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贷款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时间:2022-10-30 03:46:50

我国高校贷款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 要:从1980年开始,我国高校利用银行贷款支持学校发展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外资贷款为主的时期;校办产业贷款为主和少量基建贷款时期;校园建设贷款为主的时期。从相关政策上来看,高校贷款的产生和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当前,我国高校校园建设贷款之所以由合理的历史选择演变成为一个“问题”,是高校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高校通过贷款方式,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财务风险。政府、银行和高校应当共同合作解决高校的还贷危机问题。

关键词:高校贷款;银校合作;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231-01

1 我国高校贷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部分高校贷款管理和使用缺乏科学性

一方面,高校习惯于以往无偿使用政府的各种拨款,部分高校对校园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不够充分,对投资的经济效益不够重视;另一方面,高校对银行贷款的性质与风险没有形成客观的认识,有时甚至对政府投入和银行贷款的性质产生混淆。因而,部分高校对贷款的用途、规模、还款计划等缺乏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也无法对贷款的使用过程进行严密的管理和控制。

1.2 高校贷款责任不明,高校风险意识淡薄

高校作为具有民事能力的独立法人,有向银行贷款应当自己承担到期还款付息的责任。在教育部1998年提出“银校合作”之初,就对直属高校提出了“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但是,目前尚未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对高校贷款的责任主体及负债行为的后果进行明确。部分高校认为,教育作为一种公益性事业应由国家出资兴办,在政府投入有限同时又要扩大规模普及高等教育的情况下,依靠信贷方式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而且高校贷款最终形成的资产并非如营利性组织那样用于获取利润,而是提供“准公共产品”,即高等教育,同时,这部分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当高校偿还贷款存在困难时,应由政府出资偿还。在这种观点之下,少数高校将政府的支持作为高校贷款负债运营的最后退路,缺乏应有的财务风险意识,存在盲目贷款的现象。

2 我国高校贷款的成因分析

贷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既是高校和银行的自发行为,也与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社会发展趋势等有紧密的关系。

2.1 政府长期投入不足和扩招政策

从1998年到2003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增加2.3倍,而同期财政拨款仅增加1.4倍,高校的总收入也仅增加1.8倍,生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下滑,从1998年的8529元,降至2002年的7021元。据有关资料,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1997-2006年保持在2.5%-3%左右,距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4%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1999年以来,连续6年实施的扩招政策,使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到了2006年,高校招生人数已达到530万人。连续几年的扩招,使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生从1998年的340.8万人增长到05年的 2300万人。随之而来的是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需求量急剧增长。

2.2 百姓心态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物质生活的日愈丰富,百姓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不少家长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及“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后辈接受到高等教育。这样,既刺激了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也突显教育发展与经费短缺之间的矛盾。

2.3 银行的趋利避害性

银行作为以赢利为目的的法人主体,讲究的是“三性”的统一。在高校扩招后,它们盲目地认为高校是“国家的”,有国家“撑腰”,贷款资金的安全性很高;同时,高校的贷款大多数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时间长,利率高,收益好。

2.4 高校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和风险责任缺位

高校贷款的普遍心理是,高校是国家的,国有银行也是国家的,把从银行借来的钱花在校园建设上,将来能否还上,不需考虑,反正都是国家的。进而一些学校领导认为公办高校是各级政府办的高校,高校债务形成的固定资产是国有财产,因此,高校债务从根本上说就是政府的债务,政府理应承担起对高校债务的偿还责任。基于这种认识,高校最终形成“不贷白不贷,贷了不白贷”的心理。

3 我国高校贷款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我们应该看到,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政府应提出切实有效的方案措施,加上银行和高等学校的积极配合,危机的解决才有希望。

3.1 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

在当前的形势之下,将高校完全推向市场并不切合实际。高校在教育资源上依赖政府,没有政府的支持,是无法维持和发展的,这是不争的事实。贷款高校还本付息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其自身的教育事业收人,按国家有关政策,教育事业收人的分配中,还贷资金的比重还不足20%。高校巨额的贷款和微薄的还贷来源相比,其风险不言而喻,而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使高校的还款有持续的保障, 政府还是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2 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增加还贷能力

高校自身应该广开财源,加速后勤社会化进程,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产、学、研基地建设,积极将科研成果商业化,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充分运用媒体工具开展对外宣传和公关活动,认真做好学校品牌的营造工作,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为提供社会服务创造条件;高校还应将负债建设的教学和科研基础设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增加科研成果向收入的转化。总之,高等学校要在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总目标下完成多方筹措资金和有效使用资金的任务。

3.3 吸引企业资金、土地置换,创造新的资金来源

从目前来看,高等教育在接受投资方面仍有一定的优势和特点,高校的投资主体呈多元化。高等学校的土地置换,主要是指高校以市区内的旧有小校园换取市郊大面积土地以建设新校园的过程。在具体的操作中,大部分高等学校在城市边缘地区获得新的建设用地,并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市区内的旧有校园,以之换取资金收入,协助进行整体学校的新建和搬迁。

3.4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持生源的稳定增长

教育教学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所以,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是高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生源,而生源能否稳定增长又会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收人和高校的还贷能力,这是环环相扣的,中间不能出现脱节。因此,高校应该找准定位,从教育教学这一源头抓起。

4 结语

我国高校贷款的产生和存在是一种必然且合理的历史选择。高校向银行贷款根源主要在于高校发展建设资金的不足、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高校利用银行贷款来发展建设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如果高校建设资金匮乏的状况不能得到有效缓解,银行贷款仍将是支持我国高校发展建设的重要经费来源。

参考文献

[1]王守军.从无为倒有为――对高校贷款实施控制政策的评价[J].经济问题探索,2006,(5).

[2]郑国宏.贷款高校财务风险的化解与防范[J].许昌学院报,2005,(4).

[3]李素敏.高校贷款规模过大的原因及对策刍议[J].辽宁教育研究:教育综论,2006,(4).

[4]何刚亮.高效利用银行贷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高教论坛,2004,(2).

上一篇:会计行为缺陷治理探讨 下一篇: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与控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