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教师教育中职业技术类课程的构建

时间:2022-10-30 01:44:27

职教教师教育中职业技术类课程的构建

摘 要 随着近年来职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改革,职教教师所应具备的职业技术能力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促进职教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是职教教师教育尤其应该关注的问题。职教教师教育中职业技术类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构建,是促进教师职业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职业技术类课程的实施还需要在实施主体、运行机制、人员配备、学科发展等方面有所保障。

关键词 职业技术能力;职业技术类课程;职教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0-0059-05

随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力发展,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也逐渐从教师队伍的数量发展、学历提升转变为职教教师的素质提高。作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措施和教师素质提高途径的教师教育在近年来得到了很大重视,如职教教师培训资源的开发和培训计划的实施等。我国职教教师教育的特点被归纳为三性:学术性、技术性和师范性。三性特点下的职教教师教育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但国家近年来所强调的企业实践能力在现有的教师教育模式下未能得到很好促进,相关的实践模式和课程也未能在总体理念的指导下得到有效发展。看似附加的企业实践能力实际上应该是指向“三性”中的“技术性”或“职业技术性”。职教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是除(学科)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之外尤为重要和关键的能力,而当前由于对“技术性”的误读,如将其理解为“工程技术性”,导致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一直没有得到系统提升。职教教师职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应当与三性特点下的教师教育模式和内容实现融合发展,职教教师教育中的职业技术类课程模式和内容也应进行系统开发。

一、提升职教教师职业技术能力的重要性

(一)国家政策文件的重视

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各项关于职教教师企业实践的政策文件。《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06]11号)指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中也指出,2011~2015年支持2万名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利用企业设备、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提高教师的产业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支持职业院校设立一批实践能力较强的兼职教师岗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水平[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中指出,改革职业教育师范生培养制度,强化实践实习环节,优化培养过程;培养院校要不断优化职业教育师范生培养模式,加强与行业企业、职业学校的合作,强化企业实践和职业学校实习环节。职业教育师范生在校期间至少应有半年时间到企业实践和职业学校实习。进一步完善“双证书”制度,职业教育师范生毕业时,既要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也要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3]。

从近年的各项相关政策中可见:除了职教教师入职阶段和职后培训阶段需要定期进行企业实践外,职前培养阶段也需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加强企业实践环节,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此外,还需要支持引进高技能人才作为职校的兼职教师。因此,鉴于职教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即职业技术能力提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将其切实贯彻于职教教师教育的各阶段之中。

(二)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

当前,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体现为“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需要实现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世界的对接,所培养的人才规格要能够满足职业世界的要求。因此,职教教师首先应当了解职业世界的要求,具备相应的职业技术能力。具体包括:了解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发展,熟悉相应职业岗位的内容和要求;将职业新要求和职业标准内容融入到课程内容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中;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教学逻辑,提升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真正具有价值的职业资格证书;根据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的需要,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教育部教师司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要求,职教教师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应把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4]。其中的“职业实践”指的是技术工人的职业实践。相应地,职教教师应当了解和掌握该职业实践,获得职业技术实践能力。

因此,职教教师除了要具备传统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外,更要具有跨界的职业技术能力。这是跨界的职业教育世界的现实要求,而职教教师教育更应该为职教教师的职业要求作好准备。

(三)职教教师专业化的需求

由于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职业教育与职业工作的密切关系,职教教师职业也具有特殊性,与普教教师职业及其他非教师职业相比具有其不可替代性。职教教师的专业化,除了职教教师教学专业化之外,还要求职教教师的培养培训具有专业化的特点。职教教师教育除了应具有高校普通专业的学术性和普通师范专业的师范性,还需具有职业技术性和职业师范性,更需具有三性融合的特点。这也是职教教师教育的特殊之处,是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专业的根本特点。专业化的职教教师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通过专业化的职教教师教育才能形成。职教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是职教教师专业化的显著特点之一,是职教教师不能被其他高等教育毕业生所能代替的重要特征。真正理解并提升职教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并将三性特点下的能力实现一体化的融合促进,职教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也要求,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要具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并达到一定的职业技能水平[5]。《标准》中基本内容的“专业知识”要求职教教师具备“职业背景知识”:了解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相关行业现状趋势与人才需求、世界技术技能前沿水平等基本情况;了解所教专业与相关职业的关系;掌握所教专业涉及的职业资格及其标准等[6]。可见,职业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已成为国家层面职教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这也是职教教师教育中需要重视的内容。

二、提升职教教师职业技术能力的途径

(一)职教教师教育中三性融合特点的体现

职教教师教育的三性中,尤其是“技术性/职业性”的概念时常有不同的理解。“技术性”通常被理解为专业技术性或工程技术性,而非“职业技术性”,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技术体系。“职业性”通常被理解为教师的职业性,与职教教师教育的“职业性”有所混淆。职教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专门化职业,包含“Profession”的涵义,其职业性与职教教师教育中的“职业性”是有本质区别的。职教教师教育中“职业性”的职业指的是职业技术工人的职业,而他们的职业包含“Occupation/Vocation”的涵义。因此,针对职业教育的职业功能特征,职教教师教育的“职业性”要求所培养的职教教师对技术工人的职业世界和职业活动有所了解,对职业活动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有所掌握,对职业世界的继续发展也能有所促进。因此,职教教师教育应当努力培养教师的职业技术知识和职业实践能力,并将该能力的提升融合进教师教育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在职教教师教育的整个体系中,需要整体体现出三性的特点。同时,在各个内容体系中也需体现出学术性与职业性、职业性与师范性、学术性与师范性的融合。

(二)职教教师教育中职业技术类课程的构建

之所以将职教教师教育中的职业技术类课程单独列出,并将其与专业科学类课程进行并列,是因为职业性技术与工程性技术之间的区别。尽管两者在名称上近似,有相交的部分,但是仍具有各自不同的部分和含义。从理论上讲,职业性技术与工程性技术最大的区别在于理论体系的不同,即职业性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反映的是职业技术工人的职业实践,而工程性技术反映的是工程师和工程学家的科学职业实践。因此,职业性技术发展必须克服工程学科在实践中的局限性。需要指出的是,只有职业性技术才是现代职业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7]。因而,职教教师除了需要掌握部分工程性技术之外,还需要获得一定的职业性技术。职教教师教育中,职业性技术内容的补充也是必需的。

职教教师教育中职业技术类课程的构建有利于使职教教师系统掌握专业相关的职业技术,并有助于教师专业科学和职业教育教学的学习,进而提升职教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和综合能力。职业技术类课程也联结了师资培养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和职业世界三者之间,为三者的合作发展提供契机,更好地服务于职教教师和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职教教师职业技术类课程的结构和内容

(一)职教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

为培养具有“双师”特点的职教师资,职教教师教育中需强化作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和作为相当于技师的职业技术实践能力培养。因此,构建三性融合的职教教师教育课程对职教教师双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传统的职教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大致包含三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科学类课程和职业师范类课程。各类课程均涉及课程的理论和实践部分。而职业技术类课程或者部分归属于专业科学类课程,或者该类课程的比例很小。为提升未来职教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建议职教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还应包括职业技术类课程,详见图1。四类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需要有三类主体的参与,包含作为职教师资培养单位的高校相关院系、作为职教师资用人单位的职业学校、作为职校学生用人单位的行业企业的参与和投入。

图1 三性特点下职教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

为体现职教教师教育的三性特征,除了高等教育共同的“公共基础类课程”之外,职教教师职前培养课程体系内还应包含“专业科学类课程”、“职业技术类课程”和“职业师范类课程”。这三类课程分别对应学术性、(职业)技术性、师范性,但又不是完全割裂的课程类别。在总体上,它们是体现三性特点的课程整体;在各自领域中,它们又是相互融合的,如专业科学与职业技术在技术上有交叉的部分,职业技术与职业师范在职业上有共同的部分,而专业科学和职业师范在专业或学科教育教学上又有相关的部分。职教师资教育中的“公共基础类课程”和“专业科学类课程”与非师范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大致相同,只需要进行适量的缩减或整合,以满足其他两类职教师资特色课程的教学安排。体现职教师资职业技术性的“职业技术类课程”能够使未来职教教师理解和掌握未来的职校教学内容,具体通过职业理论课程(如职业技术导论)和职业实践课程(如职业技术实训、企业实践)来实现;而体现职教师资教育教学能力的“职业师范类课程”则能够使未来职教教师掌握如何传授适宜教育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具体通过职业教育学课程、职教教师基本技能、职业/专业教学论等来实现。

(二)职业技术类课程的结构和内容

职业技术类课程中既包含职业理论课程,又包含职业实践课程;既有职业技术导入类的概览课程,又有职业技术实践类的深化课程。该类课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理论基础、综合实训、企业实践。具体包含职业技术导论、职业技术实训和企业实践等课程,详见表1。例如,职业技术导论课程作为职业技术理论基础,为未来职教师资提供关于职业、工作过程、职业工作研究方法/职业资格研究方法等知识;职业技术实训课程则是为“双师型”职教教师的“技师”水平做准备,将职业标准内容作为职教教师培养的教学内容,为未来职教师资提供关于职业技术工人的技能技术实践锻炼,使他们在职前阶段至少具备高级工水平的技术能力,在职后阶段进而达到技师水平的技术能力;企业实践课程则是为未来职教教师有效利用企业工作内容进行技术工人培养做准备,为未来教师联系企业实际进行课程教学和企业服务提供实践机会,包含职教教师的企业认识实习和岗位实习,使他们了解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和工艺流程,掌握职业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知识,运用职业工作研究方法进行职业工作调研和总结。这也为职教教师创造了进入职校之前的良好的企业联系和实践能力。为跟随行业企业的发展,职教教师在职后也需定期进行企业实践。

职业技术类课程主要是培养职教教师的职业理念,促进教师的行业沟通与合作能力、行业实践能力、行业服务能力,使教师了解和掌握职业工作过程知识。此外,在职教教师培训中,职业技术类课程的内容作为职教教师的培训内容也是需要的。如果职业技术类课程在职前阶段由于模式、学时、内容等因素较难实现,亦可考虑将其放到职教教师入职培训或职后培训中,作为模块化课程针对教师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实施。

表1 职业技术类课程的结构和内容

四、职教教师职业技术类课程实施的保障条件

(一)实施主体

职教师资培养高校和行业企业是实施职业技术类课程的主体。职业技术类课程中作为理论基础和综合实训部分的内容主要由高校负责完成,行业企业参与;作为企业实践部分的内容主要由行业企业负责专业相关的职业技术实践,高校负责学生的管理和后续的反思和评价。建议建立针对职教师资培养校企合作的专业委员会,组成人员包括高校相关院系的教学负责人、专业教师、企业校企合作项目负责人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二)运行机制

高校和企业相关人员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下共同制定职业技术类课程的课程大纲、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内容和编写特色教材、共同打造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实施和评价教学。例如,高校通过与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合作,成立职教师资职业技术实训(高级工/技师)课题组,负责**高级工/技师职业技术实训系列教程的编写,由校企共同组织和实施。

(三)人员配备

与传统经典的高校专业科学理论与实践不同,为胜任职业技术类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相关的高校专业教师还需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如职业技术理论的学习、企业实践等,来获得相关的职业技术知识和能力。同时,高校也可考虑聘请相关的企业兼职教师,利用他们在职业技术方面的已有优势,共同培养未来的职教教师。

(四)学科发展

区别于培养工程师的工程科学或培养其他专业性职业人才的专业科学,适合于培养职业技术领域人才的职业科学还没有建立。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如德国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探讨和发展。虽然职业技术科学的建立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面临着诸多困难,但为提升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在职教师资教育中补充与职业技术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却是必要的,也是值得尝试的。由于职业技术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认识阶段,相关高校和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需要对其继续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上一篇:运用现代学徒制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义与... 下一篇:高职院校专业“双带头型”教学团队基本范畴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