是33位。为此,其服务器具有非常强的稳定性,随着科技进步,当前的CPU已经扩充到了65位,其有效处理器最高能够达到百分之七十,如果内存增大,内部配置量也会随之增加。由此,借助硬件设备的改进提高网络安全性能是非常有效的。软件技术对网络信息安全也有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因为硬件系统在可靠性与安全性上有非常强大的处理功能,能够为软件性能创造足够的空间。比如,可以将槽位进行扩充,这样能够使计算机的信息存储能力增强,还可以在网络系统的外部增添一些功能全面的辅助设备,这些软硬件设备共同运行更能够保障系统安全运行。此外,在信息安全保障方面,还要做好日常保密管理工作,要对网站进行定期维护检测,定期对存在的系统垃圾进行删除,使系统的运行能够更加轻松,更有效的防止病毒入侵。

2结语

在此主要对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保障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技术保障对策。并指出,要想使网络信息安全得到技术上的保障,首先要提高人们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视度,在软件及硬件方面做好技术研发,依靠先进的技术与规范的制度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保障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全日制教育硕士 学位论文质量 保障体系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总结性成果,直接体现了研究生个人的综合能力和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 2009] 1 号)指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与学术型学位论文相比,专业型学位论文在选题、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各培养单位经过四年多的经验积累,对如何保障专业学位论文质量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但目前仍未形成成熟、全面的适用于专业学位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

本文从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过程入手,分析了影响其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学制、学位论文撰写标准及评价体系等,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1 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

(1)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难以形成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由于开展时间较短,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仍是以理论课程为主,尚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一套体系,教学内容与实际要求脱离,一方面体现在教学方式中,仍是以书本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实际能力的训练和现场应对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教学内容跟不上基础教育实际发展步伐,缺乏前沿性和时代性,削弱了理论的实践指导作用和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体现教育思想的载体,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形成,一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高质量学位论文便无从谈起。

(2)实践教学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专业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对实践过程系统的、完整的一次总结。可见,实践是保障论文写作质量的重要教学环节。但是,由于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起步晚,使该类研究生的培养过多地依赖于学术型研究生的教育资源,受到实践教学规章制度不健全,实践基地匮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实践培养效果难以保证,这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

(3)以学术型导师为主的单一导师类型,无法保证学位论文指导质量。近年来,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大量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相比之下,师资力量发展严重滞后。高校现有导师队伍仍以学术型指导教师为主,大部分的教师没有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经验,了解熟悉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教师队伍缺乏,无法保证其学位论文的指导质量。

(4)学制短,论文的写作时间不足。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2年。按照通常的教学安排,第一学年为在校学习时间,论文写作一般在第二学年进行,从开题到答辩时间较为短暂,而这期间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又面临教育教学实践和求职,这些都要占据大量时间和精力,可用于学位论文写作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体现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能力的学位论文,需要较为充足的写作时间,才能保证撰写质量。

(5)学位论文规格和标准不健全,评价体系亟待完善。教育部文件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形式。相对于多样化的写作形式,专业学位论文缺乏关于写作规范和评审体系的相关规定。大多数高校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开题以及答辩与学术型研究生同时进行,统一管理,学生不由自主地以学术型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模式为参考进行论文写作,难以突出特色。此外,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主要涉及对基础教育的研究,这就需要基础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对论文的评判,以确保论文的实际应用价值,但是实际评审过程中,缺少这些专业人员参与的现象普遍存在。

2 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2.1 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注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

一方面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积极开展实地教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课堂教学中应多运用案例分析、模拟教学等方法,把书本知识与实际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增加课程的实践性;在课程安排中应尽量增加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去中小学观摩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带着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去实际教学领域寻找解决的最佳途径,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另一方面,应密切联系实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全日制教育硕士知识学习是直接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其教学内容需反映实际教学的需要,根据基础教育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以先进的、前沿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武装学生,确保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有效地为实际教学服务。

2.2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论文选题紧密结合实践

加强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践环节培养,就要不断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培养单位应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主动加强与基础教育单位的联系,积极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建立完善的校外实践基地合作机制。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整个实践环节可与毕业论文的选题、研究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践为其学位论文撰写提供现实基础和资源。鼓励和提倡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具体问题并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好的专业学位论文通常能为实践单位带来有一定创新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实践单位也较容易从研究生中物色到本单位急需的应用型人才。通过两者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达到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

2.3 促进师资转型,积极推行“双导师”指导制度

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明显职业背景、丰富基础教育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是保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质量学位论文的重要保障。现有师资转型与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是目前许多高校值得借鉴的经验。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导师资源,通过加强培训,促进现有师资转型。比如选派教师到中小学进行交流学习,以获取实际工作经验,增强其指导学生进行教育实践的能力,从而达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基本条件。同时,在遴选新任全日制教育硕士导师时,注重对其专业实践能力的考察,选择具有基础教育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导师,不断充实专业师资队伍。同时,积极挖掘社会人力资源, 聘任基础教育系统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校外兼职、合作导师,弥补校内指导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建立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合作为辅的“双导师制”指导模式。从研究生入学就开始双向培养,从课程学习、论文开题到实践,两个导师同时指导,从两个方面进行教育和培养,提高理论基础和实践两个方面的能力。

2.4 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交叉进行,探索实行小学期制

在现有的学习年限内,要“延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时间,就要使其尽早进入实践选题阶段。因此,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可以尝试采取“小学期制”,如把一学年划分为三个小学期,以“学习-实践”为重复推进模式。在第一个小学期的理论指导性较强课程学习后,即进入第二个小学期实践过程,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学位论文的选题,并有针对性地搜集论文写作的资料、展开相应的教育教学研究,为学位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一段时间后,结合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入第三小学期的理论学习,在任课教师广博的知识背景指导下,将问题带到课堂上开展讨论,集思广益,并在讨论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期制,使研究生结合实践活动提前进入论文选题和写作阶段,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学位论文写作时间,充足的写作时间,保证了论文质量。

2.5 规范论文写作规格和标准,完善论文评价体系

建立全日制教育硕士论文写作标准是保障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应该遵循其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弱化理论研究,突出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提倡采用案例教学、经验总结、调研报告或在上述实践成果总结基础上撰写学位论文。培养单位应针对不同学位论文形式,制定详细的参考性较强的写作规格和标准,才能真正促使学位论文形式的多样化,使其位论文着重于应用课题的拓展或解决现实问题,并在技术上体现新意。完善学位论文的评审体系,各高校可从基础教育单位聘请专家,建立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库,从中抽取专家完成论文评阅。同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价,不要过多强调理论创新,而应该强调技术或实践创新,应以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能否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衡量优秀与否的标准。

3 结语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即将迎来第三届毕业生,而对于如何提高其学位论文质量的探索依然任重而道远。培养单位应从培养过程入手,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学制、论文撰写标准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建立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9.

[2] 袁燕燕.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过程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3] 孙红霞,张乐勇,王绍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调查研究[J].石油教育,2012(3):54-57.

[4] 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4-8.

保障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质量保障体系

G643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职教硕士需求的不断增长,职教硕士的教育规模也迅速的扩大,其教育质量问题也在日益凸显出来。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力,因此,如何通过建立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来保障职教硕士教育的健康发展,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2010 年7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教育质量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体制机制的总和,包括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条件保障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和评价监测体系等各个环节。加强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建设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举措。

二、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要素

1.生源质量

生源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材料;生源质量是研究生教育质量形成过程的起点,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础保证。近年来,尽管近些年来招收研究生的数量与日俱增,但是数量的增长并没有伴随质量的同步提高。一方面,“非科班”出身的学生占生源比例的大多数,导致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出现“本科化”倾向,硕士学位的攻读相当于在自身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多修了一门专业;另一方面,其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参照其它文科学科的培养模式,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自身的特色。有学者提出,“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是指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开始时,学生掌握的与未来研究方向有关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以及科研精神和学习态度满足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的程度。”“在招生中选拔出具有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生源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正是如此,才引发了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审视,而优质生源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生源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2.师资队伍

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教硕士教育质量的关键。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育硕士培养高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是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对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教硕士教育决定研究生教育质量好坏的是“竹竿原理”,即决定职教硕士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是否有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现阶段,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不高,主要原因就在于导师对学生的投入不足。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导师对研究生的个性化指导是研究生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古今兴盛皆在于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如何使教授静下心来做学问、认真指导研究生,是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发展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3.课程设置

所谓课程, 即学校对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据调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教育仍然属于学术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课程设置“学科”导向的味道浓重。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方面的课程上, 如“职业教育原理”、“职业教育心理学”、“比较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史”等课程, 教育类课程占主要成分, 而凸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性”、“技术性”课程很少涉及; 只注重学生师范性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学生将来的职业应用能力, 无法做到与相关专业的结合, 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

4.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

学位论文是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独立完成的作业,是研究生为获得学位而撰写和提交的论文。而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技能和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位论文,通过学位论文可以衡量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学位论文的质量是影响到研究生教育|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选题、综述、论文成果、写作能力,反映了其在研期间所学的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因此对于学位论文质量管理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核心因素。

三、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保证系统目标实现与完成的基本程序与手段,是系统或组织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规则所形成的制度,包括系统的运行过程及在各个运行阶段与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手段等。我国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可以概括为:政府宏观调控,培养院校自主保证,社会参与监督,市场自主调节。具体来说:(一)外部支持系统输入。接受政府的委托(或社会的资助),外部在资金、项目及人员上提供支持,构成外部输入系统。(二)教育评估机构评估:第一步,高校质量综合评估一般程序;第二步,评估机构接受政府、高校或其他社会组织的委托;第三步,政府、社会、学校代表参与一的专家组;第四步,根据政府或社会用人部门制定的政策及标准,结合学校的自我价值取向研制评估议案;第五步,对学校实施评估;第六步,专家组提出评估意见;第七步,高校根据专家意见作出整改。(三)向社会、政府、高校输出。(四)反馈信息。评估机构提出反馈信息,政府利用评估结果作出决策。提供决策咨询,对政府的相关政策起到舆论监督及促进政策的作用。以上构成政府、高校、社会和评估机构之间的有效运行机制。

四、完善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举措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质就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建立质量监控系统和管理制度,采取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所有可控环节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改进存在的问题,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并保证质量逐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系统包括内部质量管理和外部质量管理两个子系统。

1.完善外部质量保障的探讨

(1)明确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职教硕士教育质量观。

职教硕士培养院校必须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质量观。因此,培养的学生是否受社会欢迎、用人单位的评价以及毕业生在岗对社会的贡献,是判断其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目前,职教硕士招生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生源不足,如果没有足够的优秀生源,那么加大招生规模和提高生源质量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由此可见,加强招生宣传、提高中职学校师资水平势在必行。加大宣传不仅要宣传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还要上层管理部门出政策支持、招生学校出特色办学。上层管理部门要加强同相关行业的联系,将学位与从业资格、职称评定等挂钩,在政策导向上进行扶持,培养实际需要的人才。另外,招生单位还要积极争取优秀生源,主动与中职学校和相关部门联系,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还要针对中职学校和各行业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相关课程的设置,为学校培养用得上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公共治理作用

构建我国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需要由政府、学校、行业协会、评估机构及社会各界等齐抓共管,并促进管办评分离。具体地说:(一)是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多中心治理要求政府转变自身的角色与职责定位,涉及教育公共管理方面的具体职能应尽可能向社会组织转移;(二)是加强对全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统筹协调。亟待成立“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与质量监测评估委员会”,制定职业教育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认证评估制度,建立全国职业教育数据信息平台等;(三)是支持学会或协会(学校联合体)加强自律管理。支持协会以吸纳会员的方式开展职业院校资质认证,并对全国职业教育评估机构进行资格认可,鼓励专业学会开展相关专业评估等;(四)是鼓励社会行业组织开展专业认证。结合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鼓励相关行业组织对职业院校开展专业认证,并加强与国际相关专业认证组织的合作。

2.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探讨

(1)招生制度改革,控制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是职教硕士教育质量获得保障的最基本前提。生源质量控制可从国家和培养院校两个层面来保障,建立起国家基本质量控制与学校特色质量控制有机结合的选拔机制。首先,被录取的研究生应是达到国家的一些基本要求。其次,被录取的研究生应在报考学校所设学科的专业方面具有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这主要是通过考试和面试来甄别。无论是国家组织的入学考试,还是学校组织的考试和面试,都要通过严密的制度设计确保入口竞争的公平与公正,尤其是主观性极强的面试环节;近年来部分学校采取的同学科或同专业统一面试、统一阅卷、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安排在正式录取之后等做法,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研究生招生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道德风险和学术腐败,但这只是部分学校出于责任与公平考虑的自发行为,并没有形成一套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可操作性的保障制度,而且没有形成具有实际效力的问责机制。因此,职教硕士招生环节期待有利于保o公平、有利于甄别与竞争的选拔机制。

(2)加强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教硕士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否有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是决定职教硕士教育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一,制定合理的导师队伍发展规划,形成由专业课老师、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等构成的导师团队,并考核导师团队的指导方案、指导工作量和指导效率。专业课教师可以在校园内选拔实践经验丰富,兼具课堂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或者聘请企业与公司内业务精通的综合素质高的技术人员担任职教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教师。第二,明确和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主导地位。构建导师负责制和以科研究课题为引导的导师资助制度,将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促进职教硕士教育质量的提高。导师的招生数量主要由其所承担的科研任务来确定,导师注重在科研活动中培养人才,研究生则从科学研究的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提高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赋予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培养、科研和资助等方面更大的自的同时,也强化了导师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责任。强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对研究生既负有培养的责任,也负有资助的责任;研究生导师既有责任指导学生从事创新活动,也有责任关心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严格学位论文标准,控制“出口关"

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位论文的撰写。是研究生能否顺利毕业、获取学位的核心依据。毕业论文在遵守学术规范的基础上,还要通过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等实质性审查以确保其质量。目前,很多学位论文流于形式,评审程序与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因此,要正确把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严格控制“出口关”。职教硕士的学位论文应当达到硕士水平应有的技术难度、深度和先进性,也应体现一定的工作量。论文不应忽略其职业性,选题应注意结合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所从事的教学实践。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毕业论文评审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实行网络匿名评审。从技术上来说,这点不难实现,且成本较低。

参考文献:

[1] 高先燕,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年5月.

[2] 周文辉,李明磊.基于高校调查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13年第3期.

[3] 来茂德.今天该怎样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N]. 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

[4] 刘坚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J].天津大学.2003年.

保障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基本教育体制还并不十分完善,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仍处在一个积极研究和探索当中的现状,分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及质量保障过程中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了就师资队伍、生源质量、教育手段、毕业论文四个方面具有实施意义的建议,以期完善和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内部保障机制和外部保障机制,实现高质量的研究生输出。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专业实践;教育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80-02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5)中指出:2014年全国研究生有1847689人,接近185万人,比2013年增加五万多人,增长率为3.00%,在校研究生中,学术学位硕士生有929872人,占比为50.33%,专业学位硕士生有605141人,占比为33.17%。随着研究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经费投入也不断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研究生中占了很大的比重,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保障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因素是复杂的,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选拔、教育、管理、毕业等各个环节都影响到研究生的输出质量。而这些环节能否做好由高校的管理体系、监督体系、教育体系、考核体系是否完善决定。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师资队伍质量、改革教育教学方式、严控学生输入输出关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理解及发展现状

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是以提高学生整体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严格控制高校招生、教学、考核、论文答辩、就业反馈等各个环节,实现高质量研究生人才的输出。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侧重于对研究生“专业”上的质量保障,突出其在“专业”上保障的特殊性,致力于保障输出的研究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创新性。虽然我国各高校和研究生教育部门都积极的致力于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各改革工作。但不可否认的是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研究生质量保障制度还并不十分完善。各高校需建立一套适合本校自身特色的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保障体系。目前国外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保障体系,美国是世界上研究生教育体系最完整、最规范且具有多样化和灵活性的国家。其与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管理手段、评估制度密不可分。我国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处在一个发展时期,找出我国高校在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方式、生源质量问题、管理体系制度、评估机制等方面与美国之间的差异和不足,将会对我国现有的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起到良好的学习启发个借鉴效果。

三、质量保障措施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以下综合了内部保障机制和外部保障机制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就师资队伍、生源质量、教育手段、毕业论文四个方面具有实施意义的建议。

1.师资队伍。在研究生的培养中,研究生导师承担着重要使命。专业学位研究生强调对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导师的科研方向,学术能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态度都对研究生的培育有重要的影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w系中,师资队伍的质量及导师的选择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①确保导师质量。确保导师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确保研究生的质量。导师的学术能力、教学态度、道德品格等个人综合素质都对研究生的培养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首先应该具备的条件是教学思想和教学品德上的职责。其次导师应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丰富的科研经验,较高的科学范畴学术水平,关注专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技术前沿。最后,导师要有符合自己学术特色和学术能力的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并在本学科的专业领域里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培养应用型研究生。②加强青年导师培养。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注重对青年导师的选拔,为导师团队注入新兴的推动力。青年老师在科研上具有更高的创新性和积极性,一方面为研究生教育队伍引入新活力,同时也增加了青年导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上的动力。高校应创造机会组织和鼓励青年导师到科研机构交流学习,提高导师在学术上的积极性,在科研上的创造性,促进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形成一支有新兴的,有才干的,教学思维先进且高效的导师团队。③强化导师绩效考核和管理机制。落实动态管理。建立导师资格年度审核制,实行评聘分离、动态管理,有效促进竞争,做到有上有下、有进有出,从制度上破除导师资格终身制。增加研究生培养中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制或导师组制的普及实施。

2.生源质量。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优质人才的输出,我国招生时缺乏灵活性,强调资格审查。因报名者多于计划,录取重视联考成绩,面试流于形式。专业学位研究生保障体系注重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在入学质量关上,应改革现有的按考试成绩择优录取机制,加大高校研究生自主招生的权限,优化招生计划。

3.完善教育手段。①营造科研氛围,强化学术要求。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是建设校园文化,高等学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科建设中,应紧紧围以绕培养学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为根本而展开。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应为学生创造机会,积极举办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研究生参加相关专业领域学术报告会,学习先进技术。②保证严谨的学风。建立良好的学风,无论是学习、科研还是毕业论文,都必须严格杜绝学术腐败。教学管理机构需要充分发挥其职能权限,加强校园学风建设,杜绝学术腐败,对科研作假,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同时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定期进行专业实践汇报,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新一轮的专业实践重点内容规划,为学生指明道路。③课程教学及考核上的改革。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提供学生选择跨越本专业的学科领域。在教学方式上采用专题实践,情景模拟、学生试讲等方式;在教学工具上不断更新先进的专业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专业实践保障。在考核方式上应着重考察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变卷面考试为实践操作、课程设计、学术汇报等形式。

4.毕业论文。①重视选题、开题环节。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在培养环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开题环节是对研究生论文整体内容和方向的定位。论文选题应有明确的专业背景。论文课题确定以后,研究生需撰写一份包含了课题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涉及的技术和研究的意义的开题报告。高校组织开题环节的答辩工作,审查开题报告的人员必须含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对研究生的课题进行一个可行性、创新性、前沿性的评估,并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反馈给研究生。②加强中期检查力度。为了掌握学生课题研究内容和进度,督促学生努力工作,使其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学位论文,学生要定期就论文进展情况向导师做汇报,导师应督促学生论文撰写进度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定期检查并签字确认。学科指导小组制定中期检查制度,学生汇报已完成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参加的科研学术情况,遇到的问题和后期的难点,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和问题的解决思路,小组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改进,确保培养质量。③丰富评阅和答辩制度。论文评阅环节和答辩环节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审查工作的最后环节。实行研究生论文网上评审。对于网上评阅意见极差的毕业论文进行严格复查,若存在严重问题则延缓其论文答辩。在答辩环节,担任评委的专家在相应专业领域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成就,答辩委员会主席由本校专家担任。邀请若干相关领域的学生代表,加大群众监督力度。最终专家评委通过匿名投票的方式表决,若全员通过,则该研究生毕业论文通过。

四、总结

当代高校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完善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应紧紧围绕保障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展开,做到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把好生源关,改革科学课程设置,严控论文阶段管理,抓好学位论文质量。不断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的培养计划,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编研组.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5)[R].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3).

[2]安娜・朗斯黛尔.教师发展与教和学中的质量保障[C].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49.

保障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英语论文写作 论文题目 题目类型 论文题目翻译

许多期刊都要求作者提供英文版论文题目。英文题目写得如何会直接影响人们对论文的第一印象的好坏。论文是否会被国际会议和国际期刊录入,首先看题目是否在选题范围内,是否合乎规范。从国内学术期刊登出的论文看,中国科技工作者在论文题目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外国专家在给中国学生授课时,甚至会将中国学生的典型错误单独作为一个专题。本文以某学院学报2014年第25卷第4期为例对中国科技工作者的题目类型和错误进行梳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

一、题目类型统计

中国科技人员写论文题目时模式比较固定,常常写成“……研究/探讨/分析”,“关于……的思考”,“……对……的启示”,“论……”,“从……看……”,和“基于……的……”。以某学院学报2014年第25卷第4期(本期共刊登论文31篇)为例:

(一)以“……研究”为题目的论文有8篇之多,占论文总数的25.8%,译为 “research(es) on”, “study of”,甚至“research for”,如“军事信息系统顶层设计和综合集成问题研究”( Research on Key Issues of Military Information System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Integration),“美军后勤体制改革发展研究”( Study of the Logistics System Reform of American Force),以及“实时嵌入式系统并发程序检测方法研究”( Research for Method of Real-time Embedded Systems Concurrent Program Testing)。

(二)以“……分析/探析”为题目的论文有2篇,占论文总数的6.5%,译为“analysis of”和 “analysis for”,如“基于BRDF的目标偏振特性分析”( Analysis of the Target Polarization Properties Based on BRDF)和“中美载人航天领域合作探析”( Analysis for the US-China Cooperation in Manned Space)。

(三)以“对……的思考”为题目的论文有4篇,占论文总数的12.9%,译为“thought on”, “consideration on”,甚至是“thinking about”,如“对装备保障体制变革的哲学思考” (Philosophy Thought on Equipment Support System Reform),“新时期装备保障力量体系建设思考”(Consideration on the Equipment Support Resources System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对联合战役装备保障训练考核评估问题的思考”( Thinking About the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quipment Support Training in Joint Operations)。

(四)以“基于……的分析/方法/模式/研究”为题目的论文有4篇,占论文总数的12.9%,译为 “...-based analysis/strategy /mode/system...”和 “method/system...based on...”,如“美军基于绩效的服务性采购模式及其启示”(Performance-based Service Acquisition of the US Army and Its Inspiration)和“基于Hall三维结构的陆军装备保障转型体系研究”(Study of Architecture of Army Equipment Support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Hall Methodology)。

(五)以“论……”为题目的论文有2篇,占论文总数的6.5%,译为“discuss on”和“analysis on”,如“论军事装备技术创新政策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Discussion on the Foundation and Consummation of Policy System of Military Equipment’s Technical Innovation)和“论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途径”(Analysis on the Strategic Way to Thoroughly Boost the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六)以“……对……的启示”为题目的论文有2篇,占论文总数的6.5%,译为“notion about...”和“...and its inspirations”,如“美军国防采办政策与程序重大改革解析及启示”(Analysis and Notion About Significant Reform to Defense Acquisition Policy and Procedures of the US Army)和“美军基于绩效的服务性采购模式及其启示”(Performance-based Service Acquisition of the US Army and Its Inspiration)。

(七)以“从……看……” 和以“……探讨”为题目的论文为题目的论文虽然数量只各有一篇,各占论文总数3.2%,但也是当前常用的论文题目,前者在本期被译为“Seeing from...to Perceive”:“从转角枪的发明看军事技术集成创新”(Seeing From the Invention of Corner Shot to Perceive Military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novation),后者被译为“Issues about”:“美军联合作战装备指挥体制有关问题探讨”(Issues About Joint Operation Equipment Command System of the US Army)。

(八)其他非典型名词词组为题目的论文有7篇,占22.6%,如“体系对抗中信息与人和武器关系的SD模型”(SD Model of Information, Human and Weapons Relationship in the System of Systems Combat” 。

二、典型错误分析

本期论文题目的英译总体水平不乐观,题目翻译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题目不简洁,论文主题不突出。中国人在将论文题目翻译成英语时,母语负迁移比较明显,常常将汉语中对应的词或词组直接套用到题目上,如以下论文题目的出现频率非常高:Research on ...Study of ...Thought on ...Consideration on ...Thinking About ...Analysis of ...Discussion on ...和Tentative Exploration of...这些题目无一例外犯了不简洁、不精炼的错误,增加了题目的长度,且没有突出论文的主题。

(二)非正式动词词组出现在题目中。 如“论……”被译成“Thinking about”,不仅出现了非正式用语,而且不符合论文题目的简洁原则。

(三)词汇误用。以“从转角枪的发明看军事技术集成创新”(Seeing From the Invention of Corner Shot to Perceive Military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novation)为例,题目中的see from,是一个不太正式的用语,意思是 “从……角度看某个问题”的意思,一般是 “see ... from...”的形式,如You should see the matter from her point of view.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常常通过冒号、破折号,甚至是副标题的形式,可省掉不少的麻烦,如此题目可修改成 Insight into Integrated Innovation in Military Technology:from Invention of Corner Shot。另外,在本期论文题目中,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语法错误,如“Analysis for the US-China Cooperation in Manned Space”中的analysis for应当是analysis of的误用。

另外,中国人常用的“……对……的启示”,在翻译论文题目时常有人翻译成enlightenment和revelation。inspiration指 “好主意”或者“激发人进行创作的人或物”,论文题目中常出现的表示“启发”作用的“启示”用inspirations一词表达较为合适。enlightenment 是“教化”、“启蒙”,将人从愚昧、混沌状态领入开化文明的状态,或者“启发、开导,使对……有所领悟”的意思。revelation指神给人的启示。

本期论文中的另一个“启示”题目,即“美军国防采办政策与程序重大改革解析及启示”(Analysis and Notion About Significant Reform to Defense Acquisition Policy and Procedures of the US Army),其中的“Notion”的意思应当是 “认识”,并不是“启示”的意思。另外,此题目不是一个简洁的题目,主题不突出。

(四)名词词组中前置修饰语堆积过多。在科技英语中,一个中心词的前面常常可用数个名词或形容词进行限制,如communications satellite antenna,但是中心词的前置修饰语一般不超过两个,多了往往会引起阅读上的混乱。本期论文题目中,一个核心词的前置修饰语常常多达四五个,如Military Information System Architecture Design(军事信息系统顶层设计), Equipment Support Resources System Construction(装备保障力量体系建设),Joint Operation Equipment Command System(联合作战装备指挥体制),Real-time Embedded Systems Concurrent Program Testing(实时嵌入式系统并发程序检测)和Wideband Intermediate Frequency Signal Recording and Playback System(宽带中频测控信号记录回放系统)。

三、各类型论文题目和多重前置语名词词组的翻译

(一)“……研究”、“……分析/认识”、“……探究”、“关于……的思考”和“论……”的翻译。在翻译此类题目时,应本着简洁和突出主题的原则,将“Research on...”,“Analysis of”, “Discussion on”, “Consideration of”, “Tentative Exploration of...”等一律去掉,如Study of Architecture of Army Equipment Support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Hall Methodology (基于Hall三维结构的陆军装备保障转型体系研究)改为Architecture of Equipment Support Transformation of the Army in Hall Methodology;Analysis for the US-China Cooperation in Manned Space(中美载人航天领域合作探析)改为Sino-American Cooperation in Manned Spaceflight。

另外在以“论……”为题目时可以翻译成“On...”的形式,如1996年的Advances in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第5卷第1期就刊登了一篇题目为“On the Lambert W Function”(《论朗伯W函数》)的论文。

(二) “……及启示”之类的题目翻译。“启示”一词不要翻译成 “enlightenment”, “revelations”,可用“inspirations”或者“implications”替代。如 “美军基于绩效的服务性采购模式及其启示”(Performance-based Service Acquisition of the US Army and Its Inspiration可翻译成US Army’s Performance-based Service Acquisition and Its Inspirations/Implications。

(三)题目中名词词组的翻译。在翻译名词词组时,前置词一般不要过超两个,如果超过了两个,就可通过调换词序、使用介词、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进行处理,也可以用副标题、破折号、冒号等方式进行处理。下表显示了本期名词词组的翻译和修改,从中可看出名词词组的灵活处理方式:

四、结语

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论文题目时具有比较明显的中国特色,在翻译这些论文题目时也往往带上了中国色彩。作者通过梳理这些论文题目类型和题目翻译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错误,在硕士生、博士生的英语论文写作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翻译练习,避免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出现类似错误,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庚申.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唐国全,何小玲.英语科技论文报告写作[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

保障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9-0122-02

1 引 言

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进程相协调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关键之一。

综观既有研究成果,我国学者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着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个别研究采用了调查和统计分析等量化方法;所针对的问题包括:导师负责制的机制,研究生教材规划与建设,研究生教育成本,研究生教育逐步国际化和研究生教育方式与过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构成与操作主体、内部保障措施、外部保障措施等。既有的针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成果能够结合现时的研究生教育状况,来源于研究生教育实践而又在理论上作出了有助于指导实践的探讨,能够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从内容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研究内容布局格式,一般包括生源、师资、课程设置、论文环节、保障体系运行模式等。

2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实施载体

参考既有研究成果,基于实施主体的不同类型,本文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分为以下几种:①政府主导型。即政府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教育目标在于充分满足国家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需要,政府可通过政策来调控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而高校所采取的保障措施主要是为直接或间接满足政府的质量要求。政府主导有利于集中进行宏观层面的管理,且其权威性能够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②高校主导型。即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以学术发展需求为主要目标,优先满足高校不断提升其学术发展水平的需求。由高校自行界定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并全面负责研究生教育质量水平的达成。世界上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阶段一般表现为该模式。③人才需求实体主导型。即经济社会各行业对研究生人才有需求且能够吸纳研究生就业的企事业单位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对研究生教育目标施加重要的影响作用,促使研究生更加注重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④独立第n方主导型。即独立于政府、高校、企事业用人单位等,具备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等系列化工作能力的特殊主体,通过提供客观、权威的评估结论来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施加保障力。例如,美国通过非政府组织的认证等活动来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不设立官方的专门评估机构。

在实践中,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实施主体呈现出显著的多样性,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总是以某种力量占据主导。从辩证的角度,只有当各个相关主体所关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达到了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时,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主体才能够充分体现出特定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类型;另外,各个相关主体并驾齐驱地存在于同一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中并不现实,所以,实践中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总是以某种主体的力量占据主导。从我国的实践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是:政府主导型结合高校主导型,且具备一定权威性的独立的社会组织逐渐开始发挥出作用。我国当前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由中央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规章制度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政府既是直接倡导者、领导者,又是组织者和协调者。政府主导有利于宏观管理,且以其权威性引起高校等培养单位的足够重视,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但是,政府的行政干预可能使高校和各种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活动的权限和积极性受到限制。

不同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实施主体是不同的,这些实施主体的差别化动机显示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驱动力。以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为主要过程的经济社会系统对研究生这种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需求、社会个体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成为驱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原始力量;作为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施加干预和调控作用的政府,应当尊重经济社会系统为驱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原始力量,但政府更可能倾向于将这种力量通过其教育主管部门传递到研究生教育的承载主体(高校);构成经济社会体系的各类实体(企业、事业单位等)是实际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原始力量的载体,他们也可能将这种力量通过研究生人才需求和吸纳途径传递到高校。总体上看,高校是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的实施载体。

3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校内部保障措施分析

3.1 研究生质量自评估与自保障

定位于高校的内部保障体系,应将院一级的研究生质量自评估与自保障作为重要的环节。充分发挥院系内部的各种优势,特别是院系内部根据自身情况与问题灵活解决、快速响应的优势,使得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由校一级至院系一级有层次合理、责任落实到位的保障体系。

(1)构筑分形管理模式。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中,应形成分形管理模式,提炼共性、普遍化指标作为核心,辅以个别的个性化指标。分形管理模式从目标的组织建设、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都表现出一定的层次、结构、功能和信息的相似性,从低一级的管理到高一级的管理、从局部到整体也体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分形管理模式与研究生教育所处的高校、院系的情况相适应。在研究生教育质量高校内部保障体系中,分形管理能够作为基本的管理方法。将高校、院系内的普遍与特殊情况,运用分形管理方法归类、整合,可以形成完整的研究生教育质量高校内部保障管理体系。

(2)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任何管理模式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研究生教育的内部保障体系更应注重信息系统的运用,提高院一级的效率和公平透明性。信息系统以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设备为基础,为不同导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开放不同权限的端口以便其录入和查看信息,由于所有资料均备份于服务器中,加之有效的网络安全保护软件,可以保证每位研究生个人信息资料的安全和成绩、奖励评定的透明。同时,由于信息系统处理数据的快速有序,可以使得院一级的教育质量保障工作更有效率。

(3)强化导师负责制。纵观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和国外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导师负责制是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模式的实施载体,导师负责制的进一步强化和管控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研究生在学期间的课程与科研方向都是根据导师的研究内容加以制定的,故导师便成为院一级的保障体系中的直接的实施者与监督者。进一步强化导师负责制是旨在使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区别开来,研究生通过参与课题和项目,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熟练运用。

3.2 强化监督性措施

(1)导师负责制。应使导师们熟悉研究生培养的各种要求及其调整,应继续加强导师对于研究生培养基本业务能力的培训力度。近年来研究生培养采取的“导师组制”与“导师负责制”的区别在于,导师组制能够使学生在课程上的涉猎更广,体现了学科交叉的优势,但与此同时留给导师自主课程的学分变少,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开发。

(2)匿名评审。匿名评审制是旨在使得每个研究生的论文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尽量避免由于私人关系所产生的不公平现象。匿名评审制的关键在于,要找到与研究方向非常接近的匿名评审人,则可能产生该匿名评审人与指导教师相互熟悉,导致所做出的评判结论有所偏颇的风险;若所找的匿名评审人并不特别熟悉该学位论文,则可能因知识局限难以做出合理的评价。所以,应把握好匿名评审的过程管理力度。

(3)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是利用专门开发的计算机软件,主要针对文字的相似性进行检测,软件所得到的论文的相似性比例是用来判断的依据,但此方法也有其缺点,便是难以对专业分析过程和研究结论作出检测,且有时将既有的研究中的文字转图表、图表转文字的做法难以被检测出,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使用此项辅监督办法。

(4)学位论文预审。论文工作的目的是使硕士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受到较全面的基本训练,培养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国内有关高校已经有对于学位论文预审工作的开展经验,一般的,研究生在完成硕士生学位论文研究和撰写工作,经指导教师详细审阅并写出切实的学术评语,在学位论文预审书面申请上签字同意后,可向学院提交若干份略去本人及其导师信息的学位论文。学院根据该学位论文涉及领域确定数名相关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匿名预审。由学院对预审专家的结论汇总,并将结果返回给学生。论文预审结论可分为合格、基本合格、修改后再审、不合格四种。

(5)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国内数所高校为防止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的行为,引进了有关机构开发的“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按照规定,研究生学位论文送审前须进行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将提交检测的论文与有关数据系统所收录的文献进行比对,将相似处列举,作出相似性的检测,不做是否抄袭的判断。学校可要求导师对检测系统出具的检测报告进行判断。导师在阅读检测报告后,如认为论文不存在抄袭,同意研究生进行答辩,需在检测报告上签字。

参考文献:

[1]李红启,鲁光泉,李兴虎.工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101-104.

[2]杨栋,姜禾娇,李京社,等.关于建立工科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44-48.

保障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社会保障 教学方法 教学形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Vivid of Teaching Form and the Diversity of Teaching Methods

――Take Social Security course teaching as an example

FAN Zhongwen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103)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of "Social Security" is classroom teaching, this single teaching method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applied talents, teaching methods need to reform and innovation. Teaching reform of "Social Security" should reform from the classroom teaching ways and means two aspects, such as to take the thinking, case studies, social security forum, and other interactive teaching forms and methods; teaching reform of "Social Security" can also reform from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such as take-on experiments, monographs, practicing and training, and other form of practice teaching. The teaching reform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social security;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form

0 引言

社会保障学是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其它经济专业、管理专业、社会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是一门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金融学知识的综合性课程,理论性更强,知识面更广。长期以来,该门课程的教学主要采取讲授法,通过教师在课堂讲授基本理论、基本概念,通过学生完成作业,学习和巩固社会保障理论知识。然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的互动性差,学生的参与性不强,不能促进学生对社会保障理论知识的理解,不能引导学生结合社会保障实际问题进行思考。为此,需要加强社会保障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对社会保障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从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实习实训教学方法改革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1 生动性与多样化的课堂教学

社会保障学这门课程的理论性更强,涉足的内容更广,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由于枯燥的教学方法而失去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差、参与意识不强。为帮助学生全面、准确、系统地掌握社会保障学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问题思考、案例分析、自由论坛等形式,引导学生对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对社会保障知识的理解。

1.1 问题思考教学

问题思考教学,即让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某一理论分析或问题探究,各自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措施,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原理的理解、问题的解决等教学目的。采取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从准备讲授的内容中提炼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准备发言提纲。下一节课教师主持问题讨论课,由学生针对问题发言,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教师也应参加讨论,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在讨论发言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发言给予点评、概括总结、提炼观点、肯定表扬学生发言中的亮点,最后总结问题讨论的内容、主要观点,形成本次问题思考教学的内容,让学生掌握。这些归纳、总结和观点来自于学生的讨论、思考,学生容易接受、认同,也容易记住。

1.2 案例教学

社会保障学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选好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社会关注热点的案例。在案例教学组织中,案例教学不要由教师直接给出案例的内容、说明的问题、给予的警示等分析结果,案例教学应由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由心得,不要硬性规定讨论要求、思考问题。这样,每个学生读了之后都有自己的感想和心得,每个学生都可以谈出自己的观点,可以给出学生更多的思考与想象空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如组织一次“瑞典和美国社会保障制度比较”案例分析,学生通过阅读案例,了解这两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后,会有什么心得或感想呢? 学生可能会比较分析两个国家不同的制度模式,从而提出两国的制度差异,各自的优点缺点;学生也可能会思考为什么我们国家不可以建立这样的制度,从而提出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因素。学生还可以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对这个案例的理解,提出不同的心得。这些不同的思考与心得,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案例涉及的知识点,更主要的是可以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与讨论,自己得出合理的结论。这种方法对于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于启发学生思维,将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3 社保论坛

社保论坛,是指每一章节后,组织一次专题性的讨论课,学生自己准备一个相关主题,进行自由发言,发言作为平时成绩。这种形式不同于案例教学,也不同于问题思考,而是学生自己命题、自己组织、自由侃谈,没有压力、没有约束。这样,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生活中接触到的相关事件,再加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就可以做一篇小论文。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可以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

2 丰富的课外实践教学安排

社会保障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除了课堂讲授知识点,还需要通过实践教学对知识点加以理解、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把教学内容与当前的社会保障实际结合起来,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完成专题论文形式开展实践教学;也可以采取上机实验的形式,运用社会保障专门软件,开展社会保障信息化管理实训;还可以通过专业实习,在企业或劳动保障部门从事社会保障专业工作,以了解我国社会保障的运营与管理活动内容,增加感性认识,积累社会经验,巩固专业知识。

2.1 指导学生完成专题论文

专题论文的完成形式可以采取多种多样方式,如作为本门课程的平时成绩,要求学生完成一篇不低于1500字的社会保障方面的论文;作为专门的实践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参加实践教学,除完成实习报告,还需完成一篇专题论文。其它如我院“公管协会”专题活动论文、“挑战杯”论文、系“学生科研扶持基金”论文等,也可作为论文完成的形式。专题论文的完成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对社会保障问题的观察与理解,还可以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上机实验主要是提高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社会保障管理的信息技术能力。社会保障学上机实验,可以通过“社会养老保险”(企业版、机构版)软件、“医疗保险”软件、“失业保险”软件的运营操作,让学生掌握我国社会保障信息化管理技术;可以通过社会保障专业网站收集社会保障信息,查阅社会保障资料,进行市场调查、资料收集、信息处理等信息技术工作。

2.2 组织专题实践教学

为提高教学效果,社会保障学课程还应设立实习或实训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社会保障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对社会保障理论的理解能力,对社会保障问题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实习、实训教学,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中明确本门课程的教学课时,实习实训课时;其次是在教学大纲中明确实习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要求。社会保障学的实习实训教学的关键是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指导书的编制。实习基地应主要选择各地的劳动保障部门,如我院的龙泉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实习基地、成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实习基地、宜宾劳动社会保障局实习基地、泸洲劳动社会保障局实习基地。也可以选择大型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或独立的社会保障部门。实习指导书应明确规定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实习要求,作为实习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在设置时,应与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与运营实际相结合,设立劳动监察实习、劳动争议仲裁实习、社会保险实习、劳动培训实习、“低保”救助实习、企业年金实习、农村五保实习等内容或环节。这样,学生实习内容才可以更好地结合我国社会保障实际,才可以为未来的工作作准备。

参考文献

[1] 李成良,顾美玲.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M].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2] 高灵芝.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劳动学会2005年度论文集.

保障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教育质量

自高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我国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计划招收研究生9.1万人,2013年则达到61.1万人。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质量也随之出现下滑现象,尤其是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令人堪忧。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其质量高低直接反映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研究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产出规律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选总体情况

(一)获奖论文数量分布情况

2010―2014年,山东省共评选优秀学位论文599篇:博士学位论文190篇,硕士学位论文409篇。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主管部门是教育部,所以将这三所大学列为部属高校研究对象,将其他高校列为地方高校研究对象。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大都集中在三所部属高校,占到60%。其中,山东大学76篇,占40%;中国海洋大学25篇,占13.16%;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3篇,占6.84%。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大多属于地方院校,比例是72.13%。其中,青岛大学32篇,占7.82%;山东师范大学和曲阜师范大学都是31篇,各占7.58%。部属高校优秀博士论文所占比例高于优秀硕士论文所占比例,而地方院校则与此情况相反。由此可以看出,部属院校是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主要力量,地方院校则侧重培养地方应用性人才,且优秀学位论文产出的首要条件取决于不同层次的高校对于所培养研究生的明确培养定位。

(二)获奖论文所属门类分布情况

我们对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隶属门类进行分析,发现学位论文集中在理学、工学和医学这三大门类,优秀博士论文中所占比例超过76%,优秀硕士论文中所占比例超过72%。其包含的学科专业涉及海洋生物学、材料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临床医学等行业,都是山东省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涉及的主要领域。可见,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院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搭建了前沿性研究平台,有效促进地方院校形成科研成果。同时,地方院校定位偏重实践性,其科研成果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以上表明,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密切契合,这也是产出优秀学位论文的必要条件。

二、优秀学位论文产出实例分析――以青岛大学为例

(一)优势学科是引领

青岛大学是一所定位于为地方经济服务发展的综合高校,就其入选山东省优秀论文来看,主要集中在理学门类中的凝聚态物理和生物学,工学门类中的材料学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以及医学门类中的内科学、眼科学和临床医学,等。这些学科门类都是国家和省级重点(培养)学科。优势特色学科经过多年积淀和发展,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特色体系,在科学研究、导师指导、培养经费、学术平台等方面都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因此,特色学科容易产出较多优秀学位论文,培养优秀人才。

(二)导师指导是关键

优秀的导师队伍是培养优秀学生和产出优秀论文的关键。青岛大学现有两院院士2人,中组部“”入选者4人,泰山学者18人,博导218人,硕导2093人。获得“优秀论文称号”的学生指导老师不乏学科专家,都拥有自己的学科团队、科研项目,具有教育资源优势。学生正是在老师指导下高质量的完成学位论文,如获得2014年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的研究生王焕清,其导师陈兵是山东省系统理论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三)优秀生源是基础

生源质量是学位论文质量得以保障的基础。在2010-2014年期间,青岛大学共有5名研究生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32名研究生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据调查,这些学生基本是全日制脱产攻读相关学位,时间有保障;有些学生在学校是本硕连读,对学校学科有更为深刻的理解,知识得以保障。

(四)管理体制是保障

良好的管理体制是学校得以正常运营的保障。青岛大学实行“校―院/学科/教研室”三级管理组织结构,科研处和科研科均是科研管理职能部门,这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制度保障。在导师遴选上,实施严格选拔导师和学生学位论文导师责任制。在论文评审制上,建立健全学位论文评选管理相关规定,完善学位论文答辩制度,对学位论文全过程质量监管,确保学位论文质量。

三、提高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议

通过对山东省高校优秀学位论文的分析,发现了优秀学位论文的产出规律,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要使研究生教育质量得以保障,需要在学科建设、学生选拔、导师队伍、管理制度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一)明确定位,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一方面,学校定位为学科发展指明方向。学校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秉承“高质量、有重点”的思路,进一步规划学校未来发展方向,以此促进学科建设不断建设和发展。只有定位明确才能规划学校的未来发展,提升自身水平和名气。另一方面,地方院校也应加大重点学科建设力度,建立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相关专业,注重培养优秀人才和导师队伍建设,以便使之成为本校优势。与此同时,地方院校也应注重学科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形成特色学科群,实现资源共享。

(二)采取措施,吸引优秀生源

一是在复试时,要充分重视复试的选拔作用,不断加大复试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适当加大复试分数权重,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并优先录取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生。二是采取措施,加大激励力度。地方院校可适当提高推免生名额,积极落实推免生政策,倡导校际交流与合作,以相互推荐优秀学生到彼此院校。此外,应建立合理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加大研究生补助标准以及生活待遇,既可以吸引优秀生源又可以让学生安心在校学习,减少学生兼职时间。

(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作为研究生主要负责人,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有了“高徒”还需要“名师”的指引,因此,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地方院校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健全合理的导师遴选制度,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引入良好竞争机制,选拔高质量、高水平、高责任心的老师担当导师。二是建立导师考核制度,可实行学生评价、导师自我评价、学校评价等多方评价方式,对导师指导进行客观评价。三是加强导师培训制度,导师个人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加强自身能力提升;高校也应采取措施激励导师参加培训,不断提高导师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

(四)完善管理制度保障

管理制度保障可从内部质量管理制度保障和外部质量管理制度保障来论述。内部质量的制度保障主要指高校自身采取措施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保障。首先,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坚持质量为先;其次,坚持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加大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监督,从生源、课程、学位论文等环节进行管理。外部质量管理制度是指地方院校要理解国家宏观政策和利用社会中介力量对教育质量的监管,由此形成国家、社会和高校三者为一体共同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格局。

参考文献

[1]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组编研组.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2)[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朱小平等.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1):27-29.

上一篇:管理技术研究论文范文 下一篇:外墙保温技术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