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制度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30 01:52:06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制度研究论文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内生变量,制度变迁会导致效率的变化。正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实践对相关制度的强烈需求,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仅是增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

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制度供给不足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丰富的人力资源是我国农村所有资源中第一资源.新农村建设所依靠的最大优势资源不是物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而是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是唯一可以激活其它资源活力的具有动力性质的资源,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明显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科学素质水平大大低于城市居民,也低于世界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绝大多数农民仍然属于传统经验型的低收入体力劳动者,外出务工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这说明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所造成的农民素质较低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进程和效果的关键因素,同时也说明仅仅依靠几项政策调整和规范难以取得激活农村人力资源优势的整体效果。

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上述问题,不难发现,虽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但制度建设与创新滞后,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相应的制度建设与创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制度比政策更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可以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一套稳定的规则系统。根据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需求,克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政策优先而制度建设滞后的局面,着力整合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相关的制度,加强与农村人力资源相关的制度建设与创新,使现有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制度化,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全面、系统的制度供给,是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途径。

2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需求

2.1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宏观制度创新的需求

从世界上许多国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看,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宏观制度进行创新,用法律制度来规范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根本性措施。如何将我国巨大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直接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通过创新,用法律制度来规范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活动,有利于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原则、内容等相关规定更加规范和具体,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活动在明确的制度框架之内开展,使开发活动系统化、整体化与规范化运作,减少开发的随意性、盲目性及无序性。当前,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程中,对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培训制度、农民工与城市职工同工不同酬薪制度、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与完善等有着强烈的需求。只有突破这些制约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性壁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培养新型农民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2.2对农村义务教育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有新期待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离不开完备的农村基础教育制度的保障和支撑。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制度得以基本落实。当前的主要问题是:老、少、边、穷、山等特殊地区的义务教育落实尚待有更加具体化的措施;农村各地及与城市义务教育的质量差距拉的较大;农村教师培训、校舍、教学设施等投入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尚未得到机制上的根本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仍然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方面。广大农村劳动者对农村义务教育制度的继续创新与完善有着强烈的新期待。

2.3对农村劳动者培训制度的需求

完备的农村劳动者培训制度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依靠。现行农村劳动者培训制度不完善造成的主要问题是培训类别单一,培训机构层次低,培训成本较高,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突出表现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培训类型少,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培训的内容针对性不强,普通化、离农化、离职化现象突出,没有体现出农村特色,无法满足农村人力资源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需要,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更不适应农民工外出务工的需要。培训制度的不完善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人力资源多层次开发的严重障碍,完善农村劳动者培训制度是把农村人力资源从整体上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的迫切需要。

2.4对公共财政转移支持制度的需求

自新农村建设战略实施以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财政明显加大了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上比较落后,因而农村自身的财力比较薄弱,使用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资金十分有限。经费短缺直接制约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系统性、整体性和有效性。在现行财政制度框架内,单纯依靠农村自身的财力,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经费短缺的局面。因此,必须构建起一种以国家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和个人投资相结合的多元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经费筹措制度,同时应在税收、财政转移支付、农业技术推广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持续向农村倾斜,推动农村经济较快发展,提升自身积累能力,从而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持续的财力保障。

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制度创新的路径与对策

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农民自身的全面发展,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为之辅助和支撑。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形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与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的激励机制,难点是形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各方协调机制,目标是形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互促机制。

3.1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宏观制度建设与创新

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着眼于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着力进行农村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农村义务教育制度、农民工工资福利制度、子女就学制度等宏观制度的创新与改革,结合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的要求,为农村提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的公共产品,以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同时,政府在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宏观制度时,还应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进程和要求,不断增强各种制度之间的协调性,使各种制度之间相互配套,以减少制度和政策衍生的新问题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形成新的不良影响。

3.2鼓励各地加强微观制度的建设与创新

我国农村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很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很难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需要各地在统一贯彻执行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制度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各地农村的具体实际,加强微观层面的制度创新,构建起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规章制度,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宏观制度与微观制度之间的相互配套,最终形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宏观与微观制度体系。

3.3实行最严格的农村义务教育制度

农村义务教育能够为农民学科学、学技术,增强发展能力奠定必要的文化基础,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处于基础地位,是政府必须提供的纯公共产品。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思路,实行最严格的农村义务教育制度,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中的主体性作用,完善中央和省对县乡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与管理力度。当前应从制度方面突出解决老、少、边、穷、山等特殊地区的义务教育落实问题,突出解决农村与城市教育质量差距问题,突出解决农村教师培训严重不足问题,突出解决农村校舍投入机制问题,加快完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制度。

3.4创建以公共财政支持为主的多元化农村劳动者培训投入制度

农村劳动者是培训的主体和直接受益人,从谁受益、谁投入的角度来讲,理应承担投入的绝大部分。但由于大部分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培训投入的预期收益并不稳定,就我国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而言,让农村劳动者自己大幅度增加培训投入是不现实的。把农村劳动者培训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纳入公共财政框架,是促进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现实选择。国家财政应调整支出结构和方向,把培训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科目,在公共财政的支持下整合农村各类教育资源,扩大农村职业高中的数量和规模,重点建设和扶持一批有发展前途的培训机构,促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稳步有序发展,满足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需要。农村劳动者外出务工给用工地区和用人单位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是农村劳动者培训的重要受益方,应从制度上确保用工地区和用人单位负担一定的培训投入。总之,要充分调动政府部门、用人地区、用人单位、培训机构和农民的投入积极性,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村劳动者培训投入机制。

上一篇:电子商务对人才挑战研究论文 下一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