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痤疮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12 10:54:20

中医辨证治疗痤疮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辩证施治对痤疮的治疗疗效。方法:将2009年6月-2010年11月月就诊于我科的142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医治疗组86例采用辨证方剂施治,配合面膜治疗,西医治疗组56例采用红霉素、维生素B6、外用洗剂治疗,10天1个疗程,连用4个疗程后总结疗效。结果:中医治疗组治愈55例,有效21例,无效10例,总治疗有效率为88.4%;西医治疗组治愈25例,有效15例,无效16例,总治疗有效率为71.4%,中医组疗效明显高于西医组(P

【关键词】 痤疮;中医;辩证

痤疮是一种与机体内分泌功能、精神因素等相关,发生在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炎症性疾病,多见于头面部、颈部、胸背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临床以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为主要表现,易形成色素沉着、毛孔粗大甚至瘢痕等遗留病症。好发于青春期,对患者的心理及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本研究对2009年6月-2010年11月就诊于我科的痤疮患者采取辨证施治,现将治疗疗效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6月-2010年11月与我科就诊的痤疮患者142例,中医治疗组86例,男24例,女62例;年龄在l5-32岁,中位年龄19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4年。寻常型痤疮75例,聚合性痤疮8例,暴发性痤疮3例。西医治疗组56例,男22例,女34例;年龄在l7-29岁,中位年龄21岁,病程最短1.5年,最长4年。寻常型痤疮45例,聚合性痤疮9例,暴发性痤疮2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皮肤性病学》进行诊断[1],中医辨证参考《新编中医皮肤病学》[2]。

肺经风热型:外感风热,蕴阻肌肤,表现为颜面潮红,粉刺热、瘙痒,或有脓疱,以前额部位较重,苔薄黄,舌红,脉细数等症状。

脾胃湿热型:脾主运化,运化失调则水湿内停,皮疹红肿瘙痒,常伴有大便不畅,消化不良,腹胀,神疲乏力,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

1.3 治疗方法

1.3.1 方剂治疗

1.3.1.1 肺经风热型 处方:枇杷叶10克,桑白皮l0克,黄芩10克,栀子l0克,野l0克,黄连6克,赤芍10克,白茅根30克,生槐米15克,苦参10克,连翘10克,甘草10克。

1.3.1.2 脾胃湿热型 处方:莲子肉20克,薏苡仁10克,砂仁20克,桔梗10克,白扁豆20克,白茯苓20克,党参10克,炙甘草10克,白术20克,山药10克。

1.3.1.3 肝气郁结型 处方:香附10克,牡丹皮15克,白芍(酒炒)10克,白术(土炒)10克,栀子(炒焦)10克,当归10克,桃仁10克,柴胡(酒制)15克,当归10克,益母草10克,甘草10克。

1.3.1.4 肝肾阴虚型 处方:熟地黄20克,山茱萸 20克,牡丹皮10克,山药15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甘草10克

1.3.2 西医治疗 红霉素0.25g、维生素B620mg,均每天3次。

1.3.3 辅助治疗 中医治疗组每日采用外用中药面膜,主要成份: 白芷80g,丹参100g,硫磺、大黄、黄芩各50g混合磨成粉与水、蜂蜜调成糊状,均匀涂于面部;西医治疗组采用复方硫磺(升华硫、苯酚、氧化锌、甘油)洗剂,每天2次。

2 结果

中医治疗组治愈55例,有效21例,无效10例,总治疗有效率为88.4%;西医治疗组治愈25例,有效15例,无效16例,总治疗有效率为71.4%,中医组疗效明显高于西医组(P

表1 中、西医治疗痤疮疗效对比

* P

3 讨论

痤疮是皮肤科的常见病、高发病,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善,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已经成为皮肤科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痤疮不仅是皮肤病,更是一种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的疾病,虽然不会危及患者生命,但却会对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带来不容忽视影响。西医治疗目前缺乏有效的手段,治疗后疾病复发率较高,而祖国传统医学则可从疾病根本入手,治标的同时也可达到治本的目的,预防疾病反复发作。本次研究就中医辨证施治治疗痤疮进行研究,以期为提高该疾病的临床治愈率提供帮助。

此外,在治疗的基础上,还要进行自我调节,减少刺激及加重因素的存在,降低复发率。注意保持皮肤清洁,经常用温水、硫黄皂洗涤面部;不挤压粉刺、避免使用油腻类化妆品;注意饮食,调节消化道功能,忌食煎炸厚腻食品,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饮水;注意睡眠品质,缓解紧张压力,劳逸结合,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情和良好的睡眠;对于工作、学习负担较重,压力过大患者,应制订合理学习、锻炼、饮食、睡眠计划,保持良好的心态应对,缓解心理压力;不抽烟喝酒,禁用溴、碘类药品。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3-164

[2] 欧阳恒,杨志波.新编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470-471

上一篇:中医药分型治疗腰腿痛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中药内服佐治骨折后低张性水肿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