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在初中物理的应用

时间:2022-12-22 08:58:23

任务驱动在初中物理的应用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不仅能够构建高效课堂,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深刻认识任务驱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帮助学生培养实践能力。

【关键词】任务驱动;初中物理;情境创设;合作学习;实践探索

任务驱动法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不同难度的任务,以此为驱动开展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任务可以是多种类型,如完成实验操作、设计物理表格、撰写实验报告等,或是提出物理问题、创建物理网站等。同时,教师设计的任务中隐藏着物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展开分析、讨论,最终解决问题,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物理综合能力。此外,任务驱动可为学生提供自学与成长的机会,教师并不会过多干涉学生的学习,学生能够自由展开讨论分析与操作,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从而发挥任务驱动应有的作用,带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任务驱动下初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在任务驱动下开展物理教学工作主要包括如下特点:(1)将任务作为核心。教师需要重视任务的设计,以此为教学核心,确保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方式,掌握所学知识,今后应用于实践中。(2)目标具体且具备实际性。教师设计任务的目的在于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设计任务时应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保证目标具有实际价值。(3)在做中学。教师设计任务时,需要保证任务具有思考价值,且符合实际,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时需要不断思考、操作,既能够培养独立探索、合作学习的意识,又能够提升操作能力。(4)合作学习。任务驱动最大的特点在于合作学习,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通常需要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展开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在整体上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任务驱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创设情境,设置学习目标

初中物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强等特点,学生学习时难以理解教材知识,导致下一步的学习受到影响。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设计任务与问题,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目标。同时,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积极开展讨论分析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生自学意识,并培养与发展物理逻辑思维[1]。例如,在声音的特征教学中,教师首先应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美妙的声音,创设出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让学生逐渐进入学习状态。随后,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一些音乐器材,其中包括大小鼓、大小木鱼等,要求学生使用音乐器材与身边物品,通过震荡、摇晃等方式尽可能使其发出声音,同时仔细聆听、做好记录,尝试使用恰当的词语对声音进行描述,如敲大鼓时声音低沉,使用同样力度敲击小鼓,发出的声音是尖锐的;敲大木鱼时声音浑浊,使用同样力度敲击小木鱼,则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待课堂氛围活跃后,教师明确告知学生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声音的特性,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对声音进行实验探索,完成当堂课的学习任务。在学生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持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倾听声音并分析声音的特性,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探究,理解音调、响度与音色的概念。最后,学生总结当堂课的知识点,乐音的音调与发音体振动频率具有相关性,而发音体的振幅与响度有关,不同的发声体会发出不同的声音音色。教师通过任务驱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并且设置出符合实际教学的学习目标,可让学生迅速找到切入点,顺利开展实践操作,并获得学习体验。

(二)合作学习,明确任务分工

由于初中物理知识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导致学生无法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限制了学生学习效率与个人能力的提升。若以团队的方式开展任务学习,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借助团队的力量进行探究,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合作学习需要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学生在小组内明确分工可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也能够保证学生的任务学习具有针对性。例如,在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教学中,要求学生当堂课了解温度计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结构、原理与摄氏温标规定等。在授课时,教师首先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各小组人数控制在5~6人,同时发放学习资料、温度计至学生手中。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温度计的原理、构造是什么?教师让学生在组内经过讨论后,明确分工,如部分学生根据温度计的作用、使用方法猜测其设计原理;部分学生观察温度计,了解其构造;部分学生经过多次实践,探索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等。最后,各小组对分析的情况进行整合,并总结为学习成果在课堂上展示,教师则结合各小组成员的表现情况予以积极评价,并总结温度测量的知识点,完成当堂课的教学。教师根据任务驱动法开展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与操作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优化形式,提升学习效率

任务驱动需要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师在组织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后,不仅要明确组内成员分工,还要注重优化教学形式。这是因为初中生具有思维活跃、好胜心强等特点,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设计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可形成教学内驱动力,而优化教学形式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消除学生对学习的消极情绪,促进其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提高[2]。例如,在升华和凝华与水循环教学中,该章节包括升华、凝华现象、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等知识点。因升华、凝华现象在生活中经常出现,学生容易接触了解。因此,教师可以简单讲解升华、凝华的概念,提前为学生布置课外调查的任务,让学生课外寻找升华、凝华的现象。根据现象分析升华、凝华形成的原因。在正式授课时,学生汇报自己在课外观察到的升华、凝华现象。有学生说:“灯泡用久后灯丝会变细,这是升华现象。”有同学说:“冬天植物上面可以看到一层霜,这是凝华现象。”有同学说:“冬天在室外晒衣服时衣服会冻成冰,几天后衣服又会变干,是升华现象。”在学生汇报结束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汇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尝试分析升华、凝华现象形成的原理,以学生的汇报、分析为当堂课的主要内容,改变以往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现状。教师通过任务驱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时,对教学形式进行了优化,能够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围绕任务展开讨论、分析与学习,深入探究物理现象的内在原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认知能力。

(四)实践探索,培养核心素养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后开展实践操作,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与发展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实践探索的时间与机会,将学生从课堂与教材知识中解放出来,促进其知识视野的拓宽。例如,在平面镜的教学中,重点为平面镜成像实验,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由于限制平面镜成像的因素较多,部分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知识,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实践探索任务:“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到平面镜,你们可以自主设计出实验方案吗?”教师可让学生课后积极思考与分析,设计出可行的实验计划最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有的学生使用蜡烛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发现风会影响蜡烛,降低成像稳定性;有的学生使用茶杯开展平面镜成像实验,在平面镜未垂直摆放的情况下无法保证物体、影像重合。经过深入思考与反复实践,学生深入认识了平面镜的成像原理,并发现了正确的实验步骤,即固定平面镜后用笔画出位置,成像物体在移动时便会与成像重合。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操作、过程与成果汇报学习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误区进行讲解与纠正。教师通过任务驱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为学生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不仅是创新教学方式的一种体现,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其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五)关注启发,强化探究意识

任务驱动是通过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其学习驱动力,使其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要关注如何有效启发学生,激发探究动机和学习动机,增强其自主探究的意识,而不是单纯地抛出问题或探究任务,由学生自行完成,这样只会导致其无法抓住探究的主要目的,逐渐耗尽其学习热情和耐心。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自行车不蹬脚蹬、不刹车,会逐渐停下来;足球在路面滚动,越滚越慢,最终停下来,这是为什么呢?”由于摩擦力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单纯通过思考并不能从中发现问题,教师需要从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根据问题分解成几个小任务:任务一,学生尝试利用桌面和弹珠进行实验,观察和测量同一个滚动物体在光滑的桌面和粗糙的桌面滚动的速度。任务二,学生尝试分别在瓷砖地面、水泥地面拔河。学生通过肉眼观察不同质地桌面上弹珠滚动速度,可以发现弹珠在粗糙桌面滚动速度较慢,在光滑桌面滚动速度较快。学生感受在不同地面上拔河的阻力,从而推测出物体运动与阻力有关,以此引出摩擦力。所谓阻力就是指摩擦力,摩擦力难以用肉眼察觉,教师要从形象思维方面设计探究任务,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间接地观察和感受到摩擦力,充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明确探究方向,从而引出教学内容。在探究实验任务结束后,学生得出接触面粗糙程度会产生相应的摩擦力,影响物体运动的速度的结论,因而掌握了教学的知识点。教师以任务启发学生探究问题,增强探究意识,引导其保持学习驱动力,让其亲自感知,带着真实的任务进行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学效率。

(六)完善评价,构建知识体系

任务驱动教学是以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理论为基础所构建的教学方法。实施步骤包括目标分析、课前任务设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其中评价任务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任务隐藏的知识内容,使其完成知识的构建,提升物理学习能力。以往教学评价主要是由教师评价学生或学生评价教师等单一评价方法,并不能准确判断学生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任务探究情况,更全面地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习积极性、逻辑思维、动手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表现情况。例如,在欧姆定律实验教学结束后,教师设计评价任务:要求每个实验小组回忆实验过程,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和评价,选择一名代表来作总结发言,汇报本组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在汇报结束后教师演示实验,规范实验步骤得出科学结论,以便学生查漏补缺。教师通过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完善教学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自身学习存在的不足,还能激励其不断努力和改进,同时根据学生评价,帮助其更好地完善实验讲解内容,构建知识体系。此外,教师可以设计任务驱动教学评价调查问卷,设置学生可以简单填写的问题,包括对驱动任务的看法、对驱动任务课堂的满意度、任务驱动教学存在的不足等,不断优化和改进后续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将驱动任务法应用于教学评价和反思中,打破了单一评价模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反思、总结、反馈习惯,主动生成知识,增加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也能驱动、激励教师积极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物理课堂中。综上所述,将任务驱动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任务驱动实际应用能力,根据初中物理的教学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设计合理情境、合作学习、完善评价与实践探索等环节,为学生提供讨论分析与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验物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书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神州,2020(12):104.

[2]严超.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6):34.

作者:王磊

上一篇: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建议 下一篇:数字图书馆移动通信资源检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