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传承路径探讨

时间:2023-02-27 10:07:13

民族声乐传承路径探讨

摘要: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本文从作品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和形式多元化三个方面探究多元文化下民族声乐意识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多元文化下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作用,结合具体民族声乐作品,从原生态民族声乐的传承、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渠道、民族声乐的理论研究三个方面,分析多元文化在民族声乐艺术文化传承中的途径

关键词:多元文化;民族声乐;文化传承

一、多元文化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

(一)作品多元化从作品内容方面看,民族声乐艺术不再局限于对旧时代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描述,开始融入新时期社会发展情况,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喜好,将民族声乐艺术与社会现实发展相融合。在作品创作上,贴合现代人民群众的音乐喜好,表现出朗朗上口的特征,并且以民族唱腔和富有节奏的旋律展现了多样化的艺术气息和民族风情。新时期的民族声乐作品融合了各类音乐素材富有特色的部分。比如,薛之谦的作品《演员》就融合了民族声乐元素,以陕西特色唱腔和谱曲填词的方式进行内容的创新,表现出现代音乐作品的多样化和特色化的特点。同时,随着经济文化的融合与紧密联系,民族声乐艺术也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也意味着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需要立足于时展的潮流进行创新,在本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融入其他民族音乐元素,表现出声乐艺术的异域风情。诸如《丝绸之路》《西部情歌》这类作品就体现了浓厚的西域风情和时代特征。此外,民族声乐作品在创作中更加贴合现在群众的审美要求,在音乐内容上也体现了通俗性的特点。比如,《越来越好》《我们新疆好地方》等音乐作品就从人民的生活视角出发,以音乐的表现形式,将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生活样貌以及变化表现出来,突出了人本思想,也让人民更有共鸣感。

(二)文化多元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声乐艺术经过不同时代的变迁和历史文化的演变,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从古至今,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都热衷于表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与生活场景,在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是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弘扬劳动者艰苦奋斗、乐观积极面对生活的鲜明映照。在文化多元化背景和文化融合趋势下,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与西方声乐艺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由此,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和民族变革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在坚持民族音乐文化精神内涵的同时,也积极借鉴和利用西方民族声乐艺术理论,让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更加完整和丰富。在此基础上,也涌现了很多个性鲜明的歌唱家,借助中西艺术文化融合的背景,采用不同腔调的演绎风格,呈现审美多元化的特征,在本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上,通过文化融合与创新实现多元化发展。

(三)形式多元化

民族音乐艺术作品也呈现了地域性特征,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民族音乐作品在风格表现上就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也与两地人的性格特点、行为模式、气候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比如,北方人民性格爽朗、豪放、自由,行为不拘小节,并且北方的气候环境恶劣,属于严寒地带,拥有广袤无垠的土地环境,所以,北方民歌风格特点倾向于粗犷、高亢、豪迈。相反,南方气候温和、山清水秀,南方人性格比较温柔、细腻、婉约,所以这也让南方民歌表现出舒缓、轻柔、优美等风格特点。因此,因地域差异的影响,民族声乐作品在不同区域内会呈现出差异化的传唱形式和个性化的风格特征。比如,南方民歌作品《茉莉花》,就是清代流传的小调,在江苏、河北等地区都有不同的版本,表现了江南水乡的婉约风情,歌曲旋律更加抒情和柔美;再比如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以西北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革命历史,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悲欢。

二、多元文化在民族声乐艺术的作用

(一)传承民族声乐文化的载体

民族声乐作品传播载体和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口传教授为载体的方式。这是民族声乐传播最基本的载体,相对比较传统,传播也相对简单,主要通过家庭传播、宗教传播、师徒传播,以空气和声音为媒介,在传播者和被传播者之间达成情感上的互动与共鸣。如今,我们感受和欣赏的丰富多元的民族音乐作品,就是通过以往民间艺术家以口传教授的方式而将富有多元化文化的民族音乐传承下来的,发展至今,表现出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风格。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增加,并向着多元化发展,所以口传教授的传播方式也暴露出不足,不能持续保持稳定,并且传播过程相对缓慢,具有随意性。在现代社会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以口传教授的方式传播并建立本民族声乐艺术品牌和形象还存在局限性,远远不能达到预期的发展效果。第二种:以文字图谱为载体的传播方式,是指通过无声文字及符号、图形等记录音乐的传播方式,并且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发展下,各种民族音乐作品各种载体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地被完善和更新。但是仅仅依靠乐谱符号并不能完全代替音乐本身,想让所记录的乐谱成为音乐,发挥其艺术价值,还需要综合相关工作要素进行全面考量。第三种:以广播、电视、新媒体为载体的传播方式。当下,各种新媒体平台、音乐APP为民族音乐传播提供了载体,相比口传教授和文字图谱的传播方式,依靠现代传播方式可以带来巨大的传播效应,很好地增强了民族音乐作品的传唱度和影响力。

(二)民族声乐文化发展的条件

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民族声乐文化也是如此。在民族声乐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伴随着诸多挑战和考验,想要跨过这些考验,解决发展难题,实现创新转变,需要把握住音乐教育这一前提条件。通过音乐教育方式让学生体会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以及音乐风格特点,感受不同地域音乐情感和民族情怀,学生会站在不同的视角和自身理解层面对民族音乐作品产生不同的认同感,自主进行民族音乐文化传唱与共享,以此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既需要认识到多元文化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也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尊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工作的发展。教育工作者也需要从音乐教育内容、音乐教育工作模式、音乐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并发挥音乐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改善目前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状态。

(三)民族声乐文化的凝聚力

任何类型的文化发展都基于一定的社会背景、经济条件、政治背景、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及外在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同时,民族声乐文化良好的社会背景、经济条件、政治背景和人们生活方式及外在环境的影响和相互融合使民族声乐文化获得广泛的传播,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使民族声乐文化呈现出时代性价值。通过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方式,将音乐专业理论知识与德育教育、美育教育相结合,从多元文化音乐作品中挖掘民族元素,让学生能够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到民族情怀、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内涵。例如,教师可以搜集有强烈民族情怀和民族凝聚力的音乐作品,像《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唱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的希望》等。这些作品中迎接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歌颂了祖国历经千难险阻不断发展、不断壮大,正因各民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铸就了祖国今天的伟大。这种有着强烈激励性质的音乐作品可以更好地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精神,让学生从歌曲内容、旋律、情感等方面感受到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并且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过程中,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号召力与社会的凝聚力,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

三、多元文化下发展民族声乐艺术的路径

(一)加强原生态民族声乐的传承

时代的改变,文化多样性让原生态民族声乐的传承出现颓势,传承之路变得日益艰难。虽然思想层面一直强调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但是实行过程中很多原生态民族声乐还是会受到当时社会背景、人们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局限和影响,并且西方文化的大量传输,对我国传统民歌文化造成了冲击,由此,弱化了民族信仰,民族文化发展出现衰弱之势。而且在现代音乐文化领域中,始终存在一种西方文化是科学正确的,传统民族文化是滞后的倾向,过度依赖西方文化元素,对本民族文化元素的挖掘过少,同时现代音乐设备,如电子琴、架子鼓等,也让传统民族声乐缺少阐释本身艺术个性和文化魅力的机会。因此,需要结合民族声乐与现代音乐存在的矛盾和认识偏差的问题,改变这种错误的思想倾向,从不同渠道挖掘历史留存下来的原生态民族声乐,设立民间古典音乐曲谱的保护机制,广泛搜集、挖掘、整理、抢救和保护这些濒临丢失甚至被人们遗忘的民族声乐文化,将传统民族声乐形成的文字、乐谱、舞蹈等完整地继承和保留下来,尤其是那些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音乐调性、旋律、具有地域风格的歌词内容、传唱方式等。因此,要将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结合起来,保留传统民族文化的特色,并利用现代互联网平台、信息技术手段等进行民族声乐艺术的宣传。

(二)采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弘扬民族声乐

如今,国家以及相关部门对传统民族声乐传承和弘扬非常重视,并采取了相关措施加强对具有特色的原生态民族声乐文化进行保护。如歌舞作品《云南印象》,由央视主办开展民歌比赛,将原生态的传统民歌和民族声乐文化内涵呈现给全国人民。所以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势在必行,应从各种形式和渠道出发,为民族声乐传承提供载体。一是可以从民族音乐的地域起源或者传唱度比较高的区域出发,开办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节,还可以采用“音乐+旅游”的形式,打造音乐旅游比赛活动,借助广播、电视、网络平台等各渠道进行宣传,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当地进行欣赏美景,聆听民族音乐,体会民族音乐艺术文化的韵味。比如,民族音乐《茉莉花》,可以选择传唱度较高的区域,即安徽六合,借助当地金牛湖风景区,举办茉莉花音乐节,游客在旅游景区中既能够欣赏茉莉花景色,也能欣赏《茉莉花》优美的旋律,在《茉莉花》的音乐氛围下,使人沉浸其中,由此喜欢上《茉莉花》,深入了解民族音乐。二是可以借助微博、抖音等平台开通官方媒体账号,并以网络直播的形式传承和向公众介绍我国传统民族声乐在不同区域和历史文化背景中的迥异风格特点。例如,在中国西北地区黄河流域,民歌风格比较激昂、高亢、豪迈;在内蒙古草原地区,民歌带有游牧人们的豪爽、悠远、苍凉,所以其民歌高亢激昂,内蒙古游牧地区的民歌苍凉悠远;在中国江南地区,轻声慢语的南方小调与江南如水墨画般的情景交相呼应。因此,在传承和发扬民族声乐艺术文化的同时,可以适当借助现代化音乐传播手段和宣传渠道,并融入新时代的音乐元素,使其与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特色相融合,使其焕发新的艺术魅力。

(三)加强对传统民族声乐理论的研究

加强对传统民族声乐理论的研究,建立完善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并进行文化再创造。为此,需要先了解中国民族声乐理论包含的内容,可以从咬字技巧、腔圆技巧方面来分析。第一,咬字技巧是了解中国民族声乐理论的关键,但是掌握咬字技巧并不容易。传统民族声乐理论中关于咬字方面的讲解,包含了声调论、头腹尾论、四呼五音论、五音四声论、演唱口法论等内容。这一技巧的出现,实际上与中国汉字特征相关,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咬字规律和咬字技巧方法以及操作步骤,并要求字正腔圆。具体来说,掌握咬字技巧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方面,掌握反切基础,结合《度曲须知》对反切运用的阐述以及在《方诸馆曲律》中论述反切对唱曲的作用,对反切方法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认识传统民族声乐理论中的“五音”概念,“五音”借鉴了音韵学上的分类方法,以往是通过声部发音进行分类。但也可以通过现代汉语拼音的声母部分进行分类,以此进一步细化“五音”,为咬字清晰、准确奠定基础。第二,除了掌握咬字技巧,还需要掌握腔圆技巧,需要把握“声”与“腔”两个要素。一方面,注重声音圆润,可以参照《顾误录》《方诸馆曲律》,歌唱中做到“字正”、咬字清晰,使声音听起来更加悦耳,引起观众的共鸣。另一方面,优化唱腔,使音调与汉字本身的读音相贴合,使之更具表现力。

结语

综合分析,多元文化背景下,本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必然带有文化多样化的时代特征,在发展过程中,民族声乐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面临挑战,中国民族声乐需要综合思考,提出合理化实施路径和方法,以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形态,既要学习外来的优秀文化,更要重视本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利用现代化音乐元素和传播技术,将民族声乐与不同民族的民歌作品相融合,实现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姜麟.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黑龙江画报,2021,(11).

[2]彭玉屏.多元文化视野下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创新研究[J].戏剧之家,2021,(31).

[3]李晓佳,杨晓媛.多元文化下的民族声乐艺术传承路径探析[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1,(10).
[4]孙消.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思考[J].四川戏剧,2021,(06).

[5]项菲,刘冠宏.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研究——评《多元文化视阈下的民族声乐演唱与传承》[J].新闻与写作,2020,(12).

作者:艾雄伟 单位:邵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上一篇:音乐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实践 下一篇:音乐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