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践行公平教育

时间:2022-10-30 01:12:07

在化学教学中践行公平教育

摘要:本文阐述了作为基层的化学教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树立公平教育的理念,创新公平教育的教学模式,改进公平教育的评价机制,改善日常的教育行为,尽最大的力量去践行公平教育,追求教育公平。

关键词:化学教学;公平教育;均等参与;因材施教;发展性评价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4-002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各级政府部门已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规定,采取切实措施,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最基层的教师,必然要承担起实施公平教育和实现教育公平的重任。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化学教师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矫正我们身边的行为细节,减少隐性的不公平教育现象,努力践行公平教育,扎扎实实将公平教育落到实处。

1 要有蹲下身去的情怀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设计者,教师在影响教学过程公平问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部分教师观念陈旧、公平意识淡薄、方法欠佳等,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隐性的不公平教育现象。例如,同一班级的学生本应享受同等教育,但在老师心目中,自觉不自觉地按成绩把学生分成三、五、九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选择性的提问一些学生而冷落另一些学生;对一些问题学生不是加倍关怀,而是直接将其排斥在团体之外;在全体同学面前展示学习不好学生的作业或成绩;用歧视的语言和动作对待学习不好的学生等等,这些排斥、歧视、分类的行为都会直接导致教学过程的不公平。可见,为使教学过程最大公平化,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树立公平教育的理念是前提。

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学会民主平等,要有蹲下身去的情怀,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做他们的朋友,对所有的学生应一视同仁,不因学生的成绩、语言、外貌、性别、民族、信仰、家庭经济条件等差异而区别对待,切忌讽刺、挖苦差生,要谨记“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同时,又要承认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平衡,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要认真观察分析,对每个学生做出客观的判断,给他们提供适合自身条件的教育,创设一个表现各自才能的舞台,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才能有效地保证全体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接受到公平的教育。

2 要创新公平教育的教学模式

2.1 努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我们知道,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按统一标准达到同―发展水平是不公平的。同样,简单地降低标准来对待不同学生其实也是不平等的,甚至可能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只有提供均等参与的机会,让每个人获得与自己本性自然相当的教育机会与条件,使其都能在自身已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在其可能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展,才是教育公平的真正体现。

例如,在“铁及其化合物”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全体学生的分组实验,把教师的“一言堂”改为课堂小组交流活动,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一系列开放性的、有梯度的问题:“①有两瓶无标签的较浓的FeCl2和FeCl3溶液,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进行鉴别?②若各取少量稀溶液,又如何鉴别Fe2+和Fe3+?③若各取少量极稀溶液,再如何鉴别Fe2+和Fe3+?④如何使已经部分变质的FeCl2溶液中的Fe3+再变成Fe2+?⑤如何使该部分变质的FeCl2溶液中的Fe2+全部变成Fe3+?”然后,为学生提供了可能用到的各种试剂,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完成Fe2+、Fe3+的检验及其相互转化,最后,又布置学生课后开展研究性学习“沾有铁锈的白手绢如何洗干净?”。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分组实验让每个人都有动手参与的机会,层层递进的问题让每个^都有话可说,小组交流让每个^都有表达的愿望和机会,课后的研究性学习,又让每个人在活动中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整个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创造了一种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营造了一种关注每一个人、加强合作、反对排斥和歧视的氛围,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促进了所有学生的均等参与,很大程度地体现了教育的公平。

2.2 全面推行学案导学模式

为了努力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笔者在教学中推行了学案导学模式。首先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认知水平,将难易不一的教学内容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编制成有梯度的、符合认知规律的学案,然后,引导学生以学案为载体,积极开展预习、探究、反思等活动,教师则从主演变为导演,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指导学法,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

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学,教学生学。”学案导学是从学生的角度着眼,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解决的是“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学案导学”能促使教师通过转变教学组织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过去依靠教师灌输、消极等待的学习习惯,转变为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参与,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爬、摸、滚、打”。

2.3 尝试进行分层教学

“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很早就做出了对分层教育的思考和理解。为此,教学中笔者变“齐步走”教模式为“分层次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水平多层次的学习机会。例如,笔者教学中―直坚持分层作业,在作业布置时,针对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一些难度不同的必做题、选做题和拓展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能力强弱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对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多做些基本题,保证其“吃得了”,而非“吃不消”,对有―定能力、基础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完成一些内容较深、难度较大的习题,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和乐趣,保证其不但“吃得饱”还“吃得好”。这样,可以使各层次的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唤起他们的自信心,挖掘他们的潜力。

这种分层作业的模式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内涵,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其个性的发展。

3 改革公平教育的评价机制

记得人大附中副校长王金战说过,“马和牛赛跑,牛肯定输,但这不能够证明牛的无能,而是安排这种比赛的人的无能,只看到马的速度,却没有看到牛的力量。”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现行的评价机制亟待改革。用一种规格、一种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学生,对有些学生来讲可能是拔苗助长,对另一些学生来讲却是压抑其潜能的发展。因此,要促进教育过程的公平就需要我们改革现行的单一的教育评价机制,用多重标准和方法评价学生,以多元化观点看待素质、能力和分数,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我们逐渐形成了促进教育公平的高中化学学业发展性评价体系。

在化学发展性评价体系中,考试成绩不再是评价学习成就的惟一标准,学生任何优良表现都能得到认可。我们将评价体系分成四个维度:学习常规评价、化学实验评价、化学活动评价和模块达成评价,按2:1:1:6的权重衡量。其中常规评价是基础,实验评价和活动评价不可缺少,达成性评价依然是重点和关键。而每个维度又分成若干细则来评价,如学习常规这一维度又具体化为:出勤情况、预复习工作、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单元检测和自定义六个方面,各分占一定的比例进行量化评价,尤其是每个维度的在评价细目中,都增添了“自定义”一栏,更加重了对学生个性的评价。

评价形式从单一走向多样。如对于元素周期表中前36号元素名称等记忆性知识,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记忆方法,可以编成顺口溜或写成打油诗等,形式不限,常采取口试评价方式;对于容量瓶的使用、酸碱中和滴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置等实验内容,常采用面试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进行现场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较为简单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单元测试,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让每位学生自己出一份该单元的测试卷,整个出卷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促进每位学生个性化复习的过程,同样能达到考试的目的;对于化学发展史、新能源的利用、大气污染的形成等一些科普性的知识,则采用撰写读书报告、进行社会调查等形式进行评价,拓展学生的视野;还有每学期所学化学方程式的默写,笔者采用多次评价的方式,每个学生每学期有三次默写机会,时间由学生自己定,取其中最好一次的成绩,这种评价给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教育公平是人们追求的永恒理念,尽管教育公平目前在我国只是一种理想,但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搭建起实施公平教育和实现教育公平的桥梁,应成为我们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用一种开放的、民主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善我们日常的教育行为,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于他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公平。今天的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在今天播下公平的种子,公平就会在明天开花,在未来结果。

上一篇:动态的课堂,生成的天地 下一篇:化学教学中如何备好学生