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绩效审计探析

时间:2022-07-22 01:18:05

我国高校绩效审计探析

一、商校绩效审计的内涵

(一)教育资金的经济性审计经济性是指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的节约与浪费状态,是判定高校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校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当前,我国高教资金的使用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重复和盲目投资等问题比比皆是。绩效审计中的经济性审计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采取的监控措施,它可以涵盖从投资立项到回收资金的整个财务循环,并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教育资金的效率性审计从宏观上讲,高等教育经济效率是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高等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也就是说,取得同样质量的教育成果,高等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越少,其效率就越高反之,高等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越多。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利用效率,或称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即每一单位的教育投资成本所能培养学生的数量。它可以通过一系列财务比例指标来表示,例如,年均学生经费率年平均在校学生数年均经费支出额就可以反映单位经费支出所能负担的学生数量。这一比率越高,则表示经费的使用效率越高。

(三)教育资金使用的效果性审计效果更侧重于对成果的考查,强调的是活动的结晶。就教育而言,只要一个学校培养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人才就认为效果是好的,而得到这一成果付出多少代价则归于效率,并非效果考虑的问题。高等教育成果不仅包括培养学生人数、毕业生数,而且包括学生就业情况、数量和质量、申报课题数目、社会认可程度及学校基本建设成果,包括教学场馆的建设和教学设备购置等等。

二、高校绩效审计的现状及对策

(一)高校绩效审计的现状(1)缺乏审计标准。1999年以来,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陆续颁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为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规范企业效绩评价行为、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对于高等学校的绩效审计,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既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也没有绩效审计方面准则性质的可操作性指导文件,由于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制度规范,导致绩效审计难以深入。

(2)高校的审计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由于受到过去计划经济审计的影响,较注重财务收支、财务会计等查错纠弊式的审计,而忽视了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根据内部审计协会的调查可知,目前高校审计项目中财务收支审计占到了43%,对工程项目的审计只占到14%,效益的审计只占到8.5%。绩效审计只在审计高校基建专项资金时用,对高校经常性经费的绩效审计还没有开展,实践中既没有明确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内容有哪些,也没有完善的绩效审计标准,更没有完整的案例可供借鉴。

(3)高校审计缺乏事前、事中审计,而偏重于事后审计。我国目前高校审计往往偏重于事后审计,不对经济活动过程进行审计,对违规违纪行为不能防患于未然,对资金运行过程中因使用不当形成的浪费仅限于事后发表评价,只能预防同样的损失再次发生,却不能通过努力预先审查清楚以挽回或避免损失。

(二)高校绩效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我国高校绩效审计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上述问题。其原因可概括如下两点:一是高等学校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与开展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审计师实务知识较多,而理论基础薄弱,对传统审计技术较熟悉,而对现代审计技术较陌生,现场作业经验丰富,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部分审计人员的政策理解水平、业务技能较低,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绩效审计的效果。二是审计技术方法相对落后。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内部审计技术还是以账项导向审计和系统导向审计为主,而开展高校绩效审计迫切需要在审计中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技术,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要求审计方法和手段也相应改变。但基于审计成本、习惯思维和技术配套等各种原因,许多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阶段,计算机在很大程度上只被用于简单的数据汇总或者文字和表格处理,而利用计算机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测试和检验、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等更高层次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尚未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全面展开,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的相对落后将影响审计效率和效果,难以适应开展绩效审计的需要。

(三)高校绩效审计的完善对策(1)引入市场竞争体制,提升高校绩效审计层次。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多数为财会人员出身,起步低、人数少、结构单一。所以新公共管理主张引入市场竞争体制,一方面,校内部审计可通过提高待遇等手段以校内竞争方式吸纳高素质人才。合格的审计部门不仅要有足够的财会审计人员,而且要有一定的工程技术人员,还要有经济学家、计算机专家、法律专家和信息专家等的加盟。另一方面,可以有步骤地让一些社会审计机构如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等高层次的审计组织通过市场竞争参与到高校的绩效审计工作来。

(2)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加强审计队伍建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绩效审计所占的比例将会逐渐加大,而开展绩效审计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基础作保障,因此,加大高校审计队伍建设力度,提高绩效审计能力是积极推动这项业务发展的基础性工程。高校一方面要抓紧现有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其尽快适应效益审计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在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要选派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进行绩效审计专业培训。此外,高校可以借助专家力量,增强绩效审计的能力,弥补专门技术力量的不足。

(3)建立高校绩效审计的指标评价体系。由于高校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缺少评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效益标准,因此,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审计工作水平,建立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审计指标体系,已经成为高校绩效审计得以稳步推进的关键所在。这一体系应是多层次的,由法律法规、定额标准、工作目标和程序、预算等组成;而且该体系应是动态的,随着高校工作重心的变化和师生价值观的改变而调整;指标内容应包括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评价,应是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其科学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因此,在建立审计指标体系时,应考虑效益评价的特殊性,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一方面量化可以量化的影响效益的因素,以便于分析、比较;另一方面对无法量化的影响效益的因素,建立“优先实践”原则作为衡量标准。

三、高校绩效审计实施的程序

(一)初步调查分析确定审计项目计划初步调查分析确定审计项目计划,就是确定项目、范围和方法。被确定的审计项目往往是支出金额较大(具体金额由高校视其规模自行确定)、教职员工广泛关注的经济项目,一般要经广泛的协商和讨论。在审计开始前要对被审计单位、政策、目标、主要活动、主要资源以及开展这项审计活动的主要风险、有关的政策等进行调查,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审计的结果进行评估。要对审计的人力财力、时间和方法、涉及的部门和人员进行安排,制定绩效审计计划。审计计划要提交主管审计工作的校领导以至校(院)长办公会,由其决定是否实施。

(二)调查分析问题调查分析问题,分为初步审计和全面调查。所谓初步审计,就是要确定全面调查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所需的审计证据,各种审计资源技术方法,分析可能出现的结果。还要检查和分析被审计单位的文件,寻访被审计的环境,与有关人员座谈,咨询有关专家等。初步审计的结果和结论要提交学校主管审计工作的领导以至校(院)长办公会。然后决定是否进行全面调查。所谓全面调查,主要是收集起草审计报告所需的证据,审计人员将按照初步审计确定的全面调查提纲,就有关问题向有关人员搜集信息并进行测试。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证据的筛选,形成一个框架性文件资料提交给主管审计的领导以至校(院)长办公会,供他们了解情况并提出意见。

(三)提出报告审计人员根据主管审计工作的领导或校(院)长办公会的意见对报告进行补充、修改。是否向教代会提交绩效审计报告,以及报告的范围、性质、内容、提交报告的时间等由主管审计工作的领导或校(院)长办公会决定。审计报告在公布前要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在此基础上审计报告向教职员工公示。

上一篇:重大错报风险运用问题研究 下一篇:浅议高校工程结算委托审计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