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婴幼儿湿疹60例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30 10:04:01

中医治疗婴幼儿湿疹60例临床疗效观察

【摘 要】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洗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湿疹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除湿止痒汤配合药浴治疗。对照组给予扑尔敏0.35 mg/(kg・d),分3次口服,外涂去炎松尿素膏,每日2次。两组均4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婴幼儿湿疹;中医药;内服;外浴;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434-02

婴幼儿湿疹比较常见且多反复发作,临床以瘙痒、多形性皮疹、反复发作等为特点。严重影响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和正常发育。近年来,笔者用自拟中药“除湿止痒汤”配合药浴对60例婴儿湿疹患儿进行观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4月-201012月年在我院门诊就诊的120例湿疹患儿,均符合湿疹诊断标准[1](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多对称分布,发生红斑,境界不清,红斑上多为密集的大丘疹、丘疱疹、小水疱和渗液,或表面附有灰白色糠状鳞屑等)。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最小38 d,最大23月;病程35d至1年。对照组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最小40d,最大22月;病程45 d至11月。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上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

1.2 中医辨证分型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确定诊断和辨证分型。

湿热型(28例):形体强壮,活泼好动,多食易饥,多怒,大便多干,小便多赤。

脾虚型(17例):形体虚胖,性格较静,大便易溏,舌多胖,苔多腻。

血燥型(15例):形体偏弱,面色少华,食纳较少,少动懒言,哭声较低,大便多不成形,小便多清,舌淡,苔少或花剥。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自拟除湿止痒汤治疗。处方:龙胆草15 g,生石膏、栀子各5 g,薏苡仁、茵陈各15 g,紫草、丹皮、连翘各10 g,马齿苋15 g,白藓皮10 g,苦参5 g,生地8 g。根据分型在基础方中加味,湿热型加泽泻、苍术各12 g,蒲公英15 g,黄连3 g;脾虚型加藿香、佩兰、茯苓、白术各10 g;血燥型加百部、生地黄、玄参、地榆各10 g。水煎2次,煮沸后30 min,取汁50 mL,两煎药汁混合共为100 mL,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用本院制剂矾柏煎剂(白矾、马齿苋、黄柏、白鲜皮、地肤子、薄荷、冰片等组成,煎液浓度为15%~30%)洗浴,每天2次,每次20 min。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扑尔敏0.35 mg/(kg・d),分3次口服。外用去炎松尿素膏,每日2次。两组在治疗期间,乳母忌食辛辣、鱼腥等刺激性食品,患儿忌食牛奶、羊奶、鸡、鱼等容易引起过敏之食物。

2 结果

2.1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临床治愈:皮损完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显效:皮损消退70 %以上,自觉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皮损消退30 %以上,自觉症状有所改善。无效:皮损消退30 %以下,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

2.2治疗结果

治疗组60例,痊愈4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60例,痊愈29例,有效12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68.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3 体会

婴幼儿湿疹临床中甚为多见,主要发生在头面,重者出可延及躯干及四肢。常发于1~6月的婴儿,一般在2岁左右自动缓解。冬春季节多见[3]。西医主要用激素、抗过敏药以及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来治疗,均是对症治疗或局部治疗,无法根治,明显的不良反应使其应用受到诸多限制。许多报道中药治疗湿疹效果显著,甚至可以达到根治目的[4-5]。

本病在中医文献中称为“奶癣”。《医宗金鉴》说:“此症生婴儿头顶或眉端,名奶痒,流滋成片,睡卧不安,痒起白屑,形如癣疥,由胎中血热,落草受风缠绵,系干疹;有候用烫洗皮肤起屑,瘙痒无度,黄水浸淫,延及遍身,即成湿疹。”《外科正宗・奶癣》云:“奶癣,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遗热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脂成片,睡卧不宁,瘙痒不绝。”[6],这些都明确论述了本病对婴幼儿健康的危害,如治疗不当,常常经久不愈。究其原因主要为风湿热3种邪气侵袭皮肤所致,治疗应以祛风、清热、除湿、益气血为主,方用除湿止痒汤和药浴方甚为合拍。

方中方中龙胆草、茵陈大苦大寒,上清肝胆实火,下泄肝胆湿热,泻火除湿;;生石膏、栀子辛甘大寒,清热泻火,尤善清胃经实热;紫草、牡丹皮、马齿苋凉血解毒;连翘清热泻火而能解毒;薏苡仁渗湿以治内湿;白鲜皮清利湿热为其专长,苦参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效果最好;诸药属苦寒燥湿伤阴之品,故用生地黄养阴,使祛邪而不伤正。并通过中医辨证加减用药,则血脉调和,瘙痒自止。

根据“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浴方中白矾、马齿苋、黄柏、白鲜皮、地肤子、薄荷、冰片也能清热利湿、驱风止痒。外用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可减轻患儿的自觉症状,使局部皮损迅速消退。因此,内服除湿止痒汤配合外浴方治疗湿疹,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04-610.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6.

[3]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0105.

[4] 刘桂华.中药外洗治疗婴儿湿疹240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4):232.

[5] 李樱.中药内外同治婴儿湿疹87例[J].哈尔滨医药,2002,22(2):59.

[6] 顾伯康.中医外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40.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40例眩晕疗效观察 下一篇:92例脑梗塞患者的TCD与CT对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