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时间:2022-03-25 11:32:28

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摘要:教师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是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及基础教育新课改实施的内在驱动力,也是落实教育部相关规定、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完善课程标准的核心问题和切入点。加强基础教育阶段对教师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发多元与立体的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建设,推进学科融合,是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师;学科核心素养

一、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学科核心素养概况

2014年3月,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要求将研究与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作为推进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此后,关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讨论迅速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核心素养研究随之而起。事实上,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早已提出适用于本国或相关地区(组织)的核心素养框架,并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政策,核心素养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支柱性理念。如美英德等发达国家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2]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科素养,并且在资金与技术方面积极搭建平台,为师生提升核心素养创造优越条件。目前,关于国外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较多涉及外语、数学和物理等学科。欧盟的框架中8大核心素养之一就是使用外语交流,并将其定义为“在适当范围的社会文化情境中理解、表达与解释的能力;跨文化理解、交流与协调能力”[2],涵盖知识、技能与态度3个层面。国内教育界对核心素养概念并不完全陌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也较为先进。一大批研究者和国内教育工作者在对关于核心素养研究情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厘清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即“核心素养”从内涵和意义上讲,包括能力、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课程建设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工作。教师是实施课程建设的主体。核心素养培养与课程内涵建设及新课程改革关联密切。核心素养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灵魂,贯穿于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实施和实践活动各个环节,具有统领性和导向性。只有沿着这一思路,各学科课程改革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最终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因·08·此,学校学科内涵建设应围绕核心素养开发多元与立体的课程体系,教师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任重道远。

二、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教师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基础教育的实施实际上包括教书育人和健全个性发展两个方面。前者是启发学生萌生学习的意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理解知识的本质;后者是培养学生具备真诚友善和独立自信的品质。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基础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新课程改革也在逐步适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发生了极大改变。这种改变主要表现在: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灌输的倾向;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转变评价观念。以上5种改变促使基础教育发生了一些转变,但距离基础教育改革目标的最终实现相去甚远。其中存在区域教育系统政策影响、改革力度与管理效应的问题,还有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自身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问题,而且后者产生的影响超过了前者。因此,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学科综合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密不可分。加强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完善课程标准的核心问题与突破口,而基础教育内涵建设的根本是教师队伍建设,即提升教师学科核心素养。只有提升教师学科素养才能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才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是基础教育改革深入进行并取得成效的创新点和突破点,也可以为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与实施注入新的活力和内在驱动力。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对核心素养的选取应着眼于能力、知识技能、创新精神、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4],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培养应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

三、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通过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来实现。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树教学理念

学校要建立以人为本与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理念,并将这种理念根植于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心中,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是将人的全面核心素养目标具体细化并落实到教育教学中,是走向核心素养教育的必然途径。教师要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抓好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重视人文学科核心素养育人研究以及人文课程体系培育,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以人的全面核心素养培养为出发点,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目标,更新与完善学科教学理念及方法,并践行于整个教学过程。

(二)改革评价机制

学校及教师应对课程、教学、教研、评价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认真予以研究,形成基础教育改革成效评价机制[4],真正触动课程改革,处理好课改与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全面发展、教学目标实现、课程体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以提升教师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以评价机制为导向,“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将课程改革落实到位,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点带动学生全面核心素养的发展。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关键素养渗入到课程中,在课程教育方针中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全面素养”统领课程设计。

(三)推进课程改革

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多元化信息资源,学会信息共享,学习新课改案例、综合素养提升成功案例以及国际间优秀教育案例,用先进思想和典型经验启发教学。信息时代背景下,纷繁的信息使人类面临日益复杂的环境,教育目的需要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从课程结构设置、课程内容选择以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相应改革,通过确立以全面发展为理念的学科核心素养基本框架为指引的课程教学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途径,以适应信息化、知识经济和终身教育等新的发展要求,推进课程多元化选择机制建设,使课程结构满足人文情怀、批判精神与创造力塑造。

(四)培养教师能力

通过教育管理、师资培训和教师教研等,让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整体的了解,重点开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与各学科核心素养关系以及人文学科核心素养育人价值的研究,厘清学校课程改革和课程内涵建设之间的关系,开辟新的路径和渠道,让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接受新的理念,开拓新的思路,拓宽教育视野和教育胸怀,完成育人与树人的工作。引导培养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尤其是融会贯通通识教育课程知识体系。教师要以自身的全科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健康素养。从事某一学科教育的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更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引,思考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获得哪些专业技能之外的能力。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以及新挑战,同时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基础教育从改革理念与教学实践都应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坚守育人使命和职责,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重视教师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积极关注教师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作者:班秀萍 吕爱爱 闫素霞 王文娜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 河北北方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上一篇:环保新材料在给排水工程的应用 下一篇: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