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实践

时间:2023-02-27 09:52:24

音乐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实践

高校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阵地,传统音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江苏高校挖掘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基础上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对新时代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作用与实践构想,有效促进江苏传统音乐文化与当代高校发展的适应性,不断夯实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及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 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传承的时代价值

 (一)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江苏地处富饶的长江三角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优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吴地民间音乐资源,有成为百戏之祖的昆曲、还有吴歌、苏州评弹、江南丝竹、锡剧等一批彰显中华民族音乐独特美学精神标识的传统文化。高校作为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挖掘、整理、弘扬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对于延续发展中华文明、丰厚滋养高校对中华优秀文化精神的弘扬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传统音乐代表一个地区从古至今人民社会、生活及艺术追求观念发展的真实反映,是中华人文艺术的宝贵财富,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为社会主义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支撑;江苏传统音乐传达了江南人民特有的勤劳品质、生活观念和风俗习惯,地方传统音乐文化进入高校对于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来说是一项极其有意义的工作,对于进一步阐发民族文化精神,丰厚滋养中华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时代价值。

 (二)成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资源

近年江苏教育厅积极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实践活动,江苏各地高校纷纷承办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系列的传统音乐文艺演出,如传统民歌、器乐合奏、戏曲表演等节目以传统音乐文化的美学气韵精神深深地感动每一位大学生,有效提升大学校园文化美育教育成果;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传统音乐资源丰富,一曲《二泉映月》让大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感受到旧社会民间艺人的坎坷人生,在音乐审美的精神体验中获得了极大的艺术享受与思想洗礼,极大地发挥了传统音乐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艺术功效;戏曲文化更是中华传统人文思想的结晶,伦理道德等传统文化思想观念在优美的唱腔、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展现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与气韵,以情景交融的舞台表演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活理念和思想追求。

 (三)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江苏山水资源丰富,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盛产出璀璨耀眼的具有浓厚吴文化色彩的传统民间音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对这些传统音乐文化进行讲授,一方面可以提升高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在对这些传统音乐文化知识的了解学习中,可以拓宽大学生艺术视野,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江苏吴歌可以称为一部百科全书,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囊括大量历史人文、天时地利、农耕文化知识,通过对吴歌的学唱、表演等系列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大学生对地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知与热爱,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扬州民歌、高邮民歌、江南丝竹等多种传统音乐艺术非常丰富,可以说是一代代江苏人民传统思想、生活的浓缩图,通过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教育进入高校文化阵地,有效激发一批江苏特色、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成果的产出,不断夯实大学生的民族观、文化观,更加坚定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二、 江苏地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思考

 根据笔者从江苏高校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总体发展局面的调研来看,显著的问题就是传统音乐文化资源传承、传播的深度、广度还不够。有些高校在对地方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方面显得非常薄弱,缺乏重视和对本区域传统音乐文化的提炼、整合,以至于大学生对本地域的民间音乐处于认知匮乏的状态,造成地方音乐文化在高校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传承机制,大多数高校基本是大力投入对我国大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推广,如昆曲、古琴公共选修课进行有效的传承与发展,但如吴歌、锡剧、高邮民歌(扬州)、海门山歌(南通)、苏州评弹、南闸民歌等冷门传统民间音乐艺术在高校的传承力度不足和缺失,此种发展倾向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各高校应该积极组成专家团队对这些非遗特色的传统音乐资源进行学科构建及课程、教材的研发,编写教材或者开展民间音乐传承的培训,积极地将地方传统音乐资源融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中以此丰富高校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

三、 地域音乐文化在高校传承发展的策略分析

根据笔者调研,江苏高校如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都将昆曲艺术作为公选课在高校开设,引起高校大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强烈兴趣,苏州大学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坊曾在全国高校文化品牌活动中脱颖而出,入围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榜首;扬州大学以广陵琴派为特色开设古琴课选修,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扬剧高校研习社;东南大学在当今美育教育改革形势中率先创新教育示范点成立古琴基地,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古琴演奏、研习公共选修课程,成为教育部认定的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江苏师范大学以传承汉文化为特色,其下属二级音乐学院积极探索汉代乐舞研究,推出了一批汉代音乐舞蹈文化研究成果。2019 年,“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再次全面启动,淮剧《送你过江》、锡剧《大风歌》、苏剧《国鼎魂》、昆曲《顾炎武》等一批艺术基金资助新创作的戏曲剧目先后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巡演,再次掀起了高校学子对江苏传统音乐文化的热情。此外,至 2019 年为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的锡剧、江苏师范大学的五禽戏先后入选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笔者综合归纳以上成果基础之上,认为可以进一步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

 (一)加强江苏民间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

首先,各地高校加强对地方民间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搭建平台,注重对民间音乐资源种类的整理与提炼,以此对接高校自身文化特色发展的内涵,增强高校文化发展软实力的影响力。如江苏师范大学在汉代乐舞文化(音乐)、苏州大学在昆曲艺术传承建设上基本形成了常态化的建设工作,已经成为本地大学特色文化发展的品牌项目。为此,在高校成立传统音乐文化研习社及专门机构加强对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学术阐释显得非常必要,让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文化成果更加丰富、持续产出,有利于高校立足地域文化资源,发挥自身文化特色优势,在科学研究和文化创新上为建设双一流的大学文化内涵式发展提供积极的新思路。其次,各地要不断吸纳民间音乐人才。高校要精准吸纳、完善地方传统音乐研究人才智库建设,加强学科团队优势,聚焦对吴歌、高邮民歌、南闸民歌、江南丝竹等极具地方色彩民间音乐文化的研究,深入阐发其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及时推进民间音乐成果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扩大江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助推江苏高校成为国内高等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建设发展中成为佼佼者。

(二)完善高校艺术教育学科体系建设

 第一,优化艺术学科体系和教学内容。江苏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给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优质丰富的文化资源。《意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针对目前高校在公共艺术选修课内容单一的局面,一些地方特色冷门民间艺术在高校文化传承中几乎是空白。为此,一是高校可对吴歌、苏州弹词、苏剧、薅草歌等冷门民间音乐进行资源整合和课程的合理设置,请专家编写吴文化音乐系列教材,挖掘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的精髓,让这些特色的音乐文化进入高校公共选修课堂,创新和充实高校艺术教育通识课的教学内容;二是对于艺术类音乐专业课程的调整,加大江苏地域音乐文化的课程比重,将江苏地方传统音乐戏曲融合到专业艺术学科建设中,进行校本教材建设,如开设江苏非遗音乐鉴赏等课程,完善高校传统文化艺术课程教学体系,更新和提升高校艺术教育民间音乐文化的知识含量,加强专业教师进行吴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创作与表演研究,引领大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和学习,激发大学生传承文化的责任意识,增强文化认同和自信。第二,加强艺术审美力和以美育人的引导。一曲《太湖美》可以说是吴歌文化现代化的创造性转换,音乐情感真挚、委婉甜美,具有典型的江南音乐风格,表达了对家乡美好自然风光的赞美;江南丝竹是江南音乐文化的代表,聂耳根据江南民间音乐改编的乐曲《金蛇狂舞》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民间生活气息浓郁,描绘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欢乐场面,向我们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民俗信仰;锡剧代表剧目《珍珠塔》《玉蜻蜓》中包含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思想、道德伦理观念,对大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引导发挥了积极的教育作用。这些传统音乐资源通过在高校艺术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艺术的审美力,最终对落实以美育人的教育目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构建特色浓郁的校园文化

第一,发挥高校社团建设的文化影响力,开展锡剧、苏剧、昆曲、汉代乐舞等传统戏曲的研习社,精准对接高校社团文化的发展定位,提升社团文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让大学生参与其中,触摸到江苏传统音乐的人文价值精髓,进行经典文化的创造性体验和创新性发展。如苏州大学在昆曲艺术的传承上已经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其他剧种如锡剧、苏剧、淮剧等也可以结合高校的特色发展进行高校全覆盖的传承与构建,营造传统古典艺术美感的大学文化氛围。第二,注重校园特色生态美育环境的打造。校园生态文化环境可以反映出大学的核心文化精神,高校充满特色文化的环境可以给大学生良好的学习动力和文化信心,阿炳、刘天华、贺绿汀、梅兰芳等江苏音乐名家图片可以在大学教室、图书馆、走廊、校园等场所展览,起到弘扬江苏传统音乐文化及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艺术熏陶和环境暗示的作用,增强家国情怀和文化主体意识。第三,通过以乐促教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情境、游学式艺术活动。让江苏音乐名家到高校进行文艺演出,让传统民歌、戏曲非物质传承人到高校进行教学授课与学术交流,强化大学生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人文思想的学习;组织大学生到锡剧博物馆、无锡梅村二胡园产业基地进行观摩,开展田野考察、采风、拍摄民族音乐影像志、纪录片影展、短视频大赛等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方式来保护、传播地方音乐文化,促进大学生对传统音乐的认知、信心与自豪感,有效构建大学和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合发展。

(四)加强高校特色传统音乐文化师资建设

高校要积极配足传统音乐教师队伍,可以通过省级、部级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来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学术精湛的传统文化教师队伍。近年江苏省艺术基金加大对地方传统音乐人才的扶持力度,分别有盐城师范学院承办的《淮剧”陈派澄腔”表演人才培养》项目、苏州科技大学承办的《当代苏南新民歌传承人才培养》、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主办的《古琴文化艺术传承人才培养》,这些传统音乐人才培养项目对提高江苏省传统音乐人才的师资水平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各地高校可以根据本地资源条件积极申报艺术基金项目,培养更多的地方音乐文化人才。另外,开展传统音乐的学术研究,扎实做好高校艺术教育对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与阐释,及时推出先进文化成果。各地高校可以推优一批学科带头人以团队组合形式编写《江苏省地域民间音乐课程资源》《江苏民间乐派研究》《江苏非遗民歌演唱教程》等教材,合理融入普通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之中,对接艺术教育课程设置、考核评价、制度保障等规划;对江苏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分类整理、研发民间音乐数据库平台建设,运用影像资料形式建立目录和数字音乐档案,构建全省高校传统音乐数字共享资源库;成立江苏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挖掘江苏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特色和文化精髓,注重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做好文化传承的体制保障;全面研发江苏本土民间音乐教材、普及读物等文化成果的现代转换,解决国民教育体系课程中地方音乐内容的薄弱和不足,用以文化人、以美成人的理念助推课程育人的实效,促成大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丰富艺术素养、自由全面发展、人格高尚的人。总之,不断建构江苏传统音乐话语体系,切实推动江苏高校传统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扩大江苏传统音乐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为全面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彭青 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上一篇: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内涵研究 下一篇:民族声乐传承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