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时间:2022-10-30 09:51:12

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给学生思考创新的空间,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教学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引导者,教师要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每个学生都被送到了一个恰当的平台上,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空间,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在活泼的气氛中进行创造性学习。

二、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疑

学习的思维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因此,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思维发展规律,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如我在教学“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时,我先向学生讲述一件事情:“老师昨天在校门口听到几个同学在讨论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校园中间圆形花坛的直径是多少?’”然后设问:“同学们,大家想一想,你能帮帮他吗?”经老师这么一问,整个教室充满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乐于助人的气氛。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身边事物出发,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更真实,更有意义。

三、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灵活变化的问题,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让学生设想出达到要求的各种条件,如要求“人每小时步行多少米”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学生根据问题思考,要求人的速度必须知道人步行的路程和步行这段路所用的时间,用“路程÷时间”可以求得速度。如:要修3000米的铁路,已经修了8天,平均每天修150米,余下的要10天修完:(1)剩下的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2)剩下的平均每天比原来平均每天多修多少米?(3)全程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通过多角度,多方面的变化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求异

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设想,寻求不同的解题策略,使之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如:一个榨油厂用0.1吨花生可以榨0.03吨花生油,照这样计算,10吨花生可以榨花生油多少吨?让学生思考10分钟,最好用多种方法解答。总结解法如下:

解法一:(0.03÷0.1)×10

先求出每吨花生能榨油多少吨,再求出10吨花生能榨油多少吨

解法二:0.03×(10÷0.1)

解法三:10÷(0.1÷0.03)

解法四:0.03÷(0.1÷10)

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求异思维可以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机会,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练习中思考,思考中发展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何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则需要教师设计一些思考性、实践性、开放性较强的题目。如:学习《比例的应用》后,让学生测量计算教室前面的樟树的高度,这么高,怎么测量?同学们窃窃私语,有人提议拿绳子量树,再量绳子。可是要上到树顶谈何容易,又不安全。这时阳光正好从窗口照进来,我拿起手中的米尺竖立在讲台上,马上出现了影子,量得这个影子长0.5米,启发学生思考:米尺长是影子长的2倍,现在你们能想出测量树高的办法吗?有一部分同学立即说:树高也是它的影子长的2倍。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我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一个求树高的比例式吗?”于是得出:尺高∶尺影长=树高∶树影长,最后总结:不能直接测量物体高度的,都可以运用比例间接求得结果。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运用已学的知识通过练习进行灵活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学生是我们的工作对象,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更聪明、灵活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信任学生,为学生创设情境,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教与学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上一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下一篇:数学教育改革应加强应用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